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邪博究竟有什么本事居然敢背叛剧情分集介绍宁博皇帝

那你猜每一个上位的会不会毁一次精子库?
那你猜每一个上位的会不会毁一次精子库?
&p&对袁世凯,人们有过许多称呼:袁项城,是借用他的祖籍地;袁宫保,是用清廷所赐“太子少保”衔,当上民国大总统之前,这是他最喜欢的称呼;大总统,从他53岁叫到56岁,但长子袁克定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提起父亲依旧称“先大总统”;洪宪帝,从日到3月22日,共83天;卖国贼、窃国大盗,从民国叫到新中国,出现在历史教科书里。&/p&&p&他的后代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不是“无地自容”,就是“回家暗自流泪”。&/p&&p&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骆宝善精研袁世凯20多年,能一眼辨认出袁氏手迹。“我读书的时候,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我在中大教书时,也跟学生说袁世凯是窃国大盗;直到我退休了,才能不这样讲了。”&/p&&p&“过去史书上说,袁世凯是个纨绔子弟,其实不是这样。从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三年,他正正经经在北京读了4年书,长进很大。他自己说过,那几年,为了要博一个功名,他读书累到吐血,都没考取一个举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p&&p&骆宝善忽然记不起袁世凯某年乡试所作的挺不错的联句,女儿悄悄递进来一张纸条:“光绪五年:重门惊蟋蟀,万瓦冷鸳鸯。”字是骆宝善的妻子刘路生写的。夫妇俩都是袁世凯的研究者,连女儿对袁世凯也很熟悉。&/p&&p&“袁世凯留下来的东西,是一批家书和向清朝政府报告的文牍。从家书中看,他的思路很清晰,考虑事情很周密,对事情的把握和分析,肯定在同龄人之上。”骆宝善主持了国家“七五”社科规划基金资助的“袁世凯研究”项目,他主编的《袁世凯全集》囊括了所有已发现的家书和文牍,将在2011年夏天出版,计30卷,2500万字。&/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这个人
&/code&&/pre&&/div&&p&袁静雪(原名叔祯,袁世凯三女)印象中的父亲总是军人派头:黑呢制服,站或坐时,腰背挺直;平常少有笑容;生气时骂“混蛋”,气极了,“混蛋加三级”;待部下很客气,但他们都很怕他。有人夸张地说,袁世凯坐在那里,睛光四射,像一只老虎。&/p&&p&在中南海的时候,袁世凯吃饭时要奏军乐。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道,每当军乐声起,总管太监张谦和的嘴就会因生气而变扁:“简直钟鸣鼎食,比皇上还神气!”&/p&&p&统领军人,对袁世凯来说,“比起做文章来,到底容易多了”。一次闲谈,张之洞问袁世凯练兵的秘诀,袁世凯说:“练兵事看似复杂,其实简单,主要是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和钱,不从就吃刀。”&/p&&p&国民党人杨思义回忆说,“&u&袁世凯深知人情,除了威胁之外还有利诱,事情便可圆满。&/u&”&/p&&p&被清廷开回原籍彰德(今安阳)洹上(村名)3年,袁世凯不仅仅是湖上垂钓,他实在是很忙的:外界消息源源不断汇总到他这里;留日学生回国,多绕道来拜,家中常常宾客满堂,他则视各人的才能,分别给待遇、给资助。所以许指严在笔记中说,那两年里几乎每个月都有革命党揭竿而起,“皆袁之金钱蒸发力也”。&/p&&p&&u&袁世凯待人接物,礼数周全,出手大方。&/u&&/p&&p&孙中山、黄兴、陈其美分别在京受到过袁世凯的隆重招待。袁世凯把自己所住的石大人胡同迎宾馆腾出来,让孙中山下榻,以示恭敬,把总统府搬到铁狮子胡同陆军部(今张自忠路3号)。孙中山曾经对人说:“&u&袁世凯真能办事,气度也不凡;虽然习惯于玩权术使诈,但也是迫于时事,不得不这样。”&/u&他还细述了见面时的观感:“跟他刚一见面,他是至诚至真的样子;进一步谈,你会发现他话中有锋芒,眼光四射,一般人是窥探不到他的真心思的。我是心中存疑,所以也以一派城府相对。等到日后看他做的事情,全跟说的不一样。他真是一个魔力惑人的命世英雄啊!”&/p&&p&在官场&/p&&p&袁世凯早年亲近康有为,与之称兄道弟,是强学会中第一个捐银的人。甲午战败后,他内心深处是倾向变法维新的。他对于西法的了解,不在康有为之下。他上奏光绪帝的新政万言书充满了新鲜气息和要求变法的急迫,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先进:采用西法,彻底更张,对清廷的用人、理财、经济、军事、外交实行全面改革。&/p&&p&晚清时期,跟袁世凯关系最密切的要人有3个:李鸿章、荣禄、奕劻。&/p&&p&袁世凯从朝鲜回京后,官居二品,是管辖温州、处州两府的道台。当时军机大臣是翁同龢、李鸿藻、荣禄;李鸿藻尤其器重袁,荣禄也附和。&/p&&p&荣禄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据说驭袁有术。因他出面保全,小站时期的袁世凯才渡过了胡景桂弹劾案的危机,非但未受惩处,反而受到清廷嘉勉。从此,二人过从甚密。戊戌变法时,康梁及谭嗣同要袁世凯杀荣禄,是对二人的交情没有吃透。&/p&&p&&u&袁世凯真正建立政治威信是庚子年间的义和团事件。&/u&当时华北大乱,山西乱、山东乱、京城也乱。袁世凯从小站兵营急赴济南到任山东巡抚,铁腕镇压,“清内匪以安民生,慎外交以敦睦谊”,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p&&p&李鸿章是最早用袁世凯的人,但他的资深幕僚张佩纶(张爱玲的祖父)对于袁世凯的看法前后变化很大,从早年的欣赏转变为日后的厌恶,认为李鸿章晚年昏聩,用错了人。在给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密信中,张称袁是“小人之有才者”。&/p&&p&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明白写道:“光绪末年,小人阶之以富贵者捷径有二:一曰商部,载振主之;一曰北洋,袁世凯主之。”后来当上北洋政府陆军总长的段芝贵本由巡捕起家,是一个供达官差遣的走卒,因捉得袁家逃仆,袁世凯大喜,赞他有才,叫他捐了个道员,然后上折保荐;后来段芝贵重金购歌妓杨翠喜献媚于庆王府载振,一夜间成了封疆大吏。&/p&&p&处在这样一个龌龊官场中的袁世凯,所用之人,差异很大。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中的很多人,如唐绍仪、詹天佑、梁如浩、梁敦彦等,以及严修、胡景桂一类正人君子,都受到过他的重用。一些流品颇杂的人物,也被他收到麾下,如杨士琦、梁士诒、朱家宝、赵秉钧、凌福彭……而袁世凯自己,从朝鲜回国后攀结李莲英等人的丑行也已被日本学者揭开;即使在山东巡抚、直隶总督任上,他也是要每年进京“走动”的。&/p&&p&他的威势由他50岁寿辰的场面可见一斑:京城寿帖卖空;北京锡拉胡同袁府贺客盈门,达官亲王争相献媚。李泰棻笔记中说,此前那桐(大学士,当时与袁世凯都任外务部尚书)去请京剧泰斗谭鑫培为袁祝寿,想破例演两出戏,谭老板半开玩笑说:“中堂如肯给我请个安,我就来个双出。”话音未落,那桐已一请到地。&/p&&p&&b&埋葬了清王朝,用什么代替它?&/b&&/p&&p&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战胜俄国,给了清廷一个救命稻草般的启示:议会是个好东西。&/p&&p&日本在1889年有了议会,而俄国在这次战争之前没有。伊藤博文(曾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劝告中国的钦差大臣,皇帝如果把宪法钦赐给国民,就可以继续位居万民之上而不受束缚;无论如何,最高权力不能落入人民手中。&/p&&p&1906年,慈禧宣布即将建立宪法体制;1908年,她颁布预备立宪诏书,以9年为预备训政期。&/p&&p&1911年4月,清政府实行政府改组,指定了一个“内阁”,13个阁员中满族9人,汉族4人。&/p&&p&6个月后,辛亥革命爆发。&/p&&p&很快,华中、华南、东北几省,相继宣布脱离满清,实行独立。&/p&&p&每省都由“新军”的指挥官担任督军,与省议会共同组成新的省政府。其实质,费正清认为:“就是一省的温和改良派,以宣告独立来继续他们的士绅统治,摆脱了北京的控制而维持住了他们在地方的政治、经济控制权。他们远远无意于社会革命,这场革命也谈不上群众参与。”&/p&&p&延续了268年的清王朝、绵延了2132年的帝制(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是灭亡了,问题是:怎样埋葬它,用什么代替它?&/p&&p&让我们看看总统大选的一幕吧——&/p&&p&日,宣武门大选会场被三四千“公民团”团团包围,另有正式军队荷枪实弹,往来梭巡。在众议院会场,国民党、进步党及各小党派议员共到759人,需投票3次,检点人数、发票、投票、唱票,每次约需4小时,至少要两三天才行。&/p&&p&洪帮首领张尧卿率领的这支“公民团”,本色是流氓。他们代表“民意”警告每位议员:不选出袁大总统,不准出场。进步党议员籍忠寅、田应璜、张汉、廖宗北、彭邦栋等一干瘾君子烟瘾发作,涕泪满面,哈欠连天,然“公民”无情,决不通融。烟徒们抓耳挠腮,捶胸顿足,扯发撕衣,出足洋相。后来,他们在会场里乱窜,到处寻找国民党议员,又是拱手,又是敬礼,苦苦哀求,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意愿,赶快选出大总统,好早早散会。&/p&&p&进步党本部送来两担面包点心,说是拥护袁总统的议员们用的,送进去了;国民党本部也送来食物,送不进去,“公民”们破口大骂“饿死活该”,国民党议员惨遭挨饿。&/p&&p&第3次计票时,天已经黑了,议员们不得不在袁世凯和黎元洪之间做出选择,袁终于得票过半。主席汤化龙大声宣告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掌声稀稀拉拉——国民党议员不鼓掌;进步党中老者、病者、饥饿者、发烟瘾者,疲极无力,也不愿意鼓掌。会场外,“公民团”听说选举完毕,领了报酬一哄而散。&/p&&p&4天后,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的袁世凯身穿陆海军大元帅钴蓝色礼服,头戴叠羽帽,乘着八抬彩轿,出现在故宫太和殿前。他宣誓就职后,文武官员都呼“万岁”。他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两万多人的部队,是乘坐二人肩舆代步的,现存的一张照片中,那轿夫的肩头刚好在大总统的足下。&/p&&p&一年多后的日,在历代帝王都举行过祭天仪式的天坛,袁大总统也“祀天”,他是乘坐钢甲小汽车去的。从新华门到天坛,沿途加铺黄土,这是皇帝出行的礼节。&/p&&p&章太炎说,“袁公就职岁余,渐恣肆”。&/p&&p&外国观察家们依据他们对中国少得可怜的知识,曾坚信在中国,皇帝是需要的。美国政治协会首任会长古德诺,经短期访问中国、因而被认为通晓中国事务的前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安排,为袁世凯当宪法顾问。古德诺根据在北京一年半的经验得出结论:“中国缺乏它要表现的自由民主所应具备的法制、个人权利,甚至纪律都没有,因此,专制应该继续下去,直到它发展出对于政治权威有更大的服从、对于社会合作有更大的力量、对于私人权利有更大的关注之后再说。”&/p&&p&古德诺不幸落得一个坏名声,因为他似乎在理论上支持了袁世凯的复辟,而袁世凯预先支付给顾问50万金的支票。