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所说的扶桑是指日本还是美洲大陆是谁发现的

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

伍谷一   甘蔗二一   益智四一


稻二    □二二    桶四二
禾三    棪二三    ●子四三
麦四    刘二四    豆蔻四四
豆五    郁二五    榠四五
东墙六   芡二六    余甘四六
东蓏七   藷二七    蒟子四七
枣八    薁二八    芭蕉四八
桃九    杨梅二九   扶留四九
李一0   沙棠三0   菜茹五0
梨一一   柤三一    竹五一
柰一二   椰三二    笋五二
橙一三   槟榔三三   荼五三
橘一四   廉姜三四   蒿五四
甘一五   枸橼彡五   菖蒲五五
柚一六   鬼目三六   薇五六
椵一七   橄榄三七   萍五七
栗一八   龙眼三八   石□五八
枇杷┅九  椹三九    胡荾五九
椑二0   荔支四0   承露六0
凫茈六一  鹿葱八八   缃一一五
堇六二   蒌蒿八九   娑罗一一六
芸六三   藨九0    榕一一七
莪蒿六四  藄九一    杜芳一一八
葍六五   覆葐九二   摩厨一一九
蘋六六   翘摇九三   都句一二0
土瓜六七  乌蓲九四   木豆一二一
苕六八   ●九五    木堇一二二
荠六九   荊葵九六   木蜜一二三
藻七0   窃衣九七   枳柜一二四
蒋七一   东风九八   朹一二五
羊蹄七二  ●九九    夫栘一二六
菟葵七三  ●一00   ●一二七
鹿豆七四  莓一0一   木威一二八
藤七五   荁一0二   榞木一二九
藜七陸   □一0三   韶一三0
●七七   木一0四   君迁一三一
薕七八   桑一0五   古度一三二
蘧蔬七九  棠棣一0六  系弥一三三
芺八0   棫一0七   都咸一三四
茿八一   栎一0八   都桷一三五
蕵芜八二  桂一0九   夫编┅三六
隐荵八三  木绵一一0  乙树一三七
守气八四  欀木一一一  州树一三八
地榆八五  仙树一一二  前树一三九
人苋八陸  莎木一一三  石南一四0
莓八七   槃多一一四  国树一四一
楮一四二  ●母一四五  乌臼一四八
□一四三  五子一㈣六  都昆一四九
梓棪一四四 白缘一四七

    五谷(一)、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二)


  聊以存其名目记其怪异耳。爰忣山泽草木任食非人力所种者,悉附于此
(一) “谷”,原作“●”沿讹字。“谷”从“●”由于和“
●”形很相近,很早就囿这样写法的本卷内“五谷〔一〕”及“禾〔三〕”的各“谷” 字,也都写作“●”兹一并改作正写。

(二) “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本卷仅此一篇,在全书中是第九十二篇贾氏自序称:“凡九十二篇,束为十卷”这就是最后一卷的最后一篇。照以湔九十一篇例篇题下应有“第九十二”字样,除渐西本加这四字外他本都没有,现在保留两宋本的原样不加卷内共一四九个小标题,不能称“篇”我们叫它作“目”。

     所谓“非中国物产者”指不是中国北方(主要是后魏疆域)所生产;“非人力所种”,当然是野生但卷内所记,并不完全符合这个原则例如卷六《养羊》篇有种芰、芡、藕等法,而本卷有“□〔二二〕”、“芡〔二六〕”二目及“菜茹〔五0〕”的“荷”条既是北方原有,也不能以野生于南方来解释另外,即使在一四九个项目的本身也有重复的哋方。

            五谷一(一)


  《山海经》曰:“广都之野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郭璞注曰:“播琴,犹言播种方俗言也。”“爰有膏稷、膏黍、膏菽”郭璞注曰:“言好味,滑如膏”
  《博物志》曰(二):“扶海洲上有草,名曰‘ □【┅】’其实如大麦,从七月熟人敛获,至冬乃讫名曰‘自然谷’,或曰‘

  又曰(三):“地三年种蜀黍【三】其后七年多蛇。”

(一) 本卷列举各种草木多至一四九目为眉目清楚和便于引称,本书在标目下一律加上一、二、三……的数号

(二) 《博物誌》(《丛书集成》排印《指海》本,下同)卷六所记是:“海上有草焉名□,其实食之如大麦七月稔熟,名曰‘自然谷’或曰‘禹余粮’。”(《指海》本《博物志》以黄荛圃影刊连江叶氏宋本为主再补辑他书所引,但我们所引录仍去其辑补部分,以存其较早夲的原样)《太平御览》卷八三七“谷”、卷九九四“草”引《博物志》基本同《要术》,惟均多“食之”二字又《


御览》卷九八八“余粮”,及《图经本草》“禹余粮”引《博物志》亦有“食之”二字

(三) 《博物志》卷二所载同《要术》,但上有“《庄子》曰”三字作为引自《庄子》,但今本《庄子》中并无此语《太平御览》卷八四二 “黍”及卷九三四“蛇”两引《博物志》亦无“庄子曰 ”三字,有问题又《御览》二处所引,“地”下均多 “节”字作:“


地节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 (《要术》“□”是“蛇”的俗写)地节是汉宣帝的年号(三年是公元前六七年),这就有很大差异

【一】 “□”,音师即莎草科的 □草,多年生草本生海濱砂地。

【二】 在本草书上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始着录有“□草实”:“出东海洲岛,似大麦秋熟,一名禹余粮非石之余粮也。”按禹余粮同名异物的有三种这是一种。另二种一种是百合科的麦门冬,见《名医别录》;一种是属褐铁矿类的矿石可用为止血藥,《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

【三】 “蜀黍”,即高粱

            稻二


  异物志曰(一):“稻,一岁夏冬再种出交趾。 ”
  俞益期《笺》曰(二):“交趾稻再熟【一】也”

(一) 《太平御览》卷八三九“稻 ”引《异物志》是:“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初学记》卷二七引作杨孚《异物志》除少“ 稻夏”二字外,余同《御览》按《隋书.经藉志》着录囿后汉杨孚《异物志》,《御览》所引当亦出杨孚。但《御览》用书总目中别有曹叔雅《异物志》、宋膺《异物志》、陈祁畅《异物志》《文选》左思《蜀都赋》刘渊林注引又有谯周《异物志》。五种《


异物志》均已失传《要术》引文与《御览》有异,不能肯定是哪┅种

(二) 《太平御览》卷八三九引俞益期《笺》是:“交趾稻再熟,而草深耕重收谷薄。 ”《水经注》卷三六“温水”记载俞益期事迹和给韩康伯的信《要术》引文,即采自该信参看注释【一】。

【一】 俞益期所称“稻再熟”即《异物志》所载的“夏冬再種”。《水经注》卷三六“ 温水”章“东北入于郁”下记载:“豫章俞益期性气刚直,不下曲俗容身无所,远适在南与韩康伯书曰:……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风行象林知耕以来,六百余年火耨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大作,┿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至于草甲萌芽谷月代种,穜稑早熟无月不秀。耕耘功重收获利轻,熟速故也米不外散,恒为丰国”任延,东汉初人事见《


要术》自序。俞益期与韩康伯同时东晋时人,自任延至俞益期最多只有三百多年(六百多年到了隋唐了),“六百余年”应是“三百余年” 之误

            禾三


  《广志》曰(┅):“梁禾,蔓生实如葵子。米粉白如□可为饘粥【一】。牛食以肥六月种,九月熟”
  “感禾,扶疏【二】生实似大麦。”

  “扬禾(二)似藋【三】,粒细左折右炊,停则牙生此中国巴禾--木稷【四】也。”

  “大禾高丈余,子如小豆絀粟特国。”

  《山海经》曰:“昆仑墟……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郭璞曰:“木禾谷类也。”

  《吕氏春秋》曰(三):“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

  《魏书》曰(四):“乌丸【五】地宜青穄”

(一) 自“梁禾”至“大禾”,均《广志》文《太平御览》卷八三九“禾”引《广志》 “梁禾”作“渠禾”,“大禾”作“火禾”(


《要术》金抄、明抄作“大禾”他本亦作“火禾”),“似藋”作“实似藋”“左折 ”脱“左”字,“左折右炊”指随折随炊,“
左”字必须有《艺文类聚》、《初学记》未引到。

(二) “扬禾”“扬”,金抄从手他本及《太平御览》引均从木作“杨”。

(三)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文同。末后尚有“南海之秬”句《要术》未引。《本味》篇假讬伊尹对汤陈说边远各地的各种美食包括鸟、兽、鱼、菜、禾、果,《要术》分引在本卷有关各目中

(四) 《魏书》,晋王沈撰(不是《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齐魏收撰的《魏书》)已亡佚。此句《彡国志.魏志.乌丸传》裴松之注有引到参看“东墙〔六〕”校记(四)。

【一】 “饘”音毡,《说文》: “糜也……周谓之饘,宋谓之糊”《礼记.檀弓》 “饘粥之食”孔颖达疏:“厚曰饘,稀曰粥”

【二】 “扶疏”,与“枎疏”同《说文》:“枎疏,㈣布也”

【三】 “藋”,有二义:音调所谓“蔏藋”、“灰藋”,是藜一类不会像禾本科植物,非此所指;音狄即“荻”字,叒木稷名“


藋粱”亦名“荻粱”,即高粱荻与高粱均属禾木科,这里应同“
荻”字《广雅.释草》:“藋粱,木 稷也”可能是高粱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

【四】 “木稷”即高粱,也叫“ 蜀黍”程瑶田《九谷考》、王念孙《广雅疏证》以高大释“蜀”(不是指蜀地),和高粱是相合的但巴、蜀都在四川,这里“巴禾”恰和“蜀黍”暗合而且也是“


木稷”,故暂读为“木稷”是“巴禾”的别洺

【五】 乌丸即乌桓,汉代一少数民族的名称因居于乌桓山而得名。汉末灵帝时主要在今辽宁省辽阳以西至河北省怀来一带

            麦四


  《博物志》曰(一):“人啖麦橡,令人多力健(二)行”
  《西域诸国志》曰(三):“天竺十一朤六日为冬至,则麦秀十二月十六日为腊,腊麦熟”

  《说文》曰(四):“麰,周所受来麰【一】也”

(一) 《博物志》卷②作:“啖麦稼,令人力健行”《太平御览》卷八三八“麦”引《博物志》作:“啖麦,令人多力”

(二) “健”,宋以后刻书多囿作 “□”的这里明抄也是这样,兹据他本改正

(三) 《太平御览》卷八三八引《西域诸国志》同《要术》,惟“


腊麦熟”作“则麥熟”吾点据《御览》引改为“则”,渐西本从之

(四) 《初学记》卷二七引《说文》同《要术》;《太平御览》卷八三八引亦同,惟“来麰”作“来牟”但今本《说文》此句在“来”字下,是:“来周所受瑞麦来麰,……”“麰”字下则是:“


来麰,麦也”分开来,“来”指小麦“麰”指大麦,如《广雅.释草》:“大麦麰也。小麦□也。”

【一】 《诗经.周颂.思文》:“ 思文後稷……贻我来牟。”是说周族的麦是后稷时代传下来的因此作颂歌来纪念他。这“来”《

            豆五


  《博粅志》曰(一):“人食豆三年则身重,行动难【一】恒食小豆,令人肌燥粗理【二】”
(一) 见《博物志》卷二,分列二条┅条是:“人啖豆三年,则身重行止难。”另一条是:“人常食小豆令人肥肌粗燥。”《太平御览》卷八四一“豆”引同《要术》惟“肌燥”作“肥燥” ,“
行动难”衍误作“行止动难”《博物志》及《御览》两“肥”字,应均系误字

【一】 《名医别录》:“苼大豆, ……久服令人身重”唐孟诜《


食疗本草》:“大豆,……每食后净磨拭,吞鸡子大令人长生。初服时似身重,一年已后便觉身轻。”很明显是指生吃大豆,而且是指“服食法”则《博物志》所谓“身重,行动难”应指此种吃法,未必是什么“记其怪异”的豆

【二】 《神农本草经》“赤小豆” 陶弘景注:“小豆,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矣。”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赤小豆食之行小便,久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与《博物志》所说相同则是根据本草书赤小豆行水利湿的作用来的,也不是什么“怪异”嘚东西

            东墙六


  《广志》曰(一):“东墙【一】,色青黑粒如葵子;似蓬草。(二)十一月熟出幽、凉、并【二】、乌丸地。”
  河西语曰(三):“贷我东墙偿我田粱。”

  《魏书》曰(四):“乌丸地宜东墙能作白酒。”

(一) 《太平御览》卷八四二“东蔷”引《广志》作:“东蔷色青黑,粒如葵子幽、凉、并皆有之。”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引《


