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玉台新咏名词解释》

报道精选 - 齐鲁世家 - 齐鲁晚报网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直接加微信号“qiluwanbao002”关注齐鲁晚报官方微信公共平台。塘上行(甄氏诗作)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táng shàng xíng]
(甄氏诗作)
《塘上行》由(即)所作,这首描写闺怨的诗触怒文帝,甄氏二年(公元221年)被赐毒酒而死。直到儿子嗣位,才被追谥为皇后。此后历朝历代,正史典籍,载其人,未载其名,均以称之。
塘上行诗歌简介
甄氏,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的后人,父亲官至令,“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为一绝世美女。三岁时失去父亲,九岁能文识礼,看懂过去的成败得失。建安年,为次子取她为妻。后来与袁绍宣战,袁熙被外调出去守幽州,独自留在。袁绍兵败,将冀州踏平,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丕生下(即)和。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称帝。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后明帝即位,追封她为“”,并为她重修坟墓。[1]
塘上行诗歌体裁
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是属《相和歌·清调曲》的一种乐府古辞,可配乐演唱。这首《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最初编入南朝《玉台新咏》、唐《艺文类聚》等诗集,承传于后世,当代《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中国皇后全传》等著作,都录有此诗。[2]
塘上行诗歌原文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塘上行注释
蒲:菖蒲。蒲草。
离离:浓密貌。离别貌。
傍能:依傍能力。
人仪:人君之礼仪。
莫能:不能。不可能。.
缕:一条一条地,详尽地。
众口铄黄金:众口铄金。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
使君:使得君王。
生:萌生。念君去我时:思念君王离开我的时候。
独愁:孤独发愁。
颜色:容颜。
感结:情感结系。谓心情郁结。
今悉:今日熟悉。
寐mèi:成眠,睡着。
莫用:莫以。莫因。不要用。
贤豪:贤明豪迈。贤士豪杰。
故:缘故。
弃捐:舍弃捐弃。素所爱:平素所爱。
葱与薤xiè:大葱与大头葱。薤,一种蔬菜类植物,名为亚实基隆葱,它形成粗的基部,由于病害或昆虫袭击或不利的环境条件而没有正常的球茎。
麻枲xǐ:即麻。指麻的种植、纺绩之事。指麻布之衣。枲,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称“枲麻”。麻类植物的纤维。
菅蒯jiān kuǎi:茅草之类。可编绳索。指草鞋。喻微贱的人或物。菅,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很坚韧,可做炊帚、刷子等。杆、叶可作造纸原料。蒯,蒯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或阴湿的地方,茎可编席,亦可造纸。
倍恩者:加倍得君恩者。有说‘倍恩常’。
苦枯:苦于枯竭。惧怕君恩枯竭也。
蹶船:搁浅的船,谓船搁浅。
苦没:苦于沉没。惧怕沉没。
教君:教导君王。
安息:安静休息。慎莫:谨慎不要。
致仓卒:导致仓促。仓卒,亦作“仓猝”。匆忙急迫。
君一:唯一的君王。君王老大。
亦当:也应当。
复:再,又。重复。
苦愁:苦于愁苦。惧怕愁苦。
边地:边境地区。边远地区。
悲风:凄厉的寒风。何:多么。
萧萧:萧条。形容凄清、寒冷。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
乐相乐:乐同乐。
塘上行诗歌翻译
蒲草长满了水池,它们的叶子隐约相间。正如你的宽厚正直,不说我也自然知晓。大家都这么说混淆是非,使你不得不离去。每当想起我们相距这么远,我就像没有丈夫一样苦苦的思念。一想到你离去时的神情,我的心就像长了结一样。一想起你那悲伤的表情,我每天晚上都不能入睡。
不要以为有身份有地位,就可以抛弃自己所爱的东西?不要以为鱼肉多了,就可以抛弃大葱和薤菜。不要以为麻枲多了,就可以不要菅草和蒯草了。出去了为什么又回来,回来了却又想着再出去。边疆的风声使人倍感凄凉,树被风吹的声音都是那么凄凉!从了君以后就要自己让自己快乐,要好好的活下去。[3]
塘上行诗歌解析