唐德刚看过那篇专门写给袁世凯的《共和与君主论》原件后,评论道:“从法理、学理和史实角度来看,这篇谬论不算太谬,但古先生谬在老学究的政治天真,以及与中国近代政治史的脱节。”&/p&&p&&b&暗杀时代——谁暗杀了宋教仁?&/b&&/p&&p&辛亥革命后,国内和国际舆论一致认为:中国当时的局面,只有袁世凯有资格、有能力出面收拾。这个能力,主要是指他拥有武装力量。&/p&&p&据美国陆军参谋处资料,当时,袁世凯的北洋系部队大约有16.4万人;而南方革命党的民军,据日本陆军武官估计约有40万人——人数的优势与它的缺乏训练、纪律不良、军械庞杂、缺少合格官佐的劣势相抵消。&/p&&p&日下午3时15分,外务部大楼,两天前还不肯剪辫子的袁世凯兴致勃勃,让蔡廷干为他剃了个光头。两天里发生了许多大事: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之职;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亲电袁世凯:“民国大定,选举得人。”象征着旧时代的辫子可以革掉了。&/p&&p&&u&掌握政权时,袁世凯53岁。他深知怎样使旧制度运转,但对新制度所知有限。事实上,他是一个旧式人物,孝顺、迷信、封建。&/u&&/p&&p&1912年,中国多数爱国人士都接受一个观点:中国在政治上落后于西方,因此必须迎头赶上,应该有一个国会代表人民,有一个内阁主持行政。&/p&&p&1912年3月,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唐绍仪为总理并组内阁。这些阁员觉得他们应该听命于袁总统而不是唐总理,一如北洋嫡系“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这个总理没有预算,没有党组织,没有靠山,没有权力。到6月,他只好辞职。&/p&&p&同盟会领袖宋教仁深深专注于代议制民主的西方理想,他已经起草了一部临时宪法。1912年8月,他发动同盟会4个小党派联合组成新党——国民党。他搞过一次全国性选举,大约5%的人口有选举资格。宋教仁希望用立宪手段管理国会,“驾驭袁世凯”,把他变成傀儡。&/p&&p&日夜,年方31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枪击身亡。6天后,国民党人在长沙的追悼会上称袁世凯是“绝大之凶犯”。&/p&&p&暗杀,大约是20世纪初从日本舶来的,常与革命党人或“侠”如影相随,成为清末民初的一道风景。袁世凯坐在马车上遭遇过炸弹;晚清预备立宪,随五大臣出国考察的袁克定也见识过著名的人体炸弹吴樾(生前写过《暗杀时代》);袁世凯的手下搞过暗杀,孙中山、陈其美、黄兴、蒋介石的手下也都搞过暗杀。&/p&&p&宋教仁案破得很快,3天里水落石出,牵连出袁世凯政府的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内阁总理赵秉钧。但在庭审之前,凶手嫌疑人武士英突然暴毙在特别法庭的监狱里,几位涉案犯或下落不明,或逃到租界,人证都消失了。一时间,《民立报》、《民权报》上满是国民党人的讨袁檄文。一年后,赵总理被神秘地毒死,继任者是段祺瑞。&/p&&p&近年来,海外学者对这桩公案提出不少新证,认为宋教仁是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对破案出了大力的青帮大头目、国民党元老陈其美颇有嫌疑。陈其美最后也是在上海被暗杀的。&/p&&p&而上海东华大学廖大伟教授则从民初帮会与革命党交恶、与社会关系紧张的视角,重新阐释这一血案:应桂馨是中华国民共进会(1912年7月由青帮、洪帮、公口等帮会联合发起,成立于上海)会长,在社会转型中角色与地位与革命党形成落差,因而产生报复心理;宋教仁在国民党内的实际地位和未来政治角色,决定了他不幸被选为报复对象。&/p&&p&&b&称帝闹剧&/b&&/p&&p&“洪宪大戏”前,拥戴袁世凯做皇帝的公民、商会、乞丐、妓女、人力车夫等各种请愿团鱼贯登场。与其说,袁克定及“筹安会”强奸了民意,不如说,他们操纵利用了一部分民意。当时的人民,实在搞不清大总统和皇帝有什么区别。&/p&&p&杨度一手策划了乞丐请愿团。有一天,他驱车经过闹市口,看到有两个乞丐吵架,其中一个厉声道:“今天还有王法吗?都是共和闹的,假如皇帝复生,一定不会让你们这些人如此横行。我只有每天早晚祈祷老天爷,再给我们一个皇帝吧。”杨度大喜,这才有3天内召集不下万余乞丐请愿的壮举。&/p&&p&袁家诚(袁世凯孙,十子袁克坚之子)在与家人聚会时也问:“我就是想不通,他为什么一定要当皇帝呢?”&/p&&p&章太炎、汪凤瀛都曾点明袁世凯的私心所在:“元首不及世”,“特一继承问题而已”。说白了,就是想把王位稳稳地传给儿子。&/p&&p&他曾对五子克权说:“你大哥是个拐子,你二哥成天和一些清客鬼混。你们哪里见过天下有拐皇帝、书呆子皇帝呢!”&/p&&p&类似的话,他对部下冯国璋、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也讲过。据徐世昌记,他对冯说:“我绝无皇帝思想,袁家没有过六十岁的人(指男性),我今年五十八,就做皇帝能有几年?况且皇帝传子,我的大儿子克定残废,二儿子克文假名士,三儿子克良土匪,哪一个能继承大业?你尽管放心。”&/p&&p&记者在骆宝善、刘路生夫妇家中,看到一份珍贵的日本外务省档案影印件。这是日出版的美国《独立周刊》对袁世凯的专访,题目是《中国的共和制将继续下去》。&/p&&p&编者按中说:&/p&&p&“鉴于从远东传来的惊人消息——袁世凯总统正在策划颠覆中国的共和制度,以便他自己做皇帝,我们很高兴提供他亲口给出的内容相反的保证。”&/p&&p&袁世凯对《独立周刊》记者说:&/p&&p&“你们的杂志一定有能力让美国官方和人民深刻地明白:说我赞同恢复帝制,希望成为皇帝的论调,并不是由我的朋友,而是由我的敌人虚构的。&/p&&p&“中华民国是否会失败?现在我申明,不会。……的确,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有复辟帝制呼声。就在昨天,国会建议我下令召集国民大会,制定新宪法。命令正在制定,将在两个星期内颁布。我希望,在12月末或1月初召集大会。大会将有重要行动,但并不与变动政府形式发生联系,尽管我希望某些部门,特别是行政部门的管理,以及省级选举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会出现恢复君主制的问题,我相信会有相当长时间、相当认真的讨论,但是,并没有出现帝制派成气候的迹象。”(刘路生译)&/p&&p&然而,就在访谈还没发表的11月20日,国民代表大会以绝对多数票批准了君主制。12月11日,各省代表假民意请求袁就任中华帝国皇帝,袁以无德无能婉拒;12月12日,他“不情愿”地同意了代表们的第二次请求。13日,他下令1916年新朝开启,名为“洪宪元年”。&/p&&p&北京最大的绸缎庄“瑞蚨祥”承制了袁世凯的龙袍、于氏的娘娘服、众妾的嫔妃服和皇子皇女服。那件龙袍,代价是70万金;仅一双文袜,就值4000金。&/p&&p&短短两个月,袁世凯改主意了?&/p&&p&&u&清末政局,不是一般的混乱。政坛角逐的目的在输赢,而不在是非,每个人都没有固定的敌友,却都有讳莫如深的行为。&/u&&/p&&p&刘成禺在《世载堂杂忆》中披露了一次袁世凯和老友英国公使朱尔典的秘密谈话,呈现出袁的另一种心态。&/p&&p&朱尔典:大总统实行君主立宪的日子一定不远啦?&/p&&p&袁世凯:近年来各省将军、巡按使,还有文武各官,都说不实行君主立宪不能巩固国基。到了今天,全国都赞成了,我只有顺从民意。&/p&&p&……&/p&&p&朱尔典:现在各国,不论实行君主制的还是实行民主制的,都没有像大总统一样,权力如此之大,责任如此之重的。英国女皇的权力不用说了,就是德皇、日皇、美国大总统,他们的权力都不如您啊!&/p&&p&袁世凯:您这个说法,颇合情理。我现在所处的地位,一百分责任,我自己承担了八十分,而各部加在一起担了二十分……&/p&&p&朱尔典:如果换一个人担此重任,那他就寝食俱废啦!&/p&&p&袁世凯:我考虑帝制的事情,不过就在这几年,只是与我的子孙,甚有关系。中国历史,王子王孙,年深日久,到头来没有不弱之理,这也是可忧虑的……当初提出创立共和制的人,根本不知共和是什么东西;今天主张立宪君主,也不知立宪君主是什么东西。多数人民,脑海中存留的不过是汉、唐、明、清的专制君主。也许一百个人里有一个知道日本的君主制、美国的联邦制。至于我要实行的这个立宪君主制,他们恐怕做梦也猜不出是什么东西……&/p&&p&5种人鼓动袁世凯称帝&/p&&p&据幕府里陪伴十多年的张一麟与刘成禺在南京的长谈可知,民国元年,袁“尚知在《约法》中讨生活,无违背民国意”,然而,他办不成事。&/p&&p&骆宝善告诉记者:分摊权利的机构太多,议会、参议院、众议院,且国民党占议员的多数,几乎任何一件法令都通不过;任何事情都反对,又说不清原因,永远在扯皮。这种花样翻新的选举和分散权力,对于习惯了独断专行的中国首脑来说,近乎谋害。而分散权力有什么好处,当时几乎没有人能看出来。&/p&&p&“民初那几年,中国真的不具备实行民主共和的条件。真正制造舆论和接受舆论的人就那么一小层,老百姓不懂,他们也未必真懂,包括孙中山领导的主张共和的革命党人也不懂。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并不是用来实行共和、约束自己,而是用来约束袁世凯的,这一点他自己承认,今天的学界也没有异议。总之,就中国当时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想要实行共和是非常困难的。”骆宝善说。&/p&&p&《王筱汀日记》的作者王锡彤(字筱汀)是袁世凯兴办实业的得力助手,他在日记中描述了袁称帝前一个月已经四伏的危机:表面上各省纷纷成立筹安会分会,请愿帝制者频频组织上书,但云南、四川已在兴师,中央虽派兵讨伐,但将帅一直都在观望,不肯用力;“内则段芝贵别有怀抱,外则阎百川(锡山)、冯华甫(国璋)均另作主张”;大典筹备处兴高采烈,各种费用目不睱接地摊派给各省,跟前清祝寿时没什么两样;各省督抚虽然口头上都答应认捐巨款,但实际上“虚与委蛇,待时而动矣”!&/p&&p&即位当天,护国军内乱再起;第54天,袁世凯宣布推迟登基。四面楚歌的皇帝当到第80天,袁世凯不得不召秘书张一麟起草撤销帝制的文告。国号、年号、国旗都定了,龙袍、龙椅也做好了,还没来得及登基,朝代便告终结。&/p&&p&张一麟忆述当时情形:“那天,项城把我叫去说:‘我糊涂,没能听你的话,以至于此。’……他意思是直接命令取消,并将拥戴书焚毁。我说,这件事你是被小人蒙蔽了。袁回答说,这件事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罪别人。”&/p&&p&阎锡山在回忆录里细致分析过当时鼓动袁世凯称帝的5种人:一是长子袁克定太想通过立太子而承大统;二是清廷的旧官僚,意在封公封候;三是满清的亲臣,意在促袁失败,好复辟;四是副总统黎元洪的羽翼,意在陷袁于不义,使黎能够继任总统;五是日英俄三国,意在促中国于分崩离析,使之永陷贫弱落后之境地,以保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p&&p&阎锡山对拥帝派朋友说过:“你们这是要把大总统往炉火里推。”&/p&&p&&b&从《二十一条》到“十二条”&/b&&/p&&p&晚清最恨日本的有两个人,一个李鸿章,一个袁世凯。李鸿章脸上挨了日本人的子弹,虽然日本天皇及皇后派人送来亲手折叠的纱布,可中堂大人就是留着子弹在脸上不取,以便在《辛丑条约》的谈判中讨价还价。&/p&&p&袁世凯与日本的过节,可以追溯到驻朝鲜时期。1884年朝鲜宫廷政变中,袁世凯入宫救驾,平定了亲日的“开化党”人作乱,日本人很生气,但伊藤博文看重他,当李鸿章感慨人才难得时,伊藤说:“以袁世凯的才干,只当小差,难怪贵国缺人才。”&/p&&p&甲午战争时期,袁世凯对日本态度强硬。日俄战争时期,袁世凯实际上做了不少有利于日本军方的事;在他所练的新军中,日本教官也发挥了不少作用。