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乐和祖大寿墓有遗体吗为什么要投降清朝

祖大寿是汉奸吗
祖大寿是辽东人,原是明末辽东经略袁崇焕的部将,曾守锦州,宁远及大凌河城。有人说,祖大寿如果不投降,明朝的江山起码可以再延续若干年。但是,这位被史学家黎东方誉为一生「可歌、可泣、可悲、可悯」的武将,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起码有几点不同。第一,他没有做清朝之鹰犬,不像洪承畴、吴三桂之流,残害自己的同胞。在投降之后,清史之中似乎再也看不到有祖大寿的活动。第二,在投降的过程中,他历经长时期的天人交战,不像洪承畴那样,皇太极一句「先生不冷吗?」,就跪地称臣。第三,他也不像吴三桂那样,因为康熙撤藩而有所谓三藩
祖大寿是辽东人,原是明末辽东经略袁崇焕的部将,曾守锦州,宁远及大凌河城。有人说,祖大寿如果不投降,明朝的江山起码可以再延续若干年。但是,这位被史学家黎东方誉为一生「可歌、可泣、可悲、可悯」的武将,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起码有几点不同。第一,他没有做清朝之鹰犬,不像、之流,残害自己的同胞。在投降之后,清史之中似乎再也看不到有祖大寿的活动。第二,在投降的过程中,他历经长时期的天人交战,不像那样,一句「先生不冷吗?」,就跪地称臣。第三,他也不像那样,因为康熙撤藩而有所谓三藩之乱。作为降将贰臣,却同时对得起明,又对得起清,人情道义都交代得过去,在当时的确不作第二人想。说起祖大寿与清朝的恩怨情仇,可以远溯至清太祖努尔哈齐时代。天启六年,是他用「红夷大炮」将努尔哈齐的大军自宁远打走,使得靠十三幅甲胄起家的努尔哈齐,尝到生平的第一次挫败。继汗,再攻宁远,又被他迫退。天聪五年(崇祯四年),率大军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弹尽粮绝,在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他开城投降。皇太极对这位令他吃过多次苦头的明将,优礼有加。赏赐他自己用的狐皮帽子、貂皮袍子、金玲珑皮腰带、白马、雕鞍等等,没想到祖大寿觅机跑到锦州,又把锦州死守起来,令皇太极奈何他不得。皇太极数度写信给他,要求见面,他置之不理。几次派军攻城,又得不到结果,祖大寿仍然效忠崇祯,一如往昔。从崇祯四年到崇祯十二年,祖大寿先后守住宁远、锦州,令皇太极吃了多次败仗。为了招降祖大寿,皇太极见硬的不奏效,改用软的,他仿照明朝政制设立六部及都察院,起用祖大寿的旧部担任汉人「承政」(尚书),其中包括祖大寿的儿子祖泽洪,过房侄儿祖泽润、养子祖可法等等(他们是在大凌河城投降之后,未随祖大寿逃到锦州的明臣、明将)。对于皇太极的好意,祖大寿仍然毫无反应,置之不理。其后在崇祯十三、十四年,皇太极命清将、济尔哈朗等轮流进攻,虽然情势险恶,但祖大寿却总有办法化险为夷,使宁远、锦州屹立不动。崇祯十五年,兵败松山,同时被俘的有祖大寿的弟弟大乐、大名、大成。皇太极将祖大成、祖大名送去锦州,劝祖大寿投降。祖大寿说,要知道祖大乐尚在人间,才愿意降。于是皇太极又释放了祖大乐,并将他送到锦州。祖大寿又提条件,要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军民将吏。崇祯十五年三月初十,祖大寿出城,对皇太极作第二次投降。他被解到盛京(沈阳)去见皇太极,皇太极非常有风度地说:「我对人说过,绝不杀你。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以后你能尽心替我办事就好。」第二次归降。皇太极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够为己效力,可直到1656年(顺治13年)病逝,除了给自己的外甥写过一封不咸不淡的劝降信,史书再难找祖大寿的“汉奸”记录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崇祯之失&作者:朱骥
作者:朱骥
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一代明君,可他却亡国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九四四年一代大师郭沫若老师曾经写下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详细的阐明了大明皇朝灭亡的原因。并总结了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以后,另一位文学大师姚雪垠老师又编著了长篇小说《李自成》。进一步为我们展示出明末清初的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
可是姚雪垠老师的《李自成》毕竟是小说。而郭沫若老师的《甲申三百年祭》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来阐述明末清初这段历史的。与其说郭沫若老师是在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不如说郭沫若老师是在总结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更确切些。
而我今天是要站在崇祯皇帝的角度来阐述与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
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可是当1644年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他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前依旧将亡国的责任推给底下的臣子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是的。明朝的灭亡我们不能苛责崇祯。可是明朝的灭亡难道崇祯就没有责任吗?
