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 品味现代派为什么叫现代派茶?

这段时间央视广告吹的厉害小罐茶,都说是大师做,几十克就卖上千元,那些茶到底怎么样呢?
我的图书馆
这段时间央视广告吹的厉害小罐茶,都说是大师做,几十克就卖上千元,那些茶到底怎么样呢?
161201增补  现在关于小罐茶话题的探讨,明显有了流派划分。  一派是邹粉团,认为小罐茶茶质不佳,此茶与邹无关。简称A派  一派是小罐茶真爱粉,认为小罐茶品质优异,此茶就是邹做的。简称B派。  还有我,认为此茶茶质不会好,且此茶必然与邹有关。由此为上述两派围殴构陷,自然在所难免。不过反正有拉黑,眼不见为净o(╯□╰)o  当然,还有各路围观群众~~~~  对于此茶品质,我最初的答案已有探讨,后续又增加了对其包装形式(未充氮密封铝罐)必然不利于普洱的理由阐述。最近看到有B派人士提供了一份“客观测评”  可见作者对小罐茶熟普“金芽多”还是颇为赞赏的,可惜立论与对比对象均有问题:  1、普洱熟茶渥堆完成后会根据嫩度分级,实际上各级别里滞销程度最高的,就是嫩度最高的宫廷普洱(纯芽头,这个农重金土豪名字是邹之后的某任厂长起的,与邹无关)……真正将这些滞销货拯救的,是近年来兴起的桔普、柑普、陈皮普之类(空间狭小,青壮料和粗老料难以填充)。  2、邹在小罐茶的官方视频广告中亲口声称茶叶是“名山茶、古树茶”(未标注具体山头),此篇测评亦有提及,可惜这还是硬伤。  ①大厂出身本身就意味着对古树的排斥。大厂时代国营厂茶品基本都已小树茶(台地为主)为原料,古树茶甚至被禁止收购。后来如99绿大树(实际为2000年生产)这样的古树茶(实为混采)茶品,则是出现于后邹氏时代,与其无关。  所以任何大厂出身的制茶者,宣称精擅制作古树茶的,都理应予以怀疑。当然,不能排除离厂后背离大厂制茶理念的可能。现在的勐海厂都于此前开始收购几十块一公斤的“古树茶”了o(╯□╰)o  ②当年台地茶之所以能够力压古树茶成为当时高档的制茶原料,除了历史的荒唐,还有就是台地茶原料在外形上确实可以碾压粗枝大叶的古树茶。在当时以绿茶尚鲜嫩的审美观点主导的茶业整体环境下,台地茶自然会受到重视。古树茶在价格上反超已然是2003年的事。  依照这位评测者提供的图片,这种细嫩度基本不可能时古树茶,反而是大厂体系最为喜爱与擅长的台地茶的可能性极高。  至于评测者所言“古树芽头做成熟茶,茶毫就会变成图中的样子了”,我只能说,贵司内培质量亟待提高o(╯□╰)o  ③这篇评测采用的对比样本是不知名迷你熟沱,由此评测者宣称的其为“入门级的一款普通的熟普”这句显然就无法成立。  关于普洱茶的迷你紧压形制,以前在其它问题里曾有详述,在此简单阐述。普洱茶企生产此类迷你形制紧压普洱茶,采用的基本都是碎料、副茶甚至“扫地茶”,也就是说,此类茶品,基本都是级外茶品,是坊间销售茶品中最为低端者,连入门的程度都无法达到。  至于这位评测者讲此茶与一贯不遗余力宣扬自己高贵身份的小罐茶进行对比的行为,就如同从街边的成都小吃后厨硬拉出一位厨子,与另一位“宣称”自己是米其林主厨的进行厨艺PK一样荒唐。赢了,露脸不?  3、后续评测无需多言,一则我对品质的合理推测最初的答案已有言明,二来这种低茶水比的泡茶出现此类茶汤表现并不稀奇,实际上低茶水比冲泡是许多无良普洱业者在为消费者冲泡样品时惯用的伎俩(茶汤易清透,茶汤易清甜且降低可能出现的异杂味浓度,同时配合快进快出,增加所谓茶品“耐泡度”),并不能合理表现茶品本质。至于那个迷你沱的表现,你又能指望它茶什么呢?赢了,露脸不?  4、从叶底表现上可以看出小罐茶熟普的发酵度偏向于轻发酵,而对比茶品的叶底充分表现出这个级别茶品的应有品质,如是而已。  此篇评测一出,立刻迎来三位路过群众的赞赏,可惜行文太过应付不用心,仨ID也都是仅仅为了这个问题而生的崭新ID,只能说在配合上B派内部尚有待提高,公关人员素质实在堪忧。  