&/p&&p&日俄战争后,美国与日本、沙俄争夺东北日益激烈,袁世凯“以夷制夷”,联美、德制日,让日本生气。1908年建汉冶萍煤矿公司,盛宣怀向日本借款,日本要求一部分管理权,袁世凯却主张将公司收归国有,没谈成,日本也生气。&/p&&p&辛亥年间,袁世凯在外交上依赖英美,英美等国也公开支持袁世凯掌权,日本显得落后,于是认为如果袁世凯当国,日本在中国就不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年,日本对德宣战,强占青岛,在山东半岛登陆;到了1915年,就端出了《二十一条》。&/p&&p&据曹汝霖(时任外交部次长)回忆,他收到的袁世凯批阅件上有这样的文字——&/p&&p&针对合办矿业:“可答应一二处,须照矿业条例办理,愈少愈好,可留予国人自办。”&/p&&p&针对建造铁路:“须与他国借款造路相同,铁路行政权须由中国人自行管理,日本只可允以管理借款之会计审核权,惟须斟酌慎重。”&/p&&p&针对开商埠:“须用自开办法,并应限制,免日本人充斥而来,反客为主。”&/p&&p&针对汉冶萍矿厂:“这是商办公司,政府不能代谋。”&/p&&p&针对福建让与:“荒唐、荒唐,领土怎能让与第三国。”&/p&&p&针对内地杂居:“治外法权没有收回之前,不能允许杂居。”&/p&&p&针对限制中国主权的第五号条款:“简直似以朝鲜视我,这种条件岂平等国所应提出,实堪痛恨,万万不可开议,切记切记。”&/p&&p&对照天津市历史档案馆现存的袁世凯对《二十一条》说帖的朱批原件,可以发现更多的“字斟句酌”和“讨价还价”,如日本政府提出的有关东部内蒙古借款、课税、开埠、合办农工业等方面的要求,袁世凯批:“办不到”;有关日本臣民在满州可租赁或购买土地,袁圏出“或购买”3字,批:“购买有碍完全领土”。最后,他写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p&&p&曹汝霖在回忆录里还披露了另一些情况:袁世凯特派日籍法律顾问有贺长雄回国,打探到日本天皇及政府尚未获悉《二十一条》内容,是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借政府名义提出,带有先斩后奏、事成邀功的意思。袁世凯获信后高兴地说:“得要领了,得要领了。满洲以外的要求,当然半个字也不能答应他。”他同时派出耳目,探明日本天皇是否真会因谈判破裂而出兵。&/p&&p&一方面,陆徵祥(时任外交总长)、曹汝霖奉命想方设法拖延谈判,譬如将每周谈判从5次压缩到3次,谈判代表顾维钧每次说完开场白即献茶,尽量占用两小时的谈判时间;另一方面,袁世凯将此事透露给英、美、法、俄,想通过他们的利益争夺给日本施加压力;同时,他也将内幕透露给中外报界,借助国内民意和舆论。&/p&&p&从日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到5月7日日本发出限时48小时答复的最后通牒,历时105天,谈判20多次。5月1日后,日本摆出大战一场的姿态:军舰在渤海一带游弋;山东、奉天兵力增加;关东戒严,日侨纷纷回国。&/p&&p&收到最后通牒的袁世凯召集政府要员开会,通告此事和不得不接受的原因,他说:“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外交部恪守我的指示,坚拒到底,尽了最大之力……如今日人最后通牒已将第五条撤回,凡侵主权及自居优越各条亦尽力修改,并正式声明将来胶州湾归还中国。在南满虽有居住权但须服从警察法令及课税各条亦与中国人一律。因此,与初案相比已挽回许多……我国国力未充,目前尚难以兵戎相见。故权衡利害而不得不接受日本之最后通牒,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经此大难之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举凡军事、政治、外交、财政,力求刷新,预定计划,定年限,下决心,群策群力,期达目的……”他还引朱尔典的话,希望“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p&&p&5月25日,陆徵祥与日本正式签订讨价还价后的《二十一条》,实际上是“十二条”。第五号共7条,没有签订,此外删除2条。&/p&&p&当时留学美国的胡适说:“吾国此次对日交涉。可谓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挠,能柔也能刚,此乃历来外交史所未见。”&/p&&p&30年代初,史家陈恭禄在其《中国近代史》中评点此事:“何可厚非。”&/p&&p&民国著名记者陶菊隐虽对袁世凯评价不高,但在《袁世凯传》中说:“外界传说他与日本人订立‘二十一条’另有密约,实在是没有这回事情。袁世凯被迫在‘二十一条’上签字后,好多天神志为之不宁。他让丁佛言撰写了一本书,叫《中日交涉失败史》,印了5万册,密存山东模范监狱。他常对左右说:‘勾践不忘会稽之耻,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那些咄咄逼人的人终有肉袒牵羊之一日,到那时,此书就可以问世了。’”&/p&&p&新近发现的一些资料表明,条约签订之前还有另一重压力——&/p&&p&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面递“二十一条”时,曾说“彼等(指中国革命党)与政府外之有力日人有密切之关系,除非中国政府给予友谊证明,日本政府不能阻止此辈之扰乱中国”(引自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在“二十一条”谈判过程中,日置益的说法显然让袁世凯感到了压力。袁世凯方面(不是袁本人)曾因此骂孙中山“将效法吴三桂,引外兵扰乱本国”。二次革命之后,孙中山被通缉,流亡日本。现在日本外务省档案馆确实存有一份孙中山与日本人签订的《盟约》。按照《盟约》,如果日本人出钱或武器,帮助他重新在大陆夺取政权的话,(孙)就把满洲割让给日本。这个问题现在争议得非常厉害。每次开学术会议,几方的学者都恨不得打起来。日本学者都坚持认为这是真的,台湾学者坚持说这是假的,部分大陆学者倾向于认为是真的。”&/p&&p&骆宝善先生说:“&u&中国,包括世界上任何一个落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势力,想要在本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都要依靠外国的力量,不管打什么样的旗号。在寻求政治上、经济上支持的时候,只能拿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做交易&/u&。”&/p&&p&&b&&u&被遮蔽的功绩&/u&&/b&&/p&&p&袁世凯从1903年起在中国搞军事现代化,在华北组建了6个师的新军,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他先后雇佣了德国、日本的教官,并且办了步、炮、骑、工兵,甚至设立了现代化的通讯兵学校。北洋系军事人才济济,至少有5个先后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统或总理。&/p&&p&人们不太知道的是,袁世凯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巡警制度的人。&/p&&p&190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里没有巡警,维持治安由驻防军或衙役负责。租界出现以后,中国人看到西方的警察。1902年,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期间,在直隶省城保定建立了巡警总局和分局,并参照外国拟定了中国最早的《警务章程》。1905年,清廷在北京、天津也建立了巡警制度,4年后,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p&&p&直隶总督任上,袁世凯推行新政的主要成绩是支持创办实业、发展商业,地点主要在天津。&/p&&p&1900年以前,天津民族资本企业不过四五家,袁世凯重用周学熙,创办直隶工艺总局,几年后发展到一边办厂,一边办相关学堂,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的实业中心,其中机器造纸、织造、电灯、自来水、烟草企业,特别是年产水泥20万桶的启新洋灰公司,都是全国规模最大的。&/p&&p&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一个国际性的实业博览会)上,参观了直隶馆的实业家张謇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袁世凯确能干事,此人与别人毕竟不同,在工业上尤有擅长过人之处,远远胜过了江苏。”&/p&&p&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创办的各式新式学堂不下几十所,除了小学、中学、大学,还包括专科、技术、师范、医学、政治、军事等多种学堂。&/p&&p&1905年,他督修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他出面筹钱,资金很快到位,进口的钢轨、枕木、机器、器材还都免了税;他任命当年的“留美幼童”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办路务。这段铁路虽然只有170多里长,但途经居庸关、八达岭,地形复杂、工程难度高。詹天佑发明了许多新技术,比如用两个车头一拉一推,巧妙解决了牵引力不足的问题。两年后,袁世凯奏请朝廷任命詹天佑出任汉粤川铁路总办。此外,新易铁路、中国和比利时合资建成的芦汉铁路,都有袁世凯的功劳。&/p&&p&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节制资本”思想的影响下,反对保护私有财产,而北京临时政府提出“保护私产”、“经营自由”。财产私有,主要表现在“土地私有”,当时大批旗人变相出卖土地,许多封建官地和公田转到私人手里。譬如,从1910年至1929年,黑龙江省95%的土地归私人所有。&/p&&p&现在公认,民国初年有一个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期”。一方面,它是“一战”造成的,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近代化意识和对外开放,“黄金期”不可能形成。学者苏全有认为,袁世凯的对外开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开通商业“特区”,扩大开放范围;二是引进外资,尤其注重侨资。&/p&&p&北京民国政府解除了呈请开办企业的若干限制,从1912年到1914年这3年间,新开的工厂为4000家,民族资本兴建的面粉厂、火柴厂、卷烟厂、造纸厂以及采煤、冶炼企业,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这其中,北洋系将领大多是新式工业的直接投资者和参与者,民国政府自总统、副总统以降,几乎人人染指企业。如袁世凯是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和自来水公司巨额股票持有者;黎元洪参与银行、企业12家;曹锟7家;段祺瑞9家;徐世昌7家。&/p&&p&骆宝善断言:&b&&u&尽管有私利交织其间,但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确实做了很多实事,比孙中山做得多。&/u&&/b&&/p&&p&&b&咎由自取&/b&&/p&&p&1916年正月十五,当了15天皇帝的袁世凯正吃元宵,忽然,六、八、九3位姨太太为了“妃”、“嫔”之称当着他的面争起来了。