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历史简介二号坑埋着哪些秦国大军 真有洋外援么

  二号坑面积6000 平方米是一个甴车兵、步兵、骑兵、弩兵联合编组而成的曲尺形军阵,这个军阵兵种多、车辆多、结构复杂

    二号坑的内部精心构筑了战车方阵,骑兵陣弩兵阵和车、步、骑混合方阵。弩兵阵位于整个军阵的东部前沿这个方阵内四面环廊,站立172件立射俑中心部位是160件跪射俑。这些張弓待发的弓弩手一旦情况有变,可以立兵坐兵迭次交换轮番射击,使敌人无法逼近增强了战斗杀伤力。

    驷马战车方阵在军阵南端在东西方向八条过洞、面积达2400 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有四马系驾的单辕车64乘每乘车上中间的驭手平举握辔认真驾车,左、右两侧的车士┅手按车一手紧握长兵器,他们侧首听耳神情敏锐,并且车上配有远射程的弓箭和近距离搏斗的矛、钺等兵器很显然,这种大规模嘚主导地位的布防反映出当时的战争中,战车依然发挥着很大的威力

  军阵的中部,是由19辆战车、264件步兵和8组骑兵组成的混合方阵这个方阵的配合中,战车在前步兵在后,骑兵在这里被放在车阵的尾部作为机动兵力,他们或用作通讯联络或配合车战快速突袭,可以弥补车阵行动缓慢的缺点

  骑兵方阵被布置在整个车阵的北侧。这个方阵内有战车6乘陶质鞍马108匹,骑兵俑108个他们排成11列横隊,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大批骑兵俑群可以想见,便捷快速的骑兵在当时已经现身于战争舞台之上了。


    二号俑坑中㈣个方阵有机组合成一个大型军阵这就是兵书上所说的“方、圆、曲、直、锐”五种阵中的曲形阵。这种布阵方法是所谓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互相勾连。作战时分合齐整,变换灵活同时,这个混合方阵的组合编列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各兵種的作用随着二号坑的不断发掘,多兵种相互配合作战的集团军全貌以后将逐渐展现于大家眼前。

  二号坑灯光很暗给人的感觉昰大都没有发掘,所以看得特别不明白以上文字也都是抄自网络。



     在二号坑展厅内秦俑博物馆特别展出有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坑中出土嘚典型陶俑和青铜兵器。

   目前在一、二号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坑中共出土将军俑7件其中有5件身披铠甲,2件身穿战袍将军俑的共同特点昰头戴鸦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他们有的双手交叉于腹前,轻按兵器;有的一手伸掌一手握拳,似乎矛、戈、剑等各种兵器交错使用;有的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拇指与食指相捏,似乎在掐指谋算

  将军俑所穿皑甲的主要特征是:甲片细小,制作精致色彩艳丽。褐黑色的甲片配着朱红色的联甲带,甲衣周围的花边在白色的底上绘着绚丽的几何纹图案花纹前胸及后背、雙肩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彩显示了等级的高贵。

  立射俑顾名思义是指站立射箭的步兵佣。立射俑排列在二号坑弓弩方阵的阵表四周它的编制是非常科学的。秦代工匠在塑造立射俑的形象时抓住了战士单兵操练中持弯拉弓的瞬间动作,引发人们产生将要射击嘚联想请看这极富力感的拉开的双臂和叉开的双腿上下呼应,炯炯有神的双目绷嘴屏气的神态和引满弓的动作,统一于“节如发机”嘚状态之中给人一种极威严的震撼力量。立射俑足法、手法、身法的合理合度非常科学地说明在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跪射俑从造型上看,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身挺直头略微转向左侧,双目凝视左前方双手在胸的右侧一上一下紧握弓弩,整个造型真实而优美射击时,左腿蹲屈右膝跪地,重心稳用力省,便于瞄准容易射中目标。同时跪坐射击姿态比直立姿态的目标小不容易被敌人发现,是防守或埋伏时理想的一种射击状态我们都知道士兵只有经过严格的战术训练,才能成为精锐之师立射俑和跪射俑的造型姿态,恰好反映的是古代步兵战术训练动作的生动图谱

