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示儿和十一月四四日十一月风雨大作解释两首诗歌的异同

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PPT下载_幻灯片模板免费下载
您的位置:&>&&>& > 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PPT
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PPT下载
网友评分:
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PPT
文档大小:22.07 MB
上传时间:02-10
文档大小:419 KB
上传时间:02-10
PPT分类Classification
|||||||||||||||||||||
|||||||||||||||||||||
|||||||||||||||||||||
|||||||||||||||||||||
|||||||||||
|||||生物课件PPT|||
元旦节|新年|农历春节|情人节|元宵节
||||||||||
||||||职业PPT模板||梦江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己亥杂诗 教案教学设计
梦江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己亥杂诗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梦江南》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精通韵律,屡试不第,一生不得志,且生活任情放荡。他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的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写青楼闺阁相思之情,他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和开创者。
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首句点明了盼望的时间和地点:清晨刚刚梳洗完毕,就登上了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准备心上人归来,即所谓的“女为悦己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多少孤寂落寞之情;“过尽千帆皆不是”多少次希望都随之破灭了,真是让人望穿秋水,想断柔肠;“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写水,实际是在写眼神。夕阳西下,又是一天的守望,没有结果。只有那令人愁肠欲断,覆盖着白蘋的江洲。
注意:此词以白描手法,对人物的心理加以描绘,景物为烘托人物心理而设。
       →过尽千帆不是→
   →独自登楼远望  脉脉秋水望穿→  
早晨梳妆完毕          痛苦失望断肠
二、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我们小学时学过他的《示儿》诗,今天要学的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当时作者68岁,表现了诗人日夜不忘 回复国土、报效国家。
第一句:我困居荒村却不自悲(哀),渲染了诗人处境艰难不自哀,爱国情思至死不变。
第二句:还是想到为国防守边疆。尚:还。思:想到,考虑到。为国:为了国家。戍:防守。轮台:指边疆。这句是诗人对朝廷屈辱求和的不满,爱国愿望跃然纸上。以上两句都是写现实,表现了诗人忧念时局,忠心报国的愿望。
第三句:深夜躺着听到风雨的声音。阑,深。风吹雨既是眼前的现实,又含有象征意义,也是当时时局风雨飘摇的写照,诗人忧国忧民,彻夜不眠。
第四句:迷糊中梦见骑着战马跨过冰河。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本句是写想象,是说梦境。表现了诗人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
现实       梦境
      僵卧孤村      (想象)
      思戍轮台       铁马
       卧听        冰河
            风吹雨
           (爱国热情)
三、学习《己亥杂诗》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极力呼吁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官职卑微(礼部主事),抱负无法施展。道光十九年(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毅然辞官,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帐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350枚,盖作诗350首,这就是后来的著名的《已亥杂诗》,因为那一年是已亥年。
这350首诗中,有对往事的回忆,有与亲朋的交往,有对政治的评论,有对改革的渴望,那么这首诗的真意是定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的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记事。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京城寓居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作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夕阳西下”烘托离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几时回”“落日故人情”“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又有“广阔无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相映衬,是诗人当时心情的写照。
诗人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 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 轻松愉快→ 有所作为
             有所作为
             ↑
          落花自比
          ↑
       轻松愉快
       ↑
    吟鞭东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课堂实录 邢台市第二十七中
师:孩子们,陆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梁启超曾这样赞美陆游:(大屏幕出示)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
《读陆放翁集》 (生齐读) 师:陆游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就让我们从他的诗句中来寻找答案。(大屏幕出示) 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宋) 陆游
《壬子除夕》 (生齐读) 师:这是陆游十几岁立下的报国理想,当时陆游看到祖国的一半土地被金兵侵占,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所以他立志杀退金兵,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这句诗正是这种理想的体现,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随着年龄的增长,陆游的爱国热情越来越强烈。在他二十岁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屏幕出示)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宋) 陆游
《观大散关图有感》 (生齐读) 师:陆游正是想通过“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来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所以他三十多岁时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屏幕出示)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宋) 陆游