袁世凯长叹一口气,说:“别闹啦!你们都要回彰德,等着送我的灵柩一块儿回去吧!”说完回办公室去了。从此,这个精力旺盛、除了腿部有轻微风寒几乎从不生病的男人食量渐减,恹恹成病。&/p&&p&七子袁克齐回忆了父亲的弥留之际:“记得我父亲死的那一天,曾把我大哥叫到里屋去,我们在外屋听见我父亲说:‘这个事我做错了,你以后不要再上那几个人的当。’过了半小时,他就死了。”&/p&&p&那几个人是谁?是北洋系蔡锷、称病拒绝讨蔡的段祺瑞、袁克定的把兄弟陈宦、北洋弟子陈树藩、汤芗铭?还是趁势敛财、最终富比王侯的管家袁乃宽?&/p&&p&帝制失败后,袁世凯曾对幕僚张一麟吐露:“吾今日始知淡于功名、富贵、官爵、利欲者,乃真国士也。仲仁在予幕数十年,未尝有一字要求官阶俸给,严范孙(严修)与我交数十年,亦未尝言及官阶升迁,二人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国士在前,而不能听从其谏劝,吾甚耻之。……总之,我历事时多,读书时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p&&p&袁世凯身后,留下一个军阀混战、武夫当国的乱局。各省督军,加上大约200名佩戴勋章的将军,率领他们步履蹒跚的队伍,从一地到另一地。每到一地,就将苛捐杂税强加到百姓头上。&/p&&p&看看几十年里人民背上的种种捐税吧:灯膏捐、肉捐、车马捐、厘捐、酒捐、煤炭捐、房捐、蚕丝捐、茶摊捐、铺捐、统捐、茶捐、茶碗捐、船捐、靛捐、旱挑捐、展帘捐、猎捐、渔捐、剃发捐、糖捐、鸡鸭捐、小商品捐、学捐、车帖捐、器具捐、柴草捐、粪捐、国民捐、米捐、路矿捐、花布捐、警捐、花捐、亩捐、牛马捐、果捐、秤捐、竹木捐、牌照捐、戏捐、出口捐、契纸捐、户口捐、文庙捐、油坊捐、染坊捐、纸捐、河捐、路捐、教养捐、烟丝捐、轿捐、槟榔捐、瓷器捐、巫道僧尼捐、红事捐、农会捐、洋药统捐,等等。&/p&&p&12年军阀混战与袁世凯主政时期相比照,章太炎的评价是,“一蟹不如一蟹”。&/p&&p&(参考:左舜生辑《中国近百年史资料·初编》,《骆宝善评点袁世凯函牍》,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p&
对袁世凯,人们有过许多称呼:袁项城,是借用他的祖籍地;袁宫保,是用清廷所赐“太子少保”衔,当上民国大总统之前,这是他最喜欢的称呼;大总统,从他53岁叫到56岁,但长子袁克定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提起父亲依旧称“先大总统”;洪宪帝,从日…
&p&法统论爱好者喜欢附会自己的一套理论,而并不是真的关心19世纪的德国人英国人是怎么想,这就是法统论的无聊之处。&/p&&p&国王和皇帝孰高的争论历史上确实讨论过。奥托一世派往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克雷莫纳主教柳特普郎德(Liutprand)和皇弟利奥·佛卡斯亲王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在大使向奥托一世的回复中,可以看出法兰克人和拜占庭确实认为国王(Rex)是低于皇帝(Emperor)的。&/p&&blockquote&I was led into the presence of his brother Leo, the marshal of the court, and there we wearied ourselves out in a great discussion concerning your imperial title. For he called you not emperor, which is &i&Basileus&/i& in his tongue, but, to insult you, Rex, which is king in ours.&/blockquote&&p&为什么拜占庭对“帝国”和“罗马”头衔这么偏执?这不可避免涉及中世纪人们对“帝国”(在大部分时候等同“罗马”)的认识问题,帝国的本质,或者说“帝国性”是什么。&/p&&p&中世纪的“帝国性”是普世性的叙事:罗马之内,无论何种肤色语言阶级的人,都相信着七日创世、天堂地狱、无罪始胎的那套说法,遵循着相同的伦理和戒律,这种人类的组织形式是崭新的。所以在基督徒看来,罗马之所以没有像波斯和马其顿一样毁灭,是因为基督教赋予其以永恒。这种观念附会到圣经就是《但以理书》的四兽异象预言,人类历史上会出现四大帝国:传统上一般解释为巴比伦,米底,亚历山大马其顿和罗马,罗马帝国是最后的帝国,将存在直至世界末日。&/p&&p&所以拜占庭异常痴迷于垄断“罗马”,当收到教宗约翰十二世给尼基弗鲁斯皇帝的信,就是那个著名的“致希腊皇帝”时 ,拜占庭官僚暴跳如雷,因为否认“罗马性”就是否认帝国的根基。事实上在西部政府垮台后许多蛮族首领依旧领有罗马的官职,继续在至少是形式上效忠罗马皇帝。所以法兰克人会有国王(Rex)低于皇帝的历史记忆。&/p&&p&尽管拜占庭最后捏着鼻子承认了奥托一世“罗马人的皇帝”头衔,但是君士坦丁堡认为这会侵害神圣教会,降低“罗马”本身的神圣性。事实也是如此,法国在奥托一世获得皇帝头衔后马上跟进,表示法国国王和皇帝在世俗上平等的。这个观点在1204年得到了教宗英诺森三世的背书。随着西欧世俗斗争的加剧,神罗的皇帝权威愈发不值钱。到了14世纪,法国的御用法学家们在法律文件《Le Songe du verger》更进一步直接宣布:&/p&&blockquote&Rex in regno suo est imperator (&The King is an emperor in his realm.&)
国王在国内就是皇帝。&/blockquote&&p&这个原则自然会被神罗皇帝之外的广大君主欢迎。可以说大概这个时候神罗皇帝头衔只剩下神学里的优越性。在帝国权威的不断下跌的过程中,神罗为了给自己贴金,炮制出帝国过渡说(translatio imperii):表示“帝国性”早已从君士坦丁堡转移到亚琛。这个概念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千年帝国终结时再次火热起来:罗马完蛋了,但为什么世界末日还没有降临呢?各国纷纷表示罗马并未完蛋,自己就是《但以理书》里罗马的延续。&/p&&p&一开始各国对这种给罗马续命的活动是非常热衷的。除了神圣罗马帝国说自己得到过君士坦丁堡的承认外,法国也说自己是拜占庭的继承人。巴列奥略朝的末裔,君十一的大侄子安德烈斯·巴列奥略流亡到罗马后,大肆批发那些又长又拗口的希腊语头衔,其中把对拜占庭、塞尔维亚和特拉布宗宣称和继承权全卖给法王查理八世。顺便说句,法统论爱好者最心爱的继承东罗马的伊凡三世其实是没说过自己的头衔是拜占庭的凯撒。几代法王随即开始使用东帝国的头衔,直至查理九世觉得这种穷酸的头衔一点意思也没有,比起法国国王差远了。&/p&&p&还有一种续法是宣布自己才是第四个帝国,方法不外乎找一帮御用史学家,把祖宗攀附到近东的某个地方比如特洛伊。比如亨利八世在1532年《禁止上诉法》把英格兰升格成帝国:&/p&&blockquote&Where by divers sundry old authentic histories and chronicles, it is manifestly declared and expressed &u&&b&that this realm of England is an Empire&/b&&/u&...&/blockquote&&br&&p&总体而言,“帝国”的这个概念的权威性是随着天主教会的权威不断衰落的。随着宗教改革的蔓延,四兽异象这种谶纬,还有大红龙呀,巴比伦大淫妇呀什么的反而被用于攻击天主教会和神罗。&/p&&p&宗教改革瓦解不仅是这个神学隐喻,而且终结了“帝国性”本身。即使同文同种,天主教徒可以把胡格诺派的邻居砍死,新教徒可以杀天主教的同胞全家——普世性已经破产了。最终随着哈布斯堡在三十年战争中的失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昭示着从马德里到克拉科夫,从斯德哥尔摩到维也纳,再也不会有一个世俗强权有意愿有能力去推动普世宗教。神圣罗马帝国最后一丁点神学上的优越感也被撕碎,“帝国性”完蛋了。至于俄国有点特殊,俄国人有所谓弥赛亚情结,因为直到克里米亚战争,俄国人是真的信自己可以把正教传播到全世界的。&/p&&p&虽然沙俄到帝俄从来没宣布跟拜占庭有所谓的继承,在全俄皇帝的正式头衔里Tsar是王国国王,比如Tsar of Poland, Tsar of Kazan。不过拜占庭对俄国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说一句文化上的传承也无不可。当1721年彼得大帝正式称帝时,采用的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正是对应拜占庭的Basileus kai Autokrator。加冕由元老院(Senate)和宗教会议(Holy Synod)建议,全俄人民劝进,除了略过刺瞎前朝皇帝这种希腊仪式,也是典型的拜占庭仪轨。只是出于口语习惯,我们还是会把俄罗斯皇帝称为沙皇。&/p&&p&至于近代的奥地利、帝德和大英,我在&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英国是怎样从王国上升为帝国的? - 南阜的回答 - 知乎&/a&提过,称帝无非是满足君主的虚荣心或者政治安排。哈布斯堡表示神罗还存在的时候我就敢搞出奥地利皇帝,说好的罗马法理呢?大英表示我专门选用皇帝(Kaisar)以示和莫卧儿的大沙(Padishah)的区别,怎么还有人说我需要附会殖民地的历史呀,是不是还要根据印度的选举法去产生呀?对于19世纪之后的历史,法统论纯粹是自娱自乐。&/p&&p&近代独立的保加利亚国王在保加利亚语的头衔是Tsar,希腊国王在希腊语的头衔是Basileus。这是因为Tsar/Basileus的词义已经发生了改变,已经从特指皇帝变为可代指一般的君主。 近代保加利亚的Tsar不是指的那个由普世牧首加冕的保加利亚皇帝,希腊人的Basileus也不是指的东罗马的巴西琉斯。根据词语的含义,他们的君主就是国王。这种情况我们并不陌生,比如汉语中一个字可以同时表示双壳纲和无尾目,往往需要用语境去确认。&/p&&p&如果“帝国”没有意义,皇帝这个头衔也没什么的特别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凯撒也好,英白拉多也好,不过是个更多音节的单词,和什么“传自使徒的”“神所护佑的”“由祂钦定的”之类的没什么本质区别。帝国这个词在不久的未来,在巴士底狱的窗外和冬宫的门前被重新发掘。但是那个罗马的“帝国”已如同圣索菲亚的钟声,不会再度响起。&/p&&br&&br&&br&&br&&br&&br&&p&这是历史的行程。&/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601eb1bcefdeaacffa9ec93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601eb1bcefdeaacffa9ec93_r.jpg&&&/figure&
法统论爱好者喜欢附会自己的一套理论,而并不是真的关心19世纪的德国人英国人是怎么想,这就是法统论的无聊之处。国王和皇帝孰高的争论历史上确实讨论过。奥托一世派往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克雷莫纳主教柳特普郎德(Liutprand)和皇弟利奥·佛卡斯亲王就这个…
&p&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就叫皇太极。&/p&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就叫皇太极。
