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人物不是出自鲁迅文学作品人物分析的

说出下列人物分别出自鲁迅的哪部作品?_百度知道
说出下列人物分别出自鲁迅的哪部作品?
7阿Q 8藤野先生
我有更好的答案
孔乙已 《孔乙已》2.闰土 《故乡》 7.阿Q
《阿Q正传》8.寿镜吾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祥林嫂 《祝福》4.双喜
《社戏》3.长妈妈 《社戏》6
采纳率:38%
1孔乙己 《呐喊》中的《孔乙己》2双喜《呐喊》中的《社戏》3祥林嫂《彷徨》中的《祝福》4寿镜吾《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长妈妈《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6闰土《呐喊》中的《故乡》7阿Q《呐喊》中的《阿Q正传》8藤野先生《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
1孔乙己 《呐喊》中的《孔乙己》2双喜《呐喊》中的《社戏》3祥林嫂《彷徨》中的《祝福》4寿镜吾《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长妈妈《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6闰土《呐喊》中的《故乡》7阿Q《呐喊》中的《阿Q正传》8藤野先生《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
1 孔乙已-- <孔乙己>--<呐喊>2.双喜 --《社戏》3.祥林嫂-- 《祝福》4.寿镜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5长妈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6闰土 --<少年闰土>--<故乡>7阿Q --<阿Q正传>8藤野先生--<藤野先生>
孔乙已《孔乙已》双喜 《社戏》祥林嫂 《祝福》寿镜吾《从百草园互三味书屋》长妈妈 《阿长与山海经》闰土《少年润土》阿Q 《阿Q正传》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鲁迅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2,063被浏览1,020,750分享邀请回答1.3K9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1K19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以下试题来自:
填空题根据块材种类不同,无筋砌体可以分为()、()和()三种。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填空题 施工
使用2.填空题 100KN/mm2
80KN/mm23.填空题 两端张拉
超张拉4.填空题 控制应力
锚具5.填空题 先张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嘛代表作是什么
答案长度必须超过10个字,请勿发布无效或违法言论。
(共有5个回答)
藤野先生生平&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要求而离职,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日逝世,享年72岁。&鲁迅留日经历&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朝花夕拾》简介&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谨忆周树人君&藤野严九郎&鲁迅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藤野先生》,回忆他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最初发表于日《莽原》半月刊上)。鲁迅逝世后,藤野先生也写了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发表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三月号的《文学案内》上。以下是该文的译文。&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支那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呐喊》自序&·鲁迅·&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①,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②,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己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s会馆③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④。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⑤,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没有什么用。”&“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注释:&①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作者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参看《朝花夕拾》中《琐记》及《藤野先生》二文。&②作者对中医的看法,可参看《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③s会馆指绍兴县馆,在北京宣武门外。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作者住在这会馆里。&④鲁迅寓居绍兴县馆时,常于公余〔当时他在教育部工作〕荟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造像及墓志等金石拓本,后来辑成《六朝造像目录》和《六朝墓志目录》两种〔后者未完成〕。在寓居县馆期间,他还曾经从事中国文学古籍的纂辑和校勘工作,成书的有谢承《后汉书》、《嵇康集》等。&⑤金心异指钱玄同,当时《新青年》的编辑委员之一。《新青年》提倡文化革命后不久,林纾曾写过一篇笔记体小说《荆生》,痛骂文化革命的提倡者,其中有一个人物叫“金心异”,即影射钱玄同。&“鲁迅”笔名的由来&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访日见闻录之鲁迅&国人无不知道鲁迅,也就无不知道这位中国大文豪的《藤野先生》一文。1904年至1906年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听了藤野先生的课。今天,鲁迅先生的雕像立在他日本母校如盖的松荫下,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象征。&我们在鲁迅听课的那个阶梯教室,聆听90年前年他留在这里的读书声,感受他弃医从文、以文医国的情感律动。在当年使用过的升降式双层黑板上,今天写满了中国来访者的题词和名字,这些粉笔字表述的已不是当年令鲁迅不喜欢的解剖学知识,而是国人对他的敬仰和缅怀。校方告诉我们,每当一块黑板写满了字,就要拍成照片,做个像框挂起来,然后把黑板擦干净,等着后来者继续书写。果然,在黑板的两侧分别悬挂着数幅这样的照片。&鲁迅第一学年的成绩表陈列在东北大学纪念资料室的橱窗里,那门他最不喜欢的解剖学课只得了个“丁”。与这份1905年的成绩表同样发黄的是一幅植物写生图,这是鲁迅和他的同窗们的作品。鲁迅终于毅然放下小小的手术刀和画笔,擎起了一支如投枪、如匕首的如椽大笔,向病若膏肓的祖国、向不幸不争的同胞献上满腔赤子情怀。&鲁迅〔日~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原学医,后改攻文,期望以此唤醒民众。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从事教育事业。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授课。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等文,向封建宗法礼教制度提出挑战,揭露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成为伟大的民主主义文化战士。1926年,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通缉,南下至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执教。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然辞职赴上海,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参加并领导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利用文化为武器,与反动派做斗争。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病逝于上海。遗著集成《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各十卷,还有《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集》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文写于1926年秋天。“为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当时的&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借儿时的“小花”,排遣寂寞。故本文是一曲回忆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充满清新、甜美的意味。
呐喊、阿Q正传、彷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朝花夕拾
多了去了,百度文库
