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即意犹未尽的相聚 期待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是什么意思

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m.shicimingju.com
& 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
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
字体大小:
  刘昉 柳裘 皇甫绩 郭衍 张衡 杨汪 裴蕴 袁充 李雄
  刘昉,博陵望都人也。父孟良,仕魏,位大司农卿。从武帝入关,为梁州刺史。昉轻狡,有奸数。周武帝时,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位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及帝不悆,召昉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帝失喑,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又素奇隋文帝。时文帝以后父故,有重名于天下,昉遂与郑译谋,引帝辅政。帝固让,不敢当,昉曰:"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帝乃从之,及帝为丞相,以昉为司马。时宣帝弟汉王赞居要冲,每与帝同帐而坐。昉饰美妓进赞,赞甚悦之。昉因说赞曰:"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后,入为天子,此万全计也。"赞时年未弱冠,性识庸下,以为信然,遂从之。文帝以昉有定策功,拜上大将军,封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皆为心膂。前后赏赐钜万,出入以甲士自卫,朝野倾瞩,称为黄、沛。时人语曰:"刘昉牵前,郑译推后。"
  昉自恃功,有骄色。然性粗疏,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朝夕盈门。于时尉迟迥起兵,帝令韦孝宽讨之。至武陟,诸将不一。帝欲遣昉、译一人往监军,因谓之曰:"须得心膂以统大军,公两人谁行?"昉辞未尝为将,译以母老为请,帝不怿。而高颎请行,遂遣之。由是恩礼渐薄。又王谦、司马消难相继反,文帝忧之,忘寝与食。昉逸游纵酒,不以职司为意,相府事多所遗落。帝深衔之,以高颎代司马。是后益见疏忌。及受禅,进柱国,改封舒国公,闲居无事,不复任使。昉自以佐命元功,中被疏远,甚不自安。后遇京师饥,上命禁酒。昉使妾赁屋,当垆酤酒。治书侍御史梁毗劾奏之,有诏不问。昉郁郁不得志。
  时上柱国梁士彦、宇文忻俱失职怨望,时昉并与之交,数相往来。士彦妻有美色,昉与私通,士彦不之知也,情好弥协,遂相与谋反,许推士彦为帝。后事泄,帝穷问之。昉自知不免,默无所封。诏诛之曰:
  上柱国郕国公梁士彦、杞国公宇文忻、柱国舒国公刘昉等,朕受命之初,并展勤力,酬勋报效,荣高禄重。朝夕宴言,备知朕意。但心如溪壑,志等豺狼,不荷朝恩,忽谋逆乱。
  士彦称有相者,云其应箓,年过六十,必据九五。初平尉迟迥,暂临相州,已有反心,彰于道路。朕即遣人代之,不声其罪。入京之后,逆意转深。忻、昉之徒,言相扶助。士彦许率僮仆,克期不远,欲於蒲州起事。即断河桥,捉黎阳之关,塞河阳之路。自谓一朝奋发,无人当者,其第二子刚,每常苦谏,第三子叔谐,固深劝奖。朕既闻知,犹恐枉滥,及授晋部之任,欲验蒲州之情。士彦得以欣然,云是天赞。
  忻往定邺城,自矜不已,位极人臣,犹恨赏薄。朕深念其功,不计无礼,任以武候,授以领军,寄之爪牙,委之心腹。忻密为异计,树党宫闱,多奏交友,入参宿卫。朕推心待物,言必依许。为而弗止,心迹渐彰,仍解禁兵,令其改悔。而志规不逞,愈结於怀,乃与士彦情意偏厚,俱营贼逆,逢则交谋。委士彦河东,自许关右,蒲津事建,即望从征讨,两军结东西之旅,一举合连横之势,然后北破晋阳,还图宗社。
  昉入佐相府,便为非法,三度事发,二度其妇自论。常云姓是"卯金刀",名是"一万日",刘氏应王,为万日天子。朕训之导之,望其修改。口请自新,志存如旧,亦与士彦情好深重,逆节奸心,尽探肝膈。尝共士彦论太白所犯,问东井之间,思秦地之乱,访轩辕之里,愿宫掖之灾。唯侍蒲坂事兴,欲在关内应接,残贼之策,千端万绪。
  惟忻及昉,名位并高,宁肯北面曲躬,臣于士彦?乃是各怀不逊,图成乱阶,一得扰攘之基,方逞吞并之事。士彦、忻、昉身为谋首,叔谐赞成父意,议实难容,并已处尽。士彦、忻、昉兄弟叔侄,特恕其命。
  临刑,至朝堂,宇文忻见高颎,向之叩头求哀。昉勃然谓忻曰:"事形如此,何叩头之有!"于是伏诛,籍没其家。后数日,帝素服临射殿,尽取三家资物置於前,命百僚射取之,以为鉴戒云。
