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除谤法恶业,罪业是不是一样的

决定不能毁谤三宝!_常州三圣禅寺
决定不能毁谤三宝!
决定不能毁谤三宝!
1&真正念佛人,一心念佛,心清净。世出世间一切法,他见到、听到、接触到,没有一样不明了,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是般若智慧。
2&虽然明了,虽然通达,在一切境界当中,决不起分别执着妄想;如果起分别执着妄想,那就是邪思邪见。
3&一心念佛的人,他不迷惑,他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他样样都晓得!反过来说,乱心念佛的,一切法摆在他面前,邪正是非他都辨别不清楚,那是愚痴迷惑。
4&我们今天在行门、解门上俱不得力,最大的障碍是门户之见太深。换句话说,我们分别执着太重,心量窄小不能容忍。我们不但学佛没有成就,还造无量罪业&&谤佛、谤法、谤僧。
5&你们诸位想想,毁谤三宝是什么样的罪过?你看看《戒经》,看看《梵网经》就晓得,阿鼻地狱的果报。
6&学禅的人谤净土,净土经是不是佛说的?如果是佛说的,你谤净土的经典,岂不是谤法、谤佛吗?
7&念佛的人要是毁谤禅宗,那也是谤佛、谤法。禅也是佛说的,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8&我自己修行这个法门,我认定这个法门契我的机,我学了就很有受用。别的法门都是佛说的,都好,但是不契我的机;别人修习其他法门,我们也赞叹,契他的机,他修那个有成就。
9&我们不但对于一切法门不可以毁谤,甚至于对其他宗教学术也不能毁谤,为什么?法是一不是二。众生迷了,才建立这些差别相。差别即是无差别,要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10&遇到信仰基督教的人,你赞叹基督教,让他好好地学,帮助他升天,这才是对的。千万不能说那是邪教,激起他的反感,给予他毁谤三宝的增上缘。
11&谁叫他堕阿鼻地狱的?你叫他堕的。他本来不毁谤三宝的,你说他是邪教,他说你佛教是魔鬼,是你让他造毁谤三宝的罪业,他堕阿鼻地狱,你也脱不了关系。
12&你要反过头来赞叹他,激发他的良知良能,他骂佛教是魔鬼,你反而称赞他们上帝,他这一想想:自己度量太小,人家心量太大了!他能够改过自新,他能够敬重三宝,虽然他不皈依,他就不毁谤,他尊重,这对他有利益。
13&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怎么能叫众生生烦恼?特别是不信佛教的那些人,不叫他生烦恼,不增长他的邪知邪见,这才叫大慈大悲。
14&一个人的门户之见太深,分别执着太重,才会毁谤其他法门。一个开悟的人,他心一定是清净的、平等的,绝对不会有分别执着。
15&晓得这个道理,对于其他一切法门,我们赞叹,我们不学。为什么赞叹?因为是佛说的,我们赞佛;法门我们赞叹,赞法;修那个法门的人,我们对他赞叹,赞僧。
16&我们赞叹三宝,我们学不学?不学,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达到目的地,他喜欢走那个路,好!我走这个路也没错,都好!
17&我不勉强你走我这个路,你也不必勉强我走你那个路,我们各人走各人的路,看谁先到?能到得了都好,没有不好的。
18&毁谤三宝,将来的果报在阿鼻地狱,非常之可怕!所以我们要赞叹三宝,决定不能毁谤三宝,要懂得这个道理!
Copyright &
常州三圣禅寺.
寺院地址:江苏常州武进区新安鸡笼山
技术支持:金陵网络 ,三圣寺寺庙电话:0,  谤佛谤法是很严重的罪行。其罪行深浅根据其邪悟的方式、方法、诽谤的对象、邪悟的依据程度、所产生的影响大小、久近等而有不同  。  诽谤佛法罪业最重。  能生地狱,三涂遍历,余业报应,能在在受人诽谤,不得清静。  谨慎谨莫造业,罪业极难消除。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  今有很多邪僧为夺眼球,败坏遗风。曲解经典,败坏戒律。保险利益,独出心裁。欺世盗名,大搞僧团。宣传造势,实为名利。  邪师邪僧造业甚大,误导广大信众,偏信歪法邪行。降入108层地狱而永世无出。
楼主发言:6次 发图:0张 | 更多
  标新立异的搞一个世界的什么少林寺连锁店,如,释永信等。  别出心裁的弄出一个什么僧团。  佛教流传2000年了,历史上,你是否听说过修佛连锁店商业集团?是否闻过什么什么僧团严持佛祖戒律,什么日中一食……,真正的正法道场,净土……  历史上都没有过的,信众啊,为什么你们就相信现在的人弄出来的狗屁邪教呢?
  某某僧团,某某僧团,……真的是与众不同。
  对了,妙祥的做法,让人信他那一套。让人只信他,其实是谤了所有的僧。
  @ameirooo 4楼
07:28:45  对了,妙祥的做法,让人信他那一套。让人只信他,其实是谤了所有的僧。  -----------------------------  日中一食,过了中午就是鬼食,畜生食,在地狱里。  这就是让人们只信他这一套。  禁止放钱,不设功德箱。  为什么要收善款呢?  前后不一致,根本上就是矛盾的。却能骗很多信众,真是笑话。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查看: 589|回复: 1
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的因果
《佛说谤佛经》: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若见法师实破戒者,不得生嗔尚不应说,何况耳闻而得说耶?
尔时,世尊告不畏行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此十菩萨本曾谤佛。”
不畏行菩萨言:“世尊,云何谤佛?”
