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和后羿思后羿,由月宫眺望人间,并将一片爱心洒下神洲,由此而成七绝诗。如何写?

关于昆虫的诗句_描写昆虫的诗大全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苏轼《阮郎归.初夏》原文翻译与赏析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惬意的昼眠,忽被落棋之声惊醒,本有些恼,揉揉眼睛,却见碧纱窗下,飘缕缕沉得之烟;窗外的槐柳绿影,传阵阵新蝉之鸣,不禁又喜从心生。于是便挎盆出门,痛痛快快享受泉流洗沐的清凉。看雨后的小荷,随溪流翻动得多欢!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伸纤手玩弄泻池的流泉,那就更有味啦,连溅落荷叶的碎滴,也一粒粒圆转如珠!
【赏析一】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怨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赏析二】
  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赏析三】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古人对这种助长万物的风曾写有《南风》歌大加赞颂:&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据《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苏轼有《观棋》四言诗,其序云:&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诗句有云:&不闻人声,时闻落子。&这首词和这首诗一样,都是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歇拍二句,写弄水叶面,琼珠碎而复圆,更觉清新可爱。&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采摘荷叶后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赏析四】
  《阮郎归&初夏》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营造出一种清丽欢快的情调,显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全词以描写手法为主,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赏析五】
  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姚合《闲居》原文翻译与赏析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
  不知道自己生性疏懒粗鄙,一年到头住在繁华的都城。
  门前从来没有车马的痕迹,院子里尽是一片蝉的叫声。
  身上有病痛吟诗虽觉辛苦,不再做官梦境已变得幽清。
  什么时候去学学禅机参悟,皈依佛家好古修道的先生。
【赏析一】
  《闲居》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一种清闲、清静的闲居生活,表现了闲居的禅趣,表明一位闲士对古禅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反映了诗人无心功名、达观平和的心境。全诗语言朴实清润,娓娓道来,充分体现了姚合的诗风。
【赏析二】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两句是说,为官清闲,门无马迹,表明少人登门相访;庭院寂寥,蝉声聒噪,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充满一种&静趣&。诗句平淡文雅,通畅自然,朴直中寓工巧,意境称佳。
【赏析三】
  姚合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静趣&,此诗就反映了这个倾向。
  首两句:&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姚合自称&野性多疏惰&(《闲居遣怀》其八)。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认为不适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本不乐于城市,今终年住在城里,总得自己寻个譬解。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因此认为在城市亦算是隐居。&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武功县诗》)自己作这样一番解释,是明心迹,也见心安理得了。这儿写身处县城,却透露了心地的静趣。
  景况也确是这样:&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
  在这清闲、清静的城中一隅,诗人是&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这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有所谓更高一层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禅&,所以第四联作者自问:&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妄念既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是清闲、清静的更高一境。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
  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层层写来,一气贯注;诗句平淡文雅,朴直中寓工巧,而又畅晓自然,所以为佳。
【赏析四】
  此诗当作于姚合从秘书少监之职退下来之后,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姚合从一开始做官,就表现得三心二意,且抱着隐居的态度,致仕后更有向禅之心。此诗即表现其禅心,可与另一首禅诗《谢韬光上人赠百龄藤杖》以及其友人朱庆馀的《与贾岛顾非熊无可上人宿万年姚少府宅》一诗相互印证。
【赏析五】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王维《早秋山中作》原文翻译与赏析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没有才能不能辜负圣明时代,思念回东溪守着竹篱故居。
  不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却嫌恨陶潜辞官归隐年岁已迟。
  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空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赏析一】
  《早秋山中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早秋季节山林的环境以及山野林间昆虫的声音,表达了作者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的心绪。全诗情景交融,笔法微婉,但旨趣明白,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
【赏析二】
  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在辋川时期,时间约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此时作者四十多岁,年龄与陶渊明辞官时(年四十一)接近。当时朝政日坏,王维郁郁失志,所以向往隐逸生活。
【赏析三】
  此诗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谦词反语出之,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
