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词典怎样记忆

  听周汝昌先生讲唐诗宋词鉴赏    早就听说周先生是海内外闻名的红学专家,真想亲眼一见。况且要讲的是唐诗宋词,这正是我较熟悉和喜爱的。我真要感谢中国现代文学馆安排了这样一次免费讲座,使我辈有幸亲见大师风采。因为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曾言:与其看他人的书千言万语,不如亲见其人,得其握手晤言收益为大。周汝昌先生的书已经有了一本,是《胭脂米传奇》,现在能聆听周先生教诲,真是三生有幸了。讲座已经听完,现写一文,以表达对周先生的感谢和敬意。    那天上午,小会堂内半小时之前已经坐满了人。等到周先生上台后,大家鼓掌欢迎。周先生已经84岁了,衣着朴素,满头银发,精神矍铄, 清瘦有神。大家静心倾听周先生说的每句话。在周先生的话语中,我深感其中具有的谦逊情怀和人文气韵。周先生研究了几十年的红楼梦和唐诗宋词,又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谈出的话真有远见高识。他讲唐诗宋词不是光分析篇目,而是讲如何鉴赏。他分析“鉴”字,“赏”字,讲并非具有诗歌的形式就是诗(例如有的人说四万多首全唐诗中也就一千多首是诗),讲诗人的特点,讲在鉴赏中要注意诗歌在历史上的薪火相传。    周先生讲的绘声绘色,又时常开些玩笑,活跃了气氛。他在分析具体诗词时感情真挚,把大家带入古代诗人的内心世界。的确,难道我们读一遍诗,就算读懂了吗?诗人到底在说什么呢?周先生的发问引人深思。    讲到深情处,周先生甚至只是叹一口气而说不出话来。在我看来,只有真正读懂诗歌的人才能达到这种状态,能与中国古代的诗人心灵交流碰撞。    许多诗词篇章周先生都能出口成诵,并且条分析缕,字字入情。在那里,我只能折服,而说不出别的话来。我不得不折服周先生高超的诗词鉴赏能力,惟妙惟肖的语言表达和语气神态。可惜我无一支妙笔,将周先生所讲都记录下来,而只是感受会场氛围内所有的心灵的享受。    在谈到诗词鉴赏时,周先生还提到对作者要知人论世,并谈到诗人具有的体贴悲悯的情怀。许多诗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的“爱上层楼”,李商隐的“花明柳暗,”初读不觉有什么,经周先生一点拨就有豁然开朗之感。更重要的是,周先生不仅指出诗词的入乐特征和一些字的古代读音,并且谈到他对中华诗词就是中华文化这一判断的思考。    周先生岁数已经很大,已经84岁,视力和听力也不好,我却仍感到老先生讲的十分卖力,连着讲了有两个小时,会场下有许多年轻的人,相比之下,我只是被周先生深受感动。拿什么来回报呢?就拿这篇小文和以后对唐诗宋词、中华文化的理解吧。我深深地祝愿周先生健康长寿!并愿以对唐诗宋词理解的提高来不负周先生曾有的一片辛劳和希望。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周先生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者和传火人,并通过此文再次表示深深的敬意。      知白守黑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恩,我也有兴听到过周先生的讲座。  那次周先生去昌平,睡了两三觉才到。老先生年龄很大了,嘴里就剩下了一颗牙齿,我很不礼貌的大笑起来,想想一颗牙齿在嘴里好寂寞的。    老先生谈起来,自己总是先笑了,是个很可爱的小老头。恭敬之心,不足言表。我尊敬真心诚意做学问的人,而不是那些买弄的人,比如余秋雨之流,更可恨的是那些象是学者的人
  好在周先生有个好女儿!    周先生本人写得诗也实在得好!
