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百姓亲,五品同知驯,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五教在宽”之宽在何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史记上有哪些故事?
史记上有哪些故事?
09-07-05 &
荆柯刺杀秦王 百发百中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 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 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 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愤然变色说:“ 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 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 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 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 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 推荐了屈侯鲋。 说,哪一点 不如魏成子?”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 推荐给国君, 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 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 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由此可见, 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席话,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两个跪拜大礼说:“翟璜实在是无知,刚才说了不少错话,愿向您学习。”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卧薪尝胆”是 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 国的成语典故了。项羽本纪 孔子世家 陈涉世家 刺客列传 孟尝君列传 游侠列传 货殖列传 秦始皇本纪 滑稽列传 太史公自序 附:史记全篇 本纪 五帝本纪 夏本纪 殷本纪 周本纪 秦本纪 秦始皇本纪 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吕后本纪 孝文本纪 孝景本纪 孝武本纪 表 三代世表 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 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王子侯者年表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书 礼书 乐书 律书 历书 天官书 封禅书 河渠书 平准书 世家 吴世家 齐太公世家 周公世家 燕世家 管蔡世家 陈杞世家 卫世家 宋世家 晋世家 楚世家 越王勾践世家 郑世家 赵世家 魏世家 韩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陈涉世家 外戚世家 楚元王世家 荆燕世家 齐悼惠王世家 萧相国世家 曹相国世家 留侯世家 陈丞相世家 绛侯世家 梁孝王世家 五宗世家 三王世家 列传 史记卷六十三 伯夷叔齐列传 第一 史记卷六十三 管晏列传 第二 史记卷六十四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史记卷六十五 司马穰苴列传 第四 史记卷六十六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 史记卷六十七 伍子胥列传 第六 史记卷六十八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七 史记卷六十九 商君列传 第八 史记卷七十 苏秦列传 第九 史记卷七十一 张仪列传 第十 史记卷七十二 樗里子甘茂列传 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三 穰侯列传 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四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五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六 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七 平原君虞卿列传 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八 魏公子列传 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九 春申君列传 第十八 史记卷八十 范睢蔡泽列传 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一 乐毅列传 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三 田单列传 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四 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五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六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七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八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九 蒙恬列传 第二十八 史记卷九十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一 魏豹彭越列传 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二 黥布列传 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三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四 韩信卢绾列传 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五 田儋列传 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六 樊郦滕灌列传 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七 张丞相列传 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八 郦生陆贾列传 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九 傅靳蒯成列传 第三十八 史记卷一百 刘敬叔孙通列传 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一 季布栾布列传 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二 袁盎晁错列传 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三 张释之冯唐列传 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四 万石张叔列传 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五 田叔列传 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六 扁鹊仓公列传 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七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八 魏其田鼢列传 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九 韩长孺列传 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十 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一 匈奴列传 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十二 卫将军骠骑列传 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十三 平津侯主父列传 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十四 南越列传 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十五 东越列传 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十六 朝鲜列传 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十七 西南夷列传 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十八 司马相如列传 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十九 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汲郑列传 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儒林列传 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游侠列传 第六十四集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佞幸列传 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日者列传 第六十七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龟策列传 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三十 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一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史记》小故事一则 ——齐威王的水煮肉片 -原创-古文翻译- 作者:卡蛮 齐威王当上齐国第一把手成为“核心”后不理朝政, 把权力下放给手下的干部们。一晃九年过去了。 这九年里其它国家老来攻打齐国, 大家挺头疼。 一天,齐威王把管东面的“即墨”那片地的地方 领导叫来了:“我让你丫管即墨那片儿地, 我左 右的人都说你干得不好呢。” 即墨领导吓得哆嗦。 齐微王接著说:“可是呢, 我派人到即墨去暗访 了, 那儿田种得很好, 老百姓也过得挺滋润, 官府也弄得挺有条理, 所以东面也无事, 好!” 齐威王于是赏他一万户供他享用, 这一万户人家 就供吃供喝给他,这领导高高兴兴回家了。 春秋战国时期, 当“核心”的都挺喜欢水煮肉片。 齐威王好久没亲自煮肉了。 他把管“阿”那片地 的领导叫来了:“我左右的人都说你把阿管理得很 好耶。”阿领导喜滋滋地说“那里那里, 是核心 领导得好。”齐威王一板脸喝道:“扯蛋! 我派 人到你那儿去暗访了, TNND, 地没种好, 老百 姓穷得光屁股。 当年赵国攻打甄, 你不救,卫 国占领薛陵, 你不管。 原来你是贿赂我的左右 天天帮你扇小扇儿替你唱赞歌来著呢。来人啊, 把这厮给我煮了。” 于是卫兵上来扒衣服刮毛架 大锅一阵忙乎。 等水放好“扑通”就扔锅里了, 锅下柴禾泼上了油一点就著, 丫的在锅里又扑腾 又叫喊,过了一会, 那丫没声了, 又过了一会 儿, 肉香阵阵飘来。。。齐威王还不尽性, 又 把左右替那丫说好话的也都给煮了。 