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秋夕 杜牧思想感情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杜牧的赤壁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急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解答下列问题! 1.选自.作者杜牧. 朝人. 2.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 . .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解答下列问题!
1.选自.作者杜牧.
2.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解答下列问题!
  1.《赤壁》选自《________》,作者杜牧,________朝人。
  2.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见详解解析:1.樊川诗集&&&
2.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3.作者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表现了他兴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初中语文
  结合《怀疑与学问》全文,分析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段中第①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语句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中第②③句的内容和第④⑤句的内容形成怎样的关系?它们共同说明的是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段中第⑦⑧句是怎样的论证?它们证明的是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段中的“:”能否改成“,”,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段中带方框的“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文中用横线标出来。
  (7)段中加粗的“评判”和“修正”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你一定能准确解答下列问题!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酬”,这里是________的意思。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就能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不限一项)(  )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习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就能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09-11-25 &匿名提问
主要表达的是在秋日下触景伤情的思乡之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表达方式共有四种 1、记叙 说明: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赏析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160; 2、描写说明: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160; 3、议论 说明: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赏析: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160; 4、抒情 说明: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例句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赏析: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二、修辞方法1、比喻
&#160; 说明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160; 例句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160; 赏析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160; 2、借代
&#160; 说明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160; 例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160; 赏析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160; 3、夸张
&#160; 说明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160; 例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160; 赏析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160; 4、对偶
&#160; 说明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160; 例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60; 赏析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160; 5、比拟
&#160; 说明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160; 例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160; 赏析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160; 6、排比
&#160; 说明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160; 例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60; 赏析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160; 7、设问
&#160; 说明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160; 例句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160; 赏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60; 8、反问
&#160; 说明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60; 例句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160; 赏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60; 9、起兴
&#160; 说明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60; 例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
&#160; 赏析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60; 10、虚实结合
&#160; 说明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60; 例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160; 赏析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三、表现手法1、 用典
&#160; 说明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160; 例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160; 赏析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60;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60; 2、联想
&#160; 说明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160; 例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60; 赏析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60; 3、 想象
&#160; 说明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160; 例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160; 赏析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160; 4、衬托 或 烘托
&#160; 说明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160; 例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160; 赏析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160; 5、渲染
&#160; 说明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160; 例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160; 赏析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160; 6、象征
&#160; 说明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160; 例句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160; 赏析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160; 7、对比与对照
&#160; 说明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160; 例句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160; 赏析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60; 8、抑扬
&#160; 说明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160; 例句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160; 赏析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60; 9、照应
&#160; 说明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160; 例句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160; 赏析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60; 10、 动静
&#160; 说明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0; 例句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160; 赏析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60; 11、正/侧面描写
&#160; 说明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160; 例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160;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160; 赏析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60; 12、直抒胸臆
&#160; 说明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60; 例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60; 赏析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60; 13、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160; 说明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60; 例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60; 赏析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60; 14、托物言志
&#160; 说明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160; 例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160; 赏析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也就是修辞格了。借代、借喻、明喻、暗喻、比喻、拟人。。。借物抒情了,王国维不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山行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译文: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渔家傲--这
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咏柳》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第一句着重写柳树整体的颜色美;第二句着重写柳条倒垂披拂的轻柔艳丽之美.诗的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剪刀比二月春风,把在春风吹拂之中的柳树想象为经过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裁剪的艺术品.《咏柳》这首古诗作者所歌咏的决不仅仅是柳树,因为是春风吹绿了柳树,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是春天给人们
诗人孟郊用这首诗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感激和敬意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
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①,来往议阴晴.  荷雨②洒衣湿,苹③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④.  ①空碧,即“碧空”.②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③苹,大的浮萍.④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这是一首五律,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云朵在碧空浮游,本来是常见的景
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全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论”天阴天晴.风雨不大,但雨后给人凉爽惬意的感觉.喜鹊欢唱,鸥鸟嬉戏,明净秀丽的山色真叫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啊
李白(701~762)中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生平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 、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hè)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译文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经微微变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着兴致格外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静聆听夜晚,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棠梨的落叶红好似胭脂般红艳的颜色,香气扑鼻的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感情
1.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2.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再问: 表达了对竹子喜爱之情行不行 再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1)山郭:山城.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
这首诗文字洗炼,内容通俗淡雅,表达了作者的优雅、闲适之情.
其中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悉心教育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保护,饱含作者儿时对父母的依恋和感怀.后半部分则更多地写出了父母恩,到老时依旧很浓很深,正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伟大情怀.父母的心永远牵挂孩子,庇佑他的孩子
表达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的思想感情.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背景这首诗写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壁杜牧思想感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