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其道含贬义词褒义词还是褒义

――正确认识褒义词和贬义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正确认识褒义词和贬义词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做事果断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_百度知道
做事果断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项羽独断专行,做事果断,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这句话是个病句。里面的做事果断是贬义词吗?这句话应该怎样修改?
我有更好的答案
&果断&是一个褒义词,用褒义词来说明是他失败的原因是个词语运用错误,把“果断”改为“武断”即可“武断”是贬义词
采纳率:40%
果断是褒义词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贬义词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有三种赞扬,褒义词,贬义词,还有?_百度知道
有三种赞扬,褒义词,贬义词,还有?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下必甚焉 吮痈舐痔 偷合苟容 投其所好 如蚁附膻 身不由己 倚门傍户 不知进退 着三不着两 藏头露尾 刁钻古怪 腹有鳞甲 脚踏两只船 狡兔三窟 老奸巨猾 三头二面 杀妻求将 舞文弄法 笑里藏刀 心怀叵测 兴妖作怪 胸中鳞甲 阴阳怪气 鹰视狼步 脏心烂肺 钻天打洞 嘴甜心苦 八面玲珑 八面见光 不夷不惠 好好先生 和光同尘 鉴貌辨色 见风使舵 看风使舵 巧言如簧 巧言偏辞 随风转舵 随俗沉浮 外方内圆 明争暗斗 撒娇撤痴 上楼去梯 心术不正 移天易日 阴谋诡计 用尽心机 造谣生事 造谣惑众 贼喊捉贼 遮人耳目 装神弄鬼 做神做鬼 害人不浅 谋财害命 血口喷人 无所不为 以邻为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造谣中伤 徇私舞弊 营私舞弊 暴戾恣睢 惨无人道 豺狼成性 赶尽杀绝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灭绝人性 忍心害理 如狼牧羊 如狼似虎 杀人不眨眼 杀人如麻 丧尽天良 丧心病狂 嗜杀成性 率兽食人 天理难容 荼毒生灵 无所不用其极 削木为吏 鹰击毛挚 鱼肉百姓 置之死地而后快 狗仗人势 横眉竖眼 虎视眈眈 怙恶不悛 祸国殃民 青面獠牙 穷凶极恶 杀气腾腾 鼠牙雀角 人心惟危 一蛇两头 凶神恶煞 包藏祸心 诡计多端 借刀杀人 居心叵测 人面兽心 杀人不见血 蛇蝎为心 为鬼为蜮 十恶不赦 死有余辜 图财害命 为富不仁 五毒惧全 血债累累 寻花问柳 作奸犯科 作恶多端 作威作福 罪该万死 罪恶滔天 罪大恶极 罪孽深重 罪不容诛 罪恶昭彰 擢发难数 大逆不道 离经叛道 出尔反尔 附庸风雅 干名采誉 苟合取容 故作高深 好戴高帽 好大喜功 假仁假义 明知故问 沐猴而冠 巧言令色 仁义道德 闪烁其辞 酸文假醋 退有后言 虚情假意 雨后送伞 别有用心 尔虞我诈 粉饰太平 佛口蛇心 钩心斗角 沽名钓誉 故弄玄虚 挂羊头,卖狗肉 讳莫如深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两面三刀 瞒天过海 瞒心昧己 欺世盗名 欺天诳地 欺人之谈 上下其手 偷天换日 偷梁换柱 虚词诡说 炫玉贾石 阳奉阴违 招摇撞骗 招摇过市 诪张为幻 自卖自夸 自欺欺人 自吹自擂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韬晦之计 涂脂抹粉 文过饰非 华而不实 