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网站指导,怎样调养阴阳

[转载]四季保健养生系列夏季中医养生(转帖)
四季保健养生系列夏季中医养生
关于中医养生(序言)
中医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就像保养汽车一样,夏天要注意保养空调系统而冬天要注意防冻。
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我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季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当然这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准确地说,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
第一章&& 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
一、夏季养生指导
“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人虽然是有思维、有情志的高级动物,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生活、情志,但人也是天地之气的产物,只有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才能和谐地生存于其中。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点,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就应该顺应不同的节气,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乃至情志,该宣发的时候宣发,该收敛的时候收敛,达到与天地相应,这就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说,聪明智慧的人,都是顺应四季寒暑的变化,通过调节起居、饮食和情志来调节五脏之气,使它们与自然界阴阳的变化相统一,即“春气之应,养生之道;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秋气之应,养收之道;冬气之应,养藏之道”。只有这样做,外来的邪气才不会侵犯人体,顺应了四时阴阳特点,才能颐养天年!
那么在夏季应该怎样调养自己的阴阳呢?首先就要了解夏天的特点。
二、夏季的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三月,指农历四月至六月,阳历六月至八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蕃,即茂盛;秀,即华美。在夏天的这三个月中,阳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其间清气充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最华美的季节。人是万物之灵,也应该神气饱满,体力旺盛。夏季,人体阳气旺盛,宣发于外,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饱满,情绪外向,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机。这时候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较强盛,总体上显现出夏季万物华实的特点。夏季与其他季节不同的是,有一阶段呈现出湿热交蒸的气候特点,不仅气温高而且雨水多、湿度大,最为潮湿闷热。中医把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患病。
三、夏季养生原则
1、夏季要养阳
《黄帝内经》说夏季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我们指出夏季应该遵循的养生准则。养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阳是一种向外发散的状态
夏天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繁华的季节,夏季养阳就是培养人体一种蓬勃向外发散的状态。因此人们应该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应,夏天可以适当晚睡而早起,积极地参加户外的活动。不要为了躲避阳光而长时间待在房屋里。通过户外活动锻炼提高身体对暑热的耐受性,并使阳气得以宣发。暑热的气候容易使人烦躁,所以要注意养性,避免心急燥热,通过运动发汗等方式把体内的郁闷宣泄出去,使身体顺应夏季宣发生长的状态。
养阳即养人体的阳气
夏季气候炎热,阳气外盛,尤其是南方地区高温湿热,凉茶成为人们最爱的饮品,无论男女老幼每天必饮数杯,以此来清暑热。人们却不知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人体的阳气处于外泄的状态,即盛于外而虚于内,过度地饮用凉茶容易损伤脾胃之气,引起食欲减少、胃痛、腹泻等症状,长期服用可以损伤脾肾的阳气,导致脾肾阳虚。同时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旺盛,汗出得较多,毛孔开泄,如果贪凉,如汗出后受风或空调过凉都更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长夏的湿热也最易伤及脾阳,所以不要认为夏天只有暑热之邪,而恣食生冷,贪享寒凉。要注意养护阳气,凉茶的配伍不要过于苦寒,尤其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更要慎服。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长夏季节高温而多雨,湿病多见于这个季节。长夏与五脏的脾相通应,脾脏的禀性是喜欢比较干燥而厌恶湿邪,一旦脾的功能被湿邪所阻遏,则可能因为脾气不能正常运化、气机不畅导致体内水湿停聚,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肤渗液、水肿、四肢不温等各种症状。有的地方夏天有喝姜茶的习俗,就起到了养脾阳而除湿的作用。
2、夏季养生重在清
饮食养生:食物宜清淡
炎炎夏日里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煎炸油腻、辛辣食品。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如冬瓜、苦瓜、西瓜、黄瓜等,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吃冷饮要适度,不可过多吃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些醋,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病。
情志养生:头脑宜清静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烦躁不安,生气易怒。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切忌烦躁不能自制,因躁生热,从而心火内生。要使心情像清彻平静的湖水一样,正如古人所说要“静养勿躁”,这样才能避免因情志诱发疾病。
起居养生:环境宜清凉
夏天不能整天倚赖空调,要趁着早晚气温稍低时,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避免室内空气的浑浊。尤其是下雨时及雨后,空气清新,含有丰富的负离子,这时应关掉空调,打开窗户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精华。
运动养生:运动要清心
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心情平静,心静自然凉。高温炎热及伏天不宜远途跋涉,以免伤津耗气。可以选择在比较凉快的早晚练习中医的养生功,或漫步于江边湖畔,或在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总之要多亲近大自然,不能因为怕热而只在有空调的健身房活动,在大自然中运动的收获是室内运动所无法比的。
四、不同体质养生方法各异
体质,即身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机体内阴阳双方的力量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脏腑功能的胜衰所决定的,并以气血为基础。
祖国医学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黄帝内经》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做了若干分类,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胜衰,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黄帝内经》还指出由于地域环境和气候不同,人群生活习惯不同,所以会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
既然人的体质不同,那么无论在保健养生还是疾病的治疗方面都不可能雷同,每一种体质的人群都有其独特的原则和方法,甚至于可以细分到一人一法,这就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因人而宜”。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有关体质学说的理论,并以人体正气胜衰,结合实践,创造了辩证施治的理论。古人还十分强调诊脉,著名药王唐代的孙思邈指出:“凡人秉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有经验的中医通过诊脉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特征,治疗用药就可以有的放矢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1、不同体质的养生
祖国医学认为,当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时体质也会发生病理变化,根据临床上的征候、脉象、舌苔,可以把人分为八种病理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其具体养生方法如下:
阴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能耐受春夏之热,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严重时可出现潮热盗汗(肺阴虚),视物昏花(肝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肾阴虚)。
养生原则 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重要。
精神调养 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  
② 环境调摄 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耐,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饮食调养 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④ 起居调节 因为精属阴,阴虚者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可伤精,应节制性生活。
药物治疗 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他滋阴生津中药如女贞子、山茱萸、旱莲草亦可选用。
阳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养生原则 温补脾肾,因为对于阳虚者关键在于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① 精神调养 《黄帝内经》中说 “肝气虚则恐”,
“心气虚则悲”,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②环境调摄 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夏季不要贪凉,慎食生冷,少用空调,免伤阳气。
③加强体育锻炼 阳虚体质者应该从夏末秋初开始锻炼自己的耐寒力,坚持到冬天。因为“动则生阳”,通过运动来提高机体抵抗力。 
④饮食调养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⑤药物治疗 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匮肾气丸。
气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若病症加重,可出现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养生原则 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肾皆当温补。
①气功锻炼 肾为元气之根,故气虚宜做养肾功。
②饮食调养 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若气虚严重,当选用“人参莲肉汤”等药膳补养。
③药物养生 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金匮薯蓣丸。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可服肾气丸。
血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量少,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养生原则 调理脾胃以助生化血液之源,滋补肝肾以补血。
①起居调摄 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②饮食调养 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大枣、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③药物养生 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需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剂为丸药长久服用。
④精神修养: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听听轻快的音乐,看看喜剧,或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使精神振奋,心情愉悦。  
阳盛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壮实,面赤声高,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热赤。若病则易从阳化热,而见高热、脉洪大、大渴、饮冷等症。
养生原则 平肝清热,注意养性,稍安勿躁。
①精神修养 戒怒。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用意识控制自己,遇到生气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
②体育锻炼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的阳气散发出去。游泳是首选的锻炼项目,此外,跑步、武术、球类运动等,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进行。
③饮食调理 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如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莲藕等,可常食之。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宜戒酒。
④药物调养 可以常用沸水冲泡菊花、苦丁茶饮用。大便干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润肠丸;口干舌燥者,用麦门冬汤;心烦易怒者,宜服丹栀逍遥散。
血瘀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周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有刺痛感。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内有症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①运动锻炼 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均可实施,总之以全身各关节都能活动,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②饮食调理 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可饮少量黄酒,山楂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③药物养生 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④精神调养 血瘀体质者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痰湿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黏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或妇女白带过多。
①环境调摄 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②饮食调理 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避免食积。以防生湿生痰。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薏米、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运动锻炼 痰湿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多余的皮下脂肪逐渐转变成结实的肌肉。气功方面,以动功、保健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
药物养生 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方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
气郁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哎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
①调摄情志 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黄帝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常看喜剧、滑稽剧、相声,以及富有鼓舞、激励意义的电影、电视,勿看悲苦剧。多听轻快、令人欢愉的音乐,以提高情志。多读积极的、鼓舞心志的、富有乐趣的、展现美好生活前景的书籍,以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在名利上不计较得失,知足常乐。
②多参加体育锻炼及旅游活动 因体育和旅游活动均能运动身体,疏通气血,既使人欣赏了自然美景,呼吸了新鲜空气,又调整了情绪,增强了体质。气功方面,以强壮功、保健功、动桩功为宜,着重锻炼呼吸吐纳功法,以开导郁滞。
③饮食调养 可少量饮酒,以活血脉,提高情绪。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大蒜、刀豆、香橼等。
④药物养生 常用以香附、乌药、川栋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如越鞠丸等。若气郁引起血瘀,当配伍活血化瘀药。
2、预防为先,颐养天年
《黄帝内经》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知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有病了之后才知道吃药治疗就像渴了之后才知道挖井,要战斗的时候才想起铸造武器一样,太晚了,况且医学的发展始终滞后于疾病的发生,目前很多疾病仍然没有药物或方法可以根治。这一点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并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要做到预防在先,通过正确的养生方法,增强体质,使体内正气充盛以抵抗外邪,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中医“治未病”的学说,对于癌症及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终生服药的病人意义尤其重大。这些疾病的发生虽然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与环境污染、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更密切相关。所以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治未病,回归简朴的生活,锻炼身体,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从而使我们每一个人健康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第二章 夏季情志养生要点
一、夏应“养长”
《黄帝内经》说夏天应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人的精神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郁郁葱葱,蓬勃向上,心情愉悦,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在精神调养上,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长”(读zh
ng)。因为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让人心烦意燥,心绪不宁,所以夏天更要心情舒畅,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如万物蓬勃生长一样,这就是“夏养长”,因为只有神气充足,人体的机能才旺盛而协调。
二、恬静养神
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首贵静养。《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样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
这在夏天的意义很大,有些人是不是有疑问,夏天不是要“养长”吗?这不是矛盾吗?其实夏天养长是养一种生发的状态,多做户外运动,多与人交往,多想积极开朗的事,这样心情才能畅达;而“养静”就是要心情平静,不急不躁,通过自我调理或户外运动等方式把
心中之抑郁燥热散发出来,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心宁而神安。
三、情志养生
“调情志,重养德”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养生学不可或缺的,对强健身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帝内经》中就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精神情绪的恬静、安详,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杂念,体内的真气就会始终保持充足的状态,怎么会得病呢?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说道
“千般难,不越三条”,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七情不
仅是致病的因素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现代医学也证实不良的情绪可以导致多种疾病。所以调养情志是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七情致病
