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搜集的十六篇王阳明诗词佚诗文考释 诗词对联

新搜集的十六篇王阳明佚诗文考释
查看: 2042|
评论: 0|原作者: 钱明|来自:
摘要: 新搜集的十六篇王阳明佚诗文考释作者:钱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王阳明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引文只注页码),收有笔者所辑的王阳明散佚语录、诗文27种31篇共计30000余字。十余年来,在海内外学者的共同...
新搜集的十六篇王阳明佚诗文考释作者:钱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王阳明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引文只注页码),收有笔者所辑的王阳明散佚语录、诗文27种31篇共计30000余字。十余年来,在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和鼎力协助下,笔者又陆续收集到《全集》未刊的各类语录①、公移②、诗文等散佚文字十余万言,其中的50篇书札、42首诗词和楹联、18篇为各类谱牒撰写的序跋、祭文和像赞,已分别刊载于《典籍与文化论丛》第8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和《阳明学刊》第1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本文所收录的14篇(首)诗文和楹联,系笔者最近从各类志书、文献及同仁文章中新搜集到的,兹整理考释于下,庶几便于利用。顺便说明,笔者所收集到的王阳明的全部散佚文字,都将经过汇编、整理和点校后被收入于预定2006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的新版《王阳明全集》中。1、《象棋诗》(成化十五年)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士溺水一齐休。车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流。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原载清褚人获《坚瓠首集》卷一《棋落水》,由诸焕灿先生提供。诸氏《心学大师王阳明》(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题为《哭象棋诗》,后改今名。诸氏还把此诗的写作年代,定在阳明八、九岁时,据此,此诗当是目前所知的阳明最早之诗篇。2、次秦行人韵(弘治十五年)十里红尘踏浅沙,何处是吾家?茂林有竹啼残鸟,曲水无觞见落花。野老逢人谈往事,山僧留客荐新茶。临风无限斯文感,回首天章隔紫霞。录自吴艳玲《一代心学大师的起点和精神归宿——解读〈王阳明全集〉失收诗二首》(《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页31)。据吴氏说,该诗系《历代诗人咏兰亭》(新华出版社2002年,页62)的编者之一邹志方先生从天津图书馆所藏的清代绍兴人沈复灿的《山阴道上集》(三十四册,不分卷,清嘉庆间稿本)中抄录的,而《山阴道上集》则引自阳明的再传弟子张元忭的《兰亭遗墨》(按:《兰亭遗墨》现已失传)。王阳明另有《寻春》一首,作于弘治十五年,诗云:“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王阳明全集》,页663)从内容及意境上看,两诗当作于同时,即弘治十五年春。然据《阳明年谱》载,弘治十五年八月,阳明疏请告,“遂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行导引术,久之遂先知。……明年遂移疾钱塘西湖,复思用世”(同上,页)。《年谱》将阳明告病归越的时间定在弘治十五年八月,恐有误。这两首诗都与兰亭有关,从中似能体会到阳明生前自寻墓地于兰亭鲜虾山的悠悠情思。3、《西湖诗》(弘治十五年)画舫西湖载酒行,藕花风渡管弦声。余情未尽归来晚,杨柳池台月又生。录自《王阳明谪黔遗迹》(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5页)。《贵阳阳明祠·阳明洞碑刻拓片集》将该诗篇名称作“自书诗”(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7页)。