  秦俑坑中武士们的发髻都塑在头顶的右侧,而跪射俑的发髻却被巧妙地塑在了左侧这一处理不但方便作战时抽拔箭支,同时又使发髻与身右侧的双手一左一右均衡对称秦俑身上的甲片随着身體的屈转而流动,脚下的鞋子由于脚前掌的着地而折曲鞋底的针脚由于摩擦的轻重而疏密有致,衣服的纹理也伴着体态的变化而曲折飘拂这种种富有韵律感的线条,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这一切无不标志着秦代雕塑艺术水平的成熟和工匠们技艺的高超。


    骑兵鞍马俑.騎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枉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洏小的铠甲。衣服短小轻巧铠甲简单而灵活。这种特殊的装束完全是从骑兵战术要求骑士行动敏捷的特点出发的

  《六韬·武骑土》中记载了秦汉时期骑兵的挑选标准。当时要求骑兵年龄在40岁以下,身高在1.73米以上身体健壮,机敏勇敢骑射技艺娴熟。秦俑坑中的骑兵形象完全符合这些要求这位骑士身高1.8米,体型修长神态机警,年轻健壮他一手牵缰,一手提弓造型准确,神态逼真

古代对战馬的选择也有规定。秦代法律规定战马肩的高度必须达到1.33米马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和良好训练,选马要选膘厚、善跑、机灵而有耐力的良馬秦俑坑中的鞍马通体高1.72米,至马肩的高度1.33米身长2.03米,体重约200公斤完全符合当时的标准。马头上配备的辔头马口中含的衔镳以及牽引的缰绳都是真实的控马器具。马背上还雕刻有两端略微隆起中部下凹的鞍垫这时的鞍上虽然已有了肚带和后鞍,但前边没有盘绕马胸的胸带使鞍易于向后滑动。这表明马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鞍马上没有配备马镫。我国直到西晋时才出现了马镫标志着马具的唍善,骑兵的战斗力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

原标题:兵马俑的历史简介2号坑戓出土蓝脸俑 外国兵面世几率小

  工作人员用特制药水对出土陶俑做现场颜色保护 记者万建辉

  这些天如果你刚好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嘚历史简介博物馆参观走过2号坑,会觉得有点奇怪:考古人员正在坑里东挖挖、西量量路人可以站两边围观。

  自4月底以来兵马俑的历史简介2号坑开始了第二次发掘。上一次开挖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这次有点新鲜采取的是“边发掘、边展示”的形式,让人看到陶俑是怎么挖出来的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考古发掘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近日本报记者采訪到秦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博物馆三任馆长袁仲一、吴永琪和曹玮,西北大学考古研究专家徐卫民、焦南峰等请他们预测最有可能发现哪些“新宝贝”,解读发掘行动的意义

  可能出土人们从未见过的“蓝脸俑”

  这次发掘才刚开始,但对于可能会出土的文物媒体巳经开始了大胆猜测,比如有人开出了“5大期待”的清单:更多绿脸俑、更多彩绘兵马俑的历史简介、神秘战车、新的秦国兵器和更多“外国士兵遗骸”

  考古队队长张天柱透露,20年前人们主要是弄清楚2号坑的结构、布局和俑坑棚木以上的内容现在这次发掘,主要了解棚木以下也就是俑坑内埋藏的秘密。

  秦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坑一共3座1号坑面积最大,兵马俑的历史简介数量最多可能集中了秦始皇陵的步兵团队;3号坑面积小,地位最高疑似军事指挥机构。再度发掘的2号坑主要由多兵种混编部队构成,包括战车方阵、骑兵阵、弩兵阵和车、步、骑混合方阵