  咬文嚼字”印诗心  ——读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唐宋诗词鉴赏讲座》    梁归智       周汝昌先生是作为《红楼梦》研究专家而知名当世的。过去人们常说《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周先生有一次谈到,应该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条主脉”才更恰切。 “百科全书”也好,“一条主脉”也好,总之《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是包罗万象的。顺理成章,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也涉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在不少领域都有深刻的体会、研究和建树,具有博大的文化气象和艺术气象。而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周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研究和赏会。周先生既是一位才华横溢古色古香的诗人,也是一位中华传统诗词的杰出研究者。他所创作的古体诗词流传众口,享誉士林,他笺注解说的《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白居易诗选》等都是体现了该领域一个时代之最高研究水平的学术成果。      华艺出版社于公元2000年推出了周先生的一册新著《千秋一寸心??唐宋诗词鉴赏讲座》,则不仅是“鸳鸯绣了从教看”,而且“更把金针度与人”了。      无论研究《红楼梦》,还是赏会古典诗词,周汝昌先生都别有会心,自出新解,因而常常引起“争论”,甚至可以说“争论性”成了周汝昌的一个特点,一种徽标。这是很有意思的,有“争论性”,说明周先生的思维与“皆蹈一辙”、“通共熟套”(《红楼梦》第一回)的陈陈相因不相干,他往往独辟蹊径,让慧根短欠之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他总是目光如炬,透视到别人视域之外的某些“盲点”,发现别人熟视无睹的新鲜东西而“令世人换新眼目”(同上)。我们不应该见“争论性”而皱眉头,正应该见异说新论而喜上眉梢呢。      关键是要看看周先生的“异说新论”是不是“异”得有道理,“新”得有货色。      《千秋一寸心》里鉴赏的诗词既有古今传诵的名篇,也有前人并未注意而被长期冷落在历史边角的非名篇,二者数量大略相当。这种注意力的焦点所在本身就已经表现出眼光和胸襟的不同凡俗。众多的非名篇经过周先生的赏会解释,都展露出其天姿国色,从此也就要跻身名篇之列了。      一类是名人的非名篇。如杜子美(杜甫)的《晴》、六一居士(欧阳修)的《越溪春》、秦少游(秦观)的《踏莎行?晓树啼莺》、苏东坡(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辛稼轩(辛弃疾)的《鹧鸪天?扑面征尘去路遥》等。在这些“选家多不顾睐”的作品中,周先生抉出了其独特的“美的感受”、“诸般色彩”、“几十种层次”,让我们这些一般读者恍然大悟,欣叹其不传之妙“原来如此” !      以秦观《踏莎行?晓树啼莺》为例。周先生首先指出这阕词是秦词的一个“例外”:“词中常见的是花前酒畔,绣幕雕栏等等物色,写村景的稀如星凤。若在苏、辛,还不为奇;说及秦、柳,更恐难得。”词上半阕是“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毡春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 处处春泉漫。”周先生评赏说:“最好好在‘春烟淡’三字。……却说烟淡好处端的何在?下一淡字,春之神味盎然纸上。老杜曾用过‘淡拖’二字形容好春,不浓不媚,而春乃恰如人意。或有人以为,此淡,谓人烟未密,空气新鲜也。也得也得,那淡也就不俗气不讨厌了。”这就从貌似平常的诗句中发现了不平常的美,也就是从习常的风景中体验出大自然季节变化之微妙。何以别人发现不了而周先生发现了?这就是“千秋一寸心”??秦郎当日的诗心,与千百年后周先生的诗心相会相遇相通了。论到后面两句,“令人如闻雨后土香,如见溪流活活,而农家乐生,山村好景,尽收眼底心头了。‘漫’字更好!令人想起‘野塘春水暖,花坞夕阳迟’来。一片溶溶漾漾的气息出焉,意境生焉。”全是以诗心与诗心相触磕的活的“赏会”,而非条缕细碎的“科学分析”。