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3 困难难度的闲难有几个方面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3. 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闲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 话是侧面写移山艰难的?答: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3. 愚公移山的困难有:①山高而且大;②运土 石的工具很小;③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 知,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D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事例】
【人物】【事例】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16.(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18.(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愚公移山》专项练习
(一) 阅读《愚公移山 》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8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分)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B.杂然相许高可二黍许
C.且焉置土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2分)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2分)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2分)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各持怎样的态度?请联系上文回答。
(二) 阅读《愚公移山》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11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5.(2分)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 )
A.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C.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
6.(2分)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7.(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8.(2分)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9.(3分)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5小题,共15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3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_______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_______
11.(3分)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分)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3分)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 )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地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14.(3分)文中画线句子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意义?
(四) 阅读《愚公移山》回答下列问题(共9小题,共27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5.(3分)《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本成语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的道理。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16.(3分)给加粗的字注音:
始龀__________ 穷匮__________
厝__________ 万仞__________
魁父__________亡以应__________
17.(3分)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⑴始一反焉_____________
⑵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
⑶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
⑷河阳之北_____________
⑸寒暑易节_____________
18.(3分)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19.(3分)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20.(3分)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A.其如土石何?
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21.(3分)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22.(3分)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什么?
23.(3分)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五) 阅读《愚公移山》回答下列问题(共6小题,共18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4.(3分)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指通豫南___________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___________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 以残年余力___________
25.(3分)用课文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愚公移山艰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3分)文中从哪几个方面侧面烘托了愚公移山的艰难?
27.(3分)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28.(3分)“河曲智曲亡以应”中的“亡以应”的意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替代__________________。
29.(3分)“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何苦而不平?”这是愚公反驳河曲智叟的话,请你谈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六) 阅读《愚公移山》回答下列问题(共7小题,共21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30.(3分)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荷担者(hé) 出入之迂(yū) 惩山北之塞(sè)
B.箕畚(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C.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éng) 无穷匮也(kuì) 汝心之固(gù)
D.一厝朔东(cuò) 陇断(lóng) 操蛇之神(cāo)
31.(3分)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河阳之北(黄河的北岸) 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B.惩山北之塞(阻塞) 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C.且焉置土石?(将) 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D.而山不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而不平?(愁,担心)
32.(3分)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无陇断焉
D.本在冀州之南 操蛇之神闻之
33.(3分)下面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4.(3分)本文体裁是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人____________,是前期______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本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5.(3分)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备选成语:卧薪尝胆守株待兔
精卫填海锲而不舍悬梁刺股
艰苦卓绝直言不讳坚持不懈
执着的故事不老——愚公移山,夸父逐日,______________;
执着的人物不朽——闻鸡起舞的祖逖,______________的勾践,面壁静修的达摩。
执着是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是一支永无休止符的进行曲。
36.(3分)结合语境选择词语填空,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这里有一座高塔,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嘹望乳望见的景致都足够。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但越往上走,攀登越,所以我们要学会坚持。
A.扣人心弦 只要 依恋流连快乐
B.扣人心弦 既然 望而生畏困难
C.赏心悦目 无论 依恋流连困难
D.赏心悦目 如果 望而生畏快乐