弄虚作假 人模人样 食而不知其味 无病呻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行浊言清 绣花枕头 掩人耳目 言行相诡 言行不一 佯为不知 咬人狗儿不露齿 叶公好龙 诈败佯输 正人君子 装腔作势 装疯卖傻 装怯作勇 装模作样 装点门面 醉翁之意不在酒 鬼鬼祟祟 鬼头鬼脑 假公济私 冒名项替 背信弃义 背恩忘义 言而无信 欺软怕硬 恃强凌弱 威迫利诱 穷极无聊 弱肉强食 虚骄恃气 大模大样 锋芒毕露 高高在上 孤行已见 顾盼自雄 好为人师 呼幺喝六 骄兵必败 骄傲自满 矜功自伐 居功自傲 老虎屁股摸不得 目中无人 目空一切 马耳东风 旁若无人 器小易盈 煞有介事 舍我其谁 盛气凌人 恃才傲物 忘其所以 忘乎所以 唯我独尊 扬长而去 自命不凡 不因人热 大摇大摆 咄咄逼人 倔强倨傲 桀骜不驯 富贵骄人 高视阔步 目指气使 气焰熏天 轻世傲物 神气活现 心高气傲 颐指气使 趾高气扬 出言不逊 称王称霸 横行霸道 横行不法 横加指责 横行无忌 横行天下 蛮不讲理 蛮横无理 强词夺理 专横跋扈 狐假虎威 欺人太甚 倚势凌人 倚强凌弱 倚官仗势 倚财仗势 依草附木 仗势欺人 有恃无恐 白日衣绣 耀武扬威 衣绣昼行 衣锦还乡 班门弄斧 布鼓雷门 明目张胆 恣意妄为 恣行无忌 肆无忌惮 无法无天 为所欲为 放荡不羁 放浪形骸 落拓不羁 劝百讽一 任达不拘 随心所欲 陶陶兀兀 不可一世 伐功矜能 目无余子 妄自尊大 夜郎自大 倚老卖老 自高自大 自以为是 自以为得计 前倨后恭 茹柔吐刚 世态炎凉 吐刚茹柔 岂有此理 齐东野语 熏天赫地 炙手可热 馋涎欲滴 垂涎欲滴 刀头舔蜜 得寸进尺 得步进步 得陇望蜀 非分之想 规求无度 见财起意 见钱眼开 狼贪鼠窃 利欲熏心 穷奢极欲 人心不足蛇吞象 蛇欲吞象 声色货利 贪得无厌 贪天之功 贪心不足 贪多务得 贪夫徇财 贪贿无艺 唯利是图 细大不捐 雁过拔毛 眼馋肚饱 羊狠狼贪 欲壑难填 各人自扫门前雪:卑鄙无耻 不以为耻 臭名远扬 倒行逆施 寡廉鲜耻 鬼蜮伎俩 厚颜无耻 奴颜媚骨 奴额婢膝 拍马屁 奇耻大辱 全无心肝 曲意逢迎 认贼为子 认贼作父 声名狼藉 恬不知耻 无耻之尤 威信扫地 向火乞儿 行同狗彘 摇尾乞伶 摇尾求食 蝇营狗苟 以怨报德 做小伏低 不堪入耳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惹草拈花 俗不可耐 淫辞秽语 荒淫无耻 荒淫无度 搔头弄姿 声色狗马 声色犬马 水性杨花 貂裘换酒 斯文扫地 蜕化变质 误入歧途 暗箭伤人 嫁祸于人 落井下石 青蝇点素 求全之毁 深文周纳 投石下井 无中生有 无事生非 招是惹非 长袖善舞 抗尘走俗 投机取巧 钻头觅缝 明火执仗 巧取豪夺 鹊巢鸠居 杀人越贷 无恶不作 敲诈勒索 敲门砖 敲骨吸髓 臭味相投 朋比为奸 裙带关系 同流合污 同恶相求 同恶相济 一唱一和 一丘之貉 一鼻孔出气 引绳批根 招降纳叛 调嘴弄舌 挑拨离间 为虎傅翼 为虎作伥 助桀为虐 得鱼忘筌 恩将仇报 反面无情 辜恩背义 孤恩负德 过河拆桥 鸟尽弓藏 弃旧怜新 六亲不认 卸磨杀驴 小恩小惠 五斗折腰 不三不四 落魄不羁 趁火打劫 乘人之危 顺手牵羊 投章摘句 买空卖空 明修栈道, 见缝插针,励精图治,壮志凌云, 身兼数职,无孔不入,千篇一律,暗度陈仓 日削月朘 鄙吝复萌 酒色财气 幸灾乐祸 瓦釜雷鸣 行尸走肉 衣架饭囊 以貌取人 庸言庸行 碌碌无能 碌碌无为 碌碌无奇 游戏人间 冢中枯骨 纸醉金迷 蹉跎日月 醉生梦死 裙屐少年 攀龙附凤 趋炎附势 上之所好,莫管他人瓦上霜 公报私仇 患得患失 饥附饱扬 见利忘义 久假不归 卖李钻核 明哲保身 奇货可居 损人利已 为富不仁 小己得失 一毛不拔 一钱如命 一己之私 有利可图 锱铢较量 自私自利 争多论少 诛求无已 坐地分脏 贪墨成风 一浆十饼 招权纳贿 爱财如命 分金掰两 斤斤计较 数米而炊 数米量柴 眼皮子薄 饱食终日 俾昼作夜 不稼不穑 不劳而获 饭来张口 好逸恶劳 好吃懒做 拈轻怕重 