我看是有的。并且有重要责任。请注意我的用词我是说重要责任而不是主要责任。
明朝灭亡在万历、天启时代就早已经埋下了伏笔。万历皇帝的怠政与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的乱政就足以让江河日下的大明皇朝迎来灭顶之灾。因此,万历、天启应该对明朝的灭亡负主要的责任。
可是当历史的车轮驶进崇祯朝的时候,奄奄一息的大明皇朝却有了新的转机。中兴大明正是崇祯皇帝渴求的夙愿。而历史也给了这位皇帝励精图治的机会。并且时间长达十七年之久。可崇祯没有实现他的梦想,却走向了他理想的反面——明朝灭亡了。
现在的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崇祯错杀了袁崇焕。是崇祯自毁长城。我不这样认为。我们知道给袁崇焕平反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而当时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错杀袁崇焕的时候,举国上下无不盛赞皇帝英明。可见当时中计的绝不止崇祯一人。而后来的确清朝入关取代了明朝。可是,明朝却不是清朝灭亡的。而是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灭亡的。也就是说即使袁崇焕不被冤杀,那么袁崇焕是可以挡住清军入关的。可他能挡住势如破竹的百万农民起义军吗?最后袁崇焕怎么办?我看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回师北京勤王救驾。可如果袁崇焕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如果袁崇焕回师救驾那么皇太极极有可能乘机进攻宁远、锦州、山海关。袁崇焕的部队极可能遭到农民军与清军的两面夹击,而袁崇焕军就可能被迫在南北两线作战。这样的战争袁崇焕能打赢吗?如果宁远、锦州、山海关一旦陷落,那么清军就可以长驱直入扫荡中原威逼北京。后果极其严重。而作为蓟辽督师的袁崇焕恐怕也难辞其咎!那么如果不救京师又会怎么样?这样袁崇焕就会出现另外两种结果。一、是像吴三桂那样投降清朝,被国人骂为汉奸。二、是投降李自成,让士大夫骂为叛徒。
总之,一个袁崇焕无论如何是救不了大明皇朝的。
但崇祯皇帝错杀袁崇焕,的确是错了并且是个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使大明皇朝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崇祯皇帝错杀袁崇焕还不至于使明朝灭亡。崇祯皇帝错杀袁崇焕至少不是明朝的灭亡直接原因。但是,错杀袁崇焕使崇祯皇帝光复辽东的梦想成了永久的梦想。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呢?有没有人能力挽狂澜拯救大明皇朝呢?
有!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崇祯自己。而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正是崇祯皇帝的错误国策与用人失策。
应当肯定崇祯皇帝在继位之初是无比英明的。他果敢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粉碎了魏忠贤、客氏反动集团消除了大明皇朝的心腹大患。
可是如何治理千疮百孔的大明皇朝这一难题就摆在这位新皇帝面前。当时大明皇朝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摆在新皇帝面前的难题多如牛毛、千头万绪。而崇祯皇帝在用人方面却一错再错。而当时掌握大明帝国命运的三根支柱分别是皇帝、内阁与宦官。介于魏忠贤、客氏之乱新皇帝已经不信任宦官了。然而从明成祖以来,宦官已经成了联系皇帝与朝臣的桥梁。要崇祯皇帝弃用宦官是不现实的。而直接影响帝国命运的不是宦官而是内阁。从严嵩乱政到张居正新政,历史已经证明了明朝兴在内阁,败亦内阁。因此,内阁首辅人选至关重要。但是,问题出来了。用什么人入内阁呢?经过魏忠贤、客氏反动集团的迫害原来忠实于大明皇朝的东林党人士死的死、老的老。遗留下来的臣子也变得圆滑了。而宦官呢?因为有了魏忠贤、客氏反动集团的前车之鉴崇祯也不可能完全信任。这样崇祯皇帝只能无奈的用周延儒、温体仁之流。其实,关于这点崇祯皇帝以及当时的士子们都清楚大明朝需要什么样的首辅的。那就是向张居正那样的宰辅。因此,崇祯皇帝登基不久就给张居正平反了。可是当人们感叹崇祯朝张居正不再重生的时候,崇祯朝却出现了一位张居正!只是崇祯皇帝却没有发现罢了。他就是——史可法!
