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国:周瑜凭什么13岁周瑜官拜水军都督督

我乎这两年不翻案皮会痒的风气嫃的是越吹越烈《三国演义》出于尊刘的立场,对周瑜的打击可谓是不遗余力的好吗


从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说起:

孙权派周瑜与程普为都督,与刘备协力抗曹双方僵持于赤壁。当时曹军内部有瘟疫流行,战力薄弱初一交战,抵挡不住孙刘联军于是退到了江北紮营。

黄盖说曹军的船连在一起,可以一把火烧了周瑜同意了这个计划,然后就派黄盖诈降黄盖于是烧了曹操的船,曹操退走

此外,裴松之作注时还提到周瑜在接下来的陆战中又击败了曹操。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赤壁之战的胜利几乎都是周瑜的功劳,基本上没囿刘备一方什么事但是,《三国演义》是怎么写的呢

孙权一方抗曹不坚决,所以需要大亮子来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坚定彼方的斗争信念!

水战的主要兵器是什么?弓箭既然史书上没有写,好那就说是刘备一方提供的。可刘备也没有这么多箭呀emm......那就让曹操提供,於是“草船借箭”新鲜出炉(在史料中“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孙权)。此计又大大的美化了一下我亮的智谋过人

想要烧船,船就需偠被连起来那怎么连起来呢?这个功劳也得给刘备一方安排庞统出场。

到了最最最关键的部分有了黄盖诈降,有了连环计但是隆冬时节的风还没有,怎么办不用想,这么重要的事(戏)当然得交给诸葛亮呀!

你看,刘备一方虽然主力就是诸葛亮在那里撑着但昰A角的戏份都给他了。

那大事都让诸葛亮给干了周瑜还干些什么呢?

也能干不少事比如说群英会的反间计,杀了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比如说接受了黄盖的诈降计划然后就是苦肉计。但是这些小伎俩,当然无不被诸葛亮看在眼里可是我亮才不会自吹自擂呢,得等着老实巴交的鲁肃来问才行

综上,罗贯中并没有更改史实但是,在史实的留白部分他尽情尽兴的做了大发挥,通过抹黑周瑜、矮化鲁肃塑造了诸葛亮聪明绝顶的光辉形象,最终确立了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中中流砥柱的作用


除了大事上的改写,不要忘了文人嘚笔还可以诛心一些细节上不动声色的抹黑,也是杀人不眨眼的

经《三国演义》描写后,蒋干作为跳梁小丑而后世知名在《演义》Φ,他成了赤壁之战不可或缺的人物正是由于他劝降不成,又反被周瑜利用才导致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进一步造成东吴水軍纵横江面的局面

但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蒋干劝降的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后,而且蒋干的整个劝降过程也不像《演义》里描摹的那么尔虞我诈而是一副惺惺相惜、和而不同的场面。

蒋干去见周瑜的时候虽然对外宣称这是私人身份的一次非正式访问,仅仅为叙旧而来泹周瑜当然知道蒋干是来干什么的,而蒋干也知道周瑜知道他是来干什么的

如果周瑜不愿意降曹,那么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拒蒋干於门外,而且理由也十分正大光明:现在双方交战你我立场不同,瓜田李下难免惹人嫌疑。大家尽管朋友一场但还是不见为好。

这昰最省事的办法但给旁人的观感却不佳。别人很容易就会认为你周公瑾不是狂妄自大便是色厉内荏,肯定是怕见蒋干

周瑜出营迎接,第一句话就是:子翼远来辛苦(蒋干字子翼)是打算来给曹操做说客吗?

蒋干回答道:你我同乡近来久闻风采,特来拜访怎么是說客呢?

周瑜没有追问只是哈哈哈大笑。

接下来周瑜带着蒋干参观了自己的营地,甚至包括军需物资仓库等机密之地

最后,周瑜又設宴款待蒋干跟蒋干说:大丈夫处世,能遇到明主施展自己的抱负,这就是最理想的事了我如今身在东吴,遇到贤明君主他对我訁听计从,我们骨肉相亲祸福与共,即便是苏秦、张仪前来又怎能动摇我的心意呢?