中医学将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应。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绪,统称“七情”。每个人都会对各种事物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情感,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正如《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七情的条达与脏腑功能的正常有着密切关联,中医认为每一个脏腑都对应于一种情志——“心主喜,肺主忧,脾主思,肝主怒,肾主恐”。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一旦情绪过激,比如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剌激,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就会对相应的脏器造成影响,而产生相应的疾病,故过喜则伤心,大怒伤肝,思虑伤脾,悲泣伤肺,惊恐伤肾。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
喜,指欢喜、高兴。
愉悦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人体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会喜则气缓,即心气涣散。心主血脉,心气虚则不能行血,血运无力导致血液瘀滞于心脉,出现心悸、心痛、中风甚至死亡。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书传》中牛皋因打败了完颜兀术,兴奋过度,大笑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这些都证实了过度的欢喜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致命的危害。《儒林外史》有范进少时多次进京赶考,屡考屡败,到五十多岁终于中举,由于过度高兴,突然颠狂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喜伤心的病例。至于现代人因为过喜导致猝死的病例也并不少见。
忧,是指忧愁、苦恼。
人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适当地忧愁担心无可厚非,但是忧虑太过,表现为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就会“忧则气乱”,因气机紊乱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心悸、胃痛、食欲减退、失眠等种种不适。
怒,即生气。
适度的生气有利于气机的宣泄和情志的调畅,对身体是有益的。但是若暴气暴怒,“怒则气上”暴怒伤肝,就会导致肝气不疏,上犯头目,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肝区疼痛,烦躁易怒,甚至打人毁物。或者气极反静,不言不语,俗称生闷气,这更有害健康,重者会因气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三国演义》中周瑜乃一代英才,文韬武略,英姿勃发,但生性易妒,易气易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暴毙。
思,即思虑。
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都要思考,但若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有脾在志为思”,故过度思虑最易伤脾气,脾胃运化失职,就会造成食欲减低、胃脘涨满、腹胀腹痛等。《吕氏春秋》有因思伤脾的例子: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使其气上,促其吐出胃中积食而痊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压力过大的人,易患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
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惊,指惊吓。
正常人若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但是很快就能恢复。心气虚的人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儿童受到过度惊吓可能导致抽搐。由于“惊则气下”,受惊的人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经常受惊,会损伤人的胆气,使人的胆子越来越小,即使受到外界的一点刺激都会让人心惊胆战,成俗话所说的
“惊弓之鸟”。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
我们常将“惊”、“恐”并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恐常由惊转变而来。“恐则气下”,“恐伤肾”,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
悲,是指悲伤。
遇到难过的事情,因悲伤而哭泣是人们正常的情感反应。中医认为悲则气散,适当地哭泣可以使郁结之气抒发消散,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医学也证实当人悲伤时流泪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有益缓解不良情绪,因此“男儿有泪也要弹”。任何事物都有极限,悲哀太甚或时间过长,则可消耗肺、肾之气,出现气短、心悸、胸闷,在精神上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现代科学证明过度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
从以上我们可以认识到过度的情绪反应对身体伤害之大,故《黄帝内经》指出“智者养生”
要“和喜怒”,即懂得养生的人要会使七情调和,不要超越情感的极限。“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只有身心清静,才能精神内守,如果心情浮躁,就会使精气外泄,甚至神气消亡。
2、注重养德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性,而养性首先即要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生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高寿。
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唐代名医孙思邈不受名利之诱,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凡病家请求出诊,他从不瞻前顾后,不考虑自己的吉凶安危,也不惧怕路途遥远艰险,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要“一心赴救”,而且从不问病患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也不念恩怨亲疏,一视同仁。他不仅在工作中不辞劳
苦,而且在医学研究上孜孜不倦,在古稀之年写下了《千金要方》,直至百岁高龄,仍然思路敏捷,老而不衰,完成了《千金翼方》,至一百零二岁去世。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困住手脚的人,愿意斤斤计较,常常患得患失,他们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又被称为“石头和尚”,九十一岁时无疾而终,谥号无际大师。希迁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米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古人认为要达到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必须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不要与别人攀比,更不要有非分之想,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道德修养。纵观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身心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工作和生活中诸多的压力长期无法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无处宣泄,亚健康和抑郁症成为都市人的多发病。其实,我们如果能够按照《黄帝内经》教诲的那样“恬淡虚无”,稍微降低对物欲的追求,就能够给自己减压,从而达到精神内守,身心愉悦。人生苦短,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是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身心疲惫,还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在了解了中医情志养生的精辟理论后,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并将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
第三章 夏季饮食调摄(一、夏季的饮食原则)
一、夏季的饮食原则
1、夏季宜养心健脾,解暑化湿
中医学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是说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邪最容易损伤心,常导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而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会损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这样更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夏季宜注重养心。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辛凉散发或甘寒清暑的中
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以利心火、散暑热。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长夏,与脾相应。这个时候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人比较容易感受湿邪,而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超出了脾胃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等寒中洞泄一类的脾病了。所以长夏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少生冷,脾虚的人可以少食多餐,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适当吃些辣椒,增加食欲,帮助消化,抵抗湿邪对脾脏的侵扰。也可以服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白术、莲子、茯苓、藿香、白豆蔻之类,既健脾胃,又祛暑湿。
2、夏季饮食要节制
《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之过,伤其正也。”“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食物本来是营养人体的,但是如果饮食不节制,就会适得其反,伤害人体的正气。所以一定要节制饮食,三餐规律,饮食有节,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精神相一致,才能颐养天年。
饮食节制除了要防止暴饮暴食之外,还要注意三餐的时间及分配。早饭要在7点左右,午饭在12点左右,晚饭在18点左右。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枕上记》中说:“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饮膳正要》中说:“晚饭不可多食,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因为晚上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逐渐减低,消耗的热量也比白天明显减少,晚饭吃得过多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同时晚饭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还会增加肠胃负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现象,并影响睡眠,即所谓的“胃不和,卧不安”。特别是老人、小孩消化能力本来就不强,夏季就更差,吃得过饱,难以消化,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胃病,正如谚语所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汉代名医张仲景早在《伤寒论》中就提出“损谷则愈”,即在保持身体基本热量需要的基础上,少吃一点儿,很多病自然就好了。我们现代的一些常见病,如糖尿病、痛风、高血脂,与饮食不节制有密切的关系。古人提出的“损谷则愈”到现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夏季饮食宜苦、辛、酸、咸,少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五味。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我们每天吃的食品都是由这几种味道组成的,设想一下,如果食物中什么味道都没有,那饮食本身就失去了乐趣,人就会没有食欲。当然五味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调味以增进人的食欲,中医论赋予了它更深远的意义。按照五行学说的理论,五味与五行、五脏是相对应的,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像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
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
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适量地摄取五味对人的身体是有益的,能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但五味摄取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致病。因为五味与五行、五脏相应,所以过食五味,就会对相应的脏腑造成损伤。
《黄帝内经》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即咸味食物吃多了,使血在血脉中运行凝滞,甚至改变颜色;苦味食物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辣味的食物吃多了,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的食物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活动不利;甜味食物吃多了,会使骨胳疼痛,头发脱落。其实这些道理我们在生活中都能亲身体会到,比如长期摄入太多盐容易引起高血压,但盐摄入不足也会使人疲乏无力,生白发。因此,在饮食中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即五味搭配适度,才能气血充盛,身体的各个系统的功能才能调和,这才是延年益寿的正确方法。
“天人和一”是中医养生的指导理论,人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所以五味的调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年龄、身体状况、环境地点和季节气候进行调整。就夏季而言,应该适当多吃些苦味及酸味、咸味和辣味的食物,少吃甜味。因为夏季气候炎热而潮湿,苦味可以清热泻火,还可以健脾气、除潮湿。如苦瓜、莴笋、芦笋等,有清心除烦、提神醒脑的作用。夏天出汗过多,尤其是从事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盐分,夏天的饮食比较清淡,佐以少量咸菜,可以增进食欲。另外,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喝水较多会冲淡胃酸,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等能敛汗生津,健胃消食,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若在菜肴中加点醋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夏季胃肠道疾病发生。甜味摄入过多会生湿生痰并且影响食欲,夏季气候潮湿闷热,人体本来就容易生湿,过食甜味更助湿热,导致胃胀不想吃东西,所以夏季不宜过食甜味。
4、夏季不应恣食生冷
《孙真人卫生歌注释》中说过:“盛暑之时,伏阴在内,腐化稍迟,瓜果园蔬,多将生痰,冰水桂浆,生冷相值,克化尤难。”意思是,夏天炎热,阳气宣发在外面,阴气就被郁于体内,如果吃了过多生冷的瓜果蔬菜,就会使寒湿盛于体内,不容易被脾胃消化。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夏天气温高,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热的生理反应。出汗多,饮水多,胃酸易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致使食欲不振,这时,若能在膳食上合理安排,适当吃些冷饮,不仅能消暑解渴,还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有益于健康。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就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不仅违背了“春夏养阳”的原则,还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脾胃阳气已逐渐衰退,过食生冷会进一步伤及肾阳,造成洞泻不止。儿童消化机能尚未充盈,在夏季又易感暑热湿邪,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饮料等,糖分又高,极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长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如果不从饮食上进行纠正,听之任之,就会造成胃肠疾病,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女性有经、带、胎、产的特殊生理过程,容易气虚血亏,血的特性是喜温恶寒,所以女性更不能恣食生冷,尤其是经期、产后更要注意,过食生冷不仅伤害脾胃,更可以造成子宫寒症引起白带过多,痛经,甚至不孕。这可不是吓唬大家,中医治疗不孕症首先要求忌生冷。所以夏季吃生冷一定要节制。
5、夏季饮食宜清淡
《吕氏春秋》中曰:“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经常吃肥甘厚腻、煎炒烹炸、过于辛辣的食物,可在体内生痰湿,日久使肝阳上亢、脾阳虚衰。其实无论在哪个季节都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尤其是夏季。因为在夏季,人体本身顺应阴阳变化而出现阳气宣发,若是常吃肥甘厚腻之品,会加重脾胃的负担,造成脾阳虚弱,而出现痰湿。故《孙真人卫生歌注释》说:“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节减,使脾胃易于磨化,则腹疾不生。”是说夏
天要吃脾胃容易消化的简单的饮食,这样才能杜绝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清淡的饮食,就是平常说的“粗茶淡饭”。主食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豆类、蔬菜、水果、菌类为主。清淡饮食不是完全的素食,肉类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完全素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所以对肉类要少食、淡食。烹饪以清蒸、水煮为主,减少煎炸,少放油盐,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
6、夏季饮食要注意卫生
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饮水洁净,不得瘟疫。”“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钻燧改火,可去温病也。”“病从口入。”说明古人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不干净的饮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调疾饮食辩》中说:“春夏大雨,山水暴涨,有毒,山居别无他水可汲者,宜捣蒜或白矾末少许,投入缸中。”《本草正义》中记载:“故时疫盛行,宜浸贯众入水缸中,常饮则不传染,而井水沉一枚,不犯百毒,则解毒之功,又其独著。”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人在预防夏季消化道传染病方面的聪明智慧。
夏季尤其是长夏,潮热的气候特别适合细菌和病毒的滋生繁殖,再加上夏天人们喝水多,胃酸被稀释,消化道的防御功能减弱了,再不注意饮食卫生就特别容易患肠炎、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最主要的措施。不要买变质的食材,食物最好现做现吃,过夜食物要充分加热后再吃,生吃瓜果要清洗消毒。在做凉菜时,应加蒜泥和醋,既可调味,又能杀菌,还有增进食欲的作用;不要过食生冷,保持脾胃功能的强健。注意这些方面就可以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Tips1饭后注意事项
饭后音乐助消化 《寿世保元》中:“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脾喜欢听音乐的特性,音乐可以促进其消化食物的功能。
道教的文献中也有“脾脏闻乐则磨”之说。所以吃完饭之后,一边洗碗,一边听一些音乐,让脾胃闻乐而动。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音乐能通过刺激人的神经从而起到相应的生理作用,当然脾在这个时候应该喜欢一些轻柔抒情的音乐,千万不要听疯狂火暴的音乐,这样脾也会疯狂的!
饭后缓行助健康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过:“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踟蹰,就是行走缓慢,几乎像停留在原地一样。但是民间有句俗语是“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似乎运动量就大些。饭后不能马上坐下或躺下睡觉。因为不运动会使血流运行缓慢,流到胃部的血液就会减少,而且饭后即躺还有可能造成食物返流上来形成反流性食管炎。所以饭后应适量运动,但也不能过量运动,运动过度可以影响肠胃的蠕动,引起胃痛、腹痛。所以饭后稍微休息10分钟再缓行比较合适。
Tips2体质不同,食物不同
正如在第一章中说的,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造成每个人体质的特殊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吃同样的食品,不同体质的人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比如吃冷饮,有些人在寒冬腊月吃了感觉很舒服,好像身体里有一股热终于被清掉了似的,可是有些人在三伏天仍不敢享受,勉强吃了就会胃痛甚至腹痛、腹泻。这就是体质的差别,上述这两种人的体质就属于“阴阳失衡”。
很明显,喜欢在冬天吃冷饮的人属于热性的体质,也就是阳气旺,夏天本就属火,阳气旺盛,所以体质偏阳的人在饮食方面喜欢选择性质寒凉的食品以清火养心。那么在夏天都不能吃冷饮的人就是寒性的体质,也就是偏阳虚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在饮食方面应选择温热的食物以温中健脾。阳盛体质和阴虚火旺的人,基础代谢率旺盛,这两类人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性质寒凉的食物,以制约身体的内热。阳虚体质的人,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生的热量少,这类人在饮食上应该多选择性质温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阳气。