如果说崇祯错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的失去恢复辽东的话,那么崇祯皇帝错过了史可法使得他失去栋梁失去了中兴大明之宏图大业。
而要中兴大明就必须解决大明朝的内忧外患。而内忧外患又以内忧为主。我们知道明朝就是亡于内忧而并非外患。而造成内忧的主要因素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而制造内忧的集团不是造反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而是崇祯皇帝的直系亲族皇族!正是朱明皇族皇亲国戚们的作威作福为非作歹无休止的兼并土地来满足他们奢靡无度的腐化生活才导致官逼民反!关于这点早在隆庆、万历年间张居正就预测到了。张居正在一篇给皇帝的上疏中提出明朝积病的第一条就是朱明皇亲国戚的无法无天对帝国的严重危害!而张居正新政虽然用重新丈量土地与《一条鞭法》来遏阻以朱明皇族为主的大地主大豪强土地兼并但毕竟没有动摇朱明皇族为主的大地主大豪强的根基。而土地的兼并直接导致了大量的贫苦农民流离失所。朱明皇族为主的大地主大豪强成了朱明皇朝体内的癌细胞!因此,要拯救朱明皇朝就必须狠狠打击朱明皇族为主的大地主大豪强。而要打击朱明皇族为主的大地主大豪强,皇帝就必须六亲不认并启用一批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法家严刑酷吏。
1644年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即将攻入皇宫时,崇祯皇帝举起宝剑杀了自己的妃嫔,并刺向自己的亲身女儿长平公主时,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人们总是指责崇祯没人性。
可我看崇祯是太讲人性太讲亲情了!对于无恶不作的福王父子,崇祯熟视无睹。对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崇祯漠不关心。他关心的是他私藏的内帑。崇祯到死都不明白没有国哪有家这么简浅的道理。江山存全天下都是你的,社稷亡什么都不是你的了。可崇祯皇帝却舍不得用内帑劳军、赈灾。结果明朝的老百姓造反了,而明朝的士兵也就不肯为皇帝卖命了。北京陷落了,皇帝的内帑成了农民军的战利品。
设想一下,如果崇祯皇帝亲自捐款劳军并动员皇亲国戚、各级官员、巨商大贾捐款这样不就可以解决军费与赈灾的款项问题了吗?而对于那些不法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豪强地主民愤极大的如福王父子、董其昌父子等斩首抄家,恐怕不仅仅能除恶杀鸡骇猴还能获得大量的财富。而被他们霸占的土地也可以重新分给贫苦的农民。试问当老百姓得到实惠与温饱后,还会造反吗?老百姓不造反,别说一个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一千个李自成、张献忠也不足为惧。
面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崇祯皇帝还是拿出了对付的办法的。特别是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起到一定效果的。而洪承畴在镇压农民起义中也一度将农民起义军打得大败。不仅活捉了农民起义军首领高迎祥还打得李自成逃到商洛山。可为什么李自成能东山再起呢?其实并不是李自成多么厉害,而是崇祯皇帝没有痛定思痛总结教训。崇祯皇帝总不问问为什么农民要造反?!对待农民起义也不能区别对待,分化瓦解。比如李岩。这么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怎么让他跑到农民起义军中去了?可见崇祯用人还是没能做到知人善用。
其实对付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根本就没那么麻烦。只要皇帝能制定休养生息的国策,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就没人造反了。即使造反也没什么可怕的。分化瓦解嘛。
并且农民造反毕竟在当时的国人眼中是以下犯上、是作乱、是大逆不道。而朝廷则是平乱。镇压农民起义是王师伐逆。皇帝是天子是中华正宗。从道义上崇祯就占了上风。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就略逊一筹了。并且农民起义是以一隅对抗中央,而朝廷镇压农民起义则是可以出倾国正规之师击揭竿褴褛。怎么说皇帝朝廷都占绝对优势的。可为什么皇帝朝廷竟然失败,而农民起义却能成功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四个字——人心向背!