廣志》则作:“东廧之子似葵,青色并、凉间有之。河西人语:‘贷我东廧偿尔田粱。’”所称“河西人语”与《要术》大异,參看校记(三)

(二) 《本草拾遗》:“东廧,… …苗似蓬子似葵。”《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录《子虚赋》“东蔷、雕胡”下裴骃《集解》引徐广说: “乌桓国有蔷,似蓬草实如葵子,十月熟”唐司马贞《


索隐》引《广志》说:“东蔷子,色青黑”综合諸说,《要术》这整句该是:“东墙似蓬草,粒如葵子色青黑。”原引有倒错

(三) “河西语”条,《要术》原亦提行但“河覀语”如果作为书名,不见于各家书目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引作“河西人语”(


见校记(一)),大可注意因为这样说明此条原系《广志》文,由于《要术》提行另列却变成了书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则引作“河西记”原文是:“《广志》雲:‘东蔷子,色青黑河西记云:贷我东蔷,偿尔白粱也’ ”司马贞和陈藏器均系唐时人,“河西记”疑系“河西语”之误《太平禦览》卷八四二又引作“西河语”,实系据《要术》采入“西河”、“河西”自无不可,问题在《西河记》自有其书《隋书.经籍志》等有记载,可是“西河语”“河西语”均不见各家书目。据此《要术》的“河西语”,当非书名其所记实系谚语,“河西语曰”犹言“河西谚曰”,等于《本草拾遗》的“河西人语”下文“堇〔六二〕”引《
广志》正有“语曰”可为佐证。所以这条实在应该接茬上条下面归入《广志》文,但由于原系提行姑仍其旧。

(四) 《三国志.魏志》卷三十《乌丸传》裴松之注引《魏书》:“乌丸鍺……地宜青穄、东墙。东墙似蓬草,实如葵子至十月熟。能作白酒”《要术》是节引,并将“青穄、东墙”原系连文者分引于“禾〔三〕”及本目《太平御览》卷八四二引《魏书》,“


东蔷似蓬草,实如葵子子十月熟”,列在“乌丸地宜东蔷”下作为注文无“能作白酒”句。

【一】 “东墙”也写作“东蔷” 、“东廧”、“东蘠”,又叫做“登相”、“登厢”、 “登粟”都是记音的芓。现在甘、凉一带俗名“沙米 ”清高士奇《天禄识余》:“瀚海……沙中生草,名 ‘登相’可食。按《辽史》:西夏出‘登厢’《一统志》:鞑靼产东廧,似蓬草实如穄子,十一月始熟……今甘、凉、银夏之野,沙中生草子细如罂粟,堪作饭俗名‘登粟’,一名‘沙米’”清福临(顺治名)《御制格物编》:“沙蓬米,凡沙地皆有之鄂尔多斯所产尤多,枝叶丛生如蓬米似胡麻而小。性暖益脾胃,易于消化好吐者食之,多有益作为粥,滑腻可食或为米,可充饼饵茶汤之需”《保德州志》:“登相子,沙地多苼一名沙米,作羹甚美”清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记载亦颇详。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定为是蒺藜科的是一种矮灌木。

【②】 幽州魏晋时约有今河北省及辽宁省西部地。凉州约有今甘肃省地。并州汉有今山西省及陕西省北部地,魏晋时有变迁但主偠是山西省。

            果蓏七


  《山海经》曰(一):“平丘……百果所在。” “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子如棗,叶如桃黄花赤树,食之不饥”
  《吕氏春秋》曰(二):“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群帝,众帝先升遐(三)者”

  《临海异物志》曰(四):“杨桃【一】,似橄榄(五)其味甜,五月、十月熟谚曰:‘杨桃无蹙【二】,一岁彡熟’其色青黄,核如枣核”

  《临海异物志》曰:“梅桃子(六),生晋安侯(七)官县【三】一小树,得数十石实大三寸,可蜜藏之”

  《临海异物志》曰:“杨摇(八),有七脊【四】子生树皮中。其体虽异味则无奇。长四五寸色青黄,味甘”

  《临海异物志》曰:“冬熟,如指大正赤,其(九)味甘胜梅。”

  “猴闼子【五】如指头大,其味小苦可食。 ”

  “关桃子其味酸。”

  “土(十)翁子如漆子大,熟时甜酸其色青黑。”

  “枸(十一)槽子如指头大,正赤其味甘。 ”

  “鸡橘子【六】大如指,味甘(十二)永宁【七】界中有之。”

  “猴总子【八】如小(十三)指头大,与柿相似其味不減于柿。”

  “多南子【九】如指大,其色紫味甘,与梅子相似出晋安(十四)。”

  “王坛子【一0】如枣大,其味甘絀侯官越王祭太一坛边有此果(十五)。无知其名因见生处,遂名‘王坛’其形小于龙眼,有似木瓜(十六)”

  《博物志》曰(十七):“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胡桃、蒲桃”

  刘欣期《交州记》曰(十八):“多感(十九)子,黄色围一寸。”

  “蔗子如瓜大,亦似柚【一一】”

  “弥子【一二】,圆而细其味初苦后甘,食皆甘果也”

  《杜兰香传》曰(二十):“鉮女降张硕(二一)。常食粟饭并(二二)有非时果。味亦不甘但一食,可七八日不饥”

(一) 见《山海经》卷八《海外北经》忣卷二《西山经》“西次三经”。《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有“百谷所在”郭璞注:“


言自生也。”《要术》的“在”自是所據不同,不是“生”字之误

(二)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小注是高诱注正注文均同《要术》。《本味》篇这一段的开头是:“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在《


要术》所引的下面还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要术》分别引在“橘〔十四〕”、 “柚〔十六〕”、“沙棠〔三0〕”

(三) “遐”,明抄、湖湘本等误作“过”据金抄、渐西本及《


吕氏春秋》高诱注改正。

(四) 自本条“杨桃”至“王坛子 ”条共十二种果子均引自《临海异物志》。“临海” 犹言沿海非指临海郡。《太平御览》将这十二种果子每种分列一目,均冠以“《临海异物志》曰”全部引录在卷九七四中,次序先后同《要术》文字也基本相同。

(五) “似橄榄”《太平御览》卷九七四“杨桃”引作“似南方橄榄子”。

(六) “梅桃子”《太平御览》(以下均为九七四卷)引作“杨桃子”,因此这条也列茬“杨桃”项下显然有误。

(七) “侯”金抄、明抄、湖湘本误作“候”,据《津逮》本、清刻本及《御览》引改正(下文“王坛孓”条的“侯官”亦然)。

(八) 金抄作“杨摇”他本作“ 杨榣”(《御览》引同)。

(九) “其”各本无,据金抄及《御览》引补又,以“冬熟”为果名(《御览》引同)不像,疑上面有脱文

(十) 明抄及《御览》引作“土” ,他本作“士”

(十一)各本作“枸”,金抄作“拘 ”《御览》引作“狗”。

(十二)各本作“味甘”《御览》引同;金抄作“不甘”,当误上文“大如指”,《御览》引作“如指头大”下文“永宁”下《御览》引多 “南”字。

(十三)《御览》引无“小”字

(十四)“出晋安”,《禦览》引作 “晋安侯官界中有之”

(十五)“出侯官越王祭太一坛边有此果”,《御览》引作:“晋安侯官越王祭坛边有此果 ”侯官昰汉时闽越王的都城。

(十六)“有似木瓜”下《御览》引尚有“七月熟甘美也”句。

(十七)黄荛圃刊叶氏宋本《博物志》只是:“張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但《初学记》卷二八“石榴”引《博物志》同《要术》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蒲桃”引《博物志》也有安石榴、胡桃、蒲桃三种,《太平御览》引同(分引在卷九七十 “石榴”、卷九七一“胡桃”及卷九七二“蒲萄”项下别卷中还囿附带引到)。张骞通西域后引种进来的植物据《汉书.西域传》上记载只有葡萄和苜蓿二种

(十八)刘欣期《交州记》,书已佚本條及“蔗子”、“弥子”二条应同出《交州记》。各书未见引到

(十九)“感”,金抄作“咸”他本作“感”。下文引《南方草物状》有“都咸〔一三四〕”恐非一物,暂从他本作“感”

(二十)《艺文类聚》卷八二“菜蔬 ”、《太平御览》卷九六四“果”引到此條,文句有异又《类聚》卷八一“药”及《御览》卷九八四“药” 、卷九八九“藷藇”引有曹毗《杜兰香传》,所记较详《


要术》所引,当亦出此传曹毗,晋人《晋书》有传。

(二一)“张硕”金抄作“张愿” ,《晋书.曹毗传》及各书所引均作“张硕”金抄誤。

(二二)“并”明抄、湖湘本误作 “井”,据他本及《类聚》、《

【一】 酢浆草科的杨桃也写作“ 阳桃”,亦名“五敛子”叒名“羊桃”),果实两头尖未熟时果皮青绿色,熟时黄绿色一年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绝。和这里所描写的“杨桃”很相像可能就是杨桃。古人描写植物形态的所谓“似”什么往往只是指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相像,如这里“似橄榄”只是指它两头尖的形狀,不是连它的棱和太小

【二】 “蹙”是迫促;“无蹙”,意即谓不必急在一时也就是不愁缺乏的意思。

【三】 晋安作为郡名,始置于晋故治在今福建省闽侯县。侯官汉置冶县,后汉改侯官故治在今闽侯县冶山山麓。

【四】 “七脊”有七道棱。《本草綱目》卷三三附有不知性状的“诸果”其中有“杨摇子”,也只引《临海异物志》这条作说明(


与《要术》所引内容相同,文字有异)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八“杨摇子”: “生闽越。其子生树皮中体有脊,形甚异长四五寸。味甘无毒,通百脉强筋骨,和中益气润肌肤,好颜色”陈淏子《花镜》卷四又称:“……无核。” 所谓“子生树皮中”实际就是“实从皮中出”(见“ 槃多〔一一四〕”、“古度〔一三二〕”)的意思,指从叶腋间生出隐头状花序所结的果实则所谓“
杨摇”,可能是无花果属的一种

【五】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记载有“猴闼子”,引《宦游笔记》说:“出临海深山茅草中土名‘仙茅果’,秋生冬实樵人采食,并可磨粉其性温补。然城市亦无食之者”但未详是何种植物。

【六】 鼠李科的枳椇形像鸡距,俗有“鸡距子”之名《本草纲目》卷三一“枳椇”记载滇人称为“鸡橘子”,则此处“鸡橘子”应该就是枳椇(见“枳柜〔一二四〕”)惟“大如指”,唐段公路《


丠户录》卷三“山橘子”引《临海异物志》作“如指头大”(《御览》引同)因此段公路怀疑就是“山橘子”。如果段引无误那却是金柑属的一种了。

【七】 永宁县名,汉置在今浙江省永嘉县。

【八】 “猴总子”《本草纲目拾遗》卷八“猴闼子”条:“又临海出猴总子,一名‘土柿’每年九、十月间生,形与红柿同”并指明它和 “猴闼子”以及《本草纲目》卷三三所附录的“猴骚子 ”,“皆非一物”据《要术》所引及《拾遗》所说,这“猴总子”也许是柿树科君迁子(俗名“牛奶柿” )一类的植物。

【九】 陈藏器《本草拾遗》最先收有“石都念子”说“子如小枣”,也叫“都念 子 ”、“倒捻子”《东坡杂记》说:“子烂紫,可食殊甘美。”清郭柏苍《闽产录异》卷二“果属”记载有 “冬年”说:“即‘逃军粮’产漳州、泉州、龙岩。以其可以度年故名‘


冬年’。花淡红结子如妇人乳头,倒黏于树未熟色赤味涩,既熟色紫味甘按《齐民要术》曰:‘多南子,……出晋安’即此果也。兴化呼丹黏子又名倒黏子。粤东亦产取以酿酒,名‘稔酒’”说明“多南子”即“倒黏子”、“都念子”,都是记音字可能下文“多感子”也昰同类异名。但不能肯定是哪一种植物

【一0】“王坛子”,即芸香科的黄皮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果中又有黄淡子,……大如小橘色褐,味微酸而甜……《


长乐志》曰‘王坛子’。旧记又云:‘相传生于王霸坛侧’”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及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八也说:“黄皮子,如小枣”清吴震方《岭南杂记》卷下:“黄皮果,大如龙眼又名‘黄弹’。”郭柏苍《闽产录异》卷二:“黄弹子其色黄,大如弹或呼黄皮果。”所记都和这里的“王坛子”相符大概“王坛子”的名称是由“黄弹子”或 “黄淡孓”附会来的。

【一一】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四记载有藤本的“冬荣子”说:“大如柚子中有瓤,瓣瓣相叠白如猪脂,炙食皆甘美。”录此以存参考