而这篇评测的作者,在我发布了上述内容后作出了完全不意外的反应:  国家标准、真实历史都可以成为这些人手里的玩物,果真与小罐茶资本的精神是高度统一的。自然而然的,这些人士“靠什么吃饭”,也就呼之欲出了。  说起来A派B派八成以上的ID,都是“崭新”出现的ID所关注的也仅仅只限于这个话题以及相关话题。同时A派的关注链条又与新境系高度重合,颇为值得玩味。(关于新境系,详见 )  至于价格本身,我认为反而是最不值得讨论的。我一向认为茶叶这非民生必需品,定价权必然归属于厂商。只要资讯正确,一块钱的成本卖出一百万,那是买卖双方的愿打愿挨。真正值得鄙夷的,是对茶品资讯的扭曲、捏造以及下作无耻的宣传手法。此论针对坊间所有茶品。  品质过后,再探讨此茶与邹氏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我认同B派,此茶与邹必然有关联。其亲自在小罐茶视频广告中出镜且发言,同时小罐茶的广告在央视以及平媒、机场灯箱等地出现的时间已然不久,说邹对此毫不知情显然是极为荒谬的。合理的推测,是邹与小罐茶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邹氏提供原料与个人形象使用授权给小罐茶使用,同时收取相应费用;而小罐茶的广告攻势,又提升了邹以及其它诸位出镜制茶者的知名度,互惠互利,如是而已。  反观A派除了声嘶力竭的摆出邹氏与此茶无关的态度,并不能提出任何佐证。起码我构思不出一个能够合理解释邹氏对此完全不知情,同时又出镜录制视频广告且对小罐茶后续的广告视而不见的……剧本。  ~~~~~~~~~~~~~~~~~~~~~~~~~~~~~~~~~~~~~~~~~~~~~~~~~~~~~~~~~~~  关于小罐茶包装形式及普洱茶仓储的增补内容:  有人提出“熟成到一定程度可以饮用时可以让它不继续氧化的”并依此为小罐茶包装形式(针对普洱)合理的依据。下面就来批驳这种关于普洱茶包装、仓储和转化的“政治正确”式言论。  关于普洱茶,一般常见的形式都是以棉纸、笋壳作为包装材料。这种包装材料使得普洱茶与空气能够保持一定的接触,且茶叶周围的空气能够保持一定的更换速率。这种环境恰恰是普洱茶后期仓储转化所需要的——既为普洱茶的后期转化提供了氧气这种必备条件,有避免茶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与空气过度接触导致过度氧化报废,还为茶叶提供了一个既有一定密封同时又并不密闭的仓储环境,十分适合普洱茶的后期转化。  以上是普洱茶一百多年仓储转化积累出的通行经验。  那么,有没有“熟成到一定程度可以饮用时可以让它不继续氧化的”的时候呢?  还真有。不过适用范围极窄——仅限于仓储转化到位的老茶。  有多老呢?  号级茶 陈云号  印级茶 红印  印级茶 小绿印(其处于七子饼时代,但因品质习惯上将其归于印级茶之列)  总有上边这些这么老……  普洱茶转化到上面这些茶品的仓龄(重点实际上是仓储转化状态),一般而言都会被覆以塑料膜,隔绝绝多数空气 。因为这种仓龄的茶品,茶品转化程度极高,茶性基本确定,已然无需停留在大货仓储状态。同时覆膜还可以保存茶品品相,因为这个时代的茶品单价极高。  注:茶叶达到这种状态,是时间与仓储环境的共同结果。老茶基本都是传统港仓,高温高湿相对不通风,茶品转化快。现在主流的干仓仓储,茶品达到这种需要覆膜放缓仓储速度的方法要在仓龄更长的茶品上使用。  不过这种覆膜形式一般在背面打有小孔,使得茶品周围的空气保留微小的周转速度。如此是因为在密闭环境下仓储的茶品,品饮时会有负面体感出现(锁喉、头闷等),具体的负面体感类型、强度甚至感受位置与茶叶密封的具体时间、形式相关。  实际上这种密封带来的负面体感存在于所有茶类。但其与茶品冲泡浓度、茶品加工工艺(过多过强高温制程会一定程度上覆盖因密封造成的负面体感)、品饮者感知敏锐度(重烟酒嗜辣者口感敏锐度相对较低)相关。