第2题 凭力气削平怎么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第3题 无穷无尽可是增高还怕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第4题 反对疑问斥责讥笑
愚公之妻并没有反对移山,且是从关心的角度对愚公移山的能力和移山中处置土石的问题提出疑问,智叟则是对移山持反对态度,斥责愚公不聪明,讥笑他不自量力。
第7题 于是率领敲凿挖掘箕畚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第8题 幼小孩子跳生动
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第9题 出发点语气
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1.通 2.即使 3.穷尽 4.背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懂得人力是无穷的,自然是可以被改造的,只要坚持不懈,人定胜天。
1.列子寓言 2.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3.列子 4.寇 5.道
1.chèn 2.kuì 3.cuò 4.rèn 5.fǔ 6.wú
1.同“返”往返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3.赞成 4.古代称山的南面,河的北岸为“阳” 5.改变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相似目的语气想法反问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语气也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1.通“直”。 2.将近。 3.于是、就。 4.凭。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两个高大运土
两个方面,①王屋、太行两座山的高大;②运土路程的遥远。
坚持追求战胜
只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1.无话可说
征服坚定改造
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是能够征服自然的,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凌云壮志和坚定信念,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征服大自然的愿望。
1.寓言 2.列子·汤问 3.列御寇 4.道 5.愚公移山 6.杞人忧天
1.精卫填海 2.卧薪尝胆 3.坚持不懈 4.锲而不舍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2016年世纪金榜初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讲解案九年级下册现代文、文言文题目及答案解析——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2016年世纪金榜初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讲解案 & 九年级下册现代文、文言文 详细解析
当前解析:九年级下册现代文、文言文
解题老师:
一、字音嘶哑() 邮票() 掠夺() 簇新()河堤() 蓬蒿() 虔信() 闪耀()喉咙() 憔悴() 迷惘() 干瘪()纤绳() 黝黑() 瞰望() 慰藉()颓唐() 附和() 阔绰() 绽出()间或() 哄笑() 涨红() 戏谑()粗糙() 门槛() 恐吓() 筵席()窒息() 荣膺() 骸骨() 骄奢()荫庇() 惊骇() 挟卷() 怡悦()馈赠() 告禀() 崛起() 翘首()咀嚼() 忏悔() 踌躇() 呜咽()隧洞() 坍塌() 畜生() 名讳()踉跄() 瞭望() 休憩() 吮吸()勉强() 舔舐() 清吟() 踝骨()吝啬() 孱弱() 辗转() 虬须()云翳() 怜悯() 斟酒() 袒露()峥嵘() 踱步() 安逸()
—、sī yóu lüè cù dī hāo qián yào hóu qiáo&wǎng biě qiàn yǒu kàn jiè tuí hè chuò zhàn&jiàn hōng zhàng xuè cāo kǎn hè yán zhì yīng&hái shē yìn hài xié yíkuì bǐng jué qiáo jué chàn chúyè suì tan chù huì q?àng liào qì shǔn&qiàng shì yín huái sè chán zhǎn qiú yì mǐn zhēn tǎn zhēng duó yì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二、字形蓬 hāo () & qiáo()悴 &干 biě() & yǒu () 黑慰 jiè() & &锦 zhàng () & 晨 xī() & xiāng () 嵌xiōng () 涌 & cù() 新 & 疲 bèi () & 悲 fèn ()qián () 信 &闪 yào () & hóu () 咙 & mù() 浴péng () 勃 &迷 wǎng () & tuí() 唐 & 阔 chuò()diàn () 念 &擦 shì() & zhàng () 红 &戏 xuè()&粗 cāo () & kuí() 梧 &门 kǎn () & yán () 席zhì() 息 & wǎn () 惜 &荣 yīng () & 骄 shē()yìn () 庇 &惊 hài () & xié() 卷 & wěn () 乱沉 miǎn () & yì() 测 & kuì() 赠 & cè() 隐jué() 起 & chàn () 悔 & yì() 语 & 畴 chú()链 yǐ() & xiá() 思 & suì() 洞 & tān () 塌liào () 望 &休 qì () & 焦 zào () & shǔn () 吸&吝 sè() & chán () 弱 & zhǎn () 转 & qiú() 须&jué() 取 &陷 jǐng () & 芳 xīn () & 怜 mǐn ()&huò() 免 & tǎn () 露 & zhēng () 嵘 &liáo () 亮
二、蒿 樵 瘪 黝 藉 幛 曦 镶 汹 簇 惫 愤&虔 耀 喉 沐 蓬 惘 颓 绰 惦 拭 涨 谑 糙&魁 槛 筵 窒 惋 膺 奢 荫 骇 挟 紊 湎 臆&馈 恻 崛 忏 呓 躇 漪 遐 隧 坍 瞭 憩 躁&吮 啬 孱 辗 虬 攫 阱 馨 悯 豁 袒 峥 嘹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一、字音海市蜃楼() 断壁残垣() 引颈受戮()遍稽群籍() 万恶不赦() 中流砥柱()情不自禁() 猝不及防() 鱗次栉比()一气呵成() 呱呱坠地() 如坐针毡()睡眼惺忪() 垂头丧气() 打折了腿()鲜血淋漓() 下贱胚子() 袅袅烟云()越俎代庖() 倾家荡产() 百鸟啾啾()囫囵吞枣() 一哄而散() 威风凛凛()半身不遂() 令人作呕() 星临万户()
一、shèn yuán lù jī shè d? jīn cù&zhì hē gū zhān sōng sàng shé lí pēi&niǎo zǔ qīng jiū hú hòng lǐn suí ǒu lín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二、字形转shùn () 即逝 & 海市shèn () 楼断壁残yuán () & 引颈受lù()浩hàn () 无垠 & 遍jī()群籍万恶不shè() & 中流dǐ() 柱cù() 不及防 & 鱗次zhì () 比无精打cǎi () & mò() 不关心如坐针zhān () & 睡眼惺sōng ()折zhōng () 是非 & 无可nài () 何通xiāo () 达旦 & 鲜血淋lí()天lún () 之乐 & 令人作ǒu ()有lì() 可援 & zhē() 天蔽日百鸟jiūjiū() & 鸡quǎn () 不宁hú() 囵吞枣 & 顶礼mó() 拜
二、瞬 蜃 垣 戮 瀚 稽 赦 砥 猝 栉 采 漠 毡 忪 衷 奈 宵 漓 伦 呕 例 遮 啾啾 犬 囫 膜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1. 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2.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3. 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4. 形容不高兴,精神不振作。 ()
1. 不屑置辩2. 不耻下问3. 妙手回春 4. 无精打采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5. 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6. 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 ()7. 故意挑毛病,找差错。 ()8. 比喻虚无缥渺而不实际存在的虚幻的事物。()
5. 异想天开6. 奄奄一息 7. 吹毛求疵8. 海市蜃楼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9.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10. 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11. 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12. 指一切声音都停息了,形容四周非常寂静。()
9. 一泻千里 10. 周道如砥11. 山崩地裂12. 万籁俱寂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13.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14. 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15. 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16. 极端恶毒;罪恶多端而不容赦免。 ()
13. 隐姓埋名14. 乐此不疲15. 中流砥柱 16. 万恶不赦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17. 有先例可参照。 ()18. 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很厉害。()19.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20.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
17. 有例可援18. 鸡犬不宁 19. 怡然自得20. 蹑手蹑脚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21. 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授受。 ()22.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別高兴。 ()23. 像鱼鱗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24. 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