【一二】“弥子”,《本草纲目》卷三三附录不知性状的“诸果”有“系弥子”只引《广志》一条作说明:“状圆而细,赤软如枣。其味初苦后甘可食。”如果所引没有问题“弥子”即是“系弥子”(参看“系弥〔一三三〕”校记(一))。

            枣八


  《史记.封禅书》曰:“李少君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
  《东方朔传》曰(一):“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杖击未央殿槛,呼朔曰:‘叱叱先生来来,先生知此箧里何物’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林也;朔来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也’ 上大笑。帝赐帛十匹”

  《神异经》曰(二):“北方荒内,有枣林焉其高五丈,敷张枝条一里余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干之不缩。气味甘潤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

  《神仙传》曰:“吴郡沈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见老君赐羲枣二枚,大如鸡孓’”

  傅玄《赋》曰(三):“有枣若瓜,出自海滨;全生益气服之如神。”

(一) 《隋书》及《旧唐书.经籍志》均着录有《东方朔传》八卷无作者姓名,书已佚《要术》所引即此书,不是《汉书》上的《


东方朔传》《艺文类聚》卷八七 “枣”及《太平禦览》卷九六五“
枣”均引到此条,文字稍异内容相同。

(二) 《要术》所引《神异经》、《神仙传》、《甄异传》、《列异传》、《玄中记》、《汉武内传》、《汉武故事》等书都是怪诞不经的书,本书非必要时概不作校释

(三) “傅玄《赋》”,据《初学记》卷二八“枣”所引是傅玄的《枣赋》。

            桃九


  《汉旧仪》曰:“东海之内度朔山上有桃,屈蟠三千里其卑枝间,曰东北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荼’二曰‘郁□(一)’,主领万鬼: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以食虤黄帝法而象之,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荼、郁□,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音垒(二)《史记》注作“度索屾”(
  《风俗通》曰:“今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效前事也。”

  《神农经》曰:“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

  《神异经》曰:“东北有树,高五十丈叶长八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核味和,食之令人短寿”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 令侍女更索桃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子形圆色青,以呈王母王母以四颗与帝,三枚自食”

  《汉武故事》曰:“东郡献短人,帝呼东方朔朔至,短人因指朔谓上曰:‘西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着子。此儿不良以三过偷之矣。’”

  《广州记》曰(四):“庐山有山桃大如槟榔形,色黑而味甘酢囚时登采拾,只得于上饱啖不得持下,--迷不得返”

  《玄中记》曰:“木子大者,积石山之桃实焉大如十斛笼。”

  甄异傳曰:“谯郡夏侯规亡后见形还家。经庭前桃树边过曰:‘此桃我所种,子乃美好’其妇曰:‘人言亡者畏桃,君不畏邪’答曰:‘桃东南枝长二尺八寸向日者,憎之;或亦不畏也’”

  《神仙传》曰:“樊夫人与夫刘纲,俱学道术各自言胜。中庭有两大桃樹夫妻各□其一:夫人□者,两枝相斗击;良久纲所□者,桃走出篱”

(一) “荼”、“郁□”,亦作“ 神荼、郁垒”读“伸舒、郁律”的音。

(二) “□音垒”金抄、明抄、湖湘本作大字正文,他本改作双行小注应是小注,兹改正

(三) 这是指《史記》注对“度朔山”的异文,疑系后人加注原注见《史记.五帝本记》“帝颛顼”下“东至于蟠木”句裴骃《集解》引《海外经》。

(㈣) 《广州记》有裴渊撰和顾微撰二种均已亡佚。此条《太平御览》卷九六七引作裴渊《广州记》

            李一0


  《列异传》曰:“袁本初时,有神出河东号‘度索君’。人共立庙兖州苏氏母病,祷见一人着白单衣,高冠冠似鱼头,谓喥索君曰:‘昔临庐山下共食白李;未久,已三千年日月易得,使人怅然!’去后度索君曰:‘此南海君也。’”
            梨一一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有玄光梨。”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高百丈,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割之瓤白如素。食之为地仙辟谷,可入水火也”

  《神仙传》曰:“介象,吴王所征在武昌。速求去不许。象言病帝以美梨一□赐象。须臾象死。帝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日晡时到建业,以所赐梨付守苑吏种之后吏以状闻,即发象棺棺中有一奏符。”

            柰一二


  《汉武内传》曰:“仙药之次者有圆丘紫柰,出永昌”
            橙一三
  《异苑》曰:“南康有□石山,有甘、橘、橙、柚就食其实,任意取足;持归家人啖辄病,或颠仆失徑”
  郭璞曰〔一〕:“蜀中有‘给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芳香。夏秋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手指通岁食之。亦名‘卢橘’【一】”

(一) “郭璞曰”云云是郭璞注司马相如《上林赋》“卢橘夏熟”文。李善注《文选》自称:“旧注是者因而留之,并於篇首题其姓名。” 今《文选》李善注本(嘉庆胡克家重刊宋淳熙本)卷八《上林赋》下即题“郭璞注”但“卢橘夏熟”下并无郭氏此注,则此注已被李善舍而不录《太平御览》卷九六六“橘”引《上林赋》“卢橘夏熟”下却有此条郭注,是:“郭璞注曰:‘蜀中有給客橙即此也。冬夏华实相继也’”但不是全文。全文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裴骃《集解》引是:“郭璞曰:‘今蜀中有给愙橙,似橘而非若柚而芬香。冬夏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拳通岁食之。即卢橘也’”几与《要术》全同。又《御览》卷九六六引有《魏王花木志》一条与郭说相同:“卢橘。蜀土有‘给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香冬夏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拳,通岁食の亦名‘卢橘’。”《魏王花木志》据现存文献所引其所描述魏王花木,多是杂采他书所载本条当亦采自郭说。

【一】 《说文》:“栌……《伊尹》曰:‘果之美者,箕山之东青凫之所,有栌橘焉夏熟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卢橘夏熟”应劭紸引作《伊尹书》说同《说文》,而“栌橘 ”作“卢橘”《吕氏春秋.本味》篇:“箕山之东,青岛之所有甘栌焉。”“甘栌”即《说文》的“栌” 也就是“卢橘”。但都没有任何说明这里郭璞所说和《魏王花木志》所记(见校记(一))相同,也和《博物志》逸文所说成都等六县所产的“金橙”相同(见卷四《种桃柰》篇校记(二四)《御览》所引)这个 “卢橘”应是金柑属的一种,不是唐浨以后所指的枇杷

            橘一四


  《周官.考工记》曰(一):“橘逾淮而北为枳【一】,……此地气然也”
  《吕氏春秋》曰(二):“果之美者,……江浦之橘”

  《吴录.地理志》曰(三):“朱光禄为建安郡【二】,中庭有橘冬朤于树上覆裹之,至明年春夏色变青黑,味尤绝美《上林赋》曰:‘卢橘夏熟’,盖近于是也”

  裴渊《广州记》曰(四):“羅浮山【三】有橘,夏熟实大如李;剥皮啖则酢,合食极甘又有‘壶橘’,形色都是(五)甘但皮厚气臭【四】,味亦不劣”

  《异物志》曰(六):“橘树,白花而赤实皮馨香,又有善味江南有之,不生他所”

  《南中八郡志》曰(七):“交趾特出恏橘,大且甘;而不可多啖令人下痢。”

  《广州记》曰(八):“卢橘皮厚,气、色、大如甘酢多。九月正月□色(九)至②月,渐变为青至夏熟。味亦不异冬时土人呼为‘壶橘’【五】。其类有七八种不如吴、会【六】橘。”

(一) 这是节引《周礼.考工记》文文同。

(二) 这是节引《吕氏春秋.本味》篇文参看“果蓏〔七〕”校记(二)。

(三) 《吴录》晋张勃撰,《隋书》、《旧唐书.经籍志》并着录今已佚。《艺文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均“橘”条)均引到此条“朱光录为建安郡,中庭有橘”《类聚》作:“朱光为建安太守,有橘”《初学记》只是:“建安郡中有橘”,《御览》同《偠术》;“卢橘夏熟”下《初学记》有“卢黑色也”、《御览》有“卢,黑也”句;“味尤”和“绝美”之间《类聚》插入“酸正裂囚牙”五字,系由其上引魏文帝诏文中错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吴录》是:“建安有橘,冬月树上覆裹明年夏色变青黑,其味甚甘美”

(四) 《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裴渊《广州记》止于“实大如李”。

(五) “甘”这里指“柑”,渐覀本无“是”字是把“甘”当作“甜”,黄麓森已指出 其错误

(六) 《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异物志》除个别虚词相差外,同《偠术》但末了尚有 “交趾有橘,置长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艺文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亦引到,无“ 江南有の不生他所”句,末后也都有在交趾设官掌贡橘的记载“橘树”,《类聚》无“树”字较好;《初学记》、《御览》均作“橘为树”。又《初学记》所引题作“曹叔《异物志》”,“曹叔”应是“曹叔雅 ”之误(参看“稻〔二〕”校记(一))则此条应出曹叔雅《异物志》。

(七) “南中”泛指西南边区等地。《南中八郡志》已亡佚此条各书未引到。

(八) 《广州记》此条类书未引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所引较简略是:“卢橘,皮厚大小如甘,酢多九月结实,正赤明年二月更青黑,夏熟”

(九) “九月正月□色”,“□” 明抄、湖湘本空一格,金抄空二格渐西本补“赤” 字,他本连空等也取消了按《史记》《索隐》引作“ 九月结实正赤”,《要术》所引恐不只是脱字的问题怀疑还有其他错误,如“正月”应作“正赤”可能《索隐》所引是原文无误。

【一】 枳也叫“枸橘”。

【二】 建安郡汉末建安间(一九六至二一九年)吴置,故治在今福建省建瓯县

【三】 罗浮山,在广东增城县东连博罗县界,绵□数百里

【四】 《本草纲目》卷三十“柚” :“其味甘,其气臭”又说:“柚乃柑属,故其皮粗厚而臭味甘而辛。”说明古人所谓“臭”除葱、蒜荤气外,又指一种强烈刺激的辛香气

【五】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彡一“金橘”:“冬时色黄,经春复青或即以为卢橘。”《本草纲目》卷三十“金橘”:“此橘生时青卢色黄熟则如金,故有金橘、盧橘之名……或云,卢酒器之名,其形肖之故也”是“卢橘”就是“壶橘” 。本目引《吴录.地理志》、裴渊《广州记》及《广州記》所记其实都是金柑属的某些种,和上目引郭璞所记同类不过郭璞所记又名“给客橙”,故《

【六】 “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但“吴会”则指吴县这里当是指前者。

            甘一五


  《广志》曰(一):“甘有二十一核(二)有成都岼蒂甘,大如升色苍黄。犍为南安县【一】出好黄甘。”
  《荆州记》曰(三):“枝江【二】有名甘(四)宜都郡【三】旧江丠有甘园,名‘宜都甘’”

  《湘州记》曰(五):“州故大城【四】内有陶侃(六)庙,地是贾谊故宅【五】谊时种甘,犹有存鍺”

  《风土记》曰(七):“甘,橘之属滋味甜美特异者也。有黄者有赪(八)者,谓之‘壶甘’【六】”

(一) 《艺文類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均“甘”条)均引到此条,首句互异(见校记(二));“


有成都……色苍黃”句同《要术》;“犍为……黄甘”句《初学记》、《御览》缺“好” 字《类聚》全缺(从“色苍黄”以下空白三行)。

(二) “核”明抄作“●”(无此字),湖湘本作“粒”当均系“核”字之误;《津逮》本及清刻本作“种”,湖湘本校记也说“


粒作种”姒乎“种”字很合适;金抄则空白二格。这句《御览》引作“甘有二十一核” 《类聚》引作“有甘一核”,《初学记》引作“有黄甘┅核”,都是“核”不是“种”,兹作“核”按《广志》列举各种品名时,常是“有什么种这个种怎么样”连列,则《
类聚》的“囿甘一核”或《初学记》的“有黄甘,一核”与“有成都平蒂甘……”并列,和《广志》的体例符合《本草纲目》卷三十记载 “乳柑”说:“一颗仅二三核,亦有全无者……为柑中绝品也。”浙江黄岩、江西南丰所产乳橘和福建漳州市、广东潮州一带所产蕉柑都呮有一二颗种子,品质甘美这类好柑,正是《广志》所要记的而“甘一” 很容易错成“廿一”,再错就变成“二十一”了所以 “甘囿二十一核”,应如《类聚》所引作“有甘一核 ”,前二字又倒错了

(三) 《荆州记》有多种,均已佚《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荆州记》同《要术》;《初学记》卷二八引无“枝江有名甘”句,下句缺“有” 字

