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二,三这三个数用具体恰当的字或者词替代,必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9版:国际文化
往期回顾 & && &
《老子》译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华读书报
&&&&第二章谈到老子的“无为”,主要是无私的意思。第三章更进一步,谈到不争名利的问题,一开始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三“不”和三“民”说明了老子的政治哲学。“尚”是崇尚、崇拜的意思,“贤”指贤德的人,有德有才之士。不崇拜有德有才的人,免得老百姓争名夺位,这是第一;不看重难得的货物,免得老百姓争财夺利、偷盗抢劫,这是第二;还要更进一步,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根本不让老百姓见到所想得到的东西,免得他们利欲熏心、你争我夺,这是第三。这三点可以翻译如下:&&&&Honor&no&man&so&that&none&would&contend&for&&value&no&rare&goods&so&that&none&would&steal&or&&display&nothing&desirable&lest&people&be&tempted&and&disturbed.&&&&以上是从反面说的,下面再从正面来讲:“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说圣人治理国家,要使百姓丰衣足食而不胡思乱想,身体健康但不贪图非分。这是往好处想,若往坏处想呢,那就是愚民政策了。这几句的译文是:&&&&Therefore&the&sage&rules&by&purifying&people’s&soul&(simplifying&or&emptying&their&minds),&filling&their&bellies&(satisfying&their&needs&of&the&stomachs),&weakening&their&wills&or&ambitions&(or&reducing&their&selfish&desires)&and&strengthening&their&bones&(or&keeping&their&health&in&good&condition).&&&&比较一下几种译文,有的往好处想。有的不那么好,很难说谁是谁非,可能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第三章最后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关于“无知无欲”,如果孤立地讲,理解为没有知识,没有欲望,那就是愚民。如果联系上下文来讲,“无知无欲”是指“虚其心”(不胡思乱想),“弱其志”(不妄图非分)来说的,指的是没有做坏事的思想,没有违反客观规律的欲望。联系下文“使夫智者不敢为”,就是使聪明人都不敢做坏事。所以结论是:“为无为,则无不治。”只要天下都没有人做坏事,那国家还治理不好么?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在第二章,“无为”指不为我,不为私利;在第三章,指不做坏事,不犯错误。这段可以翻译如下:&&&&He&always&keeps&them&knowledgeless&and&desireless&so&that&the&clever&cannot&induce&them&to&do&wrong.&Where&nothing&wrong&is&done,&there&can&be&no&disorder.&(Act&in&accordance&with&the&principle&of&inaction&and&the&world&will&be&kept&in&order.)&&&&括弧中的译文不好理解。“无知无欲”还和第一章的“有欲无欲”有联系,无欲才能了解内心世界,有欲才能利用外部世界。&&&&“道”存在于内心世界,但表现于外部世界。所以第四章开始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冲”字是冲虚平和的意思,一说是“盅”,就是说:道是空虚的,像一个空的盅子一样,但是用处却无穷无尽,像一个永远装不满、永远倒不完的盅子;或者不如说,道是一个无底深渊,万物都是按照天道生育成长的。怎见得?老子在后面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四直到无穷无尽的万物都有生成的道路或道理,所以说“道”好像是“万物之宗”。这就说明了虚实的关系,道是虚的,万物是实的,无穷无尽的实物都是按照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成长发展的。这段可以译成英文如下:&&&&The&divine&law&is&formless&(invisibly&empty,&a&void,&empty&like&a&bowl);&its&use&is&inexhaustible&(extremely&plentiful).&&It&is&endless&(profound,&an&abyss,&bottomless&like&a&valley),&whence&come&(spring)&all&things&(1ike&the&originator&or&ancestor&of&all&things&in&the&universe).&&&&“冲”字解释为“无形的”似乎比“空洞的”好一些,因为前者指外在的形式,后者可能引起对内容的误解。