同时因为普洱茶仓储转化对于空气的需求,以及相对于其它茶品更长的仓储周期,这种负面属性会体现的更为明显。  因此这种所谓“熟成到一定程度可以饮用时可以让它不继续氧化的”是一种政治正确的伪论。它将仅仅适用于老茶的理论拓展到普洱茶全仓龄通用,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回到小罐茶普洱的包装,密闭铝罐显然是不适合普洱茶仓储后期转化的,无论里面是氮气、空气、还是真空都如是。这种密封包装以来会带来上述负面体感(熟茶的单杯克重或许在冲泡时体现不明显),同时这种形制会让茶品后期转化几乎停滞。另,这种密闭形式,一旦含水量不符合标准,几乎一定会发霉——密闭空气量有限,且有一定水分,简直是厌氧菌的天堂。关键在于,这种包装形式要求的安全含水量比传统包装的普洱要低的多,这种形制下含水量降至5%甚至更低方才安全,反之传统形制的包装茶品含水量在8%到9%(生熟茶不同)都还是安全区间。而若要达到5%的含水量,必然要使用高温干燥,而这又是会绝了普洱茶转化预期的手段……  关于含水量可参见:  此外,小罐茶熟茶罐内茶品并未填充满,这回造成茶品在转运(商家、消费者)过程中,茶叶条索互相摩擦,造成茶叶的条索破碎,结果是茶品冲泡时内质析出过快,且茶汤易混浊(茶叶角质层剥落)。其具体程度会依据茶叶经历的转运时间和颠簸程度而定。小罐茶主打的便携模式使得茶叶在消费者身边从携带到冲泡的时间间隔和经历的颠簸充满不确定性。相对而言,传统包装形制对这种转运颠簸造成的破损的耐受度更高。小罐茶生茶采用迷你沱形制,相对于熟茶的散茶低密度罐装,其对转运颠簸的耐受度更高(茶叶本身磨损不大,紧压茶硬度高),不过茶叶与罐体仍存在活动空间。  因此,小罐茶的包装形制对于普洱茶的品质保存、后期转化都颇为不利,小罐茶普洱的茶品仓龄显然应该尚未达到上述老茶的程度——否则即使它的售价加个零也基本没赚头。那么这种包装形制显然就是一种商业宣传噱头,这种在食品行业屡见不鲜并不高端的包装形式,有害于茶质的当下与将来——虽然这种茶质也没啥子害不害o(╯□╰)o  至于“熟成到一定程度可以饮用时可以让它不继续氧化的”,则是一种不适用于小罐茶的政治正确,提出者的专业程度与仓储经验显然是有所缺失的。  至于采用了这种形制的商家,以及“监制”大师……如果不是专业缺失,那么我认为有理由怀疑其的出发点就是赚快钱。总之除了专业缺失与赚快钱,我想不到其它可能。  ~~~~~~~~~~~~~~~~~~~~~~~~~~~~~~~~~~~~~~~~~~~~~~~~~~~~~  关于小罐茶,特别是其普洱茶,或者说邹炳良做的普洱茶,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无法自洽的大BUG。  关于邹氏,在 的答案中曾有过简述,同时本题另一位回答者也曾义正言辞的对我的答案进行指责。  既如此,今儿就好好缺缺教养,看看令人尊重的邹老先生究竟哪里值得尊重。  一、国营茶厂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现在稍微有些阅历的人想必都知道。在那个时代在国营厂任职话事人,基本都不是技术官僚出身,而是“政治上忠诚可靠”的党政干部——这事儿要想装糊涂就得连那个时代的历史全盘推翻,也就是说,历史虚无主义o(╯□╰)o  彼时他和所有位居国营企业话事人一样,需要体现出权威与存在感,也曾进入车间,以其不存在的茶叶专业对工人的生产进行失明指导,然后被工人diang出了车间,从此再未进入车间(信源:老勐海厂工人)。  或许以上是我这资深黑的杜撰,那么除了现在坊间同行流传的各种其在勐海厂期间光辉历史的文案,有谁能找出哪怕一位彼时勐海厂的老员工(生产工人、技术人员而非党政干部)对其专业能力的佐证?具有这种身份的人现在起码有数百位尚且在世,想要反转觉得不难的。  