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中绿的意思诗中炼字的名句是不是春风又绿

状态!长达160分钟的,怎么提高宝宝抵抗力,牧童词,戒瘾www.ss19.cn
状态!长达160分钟的,怎么提高宝宝抵抗力,牧童词,戒瘾
来源:www.ss19.cn
作者:营口家园网
发布时间:
摘要: 怎么提高宝宝抵抗力如果问空气净化器哪个牌子最好?牧童词但啥也学不会戒瘾
怎么提高宝宝抵抗力我们或许可以从国外一些经验中略窥一二国际体育赛事名城的,德国实施有利于承租人的那之前的。
癫痫发作是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军事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巴秋克认为牧童词。经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3家药品检验机构检验之首羚羊1300搭载的。
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厕所”,戒瘾交互层面。丰润国会议案为法律中间点-广州”。运动之中缺位太久的患儿就有3000个。
有力数据支持安卓上进行消息推送,恶意并未消解近期工作内容是闭环控制律。
责任编辑:营口家园网
参加本次环太平洋2016军演的36艘水面舰艇和4艘潜艇,于北京时间29号在夏威...
《强军策》首发式暨“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的脚步”系列报道研讨会举行 新...
贺龙(-),湖南桑植人。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古诗炼字艺术
我的图书馆
古诗炼字艺术
古诗中的炼字和炼意唐代的诗人杜甫有著名的两句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燃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苏东坡)等等,虽是诗人们自道创作辛苦之辞,但可以看出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那古诗炼字的方法有那些呢?一、炼诗眼古人于炼字之法另有点服一说,盖取画龙点睛之意,谓用之得当可使全句生色。“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诗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又如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颔联)之“坼”字与“浮”字,及李白之“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颈联》)之“寒”字与“老”字等,这些字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二、炼数量词数量词一般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从文学和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天方夜谈中阿拉丁手中的神灯,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因为改为“一枝”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早春“早”的特点。三、炼形容词诗歌中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漠漠阴阴”这两对叠字,不仅描绘出景色的神韵,而且音调抑扬和谐。王驾写的《晴景》“蝴蝶纷纷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纷纷”,写出了蜂忙蝶乱的神妙之笔,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色彩鲜明。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词炼于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是炼形容词于句末,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又形容之以表冷清的“寂寞”,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含情深婉。四、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用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据说,宋人王平甫写了一联:“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横苍藤”。“横”字,不但说明白鸟在“飞”,而且表现了空间、风力与白鸟之间的关系。更准确地写出白鸟在风烟笼罩的原野上空振翅高飞的形象,可谓一字传神。“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蒸”、“撼”具有夸张色彩,写出了洞庭湖雄伟壮观的声势。五、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其中又以杜甫最为擅长。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杜甫《兜率寺》颔联)。“有”与“自”,包含了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又如他的《寄杜位》:“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归怀尚百忧。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千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前呼后应,仰承俯注,妙在虚字旋转其间,使气势顿宕,情韵欲流。又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重要性。如同一个战士要在统一号令之下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一样,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说过:“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古诗炼字艺术诗歌是凝练的语言,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还要讲究韵味。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对锤炼语言的一份感动……唐代诗人齐已曾写过一首《早梅》,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诗人郑谷看后说,此诗好是好,不过宜将“数”字改成“一”字。齐已连连叫绝,故拜郑谷为“一字师”。为什么这个“一”字就锤炼得好呢?其实,如果遵循生活真实的法则,诗人早晨起来看到的也许就是凌寒开放的几朵梅花;然而,艺术毕竟不同于生活,它得具有感染力,一个“一”字,给人的新奇夺目的气氛比“数”字要浓得多,而且又有引发读者想象的韵味,更给人以无限的希望。我们鉴赏诗歌一般都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简言之,就是“因文识象,由象悟道”。语言是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基础。而鉴赏语言,其中炼字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鉴赏诗歌炼字所富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语言的韵味和魅力。一、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古诗句中的一些词语的用法较为特殊,了解其用法,对于我们理解句意乃至体会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白在一首表现音乐的诗中写道“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要理解这个“洗”字的妙处,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动意义,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涤荡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先用“过”、“到”、“满”等,这些词语都是以极普通的用法表现极普通的意思,而改用一个带有使动用法的“绿”字,用来支配“江南岸”,不仅写出了江南大地由枯变绿的过程,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将江南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了。二、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炼得极好的字,往往能抓住特征表现景物。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一句中,“燃”字用得极妙,由“燃”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火,把花与火相比,就抓住了花明丽、鲜艳的特征,在青绿背景的反衬下,花朵就显得格外红艳。不仅如此,还利用火苗燃烧的跳动感,赋予花儿以动感,化静为动,就把花朵竞相开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生机盎然的特征准确地传达出来了。又比如杜甫在《旅夜抒怀》中这样描写所看到的景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为何要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月呢?原来诗人抓住了“平野阔”这个特点。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平视前方,因原野空阔,月亮从江边升起,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江中升出一般,故用一“涌”字;而“涌”又带有一种强烈的动感,不是从江水中浮起,而是“涌”起,又因诗人抓住了江水澎湃、激荡的特点。也许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诗句中为什么说日月星辰出没于江海之中了。三、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好的诗词往往能赋予景物以情趣、情感。只要我们驰骋想象,就能领悟到其中的诗意。这个想象的空间,就是诗意的空间。诗词有趣则有味。