阳明一生撰有数首有关西湖的诗词,如《西湖醉中漫书二首》(《全集》第665页)、《寄西湖友》(同上第673页)、《南屏》、《移居静慈写怀》、《移居胜果寺二首》(同上第683页)、《秋日饮月严岩新构别王侍御》(同上第793页)、《西湖醉中谩书》(同上第1067页)、《四时望江南词》、《西湖诗》(拙作《王阳明散佚诗汇编及考释》,《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等,其中撰于弘治十五年的《西湖醉中漫书二首》所叙景象和心境与本诗极为相近,故推知本诗亦当撰于弘治十五年。4、《清风楼》(弘治十五年)远看秋鹤下云皋,压帽青天碍眼高。石底蟠蟂吹锦雾,海门孤月送银涛。酒经残雪浑无力,诗倚新春欲放豪。勌赋登楼聊短述,清风曾不媿吾曹。录自《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五》,康熙十二年刻本,光绪二十九年重印。该诗《太平府志》明嘉靖九年刻本及清乾隆十八年刻本均未收。据《阳明年谱》记载,阳明一生曾两次赴芜湖,一次是弘治十四年,奉命审录江北,次年至芜湖,赋诗《登蟂矶次草泉心刘石门韵》二首,钱德洪注曰:“二诗壬戍年(弘治十五年)作,误入此(指正德十四年至十五年所作的《江西诗》)。”(《全集》第760页)其中之第一首诗,康熙本《太平府志》录于本诗之后。另一次是正德十五年正月,阳明赴召次芜湖,滞留半月。比较《登蟂矶》诗,可推知本诗作于同一时期的可能性较大。5、《过靖兴寺》(正德二年):隔水不见寺,但闻清磐来。已指峰头路,始瞻云外台。洞天藏日月,潭窟隐风雷。欲询兴废迹,荒碣满蒿莱。录自《禄江书院志》《艺文》(见《中国历代书院志》第5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45页)。据《禄江书院志》《杂志》载:阳明“于正德间,以谪贬贵阳龙场驿,过醴陵,丙子(按:丙子为正德十一年,阳明离开龙场应是正德四年秋,故此处有误)秋返,寓靖兴、泗洲二寺,讲良知之学,一时醴人士争师事之”(同上第660页)。醴陵、禄江(即渌水)、泗洲寺等地名,阳明诗中均有记录(参见《全集》第690、718页)。禄江书院原在湖南醴陵县“城东,即今考棚朱子祠之右、训导署之左。背山面河,为宋、元、明学宫故址。乾隆初移建学宫。十八年,知县管乐将学宫故址倡建为禄江书院”(《中国历代书院志》第5册第613页)。“靖兴寺原在今书院东斋,建自有唐”,清道光九年,县令陈心炳“移建书院,拓寺址为斋舍,徙寺于书院前左阜,名仍旧”(同上第614页)。6、《游靖兴寺》(正德二年):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录自《禄江书院志》卷二《艺文》(见《中国历代书院志》第5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50页)。邹守益曾为此诗而作《和王伯安先生靖兴寺原韵》(同上)。另外《禄江书院志》还录有罗洪先的《游靖兴寺》二首(同上第652页),可资参考。7、《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正德三年)群峭会龙场,戟雉四环集。迩觏有遗观,远览颇未给。寻溪涉深林,陟巘下层隰。东峰丛石秀,独往凌日夕。崖穹洞萝偃,苔骨经路涩。月照石门开,风飘客衣入。仰窥嵌窦玄,俯聆暗泉急。惬意恋清夜,会景忘旅邑。熠熠岩鹘翻,凄凄草虫泣。点咏怀沂朋,孔叹阻陈楫。踌躇且归休,毋使霜露及。录自《居夷集》卷二(嘉靖三年丘养浩叙刊,韩柱、徐珊③校订)。上海图书馆所藏《居夷集》卷末载有马绍基跋文,马文最后记曰:“乾隆四十九年正月望后元和后学香谷马绍基校于南宁府平塘分暑。”该书卷首丘养浩《叙居夷集》文末还记有“甲寅十二月孙毓修谨注”十字。孙毓修于光绪三十二年前后任商务印书馆高级编辑,1922年去世,故知甲寅即光绪十六年。说明《居夷集》上海图书馆藏本曾被马绍基、孙毓修所珍藏。马绍基不仅在跋文仲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而且撰有详细的较注,并分别根据《王阳明全集》和《阳明年谱》补录了《赴谪诗》四首(《居夷集》附卷三,叶十)与《游金山寺》、《蔽月山》二首(同上卷二,叶二十四)。更重要的是马绍基还校对出未被《王阳明全集》收录的阳明佚诗一首(同上卷二,叶四)。经核对,《全集》所录《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第695页),《居夷集》题为“移居阳明小洞天”;《全集》不仅遗漏了本诗,而且还遗漏了“移居阳明小洞天”之诗题。永富青地认为:这是由于钱德洪在编纂时,不小心把本诗的内容与次首诗的题目一起脱落之故,以至使“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之诗题与“移居阳明小洞天”之诗文合为一体,导致张冠李戴的错误。