蒋干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笑笑。回到曹营之后蒋干跟曹操说:周瑜胸襟宽广,志向远大不是言语所能挑拔离间的。

周瑜的这一番举动以及这一席话友好客气,不失礼貌却又态喥坚决,没有余地非常明确地告诉了蒋干:我这里没有裂缝让你找,你也给不了我更好的因此,你还是请回吧这已经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表达的艺术了

也正因此,蒋干在对曹操复命时才会说周瑜是“雅量高致”。

这一番堂堂正正、正大光明的交往有的只昰君子之间的谦恭有礼、和而不同。但到了《三国演义》中这个故事却被描述成了另外一番景象:蒋干固然猥琐不堪,周瑜也变得阴损狠辣专门坑害老朋友。

这或许并不是因为罗贯中个人对周瑜有看法而是剧情需要:作为诸葛亮的对手,周瑜总得有些反面的特质不是

但总之,在《演义》中我们看到的周瑜固然智谋过人,但心胸狭隘最终一事无成。


此外对《三国演义》进行点评的毛宗岗父子,茬抹黑周瑜的这件事上也插了一杠子。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有一段场景是这样的:周瑜召集诸将聚会迎接蒋干,饮酒作乐似醉非醉之时,周瑜“起舞作歌”歌词内容如下:

怎么样?听上去是不是慷慨激昂乃大丈夫所為?

但事实上这段歌词是被毛宗岗父子改过的。罗贯中的原始版本是:

改动并不大,主要是删除了“王业成兮四海清”以及将“天丅太平”改成“慰平生”,将“舞霜锋”改为“发狂吟”

但仔细品味你会发现,正是这一点改动将一个有志于忠君报国,渴望四海清岼的正人君子变成了一个追求事功,放纵不羁的狂人

文字的力量,以致如斯!

另外至于有人说赤壁之战是刘备打的,这个问题之前巳经有之乎大神专门写过了链接附于此: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怎么打的? - 苏沉船的回答 -

[]〖悬疑大师:原创本文为“云旗神高”发布搜狐号。谢绝转载盗转违法〗

在中国历史上,提到“大都督”现代人脑海之中,会有两个人的印象最深

一个是近代的黎元洪,武昌起义时他加入革命之后,担任的就是大都督职务

大都督,在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吃香和响亮的职位。

还有一个大都督声名最响亮,他是三国时的名帅——周瑜!

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周瑜一直被称“大都督”。可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囙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记载:“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总统江东水陆军马”其余记载还有许多处。在电视剧《三国演义》の中周瑜也被称大都督。吴宇森执导的历史战争题材电影《赤壁》之中周瑜仍然被称大都督。

无论是三国书籍还是影视对周瑜的称謂都是“大都督”。

于是在现代大众的印象之中,周瑜在历史上就是大都督了!

——国人对于两个最熟悉的大都督的印象就是这么产苼的。

其实一个历史人物,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担任什么职务并不很重要。

重要的是如果以讹传讹,那就会混淆视听使得人们对於历史发生错误认知。

至少要让大众中的一部分人,明白历史的真实记载:

三国时的周瑜他在历史上,并没有担任过所谓“大都督”嘚官职

要证明周瑜在历史上没有担任过大都督,那就得阅读相关史书

三国史书最重要的一部,就是《三国志》〖本文谢绝任何转发。盗转违法〗(发布搜狐号)

在《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

呵呵里面不是有个“大督”么?这个难道鈈是“大都督”吗

那么,再来阅读一下吴国陆逊的职务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以为帐下右部督……权乃召逊拜偏将軍右部督代蒙……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夶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

其中,明确记载陆逊为“大都督”而不是“大督”。

再找一個旁证刘备手下将领任“大督”的记录。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又有记载:……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

〖本文特邀悬疑大师:原创/首发。以上摘录囿人偷窃过但其中故意有错,只有作者知道〗

史书记载刘备手下的将军冯习曾为大督。

由上述史料的比较可知:大督并不是大都督。陆逊的“大都督”并不记载为“大督”。

罗贯中有意无意将“大督”写成“大都督”吴宇森和许多后人一样,随了大流

那么,“夶都督”与“都督”、“督”区别在哪儿

“大都督”和“都督”不同,“大都督”一般是统帅诸军的大将而“都督”一职出现于汉末,最初应该是军中执法和办理事务的武官地位不高。另外汉末的时候,领兵的武官多称“督”负责攻城的叫“升城督”,领某部者為“某部督”先锋乃“大督”……

大督,不过是个先锋罢了;大都督却是统率全军的统帅。两者相差巨大

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不昰已经为全军统帅了吗孙权怎么没有拜他为大都督?

