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段什么是篇章语言学藏学问的下联

拒绝访问 | www.ggdoc.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ggdoc.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dcd13d8eaf4436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考场规则,考试考场标语,对联,短文(小升初_百度知道
考场规则,考试考场标语,对联,短文(小升初
我有更好的答案
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有的对联概括了古代文人的一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⑶从杜甫“一览众山小”句即可推断此指泰山。  (二)填。  ⑴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  ⑵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  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⑶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2003年福州市中考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语文知识积累。第1题⑴从“写鬼写妖”、“刺贪刺虐”等语可以辨出这副对联颂扬的是清代作家蒲松龄,作品当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⑵据“新乐府”就大致可以断定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再根据官职名,词性相对,结构相应。  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⑵唐代论诗人,平仄相对,内容相关: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文采有后主遗风,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下联即以“大地气象”偏正结构作主语来对。1,漱玉集中,金石录里、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字数相等。对联可长可短,2002年大连市中考试卷有这样一题,答案也不难判断,所以这里就不讲了);文明播东西”,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稍长的对联,半联不只一句,动词对动词,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先生已经作古,我们可以把后半句改为:近看西北,使之合乎对联的要求。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  (2003年山西省中考题)  这类试题答题时要扣住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后二者是仄声。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今平仄。第2题⑴由“黄鹤”:七擒孟获东和:东和孙吴北拒、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意思对即可)  (五),最重要的是相关资料如下,我们可以推知写的是“岳阳搂”第二联“漱玉集”是李清照的词集。  根据对联的有关常识、平仄相对(要求不是太严,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其实也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而“与百姓同乐”就是欧阳修的政治理想,根据下列对联,联系所学的古诗文。  2002年吉林省中考试题中,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普通话四声、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的特点。第5题上下联结构不对应,应将下联调整为“放歌纵酒喜日暖泥融万木春”;第6题字数不相等。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  二,因此下联可以拟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四)、通过对联考查对名著知识的了解。  2002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试题,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登高望远见山青水绿千帆过  放歌纵酒喜暖日融泥万木春  (2003年湖北咸宁市中考题)  5、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3:  3:  一,形容词对形容词,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七擒:北拒,便不成为对联。2、句式一致。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通过对联考查学生文化、文学知识的积累情况。  2003年福州市中考试题。比如:“学问藏今古;也不能一轻一重,《彷徨》是鲁迅的两部著名小说集之一。汉字有四个声调,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特殊情况外。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请用下列部古典名著中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________________(2002年吉林省中考题)  7、在某班组织的对联交流活动中,有同学根据杜甫的《春夜喜雨》拟了上联“绵绵春雨润万物”,请你运用对仗的知识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3年无锡市中考题)  这类试题,除了需要具备一些对仗的修辞知识外,上联末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尾字必须是平声,造三间临水轩斋  (二)、考对名著的了解以及对对联知识的运用。  这要求学生既要有一定的阅读量,答案不言自明;⑵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岳阳楼记》也有“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登斯楼也,则有……”的句子、任职地: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收取东川、西川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下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内容要密切关联,依次类推。例如,另一部是《呐喊》,那么上联的最后两字应该添“呐喊”  (三)、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对联知识考查学生。5,相差悬殊,那样,“后主”是指南唐后主李煜,她和李清照都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因此可以推断该联写的是李清照。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排八阵:北拒曹魏收二川、词性相对。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拟一个下联(宽对即可):  六出:六出祁山七擒,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以此类推。4、结构相应,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从下联的最后两字可以看出、考点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又要对对联知识有所了解,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类题自可从容应对。第3题⑴⑵分别考查学生对《水浒传》,答案不难给出:林教头、曹操,。  《岳阳楼记》中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  6,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再根据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更着重于语言实践能力的考查、题型设置  (一)辨:  1、下面两副对联所指的作家分别是谁,请将姓名及其主要作品集填在括号里:  (一),湖山之边,尚有三庙旧祠堂()()  (2002年四川省中考题)  2、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例:2002年天津市高中招生试卷中,有这么一题: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6,理解了联语内容,有一副由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译著尚未成功,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诗坛地位加以佐证,作品为《新乐府》或《白氏长庆集》:收二川。  (三)改:  4、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得不工整的地方,请做改动,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或人名。  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故居在绿杨深处。()  第一联中“登斯楼也”和“气象万千”都是《岳阳楼记》中的原句,李杜以远,唯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白云”联想到崔颢咏黄鹤楼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中,上联“祖国江山”是偏正结构作主语、《三国演义》两部中国古典名著精彩情节的熟稔程度,再考虑到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的因素,可把上联删改成“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四)对。第7题下联可以拟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第8题的参考答案是:皑皑白雪兆丰年。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试题一般只要求宽对,即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近、情景符合即能得分,评分不会苛求平仄的合律、音调的和谐。  (五)创:  8、北京申2008年奥运会成功,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要说的话,请写一副对联,表达你的心情。  创作题看起来难度大于上面诸题,但它同时选点、评分又具有开放性,给考生很大的自由度,“旧瓶装新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可借鉴常见的四字格春联的形式拟成“北京梦圆举国同庆”,六字格的形式拟成“北京申奥成功东方巨龙飞舞”等。  对联题专项训练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画亦精,字亦精,。  2、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___欧阳修_  3、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时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弃之可惜;下联: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4、下面是成都望江楼崇丽阁的一幅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根据所给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  下联: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为:浩渺予怀送春水一篙江南绿到停琴伫凉月  5、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眼,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  6、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修改后上联为:。  7、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上联:学问藏今古下联:______________  8、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他停下脚步,皱了皱眉头,问身边的两个衙役是什么意思,衙役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请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用一成语写出横联。横联是。  10、初中三年,你和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即将毕业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老师说,请你拟一副对联唱出心中最美的对老师的赞歌。  11、小试卷铺开赛场,谁是语林高手?,!  12、忆往昔沧桑岁月,  13、、忆往昔刘备三顾茅庐传佳话,  14、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15、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  附对联题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1、精益求精2、醉翁亭中(里)与民同乐3、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5、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6、井冈山,青山起伏,峻岭绵绵;  7、讲解:本题从句式上来说是“二一二”式,而且又是一图书馆楹联,由此我们便可以从图书馆的作用这一点上去思考,图书馆的作用至少有两个:一是藏书,二是传播知识。这样我们便可以认为上联说出了第一个作用即藏书,那么我们便可以对出下联“文明播东西”,“智慧贯西中”,“知识达亚欧”等。  8、讲解:“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上联由“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三个主谓结构分句组成;并且“国”,“家”又能组合成词语“国家”,词语“兴旺”又重复;内容都是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下联我们即可这样对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老健康少健康老少健康”,“老吉祥少吉祥老少吉祥”,“出平安入平安出入平安”。  9、缺衣少食。对联反映了当时的民情。  10、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11、大功夫崭露锋芒,我为联界颖才!大社会架设舞台,吾为人生主角。大人生历练功夫,我当时代强人。大天空驾驭风云,我如世纪雄鹰。  12、看今朝锦绣江山13、看今朝陈毅四上茅山谱新章  14、雄韬伟略,周瑜善用兵。赤胆忠心,赵云力救主。  15、一箭穿云,科学才子会嫦娥/三峡蓄水,炎黄子孙截江流/五洲举杯,中华儿女定乾坤、考基本的对联常识。  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对联的基本常识,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临绿水的轩斋,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者是平声。  ⑴__________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⑵_______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2002年吉林省中考题)  这类试题命题范围往往围绕经典作家、作品
采纳率:9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给十二个学科老师的对联 (收藏经典)
我的图书馆
给十二个学科老师的对联 (收藏经典)
本文转载自快乐汉
您可能也喜欢:
分享到:&&&&&&&&
历史上的今天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帖子主题:文化收藏集
共&1952&个阅读者&
工&&分:109226排&&名:9134劳动点:101905排&&名:7885发帖数:6601 军号:225378 头衔:影子军团之老象识途 工分:109226
/ 排名:9134
左箭头-小图标
文化收藏集
文章提交者:宁波老杨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95-0-1.html
个人开个文化收藏贴,好帖收藏,只为想看的时候翻出来容易些。请文化区的大侠、高士们支持一下,不好意思,谢绝进入。另请版主放行为感!请勿打扰,再次感谢!
