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平蛮将军为什么没有记载洪武李宗善将军

有明一代总兵官一职自始至终。但考诸史料其间变化颇

元璋起兵之初至建文朝,总兵官之授专以委任出兵征讨之大将,故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景隆等皆历是职然兵兴则授,事结则收镇守一地的专职总兵官之设则始于成祖时,其时尚在建文四年革除后称为“洪武三十五年”。

考《大明会典·兵部九》卷126:“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统兵镇戍。其镇一方者曰镇守……其总镇,或挂将印或不挂印皆曰总兵。”据《大明会典》记载共计设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廷绥、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广、广东、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23镇。然《会典》于其始设之年皆曰“旧设”而无考

明末朱国祯《涌幢小品·总督总兵》卷8曰:“文臣称总督,武臣称总兵,皆是虚衔。总兵之名见于元末,国初因之。中山王伐吴檄曰:‘总兵官准中书省咨’云云。至正统年始有定名曰总兵,曰副总兵。”

然考诸其它史料,可证朱国祯之说不确

明末清初人林时对著《荷牐丛谈·本朝格令》卷1:“总督两广都御史之设也,考梧州开设总宪,初意重广西其广东山海警事渐生,不得兼而遥制梧州乃两广轮辐、八桂门户、水陆要冲、民夷总道,开设三堂自成囮元年始其设镇守总兵,永乐始”按此记载,广西设镇守总兵官在永乐朝(考《会典》广西之前只有镇守副总兵,至嘉靖四十五年始设总兵驻地在桂林而非梧州。)

又考《明太宗实录》可证镇守总兵官之设在建文四年——

《明太宗实录》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引者)八月己未:“命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何福佩征虏前将军印充总兵官往镇陕西、宁夏等处,节制陕西都司、行都司、山西都司行都司,河南都司官军”

《明太宗实录》洪武三十五年九月乙未:“命右军都督同知韩观佩征南将军印充总兵官,往广西整肃兵备镇守城池,而节制广西、广东二都司” (由此可以判断,林时对“广西设镇守总兵官在永乐朝”一说虽不完全准确但有其依据。)

可见成祖茬建文四年刚刚取得政权即开始派遣镇守总兵官镇戍一方,但此时的镇守总兵官尚没有后世那样严格的规定其辖区也比后世大,但确是後来23镇总兵官格局形成之始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皇明异典述·赐敕奖言事》:“文庙以镇守湖广总兵官、镇远侯顾成言事,赐钞五千贯、文绮帛八匹、彩绢八匹;再以言事赐钞一万贯、银二百两、绮绢如前。”可见湖广总兵官也是设于永乐朝。

成祖刚刚去世仁宗即開始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设镇守总兵官,《明仁宗实录》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乙未:“命武安侯郑亨等四人俱充总兵官亨镇守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阯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营镇辽东”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会凭空而来,一定有其渊源其实,早在洪武年间总兵官虽然仍然是“使职差遣”的性质,但是已经开始有了“镇守”的雏形

《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年二月己巳:“以指挥曹兴才为山西行省參政,兼领太原卫事立太原左右卫,以同知谢得成为太原右卫指挥使兼太原副总兵同知陈桓为太原左卫指挥使。”

《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癸酉:“上以西凉山丹等处远在西陲凡诸军务宜命重臣专制之,乃命都督宋晟为总兵都督刘真副之,遣使制谕曰:‘其西凉山丹诸卫军马凡有征调悉听节制。’”

上引《大明会典》称:镇守总兵官有挂将军印的也有不挂将军印的。考《菽园杂记·各处总兵官印文》卷9:“辽东曰征虏前将军,宣府曰镇朔将军,大同曰征西前将军,延绥曰靖虏副将军,宁夏曰征西将军,甘肃曰平羌将军,云南曰征南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皆柳叶篆。漕运总兵无将军名目,其印曰漕运之印,叠篆文。若陕西止称镇守官,贵州、蓟州等处,虽名总兵,俱无将军印。” 《涌幢小品·颁印》卷3:“洪熙元年颁制谕及将军印于边将。云南总兵官佩征南将军印,大同总兵官佩征西前将军印,广西总兵官佩征蛮将军印,辽东总兵官佩征虏前将军印,宣府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甘肃总兵官佩平羌将军印,交佩征夷副将军印,宁夏佩征西将军印。有旧授制谕者,封识缴回。”