农民为什么起义?不就是因为贫穷。日子苦得过不下去了才造反的。老百姓苦。崇祯皇帝也苦。可崇祯皇帝的苦与老百姓的苦却大不相同。崇祯皇帝当然不会为衣食担忧了。但是崇祯皇帝要为江山社稷担忧;要为保家卫国恢复辽东担忧;要为中兴大明开创盛世的宏图大业担忧。……可崇祯皇帝却没能实现他的梦想。是他不了解“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这句唐太宗的名言吗?是他视黎民百姓为草芥吗?还是像大明朝灯枯油尽国库空虚无力救济灾民了吗?不是!都不是!崇祯皇帝博古通今才华横溢怎么可能不明白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的道理?!而大明朝的确国库空虚,可他崇祯皇帝的内帑却有3千余万两白银!还有朱明皇亲国戚、贪官污吏的财富更是堆积如山、数不胜数过着穷奢极欲的荒淫生活。崇祯皇帝却不肯拿这些钱来劳军、赈灾、光复辽东!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崇祯皇帝的自私。他只顾小家不顾大家。结果是大家江山社稷灭亡了,他自己的小家也在劫难逃。本来李自成被击溃逃匿商洛山,而张献忠也归降朝廷。形势一片大好。本来大明中兴指日可待,光复辽东屈指可数。可是,当1643年即崇祯十六年大明朝出现前所未有的大灾荒之际。崇祯皇帝又没有及时拨款救灾,即使拨了为数不多的赈灾款粮恐怕也早已被明朝的贪官污吏贪污中饱私囊了。至使李自成巨臂一挥饥民灾民万众响应。农民起义军迅速壮大。呼啸山林的乌合之众转眼间成了横扫中原的百万铁蹄!即便如此大明朝还是有一线生机。那就是崇祯皇帝立刻拿出内帑发给保卫京城的卫戍部队与平民百姓迅速将大家组织起来保卫北京。并号召全国勤王救驾。当年赵秦长平之战。赵国主力全军覆没,可为什么秦国没能灭亡赵国?除了赵国成功的实现赵、魏、楚合众同盟以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国平原君采纳了门客的建议广散家财招募了三千敢死队重创了围攻邯郸的秦军。而赵国取得邯郸大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国用反间计排斥了秦国名将白起。而此刻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能用美人计分化李自成的队伍呢?说到这里,人们可能认为我要用陈圆圆去勾引刘宗敏。不对!大明朝的美女决不止声色甲天下的陈圆圆一个人。大明朝的美女多着呢!用谁也不能用陈圆圆。因为,如果崇祯皇帝用了陈圆圆的话,三军一怒为红颜,大明朝就甭想活了。崇祯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三千佳丽,还有那么多公主郡主。为什么不能为国效忠?西子可以为国使吴;王蔷可以远赴匈奴;貂蝉可以舍身伺贼;文成公主可以和亲吐蕃为什么大明朝就没有奇女子为大明解困?是的,如果崇祯皇帝这么做了。也许历史学家会咒骂他昏庸,也许还有人骂他软弱。可是,历史上雄才伟略的皇帝不都是从屈辱中闯出来的吗?汉武帝如果没有从汉高祖到文景皇帝对匈奴的和亲又怎么可能有汉武帝后来的旷古功勋?唐太宗如果不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又如何确保边境的安宁?又怎么可能让万国归心成为华夷共尊的天可汗?!而一代天骄唐玄宗在马嵬坡不也被逼赐死了心爱的杨玉环了吗?汉武、唐宗、明皇尚且如此更何况要撑起日薄西山的大明皇朝一片天的崇祯皇帝呢?就算崇祯皇帝不能委曲求全至少也应当拿出内帑像赵国平原君那样广为散发招募死士坚守北京吧。如果崇祯皇帝这样做的话,历史也当改写了。因为勤王救驾的军队离北京只有两天的路程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已经越过山海关直逼北京城了。可是,遗憾的是崇祯皇帝没能这样做。而历史也不再给崇祯皇帝机会了。同样历史也改变了另一个人的命运他就是——吴三桂。从此,一个铁骨铮铮的忠义之臣吴三桂转瞬间成了叛国投敌大汉奸卖国贼吴三桂。
其实如果历史可以改写的话,崇祯皇帝还有最后一条出路。那就是崇祯皇帝撤离北京去与吴三桂大军汇合。然后徐图收复京师。可是历史就是历史,崇祯皇帝也不是神仙他绝不会料到离北京不远处就有他盼望已久的救兵。而令他更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历史不承认如果,他与吴三桂的命运注定了,他与他的王朝命运也都注定了!
当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妻子周玉凤对崇祯皇帝说:“南方我们还有一个家。”意思说大明朝还有南京陪都,请崇祯迁都。结果,崇祯拒绝了。
对此现在的历史学家认为周玉凤是对的。可我认为周玉凤错了,崇祯的决策是对的。当初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就是要天子守社稷。从中国历史上看统一中国的大多数是长江以北的势力消灭长江以南的势力。中国的三国、南北朝与宋朝就是最好的例证,特别是宋朝的前车之鉴最值得明朝借鉴。因此,即便崇祯迁都还是很难避免明朝的灭亡。而崇祯殉社稷也应了明成祖的那句话尽到了一个皇帝的职责。
但是崇祯失策就失在他没有将太子送往南京。以至于造成以后的南明皇朝群龙无首内讧不断让清朝有机可乘,削弱了抗清力量。以及垂死挣扎的最后一搏。因为,迁都南京虽然很难可避免明朝的灭亡但可以延缓明朝的灭亡。毕竟有江南半壁,金陵王气。
毕竟还可以割据一方。如同三国时代的东吴。然而历史上也曾出现过长江以南的势力消灭长江以北的势力的例子的。比如:刘邦创立的汉朝以及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就是最好的例子。再说南京还是明朝的发祥地。朱元璋建立明朝起初就是定都南京的。朱元璋的明孝陵也坐落在南京。所以迁都南京明朝要恢复中原收复故土还是有机会的。因为抗清就当时而言就是抗击侵略;是正义的战争;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行为;是保家卫国的自卫反击。但这却不是崇祯皇帝该做的了。作为天子他必须殉社稷!作为皇帝他必须与京师共存亡!而复兴大明的宏图大业崇祯也只能遗憾且无奈的留给他的子孙了。
