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我是闻一多的人生轨迹故乡人,这里还有多少人来自闻一多的人生轨迹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内容
《闻一多研究》
【字体: 】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一二三期(2016年10月)
文章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日
  要 闻  &&  【第八届闻一多诗歌奖颁奖仪式在武汉举行】 2016年8月25日上午,由闻一多基金会、《中国诗歌》编辑部主办、卓尔控股有限公司承办的2016武汉诗歌节开幕式暨闻一多诗歌奖颁奖仪式,在汉口卓尔书店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埃及、蒙古国、新加坡的99位知名诗人及评论家出席了这次活动。  &&  河北籍诗人简明凭借包括20多首作品的组诗《手工》折桂,获得10万元现金大奖。该作品是从2015年下半年度至2016年上半年度12本刊物的头条诗歌中评选而出。《诗刊》副主编李少君宣读了诗歌奖评委会为简明作的颁奖辞:“诗人自由穿梭于历史记忆与现实场景中,并努力将丰盈的生命体验与形而上的思考达成有机的融合。诗人一贯式的大气、豪放与阳刚的审美风格,与其作为生命背景的燕赵大地构成内在的对称关系。尤其是,诗人对精神重量与灵魂风景的自觉遵循与用心维系,充分彰显简明作为一名诗人的独特价值与应有风范。”&  &&  简明在获奖感言中说:“在与诗歌同行的路上,我们常常感怀于这样一种知遇:不是因为付出有了回报,不是因为修为得到了尊重,而是自我的虔诚,具有了更广大的情怀,具有了更宽泛的接纳:我们在被感召的路上,同时也感召了别人。我一直在要求自己,一直在修正自己,一直在爱!感谢评委会,把一个以伟大诗人闻一多的名字、命名的重要的诗歌奖,颁给我,在我并没有完全达到的时候,在我正努力的时候。荣誉大于获得者,正如勋章高于功勋。对于获得者而言,愧疚是永远的。但是,热爱永远是对的,感恩永远是对的。”  &&  “闻一多诗歌奖”旨在彰显和传承闻一多的爱国主义诗歌精神,“倡导诗意健康人生,为诗的纯粹而努力”,鼓励拥有豪情不乏学养的诗人推动中国新诗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八年来,这一奖项已成为中国当代诗坛颇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据长江日报、长江网、武汉晨报、石家庄新闻网报道整理)  &&  【闻一多侄女闻玉梅获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奖】 闻一多的侄女、82岁高龄的闻玉梅,近日荣获“2016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闻玉梅是闻一多堂兄闻家玺的女儿、在乙肝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方面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重要贡献的国际著名病毒学家。  &&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卫生部/教育部分子病毒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的闻玉梅,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从教60年来从未脱离教育一线,她的学生有很多已成为国家级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大学校长、书记,医院院长,重点实验主任及其他卫生事业的骨干。闻玉梅本人多次被选为复旦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好老师,曾相继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5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199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15年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突出贡献”奖。  &&  2014年,鉴于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闻玉梅认为必须突出未来医生的德育教育。为此,她与哲学和医学家一起开设了“人文与医学”通识课程,亲自讲授,亲自参加讨论。课程开设后引起强烈反响,2015年,这一课程通过网络课堂面向全国高校开放,课程中的导师见面会邀请医学名家与学生剖析问题,通过直播使全国30多所高校3千余位医学学子得到和复旦学生一起接受人文医学教育的机会。这种医德教育新途径成功,鼓励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尝试。  &&  闻玉梅的办公室里悬挂着闻一多之子、著名油画家闻立鹏的一幅作品,画面是一株傲雪怒放的红梅。“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正是闻玉梅一生为师、为人的真实写照。她说:“我是一个步行者。