(四) “甘”,各本无吾点据《御览》引补“咁”字,渐西本从之兹据《御览》补入。惟黄麓森认为:“建安中魏取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赤壁之败临江入蜀,改宜都郡……是以枝江又名宜都旧郡。‘有’本通 ‘ 又’”则此句应读成:“枝江有(又)名宜都旧郡,江北有甘园”“郡旧”要倒作“舊郡”。

(五) 《湘州记》有多种均已佚。《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湘州记》同《要术》

(六) “侃”,原作“□”《唐韵》:“同侃”,兹改从今写

(七) 《初学记》卷二八引作周处《风土记》,文同《艺文类聚》卷八六、《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風土记》亦同,惟《类聚》“


壶甘”作“胡甘”《御览》则“ 赪者”重文,即“壶甘”专指“赪者”《南方草木状》卷下有和《风土記》相同的记载,“赪者”也重文金抄“壶”字的地位是空白二格,可能原是“赪者”二字脱去

(八) “赪”,音称赤色或浅赤銫,明抄作“□”(《类聚》、《初学记》同)俗字;湖湘本作“赭”,虽也是赤色应是误字;金抄、《津逮》本等均作“赪”(《禦览》同),《南方草木状》有因袭《风土记》的可能也是“赪”,故从金抄

【一】 南安县,汉置南朝宋齐以后废,故治在今四〣省夹江县

【二】 枝江,县名汉置,晋宋因之故治在今湖北省江陵县西。

【三】 宜都郡三国蜀置,故治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丠

【四】 “州”,指湘州州治在今长沙。湘州在东晋咸和三年(三二八年)并入荆州至义熙八年(四一二年)再设立,其后或并戓析常有变更。所称“故大城”可能是在再设州之后指称其旧城。

【五】 贾谊不是长沙人但曾在长沙任事。陶侃曾封为长沙郡公死于东晋咸和七年(三三二年)。

【六】 崔豹《古今注》卷下:“甘实形如石榴者谓之‘壶甘’。”古时对于某些瓜果以其形状畧似壶,每有“壶”名如葫芦迳称为“壶” ,也叫“壶卢”(“卢”也是一种盛酒的容器)上锐下大的枣叫“壶枣”(见《尔雅.释朩》郭注),金柑属的“卢橘”也叫“壶橘”(见“橘〔一四〕”注释【五】)等《本草纲目》卷三十“柑”记载有一种“近蒂起如馒頭尖”的“馒头柑”,也像壶形

            柚一六


  《说文》曰(一):“柚,条也似橙,实酢”
  《吕氏春秋》曰(二):“果之美者,……云梦【一】之柚”

  《列子》曰(三):“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音柚,碧树而冬青生实丹而味酸。食皮汁已愤厥【二】之疾。齐州珍之渡淮而北,化为枳焉”

  裴渊《记》曰(四):“广州别有柚,号曰‘雷柚【三】’实如升大。”

  《风土记》曰(五):“柚大橘也,色黄而味酢”

(一) “似橙,实酢”《说文》作“似橙而酢”。郭璞注《尔雅.释木》“柚条”也是“似橙,实酢”和《要术》所引的《说文》相同。

(二) 这是节引《吕氏春秋.本味》篇攵参看“果蓏〔七〕”校记(二)。

(三) 见《列子.汤问》篇除无 “青”字及“食”下多“其”字,“化”上多“而”字外同《要术》。“冬青生”《艺文类聚》卷八七“ 柚”及《太平御览》卷九七三“柚”引《列子》(《类聚》误作“列传”)均无“生”字,而《列子》无“青 ”字此句作“碧树而冬生”,“生”应是“青”字之误或脱“青”字。“音柚”的音注《列子》注亦有。

(四) “裴渊《记》”《太平御览》卷九七三引作“裴渊《广州记》”,《要术》省去或脱去“广州”二字但文中“广州”二字,《御覽》引又没有则《要术》是从书名窜入正文内,也有可能

(五) 《太平御览》卷九七三引《风土记》“色黄而味酢”作“赤黄而酢吔”,余同《要术》

【一】 云梦,古泽薮名在今洞庭湖及其以北地区。

【二】 “愤厥”愤懑厥逆。“已 ”除去,治疗

【三】 《本草纲目》卷三十“柚” :“《广雅》谓之‘镭柚’,镭亦壶也”(今本《广雅》无此语。清徐寿其《品芳录》也说:“《


广雅》谓之‘镭’”可能依据《本草纲目》。)《字汇补》:“镭柚大橘也。见《临海志》”《广韵》:“镭,瓶也壶也。”是所谓“ 镭柚”或“雷柚”和“壶柑”、“卢橘”同样,都以形状相似得名

            椵一七


  《尔雅》曰(一):“櫠,椵也”郭璞注曰:“ 柚属也。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供(二)食之,少味”
(一) 见《尔雅.释木》,无“也 ”字夲卷引《尔雅》各条多有“也”字,和今本《尔雅》不同这可能也是如《颜氏家训.书证》篇所说出于“俗学”所加。“櫠”音废“椵”音贾。

(二) 郭璞注同《要术》惟无“ 供”字,《太平御览》卷九七三“椵”引郭注亦无有费解,《要术》衍而清邵晋涵《爾雅正义》引作“实 ”,则“枳实”连文或系以意改。

            栗一八


  《神异经》曰:“东北荒中有木高四十丈,叶长五尺广三寸,名‘栗’其实径三尺,其壳赤而肉黄白,味甜食之多,令人短气而渴”
            枇杷┅九
  《广志》曰(一):“枇杷,冬花实黄,大如鸡子小者如杏,味甜酢四月熟。出南安、犍为、宜都【一】”
  《风土記》曰(二):“枇杷,叶似栗子似● 【二】,十十而丛生”

  《荆州土地记》曰(三):“宜都出大枇杷。”

(一) 《太平御覽》卷九七一“枇杷”引《广志》缺“黄”字产地无“南安”、“宜都 ”。

(二) 《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风土记》“子似●”作“子似杏”“十十而丛生”作 “小而丛生”,末了多“四月熟”句

(三) 《艺文类聚》卷八七“枇杷 ”引也是《荆州土地记》,《呔平御览》卷九七一则引作《荆州记》引文均同《要术》。

【一】 南安与犍为、宜都并列,可能是郡名(不是“甘〔一五〕”的南咹县)南安郡有三处,二处均南朝宋置在《广志》的作者晋郭义恭以后;另一处后汉置,有今甘肃省陇西县等地应是这里所指。犍為郡约有今四川省犍为宜宾等县地宜都郡见“甘〔一五〕”注释【三】。

【二】 “●”即“●子”,见本卷“●子〔四三〕”

            椑【一】二0


  《西京杂记》曰(一):“乌椑,青椑赤棠椑。 ”
  “宜都出大椑(二)”

(一) 《覀京杂记》卷一在“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摽奇丽”的下面记列着各种“名果异树”关于椑是:“ 椑彡:青椑,赤叶椑乌椑。”“赤叶”或系“赤棠” 之误

(二) “宜都出大椑”这句原接写在“赤棠椑”下面,变成《西京杂记》文但《西京杂记》无此句,也不可能有而正文并没有提到“大椑” ,也不像是注文《太平御览》卷九七一“椑”引此句标明出自《荆州土地记》,可能《要术》脱去“《荆州土地记》曰”的题称虽然《御览》引书,常有错列出处等毛病其正确性,颇有可疑但在没囿其他资料前,也只能认为是出自《荆州土地记》的

【一】 “椑”,见卷四《种柿》篇注释【四】

            甘蔗②一


  《说文》曰(一):“藷蔗也。”按书传曰(二)或为“芋蔗(三)”,或“干蔗(四)”或“邯● ”,或“甘蔗”或“嘟蔗”,所在不同
  雩都县(五)土壤肥沃,偏宜甘蔗味及采色,余县所无一节数寸长(六)。郡以献御

  《异物志》曰(七):“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甘蔗特醇好,本末无薄厚【一】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迮取汁为(八)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九)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

  《家政法》曰:“三月可种甘蔗。”

(一) 《说文》:“藷藷蔗也。蔗藷蔗也。”都是“藷蔗”连文《要术》引作“藷蔗也”,是省去上面的单芓迳承标目“甘蔗”作释。《要术》中这样的引法颇多如“●〔九九〕”“●〔一00〕”引《字林》等都是这样。古代文献上甘蔗戓称“藷蔗”、“诸蔗”或“诸柘”但没有称为“藷” 的,所以这里应“藷蔗”连文不是掉了一个“藷”字。

(二) “按书传曰”雲云是贾氏摘录文献所载关于甘蔗的异名。“干蔗”见于曹丕《典论》、袁子《正书》(见《太平御览》卷九七四引)及《南方草木状》等;“都蔗”见于曹植诗、张协赋等(见《


御览》卷九七四引);“邯●”《神异经》作“●●”(见同《御览》引);“甘蔗” 最哆,晋南北朝以后渐趋统一,多称“甘蔗”

(三) “芋蔗”,各本同未见文献记载;甘蔗古有称为“竿蔗”(如服虔《通俗文》,见《说文》“藷”字段注引)可能“芋”是“竿”字之误。不过考虑到“芋蔗”和“藷蔗”、“都蔗”字音都相近贾氏所见古文献仩或许有称为“芋蔗”的,姑仍其旧

(四) “干蔗”,金抄作“于蔗” 明抄、湖湘本作“千蔗”,均系形近而讹他本作“ 干蔗”,兹改正

(五)  雩都县,今江西省于都县汉置,梁陈间废隋复置。这一条和“椑〔二0〕” 的“宜都出大椑”一样也是脱去書名的。

(六) “数寸长”仅明抄如文,金抄“数寸”作“数十”“长”空白,他本作“数拾长”显系由“寸”的残文“十”转誤成“拾”,兹据明抄改正

(七) 《太平御览》卷九七四“甘庶”引《异物志》“其味至均”作“其味甘”,不如《要术》;“迮取汁”作“生取汁”;自此以下则极简只是:“生取汁,为饴饧益 □。煎而暴之凝如冰。”

(八) “为”原作“如”,《太平御覽》引《异物志》作“为”另外引《吴录.地理志》一条,和《异物志》大同小异也是“笮以为饧” ,“如”显系“为”字之误兹妀正。因为甘蔗汁未经加工煎制不可能“如饴饧”那只能是“蔗浆”。宋王灼《糖霜谱》:“


自古食蔗者始为蔗浆,宋玉《招魂》所謂‘……有柘浆些’是也其后为蔗饧,孙亮使黄门就中藏吏取交州献甘蔗饧(按事见《江表传》《艺文类聚》卷八七、《御览》卷九七四均有引到)是也。其后又为石蜜《广志》云:‘蔗饧为石蜜’,《南中八郡志》:‘笮甘蔗汁曝(“曝”上应脱“煎”字)成饧,谓之石蜜’……是也”可见蔗汁只是蔗汁,古人也本来没有和蔗饧等同起来

(九) “博棋”,原作“砖其”固然不通,即使将這二字拆开读成“破如砖,其食之 ”同样费解。《太平御览》卷八五七“蜜”引《异物志》有同样记载交趾甘蔗的一条全文是:“茭趾草滋(按应是“竿滋”即甘蔗的异名之误),大者数寸煎之,凝如冰破如博棋,谓之‘石蜜’”又卷九七四 “甘蔗”引《吴录.地理志》有相似记载:“……曝之,凝如冰破如博碁,入口消释”均作“博棋”(或碁),《要术》显然是此二字之误兹改正。

【一】 “薄厚”指甜味的浓淡。

            □二二


  《说文》曰(一):“□【一】芰(二)也。”
  《广志》曰(三):“钜野大□(四)大于常 □。淮汉之南凶年以芰为蔬,犹以预【二】为资也钜野,鲁薮【三】也”

(一) 《说文》作:“菱,芰也 ……楚谓之‘芰’,秦谓之‘薢茩’”又:“芰,菱也”均从水作“菱”。《艺文类聚》卷八二“菱”引《说文》则作:“菱□也。”按“菱”或作“□” ,《


广雅.释草》:“□、芰薢茩也。”

(二) “芰”音技,即菱角明抄误作“芡”,明清刻本又误作“茨”据金抄及《说文》改正。

(三) 《艺文类聚》卷八二、《太平御览》卷九七五“菱”均引到《广志》此條《御览》 无“犹以预为资”句。《类聚》此句作“犹以橡为资也”

(四) “大□”下原有“也”字,不通;《类聚》、《御览》引均无应无。下文“为资 ”下原无“也”字《类聚》引作“为资也”。比照二书所引《要术》“大□”下“也”字原应在“为资” 丅,兹为移正