  柳裘,字茂和,河东解人,南齐司空世隆之曾孙也。祖惔,梁尚书左仆射。父明,太子舍人、义兴太守。裘少聪慧,弱冠有令名。在梁,历位尚书郎、驸马都尉。梁元帝为魏军所逼,遣裘请和于魏。俄而江陵平,遂入关中。周明、武间,自麟趾学士累迁太子侍读,封昌乐县侯。宣帝即位,进爵为公,转御饰大夫。及帝不悆,留侍禁中,与刘昉、韦暮、皇甫绩同谋引隋文帝,曰:"时不可失,今事已然,宜早定大计。天与不取,反受其殃。"帝从之。进上开府、内史大夫,委以机密。及尉迟迥作乱,天下骚动,并州总管李穆颇怀犹豫,帝令裘往喻之。裘见穆盛陈利害,穆遂归心。以奉使功,赐彩三百匹,金九环带一腰。时司马消难奔陈,帝即令裘随便安集淮南,赐马及杂物。开皇元年,进位大将军,拜许州刺史。在官清简,人怀之,转曹州刺史。后帝思裘定策功,欲加荣秩,将徵之,顾朝臣曰:"曹州刺史何当入朝"?或曰:"即今冬也。"乃止。裘寻卒,帝伤惜者久之,谥曰安。子惠音嗣。
  皇甫绩,字功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穆,魏陇东太守。父道,周湖州刺史、雍州都督。绩三岁而孤,为外祖韦孝宽所鞠养。孝宽以诸子堕业,督以严训,愍绩孤幼,特舍之。绩叹曰:"我无庭训,养于外氏,不能克躬励已,何以成立!"深自感激,命左右自杖三十。孝宽闻而对之流涕。于是专精好学,略涉经史。周武帝为鲁公时,引为侍读。建德初,转宫尹中士。武帝尝避暑云阳宫,时宣帝为太子监国。卫剌王作乱,城门已闭,百僚多有遁者。绩闻难赴之,于玄武门遇皇太子,下楼执绩手,悲喜交集。帝闻而善之,迁小宫尹。宣政初,录前后功,封义阳县男,累转御正下士。宣帝崩,隋文帝总己,绩有力焉。加上开府,转内史中大夫,进封郡公。拜大将军。开皇元年,出为豫州刺史。寻拜都官尚书。转晋州刺史。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帝问其状,绩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於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鹰扬之将,臣请预戎行。"上嘉劳而遣之。陈平,拜苏州刺史。高智慧作乱江南,州人顾子元等发兵应之,因以攻绩,相持八旬。子元素感绩恩,于冬至日遣使奉牛酒。绩遗之书。子元得书,于城下顿首陈谢。杨素援兵至,合击破之。拜信州总管。俄以病乞骸骨,诏徵还京师,赐以御药,中使相望,顾问不绝。卒于家,谥曰安。
  子偲嗣。大业中,位尚书主爵郎。
  郭衍,字彦文,自云太原介休人也。父崇,以舍人从魏孝武帝入关,位侍中。衍少骁武,善骑射。建德中,以军功累迁仪同大将军。又从周武帝平并州,以功加开府,封武强县公,赐姓叱罗氏。宣政元年,为右中军熊渠中大夫。尉迟迥之乱,从韦孝宽讨之,以功授上柱国,封武山郡公。密劝隋文帝杀周室诸王,早行禅代,由是大被亲昵。开皇元年,衍复旧姓为郭氏。突厥犯塞,以衍为行军总管,领兵屯平凉。数岁,虏不入境。征为开漕渠大监。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经大兴城北,东至潼关,漕运四百余里,关中赖之,名曰富人渠。五年,授瀛州刺史,遇秋霖大水,其属县多致漂没,人皆上高树,依大冢。衍亲备船筏,并齐粮食拯救之,民多获济。衍先开仓赈恤,后始闻奏。上大善之,迁授朔州总管。所部有恒安镇,北接蕃境,常劳转运。衍乃选沃饶地,置屯田,岁嬴万余石,人免转输之劳。又筑桑乾镇,皆称旨。十年,从晋王广出镇扬州。遇江表构逆,命衍为总管,先屯京口。于贵洲南与贼战,败之。仍讨东阳、永嘉、宣城、黟、歙诸洞,尽平之。授蒋州刺史。
  衍临下甚倨,事上甚卑。晋王爱昵之,宴赐隆厚。迁洪州总管。王有夺宗之谋,托衍心腹,遣宇文述以情告之。衍大喜曰:"若所谋事果,自可为皇太子。如其不谐,亦须据淮海,复梁、陈之旧。副君酒客,其如我何!"王因召衍,阴共计议。又恐人疑无故来往,托以妻患癭,王妃萧氏有术能疗之。以状奏帝,听共妻向江都,往来无度。衍又诈称广州俚反,王乃奏衍行兵讨之。由是大修甲仗,阴养士卒。及王入为太子,徵授左监门率,转左宗卫率。文帝于仁寿宫将大渐,太子与杨素矫诏令衍、宇文述领东宫兵,帖上台宿卫,门禁并由之。及上崩,汉王起逆,而京师空虚,使衍驰还,总兵居守。
  大业元年,拜左武卫大将军。帝幸江都,令统左军,改授光禄大夫,又从征吐谷浑,出金山道,纳降二万余户。衍能揣上意,阿谀顺旨,帝每谓人曰:"唯郭衍心与朕同。"又尝劝帝取乐,五日一视事,无得效高祖空自劬劳。帝从之,益称其孝顺。初,新令行,衍封爵从例除。六年,以恩旧封真定侯。从往江都,卒。赠左卫大将军。谥曰襄。
  长子臻,武牙郎将。次子嗣本,孝昌令。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祖嶷,魏河阳太守。父允,周万州刺史。衡幼怀志尚,有骨梗风。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周武帝居太后忧,与左右出猎,衡露髻舆榇,扣马切谏。帝嘉焉,赐衣一袭,马一匹,擢拜汉王侍读。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累迁掌朝大夫。
  隋文帝受禅,拜司门侍郎。及晋王广为河北行台,衡历刑部、度支二曹郎。行台废,拜并州总管掾。王转牧扬州,衡复为掾。王甚亲任之,衡亦竭虑尽诚。夺宗之计,多衡所建。迁扬州总管司马。熙州李英林反,署置百官,以衡为行军总管讨平之,拜开府。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