  颔联二句用了两个典故,出句用的是东汉尚长之典,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汉建武(汉光武帝年号,25年六月&56年四月)中,尚长子女婚嫁已毕,遂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对句是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的故事。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当县令,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有次有个督邮来督查,他觉得这个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县吏建议他穿得整整齐齐去拜见督邮,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于是挂印归去。此二句这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颈联是从山野间的昆虫的声音,也就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早秋寒凉萧瑟的特点。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预示着一个寥落季节的来临,予人一种萧索落寞的秋季感受。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出作者的迟暮感。
  最后二句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这里说自己寂处山中,空林独往,只和白云期会,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
  此诗主要申明作者自己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生活,抒发了一个隐士的情怀。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悠长。
【赏析四】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的诗意: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这两句是说,山间早秋傍晚时分,蟋蟀在草间不住鸣叫,秋天已经到了,蝉在树上悲鸣,更增添了早秋的气氛。诗句写山居情趣,隐喻着诗人因愤慨而退隐的心绪,耐人寻味。
【赏析五】
  此诗表达追求宁静山林生活的志趣。前四句说自己不想为官,甘愿归隐,引用两位前人故事,似有悔恨归隐太晚之意,但也写得平静。后四句写山间清幽生活,似有悲凉意味,但看过最后一句,便明了诗人在此要表达一个意思:不要看山间生物也会因秋而生慌&急&、&悲&凉之情,也不要以俗人之眼看无人前来便赶到&寂寞&,在这空旷的山林里,与白云对话做伴,参禅悟道,不是绝好的境界么?站在禅宗的角度和站在世俗的角度来看待此诗,会得出很不一样的感悟。看待事物看表面与看内里是大有名堂的呢。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原文翻译与赏析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赏析一】
  《题扬州禅智寺》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看望在扬州禅智寺修养的弟弟时所作。诗的前六句写禅智寺环境清幽,后两句缅想扬州城内的繁华,反衬出寺院的静寂,也反映了诗人孤独落寞的心情。
【赏析二】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赏析三】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赏析四】
  首联描写仲秋景色,一蝉噪,说秋蝉尚未绝迹,但已稀少。阴历八月桂花飘香。瓢萧,飘摇萧瑟。言生气之衰。
  颔联写对已经过去的繁荣时节之眷恋。&青苔满阶砌&,言生气衰而未竭。&白鸟故迟留&,言鸟之感于冬之将近,好时光不多了,对良辰美景的留恋。
  颈联写消歇衰落之不可逆转。&暮霭生深树&朦胧的夜幕已经在降临,白日过去,黄昏难久,夜幕将临。&斜阳下小楼&,夕阳已经降到小楼以下,离落山还有多久?
  尾联有跳跃感,似与前三联无甚关联。实则升华&&扬州的繁荣,还能维持到何时?简直是李唐王朝最终灭亡的谶语。
【赏析五】
  这首诗作于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时任宣武军留台御史,分察东都,为李绅属下。作者胞弟患眼病,寄住扬州禅智寺,牧之告假延医从洛阳前往帮助治疗。杜牧宦游,时值晚唐,政治腐败,国运衰微,京城州府,纸醉金迷,民间疾苦,无人理会,危机四伏。司勋身为御史,所见所闻所思,当深于常人,知其不可逆转,无可奈何。故这首诗所表现的是消极避世的情调。竹西,亭名,在扬州蜀岗南。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原文翻译与赏析
  脉脉广川流, 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 蝉噪野风秋。
  宽广的洛水悠远安详地流向远方,我气定神闲地驱马走在洛河长堤。
  乌鹊在月落将曙之际不时地飞过,初秋寒蝉在野外晨风中嘶声噪鸣。
【赏析一】
  上官仪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其词绮错婉媚,有&上官体&之称。
  刘餗《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即兴吟咏了这首诗。当时一起等候入朝的官僚们,觉得&音韵清亮&,&望之犹神仙焉&。可知这诗是上官仪为宰相时所作,在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正是他最得意之际。
【赏析二】
  这首诗是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唐初,百官上早朝并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着。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城门外便是天津桥。唐代宫禁戒严,天津桥入夜落锁,断绝交通,到天明才开锁放行。所以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桥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宫,宰相亦然。不过宰相毕竟是百官之首,虽然一例等候洛堤,但气派自非他官可比。
【赏析三】
  诗的前二句写驱马沿洛堤来到皇城外等候。&广川&指洛水,&长洲&谓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首句不仅以洛水即景起兴,谓洛水含情不语地流着;更是化用《古诗&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暗示皇帝对自己的信任,流露着承恩得意的神气。因而接着写驱马洛堤,用一个&历&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
  后二句是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凌晨,曙光已见,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在写景中,这位宰相巧用了两个前人的诗意。第三句写凌晨,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见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赏析四】
  总起来看,这诗确属上官仪得意时的精心之作。它的意境和情调都不高,在得意倨傲、自尊自贵之中,于帝王婉转献媚,对贫寒作势利眼。不过,它也有认识意义,倒是真实地为这类得势当权的宫廷文人留下一幅生动写照。从艺术上看,这寥寥二十字,不只是&音韵清亮&,谐律上口,而且巧于构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辞,把当时的得意神气表现得相当突出,难怪那些有幸亲聆的官僚们&望之犹神仙焉&。
