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小题,褐北京雨燕地理考题的速度怎么求

第5章 习题解答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5章 习题解答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褐雨燕的尾巴怎么描述写作文_百度知道
褐雨燕的尾巴怎么描述写作文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般速度为每小时110至190公里。褐雨燕的颜色主要有棕色,最快352一种因飞行速度极快而闻名的鸟。长距离飞得最快的动物:尾部有脊骨的褐雨燕,它的时速高达170.98公里,是长距离飞行最快的鸟类。外观很像燕子,但它们不是亲戚。世界各地都有褐雨燕的踪迹.5公里,身长从3.5英寸到8英寸不等(9~20厘米)。有些小个子品种的褐雨燕叫做小型褐雨燕。现在已知的品种有65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人教版)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说明文阅读-共享资料网
(人教版)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说明文阅读
2006 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说明文阅读20 06 年 无 锡 市 考 试 语文试题 大象报仇二十年不晚 ①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新科学家》杂志 16 日公布了科学家进行大象行为研究的结 果。负责这一研究的科学家乔伊斯?普尔认为,大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记忆力,它 们会在遭人类虐待多年后对人类进行报复。 ②科学家介绍说,他们最初在乌干达发现,那里的象群数目从未减少,它们的食物种类 更是日益繁多, 但六象挡路和践踏村庄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这些举动看起来似乎并无任何动 机缘由。 ③通过一系列研究,科学家们推测,20 世纪 70―80 年代偷猎者大肆捕杀大象的行为可 能给当年的幼象们造成了心理阴影。 在人们的肆意捕猎中, 幼象们因为父母被捕杀而沦落为 孤儿,它们可能还目睹了亲人惨遭屠戮的情景,受到精神创伤。此后,落单的小象不得不跟 着经验欠缺的“少女妈妈”将就过活,加上缺乏成年象的成长指导,这一代小象们长大后极 易发生 “青少年犯罪” 。 ④研究表明, 缺乏长辈榜样指引的幼年动物对同类以及其他动物都存在暴力倾向。 南非 阿多大象国家公园就是一个例证,公园 90%的公象都是遭同类袭击而亡,这一数字是正常 数值的 15 倍。 ⑤科学家认为,大象在饱经人类长年虐待后,很可能因此“记仇” ,并袭击人类的居住区。 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⑥乔伊斯说: “也许野外管理者们认为,击毙一些所谓的‘问题大象’比舒缓人们的愤怒更 简单轻松,于是射杀了这些象。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对大象家庭成员的影响,这极 有可能造成暴力的恶性循环。 ” 12.本文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2 分) 1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青少年犯罪”的含义,并指出这一词语使用的好处。 (2 分) 答: 14.阅读本文“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的句子,你得到什 么启发? (2 分) 答: 。 参考答案: 12.(2 分)举例子、列数据、作引用(任意答对两点得 2 分) 13. 分)小象缺乏成年象的指导,对人类和同类肆意袭击。增强说明文语言的幽默感、 (2 生动性。 (答对一点得 1 分。 ) 14. 分)我们应当保护动物,珍爱生命;人类如果不爱护动物,就会遭到的报复。 (2 (本题 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 ) 2006 年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卷 茫茫太空中,生活着很多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它们身处广袤的太空,难免会染上一些 “疾病” 。 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疾病”有好多种。 一种是“不治之症” 。一般来说,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越高,寿命越长。我国在 1970 年发射的第一颗卫星,轨道高,已经几十岁了,仍在太空运行。一些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寿 命短,有的才运行几个月,甚至只有几天,就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姿态失控,最终陨落。 这种“重症” ,是很难治好的。 另一种是“小毛病” 。1966 年,前苏联向月球发射了一颗卫星――“月亮 10 号” 。这颗 卫星绕月飞行不久, 就报废了。 因为这颗卫星上用的是化学电池, 电力用光了, 也就失效了。 其实,当时卫星上的仪器都完好无损,倘能派出“太空医生” ,换上新电池,就不会报废。 也有的是“急性病” 。1970 年美国发射了“阿波罗 13 号” ,起飞后 46 小时,飞船里的 一个燃油箱爆炸了,使飞船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三名宇航员历尽艰辛,才使生了“急性 病”的飞船溅落在太平洋上。卫星或飞船生“急性病” ,需要“太空医生”及时赶来抢救。 谁是最合适的“太空医生”呢?1981 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飞上太空,成 功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天飞行。从此,航天飞机成为“太空医生”极其合适的“候 选人” 。 为什么人们会看中航天飞机呢? 这是因为航天飞机可以来回于地球和太空之间, 一般可以重复使用 100 多次, 使花钱如 流水的空间科学活动大大降低了费用。据美国科学家统计, “阿波罗”太阳观测卫星发射 5 次,耗资达 200 多亿美元,而航天飞机飞行一次,大约只花费 1000 万美元,这比重新发射 一颗卫星要合算得多。随着航天飞机技术的改进,它的飞行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另外,航天飞机返回之后,一般经过两星期检修,又可上天,使用方便。科学家建议, 今后在发射宇宙飞船或人造卫星时, 应同时让一架航天飞机进入待命状态, 一旦飞船或卫星 在发射后生了“急性病”“太空医生”就立即出发,及时进行抢救。 , (根据有关材料改编) 7.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分) (2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完成下面表格。 分) (4 “疾病”类型 “不治之症” “小毛病” “急性病” 9.文中划线句子说明了什么?(2 分) 10.本文通篇采用了拟人和比喻来说明,请你说说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 分) (3 参考答案: 7.“太空医生”或“航天飞机” 8. “疾病”类型 “不治之症” “小毛病” “急性病” 病因 轨道低 电力用光 燃油箱爆炸 结果 陨落 报废 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 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 病因 轨道低 结果9.说明了使用航天飞机做太空医生费用要低得多。 (或“说明了人们选择航天飞机做太空医 生的原因”) 。 10.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使说明更有趣味性,能吸引读者”也可) 。 浙江省绍兴市 2006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 掀开“巫山人&神秘的面纱 一直以来,东非大裂谷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使得西方学者得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亚 洲直立人从非洲扩散而来”的结论。我国学者曾提出过“亚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 ▲▲ 看法,但一直缺少 200 万―400 万年前人类化石材料的证明。当时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最 早是只能上溯到距今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有关“巫山人”遗址的 重大发现,曾一度轰动世界。神秘的“巫山人”是猿还是人?是不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直 立人?这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谜。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科学家黄万波教授在四川省巫山县龙骨坡一洞穴堆积层里,发掘 出一个人类门齿和一段人类下颌骨,颌骨上还带有两个牙齿。当时中科院公布的“巫山人” 距今是 180 万年前。后经美国、英国等科学家用最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其年代被正 式确定为 200 万年前。这一测定结果毫无疑问地向世界证实了“巫山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 最旱的人类。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世界考古界掀起了一次有关人类起源的大讨论,被认 为“将动摇人类演化的理论” 。 但是,因缺乏更多证据, “巫山人&曾一度受到质疑。2005 年 10 月 27 日下午,黄万波 教授带领的考察队第三次进驻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以期发现更多证据,为“巫山人是猿 还是人”这一问题寻找答案。考古发掘工作成果显著:发现了许多植物孢粉化石,从而推断 出 200 万年前,龙骨坡遗址周围有森林、草地以及河流,且潮湿、温暖,适合人居住。更重 要的是,考察队还发现了大量打制石器。而发现的化石有明显的石器砸削痕迹,这也证明了 人类活动的存在。化石中只有动物前后腿骨,说明古人非常聪明,在外打猎无法搬动大型动 物时, 就将肉最多的前后腿砍下搬回洞中。 大量的古人类生活遗迹足以证明, 200 多万年前, 巫山人已经产生了文化,而文化是区别“是人还是猿”的重要标准。可见, “巫山人”是人 而不是猿,而且比云南元谋人还早 30 万年。 经过清理, 专家们发现龙骨坡遗址地层剖面最上面的化石年代为 180 万年, 最下面的为 200 万年,文化层跨度为 20 多万年。这表明“巫山人”在龙骨坡山洞生活了近 20 万年的时 间。 (选入时有删改) 1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第②段画线句中“动摇&一词的含义。(4 分) 答: ▲ 12.黄万波教授第三次带队科考,哪些考古发掘可以证明“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限 40 字内)(6 分) 答: ▲ 13.下面句子中加“▲”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选做一题)(4 分) ①我国学者曾提出过“亚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但一直缺少 200 万一 ▲▲ 400 万年前人类化石材料的证明。 ②这一测定结果毫无疑问地向世界证实了“巫山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 ▲▲ 答: ▲ 参考答案: 11.使人对西方学者关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结论产生怀疑。 12.A.植物孢粉化石 B.打制石器 C.有明显石器砸削痕迹的化石 D.动物 的前后腿骨化石 13.①不能删去,“亚洲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这一看法仅仅是一种猜测。②不能删去, “巫山人”是“亚洲发现的最早人类&只是现在的研究成果。 云南省 2006 年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区) 千年古道 ①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 藏的马匹、药材交易,并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②藏人嗜茶,汉文史料中有藏人“嗜茶如命”、“如不得茶,则病且死”的字样;藏族 民谚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可见藏民对茶的情感之炽,依恋之深。 ③数千年来,茶叶沿着古道源源不断输入藏地直至拉萨,再向西延伸到喜玛拉雅西端的 普兰县,商贸则通达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诸国。