“渊”字解释为“无底深渊”似乎不错,但是带有贬义,不如简单说是“无穷无尽”更好。最后一个“宗”字解释为“祖宗”也太具体,而原文是两可的,所以不如从简。&&&&下面一段(马王堆本所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似乎是说:“道”是冲虚平和的,如果万物中有尖锐刺人的,就要挫平;有纠缠不清的,就要解开;有光彩夺目的,就要温和;有留恋尘世的,却要同情对待。总之是要冲虚平和,译文如下:&&&&Let&the&sharp&be&blunted,&the&knot&be&untied&(unentangled),&the&glare&(brillance)&be&softened,&and&all&be&humble&as&dust.&&&&最后一段说:“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据注解说:“湛”是“空明”的意思,看起来似乎是存在的,就是第21章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就是恍恍惚惚的物象,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但根据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在天之先,自然在天帝之先了。这段可以翻译如下:&&&&Apparent,&it&seems&to&exist.&I&do&not&know&whence&it&&it&seems&to&have&existed&before&God&(Emperor&of&Heaven).&&&&天帝可以借用西方的上帝,《圣经》中说:上帝开天辟地,所以上帝先于天地。但是西方没有“天法道”的说法,上帝只是人所取法的具体形象,而老子却抽象化为“道”了。这是中西方的不同。&&&&第四章谈道,道是冲虚平和,不偏不倚的,“道法自然”,天地法道,人法天地。所以天地人都要法道,都要法自然,都要不偏不倚。因此第五章开始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对人和对万物一样,不偏不倚,没有偏爱,把人和万物都一视同仁,对人像对其他动物和植物一样。“刍”是一种植物,是用来喂牲畜的草;狗在这里代表动物。“刍狗”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说是用草束成狗形,祈雨时当祭品,祭祀后就不用了。那天地对人就像对祭品一样,只是利用而已,并没有什么仁心。这种解释不如前一种好。第五章接着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一点老子和孔子就大不相同。孔子重仁。老子却说“圣人不仁”。为什么呢?因为人法天地,既然天地“不仁”,那圣人要法天地,对百姓也要不偏不倚。这就是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不同之处。这两句可以译成英文如下:&&&&Heaven&and&earth&are&indifferent&(merciless,&inhumane,&show&no&bias);&they&treat&everything&like&straw&or&dog&(straw&dogs,&worthless&straw-dog&sacrifices,&let&all&things&grow&naturally).&&&&The&sage&is&&he&treats&everyone&like&straw&or&dog&(let&the&people&develop&themselves).&&&&比较一下几种译文,“不仁”可以解释为:l、冷漠不关心,2、无情,3、无人性,4、没有偏见。可能第一种和第四种译文更符合不偏不倚的精神。“刍狗”的理解是:l、刍或狗,2、刍狗,3、没价值的刍狗祭品,4、让人自由发展。可能第四种最能传达原文的意思。&&&&第五章接着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是风箱,龠是箫管,中间都是空的。老子把天地比作风箱和箫管,因为天和地之间也是空的,空虚的。“虚而不屈”的“屈”,据严复说是“掘”的意思,“不屈”就是掘之不尽、用之不竭。“动而愈出”是说你越拉动风箱,风箱出风越多;你越吹箫管,吹出的音乐也越多。天地法道,老子把“道”比作风,说“道”在天地之间,虽然空虚抽象,但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最后八个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和上文联系不大,湖南马王堆出土的《老子》没有这八个字。勉强解释,元吴澄说:“数,速也。”这就是说:话说得越多,就穷竭得越快,所以不如保守中庸之道,或者学习中间空虚的风箱和箫管,说话不要太多。但是这和上面说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空虚却发掘不完,动嘴说话越说越多,没完没了),不是矛盾了吗?现在看看翻译能不能解决问题:&&&&Are&not&heaven&and&earth&like&a&pair&of&bellows&or&a&pipe?&Empty,&air&will&not&be&&forced,&more&will&come&out.&If&more&is&said&than&done,&it&would&be&better&to&take&the&mean&(the&void).&&&&&外文社译本没有译这八个字,可能是更好的解决办法。
光明网版权所有请通过下方方式使用移动端访问本站。
原价?85.00
(觉醒火星网友)
这些人真能瞎扯,搞些数字 在里面 瞎解释 显得很高端吗? 多荒唐..
