诗经国风周南朗诵 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前位置: >>
《诗经》周南”“召南”名义、地域及时代考
山西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诗经》“周南”“召南”名义、地域及时代考 姓名:李勇五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刘毓庆
摘要“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部分的首章,地位重要,其名义为何、源于何地、产生于何时是历来引起关注的问题。 本文拟对“周南”、“召南”的名义、地域和时代问题研究进行纵向历史考 察,对大量研究资料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从而准确把握了“二南”研 究动态,并对其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文章分三个部分分别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单独讨论。 第一部分对“二南”名义研究的考察,分析了从战国到近现代阐释“二南” 名义的八种学说,和这些学说的演变、传承。第二部分对“二南”地域研究的考察,提出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四个主要 学说,并对这四个学说进行了分析、辨正。第三部分对“二南”时代研究的考察,提供了关于产生年代的四种主要学说,也对它们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关键词:诗经,二南,名义,地域,时代 AbstractttZhou Nan,,and‘‘ShaoNan"’arethe first parts of GuoFeng in the Book ofwhere the two came from and Songs。The meaning of these two names,the placeswhen they were bomareproblems which people have being focusedOn.The thesis aims at historical studying the research of these three questions.Byfrom the falsehood,the thesis extracting pith from raw materials,finding the truthdiscusses‘鼍f Nan'’deeply basedOilthe present research station. the three parts respectively discuss each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parts,andquestion.The first partinvestigates the history of the researchaOnthe name‘s meaning of‘‘Er Nan”This part analyzesfew opinions about the meaning of it,the changes andsuccessions ofthese opinions from the War States Pefiod to氇e modem times. The second part inspects the physiological research of“Er forward four opinions having great effects,then analyzesNan”andputsand distinguishes the fouropinions. The last part take textual criticismsOnthe research of times of“Er Nan”,offers four says about the birth times ofit and explains the four says.Key words:the Book of Songs,Zhou Nan,Shao Nan,Name,Area,Time 《诗经》“周南”“召南”名义、地域 及时代考《论语》记载:子谓伯鱼日:“汝为周南、召南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 丽立也舆?”。o“正墙而立”朱熹云:“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o用通行的话说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可见《诗》之于周代社会、“二南”之于《诗》 何其重要!正是因于此,长久以来研究“二南”的资料积累深厚、浩若烟海,又头绪纷 扰、难以梳理。探研者之新得,往往为前人已有,待其发觉,每蒙袭盗之羞;不察渊源者,又往往随手携来.未明真伪、误读人意,这都是研究资料疏于整理、辨正之弊。诗经学界专门针对地域、时代、名物、训诂的研究被尊为“实学”,“实学”的意思, 是一方面研究的任何观点和推论都要求证据充分,一方面也是指认这些工作乃是基础, 是更高级研究的前提,于是,“二南”的名义、地域、时代研究在“二南”研究上,亦居 基础地位。“二南”的这三个问题,自春秋战国时即有说诗者的零星叙述,随着诗经学日 渐成为显学,对其发挥者日盛,所解各异。踵武与变革交替又时有新论萌发,随着后世 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加入.此项研究就愈为扑朔迷离、令人生畏了。本文就是要对纷繁的 研究材料进行清理.对众多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立足今天、审视历史,追求新的突破。一、“二南”名义研究的历史考察荚丁《诗经》中“周南…召南”的命名问题,一直为《诲经》研究者所关注。何以不日“周风”、“召风”而谓之“周南…‘召南”?既名之日“南”,何以又列入《国风》 之中?并列于《国风》之首?“南”为何物?取义何在?同为一“南”,何以又有周、召 之别?这些问题历来皆纠缠不清,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在对各家异说的梳理中,对这一 问题做出新的认识。1、战国汉唐学者关于“南”的解释从战国到唐代。是《诗经》经典地位确立与研究走向高潮并稳定发展的时期。从目前所获得的资料看,先秦时代传《诗》者非~家,解经者自然也非一人。《伦语》、《墨子》、《孟子》、《萄子》以及近年所发现的竹书《孔子诗论》,其所BI诗相互之间既存有差异, 说明其传本非一种。到汉代传《诗》者主要有齐、韩、鲁、毛四家,四家之外定还有, 从今天出士的秦汉简帛如阜阳汉简之类,即可以证明,只是史书失载罢了。至汉末郑玄。清?刘宝楠正义:《论语?阳货篇',中华书局.1990年,第690页。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卷九,中华书局,t983年,第178页。 为《毛诗》作笺后,今文三家诗说开始衰落,毛诗独行,而关于毛、郑优劣之争起,至 唐《毛诗正义》出,始得统一。在这千余年间.在这众多的传《诗》者对《诗》义解释 中,关于“二南”名义的解释,留存于今的只五种。 一、“南音说” 此说见于《吕氏春秋?音初篇》,其日: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行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妄待禹于涂 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日:候人猗兮!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为周 南、召南。。 这是纯粹从音乐角度考虑的一种观点,把“南”作为南音,从具体的地域中剥离出 来,然后与周公、召公联系起来,以为是周、召二公采取了南方的乐调,谱写了周人的新曲,故名之日“周南”、“召南”,说自了就是周公所采用的南方乐调、召公所采用的南方乐调。这一观点免除了“二南”中地名的制约,故而有较强地诠释力。但此一说不知 传自何人何派,在汉代又不见其传人.故而在历史上影响不大,后世鲜有道及者。二、“南化说”这一观点是由毛诗学派首倡的。《毛诗序》说: 《关堆挑《麟止》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自北而南也。《鹊 巢》、Ⅸ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 始之道、王化之基… 《毛诗序》的年代难以确定,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基本上可认定它是战国到秦汉闻 形成的一种学说。这一观点重在强调“王化”,有显明的“政教”色彩,是自iL孟以来儒 家教化思想在经典文本的诠释中的具体体现.是对《诗经》作为经典其所应该承载的文 化意义与伦理道德意义的一种强调方式。但这一观点时代色彩、道德意味都过于浓郁, 更多地突显的是编《诗》者或传《诗》者旨意,而不是“二南”的原始意义。三、“地域说”《韩诗》日:“二南在南阳南郡之间~。认为周南召南是一块确定的区域。因《韩诗》 的亡佚,我们很难得到韩诗关于这一观点的详细申说。只能从其它典籍中得其大略。《史 记?太史公自序》日:“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史记?集解》 引张宴说:“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扬雄《方言》有“众信日谅,周南召南之语也”、“陈 楚周南日窕”之语,知其也是以躅南、召南为地名的。这可能都是在采用韩诗一派的观点。 但今文学派的其它两家,有可能也是主张“南”为地域说的。郑玄有“南为岐山之阳地 名”说,《史记?燕世家索引》亦云:“诗有周、召二南,言皆在歧山之阳,故日南也。”o 既非毛说,也不同于韩诗,所从或即齐鲁家说。这一观点最大的麻烦是“二南”所指地aj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音初篇》,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334页。 。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水经注》卷三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53页。 。汉司马迁撰、宋裴骝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一百三十,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5页。8《史记》卷三十碍,第1549页。 域问题,因此也引起了后世很多的歧说。 