但这种“赏会”又非笼统漫说,而落实于“咬文嚼字”的细细品味。“淡”字如此,“漫”字如此,说到词的最后一句“夕阳回首青无限”也是如此:“什么叫做‘青无限’?难道还另有‘青有限’的山不成?笑话笑话。青就青罢了,哪里又有个有限无限?然而,那样说是世情常理,一般见识,而诗人词人则另有一种感受功能与感受尺度。对他来说,此时此际那山青得简直是没法形容了!此之谓‘无限’。此时此际者,又何谓也?君不见‘夕阳回首’四个大字乎?落照是盏灯,能衬得万物特明特美。夕阳西下,回首再望时,乃觉那青山是真青透了。”赏评者投身入诗境中,也就把我们这些赏评文章的读者带入诗境中,同时让我们保持一份理智的清明,懂得诗在何处,何以为美。这样的赏评文章本身就是美文,是本来意义上的鉴赏。      另一类是非名人的非名篇。如夏竦的《喜迁莺》、韩 的《高阳台》、张扩的《?人桥》、陈尧佐的《踏莎行》、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钱惟演的《木兰花》、岳珂的《满江红》、敦诚的《寄怀曹雪芹》等。这些作家作品一般是不会被选家注目垂青的,周先生却独具慧眼,从浩渺的诗山词海中挖掘出来,并且把它们那不同寻常的美妙讲解得入木三分、纤毫毕现,让我们大开眼界。      如夏竦的《喜迁莺》,此词写宫廷月景,皇家气派。周先生对那种以“政治标准”为取舍的选家狭隘眼光看不上眼,讥之为“春蚕自缚,戒律成堆”,推赏这首词“笔力健,音节美,锵铿顿挫,字字掷地有声……。写绝大场面,用特短小令,笔酣墨饱,满耳宫商,而无一丝小家气,扭捏态,所谓大手笔,实于宋初词苑中仅见……。”周先生幽默地说:“我们赏它,学它??学它的大手笔,大文采,大气象,尽可为今后借鉴,不一定等于要为皇帝‘复辟’也。”此词短小,先录于下:“霞散绮,月沉钩。?卷未阳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辰游。水殿按梁州。”周先生赏析说:“词自黄昏展笔,两句六字,勾出新秋晚景之神,曰霞如绮散,旋满晴空;月若钩沉,即现随隐。盖新月初弯,灿于西南天际,才数刻间,即坠于林屋之背,不复可窥。用一散字,一沉字,精神全出。……六字两句,音响已见铮铮。然皆自然景色也。看他如何归到宫中?妙在紧跟‘?卷未阳楼’五字,只一句便挽向正题。曰大手笔,只向此等处体认,方可于文字海中得见慈航。而且,此五字之抑扬顿挫,复使其上之六字二句,加一倍嘹亮,加一倍谐美。字字斤两重,韵味厚。……然而,看他词人笔力之雄健绝人??又紧跟上一句‘夜凉河汉截天流’,真叫人脱口叫绝,立身起舞!”究竟妙在何处?原来“此七字,具见宫中庭院之宏广,视界之超虚,??而自黄昏霞月之散之沉,不觉已渐宵深矣。清宵愈深而河汉愈明,而恍然似觉波流。河汉流乎?时光流乎?细细参之可也。”周先生接着赏论下半阕,说比起上半阕“已逊其精整”“要亦难称后继,不无堆砌凑句之嫌,少风致之胜。观其笔力,似已垂垂强弩之没矣。”果真如此吗?则只有半阕好词,又何足贵?“不料,词人毕竟不同凡响,乃于煞拍,出以再振之声容,重张之旗鼓!看他写道是:三千珠翠,簇拥銮舆,而于水殿风清之胜处,齐奏《梁州》之大曲。此一场面,何其弘伟!何其绮丽!”后面更引文征典,发掘出“三千珠翠”“梁州”之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应该承认,由于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修养的失落,如果没有周先生的讲解,一般的读者已经很难领会到这阕词的雅致美韵,很难体味到中华传统文化那含蓄微妙而又博大沉宏的境界了。      第三类是名家名篇。如杜甫的《蜀相》、《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咏怀古迹》,杜牧的《清明》,李商隐的《乐游原》、《无题》、《锦瑟》,佚名氏(传为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李煜的《相见欢》、《虞美人》,柳永的《八声甘州》,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王安石的《桂枝香》,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陆游的《钗头凤》,辛弃疾的《摸鱼儿》、《青玉案》,岳飞的《满江红》,吴文英的《八声甘州?渺空烟》等。对这些名家名篇的讲论更能显示周先生那独特的鉴赏眼光和不同流俗的审美修养。已经有不知道多少研究和评论文章对这些名篇动过手术刀,作过细胞切片了。循常蹈旧,车载斗量,更有些“科学分析”实在已经把活龙整成了死鱼。