延伸阅读:
【影子军团】中 郎 将
【影子军团】飞 龙 营
【影子军团】军人证编号:YZ-00067
暮野连空静,江村入月轻。曲肱山作枕,翕目照无明。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文化收藏集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09226排&&名:9134劳动点:101905排&&名:7885发帖数:6601
军号:225378 头衔:影子军团之老象识途 工分:109226
/ 排名:913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食桑吐丝,采花酿蜜――袁枚论读书与写作多年前阅读《袁中郎随笔》,读到《小修诗叙》中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近日,研读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时,这句话又从腔子里冲突出来。袁枚的观点跟明代“三袁”之首袁宏道即中郎的见解一脉相承。袁枚著《随园诗话?卷七》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人,不可以有我。有我,则自恃狠用之病多,孔子所以‘无固’、‘无我’也。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韩昌黎所以‘惟古于词必自己出’也。北魏祖莹云:‘文章当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独抒性灵”、“自出机杼”,是袁宏道,也是袁枚的文学主张之纲。所谓“独抒性灵”,诚如袁宏道论《老子》、《庄子》,“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袁中郎随笔?张幼于》)所谓“自出机杼”,袁枚在《续诗品?著我》中写道:“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吸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打了一个比方:王梦楼侍讲说,谈诗的家路派别,就好比官员的衙门。衙门里自然视总督为大官,典史为小官(官阶也许都比不上总督衙门里的担水夫),但是,比较起来,宁可做典史,也不愿做总督衙门的担水夫。为什么呢?典史虽小,但还是朝廷命官;总督衙门虽尊贵,但和担水夫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的人学杜甫、学韩愈,学得不成功,却笑矜矜的自以为系出名门。这不过是总督衙门的担水夫罢了,也即上文所谓“寄人篱下”。因此,袁枚说:“与其假人余焰,妄自称尊;孰者甘作偏裨,自领一队?”俗话“宁作鸡头,莫作凤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是否强调“独抒性灵、自出机杼”,就是否定一切,无视前人文章?否!二袁(本文中指袁宏道和袁枚)都强调并力行博览群书,踵武前贤。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或问:‘诗不贵典,何以少陵有读破万卷之说?’不知‘破’字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求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丝者,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蜜者,非花也。”《续诗品?博习》中也说:“万卷山积,一篇吟成。诗之与书,有情无情。钟鼓并乐,舍之何鸣?易牙善烹,先羞百牲。不从糟粕,安得精英?曰‘不关学’,终非正声。”都说明读书对于作文的重要。食桑吐丝,采花酿蜜。是八字,盖读书作文之精髓。“食桑”、“采花”与“吐丝”、“酿蜜”两者关系亲密如呼吸吐纳。《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中引李玉洲先生的话:“凡多读书,为诗家最要事。所以必须胸有万卷者,欲其助我神气耳。”作文与作诗一样,只有“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广采博览,多方涉猎,是读书之根本。《随园诗话?卷八》中讲“文尊韩,诗尊杜,犹登山者必上泰山,泛水者必朝东海也。然使他空抱东海,泰山,而此外不知有天台武夷之奇,潇湘镜湖之胜;则亦泰山上之一樵夫,海船上之一舵公而已矣。学者当以博览为工。”采得百花才能酿出佳蜜。读书方法很重要。袁枚强调读书过程中要善于甄别优劣,他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他认为,每一位作家都有其长也都有其短,如果但学某一家,但读某一人之书,必然不捐优劣:“学汉魏《文选》者,其弊常流于假;学李杜韩苏者,其弊常失于粗;学王孟韦柳者,其弊常流于弱;学元白放翁者,其弊常失于浅;学温李冬郎者,其弊常失于纤。”怎么办呢?他说:“人能取诸家之精华,而吐其糟粕,则诸弊端尽捐。”原来,博览不仅有利于采百家之长,也有利于捐百家之短。关于创作,袁枚的论述最多,也最深刻精辟,富有创见。被震泽杨复吉赞之为“鸳鸯绣出,甘苦自知”的《续诗品》集中论述了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对于一般文学创作乃至于学生作文都有较多有益的启迪。关于写作,没有一定之法,根据前人的他人的文章而总结出来的《文章作法》之类,也为袁枚所不稽。“从古讲六书者,多不工书。欧虞褚薛,不nn于《说文》《凡将》。讲韵学者,多不工诗。李杜韩苏都不斤斤于分音列谱。何也?空诸一切,而后能以神气孤行;一涉笺注,趣便索然。”“《宋史》:‘嘉佑间,朝廷颁阵图以赐边将。王德用谏曰:兵机无常,而阵图一定,若泥古法,今以用兵,虑有偾事者。’《技术传》:‘钱乙善医,不守古方,时时度越之,而卒与法会。’此二条,皆可悟作诗文之道。”那么袁枚所谓“诗文之道”是什么呢?“独抒性灵、自出机杼”。是八字,盖袁枚诗学理论之核心。它既是诗文创作的起点,更是创作的终点。具体而言,创作者要处理好以下十五个方面的关系,方能吐出素丝,酿出佳蜜。第一,“言为心声”――修养与创作的关系。既然袁枚将“独抒性灵”奉为诗文创作之圭臬,那么,一个人的性情、品格就显得至为重要。因为,“尹文端公曰:‘言者,心之声也。古今来未有心不善而诗能佳者。《三百篇》大半贤人君子之作。溯自西汉苏李五言,下至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所谓大家名家者,不一而足。何一非有心胸。有性情之君子哉?即其人稍涉诡激,亦不过不矜细行,自损名位而已。从未有阴贼险狠,妨民病国之人。至若唐之苏涣作贼,齐叉攫金,罗虬杀妓,须知此种无赖,诗本不佳,不过他人以传耳。圣人教人学诗,其效可观矣。’余笑曰:‘曹操如何?’公曰:‘使曹生治世,原是能臣。观其祭乔太尉,赎文姬,颇有性情,宜其诗之佳也。’”(《随园诗话?卷十二》)所谓“言为心声”,“风格是人”。因此,笔者将修养与创作的关系置于首位。第二,“风云并驱”――气概与创作的关系。南朝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文心雕龙?神思》)精神气概越大,他的志向越高远,创造力也越弘大,诗文创作成就也就越大。“诗虽淡雅,亦可有乡野气。何也?古之应刘鲍谢李杜朝霞苏,皆有官职,非村野之人。盖士君子诗破万卷,又必须登庙堂,览山川,结交海内名流,然后气局见解,自然阔大;良友琢磨,自然精进。否则,鸟啼虫吟,沾沾自喜,虽有佳处,而边幅固已狭矣。人有乡党自好之士,诗亦有乡党自好之诗。桓宽《盐铁论》曰:‘鄙儒不如都士。’信矣。”(《随园诗话?卷四》)袁枚所谓的“乡野气”就是一个人的气概。第三,“器识为高”――才学与见识的关系。“作史三长:才,学,识缺一不可,余谓诗亦如之,而识最为先。非识,则才与学俱误用矣。北朝徐遵明指其心曰:吾今而知真师之所在。其识之谓欤?”(《随园诗话?卷三》)见识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的高度、深度与独创性。对于诗文创作而言,它才是本质性的东西。难以想象,一个思想平庸的人,怎么能够创作出思深意丰的佳作。《续诗品?尚识》中说:“学如弓弩,才中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为药误。我有禅灯,独照独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第四,“得诗书外”――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创作不仅向书本学习,更要向生活学习。袁枚认为“家常语入诗最妙”。他列举了一些诗人的诗作加以说明:“楼高自有红云护,花好何须绿叶扶。”(陈古渔《咏牡丹》)“善保玉容休怨别,可怜无益又伤身。” (徐贯时《寄妾》)他还说:“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一经说出,便妙。”如:“灯尽见窗影,酒醒闻笛声。”(盛复初《独寐》)“桥欹眠折苇,槛倒坐双凫。”(姜西溟《野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不仅体现在它向我们提供了极其富赡的创作素材,而且,还可以点燃我们的创作灵感。袁枚写道:“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村童、牧夫,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随园诗话?卷二》)第五,“妙手通天”――灵感与勤奋的关系。《续诗品?神悟》“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惟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著文字。宣尼偶过,童歌沧浪。”对于这段文字,《随园诗话》中也有论述:“黄黎洲先生云: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惟诗人能结之于不散。”唯有“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方可“与神通”,也才能传达出大自然的神韵。有时,神与心会,妙不能言。“夫诗为天地之音,有定而无定,到恰好处,自成章节,此中微妙,口不能言。”(《随园诗话?卷四》)这些,强调的都是灵感。其实作文不仅需要灵感,还需要刻苦。“萧子显自称:‘凡有著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此即陆放翁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薛道衡登吟榻构思,闻人声则怒;陈后山作诗,家人为之逐去猫犬,婴儿都寄别家。此即少陵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也。二者不可偏废:盖诗有从天籁来者,有从人巧得者,不可执一以求。”(《随园诗话?卷四》)“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怡无佳句令人传诵。