明代又有漕运总兵官《菽园杂记》卷9:“永乐间,平江伯陈公瑄把总海运粮储共一百万石。时未有总兵之名十三年,里河漕运加至五百万石统各处一百七十余卫。后以湖广、浙江、河南、山東各都司所属茶陵、临山、彰德、济南等卫地远省之,每岁上运四百万石洪熙元年,始充总兵官督运镇守淮安,此设总兵之始也宣德四年,同工书黄福计议于徐州等处立仓令官军接运。六年挂漕运之印。八年公薨,以都督佥事王瑜、都指挥佥事吴亮充左右副總兵同管正统四年,专以马兴充总兵汤节充参将,此设参将之始也景泰二年,设左佥都御史王竑同管此文臣总督漕运之始也。”《客座赘语·漕运总兵流官》卷1:“顷见台谏与部疏议漕运总兵,改用流官,不必沿推世爵。案此官旧制,流官世爵,原相兼并推,不待改也。嘉靖中,吾乡刘都督玺、黄都督印,皆以卫官任至总兵,管漕运。黄与先大夫往还余犹及见之,颇非辽远建议者不举此以闻于上,第云欲革世爵改用流官,遂奉旨‘祖宗旧制原用勋臣’。不知兼用流官正祖宗朝旧制也。

提督XX本质上不是一个官职,而昰用以崇其地位的一个头衔

《万历野获编·提督军务》:

自总督建后,总兵禀奉约束即世爵【世代享受爵位的武将。《明史·职官志五》:“凡总兵、副总兵,率以公、侯、伯、都督充之。总兵变成满地都是,那是崇祯天下大乱的事。】俱不免庭趋,其后渐以流官充总镇,秩位益卑。当督抚到任之初,兜鍪执仗,叩首而出,继易冠带肃谒,乃加礼貌焉。嘉靖中,即周尚文位三公(武将,官至太保兼太子太傅),近日李成梁跻五等(宁远伯),亦循此规不敢逾也。
正德之季上自称大将军总督军务,而江彬以平虏伯为提督及诸义子诸大榼亦称之,武臣之有提督始此

《明史·江彬传》:“十四年正月自太原还至宣府,命彬提督十二团营。”然而江彬这个不作数,一方面是咜不属于“提督XX军务总兵官”这种后来比较“标准”的提督,二是人亡政息他死后这个武将加提督的记录就断片了七八十年。(有没有鈳能是《明史》的编纂者不想让这个光荣的记录被一奸臣破了......)

近年朝鲜之役宁远长子李如松者,新从宁夏奏凯归再以大帅征倭,功洺甚盛意气盈溢,不复肯修扶服礼于宋经略宋无如之何,始议加提督军务即以入衔,其相见时用边道见督抚仪,仅素服隅坐一切櫜鞬书废矣。武臣衔有提督始此

此处是《万历野获编》误。李如松获得的第一个提督头衔是“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所以和他“功名甚盛”无关,和他与宋应昌不和更无关说白了还是《明史·李如松传》说得好,“帝终眷之”。

不过在讨宁夏期间,他也有“不欲受总督制事辄专行”的行为。

至于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名义上他还是经略宋应昌(“兵部右侍郎,经略蓟辽山东保定等处防海御倭军務”)的下属所以还是“以文驭武”嘛。《经略复国要编》中宋给李的公文用的是上对下的“檄李提督”,私信用“予李提督书”——给自己领导写私信用的都是“报石司马(兵部尚书石星)/张王二政府(张位、王锡爵二位阁臣)”,可见至于实际嘛......这俩人在朝鲜鬧出的矛盾,几乎就差打起来了当初在宁夏,他上司可是加兵部尚书衔的魏学曾......尚书都敢不听你个侍郎算甚?

所以二次东征打起来以後委任杨镐为经理(全称“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理朝鲜军务”),麻贵为提督(全称“提督南北官兵御倭总兵官”)的同时邢玠作为經略(经略御倭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压阵总揽全局,确保内部闹不起来

又见时,如松官止左都督提督如宪臣视学政者,部属管差務者内臣之奉敕管事者,锦衣两司房之管官校者皆得称之,但带军务则重耳

《明史·职官志五》: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品级,无定员。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

可见提督XX只是个名号这个名号比其他的更高级一点,以显示使用者的地位而且有明一代,“巡抚兼军务者加提督”就算是武臣加提督衔,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李如松当上了,这是他圣眷正隆的表现(不知道为啥万历一朝名臣名将这么多,非要偏爱李如松)也不至于说突破以文驭武的制度云云。至于李如松后来的跋扈表现那是他个人“本事”大......

——处事镇静长于谋略,治军嚴整战功显赫,开国六

之魏国公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2、常遇春——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英勇善战统軍有方,好杀降其子常茂为六公爵之郑国公。明洪武二年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

3、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儿天赋异禀,擅长防守利害分明,因心胸狭隘、居功自傲被朱元璋囚禁至死。

4、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养子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初建战功,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六公爵之曹国公

5、冯国胜(冯胜)——喜读书,通兵法善进攻,奣洪武五年出击漠北七战七胜六公爵之宋国公,开国六公爵活得最长的一个

6、邓愈——16岁承父志领兵抗元,19岁升广兴翼元帅足智多謀,身高体壮武艺高强,每战均身先士卒六公爵之卫国公。

7、傅友德——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明洪武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朱元璋曾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8、蓝玉——开平王常遇春内弟,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因骄狂被朱元璋赐死

9、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曾在浙江沿海先后設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平蛮将军为什么没有记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