《夜读兵书》 (生齐读) 师:陆游的爱国之情如此强烈,然而残酷的现实带给他的不是实现理想的机会,而是种种打击,在他四十多岁时,就因为积极主张抗击金兵而被罢官,但他爱国之情不减,仍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屏幕出示)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宋) 陆游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生齐读) 师:敌人一日不灭,陆游的心一日不能平息。所以,五十多岁时,尽管他再次受到打击,但仍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屏幕出示)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 陆游
《夜泊水村》 (生齐读) 师:孩子们,一个十年过去了,陆游的理想不能实现,但他不放弃;两个十年过去了,陆游的理想不能实现,但他不放弃;三个十年过去了,陆游的理想依然不能实现,但他依然不放弃;四个十年、五个十年过去了,陆游的理想非但不能实现,反而受到种种打击,但他依然不放弃;当六个十年过去了,陆游的理想依然不能实现,他依然受到打击时,他还会不放弃吗?他会屈服吗?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大屏幕出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听要求,第一,这首诗中有五个生字,你们要读准字音;第二,要把句子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好开始吧!(生读诗) 师:谁来读? (指名两个学生读) 师:这样,我读诗的后三个字,你们读诗的前四个字。(师生合作读)
师:我读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诗的后三个字。(师生合作读) 师:我读诗的标题和作者,你们读诗句。(师生合作读) 师:诗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你理解诗意了吗?(生表显出很迷茫的样子)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诗意很难理解?这不怪你们。因为古诗字数很少,诗中有些字、词我们今天用得少或者不用,再加上有些字、词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这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不过理解古诗还是有好方法的,那就是想象。(板书:想象) 师:想象就是把诗中的字、词或句子想象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可以有颜色,可以有声音,可以有感觉。这些画面可以来自诗的注释,可以来自你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来自你看到过的图画,可以来自你看过的电影和电视中的镜头。比如读着李白的《静夜思》,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如霜的月色洒满大地,李白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抬头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想到远在千里之外故乡的亲人是否也在望月想念自己呢,思乡之情有油然而生,不禁轻轻地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比如你读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通过“秋月”你仿佛看到: 生接:秋天的明月。 师:通过“潭面无风镜未磨”你仿佛看到: 生接: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你,洞庭湖就像一面没磨的镜子。 师:你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用现象的方法理解诗意。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试着用现象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把能让你看到画面的字、词、句圈起来,并把画面写在旁边。(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生圈画,写感受) 师:孩子们,请停下笔。咱们一行一行的说。通过“僵:卧”这个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陆游僵直地躺在冰冷的床上。 生2:陆游的身体很虚弱。 生3:陆游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体生了病。 师:通过“僵卧”我们看到的是陆游的“身”。(板书:身) 师:当你看到这样的画面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陆游很可怜。 师:陆游僵卧在哪里? 生:孤村。(师板书:孤村) 师:陆游僵卧孤村他觉得自己可怜吗?他感到悲伤吗? 生: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是“不自哀”。 师:是呀,诗人何止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呀!他在三十多岁受到打击时“自哀”吗? 生:不自哀。 师:所以诗人写了“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生一起接读) 师:他在四十多岁受到打击时“自哀”吗? 生:不自哀。 师:所以诗人写了“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生一起接读) 师:孩子们,陆游一生受到多次打击和挫折,但他从来都是“不自哀”。这是为什么呢?陆游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陆游想着守卫边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尚思为国戍轮台。 师: “戍轮台”这个词让你看到了怎样保卫边疆的画面。 生1:看到了英勇拼杀的画面。 生2:看到战士们在站岗放哨。 生3:看到战士们在察看地形。 师:其实陆游也无数次的想象过英勇杀敌的场面,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大屏幕出示) 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 (生齐读) 师:透过这首诗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战士们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渡过河流勇敢地攻打敌人。 生2:战士们架起梯子爬向敌人的城墙。 生3:敌人被打的东奔西窜地逃跑。 生4:先杀了敌人的首领吧。 师:这种战斗生活是陆游终生所向往的。所以他在二十岁时就渴望“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生一起接读) 师:这种战斗生活是陆游终生所向往的。所以他在三十岁时又渴望“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生一起接读) 师:在这行诗中我们体会到的是陆游的(生接:心)。 师:陆游想的是(生接:戍轮台) 师:是呀,陆游心里想的永远都是“戍轮台”(板书:思戍轮台) 师:陆游白天想的是“戍轮台”,到了夜晚,这种念头是不是就可以暂时放下,早早睡觉了? 生: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夜阑卧听风吹雨。 师: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陆游躺在床上睡不着觉。 师:想不想知道我看到的画面? 生:想! 师:当夜晚来临,陆游毫无睡意,他在屋内走来走去;时而坐下,时而站起;时而仰天长叹,时而俯首低语。夜已经很深了,他强迫自己躺在床上,但依然无法入眠,只好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听着窗外的风雨声,想着如何报效祖国。好不容易睡着了,陆游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吧? 生1:没有。 生2:做梦又梦见了铁马冰河。 师:是呀,睡着了闯入梦境的依然是(生接“铁马冰河”); 依然是(生接“铁马冰河”);依然是(生接“铁马冰河”)。 师:诗学完了,你想说什么吗? 生1:陆游的爱国热情可真强烈。 生2:陆游的一生都不改变爱国理想,就连受到打击都不改变。 生3:我要向陆游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4:我也要爱自己的祖国,报效祖国。 师:(指板书)陆游“僵卧孤村”而“不自哀”,这是因为(生接“戍轮台”)。教师在“戍轮台”三个字下面用红笔画波浪线。 师:(指板书)陆游“夜阑”而不能睡觉,这是因为(生接“戍轮台”)。教师在“戍轮台”三个字下面用红笔画波浪线。 师:(指板书)陆游做梦都是“铁马冰河”,这是因为(生接“戍轮台”)。教师在“戍轮台”三个字下面用红笔画波浪线。 师:“戍轮台”这三个字里流淌的是陆游滚烫的爱国热血,跳动的是陆游赤诚的爱国之心。