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带替得得要的是什么,没大年夜天上的云白得像什么得要dedeyao咋也变地方了

>> 正文      
这才是穿山甲濒临灭绝的真相!这个黑锅中医背得有点冤
导读:本文转自新浪微博@芋头微波。这才是真相。转发此文,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也希望穿山甲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穿山甲,一个大众耳熟能详的名字。
地铁常见到的穿山甲公益广告
全身布鳞,在水里远看像鲤鱼,故古称&鲮鲤&。其性喜在泥土山里打洞栖息(我国亚热带森林区基本都是山地丘陵),故今名为&穿山甲&。
大耳朵的中华穿山甲
它们是现仅存的鳞甲哺乳动物,繁殖力不高,1~2年一胎(偶尔两胎) ,哺乳期长 。 生性胆小,嗅觉很灵敏,能以此清晰辨别周边环境、寻找蚁群和探知可能的危险。
穿山甲背幼儿
它们拥有太极球防御力,人类及野狗等猛兽猛禽都是它们的天敌。据说狐狸、黄鼠狼能通过臭屁臭尿熏晕穿山甲来吃,不知真假了。
分类与种属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鳞甲目 Pholidota
科: 穿山甲科 Manidae
属: 穿山甲属 Manis
现存世的穿山甲有八种,体型和特点都有所差异: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大耳朵&、&迷糊眼&、&长舌头&:耳朵大、视觉差、舌头特长。身体狭长,尾巴宽短肥厚体长 42&92厘米,体重2~7 kg 。 鳞片总重量约为其体重25%,即0.5~1.75kg /只。
印度穿山甲(Manis crassicaudata)&胖子&,亚洲穿山甲里个头最大。 体长 60 & 75 cm。
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臭鼬&:能从肛门定向喷臭液。体型狭长,体长40~65 cm , 体重 4.5~14 kg ,鳞片可达900至1000块。
菲律宾穿山甲(M. culionensis) 因为2005年从 马来穿山甲亚种分出,独立为一种。 体型体重等和马来穿山甲基本相同。
大穿山甲(Smutsia gigantea) &大块头&:穿山甲里最大的个头。体长可达180cm,体重可达33 kg。鳞片总重量约为其体重20%,即6.6kg/只 。
南非穿山甲(Smutsia temminckii) &弯腰老头&:需找食物时,会用两条腿萌萌D走路。体长34~61cm,体重7~18 kg 。
树穿山甲(Phataginus tricuspis) &三尖甲&:鳞片呈三尖朝鲜蓟叶状,可用作抵御捕食者。体长46 cm , 体重1.8 kg 。
长尾穿山甲(Uromanis tetradactyla)&长尾腹黑臭鼬&。 体长30-35 cm 。
Toni Llobet, 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 Volume 2, plate 150
&多才多艺&的穿山甲
它们会打洞。打泥洞的能力不是盖的哦。有云狡兔三窟,但比起穿山甲可弱爆了。每只穿山甲在其活动地的藏身洞可达200多个,几乎每天都换不同的洞藏身。加上夜行习惯,所以很难被人发现。
穿山甲喜欢在阴潮之地打洞栖息
它们都是&长舌妇&,舌头可长达24~40cm&&舌头肌肉可是定在骨盆上的,不能不服啊~
它们会游泳,也特别喜欢游泳。
它们有的还会爬树它们很&会睡觉&。
一天可以睡20个小时,如果一天活动够4小时,就会不管不顾直接进入睡眠模式。
在树上睡觉的穿山甲
因为喜欢栖息潮湿阴冷的环境,所以有的穿山甲特别喜欢吃那些会释放毒素的蚂蚁,让蚂蚁毒液帮助自己消毒,杀灭身上的细菌和寄生虫。
它们有的每周都会出来晒太阳,利用紫外线清除蚂蚁毒素杀灭不了的细菌,但一般在20分钟左右,否则会因为鳞甲大量吸收热辐射而中暑
它们现在大多生活在湿润的亚非大陆亚热带落叶森林
它们主要以白蚁和蚂蚁为食,食量很大(饱食可达一斤)。穿山甲一般每个蚁巢只吃一部分,然后再找下一个蚁巢,这样可以在下次蚁群回复数目后再吃。这样的胃口和&饮食习惯&,使得它们生活空间需求巨大(一只约4平方公里),除了交配和育儿时都是独居。
能入药的鳞片
穿山甲鳞片又名甲壳, 可入药, 但《名医别录》、《药性论》、《日华子本草》、《药性解》、《得配本草》等中药典籍都记载为&毒&,为下品,非常用药,非必用药。
味咸,性微寒。有宣通脏腑、活血通经、透达关窍、 消肿排脓、通乳之功,可治疗痈疮、症瘕积聚、周身麻痹、乳汁不通、二便闭塞、心腹疼痛。
穿山甲片依颜色分铜甲和铁甲,色黄为铜甲,色黑为铁甲。穿山甲片的颜色与穿山甲生长年龄有关。幼仔甲质软色淡灰,成年质硬色暗褐,老则灰黄褐 。
不同穿山甲种类的鳞片比较
炮制不同,名则有异:炮山甲、醋山甲、炮甲珠或炒甲片等。因价格昂贵,穿山甲炮制品造假经常是在炮制时投入高浓度的食盐水、芒硝或硫酸钡溶液中闷吸,使药材增重。掺伪山甲片很容易会对用药者带来伤害。这些 掺伪山甲片表面往往质地湿重,有的可在表面见白色结晶物& 。
近年来,随着进口的穿山甲资源越来越多,与传统药用穿山甲在纹理、质地、大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差别。
市面最常见的穿山甲伪品是猪蹄甲,如果打碎炮制,外表形态差异不大。
长年应用和动物实验[2]证实了,猪蹄甲可拿来替代穿山甲,虽说效果略逊,需要较高剂量才有较好疗效,但不失一个价格低廉,性价比好的取代品(取代使用要注意性味及油脂的不同)。