因此古道被学术界定义为“世界上海拔 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 ④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这里的世界静得出奇,大 山全都沉默不语。那是一种惊心动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那种苍凉、严酷之美,轻易就把人 带入史前时代。夏季,雨水汪洋恣肆;冬季,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 迅速汇聚,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人行古道,放眼高原,远山显露出强劲而优美 的山脊,它们是那么险峻, 又是那么秀美, 充满了张力。淡淡的山岚, 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 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 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⑤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还有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 天光。那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似乎来自 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 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 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 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 便因之而生辉。 ⑥茶马古道同时也是虔诚的藏民转朝圣之路,古道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于过去漫长的时 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绘制了众多的佛陀、菩萨和高 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 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 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14.根据提示,用第①段中的材料,完成对“茶马古道”的定义。 分) (3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 的古代贸易通道。 (答题字数不超过 25 个) 15.第②段中引用汉文史料藏族民谚的作用是什么?(3 分)16.第④段中划线的“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这 句话用比喻的方法突出了西藏什么样的特点?(3 分) 1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茶马古道的特点。 分) (3 参考答案: 14.以马帮运输(1 分)川、滇的茶叶到西藏换回马匹、药材(2 分) 15.说明藏人嗜茶,对茶叶的情感之炽,依恋之深(1 分) ;使说明内容详实,令人信服 (2 分) 。 16.答题要点:能联系全文内容,紧扣比喻句,抓信骨骼、血脉对于生命的意义作答, 语言流畅即可。 答题示例: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突出了西藏这样的特点:山脉挺拔雄壮,支撑出西藏粗 犷的轮廓;水流涣涣,滋养了西藏的每一寸土地。山水纵横,使西藏这片土地神奇而富有生 命力。 17.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1 分) ;茶马古道沿途有 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 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 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 分) (1 ; 茶马古道沿途路边的岩石及玛尼堆上有丰富的宗教文化雕刻、图绘(1 分)(能扣住特点, 。 意思对即可) 永州市 2006 年初中毕业会考试卷语文 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 。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 年 8 月 24 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C 的极低温度。而 在 1983 年 7 月 21 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C 的低温;同年 7 月,新西兰人在他们 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 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 曾经记录到―94.5C 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 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 在这种条件之下, 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 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 不胜防。例如,1970 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 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 40 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 C―130 运输 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 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 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 的钥匙。 (选自位梦华《气候的威力》 ) 9、从选段看,南极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 分) (2 10、选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2 分) 11、 选段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 分) 参考答案: 9、 分)狂风和严寒,变幻莫测。 (2 10、 分)举例子,列数字。 (2 11、 分)气象学家研究南极气候的特点,希望能从中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 (2 之谜的钥匙。 新疆乌鲁木齐 2006 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8~11 题。 (19 分,第 10 题 5 分,第 11 题 6 分其余每题4分) 人体的最大器官――皮肤 作为人体的最大器官,皮肤功能强大。可是其重要性却远没有被人们充分意识到,我们 通常只是把它当作包裹在肌肉外部的一层皮, 其实这是低估了它。 人类自己从未造出过比它 更好的保护罩、传感器和通报器。 皮肤是一个很好的保护罩。它的最外层――表皮非带薄,能抗污和防水。编织紧密的表 皮细胞形成了坚固的屏障;能保留水分,而把不必要的水挡在外面。死去的和脱落的细胞在 表面紧凑地排列好, 使皮肤更坚韧, 就像一层透明的装甲衣。 皮肤的智能连军队都羡慕不已, 一旦需要的话, 由干细胞组成的表皮就会加固皮肤。 生产色素的黑素细胞能够抵御皮肤的头 号敌人――阳光,这东西对皮肤的中间一层――真皮的伤害特别大。 真皮含有大量的胶原质,它能紧致肌肤,随着胶原质被不断降解,就会产生皱纹和皮肤 松弛。真皮下面就是皮下脂肪,它能软化皮肤质地。分布在皮肤中的还有血管、毛囊、汗腺 和产油腺。大量的神经忙碌地穿梭其中,把大脑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器官。接收良好的感觉神 经末梢,则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并细心处理遇到的情况:我们爱抚玫瑰的柔软花辨,却因为害 怕被它的刺扎而退缩。 皮肤是在思想、 身体和外界之间强有力的分界面。 神经――免疫――皮肤――内分泌的 网络把皮肤当作一个独立自主、 难以驯服的智者。 它会告诉我们很多它主人的情况。 想想看, 如果一不小心泄露了心里的秘密,你就会脸红;有什么东西出毛病时,皮肤会起鸡皮疙瘩发 出警告;收缩的皮肤透露出你的害怕。它作为内分泌器官也有充实的生活,为身体的其他部 分制造像维生素 D 这样的激素, 以及自己用的类固醇和甲状腺激素等, 虽然不大清楚为什么, 但是很多大脑里发现的神经传递素也是由皮肤制造的。 另外,皮肤还是免疫系统重要的前哨。它有专门的白细胞,能够吃掉入侵的微生物,并 引发全身的免疫反应。因为皮肤在这方面功效卓著,所以研究人员要挑战古老的试验,把牛 痘疫苗直接注射进缺乏这种免疫力的肌肉里, 与传统方式相比, 这样可以减少接种牛痘疫苗 的痛苦,效果好象还不错。 ⒏根据文意,下列给“皮肤”所下的定义,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功能强大的器官。 B.皮肤是身体表面包裹在肌肉外部的功能强大的器官。 C.皮肤是身休最好的传感器、防护罩和通报器。 D.皮肤是在思想、身体和外界之间强有力的分界面。 ⒐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皮肤主要分为表皮、真皮、皮下脂肪、血管、毛囊、汗腺和产油腺等组成部分。 B.皮肤中灵敏的感觉神经末梢可将受到的刺激及时传递到大脑并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C.皮肤还可以为身体其他部分制造维生素 D、甲状腺激素、神经传递素等。 D.为了减少接种疫苗的痛苦,人们将牛痘疫苗直接注射进缺乏免疫力的肌肉里。 ⒑本文主要写了哪四层意思?是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 答: ⒒请从文中任举两例,说说本义是怎样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 答: 参考答案: ⒏B ⒐B ⒑(5 分)①总说皮肤的功能。②皮肤的防护功能。③皮肤的传感作用。④皮肤的通报 作用。 逻辑顺序(每一点 1 分) ⒒.(略) (每一例 3 分,其中举例 1 分,分析 2 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06 年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 13~16 题。 (12 分) 森林中的“环保卫士” 孙铭 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将森林产生的废物,如枯枝残叶、动 物尸体和粪便等消化、分解掉,森林很快会被残留物所充塞,新鲜的水分和空气达不到植物 的根系,森林的更新就会停止,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 直接以残留物为食的土壤动物是蚯蚓和白蚁。在土壤中不断蠕动的蚯蚓吸取植物碎叶, 经消化排出体外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 白蚁大多数聚居在森林中, 靠吃死去树木的组织为生, 因为白蚁胃中的原生物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 其他土壤动物,如千足虫、螨、跳虫、土鳖等,咀嚼、磨碎那些被土壤微生物软化后的 枯枝落叶,使细枝碎叶覆盖的面积扩大,又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细菌又 以碎粒为食,吸收其中的糖分和淀粉,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土壤回到空气中,被植物吸收 去完成光和合作。 凡土壤动物吃剩的或细菌不能分解的物质都由真菌来完成最后的“清理”。真菌的菌丝 分泌酶和酸能消化、分解残留物,最后吸收这些被预先消化和分解的物质。真菌数量庞大, 涉及面积较广,是森林里最重要的“清道夫”。 科学家曾计算过,在一茶匙森林土壤中有亿个细菌,几百万真菌、原生物和藻类等。就 是这些不起眼的“环保卫士”,对森林的生长、死亡、再生长,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 《上海老年报》4 月 4 日) ⒔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一项是: ( ) 分) (2 A.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 B.蚯引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 C.白蚁胃中的原生质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 D.真菌是森林里最重要的“清道夫”。 ⒕按照文意写出下列两类土壤生物名称。 分) (4 ⑴土壤动物: ⑵土壤微生物: ⒖土壤生物被称为森林中的“环保卫士”其根本原因是: (2 分) ⒗森林中的“环保卫士”分工协作, 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 请把缺失的环节补充出来。 (4 分) 蚯蚓在土壤中吸取植物碎叶――白蚁在森林中啃食死去的树木一一①――千足虫、螨、 跳虫、 土鳖咀嚼, 磨碎被软化后的枯枝落叶形成碎粒――②一一真菌来完成最后的“清理”。 参考答案: ⒔(2 分)C ⒕(4 分)⑴蚯蚓、白蚁、千足虫、螨、跳虫、土鳖 ⑵细菌、真菌 ⒖(2 分)消化、分解了森林中产生的废物。 ⒗(4 分)①土壤微生物软化枯枝落叶 ②细菌又以碎粒为食 厦门市 2006 年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考试 阅读《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一文,完成 24―27 题(17 分)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 ①厦门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海上花园” ,先贤曾诗赞其“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 海来” 。然而,这座林木茂密,花卉缤纷的“海上花园” ,却时常有外来生态杀手伺机侵入。 “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就是两个有着美丽面孔的外来生态杀手。 ②猫爪藤是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 因其叶子顶端长有吸附能力很强、 酷似猫爪的三枚小 钩状卷须而得名。160 多年前,猫爪藤作为观赏性植物从原产地美洲引入厦门。想当初,红 砖楼房外,常绿的猫爪藤沿着庭园栅栏疏密有间地攀爬着,鹅黄色的花不时从青藤间探出, 确也是一道风景。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猫爪藤便渐渐暴露出其生态杀手的真面目。繁殖能力 极其旺盛的猫爪藤,借助强劲的海风将其种子四处传播。生根发芽之后,不仅其发达的根系 会疯狂地与其它植物争夺养分,而且坚硬、锋利的“猫爪”还能紧紧抓住树皮往上攀爬,以 层层叠叠的茎、叶构成网状“藤罩”遮盖整个树冠,使树木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而 后它再向四周扩散,攀援周围的其它树木并覆盖,最终导致成片的树林死亡。在我市受猫爪 藤危害较重的鼓浪屿,许多古树名木被猫爪藤裹缠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③猫爪藤的胡作非为让人忍无可忍,但铲除猫爪藤却并非易事。猫爪藤的根扎进地下 40 厘米左右,与其它树木的根纠缠在一起,难于斩除,而且猫爪藤还有贮藏着丰富养分的 块根,即使把地面的藤蔓统统割掉,它很快又能长出新芽。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鼓浪屿就开 始清理猫爪藤,到 2004 年 7 月清理面积已达 12 万多平方米。尽管如此,形势仍不容乐观, 要防止猫爪藤重新在鼓浪屿蔓延显然还需要旷日持久的艰苦斗争。 ④“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容貌比“猫爪藤”更姣美。它有着小向日葵般的花梗和鸡冠般 的黄穗,与其他名花相配非常好看。这种花原产于北美,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超强 的繁殖能力,平均每株可产生 2 万多粒种子,经风、鸟等途径向四周扩散,只需 3 年时间就 能迅速成片。生长过程中和其它植物争光、争肥,肆意排挤其它植物,最后导致在它生长区 域里的其它植物一律消亡。1935 年引进后短短几十年间,这种花已在许多省市泛滥成灾。 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这种花在上海的繁殖面积已占调查面积的 54.3%,近 20 年来上 海已有 30 多种土著植物因这种花的排挤而消亡。 ⑤前一两年, “加拿大一枝黄花”也悄悄潜入厦门。2005 年,我市有关部门组织过调查, 发现东孚、集美等地有五、六个场(圃)种植这种花,种植历史有 1 年以上,面积约 200 亩;而我市的花店一般也都有销售这种花。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 拿大一枝黄花” 。 ⑥“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当初都是作为观赏性植物被有意引进的。在引种地 区,这些植物不再受原产地各种天敌的威胁,生长的环境阻力变小,繁殖速度极快,最终成 了生态杀手,对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带给本 土植物的是生存的危机,带给厦门人的则是深沉的思考。 24.通读全文,把握事物特征: 分) (6 (1)从文中摘录表现“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美丽面孔的语句各一句。 分) .... ... (2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为什么用“生态杀手”一词来称呼“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 黄花”?(4 分) 25. 有人认为, 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的划线处都以鼓浪屿为例, 显得累赘, 可删掉其中一处。 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你的理由是什么?(4 分) 26. 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 ... 效果。 分) (3 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 27.文章结尾说“ ‘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带给本土植物的是生存的危机,带给厦 门人的则是深沉的思考” 。下面链接的是几位市民颇有代表性的想法,你赞同哪一位市 ..... 民的想法呢?请具体说说理由。 分) .. (4 【市民甲】可采用“生物防治法” ,引进天敌,治理“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 【市民乙】应保护和培植本土植物,不要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以维持本土植物多样性。 【市民丙】应尽早建立外来生物入侵的预警机制,早防早控,确保生态系统安全。 参考答案: 24. (2 分) (1) 例如: [猫爪藤]常绿的猫爪藤沿着庭园栅栏疏密有间地攀爬着, 鹅黄色的花不时从青藤 间探出。 非常好看。 要点与评分:扣题摘录,句子意思要完整。每句各 1 分。 (2) 分) (4 例如: (生态杀手指的是毁灭别的生物的某一物种)“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 自从引进本土后,由于缺少了原产地的天敌,繁殖过快,与本土植物争地、争肥、争光、争 [加拿大一枝黄花]它有着小向日葵般的花梗和鸡冠般的黄穗, 与其他名花相配 水,挤占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土植物灭绝,而且“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一旦泛滥成灾则极难清除,所以称它们为“生态杀手” 。 要点与评分:扣住“危及本土植物生存”这一要点 2 分。语言 2 分。 25. 分) (4 例如:不赞同。第②段举鼓浪屿为例,能具体说明猫爪藤对其他树木造成的严重危害; 第③段举鼓浪屿为例,则能具体说明猫爪藤极难清除。两处虽都以鼓浪屿为例,但具体的说 明作用却不相同。 要点与评分:明白两处的不同作用 3 分,语言 1 分。 26. 分) (3 例一: “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加拿 大一枝黄花” ,符合实际情况。 例二: “野生”一词指野外生长的,排除了人工栽培的现象。 例三: “在调查中”强调事例的真实性,排除了胡编的可能性。 要点与评分:找出符合题意要求的词 1 分,结合语境分析 2 分。 若有其它答案,言之 成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27. 分) (4 例一:赞同市民甲的想法。 “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成为生态杀手主要原因是 缺少天敌的威胁。若适当引进其天敌,它们生长的环境阻力会变大,繁殖速度会变慢。这样 就不会对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了。 例二:赞同市民乙的想法。这种方法简便经济,可操作性强,可有效防御外来植物的入 侵。而且市民对本土植物有一种亲切感,多培植本土植物可满足市民的情感需求。 例三:赞同市民丙的想法。早防早控,能防患于未然,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因为外来入 侵生物一旦大量繁衍便很难控制了,消除它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要点与评分:一是观点鲜明、理由充分 2 分,二是适当联系文章内容 1 分,语言 1 分。 2006 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看云识天气》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 9-11 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 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 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 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 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 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 过天睛,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 “东虹轰隆 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红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 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阴雨 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睛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的谚语。 9.下面关于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云上的光彩。 B.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C.介绍晕、华、虹、霞的特征。 D.说明谚语识天气的作用。 10.下面关于这段文字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下定义 D.作比较 11.下面关于这段文字的内容或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分别介绍了四种云上的光彩产生分布情况、色彩和天气征兆。 B.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C.晕、华、虹、霞这四种云上的光彩,其形状都是弧形。 D.文中引用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参考答案: 9. B 10. D 11.C泰安市 2006 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课改区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15 分) 万能工具――手 我们的手结构精细。一只手就有 8 块腕骨、5 根掌骨、14 根指骨、59 条肌肉和发达的 神经、血管系统。 我们的手十分灵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秒钟内,人的手掌可以转动好几次。在一 秒钟里,钢琴家可用手指击键几十次,快得像流星追月。有人估计,人的双手能做出上亿个 动作。有了这双灵巧的手,①外科医生缝合了直径不到 1 毫米的血管和神经,②举重运动员 抓举起了几百公斤的重物, ③牙雕师傅在一粒米大的象牙上刻下了千字文。 有了这双灵巧的 手,中国人才建起了雄伟壮观的长城,埃及人才建成了高耸入云的金字塔。 我们的手非常勤劳。在人的一生中,除了睡觉以外,双手几乎从不休息;手指屈、伸至 少 3 500 万次。连躺在小床上的婴儿,也不时弯曲和摆弄着手指。奇怪的是,在持续活动后 他们很少感到疲劳,不像腰、腿、肩、臂那样常常疲乏发酸。 在人的手指中,大拇指是用得最多和最重要的的手指。它既能独立活动,又能接触掌心 的绝大部分,还可以和其他手指配合,完成各种动作。人们抓榔头、拿笔杆、端碗掌筷、紧 握枪支时,都有大拇指的一份功劳。汉字中的“拇”字,就有“指中之母”的意思。紧挨着 大拇指的是食指。它所已有这个名称,是由于婴幼儿喜欢吸吮它的缘故。与大拇指相比,这 个手指擅长比较精确和细致的动作。由于它可以用来指路,所以又称“指示指”;又因为它 能扣扳机开枪,因而又叫发射指。此外,他还可以用来拨电话,向别人发出警告等。在所有 的手指中,最长的是中指,最短的是小指。小指常被用来挖耳朵,因而有人叫它“耳指”。 除了这四个手指, 剩下的就是无名指。 这是最不灵活、 用得最少的手指, 也是最干净的手指。 手指是人体感觉最灵敏的一个部位。