排名第一的写的超好。 不过我觉得应该多些细节:&br&&br&&p&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初先民蒙昧,各据部落,而后归于安达尔人。 其后又分为七国,再其后,又归于龙朝坦格里安王室。&br&&/p&&br&&br&龙朝末年,疯王乱政,劳勃起兵,改朝换代为鹿朝。其后劳勃枉死,新帝乔佛里诱杀北境领主曹腾。&br&&br&其时,有大星赤红如血,出东南,入西北。 卜者言其主时空错乱,天下兵灾。&br&&br&话说北境少主曹孟德听闻父亲命丧君临,不由得痛哭昏厥,醒返点齐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遇詹姆率军阻拦, 三战三捷,下峭岩城。孟德大喜, 犒赏全军,是夜宴饮,醉中问:此间有妓女否?&br&&br&左右大惊,进言曰詹姆乃天下第一猛将,号称人中詹姆,马中赤兔,万不可轻敌而耽于饮乐。孟德不悦,言孤今南下,未尝一败,何故败兴。 其时有佞臣侍从曰:妓女不知,但河间地有一女简氏,本许配狮家男子,奈何其夫早丧,孀居在此。颇有姿色。孟德大喜,连声曰人妻何在?&br&&br&是夜,詹姆率军劫营,北军大乱, 孟德散发亵衣而出。 慌乱间不得披甲,孟德长子曹昂,脱红袍覆孟德,进其马于孟德,更有麾下猛将,恶来典韦大呼:主公快走! 持双戟当门而立。孟德乃得脱。曹昂典韦皆力战而死。&br&&br&詹姆率军追赶,乱军中窥见孟德,大呼:捉住长胡子的曹操。 孟德惧而引剑割须。 詹姆又呼:捉住短胡须的曹操。 孟德割袍而裹头脸。 只听詹姆又大叫:莫走了红袍的曹操。&br&&br&孟德无奈,弃红袍而走, 詹姆拍马直上,一枪刺来,却正中一棵大树,片刻不得出。孟德遂得生。&br&&br&孟德归营泣曰:非典,吾命休矣。乃整军重战, 恰詹姆大胜之下轻敌冒进,竟自中伏,为士卒所执。 &br&&br&詹姆大呼: 缚太急,乞缓之。 孟德曰:缚虎安能不急。 詹姆又言:公之患莫过于我,公怀雄才,我乃猛将,愿为公之助力,今公为主君,我为副将,天下事可定也。&br&&br&孟德沉吟不语,时属下波顿进言:公不闻疯王故事乎? 孟德惊而令斩詹姆。 詹姆怒而回首怒骂波顿:剥皮贼,背信弃义,岂忘卡斯特梅的雨季乎? 顷刻,缢詹姆于城楼。&br&&br&孟德得河间西境,与泰温相持于三岔河。时有史坦尼斯氏,号称正朔,刻玺称帝于北境。波顿曾密于泰温勾结,因詹姆临死一语道破,恐为孟德所害, 竟起兵响应,献城投史军而去。 孟德大怒,遂于泰温媾和,回师北境,大战史坦尼斯于长城。孟德轻骑焚其粮草,史坦尼斯大败而亡。 曹操得先王劳勃私生子詹德利,遂拥詹德利为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r&&br&左右欲对史坦尼斯部追亡逐北,孟德默而不语,示故司空祭酒郭嘉手书一册,上曰,公若胜史,不可追赶,静待其变,大功可成。 &br&&br&越明年,境外野人及异鬼执史坦尼斯残部首级归孟德,从此北方大定,众皆叹服郭嘉。&br&&br&野人中有首领囧氏斯诺,武勇为天下闻,曹操多方网罗,然囧斯诺心念前朝龙室,终过五关斩六将往自由城邦投龙母丹尼莉丝而去。曹操为之黯然。&br&&br&&br&*******************************************************************************************************&br&&br&&br&西凉候泰温,与曹操罢兵后,益发狂悖,秽乱宫廷,骄横跋扈。 更因不喜乔帝而密杀之, 以托曼代为帝。朝臣道路以目,腹诽不敢言。&br&&br&司徒贝里席暗中用计, 以家妓雪伊为义女, 先许之于泰温之子提利昂, 后又献之于泰温。 提利昂心中怀恨,夜杀泰温于茅厕,更手刃雪伊, 在墙上留下一行血字——杀人者小恶魔提利昂是也。 而后亡命,不知所踪。&br&&br&君临大乱,其时有泰温部欲乱,司徒贝里席飞鸽传书,招蓝礼入京。 蓝礼生而长大,美姿容,人称“河西小霸王”, 遂率军入京平乱,与贝里席把臂同欢。引为知己。然蓝礼此人轻而无备,又好男风,竟为刺客所杀,榻前召托曼曰: &br&&br&汝为我侄,举河湾之众,决计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君临,我不如卿。 自此以后,内事不决瓦里斯,外事不决贝里席。切记!切记! 遂薨。&br&&br&&br&*******************************************************************************************************&br&&br&&br&又有龙女丹尼莉丝氏,自称前朝王室宗亲,龙王伊耿之后,麾下有猛将莫尔蒙,囧斯诺,更有卓耿、雷哥、韦塞利昂三龙,人称三龙二虎。 自北境之乱而起兵,辗转潘多斯、多斯拉克、弥林等地。人称枭雄,却始终无一席之地。&br&&br&一日闻听弥林之野有大贤卧龙,乃前往寻访,三顾始得见,却是自君临逃亡的小恶魔提利昂。&br&&br&丹尼莉丝曰: 龙室倾颓,我欲以信义安天下,不知先生有何以教我?&br&&br&提利昂曰: 今曹操占据中原北境,天下三有其二,又拥百万之众,更有劳勃亲子詹德利在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城不可与之争锋也。君临托曼,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br&&br&高庭北据赤红山岭,利尽南海, 东连潘多斯,西通铁群岛,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卡丽熙,卡丽熙岂有意乎? 多恩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龙王高祖伊耿当年不能下之, 而今道朗衰老,奥伯伦丧命,子女沙蛇,尽皆暗弱。卡丽熙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能跨有高庭、多恩,则霸业可成,龙室可兴矣!&br&&br&丹尼莉丝曰: 善! 遂于提利昂日渐亲密,常与人言:我得先生,如鱼得水也。&br&&br&&br&*******************************************************************************************************&br&&br&时曹操厉兵秣马,兵锋南指,欲一统大陆。使人劝降托曼, 托曼犹豫不能决。丹尼莉丝遣提利昂出使君临,提利昂舌战群臣,与贝里席共劝托曼,托曼终下决心,拔剑斩案曰:有再敢言和者,如同此案。&br&&br&提利昂与贝里席共订黑水河迎战之计。一把野火烧尽曹操八十万大军,曹操狼狈北返。&br&&br&路过颈泽,曹操忽然仰天大笑。众人问:丞相何故发笑? 孟德曰:我笑提利昂无谋,贝里席少智,若是在此埋伏精兵一伍,你我岂有幸哉?&br&&br&言语间,蓦地斜刺里杀出一支人马,正是囧斯诺领提利昂之命,在此截杀曹操。曹操大惊,声泪俱下。&br&&br&囧斯诺念及当年曹操厚恩于己,终不忍杀曹操,乃放之归。&br&&br&提利昂与贝里席约, 乃借高庭之地以为资,待龙母取多恩后,即归还君临。 贝里席亦图以龙母为先驱,乃许。&br&&br&谁知丹尼莉丝一战定多恩,而后遣囧斯诺镇守高庭,再不提归还之事。遂使后世有民谚曰:龙母借高庭——一借不还。&br&&br&贝里席大怒,又使计曰我有一女珊莎,貌美如花,可配提利昂丞相。 提利昂将计就计,娶得珊莎,完身而退,贝里席率兵追赶,却被冷箭射中,四周更有兵士高喊:贝里席妙计安天下,赔了女儿又折兵。贝里席羞怒交加,大叫:既生贝里席,何生提利昂!既生贝里席,何生提利昂!呕血三升而亡。&br&&br&自此维斯特洛一分为三,鼎足而立。&br&&br&*******************************************************************************************************&br&&br&而后,孟德权势日重,称魏王,加九锡。只是头风日重,痛不堪言。乃召医师。医师曰无妨,我有罂粟花奶与放血,可医百病。 孟德大怒,斩医师,叹曰:若华佗随我穿越,孤岂有忧哉! 不日而亡。 其子曹丕迫詹德利禅位,称国号为魏,追孟德为武皇帝。&br&&br&*******************************************************************************************************&br&&br&托曼遣瓦里斯前往说囧斯诺,意图高庭。 囧斯诺只身赴会,狂笑饮酒,侍从吉姆手持“长爪”侍立一旁,瓦里斯竟不敢言。 后人称之为“单剑赴会”。瓦里斯欲以原高庭领玫瑰玛格丽特配囧斯诺。&br&&br&囧斯诺大怒: 我乃狼子,岂能娶残花!&br&&br&瓦里斯归,玛格丽特之兄洛拉斯大怒,与北境相约夹攻高庭。又遣布蕾妮白衣渡江,终大败囧斯诺,将其首级送往北境。而后高庭尽归君临所有。&br&&br&龙母丹尼莉丝闻听囧斯诺身亡,大哭呕血,兴兵百万以伐君临, 提利昂苦谏无功。 终在御林中,被洛拉斯火烧连营,精锐尽丧。&br&&br&龙母自此沉疴不起,托孤与提利昂,曰:可则为之,不可,丞相可代之。 提利昂伏地不起,泣不成声。&br&&br&*******************************************************************************************************&br&&br&提利昂主政多恩,夙兴夜寐,鞠躬尽瘁。兴师北伐,六出赤红山脉。魏国竭力抵抗。&br&&br&一日,提利昂又兴师而出,只见对面阵中转出匹马单骑,一白髯老者飘然高语:&br&&br&来者可是提利昂?&br&&br&提利昂曰: 正是。&br&&br&老者曰: 久闻公之大名,今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br&&br&提利昂: 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br&&br&老者: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自劳勃以来,天下纷争,史坦尼斯泰温等人,纷纷肆虐。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苦。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此岂非,天心人意哉? 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br&&br&提利昂: 我原以为,你身为维斯特洛老臣,来到两军阵前,必有高论。却未曾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 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br&&br&昔日疯王之世,龙室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劳勃之后,史坦尼斯泰温等接踵而起,迁劫皇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化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br&&br&阁下之生平,我素有耳闻: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学士入仕;理应匡君辅国,安龙兴坦;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你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今幸天意不绝龙皇,龙母皇帝于多恩,继承大统。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我军阵前,妄称天数!&br&&br&老者: 提利昂……你……你……&br&&br&提利昂: 住口!&br&&br&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到时有何面目去见龙朝二十四代先帝!&br&&br&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br&&br&&br&啊~~~&br&&br&那老者惨叫一声,跌落马下,被那马蹄当头踏下,眼看是活不成了。&br&&br&四周魏将大惊,高呼:&br&&br&大学士!大学士! 派席尔大学士你怎么啦?! 派席尔大学士!&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提利昂骂死派席尔,天下震惊,莫不以为多恩将一统大陆。&br&&br&越明年,红星落地,中提利昂,提利昂脑洞大开而死。&br&&br&越后年,维斯特洛凛冬降临,全境冰封,人畜跳蚤十不存一。&br&&br&有松鼠一只,持橡子一颗,跳跃于冰原。&br&&br&完。