左为炮山甲,右为泡猪蹄甲
穿山甲的肉,很可能是疾毒的载体。中医自古就一直反对食用穿山甲肉,并认为吃了会引发感染、神经及免疫类疾病等
《本草纲目》 鲮鲤(穿山甲)
穿山甲资源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穿山甲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市场的旺盛需求,大量穿山甲从越南、老挝 、巴基斯坦 、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被人带进我国。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大陆穿山甲种群的商业性灭绝、亚洲穿山甲资源的枯竭及全球化进程的影响,非洲大陆的穿山甲也大量出现在中国市场。
根据年案件信息绘制的穿山甲片主要走私路线
穿山甲的养殖
穿山甲它们很难被养殖,圈养和人工繁育极端困难。
&在过去的150多年来,100多个动物园和机构曾尝试圈养繁殖穿山甲,鲜有成功。大多数穿山甲在头六个月到三年之间死去,相关记录显示,大约70%的穿山甲在圈养的第一年内就会死亡。它们专吃活蚁的习性,对遭到捕获而导致的压力的极度敏感,以及脆弱的免疫系统,使穿山甲圈养的成活率极低。&
穿山甲是一类濒临灭绝的生物
1975年,中华穿山甲、印度穿山甲、马来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 亚洲穿山甲四种全部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II
1995年, 非洲的三种穿山甲列入附录II(之前南非穿山甲在附录I)
2000年,所有亚洲穿山甲的国际贸易就实行了&零配额&,彻底禁止商业贸易。
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中华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评为极度濒危,另两个亚种种群评估为濒危(EN),非洲种类则全部升级为易危(VU)。
2016年,第17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大会,将全部8种穿山甲物种从CITES附录II提升至附录I,从而禁止对穿山甲及其制品的一切国际商业贸易。
穿山甲濒临灭绝主因
&对南非穿山甲来说,用来将野生动物限定在保护区或私人围场内的通电围栏也是一个很大的危险。而当穿山甲的甲片挂住电网时,它会本能地启动防御模式,将身体卷成球状,这样反而把电线卷到了身体里,从而遭到更长时间的电击&
盗猎是穿山甲生存最大的威胁之一。
穿山甲的盗猎极为猖獗,原因无他,暴利!据说某专家估计过去十年,有100万只穿山甲被盗猎,实际数目可能更高。
盗猎的终端市场基本有三:
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富裕阶层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其中很多人没有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和相应的信仰去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于是贪新、猎奇、炫耀的心理支配了他们的人生(伪科普和炫富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行为),野生动物成为了他们满足这种变态心理的牺牲品。
穿山甲肉在越南餐厅的菜牌里
因此,容易猎杀、法律禁止、价格昂贵、十分难得的穿山甲就成为野生动物餐饮里的&宠儿&了。不法商人和伪科普甚至不惜假托中医/营养学,向世人灌输穿山甲的肉、胎、血具有保健补益作用,从此牟利求名。
吃穿山甲的肉是近几年来,穿山甲最大的消耗途径,是盗猎最主要的终端市场
走私入境的穿山甲
2、鳞甲的民间非法保健应用
最晚在2007年,我国就开始限制穿山甲的药用,依法基本都是以前的库存,并持续7年限制每年近 2.6 吨的消耗量,还定点了药用出售单位。这每年近2.6吨的消耗量,就个人从医十余年的观察来看,我觉得和主要是西医开出去的中成药脱不了关系。
穿山甲鳞片在我国入药最少二千余年,那为什么繁殖力低、一旦看到就非常容易捕获的穿山甲,在两千余年来没有被&野菜为主、吃饭很少、没有肉&的古代穷苦中国人吃绝、药用捕杀灭绝?
因为在古代深入民心的中医一直认为穿山甲的肉有毒!反对吃!而被拿来药用的穿山甲鳞片,中医历代文献也称其有毒,列为下品,不宜多用、长期使用,也不是中医常用药,既不是必不可少、也不是无法替代(比如大剂量的猪蹄甲)。
在一直讲究&便廉捷验&的中医传统下,价格偏高的穿山甲很多时候都是以散剂小剂量冲服(一剂3克左右),就算入饮片,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并不大剂量使用。
梁 陶弘景撰《名医别录》下品 鲮鲤甲
穿山甲依法每年控制药用量, 使用基本都是以前的库存,用一吨就少一吨,那么为何走私进口的穿山甲鳞片还是屡禁不止呢?
我想,很有可能是不法商人看中大众对保健食膳的巨大需求,利用富裕阶层求贵求稀的消费心理,走私穿山甲片在药店、食市中非法销售。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个重要的结论:穿山甲片的药用并不是盗猎的终端市场,而是非法的民间保健应用!!!