四、“国名说”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日:《周-f;》曰:“南,国名也。南氏有二臣,力钧势敌,竞进争权,君弗能制。南氏用分为二南国也。…郦氏引《周书》说,不见于经传,故后人多不从,如黄式三《儆居经说》卷一、陈 立《句溪杂著》卷五,皆曾驳此说之谬。 五、“南国兼南化说” 这一说主要是汉末郑玄提出的。郑玄是研习三家诗说的,后来改从《毛诗》,并为《毛 诗》作笺,觉毛意未当者,则以三家说补苴之。其在《诗谱》中日:“周召者,《禹贡》 雍州岐山之阳地名。”但随后又日:“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 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方面承认“二南”为地名,一方面又同意《毛序》 的“南化”说,这显然是在调停今古文两家之说而折其中。但这一观点随着三家诗的消亡与《毛诗传笺》的传播,影响日大。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即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为郑氏开脱说:“既分二公,以优劣为次,先圣后贤,故先周后召也。不直称周召而连言南者,欲见行化之地。”。这里是主张“南”是“行化之地”;在《关雎序正义》中又说周南召南“不赢J,j周召而连言南,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3“南”究竟 是“向南行化”还是“行化之地”呢?孔颖达为此也陷入了两难之地。2、宋代学者对“二南”问题的重新审察经学发展经过魏晋至詹的中衰,≥4宋代叉出了一次新的高潮。理学的兴起实际上是对传统学术的一次重新认定和重新思考,因而怀疑精神弥散于学术领域,使经学研究出 现了一次大的飞跃,形成了与“汉学”相对峙的“宋学”学术传统。这个时代在《诗经》 研究领域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在尊崇《诗序》的传统之外,又增多了“废序”的一派, 即否定《诗序》的神圣性,从《诗经》文本出发,对三百篇作重新思考。于是关于“二 南”的诠释,也面临着一次重新认定问题。 此时最值得注意的有两说,即“曲调说”与“南面说”。 一、“曲调说” “曲调说”主要是由程大昌提出的。程大昌在《诗论》中认为古代有“二南”之名 而无“国风”之名,南、雅、颂并列,“盖南、雅、颂,乐名也,若今乐曲之在某宫者也。”o《水经注》卷三十四,第653页。 。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z页 。《毛诗正义》卷一.第20页。 。他的证据主要有两条:一、《论语》、《左传》每将“周南召南”独立称用,而且《毛传》 “南夷之乐日南”之说,与“二南”冠《诗经》之首以及其在周礼中的地位不相称,因 而“南”、“雅”、“颂”构成了《诗经》。主“本无国风”。二、季札观周乐,《诗?锺鼓》 的“以雅以南,以箭不僭”和《札记?文王世子》的“胥鼓南”,。皆说明“南”、“雅”、 “颂”皆为乐曲之名,诗之用乐“未有出于‘南’、 ‘雅’之外者”。程氏之说,虽采 用了一些的新材料,否定了《毛诗》的权威性成见,但实际上只是《吕氏春秋》“南音说” 的翻版与发展。因为所谓“南音”,其实质也是指乐调。《吕览》只是没有程氏之说具体而已。二、“南取纯阳说” 此说是由王质提出的,《诗总闻》卷一日:“南,乐歌名也。见《诗》‘以雅以南’, 见《礼》‘胥鼓南’。郁氏以为西南夷之乐,又以为南夷之乐。见《春秋传》‘舞象箭南钥’. 杜氏以为文王之乐。其说不伦,大要乐歌名也。”。又说:“南,大夏也”,“取纯阳”。这 是说南是乐歌之名,之所以叫做南,是因为南方主夏,南为大夏,取纯阳之意。 三、“南面说” “南亟说”始于刘克,他说: 南之为言无他义也,…文王之化,自闽门以迭天下。道化之行,格于人心, 及于动植,圣人之圣德也.丈王未尝致物,而化及于圣人之所难能,故以南言之,不瞄王化言.而托之以南者,臣事之节未改也.。提出;“南”本无深意,如同《易》:“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南”讲“南 面”。显然刘克受“南化说”之沾染甚深.而他又不同意“南化说”。故勉为其难,以己 意申之。从此三说可以看,宋儒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摆脱秦汉学者的影响,他们只是对旧说的进一步思考与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对于正统经学来说,算是别派,因而终不能取代旧说 而处于中心地位。此时盛行的仍是自毛诗以来的“南化说”,如宋代《诗》学的最大代表 朱熹,仍从毛诗,其云:“盖得其国之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言白天子之国而 被于诸侯,不但国中而己也,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又谓诗序“南,言化自北而 南也”日:“斯言得之矣”。。调停“南国”、“南化”二说。以中庸之态处理旧说,无疑是 较稳妥的一种方式。”宋?程大吕撰:《考古编,卷一之《诗论》.‘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852册。o此几条分别出自:<左传?襄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见舞象筒、南箐者,日“美哉!犹有憾。” (杨伯螋洼:‘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三册 第1161―1165页。)《札记?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莆,皆于东序。 小乐正学千,大胥赞之。莆师学戈,莆师丞赞之。胥鼓南。…”(李学勤主编:《礼记》,北京大学出版 杜,1999年.第625-626页。) 。宋?王质擤:《诗总闻》卷一,“闻南”条,载《文渑橱四库全书l,台湾商务日J书馆,第?2册第436 页。 o清?刘克撰:《诗说》总论,载《委宛别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五册。 o宋?朱熹撰:<诗集传》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 3、清代经学鼎盛时期的诸种新说元明两代学者,在这一问题上基本是沿袭汉、宋学者之说,特别是朱子之说,而无 甚新见。至清学术繁荣,诗经研究处于振*和鼎盛时期,“经学上出现了汉、宋两派之分。 遵宋儒求义理者日“宋学”,是汉儒事考据者日“汉学”。亦有超然于汉、宋封界之外的 学者,其创造精神似更为可观。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经学的探求,己不全在于对圣人之意 的追寻,更多的是一种求实精神的驱动,思想的束缚似乎也相对少了几分。此时最可注 意者有三说: 一、“诗体说” “南为诗体说”是由不循汉宋、自成一家、被现代学术史上疑古派崇为先驱的崔述所提出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由“南诗独立论”发展来的。程大昌“乐调说”即已将“南”独立出来.顾炎武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诗说”其云: 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 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风附焉一此诗之本序也.。 顾氏之说实际上就是对宋人“二南独立论”的进一步确认,文献依据是“以雅以南”, 是在同意“南”是“乐调”基础上的发挥。但没有明确说明南是诗体,崔述则在《读风偶 识》中明确提出: 且南者,诗之一体,序以为“化自北而南”亦非是.江沱汝汉,皆在岐周之 东,当云自西而东,岂得云“自北而南”乎?盖其体本起于南方,北人效之,故名以‘‘南”。。崔氏之论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认定“南”与南方有关,是在南方兴起的一种诗 体;第二、认为南诗并不一定产生在南方,是北方人效法南方诗体而为之的。这一观点 实际上是受《吕氏春秋》影响而产生的。因为《吕览》即有“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之语, 所谓“取风”即有取其乐调而为新辞之意在内,这与“北人效之”乃属同一含义。其后 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读法》中,就“南为诗体”之说又进一步作了说明,日:《诗?鼓 钟》“以雅以南”,雅既为诗之一体,则“南”也是必为诗体。 二、南为“长养之风”说 陆次云《尚论持平》“周南召南”条日:客问:“诗有六叉,曰风曰雅曰颂而不及南,而《二南》冠于《国风》,何也?”愚谓:“十五《国风》,八风具备,而长养万物,尤属南风。舜鼓薰弦,阜财解愠, 良以此也。文王西歧之化,实与相同,故不名‘风’而名之以‘南’也。”客又 I;3:“召公分陕,何以亦名日‘南’?”愚谓:“《周南*,行王化之本也;Ⅸ召南》, 成王业之效也。故大胥鼓南,曰‘以雅以南1,此南之所以不异乎风,而实不同。程俊英蒋见元:《(诗经)研究史乌瞰》,载《江海学刊》1988年1月。 。清?王夫之撰:《日知录集释(外七种)》之《四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21页 。清?崔述撰、颐颉刚编:《崔东壁遗书》卷一,上海古箱出版社,1983年,第530页。 乎风也。”j显然这一观点是对“南化说”的发展,不同的是,“南化说”主张文王之化自北而南,而 陆氏则认为:南虽指的是文王之化,但不是指南方,而是代有比喻意义的,因为南风“长 养万物”,故将“王化”比之为南风。三、“乐器说”姚莹《识小录》卷=日:“向见一说,谓雅、南皆乐器名,并考其形制。说经人好立 新说如此。”此说究竟出自何人,今尚不知。但却很有创见。后来郭沫若即据甲骨文“南”字形与出土铜器,认定南为乐器,影响甚大。当然清儒更多的还是徘徊于旧说南国、南化之间,但无论主张哪~种观点,都有相当多的文字论述或考据。体现了清儒治学的严肃态度。4、二十世纪学者的新说二十世纪,随着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变革与新的文化思潮的涌起,《诗经》研究 开始出现了全新的气象,新观念、新方法、新材料、新视角,决定了学术上推陈出新的 必然。一方面更加主观地追求见解独立新异,一方面更加客观地接受出土材料的证实, 文字训诂、历史考据、考古学、民俗学、文化学、地理学等手段的综合使用,使《二南》 研究出现了突破性进展。此时有相当多的学者在旧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发挥,如章太炎 先生说“礼乐志日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日寿人。凡乐, 乐其所自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日楚声也。