二、在 粗略提过,因为省公司积欠下属各茶厂货款,各厂不得不展开多种经营进行自救。当时的下关茶厂冯炎培老厂长就将多种经营搞得有声有色,反观此时的勐海厂,连续亏损——这回绝对无法洗清话事人的责任了。其后的几任厂长也无力挽救勐海厂,各自忙自己的小生意去者,最后勐海厂的改制贱卖,与这段失败的经营绝对脱不开干系——省公司捅出一刀,自救行为反而掏空了勐海厂最后的元气。  这事儿话事人没责任么?还能怪风水不成?只可惜为了顾及老同志的面子,搞了个退休了事,却让有功无过的冯炎培老先生一同“陪退休”。当时国营企业的混乱不消多说,各位应该都不是外宾。  三、当时邹的下台还有一说是因为海潮订单被发现顶替造假,此事严重来看足以让负责人承担刑责。不过当时草草掩盖了事,现今缺乏足够证据,仅做一提。  四、其后这位谦虚低调、令人敬佩的老先生,一次都没参加过勐海厂的历次厂庆,为何?车票太贵?  回到小罐茶,以此产品当下的宣传声势与时间,决计不可能出现其冒充邹氏名头为假茶冠名的行为。也就是说,无论是邹氏是小罐茶普洱的供货方,还是邹氏仅仅提供了冠名权供小罐茶使用,这件事都是经由其认可允许的。若是前者,质量就是其脸面,劣质就是打脸;若是后者,这就是这位“令人敬佩”的老先生的德行?  而另一位坚定的邹氏真爱粉回答者,只能咬定茶不是邹做的来为其开脱。可惜,除非归结于灵异事件,否则在当下的商业与法制氛围下,这只能是愚妄的臆想。如若是真的真爱粉,应该报警有人冒充老同志才是o(╯□╰)o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给我的教养,是尊重值得尊重的,鄙夷应该鄙夷的——而不是如其它家庭,刚好反着教。  对于哀叹“晚节不保”的诸位,我想问问,“早节”在哪?  哪位能将上述一、二、四一一驳斥,也算我真的缺教养了。  勐海厂在当时的环境在能坚持到2004年,已然十分不易,好几位历任勐海厂话事人,不懂专业的有(大有)、将厂内原料转移至自己开设的私营茶厂的有,贪污的有,作风不正的亦有。只能说勐海厂能坚持如此之久,中层人员和基层员工功莫大焉,勐海厂的八字也是够硬。  再来一位现在正在善用晚节的老同志,话说这位老同志最近还在上海茶博会签售这些神茶,有图有真相,且待砸锅人。  看最后一张图,不知我是否又得罪了一位大罗金仙~~~~~~~  另,关于小罐茶的滇红,下面这张图片很说明问题。  任何时代的大厂货都与精致高端无缘,可一入了这小罐罐,再加上冒牌洋公主的加持,想必就是节操满满了o(╯□╰)o  ~~~~~~~~  没想到还能看到给冒牌公主洗地的,具体的这个够了  注:对此人的公主身份质疑,系质疑其并非“英国皇室公主”,其南斯拉夫流亡公主的身份并不能支撑以“英国皇室公主”身份活动(更何况是商业活动),但严格来讲其确实可以冠之以“公主”头衔。严格来说其并非是“冒牌洋公主”,而是“冒牌英国皇室公主”。值得驳斥的,是滇红集团称其为“英国皇室公主”并以之进行商业宣传的行为。在此特为之前的不严谨致歉。  通过搜索此人参与滇红集团的多次商业活动的现场图片,发现现场出现的中英对照背景墙上出现的都是“UK”,因此我认为此人是知道自己明确了解自己在以英国皇室公主和授权代表的身份进行商业活动,因此对其的根本质疑不变。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阅读本文的茶友还读过以下文章:
南茗佳人官方店
每周排行榜
最新新闻资讯
说茶专栏最新
新闻资讯总排行
如说茶网内容涉及侵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予以更正或删除。
联系邮箱:(#换成@)
滇ICP备案号您当前位置: >
小罐茶罐小乾坤大
杜国楹开创现代派中国茶
13:14:34来源:中国网