从本诗的内容来看,钱德洪有意删除的可能性极小(《现存最古の王守仁の诗——北京上海两图书馆藏の〈居夷集〉について》,《东洋のと宗教》2002年第19号)。此说甚是。8、《寄滁阳诸生》第一首(正德十一年)一别滁山便两年,梦魂常是到山前。依稀山路还如旧,只奈迷茫草树烟。原载嘉靖三十六年孟津序刊本《良知同然录》上册,现据永富青地《关于王守仁〈良知同然录〉的初步研究》(《明清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移录。据《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从正德八年十月至翌年四月在滁阳,正德十一年在南京,九月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全集》第页),故按诗中“一别滁山便两年”句推测,本诗当作于正德十一年。《阳明年谱》在“至滁州”条下所记之孟源,乃孟津之兄。孟源字伯生(参见《王阳明全集》卷八《书孟源卷》);孟津字伯通,曾声称“愿阐师门同然之蕴,以波于江汉”(参见《东廓先生遗稿》卷四《阳明先生书院记》)。9、《寄滁阳诸生》第二首(正德十一年)归去滁山好寄声,滁山与我最多情。而今山下诸溪水,还有当时几派情。录自嘉靖三十六年孟津序刊本《良知同然录》上册。10、《忆滁阳诸生》第四首(正德十一年)滁阳姚老将,有古孝廉风。流俗无知者,藏身隐市中。录自嘉靖三十六年孟津序刊本《良知同然录》上册。该诗前三首即《阳明全书》卷二十《山中示诸生五首》(《全集》第729—730页)中所载的第二、三、四首。然《山中示诸生五首》之第一首是七律诗,后四首是五言绝句,上下体例不符,何以“五首”并称?我认为,之所以出现情况,是由于钱德洪在编辑时把前一首诗的诗名《山中示诸生》及诗的内容(七律诗)与后四首五言绝句(诗名及其中之一首佚)混在了一起。也就是说,阳明所撰的《山中示诸生》仅为一首七律,而并非“五首”;《忆滁阳诸生》系五首五言绝句,其中之一即《良知同然录》所载的这首佚诗,另四首则被《全集》录于《山中示诸生五首》之后。若此说能够成立,那么该五首诗皆应属阳明在滁州时所作;而从诗名来看,则当撰于正德十一年阳明离滁州两年之后。也就是说,以上三首佚诗当撰于同一时期;钱德洪把《忆滁阳诸生》的另四首诗也算在阳明撰于正德八年的《滁州诗》中,恐属误记。11、《谪仙楼》(正德十五年)揽衣登采石,明月满矶头。天碍乌纱帽,寒生紫绮裘。江流词客恨,风景谪仙楼。安得骑黄鹤,随公八极游。录自《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五》,康熙十二年刻本,光绪二十九年重印。该诗《太平府志》明嘉靖九年刻本未收,而《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清乾隆《太平府志》本则据康熙本收入(见卷四十一《艺文诗》,第720页)。据周忱《清风亭记》载:明正统五年,芜湖广济寺僧人修惠,遵周忱之意,建清风亭于采石矶上,并作谪仙楼于亭之前,而肖李白像于其上。“楼瞰江浒,据采石之最胜,由是南北士大夫经采石者,莫不登览焉”(《太平府志》卷三十六《艺文二》)。然据《太平府志》,北宋大文豪苏轼亦撰有《谪仙楼赋》,故知此楼至少在宋代就已被建,明正统年间当系重建。谪仙楼又称太白楼或采石楼,是芜湖八景之一,后被焚,清康熙元年由太守胡念斋重修,今不存。从诗意分析,本诗作于正德十五年阳明因忠、泰之陷而被拒之芜湖期间的可能性较大。12、《湖海集序》(嘉靖五年)萝石董兄自海盐来越,年已六十有八矣,出其旧日诗卷属予为之叙。予不工诗,安敢序?第萝石之心有丞丞者。君诗自三百篇,均写忠君爱国缠绵悱恻之忱,而次及于山川鸟兽,君子所诏多识者。今观萝石诗,其于山川景物、草木鸟兽则多矣,言情之任则矣众矣,当于忠君爱国间求之则更上层楼矣。爰为叙之以归之时,在丙戍孟夏朔日,阳明王守仁序。录自《湖海集》卷首,清抄本,浙江省图书馆善本部藏。嘉靖五年,董澐(萝石)离越返乡,故序曰“爰为叙之以归之时”。董澐自嘉靖三年入室王门至五年离越返乡,前后算起来与阳明交往的时间仅三年左右,而阳明却有次其诗九首、文三篇,其中的《守岁诗序》(亦撰于嘉靖五年,笔者已辑录,见《&王阳明全集&未刊佚文汇编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8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及本文为阳明佚文。阳明在《守岁诗序》中,对萝石的“言情之任”尚颇有好感,所谓“多情风雪属三余,满目湖山是旧庐。况有故人千里至,不知今夜一年除。天心终古原无改,岁事明朝又一初。白首如君真洒脱,耻随儿子恋分裾”。而本序中却向其提出了“当于忠君爱国间求之”的殷切期望,据此似可看出阳明思想的两重性。13、《赠芳上人归三塔》(年月不详)秀水西头久闭关,偶然飞锡出尘寰。调心亦复聊同俗,习定由来不在山。