所以川菜的 “水煮肉片”可能是中国史载最古老的菜了。这样 一来, 大家吓得够呛, 谁还敢文过饰非呢, 干活做事都竭心尽力, 齐国大治。 于是齐威王 四处出兵, 把过去丢的地又抢回来了, 各路诸 侯听著害怕, 以后二十多年没有再敢找齐国的麻 烦。 ===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 诸侯并伐,国人不治。於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 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 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 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 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 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 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 卫,败魏於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 人归我长城。於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 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於齐二十馀 年。 史记中最好的故事为《李将军列传》, 即李广的故事,很感人,也很容易读懂。 《魏其武安侯列传》,《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司马迁传赞》 240.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1.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2.(帝喾高辛)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3.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4.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5.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6.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7.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8.余(指司马迁)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9.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緫,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0.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1.(皋陶曰)毋教邪淫奇谋。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2.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253.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4.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5.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6.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7.驩欣奉教,尽知法式。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8.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9.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0.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1.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2.外抚四夷,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3.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264.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5.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6.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7.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8.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9.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0.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1.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2.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3.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4.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5.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6.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7.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8.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学: 151.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2.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3.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4.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5.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6.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7.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8.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9.缪公享国三十九年。天子致霸。葬雍。缪公学著人。生康公。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60.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161.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2.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3.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4.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165.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166.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167.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168.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习: 50.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51.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2.(始皇)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3.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4.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5.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56.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57.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8.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9.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0.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1.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於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 史记经典故事??李济生 编?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史记》人物故事,经过改编,力求尊重历史、保持原貌而又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全书由五大板块构成,以“人物经典故事”为中心,辅之以四大板块:“流传有绪”介绍来源于故事的成语典故;“追本溯源”解释与故事有关的传统文化、典章制度;“日积月累”介绍相关知识,有些是历史遗迹,给人以历史的亲近感。有些是相关诗文,可增广知识、提高文学修养;“故事点评”从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军事谋略、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点评。在引述前人及时人的观点时,不求观点一致,只图能引发思考增益智慧。这样编写的目的是想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历史人物。 本书在讲述人物故事时,原则上不采纳其他古籍、传说的情节,也不对人物做全面系统的展示,只选取人物的一两个精彩片断,“特写”与“远景”相结合,“剪接”与“长镜头”并存,力求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史记》小故事一则 ——齐威王的水煮肉片 -原创-古文翻译- 作者:卡蛮 齐威王当上齐国第一把手成为“核心”后不理朝政, 把权力下放给手下的干部们。一晃九年过去了。 这九年里其它国家老来攻打齐国, 大家挺头疼。 一天,齐威王把管东面的“即墨”那片地的地方 领导叫来了:“我让你丫管即墨那片儿地, 我左 右的人都说你干得不好呢。” 即墨领导吓得哆嗦。 齐微王接著说:“可是呢, 我派人到即墨去暗访 了, 那儿田种得很好, 老百姓也过得挺滋润, 官府也弄得挺有条理, 所以东面也无事, 好!” 齐威王于是赏他一万户供他享用, 这一万户人家 就供吃供喝给他,这领导高高兴兴回家了。 春秋战国时期, 当“核心”的都挺喜欢水煮肉片。 齐威王好久没亲自煮肉了。 