佛言:“不畏行,此十菩萨乃往过去第三十劫,有佛号曰观世自在如来应正遍知,出焰世界。不畏行,今此会中十善男子,于彼观世自在如来入涅槃后,皆作大姓大富长者,造五百寺,于一一寺置千比丘。时有法师,名曰辩积,得陀罗尼,坐法座上为众说法,五千诸佛皆与辩才,八万亿天守护供养。辩积法师一说法时,七万众生悉皆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万众生得须陀洹果。
“善男子,彼时有王,名曰月得,自共五百婇女相随,俱往供养辩积法师。敬重法故歌声作乐,种种宝花散彼比丘,栴檀等香用涂其身,以五百领好衣覆之,于七日中一切乐具尽心供养,如法师法而供养之。当于尔时彼长者子,说彼比丘毁破净戒。彼恶业报九十千年堕大地狱,于五百世虽生人中受黄门身,生夷人中生邪见家,于六百世生盲无舌,七百世中虽复出家求陀罗尼而不能得。何以故?以彼往世恶业障故。
“善男子,汝应善知如是法门。我今已说,既得闻已,若见法师实破戒者,不得生嗔尚不应说,何况耳闻而得说耶?善男子,若有挑拔一切众生眼目罪聚,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所有恶业过彼罪聚。若断一切诸众生命所有罪聚,若有于法师生于恶心经回面顷所得罪聚,彼前罪聚于此罪聚,一百分中不等其一,于千分中亦不等一,于百千分阿僧祇分、若歌罗分、若数分中不等其一,于譬喻分乃至忧波尼沙陀分不等其一。何以故?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欲供养佛, 若欲礼如来,
但供养佛子, 第一供养佛。
我说以衣钵, 坐卧经行处,
如是等应施, 发菩提心者。
如是供养佛, 如是供养法,
佛为世间上, 皆从法中生。
是人孤独智, 与暗眼者明,
示迷者正道, 将向不死处。
若一切财宝, 常施一切佛,
虽如是奉施, 不能报佛恩。
若从今已去, 常供养法师,
不谤不说者, 则报诸佛恩。”
《大乘方广总持经》:若有众生于佛所说言非佛说及谤法僧。而此谤者当堕恶道受地狱苦。
& & 佛言弥勒。如汝所说。我从成道乃至涅槃。于其中间所言所说皆悉真实无有虚妄。若有愚人不解如来方便所说。而作是言。是法如是是法不如是。诽谤正法及佛菩萨。我说是辈趣向地狱。
& & 若有众生作如是言。佛为声闻所说经典。诸菩萨等不应习学不应听受。此非正法此非正道。辟支佛法亦不应学。复作是言。诸菩萨等所修行法。声闻之人亦不应学不应听受。辟支佛法亦复如是。复作是言。诸菩萨等所有言说。声闻辟支佛不应听受。彼此言行更相违背不与修多罗相应。于如实说真解脱法不能信受。依彼法者不得生天。何况解脱。
& & 我念过去无央数劫。彼时有佛名曰无垢焰称起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是时彼佛寿命八万那由他岁为众说法。尔时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法中。有一比丘名曰净命。总持诸经十四亿部大乘经典六百万部为大法师。言辞清美辩才无碍。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示教利喜。尔时无垢焰称起王如来。临涅槃时告彼比丘净命言。未来世中汝当护持我正法眼。尔时净命受佛教已。于佛灭后千万岁中。守护流通诸佛秘藏。于此方广总持法门受持读诵深解义趣。于彼世界八万城中所有众生。随其愿乐广为宣说。尔时有一大城名曰跋陀。往彼城中为八十亿家。随其所乐而为说法。是时城中八十亿人获净信心。一亿人众住菩提道。七十九亿人住声闻乘而得调伏。尔时净命法师复与十千比丘众。相随俱往修菩提行。尔时跋陀城中复有比丘名曰达摩。于大乘经方广正典。受持千部获得四禅。唯以方广空法化彼城中一切众生。不能以善方便随欲而说。作如是言。一切诸法悉皆空寂我所说者真是佛说。彼净命比丘所说杂秽不净。此比丘实非净命而称净命。何以故。而此比丘所受诸华。不持供养而自受用。涂香末香亦复如是。净命比丘愚痴无智。不能知我久修梵行。彼既年少出家未久。我慢无信多诸放逸。是诸人等无所知晓。谓是净命持戒比丘。尔时达摩以其恶心谤持法者。身坏命终堕于地狱。经七十劫具受众苦。满七十劫已堕畜生中。过六十劫后值遇香宝光佛。于彼法中发菩提心。于九万世犹生畜生中。过九万世已得生人中。于六万世贫穷下贱恒无舌根。其净命比丘于诸法中得净信心为人说法。彼于后时得值六十三那由他佛。恒为法师具足五通。劝请彼佛转妙法-轮。阿逸多。汝今当知。过去净命比丘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阿弥陀佛是。阿逸多。汝今当知。过去达摩比丘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我身是。由我过去愚痴无智毁谤他故受苦如是。我以此业因缘故。处五浊世成等正觉。是故阿逸多。若有菩萨于诸法中作二说者。以是因缘后五浊世成于佛道。其佛国中有诸魔等。于说法时恒作障难。尔时大众闻佛说已。皆悉悲泣涕泪交流俱发是言。愿于佛法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
  尔时会中有百菩萨。即从座起右膝着地悲号堕泪。尔时世尊知而故问彼菩萨言。善男子。汝等何为悲号如是。尔时诸菩萨等异口同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自观亦应有此诸恶业障。尔时世尊作如是言。如是如是。汝亦曾于过去然灯佛所。在彼法中出家修道。是然灯佛灭度之后。时有比丘名曰智积。汝等尔时谤是比丘。因是已来不得见佛。不能发菩提心。不得陀罗尼及诸三昧。
& & 菩萨未来于五浊世中。得陀罗尼三昧者。一切皆是佛之威力。是故善男子。若有诽谤其法师者。即为谤佛等无有异。善男子。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渧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若有愚人实非菩萨假称菩萨。谤真菩萨及所行法。复作是言。彼何所知彼何所解。
& & 复次弥勒。我初成佛以妙智慧广为众生宣说正法。若有愚人于佛所说而不信受如彼达摩比丘。虽复读诵千部大乘为人解说获得四禅。以谤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恼。况彼愚痴下劣之人。
& & 当知是人以大罪业而自庄严。于无量劫身堕地狱受大苦报。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