在比邮票还小的指端上,有着千万个神经细胞,能 对接触到的物体进行分辨。无论是冷热软硬,还是大小和形状,手指往往一触即知,“了如 指掌” 中医诊断病情的主要方法, 。 就是用手指摸触病人的脉搏, 以此作为诊断的一个依据。 手和脑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大脑中,负责和指挥手的部位,要比负责和指挥脚及其他器官的 部位大得多。国外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因此,他主张通 过培养动手能力,来促进智力发展。 (选自《读书与成长》,有改动)13、本文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3 分)14、从内容上看,划线的三个句子中有一句应删掉,找出来(只写序号)并说明理由。(4 分)15、本文多处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举出一例,并说说其效果。(4 分)16、据有关资料介绍,无论是打字、打算盘、弹钢琴等,对儿童的智力发展都是很有利的。 试从文中找出这一说法的依据(一句话即可)。(4 分) 参考答案: 13、手的功用 14、② 与本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我们的手十分灵巧”不符15、如“在人的一生中,除了睡觉以外,双手几乎从不休息;手指屈、伸至少 3 500 万次”, 说明了手的勤劳,体现了说明性文章的客观性。 16、手和脑的关系十分密切陕西省 2006 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10 题。 (13 分)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 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 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 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 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 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 20 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 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 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 大量生长, 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 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 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 用木质素, 如何繁荣昌盛。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 天的 3 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 6500 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水失 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 但能形成软土。 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 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事实上, 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 4000 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 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 200 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 1 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 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 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 不停 地调节着地球有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 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 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02 年第 3 期,有改动) 7.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分) (3 【答案示例】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或: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 或: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 评分标准:能答对其中一个即可得 3 分。 8.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3 分) 【答案示例】以时间为说明顺序。本文说明内容是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进化的 前提是时间的推移。 评分标准:答出第一问,得 1 分;答出第二问,得 2 分,共 3 分。 9.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3 分) 【答案示例】 “果真如此”表明如果前面的观点成立,就能产生后面的结果。所以 不能删去。 评分标准:意思答对即可得 3 分。 10.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并简述理由。 分) (4 【答案示例】温室效应得到控制,气温升高的速度减缓。人类对温室效应的危害有 充分的认识,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或:温室效应加剧,气温进一步升高。 人类活动增强,植被减少。或:温室效应与严寒期交替出现。主要看动物和植物哪一方 占上风。 评分标准:能答出第一问,得 2 分;能答出第二问,得 2 分。共 4 分。 山西省 2006 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 11 一 14 题。(11 分) 山西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 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 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 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 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xíng,使其变软)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 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 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 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 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 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 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 汤、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 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 (选自山西旅游网) 11.山西人喜食刀削面是因为其具有 的特征。(2 分) 12.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4 分) (1)面叶落人汤锅,汤滚面翻,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 (2)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 13.选文画线句中的“一般”不能去掉,为什么?(2 分) 14.除刀削面、汾酒、老陈醋之外,山西还有很多的地方特产,请写出你熟悉的一种特 产名称,并简要介绍其特点。(3 分) 特产: 特点: 参考答案: 11、外滑内筋,软而不粘 12、 (1)打比方,形象地描写出刀削面在锅中翻滚的姿态,给人以美感。 (2)列数字,说明 了厨师削面速度快,技艺高超。 13、削面有时也会用到菜刀。去掉“一般”表达就不准确了。 14、例:闻喜煮饼 松软可口,甜而不腻 山西省 2006 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实验区)语文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 8~12 题。(12 分) 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师传统心甘情愿建筑艺 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 54 公里,南距东观镇仅 2 公里。它又 句“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 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年建成一座的建筑群体。 ③大院为全封闭的志愿人员式建筑群,占地 10642 平方米,建筑面积 4175 平方米,分 6 个大院,20 个小院,313 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 高 10 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项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 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 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 绰有余,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 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 项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项的平房,既表现了偷上的尊卑有 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项有走道 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④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帧弊中危 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 “北方民居建筑史 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 ⑤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业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 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选自山西旅游网) 8.乔家大院的建筑特征是:全封闭式的 ,俯视呈 ,整个大 院显得 。(3 分) 9.如果说第③段中的一系列数字真实而准确地说明了乔家大院建筑群庞大而有序,那 么文中画线句则运用 的说明方法,生动而形象地突出 了 。(2 分) 10.第①段末句“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 分) 11.文章第⑤段能否删掉,为什么?(3 分) 12.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热播后,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彩夺目。请你为乔家 大院这座三晋句宅拟一则广告宣传语, 要求语文简明生动, 有一定创意。 (不要用原文语句)(2 分) 参考答案: 8.城堡式建筑群 “帧弊中 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9.打比方 乔家大院在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10.过渡作用,提示引出下文说明的重点 11.不能。第 5 段交待了乔家大院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12.