21. 囫囵吞枣 22. 喜出望外23. 鱗次栉比24. 通宵达旦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 起于鲁()(2) 公输盘不说()(3) 请说之()(4) 吾义固不杀人()(5) 知而不争()(6) 不可谓知类()(7) 此为何若人()(8)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9) 荆之地方五千里()(10) 公输盘诎()(11)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1. (1) 出发,动身(2) 高兴(3) 解说(4) 坚 守道义(5) 劝谏,劝阻 (6) 明白事理(7) 什么样的 (8) 破 (9) 方圆(面积) (10) 通“屈”,理屈(11) 入侵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 夫子何命焉为?译文: (2) 宋何罪之有?译文: (3)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译文: (4)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译文: (5)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译文: (6) 此为何若人?译文: (7) 胡不见我于王?译文:
(8)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译文:
2. (1)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 宋国有什么罪呢?(3) 杀害(或“损失”) 不足的(民众) 而去争夺 有余的(土地) ,不能说是聪明。(4) 你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 要去杀众多的人,木能说是明白事理。(5) 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6)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7) 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8) 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对付我,我也不说。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3. 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 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答:
3. 闻、起、行、至、见,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 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 苦的精神。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4. 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 合课文内容说明。答:
4. 示例: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 窃疾矣”,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 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 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5. 墨子是怎样折服公输盘的?从中发现墨子的什么进 步思想?答:
5. 墨子以“借刀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 人”之语。再以事实论说了公输盘的不可谓 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而 说服了公输盘。从中可见墨子爱好和平、爱 护人民的进步思想。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6. 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 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答:
6. 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经做好充分 的准备,使公输盘和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 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7.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三个 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墨子: 公输盘: 楚王:
7.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 夫环而攻之()(2) 池非不深也()(3) 委而去之()(4) 兵革非不坚利也()(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7) 亲戚畔之()(8)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9)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0) 人恒过然后能改()(11)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2) 人则无法家拂士()
1. (1) 围(2) 护城河(3) 放弃(4) 兵器(5) 限制(6) 震慑(威慑) (7) 通“叛”(8) 被举用,被选拔 (9) 责任,使命 (10) 犯错误(有过失) (11) 了解,明白 (12) 通“弼”,辅佐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 (2)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译文: (3)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 (4)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 (5)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译文: (6)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7)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
2. (1)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 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2)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 叛他。(3)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 君子不战则已,战 就一定能胜利。(5)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 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6)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 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7) 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沉迷安乐而衰亡。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 国主张?答:
3. 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 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4.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 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答:
4. 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 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答:
5. 出身卑微、经历磨难、终有作为。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6.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 的理解与认识。答:
6. 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 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我 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并不可 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 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或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作答亦可)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 故患有所不辟也()(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 蹴尔而与之()(4) 是亦不可以已乎()(5) 乡为身死而不受()(6) 故不为苟得也()(7) 此之谓失其本心()
1. (1) 祸患,灾难(2) 这、这样(3) 用脚踢(4) 停止,放弃(5) 通“向”,从前(6) 苟且 取得,文中是“苟且偷生”的意思(7) 天性, 天良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 (3)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 (4)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 (5)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文:
(6) 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