(用红笔画心形)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近陆游,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播放音乐)陆游出生刚刚三年,金兵开始侵略他的祖国。他从小随着家人逃难,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人民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他很小就立志杀退金兵,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但他一生从未得到重用,多次受到打击。写这首诗时,诗人已经六十八岁,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听着窗外的风声雨声,看着自己年迈僵硬的身体,想到祖国的危亡,人民的痛苦,陆游的心好像翻腾的江水,久久不能平息,不禁提笔狂书:(师激情朗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入梦来呀!入梦来!陆游想到当时朝廷不思发愤图强,统一祖国,只是软弱地投降。看着自己刚刚写成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听着窗外的狂风暴雨,他气愤地吟诵: (生接读):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入梦来呀!入梦来!陆游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不能收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着自己刚刚写成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听着窗外的疾风骤雨,他痛心地吟诵: (生接读):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入梦来呀!入梦来!陆游想到自己的报国理想总不能实现,如今自己年迈多病,征战边疆已不再可能。看着自己刚刚写成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听着窗外的凄风冷雨,他无奈地吟诵: (生接读):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入梦来呀!入梦来!陆游想到终究会有一天,我大宋的精兵强将一定能杀退金兵,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看着自己刚刚写成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听着窗外的犹如官兵杀敌的风声雨声,他激动地吟诵: (生接读):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陆游六十多年的坚持是多么的不容易!可他在七十多岁时又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大屏幕出示)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宋) 陆游
《书愤二首》 (生齐读) 师:陆游七十多年的坚持让人叹为观止!谁也不曾想到他在八十五岁即将离开人世时又写下了他的千古绝唱《示儿》。(大屏幕出示)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齐读) 师:陆游从“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开始,一直到他去世,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打击,统一祖国的信念都没有一丝一毫地动摇。这在整个古代,又有几个人能和陆游(生接:相比)。 师:所以,陆游堪称:(大屏幕出示) 亘(èn)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
《读陆放翁集》 (生齐读) 师:下课!英语口译节目
可可背单词
可可英语官方微信(微信号:ikekenet)
每天向大家推送短小精悍的英语学习资料.
添加方式1.扫描上方可可官方微信二维码。
添加方式2.搜索微信号ikekenet添加即可。导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陆游僵(jiāng)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僵(jiāng)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人。南宋大诗人。绍兴(高宗赵构年号)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打击,被除名。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曹任镇江、隆兴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创作数量最丰富的一个,今存尊9000余首。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一直脍炙人口,文章也很出名。作品辑在《陆游集》中。
【解题】 这首七言绝句选自《陆游集》卷二十六。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原题有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注评】 僵(jiāng)卧孤村不自哀,
僵卧:挺直躺着,形容年迈,行动不灵便。僵:僵硬。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悲哀。○自身凄凉孤苦而壮心不已。
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思:想着,想到。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戍轮台:守卫边疆。戍:防守,守卫边疆。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汉武帝时曾在那儿屯田驻兵,这里借用来指代边疆。○“尚思”二字表明“为国戍轮台是夙愿,由来已久,年虽老而情志愈笃,照应上句“不自哀”。
(lán)卧听风吹雨,
夜阑:夜深。阑:残尽。卧听:躺着听。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写诗人忧思之深。
铁马冰河入梦来。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冰封的河流,指中原地区的河。○忧思之深,化而为梦,可见精诫。照应第二句“戍轮台”。
【简析】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述访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rù,草垫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他需要什么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何必多此一举呢?另外,诗人不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罢官闲居的吗?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不就十分渺小和可鄙了吗!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岳飞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词句;辛弃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张元干有“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同样魂牵梦萦的语言。??这些不朽的精神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僵 “僵”是个形声字,从人声,与“偃”同义,是向后仰倒,而“前仆后继”的“仆”是向前倒,与此词倒的方向相反。后来引申用来指“不动不朽”,即“僵硬”的意思,后来此义又造“”字表示,但人们仍习惯用“僵”字。诗中“僵卧孤村不自哀’’的“僵”是“僵硬挺直”的意思,形容不 戍 “戍”是个会意字,从人持戈,本义是“守边”。所以,古代的边防战士称“戍卒”;也指一般的驻扎、守卫。诗中“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句,可理解为“防守”、“守卫”。 阑 “阑”是个形声字,从门柬声,本义是“门遮”,即“门的遮蔽”,门前的栅栏。后来引申为?“栏杆”,“栏”字始作“阑”,后加“木”为“楣”,简化为“栏”。阑由“遮止”的意思引申为“残尽”、“停止”的意思。诗中“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夜阑”是“夜将尽”的意思,形容彻夜难眠。现在成语有“夜阑人静”。
包含总结汇报、文档下载、人文社科、资格考试、经管营销、党团工作、专业文献、IT计算机、工作范文、word文档以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