秋晚菱歌湖水阔,月明清声塔窗间。毗庐好是嵩山笠,天际仍随日影还。录自崇祯《嘉兴县志》卷十九《艺文》(载《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765页)。秀水,一名绣水,在浙江嘉兴北,源出南湖,北入运河。后因水得名秀水县,与嘉兴同城而治,民国时与嘉兴合并为嘉禾县,后改称嘉兴。芳上人,未详。阳明去嘉兴,未见史志记载,故此诗可补《年谱》之缺。14、楹联(正德二年)壮思风云,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阳明山人。王阳明手记拓片,原藏于贵阳扶风山王阳明先生祠,现据《贵阳阳明祠·阳明洞碑刻拓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页)移录。拓片上分别录有曹鸿勋、袁闻弟的题识:“旧藏阳明先生草书楹联,属袁杏村方伯双钩一通,刊县扶风山先生祠中,以示学子。光绪甲辰八月潍县曹鸿勋谨。”“联用黔产谷皮纸,是先生谪龙场时书。变化雄奇,别具作用,顾谓书法为小道耶。玉田袁闻弟敬摹并题。”可资参考。另据《广西名胜联》载,该楹联又名《王阳明题靖西鹅泉》。靖西鹅泉又称灵泉,在广西靖西县城南鹅山下,泉不远处之龙潭畔有巨碑,为阳明所立,上刻王羲之“鹅”字,碑旁刻此联 。然史志中并未有阳明到过桂西南边陲小县靖西的记载。故笔者推测,此联始由阳明本人于正德二年书于贵州龙场,后由其门人于嘉靖七年抑或稍后刻于广西靖西,《广西名胜联》所记不确。15、论歌诗(年月不详)歌诗须会众齐声和歌者,以宣畅人心之和气也。凡我百姓,无论老幼,俱要熟读乡约诗,家常无事;父子兄弟相与按法而歌,感动一家;良心稍镕大小邪念,莫切于此。若以歌诗为耻,何不思量:较之唱曲何如?今天下人未有不知唱曲者,何独不肯歌诗?昔日尧舜也,曾赓歌;孔子也,与人歌。大帝大圣,岂不可法?凡我百姓,肯依吾言者,便是良善人也。录自《虞山书院志》卷四《乡约仪·歌诗》(载《中国历代书院志》第8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2页)。原志未注明此文之作者,从说话的语气及上下文分析,当为王阳明对歌诗“旧法”的阐释,是有关阳明音乐教学与思想的重要史料。虞山书院在苏州常熟县,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被毁,后耿橘(字庭怀,号蓝阳)来令常熟,予以重建,并主持编纂了《虞山书院志》。该志距阳明过世不远,当时尚有个别阳明门人健在,故其记载应有相当的可信度,但并不能排除编纂者根据己意而摘述阳明言语的可能性。16、遗墨(年月不详)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阳明山人书。录自浙江庆元网。据该网站的张建平、朱立毅报道:此遗墨是日在浙江庆元县大济村发现的,经该县文史办有关专家考证,此遗墨当为明嘉靖年间该村名儒邀请王阳明到大济游学时所题。此遗墨镌刻于当地一户民宅的木屏风上,字迹如行云流水,苍劲有力。整扇屏风虽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但基本保存完好。大济村位于庆元县城东南2公里处,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个历史上不足300人的小村庄,在宋仁宗天圣二年至宋理宗宝佑四年的230年间,陆续涌现出26位进士,故有“进士村”之美誉。然据笔者了解,当时的各类史志文献中,皆未有过阳明去庆元之记载,故此条姑以存疑为妥。--------------------------------------------------------------------------------① 陈来从《阳明先生遗言录》(按:其中的36条至55条见于嘉靖14年刊刻的《从吾道人语录》)、《稽山承语》、《明儒学案》、《龙溪集》、《龙溪会语》、《东廓集》、《心斋集》、《念庵集》、《横山遗集》、《颜山农集》、《王阳明先生图谱》中辑出230余条;永富青地从《诸儒学案》、《圣学嫡派》、《浙学宗传》、《先进遗风》中辑出7条;吴震从《阳明王先生语要》(《诸儒理学要语》所收)中辑出3条;钱明从《碧里后集》、《薛中离先生文集》、《研几录》、《林居漫录》、《海门先生文录》、《空同集》、《石龙集》、《不二斋集》、《近溪子集·庭训》、《敬和堂集》、《澹园集》及各类地方史志中辑出40余条;共计280余条,超过了《传习录》所录270条之数量。② 如永富青地从嘉靖二十九年闾东本《阳明先生文集》中辑出了一百五十篇公移(参见永富青地《闾东本〈阳明先生文集〉の价值》,日本《东洋の思想と宗教》1999年第16号),并将这部分珍贵史料标点后寄赠予笔者,对此谨致谢忱。