明二南为荆楚风乐,周秦汉相 传。皆知其本。”。这实际上还是肯定南为南方之乐的。刘师培也说,:二南之诗,风格“感 物兴怀,引辞表旨,譬物连类……与二雅迥殊”是南方地区所特有的风尚情俗,也是屈 宋作品的起源。o刘节一方面认为“南”为乐器言之成理,另一方面怀疑南国是“南”的 产地。…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依据“江汉汝渍汜沱”河流认为“南”指江汉 流域。此皆遵旧说而发挥者。此期新说主要有二:一、“职位说”“职位说”是金景芳先生创见。他认为“南”同“任”,“周南之国”、“召南之国” 犹言“周公所任之国”、“召公所任之国”,南在这里是动词,不是方位词。《周语》言:“郑伯,南也”,根据这个“南”字的含义,可以正确地了解“二南”的“南”,南在这里是卿士的另一种称谓。《三国志?陈思王植传》:“三监之辅,臣自当之;二南之辅,求不必远。…‘南”、“监”并列,作为王朝一种最尊崇的职位,实符古义。o二、“舞蹈说”。刘毓庆等:《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部分(上).山西古籍出版社,200i年,第15页。 。章太炎:《诗终始论》,载《章太炎全集?检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97页。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蛾《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60页。 。刘节:《周南召南考》.载《禹贡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1934年8月。 。金景芳:《释“二南’,载‘文史》第三辑,中华书局,1962年。6 李文初据郑玄“以雅以南,以篱不僭”笺:“雅,万舞也。雅也,南也,篱也三舞 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和《孔疏》:“以上下类之,则知南亦舞也。”于是认为“南”是舞蹈,而且进一步指出:…乐,的概念可以包含音乐、诗、舞蹈三者的结合。’’。5、总结从汉学时期(汉至唐)到二十世纪,对“二南”名义问题的阐发呈现出由自发到自 觉、由简单到复杂,由彼此无关到纠缠渗透的特点来。社会的发展所引领的经学革命无 疑是这个发展过程的晟根本动力。最初是朴素的“南音说”和“地域说”不带有功利目 的的流行。r春秋战国。随着封建社会形态的完成,《诗经》经典地位的确认,政教色彩浓 重的“南化说”粉墨登场,并占有主导地位,以时代主旋律的姿态伴奏着封建意识形态 的颁行。同时.先秦自然朴素之论不得不以“合流”的形式维持生存,郑玄之“南国南 化说”就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混血儿”。唐代,经学继承的繁重任务落在孔颖达 身上,《孔疏》比起“专主一家”来,保留了各门学说的完整性,但却有着不能厘定是非的缺点,。孔氏地主阶级的正统立场和在“二南”的名义解说上的含糊其词使问题的解决 失去了一次重要机会。宋时思辨之风炽烈,“义理”成为学术准则,汉学义疏遭贬。宋儒们先是针对毛郑进 行批评,随后就是草率而仓促地创制新说,“曲调说”就是这一时风气的产物。此说较“南 音说”理论详各,更主要是具有关照整部《诗经》的优点,在随后的工作中,程大昌、 王质把对“二南”的理解扩大到“风雅颂”的阐释而掀起革命般的声势。 清代“汉”“宋”对立,又有超然独立之派。“四诗说”在“乐调说”基础上提出, 顺乎势归;“乐器说”初日萌发,使人意外。这恰好是清代学风蹈袭前人、不越雷池,同 时又被时代赋予新方法、新视角的特殊境地的一个表现。清人的遗憾之处在于未能作好 新方法与旧传统的接轨,而把此重任压在后人肩上。 二十世纪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在学术领域引起了经学的疑古、考古、拓新、重建 等大运动,是一次由新时代、新观念、新方法共同支撑的大讨论。这个时代,出现的新 说往往综合了各家优长并能发前人所未有,采用新视角加以关照,“二南”名义问题上虽 然“职位说”和“舞蹈说”并不引人注目,但却能将人们的视线带到民俗领域、文化领 域的广阔天地,而此问题探讨的意义也就得到了升华。虽然直到今天“二南”的名称尚 无确解,研究工作仍在继续,但是学者们对它的解决已经成为富有启迪和美感的艺术, 流淌在历史的长河,具有不朽的价值。二、《诗经》“二南”地域研究。李文柳:《说“南”》.载《古典文学论丛》,齐鲁书社,1980年,8。 。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研究的发展》,载《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342页。7 “周南召南”历史久远,在传播流传中渐渐地失去了诗歌本身的地理依托,于是今天看来,其作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没有像其它国风命名目“某风”,而是有些含糊地 称为“南”,于是“周南召南”的“南”这个字引起了说诗者的不同理解,他们认为“南”著不 是指一块地区,那为何“二南”与名之以地的十三国风并列而编呢?且“二南”之诗被编 为一体,毕竟也因其具有某种地域上的亲缘关系,可是它们的发源地与其他风诗的源地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关丁“二南”的地域研究,突出的困难在于“周南召南”诗大部分是爱情诗和礼仪诗, 涉及到的河流、山脉的实名往往因历史变迁丧失了初始意义,难以从古籍和地理著述中 发现相对应的记载。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观点成为研究此问题的重要线索,这些观点 的共同特点是把问题建立在对“南”字的理解之上,把“南”理解为方位词的,将“周”、“召” 认定为“二南”的源地:把“南”理解为某一地域的,则直指“南国”,认为“南国”就是“二 南”之诗的渊源地。前者代表学说有“周原说”和“周公召公二陕分治说”,后者以“河洛至 江汉说”和“江汉流域说”为主。几种说法有建树、也有不足,之间又存在着交叉和错位, 因此,只有了解其渊源,才能更好地研讨“二南”的地域所指。l、正统之“周原说”“周原说”最早由郑玄提出,《诗谱》是这样说的:周、召者,《禹贡》岐山之阳地名.周之先公日大王者,避狄难,自豳始迁焉.而修德建王业.商王帝乙之初,命其子王季为西伯.至纣,又命文王典治南 国江、汉汝旁之诸侯。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 召公爽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武王伐纣,定天下,巡守述职,陈诵 诸国之诗,观民俗。六州者得二公之德教犹纯,故独录之,属之大师,分而国之。…此传认为“周”“召”两地客观存在,并且“周、召分治”即分别作为周公、召公的 采地,有“陈诗”产生于此,而这些诗可能就是《周南召南》诗,“分治”的地理位置是 在“岐山之阳”(今陕西西安西北),这块地区就是《躲》诗所云:“周原瞧臁,堇荼如饴”的周原。所以.古文学家郑玄提出的“二公分治”乃是认可周公召公都有两块东西并列的封地,《周南召南》之诗就当采自此地。 孔颖达疏于《诗谱》臼: 丰在岐山东南三百余里,文王既迁于丰,而岐邦地空,故分赐二公以为采邑也。…《乐记》说《大武》之乐,象伐纣毒事,云“五成而分陕,周公左而召公右”,明知周、召二公在文王时已受采邑。…且“二南”,文王之诗,而分系二公,若文王不赐采邑,不使行化,安得以诗系之?。于此,孔颖达更是肯定了周、召采地的位置,明确了“二南”诗就是产生在这里。。《毛诗正义》第1卜12页。 。《毛诗芷义》第u―12页。8 至此,‘‘周原说’’就上升为解释“二南”地域最为权威的理论,影响着后代学人a然而, 颠峰往往意味着行将到来的衰弱,“周原说”作为毛诗派理论一个重要的兵卒,其地位即 随着毛诗派升降,宋代对《毛诗》的否定之风,使“周原说”大失市场,至清代便只有少数学者对其情有独钟了,这期间,虽然也有学者继承“周原说”余绪,重申毛诗派余 威,但其理论早已渗入了他说的因子,近乎别家了。2、渐入主流的“周召分陕说”“周召分陕”最早由《公羊传》提出,《公羊传?隐公五年》在谈及“天子三公”时说:“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诸侯,小国称伯、子、男。天 于三公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 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 汉代伺休的《解诂》日:“陕者,盖今弘农陕县也。”主张周公召公的采地或分封园 以“陕”为界,而这个“陕”不是郑弦所谓的“岐山之阳地名”,而指河南境内陕县一带。 若是这样,贝q“二南”诗的发源就南移到了以“陕县”为中分的中原一带。 此说得到了《史记》的支持,《史记?燕召公世家》直引《公羊》其文:“其在成王 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于是,今文派将“周 召分陕”的“陕”解为陕县.把“周南”“召南”当作中原地区之说应运而生。后来,为 《史记》索引的司马贞就曾发现了此说与原来盛行已久的“周原说”的相左之处,他把 与《史记》相反的说法搬出来为它索引.可见其用意在于指陈二者不同,他说: 召者畿内采地,爽始食于召,故曰召公。或说者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州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阳,故言南也。o至唐代,毛诗派的重要传人孔颗达注《诗谱》征引《孔丛》:“诸侯为伯,犹周、召 分陕。”。语,由此看来孔颖达亦认可二公分陕说,支持《公羊》一派对“陕”的理解, 不过这与其宣扬“周原说”又形成了极大矛盾,也就是从这时起“分陕说”与“周原说” 开始渐渐相融,后人既承认“周原说”又认可“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便滥觞于此。 宋代,学术领域盛行批判之风,然而“分陕说”仍得到传承,魏了翁在其《尚书要 义》中日:“《公羊传》汉世之书,陕县汉弘农郡治,其地居二京之中故以为二伯分掌之界,周之所分亦当然也。”明确宣扬此说。o此外,质疑与批判也影响到“二陕分治”说, 王质是这样解释周召之别的,他说:分陕,世以为司马氏之创说,而不知其来已久,不问他见独以书礼推之,君。李学勤主编;《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9页。 o《史记》卷三十四,第1549页。 。《史记》卷三十四,第1549页。 o《毛诗正义》第10页。 。宋?魏了翁撰;‘尚书要义》卷十八,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册。9 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犹曰未明也…桓十八年周公黑肩被杀于 辛伯,成十二年周公楚出奔于晋,文四年襄使召公过贺秦穆公…所采古彝器有周 邵宫谓之师保宫…后圣贤浅深之别,后妃尊卑之差,皆强为辞也。。 