& & 文殊师利。若有愚人谤微妙法。即是谤佛亦名谤僧。又作是说。此法是彼法非。如是说者亦名谤法。此法为菩萨说此法为声闻说。作是说者亦名谤法。此是菩萨学此非菩萨学。作是说者亦名谤法。复作是言。过去佛已灭。未来佛未至。现在佛无住。唯我获得陀罗尼法。作此说者亦名谤法。以谤法故言得陀罗尼者是不净法。于真法师毁谤所修。复谤法师虽有解慧不如说行。复谤法师行违于道。复谤法师身不持戒。复谤法师心无智慧。复谤法师意无明解。复谤法师言无辩了。复于如来所说文字心无信受。复作是言。此修多罗是此修多罗非。此偈经是此偈经非。此法可信此法不可信。见正说者妄作异论。于听正法者为作留碍。此是行此非行。此成就此非成就。此是时此非时。诸如此说皆名谤法。复次文殊师利。若声闻说法若菩萨说法。当知皆是如来威神护念力故。令诸菩萨等作如是说。文殊师利。如彼愚人于佛现在犹生诽谤。况我灭后受持我法诸法师等而不被谤。何以故。魔眷属故。当知是人堕于恶道。
& &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是愚人以近恶友现身起谤。如是世尊。以何因缘能免斯咎。佛告文殊师利。我于往昔七年之中。昼夜六时忏悔身口及与意业所作重罪。从是已后乃得清净。经十劫已获得法忍。文殊师利。当知此经是菩萨乘。未觉悟者能令觉悟。闻说此经若不信受。以此谤因堕于恶道。是诸菩萨明受我法。然后乃可为人宣说。如是受持能远恶趣。
& &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以恒河沙等诸佛刹土满中七宝。于恒河沙劫日日奉施恒河沙等诸佛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如是大乘方广微妙经典乃至一句一偈。读诵三遍所获功德。胜前布施所得功德。若有诵持此经典者。所获功德倍多于彼。
梦参老法师:白衣不要评论僧众。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9109
这些大德们,大和尚们,他个人如何,你不要管。特别是白衣,你不要评论。出家人跟出家人可以说?一个人也不能说,要请大众把他摈除,乃至于制定他,看他属于七法之中的哪一法,该什么罪、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但是僧众的事,在家的道友,你把他当成佛弟子,当成僧宝,把一切比丘都当成圣僧,你心里就是圣僧了,你的功德一点儿也不泯灭的,不因为他破戒而影响到你,佛教讲的很清楚。因此,大家千万莫说三宝过。如果你轻视僧人,谤毁了、打骂了、断肢节,你应当受什么报。
昙影法师《劝大众勿造口业》:说僧过恶,犯无量重罪(相关佛经汇集)
节选自昙影法师编著《劝大众勿造口业》
  诗曰:
  佛说僧伽福德人,真诚礼敬胜求神;
  宁焚塔寺投崖死,莫毁三尊种苦因。
  佛陀不允许任何人造口业、毁谤出家僧众,若说僧尼过恶,其人即违犯无量重罪。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佛陀告诉天藏大梵天说:“复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苾芻 (比丘) 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八部众名略)、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
  如是苾芻虽非法器,而剃须发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是故,依我 (佛) 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后略)。
  如是破戒恶行苾芻,一切白衣(信众——居士)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佛)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瞻博迦华虽萎悴,而尚胜彼诸余华,
  破戒恶行诸苾芻,犹胜一切外道众。
  (前略)佛告尊者优波离言:我终不许外道、俗人举苾芻罪,我尚不许诸苾芻僧不依于法、率尔呵举破戒苾芻,何况驱摈?……当知有十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芻,便获大罪;诸有智者,皆不应受。何等为十?
  一者不和僧众于国王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芻。
  二者不和僧众于梵志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芻。
  三者不和僧众于宰官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芻。
  四者不和僧众于诸长者、居士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芻。
  五者女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芻。
  六者男子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芻。
  七者净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芻。
  八者众多苾芻、苾芻尼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芻。
  九者宿怨嫌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芻。
  十者内怀忿恨,率尔呵举破戒苾芻。
  如是十种,名为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芻,便获大罪。设依实事而呵举者,尚不应受,况于非实?诸有受者,亦得大罪。”
  由此可知,非但在家信众说比丘过恶,犯大重罪,必受恶报;身为出家僧众,说比丘过恶,也是同样犯大重罪。因此,佛陀为了避免缁素造口业,特别教戒僧众,不得向未受具戒者说比丘过恶。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一、佛陀告诉迦叶尊者说:“不说他人实不实罪,亦不见他过犯(中略)。重说颂曰:
  他罪实不实,终不而言说,
  设睹诸过犯,如同不见闻。” 
  《决定总持经》佛陀告诉无怯行菩萨说:此族姓子过去诽谤辩积法师,以是罪故堕于地狱满九万岁,罪毕出生人间,五万世中堕边地,迷惑邪见罪盖覆蔽,六百世中常当生盲(生为瞎子),喑哑无舌(哑巴)不能言语。(中略) 假使有人皆取众生挑其两眼,斯罪虽重尚可堪任劫数尽竟,若有害意向于法师(宣说僧众是非),其罪劫数复过于彼。……其有诽谤法师者,则谤如来。