例:商界奇才乔氏致庸抱负远大汇通天下 华夏名宅乔家大院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2006 年烟台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桥的设计完全合 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 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长达 37.4 米,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 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 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 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出雕 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 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 1189 年到 1192 年间。桥长 265 米,由 11 个半圆形的 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6 米。桥宽约 8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 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 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 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 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石 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 肖。 12 . 从 整 体 结 构 上 看 , 赵 州 桥 和 卢 沟 桥 的 主 要 区 别 在 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13.根据你对第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画一幅简单的赵州桥示意图。(3 分)14.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将关键词 语用曲线标示出来。(2 分)15.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写在横线上。(2 分)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作者引用张|的话, ” 既说明了赵州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突出了桥的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 分) 参考答案: 12.一个是独拱石桥,一个是联拱石桥。 13.14. 示 例: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长达 37.4 米,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或“桥宽约 8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 15.水平和价值显示智慧和力量。 16.外形 形式优美 日照市 2006 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阅读下文,完成 16~19 题。 10 年后,我们能烧“冰”? 陈斌 沈俭 一种名为“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 10 年之后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 昨日在沪举行 的院士讲坛上,国家 973 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透露,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储量巨大的 “可燃冰”。目前国家已启动 8.2 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寻 找“可燃冰”资源。 据汪院士介绍,“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 500 米~1000 米处。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 50 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 面看似冰, 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 原因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 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 体积将是水的 160 多倍。 汪院士表示,1 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 164 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 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 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 解决能源问题。 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 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 用比二氧化碳要大 10 倍~20 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 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 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汪院士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 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 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 机。 (选自《东方早报》2005 年 7 月) 16.结合全文,请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不能超过 30 字) 分) (217.从全文看,开采利用可燃冰有哪些利和弊?(4 分)18.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句中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 分)19.文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请你结合文中知 识,大胆想像,设计一种科学的开采方案。 (4分) 参考答案: 16.答案:“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冰雪般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评分:本题 2 分,不得超过30字,意思对即可。 17.答案:利: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 含碳量的两倍;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弊: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 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不易开采和运输。 评分:本题共 4 分,每个方面答对得 2 分。 18.答案:作比较、列数字。不能去掉;“大约”表估算,去掉后就显得过于绝对化了,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本题共 3 分,说明方法正确得 1 分,只答一种不得分;“不能去掉”得 1 分,分 析正确得 1 分。 19.答案提示:方案中要结合可燃冰的特点进行设计,体现如何解决“甲烷气的大量散 失”和“不易开采和运输”这些问题 评分:本题4分,设计有一定道理即可。 黔东南州 2006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学业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15 分) 电磁武器主宰星球大战 辛存芳 ⑴手机、微波炉、电视发射塔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微波发射装置。如果它们可以发射 出能量更大的微波就变成了威力强大的“电磁武器”。据专家预测,今后 20 年内,可怕的 电磁武器将会出现在战场上。届时,人类将经历核战争之后的又一个噩梦。 ⑵电磁武器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干净”,它就像幽灵一样,甚至可以控制人的精神活 动。它通过发射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波或微粒子,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攻击。受到电磁武器攻击 的敌人会瞬间失去抵抗力,但有关地区的环境、建筑、经济都不会造成破坏。 ⑶电磁武器和常规武器相比有两点不同: 一是传统武器必须借助火药燃烧才能 “发威” 。 而电磁武器的破坏力则来自微波发生器。二是在电磁武器中,将没有子弹、炮弹之说,它发 射的是电磁波和粒子束。 而发射物飞行的速度是现有的所有武器装备都无法比拟的, 电磁波 是以光速传播的。 ⑷最可怕的电磁武器是大功率微波武器发射装置, 它们才是真正的电磁炸弹, 它们的威 力可以与核武器相比。这种“炸弹”可以用巡航导弹来运载,也可以用远程榴弹炮发射。现 在,电磁武器已经实现了“小型化”,可以用车、船和飞机运输了。但据国外相关人士透露, 最“有效的”方案是将这种大功率电磁发射装置安装在卫星和轨道平台上。这样一来,只要 是卫星所能看到的地方,都有可能受到电磁攻击――人类不折不扣的进入了“星球打战”时 代。 ⑸军事专家一致认为:如果将电磁武器用于实践,对人类来说肯定是一场灾难。 (选文有删改) 13、这篇说明文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2 分) 14、第(2)段说:“电磁武器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干净”,请你说说这一特点的具 体表现。 (3分) 15、第(2)段称“大功率微波武器发射装置”是“最可怕的”。请用你的话说说它的最可怕 之处。(3分) 16、用 35 个字(超过字数扣分)概述电磁武器和常规武器相比的不同。(3 分) 17、阅读这篇文章后,你认为如何阻止“电磁武器用于实战”?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4 分) 参考答案: 13、(2 分)其结构特点是总――分――总 1 4 、 (3 分) “干净”的特点表现在:发射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波或微粒子,对远距离目 标进行攻击,不像传统武器那样造成环境污染;受到电磁武器攻击的敌人会失去抵抗 力,但有关地区的 环 境 、 建 筑 、 经 济 都 不 会 造 成 破 坏 。 (答 对 分 号 前 或 分 号 后 的 内 容即可给 3 分) 1 5 、 (3 分)最可怕之处是:如将这一装置安装在卫星和轨道平台上,凡卫星所看到之处, 都有 可 能 受 到 电 磁 攻 击 。 (语 言 表 达 准 确 , 意 思 完 整 方 能 给 3 分 ) 1 6 、 (3 分) 电磁武器其破坏力来自微波发生器,发射的是电磁波和粒子束,它们以光 速传播。(表达准确,意思完整给 3 分;每超过 5 个字扣 1 分。) 17、(4 分)阻止之法示例:熟悉电磁武器生产、组装、运载、发射的系列过程,然后研制出 干拢、破坏它的“武器”;联合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 使其不敢 擅 自 使 用 。 所 述 看 法 只 要 言 之 成 理 。 语 句 通 顺 、 简 明 即 可 给 分 。 黔东南州 2006 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食物从何处来(节选)(12 分) 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 的需要。 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得惊人的根系。 每条根的尖端都有很多根毛。 每一个根毛就是一 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 .经过运输干线――茎, 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 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 25000 亿个二氧化碳分子。 