王质指出《史记》的结论有明显不合理处,并意于说明周召是作为一个官职而分的, 周是“师”,召是“保”,师保不同而周召有别,他把周召之别解释作官职不同而去论证 “分陕”之谬。宋?李樗、黄迂仲批评了“圣贤之化,周召分治”的旧说,指出“二公 分陕说”在时间上的矛盾,说如果二公分陕在文王之时则“有纣犹在上,文王不得擅分 其地”,如果在武王未有天一F时则“分陕于二公何其自戾也”。,因此二者均理有未安。 此后,理学家朱熹提出了地理上的怀疑,认为“雍州地狭,如此分法未免不均”。。 宋代学者具有独到的观察力,王质眼光敏锐看到了“分陕”的不足,但是他力于自 新,而新说又未免有单薄之缺;李黄二位没有认识到“分治”、“分陕”源流的不同而统 加评论,因此其作用点就变成的对毛诗传统的批判。但对《二南》的地理分析价值不大; 朱熹的评论简短却一针见血,直指“分陕”说的弱点,还提出了研究的新视角。 时至清代,此问题的研究进展不大,多数研究者从疑古之风又跳到复古泥潭。以王夫之为首的一类学者酋肯“二公分陕”说,王夫之是这样说的: 周召公分陕而治各以其治登其国风,则周南者周公所治之南国,召南者召公所治之南国也,北界河洛南逾越楚塞,以陕州为中线而两分之。 陕东所统之南国为“周南”,则今南阳、襄、邓、承天、德安、光黄、汝、 颖是已,陕西所统之南国为“召南”,则今汉中、商洛、*安、夔、顺庆、保宁是J0然后.便将“二南”诸诗的地域一一定位。究其实,王是在否定传统的“圣贤之化” 说,因为“圣贤之化”是以周召“二公分治”为基础的,在这个问题上否定它就意味着 否定毛诗传统.从而打开研究诗学的新途径。后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周召分陕 以今陕州之陕原为断。(《括地志》:“陕原在陕州陕县西南二十五里”)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而各系以南者,盖商世诸侯之国名。”作为清代有巨大影响的学者,马瑞辰的支持亦使此说地位更加巩固,从反面反映出“周原说”的式微。 综览唐宋到清世.“周原说”与“分陕说”存在渐tl合流的倾向.这一倾向中包含这 历代学者对运一问题的误读和创新,同时也是《诗经》注释学发展的要求,“分陕说”以 其新说所独具的生命力注入到“二南”古老的肌体,维系着它的灵光熠熠。3、“周原说”与“周召分陕说”辩正“周原说”与“分陕说”对宋以后的《诗经》研究影响巨大,此二说的流变直接关。来?王质撰:‘诗总闻》卷一,载《文谰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72册第437页。 。宋?事樗、黄檬撰:‘毛诗李黄集解'卷一.载《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7l册。 。‘诗集传》卷一。 。清-王夫之撰:《诗经稗琉》卷~,载《皇清经解续编》卷六,10 系到了《诗经》注释、文化意义的探讨,这已成为对“二南”之诗理解的前提。关于其 流变,宋?王应麟《诗地理考》“二南”地域曾有这样列举: 岐周在今风翔府岐山县。《史记》、《正义》:“太王居周原,号日周”。《通鉴外纪》:“古公邑于岐山之阳,始改国日用”。《郡国志》:“美阳有周城”。《括地志》: “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左传》周桓公 注:“周采地扶风雍县东北有周城”。…根据王氏的枚举,可见史地方面的著述一般还是将“周”“周南”当作岐周、周城来 讲的,沿革至清人朱右曾,《诗地理征》“召南”条如是说: 陆氏《释文》:“召,地名,在岐山之阳扶风雍县,南有召亭”。《水经注》:“雍 水东经召亭南,世谓之树亭、川亭,故召公之采邑”,京相瑶日:。召亭在周城难 五十里”。《括地志》:“召事在岐周岐山县西南十里”。《正义》日:“春秋时周公、 召公分别于东都受采”。Ⅸ晋书?地道纪》:“河东垣县有召事”,则未闻。Ⅸ通典》: “河南府王屋县,古召公之邑”,案令河南怀庆府济源县西七十里有故召原关。。 召亭,古以来被认为是与召公密切相关的一处地点,是人们为纪念召公“听讼于甘棠树下”一段美谈而修建的.若召亭出地可得以认定,则《甘棠》乃至《召南》的地域问题即可解决。然而.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对召亭的地点的认识也奇妙地发生了变化, 即由《水经注》、《经典释文》所主的所处雍州岐山,14孔颖达《毛诗正义》及其以后变 为“东都”一带,“河东”,“河南”。这一变化正与谮家关于“周南召南”地域主张的变 化呈现出惊人的一致,关于“二南”整体的地域,一开始说诗者多主“岐周周原说”.正 是到孔颖达才二说兼从,此后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而这恰恰就是“周原说”和“分 陕说”合流的表现。 陈奂的《诗毛氏传疏》是这样来阐述《周南》的地域渊源的: 南,南国也,在江汉之域;周,雍州地名,在岐山之阳。谯周司马贞说,本太王所居,扶风雍东北,故周城是也。周公食采于周,故日周公。当武王戍王之世,周公在王朝为陕东之伯,率东方诸侯摄政。…文王受命以后,与己陕内所采之诗编诸乐章,属歌于大师,名之曰“周南”。召公居王朝为西伯,自陕以西主之。周公定乐,遂以分陕所典治之国,名之 日召南焉.。 这里,“周原说”和“分陕说”已经合流为一,周召既以“周原”为采,而且又主“陕 东”“陕西”,因此《诗?周南召南》的地域就变作了包括着“岐山之阳”的“陕内”之 地加“陕东“‘陕西”地。那么“周原说”与“分陕说”到底哪家更富含地理上的依据呢? 古往今来地理和行政区划的分界无不遵循自然形成的山河陵谷、平原低地的固有形 势,以河为界或是就脊而分。所得之地也就有着独然一体的地貌特征。。宋?王应麓撰:《诗地理考》卷一 。清?朱右曾撰:《诗地理征》卷一 。清?陈奂攫:‘诗毛氏传琉》卷一载《文渊阁四库仝书,六九,第75册。 “召南”条载《皇清经解续编》卷一0三九。 中国书店,1984年。 “周原”之地涉及了汉代的扶风、美阳、岐山等地名,也就是今陕西岐山、风翔县 境内。关于岐山,《诗地理征》引《水经注》日:“岐水历周原下北则中水乡,成周聚水 北鄢岐出。《郡县志》云:“岐山亦名天柱山在凤翔府歧山县东北十里”。。根据《岐山县志》的记载:岐山自古公室父去路梁率西水浒居于其下,即今之箭括山,俗呼为箭括岭, 其山两岐因名岐山。岐山之阳有深沟,沟之南平原四周,故称周原。太王邑此因 号圄日周,岐周之名由此遂显,…分岐周故地为周召采邑.9《扶风县志》日:汉之扶风为官治长安夕阳街当今长安县地.岐山实绵亘风,岐、扶之县之北 境…县西北曰饴原,古周原也,取诗“堇荼如饴”之jL,自岐山县之青化镇入县界,北尽岐山之箭括岭,南抵淖水,西至岐山之麻叶淘,东抵畴沟河,方可四十 五里,所谓“中水乡成周聚其地”,县东北曰周原,延六十里裹四十里,…南临漳水,西阻畴沟河美水,秦川水流其中,东即武功之西原…谓西原即古周原,则 此原亦周原矣。。 这说明岐山之南的确有一块“地形险阻肥美之地”,不过仅仅是方圆五六十里至多百 八十里大的地方。此地覆盖了扶风、啵山、风翔三县之境,这块地方就是历史上的周原。 按《涛谱》和地方志的记载这里也就是周公召公的采邑。那么周公、召公的采地到底是 此“周原”昵还是另一地,或者既有“周原”又有另一地昵? 古史记载-武王平定天下以后对周公、毕公、召公这样的大功臣进行了分量很重的分 封,其中周公分在了鲁国,召公封有燕国。但是周召二臣并未亲赴就职两是派自己的后 代代为治理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周公、召公留职京畿,在京畿周围或在不甚遥远的西 周发家之地拥有采邑是很有可能的。然而采邑与封国实属重复奖赏,因此采邑的面积应 当不大,太大了而且又位于京畿外围是不符合国家安全考虑的。“周召分陕而治”说的“陕”指河南陕县周围.距离西周的王城宗周远有四五百里之遥,其一,不适合任职于王城的周公召公直接治理,也不适合此二臣居家于此:其二,单论“陕东”、“陕西”之地,地 域辽阔,况是京畿外围,将这样的地方完全交给臣子而非亲族治理,恐周天子难能将自 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从道理上不易讲通。 现代学者孙作云坚持“分陕说”.其持说的主要原因是:一、当时的政治形式需要分 区治理,二、《乐记》有“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以描述周代开国的情景。9这两点也是很含糊、和结论没有直接联系的,周初进行了分封并不能就说明周公、召公被“分陕”而封,周公、召公有左右之别就一定是分封地上的东西之别吗。刘节先生(1966)似乎也支持“分陕说”,他说:“宗周的发祥地是当今西安关中道境内,其国邑不大”,“以乐书之文解之,分陕亦当在周召共和之后”。他错在把这里的“陕”理解作今陕西之地。。‘诗地理征》卷一,“召南”条。 。‘重惨岐山县志,卷一?地理,台挎成文出版有限公司.民国十五年。 。《扶风县志≥卷三?山水,台湾戒文出版有限公司,民国十五年。 。孙作云:t从读史方面谈谈“诗经”的时代和地域性》,载《历史教学》1957年5月。 于是推出当时的周王仅据有此地时,便将它一无保留地分封给周公召公,那么“分陕” 当在周召共和后云云。当代学者沉于谜团之中,以“分陕”为出发点,探求“二南”地域的尝试。终归不利。经学家们所陈说的“二陕分治”的证据,似乎总有和历史、地理、古籍难以吻合的矛 盾处,“周召分陕”的真实性实属可疑,而后人的照搬不问却影响了对《诗经?周南召南》 诗歌背景的研究,尤其是发源地、采集地的研究,给人一种“二南”产生于以河南为中 心的中原地区的误导。究其实,周南、召南只可能是两块很小的地方,类似于邶、鄢、 卫、王、郑、齐等十三国城邦,而且理应坐落“周原”上,《郑笺》的主张似更可信。 “周召分陕说”的有无问题作为一个研究二南时地问题的重要前提.其作用重大不言 而喻。既然“分陕”说已如上文论证,周召之地更大可能乃位于“周原”,“周原说”更 容易被接受。此周原地.紧依豳风、秦风的发源处,系西周王朝的老根据地,是文、武 二王日后拥有天下的基础所在,拿来分封股肱近臣周公、召公,甚为合理。而西周当时 之中原地,其西南为秦岭、大巴山脉,南接鄂、申、吕等少数民族,常常战事绵绵,人 民生活并非安定,且出产了王风、郐风、陈风诸诗,若此处是周南召南的发源,一个方 面少乏证据,另外也有重复之嫌。3、“河洛至江汉说”的由弱变强晟早提出“河洛说”的是《韩诗》,《水经注》引《韩诗》日:“二南在南阳、南郡之 间”,“南阳”、“南郡”二地据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指从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所谓“河洛”,指黄河中游以南、汉水以北,由黄河支流洛水、伊水与淮河支流汝水、 颖水、洧水相交连接治的一块区域,此地今属河南中部,是地道的中州古原;“江汉”是 指江永、汉水流域交接区域。“河洛至江汉”就是西汉的“南阳”“南郡”的辖区。今文学家一派支持此说,司马迁述及乃父奋发从史而不尽其愿时云:“是岁天子始建 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史记?集解》引张宴说:“古之周南,今之洛阳确按《集解》的理解,周南在东周之都洛阳,那么召南自然当在周 南的西方,歧周或附近区域了,而此地正是周初时期所谓的“南国”。 宋代此说略无声息,未有明确提出并支持者。