鲁迅简介&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藤野先生生平&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要求而离职,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日逝世,享年72岁。&鲁迅留日经历&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朝花夕拾》简介&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谨忆周树人君&藤野严九郎&鲁迅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藤野先生》,回忆他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最初发表于日《莽原》半月刊上)。鲁迅逝世后,藤野先生也写了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发表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三月号的《文学案内》上。以下是该文的译文。&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支那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呐喊》自序&·鲁迅·&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①,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②,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己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s会馆③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④。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⑤,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没有什么用。”&“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注释:&①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作者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参看《朝花夕拾》中《琐记》及《藤野先生》二文。&②作者对中医的看法,可参看《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③s会馆指绍兴县馆,在北京宣武门外。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作者住在这会馆里。&④鲁迅寓居绍兴县馆时,常于公余〔当时他在教育部工作〕荟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造像及墓志等金石拓本,后来辑成《六朝造像目录》和《六朝墓志目录》两种〔后者未完成〕。在寓居县馆期间,他还曾经从事中国文学古籍的纂辑和校勘工作,成书的有谢承《后汉书》、《嵇康集》等。&⑤金心异指钱玄同,当时《新青年》的编辑委员之一。《新青年》提倡文化革命后不久,林纾曾写过一篇笔记体小说《荆生》,痛骂文化革命的提倡者,其中有一个人物叫“金心异”,即影射钱玄同。&“鲁迅”笔名的由来&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访日见闻录之鲁迅&国人无不知道鲁迅,也就无不知道这位中国大文豪的《藤野先生》一文。1904年至1906年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听了藤野先生的课。今天,鲁迅先生的雕像立在他日本母校如盖的松荫下,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象征。&我们在鲁迅听课的那个阶梯教室,聆听90年前年他留在这里的读书声,感受他弃医从文、以文医国的情感律动。在当年使用过的升降式双层黑板上,今天写满了中国来访者的题词和名字,这些粉笔字表述的已不是当年令鲁迅不喜欢的解剖学知识,而是国人对他的敬仰和缅怀。校方告诉我们,每当一块黑板写满了字,就要拍成照片,做个像框挂起来,然后把黑板擦干净,等着后来者继续书写。果然,在黑板的两侧分别悬挂着数幅这样的照片。&鲁迅第一学年的成绩表陈列在东北大学纪念资料室的橱窗里,那门他最不喜欢的解剖学课只得了个“丁”。与这份1905年的成绩表同样发黄的是一幅植物写生图,这是鲁迅和他的同窗们的作品。鲁迅终于毅然放下小小的手术刀和画笔,擎起了一支如投枪、如匕首的如椽大笔,向病若膏肓的祖国、向不幸不争的同胞献上满腔赤子情怀。&鲁迅〔日~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原学医,后改攻文,期望以此唤醒民众。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从事教育事业。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授课。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等文,向封建宗法礼教制度提出挑战,揭露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成为伟大的民主主义文化战士。1926年,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通缉,南下至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执教。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然辞职赴上海,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参加并领导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利用文化为武器,与反动派做斗争。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病逝于上海。遗著集成《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各十卷,还有《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集》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文写于1926年秋天。“为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当时的&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借儿时的“小花”,排遣寂寞。故本文是一曲回忆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充满清新、甜美的意味。
七年级(下)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题&号一二三总&分(一)(二)(三)(四)得&分一、积累运用(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字形有误的一项是(&)(3分)a、菜畦&炽(chì)痛&污秽&锲(qiè)而不舍b、蝉蜕&磐(pán)石&臃肿&义愤填膺(yīng)c、踌躇&确凿(záo)&深邃&炯(jiǒn)然不同d、斑斓&倜(tì)傥&默契&气冲斗(dǒu)牛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b、《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c、《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d、《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b、&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过问了。c、&他这个人做事非常认真,绝不放过一丁点错误,总是那么斤斤计较,一丝不苟。d、这个白天看上去很一般的小城市,一到晚上就流光溢彩,几乎可与重庆的滨江路媲美。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一个学生,只有确立了远大的理想,你才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b、他使劲地用脚骑着自行车向前赶去。c、他的学习经验值得广大学生特别是我们初中学生的重视。d、我们要进行一次语文学习的革命——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5、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5分)①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___________。③写出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___。6、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是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上段节选文字阐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②&二、阅读(49分)(一)(12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收族为意:_______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贤于材人:_______8、翻译下列句子。(4分)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示?(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2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10、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如何理解画线句子中的破折号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2分)神话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对宇宙的起源、日月的运行、火山的爆发、洪水猛兽的危害、暴风骤雨的袭击等感到惊奇、恐惧与神秘,并试图去认识理解他们,因而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于神的意志和权力,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被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指挥着、控制着。