3、穿山甲工艺品
我国药用穿山甲片依法都是以前的库存,定点医院,国家定价,相关部门对此进行监管,是穿山甲制品中管理最严最规范的。这块不会暴利,而且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做实基本就是坐牢。
如果是药店食市非法销售穿山甲片,虽然说是高风险,但却不是最大的利润。那是穿山甲坚韧的皮制作靴子和鞋子吗?不是!
能够发挥穿山甲片最大暴利的不是用药和煲汤食膳,而是日渐兴旺的文玩工艺市场!
铁甲关羽像护身符
一片穿山甲工艺品,少则数百元,多则数千元,比保健用零售价格高出十多倍、上百倍!
犯罪成本一样,风险相对较低,利润却是高出十多倍、上百倍,如果你是犯罪分子,你会选择哪个?
穿山甲工艺最常制为护身符
穿山甲一直没有药用及饮食价值的爪子,在&盗墓&小说的流行下,成为了文玩市场的新宠儿,一个精致的摸金符就可卖出近2000元!
地下交易的工艺品极其暴利,由此催生而来的商业消耗,至今无人报道,也无人调查统计。 我们可以看到, 在今日网络伪科普们声称保护穿山甲报道中,它们为了攻击中医不惜声嘶力竭地到处造谣与污蔑,但却偏偏对穿山甲工艺品市场只字不提!诚为怪事!
三、栖息地的破坏
气候湿润、茂密的亚热带森林是穿山甲最好的栖息地,但是亚热带是人类聚居集中地,人口密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农业工业化的推进, 修路、开矿、建厂、城乡扩大化及森林砍伐等,亚热带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面积少之又少,亚热带原始森林基本为零。我国的亚热带森林现在基本以人工林、经营林为主。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穿山甲栖息地被人类日常活动范围所覆盖,良好栖息环境基本不存在。
我国穿山甲数量减少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 。那时候没有猖獗的盗猎,没有供不应求的野味、民间保健、工艺品市场,也没有农药的大量使用,为何穿山甲和我国其他亚热带森林野生动物一样,会从那时候开始大量减少?
除了人类对栖息地的破坏,我找不到其他合理的解释。
四、杀虫剂(农药)
人类杀虫剂的滥用对穿山甲的生存影响巨大,偏偏遇上穿山甲食物谱很窄且食量大,活动范围大又和人类居住地毗邻。这倒霉催,真是啥霉事都赶上了。
要知道,在我国,我们人类自己的饮食和生药都存在大量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更不要说农药对其他生物的生存坏境的影响了,这方面,基本可以说是木有人管。
综上所述,芋头认为,穿山甲濒临灭绝的因素排名依次为:
1、栖息地破坏与猎奇炫吃并列
2、非法的民间保健应用与 穿山甲工艺品并列
3、 杀虫剂的滥用破坏
中医药用对穿山甲使用量极小,且早就依法只消耗过去库存的穿山甲片,
对穿山甲濒临灭绝的影响甚小,不列为影响因素之列。
(此将在下面辟谣文分析)
关于穿山甲的那些伪科普谣言与误导:
谣言与误导一:中医认为吃穿山甲的血和胎儿有各种保健功效
中医从来没有说吃穿山甲的肉、血和胎儿有保健功效!
把不法商家和伪科普的谣言转嫁给中医,让中医给它们买单,移花接木的手段真是高明啊。
民间伪科普和不法商家的谣言对穿山甲危害巨大,但这不应该由传统医学来买单
谣言与误导二:穿山甲鳞片就是一种角质化蛋白, 里面的氨基酸及无机物成分与人指甲、猪、牛、羊之蹄甲没本质区别,没有任何功效作用
人的成分和猪99.99%一样!
精液和唾液的成份也基本一样,都有蛋白糖类无机盐,90%以上是水!
钻石和石墨都是碳原子组成的,成份一样!
成分差不多,差异巨大的事物多了去了,就算成分一样就是一样的东西吗?
我们能说&伪科普=猪、精液=唾液、钻石=石墨&吗?基本逻辑都混乱不堪,大言不惭此之谓也!
穿山甲鳞片的药用,是经过上千年数不清的临床实践证实的,不仅如此,证实其疗效的现代实验也不少.