谈完内忧再谈外患。外患不用说就是指对后金即后来的清朝而言。其实,外患并不是特别可怕。可以这样讲如果不是李自成进了北京清兵要想入关是断无可能的。因为,尽管崇祯皇帝错杀了袁崇焕。但是袁崇焕的宁、锦、关防线依旧存在。尽管松、锦大战明军惨败,损兵折将。但毕竟吴三桂还在镇守辽东。此刻的吴三桂还是忠于明朝的。因为,历史还没有进入到三军一怒为红颜的时刻。而皇太极也曾进逼北京城,可毕竟皇太极担心明军依靠宁、锦、关防线断其后路而不敢纵马中原饮马长江。并且后来,皇太极还一度想罢战修和向明朝称臣。正因为如此明朝就有了战胜甚至灭亡后金清朝的可能;明朝就有了光复辽东直捣赫图阿拉的可能。
崇祯元年,崇祯皇帝在皇宫平台召见袁崇焕的时候。袁崇焕对崇祯皇帝说:他将在五年内平定辽东。可崇祯皇帝没能给袁崇焕五年。崇祯二年,崇祯皇帝就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错杀了袁崇焕。而今天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袁崇焕是在吹牛。五年是不可能平定辽东的。而我认为袁崇焕不是吹牛。那要看平定辽东这句话怎么理解。是要让辽东边境安宁,还是要灭了清朝?如果是要辽东边境安宁那决不是吹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其实对付清朝明朝必须采取的策略应该是四个字——先和后战。
为什么要和?那是明朝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因为,明朝需要与清朝决战就必须赢得宝贵的时间。就必须安定内部。也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并且与清朝决战明朝还必须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当年汉武帝北伐匈奴从汉武帝继位的建元四年即公元前140年到马邑之谋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做北伐匈奴的准备前后共计整整7年。如果加上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准备时间长达67年(即高祖9年公元前200年到元光2年公元前133年)之久。而当年唐高祖、唐太宗也一度向突厥称臣。并且从隋朝大业13年到贞观3年前后准备时间长达10年。而唐太宗李世民从继位到反击突厥也进行了3年的准备。这么算来崇祯皇帝如果要反击清朝至少也必须要三年的备战。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看历史。崇祯皇帝继位是公元1627年而与清朝的松锦之战爆发是公元1639年。时隔近12年。可见崇祯皇帝也是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做备战工作的。
而要“和”就必须“议和”。议和的结果有三种。一、是城下之盟的屈辱之和。如:宋金绍兴之盟。二、是战争胜利后的战胜之盟。三、是平等的互惠互利之盟。第二种选择就当时明朝而言是不现实的。而第一种选择自命天朝上国的明朝也是难以接受的。唯一可行的只能是第三种选择。因为早在隆庆时代明朝就和蒙古达成通贡互市的和议。而事实上,清朝的皇太极也曾一度希望议和甚至称臣。因此,与清朝罢兵休战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而议和的条件却必须有原则。那就是不割地,少赔款,多送美女,争取清朝称臣。不割地,那是因为明朝有保卫疆土的能力。袁崇焕的宁、锦、关防线是足以抵御清朝的入侵的。少赔款,是明朝的钱是用于备战的不是用于投降的。多送美女,是指无论清朝提出多么苛刻的条件都可以转换为以进贡或恩赐美女来代替。这是为什么?这再明显不过了,美人计嘛。其实也不完全是美人计。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都可以和亲塞外。为什么崇祯皇帝就不可以呢?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可以将长平公主下嫁皇太极,将乐安公主下嫁多尔衮?将其他的公主、郡主下嫁清朝的皇亲国戚与朝廷重臣、将领等等呢?另外在进贡或恩赐的美女中还可以特别训练一批美女间谍让她们成为进攻清朝的“第5纵队”。用中原、江南的柔风细雨去软化大漠孤烟的宝刀铁蹄,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正是《孙子兵法》的上上之策吗?民间传说:皇太极用庄妃降伏了洪承畴。崇祯的美女佳丽理当比庄妃美丽的多了去了。如果,用她们去降伏皇太极;去降伏多尔衮岂不胜过百万铁骑?反过来,皇太极可不可以也用美人计去降伏崇祯皇帝呢?不可能。当年魏忠贤用美人计想控制崇祯皇帝结果失败了。田弘遇用声色甲天下的陈圆圆也没能打动崇祯皇帝的心。试问,天下还有什么样的女人能迷住崇祯皇帝?