排名第一的写的超好。 不过我觉得应该多些细节: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初先民蒙昧,各据部落,而后归于安达尔人。 其后又分为七国,再其后,又归于龙朝坦格里安王室。 龙朝末年,疯王乱政,劳勃起兵,改朝换代为鹿朝。其后劳勃枉死,新帝乔…
家里笔记本略卡,这题答得还是太粗糙了。&br&被近百的赞数吓到了,回头我再好好补充一下这个答案。&br&争取让它值九十九个赞。争取。&br&-----------------------------------------------------------------------------------------------------------------------------------------&br&抛开具体情况谈论历史人物的言论是没有意义的。&br&李世民说这句话的时候是贞观十九年,那年他已经年近五十,不复当年中二了。这个岁数对现代人来说,事业上能做到什么程度基本就可以预见了,而对古人来说,死亡可能也不那么远了。&br&往前数两年,他让阎立本画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那会儿其实画像里的人已经死了不少了,其余不少人也都身染疾病,来日无多。而贞观十九年,李世民本人还在操劳,一面是扶持自己新立的太子李治,为了这位性格温和柔弱的太子煞费苦心,另外一面,准备对高句丽的战事,当年杨广因此败亡,此次李世民本人也面临很严重的抉择。&br&&br&所以这话其实不难理解。无论是自夸也好,是自省也罢,表达的意思都一样。&br&曹操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在政治上没能给后代留下个好局面,结果最后曹魏被司马氏篡夺。李世民相信,同时也希望自己不要重蹈覆辙。&br&其实这俩人的人生有点相似。&br&都是大半生的南征北战。&br&继承人都出过问题。&br&内部政治局势都很复杂。&br&&b&“打仗咱俩都是一把好手,但我觉得玩政治,我比你在行!”&/b&&br&大体是这么一种感情。&br&&br&其实也谈不上妥当不妥当,这是个比较情绪化的表达。&br&众所周知,老曹年轻时候也很中二。俩人真遇到了,可能会互相欣赏也未可知。&br&他给曹操的祭文我也发出来吧。除了口水话,其实还是很唏嘘的。&br&&blockquote&夫大德曰生,资二仪以成化;大宝曰位,应五运而递昌。贵贱废兴,莫非天命。故龙颜日角,显帝王之符;电影虹光,表乾坤之瑞。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昔汉室豆分,群雄岳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臣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立忠履节,爰在於斯。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於往代。观沈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卜主启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br&&/blockquote&有夸赞也有批评,不过总体还是慨叹天意莫测。
家里笔记本略卡,这题答得还是太粗糙了。 被近百的赞数吓到了,回头我再好好补充一下这个答案。 争取让它值九十九个赞。争取。 -----------------------------------------------------------------------------------------------------------------------…
&p&回答各种惨不忍睹,从连排级到高票答案的“正营或副团级技术干部”都出来了。直接说结论——水浒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b&根本不是什么军官,而只是身份低微的中下级军吏——&/b&按照今天的划分,属于专业技术士官,充其量还就是中级士官(上士/四级军士长),不属于干部序列。&/p&&br&&p&宋神宗时,主掌训练的军职人员依次有:巡教使臣、都教头、教头。&/p&&p&&b&巡教使臣&/b&属军官,因为使臣是八九品的低级武官,在“使臣”之前可冠以各种名目。低于使臣的军阶就是无品的军吏了。&/p&&br&&p&&b&都教头&/b&比教头稍高,最初设置是以:1的比例抽调武艺高强者任都教头——“殿前、步军司见在营兵各置都教头,指教弩手五指挥,弓手十指挥,枪刀标排手五指挥,各选一人武艺高强者奏差。”还有一个证明是元丰四年,“诸军都教头欲并行仓法,从之”,“仓法”是宋神宗针对吏人阶层的薪资改革措施,可见比教头更高的都教头也不会超过军吏。&/p&&p&水浒传第八十回写到——&/p&&blockquote&“……跟随两个上将,去助高太尉杀贼。这两员将军是谁?一个是八十万禁军都教头,官带左义卫亲军指挥使,护驾将军丘岳;一个是八十万禁军副教头,官带右义卫亲军指挥使,车骑将军周昂”。&/blockquote&&p&且不论施大爷这掺杂了各种奇怪官名的描述本意是啥,但把这个“八十万禁军都教头”拎出来说,充其量也就是个高级士官。与我国现行的高级士官待遇向营团级军官看齐不同,宋代的官阶严格和工资挂钩,如无特殊津贴,无品军吏的收入肯定是低于最低品的军官的。&/p&&br&&p&&b&教头&/b&,最初出现在宋代军中是出于范仲淹的命令,“每指挥选少壮勇健者二十五人,先教之以弓弩、短兵,俟其技精,则补为教头,每人却俾分教十人,以次相授”——也就是说士兵以10~20:1选取出来,作为教习武艺的教头。然而这时只是临时性的练武标兵类岗位,没有正式编制。&/p&&p&到了宋神宗时逐渐有了专职的教头,如——&/p&&p&“开封府界、京东、西将下兵,每十人取一人,令所差去教头习马射”——这是先10:1选出士兵,再集合接受教头训练;&/p&&p&“於开封府界、京东西二十六将下各选差少壮轻捷性格可教兵级八人,押赴提举教习马军所教成”、“诸将下牌手步人,每将选蹻捷五人赴步军司”——内地每将约两三千人,大约是每几百人选拔出一人,受训成为教头。然后再分批次对1/10被抽调的士兵进行训练。平均下来,每个教头每次教习的士兵也只有几十人。&/p&&p&除了训练禁军,还有一个任务是训练义勇、保甲民兵。某次对开封府界的保长进行集中军训,从禁军中抽调训练人员,仅开封一地一次就选派了“禁军&b&教头&/b&二百七十,&b&都教头&/b&三十,&b&使臣&/b&十”(借此也可大致知道巡教使臣、都教头、教头的人数比例)。而教出来的保长回乡以后训练保甲民兵,也可称为“教头”——当然,这就不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范畴了。&/p&&p&所以,水浒传第二回中,史进到渭州经略府外打听王进王教头消息时——&/p&&blockquote&茶博士道:“这府里教头极多,有三四个姓王的,不知那个是王进?”&/blockquote&&br&&p&回到问题,北宋后期禁军兵力在60万左右(八十万禁军是宋仁宗时的事了),按照上述几百比一的选拔标准,不说有上千个教头,大几百总是有的。教头从编制上属于无品的中下级军吏,薪俸高于一般士兵,每月也不过1~2贯的样子。&/p&&p&所以,林教头能一次性拿出1000贯买刀,肯定不能指望薪水,只能认为是首都食利阶层另有什么副业了。&/p&&p&==================================================================&/p&&p&一更&/p&&p&评论里有纠结林冲花钱的做派不像是吏人,倒像是军官的。那就看看林教头的社交层次。&/p&&p&林冲的朋友陆谦,是高俅家的帮闲富安推荐的“门下知心腹的陆虞候”,也只是高家雇来的帮闲下人。宋代军职中有所谓“三司都虞候”、“军都虞候”、“将虞候”等,为各级军事单位的副长官——然而陆虞候的此“虞候”却非彼虞候。水浒传中有许多陆谦这样的底层“虞候”,随杨志押运生辰纲的就有两个虞候。这种称呼,在宋人的《梦粱录》中归类在“&b&雇觅人力及干当人&/b&”里,与门子、园丁等同属于行会中雇佣的人力。就如同茶肆里的茶博士不是真博士一样,虞侯也不是真的军官。&/p&&p&水浒传前期出场的好汉,大多是底层吏人,林冲能与高俅门下的帮闲为伍,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所处的阶层不高。&/p&&br&&p&参考答案&/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zhihu.com/question/3389&/span&&span class=&invisible&&9047/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
回答各种惨不忍睹,从连排级到高票答案的“正营或副团级技术干部”都出来了。直接说结论——水浒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根本不是什么军官,而只是身份低微的中下级军吏——按照今天的划分,属于专业技术士官,充其量还就是中级士官(上士/四级军士长),不属…
&b&在正式场合还是用清朝的年号,在国内私下,用的是明朝的。&/b&&br&&b&比如:&/b&&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92b366c589634ede4a856_b.png& data-rawwidth=&594& data-rawheight=&4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92b366c589634ede4a856_r.png&&&/figure&&br&&br&
