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没什么,就是体检出血里有幽门螺旋杆菌症状,就想问吃

50%孩子感染!经常肚子疼,长期缺铁性贫血,吃啥补啥都没用!可能是这个病菌捣的鬼!常青藤爸爸
很多孩子都经常会闹肚子疼,年龄太小的说不清位置,大一点就会给大人指是肚脐上面,还是肚脐下面。但多数揉一揉过一会儿就好了,可过一阵子又疼。很多家长也搞不清楚为什么,经常以“小孩胃肠功能弱”这个说法一带而过。
前些时日,诺如病毒闹得凶的时候,常爸同事6岁的孩子睡前因为胃疼进了儿科急诊,做了常规检查,排除了诺如病毒感染,孩子的胃也莫名其妙不疼了。医生问:孩子是不是经常性胃疼?是否有缺铁性贫血?如果是,建议做个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
过了几天,同事去做常规体检,体检机构的人建议她再自费做个幽门螺旋杆菌的筛查,说现在的年轻人经常在外面吃饭,卫生得不到保证身体很容易积累这种病菌,而且因为这个病菌导致胃癌的几率很大,所以很有必要做个筛查。
不到一个星期,“幽门螺旋杆菌”这个词频繁出现,让常爸颇为好奇,真的有那么多“深受其害”的大人小孩吗?如果真有感染,又该怎么办呢?
于是常爸约访了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的苏珮琪医生,请她来跟我们聊聊。同时,也安排了同事的孩子在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做了一次幽门螺杆菌的检测,让大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一下这个检测的流程。
专家介绍:苏珮琪
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全科医生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通过英国皇家医学院内科资格认证。拥有大内科、大外科、妇产科、儿科与新生儿监护、骨科、急诊科等近十年丰富的全科临床经验。
精通英语、普通话、粤语、马来语。
孩子经常胃疼、长期缺铁性贫血,别千万别掉以轻心!
常青藤爸爸:肚子疼(这里特指上腹疼,就是平时说的胃疼)是小朋友经常会出现的状况,但疼一会儿揉一揉可能就好了,过几天又疼一下,有的家长会认为这是小孩子肠胃弱,没什么大不了的。
苏医生:孩子从出生到慢慢成长,他的消化器官发育是需要一个时间去完善的,同时他的胃肠道的微生态生物群也是需要一个时间去建立的。如果饮食上不注意,就很容易出现一些功能性的消化不良。除了疼,孩子还可能出现吃完饭以后觉得胀气、不舒服;或者是没什么食欲,没吃多少就觉得饱了;又或是恶心想吐。
但是,其实有很多病,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后造成的胃炎甚至溃疡,在这个时候也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这就需要家长朋友留意观察,不要以为小朋友就是单纯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常青藤爸爸: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会造成什么危害?
苏医生:幽门螺旋杆菌,也称HP,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菌,它是微需氧菌。目前我们能发现的幽门螺旋杆菌往往存在于胃和十二指肠这两个地方,继而引发这两个地方出现问题。幽门螺旋杆菌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分泌脲酶,这个东西会帮助它穿透胃壁,穿透了的话胃酸就会刺激到胃壁,慢慢就会引起炎症,造成胃炎,炎症再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溃疡了。但是,这个过程不是必然的。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溃疡的比例是&#x%,导致胃癌的比例是1-2%,所以还是需要重视的。
常青藤爸爸:我同事的孩子因为胃痛去医院,为什么医生还会问她,是不是有长期缺铁性贫血?贫血跟这些有什么关系呢?
苏医生:因为有的不明原因的长期缺铁性贫血也可能是因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有的孩子查出血色素偏低,且长期偏低,可能会同时伴随肚子疼、没有食欲、表现很累,甚至恶心、呕吐,如果观察大便,有的孩子的便色很深,甚至出现黑便,那他就有隐性失血的可能,就要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查一下是不是因为这个病菌而导致了溃疡出血,从而出现长期缺铁性贫血。
常青藤爸爸:是的,很多家长会认为贫血就要食补药补,却不知道可能是其他严重的病症导致的。
感染率高达50%!喂奶喂饭都可能会把病菌传染给孩子
常青藤爸爸:孩子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几率高吗?
苏医生: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孩子在10岁以前已经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不同区域的临床研究提示感染率达40-50%。成人感染率最高可超过80%。在发达国家,儿童的感染率少,成人感染率逐步增加,由10%(18-30岁)至50%(60岁以后)。
常青藤爸爸:这个感染率很惊人啊!
苏医生:是的,因为我们国家的非分餐制的就餐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等,造成了感染高发。很多人都有这个病菌,但是很多人没有症状,甚至相当一部分人携带终身也不会有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有症状,有些人没有症状?这个现在还在研究阶段,没有明确。
常青藤爸爸:这个病菌是自发的,还是被传染的?传染的途径是什么?
苏医生:它不是自发的,具体的传播方式还在研究进行中,但就目前的研究表明主要是唾液的传播,比如孩子要喝奶粉,大人需要试一试奶温,或者是喂饭的时候需要试一下温度,有些家长可能就会用嘴试,如果家长是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就有可能传给孩子了。还有粪-口途径,所以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非常重要。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病菌检测?