其实和亲并不仅仅针对清朝。对蒙古诸部也必须和亲,对朝鲜也必须和亲。和亲也不仅仅是下嫁公主、郡主也可以娶各国的公主、郡主。或派皇子到各国去做倒插门女婿。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与清朝和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与清朝的和亲是出于无奈又是一种战略战术就是用美人计。是为了磨灭清朝满人的的坚强意志与勃勃雄心。而与蒙古诸部与朝鲜的和亲则是明朝主动的。为的是联合他们,分化他们与清朝的关系。特别是与朝鲜的联姻尤其重要。因为,朝鲜的建国正是在朱元璋明朝的扶持下才建立并巩固的政权。而后来在抗倭斗争与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中,朝鲜与明朝又建立了用鲜血凝结成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在与女真就是清朝的斗争中朝鲜与明朝一直都处于同一战线。只是后来清军攻破了朝鲜首都才迫使朝鲜归降了清朝。因此,朝鲜的人心还是向着明朝的。从历史上看在清朝定鼎中原统一中国后,朝鲜还一度企图北征帮助反清力量光复明朝。所以朝鲜是明朝最可信赖的盟友。
崇祯皇帝在解决与清朝议和以及与蒙古、朝鲜结盟的同时,就必须立刻着手对内政的改革。而要与清朝决战就必须实行彻底的内政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经费也就是军费的问题。而历史上崇祯皇帝的国策是征缴三饷即:剿饷、练饷、辽饷等数不胜数的苛捐杂税。明朝的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其实,当时不仅不能向老百姓强征苛捐杂税而且必须减免老百姓的负担,使老百姓能休养生息才有可能使国家恢复元气。而如果不向老百姓征税北伐辽东的军费从哪里来?其实,方法也简单。一、是捐皇帝带头让皇亲国戚、贵族豪门、文武百官、富户、巨商大贾捐款捐物。二、是处决一大批罪大恶极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贵族豪门、巨商大贾抄没他们的家产。当年万历皇帝不就是抄没大宦官冯保的家财发了大财的吗?这样不仅解决了军费问题还纯洁了朝廷官场。并且不至于扰民。甚至杜绝了农民起义的爆发。而解决军费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军粮问题。军粮问题也好解决。那就是鼓励农民开荒屯田。并且将法办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贵族豪门、巨商大贾土地重新分给贫苦的农民。同时重新实施张居正新政。特别是张居正制定的《一条鞭法》和《考成法》。《一条鞭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考成法》又解决了官员的官僚主义与贪污腐化的重大问题。而要与清朝决战就必须加强武备。对于这点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是做出了不菲的成绩的。他重新开科武举,选拔武举人、武状元。他重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红衣大炮等火器的开发利用,并且在部队中建立了神机营。但是,光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明朝的敌人清军最厉害的就是纵横驰骋的骑兵。而要对付骑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明朝也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并且除了要建立强大的骑兵以外还应当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与骑兵结合起来。那就是用火器特别是用红衣大炮与骑兵结合。怎么结合呢?明朝的戚继光就做过示范。他将古老的战车派上了用场。将火炮架在战车上,行动起来如同今天的坦克。另外,袁崇焕在宁远大战时还用过化学毒烟来对付后金军就是清军。而这些都是崇祯朝可以利用的。而要建立强大的骑兵就需要大量的战马。朝廷可以鼓励农民蓄养马匹,同时禁止马匹出口。这样战马的问题也解决了。而对于清朝而言,明朝还有一个绝对的优势。那就是水军!明朝早在永乐年间就已经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了。如果崇祯朝能够发展改造将宝船改造成战船。并用红衣火炮装备战船恐怕就是200年后的大英帝国也未必是他的对手。当年萨尔浒一战,如果杨镐是用水师从海上袭击赫图阿拉,那么努尔哈赤的铁骑再厉害恐怕也只能望洋兴叹了。而大明朝也早已将清朝从地图上抹平了。而水师的威力其实已经在明朝的战争史上有一次辉煌的展示。那就是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朝鲜名将李舜臣曾经率领他的龟船战舰大败日本倭寇。