  炀帝嗣位,除给事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大业三年,帝幸榆林郡,还至太原,谓衡曰:"朕欲过公宅,可为朕作主人也。"衡驰至河内,与宗族具牛酒。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衡俯伏辞谢,奉觞上寿。帝益欢,赐其宅傍田三十顷、良马一匹、金带、缣彩六百段、衣一袭、御食器一具。衡固让,帝曰:"天子所至称幸者,盖为此也,不足为辞。"衡复献食于帝,帝令颁赐公卿,下至卫士,无不沾给。衡以藩邸之旧,恩宠莫与为比,颇自骄贵。明年,帝幸汾阳宫。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与纪弘整具图奏之。衡承间进谏,以比年劳役,百姓疲敝为请。帝意甚不平。后尝目衡谓侍臣曰:"张衡自谓由甚计画,令我有天下。"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其罪。有人谮暕违制,将伊阙令皇甫诩从之汾阳宫。又录前幸涿郡及祠恒岳时,父老谒见者,衣冠不整。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
  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烦城,因而谒帝。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衡复之榆林。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玄感固以衡为不可。"及与相见,未有所言,又先谓玄感曰:"薛道衡真为枉死。"玄感具上其事。江都郡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帝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既而除名,放还田里。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
  八年,帝自辽东还都,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武德初,以为死非其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子希玄。
  杨汪,字元度,本弘农华阴人也。曾祖顺,居河东。父琛,仪同三司。及汪贵,追赠平乡县公。汪少凶疏,与人群斗,拳所殴击,无不颠踣。长更折节勤学,专精《左氏传》,通《三礼》。解褐周冀王侍读,王甚重之,每曰:"杨侍读德业优深,孤之穆生也。"后问《礼》於沈重,受《汉书》于刘臻,二人曰:"吾弗如也。"由是知名。累迁夏官府都上士。
  隋文帝居相,引知兵事,迁掌朝下大夫。及受禅,赐爵平乡县伯,历秦州总管府长史。每听政暇,必延生徒讲授,时人称之。入为尚书兵部侍郎。数年,帝谓谏议大夫王达曰:"卿为我觅一好左丞。"达遂私于汪曰:"我当荐君为左丞,若事果,当以良田相报也。"汪以达言奏之,达竟获罪,卒拜汪尚书左丞。汪明习法令,果于剖断,当时号为称职。未几,坐事免。后拜洛州长史,转荆州长史。炀帝即位,追为尚书左丞,寻守大理卿。视事二日,帝将亲省囚徒。时系囚二百余人,汪通宵究审,诘朝而奏,曲尽事情,一无遗误,帝甚嘉之。岁余,拜国子祭酒。帝令百僚就学,与汪讲论。天下通儒硕学多萃焉,论难锋起,皆不能屈。帝令御史书其问答奏之,省而大悦,赐良马一匹。后加银青光禄大夫。
  及杨玄感反,河南赞务裴弘策出师御之,战不利,奔还,遇汪而屏人交语。既而留守樊子盖斩弘策,以状奏汪,帝疑之,出为梁郡通守。后炀帝崩,王世充推越王侗为主,征拜吏部尚书,颇见亲委。及世充僣号,汪复用事。世充平,遂以凶党伏诛。
  裴蕴,河东闻喜人也。祖之平,父忌,并《南史》有传。忌在陈,与吴明彻同见俘于周,周赐爵江夏公,在隋十余年而卒。蕴明辩有吏干,仕陈,历直阁将军、兴宁令。以父在北,阴奉表于隋文帝,请为内应。及陈平,上悉阅江南衣冠之士,次至蕴,以夙有向化心,超授仪同。仆射高颎不悟上旨,谏曰:"蕴无功于国,宠逾伦辈,臣未见其可。"又加上仪同,复谏。上曰:"可加开府。"乃不敢复言。即日拜开府仪同三司,礼赐优洽。历洋、直隶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大业初,考绩连最。炀帝闻其善政,徵为太常少卿。初,文帝不好声技,遣牛弘定乐,非正声清商及九部四舞之色,皆罢遣从百姓。至是,蕴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其六品已下,至于凡庶,有善音乐及倡优百戏者,皆直太常。是后异技淫声咸萃乐府,皆置博士,递相教传,增益乐人至三万余。帝大悦,迁户部侍郎。时犹承文帝和平后,禁网疏阔,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皆令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是岁大业五年也。诸郡计帐,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帝临朝览状,谓百官曰:"前代无好人,致此罔冒。今进民口皆从实者,全由裴蕴一人用心。古语云,得贤而理,验之信矣。"由是渐见亲委,拜京兆赞务,发擿纤毫,吏民慑惮。