有句无篇者,一首之中,非无可传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功夫。必也有篇有句,方称名手。”(《随园诗话?卷五》);因此,诗文创作,“天籁”、“天分”与“人巧”、“功夫”都是缺一不可的。搠其源,灵感并非无迹可寻的“神物”,灵感是长期勤奋的恩赐。所谓“天籁”,所谓“天分”,没有“铁杵磨成针”的功力,自然是请不来的。第六,“专一潜修”――专习与博采的关系。关于博采,上文已经讲到,博采既可以学百家之长,又可以捐百家之短,从而“兼综条贯,相题行事”。同时,在博采的基础上,专习一家,用心揣摩,历练出自己的风格。“古人门户各自标新,亦各有所祖述。如《玉台新咏》温李西昆,得力于《风》者也。李杜排o,得力于《雅》者也。韩孟奇崛,得力于《颂》者也。李贺卢仝之险怪,得力于《离骚》、《天问》、《大招》者也。元白七古长篇,得力于初唐四子;则四子又得力于庾子山及《孔雀东南飞》诸乐府者也。”(《随园诗话?卷五》)第七,“自出机杼”――模仿与独创的关系。专习不等于机械模仿,不是说学“像”、学“似”,而是学“神”。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就生于“学”,死于“似”。“欧公学韩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韩,此八家中所以独树一帜也。公学韩诗,而所作颇似韩,此宋诗中所以不能独成一家也。”(《随园诗话?卷六》)袁枚的发见,我们定当牢记在心。独创关键在于能发抒自己的怀抱。袁枚说:“千古善言者,莫如虞舜,教夔曲乐曰: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曰:歌永言。言歌之不离乎本旨也。”“最爱周栎园之论诗曰:诗,以言我之情也,故我欲为则为之,我不欲为则不为。”“王阳明先生云: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顾宁人与某书云:足下诗文非不佳;奈下笔时,胸中总有一杜一韩放不过去,此诗文之所以不至也。”(《随园诗话?卷三》)可见,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能自出机杼,不落人窠臼。故云:“作诗,不可以无我。”第八,“情动辞发”――写景与言情的关系。抒情虽说与描写、叙事、说明、议论并列为写作的基本方式,但无论描写,叙事,还是议论,抒情总是贯穿始终,“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与。 ”(《毛诗序》)“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感情是诗人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别林斯基)“万华亭云:孔子‘兴于诗’三字,抉诗之精蕴。无论贞淫正变,读之而令人不能兴者,非佳诗也。”(《随园诗话?卷十六》)“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我道:景虽好,一过目而已忘;情果真时,往来于心而释。孔子所云‘兴观群怨’四字,惟言情者居其三。其写景,则不过‘可以观’一句而已。”(《随园诗话补遗?卷十》)“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然亦各人性之所以:杜甫长于言情,太白不能也。永叔长于言情,子瞻不能也。王介甫曾子固作小歌词,读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之故。”(《随园诗话?卷六》)第九,“意主辞奴”――练意与炼字的关系。袁枚《续诗品》中将“崇意”列为第一品:“虞舜教夔,曰“诗言志”。何今之人,多辞寡意?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语言为思维的外壳。“意”即主旨,是思维的产物,它必须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才得以发表出来。虽如此,语言仍是宾,意蕴才是主。如果意蕴浅,语言再精美、凝练,终就是“喧宾夺主”。当然,并不是说,语言无须锤炼,相反,语言同样需要“千锤万击”,古人极重“炼字”。只是“炼字”必须以“练意”为前提才有美的价值。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第十,“复归于朴”――平正与雕琢的关系。诗文创作的境界与书法差强近之。“孙过庭《书谱》云:‘学书者,初学先求平正;进功须求险绝,成功之后,仍归平正。’予谓学诗之道,何以异是?”(《随园诗话?卷七》)“沈存中云:‘诗徒平正,若不出色,譬如三馆楷书,不可谓不端整,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此言是也。然求佳句,诗便难作。戴殿撰有祺句云:‘但得闲身何必隐,不耽佳句易成诗。’”(《随园诗话?卷十二》)“某太史自夸其诗:不巧而拙,不华而朴,不脆而涩。余笑谓曰:‘先生闻乐,喜金丝乎?喜瓦缶乎?入市,买锦绣乎?买麻度乎?’太史不能答。”(《随园诗话?卷五》)固然“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于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譬如大贵人,功成宦就,散发解簪,便是名士风流。若少年纨绔,遽为此态,便当笞责。富家雕金琢玉,别有规模,然后竹几藤床,非村夫穷相。”(《随园诗话?卷五》)“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孔子曰:‘情欲信,词欲巧。’孟子曰:‘智譬则巧,圣譬则力。’,即曲之谓也。崔念陵诗云:‘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洵知言哉!”(《随园诗话?卷四》)“老年之诗多简练者,皆由博返约之功。如陈年之酒,风霜之木,药淬之匕首;非枯槁闲寂之谓。然必须力学苦思,衰年不倦,如南齐之沈麟,年过八旬,手写三千纸,然后可以压倒少年。”(《随园诗话?卷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复归于朴是也。第十一,“妙在于空”――质实与清空的关系。张炎在《词源》中讲:“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代沈祥龙说:“清者,不染尘埃;空者,不着色相之谓。”“严冬友曰:‘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处也。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定员之乐耶?钟不空则哑矣,耳不空则聋矣。’范景文《对床录》云:‘李义山《人日诗》,填砌太多,嚼蜡无味。若其他怀古诸作,排空融化,自出精神。一可以为戒,一可以为法。’”(《随园诗话?卷十三》)第十二,“诗非一格”――含蓄与直露的关系。“千古善言者,莫如虞舜,教夔曲乐……曰:声依永。言声韵之贵悠长也。”对于诗文,当有言外之意,“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严沧浪借禅喻诗,所谓‘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寻。’此说甚是。然不过诗中一格耳。阮亭奉为至论,冯钝吟笑为谬谈,皆非知诗者。诗不必首首如是,亦不可不知此种境界。如作近体短章,不是半吞半吐,超超元箸,断不能得弦外之音,甘余之味。沧浪之音,如何可诋?若作七古长篇,五言百韵,即以禅喻,自当天魔献舞,花雨弥空,虽造八万四千宝塔,不为多也,又何能一羊一角,显渡河,挂角之小神通哉?总在相题行事,能放能收,方称作手。”(《随完诗话?卷八》)在诗文创作中,各种风格、各种创作手法融汇一体方妙。第十三,“盐在水中”――典故与创作的关系。袁枚说:“余尝谓鱼门云:世人所以不如古人者,为其胸中书太少。我辈所以不如古人者,变其胸中书太多。昌黎云:‘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亦即此意。东坡云:‘孟襄阳诗非不佳,可惜作料少。’施愚山驳之云:‘东坡诗非不佳,可惜作料多。诗如人之眸子,一道灵光,此中着不得金屑,作料岂可在诗中乎?’予颇是其言。”(《随园诗话?卷十三》)好作文而不读书,必然寡淡无味;书读多了,又好“掉书袋”,写起文章来也乏味得很。挺矛盾的。其实,只要处理好典故与创作的关系,问题也就解决了。如何处理这一对关系呢?“我手写我心”。他说:“浦刘愚山长云:‘诗生于心,而成于手。然以心运手则可,以手运心则不可。今之描诗者,东拉丁西扯,左支右吾,都从故纸堆来,不从性情流出,是以手代心也。’”(《随园诗话补遗?卷四》)不能发抒自己的真性情,自然就会被古人被他人的思想、言辞所左右。就如袁枚所讲的请客的比方:“酒肴百货,都存行肆中。一旦请客,不谋之行肆,而谋之于厨人,何也?以味非厨人不能为也。今人做诗,好填书籍,而不假炉锤,别取真味。是以行肆之物,享大宾矣。”(《随园诗话?卷六》)苏轼曾经说过,作文当以意为先,然后经史子集皆为我所用。达到“运化成语,驱使百家,人习而不察。譬如盐在水中,食者但知盐味,不见有盐也。”的化境方大功夫。(《随园诗话补遗?卷十》)“周栎园论诗诗云:‘学古人者,只可与之梦中神合;不可使其白昼现形。’至哉言乎!”(《随园诗话?卷六》)第十四,“修改不辍”――修改与创作的关系。“夫用兵,危事也;而赵括易言之,此其所以败也。夫诗,难事也;而豁达李老易言之,此其所以陋也。唐人西云:诗初成时,未见訾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瑕累又出,又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然而天机一到,断不可改者,余《续诗品》有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随园诗话?卷三》)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们的经验证明,文章是改出来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他自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其中甘苦,非创作者,怎得知之!袁枚还说:“人称大才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大才如海水接天,波涛浴日,所见皆金银宫阙,奇花异草;安得有泥沙污人眼界耶?或曰:‘诗有大家,有名家。大家不嫌宠杂,名家必选字酌句。’余道:作者自命当作名家,而使后人置我于大家之中;不可自命为大家,而转使后人摒我于名家之外。常规蒋心余太史云:‘君切莫老手颓唐,才人胆大也。’心余以为然。”(《随园诗话?卷一》)这既是创作中的锤炼语言,也是创作后的字斟句酌,一丝一毫敷衍不得。第十五,“心虚诗进”――自力与求教的关系。“诗得一字之师,如红炉点雪,乐不可言。”(《随园诗话?卷四》)创作者总会囿于识见、知识、阅历和主观的自珍心理,创作中常有考虑不到处,因此,向别人请教是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随园诗话》中记载了多个这样的小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的是这样一则:“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梅。’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齐己下拜。”(《随园诗话?卷十二》)虚心求教,是提高创作水平的重要方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经常将创作好的诗歌读给老人妇女们听,如果,他们听不懂,他就要对诗歌进行修改。这也是白诗平易晓畅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刘霞裳与余论诗曰:‘天分高之人,其心必虚,肯受人讥弹。’余谓非独诗也;钟鼓虚故受考,笙竽虚故成音。试看诸葛武侯之集思广益,勤求启诲,此老何等天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颜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非谦也,天分高,故心虚也。”(《随园诗话?卷九》)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09226排&&名:9134劳动点:101905排&&名:7885发帖数:6601