③ 徐珊在黔为官多年,嘉靖二十年丞辰阳,建虎溪精舍(《东廓邹先生遗稿》卷四《辰州虎溪精舍记》),有《卯洞集》四卷存于世(沅陵门人陈煦校,嘉靖二十三年胡鳌序,嘉靖二十四年南士元跋,浙江省图书馆善本部藏)。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王阳明谪黔书作及贵州现存阳明书迹述略_小宗师专辑: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中央政府在贵州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标志着贵州正式成为全国十三个省级建制之一。疆域和政权的一统,也是文化秩序和价值结构的一统。从此,中央与地方的政治文化联系更加紧密,贵州人文渊薮也随之彰显。明代中期,王守仁被贬谪到贵州龙场,悟道讲学,开化黔中,推动了贵州地方文化的深层发展,也启导了明代贵州移民文化的本土化进程。王阳明(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平定“宸濠之乱”后,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阳明先生书法以王羲之为宗,《绍兴志》谓:“新建善行书,出自《圣教序》,得右军(王羲之)骨,第波竖微不脱张南安(弼)、李文正(东阳)法耳,然清劲绝伦。”①张弼与李东阳皆为当时名宦,又以艺文之能著称。李东阳还与王阳明之父王华是好友,王阳明亦经常向李东阳请教。在书法方面,张李二人造诣不低,从今存作品来看,他们的风格大抵以颜体为根基,但总体上看持重不足,稍显浮华。相较而言,阳明先生的书法风格则以瘦劲峻厉为主,瘦而不薄,刚而有度,故谓之“清劲绝伦”,当副其实。在笔者所查检的贵州地方古籍文献中,罕见对王阳明之前贵州书画家的专门介绍,遑论书画创作与著录;在多种地方志的“金石”类目中,所胪列的也多是金石印章与碑文墓志,壁画雕刻则几付阙如。故此,贵州书画史的人物序列,宜以王阳明为始②。据计文渊统计,阳明真迹现存于世的有一百余件,其中余姚有10件,绍兴有3件,浙江博物馆有1件,中国历史博物馆有5件,上海、江西、贵州、安徽、广东等地合计有三十余件,其余皆流传于海外,为众多博物馆、图书馆及私人所收藏,其中又以日本所藏最多。然其谓贵州所存大量王阳明书法拓片三分之二是赝品,此说有待详考③。阳明书作很多未明时地,故难一一列举详论,此仅举其谪黔期间及后世摹刻于黔的部分书迹以观大略(后一部分主要载于《贵阳阳明祠、阳明洞碑刻拓片集》和《王阳明谪黔遗迹》之中,本文所引阳明书法碑刻图片来源于此)。正德元年(1506年),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作贵州龙场驿丞,于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37岁)春天到达贵阳始,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39岁)年初结束,在这前后约三年的谪黔时间里,阳明先生在贵州留下了不少遗墨,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书迹已经湮灭,传承至今,所存寥寥。一、阳明谪黔期间书法摭观阳明先生贬谪贵州期间所书,最著者有《何陋轩记》、《象祠记》、《镇远旅邸书札》等,兹略述如下:1、《何陋轩记》(草书)“何陋轩”是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时,在当地少数民族的帮助下修葺而成,据《明史·王守仁传》载,阳明“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獠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是可见阳明先生的教化之功。轩名“何陋”,典出孔子,《论语·子罕》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知阳明乃借以明志。《何陋轩记》原迹今藏日本,此幅书法行笔多用侧锋,点画流畅,映带自然,笔墨跳跃,从字形至行间,有意体现其长短与疏密的对比,其势轻快而不轻佻,自然有度,毫无做作。2、《象祠记》(草书)此作是应贵州水西土司首领安贵荣的请所作。乃因阳明所在龙场本属水西土司管辖,土司首领安贵荣对之既同情又敬佩,屡赠财物,而阳明只收火食之用,并致信表达谢意。后二人渐熟,阳明便为水西的象祠写了此文。虽然王阳明未曾直言自己书法的师法取向,但据此幅作品中所呈现的浓浓的米字味道,可以推想他应该学习过宋代大书家米芾的书法,这种风格尤其在折角的使转上,体现得最为强烈。从作品本身来看,《象祠记》的章法并无太多的奇巧之处,然细审之,则字间的磊落跌宕、欹侧腾挪,更呈现出一番别致的景象。3、《镇远旅邸书札》(行书)此为正德五年春,王阳明结束了三年的贬谪生涯,即将离别贵州时,在镇远途中给弟子们写的一封信。