<span id="vote_up_
<span id="vote_down_
(觉醒火星网友)
老子在道德經四十二章中所提的確實是費式數列沒錯,但老子所提的「道」所指涉的應是「無極」、「虛空」,故而能生「太極」、生「妙有」。 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應到數學裡的費式數列就是0、1、2、3、5、8、13、21……,無窮無盡。(開始是0,0+1=1、1+1=2、1+2=3、2+3=5、3+5=8、5+8=13、8+13=21) 如此在哲學與科學兩面都較解釋得通,個人淺見,參考參考~
<span id="vote_up_
<span id="vote_down_
(觉醒火星网友)
第一句基本字面就是那个意思。但是圣人那么讲,我觉得就是说无为至道,最究竟处,也不要有一丝心地的执着。第二句,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我觉得按照佛教讲法,更好理解。就是说,无“名”,没有妄想执着,实证不可说的那个佛性,根本不可说之一合相,万法唯心,那个是一切的根本;而有“名”,当一个众生起了妄想执着,心里起了烦恼,升起十二因缘成就,则万物就一下都有了。所以才说第三句: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因为有“欲”,不是佛及近似佛者那种殊胜禅定境界,所以无法观其“渺”,那个境界对于薄地凡夫太微细了(佛经上有论述),粗惑细惑尘沙惑,那个微细中的微细,频率快到难以置信,所以说无欲,其实就是禅定,在甚深禅定中实证这种十二因缘的过程,真实照见万物及众生心的运作。而反复顺应世俗,有欲障蔽,心粗,而且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不学无为法,终没法实证圣人所说。这其实都是讲心法。学无为法的应该都明白的比我这理解深多了。。。我这就是瞎跑这卖弄自己唾沫星子。。。
<span id="vote_up_
<span id="vote_down_
我们的微信号
觉醒字幕组官方QQ群:未解之谜群
觉醒字幕组官方QQ群:灵性成长群
我们不只是讨论外星人,我们还关注科学的探索,揭露阴谋论,以及新纪元运动的发展。
觉醒字幕组官方QQ群:未解之谜群
觉醒字幕组官方QQ群:灵性成长群
Copyright (C)
粤ICP备号-1
Based on 0pen5N5基本信息/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出处】【作者】【朝代】战国时期
原文/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译文/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引语/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评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本章第一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冯友兰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老子哲学讨论集》第41页)冯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作者简介/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和、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出处/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即,河南人)所撰写,是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2:17:07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中华传统文化自学网
搜索您要找的
国学自学网【总群2】:
国学自学网【佛】群号:
国学自学网【道】群号:
国学自学网【儒】群号:
本站释义,仅供参考!