军号:225378 头衔:影子军团之老象识途 工分:109226
/ 排名:913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袁枚「性`f」分析T玉婷一、「性`」f之WY源有清一代,WgL廒於R整前f,清亦此特色;但因人性格c偏好不同,η叭苏f法理解亦有出入,即使力求A融,不免仍有p重之分,遂可e椤干耥」、「格{」、「性`」、「肌理」四家。「神」f橥跏康()所倡,「格{」f由沈德()提出,「性`」f樵叮)力主,「肌理」f乃翁方V()建立;四家各IL},其中「神」c「性`」二f^榻咏袁枚m言:「我奉O洋如貌蹋幌喾票〔幌」
,主要{cO洋皆化自司空D(837-908)、烙穑s1200前後在世)、袁宏道();T人主m有小,若著眼率皆重言外之意、真情至性、d趣味等共通性,t不妨橹v求g美感之一}相承者。袁枚性格放任跌宕、不喜拘束,天才特出兼有自成家抵荆且圆幌w附;管今人究其f可lF士、宏道E,袁枚s未L自言踵^二人。然欲廓清袁氏热荩不能忽二人可能之影,故撮述袁宏道、王士主於下,以Q袁枚「性`」f之WY源。(一)袁宏道「F真」主李()《童心f》倡「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
童心即真心,是文W作的根本,其f楣踩^承;公安派基本主重性c自然,袁宏道榇砣宋铩T腺F「真」,以橐r代有一r代之文化,一人有一人之情感,唯「」方能存「真」,二者相o相成而後有趣。此即所^: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O其,各F其趣,所以可F。袁宏道主「」,反ζ咦幽7轮f,理由有二:一r移事,古派欲W古人,但得言Z之E而不悟精髓,q如蓝u夏葛;二槲Wv史l展遇Ft,w制L格o法c热萸楦邢嗷ヅ浜希W形式自然a生化。
又其所^「趣」,乃指天生自然之性所流露的喜L味,非W硪喾ψ匀坏挠^照之罚o心」反能得趣。
宏道以作楦魇阈造`之表F,所以文W作品能呈@百千姿B;「真」樽髌劣之剩蟪鲮蹲约盒匾芏雅俗,故不M言民歌、蚯靶≌f之r值。公安三袁承自李,袁枚近於公安;然袁枚不H李樨谗缺I\, 且不M於宏道。云:吾家中郎,治行可^;若其文章,根柢\薄,s端。蒙公e以相M,得o有彼哉彼哉之@呼?宏道非不W者亦不完全否定W作的助益,他特e重性`真心,目的是破危四酸ξr俗陋弊而下之健@钯J樽xx理若成童心之障,tW榧偃Y,宏道承u李f法K力Cr俗流弊;公安末流於俚僻,M可皆楹甑乐^?袁枚「性`」f可^中主性`者之集大成,於昔r偏H嗨拚匾作品樽髡咔楦姓嬲\表Fto前人,然袁氏η俺性`一派者,似未o予公允ur。(二)王士「神」f宋代W,前後七子宗尚古取法盛唐,公安力倡新伺e性`;二派流弊,前者w熟,後者俚僻。竟陵槌C二者之失,主於古人中求其精神,然欲性`,不免走入偏路。清初人W宋平淡欲救竟陵之停s又染宋好lh、平直板;王士遂以「神」f救弊a偏,天下俊士翕然之。
士承司空D「味外之旨」及烙稹概d趣」fNw,
主能鬟_言外之意者榧选K^「言外之意」指於作品中有所dl感|,超乎表象文字所指者,亦即意象(imagery)所引致的情感c知X之混合物,可成作品的意境。士伺e「神」,家多以「L神致」解「神」二字,而L神致本用於人物之品u;^O洋所重在「意」,可知「L神致」於其所指涉不H止於作者人HL采神情,更是g家感受世界c表F情感的特方式。
作者情感樽髌仍诰瘢淖中揶o橥庠谛问剑康Υ艘嘤兴粢猓
故「神」f}包含煞矫妫阂樽髌氛w意境;
二檎Z言文字L格。士L言:表}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M得L流」八字。昔司空表}作《品》凡二十四,有^「_澹」者,曰「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自然」者,曰「俯拾即是,不取T梗挥兄^「清奇」者,曰「神出古,澹不可收。」是三者品之最上。又多Qu王、孟、柳、f之作,
故知「神」f烙^念核心:意境需尚空寂超逸,Z言L格t以_澹清h榧选km因朦V之美不易以文字具w指,遂有I「神」f蹈空欺人者,但「神」f本就之美W性|作l],空寂c清h皆倜栏薪,K不P涉「蹈空欺人」。梁章《退庵SP》云:王O洋四言,曰典,曰h,曰C,曰t,而未拈出一「真」字。「神」fη宄W宋流於平直\露之弊端而起,重在言有M而意oF,清h超逸遂成最高省R患抑员倦y於含括所有用妫康χ⑾滤什惶e伺e「真」;袁枚榕c「格{」f、「肌理」f抗衡,因此{「著我」。故袁枚m同意「神」重要,s以椤干耥」必出於人先天真性情,不可勉而致。
扇嗽同俚兰已灾局鳎匾作品所N含的人情志,相t在於士偏重以美,袁枚偏重以情,此或者便是袁枚ν跏康「不相菲薄不相」的最大原因。二、「性`f」热莘治袁枚,掖窝浴感造`」,如其云:人有M腔恚o皇,榭W,自成一家。其次tw文,M可排,何必借橘u弄。自《三百篇》至今日,凡之髡撸际切造`,不P堆垛,惟李x山,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使,不F鎏钜病w境甚,情甚活,在乎好W深思,心知其意,以不失孔、孟之旨而已。必欲繁其例、M其、苛其l㈣滂羝湫造`,使o生人之罚灰俸酰可知袁氏以抒l性`楹诵摹R蛄χ餍造`,故J樯虻「格{」f但知「厝岫睾瘛埂溉大用」之用功能,
翁方V「肌理」ft流於「以注疏F高,以填砌衿博」,
俱椴徽娼庠者。然「性`」二字作何解?V(s468-518)《品》u阮籍(210-263),云:「阎鳎梢蕴招造`、l幽思」;
李延郏ǎ589-676?)《南史&#8231;文W餍颉吩唬骸缸h以恚o人代有。大t章典,小t申舒性`」;
袁宏道〈序t氏家K集〉言:「不可造是真性`也」,
「性`」一~似多作性情。但^袁枚「使人於性`,塞C括,M非作而亡哉?」
c「今人浮慕名而橹入x性情又乏`C」
之Z,其所^「性`」分樾郧榕c`C煞矫妫盒郧槭窃人的性情感,`Ct是人的天分才狻KJ作需根源真情感,ur好闹室喽艘於此,若首重教化功能、W知Rt是本末倒置。情感l自刃尼幔中杞逯赊o方能m切表_;後天的Wm然可以增M作技巧,但c生俱淼作天分及f慧才飧槭欠衲苌朴眉记傻年PI。性情真切、`C高妙成袁枚「性`」f立纱笾е欢@特|都P涉人本身,正其所^「著我」者。(一)性情袁枚曾f:「言志,言必本乎性情也。」
又f:「人有K身之志,有一日之志,有外之志,有事外之志,有偶然d到、流B光景、即事成之志,志字不可看⒁病!
鬟_作者心中所思所感,人事r地互有不同,志之热菀蛑;惟所思所感重在真切,l自人胸臆而非杜撰做作。他曾批u王士樽非蟛患床浑x的超逸美感,不主性情、V匦揎,以致作予人假之感;
又以「目之所未瞻,身之所未到,勉橹腥缑┖曝背、高金罐o和友人〈扈o事〉。
重性情之真可一斑。「性情之真」不H指人H生活中的性情,也包含作者於作品中所@露的神情L采。袁枚於此可^力行不悖:作求情感之真切,生平行事亦如是;然其所^「真」,是先天性之真,未必完全合乎世俗的道德,以致袁枚通不b、寄情色的放任B度多遭非h。章W\()斥他「_枉L}`後生,猖狂相率xf情。春L花涠嗪际请S@M成」;
w翼()更直言「引T良家子女,蛾眉都拜T生」。
袁枚s始K冷眼以ηХ蛑福^「暴生平得失於天下,然後天下明明然可指而按,而後以存其真」;
他都俚W甚椴恍迹炊园领蹲约旱穆市匀握妗
重真情的性格促使袁枚留下大量歌男女矍榈脑作,以椤盖橹龋缒信梗
K甘冒大不MV收女弟、Q妓之bx能文者。(二)`C情的表F有借於才,才由天性使然,非PW;袁枚言「文自需W力,然用P思,全{天分」,
x材、相}、用P、布格、耥皆有於人天生才份,亦即g直X。他J槁f之人一指便悟,`心敏慧故能景物而起d⑦\技巧而餍郧椋思此^:B啼花落,皆c神通;人不能悟,付之h零。惟我人,妙扶智,但性情,不文字。宣尼偶^,童歌胬耍之欣然。m出自人之口,s是自然天[,人某N特定情思c天地某N特定景物相遇,即景成趣、自然S便是佳作。春景漾生C、秋景多C煌榫坝枞瞬煌惺埽人基於天生直X的I悟能力,l而作,其中微妙踔吝B人自己也o法具wf明。「如化工,即景成趣。逝者如斯,有新o故。因物x形,S影Q步」
及「夫樘斓卦簦卸ǘo定;到恰好猿梢艄」
即此意。他⒃人短旎[之音的I悟椤胳`C」之一,而由此得到的趣最榭少F,若刻意求t流於假做作,全o致。因他以「我不我」榧衙睿
所以推崇《三百篇》、《古十九首》^千古,o}之樘旎[之音;h魏以下有}方有,x性情遂h,D成人[之音,y臻化工之境。三、袁枚其他W主《S@》卷五,言:抱n杜以凌人而粗手笨_者,^之嚅T托足;王孟以矜高而半吞半吐者,^之v人;_口言盛唐及好用古人者,^之木偶演颍还室庾咚稳死者,^之乞喊峒遥缓茂B次剌剌不休者,^之村婆絮;一字一句自]v者,^之古董_店。乎⒏骷伊鞅椎辣M。人疑他Mo依傍?袁枚自言但尊周、孔,其後┭再Zt不能S附和。他丁父裾{」c「肌理」二f尤椴M,以槎疫^於{的社τ眉耙W入,俱椴徽娼庠者。《az》卷三言:孔子,但云d^群怨,又云『厝岫睾瘛唬阋印C献诱,但云『以意逆志』,又言『言近而指h』,足矣。不料今之流有三病焉:其一填洌M死猓择嫜筒黄湟蝗oN藉,矢口而道,自夸真率;近又有v{而圈平c仄以樽V者,戒蜂腰、Q膝、B、p以勒撸蜩蛉唤癃得之密。知袁枚r俗之不M。榫缺籽a偏,袁枚力倡「性`」之f:主重在抒l性`,情感真\、天分`妙,情立o巧自能有新活趣;格{不在性情外,W樘旆种o助。袁枚反徐陡裉祝J槠桃欢艘咨鞅祝势湓m以性`橹鳎钟兴f作檠a充,大致皆是言天分不M工力、以W郧椤T有融合Tf以自成一家的企D,後人w其椤感造`」,H是就主中特{者言。袁枚曾^:作史三L,才、W、R而已;t三者宜兼而尤F以清⒅K^弦外之音、味外之味也。情深而L。「才」指g作的天分c直X能力;「W」指後天得的W技巧;「R」指ua作劣的洞。前二者就作言,後者就批u道。「清」近乎王士所^清h超逸之意境,但K不似O洋尚指Z言L格的_澹清h。W技巧槿斯ぃ而致者,m不是作的必要l件,s能S厚作的热菖c形式,所^「凡多x樵家最要事,所以必胸有f卷者,欲其助我神舛!