  《戒经》——《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六说:“为大护佛法故,若向白衣(在家信众)说比丘罪恶,则前人(信众)于佛法中无信敬心;宁破塔坏像(此极重罪),不向未受具戒人说比丘过恶;若说过罪,则破法身。”说比丘过恶(是非)的人,其罪业超过毁破“佛塔”和“佛像”的重罪。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五、佛陀告诉文殊菩萨说:“(前略) 若其有人谤菩萨者,彼人名为谤佛谤法。(中略) 文殊师利!若有男子女人,恒河沙等诸佛塔庙,破坏焚烧。文殊师利!若复有男子女人,于信大乘菩萨众生,起嗔恚心骂辱毁訾。文殊师利!此罪过前,无量阿僧祇。何以故?以从菩萨生诸佛故;以从诸佛有塔庙故;以因佛有一切世间诸天人故。是故供养诸菩萨者,即是供养诸佛如来。若有供养诸菩萨者,即是供养三世诸佛。毁訾菩萨,即是毁訾三世诸佛。”此中所谓菩萨,是指修学大乘佛法的人。
  《华手经》卷七说:“佛告舍利弗:若人障碍坏菩萨心,得无量罪。如人欲坏无价宝珠,是人则失无量财利。如是舍利弗!若人坏乱菩萨心者,则为毁灭无量法宝。(中略) 舍利弗——譬如有人坏日宫殿,是人则为灭四天下众生光明。如是舍利弗!若人坏乱菩萨心者,当知是人则为毁灭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大法光明。……当知破坏菩萨心者,则得无量无边深罪。
  舍利弗!如人恶心出佛身血,若复有人破戒不信,毁坏舍离是菩萨心者,其罪正等。舍利弗!置是恶心出佛身血,我说具足五逆重罪;若人毁坏菩萨心者,其罪过此。何以故?起五逆罪尚不能坏一佛之法,若人毁坏菩萨心者,则为断灭一切佛法。舍利弗!譬如杀牛则为已坏乳酪及酥。如是舍利弗!若人破坏菩萨心者,则为断灭一切佛慧。是故舍利弗!若人破戒不信,呵骂呰毁坏菩萨心,当知此罪过于五逆。”世间若无僧众则无佛法,所以宣说僧众是非的人,就是毁灭佛法,其人罪业无量无边。
  《谤佛经》佛陀告诉不畏行菩萨说:“(前略) 尔时彼长者子,说彼比丘毁破净戒,彼(长者子)恶业报,九十千年堕大地狱;于五百世,虽生人中,受黄门身,生夷人中,生邪见家;于六百世,生盲无舌(后略)。
  若见法师实破戒者,不得生嗔,尚不应说,何况耳闻而得说耶?善男子!若有挑拔一切众生眼目罪聚,若断一切诸众生命所有罪聚,若有于法师,生于恶心迳回面顷,所得罪聚,彼前罪聚于此罪聚,一百分中不等其一,……乃至忧波尼沙陀分中,不等其一。何以故?若谤法师,即是谤佛。”毁谤法师(无论其事真假),罪同谤佛;其毁谤人,必堕无间地狱,受大苦报,无解脱之期。
  《大乘宝要义论》卷四说:“如《地藏经》云:佛言:地藏!(中略) 彼等愚痴旃陀罗人,不怖不观后世果报,于我法中出家人所,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以种种缘伺求过失。谓以恶言克责楚挞其身,制止资身所有受用,复于种种俗事业中而生条制,或窥其迟缓,或觇其承事。求过失已,而为条制,如是乃至欲害其命,彼诸人等于三世一切佛世尊所生极过失,当堕阿鼻大地狱中,断灭善根,焚烧相续,一切智者常所远离。”(另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四)。
  《广大莲华庄严曼拿罗灭一切罪陀罗尼经》师子意菩萨禀白世尊说:“若有出家之人身披法衣,妄求财利,我慢贡高,若王臣等敬重供养,应无福利。
  佛言:“师子意菩萨!莫作是说。譬如有人迷闷倒地,依人扶策,即得身起。亦如大象陷彼泥中,而人不能起彼象身,须得别象扶翼而出。又如有人受灌顶王,或于后时失彼王位,凡常之人无能护卫,唯有力大臣威势强勇能复王位。师子意菩萨!我(佛)教法中亦复如是,若有依法者,不依法者,具是佛子,皆成利益;若生轻毁,何处得福?”凡夫业障深重,若轻视僧众毁谤三宝,必堕三涂恶趣。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拘楼孙佛说此偈为禁戒:
  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
  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
  毁灭佛塔(佛寺)破坏佛像,其罪虽是极为深重,但尚不及说比丘(僧众)过恶的无间重罪。所以《戒经》说:“宁可毁塔坏寺,不说他比丘粗恶罪。”古人也说:“能动千江月,不动道人心。”动道人心的人,必堕恶趣。
  《月灯三味经》卷五、佛陀告诉月光童子偈云:
  所有一切阎浮处,毁坏一切佛塔庙,
  若有毁谤佛菩提,其罪广大多于彼。
  若有杀害阿罗汉,其罪无量无边际,
  若有诽谤修多罗,其罪获报多于彼。
  《中阿含经》卷三、佛陀告诉诸比丘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中略)。犹如有人以两盐投少水中,欲令咸不可得饮……。盐多水少,是故能令咸不可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佛陀告诉诸比丘说:“若有众生妄语者,种地狱罪,若生人中为人所轻,言不信受,为人所贱。所以然者?皆由前世妄语所致。
  若有众生两舌者,种三恶道之罪,设生人中,心恒不定,常怀愁忧。所以然者?由彼人两头传虚言故。
  若有众生粗言者,种三恶道之罪,若生人中,为人丑弊,常喜骂呼。所以然者?由彼人言不专正之所致也。
  若有众生斗乱彼此,种三恶道之罪,设生人中,多诸怨憎,亲亲离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斗乱之所致也。” 
  诗曰:
  须知口祸债难偿,一语能招万世殃;
  智者三尊恭敬礼,痴人七慢毁资粮。
  从前,释迦佛陀在舍卫国祇园精舍说法时,大哥罗比丘,长期住在墓地(烧尸、弃死人之处),修诸苦行。他以裹死人的布为衣,又以人家祭飨亡灵的五团物为食。因此,有人出葬,他才能获得一点祭品充饥。否则,他就饥饿得身体羸瘦,四肢无力。
  有一天,城中有一位婆罗门逝世,亲族们为他严饰丧礼,然后送到弃尸林火化,妻子及其女儿在旁边啼哭。是时,大哥罗比丘在看烧死尸。婆罗门女看见比丘之后,禀白她的母亲说:“妈妈!今此圣者(印度人称呼出家人为圣者)大哥罗,好像瞎眼的乌鸦,守尸而住。”当时有人把这话告诉比丘。诸比丘就把婆罗门女说的话禀白世尊。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那个婆罗门女作粗恶言,共相轻毁我出家弟子,造此口业自损害,缘斯恶业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此时远近人民都在互相传闻,说:“世尊记彼婆罗门女,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其母听到此语说:“佛记我女五百生内常为瞎乌,何苦之甚!”于是即带其女来到佛陀座前,顶礼世尊之后,恳求佛陀说:“世尊!唯愿慈悲宽恕此小女无知,她非毒害心辄出此言,敬请世尊容舍她吧!” 
