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为什么能成为贞观时期杰出的政治春秋时期思想家的故事

魏征诚信思想与贞观政治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魏征诚信思想与贞观政治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为政实践中所形成的诚信思想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和极其丰富的内容,是一份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对于贞观之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他的"诚信是国之大纲"的政治思想,演化成为贞观政治的一种指导思想。尤其在实际的施政措施中,他强调"令出必信",推动了贞观年间以信立法的政治文明建设;在君臣关系上,他强调"君臣互信",上下相信、和谐共治,促成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优课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 (共41张PPT)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41页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直言进谏, 有的人被放逐,有的人招来了杀 身之祸。但是在唐代,有这样一 位大臣,他的直言进谏不但没有 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 唐太宗的赏识,这位大臣是---魏 征,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 一下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看看他是如何向君王进谏的。 魏征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虚 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 2.在诵读过程中,品味文章的语言 特色; 3. 体会本文的忧患意识,认识“十 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 义。 重点: ? 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 言现象 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 难点: 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文言知识 背景和题解艺术鉴赏作者和作品课堂练习课文翻译 课后作业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 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 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 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 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 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 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 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 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 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 《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谏劝谏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 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 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 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 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 见的奏疏。 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征 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 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 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 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 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 《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
第1页/共41页
寻找更多 ""1,536被浏览356,030分享邀请回答2.8K16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855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有感于魏征的人品官德
  “贞观之治”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盛世时代。对于魏征在“贞观之治”中的功劳,唐太宗说:“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可以说正是因为魏征的直言劝谏,规避了唐太宗的一些过失,把唐代逐步引向盛世。魏征的直言劝谏源于其高尚的人品官德。探讨魏征的人品官德所彰显的治国平天下的深邃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5105226.htm  一、“安国利民”彰显“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思想   贞观十二年(638年)三月,唐太宗大宴群臣,唐太宗对大臣们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经历艰险,草创国家,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直言劝谏,匡正朕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安国利民,魏征的功劳最高。”高度评价了魏征在“安国利民”方面的作用。综合考察魏征的一生,可以说他始终把“安国利民”作为其人生追求,始终把国家利益、百姓幸福放在第一位,充分表现其忠君爱国,以民为本,“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思想。   古有“登封报天,降禅除地”之说。登泰山进行“封禅大典”是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是帝王们所追求的荣耀。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但终其一生却未到过泰山,举行象征帝王文治武功的泰山封禅,原因就在于魏征的劝谏。魏征认为太宗虽然功业告成,但恩泽不足以广施百姓,言辞恳切,据理直言,说服唐太宗放弃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使国家减省了一大笔财政消耗。   贞观十三年(639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在贞观之初到贞观十三年间为政态度的十大变化,通过这十个方面的今昔对比,对唐太宗施政方面不能一如贞观之初,“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善始善终,而代之以奢侈纵欲,随便增派百姓劳役,用人随自己的好恶,喜欢游乐,不专心治理国家等缺点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论述得深刻透彻,动人心魄。英明的唐太宗看完奏疏以后,虚心接受,“愿改之,以终善道”。并反复研读,列于屏障,朝夕诵之,警醒自己。   二、愿作“良臣”凸显“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思想   贞观元年(627年),魏征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告发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是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唐太宗说:“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新唐书?魏征传》是这样记载的:“我听说君臣之间上下同心,才能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让他作“良臣”而非“忠臣”。太宗感到吃惊,询问魏征“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稷、契、咎陶一类人都是良臣,龙逢、比干一类人是忠臣。能使自己身获美名,辅佐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的臣子就是良臣;相反,自己遭受杀身之祸,又陷君主背上杀戮忠臣的恶名,使小家和国家都遭受损失,徒留空名的臣子是忠臣。‘良臣’与‘忠臣’可谓相去甚远。”唐太宗听后,深表赞同。   魏征不仅自己要做“良臣”,还力谏唐太宗做“明君”。唐太宗曾问魏征:“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魏征并引历代的教训说:秦二世胡亥因偏信赵高之言,以致于“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偏信朱异,以致于“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炀帝宠幸宰相虞世基,虞世基对隋炀帝只报喜,不报忧,以致于“贼遍天下而不得闻”。他告诫唐太宗说:“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   三、为官清廉昭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思想   贞观中后期,国家形势越来越好,李世民对开创初期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渐渐消磨,滋长了奢侈之心。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著名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对唐太宗的一些奢侈行为给予了极力的劝谏。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在洛阳建飞山宫,魏征即时上奏,指出修建宫宇劳财害命,谨记隋炀帝亡国之教训,劝诫李世民罢建“峻宇”,尽量节省奢靡之费。   魏征不仅劝谏皇上节俭省费,爱惜民力,而且对自己一样要求严格,清廉为官。   贞观七年(633年),李世民根据魏征对大唐的贡献和才干,要提升魏征为左光禄大夫(从一品官),封郑国公。可是魏征自认为对国家没有功劳,自己只凭借口才进言,就参与朝廷的决策,很怕自己境遇太好而自满,后来他用眼疾作借口多次上奏章请求让出职位。后来,魏征主持修完了朝廷的“五礼”(祭礼、朝天子礼、军礼、婚礼、丧礼),李世民十分满意。按规定可以封爵位给他的一个儿子。而魏征却再三推辞,执意拒绝。唐太宗不肯让步,魏征无法辞退,只好让皇帝给他的一个已故的侄子封了爵位。给死者封爵,封与不封,其实质都是一个样。   魏征早在青年时代就不治家产,后虽官至卿相,仍保持朴素作风。“所居室屋卑陋”,李世民几次“欲为营私”,帮他建造新房,都被他坚决拒绝了。魏征弥留之际,唐太宗亲自探视,问他还有什么要求,魏征只说了一句话:“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是说他个人什么要求都没有,只担心国家的兴衰。唐太宗为之“悲懑,拊之流涕”。   四、魏征人品官德的当代现实意义   以唐太宗和魏征为代表的贞观君臣,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其后唐朝的极盛时期“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魏征的人品官德所彰显的“治国平天下”思想对当代的借鉴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彰显“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纵观魏征一生,始终把“安国利民”作为其终生的的追求。魏征认为民众是国家立国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借鉴魏征的“安国利民”思想,要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道理,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想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需,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把党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2.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彰显“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魏征愿作“良臣”而非“忠臣”,而且告诫唐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习近平同志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样才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3.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彰显整顿“四风”的迫切性   魏征为官一生,崇尚节俭,清正廉洁,深深懂得“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此,他告诫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求唐太宗惜民力,戒奢华。   针对我们党目前所面临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四风”问题不仅仅是作风问题,更会发展成一种腐败现象。目前党内的一些领导干部腐败堕落,都是始于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其根源都在于“四风”,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整顿“四风”。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的人品官德所昭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思想,对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李凤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时期思想家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