可崇祯皇帝偏偏忽略了水军。这不能不说是崇祯皇帝的又一重大失误。如果,军费、军粮装备充足了;军队训练有素了;战马骑兵、红衣火炮、神机营也组建起来了;水师战船也枕戈待旦了是不是就能保家卫国北伐辽东了呢?而崇祯皇帝也可以高枕无忧的等待捷报频传了呢?不!还不行!因为,当时的清朝也是一个大国。本来也没什么可怕。可是,清朝重用一些汉臣就足以威胁到明朝的生死存亡!这些汉奸卖国贼是可恶的。也是最可怕的。比如:汉朝的中行悦他给汉朝造成了多大的麻烦。如果不是出现汉武帝还不知道匈奴与汉朝的战争谁胜谁负呢。而清朝的汉臣范文程给清朝出的计策不知道要比太监出生的中行悦要高明多少倍呢!如果没有范文程、孔四贞的父亲孔有德以及后来的洪承畴、吴三桂投敌卖国清朝是决不可能入主中原的。即使入主中原其统治断然也不能长久!当皇太极降伏洪承畴时不是兴奋的表白到:“我今获一导者(向导),安得不乐!”可见明朝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李自成的农民军,也不是皇太极、多尔衮的大军铁蹄而是叛臣范文程、孔有德、洪承畴、吴三桂这些汉奸!因此,必须将这些叛贼除掉。如同清除敌人的眼睛一般。而要除掉这些叛臣叛将最好的办法就是反间计、离间计。因为,毕竟叛臣是让人心疑的。你能背叛故主难道就不能背叛新主吗?同时,明朝应当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于不同的投敌者给予不同的对待。比如:对祖大寿、祖大乐兄弟就应当赦免。因为,他们是被迫的不情愿的投降清朝的。这样还可以分化瓦解叛臣叛将,让部分叛臣叛将反正。这样更有利于北伐辽东取得胜利。同时明朝应当注重招降纳叛,将背叛清朝的满人吸收过来委以重任。因为,他们最了解清朝的内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对付清朝的手段也是多方面的如刺杀皇太极、多尔衮。但这些不易使用。一来不光明正大,二来不到万不得已就没有必要。否则,适得其反反而引起清朝的警惕。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切都没有引起崇祯皇帝的重视。
当一切都准备就绪那么由谁来统帅明朝的军队北伐呢?换句话说,谁可以担当明军的统帅呢?历史学界普遍认为,能担当明朝军队统帅的人选非袁崇焕莫属。我认为如果让袁崇焕守城保卫北京那无人能及。可是,如果是北伐恐怕袁崇焕还逊色些。我们知道袁崇焕与清军的宁远、宁锦之战的确取得了胜利。而北京保卫战也取得了胜利。可是,请注意这些战争都是防御战,不是进攻战。更不是大规模大兵团的远程奔袭作战。而要对付清朝就必须大规模大兵团的远程奔袭作战。用奇兵突袭清朝的都城并迅速攻占。给清朝予以一击封喉的打击。使清朝尚未清醒就已经毙命。而就袁崇焕修建关、宁、锦防线这样的部署而言。袁崇焕是想用逐步推进,步步为营的方法收复失地。可这样一来明清两国将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这样的拉锯战对富庶的人口众多泱泱大国明朝是有利的,对于清朝是不利的。因此可以肯定明朝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可后果是灭了清朝也拖垮了明朝。并且这样的战争至少要进行八到十年甚至更久,或许三十至五十年,或许百年。别忘了,此刻清朝也已经是个大国了。再说袁崇焕早在崇祯二年就已经被冤杀了。
那么这场仗该怎么打呢?还有谁能担任明军的统帅呢?崇祯皇帝选择了洪承畴。而洪承畴指挥13万大明军队去解救远在锦州的祖大寿。于是,明朝与清朝的生死决战爆发了。战争的结果历史已经做了定论。清军大胜,明军惨败。明军统帅洪承畴被俘叛变。
难道明清决战命中注定如此的吗?难道大明朝气数已尽无力回天?不!不对!都不对!决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崇祯皇帝用错了人。洪承畴是位帅才。可他是内战内行,外战棒槌的将军。用他去打李自成、张献忠那没问题。要用他打关外的皇太极、多尔衮的铁骑就不行了。并且洪承畴的战略战术过于保守虎头蛇尾。还不如袁崇焕的稳紮稳打步步为营呢。
而大明朝又有什么人能当此重任呢?有。他就是熊廷弼。熊廷弼在担任辽东经略时就制定了“三方布置策。”阎崇年老师在《明亡清兴六十年》中是这样叙述的“熊廷弼采取整顿措施:第一,亲自巡视各地,斩杀贪官懦将;第二,筹措粮饷,招集流亡;第三,修整器械,缮治城池;第四,激励士气,任用辽官(就是提拔辽人作辽官);第五,联合朝鲜,加强东翼;第六,借助蒙古,策应西翼;第七,利用海上,适时侧击;第八,疏陈方略,布兵固守。”但是,熊廷弼的策略依旧是防守的策略而不是进攻的策略。但是,熊廷弼提出利用海上,适时侧击;联合朝鲜,加强东翼;虽然还不够完美,却是个非常绝妙的战略。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军事奇才却被昏庸的天启皇帝与魏忠贤逆贼给害死了!
那么还是那个老问题大明朝谁最适合做明朝的最高统帅?明清决战到底该怎么打?