  佛陀告诉婆罗门妇说:“我怎么会恶咒她受苦?由此女子轻心粗语,造此口业而堕于旁生中,好在她不是恶意,才堕此旁生中,否则,当堕地狱。”女人听后即便离去(事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 )。
  婆罗门女心无恶意,只说大哥罗比丘“犹如瞎乌”这句话,即便五百世堕在旁生中为生盲乌鸦。如今,有人以嗔恨心骂辱比丘(和尚)僧众,其人造此口业,不知道会受什么恶报?《辩意长者子经》佛陀以偈颂告诉长者子说:
  欺诈迷惑众,常无有至诚,心口所作行,令身受罪深。
  若生地狱中,铁钩钩舌出,烊铜灌其口,昼夜不解休。
  若当生为人,口气常腥臭,人见便不喜,无有和悦欢。
  常遇县官事,为人所讥论,遭逢众厄难,心意初不安。
  死还入地狱,出则为畜生,辗转五道中,不脱众苦难。
  又说:
  人心是毒根,口为祸之门,
  心念而口言,身受其罪殃。
  《妙法圣念处经》卷二、佛陀告诉诸比丘说:“宁持利刃,断于舌根,不以此舌说染欲事(中略)。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愚迷诸有情,贪财行虚诳,地狱业所牵,焚烧受诸苦。
  亦如诸毒药,自饮还自害,造业亦复然,似影恒随逐。
  又如出火木,生火能自害,苦果随恶因,自作应自受。”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前略)尔时三藏比丘,以一恶言诃骂上座,五百世中常作狗身。一切大众闻佛说法,皆惊战悚,俱发声言:怪哉!苦哉!世间毒祸莫先于口。尔时无量百千人,皆立誓愿,而说偈言: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而发于恶言。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圣及善人。”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佛陀告诉诸比丘颂曰:
  于佛起恶心,毁谤生轻慢,入大地狱中,受苦无穷尽。
  有诸数取趣,于师及比丘,暂时起恶心,命终堕地狱。
  若于如来处,起大嗔恨心,皆堕恶道中,轮回恒受苦。
  《分别业报略经》说:
  粗言触恼人,好发他阴私,
  刚强难调伏,生焰口饿鬼。
  《一切功德庄严王经》说:“有四种魔,云何为四?一者、贪著财物。二者、亲近恶友。三者、障碍法师。四者、于法师说陈其罪过(宣说出家人是非,此人便是恶魔)。是等众生由此业故当受贫穷,不见善友、远离尊师,作邪见想、说无因果,堕于地狱,受诸剧苦。”
宣化上人:专门说三宝的过错是毁谤三宝,毁谤三宝的原因和果报
摘自《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
怎么叫毁谤三宝呢?我们信佛的人,切记不要犯这种的罪过,就是专门说三宝的过错,说佛教不好,说佛法不好,说僧人不好。菩萨戒有一条戒说:“不说四众过戒”,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过菩萨戒的人,对于比丘有什么罪过,不要讲;比丘尼作什么错事,也不要讲;优婆塞有什么过错,也不要讲;优婆夷有什么过错,也不要讲,这叫不说四众过。你不说可是不说,就是有其他人说四众过,也不要去插嘴,也不要去跟着讲,就像是没听见似的。为什么呢?你如果又去跟着说,也就犯了毁谤三宝的罪,也就犯了说四众过的罪,所以最好是把嘴闭上,缄口不言。
再者,我们凡夫的见解,有的时候会错误的,这圣人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所能知道的。所谓初地的菩萨,就不知二地菩萨的境界;十地菩萨,就不知道等觉菩萨的境界;初果阿罗汉,也就不知道二果阿罗汉的境界。在还没有得到真正智慧的时候,不要生出一种毁谤三宝的心,不要说四众过。他明明就是有过,也不要讲他,为什么?你知道他有过,你自己往好的做,这就对了。不要好像照像机,尽给人家照像,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也没有照一照。
讲到这儿,我想到中国梁武帝时,有一位志公禅师,他天天要吃二只鸽子。厨子想这鸽子一定很好吃,他就偷了一只鸽子的翅膀吃。志公禅师吃完了这两只鸽子就说:“你为什么偷我的鸽子吃?”他说:“没有啊!”“没有?你看一看!”志公禅师把口一张,从口里吐出二只鸽子,一只就飞了,另外一只没有翅膀。“如果你没有吃,这只翅膀怎么会没有呢?”一样吃鸽子,志公禅师吃了,还可以把切碎煮熟的鸽子吃到肚子里头,又可以变成活的吐出来。那么这个厨子就没有这种本事──能吐出来,所以吃了就是吃了。而志公禅师这种境界是吃而未吃。
又有济公禅师,那时候他在杭州西湖灵隐寺。他这个和尚怎么样呢?一天到晚吃狗肉,喝烧酒。每天都喝得醉得不得了,人一看就知是个醉和尚。实际上他醉了,就到处去教化众生。有一次造佛像,这佛像要铺金,他告诉方丈和尚:“这佛像我来铺,你不要叫其他人去铺金。”方丈和尚说好。可是等着他也不铺,后来当家和尚就说:“你要铺这佛像的金,这么久了,你也不铺。”他说:“好,我就来铺。”这天晚间他又喝醉了酒,等到他看人都睡觉了,就跑到那佛像前,从口里就吐金,往佛像铺。正在吐着,佛像各部份都铺得差不多,
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倘若师心自用,以狭隘的情见妄测、评说圣教,在造下了谤法之罪时,不用说显宗、密宗的一切戒律,甚至连最根本的三皈依戒都已破坏,已无资格称为佛陀的弟子了。
以上经文为极清楚明了,大家应再三研读,牢记于心,若有师心自用,以狭隘的情见妄测、评说圣教时,即应立即警醒。凡已造谤法罪的人,必须毫无隐瞒,诚心发露忏悔,以此忏悔力,再加以猛厉信愿,或可尚因弥陀悲愿而获救度,否则只有亲堕无间地狱,消除此业,别无他途。
  我们修学佛法之目的,根本在于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如果在佛法上产生分别执著、滋生烦恼乃至互相诽谤斗争,不但空耗暇满人身,造诸多恶业,也辜负了佛菩萨以及祖师们的悲心。作为佛教徒,纵然无力成办弘法利生之广大事业,但也不能故意摧毁或诽谤佛菩萨们传下的甘露妙法,否则会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最终果报也将不可思议。
4善护法师:网络学佛必须痛戒的弊病&&