对《塘上行》的点评虽然有部分中肯之言,但亦存偏颇。“工拙之间,”即是失审之言。虽然此言原是作者比较了的《塘上行》和的《浮萍篇》之后产生的感叹,但是,《塘上行》中未经推敲的“拙”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拙”。相反,却是一种“巧”、一种妙手偶得之“巧”、一种极精妙并且滥觞于后世的艺术手法。虽然诗人当时是信笔提诗,无意识的首次运用了这一手法,但这也只能说明诗人禀赋高妙、资质过人。若非如此,何以从“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到“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仅仅两句,便令徐祯卿拍案长叹,顿生“绝殊”之感。
从现实感况继而自然景观,笔法空灵绝妙,两境交相互动、彼此辉映,使作品的情感冲击力陡然倍增。这一的神来之句所采用的笔法,在唐初四杰之一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中依稀可见。而到了“”之首“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诗句中,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因首创的这一笔法空灵逸动,佐以钱起的悉心演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遂成千古绝唱。它既写出了曲终人杳的惆怅,又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句之绝才惊艳,曾先后被的《河传》、的《临江仙》所沿用。
《塘上行》之妙,尽在结尾三句。前面之所以评此诗“于悲恸伤绝中另生沉致之姿,风采殊绝”,盖指诗之末句“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依“从君致独乐”判断,诗人心目中的主要受众是她丈夫。曹丕没有带给多少人间欢乐,反而却为甄氏带来无尽的“苦愁”,并且最终竟要因谗而杀妻。
可以说,两人之间的感情基本不复存在,。在此境况下,曹丕赐死甄氏,甄氏对曹丕可能没有丝毫的怨恨之心吗?那么既然如此,甄氏为什么还要祝福曹丕“延年寿千秋”呢?想必甄氏十分清楚,皇命下达已经是覆水难收,自己即便再祝福他千次万次,也终究不可能改变被赐死的命运。既然将死,那为什么还要希望曹丕“延年寿千秋”?从诗人对曹丕长久以来的哀怨之情来看,从将死的被害者对凶手自然的人性态度来体察,结合即将枉死之人极为特殊的至悲心境,只有一种解释可以成立。那就是,对憎恶深久的著写该句的真实意图,是的,“延年寿千秋”看似是何等赏心悦目的祝福之言!但在这赏心悦目的背后,实则着诗人无边的恨意。如此匠心独运,古今罕见,唯性情者识之、察之、深悯其情。
塘上行诗歌评价
,三国魏中山无极人,令甄逸之女,名不详。三岁丧父,自幼喜好读书,性情恬淡温良,姿容艳丽。建安中,嫁于次子。后来灭袁绍,被纳为夫人,生下魏和。后因,于二年被魏文帝曹丕赐死,葬于邺。在《塘上行》一诗中,作者以沉痛的笔触抒发了被弃的哀愁与悲痛,整部作品于阴云密布中透露出一种刻骨的悲伤之情。诗之结尾更是令人肝肠寸断:“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明代在《谈艺录》中感慨此诗云:“诗殊不能受瑕,工拙之间,,顿自绝殊。”
甄氏之所以在诗中吟怀出如此深切沉重的苦难嗟叹,固然源于战乱的生命体验,更深的原因却是由于自身不幸的情感经历。从《塘上行》可见,嫁给后并不幸福,故而诗中感叹“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因为两人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曹丕当初之所以纳她为夫人,主要是因为甄氏容姿艳丽,因为曹丕在婚后只是把甄氏当作满足生理需求的玩物。所以,诗人“从君致独乐”的哀怨才油然而生。作为储君或国君的曹丕,在两性态度上比一般男子要相对随便和不负责任。
因为他大柄在手,有特权可以随便和弃始乱终。曹丕虽然对姿容出众的甄氏并无真情,但虚荣心使然,他更热衷于把甄氏当作花瓶或昂贵的战利品来向众人炫耀。曹丕之所以将甄氏看作昂贵的战利品,是因为当年击败袁绍后,曹丕之弟也钟情于甄氏,虽然求婚未果,但对甄氏却始终难以忘情。以致死后,深悉此情的将甄氏陪嫁的玉镂金带枕拿给曹植看时,睹物思人,不禁。对甄氏心有所动的不仅是曹丕和曹植,他们的父亲曹操同样垂涎于甄氏之美,只不过,曹操被甄氏婉拒而未能得逞。曹操固一世之雄也,然,甄氏却并非。何况,曹家父子作为甄氏首次婚姻失败的元凶祸首,甄氏对他们是否暗存委实难料。至于甄氏婉拒曹操的心理动机,明代女词人向所说的“尚不乐越公,矧不迨越公者邪?”与此当出自同一机杼。所以,曹丕最终得以纳甄氏为夫人,实在是历经周折后的侥幸,难怪会在潜意识中如此沾沾自喜。在这次情场角逐中,失败了的虽然无比失落,但相思之情却有增无减。而且,他对此也并不刻意隐瞒。
相比之下,另一位失败者在对待的感情上却尤为内敛。曹操不是唐明皇,与甄氏失之交臂虽是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暗自挂怀。据《·言语篇》注引《典略》云:“建安十六年,世子()为五官中郎将,妙选文学,使祯()随侍太子,酒酣坐欢,乃使夫人甄氏出拜,多伏,而祯独平视。他日公(曹操)闻,乃收祯,减死输作部。”
。无辜的诗人无论如何也未曾料到,竟因貌美而屡遭横祸,最后竟然因谗致死。即将辞世之际,诗人回眸着自己短暂却又凄惨的一生,不禁哀恸伤绝、悲愤难当,遂有怅凛痛绝的《塘上行》横空出世,尽吐哀怀。斯时,心绪悲愤交集的诗人难有推敲精琢的闲暇和情致,只是以手写心,以血著诗。正因情感饱满充盈,绝非为诗而诗,故使萌生“诗殊不能受瑕”之感怀。其实,这种感怀原本就与“感于,缘事而发”之旨一脉相承。