开篇云:“别时不胜凄惘,梦寐中尚在西麓,醒来却在数百里外也。相见未期,努力进修,以俟后会。即日已抵镇远,须臾舟行矣。相去益远,言之惨然。”阳明在信中提及二十多位具名或不具名的弟子,交待之事也颇为琐细,千叮万嘱,语之切切,情之殷殷,今日读之,亦不胜感慨。此札书法行笔随性所到,具有二王(羲之、献之)行草的典型笔意,可能是用狼毫小笔书写的缘故,其字细腻温婉,韵味十足,而其势则风行自如,真情流露,似可呼之欲出。二、贵州现存阳明书迹碑刻略述陈训明先生曾经简要叙述过十来件存于贵州的王阳明书作④,今于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阳阳明祠、阳明洞碑刻拓片集》中,多可见之。这些作品中大多是后人所翻刻,而非阳明原迹;一些作品的书写时间也非谪黔期间,如《致罗整庵书》石刻竟是正德十五年(1520年)时作,其时阳明离黔已经十年。兹就《贵阳阳明祠、阳明洞碑刻拓片集》所载阳明遗迹碑刻略述如下:1、《矫亭记》(行书)原文收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良才重校刊本《阳明先生文录》(十七卷)中,标题为《矫亭说》,题下明示作此文的时间为“乙亥”,即正德十年(1515年),其时阳明先生已在北京。《矫亭说》落款“秋卿方君时以‘矫’名亭,尝请家君为之说,辄为书之”,当是阳明之父(王华)应方秋卿(昆山人)之请而作,阳明代为书之。然此文在收入阳明文集中时,未明是否为代父所作,不知何故。此作现藏上海博物馆,但已被割裱成册页,每页纵21.6厘米,横11.1厘米,全文共194字。其字笔力雄健,棱角分明,为阳明书法之佳者。册页后有清人钱大昕、方治、陆世仪、归庄等人题跋。贵阳阳明祠所刻者当据此本钩摹。2、《壮思和光八言对联》(草书)联云:“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落款为“阳明山人”。拓片上下联皆有跋,上联跋云:“旧藏阳明先生草书楹联,属袁杏村方伯双钩一通,刊县扶风山先生祠中以示学子。光绪甲辰(1904年)八月潍县曹鸿勋谨。”下联跋云:“联用黔产谷皮纸,是先生谪龙场时书。变化雄奇,别具作用,顾谓书法为小道耶?玉田袁闻弟敬摹并题。”曹鸿勋为光绪二年(1876年)状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贵州布政使,代理巡抚,由题跋知此联为曹氏抚黔次年由袁闻弟钩摹(袁氏何人,待考)。谷皮纸以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坚韧耐藏,其纵纹断如绵丝,故又称为绵纸,古时曾用作衣服被帐。此为榜书大草,笔意连绵,势无可止,俯仰呼应,气象森然。3、《唐寅十二景文》(行书)此作末尾落款“正德己卯冬日阳明山人王守仁书”,正德己卯为1519年,绘画作者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年),为“吴中(苏州)四才子”(其他三位为文徵明、祝允明和徐祯卿)之一,诗文书画皆称绝一时,阳明与之同时。江浙相应,阳明对吴中诸人艺文名迹多所闻见。此册是唐寅为无锡华云(号补庵)所绘的十二帧画,乃根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山静日长”一文意境而作,后阳明先生于华云处见之,受其所邀为每帧绘画配书诗堂题款,所书文字亦为《鹤林玉露》之“山静日长”篇中内容。清代朝鲜书画鉴藏家安歧在其《墨缘汇观·名画卷》中曾予著录。此幅书画原作曾于2006年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拍卖,今贵阳阳明祠所刻当以此作为蓝本钩摹上石,但未将唐寅的十二幅画同刻,且刻石中有缺字(如碑刻首行“山静似太古”即缺“似”字),当为工匠与校者的疏失所致。文末有跋语,可知此作原委,兹录如下:中秋凉霁,偶邀唐子畏先生过剑光阁玩月,诗酒盘桓将浃旬。案上适有《玉露》“山静日长”一则,因请子畏约略其景为十二幅,寄兴点染,三阅月始毕。而王伯安先生来访山庄,一见叹赏,乃复怂恿伯安为书文,竟蒙慨许,即归舟中书寄,作竟日喜,急装潢成帙,时出把玩。夫子畏得辋川之奥妙,而伯安行书磊砢有奇气。况二公人品才地,皆天下士也。一旦得成合璧,岂非子孙世世什袭之宝耶!是岁嘉平月(即十二月)十日。补庵居士识。《墨缘汇观》并载此跋,然其文与上录有所小异。读罗大经小品,则文句凝炼,意蕴隽永,境界闲适;观阳明法书,则笔势自由,神情萧散,气韵天成,细赏美文与书法,则如醉春风,如品甘饴,共臻其妙。4、《致罗整庵书》(行书)此信收入阳明先生《传习录》中,题名为“答罗整庵少宰书”。其弟子钱德洪认为先师阳明“谓‘格物为学者用力日可见之地’,莫详于答罗整庵一书”,即是指此。