&&我经常看到有人在网络上去诋毁一些修行的法门,而且往往还把一些经论和大德的言论搬出来,去妄自评判。我个人觉得这是不可取的,对于这些经论和大德的言论那都是有出发点的,往往我们可能是断章取义了,不去把文章看完而只取其中的一段就妄下结论,这样的话不但你自己造业而且也间接的使别人对你所举的经论和大德产生误解,那就是我们的罪过了。
其实呢,任何法门都有它的道理,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研究并精通其中的教理,我们是没有资格去评论它的,如果非要去妄自评论,那就必定会造成谤法的恶业,那就太可怕了。
就像弘一大师当年因为对密宗有偏见,就诽谤密法,更为了能证实密宗不是佛法而深入密宗的经论,期望能找出证据推翻密宗的教证,但后来研究的时日越久越发现密宗不但是佛法而且是那么的博大精深,便在后半生精进的忏悔谤法的罪业。大家想一想,弘一大师是什么人?他忏悔的力度一定是非常的大的,而我们若造此等谤法的恶业的话,又怎么样忏悔呢?所以我想给大家一句忠告:对不了解的法门切莫轻易的下结论更不能去诽谤它,更别说以恶意去诬蔑它了啊!切记!切记!& && && && &
现在还有人在网络上去随意评论僧人的过失和长短,在此我为了对大家负责,不得不严厉的告诫那些随意去评论僧人过失的同修,你是没有一丁点资格去评论僧人的长短的,就算是一个僧人把所有的戒律都违犯了,但他现了僧相即有无量功德,毕竟人家走出了出家这一步了,如果是你的话能做到吗
出家乃是大丈夫的行为,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试问一下若现在叫你出家你能放下吗???恐怕没那么容易吧!!!另外你就算是在心里对出家人生起微末的邪见也是违背了佛陀的教言,更何况是去评论呢!僧人若真有错上有诸佛菩萨龙天护法,下有他自己的师父管教,哪里由得白衣居士去评论呢!大家要知道僧人是佛法的传播者,佛法最初都是由僧人所传扬的,当然现在有不少居士也为了佛法的传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们的佛学知识却是从僧人那里得到的,所以若没有僧人的话我们不知道能不能闻到佛法了,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僧人,那就不能具足三宝了,那我们又怎么得到圆满的皈依体呢?佛陀在出家功德经和说僧过恶犯大重罪这两种经论中给我们很详细的讲述了诽谤评论僧人过失的后果,希望那些随意议论僧人过失的同修能够好好看看,以后在这方面一定要谨慎啊!!!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只是对于大家的一些忠告,绝没有去针对某一个人的意思,若有不周之处还请大家原谅!最后祝愿大家福慧具足!道业早成!同登彼岸!学僧善护合十!!!阿弥陀佛!!!
佛经故事:恶语辱骂年老比丘 恶报惨烈百世作狗
这则故事摘自《经律异相》,原始出处是《贤愚经》。在这则故事中,一位比丘因为“恶口”侮辱得道罗汉,五百世中轮回作狗。恶口之报,一至于斯,岂可不慎!
释迦牟尼世尊在祗园精舍说法时,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每天都以天眼观察六道之中受苦难的众生,看谁有善根因缘能得度,尊者就去度他出离苦海。
当时有很多大商人结伴出行,要到国外去做生意,其中有一个商人带着一只狗用来守夜。这些商人行至中途,在路边露营休息安眠时,狗偷吃了这些商人携带的肉,后来被商人们发觉,大家非常生气,就以木杖打狗,愤怒之下竟将狗腿打断,这狗已经不能继续守夜,就被商人们抛弃在野外。
这时舍利弗尊者以他的天眼,看见这只狗被众商人打断了狗脚,伤重倒地,不能走路,痛苦万状,正饥困在野外,马上就要饿死。舍利弗尊者就带了食物,运用神通飞到狗的旁边,将食物布施给狗吃,这只狗得到尊者布施的食物,能够维持生存,心里非常欢喜。舍利弗尊者就为这只狗讲说佛法,狗听闻佛法后业障消除,感谢尊者救命之恩以后,很快命终死去。狗命终后,当即转世为人,出生于舍卫城中的婆罗门家。
一天,舍利弗尊者托钵到婆罗门家,婆罗门问尊者:“尊者!您独自一个人外出,难道您没有侍者吗?”舍利弗尊者回答说:“我还没有沙弥侍者,我听人说,你家有一个男孩子,你愿意让孩子给我当侍者吗?”婆罗门回答说:“我有一个儿子,名叫均提,但他只是一个幼童,现在不明事理。待他再大一点,就给您当侍者。”舍利弗尊者就如他所言,答应此事。到婆罗门儿子七岁之时,舍利弗尊者就向婆罗门求取孩子。婆罗门也非常欢喜,就让他的儿子均提出家为小沙弥。舍利弗尊者带均提回到祗园精舍,替他圆顶剃度为小沙弥,并且为他说法。均提出家听闻佛法之后,心开意解,即时证得阿罗汉道,神通自在。
均提年仅七岁,但已证得阿罗汉果,得道之后,他运用神通力观察过去世的所作所为,知道自己前世原是一只饿狗,承蒙和尚救命之恩,度他脱离一切痛苦,今生才得到人身并获证道果,他内心无限的庆慰欢喜,为了报答师恩,他发愿尽此一生永远当侍者,供养师尊所需。
均提尊者观察过去数百世经历后,感慨地说:“我前世出生为狗的原因,是因为失言造口业所致。过去迦叶佛住世时,我也曾出家当比丘,和许多比丘在一处念经,因为自己年轻,音声清雅,很会唱赞,因而看不起不会唱念的比丘。一天,一位老比丘念经时,发音滞钝,非常难听。我妄生轻慢心,讥诃老比丘说:‘长老唱念经文,声音好像狗吠!’那位老比丘已证得阿罗汉果,很慈悲地问我:‘少年比丘!你可认识我吗?’我回答说:‘我早就认识你,你在迦叶佛时就是比丘中的上座。’老比丘说:‘我虽不会唱念,但已了脱生死、断除后有。’我那时听到老比丘这几句话,非常惊惶恐怖,知道自己失言,心中深感惭愧,只能哀求忏悔。但我罪已成立,无法消除,从此以后经五百世都要变狗,偿还讥诃老比丘一句‘狗吠’的口业罪报。由于我五百世以前就曾出家修行,种下持戒功德善因,我遭受口业罪报期满后,蒙师尊舍利弗尊者救度,今生才能有此善根、福德、因缘得度出家,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转] 慧律法师《说僧尼是非过恶犯无量重罪》& &
时常会听到有些出家僧尼、在家居士或者社会人士,喜欢评论出家人的对错是非,不守规矩不持戒律等等,其实出家比丘、比丘尼都不可以说僧过恶,何况在家人呢?因为说僧过恶,就是谈论是非,造作口业,恶口妄语,同时也是毁谤三宝,毁谤三宝者,罪过比破杀、
盗、淫、妄、酒五戒的罪还要重!什么叫毁谤三宝、说僧过恶呢?我们信佛的人,切记不要犯这种的罪过——就是专门说三宝的过错,说佛教不好,说佛法不好,说僧人不好。
佛陀在世的时候,就不允许任何人造口业、毁谤出家僧众,若说僧尼过恶,其人即违犯无量重罪。这是佛说的,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难道你还不信吗?