【赏析五】
  字游韶,陕州陕人。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私宴未尝不预。高宗即位,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麟德元年,坐梁王忠事下狱死。仪工诗,其词绮错婉媚,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方干《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原文翻译与赏析
  举目纵然非我有, 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 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 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 梦到江南身旅羁。
  抬头所见纵然不是我的家乡景,仔细想来一切却似我在故乡时。
  白鹤盘旋奔向远方投入了岛屿,蝉拖着哀鸣余音飞向另一树枝。
  冷月照窗倚着孤枕感到很倦怠,清泉绕石朋友聚饮自觉举杯迟。
  仕路坎坷迟迟不能平步青云去,梦回江南半生漂泊此身仍旅羁。
【赏析一】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是唐代诗人方干旅居洋州时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的苦闷心情,情调上蕴含着深沉的感伤,艺术上清峭幽迥,摹写自然景物刻画极工。
  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赏析二】
  从全诗的艺术风格来看,这一联显得过分率直而欠含蓄。不过,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和渲染,倒也使人觉得情真意切。大概方干对自己功名不就,耿耿于怀,如鲠在喉,但求一吐为快吧。
【赏析三】
  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托出自己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次句写诗人触景而起对家乡的怀念。身处异地而情怀故乡,不难想见其失意之状和内心的苦涩。&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照,抬首低眉之间,蕴含着深沉的感伤。
  第二联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这是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落得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犹如这鹤投孤屿、蝉过别枝一般。一个&投&字,一个&过&字,一个&孤&字,一个&别&字,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自怨自艾,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这两句前人十分称道,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见尤袤《全唐诗话》)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绘形绘声,传神逼真,对蝉声的描写更有独到之处。骆宾王诗&西陆蝉声唱&,许浑诗&蝉鸣黄叶汉宫秋&,黄庭坚诗&高蝉正用一枝鸣&,都写蝉在通常情况下的鸣叫;而方干此诗,则是蝉在飞行过程中的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声有特色:诗人捕捉的是将止而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一&曳&字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切传神,前所罕见。
  第三联:&凉月照窗攲(qī欺)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前一句写月夜独处。一个&凉&字,一个&倦&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孤独无聊。后一句变换场景,写饮宴泛觞的场面。泛觞是一种游戏,古时候,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会时,把酒杯放置水面,任其漂浮,飘到谁的面前,就该谁饮酒。饮宴游戏,高朋满座。诗人置身于这热烈气氛之中,却神游于此情此景之外,他对着那在水池中慢慢流动的酒杯呆呆地出神,显出一幅寡言少欢的神态。&泛觞迟&的&迟&字,既写景,又出情。
  这一联,以月明之夜和宴乐之时为背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上下两句场景虽然不同,人物形象如一,显示出难以消解的情怀,却又藏而不露。直到第四联,作者才将内心的隐痛和盘托出。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遗撼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
【赏析四】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会稽鉴湖后迁居桐庐白云源。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懿宗咸通中隐居会稽镜湖。有诗集。
【赏析五】
  方干从出生到少年时代的履历情况,史料很简,《唐摭言》仅记&幼有清才&四字。他的生年,我们大致可从其拜谒姚合的年代估出。方干有《送姚合员外赴金州》诗,当写於姚合52岁(大和四年/830年)任户部员外郎时,而前述方干同众举子一同拜谒姚合的时间,必在作此诗前。姚合在赴金州任刺史前,在长安则连续任职五年,也就是从48岁至52岁;所任之职为正八品上阶监察御史&&从七品上阶侍御史&&从六品上阶户部员外郎三职。方干作为应考举子去拜谒并结识姚合也必不出此五年中。就算方干在姚合52岁时(830年)去拜谒并结识姚合,作为晚辈,此年方干也不应小於20岁(因规定参加进士科考之人不可小於20岁),上推20年,方干至少也应生於810年(唐/元和十年)以前。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李商隐《凉思》原文翻译与赏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当初你离去时春潮漫平栏杆;
  如今秋蝉不鸣露水挂满树枝。
  我永远怀念当时那美好时节;
  今日重倚槛前不觉时光流逝。
  你北方的住处象春天般遥远;
  我在南陵嫌送信人来得太迟。
  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
  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
【赏析一】
  这是写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
  首联写愁思产生的环境。访客已经离去,池水涨平了栏槛,知了停止噪鸣,清露挂满树枝,好一幅水亭秋夜的清凉图景!但是,诗句的胜处不光在于写景真切,它还细致地传达出诗人心理感受的微妙变化。如&客去&与&波平槛&,本来是互不相关的两件事,为什么要连在一起叙述呢?细细推敲,大有道理。大凡人在热闹之中,是不会去注意夜晚池塘涨水这类细节的。只有当客人告退、孤身独坐时,才会突然发现:哟,怎么不知不觉间面前的水波已涨得这么高了!同样,鸣蝉与滴露也是生活里的常事,也只有在陡然清静下来心绪无聊时,才会觉察到现象的变化。所以,这联写景实际上反映了诗人由闹至静后的特殊心境,为引起愁思作了铺垫。
  第二联开始,诗人的笔触由&凉&转入&思&。永怀,即长想。此节,此刻。移时,历时、经时。诗人的身影久久倚立在水亭栏柱之间,他凝神长想,思潮起伏。读者虽还不知道他想的什么,但已经感染到那种愁思绵绵的悲凉情味。