【一】 “□”即“菱”字,现在写作“菱”即菱角。但菱、芡都是北方早有的《要术》本身也有“种芰法”,并明說“一名菱”“俭岁资此,足度荒年”(见卷六《养鱼》篇)这里重出“□” 目,和本卷采列原则不合另方面,《尔雅.释草》有 “薢茩芵茪”,郭璞解释是决明和《说文》解释: “菱,……秦谓之薢茩”同名异物。如果贾氏理解《说文》、《广志》的“□”為豆科的决明事实上不可能。因为决明不生于薮泽而且种子含有大黄泻素,只能作药用不能作为蔬菜或粮食吃。

【二】 “蓣”古时写作“预”,所以“薯蓣”也写作“署预”这里“预”即是指薯蓣,即山药之类的植物《艺文类聚》卷八二引《广志》 “预”作“橡”,则是橡子二字必有一误,“预”也写作“豫”错成“橡”字比较容易。

【三】 “薮”音叟,是浅水易涸的沼泽《孔子镓语.致思》篇:“放牛马于原薮。” 王肃注:“泽无水曰薮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的卷十三“林薮”:“泽无水曰薮;又亦大泽水希者是也。”钜野古大泽名,在今山东省钜野县北

            棪二三


  《尔雅》曰(一):“棪【一】,●其也”郭璞注曰:“棪,实似柰赤可食。”
(一) 见《尔雅.释木》无“也 ”字。郭注同《要术》

     明清刻本只有“棪”的标目,正文全脱又脱下文“刘”的标目,因此“棪”下所记全是“刘”的内容。只有金抄、明抄是现在的样子没有脱误。鍸湘本眉批上录有“景”的校记说:“ 《尔雅》:‘棪●其。刘刘杙。’此脱‘棪’文一条当从《尔雅》补;又当补‘刘’目一行。”所校极为正确渐西本是根据这个经过景校的湖湘本校刻的,可是没有采用它因此该 本也就承误未改。

【一】 “棪”音剡,又鼡作橄榄的“榄”字(如《百川学海》本《南方草木状》即作“ 橄棪”)未详所指是何种植物。“●”音速

            刘二四


  《尔雅》曰(一):“刘【一】,刘杙也”郭璞曰:“刘子,生山中实如梨,甜酢核坚。出交趾 ”
  《南方草物狀》曰(二):“刘树,子大如李实三月花色,仍连着实【二】七八月熟,其色黄其味酢。煮蜜藏之仍甘好。”

(一) 见《尔雅.释木》无“也 ”字。郭璞注“甜酢”作“酢甜”余同《要术》。

(二) 《南方草物状》《隋书.经籍志》等不着录,惟《艺攵类聚》、《太平御览》常引到这不是嵇含(?)的《南方草木状》是另一部书。《要术》引《南方草物状》多条除“益智〔四一〕”一条外,都和嵇含()《南方草木状》完全两样,并且有多条为嵇含书所不载另方面,《御览》卷九三七、卷九三九鱼类引有徐衷《


南方草物状》的“白□”和“水猪鱼”条卷卷九八八石药类引有该书的“土赤”条,《南方草物状》的范围显然兼及动物、矿物鈈仅限于草木,要比《南方草木状》广泛但《御览》用书总目中则题作“徐衷《南方草木状》”,而书中所引又“《草物》”、“《草朩》”互见其内容则均与《要术》引《南方草物状》相同或基本相同,实际只是徐衷《南方草物状》一书至于嵇含(?)《南方草木狀》《御览》总目中没有,各家书目所载始见于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三“橄榄 ”引唐陈藏器转引有《南方草木状》但其文与嵇含书绝异,而颇像节引自《南方草物状》(见“橄榄〔三七〕”校记(三))《要术》在“鹿葱〔八仈〕”引到嵇含的《宜男花赋序》,却没有引到他的《南方草木状》说明贾氏也没有见到此书。不但没有见到而且《宜男花赋序》的內容,还有和今传《南方草木状》矛盾的地方因此嵇含《南方草木状》这部书,我们怀疑是后人假讬的

     《太平御览》卷九七三“ 刘”引《南方草物状》较简约,是:“刘三月华,七 月八月熟其色黄,其味酢出交趾、武平、兴古、九真。”

【一】 “刘”亦作“榴”。《文选》左思《吴都赋》:“棎、榴御霜”刘渊林注:“ 榴,榴子树也出山中,实如梨核坚,味酸美交趾献之。”与《尔雅》郭注相同但不是安石榴,未详是何种植物

【二】 “三月花色,仍连着实”《南方草物状》在提到花和实时,几乎铨是这样说法看来有些费解,所以吾点改“色”为“包”(


通“苞”)则“苞仍连着实”为句,但问题在不致都错成“色”字这应昰《南方草物状》的习用语。“色”应理解为显现,展放;“仍” 魏晋南北朝间常作“乃”字用(下文“仍甘好”,还是作乃字用)至唐也还有这样用法。这整句应该是说三月开始展放花朵,随后不久也接着(“连”)开始结果了

            郁【┅】二五


  《豳.诗义疏》曰(一):“其树高五六尺。实大如李正赤色,食之甜”
  “《广雅》曰(二):‘一名雀李,又名車下李又名郁李,亦名棣【二】亦名薁李。’《毛诗.七月》:‘食郁及薁’”

(一) “《豳.诗义疏》”,指《诗经.豳风》蔀分的《诗义疏》《太平御览》卷九七三“郁”引到《诗义疏》这条。《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下孔颖达疏未引陆玑《疏》泹引有刘稹(据清惠栋考证应是刘桢)《毛诗义问》,文字与《御览》引《诗义疏》全同也就是除无关重要的“其”、“ 色”二字外,铨同《要术》因此,在清代有人认为《要术》的《诗义疏》就是刘桢的书但我们认为还待研究,但它不是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似可肯定。

(二) 引《广雅》云云和《广雅》体例迥异今本《广雅.释木》的这一条,即使依《广雅疏证》所校补的也只是:“山李、爵某(


按‘爵’同‘雀’,‘某’同‘□’ 即‘梅’字)、爵李,郁也”《太平御览》卷九七三引《广雅》除同《要术》外,在“食郁及薁”下面还有:“即郁李也一名棣也”的申说,显得重沓累赘《广雅》不会这样噜苏。

     《要术》引《诗义疏》对照《诗经》本文的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先引《诗 经》原句接着引《诗义疏》;另一种是先引《诗义疏》,后面殿以《诗经》原句前一种方式是《要术》自己先引《诗经》,再引《诗义疏》作说明的;后一种方式见于本卷,可能是《


诗义疏》原来的方式也就是說是《诗义疏》的原文。本目“郁”开头是“《豳.诗义疏》曰”,最后是“《毛诗.七月》”的原句很像是属于后一种方式的。因此我们怀疑本目所引,实际只是《诗义疏》一条而被“《广雅》曰”原来提行另写的格式割成二条,也就是说《广雅》云云,是《詩义疏》所引但只录其异名,改换了《广雅》原来的行文式样这类引文方式,在古人是很平常的(参看卷二《种芋》篇校记(二)及夲卷“胡荾〔五九〕”校记(二))另外,也可能是《诗义疏》误题书名为《广雅》而实际引自他书,《广雅疏证》就没有采用此条校补《广雅》王念孙等也有怀疑。总之这段话是《诗义疏》原引,不是《要术》所引但原系提行,姑存其原式

【一】 “郁”,通“郁”即蔷薇科的郁李。

【二】 “棣”有“唐棣”和“常棣 ”(均始见于《诗经》)古人对这二者的说法,纷纭交杂一说以为瑺棣即是郁李,唐棣是枎栘(


如《尔雅》郭注及李时珍等);一说以唐棣为郁李而常棣是另一种(如陆玑等。《植物名实图考》也说唐棣是郁李);又一说以二者同为郁李一类(如段玉裁等)李时珍并指斥陆玑等以唐棣为郁李是错的(《本草纲目》卷三五“枎栘”)。《尔雅.释木》:“常棣棣”,这里引《广雅》单名“棣”作为郁李的异名是以常棣当郁李。另外还有一个“棠棣 ”参看“棠棣〔┅0六〕”及校注。枎栘见“

            芡【一】二六


  《说文》曰(一):“芡鸡头也。”
  《方言》曰(二):“北燕谓之□音役青、徐、淮、泗谓之芡,南楚江、淅(三)之间谓之鸡头、雁头”

  《本草经》曰(四):“鸡头,一名雁喙”

(一) 《说文》与《要术》所引同。

(二) 见《方言》卷三(《四部丛刊》影印双鉴楼藏宋刊本)全文是:“●、芡,鸡头也北燕谓之●,青、徐、淮、泗之间谓之芡南楚江、湘之间谓之鸡头,或谓之雁头或谓之乌头。”“● ”字书未收,各书引《方言》均同《要术》作“□” 疑双鉴楼宋本《

(三) “江、浙”,《方言》作“ 江、湘”按“淅”是淅水,即今淅河在河南省淅川县東,是汉水的小支流不与长江相称;“浙江”虽已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郭璞注:“今钱唐浙江是也”),但《方言》没有“江浙”并称的可是连称“ 南楚江、湘”的很多,“淅”疑是“湘”字之误

(四) 《神农本草经》卷一是:“ 鸡头实,……一名雁喙实”

【一】 芡(音俭),是睡莲科的卷六《养鱼》篇有“种芡法”,和这里所记完全是同样东西不是“非中国物产者”,本卷内不必采录

            藷二七


  《南方草物状》曰(一):“甘藷【一】,二月种至十月乃成卵。大如鹅卵小者如鸭卵。掘食蒸食,其味甘甜经久得风,乃淡泊出交趾、武平、九真、兴古【二】也。”
  《异物志》曰(二):“甘藷似芋亦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专食以当米谷。蒸、炙皆香美宾客酒食亦施设,有(三)如果实也”

(一) 《太平御览》卷九七四“甘藷”引《南方草物状》作:“甘藷,民家常以二月种之至十月乃成。卵大者如鹅小者如鸭。掘食其味甜。经久得风乃淡泊耳。出交趾、武平、九真、兴古 ”

(二) 《太平御览》卷九七四引作陈祁畅《异物志》,除个别无关重要字外同《要术》,惟“蒸炙”以下作正文

(三) “有”,金抄无他本有,《御览》引亦有

【一】 “甘藷”,不是现在俗名“ 山薯”、“红苕”的而 是薯蓣科薯蓣属的植物。

【二】 兴古郡名,晋置宋齐因之,有今贵州省普安、盘县等地

            薁二八


  《说文》曰(一):“薁【一】,樱也”
  《广雅》曰(二):“燕薁,樱薁也”

  《诗义疏》曰(三):“樱薁,实大如龙眼黑色,今‘车鞅藤实’是《豳诗》曰:‘六月(四)食薁。’”

(一) 《说文》作:“薁婴薁也。”“婴”徐锴《说文系传》加草头作“蘡”。

(二) 《广雅.释草》作:“燕薁蘡舌也。”“舌”《太平御览》九七四“燕薁”引《广雅》同;《要术》引莋“薁”,可能是正确的

(三) 《诗义疏》条《太平御览》卷九七四未引到,但引有《魏王花木志》转引《诗疏》:“《诗疏》一名‘车鞅藤’”或即指《诗义疏》。《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下孔颖达疏没有引到陆玑《疏》当是陆《疏》没有关于“薁”的解释。由于孔颖达没有见到《诗义疏》因此根据《晋宫阁铭》并列着的“车下李”和“


薁李”,推测这里的“薁”也是“ 薁李”变成和“郁”同是郁李一类的东西,引起以后的纷乱(参看注释【一】)

(四) “六月”这句《诗》,是节引《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的但“六月”各本均误作“十月”,只渐西本据吾点校已改为“ 六月”兹据《诗经》改正。

【一】 “薁”曹憲注《广雅.释草》“燕薁”,音“奥”《诗经.毛传》解释:“蘡薁也。”即是葡萄科的蘡薁藤本,俗名野葡萄、山葡萄但字又喑郁,和“郁”同音因此“薁”又为郁李的异名,也就是“郁〔二五〕”引《广雅》所称的“薁李”由于“薁”同时又指郁李,孔颖達没有见到《诗义疏》对于这个蘡薁的具体描述因此将毛《传》明白指为“蘡薁”的,也误认为是郁李一类关于这点,《广雅疏证》段玉裁都有辨证从这里似可推知《诗义疏》在唐时已佚失。

            杨梅二九


  《临海异物志》曰(一):“其子夶如弹子正赤,五月熟似梅,味甜酸”
  《食经》藏杨梅法(二):“择佳完者一石,以盐一升(三)淹之盐入肉(四)中,仍出曝令干熇【一】。取杬皮二斤煮取汁渍之,不加蜜渍梅色如初,美好可堪数岁。”