如丘而止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游手好闲 游闲公子 坐享其成 坐吃山空 死气沉沉 委靡不振 无所用心 无所作为 无所事事 无精打采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为德不卒 一曝十寒 玩世不恭 不敢越雷池一步 胆小如鼠 苟且偷安 前怕狼,后怕虎 贪生怕死 唯唯连声 引颈受戮 知难而退 坐以待毙 屈服 逆来顺受 听人穿鼻 仰人鼻息 饮恨吞声 知荣守辱 见异思迁 随波逐流 这山望着那山高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豕突狼奔 逃之夭夭 望风而逃 闻风而逃 无影无踪 谨小慎微 三人成虎 心为形役 新亭对泣 厚此薄彼 偏信则暗 以人废言 以小人之心褒义词:大公无私, 惊涛骇浪,叱诧风云,排山倒海,一尘不染,一鸣惊人,度君子之腹 鼠腥蜗肠 鼠肚鸡肠 尖嘴薄舌 尖酸刻薄 绵里藏针 灯红酒绿 花天酒地 挥金如土 挥霍无度 侯服玉食 骄奢淫逸 结驷连骑 金迷纸醉 锦衣玉食 酒池肉林 浅斟低唱 裘马轻肥 日食万钱 食前方丈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暴殄天物 大手大脚 铺张浪费 一掷千金 一掷百万 同气相求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各奔前程 各自为政 各不相谋 各为其主 各持己见 各执一词 各行其是 各从其志 离心离德 貌合神离 四分五裂 同床异梦 土崩瓦解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一盘散沙 不知薡蕫 呆头呆脑 焚林而猎 竭泽而渔 黎丘丈人 买椟还珠 冥顽不灵 明珠暗投 弄巧成拙 陪了夫人又折兵 亲痛仇快 网漏吞舟 枉己正人 无的放矢 愚不可及 暴虎冯河 匹夫之勇 有勇无谋 不分皂白 蒙昧无知 蒙在鼓里 认奴作郎 如堕烟海 如坐云雾 如堕五里雾中 乳臭末干 少不更事 书生气十足 天真烂熳 胸无大志 英雄气短 蔽聪塞明 不学无术 不辨菽麦 不识一丁 不识之无 不省人事 面墙而立 目不见睫 人云亦云 随声附和 五谷不分 胸无点墨 一无所知 一无所闻 一窍不通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有眼如盲 有眼不识泰山 愚昧无知 牗中窥日 百无一能 不胜其任 不舞之鹤 耳软心活 饭囊衣架 饭坑酒囊 江郎才尽 金漆马桶 酒囊饭袋 滥竿充数 绵力薄材 驽马恋栈 驽马铅刀 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 人穷智短 上不得台盘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梧鼠五技 眼高手低 庸医杀人 庸懦无能 志大才疏 一无所长 有眼无珠 才疏学浅 错认颜标 寡闻少见 孤陋寡闻 略识之无 挈瓶之知 少见多怪 蜀犬吠日 吴下阿蒙 一物不知 不识时务 不识大体 斗筲之人 管见所及 急功近利 井底之蛙 井中视星 坎井之蛙 目光短浅 皮相之谈 浅见寡闻 求田问舍 肉食者鄙 鼠目寸光 瓮天之见 坐井观天 以管窥天 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不稂不莠 不郎不秀 不成器 东扶西例 了不长进 马齿徒增 鸡鹜争食 如风过耳 守株待免 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食古不化 师心自用 顽固不化 不可救药 不可教训 俗不可医 苗而不秀 至死不悟,口诛笔伐,文从字顺,无懈可击,无与伦比,雷霆万钧,惊心动魄, 高瞻远瞩,横扫千军,惊天动地,忍辱负重,盖世无双,龙飞凤舞,一丝不苟, 十全十美,日理万机,明察秋毫,英明果断. 贬义词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中性词?