周先生于此特别表示不满:“把中华诗词与西文(拼音符号)作品等同而视之,又用那种语文所产生的文学理论的标准去‘赏析’‘品评’,其结果常常是‘君向潇湘我向秦’??南辕而北辙。本书对此,不惜多加强调,所谓‘三致意’焉。”应该说,周先生这里提出的问题已经不限于诗词鉴赏这一领域,而关系到整个中华文化和中华语文的命运攸归,更牵扯到汉语的“文字改革”和“拼音化”等许多至关重要的大问题。这里略作点划,不能枝蔓了。正由于周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浸淫汩没,鱼水优游,深得个中三昧,所以他讲解这些诗词的名篇,就绝不是人云亦云,而能于老话题弹奏出新节目。      他讲老杜《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安在?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两朝开济,……。”      他讲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林梢一抹’是平常句法,而‘山抹微云’乃中华汉字文学的独特语式,最须珍重。有人称之为‘倒装句法’,即‘微云抹山’之意也,云云。我谓此即用欧西语文之‘法’来硬套之办法,流弊最大。试问:东坡的‘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那‘摇村’的字法句法,又用哪种‘文法’来套?……学诗词者胸中若先装满了什么‘语法’之类,就写不出真正的好句来了。”“有人嫌这‘连’字太平易了,觉得还要‘特殊’一些才好。想来想去,想出一个‘黏’字来。想起‘黏’字来的人,起码是南宋人了,他以为这样才‘炼字’警策。……盖少游时当北宋,那期间,词的风格还是大方家数一派路子,尚无十分刁钻古怪的炼字法。……秦郎所以选用‘抹’并且用得好,全在用画入词,看似精巧,实亦信手拈来,自然成趣。……‘黏’字之病在于太雕琢,也就显得太穿凿;太用力,也就显得太吃力。”      他讲陆游的《钗头凤》:“过片‘旧’‘瘦’‘透’三韵,在他人他篇或可过得去,在此词中,未免减色??虽不敢说是败笔,也到底犯了平直浅露之病;尤其是‘红湿鲛绡’等字,够不上真的文采,反成涂饰??外加的浮字眼破坏了内心的深感情??此即放翁之常病,而有些人却以为这方是‘妙笔’。”此词好句却是“桃花落,闲池阁”:“立即秀笔重还,高境再见。夫‘桃花落’三字,太平常了,太‘一般化’了,如何反加赞美?君不见其下接云‘闲池阁’三个奇字乎?桃花零落,宫柳徒作‘伤心碧’矣;池阁盖即不期相遇之亭台,致意通心之境地;及游人散尽,车尘去远,则止见此池阁‘空闲’,一片伤心处所,殆不可堪!是以着此一‘闲’字,其力千钧,正与上篇‘恶’字同为全篇两个眼目。”      一隅三反,举三例当可九反了。周先生因赏论了老杜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连带选讲了敦诚的《寄怀曹雪芹》;评赞了岳飞的《满江红》,再对比岳珂的《满江红》;讲说辛幼安的《鹧鸪天》,又连类谈到他同型的上十首词,在讲某一首诗词的某一句时,信手拈来另朝另人的相近或相反的诗句作比较参会……这种对中华古典文学文化的丰厚修养和超凡悟性,特别是那满溢着传统文化芬芳的措词造语行文,那欣赏姿态的自在从容优雅,当然不是当今接受“科学训练” 的“博士”“硕士”们所可以望其项背的了。这种姿态形迹的差异其实是生存方式的差异,是心魂、性灵、境界的差异。让当代人以物欲横流、声色犬马的生存方式,技术化数字化的教练习染,物化浮躁麻木的心灵状态,而要品出“春烟淡”、“闲池阁”的奥妙,那的确是戛戛乎其难哉了。这里实际上涉及一个在工具理性膨胀的现代社会氛围中,“诗意的安居”如何可能的问题,传统文化的美如何获得拯救的问题。      如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小结,周先生的这本大著,我以为有三点最能引人反省深思。其一,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大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接续、“创造性转化”,最需要用力的并非西学的引进比附,而是要尽可能回归传统,必须“涵泳”、“含咀”(含英咀华)方能入乎其中,而探其骊珠,获其真味,即从根本的感受思维的方式上“通电”;其二,周先生在北大讲《红楼梦》时曾提出要“咬文嚼字”才能入境通幽,此义于鉴赏古典诗词同样是金针度人。“咬文嚼字”并非所谓科学性的解剖分析,而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沉潜揣摩,以达到知音解味;其三,因此赏会古典诗词、古典小说,以及一切中华传统的文化艺术,要“赏” 要“会”,用周先生的话说,即“以我之心去寻求古人之心”,追求“两个‘寸心’的契合”。