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吸进来的二氧化碳, 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 也许 有人怀疑。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的确,汽水厂就是利用压力把二氧化碳压在水里,再加 上些果汁香料之类,制成清凉可口的汽水的。然而植物不能靠喝汽水过日子,它们需要的是 含有高能的食物。 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 发生奇妙的变化。 叶绿体是叶绿素和蛋白质等 组成的小颗粒,一个叶肉细胞里,一般含 20 至 100 个。叶子的绿色就是它们的颜色。叶绿 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就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7、文章说“根毛”是“原料采集站” ,那么根毛是怎样采集原料的?(3 分) 8、请用你的话说说什么是“光合作用”?(3 分) 9、阅读全文后,请你给生物的“自养”下定义。(3 分) 10、野生的鱼、鸟,自己寻找食物养活自己,所以它们属于自养类。这个说法对吗?请结合 选文知识谈谈你的看法。(3 分) 7、(3 分)根毛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其运输干线――茎,源源 送入叶子里。 8、(3 分)光合作用就是叶绿体在吸收太阳的光能后,把二氧化碳和永合成为含有 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从气孔排出废气――氧的过程。 9、(3 分)绿色植物自己把无机物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就是自养。 10、(3 分)不对。因为它们都不能自己把无机物造成有机的食物来满足自身生长的 需要。 11、(2 分)(1)(1 分)即使 (2)(1 分)说;说出 12、(6 分)(1)当中(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2)两腿哆嗦(发抖 .. .... 打颤)。 几乎想要争先逃跑(每小题能译出大意给 1 分;译出加点的词 2 分) .. (一) 共生:双赢的生存智慧 ①一提起生物进化,映入人们脑海的多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在漫长 的进化历史过程中, 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 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 力的入场券。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 “合则双赢,争则俱败” ,体现互 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 已。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 ――共生进化的产物。 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 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 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海葵虾, 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一遇危 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 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生活在墨西哥的一 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为回报, 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 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 草食动物――靠近时, 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 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 当这些植物靠近时, 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 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 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 出高度的对抗性。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 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 用。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选自 2005 年 6 月号《世界博览》 ,有删改)7.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什么是“生物共生”(3 分) 。 ▲ 8.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本文列举了 、 和 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 象。 分) (3 9.第①段中加点的“或许”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2 分) ▲ 10.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本文介绍了生物的共生现象。 B.本文语言平实准确而不乏生动形象。 C.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D.本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 方法。 11.文章最后精悍到“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3 分) ▲ 参考答案: 7.生物共生是生物间互助合作,求得生存的一种形态(或生物共生是生物间为共生双方的 任何一方提供它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的生存形态)(3 分) 。 8.动物与动物 动物与植物 高等植物与真菌(3 分。每格 1 分)9. “或许”表述十分恰 当,符合科学性。 分。只答“使语言准确”之类得 1 分)10.D(3 分)11.例如:①共 (2 生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 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只有服从这一规律, 才能代代 相传,生生不息。②人类的生存如同生物进化一样,不会只是单一的形式,我们应努力寻求 合作共生。③“合则双赢,争则俱败” ,我们应努力创建和谐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分。 (3 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 南京市 2006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1―15 题。 (14 分)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 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 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荞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 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 融, 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 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 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 《咏柳》 “碧 :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前两天看柳, 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 快,物候变化迅速。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 时情况。 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 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快速的词汇 来描写。 唐代岑参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写道: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遮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 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 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0的长沙3月10 日入春,北纬300的武汉3月巧日春到,而北纬320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 见春天的今步是有先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 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 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 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 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 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蛇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 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 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 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 “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 更深, 寒风呼啸, 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 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 令人心碎。 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 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 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 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 . 而 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 11.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3分) (1) (2) (3) 12.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2分)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句中的“脚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 .. 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语言生动。 B.“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句中的“大约”表明西安每年进人春天的 .. 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粉合客观事实,语言准确。 C.“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句中的“又”字说明了“倒春寒”的特点,强 . 调了“倒”的意思。 D.“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句中的“而且”说明了古诗词的 .. 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科学价值。 14.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 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3分)15.