  茶文化虽然发源于中国,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如何区分茶叶的品质并不在行。而小罐茶由于具有统一的包装、统一的重量以及统一的品级和统一的价格,从根本上解决了消费者选茶不专业的痛点,而小罐茶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有品质的茶饮消费体验,使得品茗小罐茶成为了一种艺术的享受。
  2017年7月,央视播出了一个三分钟长的茶叶广告,&小罐茶,大师作&的slogan和茶文化大师们竞相出镜,引起大量关注。今年上半年,小罐茶实现销售3亿元,预计全年将实现销售收入6-7亿元。小罐茶火了。
  营销好,产品也好
  小罐茶似乎是一夜之间就火起来的。和北京马连道上的众多茶店相比,小罐茶是个很年轻的品牌。小罐茶2016年7月上市,至今不过一年时间。上市后的5个月,小罐茶销售突破1亿元,2017年预计增幅500%以上。这个数字对于年销售额六七个亿的国内市场来说,已经能够排进前列。
  2012年在决定进入茶产业后,创始人杜国楹就带领团队深入全国产茶区寻找好茶。他们发现,中国缺的不是好茶,而是好茶的认知标准:如何让消费者便捷简单地买到真正的好茶。为此,他们用近四年时间,行程40万公里,找到并最终打动了中国八大名茶中堪称行业标杆的八位大师。这些大师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是世代制茶大家,代表了中国制茶技艺的至高水准。
  由此开始,杜国楹团队开始搭建起小罐茶的产品体系:普洱熟茶、武夷大红袍、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茉莉花茶、福鼎白茶、滇红,共八类茶品。这些茶叶的共同特点是:覆盖中国茶叶的主流品类,市场认知程度较高;产区、原料、加工工艺和成品质量,都是对全国各产区茶叶的优中之选。考虑到很多消费者并不懂茶,对小罐茶的选品水平可能不放心,杜国楹邀请制茶大师深度参与,小罐茶的每个单品,都有全国公认的制茶大师把关。这种精益求精且充分考虑消费痛点的态度,正是杜国楹所称的&精品主义&。
  譬如&小罐茶&普洱熟茶&,精选西双版纳核心产区百年以上古树的春茶原料拼配,采用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原勐海茶厂厂长、总工程师邹炳良先生自创的渥堆发酵技术精制而成。成品金毫满披,含芽过半;冲泡时茶汤红浓明艳,陈香高显。
  杜国楹团队从源头上开始,严控茶叶的质量,从采摘到加工以及包装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管理体系,把好每一个关口,从根本上保证的小罐茶的优秀品质,从而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茶派】6千元一斤的小罐茶,真的值么?
从来没有哪个茶叶品牌像小罐茶这样引发争议!
作为一个传承千载的行业,茶叶行业一直和乐融融,坐拥先辈的智慧成果,奉行“天下茶人是一家”的相处之道,即便意见相左也含笑不语。可是这一次,面对“小罐茶”,大家的意见似乎很难形成统一,喝彩者说这是外界对传统桎梏的撼动,即将开启古老茶产业的破局之路;质疑者说这不过是“8848”在茶叶界的粗糙复制,营销大过品质。这里面夹杂着各方的立场,对传统的信奉、变革之中的困惑……但是无论今日夸赞还是贬低、他日辉煌抑或没落,“小罐茶”的出现都能给我们一点思考与启发……
愚茶度提供此次拍摄场地
为了更全面的让你了解小罐茶,我们分了五个方面去测评,分别是:
并试图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区分:
PS:黄山毛峰&福鼎白茶的评测结果
将在后续文章中推出
不得不说,有些结果连我们茶派自己都没有想到。结合现在的产业发展境况,以下这五点真的不容错过!
小罐茶的消费者到底在哪里?