此即禅家所谓“心印”诗人所谓“心有灵犀”也,必如此方有望悟得言外之意,意外之味,味外之韵。三点其实还是一点:“赏会”是有机的、悟性的、投入的东方式玩味;“分析”是机械的、知性的、外在的西方式解读。二者迥然不同。是否能“殊途同归”,那就是读诗人解诗者的“综合素质”问题了。心灵的通悟才是最本质、最核心的“第一义”,而各种西学思潮,虽然要“拿来”,毕竟是属于“第二义”了。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周先生写鉴赏文章时,多用“赏会”而少用“赏析”,更不用“分析”。这不是简单的用语习惯问题,而体现了一种中华文化为本位的学术立场。盖陶元亮(陶渊明)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强调“会意”即心意与心意的感悟交通也。然而“会意”就与“甚解”对立吗?当然不是。因为“会意”才能“烙印在思想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才是根儿上的“甚解”。这也就是孔子说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6.20)陶公所谓“不求甚解” 其实是一种幽默,意在嘲讽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故陶诗又有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奇文” 要“赏”,“疑义”才“析”。二者并列对举,各有专属,不应混淆。“欣然忘食”、“欣赏”,着重的都是心与心相会通之“欣”即快乐,是自由的审美心态,所谓“游于艺”(《论语》7.6)。这种“游”、“赏会”也要有细部的契入,具体的品味,深刻的理解,即“咬文嚼字”,但这种契入品味理解显然不走“分析” 的路径。“分析”是排斥感性悟性强调理性知性的,所谓条分缕析的“解剖”??那是要用手术刀,要有所伤害和流血,还要“麻醉”,当然与活生生活泼泼的心灵相遇不同了。所以,赏会古典诗词,西方的“理论”与“方法”不能任意滥用,而要慎用、善用。这话说起来轻巧,真作起来就不容易了。周先生对《红楼梦》的许多观照解说之所以不易被红学界的某些人理解接受,道理也在于此,狃于“典型”“形象”等西方文艺理论的教条,对周先生以诗心与曹雪芹的会通当然要?格隔膜的。能对周先生这本讲解唐宋诗词的著作有所领悟,其实也有助于弄懂周先生的红学研究,《红楼梦》正是一首空前伟大的史诗,其诗的气质与唐宋诗词是息息相通的。当然这已经是题外的话了。        
  “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阳千秋欣如晤面。  鸳鸯绣出从头看,已把金针度与君”  这是周先生自题《千》的跋。    认识周先生是高一那年,因迷恋《红楼梦》,在父亲的旧书柜中看到《红新证》,记忆中1块多钱,却看得非常过瘾,这才知道电视剧《红》中后四十回为什么与高鄂的续集如此多的不同。想想现今能如此倾心治学者已是不多。他的《杨万里选集》也非常不错。
  唐诗宋词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唐宋诗词  实际上,诗词并非只有唐宋为最佳,先秦魏晋南北朝及元明清,佳作多多
    诗中魏晋诸篇也上佳,尤喜《古诗十九首》。而古乐府中也颇多佳作。
  《千秋一寸心——唐宋诗词鉴赏讲座》  这本书是新书旧书瓦,一定要把它搞到瓦!!
  我都要流口水了……自己平时也爱读点诗词什么的,但苦于没有人指点,只能是感觉他的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至于怎么鉴赏,则是门外汉,真希望能聆听他们的教诲!!
  这本书是新书旧书瓦,一定要把它搞到瓦!!  
  以前看&唐诗鉴赏词典&和&唐宋词鉴赏词典&,里面最爱看周汝昌和叶嘉莹的鉴赏.他们都是顾随的弟子,而顾随的鉴赏文字,据伍立杨的文章说,则更好看,还没整到呢
  叶嘉莹的一套,河北教育都出了~~
  中央台十套节目办得很不错,周汝昌先生讲座很有味道.  前些天十套的&人物&介绍过他.
  2000年6月出的,华艺出版社
  作者:青旗沽酒 回复日期: 20:46:24     中央台十套节目办得很不错,周汝昌先生讲座很有味道.    前些天十套的&人物&介绍过他.      非也非也.
电视我是看了,好是好.但是不过瘾,就讲了一小会儿.
  哎。气死了。没有注意看啊。可恶的中央十套!