反对濒临动物入药可以,但不意味可以打着高尚的旗号随意造谣和误导。
谣言与误导三:国内只统计每年消耗的甲片数量,并没有统计各省库存到底有多少
&华盛顿公约属于国际法,被称作唯一&有牙齿&的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类的国际条约。&牙齿&的体现,是被列入公约附录的动植物包括制品,如果在通关过程中没有许可证,就要被视为走私,交由海关的缉私部门处理。华盛顿公约的另一个影响,是要求各个穿山甲的分布国未来要提交国内甲片的具体数量,也就是清查库存& 。
最晚到2008年,国家就明令限制穿山甲的应用,并对药用进行监管。要求核查原材料库存情况,进行称重入库、登记造册、标准化封装和定点保管,库存验证、认证。明确限定原材料使用范围,宏观控制资源消耗总量,严格原材料购销及利用管理,规范流通秩序,库存货物受试者仅通过医院等指定网点进行零售业务。
谣言与误导四:中医认为穿山甲遇山穿山、遇水穿水, 会&钻&通, 因此吃穿山甲可以通经络、穿通乳痈。 中医取象比类理论对这类因为会钻孔打洞的动物、有孔的植物,就癔想通经下乳
通过穿山甲钻地洞,猜想穿山甲可能具有通经络、通乳的功效,然后实践检验,有效留之,无效弃之,正如当年青蒿素的研发就得益于中医典籍的启发别小看这些启发性思维,这可是关键所在,当年研发新的抗疟药,中国实验数百中药就发现了青蒿素而告成功,而同时期的美国,投入巨大物资与人力实验了21.4万化合物,全部失败。
启发性思维需要实践检验才能确定,所以中医没有把更能钻洞的穿山甲爪子入药,也没有认为更能打洞的老鼠可以下乳通经络。穿山甲鳞片的功效是启发性思维源起,再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而来的,不仅有实践,也有实验,并不是伪科普们随意泼脏水说的&臆想&。
谣言与误导五:这7年来,国家控制药用量为2.6吨/年,合计至今药用18.2吨。我国库存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所以盗猎的甲片就是流入了合法药用销售途径里!
2007 年开始,中国就已经全面停止核发穿山甲的特许狩猎证,因此甲片的合法利用依赖于 2007 年《通知》发布前国家林业局核准的库存。国家库存多少,我不知道,但我听说在九十年代,单单一个云南药材公司三年里就进购了70吨甲片 。
呵呵,那些说盗猎的甲片流入合法用药途径的人可有证据?!就那么自信全国库存没有18.2吨以上?
而且,年以来大陆查获的甲片为 15.548吨& ,而查没的甲片作为药用,很正常,也是事实,并不违法。
2007 年 国家林业局 《通知》 里,国家同时要求核查全国穿山甲原材料库存情况,进行称重入库、登记造册。如果库存真都没有了,国家哪位官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查就露馅地去定个什么每年药控量?
谣言与误导六:中国市场每年用来制作中成药、中药饮片的药用穿山甲需求在每年 10 万只左右。
我国药用穿山甲依法为每年近2.6吨库存。穿山甲鳞片约为体重的20~25%,即折合为10.4~13吨穿山甲动物。但8种穿山甲体重为1.8~33 kg,种间体重相差巨大,肿么办?那我们往高来算,假设都是最小体重的树穿山甲。
最高折合数除以最小的穿山甲体重得出最多的每年折合只数:
=7223(只)
严谨点,应该说: 316~7223只穿山甲
请问这所谓的药用市场每年需求10万只穿山甲,是哪家幼儿园小盆友算出来的?
什么?鳞片比重率不做准?!
那好,我们这样算,2.6吨甲片 &10万只穿山甲=每只穿山甲鳞片重26克&&额~每只穿山甲的鳞甲约为两个打火机的重量&&幼儿园小盆友不要淘气,不要玩打火机,打火机很重的~
据调查,我国每年消耗量达30多万只穿山甲 ,基本都是被拿去炫吃、非法保健、制作工艺品。药用真要说消耗,也只是几百几千只,比起30万这个数目,真是小儿科了。
伪科普们为了把中医拉下水,掩饰罪魁,硬是伪造数据说每年中医药用需求10万只穿山甲。我想不是为了钱,就是精神病了,否则我很难想象一个正直的、正常的人会造这种低级谣言。
而且,我国用作中成药及饮片的穿山甲,依法几乎都是过去的库存,何来每年需求多少只穿山甲的说法呢?!
谣言与误导七:中国人爱吃穿山甲,是因为可以壮阳 。
至今没听说哪个中国人说胆小的穿山甲可以壮阳的,我也没找到任何文献记载穿山甲有此功效。先造谣立靶子,再以辟谣的名义打靶子,是伪科普们最为常见的拙劣手段。
富裕阶层爱吃穿山甲是因为猎奇炫耀,还是因为需要壮阳?大家都知道答案。为了把脏水泼到中医身上,转移公众视线,如此睁眼说瞎话也真是拼啊。
谣言与误导八:穿山甲的甲片是中药的基础药材,每年都有很大的消耗量。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中国国内穿山甲产量无法满足中药市场需求,中药使用的穿山甲依赖于进口。
穿山甲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减少,是因为栖息地的不断破坏。
90年代的急剧加重,中国大陆商业灭绝,是加上了富裕阶层的猎奇炫吃。
本世纪开始,又加上民间非法保健及工艺品需求才让穿山甲濒临灭绝。
并非常用药的穿山甲,既不是中医必用药、基础药,也不是不可取代药。就算拿来给病人治病,大多数中医每次使用也多为小剂量散剂。
这怎么又是要中医来背锅呢?二千年药用不灭绝,非要等到现在短短十余年药用而灭绝?
把多因素的问题归咎到影响最小的因素,并大肆宣传,说有人不是为罪魁祸首转移视线,祸水东引,我还真不信了。
根据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在2016年的《中国穿山甲贸易概述》报告说,中国控制穿山甲药用的标记系统并未对穿山甲的非法贸易产生有效地遏制作用。
谣言与误导九:世界对那些目前那些资源仍较丰富、仍被大量利用的物种,会有自觉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其陷于濒危境地。而中医药业界对中药涉及的野生生物资源有一种「先开发后保护」的倾向和观念,即对已成事实的濒危物种无论是保护还是利用都比较上轨道,设置大量的研究和人工养殖 / 种植项目来竭力挽救。
我很想知道欧美的那些防止小麦、土豆、肉牛灭绝的措施是什么&&嘿嘿嘿。放屁吹牛也不打草稿,不好啊。
生物资源保护这些事和中医药业有个啥关系? &先开发后保护& 这些事,不归中医管啊!也管不来啊!怎么这些所谓的保护措施不到位的责任又成了中医药的啦?