尽管前进的道路很泥泞,充满艰辛,但只要目标清楚,步行者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作为一位‘步行者’,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感到既光荣又自豪!”(据东方网、上海教育新闻网、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报道)  &&  史料发现  &&  【陈建军发现两则闻一多史料】 武汉大学文学院陈建军近期发现两则闻一多史料,其中一则为闻一多致容庚函,收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11月出版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名人手札选萃》。全信云:  &&  希白先生砚北:  &&  前承允代预约罗著三代金文一部,至为感荷。兹急欲得此宝笈,以助新岁之懽。特先奉上国币百元,敬希点收并赐下该书初集一部,无任大愿之至。  &&  顺颂  &&  新釐百福  &&  弟 闻一多  &&  除夕  &&  &&  &&  陈建军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名人手札选萃》所收系据原件影印,另附作者简介,无释文和其他说明文字。信中所谓“罗著三代金文”,当指罗振玉所编《三代吉金文存》。1936年,罗振玉将其毕生所藏金文拓本辑成《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由旅顺墨缘堂影印刊行。据《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7年2月第11卷第1号所载《出版界消息》,《三代吉金文存》“凡二十卷二十册,已成首函五册,现售预约,每部百八十元。本年二月底截止六月内,书可完全出齐”。可见,这封信应当写于1937年。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闻一多于7月19日离开北平,南下武汉。9月10日,他在致其学生孙作云信中说:“我于南归时,只携来《三代吉金文存》及《殷虚书契前编》二种。”因此,信末所署“除夕”,不可能是农历1937年的“除夕”(即1938年1月30日),应当指农历1936年的“除夕”。农历1936年的“除夕”是在1937年2月10日,这就是闻一多致容庚信的具体写作时间。  &&  陈建军发现的另一则史料为常任侠致闻一多函,收入大象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的《常任侠书信集》。全信云:  &&  一多先生史席:  &&  读《人文科学学报》一卷二期所载论人首蛇身像大著,至佩,其中征及鄙说,甚为荣幸。拙稿于廿八年三月初发表于《时事新报·学灯》,《说文月刊》据以转载,均有误字。其后颇有增补处,复交《金陵学报》在沪刊出,附有插图,兹奉一览,惟仅此一册,指正后仍乞赐还。报纸剪贴本,多金静安君一文,其他文字相同也。比年对于人首蛇身画像资料,续有所获,曾得一古钱,有人首蛇身交尾像,云出汉墓,颇罕觏,如需用,可拓呈。又陶烧人首蛇身交尾像发现两具,为两友所藏,均明器。此外石刻画像,尚有发现,收集最多者,以金大影印《南阳汉画汇存》为富,川中所出,尚无专刊也。拙编《学术杂志》第一期,即将出版,如蒙惠赐大著,至所欢迎,幸赐教言,并颂撰绥。  &&  常任侠再拜  &&  惠函寄重庆沙坪坝国立专艺。  &&  陈建军案:此信未署日期,编者所注“该信作于1943年9月2日”是准确的。常任侠当天日记可证之:“作书寄闻一多教授,因其所撰《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一文,征引吾说,故以《金陵学报》所刊《巴县沙坪坝出土石棺画像》一文寄之。……下午,赴中大寄闻一多函,挂号发出。”(《常任侠日记选》,海天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39页)  &&  闻一多《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伏羲考》第二部分),作于1942年11月15日,载《人文科学学报》1942年12月第1卷第2期。文中认为,近来讨论伏羲传说最精彩的一篇文章,要推芮逸夫的《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传说》;常任侠的《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所载瑶族洪水故事,和汉译苗文盘王歌一部分,也极有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原载《时事新报·学灯》1939年3月13日、19日第41期、第42期,《说文月刊》1939年11月15日第1卷第10、11期合刊转载。后经常任侠改订,易题为《巴县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插图)》,载《金陵学报》1938年(目录页如此,实为1939年)5月11日第8卷第1、2期合刊。  &&  《学术杂志》系双月刊,1943年9月1日创刊于重庆,常任侠(常务)、潘菽主编,学术杂志社出版。常任侠希望闻一多“惠赐大著”,但第1卷第1期未见闻一多文章。该刊出完“创刊特大号”,即无疾而终了。  &&  闻一多是否收到这封信及《金陵学报》,收到了是否给常任侠写过复函,因资料阙如,不得而知。  &&  往事回忆  &&  【丁月秋为闻一多遗体暂放力争经过】 丁静在《母亲丁月秋和闻一多先生的师生情谊》(《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3期)中,披露了当年丁月秋在云南大学医院力争闻一多遗体暂放的经过,填补了闻一多死难后的一段重要史实。  &&  丁静是丁月秋的女儿,当时17岁,在云南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46年7月15日上午,丁静参加了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的李公朴先生死难经过报告会,聆听了闻一多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闻一多被刺后,她又在云大医院目睹了母亲为闻一多遗体力争暂放的全过程。文中写到:“我一听到闻先生被刺的消息也非常着急,急忙赶着到云大准备打探消息,在云大见到了同样来打探消息的母亲。据母亲说,闻先生遇害案发生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采取了临时戒严,两校之间交通也断绝了,要有通行证的始可进出。我家住在离云南大学不远的青云街,晚饭后,母亲准备去云大检査学生宿舍(案:丁月秋时任云南大学训导员),走到校门口见门禁森严,看见一张布告上写着‘联大教授闻先生被刺’,被惊得倒吸一口凉气。她马上去云大校内找爱人尚钺了解情况。到了尚钺的宿舍,却见门上了锁,四周鸦雀无声,不见一个人影。我们会合后打听到闻先生及闻立鹤都被送到了云大医院。我们母女急忙跑着赶往云大医皖,一路只感觉到阴风惨惨、杀气腾腾,好不凄凉!云大医院就在云南大学后门处。到了云大医院,我们看见闻先生的遗体被停放在医院草坪上一张血淋淋的帆布担架上,只见闻先生全身血迹,右手还紧抱着头,应该是被枪击中的瞬间下意识的想用手去保护头,景象血腥让人不忍目睹。担架四周站着我的继父尚钺及几个学生,还有医院的一个事务人员,在不远处还站着几个身穿草绿色夹克衣凶神恶煞的特务。母亲看见老师的惨状难忍悲痛之情,眼泪立刻就下来了,她含泪向尚钺问道:‘老尚,闻先生怎么了?’尚钺说:‘他已经死了!’特务见状过来一手拐开母亲与尚钺,恶狠狠地对母亲说‘他死了又怎样?你是他什么人?’母亲镇定地回答说:‘我是他学生。’特务又拐了一下母亲与尚钺,并哼一声:‘哼,学生?’此时的云大医院,四处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声响,尚钺和闻先生同是老师也是好友,他虽也经历过不少事件,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有些不知所措,站在那一时没了什么好的主张。此时天色已渐渐黑下来,周边的特务不像要离开的样子,母亲看这样僵持着不是办法——不能让老师的遗体就这样在草坪过夜啊!她当即找医院的那位事务人员接洽,要求那人开房间来停放闻先生。但那人却说:‘哪有房间?现在病房都是满的,不行!’母亲忙问:‘那停尸房总有吧?’那人说:‘还停着李公朴,没有地方!’母亲看那人不想办法,但事情必须处理,情急之下想起医院还有女停尸房,就要那人安排女停尸房。但那人却说:‘可稀奇了,男尸怎么能停在女停尸房,女停尸房说不定今晚要用呢,不行。’听了这话,母亲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镇定下来后,母亲对那人说:‘先生,都说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怜悯之心。医院本来就该是救人的地方,现在这人虽死了,放尸首也该是医院的义务吧?你说说不定女停尸房今晚要用,哪有医院祷告病人死的道理?这还是医院吗?你把女停尸房用来收着这个尸体,就是做好事积德啊。’那人看母亲这样坚持,不得以松口说:‘走,去看看吧!’母亲生怕有其他的意外,便一边丢眼色给尚钺,一边对他说:‘你同人家去看看吧。’尚钺随着那人走出约五十米远,她又对我说:‘你也去看看。’我赶紧跑着跟着尚钺。后来母亲告诉我,她怕身为共产党员的爱人尚钺和我也遭特务的暗害,故紧随着走在我们后面。她担心万一特务真要动手做什么,她自己走在最后面能看得见,也好马上应对保护我们。我们来到女停尸房,看到那里是空着的,走出来后,母亲又第一个抢着走在前面,提防着特务如果要迎面冲来,她在最前面好遮挡保护我们。来到草坪闻先生遗体旁,母亲对在一旁的几个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是闻先生的学生,现在停尸房已找好,你们把他抬进去吧。我们别的也做不了什么,我现在去报告梅校长、查主任来管后面的事。’看着学生开始抬着闻先生遗体往女停尸房走去,母亲放心了一些,但看到现场周围非常不安全,她再次一面丢眼色给尚钺及我,一面用英文说‘快走’。我们三人便快速从云大医院小门回云大,母亲仍是走在最后,一路不时回头提防着特务。一条狭窄、长满蔓草的小路上,此时只有我们一家三口人,恐怖的夜晚即将来临。”  &&  丁月秋1899年生于昆明,1912年入云南省立女师附小,1915年到云南省立女子师范学习,1922年考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1925年秋,闻一多回国被聘请为该校教务长,丁月秋是闻一多直接教授过的学生。在国立艺专,丁月秋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新滇社”,参与了北京八校罢免教育部长章士钊风潮,“三一八”惨案后组织了为死难同学姚宗圣收尸、出殡、游行示威等活动。抗战爆发后,丁月秋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的“孩子剧团”,皖南事变后疏散回昆明。