受书人罗整庵,名钦顺(年),字允升,江西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再改礼部尚书。里居二十余年,潜心格物致知之学,专力于穷理、存心、知性。当时王守仁以心学立教,大江南北翕然从之。他不以为然,尝与守仁往返探究致知与格物的关系。此札正是阳明与之进行学术探讨的重要文献。书法笔画精致,如行云流水,不急不厉,其态气定神闲,足具文人韵味。碑末有罗文彬跋云:“先生此书,在正德庚辰十五年。”则知此信写于1520年。罗氏长跋由袁思韠书。罗文彬(年),字质安,别置植庵,号香草园主人。贵州贵阳人。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次年成进士。授官云南补用道、通议大夫,善书法,精篆刻,曾奉诏铸皇后及珍、瑾二妃金玺。著有《平黔纪略》、《援黔录》、《香草园集》等。袁思韠(年),字锡成,号稚岩、癯道人、青樗散人、双印斋主人等,贵州修文人。清同治八年(1869年)举人。曾先后入晚清名臣丁宝桢、鹿传霖、张之洞幕府。工诗文,擅书画。光绪初年与罗文彬主持维修阳明祠,亲手摹刻碑石,一时赞为双杰。其画以花卉小品见长,颇得自然天趣。著有《双印斋诗存》。阳明此札由李锡龄主持双钩上石。李锡龄(1848~?年),字若畴,号梦九,贵阳人。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进士,官内阁中书、云南个旧同知。5、《自书诗》(行书)“画舫西湖载酒行,藕花风渡管弦声。余情未尽归来晚,杨柳池台月又生。”此诗未见于阳明诸集,浙江学者钱明在其《新搜集的十六篇王阳明佚诗文考释》一文中认为:“撰于弘治十五年的《西湖醉中漫书二首》所叙景象和心境与本诗极为相近,故推知本诗亦当撰于弘治十五年。”⑤此不定论,姑存此说。弘治十五年(壬戌)为1502年,据王阳明年谱载,是年“三十一岁,告病归余姚,筑室阳明洞天,静坐行导引术,能先知,后因其簸弄精神,不能成圣,摒去。”与本文前述阳明先生的其他作品相较,此诗书法也许是钩摹刊刻方面的技术原因,一些点画郁结生涩,转折处的方折效果大失本意,字里行间的气息亦不很顺畅,使得整幅作品显得平板呆滞,趣味索然。6、《王阳明先生家书》(行书)这是阳明先生于正德七年(1512年)年写给父亲的信,信首有“寓都下男王守仁百拜”之语,知阳明先生其时身在北京,弟子钱德洪等人所撰《年谱》也载是年其“在京师。三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⑥家书中提及平定河南、山东、四川、江西诸乱之事,又念及父母兄弟,情之殷殷,颇可慨之。此信书法严整清雅,平实无华。碑末有赵怀玉、翁方纲、谢启昆、阮元诸人鉴赏题跋。如翁方纲跋云:文成此迹在正德七年,年四十一。是其出抚南赣之前四年也。中间语及家国事,沉笃悱恻,令人感仰,不必言矣。而其语及教子弟读书,谓只涵泳讲明为要,即此亦是姚江一举隅耳。文成于书不必尽工,而此家书则尤其所最用意者。翁氏认为阳明此通家书不仅见述家国之事,还可据以窥察姚江学派之文脉与风尚。7、《客座私祝》(楷书)此作末署“嘉靖丁亥八月,将有两广之行,书此以戒我子弟……”,嘉靖丁亥即嘉靖六年(1527年),是年八月,王阳明奉命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并总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四省军务,临行前将绍兴阳明书院的托付门人钱德洪和王畿等管理,并特意写了这份《客座私祝》,告诫诸生修德向善,其语谆谆,言犹在耳。《客座私祝》清代中后期流到山东、河南、贵州等地。现存的《客座私祝》除浙江余姚梨洲文献馆藏本较为接近阳明手迹外,其余均为临仿或别书。今贵州修文阳明洞藏《客座私祝》镌刻木屏四块,系民国时期修文县文人仿书,内文与余姚藏本略有不同⑦。据《王阳明谪黔遗迹》所述,贵州所存此刻为紫杉雕屏,系王阳明于嘉靖七年(按:应为六年,此误)在绍兴书撰,手迹于光绪年间传入贵州。今余姚藏本首页标题空白处有晚明书法大家黄道周(年)的题跋,其文曰:公之斯文,若乾坤元气,春温秋肃,受者皆生;又如千仞壁立,截断众流。天下父兄,苟不欲其子弟为不肖,皆当家书一通,塾置一本。此为公手书,凛然正色在行墨间,尤不可亵观也。福州陈氏宝之,出求题识,遂得著墨楮间,何如乐耶!黄道周书。黄道周为南明死节,立身行事,皆可参证阳明先生;又以书艺之能,与时人倪元璐并称“黄倪”,文坛艺苑,翕然推许。其所跋阳明先生书法,发乎性情,合于事理,故能更具深意。余姚藏纸本与此对照,则可见木刻本之粗糙,其笔法字势,体度全失,更无阳明书法之清雅气象,疑为末流工匠所为。计文渊认为这是“清代中晚期的临仿本,非王阳明真迹手笔”,当是。8、《绿树苍松九言对联》(行书)联曰:“绿树倚青天五峰秀色 苍松驾白石万壑烟云”,署款“阳明山人”。联语寓意高远,境界大气。