野生资源本来就随着人类活动而急剧减少,这是世界公认的。把所有问题推卸给中医药,掩盖工业污染、伐木、农药、开矿、建路、生态破坏等罪魁祸首,也真是醉了。
正如网友们说的,对于伪科普来说,恨不得中医就源自恐龙时代,那么恐龙灭绝的一个个疑团就好办了。
谣言与误导十:不法商家正是打着中医保健药用的旗号,才骗取民众买卖,才会对穿山甲带来伤害。中医对穿山甲的伤害难辞其咎!
日本商人以科研为名,每年捕杀鲸鱼900只以上,科研对鲸鱼的伤害难辞其咎。
莆田系以科学及西医为名,每年坑害病人无算,科学和西医对受害者的伤害难辞其咎。
这么强大的逻辑不能不服啊
所以我们一直说:逻辑,一直是伪科普及其的粉丝们的硬伤。
穿山甲濒临灭绝,我们都支持抵制穿山甲制品,但请别用美丽的口号作为借口来传播谣言,甚至避重就轻,掩饰真相与罪魁。这和那些以谣言牟利的盗猎穿山甲不法之徒,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直被有心人隐藏的关键信息
1. 穿山甲鳞片走私,一旦发现就是查没入库,并用于合法药用。年以来大陆查获的甲片为15.548吨,而2007至今,合法药用只有18.2吨左右。
2.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活动遍及全球。因为人类日常活动领域的扩大、农业机械的应用 、农药的生态破坏 、工业化的推进和污染,让生物物种在世界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
3.穿山甲将近灭绝,主要是因为人类猎奇炫耀的吃野味、栖息地的破坏、杀虫药的滥用、工艺品的热卖、非法的民间保健应用。合法用药对其影响微乎其微。
4. 濒危野生动物穿山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杀和食用。捕杀、走私和贩卖,可被判监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严重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5.穿山甲濒危问题核心在于管理。
监管不力,一切不能适应&人类主宰的地球&的生物,全都会灭绝。
监管不力,就算物种繁殖力强大也禁不住人类贪婪的屠杀。
没有一个能组织多部门集体执法、监管、建设的机构,是无法解决穿山甲濒危问题的。
原因有四:
a、栖息地才是野生动物的生存根本,没有良好的栖息地生态环境来对物种进行&休养生息&,怎么禁止盗猎和销售也无法解决物种濒危的问题。如:老虎
b、不控制栖息地附近的工业污染和农药使用 = 毒死、饿死穿山甲。
c、不大力投入公益宣传、打击伪科普及不法商家的谣言,很难纠正民间保健的错误观点和畸形消费心理,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断绝盗猎的动力源头。
d、乱则重典,不从重从严打击&盗猎-走私-终端市场&的产业链,猖狂杀害只会继续存在。
以上四点涉及工商、海关、刑侦、法院、农业、环保、林业等等各个部门,如无一个能够协调、组织、调动多部门联合 、监管、建设的机构去策划、执行,穿山甲濒危的现状,会在极长的时间里无法解决。
别忘了,一海之隔的台湾,一样有大陆的各种问题,但是在穿山甲保护管理方面,台湾确实做得比大陆好。
6.全面禁止穿山甲制品,已经不远。
7.栖息地生态坏境的重建,任重道远
工艺品市场金主财大
农药利益集团势力庞大
工业农业污染整治艰难
民间非法保健应用者,非权则贵
电网在国外,不好说。
对于有心人来说,哪方面是既能口号响亮、安全装叉、又快速名利双收的呢?
怎么看也就是中医这个软柿子好捏了,伪科普经营十余年,脑残粉可不是盖的。
芋头的个人建议
1.全面禁止穿山甲所有制品,将穿山甲从《药典》上除名。禁止穿山甲用作食物、工艺品、药物,包括禁止今天的合法穿山甲用药及现有国家库存的销售。查没的穿山甲制品、尸体,除了科研、标本外,一律销毁,断绝一切穿山甲制品贸易之可能。
2.大力宣传中医对穿山甲肉有毒的传统认识和医学科普, 逐步纠正民间穿山甲肉、血、胎具有保健、药用的错误观点。
3. 打击伪科普和不法商家的谣言与误导,揭发它们贪图名利的嘴脸,公开它们企图给罪魁洗脱罪责、转移视线嫁祸中医的龌龊行径。让伪科普们和不法商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4.大力推广猪蹄甲取代穿山甲片药用。
5.建设亚热带森林保护区,为野生穿山甲提供良好的栖息地生态环境。
6.严治工业农业污染,保证保护区生态环境。
7.严控农药,杀虫剂的使用,不贪图短期效果。近现代的历史已经证明,对付害虫不能靠化学剂,这也是生态学的常识。以生物制生物的生态平衡手段,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途。
8.拿出打击酒驾的气魄,从重从严打击盗猎、走私、销售穿山甲行为,并对惩治犯罪人员进行大众宣传,彰显刑法无情,违法必究。
9.发动教育人士、宗教人士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精神引导,宣扬正能量,纠正畸形消费心理。
10.投入人力物力,对穿山甲的繁衍养殖保育进行攻关课题。
—美国有硅谷 中国有中药谷
—买药材 卖药材 看行情 看分析 就上中药谷
—公众号:中药谷信息网|微信:zhongyaogu|网址:www.zhongyaogu.com
—中药谷希望此文能转发到你的空间或微信,共同关注中医药产业发展,关注人类健康.共同打造中药材行业互联网服务第一品牌,构建合作共赢的生态环境.