如是比丘虽非法器,而剃除须发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圣贤;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所以依佛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诸大臣等,说出家僧尼的过恶。
如是破戒恶行比丘,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佛陀终不允许在家居士,轻视、呵斥、辱骂出家人。
僧尼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就是说这个法师现僧相,就等于是佛相,是三宝相。他代表了正法,他就算没有修行,就算破了禁戒,行种种的恶行,一切的天、龙、人、非人等都必须要恭敬礼拜、供养。因为他就是善知识,能够示导无量功德伏藏。这个伏藏就是埋藏在地中的一个宝物,比喻众生本具的佛性。譬如说贫女不知道自己家里有伏藏,等到有智慧的人告诉她,你家里本来就有很多的金银财宝,你把它挖掘出来,你不就变成很富有的人吗?这个贫女子听有智慧的人的开导,就把它挖出来变成富家女了。
记住!外道永远没有办法超越三界,无量亿劫绝对没有办法离苦得乐。为什么?知见错误!没有依佛的知见修行,永远在三界里面打转。最差、最差的比丘,他现了僧相,了解无常、缘起,乃至于大乘佛教,念佛、参禅、拜忏、打水陆,都种下无量的善根,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所以说最差的比丘、比丘尼,现僧相的沙弥、沙弥尼(除非他知见错误)都比世间的人,包括一切的外道都强得太多。就是造业下地狱了,经过一劫或多劫,他依然能够转生人道,听闻佛法,然后经过修行,就可以得到解脱。因为他在今生种下了无量无边的善根因缘。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瞻博迦华是一种很香的花,就算枯萎了、烂坏了,也绝对比其他的花香。世尊曾说颂曰:
瞻博迦华虽委悴,而尚胜彼诸余华。
破戒恶行诸比丘,犹胜一切外道众。
出家僧人是三宝之一,堪称是宝,既然是宝,他即使不完整,但他仍然是宝。譬如珠宝玉器,即使坏了,你能说它就不是宝了吗?黄金坏了、碎了难道就不是黄金了吗?又如瓦砾,即使再完整的瓦砾,它也称不上是黄金珠宝,只能是一块完整的瓦砾而已!破戒恶行的诸比丘,也依然是宝,绝对不是瓦砾!他的功德胜行也绝对胜过一切的外道。外道没有缘起法,外道没有空慧的思想,他怎么解脱呢?!我在这里说些,不是提倡比丘作恶犯戒,也不是包藏僧人的罪行,而是旨在提醒出家僧侣、在家菩萨要警防口业,不要因为别人错误了,自己也去错误,别人破戒了,自己也去破戒。须知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他要造业他得果报,你要毁谤僧人,你就要下地狱!破戒作恶那是他的事,谤僧受报那就是你的事。在家信众说比丘过恶,犯大重罪,必受恶报;身为出家僧众,说比丘过恶,也是同样犯大重罪。因此,佛陀为了避免缁素造口业,特别教戒僧众,不得向未受具戒者说比丘过恶。
如人恶心出佛身血、毁坏塔坏寺等,其罪虽是极为深重,但是尚不及说僧众过恶的无间重罪。所以《戒经》说:“宁可毁塔坏寺,不说他比丘粗恶罪。”古人也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六也说:“为大护佛法故,如向白衣(在家信众)说比丘罪恶,则前人于佛法中无信敬心;宁破塔坏像(此罪极重),也不向未受戒人说比丘过恶;若说过恶,则破法身。”说僧尼是非、过恶的人,其罪超过毁坏“佛塔”和“佛像”的重罪!为什么这样呢?因“世间如无僧人,便无佛法”,有话说:“佛法弘扬本在僧”嘛,所以讲
僧人的过失会使信众远离三宝。
毁谤三宝、说僧过恶者,死堕阿鼻地狱,受大苦报,无解脱之期。《谤佛经》云:佛陀告诉不畏行菩萨说:“……尔时彼长者子,说彼比丘毁破净戒,彼(长者子)恶业报,九十千年堕大地狱;於五百世,虽生人中,受黄门身,生夷人中,生邪见家;於六百世,生盲无舌……。
外道俗人是没有资格举发、谈论僧人的过恶。佛告尊者优波离言:我终不许外道、俗人举苾刍(比丘)罪,举就是举发。我绝对不允许外道、世俗人举比丘的罪。世俗人没有智慧,只是凭藉自己的观念,所以他怎么够资格来举比丘的够资格来举比丘的罪呢?他看的只是外相,没有看到真正的内涵。
我们凡夫的见解,有的时候会错误的,圣人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所能知道的。所谓初地的菩萨,就不知二地菩萨的境界;十地菩萨,就不知道等觉菩萨的境界;初果阿罗汉,也就不知道二果阿罗汉的境界。许多僧人看上去疯疯颠颠,但实际上是外浊内清,是菩萨示现,是教化众生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两个典型的例子:在中国梁武帝时,有一位志公禅师,他天天要吃两只鸽子。厨子想这鸽子一定很好吃,他就偷了一只鸽子的翅膀吃。志公禅师吃完了这两只鸽子,就说:“你为什么偷我的鸽子吃?”他说:“没有啊!”“没有?你看一看!”志公禅师把口一张,从口里吐出两只鸽子,一只就飞了,另外一只没有翅膀。“如果你没有吃,这只翅膀怎么会没有呢?”一样吃鸽子,志公禅师可以把切碎煮熟的鸽子吃到肚子里头,又可以变成活的吐出来;而这个厨子就没有这种本事,吃了就是吃了。志公禅师这种境界就是吃而未吃。
又有济公禅师,那时候他在杭州西湖灵隐寺。这和尚怎么样呢?一天到晚吃狗肉,喝烧酒。每天都喝得醉得不得了,人一看就知是个醉和尚。实际上他醉了,可是他却到处去教化众生。有一次造佛像,这佛像要铺金,他告诉方丈和尚:“这佛像我来铺,你不要叫其他人去铺金。”方丈和尚说好。可是等著他也不铺,後来当家和尚就说:“你要铺这佛像的金,这么久了,你也不铺。”他说:“好,我就来铺。”这天晚间他又喝醉了酒,等到他看人都睡觉了,就跑到那佛像前,从口里就吐金,往佛像铺。
正在吐着,像各部份都铺得差不多,只有头顶上还有个地方没有铺时,当家和尚听见他在里边,口里往佛像吐痰的声音,就进来了,说:“你怎么这个样子,你口里黏痰怎么往佛像吐呢?”他就说:“我不吐了。”就走了。走了,第二天一看,佛像的金都铺好了,就剩头上还有一点没有铺好,所以又找另外铺金的匠人来铺,但是所铺的金,就没有他吐的金子那么好,所以罗汉的境界不可思议的。
有些禅师是酒肉穿肠过,用世俗人的眼光来看,就是说这些禅师是不称职的和尚,也是破戒的比丘。岂不知道他们是菩萨转世,他是示现给众生看的,他可以吃进去死的,吐出来活的,有谁知道他吃肉也是在度终生呢?有些僧人也可能是菩萨,也许是罗汉示现,但凭我们的凡夫肉眼,岂能分辨识破他的本来面目呢?所以不可妄加评论,随意毁谤。
在此也提醒大家,如果自己不是罗汉,不是菩萨,千万不要向他们学习,因为我们是业障凡夫,他们是应机施教,应何因缘得度,而现何身。他们喝酒吃肉都是在度众生,而我们喝酒吃肉,就是造业,所以不能拿我们来和他们比,万万不能!