当然,大部分人属于阴阳基本平衡,中医称为平性,只要顺应夏季饮食的规律就可以了。但是人体的阴阳始终处于一种调节状态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平衡,如果环境、工作、年龄等发生变化时,人的体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一些女性在年轻时体质偏阳虚,喜热怕冷,但是到更年期时却变化成为喜凉怕热的阴虚体质,这时就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使阴阳达到新的平衡。
第三章 夏季饮食调摄(二、夏季的有益食物)
二、夏季的有益食物
蔬菜中所含营养的多少与光合作用关系密切。夏天生长的蔬菜多是露天种植,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有利于其中叶绿素、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的积累和转化。同时,露天种植有利于促进植物的代谢和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增加蔬菜中的矿物质含量。相反,冬春季节在温室大棚中种植的蔬菜,由于通风不好而导致蔬菜表面水分蒸发减少,相应地从土壤中吸收的矿物质也随之减少。另一方面,因为大棚中气温较高、湿度大,蔬菜病虫害比较严重,导致农药使用量加大。如果大棚光照不均匀,通风不好,不利于农药降解,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在蔬菜上。可见夏季的应季蔬菜其营养价值、安全性都优于大棚蔬菜。夏天是补充营养的大好时机,应多吃应季蔬菜。让我们看看哪些蔬菜更有益于夏季养生。
性味 味甘淡,性凉。入肺、大小肠、膀胱经。具有利水、消痰、清热、解毒的功效。
营养成分 冬瓜每100克含蛋白质1.5克、糖8克、粗纤维15克、灰分1.1克、钙72毫克、磷45毫克,铁1.1毫克、胡萝卜素0.04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1.1毫克、维生素C
功效 冬瓜是四季都可食用的蔬菜,更适合于夏季食用。因为它甘淡的特性有很好的利尿作用,所以在夏季尤其是闷热潮湿的长夏,经常吃冬瓜,可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并清除湿热,冬瓜皮的利水作用更加显著,因为南方的冬瓜皮光滑没有芒刺,所以可以连皮一起食用。冬瓜含钠量较低,含糖量也低于2%,最适于糖尿病患者饥饿时食用。对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肾炎水肿等疾病有良好的食疗作用。科学研究还发现,冬瓜含有丙醇二酸,对糖分转化为脂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具有减肥降脂的作用。冬瓜还有解鱼毒、酒毒的功能。
药用 冬瓜籽有清肺热、化痰、排脓、利湿的作用,是治疗肺脓疡、痰热咳嗽、男子白浊、女子白带等的常用中药。冬瓜皮能利小便、消水肿,可以用于各种水肿,还可以治疗身体水湿过重造成的单纯性肥胖,安全并且效果很好。
精选食疗方
冬瓜老鸭汤
原料:瘦型鸭500克,冬瓜1 000克,大葱1根,生姜片少许,盐少许,料酒1茶匙。
做法:把鸭肉洗净,切成小块。把冬瓜洗净,切块。在沙锅或者煮锅中倒入冷水,把洗净的鸭肉放进去。用中火把水煮沸,撇去浮在水面的血沫,往锅中放入葱、姜、盐和料酒,用文火炖大约1小时。等鸭肉煨到七八成熟后,放入冬瓜,再炖约1小时,直到冬瓜变软即可。
特点:此汤具有健脾、清暑、滋阴的作用。
冬瓜赤豆汤
原料:冬瓜200克,赤小豆25克。
做法:将赤小豆先加水煮至将熟时放入冬瓜同煮,直至冬瓜熟透,根据个人味道放少许盐或糖调味。
夏季食用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脾、利湿作用。单纯性肥胖者可以将它作为晚餐经常食用,一定会收到惊人的效果。
莲藕冬瓜扁豆汤
原料:莲藕 200克,冬瓜 500克,扁豆 100克,瘦肉 150克,姜 2片,盐适量。
做法:莲藕去皮洗干净,切块。冬瓜洗干净,切厚块。扁豆洗干净。瘦肉洗干净,汆烫后再冲洗干净。水适量,下莲藕、冬瓜、扁豆、瘦肉、姜片,水开后改慢火煲2小时,用盐调味即成。
特点:冬瓜与莲藕相配,增强清暑热的功能,加入扁豆使健脾利水的作用更强,夏天来一碗,暑热全消。
原料 冬瓜500克,姜25克。
做法:冬瓜去皮、去籽,洗干净,切成块状。在锅内加水1
500毫升,水滚后加入姜片及冬瓜,焖煮40分钟,熄火后盖上锅盖再焖20分钟即可。
这是在南方夏季经常饮用的消暑茶,加入少量生姜可以降低冬瓜的凉性,所以特别适合胃气虚及胃寒而又水湿较重的人服用。
在寒凉性质的食物中冬瓜属于二星级。故古书中记载说“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若虚寒肾冷、久病滑泄者,不得食”。所以,脾胃虚寒和肾虚腰痛的人不宜过多食用冬瓜。
性味 味甘,性寒。
营养成分 黄瓜的含水量极为丰富,为96%~98%,因此热量极低,而且还含有丙醇二酸及丰富的维生素E,是美容减肥的极佳食品。经常食用或切成片贴在皮肤上可有效地防止皮肤老化,延缓皱纹的生成,所以黄瓜被称为“厨房里的美容剂”。
功效 黄瓜中含有的葡萄糖苷等成分有降血糖的作用,对糖尿病人来说,黄瓜既可以做蔬菜,又可以作为充饥的食物。黄瓜中含有的葫芦素C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防癌作用。中医认为黄瓜具有清热、利尿、除湿、滑肠、降脂的功效。
药用 《本草求真》称黄瓜“气味甘寒,能清热利水” 。《滇南本草》称黄瓜可以“解痉癖热毒,清烦渴”
。可用于身热烦渴、热毒疮疡、黄疸热淋、小便赤黄等湿热症。
注意事项 黄瓜的寒凉性为三星级,多食易耗损正气,有伤脾胃,所以不要空腹生吃黄瓜。老人、儿童、孕妇、胃寒腹泻者、四肢不温者,均不宜多吃。
精选食疗方
蒜泥拌黄瓜
原料:黄瓜3~5根,大蒜3~5瓣。
做法;将洗净的黄瓜用刀拍碎,放1/3小勺食盐拌匀,腌15分钟。将3~5瓣大蒜剁碎成蒜泥,备用。将黄瓜渗出的汁水滤去,然后加入蒜泥、香油、酱油、香醋、少量糖和味精拌匀即可(喜欢食辣的朋友,可加入适量辣椒油)。
原料:黄瓜3根,橘子3瓣,西红柿10克,葡萄干10克,蛋黄酱、精盐少许。
做法:将葡萄干洗净,用温水泡软。黄瓜去皮,涂少许盐,切成小片。西红柿用开水烫一下,去皮,切成小片。橘子去皮、去核,切碎。将葡萄干、黄瓜、西红柿、橘子放入盘子中,加入蛋黄酱拌匀即成。
小黄瓜拌海蜇
原料:小黄瓜 3 根,海蜇皮 100 克,姜丝、米醋、酱油、味精、芝麻油各适量。
做法:小黄瓜洗净,略刮一下表面的小刺,去籽,切成粗丝。海蜇皮切成丝,漂净咸味和沙子,捞出挤干水分,放适量姜丝、米醋、酱油、味精、芝麻油,与黄瓜丝一起拌匀即成。味道以咸中带酸,略有姜丝辣味为好。
黄瓜最好的吃法是凉拌,可以根据个人体质选择不同的配料。胃寒的人可以配以姜丝或辣椒。也可以榨汁服。不喜欢生吃的人可以炒或做汤,但加热时间不能长,避免颜色变黄,维生素被破坏。
又名癞瓜、凉瓜。
性味 味苦,性寒。
营养成分 苦瓜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最好的夏季食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脂肪,各种氨基酸,苦瓜甙,糖类,维生素A、B、C等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以及人体必需的无机盐和钙、磷、铁等矿物质。
功效 中医认为它的寒性可以清热,而苦味有燥湿、清热、开胃的作用,古书记载它具有“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的特点,就是说苦瓜如果熟食寒性就会降低,能保持一定的清热作用而不容易损伤脾胃,同时增强开胃的作用。所以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苦瓜都是人们夏季最喜爱的蔬菜之一。尤其广东地区善用苦瓜加上不同配料煲各种汤,味道非常鲜美。苦瓜虽然味苦,但和其他菜一起烹制时却不会把苦味传给别的菜,人们称其为“君子菜”。
药用 苦瓜还有清肝热、解热毒的功效,可用于防治中暑发热、热病烦渴、肝热目赤、肠炎痢疾、痈肿丹毒等病症。它的主要成分苦瓜甙及多种氨基酸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对糖尿病人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精选食疗方
冰镇啤酒苦瓜
原料:苦瓜500克,啤酒500克,蒜蓉、食盐、味精、麻油、香醋适量。
将苦瓜洗净,去头尾,竖刀一切为二。将啤酒倒入保鲜盒内,将苦瓜浸入啤酒中,用保鲜纸包裹,放进冰柜内冷泡12小时,取出斜刀切片。用蒜蓉、食盐、味精、麻油、香醋调制成蒜汁。将苦瓜片蘸汁食用。
特点:这是一道用苦瓜做的凉菜,特点是香脆爽口,有开胃解暑的功效。但偏寒凉,应注意少食,避免损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寒的人更要慎食。
原料:苦瓜3根,小葱2根,盐1/2匙,味精1/2匙,糖3匙,麻油1/3匙。
做法:先将苦瓜洗净,纵向一剖为二,去籽切片。小葱切成段,放入油锅内爆香,下入苦瓜,迅速翻炒,与此同时加入盐、糖,约炒1分钟后,加入味精,翻炒半分种熄火,淋上少量麻油,即可装盘。
原料:苦瓜1条,肉馅 100克, 胡萝卜50克,
葱、姜、香菜少许,酱油、淀粉各1大匙,盐、麻油各少许。
做法:苦瓜洗净,切成2厘米圈状,去籽。胡萝卜和姜去皮,切末,葱洗净切末,一起放入碗中,加肉馅及调味料搅拌均匀,填入苦瓜内,盛在盘中。锅中倒入适量麻油烧热,爆香姜末,加入适量水煮滚,淋在苦瓜上,再连盘放进蒸锅蒸15分钟后取出,撒上香菜末即可。
苦瓜排骨煲
原料:苦瓜300克,排骨250克。
做法:苦瓜切开去籽,排骨洗净,加水及少量料酒、姜、葱,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炖2~3小时,吃时加少许盐。
特点:由于小火长时间炖煮,苦瓜中的苦味素挥发了一些,肉中的氨基酸却大量溶解在汤里,淡淡的苦味,使汤味非常鲜美而不腻。夏季经常食用不仅能解暑热,还能补充丰富的蛋白质。喜欢苦味重的人可以后下苦瓜。
做法:苦瓜洗净,去籽切片,凉干备用。
服法:每次取5~10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夏天可以加入少量白菊花或鲜薄荷,加强清暑热的作用;秋冬季可配以枸杞子,起到补肝肾、清虚热的作用。
又名洋柿子、西红柿、番李子。
性味 味甘酸,性微寒。入脾、胃、肾经。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凉血平肝、清热解毒的功效。
营养成分 西红柿本来只是夏季的特有蔬菜,现在由于温室技术的普及,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不过还是夏季大田的西红柿味道最好,营养成分最全面。
每100克番茄含蛋白质0.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3.3克,磷22毫克,铁0.3毫克,胡萝卜素0.25毫克,硫胺素0.3毫克,核黄素0.03毫克,尼克酸0.6毫克,抗坏血酸11毫克。此外,还含有维生素P、番茄素、谷胱甘肽、苹果酸、柠檬酸等。
功效 西红柿中的柠檬酸、苹果酸、番茄素和糖类,有促进消化的作用,番茄素还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西红柿中的胡萝卜素,可保护皮肤弹性,促进骨骼钙化,还可以防治小儿佝偻病、夜盲症和眼干燥症。西红柿中的纤维可与胆固醇产生的生物盐相结合,使其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生物盐可以分解肠内脂肪,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所以经常吃西红柿会起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从而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西红柿中的维生素B还可保护血管,防治高血压。维生素B1有利于大脑发育,解除脑细胞疲劳。
经科学研究发现,西红柿内含有的谷胱甘肽在人体内的含量越高,癌症发病率则越低。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而且比较耐热,无论生吃还是做菜人们都可以吸收。它还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雀斑和色素沉着,起到抗衰老和美容作用。近年来人们又发现西红柿的番茄红素具有抗老化及抗癌效果,由于番茄红素是脂溶性的,所以生吃时无法吸收,最好做熟吃。
注意事项 西红柿虽然好处多多,但其性寒凉,脾阳虚、经常便溏泄泻者不宜多食。空腹时更不能多吃,轻者伤脾胃,重者可能会形成胃结石。
精选食疗方
西红柿炒肉片 
原料:精肉、西红柿各200克,菜豆角50克,葱、姜、蒜各适量。
做法:先将猪肉切成薄片,西红柿切成块状;菜豆角去筋,洗净,切成段状;炒锅放油50毫升,上火烧至七成热,先下肉片、葱、姜、蒜煸炒,待肉片发白时,再下西红柿、豆角、盐略炒。锅内加汤适量,稍闷煮片刻,起锅时再加味精少许,搅匀即可。
特点:此菜具有健胃消食、补中益气的功效,对于脾胃不和、食欲不振的患者尤为适宜。
西红柿豆腐羹  
原料:西红柿、豆腐各200克。
做法:将豆腐切片,入沸水稍焯,沥水待用。西红柿洗净,沸水烫后去皮,剁成蓉,下油锅煸炒,加精盐、白糖盛出待用。油锅下清汤,放入豆腐,加少许精盐、白糖、味精、胡椒粉,烧沸入味。用湿淀粉勾芡,下西红柿酱汁,推匀,出锅即成。
特点:此羹具有健补脾胃、益气和中、生津止渴之功效,适合脾胃虚寒的人。
性味 味甘,性凉。入胃、肠经。
营养成分 每100克茄子含有蛋白质2.3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3.1克,钙22毫克,磷31毫克,铁0.4毫克,胡萝卜素0.04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04毫克,尼克酸0.5毫克,抗坏血酸3毫克。特别是维生素P的含量很高,每100克茄子中即含维生素P750毫克,这是许多蔬菜、水果望尘莫及的。
功效 维生素P能使血管壁保持弹性和生理功能,防止硬化和破裂,所以经常吃些茄子,有助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和出血性紫癜。茄子含有维生素E,有防止出血和抗衰老功能,常吃茄子,可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不致增高,对延缓人体衰老具有积极的意义。
药用 中医有“药食同源”的理论,所以我们吃的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如古书《滇南本草》记载,茄子能散血、消肿、宽肠。所以,大便干结、痔疮出血的人,多吃些茄子大有益处。可以选用紫茄同大米煮粥吃。《滇南本草》中说将带蒂的茄子焙干,研成细末,用米汤调服更好,可治疗便血,研成的细末也可作外用。由于茄子有清热凉血、消肿解毒的功效,所以夏天食用,有助于清热解暑,对于容易长痱子和疮疖的人,尤为适宜。
注意事项 茄子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所以因脾阳不足而消化不良、容易腹泻的人,则不宜多食,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
精选食疗方
炸茄饼  
原料:茄子300克,肉末100克,鸡蛋2个,葱花、姜末各适量。
做法:先将茄子洗净去皮,切成直径3厘米长的夹刀片(第一刀切断,第二刀相连)。肉末内加黄酒、精盐、葱、姜与味精,搅拌均匀。鸡蛋打散,加淀粉调成糊。茄饼内夹入和匀的肉末挂鸡蛋糊,锅内放油烧至六成热时,逐个下锅炸至八成熟时捞出,待油温升到八成热时,再将茄饼放入复炸,至酥脆出锅,撒上椒盐末即成。
特点:此菜香脆可口,夏天配以绿豆稀饭既可使人食欲大开,又不会因吃煎炸食品而上火。
蒸茄子  
原料:茄子250克。
做法:茄子洗净,切大条状,放入碗中,入蒸笼蒸10分钟左右。将蒸熟的茄子取出,趁热放盐、蒜泥,淋上麻油即成。放凉后即成凉拌茄泥。最适宜夏季食用。
虾仁茄罐  
原料:茄子750克,虾仁50克,瘦肉150克,鸡蛋2个,冬菇、净笋各25克,葱、姜末各适量。
做法:先将茄子削成1厘米厚的圆片,每片挖成象眼花刀;猪肉切成4厘米长丝;笋、冬菇切成丝。用开水把冬笋丝、冬菇丝烫一下,将水控干待用。坐炒锅,将油烧温,先把虾仁炒一下,捞出,再下茄片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将鸡蛋炒熟备用。坐炒锅,将肉丝、面酱放入,加葱、姜,炒熟后放入虾仁、鸡蛋、冬菇丝、笋丝,烹入料酒、酱油,加味精和少许汤拌匀,装盆中作馅。最后取一只碗,碗底铺一片茄子,贴靠碗边围上茄片,把馅装入碗内,上面盖上茄子片,上蒸笼蒸熟,蒸熟后的原汤倒勺内,将茄子罐合入平盘,锅坐火上勾芡,加花椒油,最后把汁浇在茄子罐上即成。
又名香芹、水芹、旱芹。
性味:性凉,味甘辛。入肺、胃、肝经。
营养成分:芹菜的营养很丰富,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尼克酸、维生素C、钙、磷、铁、钾、钠、镁、氯,还含有挥发油、芹菜贰感、佛手柑内酯、有机酸等物质。
功效:芹菜常被分为水芹、旱芹两种,水芹主要产于南方,旱芹则生于北方。由于两种芹菜的生长环境不同,食疗功效也略有差别。
水芹含多种氨基酸、挥发油、水芹素等。水芹的水煎液对肝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肝炎、肝功能不全者宜常食之。水芹含有抑杀结核杆菌的成分,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故结核病患者可多吃些水芹。水芹还对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如泌尿系统感染者,可取水芹500克,去叶留梗,捣烂取汁,凉开水送服,每次服30毫升,每日2~3次。
旱芹含有机酸、芹菜素、芹菜苷和挥发油,芹菜素可谓是其中的功臣,它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能降低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对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有一定作用,因此,旱芹特别适合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食用。
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芹菜性凉,有平肝、清热、凉血、除烦的功效。但是芹菜质滑,故脾胃虚寒,胃寒受凉容易泄泻的人应该少食。
精选食疗方
芹菜拌干丝  
原料:芹菜250克,豆干300克,葱白、生姜各适量。
做法:芹菜洗净切去根头,切段;豆干切成细丝,葱切段,生姜拍松。炒锅置旺火上,倒入花生油,烧至七成热,下姜、葱煸过加精盐,倒入豆干丝再炒5分钟,加入芹菜一齐翻炒,炒熟起锅即成。
特点:鲜香可口,具有降压平肝的功效。
芹菜粥  
原料:芹菜40克,粳米50克,葱白5克。
做法:芹菜洗净去根,锅中倒入花生油烧热,放入葱花煸香后加入芹菜,炒断生后盛出,放入煮好的粥内再稍煮,调味即可。
特点 此粥具有清热、利水的功效,可作为高血压、水肿患者的辅助食疗方。
糖醋芹菜   
原料:芹菜500克,糖、醋各适量。
做法:将嫩芹菜去叶留梗洗净,入沸水氽过,待梗软时捞起沥干水,切寸段,加糖、盐、醋拌匀,淋上香麻油,装盘即可。
特点:本菜酸甜可口,去腻开胃,具有降压、降脂的功效,高血压患者可常食。
芹菜炒香菇   
原料:芹菜300克,水发香菇50克,盐、醋、淀粉、酱油、味精、菜油各适量。
做法:将芹菜去根、叶,洗净,切成寸段放入碗内,加入少许精盐拌匀,放置1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香菇切片待用。碗中放入适量淀粉、味精、酱油、醋,加清水50毫升,兑成调味汁待用。炒锅烧热后,倒入菜油30克,油炼至无泡沫、冒青烟时,入芹菜煸炒2~3分钟,投入香菇片迅速炒匀,再加入酱油稍炒,淋入芡汁速炒起锅即成。
特点:芹菜有降压作用,香菇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其中钾的含量高,适宜高血压和低血钾患者食用。香菇中的香菇嘌呤可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形成,促进胆固醇的分解和排泄,从而防止血脂升高。
性味 味甘,性寒,无毒。
营养成分 芦笋含丰富的蛋白质,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水溶性糖类,还含有天门冬酰胺、多糖类(戊聚糖、木聚糖)、烟酸、糖醛及多种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钾、铬、皂角苷。芦笋中的维生素C在夏季含量较多。
功效 天门冬酰胺可以提高肾脏细胞的活性。铬和皂角苷有促进脂肪代谢的功效,可以降低人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而且芦笋热量低,每100克只含约20千卡热量,是减肥佳品。
功效 芦笋可以退热除烦、止血止呕,所以对胃热上逆、食欲不好的人有很好的清热开胃效果。也可以治疗外感热病后出现的口渴及小便短涩。有人称赞芦笋“味甘近补而不助邪,性凉善清而不伤胃”,无病之人暑日常饮芦笋煮的水代茶,则暑热、疟、痢诸病可一概扫除。《本草纲目》说芦笋可“解诸肉之毒”,肉毒即肿瘤,即芦笋有抗肿瘤的作用。
别名番瓜、倭瓜,属葫芦科植物。
性味 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温补脾阳、消炎止痛、解毒杀虫的功效。
营养成分 南瓜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瓜氨酸、精氨酸、天门冬酸、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葫芦巴碱、腺嘌呤、胡萝卜素、葡萄糖、蔗粮、戊聚糖、甘露醇,大量的维生素B、C和E,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镁、铁、铜、硒、锌等。
功效 南瓜中的胡萝卜素特别丰富,每100克鲜南瓜中含有2.4毫克的胡萝卜素,其被人体吸收后,在肝脏中可转化为维生素A,有防癌和抗癌作用。南瓜中还含有一种能分解亚硝胺的酵素,也能防癌。南瓜中硒和维生素E的含量较高,也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而南瓜中的锌具有预防前列腺肥大和增强性功能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南瓜子治疗前列腺肥大的作用已被临床证实。所以常吃南瓜对人体是非常健康的。
精选食疗方
原料 南瓜1斤半,上好珍珠米6两。
做法 先将南瓜去皮洗净,切成块状备用。
淘净米后再泡30分钟,让米粒充分吸收水分,才能熬煮出又软又稠的粥。将米及南瓜块置入锅中,加入适量水,水以超过原料最上边沿15厘米为妙。先用猛火煮,然后改用文火,不断搅拌,真至米粒完全烂熟,即可成就一锅美味的南瓜粥了。
南瓜排骨盅 
原料 小南瓜一个,排骨6块,糯米小半碗。
糯米用水泡一下午。排骨用姜、酱油、蒜、料酒、盐、味精腌两个小时入味。将南瓜顶端切下来,这就是南瓜盅的盖。把南瓜瓤全掏出来,洗干净。把泡好的糯米及腌好的排骨放进去,以能盖上盖为宜。盖好南瓜盖,放锅里蒸90分钟即可。
性味 味辛,性温,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营养成分 大蒜的营养成分为蛋白质、脂肪、糖类及维生素A、B1、C等。大蒜中还含有大蒜素,是大蒜的精华所在,也是大蒜杀菌的有效成分。
功效 大蒜有“天然广谱抗生素”之美称,对肠道中的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和沙门菌等,呼吸道的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和葡萄球菌等,以及霉菌、滴虫、蛲虫等,都有很好的杀灭和抑制作用,新鲜大蒜无大蒜辣素,而含一种大蒜氨酸,因此新鲜大蒜不辣,此酸被大蒜中存有的蒜酶分解后生成大蒜辣素,辣味倍增,老蒜越辣,杀菌作用越强。
注意事项 大蒜的辛辣味导致人们吃过大蒜后嘴里会很长时间留有大蒜味,极其影响人际交往,有很多人不敢吃。其实与生蔬菜同食,或生食大蒜后饮牛奶,口中含茶叶或用绿茶嗽口,便可迅速地缓解异味。
Tips1吃大蒜可防病
炎热的夏季是急性菌痢和急性肠炎的好发季节,每日吃几瓣生大蒜,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流感流行时,除可生吃大蒜或醋蒜外,还可将生大蒜捣烂,加10倍的水,取其汁液做点鼻用,也可起到预防作用。最新科学研究发现,经常吃生大蒜,可预防胃癌,原因是胃癌的发生与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简称HP)密切相关,大蒜有抑制和杀灭HP的作用。大蒜含丰富的硒,人体内如有足够的硒便可降低肿瘤的发生。在日本已经从大蒜中提取了有效成分,生产出预防高血脂和肿瘤的保健品。所以患有高脂血症的人经常吃生大蒜,对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是大有益处的。
Tips2吃大蒜要讲究科学方法
首先,大蒜最好生吃。因大蒜汁液经加热处理后,有效成分即被破坏,故大蒜杀菌以生用为佳。其次,要捣碎吃。因蒜头的鳞茎中含有蒜氨酸和蒜酶成分,这两种成分在鳞茎中是独立存在的,把蒜捣烂后有助于这两种物质互相接触,并在蒜酶的作用下,使蒜氨酸得到分解,从而生成有挥发性、杀菌力强的大蒜辣素。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不宜多吃生蒜,因为生蒜刺激性大,会促使肠壁血管进一步充血水肿,可能加重病情。中医古书多有记载“有眼疾勿食大蒜”,因为大蒜属于辛温之品,吃多了不仅容易导致肝血亏虚,目无所养,还会助火伤目,加重眼疾。所以患有青光眼、白内障、结膜炎、麦粒肿、干眼症等眼疾的人最好少吃生蒜。
精选食疗方
金香大蒜  
原料 大蒜400克,咸鸭蛋黄4个。
将大蒜剥去外皮,选择大小近似均匀的蒜瓣用刀两头切齐。炒勺上火,放入油烧至七成热,将蒜瓣入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控净油。炒勺中略留底油,放入葱姜末和熟鸭蛋黄煸炒。待鸭蛋黄炒散后放入炸好的蒜瓣,再略翻炒。火不宜过大,油温不宜过高,蒜瓣一定要炸透,使鸭蛋黄裹在蒜瓣上。出勺时放入少许味精即可。
吉士蒜香片  
原料 大蒜,吉士粉。
大蒜剥皮,挑选大瓣,改刀切成铜钱厚的长方形片。用盐略腌,使蒜片蘸匀吉士粉。炒勺上火,放入油烧至六七成热,下入蒜片,炸至焦脆捞出装盘即可。要注意油温不要太高,以免蒜片炸得过火。
韩国蒜蓉泡菜   
原料 大白菜2