分享与收藏:
本文关键字:
为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高考拼音题让学子败得太冤,不妨全面取消
按2016版新审音表,很多以前的高考语文拼音题,其对错将发生翻转。
图: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曾经的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题――读音辨析(拼音题),是一道让几代人饱受折磨的考题,许多人咬紧牙关痛苦地反复记忆与练习,最后仍折戟于此。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败在高考拼音题前的学子们,败得非常冤!1949年以来,官方搞了三份普通话审音表,带来便利也造成困扰要透彻这番“冤情”,得先从普通话的审音工作,也就是读音规范工作说起。民国时期,虽然有“蓝青官话”的存在,但汉语在读音方面,并无统一标准。包括姓氏、地名在内的大多数词语,存在着相当普遍的异读现象(如广东大埔县之“埔”,在客家方言里读作“bu”,却是四种声调齐备难以统一;在客家方言之外,则被广泛读作“pu”)。一九四九年至今,为规范汉语读音,曾三次汇集学者成立“普通话审音委员会”,进行了三次“普通话审音”工作。第一次始于1955年。当时决定“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历时8年,于1963年编成一份《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第二次始于1982年。在1963年的《初稿》的基础上,历时3年修订,形成一份《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该表开篇即声明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第三次始于2011年。历时3年,于2016年6月份,以征求社会意见的形式,公布了一份《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这三份审音表,对规范普通话的读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审音过程中,很多粗糙的做法,也给使用者(尤其是参加高考的学子)带来了很多的困扰。下面试举几例。莫名其妙的文、语分读,造出很多审音者自己也没谱的“多音字”审音表搞了一种文、语分读的体例。很多学生,包括专业的播音工作者,栽在文、语分读上的比例很高。按表之说明,文读一般用于书面文字,语读一般用于口语。这种区分相当奇怪:1、大部分词语,在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不同的读音,以哪一种为文读音,哪一种为语读音,选择起来本就很困难。2、研制审音表的目的,是规范汉语读音,推广普通话,搞文读、语读的区分,是逆审音表之初衷而行。3、现实生活中,使用者往往很难识别哪个词属于书面语,该用文读音;哪个词属于口语,该用语读音,搞文、语分读,只是徒增学习者的困扰。比如,16版规定,“薄”字的语读音为“báo”,举了一个例子“厚~不均”;文读音是“bó”,举了一个例子“厚~”。为什么“厚~不均”要读“báo”,“厚~”却必须读“bó”呢?审音表的理由是:前者“常单用”,后者“多用于复音词”。这种区分,从使用者的角度而言,简直可谓莫名其妙。类似的例子,还有~清混乱、~清问题等词中之“澄”,被定性为文读,读音为“chéng”,“把水~清”之“澄”,却被莫名定性为语读,读音为“dèng”。再比如,86版规定,“差”有一个文读音“chā”,例词是:不~累黍、不~什么、偏~、色~等;有一个语读音“chà”,例词是:~不多、~不离、~点儿。到16版的时候,却又把例词“不~什么”从文读音挪到了语读音。这种举棋不定,显然是因为“差”字在日常使用中,并没有审音者所以为的那种巨大的文、语分野,所以同一个例词,审音者自己也把握不好,于是就变来变去。类似的例子,还有“血”字:63版审音表规定“出血”一词读“xuè”;86版搞了一个文、语分读,呕心沥~、~泪史等词被划入文读,读音为“xuè”,鸡~、~晕等词被划入语读,读音为“xiě”;2016版,鉴于文、语分读给日常使用造成很多不便,又改为“统读xuè”,但又不愿爽快地改彻底,仍留了个小尾巴:“口语单用也读xiě”。还有一个更荒唐的例子:味同~蜡、咬文~字等词中的“嚼”字,居然被定性为语读(明明是成语、是书面语,不是口语),读音为“jiáo”,而咀~、过屠门而大~等词中的“嚼”字,则被定性为文读(咀嚼比味同嚼蜡更书面语?),读音为“jué”。这四个词语里的“嚼”字,明明意思完全相同,也根本没有什么书面语、口语的巨大鸿沟,86版审音表,有何必要非将其拆分成文、语两种读音呢。1995年《咬文嚼字》杂志创刊,第一期封面上标注刊名拼音“YAO WEN JUE ZI”,后因有人拿86版审音表抗议,第二期又改为“YAO WEN JIAO ZI”。这次事件说明,即便是专业文字期刊的工作人员,也无法理解“嚼”字莫名其妙的文、语分读。图:《咬文嚼字》创刊号封面,可以清晰看到“YAO WEN JUE ZI”的刊名拼音当然,最奇葩到令人彻底无法理解的例子,是“当”字的读音。根据86版的规定,如果“当时、当天、当日、当年”等词的意思,是“指过去”的话,其读音应该是“dāng”;如果“当时、当天、当日、当年”等词的意思,是指“同一时候、同一天、同一日、同一年”的话,其读应应该是“dàng”。众所周知:1、判断“当日”等词究竟是何种含义,只需依靠语句的上下文即可,用不同音调的读音来区分,根本是多此一举。2、“当”字只保留一个读音,丝毫不影响其含义的表达。可惜的是,16年的修订版,不但没有去掉这种违背人性、折腾使用者的规定,反而变本加厉,在不同的读音里继续添加新词。