  诗篇后半进入所思的内容。北斗星,因为它屹立天极,众星围绕转动,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兼春,即兼年,两年。南陵,今安徽繁昌县,唐时属宣州。寓,托。两句意思是:离开长安已有两个年头,滞留远方未归;而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怪乎诗人要产生被弃置天涯、零丁无告的感觉,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甚至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由于写作背景难以考定,诗中所叙情事不很了了。但我们知道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在朝只做过短短两任小官,其余时间都漂泊异乡,寄人幕下。这首诗大约写在又一次飘零途中,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素抱难展,托身无地,只有归结于悲愁抑郁的情思。&凉思&一题,语意双关:既指&思&由&凉&生,也意味着思绪悲凉。按照这样的理解,&凉&和&思&又是通篇融贯为一体的。
【赏析二】
  此诗抒情采用直写胸臆的方式,不象作者一般诗作那样婉曲见意,但倾吐胸怀仍有宛转含蓄之处,并非一泻无余。语言风格疏郎清淡,不假雕饰,也有别于李商隐一贯的精工典丽的作风,正适合于表现那种凄冷萧瑟的情怀。大作家善于随物赋形,不受一种固定风格的拘限,于此可见一斑。
【赏析三】
  本诗抒写作者在沉思遐想之时,远怀友人之际惟恐为朋辈所弃,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惜。客中寂寞,更加想念亲友,这本是一种共同的感情。怀疑对方将自己忘了,则写得对友情的执着更深了一层。
【赏析四】
  这是一首因时光流逝,对凉秋而怀旧的诗。流露作者盼望友人来信,却大失所望之心情,最终竟怀疑对方已有新交,唯恐为人所弃。
【赏析五】
  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语言风格爽朗清淡,不雕饰,不造作。细细吟来,一种悲思绵绵的悲凉情味随之而生。或以为此诗是写女子怀念情人,并疑心他有了新欢,而把自己抛弃。此乃解人自解,不足为训。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李商隐《霜月》原文翻译与赏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赏析一】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我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赏析二】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蓝,它会唤起人们绝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赏析三】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我们不能说,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赏析四】
  《霜月》写的是实景,表明时令已是深秋,通过&雁&、&蝉&、&百尺楼高&等意象极力渲染&高处不胜寒&的意境。《霜月》中的嫦娥坚强乐观,不惧寒冷,在月宫中与青女比试美丽娇好的姿容。诗人描绘了一幅众仙女冒着严寒翩翩起舞的动人画面。诗人通过《霜月》中嫦娥高洁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和向往和美好理想的追求。
【赏析五】
  李商隐的这首七言绝句,描写深秋的夜景。诗中描写深秋的夜晚,霜清月白,交相辉映。由霜、月明丽生辉的景色,联想到青女、素娥在寒冷的环境中仍然争艳斗美的形象。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他是中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七律、七绝写得最好。《霜月》这首七绝构思精巧,想象奇妙,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初闻征雁已无蝉&:刚刚听到空中南飞大雁的鸣叫声,蝉的踪影就已消失了。据《礼记》记载,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全句借雁、蝉之景物,点明时令已进入深秋季节。
  &百尺楼南水接天&:登上百尺高楼向南远望,但见水天一色,人间与天上紧密相连。此句看似写水,但意不在水,是用水的清澈明亮,反衬夜空的清澈和月光的明亮,形容月光与霜华上下辉映,天上和地下都是明晃晃的,如同水面连着青天一样。
  &青女素娥俱耐冷&:青女,即青霄玉女,是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指月宫中的嫦娥仙子。全句意为青女和素娥都经得起寒冷气候的考验。
  &月中霜里斗婵娟&:紧接上一句,她们正在月中和霜里相互比美斗丽。
  这首诗经过李商隐这么一想象加工,原来冷冰冰的景象就变成一幅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图画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原文翻译与赏析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赏析一】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与其兄虞世基均为陈朝知名才俊。隋灭陈后,与兄被征入长安,时人比之为&二陆&(陆机、陆云)。虞世南的哥哥、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却是隋炀帝末期大名鼎鼎的奸佞之臣,整日附和邀宠,隐瞒外间起义消息。当时虞世基一家人贵宠无比,拟于王者,惟独虞世南一人谨慎艰苦,只知读书写诗。宇文化及杀掉炀帝后,一帮禁卫军闯入杀虞世基,虞世南号泣向军士求情,请以身代家兄挨刀,当然没获允许,众人把虞世基一家犹如砍瓜切菜一样杀个精光,估计士兵们平时对这位文质彬彬的公子印象不坏,舍之而去。
  窦建德打败宇文化及之后,虞世南在其手下做黄门侍郎。李世民擒获窦建德后,引为秦府参军,与房玄龄一起对掌文翰。
  贞观七年,赐爵永兴县子。虞世南纯文人出身,书法大家,唐太宗非常看重他的博识,常常与之谈论经史,虞世南也常常趁讲史之际规调劝谏,陈述昔日帝王得失。而且,他志性抗烈,多次因修陵、游猎等事进谏太宗,李世民万代明君,因此更加亲礼于他。太宗称虞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贞观十二年,世南病死,年八十一。太宗&哭之甚恸&,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赏析二】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赏析三】
  虞世南(558&638年7月11日),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  虞世南,隋大业初授秘书郎。入唐,太宗引为秦府参军,弘文馆学士。贞观七年(633)转秘书监,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旧唐书》卷七十二及《新唐书》卷一百零二之本传云:&世南性沉静寡欲,笃志勤学。&&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藉甚。&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之下品,评云:&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述书赋》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宣和书谱》卷八以为世南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群书理要》五十卷、《兔园集》十卷等,另有诗文集十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四卷。
【赏析四】
  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赏析五】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原文翻译与赏析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赏析一】