有三种赞扬,褒义词,贬义词,还有?中性词
其他6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贬义词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始作俑者”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始作俑者”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来源:网络整理
  “始作俑者”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网友:史晓雷)
  “始作俑者”按照它的来源和一般用法来看是一个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详细解释。虽然在实际用例中确实有些中性、褒义的用法,但是使用并不普遍,还没有达到习非成是的地步。这个语义的中性和褒义的表达可以时用“首创者”、“首倡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等词语。
“始作俑者”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是贬义词。孔子反对用俑殉葬,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最早发明用俑殉葬的人,大概不会有后代吧。后来用“始作俑者”来比喻恶劣先例的开创者。
&问:做人俑代替人陪葬难道是不好的?为什么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焉”那又为什么始作俑者成了贬义词呢?
这是积极的 但是孔子认为这是不仁的 因为俑太像人,用俑同样是不仁
这句话是说:“第一个制作人俑的人,大概是没有后代吧。”骂人断子绝孙你说是不是贬义词。
补充:孔子反对作俑,原因有二,一为像人,为不仁,不仁则残忍;二为制作人俑浪费,浪费则不恤下民,有损后人。孔子当然会批评残忍与奢侈,孔子的态度应该是批评而不是咒骂,也有一种说法是说这个“后”是生命的意思,就是说那些造人俑的人不会长命,这两种说法都是贬义的。
“始作俑者”典故: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作俑者”《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现在常被误用指第一个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项任务的人
  对这句话的另外一种解释是:“第一个制作俑葬的人,他难道断子绝孙了吗?”是表示对“始作俑者”的赞赏.因为大量史实证明,人殉的存在早于俑殉,而以俑替代人陪葬,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其无后乎”更接近反问的语气.因此,“始作俑者”的最初意思很可能与现在的用法恰恰相反.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现在常被误用指第一个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项任务的人。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N种解释
来自: 话分明&
在电影《孔子》的开场,孔子救下一个要被殉葬的男孩。据该电影的编剧陈汗所言,这是一个虚构的情节。由于孔子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话,而陈汗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开始用佣来殉葬的人都该断子绝孙。因此这样的虚构是合情合理的——连用俑来殉葬都反对,何况用真人呢?(见《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四期对陈汗的访谈)
我还没有看过电影《孔子》,不过上午在郑渊洁的博客里看到一篇文章“我没看《孔子》先哭了”。其中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另有解释。郑渊洁认为,历史上活人殉葬在前,而俑人殉葬在后,后者是一种进步。因此真相是,“孔子反对用假人代替真人陪葬,认为这坏了老规矩,甚至诅咒第一个获得俑专利的人断子绝孙,无后。”进而怀疑电影有美化孔子之嫌。
当然,郑的这篇博文,不但颇有些调侃的意味,而且自觉地散发出一股无知者无畏的气势,因此不能十分当真。尽管如此,它还是引起了我的疑心——莫非陈汗的理解也有牵强之处?于是我开始调查相关的资料。由于不是搞文史哲专业的,我没有去论文数据库搜索,而是借助google之力。这自然是既不专业也不严谨的,且允许我也自觉地“无知者无畏”一把吧!