“因为我自己平时就喝茶”,这恐怕是我们在路访时最愿意也最不愿听到的话了。我们当然期望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茶叶的消费者,但是仅仅在茶叶消费群体中开拓自己的市场,似乎不能满足我们对“小罐茶”的期待。
茶派用路访、问卷调查等形式针对不同茶叶熟识度(包括饮茶习惯)、收入水平、消费世代的消费者做了调研,发现在对小罐茶的认知和消费意愿上呈现清晰地区分,这里面有因为饮食习惯和购买力造成的影响,例如在高端社区“小罐茶”的认知度和消费意愿有明显提升;也有外在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广告和专卖店了解的小罐茶的受访者占到很大比例。
对小罐茶有消费意愿的群体似乎具备以下的几个特点:具有对茶叶的基础认识,具一定的消费能力,有尝试新产品或送礼的需求。至少从这些方面看,小罐茶定位中的高端与商务是符合的,不过对潜在客户的拓展似乎还差了一点。
我们更加关注的一点是,很遗憾,小罐茶尚未能突破消费世代的局限。在北京年轻人喜爱的休闲区域——三里屯进行路访时,小罐茶的认知度不尽如人意,仅有的两位了解小罐茶的人士也步入了中年。如何把握更聪明更时尚也更愿意在喜好上花费时间金钱的新世代,一直是茶产业亟待突破的问题。作为茶叶的原产国,我国的茶叶消费市场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但也有着遮不住的尴尬,有饮茶习惯的人口尚不足5亿,人均的年消费量也未能达到1.5kg,于是产业将目光转到了新的消费力上,希望过自己的年轻化来吸引未来的购买力。小罐茶的定位似乎还挺符合年轻人喜好的——简单便捷符号化: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迎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每泡一罐的设计更易上手使用,还有名师手作的宣传可以形成个人的符号特征……一切似乎都对,但结果却告诉我们还不够,是较高的价格封住了年轻人的钱包?还是我们的宣传仍然没有踩对点?恐怕更多还是后者…
同样引起我们注意的还有调查中消费者对小罐茶熟悉程度的不足,大多数表示知道小罐茶的受访者仅仅是听说而非了解,这体现在小罐茶的认知度明明达到85%,却很少有受访人能描述出它的定价或产品组成上,甚至包括多位明确表示喝过小罐茶的人。悠久的历史、蕴含的文化、丰富的功能成分是茶叶行业最津津乐道的,但是在时间成本如此昂贵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做减法。可以用一本书来讲述这个产品,但是当它化作一个手机页面时,每一次向下滑动都需要耐心与时间,消费者肯为一杯茶付出的精力是有限的。
简约包装下不简单的雄心
一个产品的野心究竟有多大?其实看看他的包装就知道了。对小罐茶而言,这个包装是绝对撑得起他的野心的,从设计的整体风格到包装的材质均可以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更能打动消费者的是各种的细节支持,比如盒子正好适合手握的大小、盒口的磁石、铁盒的内部空槽大小等……这些乍一看很难直接的观测并意识到,但当你换到别的产品时你就明白了。
这点的成功还可以从现在的茶叶产品包装趋势中看到,或者说现在的市场上哪个产品最热门,去看看包装企业的画册就好。我们随便点进了淘宝的几家茶叶包装店,发现各种纸的、铁的、钛金的一泡装小包装罐应有尽有。无论你喜欢还是排斥,它的影响力就真实的树在那里。
统一价格的品类差异之惑
茶派在测评的时候没有买到西湖龙井,因为已经断货了,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大红袍和铁观音的这两种产品上。木木和茶爱玩对几个产品的打分有很大的差别,除了个人喜好的影响,茶叶品质的高低差别恐怕也不容忽略。价格都是一样的价格,但是很明显,小罐茶的几种产品从茶叶品质到销售局面都是不一样的。追究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各种名茶自身的差异造成的。追求一致化的小罐茶,在这点上最终也没能跳出名茶产品的复杂性陷阱。
早春三月的西湖并不是一年最美的,但已经聚满了采购的茶企和各路媒体——这是西湖龙井,这个被誉为国内第一名茶的天然优势。之后的几天,你会发现各种报道告诉你今年最早的西湖龙井茶上市了,最低3000元/斤,高端茶售元/斤。这不是假设,这是笔者在百度新闻输入“西湖龙井、上市”两个词得出的结论。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下你还会觉得6000元/斤的西湖龙井小罐茶贵吗?但是同样的情况换到茉莉花茶上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不会有辅天盖地的宣传告诉你今年的茉莉花茶即将上市了;同样,即便木木和茶爱玩给予了茉莉花茶很高的评价,很多人仍然会觉得这个价格不可思议,因为隔壁老字号的高末仅售20元/斤,上市之后会比头茬的龙井更快被抢购一空。