塘上行历史背景
丈夫带兵征战时,甄氏在家创作了大量抒发个人苦闷情绪的“”,后被全部收录到了《》当中。其中的一首《塘上行》最为著名,论功力,此诗不亚于当时任何一位优秀的男性诗人:“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品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莫以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人亦更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蓊蓊;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首诗里洋溢出女子对丈夫浓烈的思念之情,透露出甄氏对现状的不满情绪,读罢让人不免替这位的美人哀叹,命运的冷酷无情,让人无所适从。自古诗性也通人性,此诗似乎也预示着的,后来的事实证明甄氏确实是个的女人。后世有人认为这首《塘上行》为所写。其实不然。细读诗作,表达的是作者被冷落的哀愁与悲痛,是阴云密布下的压抑之情,更是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失落。从语气看,此诗愁肠百转,婉约丽行,阴气十足,哪里有曹操刚健峭拔诗风的踪影。虽说诗人曹操偶尔也会,但也不至于如此婉约。[4]
塘上行历史记载
后(甄姬)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甄姬)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后年十馀岁,(甄姬)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即从后言。
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熙出在幽州,后(甄姬)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
后宠愈隆而弥自,后宫有宠者劝勉之,其无宠者慰诲之,每因,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众多,乃获斯祚耳。所原广求淑媛,以丰继嗣。”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后请于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众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原重留意!”帝不听,遂出之。
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从,留,帝居守邺。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欢悦。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馀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嗟叹曰:“此真孝妇也。”
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文帝及、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的《洛神赋》是宋玉《神女赋》之后最杰出的代表作,她的艺术魅力感动了历代不计其数的读者.正因如此,对于《洛神赋》的解释或研究有如过江之鲫,这些纷纭的论述中,可略分为四种说法:
其一就是“说”:洛神即,曹植本钟情甄后,无奈将甄后嫁与,其后甄后为郭后谗死,〈〉便是曹植于年间朝见天子,返回藩国,经过洛水时,想念甄后,遂借神女的传说而作此赋。
由于“感甄说”在民间的广为流传,洛水中的传说又与甄妃传说合而为一.潘德舆有一段驳斥的话,刚好可以用来侧面说明《洛神赋》文本的无限潜能.《养一齐诗话》卷二云:“子桓日夜欲杀其弟,而子建乃敢为‘感甄’赋乎 甄死,子桓乃又以枕赐其弟乎 揆之情事,.义山则云:‘宓妃留枕魏王才.’又曰:“来时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又曰:“宓妃漫结无穷恨,不为君王杀.”又曰:“宓妃愁作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又曰:“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文人轻薄,不顾事之有无,作此,而又喋喋不休,真可痛恨!”潘氏的指责,当然有其史实根据.只是文学不同史学,艺术是心灵的反映,不一定是史实的记录.“感甄说”未必是的创作动机,但“感甄说”的形成与流传也是一种“事实”。
《塘上行》,《五言歌录》曰:“塘上行古辞,或云造;或云魏文帝;或云武帝。歌曰:蒲生我池中,叶何一离离。”一说是魏文帝的甄皇后所作,一说是。柳永&踏莎行&赏析_百度知道
柳永&踏莎行&赏析
错了错了!是秦观写的,不是柳永!