000克,大蒜800克,大葱800克,胡椒面50克,红辣椒150克,生姜150克,牛肉汤1
500毫升,淡酱油150克,味精10克,白糖400克,盐250克。
将大蒜、大葱、姜去皮,洗净,切成碎末,红辣椒洗净去蒂根,也切成碎末。大白菜去根,将老帮劈成两半,洗净晾干,然后放入瓷坛中。分层撒上盐和胡椒面,加盖盖好,腌制一天后用凉水冲洗白菜,并把白菜水分挤去,重新一层层把白菜码在坛子中,每层中间撒上一层蒜、葱、姜、辣椒末,再把牛肉汤、白糖、味精、酱油调匀后,倒入坛子中,封紧坛口。冬天可以放在屋子外面,但夏天一定要放入冰箱中存放,低温环境是成功的关键,3天后即可食用。
蒜香土豆泥   
原料 土豆500克,牛奶200克,大蒜100克,黄油50克,盐、胡椒粉少许。
做法 先将土豆洗净,削去皮,放入锅内,加入水和牛奶煮熟后将余汤汁倒出。用勺
子把土豆压成泥状,越碎越好,如果太黏,可适当加入牛奶或开水调合,同时加入盐和胡椒粉。
炒勺上火,放入牛油,将切好的蒜末炒出香味来,浇在土豆泥上或与土豆泥拌匀即可。
性味 味辛,性温。
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生姜中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和芳香等油性的挥发油、姜辣素等成分,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兴奋神经系统,有助于祛风散寒,并能加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有温中止呕、和胃止泻之功效。
药用 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就有“生姜治百病”之说。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谚语。可见古人早已经发现姜的食用和药用的价值。中医认为生姜能“通神明”,即提神醒脑。夏季若因中暑而昏厥不省人事时,用姜汁一杯灌下,能使病人很快醒过来。对一般暑热,表现为头昏、心悸及胸闷、恶心的病人,适当喝点生姜汤大有裨益。我国传统的防暑中成药——人丹,里面就含有生姜的成分,有驱风健胃、提神醒脑的作用。
Tips1夏季吃姜的三大作用
促进食欲 由于暑为夏季的主气,人体受暑热侵袭后会导致出汗过多,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此时人又多贪食冷饮,体内易产生寒湿之邪,影响脾胃。而生姜有温胃的作用,可消除胃中的寒饮,其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舌上的味觉神经,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消化功能。生姜还能刺激小肠,使肠黏膜的吸收功能增强,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因此,夏日食姜可显著改善食欲。
解毒杀菌 夏季人们喜欢生吃蔬菜,爽口又开胃,如果蔬果上残留的细菌没有被清洗干净,食用后,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生姜所含的挥发油有杀菌解毒的作用,所以生吃蔬菜时最好多放一些生姜。另外,夏季的各式各样的海鲜令人大饱口福,更有些人嗜好吃生的海鲜,如生蚝等。这时千万别忘记生姜。生姜是食用海鲜时必不可少的。它既可解毒又可调味,更可以制约海鲜寒凉的性质。用生姜水含漱治疗口臭和牙周炎有显著的效果。
温胃散寒 在夏天,一些人经常在满身大汗后马上直吹电风扇或空调,贪一时的痛快,这样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益。因为出汗时毛孔是张开的,寒邪可以直接损伤人体阳气,人们会出现头痛、发热、怕冷等风寒感冒的症状。而夏季过食生冷也容易造成胃脘冷痛、泄泻便溏等寒伤脾胃的症状,这时及时喝一些生姜水,温脾胃,散寒邪,很快可以缓解上述症状。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夏天不妨经常喝点儿姜水来养护阳气,预防疾病。
Tips2夏天吃姜应注意以下问题
◎ 吃生姜并非多多益善。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出汗多容易伤津液,会出现口干、烦渴、咽痛等现象,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不宜过量食用。
◎ 凡属阳盛或阴虚火旺的体质,如有目赤肿痛、烦躁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症状的人最好不要多吃生姜。
◎ 生姜红糖水只适合于风寒感冒或胃寒患者,不适于风热感冒者,更不宜用它来治疗中暑。
◎ 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因为生姜皮有加速排汗及利水的作用,所以吃姜不要丢了珍贵的姜皮。
◎ 千万不要吃烂了的生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黄樟素,它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甚至诱发肝炎、肝癌、食道癌等。所以老百姓常说的“烂姜不烂味”的说法是错误的。
近几年山野菜成为人们盘中的新宠,科学发现这些野菜所含的营养物质十分丰富,而且因为它们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因此非常适合在夏天吃。下面就介绍几个常见的山野菜:
野茼蒿,又名假茼蒿、冬风菜。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多生于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洞边。它具有行气利尿、健脾消肿、清热解毒的功能。
用开水漂烫后炒食或调拌凉菜吃,味道鲜美。
马齿苋又名长命菜、瓜子菜、五行草,是马齿苋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夏季是马齿苋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平日里人们吃腻了鱼肉,正好用野菜来清理肠胃。马齿苋不仅鲜嫩可口,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防病保健作用,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的佳肴。现在一些大饭店里供应各种马齿苋食品,并且价格不菲,可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天然食物的重要性。马齿苋实为天然野生佳蔬。
性味 性味甘酸,微咸,寒滑。归肝、大肠二经。
营养成分 马齿苋所含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量的钾盐,并含有苹果酸、柠檬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草酸、树脂、黄体酮、蛋白质及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对人体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功效 马齿苋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较高,中医认为马齿苋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消炎、利小便、止渴生津、除湿、泻热、散瘀之功效。经常食用马齿苋,不仅可以补充身体营养,并且由于它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更能利肠通便。
食用方法 马齿苋的食用方法很多,采茎叶洗净后炒食;凉拌时多放蒜,味道特佳;做馅、煮粥、做汤,风味更是独特。还可爆炒。将新鲜的马齿苋冼净、沥干水分后,加些面粉,拌匀后一同蒸,蒸好后,调一些蒜醋汁,蘸食,鲜美爽口,开胃健脾。也可以将它晒干后储存起来,吃时可用水泡开,洗净后同肉蒸或烧,味道同样鲜美。
注意事项 要吃新鲜的,不能吃隔夜的。
精选食疗方
马齿苋田螺粥   
把田螺先用水泡20分钟,洗净,放入沸水中,用文火煮至田螺肉变色,捞出,挑出螺肉,用刀剁碎备用。待粥熟透时,倒入马齿苋,继续煮几沸,马上拌入田螺肉,点入味精,搅匀即可食。
凉拌马齿苋  
先将马齿苋用清水洗净,下入沸水锅里焯透后,用清水漂洗2~3遍,用刀切成段,放入容器中,加适量调味料如蒜泥、麻油、酱油、味精,搅拌均匀即成。
绿豆马齿苋汤   
先把绿豆洗净放入煲内煮约15分钟。再放入马齿苋、蒜仁,煮1~2小时,至绿豆软熟,放入猪油、精盐、味精调味即成。
马齿苋粥   
鲜马齿苋90克(或干马齿苋30克),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用,可止泻。
马齿苋饭   
马齿苋100克,大米250克。将马齿苋洗净切细,和大米调和,加水,按平常煮饭的方法煮之。
马齿苋水   
取鲜马齿苋250克,洗净加水1
000毫升,煮沸加少许白糖,分次服用,可以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肠炎。
Tips马齿苋的防病作用
防治心脏病 研究表明,马齿苋中还含有深海鱼体内所含有的一种物质,它就是奥米伽-3脂肪酸。这种物质对防治心脏病具有良好的效果,据科学家说,居住在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为了御寒,会摄入大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鱼,但正是由于这些鱼中含有奥米伽-3脂肪酸,所以他们的心脏病的发病率一直保持在低的水平。
防早衰 马齿苋中含有一种防止人体衰老的重要的营养成份——“SL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是形成细胞膜,尤其是脑细胞膜和眼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研究认为,这种物质只存在于脂性海鱼,如沙丁鱼、鲭鱼、秋刀鱼等的体内。现在,人们通过这一意外发现,又为人类的养生食谱增加了一味新的高营养食品。马齿苋能防止早衰的原因不仅限于此,还由于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马齿苋中维生素E的含量也比菠菜高出5倍,这两种物质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它们能有效地防止自由基对人体组织所造成的伤害,延缓人体衰老。
马齿苋还是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胃炎的有效药物。它能促进口腔、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愈合。
又名龙爪菜、猫爪子等,其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多见。蕨菜生于山林中,不受“三废”污染,食用安全性高,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其味甘,性寒,无毒。有清热解毒、增智安神、化痰降气之效。
夏天是水果的旺季,水果种类繁多,价格便宜,是人们大快朵颐的时候,但是吃水果也有很多学问,也要讲究科学。下面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水果也分寒性与热性
中医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食物有“寒、热、温、凉”的区分,介于四者之间既不温不热,又不寒不凉则属于“平”性,性质各异的食物进人体内,就会产生“热、温、寒、凉”的不同作用。当然水果也不例外,每种水果都有阴阳,即寒热的偏性。比如胃寒的人吃了香蕉后感觉胃脘不舒服,甚至会胃疼或腹泻,这是因为香蕉属于寒性,两寒相交,阳气受伤,当然身体会感到不适。荔枝属于热性,阳热重的人吃多了就会牙龈出血,流鼻血,大便干燥,这就是人本身的体质和水果的寒热不相适应的结果。所以,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挑选适当的水果,这样才能对身体有益,否则可能爽了口而害了身。
性质寒凉的水果,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性质寒凉的水果就是热量低、富含纤维的水果,阳虚体质的人不适宜吃寒凉的水果,如西瓜、香瓜、香蕉等。
性质温热的水果,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的作用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性质温热的水果就是热量高的水果,阴虚或阳盛体质的人不宜多吃温热性质的水果,如荔枝、榴莲、桂圆等。
还有一类就是平性的水果,即没有明显的偏寒或偏热的性质,适合于各类体质的人吃,像葡萄、石榴等。
下面介绍一些水果的性质,在选择之前先判断一下自己的体质,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水果。根据中医“饮食节制”的原则,即使是再适合自己体质的水果也不能吃得太多,适当为补,过则为害。
性味 味甘,性寒。
营养成分 西瓜是夏季最受人们喜欢的水果。它含水分94.1%、碳水化合物4.2%,含一定量的维生素C、钾、钙、磷,以及少量的其他营养素。西瓜是瓜果中果汁最为丰富的水果之一,其果汁几乎包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炎热的天气,吃一两块西瓜,会暑热大减,神清气爽。
功效 中医认为西瓜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水下气、解酒利咽等功效。对发烧、烦躁、口渴、生口疮、中暑、咽喉肿痛、小便赤黄、风火牙痛等热证有辅助治疗效果。慢性肾炎、高血压患者适当多吃点西瓜可以起到利尿的作用,但不宜过多。
药用 西瓜皮有更好的药用价值,晾干后寒凉性减少,用水煎服可以治疗水肿。西瓜皮和皮硝混合就制成了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西瓜霜。把西瓜皮晾晒后焙干可以治疗口腔溃疡。 
注意事项 西瓜虽然是夏季清热消暑的佳品,毕竟其为寒凉之性,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
就是告诫人们吃起来要有节制,适可而止,尤其是老年人和脾胃虚弱的人更不宜多吃。口淡、舌苔白而腻的人,中医认为有寒湿,也不宜吃西瓜。
又名文旦、油田柚。
性味 甘、酸,性寒。
营养成分 每100克柚子含水分84克,蛋白质0.7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12.2克,粗纤维0.8克,钙41毫克,磷43毫克,铁0.9毫克,胡萝卜素0.12毫克,维生素B10.07毫克,维生素B20.02毫克,尼克酸0.5毫克,维生素C
41毫克,可供热量57千卡。所以可以说柚子是维生素C的优质来源。
功效 有消食健胃、下气消痰的功效,还可以解酒。
药用 用柚子的果肉90克,米酒15克,蜂蜜30克,隔水炖服。每日1次,可以
治咳嗽痰多症。
又叫洋莓,红莓。
性味 味甘,性凉。
营养成分 草莓鲜艳诱人,果肉多汁,酸甜适口,营养丰富。富含氨基酸、果糖、蔗糖、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果胶、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及矿物质钙、镁、磷、铁等,每100克草莓含维生素C50~100毫克,比苹果、葡萄高10倍以上。
功效 草莓所含丰富的维生素C能消除细胞间的松弛与紧张状态,使细胞结构坚固,皮肤细腻有弹性,对脑和智力发育有重要影响。还可以预防坏血病,对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溢血、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有积极的预防作用。草莓中含有的果胶及纤维素,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预防痔疮、肠癌的发生。草莓中含有的胺类物质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疗效。国外研究发现,草莓还可以抑制癌肿的生长。饭后吃一些草莓,可分解食物脂肪,有利消化。所以,草莓有“水果皇后”之美誉。
药用 中医认为,草莓有润肺生津、健脾和胃、利尿消肿、解热祛暑之功效,适宜于肺热咳嗽、食欲不振、小便短少、暑热烦渴等症。
性味 味甘,性寒。
营养成分 香蕉果实甘甜柔滑,富含碳水化合物,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果肉中含碳水化合物20克、蛋白质1.23克、脂肪0.66克、粗纤维0.9克、无机盐0.7克,水分占70%,并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U等多种维生素,此外,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钙、磷和铁等矿物质。
功效 香蕉的水分低、热量高,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胶质及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高达20%以上),还含有维生素A、B、B6、C、E、P及矿物质钙、磷、铁、镁、钾等,香蕉中钾的含量为百果之冠,镁的成分亦高,并被证实有防癌之功效。
药用 香蕉的果肉、果皮、花、根皆可入药,能去热毒、润肺、止渴、清肠,可用于防治便秘,国外研究认为香蕉有稳定情绪、愉悦心情的作用。
注意事项 香蕉性寒,所以畏寒体弱、脾胃虚寒、腹泻的人都要少吃香蕉。
又叫奇异果、藤梨、阳桃、猕猴梨。
性味 味甘酸,性寒。
营养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分析,猕猴桃果实含有糖类、丰富的氨基酸、蛋白酶、维生素B1、维生素C、胡萝卜素以
及钙、磷、铁、钠、钾、镁、氯、色素等多种成分。其维生素C的含量是柑橘中的5~6倍。
功效 近年来有报道称:猕猴桃能阻断致癌物质——亚硝胺在人体内的合成,阻断率达98%,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猕猴桃还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是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患者的理想果品。所以,猕猴桃是滋补强身的上等果品,其枝叶、根、藤都是很好的中药材。
中医认为猕猴桃有解热、止渴、通淋、健胃的功效。可以治疗烦热、消渴、黄疸、呕吐、腹泻、石淋、关节痛等疾病,而且还有抗衰老的作用。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介绍猕猴桃的功效为“调中下气,主治骨节风、瘫缓不随、长年白发”。
药用 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取猕猴桃干果60~100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分服。患尿路结石者,每日食用猕猴桃6~10枚,分二次或三次服完。常食猕猴桃还可对半身不遂、肌肉麻木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注意事项 猕猴桃有滑泄之性,大便秘结者可多食之,而脾胃虚寒、尿频、月经过多和先兆流产病人则应少食。
又称甜瓜,属葫芦科。
性味 味甘,性寒、无毒。瓜蒂苦,寒,有毒。归胃、肺、大肠经。
营养成分 香瓜是夏令极佳的消暑瓜果,其营养价值可与西瓜媲美。据测定,香瓜除了水分和蛋白质的含量低于西瓜外,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均不低于西瓜,而芳香物质、矿物质、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则明显高于西瓜。
功效 多食香瓜,有利于人体心脏和肝脏以及肠道系统的活动。香瓜有清暑热、解烦渴、利小便的功效。
注意事项 由于其性偏寒,所以脾胃虚寒、腹胀便溏者少食。
性味 性温,味甘酸。
营养成分 荔枝果肉中糖的含量高达20%;每100毫升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可达70毫克,此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磷、钙、铁等成分。
功效 可补脑益智,强身健体。
注意事项 俗话说“一颗荔枝三把火”,
因为荔枝属于温热性水果,新鲜荔枝上市时间又很短,所以当荔枝大量上市时有些人因过多食用而出现鼻出血、牙龈肿痛出血、咽喉痛、面部痤疮、口腔溃疡、肺热咳嗽、便秘等
“上火”症状。荔枝吃得过多还会造成人体内糖的代谢紊乱,出现心慌、头晕、出冷汗、乏力等低血糖的症状,严重的可以发生昏迷,即所谓的“荔枝病”。儿童尤其不宜大量食用荔枝。
性味 味甘、苦,平涩。
营养成分 一般水果含铁量都比较低,但每100克樱桃中含铁量多达59毫克,居于水果首位。樱桃中维生素A的含量比葡萄、苹果、橘子多4~5倍。此外,樱桃中还含有维生素B、C及钙、磷等矿物元素。
功效 可以补中益气、祛风湿、解毒透疹。其含量丰富的维生素C还能促进身体吸收铁质,防止铁质流失,并改善血液循环,帮助抵抗疲劳。
药用 初发咽喉炎症,于早晚各嚼服30~60克鲜果可消炎;风湿引起的瘫痪或风湿腰痛、关节麻木等症,可以用米酒两斤泡鲜樱桃半斤,10天后服用,早晚各服30~60克;体虚无力、疲劳无力,用鲜果去核煮烂,加白糖拌匀,早晚各服一汤匙;也可将鲜果泡于酒精中,密封贮至冬季,用来涂擦冻疮有良好的效果。
古人将樱桃装入坛子内,封闭隔绝空气,埋入地下,一年后取出,化为汁
液。当麻疹流行时,取其汁液给儿童饮用,以预防感染。
性味 甘酸,微温,冷利,有小毒。归肝、心、胃经。
营养成分 杏的品种很多,酸甜可口。是初夏最受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
功效 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杏含有的一些物质有延缓衰老和防癌的作用。
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杏属于温热性质,多食可生热生痰,造成口腔溃疡、舌炎等。属于热性体质的人更要少吃或不吃。鲜杏中果酸含量很高,多吃不仅容易造成胃酸过高,引起泛酸、胃痛,还易腐蚀牙齿,诱发龋齿,孕妇及儿童不宜多食。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也要慎食。
古人则认为杏肉有小毒,过食会伤及筋骨,生痰,甚至会落眉脱发、影响视力,过食还极易长疮生疖。
Tips杏仁的价值
杏仁为常用中药,分苦、甜两种。苦杏仁可以止咳、祛痰、平喘,润肠通便。甜杏仁比苦杏仁大而扁,偏于滋养,多用于治疗虚咳及制作食品。
杏仁营养价值极高,其中蛋白质含量为23%~27%,碳水化合物、粗纤维、脂肪含量占50~60%,糖类占10%,还富含磷、钙、铁、锌、铜、锰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E的含量较高,3粒至5粒甜杏仁中所含的维生素E就能满足人体的日常需要。杏仁中硒的含量最高,硒有明显的延缓细胞和机体衰老的功能。杏仁中所含的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物质,具有润肺、散寒、驱风、止泻、润燥之功能。
民间用甜杏仁、绿豆、粳米磨成浆,加白糖煮熟饮,为夏天解暑、清热、润肺的清凉饮料,名曰“杏仁茶”。苦杏仁中含有的苦杏仁苷分解后可以产生少量
“氢氰酸”,这是一把双刃剑,食用适量时,它可以抑制咳嗽中枢而起到镇咳平喘的作用,食用过量便会中毒,表现为头晕、心悸、恶心呕吐、呼吸麻痹甚至死亡。虽然经过加工炮制后,其毒性会降低,但用量还是不宜过大。
性味 味酸,性温。归肝、脾经。可以平抑肝阳,舒筋活络,和胃化湿。对于风湿痹症造成的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营养成分 木瓜营养丰富,果实含大量丰富的胡萝卜素、蛋白质、钙盐、蛋白酶、柠檬酶等,还含有丰富的木瓜酶,维生素C、B及钙、磷等矿物质。
功效 有抗炎抑菌、降低血脂的作用。能够防治高血压、肾炎,并能帮助消化,缓解便秘。此外,木瓜还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起到抗衰老和美容护肤、养颜的功效。
此外,木瓜里还含木瓜酵素,不仅可分解蛋白质、糖类,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分解脂肪,缩小肥大细胞,促进新陈代谢,及时把多余脂肪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所以木瓜有“百益果王”之称。
Tips1怎样吃木瓜
木瓜的吃法有很多,既可生吃、凉拌或榨汁,又可熟吃做成菜肴。木瓜中含有特殊的成分木瓜酶,对肉类有很强的软化作用,因此将肉类与木瓜同炖,会使肉变得更细嫩,提高肉的口感和滋味,还能解油腻。
Tips2怎样挑选木瓜
木瓜有两种类型,一种瓜身细长,瓜肉厚、瓜籽少、汁水多而清甜,适宜作为水果生吃。另一种瓜身较圆,外形好像葫芦瓜,瓜肉薄、瓜籽多、瓜汁稍少,比较适合做成菜肴。
木瓜以无斑点、果蒂部分无腐烂的为佳。色泽要黄,有弹性,不可出水。生吃以半生熟的程度最合适。蛋白酶在未成熟的青木瓜中含量最
连载:夏季中医养生(3)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
我的图书馆
连载:夏季中医养生(3)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