转至清季,在《诗经》地理上颇有建 树的朱右曾于解《汉广》诗时明确持此说: 案:《正义》日《书》“西伯战黎”注云:“文王为雍州之伯,南兼粱、荆。”此诗言;叉又言江,则作诗者应在江汉合ia之处;《序》先言文王之道被于南国,次言美化行乎江汲之域,则南国乃Ⅸ汉广*言之。下篇《汝坟》不更言南国,可知统于此也.4。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杜,1987年,第9页。 。《史记》卷一百三十,第3295页。 。《诗地理征》卷一,周南”“南国”条。 指出《汉广》“作诗者在江汉合流处”而此处,就是“河洛说”所指地域的虽南端, 《汝坟》道及的汝水,又解释说在“豫州之南”,可见他所认可的地域就是“河洛至江汉” 一块。然而他还是倾向用“南国”来概括这一地区。说诗者中有相当人数认为“二南”的“南”当取义“南国”,然而“南国”在西周历史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诗谱》日:“…文王命治南国,江、汉、汝旁之诸侯”,这个“南 国”因是江、汉、汝三水并举可推知位于江汉流域以北的河洛地区,正是这样,“南国” 远离西周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才有了“被文王之化”、“典治南国”的史实。文王时期 略处边地的“南国”,武王、成王、康王时就发生了南移,据《史记》记载:牧野之战后 武王‘营周居于洛邑而后纵马于华山之阳…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此时 周的贽力范同到达伊洛、油水流域。而到了成王,便命召公营洛邑并下令“周公为师、 召公为保,伐淮夷、残奄”《史记》引《括地志》日:“古徐国即淮夷也”即今天的山东 曲阜境和安徽境内。“可见那时的“南国”移到了江淮流域。因此以“南国”释诗,还是不清楚的。清人陈乔纵在解释《水经注》引《韩诗》所云:“二南在南阳、南郡之间”时利用《二 南》诗篇内证对这个地方也作了“精确”的定位: 楚地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胡徵士虔日:案汉南郡,今湖北 荆州府,荆门州,及襄阳、施南、宜昌三府之境。南阳今河南南阳府汝州之境. 周南之诗说汝者,其东北境至汝也.目汉广江永者,其西至汉,南至江也.召 南之诗日江沱者,其西北至蜀,东南至南郡也。大约周南有南郡之东.而东至南 阳。召南有南郡之西,而西至巴蜀也.4 陈氏之言已经是纯粹的“河洛至江汉”地了.“河洛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渐次形成而影响渐大的。在地位上,随着《毛诗》、《郑笺》权威形象的动摇,原来的“周 原说”式微,人们对《毛诗》以周札解经行径的不满影响了对“周原说”合理的笃信, 于是“河洛江汉说”填补了这个空缺,成为阐释“二南”地域问题的重要一说。 还必须提到的是“弼洛说”与“分陕说”的关系。“分陕说”以王夫之“以陕州为中线而两分之”为最具代表性的表述,“河洛说”则是《韩诗》“南阳、南郡之间”,虽然二说的渊源决然相异,但表现在地理位置上二者又似有雷同。究其实,在地理上也是根 本不同的,朱熹曾评价“分陕说”日:“如此分法未免不均”,这既是针对“分陕说”将 中原与汉中平原同日而语提出反对。“分陕说”把“陕西”地区归之召公,这一地区南到 汉水,北至秦岭,东抵函谷关,为汉中平原大部,关中一部,“河洛说”所指远未将其包 括在内。然而,“陕东”之地与“河洛”恐属同一地区,均指由河、洛、江、汉、汝、颖、 伊、洧诸水环围的中州之地,显然“分陕说”的地域大于“河洛说”地域,且近西方。4、尚显幼嫩的“江汉流域说”。清?陈乔纵撰:《三家诗遗说考》卷一.载‘皇清经解续编》卷…八。。《史记》卷四,第133页。14 “江汉流域说”不知产生何时、由何人提出,但此说后起,与二南名义“楚风说” 并行,是被人主张“南”为“楚风”的直接原因。这一说大概在宋代产生雏形,明代才见其行迹,周洪谟《辨疑录》日臣尝过岐周而并涉江、沱、汝、汉之水。自岐周而望江、沱、汝、汉,则见 其西南极雍、梁之境,东南至荆、豫之境,信乎其化之所被者广矣。“ 说明他已经在怀疑“二南”是江汉流域诗了.时“江、沱”、南极粱、荆等,梁、 荆在三代之时当指江汉流域,《孔疏》曾日:“江汉之域即梁、荆二卅I.故《尚书》注云: 。南兼梁、荆’。”2 汉水上源玉带河出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东流到勉县东和褒河汇合后称汉江,东南 流经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和长江交汇。所谓“江汉流域”指今长 江、汉水一带,即古荆楚、雍梁南部地区。 力主“南”为“楚风”的一些学者自然地在“二南”起源地上趋向认可“江汉流域 说”,如魏源等。魏源《诗古微》云:鲁韩诗以苯苡为宋人女蔡人妻作,文王即位,诹于蔡原,蔡宋皆东南之国,是豫徐二州之风,在陕以东,其采入周南宜矣。又以行露为申人女许嫁于丰而作,中在南}日宛县,而丰既文王伐崇作丰之地,则豫雍二州之风。在陕以西,其采入召南宜也.又以Ⅸ汝坟》为周南大夫妻作,盖《汝坟》在颖,此陕以东诗,其入 周南宜矣.尔雅决复入为汜,小洲日渚,又日江为沱,禹贡岷山道江东别为沱, 地理志谓在蜀郡郫县,此粱州之风,其采八召南宜也。汉广与江永并言,明在江 汉合流之处,则采于荆。要之,六州之风略具。。 现代学者中亦不乏此说的拥护者,最有影响的是陆侃如,陆氏《中国诗史?二南》 认为“周召=地不指陕西而指江汉流域”、“二南出于河南湖北”.其证据有二:一是《诗》 中的《汉广》、《江有汜》言及的江、汉水、汜水均在湖北四川之境:一是“二南”的“南” 当训为诗体,是“楚风”在《诗经》中之所在,因此,周召二地“不指陕西”而指江汉 流域。 此外杨伯峻先生注《春秋左传》时遇到此问题亦说: “南”有二解,一日南为乐歌名,诗小雅鼓锺“以雅以南”可证。一曰言周 公旦、蟊公爽之风化自北而南,从岐周被于江、汉,南方之国亦可谓南,《左传-成 公九年》“南冠而絷者”可证.且二南俱屡言江、汉,剽此说亦有理。殷商文化据考古发掘,已至江西之清江,湖北之武汉,湖南之石门、宁乡,甚至西南及于 四川之剑川,则周初文化被于江、汉更有可能。左传僖二十八年言“汉阳诸姬”,汉水有姬姓国,尤足以证周文化之广被。” “江汉流域说”在历史上从没有象在今天受到研究者的注重和附和,然丽此说不管。明?周洪谟撰:《辩疑录》,转自刘鞔庆等:《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部分上,第15页。o《毛诗正义》第“页。 。清?_下夫之撰.《诗古微》卷三,载《皇清经解续编》卷一二九二。 ”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九年,中华书局,t981年.第1161页。 怎样地流行也掩饰不住自己本身的问题重重。翟相君就曾反驳此说道,《汉广》有江、汉就说明是南方诗,那么春秋卫国诗《邶风?谷风》有:“泾以渭浊”就依据“泾…渭”把诗定为秦国之诗,岂不可笑。。上述几位学者都是采用“以诗解史”的方法推断“二南” 源地的,杨伯螋虽然提到了考古资料,但其资料过于间接。总之,可以说“江汉流域说” 仍因其缺乏着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支撑而流入可疑之列。5、总结在“二南”的地域问题上“周原说”独具先入为主的优势,但随着毛诗派的衰落、 诸新说的必起而退位。“周召分陕说”作为这些新说的重要~家,在与“周原说”融合的曲线上还是做了相当大的妥协的,它并未抛开西周历史另立门户,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扩 大了疆域,也扩大了思考。“分陕说”虽一开始为今文派所主,可它并没有成为反对《毛 诗》的工具。反而因它具有更大包容性将毛诗传统大大加强了,这从靖代吉文家们对合 流后学说的热烈拥护可见一斑。 “河洛至江汉说”和“江汉流域说”两者的优点在于最大可能地包含了《诗经?二 南》所透露的地理信息,从而使《汝坟》《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一一有了“归宿”,它 们的流行也与“文明南方起源论”形成彼此呼应,于是在文化意义上,对加强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富有价值。“河洛说”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说明了后人在地理上寻求依据解决问 题的强烈冲动,这也是说诗者力图打开思路、刷新学史的证据。“江汉”说虽属幼嫩、发 展前景如浮云蔽日、不好客判断。但此说联系的文化探讨终不可小觑。此外,综合各说 分析的缺陷,我们理应认识到。《诗经》的形成经过先人的多次整理,其中难免脱漏、重 复、错位之弊,因此摈弃前人“按图索骥”的旧有思路,是我们今天研究工作者必须觉醒的。三、“二南”的时代考察《诗经》流传久远,产生很早,古籍亡佚,因而诗作产生的时代问题成为难题, 随着诗学研究蜂起,关于《诗》的产生时代就有很多学说行世,这些研究成果多是屈 服于研诗者思想政治观念的产物,“二南”的时代研究也不能脱此窠臼。《诗》的创制 时代研究的话题,也随着每一次诗学革命面更新,目前学术界对此几乎已经疲于口舌t此项研究面l临着材料匮乏、说服力不强等无法疗治的硬伤。一提年代,按照习惯性思维就会使我们想到:既然“二南”被编在《诗》之首章, 那么是否“二南”诸篇的创作年代就应早于他篇昵,这种编排的标准是什么昵?这里首先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二南”之诗的时代问题不是指《周南召南》成篇时代,因为。翟相君:妒二南”系东周王室诗》,载《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16 这个时代与整体的《诗》的成篇时代理应一致,本文研究的是《周南召南》诸诗的写作 年代,尤其是它们的时代上限和下限I;7题,但也并不排除对“二南”从整体上考虑对时代的界定。西周王朝白文王定国.又经历了武王、成王、康王、昭、穆、懿、共、夷、厉、宣、 幽几代,“成廉之治”后,康王z子昭王曾经南征而不返,王朝逐渐衰微,因此,我们将 前四代王统治时期叫做前期是合乎历史的: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震动朝野,周 朝开始一蹶不振,“平王东迁”后始称东周,因而我们将周厉王以后称为晚期。l、占据主导的“西周前期说”最早论及“二南”时代问题的是秦汉时期对《诗》进行研学阐发的毛、鲁、齐、韩 四家诗,因四家诗《毛诗》独见于世,《毛诗》认为:《周南召南》25篇全言“后妃之德” “文王之化”,如此理解,则“二南”当作于西周前期,《毛诗》主此当无疑义。 将此说明确提出的是邦玄《诗谱序》:…至于走王,王季克堪顾天。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遂为 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时Ⅸ诗》有《周南》、《召南》,雅有Ⅸ鹿鸣》、Ⅸ文王》之属.及成王,周公致大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本之由此风、 雅而来,故皆录之,谓之Ⅸ诗》之正经。o 此序认为“二南”、《大雅》的产生时代要早于颂诗,系文王、武王秉政,治理天下, 宣扬德化而作,这一说法在汉唐之世基本上没有反对的声音响出。 