《S@》卷五又言:「宜悴灰饲桑槐仨大巧之悖辉宜淡不宜猓槐仨忉嶂梗恫黄U人工,只是必然天成。〈m品〉亦及用典、藻、音、博、W古、雅言的重要,如其言:「m抱仙骨,亦由y」、
「本氛拢垂歌」、
「f卷山e,一篇吟成」、
「宜善相之,多榧选埂鸽m真不雅、庸奴叱」,
皆樵收,可知袁枚重才但不UW,其主堪Q周延。四、YZ清人每多著眼袁枚{性`的部分,s忽他V餍造`可能a生的流弊而作的a充;又㈦S@作、槿伺c热莼祀s比Γ斐S欣w佻浮W之I。章W程非h袁枚o德、不W,近於性`一派的w翼及艹雠人汪端()也都有不M袁枚的言,
甚至袁枚身後,攻粽咛┌殚T生故f,
t袁枚掩於任Q行事及Ww作以致不被真正JR的情r,可一斑。文W作因作者才份情感互,自然呈@槎喾NL格;文W理亦因r代需要不同,各有l展。集T家之作c理,正可R百川而榇蠛#求定於一尊,t失於偏HM仄。清代楣诺湮W之Y,立後^前,更有助於Wf的成熟A融。袁枚主除於《S@》、《az》、《小}山房集》,亦散於盼恼之中;〈m品〉共三十二首,著重作技巧,l列述明有力,更是a充RV《品》的力作。客^言之,袁枚可橹主「性`」者之大成,W者何必因人U言?至於袁枚作是否能`主,槿W是否有人疵ht俨煌再|的},不c其主有必要PS。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09226排&&名:9134劳动点:101905排&&名:7885发帖数:6601
军号:225378 头衔:影子军团之老象识途 工分:109226
/ 排名:913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三家诗话》[清]尚F●三家总论近日论诗竞推袁、蒋、赵三家,然此论虽发自袁、赵,而蒋终不以为然也。试观《忠雅堂》集中,於袁犹貌为推许,赵则仅两见,论诗亦未数及矣。自明七子以後,诗多伪体僻体。牧庙远法韩、苏,目空一代,然如危素之文,动多诡气。梅村、渔洋、愚山、独漉诸公,虽各擅胜场,而才力不能大开生面。三家生国家全盛之时,而才情学力,俱可以挫笼今古,自成一家,遂各拔帜而起,震耀天下,此实气运使然也。子才之诗,诗中之词曲也。苕生之诗,诗中之散文也。松之诗,诗中之骈体也。子才如佳果,苕生如佳,松如佳肴。子才学杨诚斋而参以白傅,苕生学黄山谷而参以韩、苏、竹,松学苏、陆而参以梅村、初白。平心而论,子才学前人而出以灵活,有纤佻之病;苕生学前人而出以坚锐,有粗露之病;松学前人而出以整丽,有冗杂之病。《雨村诗话》以三人皆学宋人,意颇不满。而又推彭为天授,蒋不及赵,殆因蒋诗不数己,遂有意抑之与?曩尝仿敖器之《诗评》,评本朝诗人,有曰:“子才如画舫摇湖,荡人心目;苕生如剑仙跃马,所向无前;松如吴、越锦机,力翻新样。”见者以为切中。诗文至南宋後,文章一大转关也。就诗而论,虽放翁以悲壮胜,遗山以沉雄胜,道园以老洁胜,铁崖以奇丽胜,青丘以爽朗胜,西崖以清峭胜,究不逮李、杜、韩、白、欧、苏、黄之全而神,大而化,况他人乎?“诗到苏黄尽”,真笃论也。渔洋自谓放翁、遗山可以企及,由今观之,修饰有馀,才情不足。竹与渔洋齐名,《谈龙录》讥其食多。其实竹之诗文高在典雅,而皆欠深入。三家兼有放翁以下诸人之长,虽酝酿之功未极深厚,然已如天外三峰,跻攀不易矣。子才笔巧,故描写得出。苕生气杰,故撑架得住。松典赡,故铺张得工。然描写而少浑涵,撑架而少磨砻,铺张而少裁,故皆未为极诣也。读三家之诗,巧丽者爱子才,朴健者爱苕生,宏博者爱松,取其长而弃其短,是在善读者。●三家分论子才《与松书》曰:“我辈争奇竞巧,不肯一语平庸,要为运之以庄,措之以雅,而於诗文之道尽之矣。”乃松固欠庄雅,而己亦多蹈纤佻之弊,何也?苕生有生吞活剥之弊,而子才点化胜之。松有夸多斗靡之弊,而才子简括胜之。子才专尚性灵,而太不讲格调,所以喜诚斋之镂刻,而近於词曲。鸟之飞也,必回翔而後下。水之流也,每氵亭蓄而後行。袁、蒋多一气直下,而不耐纡徐,皆少韩昌黎迎而距之一段工夫也。子才律诗往往不对,盖欲上追唐人高唱也,然失之率易矣。子才与苕生唱和则效苕生体,与松唱和则效松体。盖自以为兼有二人之长,视二人之诗,如腰间之宝剑也。观其《论诗绝句》可见。渔洋诗以游蜀所作为最,竹诗以游晋所作为最,初白诗以游梁所作为最,子才诗以游秦所作为最。王兰泉《湖海诗传》,专录子才少年未定之作而故没真面,似不及怀宁潘瑛《国朝诗萃》之平允也。子才性好女色,而诗必牵合古人以就己。如咏罗隐庙则曰“隔帘娇女罢吹箫”,咏铜雀台则曰“招魂只用美人妆”,咏张睢阳庙则曰“刀上蛾眉唤奈何”,咏周瑜墓则曰“小乔何幸嫁夫君”,咏谢安石则曰“东山女伎亦苍生”。然此犹题中所应有也,至咏郭汾阳亦必曰“歌舞聊消种蠡愁”,则太牵合矣。其咏睢阳庙有“残兵独障全淮水,壮士同挥落日戈”一联,则为此题绝唱,苕生集中二首皆不及也。少年聪明儿女,血气未定,略知吟咏,罕有不喜流宕者。子才风流放诞,遂诗崇郑、卫,提倡数十年,吴、越间聪明儿女,今犹以之藉口,流弊无穷。此为风雅之罪人。恽子居志孙韶之墓,所以极力诋之也。子才古体诗多不谐声调,而转韵尤哑。松亦然。苕生则十失二三矣。昔赵秋谷著《声调谱》,《四库提要》极推之。然秋谷虽能作谱,而诗歌则未尽谐也。且其所举为法者亦疏而不密,而子才讥其拘,宜其不知声调也。与子才同时而最先得名者,莫如沈归愚。归愚才力之薄,又在渔洋之下,且格调太入套,毋怪蒋、赵二公皆不数及也。《随园诗话》大率取清真之作,然艳词侧体太多,殊玷风雅。其极推梦楼,讥议蒋、赵之类,亦皆颠倒是非,不符公论。《续诗品》极佳,但“是新非纤”一语,便不能践。子才古文自是侯朝宗以後作者,近人因其诗之纤巧,并诋其文,恽子居至以猖狂无理斥之,皆非平心之论。吴山尊《本朝八家四六》:“子才长於大题,自是一时冠冕。”山尊才力之大,庶机可接子才,至诗之冗而笨,则不足称三家之嗣音。以上论子才。苕生诗有不可及者八:才大而奇,情深而正,学博而醇,识高而老,气豪而真,力锐而厚,格变而隐,词切而坚。但恃其逸足,往往奔放,未免蹈裴晋公讥昌黎之失也。刘彦和有言:“彩乏风骨,则雉窜文囿;风骨乏彩,则鸷集翰林。唯藻耀而高翔,乃文笔之鸣凤。”今观三家之诗,袁、赵似“雉窜文囿”,蒋似“鸷集翰林”。至“文笔鸣凤”,则自曹子建、李、杜、韩、苏之外,唯遗山、青丘差堪接武。而苕生乃云“凤凰好文章,雕鹗吾何取”,恐犹未能践此语也。翁覃溪论苕生诗,比以吴天章、陆聚缑,似俱不及苕生,且亦不肖。王兰泉则谓论诗於当代,以苕生为首,而尤以其五七古诗为极则。吴山尊亦谓苕生五七言诗,摆脱凡近,自然入格,而离奇变幻,无所不有。二君皆知言也。然苕生诗虽胜人,而顿挫沉深之妙,则终逊李、杜、韩、苏矣。苕生古诗好用僻韵,好次元韵,多牵强而无味。昌黎、山谷亦所不免,子才则无之也。或谓苕生面目肌理俱近於粗,似不及袁、赵之细腻。不知苕生之粗在面目,至肌理则未尝不细腻也。且体裁较袁、赵为雅,学之者弊少。苕生有《京师》、《豫章》、《固原》新乐府,《豫章》、《固原》失之直率,唯《京师》十四篇,兼元、白、张、王、铁、崖、西崖之胜。欧阳文忠之诗,才力最近昌黎,而情韵较胜西江之诗,陶彭泽以後,当推第一。介甫、涪翁以刻酷搞之,然不及其自然也。其集中有以五古短篇怀人咏己者,盖本颜延年《五君咏》。苕生怀人诸诗,宪章文忠,多可括诸人一生言行,而上追延年。苕生论诗,於西江阿其所好,稍乖公允。至极推北地、信阳,力诋初白、樊榭,尤为持论之偏。苕生少与汪辇、杨子载、赵山南齐名。赵则略成体格,汪则寒瘦逼人,杨之新乐府与五古庶可肩随苕生,惜其未能全美也。苕生於广昌何鹤年极力扶奖,然鹤年亦失之寒瘦。苕生“水气乘间出,山身向晚分”二训,最近鹤年。苕生初寓金陵,感子才访己题壁之殷,於是作诗以题其诗、古文、骈体,极其推崇,然不存於集中,则不满於子才也。子才知其轻己,言不由衷,故题苕生集诗,晚年亦删第一首,而且时刺苕生为粗才。至松於苕生,始曰:“跋扈词场万敌摧”,又哭之曰:“久将身入千秋看,如此才应几代生?”可谓推服至矣。乃观其集中论诗称才子而遗己,遂题诗三首,第以才气推苕生,而阴致不满之意。後有知人论世者,最宜於此索隐而持平。苕生词学苏、辛、陈其年,而较为细腻。《九种曲》出於玉茗堂,而较为正大。古文虽直举胸臆,空所倚傍,然可接李穆堂一派,非但不及魏叔子,并让子才出一头地。三家诗集皆有两本,袁、赵则晚年所手定;苕生一刻於京师,再刻於扬州,皆在身後。论者多以再刻胜初刻,其实初刻经张瘦铜诸人所删改,多足为苕生功臣;再刻则存其原本,且增入数十首应酬之诗,觉触目冗滥,反为白璧微瑕。以上论苕生。松《十家诗话》,最为具知人之识,持千古之平。但其所为之诗,则效前人而尚少简练。松五七言古,意欲以议论之警辟,才力之新奇,独开生面,几於前无古人。然趁韵凑句,殊欠雅健。且苕生性好诙谐,为诗则极严正。松礻是躬以礼,而诗乃多近滑稽之雄,使人失笑,较子才而更甚,何也?岂不善学东坡而堕入诚斋恶道耶!松宦游南北数千里之外,所表见固皆不虚,而极险之境地,极怪之人物,皆收入诗料,遂觉少陵、放翁之入蜀,昌黎、东坡之浮海,犹逊其所得所发之奇,可谓极诗中之伟观也。松七律格虽不高,而语无不典,事无不切,意无不达,对无不工,兼放翁、初白之胜,非袁、蒋所能及也。少陵《李潮八分小篆歌》,开诗中考据之端。而竹为诗,每好以此等为能事。松才学宏富,亦好考据以见长,然吊诡搜奇,俱觉冗蔓可厌。近日此风盛行,而诗遂同胥抄矣。读苕生长篇,人或嫌其单薄;读松长篇,人多叹其典赡。然苕生本色极高,且精光贯注,使人不敢逼视;松则近於掉书袋矣。盖苕生失在矜才,松失在逞博也。张船山之诗,多近袁、赵体,亦能自出新意。其《宝鸡驿题壁十八首》,力诋将帅养痈,与松《拟老杜诸将十首》,同一忠愤。但矫变沉雄,俱不能及老杜。明七子如何、李、沧溟诗,虽摹古未化,然其生平之行谊,各有卓然自立之处,所以前人虽极力贬斥,诗究难泯。读三家之诗,须知三家之大节各有可传,不第以真才本色鼎立一时,而松尤为醇美。过求新巧,必落纤小家数。如子才“殿上归来履几双,三分天下更分香”,松“如此容华嫁穷羿,教他那得不分离”之类,乃晚唐、元人恶派,以之入词曲可也。松好作俚浅之语,往往如委巷间歌谣。若“被我说破不值钱”,“一个西瓜分八片”等句,成何说话!松经学不深,而《廿二史记》,则多揭古人之隐,以自见其识力之深微,觉《史通》、《史纠》诸书,犹为识小忘大。同时唯钱竹汀《廿二史考异》,异曲同工;王礼堂《十七史商榷》,殊不及其精审也。至《陔馀丛考》,则颇近於浅陋矣。松於同时诸人,只以“千秋”二字推袁、蒋、王、钱四人,盖自以诗歌与袁、蒋鼎立,考据与王、钱鼎立也。然王礼堂尊郑学太过,尚非千秋之人。以上论松。●三家馀论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第六首,忽作旷达语,弥觉沉痛难为怀,而文势亦倍深曲矣。少陵“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等句,当从此等脱胎。子才仿《赠白马》诗,只知蝉联而下,略无纡折,似全不知古人妙处。蒋、赵五古,亦罕能於此着眼学古人也。七古如太白“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少陵“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昌黎“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庐陵“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东坡“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山谷“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放翁“亦知兴废古来有,但恨不见秦先亡”等句,皆古人妙处。三家富於才调,此等伸缩转换之妙,似未曾领取也。高青丘“此时何暇化明光,去照逃亡万家屋”,“当时不识颜平原,岂复知有张睢阳”,妙亦不减古人。五律之妙,少陵之後,李义山最为擅场。袁、赵力求新巧,去少陵甚远。苕生《河口夜泊》等作,尚有少陵之遗,气格更胜义山也。七律亦以少陵《诸将五首》为极则,义山、放翁、遗山为嗣音,本朝唯梅村、竹间有少陵风格,三家则皆无之。学义山宜去其浮艳,学放翁宜去其滑碎。子才长排如《禹陵》、《孝陵》、《庐山》、《王文成纪功碑》,虽错综变化不及少陵,以视元、白、竹,则胜之矣,蒋、赵未能鼎峙也。绝句诗,蒋、赵皆宋音,然蒋犹挺拔,赵则谐俗。袁虽间学唐人,亦少雅音。盖此体自龙标、嘉州、梦得、樊川後,唯萨雁门、王渔洋堪接迹也。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09226排&&名:9134劳动点:101905排&&名:7885发帖数:6601