1944年,丁月秋在闻一多、楚图南介绍下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6月4日“诗人节”(端午节),闻一多应丁月秋之请,为其折扇上题写了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新著介绍  &&  【台湾学者林淑娟著《闻一多的原始主义》出版】 台湾闻一多研究者林淑娟的力作《闻一多的原始主义》,2016年7月由里仁书局出版。该书是林淑娟在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增补改写而成,里仁书局介绍作者云:“林淑娟,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兼任讲师,开设大学中文、庄子等课程。性喜自由、思考、与自然。于生命的年轮上,感受时序的递移。进入坤卦。”作者总结创作感受时谓:“这是一则关于烛光与阴影的故事;一首诉说原始生命力的史诗;一幅舞动古老文字的画。闻一多的深刻性,正在于他的诗歌、艺术、与溯源,皆不约而同地触及了——人我意识交接深处的领地。”  &&  作者介绍该书时云:“闻一多先生的爱国心毋庸置疑,将闻一多的一生与时代的变动同观,更是深具历史意义。然而,在这样的主流论述观点之外,是否还另有其他的诠释空间?年轻的诗人为何喜欢‘玄思’?中年的学者为何对‘神话’有癖好?晚年的斗士又为何迷上‘古歌舞剧’?‘玄思’、‘神话’、‘古歌舞剧’这三项──看似从他生命三阶段中信手捻来──其实正象征闻一多另一层面的情感与思维,在不同时期的展现形式。这正是另一条贯穿闻一多一生的幽深意识渠道。对这层面的深入的探索,本书以‘原始主义’称呼之。本书透过时间意义上的复古,与意识层面的往下回溯,指出闻一多在此两种意义上的原始主义倾向。它们分别以诗歌创作(神话思维)与艺术创作(原始美学)为代表,而综合呈现于其神话研究中(同时结合时间之古与意识之古)。闻一多的原始主义,是对应于儒家理性与文人传统而言的“原始”。其特色是反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而追溯更为古老而神秘的哲学源头;反对写实的诗歌,追求以神秘幻象为主的艺术表现;反精致纤弱的文人美学,而要回复原始艺术之朴质雅健。原始主义作为一种‘反向思维’,兼指反抗与返回。闻一多在其学术思想、文艺评论与艺术创造中,均以回溯文明初始为突破传统与获得再生的力量来源。”  &&  《闻一多的原始主义》共有五章:第一章另一个视角,下设显性脉络、生命中的伏流、原始主义三节;第二章诗歌中的阴影与象征,下设红烛、死水、蝙蝠与黄昏、蛇与黑夜、象征与阴影意象、幻象与神秘性六节;第三章艺术创作与原始美学,下设装饰艺术、红与黑、旅程印象、文字画、原始美学五节;第四章神话与溯源,下设史诗与“西方”、伏羲与共祖、生之本源、“魅”的转化;第五章回归·新生。  &&  【李乐平出版《闻一多与古今中外作家比较研究》】 广东海洋大学李乐平的又一部闻一多研究专著《闻一多与古今中外作家比较研究》,2016年6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封面书有“谨以此书的出版,纪念闻一多殉难70周年”。据作者《后记》,该专书是2011年教育部最先立项的社科规划课题项目成果,后逐步叠加,相继列为广东省高校重大科研培育计划项目成果、广东海洋大学省级教学名师培育项目成果、广东海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成果。出版时,获广东海洋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广东海洋大学文科类学科发展扶持专项基金资助。  &&  该书共36万字,由5章28篇论文组成。全书从比较研究角度,分析发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成就、文艺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伟大人格尤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等。作者在结构上做了精心安排,各专章有的分析了闻一多文艺思想或政治思想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历程,有的研究了对外国作家横向影响的接受再与中国现代作家进行平行比较,有的从与中国古代作家的纵向比较研究中论证闻一多文艺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转变原因。全书各篇分开可单独成章,合拢为整体集锦结构。所收论文曾全部发表,出版时又做了必要修改。  &&  论文摘要  &&  【吴功正论闻一多与中国美学史】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功正《闻一多和中国美学史》(《南通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摘要:闻一多在中国美学史诸多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闻一多以坚实的学理性基础,熟练运用审美心理发生论、美学史探源论、纯美学观念评价论等,广泛涉足中国美学史的前沿地段,诸如神话、生殖崇拜、美术、音乐等领域。