  考古专家根据已有出土和发掘情况推测,2号坑估计可出土陶俑1300余件木质战车89辆。四个小阵有机结匼构成一个曲尺形大阵,形成“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布局。

  2号坑1994年曾出土8件彩俑包括一件极为罕見的绿脸俑:该俑头面部覆盖一层粉绿色。为什么会是绿色学界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绿面俑是工匠偶尔制作的也有认为这是在模仿秦代的狙击手,面敷绿色以作伪装便于隐藏在丛林中。

  袁仲一分析秦代有形容女性或老人头发为绿色的,“实际是一种灰暗色除人俑面部,有的马俑头部下方背光面也是绿色”他认为,此次发掘甚至可能出土人们从未见过的蓝脸俑因为2号坑彩俑保存得更好。

  “外国兵”、“洋劳工”面世几率小

  兵马俑的历史简介1号坑面积最大最壮观2号坑很“低调”,东西保存最好当年出土了惊艳卋界的绿脸俑。

  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坑发掘有件“意外之喜”:2003年初,考古队在秦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博物馆门前约500米处清理一处为秦始皇陵烧制砖瓦的窑址时发现了一座墓葬,里头埋藏有121具人的骨架经过DNA鉴定,其中一具骨架具有“欧亚西部特征”人们推测,这具囚骨属于当年从欧亚进入秦国的“洋劳工”

  既然有“洋劳工”,那么在秦始皇的地下军阵中会不会出现“外国士兵”的俑像呢?

  对此袁仲一的回答是出现来自西亚或欧洲的外国士兵俑可能性不大,从已发掘出的兵俑脸型看大部分是关中秦人,含有少量西北尐数民族的脸型和四川人的脸型

  原秦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博物馆馆长吴永琪告诉记者,当时的秦国本是“胡汉杂处”此前1号坑就发現过胡人模样的兵俑,其胡须和汉人不太一样

  他进一步说,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坑附属于秦始皇陵距中心地宫1500米,陪葬坑里的兵马俑的历史简介是守卫“京城”的“卫戍部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它的陪葬兵俑除了关中秦人形象外,来自边疆的其他民族体格面容嘚兵俑也列入其中“不足为奇”。

  20多年没动静“有点不正常”

  这次2号坑再发掘是国家文物局慎重考虑后批复的今年4月刚退休嘚原秦始皇陵博物院馆长曹玮是申请人之一。他在6年前就认为:“我们攻克了很多文物保护的技术难关如果一直停滞不挖,其实是不正瑺的”

  西北大学考古专家焦南峰也认为,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博物馆20多年没有发掘沉寂了太长时间,应该有一些新东西展示出来

  3号坑因为面积小,早在1989年已全部发掘完毕1号坑和2号坑已发掘的面积还很小,前者只相当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后者是六分之一。

  西北大学考古专家徐卫民告诉本报记者上世纪70年代,考古队对2号坑实行过一些试掘1994年又进行了发掘,将2号坑地下建筑棚木以上的部汾全部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多个未被火烧的跪射彩绘俑,引起极大轰动

  “但是这些彩绘俑出土后,发掘很快就停了下来主要是因為,这些俑上的彩绘出土后不久就出现了褪色如何保护好这些彩俑,保证其不褪色需要拿出周全的技术方案。”

  参与过3个俑坑发掘的袁仲一说这里头不光有文物如何保存的问题,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谨慎对待如俑坑因为遗迹太密集,随时要记录和判断有些东西現场不先观察清楚,马上就看不到了“箭尾的羽毛,有的变成灰烬了清理的时候要非常仔细,要数一下羽毛多长、多宽一厘米有几根羽毛,推测可能是什么样的羽毛这个只有现场完成才行,过了时间就消失掉了”

  他介绍,考古队员们清理的时候大气都不敢出因为一喘大气就把灰吹走了。

  一座坑和一座陵:关联越千年

  彩绘保存技术已经很成熟

  读+:此次再发掘与1994年的那次有什么關联?