另外如果题主有兴趣朝鲜历史推荐看三本书:《李朝实录》(非常非常的……长……)&b&、朝见大明的《朝天录》、&/b&&b&将朝见变成去&/b&&b&满清出差的&/b&&b&《燕行录》(非常有意思的书)、《&/b&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吴晗著》。&br&&br&  公元1627年(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皇太极与贝勒阿敏亲自领兵入侵朝鲜,史称&b&“丁卯胡乱”&/b&,朝鲜军队不敌清兵,仁祖与群臣逃往江华岛,朝鲜与后金议和,约为兄弟之邦,朝鲜向后金岁贡。 &br&  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臣僚纷纷痛切陈词,&b&“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b&还有大臣认为,&b&“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b&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0a8afb3e9ca5ca97fe1_b.png& data-rawwidth=&525& data-rawheight=&6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0a8afb3e9ca5ca97fe1_r.png&&&/figure&&br&  同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极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构怨,决定举兵再征朝鲜。&b&结果朝鲜渣渣的战斗力……&/b&&br&&u&(《清史稿·卷五百二十六·列传三百十三》:九年,平察哈尔林丹汗,得元传国玺,八和硕贝勒及外藩蒙古四十九贝勒表请上尊号。帝曰:“朝鲜兄弟之国,宜与共议之。”於是内外诸贝勒各修书遣使约朝鲜共推戴,朝鲜诸臣争言不可,且以兵守使臣。使臣英俄尔岱率并夺马突门,倧遣人追付报书,又以书谕其边臣戒严,有“丁卯年误与讲和,今当决绝”之语,英俄尔岱众夺之以献。十年四月,改国号“清”。朝鲜使李廓等来朝贺,不拜。赐书令送质子,复不报。)&/u&&br&  “丙子虏乱”对朝鲜社会、文化的冲击非常大。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沦为清朝的藩属国后,令朝鲜君臣黎民痛心疾首,国王和两班(文班、武班)的权威一落千丈。经济掠夺、政治欺压、文化差异,使得终朝鲜之世,&b&思明反清的情绪一直都是社会思潮的主流。 &/b&甚至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李朝英祖李昑还曾作诗: 高皇锡我朝鲜号,祸添龙蛇孰再造。侠度恪谨三百年,如天圣德若何报。……&br&&b&  明彻底灭亡后,当时的朝鲜李朝上下皆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b&&b&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br&&/b&  《仁祖庄穆大王实录》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自仁祖之后也不用满清所赐谥号。记载朝鲜李朝宗室谱系的《璿源录》、《璿源系谱记略》中所载的孝宗李淏(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 清顺治六年)即位年份,&b&即为“崇祯乙酉”。(&/b&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b&)&/b&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d9afb75b7ab276f2bb2bd_b.jpg& data-rawwidth=&911& data-rawheight=&1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d9afb75b7ab276f2bb2bd_r.jpg&&&/figure&《璿源录·仁祖大王-孝宗大王》&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e22e9a027c32eed9b0273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e22e9a027c32eed9b0273_r.jpg&&&/figure&靖嫔李氏生于1694年卒于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朝鲜肃宗二十年。&br&&br&  后来的后来……李朝孝宗则&b&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打算联合南明、日本一起反清复明。&/b&他对大臣说:&b&“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b&。有大臣说,你逗我们呢……&b&“万一蹉跎,有覆亡之祸,则奈何!”,而他说:“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b&&br&&br&&b&然……并卵……唉……&/b&&br&&br&&br&===================另外更新点《燕行录》里好玩的吐槽&br&&br&  有关康熙形象的文字描写,历来较少。其中《清圣祖实录·卷一》是这样写的,&b&“上天表奇伟,神采焕发,双瞳日悬,隆准岳立,耳大声洪,询奇天纵。稍长,举止端肃,志量恢宏,语出至诚,切中事理。”&/b&&br&&br&  而康熙八年(1669年),闵鼎重(骊兴闵氏三房之一,官至正一品左议政,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率团来中国出差,在其著《老峰燕行日记》中是这么描写康熙的:&br&  “清主&b&身长不过中人,两眼浮胞,深睛细小无彩,颧骨微露,颊瘠颐尖&/b&,其出入辄于黄屋中俯身回望我国使臣之列,&b&性躁急,多暴怒,以察为明,惩辅政诸臣专权植党之患。6的不行不行的……&/b&&br&&br&&br&&b&====================双11老娘不血拼而在更新。。全是泪啊。&/b&&br&&br&&br&  另外朝鲜一直认为大明衣冠传承尽在朝鲜,打心底里认同大明汉族文化的朝鲜使臣在朝见清朝时,仍然&b&“束发垂后,戴乌纱帽,被阔袖红袍,拖餙金玳瑁带,穿黑皮靴”,做明朝服饰打扮。&/b&在朝鲜人看来,“著满洲衣”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这不仅意味者政治的臣服,意味着文明的背叛。&br&所以当看到清朝乾隆年间意淫绘制的《万国来朝图》朝鲜使臣的打扮:让我瞬间对朝鲜/韩国思密达好感满满哒……&b&以小事大,还能坚持原则,贵为不易。&/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c6f06fbc0d8fc2074073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13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6f06fbc0d8fc2074073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41ab48fadf0da_b.jpg& data-rawwidth=&1622& data-rawheight=&9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2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41ab48fadf0da_r.jpg&&&/figure&各版本《万国来朝图》,朝鲜使臣装束在红框中。(点击可看大图)&br&&br&==================哎双11继续血泪更新。。反正来都来了=。=&br&&br&公元1704年,还沉浸在大国荣耀的清朝没有想到,朝鲜正在进行一项秘密的活动。&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b37ebacdc302_b.png& data-rawwidth=&113& data-rawheight=&12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3&&&/figure&  事情是3月6号,司直柳成运上疏说:&b&“今年是甲申事变60年了,咱们是不是做点啥纪念下?”国王听完一拍大腿说:“中!”说干就干……&/b&于是就有了3月19日这个事情了。&br&  日,朝鲜国王肃宗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60年前殉国的大明崇祯皇帝,祭文开篇就是:&br&&b&  “崇祯七十七年岁次甲申三月庚子朔十九日戊午,朝鲜国王臣李焞,敢昭告于大明毅宗烈皇帝……”&/b&其中还大骂清朝&b&“&/b&&b&虏乘其衅,据我中原”&/b&,以至于现在&b&“礼乐衣冠,尽污腥羶。”&/b&并表示&b&“嗟我下国,孰为缀旒,义根於性,恩函在心,于何寓哀,以展斯忱”&/b&不是臣妾不帮忙啊,实在是臣妾做不到啊!读完之后,朝鲜国王李焞&b&“呜咽不自胜,侍臣莫不感怆”。&/b&&br&  祭祀之后,肃宗又以&b&“神宗皇帝再造藩邦之恩,万世不可忘也。”&/b&命汉城府在后苑春塘台筑坛,名为&b&“大报坛”&/b&,供奉明神宗神主,取“郊天、报德”的意义,其形制仿朝鲜社稷坛,规制却更大,祭物品式,一概采用明朝制度。等第二年大报坛建成之后,肃宗亲自祭祀完说:会“&b&年年祭享,自当与国同存矣。&/b&”并作诗纪念:&br&大报坛成肇祀亲,时惟蚕月属和春。&br&衣冠济济班行造,磬筦将将醴币陈。&br&昔被隆恩铭在肺,今瞻神座涕沾巾。&br&追思岂但微诚寓,切愿宁陵圣志遵。&br&  而到了肃宗儿子英祖,在1749年舌战群臣,以致“&b&俯伏流涕良久”&/b&之后,更是将&b&崇祯帝和洪武帝的神位&/b&请进了“大报坛”,使&b&“皇朝之日月,复照于朝宗之邦”。&/b&&br&&br&&b&另外说下大报坛的结局:&/b&&br&  自朝鲜肃宗以后,朝鲜历代国王都非常重视大报坛的祭祀,历史上肃宗、英祖、正祖、哲宗、高宗等在位时都亲自主持大报坛的祭祀。(其中朝鲜肃宗亲祭3次,朝鲜英祖亲祭12次,朝鲜正祖亲祭3次,朝鲜哲宗亲祭1次,朝鲜高宗亲祭3次。)而其他国王也在他们做世子时参与过大报坛的祭祀。除了“亲祭”以外,历代国王还以展拜、望拜、誓戒、省牲等其他形式进行大报坛追崇活动。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大报坛祭祀日益衰落。&br&  1905年日本强迫大韩帝国签订《乙巳条约》,并设置韩国统监府,韩国遂沦为日本保护国。此后大报坛遭到严重破坏,建筑内的树木不断被砍伐,虽然有禁止但毫无用处。 到了1908年,这一历时204年,专门用来表达对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祭坛,终于在日本人的提议下。拆毁”。现在的我们只能在绘制于1820年的《东阙图》中窥见它当时的全貌。 &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a2c4ee0ca333a5a220fb_b.jpg& data-rawwidth=&553& data-rawheight=&3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a2c4ee0ca333a5a220fb_r.jpg&&&/figure&《东阙图·大报坛远景》&br&&br&&br&摘抄几段《李朝实录》:有兴趣就看吧。&br&&b&《李朝实录肃宗实录·39卷,30年3月6日》&/b&&b&(&/b&&b&1704年清康熙43年)&/b&&br&司直柳成运上疏言:&br&甲申之歲, 回於今日, 而又逢三月之朔。 今三月十九日, 卽皇都淪陷之日也。 毅皇身殉之後, 死義之臣, 大學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華、尙書倪元璐以下四十五人。自古立慬之盛, 未有若是。臣以爲特設壇壝於淨潔僻奧之處, 同祭君臣於十九日殉難之辰, 庶可少慰在天之靈, 而景文等忠魂烈魄, 亦必歆格於盻蠁之間矣。&br&上命禮官稟處。翌日, 上特命設行, 而殉節人同祭事, 不行。&br&&br&&b&《李朝实录肃宗实录·39卷,30年3月7日》(&/b&&b&1704年清康熙43年)&/b&&br&神皇建廟事, 已諭予意, 詢于諸臣。 