佛陀尚不许诸苾刍僧不依于法,率而呵举破戒苾刍,何况驱摈?
……率就是轻率的样子,草草率率,毫无根据。举就是纠正。驱就是逼迫或者是排除,摈叫做排斥。
佛也绝对不允许这些比丘僧团不如法,草草率率就纠正某某人比丘、某某法师,何况弃摒他?!
要举比丘的罪要如法,要有见闻疑,还要如法的求证,还要必须在比丘的僧伽里面。你看要举比丘的罪要多么繁琐的手续。约束在时空的架构上,一定必须在比丘僧团内,其他人不够资格的。
修学佛法,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欲心、妄心、贪心和燥心,看不贯别人那就证明你的修养不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管他如何不好,一但佛性显现,就会彻底觉悟。在还没有得到真正智慧的时候,不要生出一种毁谤三宝的心,不要说僧过恶。他明明就是有过,也不要讲他,为什么?你知道他有过,你自己往好的做,这就对了。不要好像照像机,尽给人家照像,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也没有照一照。不要拿一面镜子老在别人身上照来照去,应该学习和发扬别人的优点,不要看别人的缺点,印光大师说:“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只管自家,不管人家……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2881
对破戒比丘可以由僧团默而摒之:
--------------------------------------------------------------------------------
 (术语)梵曰梵坛,对于强犷之比丘,一切之七众,不与之往来谈话也。行事钞上二之二曰:“言默摈者,五分云:梵坛法者,一切七众不来往交言。”同资持记曰:“梵坛者。有云:梵王宫前立一坛,天众不如法者,令立坛上,余天不与往来交言。五分因阐陀恼僧,故用此治。”维摩经略疏一曰:“彼梵天治罪法,别立一坛,其犯法者令入此坛,诸梵不得共语。”梵网经法藏疏六曰:“梵坛者此翻为灭摈,良以非理违犯,不受调伏,故以此治之。”(参见:梵坛)
--------------------------------------------------------------------------------
梵语pravra^jana 或 na^=s/ana,巴利语pabba^jana 或 na^sa=na。又作灭摈、驱摈、摈罚、驱出、驱遣、摈治驱遣、摈。此系对犯戒比丘、沙弥等出家众处罚方法之一,即将其自教团逐放,不许其与僧众共同起居。此相当于削除僧籍,故又称摈籍。
关于被摈出之缘由,据十诵律卷二十一载,对于犯四波罗夷者,不得予其出家受具足戒,若授与之,应予灭摈。四分律卷十七随摈沙弥戒条载,沙弥受众僧呵责,犹不舍恶见者,当予灭摈。四分律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受戒犍度举出犯比丘尼、贼心入道等?十三难之人,不得予其出家受具足戒,若授与之,应予灭摈。又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亦载有比丘、沙弥灭摈之事缘。可知行摈出之惩罚,系为维护其他比丘及为保全僧伽之威德,而对犯重过之比丘、沙弥等之处罚。  一旦被摈出之比丘,不得授人大戒,不得受人依止,不得蓄沙弥,不得受衣钵、卧具、坐具、洗足水、拭足等种种供养,此皆详载于四分律卷四十四、十诵律卷五十六等。  摈出时有一定之羯磨作法,称为摈出羯磨。毗尼母经卷二(大二四·八○八上):‘摈出有二种羯磨,一永摈,二为调伏故摈。调伏者,未忏悔中间,及饮食、坐起、言语,一切僧法事皆不得同,是名摈出调伏羯磨;此人若刚强永无改悔,尽此一身不复得同僧事。’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载,受驱摈者若属权时驱摈,于后时还予以摄受;若为尽形寿驱摈,则终生不得与众僧共住,不再予以摄受。可知摈出羯磨有尽形寿摈,及为调伏而行之一时摈两种。其中,为调伏而摈出者,于彼忏悔后,即行解摈羯磨,令彼发得戒?体,达到灭罪生善之目的。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六(大二二·四三九上):‘作摈出羯磨者,应随顺行五事,比丘事乃至王事羯磨已,应安着僧伽蓝边住,随顺行五事,一一如法已,应与舍,是名舍摈。’  又十诵律卷三十一、毗尼母经卷五、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二等,列举治罪法之七种羯磨,其中摈出、不见摈、不作摈、恶邪不除摈等四种即有关摈出之规定。此外,不与犯过、不受教诫者言谈之惩罚,称为默摈(梵brahma -dan!d!a ,又作梵檀)。[杂阿含经卷三十二、中阿含卷三十教昙弥经、卷五十二优婆离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七、五分律卷三、卷六、卷八、卷十七、十诵律卷四、卷十五、卷五十五、卷五十九、卷六十、摩诃僧祇律卷一、卷七、卷十八、卷二十四、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卷七十、敕修百丈清规卷二肃众条、卷三入龛条、禅林象器笺罪责门]
《六祖法宝坛经》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印光大师开示: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南无阿弥陀佛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妙境法师毁谤虚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