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除了本文的介绍外,你从下列诗句中还能发现我国春天其它的 什么特点?请选择一首,写出你的发现。(3分)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选择第()首,我的发现是: 参考答案: 11.(3 分) (1)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1 分) (2)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1 分) (3)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1 分) 12.(2 分) 通过举例子,强调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确实存在,让人信服。(言之成理 即可) 13.(3 分) D 14.(3 分) (意同即可) (2 分) 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 ,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 说明 “倒春寒” 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意同即可) 15.(3 分) (1)我国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气候过于干燥,就没有春天的物候现象出现。(意同 即可) (2)由于地势高低的不同,春天到来的时间也不同。(意同即可) 兰州市 2006 年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 19-22 题。 (11 分) 汉文化与筷子 杜 宣 ① 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 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 文字。 ② 人类社会 ,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 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 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区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 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 其三是用筷子进食。 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 尚待考证。 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 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 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 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 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 筷子,原名“箸” 。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 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 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因此,我们 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 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 开始的。 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 在长江大河中行驶, 不仅很慢而且危险, 小时候常听人说: “行船走马三分险。 ”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 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 “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 ,因此忌用“箸” 。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 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 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 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 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 了。 19. 第②段中, “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 ,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 掉行不行?为什么?(3 分)20. 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 分) (3 21. 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 3000 多年了” 。请说明理由。 (2 分) 22. 用筷子与用刀叉,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分) (3参考答案: 19.(3 分)不行。 分) (1 “有人说”表明只是一种说法,尚未得到证实。去掉三字,变成肯 定说法。说明不准确。 分) (2 20.(3 分,每空 1 分)分类别 举例子 作比较 21.(2 分)不能。 分)从古书知道商代已使用筷子,但始于何年,尚待考证。 分) (1 (1 22.(3 分)用筷子更文明(1 分) 。今日西餐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仍摆脱不了它 原始、野性的痕迹。而筷子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是异化出来了。 分) (2荆州市 2006 年初中升学考试 阅读选文《茶马古道》 ,完成 19-24 题茶马古道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 ,即先有“互市” ,后有运送茶、 马的“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 。 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到宋代, 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 其中一部分茶叶 “用于博 (注: 换取) 马, 实行官营” , 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 “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名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 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 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 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 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 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共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汉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 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 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 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到了清代, “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 需求也开始增加; 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 却对藏区皮革、 黄金, 以及虫草、 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 蹄阵阵, “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 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不容低估。19.文意把握DD根据全文内容,简洁说明什么是“茶马古道” 。20.作品感受DD试写出表示本文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21.要点概括DD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22.段落分析DD第四段中说明元代在“茶马古道”发展史上重要举措的句子是:23.文句理解DD文中点明“茶马古道”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句子是:24.内容探究―根据文章有关内容证明: “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参考答案: 19.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连接内地与康藏之间的贸易通道。 20.唐代 到宋代 元代 到了清代 21.宋朝和藏族都非常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 22. 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 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23.“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 治藏之道;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 低估。 24.唐代文献中才开始有“茶马互市”的记载,而“茶马古道”的说法晚于“茶马互市” , 所以, “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2006 年苏州市中考试题卷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多年来,一些地质学家收集到的证据表明, “雪球地球”曾出现过。当时,整个地 球连赤道都覆盖着冰层,对地球生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最近美国科学家提出,23 亿年 前的一种细菌可能是使地球成为一个“雪球”的罪魁祸首。 科学家推测,在 23 亿年前,一种叫蓝菌或蓝绿藻的细菌突然变异出分解水及释放 氧气的能力,大量的氧气使当时大气中丰富的温室气体甲烷很不稳定。在至少 10 万年的 时间内,温室效应被破坏,地球没有了甲烷,温度下降到零下 50 摄氏度。地球变得十分 寒冷,赤道海洋被大约 1.6 千米厚的冰层覆盖,大量生物死亡,只有转入地下或在温泉中 的生物才得以生存下来。研究小组还证明,在变成“雪球地球”后大约几千万年里,温室 效应再次发生, 地球温度又逐渐升高, 冰层融化, 生命重返地球。 研究小组的科学家认为, 如果目前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地球有可能再次成为“雪球” ,地球上的生物将再次面临被 毁灭的危险。 16.“雪球地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指的是什么现象?(2 分) A.冰层覆盖赤道海洋 B.大量的生物死亡 C.地球环境继续恶化 D.全球结冰的状态 〔答〕 17. 科学家推测,地球成为一个“雪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分) A. 温度逐渐下降到零下 50 摄氏度,在漫长的时间内,地球变得十公寒冷 B. 一种叫蓝菌或蓝绿藻的细菌突然变异,使地球上的水和氧气极不稳定 C. 蓝菌或蓝绿藻释放出的氧气使甲烷由不稳定到消失,温室效应遭到破坏。 D. 地球上连赤道都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层,使地球的温室效应无法发挥作用。 18.文中画线的句子语言表达十分准确,请举例加以说明。 分) (2 答:参考答案: 16.D(A 项“冰层覆盖赤道海洋”只是“全球结冰状态”的一个方面,B 项“大量的生物死 亡”是“雪球地球”造成的危害,C 项“地球环境继续恶化”是将来可能出现的状况) 17.C(A 项并没有说明原因,B 项“地球上的水和氧气极不稳定”张冠李戴,D 项因果关系 颠倒) 18.用“如果”表示“地球环境继续恶化”是一种假设,表明后面的结果是一种推测,用“可 能”“将”这些词就显得极为严谨; 、 “继续”则表明“环境恶化”的问题已经存在,两个“再 次”强调后果的严重性。 