不分茶类统一售价这种情况并不是首见于小罐茶,如果我们在超市留点心会发现很多的茶叶产品都是这样定价的,诸如立顿的袋泡茶,但这些更多的是低价茶。面对以“名家制作”为特点的高端名优茶,这样简单的一刀切恐怕很难形成统一的认知。毕竟,名茶是有自带的价格认知的,每种茶大概的价位也许消费者无法准确的说出来,但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一个标尺。
一罐茶到一杯茶——这个空白不好填
茶爱玩一直在吐槽第一泡茶好似喝白水,直到普洱茶才稍微好了一点——因为有润茶。这个锅茶叶表示不背——这是冲泡方式造成的。茶叶产品的另一层困局在售出之后,准确的说消费者购买的是半成品,茶叶到你可以喝还隔着一个冲泡过程,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上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而对于茶企来说这里的空白是很难在空间上企及的——你不能追到消费者的家里或办公室指导他们泡一杯茶,只能用一些说明来阐述。如何告诉消费者怎样冲泡好自己的产品是很多企业服务延伸的重要内容,小罐茶也不例外,但付诸行动时却发现,多少还是有点尴尬。
和很多企业一样,小罐茶选择用精准的水温、精确到秒的时间和固定的茶水比例来描述,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最集中的两点是第一泡的时间和冲泡的次数。如果选用推荐的方法来冲泡,你会发现多数产品第一泡仅能用一个字——淡来形容。还有次数,嘴巴灵敏的木木在好几个产品的后几泡中都感受到了涩味,或许是为了强调产品的内含物丰富,小罐茶的冲泡次数建议往往都超过这个茶类的通行建议。但是用香气滋味都偏淡且已出现涩味的后几泡来强调茶叶的耐泡真的合适么?难道不会冲淡之前的美好感官么?换句话说,我们真的需要一杯茶反复喝到十次么?换一次茶会不会更好?
为了更好的辅助,小罐茶还配套了几种泡茶器具。这是很重要的外延产品,不过好像搭配的并不是很好。茶派专门去小罐茶的专卖店研究了配套的茶具,却发现仅有盖碗的套组可以很好的贴合每罐茶所建议的茶水比例,剩下的几款茶具的容量都明显偏大了。用精准的表述和配套茶具来填补一罐茶到一杯茶的空白是很好的方式,不过细节上可以再做一点调整。
从生活圈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你想在一个APP上解决多少个问题呢?如果说你在购买小罐茶的同时还能学点东西,淘到一套高逼格的茶具是不是听起来不错呢?再换一种思维,你在每日例行的学习中看见了小罐茶产品会不会成为一条新的了解他的途径呢?并非凭空想象,以上情况就发生在小罐茶与得到APP的合作中——以流量为合作的基础和有效盈利产品,形成链接更多品牌纽带的品牌生态圈建设模式,一种时下十分热门的品牌拓展方式。
尝试用生态圈来进行拓展必须有两个前提:找到你适合的生态圈和培养自身与这个生态圈融合的属性。这点上看小罐茶与得到APP的合作是合适的选择。定位于高端商务的小罐茶,消费者的一些特点十分重要,包括对新事物的接纳性和喜好性消费,兼顾这两点的知识付费客户是个比较贴合的目标群体,会选择时下新兴的内容付费表示对新事物的接纳,同时这也代表着新的消费观。
我们无从了解得到APP究竟占了小罐茶多少的销售额,但从2016年3月单日销售额接近100万来看,效果还不错。得到APP现已有超过1000万的客户,我们在这个销售平台上同样看到了故宫的文创产品千里江山茶具,一些钢笔、书写板、装饰画等商务类礼品,都具有相同的符号特征。未来是否会有深度合作也未可知,但是值得期待。
总的来说小罐茶还是一款值得尝试的产品,不算低的认知度可以保证他是一份不错的礼品,产品包装优质精美贴合原先的商务定位;尽管茶类间有差异,但大多数产品质量都在线;你或许需要在品牌建议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冲泡的时间;当然也希望这个品牌的能帮你获得更广阔的消费生活圈。
新环境、新需求、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这就是茶叶产业今天所面临的“变革时代”。我们应该感谢的是那些将新理念引入行业的人,还有那些一批批倒下又站起来的、付出沉没成本的创新者。
成功或是失败均为启迪,更重要的是它所引发讨论与思考……
文章作者:【茶派】暗中观察
文章内容仅代表品鉴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中茶协观点
【茶派】工作组成员
主播:茶爱玩、木木
茶艺师:暗中观察
摄像:茶小狸
路访、场务:韩哥
后期制作:茶爱玩
微信编辑联系方式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罐茶 现代派好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