  未几,擢授御史大夫,与裴矩、虞世基参掌机密。蕴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则曲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因而释之。是后大小之狱皆以付蕴,宪部、大理莫敢与夺,必禀承进止,然后决断。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杨玄感之反也,帝遣蕴推其党与,谓蕴曰:"玄感一呼,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蕴由是乃峻法理之,所戮者数万人,皆籍没其家。帝大称善,赐奴婢十五口。司隶大夫薛道衡以忤意获谴,蕴知帝恶之,乃奏曰:"道衡负才恃旧,有无君之心。见诏书每下,便腹非私议,推恶于国,妄造祸端。论其罪名,似如隐昧,源其情意,深为悖逆。"帝曰:"然。我少时与此人相随行役,轻我童稚,共高颎、贺若弼等外擅威权。自知罪当诬罔,及我即位,怀不自安,赖天下无事,未得反耳。公论其逆。妙体本心。"于是诛道衡。又帝问苏威以讨辽之策,威不愿帝复行,且欲令帝知天下多贼,乃诡答:"今者之役,不愿发兵,但诏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遣关内奴贼及山东历山飞、张金称等头别为一军,出辽西道;诸河南贼王薄、孟让等十余头,并给舟楫,浮沧海道。必喜于免罪,竞务立功,一岁之间,可灭高丽矣。"帝不怿曰:"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威出后,蕴奏曰:"此大不逊,天下何处有许多贼!"帝悟曰:"老革多奸,将贼胁我。欲搭其口,但隐忍之,诚极难耐。"蕴知上意,遣张行本奏威罪恶,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帝曰:"未忍便杀。"遂父子及孙三世并除名。
  蕴又欲重己权势,令虞世基奏罢司隶刺史以下官属,增置御史百余人。於是引致奸黠,共为朋党,郡县有不附者,阴中之。于时军国多务,凡是兴师动众,京都留守,及与诸蕃互市,皆令御史监之。宾客附隶,遍于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知也。以度辽之役,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及司马德戡将为乱也,江阳长张惠绍夜弛告之。蕴共惠绍谋,欲矫诏发郭下兵民,尽取荣公护儿节度,收在外逆党宇文化及等,仍发羽林殿脚,遣范富娄等入自西苑,取梁公萧钜及燕王处分,扣门援帝。谋议已定,遣报虞世基。世基疑反者不实,抑其计。须臾,难作。蕴叹曰:"谋及播郎,竟误人事!"遂见害。子愔,为尚辇直长,亦同日死。
  袁充,字德符,本陈郡阳夏人也。其后寓居丹阳。祖昂,父君正,俱为梁侍中。充少警悟,年十余岁,其父党至门,时冬初,充尚衣葛衫。客戏充曰:"袁郎子,絺兮绤兮,凄其以风。"充应声答曰:"唯絺与绤,服之无斁。"以是大见嗟赏。仕陈,年十七,为秘书郎。历太子舍人、晋安王文学、吏部侍郎、散骑常侍。及陈灭归国,历蒙、鄜二州司马。充性好道术,颇解占候,由是领太史令。时上将废皇太子,正穷东宫官属,充见上雅信符应,因希旨进曰:"比观玄象,皇太子当废。"上然之。充复表奏隋兴以后,日景渐长,曰:"开皇元年,冬至日影一丈二尺七寸二分,自尔渐短。至十七年,冬至影一丈二尺六寸三分。四年冬至,在洛阳测影,一丈二尺八寸八分。二年,夏至影一尺四寸八分,自尔渐短。至十六年,夏至影一尺四寸五分。《周官》以土圭之法正日影,日至之影尺有五寸。郑玄云:’冬至之影一丈三尺。’今十六年夏至之影,短于旧影五分,十七年冬至之影,短于旧影三寸七分。日去极近,则影短而日长;去极远,则影长而日短。行内道,则去极近;外道,则去极远。《尧典》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据昴星昏中,则知尧时仲冬,日在须女十度。以历数推之,开皇已来冬至,日在斗十一度,与唐尧之代,去极并近。谨案《春秋元命包》云:’日月出内道,璇玑得常,天帝崇灵,圣王相功。’京房《别对》曰:’太平日行上道,升平行次道,霸世行下道。’伏惟大隋启运,上感乾元,影短日长,振古未之有也。"上大悦,告天下。将作役功,因加程课,丁匠苦之。
  仁寿初,充言上本命与阴阳律吕合者六十余条而奏之,因上表曰:"皇帝载诞之初,非止神光瑞气,嘉祥应感。至于本命行年,生月生日,并与天地日月、阴阳律吕,运转相符,表里合会。此诞圣之异,宝历之元。今与物更新,改年仁寿,岁月日子,还共诞圣之时并同,明合天地之心,得仁寿之理。故知洪基长算,永永无穷。"上大悦,赏赐优崇,侪辈莫之比。