我认为崇祯皇帝才是明军最高统帅的最佳人选。因为,此决战时关系到明、清两国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崇祯皇帝御驾亲征才可能引起举国上下的足够重视;崇祯皇帝御驾亲征才足以激励前线将士鼓舞民众抗敌士气;崇祯皇帝御驾亲征才足以协调各方紧密配合。另一方面崇祯皇帝还是整个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环。
战争的设想。明朝与清朝的决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明朝要想战胜清朝就必须避开清军的主力还必须击中清国的要害。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诱清军倾巢出动深入明朝腹地。这就是战争的第一阶段。这是一招险棋。弄不好就会全盘皆输,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原。而下好了明朝就可以完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怎么做?那就是用崇祯皇帝与明朝首都为诱饵吸引皇太极倾全国之兵来攻打。甚至可以洞开一些长城防线让皇太极的铁骑进入中原攻打北京。当然这还必须是确保关宁锦防线牢固的掌握在明军手中。因为只有这样一个诱饵才可能吸引皇太极倾举国之军来袭。如果,皇太极来进攻北京。那么北京保卫战的胜负就是明、清决战胜负的关键。因此,北京必须用重兵防守。注意这里我是说用重兵防守而不是用主力防守。而保卫北京城的统帅自然是崇祯皇帝本人。但真正执行保卫任务的统帅最好当然是袁崇焕。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冤杀了那么保卫北京的任务就落到了一代帝师孙承宗的手里。只要明朝能高筑墙、广积粮,再多配备红衣火炮。北京城应当是固若金汤的。当然崇祯皇帝还可以命江北督师的史可法进京勤王护驾这样就更保险了。只要北京能固守一年半载。那么形势必将转变。
这就是我说的战争的第二阶段。前面我说了固守北京的并不是明朝的主力。那么明朝的主力在哪里呢?在海上。明军应当秘密的将主力放到天津与苏州长江一线。明军主力的统帅最好是历史上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当明朝主力得到北京被清军包围告急之后,不是出兵救驾而是立即出海。因为,北京的保卫责任必须由驻守北京的御林军、锦衣卫独立完成。而明军主力出海的目的是——直捣清朝首都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明军必须尽快的攻克盛京。因为,一旦攻克盛京。那么形势立刻骤然巨变。明朝的北伐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而与此同时,明朝另一支奇兵也在运动。这只奇兵的统帅最好是吴三桂。因为历史上的吴三桂是明朝灭亡崇祯皇帝殉国后才投降清朝的。因此此刻的吴三桂还是大明朝的忠臣良将。这只奇兵人数不需要很多只需要精锐。因为他会向一把尖刀插向清朝的心脏。他将出山海关越过沙漠长途奔袭直达盛京城下与明军主力会师。因为这只奇兵也是一支骑兵部队。如果,明朝结盟蒙古的外交成功那么明朝还可以联络蒙古共击清朝。即便不能达成同盟也至少要让蒙古诸部保持中立。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为什么要和亲蒙古各部的原因。这样当大明朝的军队突然出现在盛京城下的时候。恐怕明清两国都会举国震惊。当攻克盛京后明军主力出留下部分精锐守卫盛京外。其余大部必须马不停蹄的包围进攻辽阳。只有攻克辽阳才有可能将清朝拦腰截断。而进攻辽阳的部队最好还是由吴三桂统领,而守卫盛京的部队就又郑成功统帅就可以了。如果再攻克辽阳。那么第二阶段的战役也就结束了。
那么战争进入第三阶段。当皇太极得知盛京被围时,皇太极将有三种选择。一、继续攻打北京。如果成功攻克北京。形势会立刻逆转。明军将前功尽弃。因此,北京保卫战至关重要。那么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明朝不得不调集援兵。那就是镇守关宁锦防线的祖大寿的关宁铁骑。即便祖大寿出兵救驾也不能出动全部的军队。因为这支军队也有特殊的任务。而崇祯皇帝最好是调集江南的军队前来救驾。总之北京不能丢。二、皇太极的清军放弃攻打北京转攻山海关。那么只要祖大寿能守住山海关就可以了。三、皇太极的清军放弃攻打北京沿原路返回。祖大寿必须出动部分关宁铁骑坚决挡住皇太极的大军。如果出现后两种情况,崇祯皇帝应当立刻出动少量部队骚扰并牵制皇太极的大军。因为保卫北京的主力此刻还不到动的时候。而祖大寿的任务就是保证关宁锦防线的稳固同时堵住皇太极清军主力的归路切断清军的粮道。只要做到这些那么第三阶段的战役就结束了。
第四阶段。当祖大寿截住皇太极的清军主力的同时,吴三桂的明军主力应当立即出动与祖大寿的关宁铁骑汇合,并包围皇太极的清军主力。此刻,崇祯皇帝可以亲自统帅保卫北京的全部军队立即出动去与明军主力汇合围歼皇太极的清军主力。而此战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务必全歼皇太极的清军主力。当这一目的实现后。那么第四阶段的战役就结束了。
第五阶段。此刻清军几乎全军覆没。清朝要么投降,要么再战。如果投降就没什么了。如果再战。明军可以兵分两路。一路步步为营进攻开原,铁岭。另一路从海上进攻赫图阿拉。总之,此刻大局已定明朝肯定取得胜利,清朝肯定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那么,历史就改写了。那么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千古一帝就是崇祯而不是康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祖大寿吃人怎么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