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这都是民间百姓所熟悉的。神话赋予神奇的幻想和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他们能随心所欲。一般说来神话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是远古人民对自然界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人们对自然界的虚幻而有趣的认识。寓言的产生比神话略晚。寓言就是寄托之言,寓言常常用比喻性的故事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它是寄托了一定道理的故事,篇幅短小、形象鲜明,常采用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常常用寥寥几句就勾勒出一件事的轮廓,并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领悟,从中获得教训。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寓言发展最为兴盛,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如郑人买履、掩耳盗铃等。外国著名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它有强烈的教训性。寓言的每个虚构的故事中都明显地表明人们应吸取什么教训,很多寓言在开篇或结尾直截了当地说出教训;寓言是一个比喻故事,把整个寓言所描述的故事作为一个比喻,来影射社会上的某类人、某类事或某种现象。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是具有幻想色彩的故事。篇幅比寓言长,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常赋予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大多涉及超自然因素的神怪鬼灵。童话中的形象时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极大的夸张性。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神话、寓言和童话有相似处,它们的故事都是假托的、虚构的、幻想的,常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的角色,也都有教育意义。但三者毕竟是有区别的。13、这段文章说明的中心内容是&。(3分)14、神话、寓言和童话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里?(6分)。15、冬天,农夫发现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温暖后,苏醒了过来,恢复了它的本性,咬了它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该死,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四)绿手指(13分)毕淑敏美国某小镇有一位“绿手指”。千万别以为她是个妖怪或有什么特异功能,这是当地人对好园丁的称谓。一天,老人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购买纯白金盏花。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棕色,白色的?不可思议。不过,我为什么不试试?他对八个儿女讲了,他们一致反对。大家说,你根本不懂种子遗传学,专家都不能完成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玩从呢?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他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待弄,金盏花开了,全是橘黄的。老奶奶在中间挑选一朵颜色淡的花,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种子,第二年把它们栽种下去。然后,再从花朵中挑选颜色淡的种子栽种……&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太太从不沮丧怀疑,一直坚持。儿女远走了,丈夫去世了,生活中发生了很多的事。老太太处理完这些事之后,依然满怀信心的栽种金盏花……二十年过去了。有一天早晨,她来到花园,看到一朵金盏花,开的奇特灿烂。它不是近乎白色,也不是很像白色,而是如银如雪的纯白。她把一百粒种子寄给了那家二十年前悬赏的机构。她甚至不知道这则启事是否有效,不知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因为他们要用那些种子验证。终于,园艺所所长打电话给老太太说,我们看到了您的花,它是雪白的。因为年代久远,资金不再兑现,您还有什么要求吗?老太太对着话筒小声说,只想问一问,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色的金盏花至今没开放,因为老太太去世了。但愿你我还能长出新的“绿手指”。16、老人的八个儿女一致反对她培育纯白的金盏花的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想像一下文中b处,老人当时是怎样说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老人的做法给你怎样的启示?(要求用一句格言来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文(50分)生活中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校园中寻求知识;家庭中感受亲情;社会中奉献真爱…&经历,使我们的大脑更加睿智;经历,使我们的情感更加丰富;经历,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因此,有人说经历就是一种财富。请以“经历的财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语文参考答案1.c2.d3、d4、d5、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6、①人的一生中快乐与痛苦是相互共存的;②无论何时,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我们都要感谢生命。7、四处拜访;&聚,团结;&相当;&胜过,超过。8、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10、“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代替法语。写出了对韩麦尔先生的深重打击。&11、破折号,表示声音断断续续。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听到教堂的钟敲响,将要结束这最后一课时的悲痛之情。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12、“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坚信法兰西必胜,也体现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13、怎样区别神话、寓言和童话。14、神话是对自然界的虚幻而有趣的认识。寓言常常用比喻性的故事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15、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或者&不要对恶人善良。(意思对即可)16、大家认为老人根本不懂种子遗传学,专家都不能完成的事,她这么大年纪,根本不可能完成。17、你们可还要黑色的金盏花?我能种出来…18、“有志者事竟成”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19、此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从表层意思和引申意思两方面回答)
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说无聊有说有趣来表达自己对捕鸟的喜爱。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他有那绣像本的书描人物像也因为迟到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不知道你想问哪个
1,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得歌唱,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
不必说碧绿的铭牌,光滑的地板,高大的医生,紫红的护士小姐嘴唇;也不必说长舌张三在门诊1室看病,肥胖的李四在注射室里打针,瘦弱的王五忽然把输液瓶弄到地上去了。单是
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
四件有趣的事以四个动词为中心。分别是:翻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⑴ 先写动物,后写植物。⑵ 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⑶ 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⑷ 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① 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
何为“三味”  1.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
大家都关注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文学作品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