2006 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嘉兴卷) 北京的古柏 ①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在很多古典皇家坛庙、皇家园林、帝王陵寝,以及古寺名刹等 处,都有苍老遒劲、嵯峨挺拔的古柏。像中山公园、天坛、地坛、中南海、故宫的御花园等 处的古柏群都是举世闻名的。 英圉前国务卿基辛格搏士在参观天坛时说: “天坛的建筑很美, 我们可以学你们照样修一个,但这里美丽的古柏,我们就没办法得到了。 ”确实,名园易建, 古木难求。北京的古柏群和长城、故宫一样,也是十分珍贵的国之瑰宝。 ②北京的古柏,树龄在 500 年以上的约有 5000 棵,占北京一级古树的绝大多数。它们 大多种柱植于辽时期至明代,最的可追溯到唐朝,但尤以明柏最多。在明代的永乐、嘉靖年 间, 修建了很多皇家祭祀的坛庙, 在这些坛庙里广植长寿常青、 木质芳香、 经久不腐的柏树。 ③北京著名的古柏以树龄古老、 姿态奇绝和传闻有趣而驰名。 在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南门 外,巍然屹立着 7 棵参天古柏,它们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过 20 米,盘曲苍虬的树干周长可达 6 米。中山公园杜稷坛原是辽代兴国寺遗址,古柏是当年的遗物,距今已 1000 年了,人们 称其为“中山辽柏” 。其中最东边的一棵古柏很是奇特,在树干的裂缝中,竟又生长出一棵 高大的国槐来。槐柏两树,枝繁叶茂,青黛交映,情趣盎然。它们已天然共生 300 多年,是 园林中罕见的珍品,人称“槐柏合抱” ,也是北京著名的“古柏奇观”之一。 ④天坛公园回音壁外西北侧,矗立着一棵堪祢“世芥奇柏”的古柏。它高达 18 米,树 干周长达 3.8 米,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种植的,距今已 580 多年。它的奇特之处是 在其粗壮的树身上,突出的干纹从上往下扭结纠缠,好像 9 条巨龙绞身盘绕,所以得名“九 龙柏” 。在明清两代,皇帝们到田丘台祭天时,正巧要路过此柏,因此又称此柏为“九龙迎 圣” 。相传在皇帝祭呆时,有九条金龙从柏身上飞出,在因丘台上空盘旋,待祭天完毕,金 龙又飞回柏身。像“九龙柏”这样奇特优美的古柏,全世界仅此一棵,故尤为珍F。据林学 家研究考证,它生长成这样,可能是由于表皮细胞分裂不均所致。 ⑤北京的古柏,虽身经数朝,历尽沧桑,但如今仍是枝脊叶茂,生杌盗然。它们是北京 悠久历史的见枉,是古都风貌的代表,也是北京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郁郁葱葱的绿冠与 精芙绝伦的古建筑相映相辉, 把所在地的名胜古迹点缀得古香古色, 也杞古都北京打扮得格 外绚丽。 (选自《大自然》 作著张宝贲 有改动) 13。文章第①段引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参观天坛时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2 分) 14.仔细阅读第③④段,根据文中有关语句完成下表。 分) (4 树 名 最东边的一棵古柏 九龙柏 奇特之处 (1) (3) 作者评价 (2) (4)15。第④段中说“据林学家研究考证,可能是由于表皮细胞分裂不均所致” 。这里的“可能” 能不能删掉?为什么?(3 分) 16。北京的古柏被誉为“活的文物” ,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加以印证。 分) (3 17。请你综合下列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平时积累,探究种植松柏的特点和用意,用简洁的语 言加以概括。 分) (4 (1)在明代的永乐、嘉琦寄卒间,修建了很多皇笨祭祀的坛庙,在迭些坛庙里广柱长寿常 青、木质芳香、经久不腐的柏树。 (2)圣月坛公围地处城市西城区,是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是市内名胜之一,始建于 明嘉琦年间,围内种柱了犬壬松柏树木。 (3)孔林,是孔子及家族的专用墓地。林违两旁苍松翠柏,如龙如虬,夹过而立。林内树 株经历代种杜、保护,松柏苍郁,古木参天,形戌了一个人造大园林。 (4)有钱有势的家族,墓地里多种植松柏,这些家族的墓地,苍松翠柏环绕,别有一番景 致。 参考答案: 13、说明名园易建,古木难求。 14、 (l)在树干的裂缝中又生长出一棵高大的国槐来(槐柏天然共生) 。 (2)是园林中罕见的珍品。或:是北京著名的“古桕奇观”之一。 (3)树身干绞扭结纠缠像九龙绞身盘绕。 (4)全世界仅此一棵,故尤为珍贵。或:堪称“世界奇柏” 。 15、不能。 “可能”表示是推测,说明表皮细胞分裂不均不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唯一原因,体 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6、是北京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古都风貌的代表,也是北京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17、松柏都种植在帝王祭祀的地方、家族墓地。在帝王祭祀的地方种松柏是希望帝业干秋万 代传下去;在家族墓地种松柏象征着本族像松柏一样兴旺,常青不败。 衡阳市 2006 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花有雌雄两种花蕊。花要结果子,必得要雌蕊得到雄蕊的花粉才行 有些花的雌蕊得不着花粉,就白开一场,没有结果就凋残枯死了。 有些花的雄蕊的花粉, 是自动地落到本花的雌蕊上。 可是有些花却要靠外界的力量做媒 介,把这花的花粉传递到那花的雌蕊上。说是这样结成果实种子,要比较强健些呢。所以多 数花为了要得着强健的后代,使种族兴盛,都找媒人给自己做媒――传递花粉。 花所请的媒人, 有风, 有水, 有昆虫。大概请昆虫做媒的花顶多顶多。 在昆虫媒人当中, 顶顶受花欢迎,顶顶有名气的,是蜂、蝶、蛾三大望族。 花很懂得虫情世故,它知道昆虫决不肯白白地替它效劳。它必定要备一份厚礼,才请得 到媒人。所以它特别制造了香甜的花蜜,作为酬谢媒人的筵席。 这还不算数。花恐怕昆虫不知道它有花蜜,还用了心计,装上艳丽的花冠,散出芬芳的 香气,利用荚色芳香来招引昆虫上门。这跟商店用大招牌、装霓虹灯招引顾客有些相像。 昆虫来到花里,就不客气地享用花备办的筵席。吃这顿丰盛的筵席的时候,昆虫还带上 一身花粉,就把花粉传送到别朵花的雌蕊上,完成它的使命,使那花受精结子。 16.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从花朵到结成比较强健果实种子的环节o(2分) 答: 17. “大概请昆虫做媒的花顶多顶多” ,一句中“大概”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2分) 答:18.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及表达效果。(3分) 答:参考答案:16.花朵依靠媒介将雄蕊花粉传到花的雌蕊上使其受精;(答“异花传粉” 也可) 评分标准:2分。这道题知识性较强,答错或表意不明均不给分。 参考答案:17, “大概”表示推测,说明对“请昆虫做媒的昆虫顶多顶多”的判断没有 绝对 的把握,既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又显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标准:2分。侧重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重&示例: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明事物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如 “都 找媒人给自己做媒――传递花粉” ,用“媒”喻外界力量,用“做媒”喻花 粉传递,突出了外界力量在花粉传授中的媒介作用。 评分标准: 3分。 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都答对了可得满分, 只答了―个方面则给一半分。 湖南省郴州市 2006 年课程改革试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 自然灾害对人口的影响与人类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天灾与人祸往往交织在一起,天灾因 人祸而加剧,战争、动乱、水旱灾害、瘟疫、饥荒同时爆发所造成的损失至为惨重。如 13 世纪前期蒙古灭金期间曾使中国北方的人口减少了 70%以上,太平天国战争造成的死亡和 少生人口约占当时总人口的 22%,高达 1 亿,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口的损失超过 3000 万。 本世纪 60 年代初的饥荒使中国至少损失了 1800 万人。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开发和对天然植被 的大规模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加重,由此造成的人口损失难以估量。在工 业革命以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徘徊不前;自 12 世纪至 15 世纪,全世界的人口几乎没有什么增加,天灾人祸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选自语文读本《人口》 ) 14.本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 自然灾害对人口的影响。 B 天灾人祸使人口损失惨重。 C 各种战争使中国人口损失惨重。 D 人类不保护自然环境对人口造成的影响。 15.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A 举例子 列数字 B 作比较 列数字 C 打比方 列数字 D 举例子 下定义 参考答案: 14.B 15.A 湖北天门市 2006 年中考语文试卷 密林深处(任真) (9 分) 早在 19 世纪 20 年代,科研人员就发现死亡的树木为某些森林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巢穴, 但人们一直并不真正了解这些树木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 19 世纪 80 年代, 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在一个森林公园的伐木工人们将古老森林中的许多枯木残 余清除干净后, 森林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原来栖息在那里的斑点猫头鹰等各类动物都 陷入了生存困境。 据统计, 在原始森林里每公顷的枯立木――死亡之后依然屹立的树木, 可达 70~100 株, 而且它们可能在那里默默地站立 40 年或更长的时间。当它们倒下后,个头大些的甚至还可 以再存在 300 年。那么,在这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中,枯木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首先进驻并享用枯木的是真菌。它们从内向外吞噬着枯木,并让其腐烂。接着,细菌、 酵母茵、节肢小寄生虫作为后续部队登陆枯木,而后生态链进一步延长。人们已经发现,有 许多动物的生存都依赖于枯木,其中首先是红冠啄木鸟。它们攀爬在枯木上,用强有力的嘴 钻出一个个树洞,这不仅为自己找到了食物,而且还保证了树洞的第二次利用。在森林中有 不少动物比如蓝鸟、褐雨燕等都需要树洞,但是它们自己并不会挖。因此,红冠啄木鸟成了 以枯树为起点的生态链中的一个基础生物种群。 随着树洞空间的进一步扩大, 树洞拥有的恒 温或可调节温度的环境,最后还引来了许多以树洞为家的哺乳动物,比如松鼠、貂、树鼠以 及黑熊等。科学家发现:几乎一半的黑熊都喜欢在朽木的树洞里照顾幼熊或休息。同时,原 始森林还养活着木匠蚂蚁的巨大种群, 而这些蚂蚁既是红冠啄木鸟的关食, 据说可占其食量 的 97%,同时又是喜欢舔食蚂蚁的黑熊的最重要食物来源。 此类神秘洞穴不断地被人们发现。在 19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大部分蝙蝠曾被认为喜 欢居住在矿坑和山洞里, 但后来的研究却发现许多蝙蝠实际上喜欢在啄木鸟遗弃的树洞或是 老树松弛的树皮下栖息。 有生物学家用无线电设备跟踪了 8 种生活在美国科克诺尼国家公园 的蝙蝠, 这些暗夜的飞行者喜欢躲藏在一种松树的树皮中, 这些树都有 150~300 岁高龄了。 结果,有人曾经在一棵树上数出了 984 只神秘的亚利桑那蝙蝠。最近又发现,一种体型微小 的会筑巢的鼠也喜欢在橡树的烂树洞里安家。 一棵树倒地后,一个新的阶段就开始了。一些啮齿类动物借助倒下的枯木作掩护筑窝并 形成自己的领地,而猫头鹰则埋伏在枯木的底部,更多的两栖动物的觅食、生殖和躲藏都需 要众多潮湿的树木残骸。 因此, 当人们将森林中的树木残骸清除以后, 某些物种就随之消失。 选自《柒绿的声音》 14.读选文第一段,说说开头引用一个“偶然事件”的作用。(2 分) 15.说明文语言讲究准确。请你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特点的一个词语,并 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 分)16.认真阅读选文第三、四段,用自己的话概述森林中枯树的作用。(2 分) 17.相关链接:在美国,一些森林公园正尝试着用注射真菌的方法,让一些年幼的松树 内部腐烂,以“人造”出更多的枯木。(选自《一棵树倒下后的故事》)在我国,森林中的大 部分枯木被山民锯掉当作烧柴。(央视《共同关注》) 请结合上述材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雨燕 改折叠解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