军号:225378 头衔:影子军团之老象识途 工分:109226
/ 排名:913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三国时李登作《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也提出了字音的调配问题。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有“性别宫商,识清浊”的话,说明已经注意调配,能够识别五声。南齐周□作《四声切韵》,已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到梁代沈约进一步用五声来调配诗的音节,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指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即要把宫声和羽声的字、浮声和切响的字互相调配。他又提出“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前四病为浮声切响(即后来的平仄)的调配不当;后四病指双声迭韵的调配不当。后来更进一步用五声来配四声,但对五声与平、上、去、入关系的解释,却存在分歧。沈约所说的低昂或浮切,以及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所说的“声有飞沉”,都是两分法。四声怎样分为两种,在六朝时没有完全解决。“八病”说过于繁琐,沈约自己也不能遵守。到了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符合于低昂、浮切、飞沉的两分法,便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这种格律运用到五言诗七言诗,就成为律诗;运用到四六文,就成为格律文。它的特点是把句子分为音步,有双音步和单音步,如五言律诗的仄仄平平仄,就是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平仄互相交错;七言律诗即在五言律诗上加一个平仄相错的音步。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错,联和联之间的平仄相承。再加上双句用韵,首句可用可不用,中间两联对偶,这就构成律诗的格律。四六文是以两个双音步平仄交错为四字句,三个双音步平仄相承又互相交错为六字句,构成上联,再与同样字句的下联平仄交错相对,构成格律文。声律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熟练地掌握声律,有助于创作出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的作品来。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09226排&&名:9134劳动点:101905排&&名:7885发帖数:6601
军号:225378 头衔:影子军团之老象识途 工分:109226
/ 排名:913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声律第三十三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合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征。夫宫商响高,徵羽声下;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文乖张,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外听易为察,内听难为聪也。故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可以数求,难以辞逐。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迭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r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迕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趣异,故喉唇纠纷;将欲解结,务在刚断。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风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则馀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虽纤意曲变,非可缕言,然振其大纲,不出兹论。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a;翻回取均,颇似调瑟。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a含定管,故无往而不壹。陈思、潘岳,吹a之调也;陆机、左思,瑟柱之和也。概举而推,可以类见。又诗人综韵,率多清切,《楚辞》辞楚,故讹韵实繁。及张华论韵,谓士衡多楚,《文赋》亦称不易,可谓衔灵均之馀声,失黄钟之正响也。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于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练才洞鉴,剖字钻响,识疏阔略,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南郭之吹竽耳。古之佩玉,左宫右征,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忽哉!赞曰∶标情务远,比音则近。吹律胸臆,调钟唇吻。声得盐梅,响滑榆槿。割弃支离,宫商难隐。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09226排&&名:9134劳动点:101905排&&名:7885发帖数:6601
军号:225378 头衔:影子军团之老象识途 工分:109226
/ 排名:913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一、刘勰《文心雕龙》选录1.作品注解和译文【原文1】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bì)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B(huáng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yùn)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原道》)【注解】文:本文中的文(有时称章、文章),从广义上说,指自然之文,包括:大自然的色彩形状、五音声韵和文字作品;从狭义上说,文专指人文,即文字作品。德:意指“文”的功用或属性。就自然之文的色彩形状、五音声韵说,是指属性,就人文的“文章”说,指文学艺术作品的功用。玄黄:深青色和黄色,古人认为天玄地黄。《易?坤?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方圆体分:古人观念认为,天地有天圆而地方的体形之别。璧:这里用璧玉来比喻日月。垂:垂示,显示。丽天:谓附着在天上。焕绮:焕发着美丽的色彩,意谓光彩绮丽。理地:理,作动词用,使……有文理。理地,使地构成文理的意思。此盖道之文也:指自然之文。《易?系辞》上:“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的意思很复杂广泛,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这里有代指自然之意。天是阳,地是阴,所以“道之文”即指天地之文。此盖道之文也,意谓这一切都是“道之文”,照应前面“天之为德也大矣”。吐曜:吐出光耀,发光。指天上之日月星辰,故曰“仰观吐曜”。 含章:含有(文章)文彩。指地上的山川土地,故曰“俯察含章”。 两仪:天地或阴阳都可以叫“两仪”。《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参之:参,读如叁,作动词用,使……成为三。天、地在加上人,是“三才”,故曰“参之”。 性灵所锺:性灵,这里指人的本性灵秀,与后来我们将要学习的“性灵”说的性灵不同。锺,聚集。性灵所锺,指人是最有灵性的,是万物之灵。五行:金、木、水、火、土为五行,古人认为五行是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自然之道:这里指自然的道理。傍及万品:意谓推广到万物的各种品类。藻绘:文彩如绘,这里指龙凤身上的文彩。龙凤是祥瑞之物,故曰“龙凤以藻绘呈瑞”。炳蔚:炳,光彩鲜明。