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湖上龙王传说海神缘相亲接对联

如何接对联
如何接对联
10-03-13 &匿名提问
八月上双,赏风,赏月,赏风光整年分半,品茶,品酒,品茶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对仗的种类】 对仗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语法学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另一类是修辞学对仗,通过变通,转类,让不同类别的词语对仗,具体表现为名词当形容词,形容词当动词用。无论那种对法,都要突出对仗的象似性。切不可,海日生残夜对端居耻圣明  顶针联  回文联  叠字联  数字联   创作规则   格律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对联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doc 54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蒋竹荪等编著 
  副主编:蒋竹荪(常务)  陈以鸿  施绍文  顾延培
  编写人:
  丁 仪  王齐孙  王国廷  王明珍  甘 桁  叶 云  叶美云
  纪德裕  吕替军  朱迎平  朱惠国  刘乐孙  刘铁坤  沈树华
  张 一  张 迈  张君宝  张炳隅  陈以鸿  陈永泉  陈建国
  陈家铨  吴关镛  希建华  何以聪  何禹昌  何禹聪  林克成
  周 艺  周 监  周世达  金性尧  郑凤森  孟建梁  胡家禔
  胡 彬  俞心乐  俞水生  俞纪东  唐 音  姚梅乐  施芝鸿
  施绍文  施晴东  施晴阳  顾伟列  顾延培  陶继明  钱剑夫
  殷有娣  康斯馨  盛国生  曹云岐  黄德金  黄毓钟  戚万丰
  商启予  谢燕华  蒋尔谦  蒋竹荪  潘金谊
  审订:金性尧  钱剑夫
  (以上按姓氏笔画排列)
  联目审订:杨稼梁  黄润苏  侯 旭  周世达  张君宝  王明珍
  责任编辑:周伟良
  序一(苏渊雷)
  序二(陈以鸿)
  名胜类
  题赠类
  喜庆类
  哀挽类
  行业类
  谐巧类
  对联知识介绍
  名联作者简介
  序 一
  楹联,亦称楹帖、联语、联句、对联,俗称对子,乃我国特有之民族、民俗文学形式。中国文字,单音独立,平仄抑扬,四声俱备。如所谓“天子圣哲”、“灯盏柄曲”者是。且正以其为单音也,齿而列之,可使一一相对,不必五雀六燕铢两始称也。联语声调之高下抑扬、对仗之妃青配白,庶几符合我国文字语言之特性,蔚为东方美学之典型。此即《文心雕龙·声律》所谓:“同声相应谓之韵,异音相从谓之和。”亦其《丽辞》所谓:“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汉字外形的整齐和内在的节奏,很自然地构成中国联语形式上的对称美与抑扬律。
  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蜀祷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清人梁章钜亦从此说,其《楹联丛话·自序》云:“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然亦有人将楹联之始上移四百年,认为楹联始于南朝梁代。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学篇》云:“考宋(按应为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
  不过此乃独自成联,并非上下联语的续对,而是诗句的续联,故尚非纯正的对联,可视为联语发展过程中之一环。任何事物之产生,均有其萌发、演变之过程,楹联当亦不例外。盂昶“馀庆”、“长春”联出现之前,楹联这一文艺形式当已经过其发展之阶段,吸取了我国古典诗文中“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之对偶修辞手法,从而脱胎演化而成我国民族文学之独特文体。而楹联又属于民俗的,是中国民族文学与中国民俗相结合的产物。王安石《元日》诗云:“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说新年换桃符,即与楹联直接有关之民俗。陶宗仪《说郛》引马鉴《续事始》云:“《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即今之桃符也。其上书神荼、郁垒之字。”
  神荼、郁垒乃驱邪之神。应劭《风俗演义》云:“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日‘荼’、日‘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榾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干门,效前事也。”《括地志》云:“桃山有大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
  古时以桃符板画“神荼”、“郁垒”之像或书“神荼”、“郁垒”之字于除夕或元旦于门的习俗,即后之春联之雏形。楹联这一文艺形式,可谓是以我国古典诗文为内含,以民间习俗为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古者幼学入门,必授以声律属对,故学童多能属对。《独醒杂志》卷一云:“汪圣锡幼年与群儿聚学,有谒其师,因问能属对者,师指圣锡。客因举对云:‘马蹄踏破青青草’;圣锡应对日:‘龙爪孥开淡淡云’。客大惊日:‘此子有魁天下之志。’圣锡年未冠,果廷试第一。”
  近人陈寅恪氏尝致书刘叔雅教授,力主大学入学国文考试要“对对子”。意谓: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对子可以测验其思想条理。尝举一例云: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谓“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因拟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实欲应试者对以“胡适之”耳。盖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神缘相亲大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