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是谁的后代原名叫什么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启功罕见旧照曝光&可爱老人尽显风趣幽默
日22:25&&来源:
启功风趣幽默,永远都是乐呵呵的样子。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20世纪80年代初,启功在杭州抱着竹子拍照留念,他称此照片为“抱竹图”。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11岁的启功(中)和祖父裕隆(左)以及姑姐丈在一起。这是目前发现的启功最早的一张照片。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启功早年留影。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青年时的启功。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20世纪50年代,启功与家人合影。(从左至右:启功、启功的夫人、启功的母亲、启功的姑)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20世纪60年代末,启功(左)和他的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合影。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启功(左一)与辅仁大学陈恒校长以及其他青年教师。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启功(左)与陈恒欣赏书法。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启功笔会挥毫旧照。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启功在书房。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启功说,肯德基先生和自己很像。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启功(左)与黄苗子郁风夫妇。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启功在课堂讲课。
编者按:“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而且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曾诙谐地说:“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不仅独立自强,还很风趣幽默。“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爱新觉罗的后裔
据清室族谱,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启功远祖和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五子,与乾隆帝弘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到启功曾祖溥良那一辈,因为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的空衔,俸禄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满腹经纶的溥良辞去封爵,投身科举,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后来溥良的儿子、启功的祖父毓隆也中进士、点翰林,出任学官,名噪一时。但启功早年丧父,一直跟随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两位饱学宿儒的浸染,这也是启功学识渊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启功10岁时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亲、未出嫁的姑姑和年仅11岁的启功,生活顿显拮据。后来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了小启功一个“三等奉恩将军”的头衔,但此时溥仪自己正面临被冯玉祥驱逐的命运,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启功连一分钱的“将军”俸禄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别的什么“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曾经被弃若敝履的“贵族”二字又陡然时兴起来,然而启功却不愿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没有学历的教授
年少的启功因家境窘困最终高中未能毕业即辍学回家。辍学后,他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学习书法丹青和古典文学,为维持生计还做过家庭教师。
1933年,启功曾祖门生、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介绍他去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据启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陈先生对傅增湘推介的这位后生评价颇高:“写、作俱佳。”随即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授国文,但不到两年,有人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解聘。1935年,陈垣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恰巧以前辞退他的那个人分管美术系,不久启功再次被解聘。
但陈垣认准了启功是个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开学后,他聘请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国文。当时启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又很幽默、平易近人,与同学们相处甚洽,总有一批年轻人围绕在他左右。此后,启功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他的学生们,他先后开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学历的大学教授之一。
对于陈垣的知遇之恩,启功一生都铭记于心,他曾多次对友人谈起这段往事:“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陈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启功通过书画义卖的方式筹集了一笔资金,用陈垣师书斋的名字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缅怀先师,奖掖后学,启功这一义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幽默的“老顽童”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曾与启功、金克木合著《说八股》一书,他在《〈说八股〉补微》中提到:“启功先生的为人,从头到脚,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充满风趣的。”
启功先生与一位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并对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启功因身体欠安在家养病,但探视者往来不绝,先生不胜其烦,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其实这张纸条根本不是启功所写,他曾对友人辟谣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其实,我写的是这么四句话: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
1970年代末,启功身体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幽默开朗的性格却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在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时,医生给他带上一个塑胶脖套以防意外,他还为此填词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泡病号”在老北京土话中意为无病装病,启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泪。后来他还意犹未尽,又用他一贯的幽默笔调为自己撰写了一篇自传式的《墓志铭》,令人捧腹:“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责编:张连东、胡洪林)
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张健在联盟成立大会上致辞。(摄影:胡洪林)
丝绸之路高新园区联盟成立大会4日在山东烟台启幕,来自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立陶宛等八国的嘉宾聚集烟台,就“一带一路”科技发展双多边机制展开为期三天的研讨。(摄影:胡洪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启功的字多少钱一平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