  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
【赏析二】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正是秋风使它们心动、神惊,是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的生气。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赋予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所以五六两句并没有离题,而正是透过这两个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同时,也是为下文蓄势。&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佘情&(刘禹锡《秋江早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所以下怀;&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所以下两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啊!寥廓江天,山明水净,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尘涴。许大乾坤这回大&(陈亮《洞仙歌》)。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于上联有&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是比较爽朗和倔强的。他并不因失败和不幸而消沉气馁,相反他却以为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中获得教益。这就是他所说的:&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所以他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至老不衰。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赏析三】
  此诗因秋风而寄意,后半首尤佳。前两联正写秋风,用笔灵动,意趣横生,情味湛然;后两联则侧写秋风,以比兴出之,礼赞生命,英迈之气直从字里行间透出,&顾盼非常,极为雄阔&,使每个诵读者都不禁为之精神振奋。可以说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赏析四】
  刘禹锡,字梦得,汉族,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
  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遭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他们&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赏析五】
  这首咏唱秋风的诗,一洗前人悲秋叹老、思乡怀人的旧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诗歌首联采用拟人手法,代秋风设辞,匠心独具地创造了一个生动可感的秋风形象&&&我&。她是那么的有知有识、多情多义,一返人间就迫不及待地去寻找老朋友&&即诗人&君&。她深情地向诗人倾诉起离情别绪:去年秋序已尽之时,我们一起观赏黄菊怒放,别情依依;又值暑尽秋来之际,我们正好共聆寒蝉啼鸣,情意款款。一&昔&一&今&,显示时序的匆匆变换;一&别&一&回& ,写出秋风的去而复返;一&看&一&听&,点明二者的心心相印。
  颔联两句,是从诗人自己的角度来写的。意思是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把我从睡梦中惊醒,那是秋风回来了;作别经年,她依然是那样的刚疾劲肃,可是我这一年间的容貌变化,却能在镜中清晰地反映出来了。真是物事依旧人非旧啊。此联前句具有点题的意味,后句则是因人世变化而引发的感慨。情感至此也为之一顿。首颔两联合起来看,则好似一出老朋友间共话别情的活话剧,读来情韵浓郁,耐人咀嚼。
  颈联两句笔力陡转,诗情郁勃,雄健跌宕。你看,那&聆朔风而心动&的骏马,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着拳曲的毛,昂起头颅,凝望遥远北方,向往着驰骋千里边疆;那&盼天籁而神惊&的鸷雕,因盼望万里云天而睁开了困顿之眼,伸开翅膀,隼视深邃苍穹,渴求着搏击浩瀚长空。这里骏马、鸷雕外在的&动&&开&应和着内在的&思&&盼&,做到了形神合一,极为传神。是秋风使骏马和鸷雕顿然精神抖擞,是秋风使世间万物充满了虎虎生气。这不正是有着远大政治抱负而又人生经历十分坎坷的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吗?
  最后两句说,秋风使长天澄澈,大地清明,正好可以登高四望,为感谢秋风的深情厚意,我就算抱着这残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欣赏秋的美景,领略秋的意韵。诗人作此诗时正患足疾,而且此后一直疾病缠身,故说&扶病&。而&扶病&却依然要&上高台&的举动,则表现了诗人&心如砥柱&、虽老而不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诗人一生革新政治、坚持理想的坚定信念的艺术写照。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李商隐《霜月》原文翻译与赏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赏析一】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赏析二】
  这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秋的颂歌。秋风渐紧,清霜始降,长空刚传来南征雁阵的飞鸣声,树间已听不到凄切的蝉鸣。一个霜月皎洁的良宵,诗人独自登上高楼,凭栏远眺,眼前是一片浩淼的秋水,在明月的映照下,金波荡漾,水光接天。这接天的秋水漾起了诗人想象的涟漪,恍惚间,他也飞到了碧海青天,月地云阶。呵!这寥廓的霜天,竟是这般的寒冷!然而,也只有在这霜天里、月宫中,才能看到青霄玉女、月里嫦娥不畏寒冷、争妍斗美得奇丽景象!让我们张开想象哦翅膀,追随诗人到这美妙绝俗的神话世界中去遨游吧!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绝于尘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
【赏析三】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
  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赏析四】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赏析五】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李商隐《凉思》原文翻译与赏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当初你离去时春潮漫平栏杆;
  如今秋蝉不鸣露水挂满树枝。
  我永远怀念当时那美好时节;
  今日重倚槛前不觉时光流逝。
  你北方的住处象春天般遥远;
  我在南陵嫌送信人来得太迟。
  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
  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
【赏析一】
  诗人在凉秋中回忆友人离去的情景,寄托了无限的思念,也暗喻出自已难展抱负的愁怀。全诗用词简练,意蕴温婉,清新淡雅,情深意长。
【赏析二】
  这是写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