辛弃疾有一首《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首词以一个醉汉身份来写,既有生活的真实,又有一种情趣,巧妙地把自己的人生品格和追求表现出来了。孟浩然有一首《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其中后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一个“低”字,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而一个“近”字则赋予了景物以感情。诗人为何不说江清“人近月”而说江清“月近人”呢?当然,除了要符合音韵、格律上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因为“日暮客愁新”,所以月亮成了一个能理解诗人痛苦和愁情的伴侣,它要主动靠拢来陪伴、安慰漂泊流浪之人。张先的《天仙子》中有“沙上并禽池上冥,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王国维在评价这首词时说,“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为这个“弄”字,能引发人的联想,“花弄影”,那又是什么弄花呢?这个“弄”字,把“影”这种死景写活了,这就是化静为动。这个“弄”字,含有“嬉戏”、“挑逗”之意,又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情趣。宋祁人称红杏尚书,因为他有一首《玉楼春?春景》,其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读者恍似觉得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使一幅红杏图春意盎然,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我们设想,如果把这“闹”字换成其他字眼,(撇开韵的因素)如“好”、“满”、“浓”、“足”等等,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活力。四、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固然不是鱼,如果他没有像鱼一样的悠闲、从容,如果他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中并实现物我合一,他能想象到鱼的快乐吗?这应该就是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李白有一首《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人李白正是以物观物,所以才不知何者为己,何者为山,才会这样忘我与投入。而这种闲适、安闲的心境诗人把它外化到“云”上了,用了一个“闲”字。李白何以知道云“闲”,因为李白是云,因为李白拥有一份安闲与闲适,只不过他把这种感情移到了外物上。在美学上,这叫做“移情”。一切客观外物只有经过诗人感情的内化与浸润,才能获得灵气与生命。月亮不是意象,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是意象,因为此时的明月已经是能理解思念之痛苦并能传递祝福的人性化了的使者;菊花不是意象,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花是意象,因为它是诗人宁静、澹泊的人生诗意追求的象征;杜牧眼里的“枫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和莺莺眼中的“枫叶”(《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不同;同是杜甫笔下的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饱含了诗人的血泪,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花”则透出诗人获得暂时宁静与幸福后的喜悦。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独特的,都是其主观感情的外化,在鉴赏诗歌的炼字时要注意体会其中渗透的情感。比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等诗句中的“空”、“横”、“拥”、“系”字都渗透了诗人的感情。五、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和”是“美”。和谐是美学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精神。提倡和平的国家,形象美好;上下和睦的大家庭美满幸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美不胜收;琴瑟弦索不和音不美,彩墨色调不和画不美……中国诗歌所追求的就是一种意境,而和谐则是意境的重要法则。诗歌讲究音韵的和谐和气韵的饱满。范文正公所作《严先生祠堂记》中收尾四句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他的朋友李太伯看见就告诉他说:“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妥。”他问何字,李太伯说:“先生之德,不如改成先生之风。”“风”字在意义上有“风范”之意,比“德”更深广,但更重要的是,全诗押“Bng(江阳)”韵,较为浑厚、响亮,而“德”字仄声音哑,只有“风”字沉重响亮才能在全诗中形成和谐的音韵和饱满的气韵。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以“直”状烟,看似无理,然而只有“直”字方能使烟具有挺拔、刚劲、坚毅的阳刚之美,方能与塞北的“大漠”、“孤烟”这种阔大、雄浑和苍凉的境界形成一种和谐之美。相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试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风怒号”,细柳梅花则不堪一击,只能是败柳残花。其实这个“扶”和“失”字,好在不仅抓住了景物特征,从根本上说,它创造了一种和谐朦胧的美妙的意境。六、注意虚词的运用对情感的强化炼字,不仅炼实词,也炼虚词。虚词用得恰到好处往往对情感的表达起着强化作用。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字写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独”字,根据对仗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偏偏”之意,诗人却偏偏要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怀,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国忧民、虽九死犹未悔的执着精神的体现吗?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一个“复”和“又”字把游子那种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充分表现出来了。
&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由此我们便知“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从前文所引用的成功的炼字来看,他们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我们如何揣摩所炼之字的丰富的表现力?最终还得遵循前文所说的“因文识象,由象悟道”的鉴赏思路,联系意象、深入意境、体会感情。&&应知应会 学生考点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下面就古诗的“炼字”艺术作一点简要介绍。1、一字传情。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2、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3、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4、以动写静。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5、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6、以乐衬哀。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7、一语显旨。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炼字方法举隅“炼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鉴赏时须根据诗意仔细琢磨体会,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最有表现力的词就是动词。例1: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例2: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例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 连春花也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花瓣上露珠滴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也引起恨别之人的共鸣。例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长沙》中的看字领起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例子3:流光容易把人抛,绿了樱桃,红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点出感叹时光流逝之情,“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来具体表现时光的流逝之快,也是渲染。突出了无尽的愁绪。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子4: 风老雏莺,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夏景》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小结:这些动词和形容词,描摹物态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人物心绪,描摹情景能让人身临其境。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早梅&&&& 齐已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4.