  仁寿四年甲子岁,炀帝初即位,充及太史丞高智宝奏言:"去岁冬至,日景逾长。今岁皇帝即位,与尧受命年合。昔唐尧受命四十九年,到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戍冬至;陛下即位,其年即当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戍冬至,正与唐尧同。自放勋以来,凡经八上元,其间绵代,未有仁寿甲子之合。谨案:第一纪甲子,太一在一宫,天目居武德,阴阳历数,并得符同唐尧。唐尧丙辰生,丙子年受命,止合三五。未若己丑甲子,支干并当六合。允一元三统之期,合五纪九章之会,共帝尧同其数,与皇唐比其踪。信所谓皇哉唐哉,唐哉皇哉者矣。"仍讽齐王暕率百官拜表奉贺。后荧惑守太微者数旬,时缮修宫室,征役繁重,充乃上表称"陛下修德,荧惑退舍"。百僚毕贺。帝大喜,前后赏赐将万计。时军国多务,充候帝意欲有所为,便奏称天文见象,须有改作,以是取媚于上。大业六年,迁内史舍人。从征辽东,拜朝请大夫、秘书少监。
  后天下大乱,帝初罹雁门之厄,又盗贼益起,心不自安。充复托天文,上表陈嘉瑞以媚上曰:
  伏惟陛下握录图而驭黔首,提万善而化八纮,以百姓为心,匪一人受庆,先天罔违所欲,后天必奉其时。是以初膺宝历,正当上元之纪;乾之初九,又与本命符会。斯则圣人冥契,故能动合天经。谨案去年已来,玄象星瑞,毫厘无爽。谨录尤异,上天降祥、破突厥等状七事。
  其一,去八月二十八日夜,大流星如斗,出王良北,正落突厥营,声如崩墙。其二,八月二十九日夜,复有大流星如斗,出羽林,向北流,正当北方。依占,频二夜流星坠贼所,贼必败散。其三,九月四日夜,频有两星大如斗,出北斗魁,向东北流。依占,北斗主杀伐,贼必破败。其四,岁星主福德,频行京都二处分野。依占,国家之福。其五,去七月内,荧惑守羽林,九月七日已退舍。依占,不出三日,贼必败散。其六,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夜,有流星赤如火,从东北向西南,落贼帅卢明月营,破其橦车。其七,十二月十五日夜,通汉镇北有赤气互北方,突厥将亡之应也。依勘《城录》,河南、洛阳并当甲子,与乾元初九爻及上元甲子符合。此是福地,永无所虑。旋观往政,侧闻前古,彼则异时间出,今则一朝总萃。岂非天赞有道,助歼凶孽?方清九夷于东濊,沉五狄于北溟,告成岱岳,无为汾水。
  书奏,帝大悦,超拜秘书令。亲待逾昵,每欲征讨,充皆预知之,乃假托星象,奖成帝意,在位者皆切患之。宇文化及弑逆之际,并诛充。
  李雄,勃海蓚人也。父棠,名列《诚义传》。雄少慷慨,有壮志。弱冠,从周武帝平齐,以功授帅都督。隋文帝作相,从韦孝宽破尉迟迥,拜上开府,赐爵建昌县公。伐陈之后,以功进位大将军。历郴江二州刺史,并有能名。后坐事免。汉王谅之反,炀帝将发幽州兵讨之。时窦抗为幽州总管,帝恐其贰,问可任者於杨素。素遂进雄,授上大将军,拜廉州刺史。驰至幽州,止传舍,召募得千余人。抗恃素贵,不时相见。雄遣人谕之,后二日,抗从铁骑二千来诣雄所。雄伏甲禽抗,悉发幽州兵步骑三万,自井陉讨谅。迁幽州总管。寻征拜户部尚书。雄明辩有器干,帝甚任之。新罗尝遣使朝贡,雄至朝堂与语,因问其冠制所由。其使者曰:"古弁遗象,安有大国君子不识?"雄因曰:"中国无礼,求诸四夷。"使者曰:"自至已来,此言外未见无礼。"宪司以雄失辞,奏劾其事,竟坐免。俄而复职。从幸江都,帝以仗卫不整,顾雄部伍之。雄立指麾,六军肃然。帝大悦曰:"公真武侯才也。"寻转右候卫大将军。复坐事除名。辽东之役,帝令从军自效,因从来护儿自东莱将指沧海。会杨玄感反于黎阳,帝疑之,诏锁雄送行在所。雄杀使亡归玄感,玄感每与计焉。及玄感败,伏诛,籍没其家。
  论曰:隋文肇基王业,刘昉实启其谋,于时当轴执钧,物无异论。不能忘身急病,以义断恩,方乃虑难求全,偷安怀禄。其在周也,靡忠贞之节;其奉隋也,愧竭命之诚。非义掩其前功,蓄怨兴其后衅,而望不陷刑辟,保贵全生,难矣。柳裘、皇甫绩,因人成事,好乱乐祸,大运光启,并参枢要。斯固在人欲其悦己,在我欲其骂人,理自然也。晏婴有言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于昉等见之矣。郭衍,文皇缔构之始,当爪牙之寄;炀帝经纶之际,参心膂之谋。而如脂如韦,以水济水,君所谓可,亦曰可焉,君所谓不,亦曰不焉,功虽居多,名不见重。然则立身行道,可不慎欤!语曰:"无为权首,将受其咎。"又曰:"无始祸,无兆乱。"夫忠为令德,施非其人尚或不可,况托足邪径,又不得其人者欤!张衡夺宗之计,实兆其谋,夫动不以顺,能无及于此也?杨汪以学业自许,其终不令,惜乎!裴蕴素怀奸险,巧于附会,作威作福,唯利是视,灭亡之祸,其可免乎!袁充少在江东,初以警悟见许,委质隋氏,更以玄象自矜,要求时幸,干进附入,变动星占,谬增晷景,厚诬天道,乱常侮众。刑兹勿舍,其在斯乎!李雄斯言为玷,取讥夷翟,以乱从乱,何救诛夷。
  《北史》 唐·李延寿查看: 3515|回复: 25
乱根在上。。。。。与我心如竹讨论温州的牵篮子腐败
主题帖子积分
见习会员, 积分 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 积分
见习会员, 积分 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 积分
本帖最后由 空谈救国 于
10:41 编辑
& &国家治乱兴衰,从来都是最高统治者特别关心的头等大事。即使那些制造动乱并趁乱夺权的乱臣贼子,在坐稳了大位后,也希望天下太平,社会稳定,而不是念念不忘天下大乱,越乱越好。
& &至于老百姓,就更是做梦都想着安居乐业,过个平安日子。清楚不过的事实是:“神仙打仗,凡人遭殃。”干戈不息,兵燹所及,吃苦头的首先是平民,亡,百姓苦;乱,还是百姓苦。缘此,小百姓甚至巴望“宁为太平犬,不作离乱人!”