第一章 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 &&  一、夏季养生指导 &&  '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人虽然是有思维、有情志的高级动物,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生活、情志,但人也是天地之气的产物,只有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才能和谐地生存于其中。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点,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就应该顺应不同的节气,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乃至情志,该宣发的时候宣发,该收敛的时候收敛,达到与天地相应,这就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说,聪明智慧的人,都是顺应四季寒暑的变化,通过调节起居、饮食和情志来调节五脏之气,使它们与自然界阴阳的变化相统一,即'春气之应,养生之道;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秋气之应,养收之道;冬气之应,养藏之道'。只有这样做,外来的邪气才不会侵犯人体,顺应了四时阴阳特点,才能颐养天年! &&  那么在夏季应该怎样调养自己的阴阳呢?首先就要了解夏天的特点。 &&  二、夏季的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 &&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  夏三月,指农历四月至六月,阳历六月至八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蕃,即茂盛;秀,即华美。在夏天的这三个月中,阳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其间清气充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最华美的季节。人是万物之灵,也应该神气饱满,体力旺盛。夏季,人体阳气旺盛,宣发于外,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饱满,情绪外向,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机。这时候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较强盛,总体上显现出夏季万物华实的特点。夏季与其他季节不同的是,有一阶段呈现出湿热交蒸的气候特点,不仅气温高而且雨水多、湿度大,最为潮湿闷热。中医把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患病。 &&  三、夏季养生原则 &&  1。夏季要养阳 &&  《黄帝内经》说夏季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我们指出夏季应该遵循的养生准则。养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  阳是一种向外发散的状态 &&  夏天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繁华的季节,夏季养阳就是培养人体一种蓬勃向外发散的状态。因此人们应该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应,夏天可以适当晚睡而早起,积极地参加户外的活动。不要为了躲避阳光而长时间待在房屋里。通过户外活动锻炼提高身体对暑热的耐受性,并使阳气得以宣发。暑热的气候容易使人烦躁,所以要注意养性,避免心急燥热,通过运动发汗等方式把体内的郁闷宣泄出去,使身体顺应夏季宣发生长的状态。 &&  养阳即养人体的阳气 &&  夏季气候炎热,阳气外盛,尤其是南方地区高温湿热,凉茶成为人们最爱的饮品,无论男女老幼每天必饮数杯,以此来清暑热。 人们却不知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人体的阳气处于外泄的状态,即盛于外而虚于内,过度地饮用凉茶容易损伤脾胃之气,引起食欲减少、胃痛、腹泻等症状,长期服用可以损伤脾肾的阳气,导致脾肾阳虚。同时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旺盛,汗出得较多,毛孔开泄,如果贪凉,如汗出后受风或空调过凉都更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长夏的湿热也最易伤及脾阳,所以不要认为夏天只有暑热之邪,而恣食生冷,贪享寒凉。要注意养护阳气,凉茶的配伍不要过于苦寒,尤其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更要慎服。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长夏季节高温而多雨,湿病多见于这个季节。长夏与五脏的脾相通应,脾脏的禀性是喜欢比较干燥而厌恶湿邪,一旦脾的功能被湿邪所阻遏,则可能因为脾气不能正常运化、气机不畅导致体内水湿停聚,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肤渗液、水肿、四肢不温等各种症状。有的地方夏天有喝姜茶的习俗,就起到了养脾阳而除湿的作用。 &&&&&&  2。夏季养生重在清 &&  饮食养生:食物宜清淡 &&  炎炎夏日里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煎炸油腻、辛辣食品。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如冬瓜、苦瓜、西瓜、黄瓜等,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吃冷饮要适度,不可过多吃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些醋,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病。 &&  情志养生:头脑宜清静 &&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烦躁不安,生气易怒。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切忌烦躁不能自制,因躁生热,从而心火内生。要使心情像清彻平静的湖水一样,正如古人所说要'静养勿躁',这样才能避免因情志诱发疾病。 &&  起居养生:环境宜清凉 &&  夏天不能整天倚赖空调,要趁着早晚气温稍低时,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避免室内空气的浑浊。尤其是下雨时及雨后,空气清新,含有丰富的负离子,这时应关掉空调,打开窗户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精华。 &&  运动养生:运动要清心 &&  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心情平静,心静自然凉。高温炎热及伏天不宜远途跋涉,以免伤津耗气。可以选择在比较凉快的早晚练习中医的养生功,或漫步于江边湖畔,或在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总之要多亲近大自然,不能因为怕热而只在有空调的健身房活动,在大自然中运动的收获是室内运动所无法比的。 &&  四、不同体质养生方法各异 &&  体质,即身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机体内阴阳双方的力量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脏腑功能的胜衰所决定的,并以气血为基础。 &&  祖国医学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黄帝内经》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做了若干分类,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胜衰,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黄帝内经》还指出由于地域环境和气候不同,人群生活习惯不同,所以会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 &&  既然人的体质不同,那么无论在保健养生还是疾病的治疗方面都不可能雷同,每一种体质的人群都有其独特的原则和方法,甚至于可以细分到一人一法,这就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因人而宜'。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有关体质学说的理论,并以人体正气胜衰,结合实践,创造了辩证施治的理论。古人还十分强调诊脉,著名药王唐代的孙思邈指出:'凡人秉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有经验的中医通过诊脉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特征,治疗用药就可以有的放矢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  1。不同体质的养生 &&  祖国医学认为,当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时体质也会发生病理变化,根据临床上的征候、脉象、舌苔,可以把人分为八种病理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其具体养生方法如下: &&  阴虚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能耐受春夏之热,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严重时可出现潮热盗汗(肺阴虚),视物昏花(肝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肾阴虚)。 &&  养生原则 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重要。 &&  养生方法 &&  ① 精神调养 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 &&  ② 环境调摄 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耐,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  ③ 饮食调养 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  ④ 起居调节 因为精属阴,阴虚者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可伤精,应节制性生活。 &&  ⑤ 药物治疗 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他滋阴生津中药如女贞子、山茱萸、旱莲草亦可选用。 &&  阳虚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  养生原则 温补脾肾,因为对于阳虚者关键在于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  养生方法 &&  ① 精神调养 《黄帝内经》中说 '肝气虚则恐', '心气虚则悲',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  ② 环境调摄 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夏季不要贪凉,慎食生冷,少用空调,免伤阳气。 &&  ③ 加强体育锻炼 阳虚体质者应该从夏末秋初开始锻炼自己的耐寒力,坚持到冬天。因为'动则生阳',通过运动来提高机体抵抗力。  &&&&&&&&&&&&&&&  ④ 饮食调养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  ⑤ 药物治疗 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匮肾气丸。 &&  气虚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若病症加重,可出现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  养生原则 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肾皆当温补。 &&  养生方法 &&  ① 气功锻炼 肾为元气之根,故气虚宜做养肾功。 &&  ② 饮食调养 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若气虚严重,当选用'人参莲肉汤'等药膳补养。 &&  ③ 药物养生 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金匮薯蓣丸。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可服肾气丸。 &&  血虚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量少,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  养生原则 调理脾胃以助生化血液之源,滋补肝肾以补血。 &&  养生方法 &&  ① 起居调摄 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  ② 饮食调养 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大枣、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  ③ 药物养生 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需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剂为丸药长久服用。 &&  ④精神修养: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听听轻快的音乐,看看喜剧,或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使精神振奋,心情愉悦。 &&  阳盛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 形体壮实,面赤声高,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热赤。若病则易从阳化热,而见高热、脉洪大、大渴、饮冷等症。 &&  养生原则 平肝清热,注意养性,稍安勿躁。 &&  养生方法 &&  ① 精神修养 戒怒。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用意识控制自己,遇到生气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 &&  ② 体育锻炼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的阳气散发出去。游泳是首选的锻炼项目,此外,跑步、武术、球类运动等,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进行。 &&&&&&&&&&&&&&&  ③ 饮食调理 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如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莲藕等,可常食之。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宜戒酒。 &  ④ 药物调养 可以常用沸水冲泡菊花、苦丁茶饮用。大便干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润肠丸;口干舌燥者,用麦门冬汤;心烦易怒者,宜服丹栀逍遥散。 &&  血瘀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 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周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有刺痛感。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内有症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  养生方法 &&  ① 运动锻炼 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均可实施,总之以全身各关节都能活动,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  ② 饮食调理 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可饮少量黄酒,山楂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  ③ 药物养生 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  ④ 精神调养 血瘀体质者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  痰湿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 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黏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或妇女白带过多。 &&  养生方法 &&  ① 环境调摄 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  ② 饮食调理 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避免食积。以防生湿生痰。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薏米、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  ③ 运动锻炼 痰湿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多余的皮下脂肪逐渐转变成结实的肌肉。气功方面,以动功、保健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 &&  ④ 药物养生 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方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 &&&&&&&&&&&&&&&  气郁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哎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 &&  养生方法 &&  ① 调摄情志 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黄帝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常看喜剧、滑稽剧、相声,以及富有鼓舞、激励意义的电影、电视,勿看悲苦剧。多听轻快、令人欢愉的音乐,以提高情志。多读积极的、鼓舞心志的、富有乐趣的、展现美好生活前景的书籍,以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在名利上不计较得失,知足常乐。 &&  ② 多参加体育锻炼及旅游活动 因体育和旅游活动均能运动身体,疏通气血,既使人欣赏了自然美景,呼吸了新鲜空气,又调整了情绪,增强了体质。气功方面,以强壮功、保健功、动桩功为宜,着重锻炼呼吸吐纳功法,以开导郁滞。 &  ③ 饮食调养 可少量饮酒,以活血脉,提高情绪。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大蒜、刀豆、香橼等。 &&  ④ 药物养生 常用以香附、乌药、川栋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如越鞠丸等。若气郁引起血瘀,当配伍活血化瘀药。&&&  2。预防为先,颐养天年 &&  《黄帝内经》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知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有病了之后才知道吃药治疗就像渴了之后才知道挖井,要战斗的时候才想起铸造武器一样,太晚了,况且医学的发展始终滞后于疾病的发生,目前很多疾病仍然没有药物或方法可以根治。这一点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并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要做到预防在先,通过正确的养生方法,增强体质,使体内正气充盛以抵抗外邪,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中医'治未病'的学说,对于癌症及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终生服药的病人意义尤其重大。这些疾病的发生虽然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与环境污染、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更密切相关。所以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治未病,回归简朴的生活,锻炼身体,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从而使我们每一个人健康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未完待续)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夏季中医养生
我的图书馆
夏季中医养生
&&& 第一部分第1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1)
&&& 关于中医养生(代序)
&&& 中医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就像保养汽车一样,夏天要注意保养空调系统而冬天要注意防冻。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我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季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当然这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准确地说,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
&&& 1。养精神,调情志
&&& 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是防病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养精神,调情志。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动需要脏腑之气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过来说,调养精神,调节情志,也可养护脏腑之气,使五脏不受邪。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保障。
&&& 中医将人的情志变化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统称为"七情",七情紊乱是导致疾病的最主要的因素。"百病生于气",不良的情绪刺激可以使脏腑功能失调出现亚健康状态,而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就可能引起组织器官的实质病变,比如长期的紧张焦虑可以导致高血压病。所以在调养情志方面中医非常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即少思寡欲,随遇而安,对人对事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于苛求;对金钱、权力不要过于贪婪,使情志达到清净、平和的境界,才能够颐养天年。
&&& 2。饮食调养
&&&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谁还不会吃吗?实际上,大多数人真的没有学会科学地吃,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高血脂、高血糖等吃出来的疾病。现代营养学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饮食多样,营养平衡。其实,这是我们的祖先早就指出过的。中医认为,任何食物都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而人的体质也有阴虚、阳虚的差异,如果没有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会造成饮食失衡,不仅达不到补精益气的目的,久而久之还会损伤脾胃。中医把食物多种多样的特性及其功效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其阴阳属性,应用于实践,收到了实效,所以就产生了"中医食疗理论"。该理论是中医对食物保健及治疗作用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性"、"味"、"归经"、"补泻"等。了解这些,将对我们在饮食中"吃什么"及"怎么吃"等养生盲点,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 第一部分第2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2)