关于三家诗之旨,只从古籍的摘引中得其一斑,因此难断鹿马。《史记》从鲁诗,其日:“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而关雎作”。,太史公时在叙述周 康王陨殁、昭王初立时写到“周道微缺”,周穆王继位后为“王道衰微”9,“周道缺”当指历史上的“康王政衰”。《孔子世家》又道所删之诗“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 至幽厉之缺。”。按此说法,《二南》西周中期所作也是可能的。清代王先谦《三家诗集义疏》亦引《史记》鲁诗条。其实,三家诗的只言片语在“二南”时代问题上没有形成完整的结论。即使勉强为 之,《史记》中“周道缺”也均可指“康王殁昭王立”、厉王“国人暴动”、幽王“褒姒之 乱”、甚至平王“政由方伯”几个时期,无法确定其为哪个。 唐代的成伯玛和孔颖达两位方家没有对此说有何怀疑,而孔颖达作为“毛诗派”的 中坚,又将这一理论阐发得更加熨帖服人,他为郑玄的说法作注日:此.总言文、武之诗,皆述文、武之政,未罄皆文、武时作也,故Ⅸ文王》、《大《毛诗正义》第6页。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卷十四,第509页。 《史记?周本纪》卷四,第134页。 《史记?孔子世家》卷四十七.第1936页。17 明》之警,检其竞,皆成点时作。… 随后,他又在注勰《诗谱》正文时说;托“.y_--南”之谤,丈羔醇诈。…《躅》、《召》二中五篇,唯与《谤拔弦矣》二篇乃武王时作。武王伐纣,乃封AJ2-为齐慎,令周、召为---4自。而Ⅸ何彼张臭》 经云:“奏侯之乎”,太公已封于豢,《甘棠》经云:“餐柏”,召公为墨伯之后,故 知二篇皆武王时锥,9 孔颖达不仅使得怒涛派这~观点论述得更加严密,还具体地提出何诗为文王时诗,嚣诲为武王辩终,这撵“二鸯”翅子“疆周蔫袋谨”静理论裁踅夯蜜了。 宋代,诲经学上一度出现了对《龟诗》否定的风潮,“二南”时代问题研究上受此煦潮影响不大,占攒簧主流地位的诗研家大多数仍然主张“二南”创作于魏周翦期, 这其中有宋熹、李褥、黄橇和羽尧等,其他如郑樵、程大舀、王柏等亦未对此说诘难。 其中.朱熹《诗集传》说的比较清楚: 武玉旗,子成王谲立。惩公招乏,裁嚣托承,乃泉文王之德戴纯霹及炙络之诗,被麓管弦,以为房中也乐,而咒椎之及予乡党邦圆,所Ⅸ著明先王风俗之盛, 而使天下后世之修身齐家治国乎天下毒,皆得以取法焉。…谤之周南,谡之召南。稍不同的是朱熹认为.《周南召南》是在成王时成编,这样“=南”的下限就由周武王筵到了盛成王。清代,说诗者林立,诸学者在时代问题上与两宋同,维持原说者居于生流。王夫之、 马瑞辰、陈提等都米对“匹周前期说”商过异议;但以崔述为代表的“独立思考派”不溺糕疫发挥了富有徐傻静翅燕。清霞诞涛者普遍将研究静霪心敷焱“二南”之诗蚕赢是文正之诗述是“周公”“召公”之诗的问题上,而对时代的直接阐述较少。 “露周瓣期说”在解释“二枣”时代上一毫都占据羞篡健学说舞法匹及瓣主导建搜, 运与“二南”名义、触域翔题量现二说蕞至三说主导韵椿局、发麟中又有交叉和合流的现攮表现出很大不同来,这就说明,时代问题因其研究材料的匮乏丽具有某种研究的“刚健”。这个“89瞧”瞧筵续裂了二卡整鳃,诲多学者渗力圭藏谎,势显试嚣在“二蔫”诺篇申寻找更多的内证米完成对自身理论的支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启成(1985)、 刘操赢(1988)和黄攫云(2002)。张启成觚三个方掰来断定“二南”为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期作品.一是说:“历 史上两周早期对江汉流域的控制只延续到康王日寸代”,此条以“二南”为“黼国”诗作为 嚣疆;二虽说众多豹蠢篷试霹越谥;三燕嚣嗣懿耗投裁庭鲤《努鸯琵凛》“爨茅篷之”是有原始性。每其问题在于此三条朐可靠设都不是很高。关于征伐南国的问题上。《大保玉戈》铭文载;“六月斑寅,王在丰,令太保省南鼷…”且《诗经?疆曼》“若先生受螽,o{毛诗正义》第6页。 。《毫涛正义》黎强孤。 。《诗集传》卷一。 出张启成:《论“周南“和“召南’礓,载《蛊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l嚣 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可以得出召公曾跟随文王武王征战,但并未讲明是征伐南国: 然而历史上昭、穆二王征战荆楚却是事实,说明西周中期国力强盛,向南扩张并为“备 伯”南行提供了条件。那么,怎能说康王后就失掉南国了呢?自茅束肉之礼确实比较原 始,但直至战国时“白茅柬肉”还为时尚,“’那么这又能证明什么呢? 刘操南说:“‘二南’之诗谅由武王巡狩而得。”。其实质是在复述《孔疏》“武王遍 陈诸国之诗,非得六州而已。而此二南之风…故独取其诗,属之太师之官。”。黄震云举 出一例说,《何彼张矣》诗中“王姬之车”等西周诸侯时代的独有风物,而没有详征。。综 合而言,几位学者在此问题上,所持之说往往是就前人英华,采撷几朵,实未能迈出前人笼套。2、声微势小的“西周晚期说”此说以现代诗经研究者郭晋稀为代表。他指出:“从《周南》十一篇看不出是两周盛 世之诗。《卷耳》为思妇之词,《汝坟》写乱世,…《召南》十四篇,或则时代明白可考,或则气息鲜明,非周初之作更为可证。”认为:“《甘棠》中‘召伯’与召公非一人,乃宣 公时召伯虎,则诗作于厉、幽后明矣。”9又说道,《何彼张矣》写的是“桓王女下嫁齐襄 子”,《鹊巢》中“鹊巢鸠占,穿墉速讼,非太平之世盛世之作。” 他进一步论证“二南”诗作于厉王时诸侯周定公、召穆公时,举出《史记?周本纪》: “厉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日‘共和…,因此说:“厉王之后召公周公非周 初之旦与爽是明矣”o。 郭先生的论述中第一步的反驳并未有新的观点,但论证“厉王时期也的确有称为周 公、召公”却十分审明,于是为推认《甘棠》所言召伯虎作了稳健的铺设,但是“召伯”到底是否召穆公虎仍不清楚。史学家朱风瀚先生曾指出:“西周时期同一宗族中凡宗氏和独立家族之长皆可在称名前加‘伯’。”言外之义,“伯”字之称未必尽为官爵,召氏宗族 的家长们皆可叫“召伯”,因此说《甘棠》之“召伯”就是召伯虎的可能性不大。o 当今的史学界也有一支主此说,例如任伟(2003).其称:“金文材料中目前也没有 找到可以确认的召公爽称‘召伯’之例,见到的更多则是召公爽称‘公’,称‘保’,称 ‘太保’之辞。”。此条虽确,可毕竟是旁证,以此作为认定“召伯”就是“召伯虎”之”连劭名:《云梦秦简(诘)篇考述》,载《考古学报》2002年第1期。 。刘操南:《诗三百篇的创作与累积考说》,载《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9‘毛诗正义》第12页。 。黄震云:《(周南)、(召南)的写作时地和(诗经)的构成),‘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4月第2期. 鼍《甘棠》“召伯所茇(憩、说)”,《黍苗》。悠悠南行,召伯劳之”.‘崧高》“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 《江汉》“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日予小子,召公是似”.《召曼》“若先生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郭晋稀:{诗经蠡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9页。 。朱凤瀚:‘房山琉璃河出土之克器与西周早期的召公家族’.载《远望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任伟:《谣周早期金文中的召公家族与燕君世系》,载‘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9 据,仍属轻易了。从考古发掘入手解决问题堪称最佳手段,但实证材料的取得尚需时日。3、二十世纪的另一新说――“东周春秋说”此说亦是二十世纪的新说,最早提出者是在《诗经》研究上很有影响的现代学者陆 侃如、冯沅君。他们认为:推定“二南”的时代,应当从“二南”之诗本身入手,于是 在《汝坟》上支持崔述“王室如煅’指‘骊山乱亡之事”’,意即周厉王时的“国人暴动”, 厉王萄藏骊山以避祸,时值西周晚期;由《甘棠》“召伯”之称,推认此乃“江汉征伐淮 夷之召穆公虎”,西周晚期宣王之臣;由《何彼穰矣》“平王之孙”旬,认为“当作于前 八世纪末”,并由以上分析得到结论:“‘=南’中没有一篇可证明是文王时诗,更没有一 篇可以证明是西周时诗,时代可认定的几篇全是‘东周’时作品。”o 此条分析在前人提到的证据基础上将结论时代有所退后,是允当的.但把整个分析 的立足点放在反面否定上,以“非彼即此”的逻辑得以结论的作法,仍失之片面。 后翟相君(1985)在其论文中也有发挥,通观其文,主要依据是说“二南”与《王 风》之诗诗句形式和涉及的名物相似,而《壬风》为春秋时作则“二南”亦然,《王风》 有《兔爰》、《葛葚》、《采葛》,《扬之水》有“不流柬薪”、“不流束楚”,《葛菖》有:“浒”、 “在河之涣”、“在河之溽”等,此与“二南”《兔置》、《樱术》、《葛覃》、《关雎》中的“在河之洲”句等名物、句式有相当相似性,因此得以结论。o这种方法比起前人使用过的,十分新颖,显示出二十世纪学者优秀的创新能力,然 而就此甭论尚显幼稚,具体分析时标准不易确定而失之主观。此条分析的草率处在于: 与“二南”的句式相似者又何限于《王风》,在其他风诗,甚至《雅》《颂》之中都不难 找到类似的情况,就句式而言,例如《鸨羽》似《小星》,《蒹葭》似《关雎》等,因此 需要明确详细的判断标准。4、渊源有自的“累积创制说”此说在“二南”时代问题的近现代研究时期是影响较大的一说,一方面它具有比较 深厚的历史渊源,足以追溯到宋代;另~方面,近世多有从者,其中不乏名家,加之客 观上若没有大量出土材料全方位立新说将其否定,则此说将因由其较长的历史时空感所 具备的概括力而长期占有一席之地。最初,宋代的欧阳修提出该说,他在其诗学著作《诗本义》中专论“二南”日: 《诗》三百余篇,作非一人,所作非t国,先后非一时,而世久失其传,故 于《诗*之失时世尤甚。周之德盛于文武,其诗为风、为雅、为颂,风有《周南 召南》,雅有《大雅》《小雅》,其义类非一,或当时所作,或后世所述…由是言之,。陆侃妇、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8l页。 。翟相君:《二南系东周王室诗》,载《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20 谓《关雎》为周衰之作者近是。“ 可见他认为“二南”在文、武王已存在一部分了,但象《关雎》等有些作品,乃作于?r周衰”康王之后。他看到了“西周前期说”合理性加以吸收,同时也没有忽略三家 诗的看法,此可谓兼收并蓄。 该说在清代得到崔述的响应,崔述论日:不知周南召南不以内外分,而亦不在文王之世。盖成王之世,周公与召公分 治,各采风谣以八乐章,周公所采谓之《周南》,召公所采谓之《召南》耳。其后周公之子世为周公,召公之子世为召公,盖亦备率旧职而采其风,是以昭、穆以 后,下速东迁之初,诗皆有之。由是言之,“二南”不但非文王时诗,而亦不尽系 成、康时诗矣。。