& &虽然思治恶乱是民心所向,亦是最高所盼,然而乱祸却总是时时找上门来。乱从何来?看看史书的有关记载,特别是听听手操国柄的皇帝们究根探源的评说,或许不乏可资借鉴者。
& &一说起动乱的根源,有的皇帝首先想到的便是老百姓,“刁民”天生爱捣乱,不让皇帝睡个安稳觉。隋末,天下也还太平,兵部尚书杨玄感发动叛乱,不逾月而败。可见当时天下之弊,未至土崩,百姓之心,犹望乐业。隋炀帝却悖逆民心行事,特派大理卿郑善果、御史大夫裴蕴、刑部侍郎骨仪,与东都留守樊子盖一起“深挖”杨玄感党羽,并定调子说:“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樊子盖原本残酷嗜杀,现在又领受了“最高指示”,由是峻法治之,所杀三万馀人,皆籍没其家,枉死者太半,流徙者六千馀人。就连曾接受过杨玄感赈济米粮的穷苦百姓,都要活埋,一个也不放过。大屠杀后,杨广至东都,见街头人多,竟对左右说:“犹大有人在。”意思是杀人还嫌太少。隋炀帝认为人多了便容易聚集造反,防范措施当然就是大开杀戒滥杀无辜百姓。这是典型的暴君逻辑!实际上,正是这次大屠戮,大冤獄,使海内豪士,无不罹殃;杀人如麻,流血成泽,天下靡然,始思为乱,于是雄杰并起。再加疠疫水旱并来,人祸天灾,致百姓失业,人既失业,则祸乱之心怵然而生矣。隋炀帝既找错了“乱根”,更实施了火上浇油的“制乱”举措,其结果除了天下大乱,不可能有别的!播乱得乱,其杨皇帝之谓欤!
&&处处以隋炀帝国灭人亡为鉴的唐太宗,对乱根的看法与隋炀帝迥然不同。一次,唐太宗与群臣讨论“止盗”这个话题。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唐太宗认为乱根在官不在民,在上不在下,根子找准了,从源头认真治理,收效自然显著: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 &李皇帝下面两段话更明白无误地从自家身上查乱根:“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讟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 皇帝纵欲享乐,而不顾百姓死活,那绝对是自取其乱,“危亡立至” !为此他特别告诫中枢高官:切勿“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 &大儒孔颖达向太宗讲《论语》时借题发挥说:“非独匹夫如是,帝王亦然……若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皇上对此深表赞同。
& &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论东汉之乱曰:“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及孝和以降,贵戚擅权,嬖倖用事,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浑殽,是非颠倒,可谓乱矣。然犹绵绵不至于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徒面引廷争,用公义以扶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滂、许邵之流,立私论以救其败。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钺,僵仆于前,而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夫岂特数子之贤哉,亦光武、明、章之遗化也!”君实先生强调的是风俗教化对动乱的制动作用。不过,照我看这风俗教化的制乱功用实在太有限,最高统治者强力播乱,政治已污浊得一塌糊涂,指望几个不怕死的大臣乃至布衣舍生以“止乱”,实在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说,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再说,极权官家本来就烦书生多嘴多舌,认为只要多杀几个爱说话的秀才,便天下太平了;此辈从来都不会自我检讨,是自家的错误政策致使“百姓困穷,人人思乱”的。
& &唐代陈子昂有言:“百姓安则乐其生,不安则轻其死;轻其死则无所不至,祆逆乘衅,天下乱矣!”宋元之际文人邓牧在《吏道》中明确指出:“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乱根在上,官逼民反,可谓有识之士的共识,历史也一再昭示着这个不争事实。太过善良、胆小怕事、甘于逆来顺受的中国平民,不是到了实在话不下去的那一刻,是万万不敢犯上作乱的,弱智的阿Q仁兄都知道:造反可是要杀头的啊!
& &同意你的牵篮子说法,腐败的关系网确实是这个牵扯起来的,不是说:“最多通过5个人,我可以找到胡进套吗?”这个就是关系网的强大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它的庇护,有或多或少被它所坑害。所谓爱恨交加,就是这样的感觉。温州作为一个熟人社会的典型、极端,从来是研究关系学的学者关注的地方,在温州,可以这么说,每个吃皇粱都有过牵篮子的经历,领导干部尤其熟谙此道,篮子从何而来,亲戚、朋友、同学等等,都寄托希望于领导。领导很难六亲不认,这就是篮子的由来。所以说乱根在上。
<p id="rate_1570"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金币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1714"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金币 + 5
" class="mtn mbn">
主题帖子积分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中级会员, 积分 14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5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4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55 积分
& && &国家治乱兴衰,从来都是最高统治者特别关心的头等大事。即使那些制造动乱并趁乱夺权的乱臣贼子,在坐稳了大位后,也希望天下太平,社会稳定,而不是念念不忘天下大乱,越乱越好。
& && &至于老百姓,就更是做梦都想着安居乐业,过个平安日子。清楚不过的事实是:“神仙打仗,凡人遭殃。”干戈不息,兵燹所及,吃苦头的首先是平民,亡,百姓苦;乱,还是百姓苦。缘此,小百姓甚至巴望“宁为太平犬,不作离乱人!”