&&& 饮食之性
&&& 首先,饮食养生要讲"性"。"性"(或"气")是指食物有寒、凉、温、热这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这些并不是古人臆想出来的,而是人们通过几千年实践摸索总结出来,并经过历史验证屡用不爽的,因此成为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饮食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 凉性或寒性,并不是因口感而定的,而是能令热性体质和病症的人吃了以后感到舒服或症状有所缓解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如西瓜能缓解发热、口渴、烦躁等热象;梨能清热解渴、止咳化痰,治疗燥热的咳嗽、痰多等症;槐花蜜,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润燥,可以治疗热性病及肠燥便秘。
&&& 温性或热性,与凉性或寒性正相反,凡能使寒性体质和病症的人吃了以后感到舒服或症状有所缓解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比如有的人一吃香蕉或梨,胃就不舒服甚至拉肚子,而喝点儿姜水,胃就感觉舒服,中医认为这个人可能属于脾胃虚寒。而香蕉和梨都属于寒凉食物,所以吃后更伤脾胃阳气;而生姜属于温热性质,可以制约香蕉的凉性,鼓舞胃气。所以,喝了姜水后胃感到很舒服。这种体质的人就应该少吃寒凉的食物。
&&& 平性食物的性质是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之间的,适合于一般体质,无明显寒、热象之人或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也是人们最常吃的食物。如米、面、黄豆、山芋、萝卜、苹果、牛奶等,久食不会造成人体的寒热失调,阴阳失衡。
&&& 据有关人士分析,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三百多种常用食物中,平性食物最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最少。一般说来,常用食物都具有营养保健功效,而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还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功效;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兼有温经散寒、通络助阳的功效。
&&& 饮食之味
&&& "味"是指食物的味道。中医将食物的味分为五种,即"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有这五种味道的食物,不仅起到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功能,而且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补养脏腑,供给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 中医认为,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作用。如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止咳、涩精缩尿、固崩止带的作用,如乌梅止咳、石榴皮涩肠止泻等;苦味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降气通便等作用,如苦瓜泄脾胃积火且通便、苦杏仁清肺火、莲子心清心火等;甘味有补益、和中、解痉挛缓痛的作用,如红糖养血又治虚寒腹痛,桂圆肉、蜂蜜都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咸味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多吃海带、紫菜能治大脖子病等;辛味有发散、行气血的作用,如风寒感冒时用生姜泡水或直接吃一顿麻辣火锅,里面有姜、葱、蒜等辛味的调味料,吃时全身发热,出一身汗,立刻会觉得身体轻松不少。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 第一部分第3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3)
&&& 要做到五味调和,就要使味的浓淡适宜,即味不可偏亢,否则容易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黄帝内经》中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咸味的东西吃多了,会使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畅、瘀滞,甚至会改变血脉的颜色;苦味的东西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无光泽、毛发稀疏脱落;辛味的食物吃多了,会引起筋脉拘挛、指甲干枯没有光泽;酸味的东西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甚至口唇翻起;多吃甘味食品,会致使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 食之归经
&&& 人们常说吃大枣养脾胃,吃银耳对肺好,这"养"和"好",其实说的都是食物的特殊疗效,而它之所以会有这种特殊的疗效,就是因为它进入人体后,能通过经络(经络就是人体内在脏腑与体表,或内在脏腑之间互相联络的通道)补益相应的脏腑,从而表现出对某些脏腑的疾病有特殊的疗效,这种特殊的对应现象就被称为"归经",即归属某一经络,进而归属某一脏腑的意思。所以,中医的饮食养生不只是看一种食物含有多少克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物质钙、铁、锌、硒等等,而是掌握它的"性、味、归经"后,根据个体的差异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日常饮食来使我们身体的达到阴阳平衡。
&&& 饮食的搭配
&&& 现代营养学提出要饮食多样,营养平衡。美国农业部(USDA)在1992年正式发布《食物金字塔指南》,目的是指导美国公民正确地选择饮食,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减少患各种慢性疾病的危险。这个金字塔的最底层的食物是人们应该多吃的;越上层的食物,越应该少吃。它提倡人们每天应吃6~11份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面包、谷类、大米、意大利面食等(包括土豆,土豆也是一种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乳制品;每天至少吃两份肉类和豆类食物,如家禽、鱼类、坚果、豆科植物、鸡蛋与红肉类(牛肉、羊肉、猪肉等)混合做成的食品。尽量减少脂肪和油的摄入量。其实,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总结出了这些原则,而且更为详尽、更为科学。《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饮食应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以五谷类米、面、豆等粮食作物为主,碳水化合物应该是我们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来源,气血生化的主要来源,水果和蔬菜是不可缺少的辅助食物,而肉类食物含有的优质蛋白能供给人体重要的营养,是不可缺少的,但只是作为一种补益,不能以此为主食。只有这样的饮食结构才可以使人体得到全面的营养,即"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祖国传统医学真是伟大!
&&& 在膳食营养方面,我们不注意国情,盲目崇洋媚外,也走过不少弯路。比如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后曾经有些人为了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把他们的饮食结构改变为以肉类等高蛋白食物为主,结果不但运动员的体质没有提升,成绩反而下降了。经过研究认定我国的饮食习惯是以粮食,即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因此国人的消化系统已经适应了这种饮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以很快转化为葡萄糖供给人体能量;而肉类的消化吸收比较慢,同时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这些物质在体内积蓄过多会使人疲劳甚至体力下降。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拾人牙慧,作为中国人我们不仅要为我们的祖先骄傲,更要身体力行,尤其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远离洋快餐等垃圾食品,把中国良好的饮食搭配发扬光大,使国人的体质一代比一代强。
&&& 第一部分第4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4)
&&& 3。顺时养生
&&& 大自然是人类的守护者,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
&&& 《黄帝内经》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四时阴阳"就是指一年四季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这种阴阳消长及气候变化是万事万物生长和发展变化的基础。如果不顺从这种规律,大自然和人就都会遭受灾害;顺从它,自然就和谐,人就不会生病,这样做的话,就是得到了"道",即养生的本质。想想看,还真是这样,现在全球变暖,还不都是因为日益增多的汽车尾气排放量,人为地造成了自然界阳大于阴的失衡,从而造成冬不寒、夏更热的情况吗?人们冬天吃火锅以御寒,夏天吃适当冷饮以解暑,这是一种顺从自然阴阳规律的表现;有的人非要逆自然规律而行,夏天吃火锅无限制,冬天吃冷饮不节制,结果搞得脾胃阳虚,腹泻便溏,消化吸收功能变差,身体日渐消瘦,身体素质日渐下降。所以说,人们的精神、饮食、起居、运动应该顺应自然变化,这才是正确的养生方法。
&&& 四、中医养生的核心——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是顺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春夏季节,自然界万物复苏,阳气初生并逐渐长到极点,阴气渐少;秋冬季节正相反,万物蛰伏,阳气内敛,闭藏,阴气渐重。人也是万物之一,所以也要顺从这种阴阳变化的规律:在春夏时,养人体这种属阳的、运动的、向上的、向外的生气、长气,不能压抑或宣泄太过,即"春夏养阳"。秋冬时要使人体阳气内敛,收藏起来,这是相对静止的、向下的、向内的,是属阴的,所以称为"秋冬养阴"。
&&& 这也是本书所述的养生的总原则。
&&& 如果你不了解它,总是逆其规律而行,就要受到惩罚了。
&&& 所以我们养生一定要首先了解四季的个性,《黄帝内经》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即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升发;夏季正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阳气最盛;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阳气内敛的季节;冬天是封藏的季节,万物蛰伏,此时人体的阳气应该是藏于体内,养护脏腑,以待来年更好地升发。四季是如此循环往复,环环相扣地运行着,人体阳气若也是这样,人与自然就会和谐相处,身体健康,反之就是与大自然作对,并且无论哪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身体其他部分:冬天阳气应藏,你非要调动它出来,并将它消耗掉,这样会让脏腑失养,来年春天,必定会生病,即《黄帝内经》所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里的"温病"并不是瘟疫,而是易患感冒、发热等疾病,是身体抵抗力低下的表现。
&&&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及阴阳的状态是不同的,故养生方法也应当因人而异,所以本书既会讲一些原则性、指导性的内容,又会讲具体的细节、宜忌。全书将以四季为线索,内容包括饮食、情志、起居、锻炼及一些易感疾病的防治。
&&& 第一部分第5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5)
&&&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 不可不知的几大中医名词(二)
&&& 本书的读者一定是一个喜欢中医、希望掌握一些中医知识的人,那么请你一定认真看看下面这些名词,可能有些枯燥,请耐心读完。如果你能够基本读懂,祝贺你已经入门了,达到"中医基础理论初级"水平!
&&& 一、气,血,津液
&&& 气为阳。它是一种流通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器官,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无处不到,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可见"气"这个词代表着很强的生命气息啊!
&&& 它有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即"升、降、出、入"。
&&& 它由三部分组成: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和肺之清气。先天之气,即元气,是由肾中精气化生而成,是受之于父母的,藏于肾中,并需要后天之气不断资助,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遗传物质——基因。后天之气,是脾胃运化饮食而得的水谷精气,不但资助元气,还濡养全身各器官。最后,再加上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气"就形成了。
&&& 快来学以致用一下,正如前面所讲的,自然界中,任何相关联的事物间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气当然也不例外了,气有推动和固摄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作用。
&&& 推动:气在英语里被翻译成"energy",可见它还是个带有能量的词,因为它可以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推动血和津液等人体有形物质的运动,以排除人体的垃圾、毒素。
&&& 固摄:是指能防止体内液态物质如血和津液的无故流失,提固维系内在脏腑,使之保持在正常的位置,如产后的妇女容易得子宫脱垂,是因为产后子宫黏膜变得松弛,再加上气血大伤,没有好好调养以致气虚,筋膜不能维系子宫的正常位置而引起的。
&&& 除此以外,气还有防御的作用,这个作用又被称为"卫气",顾名思义,保卫人体不受外来邪气侵犯的一种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并且还有控制汗毛孔开合的作用,卫气虚的人就会多汗,容易感冒。气还能温煦人体,保持体温的恒定,能促进体内各种物质之间的转化。
&&& 血和气又是一对阴阳的概念,它们的关系古人是这样说的:"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率。"血亦来源于脾胃运化饮食而得的水谷精微,所以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之说,它能营养滋润全身脏腑,虽说气也有这样的功能,但归根结底,是通过推动血来完成的。血营养滋润的功能正常,人就会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机体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血还是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上说"脉舍神",这里的"脉"即指血,"舍"是藏舍之意,中医里把人的各种精神活动统称为"神"。所以这句话是说,神是附于血而存在的,无论任何原因形成的血虚、血热等血运失常,均会出现神疲、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的征候,甚至可见精神恍惚、不安、狂躁昏迷等精神征候。
&&& 第一部分第6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6)
&&& 3。津液
&&&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的水液的总称,包括看得到的鼻涕、眼泪、唾液,和看不到的胃肠分泌液、关节腔液。它能起到滋润、濡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
&&& 气、血、津液是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精微物质。
&&&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得以发挥作用的途径是经络。依赖于脏腑功能活动产生,通过经络运行到全身,以维护人体各项生命活动。
&&& 二、经络
&&& 1。含义
&&& 《黄帝内经·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看看经络在古人眼里是多么重要,经络是能决定人的生死、治疗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重要结构。常说人体要气血通畅,这个气血就是运行在经络内的,所以说气血通畅,归根到底就是要经络通畅。
&&& 2。结构
&&& 经络在人体之中非常像大树,有主干,有枝节、末梢。分经脉与络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现代研究发现,经络在人体的分布非常类似于神经的分布。而且针刺时的经络传感路径与神经的走行非常形似,但与神经不同的是,经络起着运行气血的作用。
&&& 3。作用
&&& 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孔窍,能输送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阴阳平衡。而经络上有很多敏感点,按压或针刺这些点,能疏通经络,并对脏腑起到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即使功能弱的增强到正常,使功能亢盛的减弱至正常水平,这些点就是"穴位"。正因为穴位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我们平时的自我养生可以通过按摩这些敏感点达到"按摩脏腑"的作用。
&&& 三、体质
&&& 体质学说与人体的健康,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预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几千年前古人就对人的体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学说,进行了不同分类,到现在这一研究还在进行,而且更加深入。无论怎样分类,有一个共识,即人的体质有多种特性和差异,体质的形成离不开先天和后天两个因素。
&&& 中医称先天因素为先天禀赋,是胎儿在母体中就已经形成的,主要为父母的遗传特征。如父母身体强壮,子代也多强壮;父母体弱,子代也多体弱;父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也会将易感性遗传给子代;母亲在怀孕期间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甚至饮食、起居对胎儿先天禀赋的强弱都有重要影响,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饮食不节制、心情不宁、烦躁易怒,都会影响孩子的体质,因此先天因素是决定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奠基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后天因素包括饮食习惯、居住条件和气候、精神状态、劳逸情况、社会环境等诸方面。先后天的因素可以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先天虽然强壮,如果后天不注意养护,体质就会由强变弱,百病丛生;相反,先天不足的孩子,只要后天进行正确的调养,体质就可以从弱变强,尽享天年。比如父母患有糖尿病,后代如果能够注意饮食的调理,坚持运动锻炼,减少紧张焦虑,就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 第一部分第7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7)
&&& 中医养生学就是指导人们掌握自己的体质特点,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变化,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以及情志、房事等诸方面进行正确的调理和养护,扬长避短,补不足而去有余,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
&&& 正常人群的体质可分为:
&&& 阴阳平衡型身体及心理素质好,遇事不急不缓,饮食正常,睡眠好,大小便无异常。不易患病。脉象和缓,舌质淡红,有薄苔。
&&& 偏阴虚型脾气急躁,易怒,口干,喜冷饮,舌质偏红,没有或少苔。
&&& 偏气虚型多因先天不足或病后失养表现为耐受性差,容易疲劳,抵抗力低,易患病。脉细弱,舌质偏淡。
&&& 偏阳虚型气虚失养就会进一步发展为阳虚,突出表现是比一般人怕冷,手脚凉,脉沉细,舌质淡。
&&& 以上是简单归纳的四种体质,如果失衡的状态不注意调理,就会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病态。如:
&&& 气虚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食欲不振,毛发无光泽,稍微活动就出汗,易得感冒,舌有齿痕,脉象虚缓。
&&& 阳虚面色淡白无光泽,畏寒,手脚冰凉,小便色淡、量多,大便不成形,尤其是一受凉就会腹泻。舌质发而胖嫩,舌周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 血虚妇女多见,精神疲倦,形体瘦弱,面、唇、指甲色淡而无光泽,毛发枯槁易脱落,看东西稍久就感到眼睛疲劳,健忘多梦,舌淡,脉细弱。
&&& 阴虚形体消瘦,怕热,手足心容易发热,潮热盗汗,易烦易怒,失眠多梦,面色潮红,时有烘热感,口干,喜冷饮,小便发黄、量少,舌红,脉细数。
&&& 气郁性情急躁易怒,或忧郁寡欢,常觉得胸脘满闷,总想叹气才舒服,食欲不振。
&&& 淤血面色晦暗,眼眶发黑,肌肤无光泽,唇色紫暗,舌质颜色紫暗,脉细涩。
&&& 痰湿体质多见于肥胖丰满者,嗜食肥甘,身倦嗜睡,头昏不爽,身体困重,胸中满闷不舒,睡觉易打鼾,舌苔滑腻,脉象濡滑。
&&& 阳盛体质体壮耐寒,面色红,口渴喜饮,或口苦、口臭,小便发黄、量少,易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快而有力。
&&& 第一部分第8节: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1)
&&& 第一章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
&&& 一、夏季养生指导
&&& "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人虽然是有思维、有情志的高级动物,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生活、情志,但人也是天地之气的产物,只有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才能和谐地生存于其中。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点,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就应该顺应不同的节气,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乃至情志,该宣发的时候宣发,该收敛的时候收敛,达到与天地相应,这就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说,聪明智慧的人,都是顺应四季寒暑的变化,通过调节起居、饮食和情志来调节五脏之气,使它们与自然界阴阳的变化相统一,即"春气之应,养生之道;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秋气之应,养收之道;冬气之应,养藏之道"。只有这样做,外来的邪气才不会侵犯人体,顺应了四时阴阳特点,才能颐养天年!