  作者:霓裳云影 回复日期: 10:36:14     “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阳千秋欣如晤面。    鸳鸯绣出从头看,已把金针度与君”    这是周先生自题《千》的跋。        认识周先生是高一那年,因迷恋《红楼梦》,在父亲的旧书柜中看到《红新证》,记忆中1块多钱,却看得非常过瘾,这才知道电视剧《红》中后四十回为什么与高鄂的续集如此多的不同。想想现今能如此倾心治学者已是不多。他的《杨万里选集》也非常不错。      《杨万里选集》近几年有再版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教你如何欣赏唐诗宋词 体味古人的风华雪月教你如何欣赏唐诗宋词 体味古人的风华雪月美文心情百家号唐宋的诗人词人,在创作时尤其讲究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他们深知欣赏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深知距离产生美的道理。他们留给你无限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从而扩大了诗词的情感范围,历史范围,让你有机会超越作者,超越时代。例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最后两句既可以理解成悲观的:夕阳虽然无限美好,可毕竟到了日薄西山的黄昏时刻;也可乐观地理解为:夕阳无限美好,最是这黄昏的时刻。因为繁体的“祇“字,既有“只是”的意思,又有“正是”的意思。最美不过夕阳红,这首老年朋友非常喜欢的歌,不用说是受了这首诗的启迪。由于唐宋的诗人词人是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抒情的,所以他们极擅长用景物作为他们的代言人,点到为至,让你去思索品评。悠悠南国思,夜向江南泊。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顾况《忆旧游》)月明枫子落,品品它的含蓄深情吧:明月万里,孤舟江南,万簌无声,静看枫子飘落、静听枫子落地,这离树的枫子,不正是孤独的作者,此时此地此景能不让你怀念昔时的一起漫游的朋友吗?这就是以景抒情,它含蕴,点到为至,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当代的朦胧诗正是继承了唐诗宋词的含蓄美,尤其是李商隐的朦胧美,才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读一下北岛的《走吧》: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面上溢出。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走吧,路呵路,飘满了红罂粟。如果你读过唐诗宋词,尤其是李商隐和婉约派的词,就一点也不会觉得这诗朦胧,她无非用意象含蓄地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走在人生的路上吧,对生活悲观的人(落叶),他的结局就是被社会淘汰(吹进山谷),而乐观的人(歌声),一生都在追求着一个又一个目标(没有归宿)。走在人生的路上吧,美好的情感能融化所有的冰河。走在人生的路上吧,我们共同追求同一个理想,追求得太久太久,至到暮年,心儿仍敲击着理想的鼓。走在人生的路上吧,我们没有失去理想,我们仍固执地去寻找理想的生活。走在人生的路上吧,走吧,人生之路是多么美丽又多么险恶。你看,译成白话后,诗味荡然无存,而且意思也单一了。最后是唐诗宋词的音乐美和结构美。音乐美体现在押韵和平仄上。先说押韵,就是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押韵的作用,我认为最少有以下三点:一、产生王力先生所说的回环之美。相同的韵脚反复的的运用,你说能不产生一种回环之美吗?如: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单从押韵上你就能体味出那缠绵的情思。二、换韵产生的节奏之美。你看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bian),平沙莽莽黄入天(tian)。轮台九月风夜吼(hou),一川碎石大如斗(dou),随风满地石乱走(zhou)。匈奴草黄马正肥(fei),金山西见烟尘飞(fei),汉家大将西出师(shi)。将军金甲夜不脱(tuo),半夜军行戈相拨(bo),风头如刀面如割(ge)。马毛带血汗气蒸(zheng),五花连钱旋作冰(bin),幕中草檄砚水凝(ning)。虏骑闻之应胆慑(she),料知短兵不敢接(jie),车师西门伫献捷(jie)。由于语音的变化,现在有些韵脚不押韵了。按唐音“边、天”押an韵,“肥、飞、师”押i韵,“脱、拨、割”押uo韵,“蒸、冰、凝”押ng韵,“慑、接、捷”押ie韵。换韵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踏踏地马蹄声,呼呼地风啸声,还有那急促紧迫的脚步声,以及那兵戈相拨的碰撞声……三、不同的韵产生的情感之美。抗美援朝时,有首脍炙人口的诗“车过鸭绿江,好像飞一样。祖国啊!我回来了,祖国啊!我的亲娘!”。七九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有首广泛传唱的歌曲《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你不要悄悄地流泪,你不要把我牵挂,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再来看望幸福的妈妈,啊……啊……为妈妈擦去泪花。抛开思想内容不谈,仅从不同韵反映的情感欣赏,也令人赞绝。第一首诗的韵脚“江、样、娘”作者用了激昂的“ang”韵,整首诗从声韵上就给你一股自豪昂扬之气。