第四十二章
&#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原文版&#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注音版&#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8212;
道(dào)生(shēng)一(yī),一(yī)生(shēng)二(èr),
二(èr)生(shēng)三(sān),三(sān)生(shēng)万(wàn)物(wù)。
万(wàn)物(wù)负(fù)阴(yīn)而(ér)抱(bào)阳(yáng),
冲(chōng)气(qì)以(yǐ)为(wéi)和(hé)。人(rén)之(zhī)所(suǒ)恶(è),
唯(wéi)孤(gū)、寡(guǎ)、不(bù)谷(gǔ),
而(ér)王(wáng)公(gōng)以(yǐ)为(wéi)称(chēng)。
故(gù)物(wù)或(huò)损(sǔn)之(zhī)而(ér)益(yì),
或(huò)益(yì)之(zhī)而(ér)损(sǔn)。人(rén)之(zhī)所(suǒ)教(jiào),
我(wǒ)亦(yì)教(jiào)之(zhī)。
强(qiáng)梁(liáng)者(zhě)不(bù)得(dé)其(qí)死(sǐ),
吾(wú)将(jiāng)以(yǐ)为(wéi)教(jiào)父(f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无”,“道”生“有”“有”生“万物”这里的有及是“一”,“一”生“二”,“二”生“三”注这里的“三”不是指的数字三,在古代三可以代表很多。“一”是阳,“二”是阴,阴阳和合生化万物,也就是“三”生万物了。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很多人都容易理解错,这里代表的是万物阴阳之气和合,才能朝气蓬勃,生生不息。也说明了万物是离不开阴阳的,缺少阴也不行,缺少阳也不行。人也是一样,头乃阳,对立脚为阴。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人之所恶,唯有:孤、寡、不谷,而君王自称之,这里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第三是九章这句话“”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所以物质上面的损失,可以说是益。也可以说是益上面的损失。这里很乱,语言很难说明白,但是大致的意思就是,有两面,一阴一阳,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样~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暴者不会顺其自然处事,故死,我将这句话当作传教的宗旨。
[长篇大论]
没有找到相应案例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去寺庙里求签。他很虔诚地敬香,跪拜佛像,然后抽签。一位老和尚站在一旁。
忽然,年轻人欢喜地大叫一声:“谢谢佛祖!”他起身,对老和尚深鞠一躬:“法师,麻烦您给我细解一下这个签,行吗?我知道,这是上上签呀!它怎样指引我去争得成功呢?”
良久,老和尚说:“你现在是做什么的?”年轻人羞赧地揉揉鼻,说:“一直居无定所,东奔西跑的。”老和尚又问:“那么,你追求什么样的成功呢?”年轻人一下来劲了:“我想经商呀,白手起家,像李嘉诚、比尔·盖茨那样,做一番大事业。”老和尚问:“如果不成呢?”年轻人说:“我曾经想参与保险业,从保险推销员干起,逐步做到总裁……”老和尚笑了:“你很有志向呀,不过,这个也不成怎么办?”年轻人想了想:“说实话,我最初想当作家,写一两本书,畅销全世界,争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老和尚点点头,问:“刚才,你说自己居无定所,东奔西跑,是什么意思?”年轻人说:“因为我这几年失业几次,不得不常常在外奔波,寻找一份工作糊口呗。”老和尚问:“能糊口了吗?”年轻人惭愧地揉揉鼻子:“唉……不过,我不时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接济。”老和尚宽容地笑了:“我无意反对世人追求成功的心情,但是,生存先于成功、大于成功——佛祖根本就不是为了帮助一个连基本生存都没有解决的人去凭空追求成功的。”
年轻人显然很震惊,问:“那么,这个上上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老和尚笑答:“依我看,它是说你的生活就要安定了。相对你的目前而言,它的确是上上签。”
何为高僧?
夕阳西下,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唧唧喳喳,问老和尚道:
“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望着这群小和尚,笑道:
“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被你们称为高僧、智者、大师……总之,当时能用的称谓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下山了。
“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对三弟子的评价总远远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过去了,达摩祖师圆寂了。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
“又十年过去了,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了。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了,都十分年轻,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着。
“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小和尚们眨着眼睛,问老方丈道。
“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乐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小和尚们似懂非懂,却做醍醐灌顶状。
看着小和尚的样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们也笑了,瞬间,小和尚们发现: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
本站所有解释仅供参考错误和不准确也在所难免望大家批评指正分享一下您看后的经验可以帮助更多人哦~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国学快速导航&#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粉丝量:309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下载积分:934
内容提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1|
上传日期: 12:44:04|
文档星级:&#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xe71b; 934 积分
&#xe602;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外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