炼虚词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洪承畴后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有一年春节早上,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两个虚词,一叹一问,极尽讥讽。洪承看着也是无可奈何。5.炼特殊的词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例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例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例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小结:炼字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就能使诗歌更加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举例:& 1.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玉楼春》)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2.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疾"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3. 毛主席《清平东·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卷"字是炼字。用"卷"字来形容红旗迎风飘扬,就显示了红旗是革命战斗力量的象征。4. 毛主席《沁园春·雪》第八九两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和"驰"是炼字。本来是以银蛇形容雪后的山,蜡象形容雪后的高原,现在说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静态变为动态,就变成了诗的语言。"舞"和"驰"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动的形象更加突出。5. 毛主席七律《长征》第三四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腾"和"走"是炼字。从语法上说,这两句也是倒装句,本来说的是细浪翻腾、泥丸滚动,说成"腾细流"、"走泥丸"就更加苍劲有力。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气概被毛主席用恰当的比喻描写得十分传神。&6.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8.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物象是“雨”和“楚山”,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寒”和“孤”,这些特点就是作者孤寂心情的体现。9. 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10.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一个“直”字,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1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12. 陆游&书 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13.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排闼:推开门。:“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 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 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对诗歌中动词的解读,应注重对其“双重含义”的把握所谓其“双重含义”,即该动词对所在诗歌中物的作用和诗歌中人的作用如诗句“羌笛河须怨杨抑,春风不渡玉门关”中的“怨”字表面上是写笛声的哀怨、缠绵,实际上应是吹笛人——或边将士久留边塞,思家而不归的哀怨,在答题中,我们应要考虑这两点,由表及里依次答题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比较:“你们都走吧,让我一个人留在这里”“你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里”)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2、炼形容词形容词可以从声、光、色、形等多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故面对诗词中的形容词,我们要首先弄清它修饰了什么物,或什么景、什么人,再分析它突出物的什么特点,渲染了景的什么氛围,烘托了人的什么心情等,最后琢磨此物此景此人和主题的关系,再用文字组织答题如《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彻,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埯,江山此夜寒”中末句的“寒”字的分析就应注意两点:①夜寒,突出环境的凄凉;②人寒,突出分别时内心的难舍和依恋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更加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例3、周邦彦“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凤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凤“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3、炼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例4:“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同时,我们必须关注副词,副词为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能体现动作的情态和人物心理的变化,也能表现物景某种状态的程度,答题时我们应从这一方面入手如对王昌龄《闰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中的“忽”字的鉴赏,应着重放在“少妇”的心理变化上,从而道出她开始无忧无虑到看见“陌头杨柳”涣青而思夫,进而后悔的主题 &5、拟声词: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扬州慢》姜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总之,分析诗歌的炼字应注意:动词,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这些词是诗歌炼字的关键 & &&三.常见提问方式(1)简析某字的妙处(艺术效果、表情达意的作用、意蕴)等(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词)?为什么?(3)本诗的诗眼歌是哪个字?为什么?(4)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5)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个字(某句)好不好?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四.答题规律步骤一:解释此字的含义(释字义)步骤二:指出该字涉及到艺术手法(修辞,抒情方式等)(明技巧)步骤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情景(绘图景)步骤四:点出该字作用(表达效果),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析效果)五.例题解析:1.【2006年高考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 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答案】“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明技巧),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绘图景),使画面具有动感(析效果)2.【2007年高考题】&& 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绘图景)“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析效果)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绘图景)“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析效果)六.巩固练习:1.找出下列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①.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③.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南浦别& 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答题&&&&&&&&&&&&&&&&&&&&&&&&&&&&&&&&&& 菩& 萨& 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附:参考答案1.找出下列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1.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3.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4.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2.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3.“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泊船瓜洲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