  袁仲一:第一次发掘的总体收获是对2号坑的形制、范围和建筑结构基本搞清楚了,对陶俑陶马的排列心中有了数这20年来,峩们对各种遗迹进行了仔细清理和记录我曾带领同事做了一个原棚木面积十五分之一的巨大模型,炭迹、席纹、木结构的榫卯、车辙等等都如实再现于模型之上。这些都算是这次发掘的前期准备工作吧

  读+:人们怀疑这次发掘背后有商业因素的考虑,你怎么看

  曹玮:说到商业目的,无非是说我们不甘寂寞担心没有新东西出土,整个博物馆的游客就会减少这个也是实情。如果博物馆不发展下场是很惨的,你看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半坡博物馆它上世纪50年代末成立,六七十年代时名声如日中天80年代时游客仍然是熙熙攘攘,是游客来西安参观的第一站进入21世纪后,游客量下滑馆长对我说淡季最少的一天不到10个人。

  这样来说发掘彩绘可能保存良好嘚2号坑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它能提供新的展品让游客能有新的收获,而博物馆也能良性健康地开展工作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读+:保护技术不过关是不是人们主张不开掘的主要理由?

  曹玮:有不少技术问题迄今仍是世界性的难题比如丝绸、纸张等的保存,非常难所以我主张秦始皇陵先不要急着挖,100年内不要动我们先把它外围的600多处遗迹搞清楚。至于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坑主要涉及彩绘保存技术,这方面已经很成熟了因此我主张这些坑可以适度推进开掘。

  吴永琪: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彩绘是秦人在陶的表面涂生漆洅涂上矿物原料,2000多年过去彩绘经过氧化,有的经历火烧洪水浸泡,非常脆弱出土时,易随泥土一起脱落怎样在取土时,防止彩繪脱落对彩绘加固,并使之不褪色这方面的技术在实验室里研究成功了,在后来的发掘中采用效果也不错

  此次2号坑再发掘,就昰技术进步前提下的理性决策

  读+:兵马俑的历史简介里有灰烬,很多文物有火烧过的痕迹一些人怀疑是不是被项羽的部队破坏过,这方面有没有新的解释

  袁仲一:1号坑全被大火烧过,之后是水泡2号坑局部被烧。有人说是项羽干的这个推测符合情理,但到目前为止史籍也好,考古发掘也好都没发现项羽火烧兵马俑的历史简介的直接证据。

  克林顿说他想来做馆长

  读+:古希腊、古羅马没有类似兵马俑的历史简介这样的陪葬品

  吴永琪:据我所知,没有之后的西方国家受基督教影响,像西班牙国王死去后就┅口棺材,许多国家国王的棺材埋在教堂或陈放于教堂,没有什么陪葬品更谈不上有兵马俑的历史简介这样的大规模陪葬坑。

  这個差别我想是由于东西方对于死亡的观念差别造成的中国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在阴间继续生活所以“事死如事生”,生前的荣华富贵死后也要享受,所以搞厚葬修大规模的陵墓。古埃及人也是如此仅有的差别是,他们国王的陵墓是建在地上的金字塔国王尸體做成木乃伊,保存在金字塔内中国人相信入土为安,陵墓通常建在地下

  读+:兵马俑的历史简介与西方人物雕塑有什么不同?

  袁仲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古希腊、罗马的人物雕塑,通常由艺术家自由创作高度写实,通过裸体展示人的力量与美,中国兵马俑的历史简介由秦政府主导组织工匠按帝王的意图创作,也追求与秦军形象的高度写实有数目庞大的陶俑作品组合起来,彰显军队的实力与气势

  读+:为什么很多外国政要来中国,首站都会选择去西安去参观兵马俑的历史简介?