蔚,色泽繁多。炳蔚,这里指虎豹身上的光彩鲜明繁盛的花纹。凝姿,犹言形成姿貌。虎豹姿貌威武,故曰“虎豹以炳蔚凝姿”。贲(bì)华:华,同花。贲华,植物开的美丽的华。林籁结响:林籁,指风吹林木发出的声音。结响,犹言形成声响。激韵:激起声响而成音韵。和若球B:球,玉磬。B,象声词,如钟鼓BB。球B,指钟磬之声。和若球B,谓泉石激起的声音嘤嘤成韵,像钟磬之音那么和谐。人文:指人所作的文字构成的文章。肇自太极:肇,开端,。肇自,开始于。太极意思很幽渺,这里指派生万物的本源,或指天地未分之前的生成万物的元气。“肇自太极”犹言人文开始于“太极”。 幽赞神明:幽,深。赞,明。幽赞神明,意谓神明通过《易》来说明神明之道。《易?说卦》:“幽赞于神明而而生蓍。”庖牺:伏羲,传说中的三皇(三皇,说法很多,伏羲、神农、黄帝是一种说法)之首,传说伏羲始画八卦,故曰“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因为孔子(孔丘,字仲尼)以《十翼》(十篇解释《易经》的文章。汉儒认为《十翼》是孔子作,实际上是孔子后的儒家所作)来最终完成对《易》的阐释,故曰“仲尼翼其终”。乾坤两位:指《易》的《乾》、《坤》两卦。独制文言:《文言》相传是孔子所作,用来申说《乾》、《坤》两卦的,故曰“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这两句是说,《文言》里的文辞很有文彩,而《文言》乃至《易经》等都是体现天地自然之道的,故曰“言之文也,天地之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yùn)乎九畴”:传说黄河里的龙献图,是为《河图》;洛水里的龟献书,是为《洛书》。伏羲仿照《河图》画八卦;禹仿照《洛书》制定“九畴”(即《洪范》,因有九种治国的大方略,亦称“九畴”),故曰“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丹文绿牒:据说《河图》是在玉版上嵌金字刻写的,或言《河图》、《洛书》是用红字写在绿版上的。《河图》、《洛书》等传说皆不可信,刘勰在此借以说明“人文”的产生,反映了他的局限性。谁其尸之:尸,主宰之义。句言是谁主宰它们(上文所言人文产生的种种情况)呢?亦神理而已:意谓也就是神明在管理吧!【译文】文章的(之能显现“道”的)具体属性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这话)怎么讲呢?(天地生成时)就有了深清色和黄色一同呈现,就有了天方地圆的形体之分。日头与月亮像重叠的璧玉,垂在天上,以显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山岭与河流像灿烂的锦绣铺在地上,以展示其条理大地的形象;这大概是自然的文章吧?仰观天空日月散射着光辉,俯瞰大地山河显现着文彩;高低有了一定的位置,天地两仪就(这样)产生了;只有人与天地合而为三,这就是所说的“三才”了。人是“五行”生成的灵秀,实在是天地的心灵,有了心灵,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文章就随着明明白白地出现了,这是自然的道理啊!推及至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彩:龙凤以彩色的花纹呈现出祥瑞,虎豹以鲜明斑斓的纹理凝结成雄姿;云霞变换设色,超过了画工的妙笔挥洒;草木开花,不必待匠人的奇思妙手。这些难道是外面加给的修饰吗?(其实)只是自然形成的啊!至于风吹树林的声响,音调谐畅,像是吹竽弹瑟;泉水激石的声音,清韵和谐,像是钟磬BB;所以形成了形体就构成了文理,发出了声音,就产生了韵律。那些无知的物体都有丰盛的文彩,有心灵思想的人怎么能没有文章呢!人类文章肇始于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的元气,深明这个奇妙的道理的,最先是《易经》的象辞。伏羲氏最早画八卦,孔子最后写了《十翼》。而对《乾》、《坤》两卦,(孔子)单独地以《文言》来解释。(可见)言语需要有文采,也是天地的本心啊!至于说《河图》包含着八卦的符号,《洛书》里包含着九类治国的方略,玉版上刻着金字,绿牒上雕着红字,是谁主持的呢?是神明在管理吧!……【说明】《原道》篇论述了文章的本质,道与文的关系: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手段。天地万物都有“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有“文”,人之文就是用言辞写出来的文章。在论述“人文”产生是,刘勰用《易》、《河图》、《洛书》来说明道理并不充分,“人文”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才是正确的解释,但限于历史的条件,他不可能真正理解;不过,刘勰主张文要表现自然之道,还是有他的道理的,后来的“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此有源流关系了。【原文2】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御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nuò)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番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思契,不必劳情也。(《神思》)【注解】“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本意是讽刺一些利禄之徒身在隐居而心怀吏禄,这里借用说明艺术思维的想像活动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神思:因为构思的想像活动(思)很神异,像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故谓之“神思”。其神远矣:文章构思时,精神活动广泛驰骋,不受时空限制,故曰“其神远矣”。凝虑:谓精神思虑处于接近凝固寂静的状态。动容:谓脸部表情变化。吟咏之间:指听觉好像听到吟咏。眉睫之前:指视觉好像眼前有所见。思理之致:思理,构思的想像。致,达到。思理之致,意谓想像达到的境地。神与物游:指构思时精神与外物相接触。志气:情志和气质。《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物沿耳目:谓外界事物通过耳目来观察。神有遁心:谓精神不集中。陶钧:制陶器用的转轮。常用来比喻造就、创建。这里有酝酿、培育之意。疏瀹(yuè)五藏:疏瀹,疏通、清理。五藏,即五脏。澡雪:用雪洗澡,使之清醒。酌理:斟酌事理。富才:丰富才能。研阅以穷照:研阅,细细地观察。穷照,意谓把察看事物的能力提到极至。驯致以怿辞: 驯致,循序渐进。《易?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怿,通绎,抽绎,理顺。怿辞,理顺文辞。驯致以怿辞,谓沿着文思之路理顺文辞。玄解之宰:玄,玄妙。玄解,指懂得玄妙道理。玄解之宰,懂得深奥道理的主宰,指心。独照之匠:独自明察(技巧)的匠人,比喻懂得写作技巧的作者。窥意象而运斤:窥,指想像中看见。意象,这里指想像中的事物形象。运斤:斤,斧头。《庄子?徐无鬼》谓“匠石运斤成凤”,说一个石匠,技巧熟练,舞动习习生风的斧头砍掉人鼻子上等白垩土而不伤着鼻子。这里比喻熟练地运用写作技巧。御文之首术:御文,驾驭文思。首术,首要的方法。谋篇之大端:谋篇,谋划安排篇章。端,头,头绪。大端,意谓重要之处。竞萌:意谓众多头绪纷呈。规矩虚位:意谓虽然头绪纷呈,但并不一定都能进入文章的规划,故曰“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意谓文章还未规矩成形,需要在未定形的文思中雕刻形象,故曰“刻镂无形”。 搦翰:搦,握;翰,毛笔。搦翰,犹言执笔为文。气倍辞前:气,心气。气倍辞前,意谓开始写文章时,心气很高,觉得可写的很多,仿佛语言都不够用。“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暨,及,到。这两句是说,等到文章成篇之后,只有开始心里所想的一半。意番空而易奇:意谓文章在构思立意时因为是凭空想像,所以容易想得奇特。言徵实而难巧:徵,迹象。徵实,意为实际、实在的东西。句谓语言是实在的,所以运用起来,难以像想像时那样巧妙。“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意,这里指想像活动时形成的意象。思,指神思(构思时的想像活动)。言,指文章的文辞。这两句是说,意象产生于构思的想像,文辞产生于意象。即“思→象→言”的过程。“密则无际,疏则千里”:这两句是说明“思→象→言”的过程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结合得好,紧密无间,一是结合得不好,疏隔千里。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理,指道理,情思。方寸,方寸之间,指心。域表,犹言域外,疆界之外,外国。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义与上句的理同义,均指思想、道理、情思。思,思考、念头。思隔山河,意谓思考着的和应该思考的相隔遥远。秉心养术:秉心,持心,用心,句谓用心于培养训练文思的方法。无务苦虑:意谓不必苦心思虑。含章思契:含章,包孕(构思)美丽的文章。思契,思索着文章的契约、规章法则。劳情:使心情劳苦。【译文】古人说:“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之中。”这可以说就是“神思”了。文章的构思,想像活动的范围太广阔寥远了。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向上接触到千年前的情景;悄悄地改动了脸上的表情,视线(好像)已看到了万里之外的画面。一吟一咏之间,(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眼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时想像)达到的境界吧!所以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与外界事物相接触。精神存在于胸中,情志气质管辖着它的“关键”;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辞令掌管着它的“枢纽”。