他凝结起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美学史结晶体,将本土乾嘉朴学和西方文化人类学、科学性和审美性结合起来,既复活历史现场,又有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将零星化、碎片化的文本文献加以程序化、系统化,并在浩繁的资料面前展现出鲜明的主体精神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意识。闻一多在唐诗美学史上更有突出的表现,他以融合式为机制,以文献学为先导,以“类书”为着力点,以“宫体诗”为参照系,以大、长为美的标杆,描述其审美形态,揭示其审美历程。他把文、史、哲、美四者打通,融汇一体,在总体框架上以文学为对象,以哲学为精神,以史学为引领,以美学为基点,从时代和美学入手,建立了社会学—美学的价值体系,表述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美学史见解,用史识勾画诗史历程,用诗心体察诗作,用诗情点赞诗家,用哲思感知对象,用想象复现诗篇,在现代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上取得了高山仰止的巅峰性成就。  &&  【雷世文评闻一多与《蕙的风》诗案】 雷世文《〈蕙的风〉诗案与闻一多》(《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摘要:汪静之的新诗集《蕙的风》以“情诗”扬名于文学史,也因“情诗”引来道德争议。《蕙的风》诗案中,闻一多是站在了胡梦华一边,他不认为胡梦华所说的“《蕙的风》是不道德”的观点是错误的,闻氏对《蕙的风》的否定甚至比胡梦华更尖锐,闻氏用“诲淫”、“只诲淫而无诗”、“没有诗而只淫”等语汇评定《蕙的风》,足见他对《蕙的风》的厌恶程度。另外,闻一多基于艺术本位观念的信仰,判定《蕙的风》是“粗劣的玩艺儿”。闻一多对《蕙的风》“情诗”的批评,与胡适、朱自清、周作人、鲁迅为代表的主流批评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但是,由于主流批评的强势影响,人们几乎没有注意到闻一多对《蕙的风》的否定意见和对胡梦华的支持。  &&  【卢惠余分析闻一多接受意象主义的原因】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卢惠余《“五四”时期诗人接受意象主义不同影响的原因探析——以胡适和闻一多所受影响为例》(《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摘要:20世纪初期的英美意象主义诗潮对中国“五四”时期的胡适、闻一多、刘延陵等许多新诗人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同是置身于美国新诗运动现场并受到意象主义直接影响的诗人,胡适和闻一多他们在诗歌语言观、诗歌意象观、诗歌传统观等方面所受影响都有着显著的个性特点。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意象主义的丰富内涵是客观前提,为不同影响的产生提供了潜在的或然因素;诗人主体的期待视野是主观基础,为不同影响的产生积蓄了内在的强烈愿望;而国内诗坛的变革现状是现实诉求,为不同影响的产生增添了外在的巨大动力。  &&  【李海燕论闻一多对李商隐认识的转变】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李海燕《多变的态度与多元的诗评--闻一多对李商隐认识转变之原因解析》(《江汉论坛》2016年第7期)摘要:闻一多对李商隐的评价经历了“指责—推崇—批评”的数次转变,闻一多态度的游移与其文化心态、艺术观念及诗歌批评标准的变化关系密切。早年闻一多怀抱儒家治世精神,重视艺术的实用功能,以人格批评法评价李商隐及其诗歌。留美后的闻一多对西方现代启蒙文化和唯美文化兴趣日增,倡导艺术至上,从唯美角度品评义山诗歌。后期闻一多的文化心态、艺术观念呈现多元化,对李商隐的认识渐趋理性成熟。由最初主观、非艺术的态度到后期客观、多元化的评价,不同时期的闻一多在李商隐评价上表现出多种面孔。晚年闻一多在李商隐评价上更为理性客观,他的诗评兼顾时代、人格、艺术、社会等多种元素,从而显现出时代性、人格化及多元化特色。  &&  【李乐平论闻一多政治选择的认识意义和牺牲价值】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李乐平《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最独特景观——作为诗人、学者闻一多政治选择的认识意义和牺牲价值》(《唐都学刊》2016年第4期)摘要:闻一多牺牲所谱写的是最华美璀璨诗章,成为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最独特的景观。他后期坚定站在人民立场上,使他载入中华知识分子精英行列的史册。他之复杂存在,更让我们认识到挖掘其最闪光内涵的重要,这即作为诗人、学者闻一多政治选择的认识意义和牺牲价值:不仅加速终结一个旧制度旧政权,而且加速催生一个新社会新时代。闻一多诗作诗论与人格之多维一体的方正和圆满亦即混元归一,闻一多诗文与生命之合一的险中见奇,尤其他在当时弱势与强势对比中的正义选择,更超越自己而成为时代兴象。闻一多这良知即精英意识,堪称知识分子楷模,因此引起我们共鸣。  &&  【李斌评郭沫若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李斌《郭沫若、闻一多〈诗经〉研究互证》(《郭沫若学刊》2016年第2期)摘要:郭沫若、闻一多在《诗经》上都有长期而深入的研究。