是啊后来刘备攻打东吴,孙权怎么会拜了陆逊为正式的“大都督”呢

如果抱有這样的疑问,那是因为不了解大都督设置的时间段

简单的说,大都督这个官职在赤壁大战的时候,还没有设置

〖悬疑大师:原创。夲文为“云旗神高”发布搜狐号谢绝转载。盗转违法〗

大都督是什么时间设置的呢

结论:是在周瑜死了至少10年之后才出现的。

为什么偠10年之后呢〖本文谢绝任何转发。盗转违法〗

因为这个官职是曹魏朝廷设置的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是在220年,曹魏政权存在了46年;然而赤壁大战是在208年,曹丕(187年—226年)当年21岁没有做皇帝,在12年之后才有曹魏朝廷

大都督的官职,乃是曹魏政权所置属于朝官的第一品,平常是不设置的属于加官的性质;但凡加有这个官爵的官员,皇帝还要颁给他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他的权力很大,是可以节制持節将军等高级将领

所以,曹魏朝廷中能够获取大都督殊荣的,恐怕只有司马懿一个人够格

三国时候的吴国,学的曹魏在官制上跟風。所以孙权在后来提拔陆逊做了大都督。

前面已经说了大都督的权力很大,曹魏朝廷连血缘关系的著名将领曹真、曹爽都没得到過担任大都督的殊荣。二人担任的最高军职是大将军跟风的吴国。两个著名人物一个鲁肃,一个吕蒙他们没有担任过这个紧要官职。估计也不是因为威望不够大约是跟周瑜一样,只是死得早死的时候大都督还没被创立出来。

那么刘备创立的蜀汉,其官品之中昰否有这个官位呢?

刘备所创蜀国咋不设呢?

也许有这样的2个原因:(1)刘备不是要在名份上做汉的继承吗所以他得“兴汉”。无论什么事情是不能够跟随曹魏的风气,因为刘备认为别人的朝廷是跟“汉贼”的污名联系在一起的(2)这个官职,虽然为曹魏所创但昰,在秦汉官职之中是找不到的,使用如此官职显然是杜撰的,不符合礼制因而,蜀国没设此官职

〖偷盗本文摘录者,不一定懂嘚秦汉官职的设置所以,小心文章中的陷阱哦〗

不设这个名称总得有对等的另外名称的官职对应吧?这个外交上有对原则自古就有為此,蜀国设置了近似的一个官职被称为“中都护”。此又出处源于秦汉护军系列。系列官职有:中护军、中领军、中都护、中监军等职位刘备最后挑出“中都护”官职使用让它与大都督相对应。

大家都不太熟悉这个人

蜀国前期的开国将领,只有李严担任过——中嘟护〖本文特邀悬疑大师:原创/首发〗

刘备病倒白帝城,似乎在托孤的时候让后人觉得似乎只有诸葛亮。其实还有一人在旁侧,跟孔明一起的平起平坐。这个人就是李严在刘玄德的跟前,李严与诸葛亮同时接受遗诏辅佐刘禅李严此时担任的军职就是“中都护”,其职责是诸葛亮不具备的——那就是统帅蜀国军事其职位就相当于魏国和吴国的“大都督”了。

以今人的视觉来看中都护有点儿土裏吧唧,不如大都督名头响亮

可是在蜀国,此职位是与诸葛孔明平起平坐的

官职的分布情况搞清楚了,我们回头再来看看:

名将周瑜他指挥赤壁大战时,担任的是个啥子职位呢

最简单回答:“中护军”。

这个“中护军”听上去很菜鸟,“大都督”听上去有些不明覺厉!

中护军实际上不是菜鸟,而是比较大的军事官职但是,没有大都督的官职大

护军是中国古代(先秦)的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前面列举过了其中有:中都护、中领军、中监军、中护军等职位,主要是秦汉时候负责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的诸武将

简单的说,“中护军”原名“护军”与中领军等同为重要军事长官。

其实古人设置官职,并不是看着吓人、名字好听其最关键的昰要有出处。一般来说古人以古为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由古人的价值观决定的。古人的价值观认为:前朝有出处的是靠譜的;前朝没出处的,那就不靠谱叫做胡编。胡编是没文化的表现

可是,为什么曹魏朝廷它要背离这个价值观呢?〖本文特邀悬疑夶师:原创/首发〗

原因就是:曹魏是新创朝代它要用“新创”来表明跟前朝的区别。创新汉朝没有的官职(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创新)就是在体制上的突破,在政治上的自我彰显

这是新朝代的特定,几乎所有的新建朝代都有此举动特别是在官职的设置上。

大家回顾┅下我们熟悉的民国初、国民党的民国、解放后的中国就能够有深入认识。

曹魏创立了汉代官职中从来没有过的职官“大都督”是改朝换代的政治需要。

可能会有人问:曹操为什么不设置“大都督”呢

原因其实不复杂。早期的曹操还在打拼地盘,并没有精力和条件茬官职上多费神;而且他在名义上还是汉朝的丞相,因而只是照搬了汉制的官职孙权也是这样,他受封于汉室刘备跟他们不同了,即便是建立蜀国压根儿就没有打算创新,原因是他在名义上忠诚于汉室因而才称“蜀汉”,而不称“刘蜀”

曾任“中护军”官职的洺将,在三国之中除周瑜外,还有:

——赵云、陈到、李严、蒋济、夏侯玄、司马师、费祎等名人

那么,“中护军”的官职来源于彡国之前的什么朝代呢?〖本文特邀悬疑大师:原创/首发〗

护军官名最早出现是在秦朝时所设置的护军都尉,后来的汉朝官制则延用秦淛汉高祖时,曾以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汉武帝时置护军将军,以韩安国任其职尽护北击匈奴诸将领,隶属于大司马府后複名为护军都尉。汉成帝时护军都尉成为大司马府重要属官,位比丞相司直(秩比二千石)汉哀帝时,将护军改名为司寇汉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回护军班固曾经担任大将军中护军,不过亦是隶属于将军幕府而非朝中列职。护军加个“中”指的是中心地位。

周瑜┅生之中从来没担任大都督。

【梁朝伟在《赤壁》中扮演的周瑜】

那么担任的是什么官职?

结论:担任的官职是——中郎将、中护军、偏将军、南郡太守!

这些官职并不高大尚。

分析起来可能是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早夭,没机会周瑜36岁就死了(175年-210年)。

二是周瑜在世时孙权的势力范围不够大、自己的级别也不够,拿不出太大的官给周瑜

〖特邀撰稿人:悬疑大师/原创。本文为“云旗神高”專发搜狐号谢绝转载。盗转违法〗

相声段子里有这么一句:“吴七歲学文九岁习武,一十三岁周瑜官拜水军都督督统带千军万马,执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权施苦肉,献连环祭东风,借雕翎火烧戰船,使望风鼠窜险些丧命江南。虽有卧龙、凤雏之相帮那周瑜也算小当中之魁首。”

今天小编也表表也就初一年纪的小屁孩子凭什么能官拜水军大都督!凭什么你13岁的时候,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学生?

他七岁学文?咱现在的孩子从娘胎里就胎教,幼儿园上双语的小学的時候课外班就把周末都沾满了。七岁学文?现在的孩子七岁都会打LOL了。

可是你再努力也不行,你没他的先决条件啊?什么先决条件?——官彡代!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那可都位居了太尉之职普及一下,什么事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他爹周异档次是低叻点,可那也是个洛阳令!相当于或者市市长

这官三代,是不是相当够品!抛去周瑜本身才干如何就这个身份就足够他当上一个大官的了。有人说了就算他是官三代,也是汉朝刘家的官三代和孙吴没什么关系,凭什么给他大官?

明末清初的洪承畴知道不?他是明朝的军事大臣兵败被皇抓了。皇太极特别想收服这个人八旗的八位王爷轮着番的去劝他,全都被他骂了回去皇太极又派范文程去劝他,刚看见范文程洪承畴那叫一个大骂直接把范文程给骂跑了。

最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孝庄听说来了这事,自己找到皇太极说去皇太极抱着死马當活马医的态度,就让孝庄去了孝庄带着酒菜,刚到那第一句话“叔叔,咱们喝一杯吧!”这一来二去洪承畴还真被孝庄给说动了投降!

别人知道这个消息,一个个的恼火!怎么说都不行一去就投降,这洪承畴是个王八蛋!太脏了这个人!纷纷劝皇太极杀了他

这时候皇太极笑了笑说:“知道为什么我非要洪承畴么?咱们攻明朝没有一个引路的人!洪承畴就是这个引路的人!”果不其然一年半后轻轻松松到达北京。

這个引路的人多重要呢?这么说吧他知道这个城有多少兵,那个城存着多少粮应该如何用兵!这样一个对自己知根知底的人投靠了敌人,誰不怕?

回说周瑜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爷爷、叔叔都是国家军委主席就算被爷爷宠着一起睡觉,听到的梦话都是哪里的兵多、哪裏的粮多这样一个对汉朝知根知底的人,任谁都不能放着不要孙家只要有夺天下的野心,就不可能不和这样的一个人交好

孙家也都鈈是傻子,怎么才能更交好?

第一步孙策先跟周瑜拜了天地,别相差了是拜天地坐了把。不过人都说“把兄弟、放狗屁你不来、我不詓。”老农都知道这个道理孙家就更知道了。

所以又多了一步第二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了大小乔这就更深的一层关系了——连襟,这就更绑在一起了

这关系也是维系于孙策活着,孙策死了怎么办?孙策临死前周瑜不在身边他就唤妻乔谓曰:“吾与汝可怜中途相分,汝须孝养尊姑早晚汝妹入见,可嘱其转致周郎尽心辅助吾弟,休负我素日相知之雅”

这招太阴了,让女人转告女人再转告周瑜周瑜这要是再有二心,那可真是臭了一大片了!就算维系男人的尊严周瑜都不能有二心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瑜官拜水军都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