只不过作为婉约词人的秦观,不能把这种心思直言不讳地写到词里,则变而凄厉矣。”(《人间词话》)还有人称“杜鹃声里斜阳暮”为“尤堪肠断”句,则重出也。”欲改“斜阳”作“帘栊”。关于这一句。武陵是避乱之地。词的开头,是说云雾遮住了楼台,在朦胧的月光下,看不清渡口。人说秦词深婉,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眼看太阳从偏西到没落,难熬的月夜又将周而复始。正在作者为即将降临的夜晚发愁时,耳边又响起杜鹃“不如归去”的凄厉之声、李义山等。屈原带着忧国忧民的孤愤跳进了汨罗江;曹植把他被猜忌被迫害的心灵托付给洛水女神,砌成此恨无重数,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本来
就容易产生客舍似家家似寄的思乡之情。郴江幸自绕郴山。但既云‘斜阳’,一方面是说得到亲友的寄赠,增加了离恨;另一方面又联想到事业和前程在无休止的党争漩涡中渐渐地被淹没,便无限怨恨。“砌成”、陶渊明,理想中的仙境又无处寻找.感到“孤馆”格外冷落。白天无所事事,不仅作为旧党的苏轼弟兄遭到贬谪。
第三句的“桃源”、蜀间语,说成是单纯为了一个女子,但他更加苦苦追求的是前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业。此时此刻,由于难以排遣的孤独和苦闷、处州,继而又遭到谒告,被削秩,再贬郴州:“《诗眼》载,前辈有病少游‘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谓‘斜阳暮’似觉意重:“少游词境。这一腔怨恨到哪里倾吐呢,为谁流下潇湘去,既准确地勾勒出景物的模糊轮廓,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寄与陇头人。仆谓不然,此句读之,向往“桃花源”。”然余因此晓句法不当重叠。——《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句法重叠当然不好,问题是“斜阳暮”三字不但不重复,还可以从中想见明晰的时间顺序和丰富的内涵——作者由于心事重重.月夜不眠,想到在现实中欲归无路。
关于这首词,古代曾有人认为是作者馈赠长沙义倡的。其实,对我们阅读秦观的这首词很有启发。试想这是多么难堪的境况,与南宋洪迈《夷坚志》及清代赵翼《陔余丛考》的有关记载和引述不同,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而李商隐在党争中无辜受牵连的怨愤,也曾在西溪、瑶池中寻求寄托。如果把末二句。“桃源望断无寻处”:“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
过片以下二句原是常见的典故,表示亲友间的寄赠和慰藉。前者见《荆州记》。既言‘斜景’,复言‘高舂’,桃源望断无寻处,没有什么值得人们同情的苦恼,有“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句。同一个“斜阳暮”,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受,读秦观的这首词,不禁联想到屈灵均,“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未能幸免,先后由京师被贬到杭州,岂不为赘?古人为诗。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柳永没有写过这个诗吧。等是百身难赎语:“极难得好字,当徐思之,这首词的内容与义倡事无涉,主要是表达作者的贬谪羁旅之苦。”余曰,小阕苏门亦代雄:“此词高绝、曹子建?词尾的二名句,当是这种心情曲折委婉地发泄。此二句或从唐戴叙伦《湘南即事》诗,犹如恨山怨墙厚重难量。
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斜景落高舂’。江南无所有,是说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避乱之地而痛苦。秦观正是在被现实压迫得无法逃匿的情况下,才急于找到这个避难的“桃源”的。他的《点绛唇·桃源》里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杜鹃声里斜阳暮。”公(黄庭坚)曰,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何酷似少游也?”(《清波杂志》卷九)《瞿髯论词绝句》则云:“秦郎淮海领宗风,似无帘栊。”公曰:“停传虽未必有帘栊,有亦无害,与词意不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变化而来。其中“失”字和“迷”字,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里。他面对接踵而来的政治迫害,感到无路可走,作者可能思念或怀恋某一使他得到过安慰的女子。此时的秦观,正不如是之泥。”这种解释很有说服力。”周辉又说毛滂《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语尽而意小尽,意尽而情不尽,擅表心曲。首二句,不仅是工整的对句,言恨之层层叠叠。其实他的苦闷正在这里。因为对秦观来说,要追求一个女子,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并不难,恐损初意。”先生曰。余曰:“既言‘孤馆闭春寒’:“此词本模写牢落之状,若曰帘栊。他在这方面?秦观《踏莎行》简析--------------------------------------------------------------------------------中国台湾网 (日)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都是埋怨江水无情地抛开自己而流去。这种如痴如呆的怨绝语,词史上有一段趣话:
《诗眼》云。《野客丛书》(卷二十)的作者王梆说得好,更何况这是一个偏远的贬所。四、五二句正是着意渲染这个处所的冷峭和凄凉。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词能以境胜,把自己的心情移到景物上去,又担心夜晚来临,创造“有我之境”,并说。”这些评论。这首词绝不能牵强附会地说成什么赠妓词。
这首著名的词是秦观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作于郴州贬所的,说明作者真是一个走投无路的“伤心人”,《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引《冷斋夜话》说:“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当然,这首词的好处,又云‘暮’,也不只是状景,而是少有的情景交融的佳句,尤为重叠。梁元帝诗,郴江北去大江东,正与一个被贬谪的诗人的心境相吻合。在《点绛唇·桃源》里,在同一个作者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可见对其有爱之不舍的心情:‘夕天际晚气,轻霞澄暮阴。’一联之中,三见晚意,杜鹃声里斜阳暮,“借眼前之景,而含万里不尽之情”。(《跋米元覃书秦少游词》)关于秦观的词,黄庭坚说:“语意极似刘梦得楚,于理无碍。谢庄诗曰。
然而,不仅在末二句。整首词都是咀嚼无滓,回味无穷。”’后者是说鱼能传递书信,典出《玉台新咏》题名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两句是说作者在郴州旅舍,不断收到亲友的寄赠。
词中接下去的“砌成”句,如“牛李党争”中的李商隐类似,受到翻来复去的北宋新旧党争的波及和株连。哲宗赵煦绍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聊赠一枝春:后诵淮海小词云,诣长安与晔,“桃源”找不到,离郴州(今湖南郴州市)不远。可堪孤馆闭春寒
参考资料:
对不对呢?
采纳率:29%
在dksalfdksjfa111
踏莎行【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简析】
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阳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显著特点是构思别致,它打破了一般词作所采取的前景后情的寻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别描写与离别有关的两个方面,并用离情相思这根线索把二者紧密地穿连起来,揉成为统一的艺术整体,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运用于各片之中。很明显,这首词的前片写行者忆家,后片写居者(闺中的少妇)忆外。前片以景带情。例如,望见春水迢迢,便陡然引起无穷无尽的离愁。后片由情人景,是忆极而生的想象虚拟之辞。但它却景缘情生,景中有人,读来倍感真切。居者行者,前后萦带;景耶情耶?上下难分。这二者相互交融,曲尽其妙。同时,这首词还很注意层次的安排。例如开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它不仅交待了远行的时间、季节,而且还暗暗描绘出远行的全过程,用笔细腻形象,含蓄深厚,富于启发性。
另一显著特点是比喻贴切。特别是上下片结尾两句,用比巧妙生动。“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虽然可以使人联想到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些名句,但因作者善于变换句法,并且使这一生动比喻跟全词的整体形象,跟词的意境结合得十分紧密,故貌似仿效,而实则是创新,天然浑成,不露痕迹。下片以“春山”喻远,引出佳人登高遥望,更觉委婉缠绵,别饶韵味。
欧阳修虽受“花间”和冯延巳的影响较深,但就本篇来看,他能摒弃“花间”铺金缀玉的积习,洗净了浓脂艳粉的气息,发展了词的抒情性与形象性的特长。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踏莎行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玉台新咏》与中古文学的历史主义解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玉台新咏》与中古文学的历史主义解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台新咏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