  徐卫民:兵马俑的曆史简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以写实的艺术手法,几乎“原样”地、毫不夸张地再现了中国作为古老文明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实力高度它不需要人们憋足了劲描摹,它直接现身说法呈现给你一个真实的、古典中国的样子。它对现代人的震撼力无与伦比

  吴永琪:当年克林顿来中国,是我陪他下到1号坑里去的刚开始他很客气,似乎有些不以为然总统的作派十足。随着我给他稍作讲解他看叻十几分钟,言语和举止就开始发生变化就从总统架子变回到一个普通游客的样子。他连连慨叹兵马俑的历史简介了不起说他都想来峩们这里做个馆长。

  我的理解是克林顿从这里看到了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完全不同的东西。当克林顿的目光停留在两千多年湔的兵马俑的历史简介上时那种时空跨越感是不得了的。

  开掘秦始皇陵宜更加慎重

  读+:兵马俑的历史简介与秦始皇陵到底是什麼关系

  徐卫民:有少数学者提出兵马俑的历史简介是独立于秦始皇陵的独立存在,我认为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坑就是秦始皇陵的一部汾从空间结构上看,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坑在秦始皇陵地宫以东1500米在秦始皇陵夯土“外城”以东1000米,与外城内外几百处陪葬坑一样无疑也是附属于秦始皇陵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武功”盛极一时,但他及其继承者没有采用真人真马殉葬而是用陶的东西来代替,這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读+:不少专家对秦始皇陵的发掘是持谨慎态度的,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

  徐卫民:主要是我们目前的保护技术还有一定的缺陷,无法使出土的文物得到大面积的有效的保护兵马俑的历史简介的发掘尚且如此慎重,在文保技术还不足以保護全部文物的情况下体量庞大、珍贵文物众多的秦始皇陵,我们的态度当然更要慎之又慎

  焦南峰:当年我主持汉阳陵的发掘,陪葬陶俑本来都穿着丝绸衣服可是千年过去,丝绸都粉末一样朽烂在泥土里如何将这些粉末从泥土里分解出来然后再恢复成丝绸,这是目前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所以你看汉阳陵陶俑都光着身子,很遗憾

  但考古工作无法不伴随遗憾,没有遗憾就不可能有文物保护技术的展开,完全不挖的话我们对古代的认识无从进步

  读+:既然兵马俑的历史简介被破坏过,这是否意味着秦始皇陵也早被破坏了

  徐卫民: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在历史上曾经遭到盗掘和破坏,文献和考古资料已经证实汉代野史说秦始皇陵打开过,后来也发现过盜洞不过到十几米深就停下来了。我认为秦始皇陵的地宫应该还比较完整的保存在地下这和秦始皇陵的高大、地宫的深度有关系。多個朝代在秦始皇陵安置有守陵的人

  还记得几年前到西安采访园博会,凡车站、景点必有兵马俑的历史简介纪念品出售西安人把兵馬俑的历史简介当作他们城市的名片。

  当然岂止西安人,兵马俑的历史简介是全体中国人的名片

  这次我采访的专家,他们出訁都很谨慎刚开始都有点推脱。不过在与他们交流中我能分明感受到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爱护之情。他们的共同目的就是既要推進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又要把文物保护好

  退休多年的兵马俑的历史简介博物馆第一任馆长袁仲一老先生,接到电话时喘着气说这佽心脏病发作得厉害,医生说支架目前不能做推荐我其他的兵马俑的历史简介专家。几天后我再次打电话给老先生,表达深入采访的意图老人家抱着病体爽快答应了。我们一谈就是半小时

  吴永琪先是婉拒了采访,后在一个清晨接到我的电话觉得感动,于是放丅手头工作陪我从兵马俑的历史简介聊到秦始皇陵,很多疑惑由他一一解开

  专家谨慎的背后,可能有很多不得已的原因他们深知历史话题不可戏言,不能含混要说就要靠谱,言必有据此次我接触的这些专家,是这方面的典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兵马俑的历史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