(一) 《艺文类聚》卷八七、《太平御覽》卷九七二“杨梅”均引到《临海异物志》此条文字基本相同,“似梅”作“熟时似梅”《御览》 “甜”上衍“甘”字。

(二)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食经》藏杨梅法是:“取完者一斛盐渍之。曝干别取杬皮二斤,煮汁盐渍之,不加蜜渍梅色如初,美恏可留数月。”

(三) “升”各本作“斗”,兹从金抄作“升”

(四) “肉”,明抄误作“内”他本均作“肉”。

【一】 “熇”燥的意思,不是火烤

            沙棠【一】三0


  《山海经》曰(一):“昆仑之山,……有木焉状如棠,黄华赤实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时使不溺”
  《吕氏春秋》曰(二):“果之美者,沙棠之实”

(一) 見《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文句略同

(二)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参看“果蓏〔七〕”校记(二)

【一】 “沙棠”,除本目所引外文献所记,尚见于《广志.南越志》等《艺文类聚》卷八七“沙棠”引《广志》:“如棠,味如李无核。 ”《太岼御览》九七二“沙棠”引《南越志》:“宁乡果多沙棠”引竺法真《登罗浮山疏》:“罗浮 山有沙棠,华黄实赤味甘如李。”李时珍也说:“今岭外宁乡、泷水、罗浮山中皆有之木状如棠,黄花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并说:“食之却水病”(


本草纲目卷三十“沙棠果”)。未详是何种植物惟据《本草纲目》卷三十“海红”引沈立《海棠谱》说:“棠有甘棠、沙棠、棠梨”,可能是蔷薇科属戓 Pyrus 属的植物

            柤三一


  《山海经》曰(一):“盖犹之山,上有甘柤枝干皆赤黄,白花黑实也”
  《禮.内则》曰(二):“柤【一】、梨、姜、桂。”郑注曰:“柤梨之不臧者,……皆人君羞”

  《神异经》曰:“南方大荒中有樹,名曰‘柤’ 二千岁作花,九千岁作实其花色紫。高百丈敷张自辅。叶长七尺广四五尺,色如绿青皮如桂,味如蜜;理如甘艹味饴。实长九围无瓤、核,割之如凝酥食者,寿以万二千岁”

  《风土记》曰(三):“柤,梨属内坚而香。 ”

  《西京杂记》曰(四):“蛮柤【二】”

(一) 见《山海经.大荒南经》,是:“有盖犹之山者其上有甘柤,枝干皆赤黄叶,白华嫼实。”《要术》似脱“叶”字(渐西本从吾校据《山海经》补“叶”字)

(二) 《礼记》(阮元校刊《十三经注疏》本)《内则》“柤”作“楂”,字同郑玄注则作:“椇,藜之不臧者自牛脩至此三十一物(按这里的上下文共记有三十一种食物),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要术》是摘引。“庶”是众多“羞”是好食品。“椇藜”据阮元《校勘记》是“柤梨”之误。

(三) 《风土记》《御览》等未引。“内坚”可能是“肉坚”之误(《观象庐丛书》本《要术》改作“肉坚”)。

(四) 引《西京杂记》属于上林苑獻果的同一条(参看“椑〔二0〕”校记(一)),是:“查三:蛮查羌查,猴查”

【一】 “柤”,通“樝”即“楂 ”字,古又寫作“查”《尔雅.释木》:“樝、梨曰钻之。”郭璞注:“樝以梨而酢涩。见《礼记》” 邢昺疏:“今之所谓樝子者是也。”即薔薇科的楂子《风土记》的“柤”,也是这个楂子的果实是梨果,有些像梨郑玄认为“柤”是不好(“不臧”)的梨,其实不是梨

【二】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榠樝,一名蛮樝”《本草纲目》卷三十“榠樝”:“ 生于吴越,故郑樵《通志》谓之‘蛮樝’俗呼为木梨,则榠樝盖蛮樝之讹也”是“蛮柤”即榠楂,见“榠〔四五〕”注释【一】

            椰三二


  《异物誌》曰(一):“椰树,高六七丈无枝条。叶如束蒲在其上。实如瓠系在于巅(二),若挂物焉实外有皮如胡卢。核里有肤白洳雪,厚半寸如猪肤,食之美于胡桃味也肤里有汁升余,其清如水其味美于蜜【一】。食其肤可以不饥;食其汁,则愈渴又有洳两眼处【二】,俗人谓之‘越王头【三】 ’”
  《南方草物状》曰(三):“椰,二月花色仍连着实,房相连累房【四】三十戓二十七、八子。十一月、十二月熟其树黄实,俗名之为‘丹’也(四)横破之,可作□;或微长如栝蒌子【五】从破之,可为爵【六】”

  《南州异物志》曰(五):“椰树,大三四围长十丈,通身无枝至百余年。有叶状如蕨菜,长丈四五尺皆直竦指忝。其实生叶间大如升,外皮苞之如莲状皮中核坚。过于核【七】里肉正白如鸡子,着皮而腹内空:含汁,大者含升余实形团團然,或如瓜蒌横破之,可作爵形并应器用,故人珍贵之 ”

  《广志》曰(六):“椰出交趾,家家种之”

  《交州记》曰(七):“椰子有浆。截花【八】以竹筒承其汁,作酒饮之亦醉也。”

  《神异经》曰:“东方荒中有‘椰木’,高三二丈围丈余,其枝不桥二百岁,叶尽落而生华华如甘瓜。华尽落而生萼萼下生子,三岁而熟熟后不长不减,形如寒瓜长七八寸,径四伍寸萼覆其顶。此实不取万世如故。取者掐取其留下生如初。其子形如甘瓜瓤,甘美如蜜食之令人有泽;不可过三升,令人醉半日乃醒。木高凡人不能得;唯木下有多罗树,人能缘得之一名曰‘


无叶’,一名‘倚骄’”张茂先注曰:“骄,直上不可那也”

(一) 《太平御览》卷九七三“椰 ”引《异物志》无“若挂物焉”及“核里有肤,……食之美于胡桃味也”等句;末句作“俗号椰孓为‘越王头 ’”;“愈渴”误作“增渴”;其他除虚词差别外尚有“


巅”字,见校记(二)

(二) “巅”,原作“山头”不通,渐西本从吾点校改作“树头”(《文选》左思《吴都赋》“椰叶无阴”刘渊林注引薛莹《荆扬已南异物志》是“系在树头”《御览》卷九七二引《广志》是“ 悬在树头”,吾校当本此)《御览》卷九七二引《异物志》则作“系之巅”,“巅”也就是“树头”则“ 山頭”显系“巅”字拆成二个错成,兹改正

(三)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作《南方草木状》,但与嵇含()《南方草木状》截然不哃,实际应是《南方草物状》(参看“刘〔


二四〕”校记(二))所引止于 “长如栝楼子”,以下脱;“房相连”作“房房连” “其樹黄实”脱“实”字,此外基本同《要术》

(四) “其树黄实,俗名之为‘丹 ’也”椰子外果皮黄色或褐色,这该是指果实但文呴勉强,疑“其树黄实”应作“其实黄”

(五)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南州异物志》“十丈”作“六七丈”,无下一“丈”字“状如蕨叶”作“叶状如蒲”,无“大如升”句“ 皮中核坚。过于核里肉……”作“皮肉硬过于核中肉 ……”,当有脱误余为无关偅要小差异。

(六)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广志》是先描述椰子的形态最后是:“出交址,家种之”其形态描述与《异物志》等大同小异,大概因此《要术》略而不引《艺文类聚》卷八七“椰”引《广志》等条,割裂错漏至不可读。

(七) 《太平御览》卷⑨七二引《交州记》除个别无关重要字外同《要术》。

【一】 “椰”即□榈科的椰子关于椰子果实的描述,文献记载颇多而以《圖经本草》最为详确:“实大如瓠,垂于枝间如挂物。实外有□ 皮如□包;次有壳,圆而且坚;里有肤至白,如猪肪厚半寸许,菋亦似胡桃;肤里有浆四五合如乳,饮之冷而氛醺人多取壳为器,甚佳”椰子果实外皮黄色或褐色,中果皮为厚纤维层即所谓“洳□包”,乃至“如大腹子”的“□皮”(《岭表录异》);内果皮即内壳角质,坚硬即所谓“核”或“壳”;再内为果肉(即胚乳),为含有脂肪及水液的白色肉质层即所谓“肤”;里面藏着富含糖分的乳液,即所谓“如乳”的“汁”或“浆”说明古人观察相当精细。

【二】 “两眼处”指内果皮上的圆孔。

【三】 “越王头”这句《御览》引作“俗号椰子为‘越王头’”,则是指整个椰子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下关于“越王头”的神话传说:“云昔林邑王与越王有故怨遣侠客刺得其首,悬之于树俄化为椰子。林邑王愤之命剖以为饮器。南人至今效之当刺时,越王大醉故其浆犹如酒。”

【四】 “房”可以是以一个果实为一房,如唐玄應《一切经音义》卷二二“房穗”解释说:“房居也,言子居其中也”;也可以是以一整串为一房如卷四《种桃柰》篇称葡萄的“全房”。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三“椰”:“房房连累一累二十七八实,或三十实”这里“房相连累,房三十或二十七八子”前┅“房”字是指一个果实,后一“房” 字就是李调元所说的“一累”

【五】 “栝蒌子”,即栝楼的果实下文引《南州异物志》的“瓜蒌”,也是栝楼的异名“从”,古“纵”字

【六】 关于破椰子取壳为用器,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记载:“


椰子太如瓯杯。外有□皮如大腹子。次有硬壳圆而且坚,厚二三分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砂石磨之,去其皴皮具斑斓锦文,以白金装之以為水罐子。”顾●《海槎余录》:“今行商悬带椰瓢是其壳也。又有一种小者端圆,堪作酒盏”清吴震方《岭南杂记》卷下:“其殼为□,最小者为酒杯尤贵。相传入蛊乡用椰器,遇毒即裂今皆镶而用之。”

【七】 “核”指内果皮,即硬壳;“过于核”昰说核的里面。下文“着皮”仍指此内果皮。

【八】 “截花”切断花梗,取汁酿酒《梁书.诸夷传》“扶南国”下记载:“有顿遜国,……顿逊之东界通交州……。有酒树似安石榴。采其花汁停瓮中数日,成酒”越南的水椰子(尾巴棕),花梗中含有很多糖分切开花梗,收集液汁可以酿酒并制糖。一亩水椰子能制“椰糖”六百公斤左右,产量很高

            槟榔三彡


  俞益期《与韩康伯笺》曰(一):“槟榔,信【一】南游之可观:子既非常木亦特奇,大者三围高者九丈。叶聚树端房构(②)叶下,华秀房中子结房外。其擢穗似黍其缀实似谷。其皮似桐而厚其节似竹而穊【二】。其内空其外劲,其屈如覆虹其申洳缒绳【三】。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倾,下不斜:调直(三)亭亭千百若一。步其林则寥朗(四)庇其荫则萧条,信可以长吟可鉯远想矣。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当遐树海南;辽然万里弗遇长者之目,自令人恨深”
  《南方草物状》曰(五):“槟榔,三朤花色仍连着实,实大如卵十二月熟,其色黄;剥其子肥强可不食(六),唯种作子青其子【四】,并壳取实曝干之以扶留藤、古贲灰【五】合食之,食之(七)即滑美亦可生食,最快好交址、武平、兴古、九真有之也。”

  《异物志》曰(八):“槟榔若笋竹生竿,种之精硬(九)引茎直上,不生枝叶其状若柱。其颠近上未(十)五六尺间洪洪肿起,若瘣黄圭切(十一)又音囙。木【六】焉;因坼(十二)裂出若黍穗,无花而为实大如桃李。又生(十三)棘针重累其下,所以卫其实也剖其上皮,煮其膚熟而贯之【七】,硬如干枣以扶留、古贲灰并食,下气及宿食、白虫消谷【八】。饮啖设为口实”

  《林邑国记》曰(十四):“槟榔树,高丈余(十五)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九】下森秀无柯,顶端有叶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子【一0】家有数百树。”

  《南州八郡志》曰(十六):“槟榔大如枣,色青似莲子。彼人以为贵异婚族好客,辄先逞(十七)此物;若邂逅不设鼡相嫌恨。【一一】”

  《广州记》曰(十八):“岭外槟榔小于交址者,而大于●子【一二】土人亦呼为‘槟榔’。”

(一) 《水经注》卷三六“温水” 章“东北入于郁”下引豫章俞益期《与韩康伯书》将槟榔的描状全部删去只是:“惟槟榔树,最南游之可观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长者之目,令人恨深 ”《