他把管“阿”那片地 的领导叫来了:“我左右的人都说你把阿管理得很 好耶。”阿领导喜滋滋地说“那里那里, 是核心 领导得好。”齐威王一板脸喝道:“扯蛋! 我派 人到你那儿去暗访了, TNND, 地没种好, 老百 姓穷得光屁股。 当年赵国攻打甄, 你不救,卫 国占领薛陵, 你不管。 原来你是贿赂我的左右 天天帮你扇小扇儿替你唱赞歌来著呢。来人啊, 把这厮给我煮了。” 于是卫兵上来扒衣服刮毛架 大锅一阵忙乎。 等水放好“扑通”就扔锅里了, 锅下柴禾泼上了油一点就著, 丫的在锅里又扑腾 又叫喊,过了一会, 那丫没声了, 又过了一会 儿, 肉香阵阵飘来。。。齐威王还不尽性, 又 把左右替那丫说好话的也都给煮了。 所以川菜的 “水煮肉片”可能是中国史载最古老的菜了。这样 一来, 大家吓得够呛, 谁还敢文过饰非呢, 干活做事都竭心尽力, 齐国大治。 于是齐威王 四处出兵, 把过去丢的地又抢回来了, 各路诸 侯听著害怕, 以后二十多年没有再敢找齐国的麻 烦。 ===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 诸侯并伐,国人不治。於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 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 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 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 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 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 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 卫,败魏於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 人归我长城。於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 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於齐二十馀 年。 史记中最好的故事为《李将军列传》, 即李广的故事,很感人,也很容易读懂。 《魏其武安侯列传》,《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司马迁传赞》 240.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1.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2.(帝喾高辛)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3.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4.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5.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6.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7.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8.余(指司马迁)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9.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緫,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0.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1.(皋陶曰)毋教邪淫奇谋。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2.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253.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4.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5.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6.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7.驩欣奉教,尽知法式。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8.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9.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0.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1.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2.外抚四夷,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3.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264.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5.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6.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7.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8.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9.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0.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1.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2.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3.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4.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5.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6.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7.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8.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学: 151.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2.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3.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4.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5.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6.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7.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8.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9.缪公享国三十九年。天子致霸。葬雍。缪公学著人。生康公。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60.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161.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2.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3.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4.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165.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166.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167.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168.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习: 50.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51.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2.(始皇)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3.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4.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5.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56.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57.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8.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9.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0.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1.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於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 史记经典故事??李济生 编?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史记》人物故事,经过改编,力求尊重历史、保持原貌而又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全书由五大板块构成,以“人物经典故事”为中心,辅之以四大板块:“流传有绪”介绍来源于故事的成语典故;“追本溯源”解释与故事有关的传统文化、典章制度;“日积月累”介绍相关知识,有些是历史遗迹,给人以历史的亲近感。有些是相关诗文,可增广知识、提高文学修养;“故事点评”从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军事谋略、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点评。在引述前人及时人的观点时,不求观点一致,只图能引发思考增益智慧。这样编写的目的是想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历史人物。 本书在讲述人物故事时,原则上不采纳其他古籍、传说的情节,也不对人物做全面系统的展示,只选取人物的一两个精彩片断,“特写”与“远景”相结合,“剪接”与“长镜头”并存,力求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五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