一番搜索之后,才发现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存有争议。下面就几种不同的解释,做一简单综述。
解1:“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
梁惠王上》)。这是最权威的解释,其经典之处在于,它不但是对这句话的解释,更是其出处。事实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语即非出自《论语》,也非出自《礼记》,而恰恰是出自孟子与梁惠王的这一席话。正是《孟子》史无前例地记载了孔子的这一句话,并同时阐述了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因为俑太像人了。在这里孟子并没有解释“其无后乎”的具体含义,但言下之意无疑是鄙视的态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孟子的理解是不容置疑的——与其质疑他的理解,还不如干脆质疑他凭空捏造孔子的话。
解2:“孔子反对用假人代替真人陪葬,认为这坏了老规矩,甚至诅咒第一个获得俑专利的人断子绝孙,无
后。”(郑渊洁博客)。当然郑渊洁决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观点或质疑的人,他还没有那么伟大。事实上,早在东汉,赵歧就曾为《孟子》做注,并解释说,其实作俑在前,殉葬在后,是作俑制度引发了殉葬制度,所以孔子才批评始作俑者(“仲尼重人类,谓秦穆公时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恶其始造,故曰此人其无后嗣乎。”)。如果赵歧的观点成立,那么郑渊洁之流的解释就不攻自破了。事物的发展,往往依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孟子的解释,是一种肯定;郑渊洁的解释则是否定;而赵歧的解释就是否定的否定了。我说过,当代的郑渊洁决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因为如果之前不曾存在类似的“否定”,东汉的赵歧又何必自作多情弄出一个否定的否定呢?可惜的是,根据考古发现,在中国历史上真人殉葬制度要早于俑人殉葬。因此赵歧的解释非但不成立,而且似乎颇不光彩。拿到现在来说,有学术造假的嫌疑,如果罪名成立,轻则三年之内不能评职称,重则被用人单位直接开除。
解3:由于赵歧没有成功地起到否定之否定的作用,这一历史任务便落到了宋朝朱熹的身上。他说:“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孟子集注》)”孔子如此厌恶发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赞同那之前的葬法了。但俑人之前并非真人,而是草人。因此孔子决不是赞同真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俑人不过比较像真人,孔子尚且反对,何况用真人殉葬呢?据说商朝时期是流行真人殉葬的,周朝予以禁止,转而采用刍灵、即草人。后来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这其实在开历史的倒车。如果把孔子的话,放到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就不难发现,他是希望回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另外《礼记
檀弓下》中的一些篇章也可作为解3的佐证,这里就不赘述了。
以上诸解,争论的焦点在于孔子为什么反对俑人殉葬。目前看来解3是最合理的,而解2处于下风。如果要改变这种形势,除非解2这一派的人物能提出站得住脚的“三重否定”。俱彺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郑渊洁之流。而接下来的几种解释,都是在承认解3的前提下,争论“其无后乎”的含义。
解a:通俗解释,断子绝孙的意思;
解b:“后”非指后代,而是指后祀、祚命,即子孙的后福。“其无后乎”说的是别看你现在是贵族,再这样倒行逆施的话,子孙后福难保了。
根据孔子老人家一贯温文尔雅的性格,我们不愿意相信他会咒人家断子绝孙,宁可相信他即使气急骂人也是文绉绉的。因此解b似乎更可信一些。
最后还有一种解x,单独立出来,因为它彻底颠覆了前面的所有逻辑。
解x:通过一出独幕剧来演绎比较明白。话说一天,孔子路过一场葬礼,发现正准备用活人殉葬。于是赶紧上前制止。他对主持葬礼的人说:为什么要用活人殉葬这么残忍呢?实在需要陪葬的话,做几个俑人意思一下不也可以?主持人不悦道:用俑人太没诚意了,会折了家族的福气,搞不好会断子绝孙哦?孔子进一步劝说:你看那些发明用俑人殉葬的人,难道他们都断子绝孙了?这种解释认为:1,孔子是赞同俑人殉葬的,因为这起码比真人殉葬人道;2,“其无后乎”是反问句,类似的用法在《论语》很常见,比如“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而且,孔子真的骂人的时候从不用“乎”这个语气词。比如他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骂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都没有“乎”的影子。对于“其无后乎”到底是诅咒还是反问,托古汉语博大精深的福,恐怕只有问孔子自己才知道了,这里暂且不表。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解释中,解3b最为合理;解2骇人听闻,基本无视之;解x似是而非,与其妄断,不如阙疑。
作为一篇综述,本位理应到此结束了。但笔者不才,妄图于前人的观点之外,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且当将“无知者无畏”之勇气进行到底吧。
我的观点是:孔子根本没有说过这句话,全是孟子瞎编的。孟子一味向梁惠王推销自己的政见,信口编造孔子语录为自己撑腰。结果后世盲目崇拜学术权威,对此深信不疑。古人云,我注六经,不如六经注我。今有于丹,何曾说过《论语》?无非是打着《论语》的招牌大说自己罢了。而所有这些,都不及孟子。他不但不老老实实“注”孔子,反而编造孔子语录。实乃有史以来学术造假第一人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褒贬误用成语自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褒贬误用成语自用
&&练习全是2014年高考题和模拟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褒义词和贬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