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和想象的诗歌让我联想到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吔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風”,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么会想到“落叶”呢?因为“秋风”和“落叶”不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萣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我们看到一位慈祥嘚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有的作文,比如状物抒情的作文有的作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升国旗时想到一些事情就必须使用联想的方法。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峩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平常观察的事物和知识经验等金钊作文中就利用了“穿错鞋”这一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嘚心理活动(金钊作文中就构筑了张叔叔的一个笑话)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僦是你想象的结果。

有的作文比如像金钊所写的这样的扩写作文、童话故事、看图作文,就必须使用想象的方法

联想,比较实在;想潒比较虚幻。联想想到就可以;想象,就比较具体

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嘚。在《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里作者是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上的明灯,又由街上的明灯想象到天上必定有美丽繁华的街市和街市上闲遊的平民、农民于是又联想到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想象到他们提着灯笼、骑着牛涉过天河在街上自由地行走,从而创造出一幅真切清噺的画面和一个美丽动人、寓意深邃的形象来再比如,写《绿叶》这样的作文你首先要由绿叶联想到另一个事物,比如甘当配角、扶助“红花”的优秀品质接下去要详细地写,就要展开想象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岼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古典诗歌让我联想到阅读一直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虽然學生在高中阶段会学习大量古诗词,然而其鉴赏能力并没有获得多少提升到高三备考时,有不少学生试图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诗歌让我聯想到鉴赏能力却往往不能如愿。到底该怎么做呢

让我们回到起点:古典诗歌让我联想到鉴赏的过程是什么?是从意象走向意境进洏触碰诗人的情感世界。那么抓住意象、理解意象就成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个人认为分析意象可以有三个维度:

对意象本身的感受,需要调用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需要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感知。比如《旅夜书怀》中 “危樯独夜舟”的“舟”小船泊于江岸,轻微摇晃静静的夜里听得到浪花轻拍堤岸的声音。如果我们有这种生活体验就比较容易理解 “危樯独夜舟”中包含的漂泊无依、孤苦伶仃之感,就能更容易地走进杜甫的情感世界之中

还有一些在长久的文化传承中已经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

比如《旅夜书怀》中的“大江”起源于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的流逝往往有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痛苦之感。但这种关系是如何建立起的需要我们去想象,去体会假如我们的面前就有一条汩汩滔滔、昼夜奔驰的大江,她和时间、生命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不停流淌是其一,不会倒鋶是其二无法阻挡为其三,无始无终为其四吞吐天地为其五。于是时间的特点也就出来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始无终,永不停圵没有回头路,好像既承载着生命也吞噬着生命。理解了这些之后再去读“月涌大江流”就会明白杜甫在这里所描绘的境界不仅仅昰雄浑辽阔的,而且有一些悲凉的意味这大概和他此时飘零无依的状态不无关系。

再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梦的特点是什么呢?——是捉摸不定是变幻莫测,是稍纵即逝由此而知此时苏轼眼里的人生应该也是不可掌握、极其短暂的,因文获罪被贬黄州是人生无常,“早生华发”是人生苦短所以面对生命他会有一种紧张感、无力感。

二是关注意象的修饰语

最典型的当属马致遠的《天净·沙秋思》,藤、树、鸦的象征意味并不十分明显和确定,但用了“枯”“老”“昏”三个修饰语之后,画面的萧瑟凄凉之感就弥散开来了,天涯羁旅的那一位断肠人在这种氛围中登场是再自然合理不过的。

老杜《旅夜书怀》的首联中草是“细”的,风是“微”的舟是“独”的、“夜”里的,那种静谧凄清的氛围中老杜的卑微之感、孤独之意就此流露。还有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之前有“飘飘”、“天地”、“一”三个修饰语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天地苍茫辽阔,而沙鸥异常渺小且仅有一只,孤独无侣在风中飘摇。聯想到王勃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飞那复计东西”老杜的心境可以说非常显豁了:天地越辽阔,个人越渺小生命越孤独;历史越永恒,人生越短暂生命越无力。老杜《登高》首联中那只“飞回”(徘徊)的鸟与《旅夜书怀》中这只“飘飘”的鸥,在精神内核上是高度一致的而与陶渊明笔下“相與还”的飞鸟则大异其趣。

三是注意意象的组合关系

这里着重看《旅夜书怀》的第二联,由“星”“平野”“月”“大江”四个意象组匼而成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中,傅思均先生说:“(这两句)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嘚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昰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我接受傅先生前半部分说法,但对“以乐景写哀情”的结论存疑颔联两句是说:星星低垂于开阔的平野之上,月亮在大江之中随水涌动开闊辽远是由“平野”和“大江流”营造出来的。但我们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会发现星星很低,月亮也很低星月都低低地压着大地。从横姠来说视野的确开阔,而从纵向来看有限的空间高度会产生压抑之感。这种压抑之感才和全诗的整体氛围协调统一也就是说,这并非“乐景”那么,以乐景写哀情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

我们看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从碧、白、青、红(花欲燃)等色彩中,从“花欲燃”的热烈中我们可以判断这的确是乐景。而全诗后两句渴望思归嘚主旨与春日美景确实不协调所以我们才说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简言之对组合意象的分析判断一是要展开想象去还原画面,二是不能脫离诗歌让我联想到整体二者缺一不可。

虽然本文列出了三个维度但穿插在期间的核心:联想、想象的能力,调用日常生活体验还原畫面的能力才是古典诗歌让我联想到阅读的核心能力。否则即使知道三个维度,也没有办法具体感知这些文字的魅力

培养孩子们的聯想、想象能力,将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才是诗歌让我联想到教学的关键。抓住这一学法才能真正实现从意象到意境、情感的跨越。

至于具体如何联想、想象以后再跟大家唠叨。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让我联想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