& && &虽然思治恶乱是民心所向,亦是最高所盼,然而乱祸却总是时时找上门来。乱从何来?看看史书的有关记载,特别是听听手操国柄的皇帝们究根探源的评说,或许不乏可资借鉴者。
& && &一说起动乱的根源,有的皇帝首先想到的便是老百姓,“刁民”天生爱捣乱,不让皇帝睡个安稳觉。隋末,天下也还太平,兵部尚书杨玄感发动叛乱,不逾月而败。可见当时天下之弊,未至土崩,百姓之心,犹望乐业。隋炀帝却悖逆民心行事,特派大理卿郑善果、御史大夫裴蕴、刑部侍郎骨仪,与东都留守樊子盖一起“深挖”杨玄感党羽,并定调子说:“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樊子盖原本残酷嗜杀,现在又领受了“最高指示”,由是峻法治之,所杀三万馀人,皆籍没其家,枉死者太半,流徙者六千馀人。就连曾接受过杨玄感赈济米粮的穷苦百姓,都要活埋,一个也不放过。大屠杀后,杨广至东都,见街头人多,竟对左右说:“犹大有人在。”意思是杀人还嫌太少。隋炀帝认为人多了便容易聚集造反,防范措施当然就是大开杀戒滥杀无辜百姓。这是典型的暴君逻辑!实际上,正是这次大屠戮,大冤獄,使海内豪士,无不罹殃;杀人如麻,流血成泽,天下靡然,始思为乱,于是雄杰并起。再加疠疫水旱并来,人祸天灾,致百姓失业,人既失业,则祸乱之心怵然而生矣。隋炀帝既找错了“乱根”,更实施了火上浇油的“制乱”举措,其结果除了天下大乱,不可能有别的!播乱得乱,其杨皇帝之谓欤!
& && & 处处以隋炀帝国灭人亡为鉴的唐太宗,对乱根的看法与隋炀帝迥然不同。一次,唐太宗与群臣讨论“止盗”这个话题。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唐太宗认为乱根在官不在民,在上不在下,根子找准了,从源头认真治理,收效自然显著: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 && & 李皇帝下面两段话更明白无误地从自家身上查乱根:“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讟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 皇帝纵欲享乐,而不顾百姓死活,那绝对是自取其乱,“危亡立至” !为此他特别告诫中枢高官:切勿“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 && &大儒孔颖达向太宗讲《论语》时借题发挥说:“非独匹夫如是,帝王亦然……若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皇上对此深表赞同。
& &&&《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论东汉之乱曰:“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及孝和以降,贵戚擅权,嬖倖用事,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浑殽,是非颠倒,可谓乱矣。然犹绵绵不至于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徒面引廷争,用公义以扶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滂、许邵之流,立私论以救其败。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钺,僵仆于前,而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夫岂特数子之贤哉,亦光武、明、章之遗化也!”君实先生强调的是风俗教化对动乱的制动作用。不过,照我看这风俗教化的制乱功用实在太有限,最高统治者强力播乱,政治已污浊得一塌糊涂,指望几个不怕死的大臣乃至布衣舍生以“止乱”,实在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说,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再说,极权官家本来就烦书生多嘴多舌,认为只要多杀几个爱说话的秀才,便天下太平了;此辈从来都不会自我检讨,是自家的错误政策致使“百姓困穷,人人思乱”的。
& && &唐代陈子昂有言:“百姓安则乐其生,不安则轻其死;轻其死则无所不至,祆逆乘衅,天下乱矣!”宋元之际文人邓牧在《吏道》中明确指出:“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乱根在上,官逼民反,可谓有识之士的共识,历史也一再昭示着这个不争事实。太过善良、胆小怕事、甘于逆来顺受的中国平民,不是到了实在话不下去的那一刻,是万万不敢犯上作乱的,弱智的阿Q仁兄都知道:造反可是要杀头的啊!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0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9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0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9 积分
你说的太有才了,帮你顶顶
主题帖子积分
见习会员, 积分 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7 积分
见习会员, 积分 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7 积分
:i'msohappy:
主题帖子积分
你这文章太长了,我没时间看。但你说的乱根在上,我是不赞同的。我觉得根在人的生存本性,我觉得更合适的说法是责任在上。我的观点是,所谓的责任在上,就是老百姓把国家交给你们来管理,你们理应管理好,管理不好,就是你们的失职。就象一些父母说儿子不孝顺,反过来说,你父母自己教出的这样的儿子,还能怨谁?