莫名其妙的多音区分,在现实生活中造就了很多混乱,最引人瞩目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当时,堰塞湖问题牵动全国人心,但媒体在播报新闻时,对究竟该读“堰塞(sè)湖”还是“堰塞(sāi)湖”莫衷一是。对照86版审音表,是根本无法得出答案的,因为该版审音表的规定是――塞(一)sè(文)动作义。(二)sāi(语)名物义,如:“活~”、“瓶~”;动作义,如:“把洞~住”。最后,只好由学者出来认证,声明应取第一种读音,读作“堰塞(sè)湖”。为适应08年“堰塞(sè)湖”这个既定结论,16版审音表强行删去了塞字第二种读音里的“动作义”部分,将规定更改为――(一)sè(文)。如:交通堵~;堰~湖。(二)sāi(语)。如:“活~”、“瓶~”;“把瓶口~上”。但并无一字说明:以前对塞字搞一个“名物义”和“动作义”的区分,为何现在不搞了?也无一字说明:“塞(sāi)车”这个读音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普及,为何同义的“交通堵塞”还必须读“sè”,这两个词的口语和书面语区别,真的大到了必须使用不同读音的地步了吗?为什么就不能统一读成“sāi”呢?图:1986版《普通话异读审音表》对“塞”字读音的规定,显然解决不了“堰塞湖”的读音问题例二:莫名其妙恢复所谓“古音”,让使用者去死记硬背伪知识审音表里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殊注音,就是很多古代名词仍读“古音”。这也是不靠谱的。比如西域古国“龟兹”,63版审音表注明“qiū cī”。但古人是不是真读这个音呢?并不是。“qiū cí”这个读音,源自唐人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留下的“龟音丘,兹因慈”。但是,早有学者指出:“这至多只能说明唐代‘龟兹’的读音与‘丘慈’相同,唐人可以按‘丘慈’的读音来读‘龟兹’,却不等于说唐代‘龟兹’二字的音值就是qiū cí。实际上‘龟’、‘丘’二字唐代不可能读qiū cí,因为见系字当时尚未舌面化,仍当读舌根音。‘龟兹’的异文也能说明这一点。‘龟兹’为汉代西域一个小国名称的汉代音译,《出三藏记集》作‘拘夷’,《梵语杂名》作‘归兹’,《大唐西域记》作‘屈支’,《新唐书》作‘丘兹’或‘屈兹’,《元史》作‘库彻’,今作‘库车’。从异文‘归兹’、‘库彻’和今之‘库车’看,这一地名的第一音节的声母一直都没有舌面化。”在读音方面,与龟兹(qiū cī)类似者还有很多。比如大月氏(zhī)、阿房(ē pāng)宫、康居(qú)、郦食其(yì jī)、金日(mì dī)、冒顿(mò d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括号中的注音被认定为“正确读音”。但其实,这些读音,和前述龟兹的读音qiū cī,性质雷同。比如,我们现在知道,颜师古针对郦食其,有注释“食音异,其音基”,针对 大月氏,有注释“氏音支”;宋祁针对冒顿,有注释“冒音墨,顿音毒”……但唐代的“异”读“yì”吗?唐代的“基”读“jī”吗?唐代的“支”读“zhī”吗?宋代的“冒”读“mò”吗?宋代的“毒”读“dú”吗?既然这些所谓“古音”未必是真古音(很多可以肯定绝不是真古音),让使用者去死记硬背这些伪知识(或可能是伪知识),显然是没有道理的。顺应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后世读音取代前世读音),让使用者直接按照现代音去读这些名词,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可惜的是,86年版的审音表《说明》,以一句“人名、地名的异读审定,除原表已经涉及的少量词条外,留待以后再审”,将问题以不争论的姿态搁置了起来,这一搁就过去了30年,16版仍继续同样的办法:“不审订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读音,原表涉及人名、地名的条目除外。”不要说龟兹、阿房宫、郦食其这些古代地名、人名不再审定,即便是现存的地名、人名,即便闹出新闻事件,也往往沦为闹剧没有结果,比如2007年央视科教频道的“阿房宫(ā fáng gōng)事件”,本是普及所谓“古音”来龙去脉的好机会,反有很多“学者”乱搅混水,最终以集体痛骂央视而告终。图:1958年出版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本国地名审音表 初稿》例三:莫名其妙“没有一定的原则”,同类型问题处理方式却相反莫名其妙读古音的问题,还存在于很多常用词语之中。比如,成语“心广体胖”之“胖”字,63年版、86年版的审音表,都规定必须读“pán”,理由是此处“胖为安舒貌”。16年版,鉴于民间常用该词彼此戏谑玩笑,又特意将“心广体胖”和“心宽体胖”两个本来意思一致的成语区分开来,前者仍念“胖(pán)”,取“安舒义”;后者改念“胖(pàng)”,取“发胖义”。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搞出“pán”这个读音。因为“胖为安舒貌”这个解释,本身就很成问题。王念孙《广雅疏证》里讲:“《大学》:心广体胖。郑(玄)注云:胖,犹大也。”郑玄是东汉经学家,王念孙是清代古韵学家。“胖,犹大也”,显然仍存身体发福变得肥大之意。既然发胖之义仍存,而“胖”字现在的读音是pàng,再去鼓捣一个未必准确的“古音(pán)”,无疑是多此一举,除了折腾使用者,并没有什么意义。当年的审音者,并非不知道这种道理。比如,在成语“叶公好龙”上,他们就抛弃了“叶”的“古音(shè)”,理由是:叶作为一个姓氏,古代虽然曾经念“shè”,但现在几乎所有姓叶之人都已把自己的姓氏念做“yè”,若再规定“叶公好龙”之“叶”念shè,只是徒增使用者的负担,并无意义。