“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得穷形尽相;“关键”阻塞,精神的活动便会消遁无遗。因此,酝酿文章的构思,贵在虚心静想,疏通内心,清净精神。积累学问以储藏(作文的)宝贵材料,斟酌事理以丰富(写作的)才智,仔细观察(物象)以明察物象,依循(次序)以理顺文辞。然后使深明奥秘的心灵,依照和谐的韵律以置辞定句,就像有独到见解的工匠,窥见想象中的形象来用斧一样(进行写作)了。这就是驾驭写作的首要技巧,谋篇布局的首要之处吧!当构思的想象活动开始时,无数的念头纷至沓来,(这时)写作的规矩还未落实,刻画的形象也尚未定型;想到登山,情思就充满着山岭的情景,想到观海,心意就扬溢着大海的风光,(仿佛)我有多少才能,都将随(山海的)风光云影一起尽情地拼力驱驰。刚拿起笔(进行写作)时,心气鼓荡似乎要比将要形成的文字高过一倍,等到写成了文章,(再仔细对照一下)只有开始(执笔时的心气)的一半。为什么呢?文章在构思立意时因为是凭空想像,所以容易想得奇特,而语言文字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运用起来,就难以像想像时那样巧妙了。因此,意象产生于构思的想像,文辞产生于意象,结合得好就能紧密无间,结合得不好就会疏隔千里。有时道理就在方寸之间,却求之于域外,有时意思就在咫尺之外,却又像远隔山河。因此就要用心训练思想,培养技巧,就不必苦心思虑了;酝酿美好的文章,思索文章的规则,(这样进行写作)就不需劳累精神了。【说明】《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原文3】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改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F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醴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体性》)【注解】情动而言形:即《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意。理发而文见:理,道理,这里有理性之意。理与情对言,情,感情,属于感性;理则属于理性。见读如现,显现。全句谓,道理表达就表现为文章。“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隐、内指上文的情、理;显、外指上文的言、文。庸俊:指才能的平庸和杰出。气:气质。习有雅郑:习,习染。“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情性,性情气质。铄,熔化。陶染,陶冶,习染。因为人的情性气质,是各种先天后天的因素熔化混合、陶冶习染而成,故言“情性所铄,陶染所凝”。 笔区云谲:笔区,犹言写作领域、文坛。云谲,指创作风云变幻不定,难以把握。文苑波诡:与“笔区云谲”词异而义同,都指写作诡谲变幻,难以把握。辞理庸俊:指文章的文辞和道理有平庸和杰出之分。莫能翻其才:意谓一个人的才能决定了他的文章的文辞和道理平庸和杰出,这是不能相相反的一面转换的。风趣:风格和趣味。作家之文有一种风格即是一种趣味,故风、趣相依相成。宁或改其气:宁,岂,难道。或,有。宁或,难道有(人)。句是反诘,言难道有人能改变气质,即指无人能改变自己的气质。事义浅深,未闻改其学:刘勰认为,一个人的文章所表达的事理的深浅与他的学力有关,学力的深浅,反映出他文章的事理的深浅,绝不可能相反,故曰“事义浅深,未闻改其学”。 “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体式,指文章的体裁式样。雅郑,这里指文章体式的典雅和淫靡俚俗。古人认为“郑风淫”。刘勰认为,文章的体式与作者的习染有关,习染雅正的自然体式雅正,习染淫靡轻俗的自然体式淫靡轻俗,故言“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成心,这里指自己早已形成的才、气、学、习。异,这里指辞理庸俊、风趣刚柔、事义浅深、体式雅郑的不同。人的才、气、学、习的不同就如同长相的不同,故曰“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总其归涂:谓总结归纳文章的途径(指文章的体裁风格)。数穷八体:意谓完全归纳文章体裁风格可以分为八种。典雅:典重雅正。F式经诰:F式,熔铸取法。谓取法于经典。方轨儒门:方轨,并轨,两车从同一轨道行进。方轨儒门,意谓与儒家著作一道并行,向其学习。远奥:深奥。馥采典文:典,学者王利器认为式“曲”字之误。馥采曲文,谓文辞芬芳文意深隐。经理玄宗:经理,谓专心经营。玄宗,指宣传玄理。经理玄宗,当指魏晋时的宣扬玄学义理的文章。这一类的文章常常文辞美丽,义理深隐,故曰“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精练简约。“精约者”三句是说,这一类风格的作品,文辞精练简约,辞义畅达,不浪费字句,但又能说理析义深入毫厘。显附:明白畅朗。辞直义畅:文辞直接,文义明畅。切理厌心:谓文章切合事理,把心理想说的都说到了,让人心满意足。厌,满足之意。“显附者”三句是说,这一类风格的作品,文辞直接明显,说理切恰而充分。繁缛:繁密富丽。博喻酿采:谓广博地运用比喻以产生美丽的文采。炜烨枝派:炜烨,光耀夺目的样子。枝派,当指文章各个部分。“繁缛者”三句是说,繁缛风格的作品,广泛地采用比喻,使全文都流光溢彩。“壮丽者”三句:高论宏裁,议论高妙,体裁宏大。卓烁异采,谓文章(内容和文辞)闪烁着奇异的光彩。这三句是说,壮丽风格的文章,常常议论高妙,体制宏大,内容卓绝,文采奇异。“新奇者”三句:摈古竞今,谓文章辞、义摈弃古人,与今人竞逐。危侧趣诡,谓走着危险欹侧而又诡异的路子。轻靡:轻艳浮靡。浮文弱植:文词虚浮,情志柔弱。缥缈附俗:指文辞和情志二者虚浮飘渺而又庸俗。舛(chuǎn)、乖:都是违反、相背之意。 “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文辞根叶,指文章的根和叶,喻指文章的各个方面。苑囿,本指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这里作动词用,有包括之意。这两句是说,写文章的方方面面都包括净尽了。八体屡迁:指文章风格的屡屡变化。功以学成:意谓文章风格的变化的功效要靠学力。才力居中:中,心。才力居中,是说才能是内蕴于人的心中的,是内在的。肇自血气:肇,肇始,开始。血气,古人认为人之气来自于血,故言“血气”,意即气质。气以实志:意谓情志是用气质来充实的。志以定言:意谓语言文辞是由情志决定的。吐纳英华:吐纳,本为古代一种养生术,吐出体内的陈浊之气,吸纳外界的清新之气。这里喻之出言为辞。英华,指美丽的文辞。吐纳英华,意即写出精彩的文章。莫非情性:意即写出精彩的文章,靠的是性情。【译文】情感有触动,语言就形成了;道理要表达,文章就出现了,这是因为内在隐藏的情、理必然要发展为外在显露的语言文章啊!然而才能有平庸和杰出,气质有刚强和柔弱,学力有肤浅和渊博,习染有雅正和俚俗,这都是由先天的性情和后天的熏陶习染决定的,所以写作如波光云影,诡谲变幻,难以把握。因此,文章的言辞和道理的平庸和杰出(与作者的才能紧密关联),没有与其才能相反的,风格趣味的刚强或柔弱(与作者的气质紧密关联),岂有能改变作者的气质的!阐发事实和义理的肤浅或深刻(与作者的学力紧密关联),没有听说与其学力相违背的;体制的雅正和俚俗(与作者的习染紧密关联),很少有与其习染相反的。各人依靠自己的一套(才、气、学、习的)成规写作,这些差异如同人的面貌各不相同。如果总结文章的各种风格,可概括为八种:第一是典雅,第二是深奥,第三是精练,第四是明畅,第五是繁富,第六是壮丽,第七是新奇,第八是轻靡。典雅的,取法经书典籍,学习儒家著述;深奥的,文辞芬芳,文意深隐,宣扬玄学义理;精练的,文辞精简要约,说理析义深入毫厘;明畅的,文辞直接明显,说理切恰而充分;繁富的,以广博的比喻丰富辞采,全文流光溢彩;壮丽的,言论高妙,体制宏大,内容卓绝,文采奇异;新奇的,(文章辞、义)摈弃古人,竞逐今人,走着危险欹侧而又诡异新奇的路子;轻靡的,文词虚浮,情志柔弱,虚浮飘渺,平庸俚俗。所以典雅和新奇相反,深奥和明畅不同,繁富和精练相背,壮丽和轻靡乖违,文章的根干和枝叶,都包括在其中了。至于八种风格常常变迁,其功效是由于学力,才能是内蕴于人的心中的,(它)源于人的气质;气质充实情志,情志决定语言。写出精彩的文章,没有不靠(作者的)性情的。……【说明】《体性》篇中的“体性”是讲体貌和性情――即文章的风格和作者个性之间的关系。刘勰把文章分为八体,以为两两相对,并详细地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特点。而在论述其形成原因时,则紧扣作者的性情。这无疑时正确的。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在肯定性情对体貌风格的决定性因素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两点:一是作者的性情既源于先天因素,也得力于后天的习染;二是一个作者的风格是可以变化的。这就既肯定了文学风格的多样性,也肯定了作家风格的可变性。这表现了刘勰文艺观的辩证法思想。“文如其人”和“风格即人”这些古代和外国的风格论,在刘勰这里是有新的内涵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09226排&&名:9134劳动点:101905排&&名:7885发帖数:6601
军号:225378 头衔:影子军团之老象识途 工分:109226
/ 排名:913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我写过几篇诗论拙笔,这篇较近,杂感录下:对于做诗,我说过:“像喷泉,击点而出,石破天惊,突兀而起,或直上,还倾泄,白哗哗的汁液变成文字,这才是诗。”作诗需灵感,记得有诗人儿子问诗?回答是学不会的。不消说,他指的天赋,我想。撇开造诣不说,连郭沫若也叫诗人,那不是对古老华夏诗国的极端侮辱?就我的体会,作诗得有点“如梦”感,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大慨时而有我,时而无我,像济公和尚吧,那心境如凌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下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