  首联写愁思产生的环境。访客已经离去,池水涨平了栏槛,知了停止噪鸣,清露挂满树枝,好一幅水亭秋夜的清凉图景!但是,诗句的胜处不光在于写景真切,它还细致地传达出诗人心理感受的微妙变化。如&客去&与&波平槛&,本来是互不相关的两件事,为什么要连在一起叙述呢?细细推敲,大有道理。大凡人在热闹之中,是不会去注意夜晚池塘涨水这类细节的。只有当客人告退、孤身独坐时,才会突然发现:哟,怎么不知不觉间面前的水波已涨得这么高了!同样,鸣蝉与滴露也是生活里的常事,也只有在陡然清静下来心绪无聊时,才会觉察到现象的变化。所以,这联写景实际上反映了诗人由闹至静后的特殊心境,为引起愁思作了铺垫。
  第二联开始,诗人的笔触由&凉&转入&思&。永怀,即长想。此节,此刻。移时,历时、经时。诗人的身影久久倚立在水亭栏柱之间,他凝神长想,思潮起伏。读者虽还不知道他想的什么,但已经感染到那种愁思绵绵的悲凉情味。
  诗篇后半进入所思的内容。北斗星,因为它屹立天极,众星围绕转动,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兼春,即兼年,两年。南陵,今安徽繁昌县,唐时属宣州。寓,托。两句意思是:离开长安已有两个年头,滞留远方未归;而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怪乎诗人要产生被弃置天涯、零丁无告的感觉,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甚至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由于写作背景难以考定,诗中所叙情事不很了了。但我们知道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在朝只做过短短两任小官,其余时间都漂泊异乡,寄人幕下。这首诗大约写在又一次飘零途中,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素抱难展,托身无地,只有归结于悲愁抑郁的情思。&凉思&一题,语意双关:既指&思&由&凉&生,也意味着思绪悲凉。按照这样的理解,&凉&和&思&又是通篇融贯为一体的。
【赏析三】
  此诗抒情采用直写胸臆的方式,不象作者一般诗作那样婉曲见意,但倾吐胸怀仍有宛转含蓄之处,并非一泻无余。
  语言风格疏郎清淡,不假雕饰,也有别于李商隐一贯的精工典丽的作风,正适合于表现那种凄冷萧瑟的情怀。语言风格爽朗清淡,不雕饰,不造作。细细吟来,一种悲思绵绵的悲凉情味随之而生。大作家善于随物赋形,不受一种固定风格的拘限,于此可见一斑。
【赏析四】
  这是一首因时光流逝,对凉秋而怀旧的诗。流露作者盼望友人来信,却大失所望之心情,最终竟怀疑对方已有新交,唯恐为人所弃。
  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语言风格爽朗清淡,不雕饰,不造作。细细吟来,一种悲思绵绵的悲凉情味随之而生。或以为此诗是写女子怀念情人,并疑心他有了新欢,而把自己抛弃。此乃解人自解,不足为训。
【赏析五】
  本诗抒写作者在沉思遐想之时,远怀友人之际惟恐为朋辈所弃,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惜。客中寂寞,更加想念亲友,这本是一种共同的感情。怀疑对方将自己忘了,则写得对友情的执着更深了一层。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与赏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茅店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赏析一】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遭奸臣排挤免官,闲居于江西上饶,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这一时期,他虽曾短暂出仕,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时的词作,着意描写了黄沙岭的夜景。
  词的上片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从长空着眼,词人将月、鹊、风、蝉等夏日夜间常见的几种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清幽而又美好的夏日夜景图。这两句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二句又展开一幅丰收在望的图画。词人由飘香的稻谷联想到大丰收,心中自然是无比喜悦,但不说自己所想,而写鸣蛙争说,构思新颖而奇妙。
  下片写疏星稀雨,溪头茅店,情趣盎然。整首词清淡、自然、灵活、轻快,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将镜头拉向远方,境界幽怨而清幽。这两句的意思是: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七八个&、&两三点&形象而生动,与上片的清幽恬静的气氛相映成趣,充满清新的乡土气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二句,运用了倒装句法,写出了词人突然看见旧屋的惊喜。
  全词语言明白如话,基调轻快活泼,词人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了一幅明丽清新、生机盎然的夏夜乡村图,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赏析二】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阕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赏析三】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乱飞乱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喜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苏轼《杭州牡丹》有&月明惊鹊未安枝&。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有解作&远枝&;有解作&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鹊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鹊拣选树枝&;还有人解为&月亮离别了树枝&。虽然难有定论,但从一二两句对偶考虑,&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鸟啼蝉鸣,悠闲自得。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为他人的指责、诽谤而彻夜难眠。虽然遭弹劾免职,胸中还有诸多愤懑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夏天的生机勃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听着蝉鸣蛙叫,轻松愉快的词人继续信步前行。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夏日的天,说变就变,也许一场倾盆大雨就会继之而来呢?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现在词人眼前。高兴的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社&,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赏析四】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赏析五】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姚合《闲居》原文翻译与赏析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
  不知道自己生性疏懒粗鄙,一年到头住在繁华的都城。
  门前从来没有车马的痕迹,院子里尽是一片蝉的叫声。
  身上有病痛吟诗虽觉辛苦,不再做官梦境已变得幽清。
  什么时候去学学禅机参悟,皈依佛家好古修道的先生。
【赏析一】