&&& 那么在夏季应该怎样调养自己的阴阳呢?首先就要了解夏天的特点。
&&& 二、夏季的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
&&&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 夏三月,指农历四月至六月,阳历六月至八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蕃,即茂盛;秀,即华美。在夏天的这三个月中,阳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其间清气充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最华美的季节。人是万物之灵,也应该神气饱满,体力旺盛。夏季,人体阳气旺盛,宣发于外,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饱满,情绪外向,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机。这时候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较强盛,总体上显现出夏季万物华实的特点。夏季与其他季节不同的是,有一阶段呈现出湿热交蒸的气候特点,不仅气温高而且雨水多、湿度大,最为潮湿闷热。中医把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患病。
&&& 三、夏季养生原则
&&& 1。夏季要养阳
&&& 《黄帝内经》说夏季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我们指出夏季应该遵循的养生准则。养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 阳是一种向外发散的状态
&&& 夏天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繁华的季节,夏季养阳就是培养人体一种蓬勃向外发散的状态。因此人们应该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应,夏天可以适当晚睡而早起,积极地参加户外的活动。不要为了躲避阳光而长时间待在房屋里。通过户外活动锻炼提高身体对暑热的耐受性,并使阳气得以宣发。暑热的气候容易使人烦躁,所以要注意养性,避免心急燥热,通过运动发汗等方式把体内的郁闷宣泄出去,使身体顺应夏季宣发生长的状态。
&&& 养阳即养人体的阳气
&&& 夏季气候炎热,阳气外盛,尤其是南方地区高温湿热,凉茶成为人们最爱的饮品,无论男女老幼每天必饮数杯,以此来清暑热。人们却不知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人体的阳气处于外泄的状态,即盛于外而虚于内,过度地饮用凉茶容易损伤脾胃之气,引起食欲减少、胃痛、腹泻等症状,长期服用可以损伤脾肾的阳气,导致脾肾阳虚。同时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旺盛,汗出得较多,毛孔开泄,如果贪凉,如汗出后受风或空调过凉都更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长夏的湿热也最易伤及脾阳,所以不要认为夏天只有暑热之邪,而恣食生冷,贪享寒凉。要注意养护阳气,凉茶的配伍不要过于苦寒,尤其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更要慎服。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长夏季节高温而多雨,湿病多见于这个季节。长夏与五脏的脾相通应,脾脏的禀性是喜欢比较干燥而厌恶湿邪,一旦脾的功能被湿邪所阻遏,则可能因为脾气不能正常运化、气机不畅导致体内水湿停聚,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肤渗液、水肿、四肢不温等各种症状。有的地方夏天有喝姜茶的习俗,就起到了养脾阳而除湿的作用。
&&& 第一部分第9节: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2)
&&& 2。夏季养生重在清
&&& 饮食养生:食物宜清淡
&&& 炎炎夏日里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煎炸油腻、辛辣食品。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如冬瓜、苦瓜、西瓜、黄瓜等,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吃冷饮要适度,不可过多吃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些醋,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病。
&&& 情志养生:头脑宜清静
&&&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烦躁不安,生气易怒。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切忌烦躁不能自制,因躁生热,从而心火内生。要使心情像清彻平静的湖水一样,正如古人所说要"静养勿躁",这样才能避免因情志诱发疾病。
&&& 起居养生:环境宜清凉
&&& 夏天不能整天倚赖空调,要趁着早晚气温稍低时,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避免室内空气的浑浊。尤其是下雨时及雨后,空气清新,含有丰富的负离子,这时应关掉空调,打开窗户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精华。
&&& 运动养生:运动要清心
&&& 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心情平静,心静自然凉。高温炎热及伏天不宜远途跋涉,以免伤津耗气。可以选择在比较凉快的早晚练习中医的养生功,或漫步于江边湖畔,或在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总之要多亲近大自然,不能因为怕热而只在有空调的健身房活动,在大自然中运动的收获是室内运动所无法比的。
&&& 四、不同体质养生方法各异
&&& 体质,即身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机体内阴阳双方的力量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脏腑功能的胜衰所决定的,并以气血为基础。
&&& 祖国医学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黄帝内经》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做了若干分类,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胜衰,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黄帝内经》还指出由于地域环境和气候不同,人群生活习惯不同,所以会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
&&& 既然人的体质不同,那么无论在保健养生还是疾病的治疗方面都不可能雷同,每一种体质的人群都有其独特的原则和方法,甚至于可以细分到一人一法,这就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因人而宜"。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有关体质学说的理论,并以人体正气胜衰,结合实践,创造了辩证施治的理论。古人还十分强调诊脉,著名药王唐代的孙思邈指出:"凡人秉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有经验的中医通过诊脉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特征,治疗用药就可以有的放矢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 第一部分第10节: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3)
&&& 1。不同体质的养生
&&& 祖国医学认为,当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时体质也会发生病理变化,根据临床上的征候、脉象、舌苔,可以把人分为八种病理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其具体养生方法如下:
&&& 阴虚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能耐受春夏之热,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严重时可出现潮热盗汗(肺阴虚),视物昏花(肝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肾阴虚)。
&&& 养生原则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重要。
&&& 养生方法
&&& ①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
&&& ②环境调摄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耐,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 ③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 ④起居调节因为精属阴,阴虚者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可伤精,应节制性生活。
&&& ⑤药物治疗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他滋阴生津中药如女贞子、山茱萸、旱莲草亦可选用。
&&& 阳虚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 养生原则温补脾肾,因为对于阳虚者关键在于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 养生方法
&&& ①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心气虚则悲",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 ②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夏季不要贪凉,慎食生冷,少用空调,免伤阳气。
&&& ③加强体育锻炼阳虚体质者应该从夏末秋初开始锻炼自己的耐寒力,坚持到冬天。因为"动则生阳",通过运动来提高机体抵抗力。
&&& 第一部分第11节: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4)
&&& ④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 ⑤药物治疗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匮肾气丸。
&&& 气虚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若病症加重,可出现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 养生原则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肾皆当温补。
&&& 养生方法
&&& ①气功锻炼肾为元气之根,故气虚宜做养肾功。
&&& ②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若气虚严重,当选用"人参莲肉汤"等药膳补养。
&&& ③药物养生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金匮薯蓣丸。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可服肾气丸。
&&& 血虚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量少,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 养生原则调理脾胃以助生化血液之源,滋补肝肾以补血。
&&& 养生方法
&&& ①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 ②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大枣、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 ③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需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剂为丸药长久服用。
&&& ④精神修养: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听听轻快的音乐,看看喜剧,或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使精神振奋,心情愉悦。
&&& 阳盛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形体壮实,面赤声高,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热赤。若病则易从阳化热,而见高热、脉洪大、大渴、饮冷等症。
&&& 养生原则平肝清热,注意养性,稍安勿躁。
&&& 养生方法
&&& ①精神修养戒怒。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用意识控制自己,遇到生气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
&&& ②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的阳气散发出去。游泳是首选的锻炼项目,此外,跑步、武术、球类运动等,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进行。
&&& 第一部分第12节: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5)
&&& ③饮食调理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如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莲藕等,可常食之。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宜戒酒。
&&& ④药物调养可以常用沸水冲泡菊花、苦丁茶饮用。大便干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润肠丸;口干舌燥者,用麦门冬汤;心烦易怒者,宜服丹栀逍遥散。
&&& 血瘀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周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有刺痛感。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内有症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 养生方法
&&& ①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均可实施,总之以全身各关节都能活动,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 ②饮食调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可饮少量黄酒,山楂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 ③药物养生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 ④精神调养血瘀体质者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 痰湿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黏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或妇女白带过多。
&&& 养生方法
&&& ①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 ②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避免食积。以防生湿生痰。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薏米、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 ③运动锻炼痰湿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多余的皮下脂肪逐渐转变成结实的肌肉。气功方面,以动功、保健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
&&& ④药物养生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方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
&&& 第一部分第13节: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6)
&&& 气郁体质养生法
&&&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哎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
&&& 养生方法
&&& ①调摄情志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黄帝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常看喜剧、滑稽剧、相声,以及富有鼓舞、激励意义的电影、电视,勿看悲苦剧。多听轻快、令人欢愉的音乐,以提高情志。多读积极的、鼓舞心志的、富有乐趣的、展现美好生活前景的书籍,以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在名利上不计较得失,知足常乐。
&&& ②多参加体育锻炼及旅游活动因体育和旅游活动均能运动身体,疏通气血,既使人欣赏了自然美景,呼吸了新鲜空气,又调整了情绪,增强了体质。气功方面,以强壮功、保健功、动桩功为宜,着重锻炼呼吸吐纳功法,以开导郁滞。
&&& ③饮食调养可少量饮酒,以活血脉,提高情绪。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大蒜、刀豆、香橼等。
&&& ④药物养生常用以香附、乌药、川栋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如越鞠丸等。若气郁引起血瘀,当配伍活血化瘀药。
&&& 2。预防为先,颐养天年
&&& 《黄帝内经》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知之,譬犹渴而穿
&&& 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有病了之后才知道吃药治疗就像渴了之后才知
&&& 道挖井,要战斗的时候才想起铸造武器一样,太晚了,况且医学的发展始终滞
&&& 后于疾病的发生,目前很多疾病仍然没有药物或方法可以根治。这一点我们的
&&& 祖先早已认识到并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要做到预防在
&&& 先,通过正确的养生方法,增强体质,使体内正气充盛以抵抗外邪,达到预防
&&& 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中医"治未病"的学说,对于癌症及高血压、糖尿病
&&& 等需要终生服药的病人意义尤其重大。这些疾病的发生虽然与遗传有一定的关
&&& 系,但与环境污染、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更密切相关。所以最好的治疗
&&& 方法就是治未病,回归简朴的生活,锻炼身体,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从而使
&&& 我们每一个人健康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 第一部分第14节:夏季情志养生要点(1)
&&& 第二章夏季情志养生要点
&&& 一、夏应"养长"
&&& 《黄帝内经》说夏天应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人的精神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郁郁葱葱,蓬勃向上,心情愉悦,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在精神调养上,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长"(读zhng)。因为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让人心烦意燥,心绪不宁,所以夏天更要心情舒畅,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如万物蓬勃生长一样,这就是"夏养长",因为只有神气充足,人体的机能才旺盛而协调。
&&& 二、恬静养神
&&& 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首贵静养。《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样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
&&& 这在夏天的意义很大,有些人是不是有疑问,夏天不是要"养长"吗?这不是矛盾吗?其实夏天养长是养一种生发的状态,多做户外运动,多与人交往,多想积极开朗的事,这样心情才能畅达;而"养静"就是要心情平静,不急不躁,通过自我调理或户外运动等方式把
&&& 心中之抑郁燥热散发出来,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心宁而神安。
&&& 三、情志养生
&&& "调情志,重养德"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养生学不可或缺的,对强健身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帝内经》中就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精神情绪的恬静、安详,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杂念,体内的真气就会始终保持充足的状态,怎么会得病呢?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说道"千般难,不越三条",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七情不
&&& 仅是致病的因素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现代医学也证实不良的情绪可以导致多种疾病。所以调养情志是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七情致病
&&& 中医学将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应。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绪,统称"七情"。每个人都会对各种事物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情感,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正如《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七情的条达与脏腑功能的正常有着密切关联,中医认为每一个脏腑都对应于一种情志——"心主喜,肺主忧,脾主思,肝主怒,肾主恐"。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一旦情绪过激,比如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剌激,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就会对相应的脏器造成影响,而产生相应的疾病,故过喜则伤心,大怒伤肝,思虑伤脾,悲泣伤肺,惊恐伤肾。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
&&& 喜,指欢喜、高兴。
&&& 愉悦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人体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会喜则气缓,即心气涣散。心主血脉,心气虚则不能行血,血运无力导致血液瘀滞于心脉,出现心悸、心痛、中风甚至死亡。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书传》中牛皋因打败了完颜兀术,兴奋过度,大笑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这些都证实了过度的欢喜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致命的危害。《儒林外史》有范进少时多次进京赶考,屡考屡败,到五十多岁终于中举,由于过度高兴,突然颠狂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喜伤心的病例。至于现代人因为过喜导致猝死的病例也并不少见。
&&& 第一部分第15节:夏季情志养生要点(2)
&&& 忧,是指忧愁、苦恼。
&&& 人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适当地忧愁担心无可厚非,但是忧虑太过,表现为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就会"忧则气乱",因气机紊乱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心悸、胃痛、食欲减退、失眠等种种不适。
&&& 怒,即生气。
&&& 适度的生气有利于气机的宣泄和情志的调畅,对身体是有益的。但是若暴气暴怒,"怒则气上"暴怒伤肝,就会导致肝气不疏,上犯头目,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肝区疼痛,烦躁易怒,甚至打人毁物。或者气极反静,不言不语,俗称生闷气,这更有害健康,重者会因气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三国演义》中周瑜乃一代英才,文韬武略,英姿勃发,但生性易妒,易气易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暴毙。
&&& 思,即思虑。