常青藤爸爸:既然感染率这么高,孩子如果胃部不适,是不是需要去做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
苏医生:要不要做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这个问题是这样的,现在在成人体检里,很多机构都会把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准确的是叫做尿素呼气实验,作为筛查项目放在体检套餐里。因为现在很多人知道,幽门螺旋杆菌跟胃癌发生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大家都重视,去做筛查,如果呈现阳性可能考虑要去治疗。
但是,根据2015年国内儿童消化科专家共识:对于14岁以下的孩子,不建议把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作为常规检查项目来做。
小儿消化内科的指南,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是有指标的,对小孩来说,它的指征是——
1 慢性胃炎
2 消化道(胃、十二指肠)溃疡
3 家族里有胃癌病史的患儿
4 不明原因难治性的长期缺铁贫血
5 因为自身免疫系统问题需要长期吃非甾体消炎药的
6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有以上这几种情况之一的人群我们是建议测的,目的是看是不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而造成的上述情况,否则,不建议去做这个检测,其实包括大人也是一样。
常青藤爸爸:为什么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来做呢?
苏医生:一开始我讲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很高,但是不一定都会发展成胃炎或者溃疡,而且单纯的感染而未引发炎症的是不会有症状的。没有症状,就没必要去做。
如果孩子胃部不适,症状已经持续两个月以上,而且频率每周都有一次,建议先做一些基本常规检查,比如血常规、便潜血,必要时还要做胃镜。通过上面的检查确诊孩子患了胃炎或者溃疡,或者是不明原因难治性长期缺铁性贫血,才要考虑做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如果孩子只是功能性腹痛,没有被确诊胃炎或者溃疡,就不必要做。
因为对于没有被确诊是胃炎或者溃疡,仅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你就要考虑治疗还是不治疗?在临床中,我们除了需要去评估幽门螺旋杆菌存在的风险高低,同时,也要评估因为治疗服用的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因为治疗方案常涉及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那你给孩子吃还是不吃?所以,这样的检测结果,反而会给人压力和焦虑。但如果有确诊或者有之前我所说的6种情况,检查是必要的。总之,这是个辩证的关系。
检查过程是怎样的?
常青藤爸爸:那做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的流程是什么?多大孩子可以做?
苏医生:早晨空腹到医院,先对着袋子用力吹一口气,然后服用尿素胶囊,分别有碳13和碳14标记的尿素,碳14是有放射性的,所以一般不建议给孩子和孕妇做。而碳13是安全的。然后等待30分钟,这个过程禁食禁水,最好也不要开口说话,以防含碳13标记的二氧化碳被呼出,影响第2次吹气结果。时间到了再对着袋子用力吹气。把两个袋子都送到化验室,等待检测报告。
孩子没有年龄段的限制,前提是他可以配合做这个吹气实验,就可以检查。同时,检查前一定要确保一个月之内没有吃任何的抗生素、铋制剂(一种胃黏膜保护药),还有两周之内不能吃质子泵抑制剂(一种胃药)。
(空腹,第一次吹气)
(服用碳13)
(休息,禁言30分钟)
(第二次吹气)
(检查结束,吃早餐)
如何治疗和预防?
常青藤爸爸:具体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苏医生:当然前提是在明确有胃炎或者是溃疡的基础上,这个治疗对于小孩来说,首选药是三联疗法。这里所指的三联是什么呢?就是由一种质子泵抑制剂,这个主要是要抑制胃酸的,同时还包括两种抗生素,所以它叫三联。这个服药的时间是在10到14天。
常青藤爸爸:这么大剂量、这么长时间服用抗生素还是挺可怕的。如果家长不接受,还有没有其他可缓解或者治疗的方式?
苏医生:目前恐怕没有其他的方法。
常青藤爸爸: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在小孩里多见吗?都是因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吗?
苏医生:根据临床研究数据,60—90%慢性胃炎患者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其中10—20%可并发消化道溃疡。可以引起胃炎或者是溃疡的原因有很多,幽门螺旋杆菌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因素。
常青藤爸爸:怎么样避免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孩子?
苏医生: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餐具的定期消毒,这个是在食物备制过程中是需要注意的,尤其竹木筷子,一两个月最好替换。
2 建议分餐制,如果不能做到的话,就建议用公筷或者公勺。
3 孩子有独立的餐具,在外就餐的时候孩子的餐具尽量自备。
4 在给孩子喂奶或者喂饭的过程中,家长们需要注意,不要经过自己的口再喂给孩子。
5 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
6 毛巾和牙刷要独立使用。
7 进餐完之后漱口也会减少一部分细菌进入。
总结一下
1 幽门螺旋杆菌是全球高发感染的病菌,且是引发消化道炎症和溃疡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分餐制和饮食习惯与卫生。
2 孩子腹部不适达2个月以上,需要先做常规血常规、便潜血等检查,排除器质性消化疾病的可能性。
如确诊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或不明原因难治性长期缺铁性贫血,则需进一步做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3 如果单纯功能性腹痛,则需注意孩子日常饮食,注意观察,随诊。
4 如无症状,则无需将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作为常规筛查项目,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焦虑。
点评扫一扫发现更多美食攻略申请入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