我所说的牵篮子的腐败党和政府应该去做,把这种风气扭转过来,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至于怎么去做更有效,就是方法手段的问题,对于这个方法,我出提出一些关键的想法,我认为会有效。
主题帖子积分
见习会员, 积分 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 积分
见习会员, 积分 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 积分
温州的篮子腐败该什么查?谁都有,越大的领导篮子最大,相信刚经历过暑假的家长最有体会
主题帖子积分
正式会员, 积分 3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80 积分
正式会员, 积分 3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80 积分
简直是胡说八道
主题帖子积分
正式会员, 积分 2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80 积分
正式会员, 积分 2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80 积分
:i'msohappy: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0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6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0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64 积分
本帖最后由 赵盾 于
22:35 编辑
腐败无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只关乎国人素养和觉悟,骂贪污,自古而往已经5000年,不缺多少,只会骂贪污,本身就是觉悟低的表现,根子原因在于多数人不能制服少数人,美国人可以,英国人可以,法国人可以,台湾人可以。
回两位点评者,第一条,多数人制服少数人,不是感觉问题,是血的付出,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可能,第二条,不矛盾,资本主义也有少数人霸权,譬如南亚一带的腐败政权。
主题帖子积分
温州马甲帮甲马会成员
见习会员, 积分 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6 积分
见习会员, 积分 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6 积分
[em12]& && &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7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7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7 积分
:KAWAII:当大家都习惯了人情社会,从上至下的改革就变的苍白无力了,我认为必须从下至上,从日常生活习惯开始~~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7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7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7 积分
:KAWAII:中国人连玩个游戏都要外挂,游戏都要作弊,何况现实生活,其实反映了作弊思想已经深入骨子了。
主题帖子积分
正式会员, 积分 7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 积分
正式会员, 积分 7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 积分
贪源自私念,私心是人的本性之一,所以有贪官不奇怪,这在东、西方都是一样的。但我们的贪官太多了,以至于老百姓对社会公正失去了信心。每个人心里都有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如果人人放纵了人心的魔鬼性,社会就岌岌可危了。为什么西方的贪官比我们少很多泥?关键是制度。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迫在眉睫啊。
主题帖子积分
某企业无手续被查获,执法人员通知企业老板谈话。谈话完毕告知要处罚,企业老板赶紧找人挈蓝子。正巧老板同学认识该局副局长,于是到副局长办公室面谈。该副局长一个电话给执法人员,执法人员给领导面子,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几天后,市区某高档酒店包厢内觥筹交错,企业老板请副局长及执法人员等人吃饭表示感谢。此是挈蓝子一种,当然副局长特指有一定官衔的领导。
几天后,若该企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多人死亡,该副局长及执法人员就构成渎职罪,应该追究刑事责任。若该企业一直平安无事,该副局长及执法人员只是违反单位纪律或者部门禁令,只能给予行政处罚。因挈蓝子过程中无金钱来往,所以不构成受贿罪。那么在挈蓝子这件事情中,谁最可恶?很明显是副局长。首先企业老板虽然找同学说情,因为没有贿赂官员也不是国家工作人员,所以既不违法也不违纪。然后执法人员是迫于副局长压力而渎职,虽然违法违纪但情有可原。最不可原谅的是身为领导的副局长,因为私情而要求下属枉法渎职,涉嫌违法违纪。
你说挈蓝子是什么性质呢?产生严重后果的话找人挈蓝子的人当然要身陷囹圄,为人挈蓝子的人更是要负上刑责。没有产生严重后果的话,为人挈蓝子的人也是违纪,该受处分。好像楼主的本意是找人挈蓝子的人更可恶,好像认为大家都不挈蓝子这社会就公平了。实际上是为别人挈蓝子的官员更可恶,这就是受贿罪比行贿罪重的原因。
说到怎么治理挈蓝子,有人想当然。挈蓝子以“行贿受贿罪”论处?很多蓝子纯粹靠关系,根本没有权钱交易,哪来行贿受贿之说?纪委加强查处就更是空想,多少权钱交易等着纪委去查办啊,怎会有时间有精力查这见惯不惯的违纪行为?也只有挈蓝子的时候不小心发生重大事故,纪委才会介入。再说严禁挈蓝子行为,这就比较可笑。就我所知,每年每个单位都一再强调不要接受企业吃请,不要挈蓝子,有些部门甚至三令五申。结果如何呢?官员为别人挈蓝子仍然是很普遍很平常的事。
官员之所以能为亲戚朋友挈蓝子,正是因为手中有权力,而且如何行使这权力,根本没有有效的监督。虽然说,内有单位纪委,外有上级纪委,但这系统内的监督更多时候是流于形式,并未对掌权者造成有效的威慑和约束。想象一下,如果前文中的副局长为同学挈蓝子的行为有来自群众、媒体、人大、纪委、司法系统的全方位有效监督,并且会因这次挈蓝子行为而被撤销职务贬为普通职员,副局长还会为同学挈蓝子么?问题的关键又回到如何有效监督权力上面。在我看来,政府官员由党组织任命的制度是导致监督失效的根源之一。这种任命制度带来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弊端,带来官员能上不能下的弊端,带来官员问责制无法落实的弊端。无法对官员的权力进行有效地的监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头像被屏蔽
主题帖子积分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荣誉勋章→风雨同舟
注册ID满1年以上会员
荣誉勋章→原创写手
荣誉勋章—原创写手
荣誉勋章→论坛卫士
荣誉勋章—论坛卫士
荣誉勋章→优秀会员章
荣誉勋章-优秀会员章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右有相聚为盗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