  《闲居》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一种清闲、清静的闲居生活,表现了闲居的禅趣,表明一位闲士对古禅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反映了诗人无心功名、达观平和的心境。全诗语言朴实清润,娓娓道来,充分体现了姚合的诗风。
  姚合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静趣&,此诗就反映了这个倾向。
【赏析二】
  首两句:&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姚合自称&野性多疏惰&(《闲居遣怀》其八)。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认为不适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本不乐于城市,今终年住在城里,总得自己寻个譬解。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因此认为在城市亦算是隐居。&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武功县诗》)自己作这样一番解释,是明心迹,也见心安理得了。这儿写身处县城,却透露了心地的静趣。
  景况也确是这样:&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
  在这清闲、清静的城中一隅,诗人是&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这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有所谓更高一层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禅&,所以第四联作者自问:&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妄念既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是清闲、清静的更高一境。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
【赏析三】
  此诗当作于姚合从秘书少监之职退下来之后,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姚合从一开始做官,就表现得三心二意,且抱着隐居的态度,致仕后更有向禅之心。
  此诗即表现其禅心,可与另一首禅诗《谢韬光上人赠百龄藤杖》以及其友人朱庆馀的《与贾岛顾非熊无可上人宿万年姚少府宅》一诗相互印证。
【赏析四】
  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层层写来,一气贯注;诗句平淡文雅,朴直中寓工巧,而又畅晓自然,所以为佳。
【赏析五】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两句是说,为官清闲,门无马迹,表明少人登门相访;庭院寂寥,蝉声聒噪,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充满一种&静趣&。诗句平淡文雅,通畅自然,朴直中寓工巧,意境称佳。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翻译与赏析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秋天寒蝉声声,囚徒相思浓浓。
  怎能忍受你黑色的蝉翼,面对我斑白的双鬓。
  霜露重重,振翅难以高飞;秋风飒飒,歌声容易消散。
  无人相信你的高洁,谁能表达我的心迹?
【赏析一】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赏析二】
  这首诗前有一段序,而现在通行的一些唐诗选本往往只录诗,对序则弃而不录。其实这段序文与诗是一有机整体,诗中比兴寓意,亦即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铺叙直言为前提的。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读这首诗的序。  可以说这是一篇简短而精美的骈文,是一篇很有情致的抒情小说。诗人在这段序文中叙说了自己作诗的缘起,叙说了蝉的形态、习性及美德,抒发了自己&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之情。诗人首先从禁所的古槐写起,运用晋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时召公姬奭明察狱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愿。然后,写闻蝉鸣生悲感,&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以反问的语句把蝉与己、心与物联系在一起。以拟人的笔法铺叙蝉的美德、从蝉的形态习性写起,写蝉适应季节的变化,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出现;写蝉翼甚薄,蝉目常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诗人谓之具有&君子达人之高行&。因为蝉有这样的美德,所以诗人才引蝉自喻,以蝉为自己的人格化身。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骆宾王以蝉喻己,顾影自怜,正是感物联类,情以物迁。从骆宾王作于同时期的《萤火赋序》中也可印证此论断:&物有感而情动,迹或均而心异。响必应之于同声,道固从之于同类。&诗人的体验说明了感物生情的道理,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与自然之物的某种同构对应。诗人咏蝉之妙,不仅在于符合同构对应的原理,而且还在于蝉意象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内蕴。
【赏析三】
  此诗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作&龙吟&,以发&仙声&。对照杨炯的《从军行》与杜甫《蜀相》,两诗若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龙吟&句殿后,直抒胸臆,剖献&诗心&,则全篇就木然无光了。此诗亦然,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这颗诚心恰如其《序》所说,乃&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成为唐诗的卓荦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宫体艳诗之上。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赏析四】
  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而且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骆宾王《在狱咏蝉》就是借蝉的这种品行, &寓情于物&,抒情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任侍御史的骆宾王,&数上书言天下大计,后曌怒,诬以法,逮系狱中&。在囚禁骆宾王的狱所墙垣外,有几株苍老的古槐,夕阳照着扶疏而低垂的枝叶,树上有蝉鸣叫,鸣声&哀弱羽之飘零&,清幽凄切。诗人闻蝉鸣而触衷肠,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句法上是对偶,写法上是起兴,分别从蝉和己两方面写起。最喜炎热的盛夏的蝉,渡过了它生命的辉煌时期,到如今,白露既降,金风飒飒,已临近它生命的尽头,鸣声自然会变得凄切。而诗人身陷囹圄,从荣耀的朝廷命官变成阶下囚,也走上了人生的末路。人生天地间,无异匆匆过客;仕途多风波,尤其宦游之人。因此,遭逢厄运闻蝉鸣,怎能不起悲怆而客思深重?这样,在&西陆蝉&(秋蝉)与&南冠客&(囚犯)之间,无形中就建立起了一种沟通。细心体味,不难发现二者的契合点:时运不济!以下诗句,就是这种感情的进一步表露。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并由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竟至入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白头吟&,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诗人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颗忠爱之心。&白头吟&,在这里有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意在言外,含蓄曲折。此联是以&己&的角度写蝉,又是从蝉的形态写己,蝉与己相应,互为表里,心与物相融。