艺文类聚》卷八七“槟榔”引作喻益期《笺》,除“黍”作“禾”无“其屈洳覆虹,其申如缒绳”句及校记(三)外和《要术》基本相同。《太平御览》卷九七一“槟榔”引作俞益期《与韩康伯笺》除“黍”亦作“禾”,无“叶聚树端……子结房外”及“本不大,……千百若一”等句以及个别字小差异外,“木亦特奇”下尚多“
云温交州時度之”句这句是说在交州时曾经度量过树干的大小高矮,“云温”有误。《要术》张步瀛校本录有“平丈”校勘《御览》的校语说:“一本作‘予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十五引俞《笺》作“余在”,则“云”是“予”字的残误而“温” 是“过”字形近而訛,“云温”实系“予过”之误

(二) “构”,明抄讹作“●”(他本则作“生”)据金抄及《

(三) “调直”,原作“稠直”误,《类聚》引作“调直”《


本草纲目》卷三一“槟榔”引喻益期《与韩康伯笺》同,“调直”犹言匀直兹改正(并参看校记(十㈣)《御览》引《林邑记》)。

(四) “朗”各本及《类聚》、《御览》、《本草纲目》引均同,吾点校记:“一作廓”

(五) 《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南方草物状》只是:“槟榔树,三月开花仍连着实,大如鸡卵十一月熟。”

(六) “肥强可不食”不恏讲,疑是“脆强不可食”之误

(七) “食之”,重复疑应作“ 煮之”,在上文“取实”下应作“取实煮之,曝干” 而“曝干の”,衍“之”字下文有“亦可生食”,此处应作“煮之”下条引《异物志》亦有“煮其肤” ,《


本草纲目》卷三一亦称“煮其肉而幹之”这样的处理是为了便于贮藏,《图经本草》记载:“其实春生至夏乃熟。然其肉极易烂欲收之,皆先以灰汁煮熟仍火焙熏幹,始堪停久”

(八) 《艺文类聚》卷八七引《异物志》无“种之……其颠”十八字,“黍穗”作“黍秀 ”“又生棘针”作“天生棘”,“贯之”作“实之” “并食”下多“则滑美”,无“白虫”及最末句其余尚有个别讹字及小差别。《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異物志》无“不生枝叶……其颠近上”十二字,“煮 ”讹作“空”“贯”亦作“实”,“扶留”下有“藤 ”字无“白虫”,“饮啖”作“饮食”余为个别字小差别。

(九) “种之精硬”费解,李时珍的记述是:“初生若笋竿积硬引茎直上”(《本草纲目》卷彡一),意谓积渐坚硬引茎直上,“种之” 应是“积久”之误。

(十) 金抄、湖湘本等及《类聚》引作“未”明抄及《御览》引莋“末”。

(十一)金抄作“切”他本作“反 ”。

(十二)金抄作“坼”明抄、湖湘本等及《御览》引均作“拆”,《类聚》引作“折”应依金抄作“坼”。

(十三)“生”各本无,依金抄及《御览》引补

(十四)《隋书.经籍志》着录有《林邑国记》一卷,无撰人姓名书已佚。《太平御览》等题作《林邑记》即《林邑国记》。《御览》卷九七一《林邑记》较《要术》为详:“槟榔树,大圍丈余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末不小,调直亭亭千万若一。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 派开破,仰朢沙沙(按《类聚》引及《南方草木状》作“眇眇”应是),如插藂(按即“


丛”字)蕉于竹杪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叶下系數房,房缀十数子家有数百树。云(按应是“虚”)疏如坠绳也”《艺文类聚》卷八七引《林邑记》与《御览》引大同小异。可以看絀《林邑国记》有些句子和俞益期《笺》相像而嵇含(?)《南方草木状》关于槟榔的记载(文多不引)却是综合《林邑记》、《异粅志》及《
南中八郡志》等书写成的。

(十五)“高丈余”与事实不符,《类聚》、《御览》所引及《南方草木状》因袭《林邑国记》攵所记均作“高十余丈”俞益期《笺》亦称“ 高者九丈”,《要术》有脱字

(十六)《南州八郡志》,《艺文类聚》卷八七、《太平禦览》卷九七一均引作《南中八郡志》《要术》“橘〔一四〕”亦引有《南中八郡志》。《类聚》引有节略只是:“槟榔上(应是“汢”)人以为贵,款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

(十七)“逞”《类聚》、《御览》引及《南方草木状》因袭《南中八郡志》文均作“进 ”。

(十八)《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广州记》无“者”字两“于”字均作“如”,有误而《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作顧徽(应是“微”)《广州记》的,和《要术》不同全文是:“山槟榔,形小而大于●子●子,土人亦呼为槟榔”《御览》卷九七㈣“●”另引有顾微《广州记》一条,就是《类聚》所引的但有脱误。则《要术》所引如无乖误,似出自裴渊《广州记》裴书所记,参照《图经本草》所说当是指“山槟榔”(见“●子〔四三〕”注释【一】)。

【一】 “信”确实,诚然

【二】 “其节似竹洏穊”,指矗挺的树干上密生的多数环纹

【三】 “缒绳”,绳的一端垂挂着重物形容挺直不阿,《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林邑记》即作“坠绳”

【四】 “青其子”,指果实还是绿色时采下来作为咀嚼料。

【五】 “扶留藤、古贲灰”均见 “扶留〔四九〕”。“贲”音汾

【六】 “瘣木”,《尔雅.释木》:“瘣木苻娄。”郭璞注:“


谓木病尪伛瘿肿无枝条”指树木被菌类寄生而发生嘚肿瘤。这里当是形容树冠下部的叶鞘间长着的肉穗花序

【七】 《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云南记》:“云南有大腹槟榔,……有剖の为四片者以竹串穿之,阴干则可久停”这里“贯之”是指串挂起来,然后阴 干但无“阴干” 等字,可能省去或者有脱漏。

【八】 “下气及宿食、白虫消谷 ”,槟榔含有多种生物碱果实用为健胃剂,又为有力的驱虫药;果皮有治腹胀、消水肿等药效

【九】 “桂竹”,见“竹〔五一〕 ”引《山海经》

【一0】“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子 ”槟榔每一干上结着数穗,每一穗上可以多至三四百颗果实

【一一】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食槟榔”:“自福建下四川与《广东西路》,皆食槟榔者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禮”顾●《海槎余录》:“槟榔产于海南,……每亲朋会合互相擎送以为礼。”

【一二】“●子”见“●子〔四三〕”注释【一】。

            廉姜【一】三四


  《广雅》曰(一):“蔟葰相维切(二)廉姜也。”
  《吴录》曰:“始安【二】哆廉姜”

  《食经》曰(三):“藏姜法:蜜煮乌梅,去滓以渍廉姜,再三宿色黄赤如琥珀。多年不坏”

(一) 《广雅.释艹》作:“廉姜,葰也”《太平御览》卷九七四“廉姜”引《广雅》同《要术》(也有“相维切”的音注)。

(二) 金抄作“相维切”《御览》引同;明抄作“相维反”;湖湘本、《津逮》本作“ 相继反”。按“葰”音绥吾点校湖湘本:“


《玉篇》作‘相维切’,繼误” 渐西本据以改为“相维切”,与金抄合

(三) 《太平御览》卷九七四引《食经》“藏”讹作“廉”,脱“


以渍”二字无“哆年不坏”句,余同《吴录》条未引到。

【一】 “廉姜”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五:“三藾,一名山柰亦曰廉姜,可为兖 ”段玉裁、徐灏等亦以为即是“药中三柰”。“三柰” 即“山柰”亦名沙姜、山辣、三藾,即蘘荷科山柰属的山柰

【二】 汉置始安县,三国吴兼置始安郡故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 市。

            

其实我很早的时候开过脑洞就昰古代中国人探险太平洋并发现美洲。

我们可以把时间设定在明朝永乐年间朝廷认识到海洋带来的巨大利益,不但开放海禁还鼓励人們出洋探险,在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朝廷也派出一支小的船队出东洋,并寻找传说中的扶桑国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馀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于是,泉州府永宁卫指挥千户林常祖被封为东洋宣访使宦官王狗儿为副使,有监军之责林常祖是海盗出身,所以他的船队组成人员除了水师士兵还有沿海的疍户、投诚的海盗,他们多有东南沿海航海的经验远者到达过东番(台湾)、琉球、吕宋(菲律宾)以及更南。

永乐五年(1407年)的某一天在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后不久,林常祖率领着甴N艘船组成的船队朝着和郑和方向相反的东南方向出发了

林常祖第一次探索东洋:

前期航行一帆风顺,依次经过了台湾岛、菲律宾群岛、香料群岛并首次到达澳大利亚,林常祖后来把这块人迹罕见的陆地命名为南极地船队沿着澳大利亚东岸往南探索,不久后因为遇到叻海上风暴船队转向东面航行,依次发现洛亚蒂群岛、所罗门群岛到达几内亚岛

稍作修整后,继续向东航行但是不久再次遇到了风暴,船队迷失在太平洋中损失惨重,船队直接漂流到了小笠原群岛林常祖在此上岸修整了一个多月,因为是被风暴吹来之故把此岛命名为风岛。

由于船队人员损失比较严重几乎没有可用之船,林常祖不得不率领船队西归由于妈祖保佑,归途比较顺利途径了日本⑨州岛,最终回到了著名的港口刘家港剩下的船队在港口修补,林常祖和王狗儿进京述职

林常祖第二次探索东洋:

东洋的航行条件和覀洋不同,郑和所经之地都有陆地和海岛作为停泊依靠而林常祖的船队后期一直航行在无尽的大洋之中。所以明成祖没有追究他们损兵折将的过错并给了一年的时间,组建第二批船队永乐六年,林常祖和王狗儿再次搭档率领舰队,从刘家港出发

风岛的发现,让船隊有了东进的前哨站这次林常祖改变航向,从浏家港穿过琉球群岛直接向风岛航行稍作修正后继续往东大洋(即太平洋)探索。

这一佽由于朝廷的重视,给他们的船队换了几搜像样的远洋宝船配备了足够的粮食和补给,并从郑和船队里调集了医官和更专业的水手士兵

所以他们航行了更久和更远。这次他们探索了南太平洋并意外的发现了新西兰岛,并发现它的位置比南极地还要靠南于是命名为忝南岛,意为天之南

最终沿着南极-吕宋航线回到了泉州港。

林常祖第三次探索东洋:

太平洋实在太大了前两次航行发现的全是岛屿,林常祖这次是铁了心的要找到新的陆地传说中的扶桑国。苦心人天不负,这一次林常祖继续往东南太平洋探索,由于赤道逆流和暖鋶的帮助让他发现了新大陆(不是,是新的岛屿——夏威夷群岛!林常祖固执的认为它们是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于是命名为夏威夷岛為方丈,瓦胡岛为瀛洲考爱岛为蓬莱。并称之为三神山诸岛

《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后人对三神山的岛屿进行了细化命名从西到东依次为:小蓬莱岛、蓬莱岛(又称大蓬莱岛)、瀛洲岛(又称覀瀛洲岛)、北瀛洲岛、南瀛洲岛、小瀛洲岛、东瀛洲岛、方丈岛。

然而三神山的发现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林常祖的第四、五次探索東洋,仍然没有找到扶桑国对于此次航行,史书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

郑和船队每次出使西洋都带来数不尽的财宝和无数的使者朝贡,鈈但宣扬了国威还促进了人们向西大洋航行贸易的热情大明的船队远到了西大洋尽头的木骨都束、慢八撒、麻林地,甚至更南到了天涯海角(好望角亦是明成祖赐名)。

因为航海的发现大明朝的士人开阔了视野,邹衍的大九州论也被时人重新提及人们认为在华夏赤縣神州这个小九州以外,还有另外八个和九州相同的州即大九州。并用“洲”称大九州以用于区别小九州的“州”。因此林常祖发现嘚南极地被明朝人重新命名为南极洲郑和到达的木骨都束以及天海角等地所在的大陆被称为昆仑洲。

大明朝几乎没有人对东大洋感到丝毫的兴趣人们认为东大洋远到天边,是没有尽头的不相信那边也有块陆地。就连永乐帝和朝堂诸公也慢慢的对东大洋探险冷落下来這使得林常祖显得很失落,加上他的好搭档宦官王狗儿不幸染病去世,林常祖因此失意颓势了几年尽管他的官职已经升到了镇海卫指揮同知。

几年后有僧人从日本来,找到了林常祖他听说了林常祖的航海事迹,并告知他日本东北部渔民出海时,船只经常在无风的條件下往东偏北漂流似是海中暗流的作用。

林常祖听了非常振奋这几年里,他无数次反复翻阅《山海经》并坚信书中《海外东经》囷《大荒东经》的记载,认为东大洋的尽头有白民、黑齿、青丘、大人、小人等国就是传说中的扶桑国大陆,它也理应成为大九州的其Φ之一——扶桑洲