&&& 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都要思考,但若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有脾在志为思",故过度思虑最易伤脾气,脾胃运化失职,就会造成食欲减低、胃脘涨满、腹胀腹痛等。《吕氏春秋》有因思伤脾的例子: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使其气上,促其吐出胃中积食而痊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压力过大的人,易患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
&&& 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 惊,指惊吓。
&&& 正常人若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但是很快就能恢复。心气虚的人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儿童受到过度惊吓可能导致抽搐。由于"惊则气下",受惊的人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经常受惊,会损伤人的胆气,使人的胆子越来越小,即使受到外界的一点刺激都会让人心惊胆战,成俗话所说的"惊弓之鸟"。
&&&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
&&& 我们常将"惊"、"恐"并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恐常由惊转变而来。"恐则气下","恐伤肾",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
&&& 悲,是指悲伤。
&&& 遇到难过的事情,因悲伤而哭泣是人们正常的情感反应。中医认为悲则气散,适当地哭泣可以使郁结之气抒发消散,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医学也证实当人悲伤时流泪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有益缓解不良情绪,因此"男儿有泪也要弹"。任何事物都有极限,悲哀太甚或时间过长,则可消耗肺、肾之气,出现气短、心悸、胸闷,在精神上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现代科学证明过度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
&&& 从以上我们可以认识到过度的情绪反应对身体伤害之大,故《黄帝内经》指出"智者养生"要"和喜怒",即懂得养生的人要会使七情调和,不要超越情感的极限。"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只有身心清静,才能精神内守,如果心情浮躁,就会使精气外泄,甚至神气消亡。
&&& 第一部分第16节:夏季情志养生要点(3)
&&& 2。注重养德
&&&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性,而养性首先即要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生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高寿。
&&& 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唐代名医孙思邈不受名利之诱,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凡病家请求出诊,他从不瞻前顾后,不考虑自己的吉凶安危,也不惧怕路途遥远艰险,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要"一心赴救",而且从不问病患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也不念恩怨亲疏,一视同仁。他不仅在工作中不辞劳
&&& 苦,而且在医学研究上孜孜不倦,在古稀之年写下了《千金要方》,直至百岁高龄,仍然思路敏捷,老而不衰,完成了《千金翼方》,至一百零二岁去世。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困住手脚的人,愿意斤斤计较,常常患得患失,他们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
&&&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又被称为"石头和尚",九十一岁时无疾而终,谥号无际大师。希迁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米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 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 古人认为要达到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必须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不要与别人攀比,更不要有非分之想,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道德修养。纵观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身心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工作和生活中诸多的压力长期无法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无处宣泄,亚健康和抑郁症成为都市人的多发病。其实,我们如果能够按照《黄帝内经》教诲的那样"恬淡虚无",稍微降低对物欲的追求,就能够给自己减压,从而达到精神内守,身心愉悦。人生苦短,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是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身心疲惫,还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在了解了中医情志养生的精辟理论后,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并将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
&&& 第二部分第17节:夏季饮食调摄(1)
&&& 第三章夏季饮食调摄
&&& 在夏季,人体的阴阳消长,脏腑的功能,都有其特殊的状态,所以饮食方面也有其特殊性。
&&& 一、夏季的饮食原则
&&& 1。夏季宜养心健脾,解暑化湿
&&& 中医学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是说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邪最容易损伤心,常导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而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会损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这样更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夏季宜注重养心。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辛凉散发或甘寒清暑的中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以利心火、散暑热。
&&&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长夏,与脾相应。这个时候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人比较容易感受湿邪,而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超出了脾胃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等寒中洞泄一类的脾病了。所以长夏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少生冷,脾虚的人可以少食多餐,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适当吃些辣椒,增加食欲,帮助消化,抵抗湿邪对脾脏的侵扰。也可以服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白术、莲子、茯苓、藿香、白豆蔻之类,既健脾胃,又祛暑湿。
&&& 2。夏季饮食要节制
&&& 《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之过,伤其正也。""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食物本来是营养人体的,但是如果饮食不节制,就会适得其反,伤害人体的正气。所以一定要节制饮食,三餐规律,饮食有节,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精神相一致,才能颐养天年。
&&& 饮食节制除了要防止暴饮暴食之外,还要注意三餐的时间及分配。早饭要在7点左右,午饭在12点左右,晚饭在18点左右。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枕上记》中说:"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饮膳正要》中说:"晚饭不可多食,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因为晚上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逐渐减低,消耗的热量也比白天明显减少,晚饭吃得过多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同时晚饭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还会增加肠胃负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现象,并影响睡眠,即所谓的"胃不和,卧不安"。特别是老人、小孩消化能力本来就不强,夏季就更差,吃得过饱,难以消化,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胃病,正如谚语所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汉代名医张仲景早在《伤寒论》中就提出"损谷则愈",即在保持身体基本热量需要的基础上,少吃一点儿,很多病自然就好了。我们现代的一些常见病,如糖尿病、痛风、高血脂,与饮食不节制有密切的关系。古人提出的"损谷则愈"到现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第二部分第18节:夏季饮食调摄(2)
&&& 3。夏季饮食宜苦、辛、酸、咸,少甜
&&&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五味。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我们每天吃的食品都是由这几种味道组成的,设想一下,如果食物中什么味道都没有,那饮食本身就失去了乐趣,人就会没有食欲。当然五味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调味以增进人的食欲,中医论赋予了它更深远的意义。按照五行学说的理论,五味与五行、五脏是相对应的,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 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像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
&&& 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
&&& 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 适量地摄取五味对人的身体是有益的,能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但五味摄取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致病。因为五味与五行、五脏相应,所以过食五味,就会对相应的脏腑造成损伤。
&&& 《黄帝内经》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即咸味食物吃多了,使血在血脉中运行凝滞,甚至改变颜色;苦味食物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辣味的食物吃多了,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的食物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活动不利;甜味食物吃多了,会使骨胳疼痛,头发脱落。其实这些道理我们在生活中都能亲身体会到,比如长期摄入太多盐容易引起高血压,但盐摄入不足也会使人疲乏无力,生白发。因此,在饮食中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即五味搭配适度,才能气血充盛,身体的各个系统的功能才能调和,这才是延年益寿的正确方法。
&&& "天人和一"是中医养生的指导理论,人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所以五味的调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年龄、身体状况、环境地点和季节气候进行调整。就夏季而言,应该适当多吃些苦味及酸味、咸味和辣味的食物,少吃甜味。因为夏季气候炎热而潮湿,苦味可以清热泻火,还可以健脾气、除潮湿。如苦瓜、莴笋、芦笋等,有清心除烦、提神醒脑的作用。夏天出汗过多,尤其是从事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盐分,夏天的饮食比较清淡,佐以少量咸菜,可以增进食欲。另外,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喝水较多会冲淡胃酸,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等能敛汗生津,健胃消食,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若在菜肴中加点醋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夏季胃肠道疾病发生。甜味摄入过多会生湿生痰并且影响食欲,夏季气候潮湿闷热,人体本来就容易生湿,过食甜味更助湿热,导致胃胀不想吃东西,所以夏季不宜过食甜味。
&&& 第二部分第19节:夏季饮食调摄(3)
&&& 4。夏季不应恣食生冷
&&& 《孙真人卫生歌注释》中说过:"盛暑之时,伏阴在内,腐化稍迟,瓜果园蔬,多将生痰,冰水桂浆,生冷相值,克化尤难。"意思是,夏天炎热,阳气宣发在外面,阴气就被郁于体内,如果吃了过多生冷的瓜果蔬菜,就会使寒湿盛于体内,不容易被脾胃消化。
&&&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夏天气温高,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热的生理反应。出汗多,饮水多,胃酸易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致使食欲不振,这时,若能在膳食上合理安排,适当吃些冷饮,不仅能消暑解渴,还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有益于健康。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就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不仅违背了"春夏养阳"的原则,还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脾胃阳气已逐渐衰退,过食生冷会进一步伤及肾阳,造成洞泻不止。儿童消化机能尚未充盈,在夏季又易感暑热湿邪,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饮料等,糖分又高,极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长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如果不从饮食上进行纠正,听之任之,就会造成胃肠疾病,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 女性有经、带、胎、产的特殊生理过程,容易气虚血亏,血的特性是喜温恶寒,所以女性更不能恣食生冷,尤其是经期、产后更要注意,过食生冷不仅伤害脾胃,更可以造成子宫寒症引起白带过多,痛经,甚至不孕。这可不是吓唬大家,中医治疗不孕症首先要求忌生冷。所以夏季吃生冷一定要节制。
&&& 5。夏季饮食宜清淡
&&& 《吕氏春秋》中曰:"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经常吃肥甘厚腻、煎炒烹炸、过于辛辣的食物,可在体内生痰湿,日久使肝阳上亢、脾阳虚衰。其实无论在哪个季节都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尤其是夏季。因为在夏季,人体本身顺应阴阳变化而出现阳气宣发,若是常吃肥甘厚腻之品,会加重脾胃的负担,造成脾阳虚弱,而出现痰湿。故《孙真人卫生歌注释》说:"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节减,使脾胃易于磨化,则腹疾不生。"是说夏
&&& 天要吃脾胃容易消化的简单的饮食,这样才能杜绝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清淡的饮食,就是平常说的"粗茶淡饭"。主食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豆类、蔬菜、水果、菌类为主。清淡饮食不是完全的素食,肉类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完全素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所以对肉类要少食、淡食。烹饪以清蒸、水煮为主,减少煎炸,少放油盐,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
&&& 6。夏季饮食要注意卫生
&&& 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饮水洁净,不得瘟疫。""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钻燧改火,可去温病也。""病从口入。"说明古人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不干净的饮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 《调疾饮食辩》中说:"春夏大雨,山水暴涨,有毒,山居别无他水可汲者,宜捣蒜或白矾末少许,投入缸中。"《本草正义》中记载:"故时疫盛行,宜浸贯众入水缸中,常饮则不传染,而井水沉一枚,不犯百毒,则解毒之功,又其独著。"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人在预防夏季消化道传染病方面的聪明智慧。
&&& 第二部分第20节:夏季饮食调摄(4)
&&& 夏季尤其是长夏,潮热的气候特别适合细菌和病毒的滋生繁殖,再加上夏天人们喝水多,胃酸被稀释,消化道的防御功能减弱了,再不注意饮食卫生就特别容易患肠炎、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最主要的措施。不要买变质的食材,食物最好现做现吃,过夜食物要充分加热后再吃,生吃瓜果要清洗消毒。在做凉菜时,应加蒜泥和醋,既可调味,又能杀菌,还有增进食欲的作用;不要过食生冷,保持脾胃功能的强健。注意这些方面就可以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Tips1饭后注意事项
&&& 饭后音乐助消化《寿世保元》中:"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脾喜欢听音乐的特性,音乐可以促进其消化食物的功能。道教的文献中也有"脾脏闻乐则磨"之说。所以吃完饭之后,一边洗碗,一边听一些音乐,让脾胃闻乐而动。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音乐能通过刺激人的神经从而起到相应的生理作用,当然脾在这个时候应该喜欢一些轻柔抒情的音乐,千万不要听疯狂火暴的音乐,这样脾也会疯狂的!
&&& 饭后缓行助健康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过:"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踟蹰,就是行走缓慢,几乎像停留在原地一样。但是民间有句俗语是"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似乎运动量就大些。饭后不能马上坐下或躺下睡觉。因为不运动会使血流运行缓慢,流到胃部的血液就会减少,而且饭后即躺还有可能造成食物返流上来形成反流性食管炎。所以饭后应适量运动,但也不能过量运动,运动过度可以影响肠胃的蠕动,引起胃痛、腹痛。所以饭后稍微休息10分钟再缓行比较合适。
&&&& Tips2体质不同,食物不同
&&& 正如在第一章中说的,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造成每个人体质的特殊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吃同样的食品,不同体质的人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比如吃冷饮,有些人在寒冬腊月吃了感觉很舒服,好像身体里有一股热终于被清掉了似的,可是有些人在三伏天仍不敢享受,勉强吃了就会胃痛甚至腹痛、腹泻。这就是体质的差别,上述这两种人的体质就属于"阴阳失衡"。
&&& 很明显,喜欢在冬天吃冷饮的人属于热性的体质,也就是阳气旺,夏天本就属火,阳气旺盛,所以体质偏阳的人在饮食方面喜欢选择性质寒凉的食品以清火养心。那么在夏天都不能吃冷饮的人就是寒性的体质,也就是偏阳虚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在饮食方面应选择温热的食物以温中健脾。阳盛体质和阴虚火旺的人,基础代谢率旺盛,这两类人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性质寒凉的食物,以制约身体的内热。阳虚体质的人,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生的热量少,这类人在饮食上应该多选择性质温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阳气。
&&& 当然,大部分人属于阴阳基本平衡,中医称为平性,只要顺应夏季饮食的规律就可以了。但是人体的阴阳始终处于一种调节状态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平衡,如果环境、工作、年龄等发生变化时,人的体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一些女性在年轻时体质偏阳虚,喜热怕冷,但是到更年期时却变化成为喜凉怕热的阴虚体质,这时就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使阴阳达到新的平衡。
&&& 第二部分第21节:夏季饮食调摄(5)
&&& 二、夏季的有益食物
&&& 1。蔬菜类
&&& 蔬菜中所含营养的多少与光合作用关系密切。夏天生长的蔬菜多是露天种植,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有利于其中叶绿素、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的积累和转化。同时,露天种植有利于促进植物的代谢和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增加蔬菜中的矿物质含量。相反,冬春季节在温室大棚中种植的蔬菜,由于通风不好而导致蔬菜表面水分蒸发减少,相应地从土壤中吸收的矿物质也随之减少。另一方面,因为大棚中气温较高、湿度大,蔬菜病虫害比较严重,导致农药使用量加大。如果大棚光照不均匀,通风不好,不利于农药降解,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在蔬菜上。可见夏季的应季蔬菜其营养价值、安全性都优于大棚蔬菜。夏天是补充营养的大好时机,应多吃应季蔬菜。让我们看看哪些蔬菜更有益于夏季养生。
&&& 性味味甘淡,性凉。入肺、大小肠、膀胱经。具有利水、消痰、清热、解毒的功效。
&&& 营养成分冬瓜每100克含蛋白质1.5克、糖8克、粗纤维15克、灰分1.1克、钙72毫克、磷45毫克,铁1.1毫克、胡萝卜素0.04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1.1毫克、维生素C61毫克。
&&& 功效冬瓜是四季都可食用的蔬菜,更适合于夏季食用。因为它甘淡的特性有很好的利尿作用,所以在夏季尤其是闷热潮湿的长夏,经常吃冬瓜,可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并清除湿热,冬瓜皮的利水作用更加显著,因为南方的冬瓜皮光滑没有芒刺,所以可以连皮一起食用。冬瓜含钠量较低,含糖量也低于2%,最适于糖尿病患者饥饿时食用。对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肾炎水肿等疾病有良好的食疗作用。科学研究还发现,冬瓜含有丙醇二酸,对糖分转化为脂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具有减肥降脂的作用。冬瓜还有解鱼毒、酒毒的功能。
&&& 药用冬瓜籽有清肺热、化痰、排脓、利湿的作用,是治疗肺脓疡、痰热咳嗽、男子白浊、女子白带等的常用中药。冬瓜皮能利小便、消水肿,可以用于各种水肿,还可以治疗身体水湿过重造成的单纯性肥胖,安全并且效果很好。
&&& 精选食疗方
&&& 冬瓜老鸭汤
&&& 原料瘦型鸭500克,冬瓜1000克,大葱1根,生姜片少许,盐少许,料酒1茶匙。
&&& 做法把鸭肉洗净,切成小块。把冬瓜洗净,切块。在沙锅或者煮锅中倒入冷水,把洗净的鸭肉放进去。用中火把水煮沸,撇去浮在水面的血沫,往锅中放入葱、姜、盐和料酒,用文火炖大约1小时。等鸭肉煨到七八成熟后,放入冬瓜,再炖约1小时,直到冬瓜变软即可。
&&& 特点此汤具有健脾、清暑、滋阴的作用。
&&& 冬瓜赤豆汤
&&& 原料冬瓜200克,赤小豆25克。
&&& 做法将赤小豆先加水煮至将熟时放入冬瓜同煮,直至冬瓜熟透,根据个人味道放
&&& 少许盐或糖调味。
&&& 特点夏季食用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脾、利湿作用。单纯性肥胖者可以将它作为晚餐
&&& 第二部分第22节:夏季饮食调摄(6)
&&& 经常食用,一定会收到惊人的效果。
&&& 莲藕冬瓜扁豆汤
&&& 原料莲藕200克,冬瓜500克,扁豆100克,瘦肉150克,姜2片,盐适量。
&&& 做法莲藕去皮洗干净,切块。冬瓜洗干净,切厚块。扁豆洗干净。瘦肉洗干净,
&&& 汆烫后再冲洗干净。水适量,下莲藕、冬瓜、扁豆、瘦肉、姜片,水开后改慢火煲2
&&& 小时,用盐调味即成。
&&& 特点冬瓜与莲藕相配,增强清暑热的功能,加入扁豆使健脾利水的作用更强,夏
&&& 天来一碗,暑热全消。
&&& 冬瓜茶
&&& 原料冬瓜500克,姜25克。
&&& 做法冬瓜去皮、去籽,洗干净,切成块状。在锅内加水1500毫升,水滚后加入姜
&&& 片及冬瓜,焖煮40分钟,熄火后盖上锅盖再焖20分钟即可。
&&& 做法这是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