63版、86版、16版,一直都是“yè公好龙”。“心广体胖”与“叶公好龙”注音的区别,显示了当时的审音者,没有能够在审音工作中始终贯彻同一种准则。对此,王力深感遗憾:“审音委员会有意删掉许多旧时‘破读’的字,如……‘暴露’的‘暴’不再读pū。‘口吃’的‘吃’不再读jī。有些字还特别注明不依旧读,如‘惫’不读baì,‘哑然失笑’的‘哑’不读è,‘叶公好龙’的‘叶’不读shè,这些都是大受欢迎的。可惜举棋不定,似乎没有一定的原则,时而革新,时而保守。”为什么会出现“似乎没有一定的原则”这种事?笔者目前所见资料有限,尚只能用“莫名”二字解释。图:原86版审音表中作为姓氏的纪字读“jǐ”的规定,在16版里改为了“jì”,以契合绝大多数人对这一姓氏的惯用读音。由“jǐ”到“jì”,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是关键因素。按2016版新审音表,很多高考语文拼音题的对错会发生翻转以上,只是四九年以来三次“普通话审音”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部分案例。这些案例,无不令使用者相当头疼。至于早些年参加过高考的学子,如果他们在今天翻开新的16版审音表,很有可能会发现,自己当年被判做对了的那道题,现在看起来其实是做错了;或者自己当年被判做错了的那道题,现在看起来其实是做对了。可以分别举一个例子:比如,2008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一题:图:2008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一题按当年的标准答案,正确选项是C。但是,按照16版的审音表规定,C选项其实也是错的。86版规定,“壳”字有ké和qiào两个读音,“~儿、贝~儿、脑~、驳~枪”读ké;“地~、甲~、躯~”读qiào。16版的新规定则是:除“地壳、金蝉脱壳”中的“壳”读qiào外,其余读为ké。也就是说,C选项的“躯壳”现在应该读“躯ké”才对。当年选C而得分者,现在应该判错。再比如,2006年的高考语文辽宁卷第一题:图:2006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第一题按当年的标准答案,正确选项是D。其中C选项的错误是“连累(lèi)”应该读作“连累(lěi)”。这个判断的依据,是86版审音表。按该表的规定,“累”字有三个读音:(一)lèi (辛劳义,如“受~”〔受劳~〕) (二)léi (如“~赘”)(三)lěi (牵连义,如“带~”、“~及”、“连~”、“赔~”、“牵~”、“受~”)但到了16版,原来规定读“lěi”的“带~”、“~及”、“连~”、“牵~”等词,却又全部被归入到了“lèi”的读音下面。也就是说,当年选C而被判错者,按现在的标准,应该判对得分。数十年来的普通话定音工作,如此这般昨是而今非、昨非而今是,让那些在语音辨析题上花了大力气的高考学子们,情何以堪呢?略言之,普通话的读音审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其目的,是便利语言的使用者,而不是相反,去刁难使用者。鉴于普通话读音的审定工作远未完成,许多字词的读音也尚在博弈之中(包括学术界的博弈和民间使用率的博弈),高考语文全国卷近些年不再考读音辨析题,是一个很好的进步;希望以后自主命题的地方卷,也不要再考这类题。同时,也希望以后的审音工作,能够更为严谨,不要再搞莫名其妙的多音字,不要再弄出昨是今非的闹剧。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短史记”参考资料: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本国地名审音表 初稿》,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文字改革出版社,1963。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普通话异读审音表》,文字改革出版社,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全文,可参见网址:http://www.moe.edu.cn/jyb_xwfb/s248/272.html 。《王力文集 第二十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陈会兵,《古书中词语的特殊读音研究》,四川出版集团,2008。周有光,《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赵贤德,《汉语研究与教学探索》,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摘要,《江苏教育》1986年第24期。徐世英,《汉字的音简问题》,天津市语言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等等。
不能全怪民众不学无术。
并不是为了反对汉字简化,汉字的简化是必须的。
近日,印度尼西亚史无前例地举行了一场关于印
当年的简体字改革方案,究竟粗糙到什么程度呢
向高能力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中国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经验,在中国高
联系电话:010-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得骇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