此是早晩必行之盛禮。 宣武祠、愍忠壇, 遣官致祭, 亦已定奪矣。 昨因柳成運疏, 有令禮官稟處之命, 第於予心, 終有所歉然。&b&嗚呼! 流光荏苒, 舊甲重回。今月十八日, 卽皇朝運移之日也。空望故國, 朝宗無地。&/b&追天朝不世之殊渥, 念列聖服事之至誠, 只自嗚咽, 流涕無從也。 昔我仁祖大王, 當天翻地覆之日, 不廢焚香望闕之禮, 則今丁皇朝淪陷之日, 豈可遣官設祭而已耶? 向所謂歉然者, 實在於此, 而此心耿耿, 消鑠不得也。 其令禮官, 議于諸大臣稟處。&br&&br&&b&《李朝实录肃宗实录·39卷,30年3月19日》(&/b&&b&1704年清康熙43年)&/b&&br&○戊午/上, 自宜春門, 詣禁苑壇, 以太牢祭崇禎皇帝。 其文曰:&br&&b&  崇禎七十七年歲次甲申三月庚子朔十九日戊午, 朝鮮國王臣李焞, 敢昭告于大明毅宗烈皇帝。&/b& ……&b&虜乘其衅, 據我中原, 禮樂、衣冠, 盡汙腥羶。凡在邇遐, 冤憤靡窮, 而其深痛, 莫最小邦。念昔康獻, 寔事高皇, 首義回旗, 綏厥寵光。……&/b&&br&  是祭也, 行單獻, 犧牲用黑牛, 不設樂。 壇高數尺, 床卓、鋪陳, 皆尙黃色。 &b&紙榜依《五禮儀》位版尺樣造成, 書大明毅宗烈皇帝神位九字, 貼於交椅北壁, 南向設版位于東階下。&/b&上具冕服, 百官衣黑團領陪祭, &b&上嗚咽不自勝, 侍臣莫不感愴。……&/b&&br&&br&&b&《李朝实录肃宗实录·39卷,30年9月16日》(&/b&&b&1704年清康熙43年)&/b&&br&引見大臣、備局諸臣。……&b&議築壇以祀大明神宗皇帝&/b&&b&。&/b&……&b&上問古相意何如, 濡曰: “神宗皇帝再造之恩, 我東方萬世不忘者……上曰: “神宗皇帝再造藩邦之恩, 萬世不可忘也。宣祖大王, 若當神皇昇遐之時, 則豈不欲立廟? 予意非偶然, 而今大臣、諸臣, 皆以設壇爲是, 此亦可以少伸至誠。&/b&
在正式场合还是用清朝的年号,在国内私下,用的是明朝的。 比如: 另外如果题主有兴趣朝鲜历史推荐看三本书:《李朝实录》(非常非常的……长……)、朝见大明的《朝天录》、将朝见变成去满清出差的《燕行录》(非常有意思的书)、《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
&p&吴三桂如果稍有点节操、志气和脑子,也就干不出在满酋顺治刚死,满清力量最弱时,丧心病狂到去缅甸穷追并弑杀永历皇帝的事了。把铁杆汉奸做绝到这个程度的,再想翻身根本不可能,谁都不会信他了。其人格、智力的低下决定了吴三桂根本成就不了伟业。&/p&&br&&p&所以吴三桂本质上就是个死心塌地给异族当走狗的铁杆汉奸,只是因为满清主子兔死狗烹,才不得不狗急跳墙。可这种货色早已经把自己的政治信用和号召力毁得干干净净,起兵的时机也都错过,翻身和成大事都不可能了。 不是满清真的很强大,而是汉奸自己太烂。&/p&
吴三桂如果稍有点节操、志气和脑子,也就干不出在满酋顺治刚死,满清力量最弱时,丧心病狂到去缅甸穷追并弑杀永历皇帝的事了。把铁杆汉奸做绝到这个程度的,再想翻身根本不可能,谁都不会信他了。其人格、智力的低下决定了吴三桂根本成就不了伟业。 所以吴…
&p&谢邀。唐时安禄山打到长安后,唐明皇带着太子一起走了,结果东宫、边将、太监三结合,李隆基把权利和女人全赔出去了。&/p&&p&宋时金军两路进军包围汴京,九公主他爹滑头的多,把烂摊子丢给太子,自己带着朝廷的核心成员跑了,这总该万无一失了吧,结果金军第一次居然退兵了,这就非常尴尬了,结果是他被修养,心腹六贼全完蛋了。&/p&&p&明时土木堡,正统、景泰兄弟俩这个就不多说了。&/p&&p&古典中国皇帝作为最大的独裁者有绝对权威这没错,&b&但整个帝国机器并不是为你本人效忠,而是为你屁股下的龙椅效忠。&/b&崇祯在太子已经成年的情况下让他南下监国,那基本上就等于自弃权柄了,对于他这种喜欢乾纲独断,连宗室勤王都无法容忍的君主来说,让太子南下是万不得已的最后一步,他更希望能带着太子一起南下,同时对大顺的进攻心存侥幸(毕竟北京也不是第一次被大军攻击了,兴许这次也能守住呢?)。&/p&&p&&b&此外,崇祯十七年恶劣的君臣关系则是另一大主要的诱因。&/b&崇祯作为一个怕死的正常人,私下和李明睿商谈的时候也是非常希望带着全家南迁的,但是他一生毁就毁在好面子上,这次他又希望能有人出来给个台阶下,到了南方锅一甩人一杀,他中兴之主的光辉形象不会受损,问题大家也不傻陈新甲血淋淋的教训在那,从首辅陈演往下数有分量的大佬全在这件事上装痴呆,让给事中光时亨跳出来和李明睿互咬,然后这出猴戏从正月演到二月。&/p&&p&事情僵持到二月末,顺军已经快要两路包围京师了,事情已经不能再拖了,太子南下作为plan B被拿出来讨论,结果这次两个原先不表态的重量级大佬李建泰和范景文这次表示支持太子南下,平心而论,这是出于公心,太子南下是唯一各方勉强能接受的平衡方案,但这前后对比崇祯怎么想怎么不是味儿。&/p&&p&excuse me? 你们这帮人几个意思啊?我走不可以,我儿子走就欢天喜地的,是不是巴不得我死啊。这时出来唱高调的光时亨火上浇油一句“&b&幸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b&”。好了,崇祯接下来的思路就往总有刁民想要害朕上偏了。之后纯粹就是在和群臣置气,南迁?太子南下?都滚蛋,朕不走那就谁都别走了“今日死守,夫复何言”,但另一方面又是换首辅,又是公然表示“诸臣尽为亡国之臣”(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潜意识肯定还是对这个结果非常不满(大龄中二傲娇?)&/p&&p&最后,要是问我这个事到底是谁的责任?我觉得锅是相互的,对中二皇帝那是性格问题酿恶果,对列位臣工是体制顽疾造人渣,但最可怜的是明末百姓要给赵家人NC买单。就我萌中枢最后几个月的乱象来看,部分人YY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大明,怕是&/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802c584f032b3e29bbfef5_b.png& data-rawwidth=&157& data-rawheight=&15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7&&&/figure&
谢邀。唐时安禄山打到长安后,唐明皇带着太子一起走了,结果东宫、边将、太监三结合,李隆基把权利和女人全赔出去了。宋时金军两路进军包围汴京,九公主他爹滑头的多,把烂摊子丢给太子,自己带着朝廷的核心成员跑了,这总该万无一失了吧,结果金军第一次居…
不要再黑我汉昭烈皇帝了好吗?刘备和宋江没有什么相似程度。 抛开历史,只论小说的话。罗贯中笔下的刘备是个纯粹的正面人物。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复杂的反面人物。&br&&br&刘备的“兄弟义气”是与曹孙争锋的支柱;宋江的“兄弟义气”是与徽宗谈判的筹码。刘备放弃对傀儡汉帝的幻想,站地盘以求天下;宋江乞求于昏庸皇帝的包容,举头颅而受权奸。刘备能洞察天下局势,乱世夹缝中仍有生存之法;宋江只拘泥个人理念,政治漩涡中却无保身之策。&br&&br&看看两人团队,就知道两人的本质区别了。诸葛亮是王佐之才,吴用是狗头军师。五虎上将是国家的军区司令,梁山好汉是社团的扛把子。刘备与宋江的区别,说白了就是《建国大业》与《古惑仔》的区别,太祖和陈浩南有可比性?如果宋江真的穿越到三国,也就是张纯、张举之流。&br&&br&刘备在《三国志》中单独列传,帝王本纪的规格,史官评价:&b&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b&。宋江在《宋史》中就是个打酱油的,被张叔夜剿灭而投降。真要拿三国比宋朝或者五代十国,起码在赵匡胤、朱温、杨行密、郭威、孟知祥、王建、刘知远之中,挑个人和刘备比吧。&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c684c4c85bb78da79cd977_b.jp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2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figure&
不要再黑我汉昭烈皇帝了好吗?刘备和宋江没有什么相似程度。 抛开历史,只论小说的话。罗贯中笔下的刘备是个纯粹的正面人物。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复杂的反面人物。 刘备的“兄弟义气”是与曹孙争锋的支柱;宋江的“兄弟义气”是与徽宗谈判的筹码。刘备放弃对…
&p&清廷唯一的遗憾就是死晚了。&/p&&p&1、说说曾国藩。&/p&&p&进入近代以后,世界已经逐渐分化为“先进”和“落后”两个阵营,“落后”阵营想要逆势反超就得集中力量,集中力量最常用的工具,就是民族主义。很不幸的是,统治中国的清政府,最恐惧的,就是在这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推行民族主义。所以,他们虽然在面对外国列强时同样处于被掠夺的一方,但他们做的,恰恰是列强们不得不去做的事——镇压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潮。&/p&&p&从曾国藩扫荡太平天国的那一天起,清廷就已经走到了未来的对立面。曾国藩何等人才,追随他的文武放在历朝历代都是开国级的,但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经不起折腾,作为地主士绅阶层代言人的曾国藩没敢再烧一把火,中原大地免受战争之祸。然而清廷并不感恩,也没法感恩,曾国藩依然还只是个汉人臣子。汉人,不是满人。&/p&&p&曾国藩的结局让汉人士绅清晰无比的体会到,清廷&b&始终是建立在少数人特权基础上的异民族政权,每一次变动都要面临保中国还是保大清的抉择&/b&,尾大不掉的既得利益者阶层,也就是已经蜕变成寄生者的满人集团,根本无法适应新时代,而清廷最不能抛弃的就是这个既得利益阶层,这关系到执政合理性的问题,是根本问题!于是可以看到,每一次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尝试,都会遭到清廷内部本能的反对。幼童留学,办洋务,建海军,统统治标不治本。康梁想治本,想对满人动刀子,直接身首异处,这就是清廷对于“救国”的最终回答。&/p&&p&盖子是捂不住的,但捂久一点还是有可能的。当革命党人终于掀翻盖子的时候,恶臭直冲天际,难道是革命党的错吗?&/p&&p&2、说说袁世凯。&/p&&p&把你放到袁世凯在1911的位置,你也得琢磨琢磨。曾文正公手提两京还天子,功成名就后自剪羽翼以示无异心,后来在天津教案中身败名裂;李文忠公扫平捻军,手创北洋,但在甲午一战中惨败,马关签约遗臭万年。这就是外忧内患的清王朝对待功臣的手段。&/p&&p&我袁项城贵有自知之明,才干远不及曾公李公,就算这次平定叛乱,将来难免也鸟尽弓藏,还不如早为自己做打算。现在满地革命党,各地督抚也摇摆不定,已经是这个朝廷最虚弱的时刻,我再推一把大事可成,即使不成,北洋军在手,也算是有条退路。&/p&&p&再者,独立的各省难道是真心革命?不过是如我所想,不愿为这个满人朝廷卖命,想趁势自己捞一把而已。他们做得,我老袁做不得?&/p&&p&于是清廷倒了,最后推动一把的是袁世凯的北洋军。裁撤湘军,打压淮系,练了北洋新军,可谓是机关算尽。这场迟了半个世纪的兵变,终究还是没有躲得过。&/p&&p&1864年,湘军冲入天京城,将建立者曾国藩推上了功高震主赏无可赏的位置,顺便再次拷问了满清政府执政的根基。从这一刻起,清王朝灭亡于军阀的命运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背叛剧情分集介绍宁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