又说:二十五篇中,文王太姒同时之人未尝一见,所见者独《甘棠》之召伯,《何彼 穰矣》之平王,此二人皆在武王以后…(二南)其必在戍康以后无疑。。 崔东璧首先否定“二南”为文王诗,主要理由是周公召公的称法也见于“成康之世” 甚至更晚,此论甚有理:后又认为“平王”是成康后人,此点可疑。关于孰为“平王” 的问题,清人俞樾说,历史上曾有文王称平王、契称平王、汤称平王,成王也可称平王。 …可见“平王”是历史上一人还是一称谓,并无定论。当代著名学者孙作云亦如此认同,他认为:二南“绝非周初之诗…一部分是西周末年诗,一部分是春秋初年诗”,他的意见建立在“E--南》是汉北汉中地区诗”的前提下, 提出当是在“楚国吞并随、申、蔡、邓等姬姓小国之前,得以《二南》之诗被选进朝廷。” 。孙作云把“二南”的时代问题与西周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兴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也是 一大胆的尝试,这样思考的前提是“二南”必须是采自“江汉流域”的诸如“随、申、 蔡、邓”等少数民族政权范围的诗,如果此前提成立则“二南“必然当采自它们顺服或 灭亡之后,但这个前提尚未证实存在。5、结论“二南”的年代问题上,“西周前期说”的余威势力所及遍布了整个诗经学史,它是 毛诗所主诗乃“圣经贤传”的前提,是维系《诗序》思想体系的首要一环,这个预地的“刚性”特征使得宋代及以后的“尊序”“废序”之争未能在此展开大规模拉锯战,但也 体味到了争斗的紧张,“累积说”萌发自宋就印证了这一实况。后来各家学说的发展也基 本遵从着这条主线,作为理论斗争的武器叫嚣于世。现代学者的持说虽与此关系不是甚。宋?欧阳修撰:《诗本义》卷十四,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册。 。清?崔述攫:《读风偶识》卷~,“二南非文王时诗”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883。 。《读风偶识》卷一,“以篇次论诗”条。 。请?俞樾撰:《茶香室经说》卷二.转自刘毓庆等《诗经百家剐解考》国风部分上,第26'页。 。孙作云:《从读史方面谈谈“诗经”的时代和地域性》,载《历史教学》1957年5月。21 大,但也是秉承前人余绪的百家争鸣、继往开来。历代对“二南”的时代问题的解释,给人留下的思考空问是巨大的,诸家之说都在尝试着用“以史证诗”、“以诗证诗”、考古文字、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民族史等多种手 段对问题加以关照,引出了大量富有价值的信息和理论。虽然限于时代、条件等因素的 制约,有些方法手段的运用还显露出稚嫩和缺误,但无疑它们都处在不断前进和完善之 中,在行进的道路上留下“雪泥鸿爪”也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一、古籍[1]《毛诗正义》,汉?毛亭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春秋公羊传注疏》,汉?公羊寿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3]《礼记》,汉?郑玄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4]《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 [5]《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献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4月。 [6】《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点校本。 [7]《汉书》,汉?班固撰,中华书局,1982年6月点校本。 [8】《说文解字》,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9]《水经注》,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点校本。 [10]《毛诗指说》,唐?成伯屿撰.《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册70),台湾商务印书馆。 [11]《诗本义》,宋?欧阳修撰,《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册70),台湾商务印书馆。 [123《诗地理考》,宋?壬应麟撰,《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册75),台湾商务印书馆。 [13]《诗论》,宋?程大昌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册852),台湾商务印书馆。 [14]《诗总闻》,宋?王质撰,《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册72),台湾商务印书馆。 [15]《诗集传》,宋?朱熹撰,上海肖籍出版社.i985年7月。 [16]《四书章旬集注》.宋?朱熹撰,中华书局。1983年10月。 [17]《毛诗李黄集解》,宋?李樗、黄橘撰。《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册71),台湾商务 Sp:l{馆。 [18]《诗集传》,宋?苏轼撰,《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册70)。 [19]《诗经疑问》.宋?赵德撰,《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册70)。 [20]《辨疑录》,明?周洪谟撰,转自刘毓庆等《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部分上)。 [21]《诗说》,清?刘克撰,《委宛别藏》第五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22]《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1985年6月。 [23]《崔东壁遗书》,清?崔述著、顾颉刚编,上海古籍出版1983年6月。 [24]《诗经稗疏》,清?王夫之撰,载《皇清经解续编》卷六,清?王先谦编,上海书店, 1988年4月。 [25]《诗地理征》,清?朱右曾撰,《皇清经解续编》卷一0三九。 [26]《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撰,《皇清经解续编》卷四百一十七。 [27]《毛诗后笺》,清?胡承珙撰,《皇清经解续编》卷四百四十八。 [283《诗毛氏传疏》,清?陈奂撰,中国书店i984年6月。 [29]《诗古微》,清?魏源撰,《皇清经解续编》卷一二九二。 [30]《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中华书局,1990年3月。[31]《三家诗遗说考》,清?陈乔纵撰,《皇清经解续编》卷~八。[32]《三家诗集义疏》,清?王先谦撰,中华书局1987年2月。 [33]《诗经通论》,清?姚际恒撰、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12月。 [34]《重修岐山县志》,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民国十五年。 [35]《扶风县志》,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民国十五年。 [36]《尚书要义》,宋?魏了翁撰,《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册60),台湾商务印书馆。二、专著n]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检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2]刘师培《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3]顾颉刚《史迹俗辨》,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 [43罗倬汉《诗乐论》,正中书局,民国三十七年八月。 [5]张西堂《诗经六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9月。 [6]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73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 [8]夏传才著《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学苑出版社,2000年9月。 [9]郭晋稀《诗经蠡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10]周摄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11]刘毓庆等《诗经百家别解考》。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12]陈戍国《诗经刍议》,岳麓书社,1997年4月。 [13]吕恐勉《先秦史》,台湾开明书店,民国五十年三月。 [14]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 [15]张岂之编《中国历史?先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16]《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华地图学社出版1975年。 [17]寇淑慧编《二十世纪诗经研究目录》,学苑出版社,2001年7月。[18]文幸福《周南召南发微》,台湾学海出版社,1995。三、论文[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研究史鸟瞰》,载《江海学刊》1988年1月。 [2]刘节《周南召南考》.载《禹贡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1934年8月。 [3]金景芳《释“二南”》,载《文史》第三辑, 中华书局,1962年。 [4]李文初《说“南”》,载《古典文学论丛》,齐鲁书社,1980年8月。 [5]孙作云《从读史方面谈谈“诗经”的时代和地域性》,载《历史教学》,1957年5月。 [6】黄奇逸《(诗)(周南)、<召南)、(王风)地望辨》,载《文史》第二十七辑。[7]许廷桂《(诗经)结集平王初年考》.