2. (1) 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 的,那么一切能够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 可用呢?(2)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 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3) 用脚踢着(践踏或踩过) (的东西) 来给别 人(人家) 吃,(即使是) 乞丐也轻视而不肯 接受。(4)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 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5) 从前(为了“礼义”)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 舍) ,现在为了华丽的住宅却接受了。(6)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3. 分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答:
3.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鱼”喻“生”,用 “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 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4. 文中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 对“义”的认识,请你指出“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 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答:
4. 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 。 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 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5. 课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 方法?答:
5. 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 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6.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 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答:
6. “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 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 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 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 “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 本心。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 或谓惠子曰()(2) 欲代子相()(3) 非梧桐不止()(4) 于是鸱得腐鼠()(5) 修鱼出游从容()(6)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7)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 (1) 有人(2) 做宰相 (3) 栖息 (4) 在这 时(5) 悠闲自得(6) 怎么(7) 完全,确 定是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译文: (2)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译文: (3)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文: (4) 脩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译文: (5)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 (6)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 乐全矣!译文:
2. (1) 惠子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2)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前来,想要取代你 做宰相。”(3)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4) 脩鱼游得悠闲,这是鱼的快乐啊。(5)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6)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 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 确定的!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3. 请揣摩“庄子往见之,曰:……”中庄子“曰”的神态或 表情,用一个词描摹。答:
3. 冷笑(或嗤笑、愤怒、鄙夷) 。(意思符合即 可)
完全正确(1)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4. 本文比喻巧妙贴切,请你说说“鹓鹎”和“鸱”分别比喻什么。答:
4. “鹓鹄”比喻庄子(或志向高洁之人) ,“鸱”比 喻惠子(或贪求名利之人) 。
完全正确(1)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5.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 怎样的心境?答:
5. 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
完全正确(1)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6.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 中,谁是胜者?答:
6. 示例: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庄子是 靠曲解惠子的意思,才能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 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是胜利者。但 是从辩论本身看,又是庄子胜利了。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7.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 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答:
7. 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 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 方的漏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理由综合以上所述 即可。)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 又何间焉()(2) 肉食者鄙 ()(3) 牺牲玉帛()(4) 弗敢加也()(5) 小信未孚()(6) 神弗福也()(7) 小大之狱()(8) 公将鼓之()(9) 齐师败绩()(10) 公将驰之()(11) 再而衰()(12) 望其旗靡()
1. (1) 参与 (2) 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3) 指猪、牛、羊等(4) 虚报(5) 为人所信 服(6) 赐福,保佑(7) 案件(8) 击鼓进 军(9) 大败(10) 驱车(追赶) (11) 第二 次(12) 倒下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文: (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 (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 (4)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 (5)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6) 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 (7)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
2. (1) (这只是) 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 是不会赐福的。(2) 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 从 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 。(3)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 以实情判断。(4) 走下车察看(齐军) 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 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5) 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 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 时士气已经枯竭了。(6) 他们的士气已尽而我们的士气正盛,所 以打败了他们。(7) 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 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3. 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 话概括回答)答:
3. 取信于民。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1)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4.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 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 里?根据课文概括总结。答:
4. 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年公的不“鄙”:广开言 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1)评论(0)
解题老师:
5.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 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 的理解。答:
5. 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 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6. 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 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 什么?答:
6. 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 役的过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 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 中心。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 邹忌修八尺有余()(2) 朝服衣冠()(3)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4) 暮寝而思之()(5) 皆以美于徐公()(6) 今齐地方千里()(7) 莫不私王()(8) 王之蔽甚矣()(9)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0) 能谤讥于市朝()(11) 虽欲言,无可进者()(12) 时时而间进()(13) 期年之后()
1. (1) 长,文中指身高(2) 穿戴(3) 确实,实 在(4) 睡觉 (5) 认为 (6) 土地方圆(7) 偏爱(8) 受蒙蔽(9) 指责(10) 议论(11) 即使(12) 间或、偶然(13) 满一年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 (2)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文:(3)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文: (4)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文: (5)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 (6) 能镑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文: (7) 令初下,群臣进凍,门庭若市。译文: (8)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
2. (1) (邹忌) 对他的妻子禅:“我与城北徐公相 比,哪一个美?”(2)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二(3) (邹忌)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 不如(徐公美) 。(4) (邹忌) 晚上睡觉时思考逵件事,说;“我 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5)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6) 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 、传到我 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7)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 像集市一样(热闹) 。(8) —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 的了。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3. 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的 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答:
3. 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有自知之明。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4. 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答:
4. 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5. 简略说说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答:
5. 由于齐威王敢于纳谏,广开言路,使得齐国 大治,民众对齐威王治国的满意度越来越 高,意见越来越少。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6. 课文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答:
6. 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 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 朝廷”的结论。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7. 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
7. 齐王是一个为了修明政治,善于广开言路, 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 年且九十()(2) 惩山北之塞()(3) 始一反焉()(4) 达于汉阴()(5) 吾与汝毕力平险()(6) 杂然相许()(7) 汝之不惠()(8) 固不可彻()(9)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0) 何苦而不平()(11) 河曲智叟亡以应()(12) 操蛇之神闻之()(13) 惧其不已也()
1. (1) 将近 (2) 苦于 (3) 通“返”,往返 (4) 汉水南岸 (5) 文中指险峻的大山 (6) 赞同(7) 通“慧”,聪明(8) 通 (9) 穷 尽(10) 愁(11) 通“无”,没有 (12) 持 (13) 停止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 (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 之尾。译文: (4)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 (5)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6)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 (7)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
2. (1) 凭借(你)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 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 怎么样呢?(2)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 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 怎么样呢?(3) (愚公) 于是率领儿子、孙子中能挑担子 的几个人(上山) ,凿石头,挖土块,(并) 用箕 畚(把土石) 运到渤海边上。(4)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5) 你太不聪明了。(6)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7)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 加大,还愁挖不平吗?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3. 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闲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 话是侧面写移山艰难的?答:
3. 愚公移山的困难有:①山高而且大;②运土 石的工具很小;③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 知,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4. 本文以神话结尾,宥什么作用?答:
4.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 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 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 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5.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置土石?”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 ”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它 们的区别。答:
5. 愚公之妻的话在于表示疑虑和担心(担心山 移不走,且“焉置土石”) ;智叟的话显然是鄙 视和嘲笑,笑愚公不自量力(连山上的草都 动不了一根,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1)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解题老师:
6. 从文中句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 加增,何苦而不平”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答:
6. 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 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 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 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 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完全正确(0)答案太简单(0)答案太罗嗦(0)题目错误(0)答案错误(0)评论(0)
练习册名称:2016年世纪金榜初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讲解案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卷册:全一册
版本:新课标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愚公移山3 困难难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