郭沫若在《卷耳集》中,祛除传统附加于《诗经》上的各种政治伦理观念,将其还原为“优美的平民文学”。闻一多受郭沫若影响,直接认定《诗经》中某些篇章为淫诗。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诗经》为中国古代社会和阶级分化的见证。闻一多却在《诗经通义》《风诗类抄》等著作中,继续从男欢女爱的角度解读《诗经》。郭闻二人都有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对《诗经》的解读各成一家之言。通过编辑《闻一多全集》,郭沫若在某些字词的解释上接受了闻一多的部分观点,并据此修改了《卷耳集》。无论是阶级分化、还是男欢女爱的角度,郭闻二人解读《诗经》都独辟蹊径、卓有创见,并带上了鲜明的现代色彩。  &&  【潘吉英论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视角】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潘吉英《诗性之真——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之再研究的新视角》(《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摘要:在对80年来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之再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中,提出“诗性之真”这一新视角,借此把握闻一多显性学术风格的诗性基质中所潜藏的隐性思维方式的本真的诗性特质,澄明“如何治学”的“诗学之真”所遮蔽的“为何治学”的本体之“诗”思。并在此视角观照下,沿着闻一多历史文化二维中体裁之“诗”与存在之“诗”的“歧义”路标,寻绎其嵌合二者张力的自我生命存在的“独一无二”之本源,从而开启其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视界。  &&  【陈历明论闻一多诗歌翻译与格律诗学的生成】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陈历明《闻一多的诗歌翻译与格律诗学的生成》(《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摘要:闻一多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各体英语格律诗进行翻译,又在创作和理论构建中译介、引用并实践英语格律诗学,以此抗拒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新诗的主流意识形态,质疑其主导地位,为其现代格律诗学的合法性赢得话语权。本文主要通过梳理闻一多几乎湮没的译诗《希腊之群岛》,及其他格律译诗,阐述其格律诗学在其翻译与创作的互动、互证中的构建生成;认为他以此反抗主流诗学,扭转了新诗的非诗化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新诗在回归诗歌本体的诉求中开辟了一条融合中西的格律诗学通途。  &&  【刘长华考察闻一多诗歌与“楚辞”的关系】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刘长华《闻一多诗歌与“楚辞”的复活--基于民族神话、传说意象视野的考察》(《延安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摘要:立足文化视野而言,闻一多诗歌与民族神话、传说意象联姻的真正内核在于后者提供了“信仰”、“幻美”、“强力”的文化想象,并直通他的国民性重塑再造和应对现代化之文化理念。“信仰”、“幻美”、“强力”也正是楚辞和楚文化的固有内涵,闻一多的诗歌正是从这个角度来复活“楚辞”的,从中隐含了闻一多开创中国新诗的民族性的深沉理路。  &&  【夏菁对闻一多留美诗作的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夏菁《相思的力度“古典的肌质”闻一多留美诗作新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摘要:通过追溯闻一多留学美国的历史场域叙事,围绕个体情感、外来经验、文化接触等文学因缘,管窥其留美诗作的发生过程和精神图像;并透过闻一多留美时期的个体生命体验,留美诗作的情感肌质,指出青春的感伤、欲望、压抑是闻一多留美诗作的创作动力和源泉,进而指出闻一多的留美诗作在诗之题材、诗之情感等面向上的局限性。  &&  【李巍论闻一多新诗理论的正名旧诗倾向】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巍《闻一多新诗理论的正名旧诗倾向》(《唐山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摘要: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  本刊地址: 100006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  电  话: (86-10)       传真: &  &&  电子信箱: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闻一多的名人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