《再见吧,妈妈》则利用了换韵,根据所要抒发的不同情感,韵脚“妈、妈,响、亮,发、挂、妈、花”在亲切的“a”韵和激昂的“ang”间转换,极好地抒发临上战场时战士的情感。这都是唐诗宋词潜移默化的结果。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读起来是多么地亲切。这样的例子在唐诗宋词中俯拾皆是,还是留待你自己品味吧。再说平仄,平仄是唐诗宋词产生抑扬顿挫的关键。汉字的四音(古时称为平、上、去、入)是这种抑扬顿挫的基础。大概而言,现今的一二声可以归入平声,三四声可以归入仄声。把平仄搭配起来,读起来自然就朗朗上口,这于其说你朗读得好,不如说是汉字的赐予,唐宋诗人词人的导演。至于具体的诗词格式,对于各位以欣赏为主的就不那么重要了,再说这类专著很多,如有兴趣可买来一阅。随手拈首短小优美的唐诗宋词,只要你看着呀呀学语的孩子纵然不懂诗意词意,却能很快地,摇头晃脑地背会,你就应该感谢唐诗宋词的押韵和平仄了。结构美,一,表面结构整齐之美。唐诗宋词表面之结构就给人对称、整齐之美感,尤其是其中的近体诗和词,每句固定的字数、什么地方必对仗等都是为了追求表面结构的整齐之美。这是国人的端庄美、对称美审美观在唐诗宋词表面形式上的体现。由于追求这种整齐之美——每句的字数一样,为了在有限的字数中尽可能地反映更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读者,诗歌的语言往往是跳跃的,省略的。例如:极浦三春草,高楼万里心。(贾至)完整的句子应为极浦(长满、铺满、遍是)三春草,高楼(有我怀念、有我情系)万里心。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完整的句子应为浮云(就是、就像)游子意,落日(恰似、如同)故人情。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完整的句子应为:(我就像)渭北春天树,(你正如)江东日暮云。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完整的句子应为:秋风(吹遍、轻拂)万里芙蓉国,暮雨(洒满、飘落)千家薜荔村。香雾云鬓湿,清煇玉臂寒。(杜甫)完整的句子应为:香雾(弥漫,使你的)云鬓湿,清煇(笼照,让你的)玉臂寒。省略的部分可任你合理地想象填加,是不是扩大了欣赏的空间?还要注意的是,为了音韵和对偶的需要,字词在顺序上的颠倒是相当常见的,如“多情因笑我”的正常顺序应为“因笑我多情”。“簌簌衣巾落枣花”的正常顺序是“枣花簌簌落衣巾”。“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正常顺序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顺序一颠倒,不但符合了平仄,照顾了押韵,无意中又给人一种语言顺序上新颖反传统的感觉。“喜新厌旧”是人类的生理特征,新的东西总让人感到美妙有趣浮想联翩。用句大白话讲:语言顺序一颠倒就有了诗味。二,近体诗内在结构的起、承、转、合之美。近体诗的基本结构为“起、承、转、合”,即律诗首联为起句,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描绘,颈联转入另一方面描绘论述,尾联囊括全诗点题。绝句则四句分别为起、承、转、合。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句扣题写登高所见的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上联继续写登高所见的景物)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向对自身遭遇的叙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述全诗点明旨意。)又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起句写从长安望骊山的景色)山顶千门次第开。(续写回望骊山的景色)一骑红尘妃子笑,(转向对人物的描写)无人知是荔枝来。(囊括全诗点明主题)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出于内容和艺术的需要,很多诗人往往打破这一规律,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起句写越王得胜班师,接着用两句承写战士、大臣、勾践胜利后的欢乐奢侈。极力渲染歌舞升平的气氛,最后一句一转,用如今的衰败景象和上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再写合,因为答案尽在其中了。又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全篇写景,也就是说只有起和承,然而作者就是要你在寂寞的景中思考:什么不在了?为什么不在了?总之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无论省略了那一步,近体诗起、承、转、合的基本规律还是能为我们把握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起很大帮助的。中、长调的词往往上片写景、叙事,下片议论,抒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都是如此。至于其它一些欣赏唐诗宋词需要了解的小知识,诸如作者思想、艺术手法等,我结合具体作品再讲。总之了解“天人合一”的创作思想,“意象、意境”为主的抒情方式,音乐美、结构美的外在特点是欣赏唐诗宋词的关键。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美文心情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厉无害也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诗宋词鉴赏词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