载《西南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 [8]翟相君《“二南”系东周王室诗》,载《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9]张启成《论“周南“和“召南”》,载《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10]连劭名《云梦秦简(诘)篇考述》,载《考古学报》2002年第1期。 [11]刘操南《诗三百篇的创作与累积考说》,载《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It2]黄震云《(周南)、(召南)的写作时地和(诗经)的构成》,载《苏州大学学报》2002 年4月第2期。 [13]朱凤瀚《房山琉璃河出土之克器与西周早期的召公家族》,载《远望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14]任伟《西周早期金文中的召公家族与燕君世系》,载《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l期。 致谢三年古代文学学习生活中,我有幸师从刘毓庆先生这样一位博学而察、宽厚而明的师长完成学业,心存感激,言语不尽。先生师教上要求严格,强调基 本功,对学生既擅悉心劝诱,又能劳形亲授,记得自己发表的一篇尺幅之作竟劳先生七八遍增改删评,感念之余,从中所学何多、所领何巨!先生知我底薄 性懒,便很少支配以杂事而为我留出学习时间,遇事亦不劳烦,这更使我体会 到几多良师之深情、长者之厚意。 从来,质朴丽宽悯、勤勉而竟业就是我文学院教师之风,能得此熏染,真没有辜负三年的学习生活,在此也要感谢曾给予我指导和关爱的杨镰先生、康金声先生、李正民先生、阎风梧先生、傅如一先生、牛贵琥先生、许并声先生、 田同旭先生、景宏业先生,也感谢文学院所有心地善良、工作负责的老师们, 正是在你们的帮助下,我才顺利完成学业,由此将迈向新的岗位和目标。最后,请允许我向你们致以良好的祝愿。 《诗经》“周南”“召南”名义、地域及时代考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李勇五 山西大学相似文献(9条) 1.学位论文 郑丽娟 《诗经》“二南”与周代礼乐文化 2007本文结合周代礼乐制度,分三个部分对《诗经》“二南”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 第一部分,从“二南”的地域及其得名谈起,结合周人以洛邑为天下之中的地理观念与周代的方国制度,参酌多种文献对此进行考证。首先辨析历代关于“二南”得名的各种说法,即“南化说”、“南国说”、“南乐说”等;其次阐释“二南”得名的原因并结合具体诗 篇来分析“二南”的地域范围,认为:周南、召南的得名与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周南即成周以南,依孔颖达《正义》所言“召是周内之别名”,召南应是成周以南即周人观念中“南国”的一部分,故把《周南》、《召南》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更为恰当。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周文化的传播与“二南”的文化性质问题。首先在与国风其它部分的比较中 ,探讨周代礼乐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从周公制礼作乐谈起,叙述西周时期“天下”在礼乐文化笼罩下文化的高度统一性,以及周文化向周边部族各区域传播并融合各部族文化的现象。其次联系周代政治地理的变化及地域文化的时代变迁阐释“二南”的文化性质。关于“二南”的文化性质问题。许多研究者认为十五国风中不见楚风,“二南”应该是“楚风”。 这是由于没有把部族势力的消长和地域文化的发展变迁结合起来观察历史现象,才得出的错误观点。本文针对“二南”楚风说,探讨了“二南”的部族文化属性。 第三部分,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阐释“二南”的教化功能与审美文化内涵。首先从《关雎序》“风天下而正夫妇”一语所揭示出来的政治教化功能进行论述,分析《诗序》对“二南”诸篇主 旨的阐释。其次结合以家庭婚姻为重要内容的“二南”诗篇,从家庭伦理与审美观念的一致、中和之美以及美善结合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审美文化内涵。2.期刊论文 吴晓峰.WU Xiao-feng 《诗经》&二南&所反映的先秦求婚礼俗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中许多诗篇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婚恋礼俗内容,从中可见当时青年男女在结婚前有男子向女子求婚的礼俗.从&二南&中的有关诗篇来看.这种求婚礼俗还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征:一是男子在仲春二月以猎取的动物为礼物向女子求婚;二是男子用捆束柴薪幽会姑娘,表示要亲自迎娶她;三是贵族男子求偶重视德、貌;四是女子求偶重 视勇敢、诚信.3.期刊论文 张元 朱子讲历史之八:《诗经?二南》中的文王教化 -历史教学2006(1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成白话,就是:&关关和鸣的雎鸠,并栖黄河的沙洲.娴静美丽的姑娘,是公子的好配偶.&4.期刊论文 曹志敏.CAO Zhi-min 魏源《诗古微》论《诗经》二《南》 -史学月刊2008(7)魏源所著&诗古微&是清代&诗经&学史上阐发三家诗微言大义的一部力作.魏源重新诠释了二&南&&被文王之化&的观点,从而否定毛、郑以&后妃&、&夫人&解二&南&的迂腐之见.关于世次,魏源否定二&南&皆西周盛世乐章的说法.&诗古微&说解二&南&诗旨新颖独特,体现了二&南&的国风特色,但作为经学家固有的经学意识,魏源说诗也存在论述武断的问题.5.期刊论文 梁中效.LIANG Zhong-xiao 《诗经》与汉水流域文化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个部分都有涉及汉水流域的诗篇,尤以二《南》最为集中,故仲尼以二南之地为作《诗》之始.孔子喜韶乐,尤钟情合于韶乐的二《南》,&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诗经》不仅常以&江汉&连举,而且将天上的银河称之为&云汉&.6.期刊论文 刘昌安 &麟&之别证--兼谈&二南&诗的地域 -唐都学刊)&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如&,其生活时代久远,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7.期刊论文 郑志强.周颖 《周南》、《召南》之&南&正义--兼论二《南》与&楚风&的关系 -中州学刊2004(6)自《毛诗序》问世以来,关于《诗经》首篇《周南》、《召南》之&南&的解释,一直以&周公、召公治下的南方地区&一解占主流,但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周南》、《召南》之&南&的正义应释为&南乐&,它首创于夏禹之妻涂山氏,后经夏、商和周初的广泛流传,演化成为一种具有特定曲调、主题和乐舞风格的经典乐歌,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它最终被纳入&楚风&.8.期刊论文 张保宁.ZHANG Bao-ning 婚嫁、教育与社会治理的组歌--《诗经》&二南&主题的整体性考察之二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召南&是&诗经&&二南&之一,其主题有三个方面:女性婚嫁观念、女子家庭礼仪教育和社会治理者的楷模作用.这三个方面自然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反映了&诗经&编选者依礼治国,以诗教化民众的思想.这和&周南&的精神是一致的,但其思想内容显然比&周南&更为丰富了.9.期刊论文 李勇五 对《诗经》&二南&名义研究的历史考察 -晋阳学刊2004(3)在&诗经&&二南&名义的研究中,各家多重在列罗众说,而忽略传承、演变、发展的考察,对此,只有对隐伏各说中的袭用发明、误会歧异等现象作出分辨,才有助于对问题本身来龙去脉的理解.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594642.aspx 下载时间:日
赞助商链接
《诗经》全文及注解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周南》 、 《召南》合 称二南。 【F-001】...《诗经》的体例便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诗经》全文鉴赏大辞―正文 (精美排版)=题解+...《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 民歌,范围...《周南》、《召南》合称二南。 【F-001】关雎(...《诗经》全文鉴赏大辞―正文目录:介绍 国风周南【F...《召南》当是 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 范围...(也称王城,今河南洛 阳市),势力衰落,名义上是王,...(×错) 9、《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A.不同的地域 B.不同的时期 C.音乐的性质 D....47、下列哪一首诗反映光阴易逝,勉励人们应该及时努力...《诗经?周南?汝坟》译注 赏析 《诗经?周南?麟之趾》译注 赏析 《诗经?召南?鹊巢》译注 赏析 《诗经?召南?采蘩》译注 赏析 《诗经?召南?草虫》译注 ...《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周南》《召南》合、 称二南。 【F-001】关雎...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的统称。15 组国风并不是 15 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有十 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二南: “二南”指《诗经》中的《周南》 、 《召南》 。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 域,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二南包括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就...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 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