  颈联从蝉着笔,写蝉的生态及环境,实为借蝉喻己。&露重&、&风多&,既实写蝉所处的季节特点,又比喻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飞难进&、&响易沉&,既是刻画蝉的形象,同时也喻写自己内心的痛苦。&飞难进&,喻仕途受阻,欲诉无门;&响易沉&,喻有志难酬,心迹难明。两句对仗工稳,句句咏蝉,句句喻己。蝉与己,浑融为一,&寄托遥深&,自然无痕。
  尾联主要写己,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不正像诗人品性高洁,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吗?&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屈原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这样,自然之物&蝉&又与人格化身&己&相契合。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赏析五】
  骆宾王(约640&&约684),字观光,初唐&四杰&之一,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以奉礼郎充军边塞,入朝为侍御史,不久蒙冤下狱,获释后贬临海县丞。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参与其中,并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这首五言律诗《在狱咏蝉》是诗人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秋。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书议论政事,触怒了武则天,含冤下狱。这首诗歌通过咏蝉,抒发了诗人无罪入狱的忧伤,流露出对世道艰险的郁愤,表明了自己人品的高洁。
  这首诗歌,首联二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首先点明&在狱中咏蝉&,其中,&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犯。&客思&指游于他乡游子的思绪(这里是诗人自指)。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这里,诗人运用了对偶手法,把所要吟咏的物(蝉)与人(诗人自己)联系起来,由物及人,物我相对。颔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其中,&玄鬓&指蝉鬓(代妇女的鬓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像蝉翼的影子,故之)。&来对白头吟&就是说,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其意思是说,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这一联中的上句写蝉,下句写人(即诗人自己)。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用&不堪&与&来对&相对而构成流水对,更紧密地把物与人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上两联,都是由物及人,采用了兴的手法,即先言它物而引起所要表现的人。进入颈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其意思是说,露重翅薄欲飞不能,风多风大声响易沉。这一联两句具体描写了写&蝉&的状况:上句写&形&,一个&难&字,表现出&蝉&被环境所困的状况;下句写声,一个&沉&字,不但表现出声音低沉,也表现出一种沉重感,压抑于心而无法表达出来的感受。这样,就突出了&蝉&的状况与环境的关系。现在联系诗人在小序中所说的:&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意思是说,触景生情,感受很深,写成一诗,赠送给各位知己。希望我的情景能应鸣蝉征兆,同情我象微小秋蝉般飘零境遇,说出来让大家知道,怜悯我最后悲鸣的寂寞心情。)我们就感觉到诗人处境与与&蝉&所处环境具有相似性(具体来说,诗人用&蝉&因&露重&&风多&不能&飞&和&响&处境,隐喻自己所处的艰险处境;用&飞难进&和&响易沉&隐喻自己身不由己,冤无可诉),可以说,诗人就是通过蝉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的不幸。所以,到了尾联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承上而&合&,揭示其内在的高尚品质。意思是说,无人知道我象秋蝉般的清廉高洁,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上句写蝉(&高洁&这里喻指蝉的高洁,反过来就借指蝉),下句写人(&谁&指诗人自己),在意义上明确地表面自己也如同蝉一样,不被别人理解(我又像谁倾诉志趣呢?)。同时,诗人以问句作结,不但引人注意,激发思考,强调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将&蝉&的品质与自己联系起来,使诗歌寓意更为明确,寄托深远。
  在审美艺术上,这首诗歌最主要的艺术手法就是咏物言志、比兴寄情及其语言的生动性上。
  首先,咏物言志。所谓咏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情感吗,表达作者的思想。这里的&物&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比如,某种人格化了的物体或情感化了的物体等)。在《狱中咏蝉》中,诗人借咏&蝉&寄托自己的人格和思想感情。
  其次,比兴寄情。在诗歌中,比兴手法或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或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比喻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志意趣。这首诗歌,首二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这是先言它物而引起所咏之词。诗人先写蝉,由此而写到人,也就是把所要吟咏的物(蝉)与人(诗人自己)联系起来。又如,诗中写道:&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诗人借&蝉&被秋露沾湿难以奋飞,鸣声被秋风阻遏无法传播广远的处境,喻指了自己无罪被诬,身陷囹圄,有冤难诉的郁愤之情。
  再次,语言生动。比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一联,诗人在这里用&露重&、&风多&来描写自然环境描。其中,一个&重&字,一个&&多&字,增强了蝉所处的环境的恶劣性,从而为强调了蝉受到压制不能奋飞(霜露太重,蝉翼太薄,无法飞起),也不能发出鸣叫(风声太大,声音被风声所压)的处境。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原文翻译与赏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赏析一】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羿与嫦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