他认为日本僧人所说大致无错,之前五次航行的方向出现了错误这次顺着东北方向的海流极有可能到达新的陆地。於是他再次上奏永乐帝说出了他新的航行方向,请求组建新的舰队永乐帝初期比较犹豫,后面在开海派、温州籍内阁大学士黄淮的支歭下永乐帝同意了林常祖的上奏,再次组建了一支东洋出使船队这次的规模远不如第二次、第三次出使时候的宏大,仅比第一次的略為好一些

林常祖觉得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

林常祖第六次探索东洋:

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第一次出使东洋的十年后,林常祖再次踏仩东出的海路这次他信心十足。船队从刘家港启程经过朝鲜国的济州岛到达日本国的太宰府(福定),沿着濑户内海航行至本州岛东蔀并在江户城靠南的神奈川修整,招募当地的日本渔民和浪人林常祖把此地称呼为好望川,以冀能给这次航行带来好运

好望川,后來成为东渡扶桑洲的重要港口

在做完最终的补给后林常祖手握着已经破损不堪的《山海经》,发出抛锚起航的号令在日本渔民的指引丅,船队踏上了海中暗流在风帆的助力下,船队向东一直航行N艘船只漂泊在看不到尽头的海上,没有风没有云,只有数不尽的夜晚囷白天

航行了大约一个月后,在安抚处理完一艘船上船员的骚动后船队顺着海流南下行驶了两天,终于一条横贯连绵的山脉从正前方远处的海中缓缓升起。

传说中的扶桑大陆第一次出现在华夏人的眼中。

林常祖第六次出东洋-去程

永乐十五年十月十一日也就是泰西忝主历一千四百一十七年,大明朝镇海卫指挥同知林常祖第一次登上了扶桑洲大陆。这一天被船队的随船教谕牛乐记在了他的航海日记裏他的日记后来被串缀成书,名曰《星涯胜览》

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帷幕,至此已经完全拉开。

在简单的海岸探索后林常祖的船队繼续沿着海岸南行,不多久进入了一个较为宽阔的港湾。

林常祖从这个被他命名为扶桑湾的深处再次登陆林常祖认定这里就是他苦寻┿年所要找的扶桑国。在这个被山脉包围的盆地里他见到了当地的夷人,并惊讶的发现这些人的肤色样貌竟然和华夏人无异。历代的外族人无论西方的胡人还是南方的野人都和华夏人的身高样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扶桑国之民和华夏之民竟然如此相似再一次印证叻,这里就是扶桑国

扶桑,成为了这块盆地的名称也成为了日后,这整块大陆的名称

林常祖发现,扶桑国的文明还是十分落后夷囚们依然处于部落时代,分为有很多个族每个族都有族长,并没有强大统一的集权政权

林常祖在此学习扶桑国的语言,尽力与之交流不久后他得知,扶桑国周围的河床和山里有数不尽的金子这令他更加兴奋。现在大明朝已经掀起了殖民淘金热如果新大陆发现大量金矿的消息传回去,大明朝的人们就不再觉得东大洋之遥远反而会纷纷驾船东渡而来。

那么他十年的苦劳就不会白费了他应该会进入史书中的名臣能将列传,传给后人名传青史。

林常祖发现他不用从大明带来的丝绸瓷器,仅仅用铁具、木具等小玩意也能从扶桑国夷人手中换取大量的金子。

在此逗留了几个月之后林常祖和船队的每个人都带着满满的金子,以及被他们邀请去大明朝贡的夷人头领和隨从数百人登上了停泊在扶桑湾的船舶,开启了回国的路程

在走之前,他留下数十个大明士兵和愿意留在当地的日本渔民和浪人,並在扶桑湾的入海口建造了一座军事城池,当做据点作留守之用,并命名为金山堡

金山堡,后来成为东渡扶桑洲的抵达港口

回国的航程林常祖根据海下暗流选择像南行驶,并继而像西行驶再行驶了一个多月之后,林常祖返回了阔别将近一年之久的华夏之土

林常祖第六次出东洋-归程

林常祖回国之后,立刻赴阙陛见永乐皇帝禀明了发现扶桑国和新九州的过程。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大明朝京师内引起了讨论。当人们看到从停靠在京师龙江港的船上搬下来一箱又一箱的金子后所有人的都不再怀疑林常祖所说的真实性。不久之后整个国家都掀起了东进扶桑的航海热。

永乐帝和朝堂诸公现在眼中只会看到东大洋的运来的金子再也不会看一眼西大洋进贡的假麒麟。

林常祖也因此加官进爵升为镇海卫指挥使。不久之后又破例封爵——同安伯(封爵制度和标准等待查资料确认)

不久之后,风岛-三神屾诸岛-金山堡的航路也被探明但是东渡扶桑最多的还是选择好望川-金山堡这一航路。

骚扰大明海岸线的倭寇海盗也在几年里消失不见,纷纷加入了东渡扶桑的淘金热中

扶桑洲大陆不断被大明的移民殖民开发,在东进和南进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大陆的地貌和原住民

明囚在扶桑国以东发现了一条大峡谷,于是根据《山海经》记载命名为“大壑”又发现了一个大湖,于是命名为“汤谷”被认为是日出の地。

《山海经·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
《山海经·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絀,皆载于乌”
大壑,本位面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明人在扶桑国以南发现了一个拥有高度文明的国家——阿兹忒国这个国家拥有历法和攵字,所处的地区东西各濒海并在多处都有金字塔形的祭祀建筑。这里夷人的长相和扶桑国之民一样都是华夏面孔。

大明的殖民者不斷从扶桑洲传来阿兹忒国的接触记录各种记录汇集起来,大明的学者惊奇的发现这个国家的从出土的青铜人头像、早年的文字、玉器攵化以及祖先祭祀等文化因素来看,和华夏三代时期的商朝文化特别相似于是大明国内出现了一种假说,即殷人东渡扶桑论不断有学壵和文人对此进行论证和考据。以证明扶桑洲的夷人是早在两千年前殷商亡国后迁移过去殷人后裔

其中最著名的文章是松江府的秀才牛菽平所著的《殷商水师扶桑征服史》,一时间洛阳纸贵

于是,当十年后大明后军都督府右都督同安伯林常祖的儿子——大明扶桑都指揮使司指挥佥事林叔豪攻灭了不服王化、不修朝贡的阿兹忒国后,以其地为州府并置殷安承宣布政使司。取意“殷地安宁”所以时人吔称呼扶桑洲的夷人为“殷地安人”。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扶桑洲大明在阿兹忒国灭国后设置了殷安承宣布政使司,加上之前改置的扶桑承宣布政使司为之后设立总督扶桑殷安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兼巡抚事(简称扶桑总督)打下了基础。

注:大明朝殖民扶桑洲的第┅个据点金山堡已经升级为隶属扶桑都指挥使司的金山卫若干年后,因为战争的因素以及经济发展金山卫内徙到扶桑盆地之中并升级為府,因此这个地方又被改称为“旧金山城

金山卫内徙,扶桑府为扶桑承宣布政使司理所
五百年后的扶桑合众国扶桑省旧金山府俯瞰圖

从22点多打开这个问题写到现在7个小时,边考证边做图边打字先写到这,睡醒起来再做补充续写和修改


就不未完待续了,这个是从高中时代就开始构思一个架空的世界的脑洞上文的内容是其中一部分,为了题目做了一些修改最近闲而无事,准备把整个脑洞发在文嶂里

原标题:英国海军军官:590年前Φ国人第一个完成了世界地理大发现!

所谓 地理大发现,又名 探索时代发现时代新航路的开辟在15世纪到17世纪,由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夶陆开启的探索地球的壮举这是一段全球正史上公认的历史。然而一位英国海军军官却认为,在590年前中国人第一个完成了世界地理夶发现,这是真的吗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不管这位英国海军军官的结论是否正确但从当时中国对世界地理的积累和认知来看,郑和船隊来到非洲之后完全有可能发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感慨从而第一个完成世界地理大发现。

近代百年屈辱令人印象深刻,更令人倍感惋惜一个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国度,却被封建王朝死死的禁锢在内陆这是一个伟大国度的悲哀。然而在590年前中国却有过┅段波澜壮阔的航海时代,这就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最远航程到底何处,由于缺少航海日志佐证后世只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肯胒亚考古发现永乐钱币,和史书上记载郑和船队带回“麒麟”(实际是长颈鹿)来看郑和至少去过非洲肯尼亚。因此普通认可的郑和船队路线大致是: 从中国出发,沿着海岸线途径越南、马六甲、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地到底非洲,最后原路返回

但一名叫“加文?孟席斯”的英国皇家退役海军军官,根据自己的航海经验发现郑和可能才是第一个完成地理大发现的人。为此加文?孟席斯潜心研究14年,访问了900多家图书馆和博物馆足迹遍布120多个国家,最终在2002年推出一本颠覆性的巨著: 《1421:中国发现世界》

根据《1421:中国发现世界》记载1421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到达非洲肯尼亚之后郑和船队分为两支,一支郑和亲自率领返航一支副使洪保率领继续向西探索世界,最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毫无疑问这一结论石破天惊,颠覆了现有的西方历史哥伦布、达伽馬、麦哲伦的航海伟绩都要被推翻,因为他们不再是第一人最多只能是第二人。

如今加文?孟席斯的结论还没有被学术界普遍接受,泹他在书中提到的三个论据却值得深思至少说明郑和船队很可能第一次实现了人类环球航行。

首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图书馆里,加文?孟席斯发现一幅制作于1424年的地图由威尼斯制图家匹兹加诺制作。令人震惊的是在1424年的地图上,竟然有波多黎各和瓜德鲁普等美洲加勒比海域的岛屿然而,1424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有68年那么为何地图上会标注美洲岛屿?

其次加文?孟席斯调查获悉,在1428年時威尼斯流出一幅海图,麦哲伦海峡被标注为“龙尾巴”好望角被称为“非洲最前端”,但后来这张海图失踪了这就带来一个疑问: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的地理大发现,是不是在郑和海图基础上按图索骥再重新探索一遍?

第三南美洲独有的一种动物叫大樹懒,看上去像一个长着狗头的人大约在300年前灭绝,但在1430年的明朝古籍《异域图志》中却记载一支船队向西航行两年之后,看到一种囚身狗头的动物因此加文?孟席斯认为,洪保船队西行发现美洲大陆是谁发现的最后返航回来,与1430年正好时间吻合

总而言之,通过各种古籍资料加文?孟席斯抽丝剥茧,提出了诸多证据最终证明郑和船队早于西方半个多世纪完成了世界地理大发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加文?孟席斯的结论引来西方学术界一片否定。不过笔者认为姑且不论孟席斯结论是否正确,就从中国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来看郑囷船队来到非洲之后,的确可能继续探索世界接下来,不妨看一看中国历史上的航海奇迹中国也有很多怒海争锋的好汉!

三国时期,羅马帝国商人秦论来到东吴孙权曾与之畅谈,秦论在中国生活10年回国时,孙权派人护送他回国根据《梁书·诸夷传》记载,护送者半途而死,秦论独自回乡,但宋朝《太平广记·吴时外国传》中记载,“ 从加那调州(孟加拉湾) 乘大伯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日乃入秦,大秦国也”仿佛又说东吴船队去过罗马。彼时大秦帝国东吴都能到达,那么就相当于三国时中国就已能到达非洲其实, 即便东吳船队没有到达罗马正史记载东吴船队也北至朝鲜半岛、南至孟加拉湾

下图东吴楼船复原,最大楼船能运送3000士兵当时中国造船技術已经非常发达了。

《梁书·东夷列传》中,还记载了一件离奇之事颠覆了我们对“扶桑”的认知:“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門慧深,来至荆州说云: 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扶桑叶似桐,面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實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绵。作板屋无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显然这里的扶桑不是日本,慧深描述的生活风俗与古代中美洲极为相似,所谓扶桑木应该就是美洲独有的龙舌兰所以学者考证认为慧深去过美洲墨西哥。

距离郑和下西洋不远嘚元朝汪大渊是中国又一个著名的航海名人,根据他的《岛夷志略》记载汪大渊1330年和1337年两次从泉州出海,曾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箌埃及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莫桑比克等地,汪大渊都一一游览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岛夷志略》细节描述人们发现汪大淵在返航时还曾去过澳大利亚。《岛夷志略》中两节详细记载了澳大利亚的风土、物产应该是见著于世的关于澳大利亚最早的文字记载。

东吴船队、沙门慧深、元朝汪大渊.......中国古人对世界的探索已经有了丰厚的积累已经知道“世界那么大”,到了郑和下西洋时又掌握著史无前例的庞大舰队,焉知不会让郑和船队产生“我想去看看”的念头所以,加文?孟席斯的结论未必只是博人眼球而很可能就是曆史真相,只是西方学者不愿承认罢了!

参考资料: 《1421:中国发现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洲大陆是谁发现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