然而,此联虽为行书,每字却各自成势,其间绝少呼应,感觉并非一气呵成,似为集字之作。姑存于此,其详待考。三、馀论以上简述贵州所存阳明先生书迹之大略,也可藉此窥见先生德言事功之馀的游艺心态。明代学者朱长春在评价王阳明的书法时说:“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尘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⑧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书法不过是“小技”,士人们多忌于耽溺此道。阳明先生之于书法,也并非仅仅专力究心于技法的临习,而是借以格物,向上提升。这从门人转述其寥寥的论书文字中,可见此种心态,据阳明先生年谱载:官署中蓄纸数箧,先生日取学书,比归,数箧皆空,书法大进。先生尝示学者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程颢)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后与学者论格物,多举此为证。⑨阳明先生以“心学”标榜,强调格物致知的工夫,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从所引载文字来看,其习书理念,也与他的心学系统一脉相承,即基于“心物”的二元观照而展开。如果我们以此上溯,则如汉代扬雄所谓“书为心画”、唐代柳公权强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诸语,实与阳明所论同属一系。而阳明所取法的乡贤王羲之,是书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人物,然其文武兼修、艺能兼善,如此独特的文化身份也常是后人激评的两端,如作为阳明后学的徐渭,就以羲之为标杆来观照阳明书法。其云:古人论右军(王羲之)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今睹兹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且传矣,而今重其人,不翅于镒,称其书仅得于铢,书之遇不遇,固如此哉。然而犹得号于人曰,此新建王先生书也,亦幸矣。马君博古君子也,裒先生之书如此其多,将重先生之书耶? 抑重先生之人耶?⑩艺文之事,虽非道济天下之伟业,亦是彰显生命人格的正途。王羲之的功名成就,正处于士人精神与文人末技二元对立的尴尬审视之中。古人对于以书掩人的叹惋,乃是借此突出经略国是的士人理想。孔子云:“士志于道。”此“道”是治世之“大道”,须基于历史精神的丰厚和个体人格的完善而构建,由此方能担当社会责任和安顿文化生命,而非仅以“文章末技”或“翰墨小道”可以彰显。如明清之际的归庄在跋阳明书作时感言:传曰:“道成而上,艺成而下。”道艺之分,若是其迳庭乎?然孔子曰:“游于艺。”书者六艺之一,著圣贤之所不废。愿亦有辨:溺于艺,则艺而已;深于道,则艺亦道也。曾子固作《墨池记》,而更思深造道德之士,痛逸少之溺于艺也。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以艺即道耶!余学道无成,而缪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儒家强调“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即必先“据于德”方可“游于艺”,否则如舍本逐末。所谓“士必先器识而后文艺”,其终极目的正如对“正典大道”的勉学。因此,后人对于阳明书法的品评赞赏,乃是以德言事功为参考坐标而进行的文化观照。(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任军伟注释:本文为2010年度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明清至近代贵州书画考论》(立项批准号:黔省专合字201017)阶段性成果。①⑧引自马宗霍编《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卷十一第177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②案:今贵州所存王阳明书迹最集中的地方,当属贵阳市内的阳明祠和修文县的阳明洞。近年贵州在阳明书法的整理出版方面也颇为用功,如《王阳明谪黔遗迹》(1999年)、《贵阳阳明祠、阳明洞碑刻拓片集》(2002年)以及《阳明先生法书集》(2011年)等作品集的面世,为展现阳明先生的艺术与学术,尤其在黔时期的书法创作,提供珍贵的文献参考。③参见钱明《阳明及其学派论考》第216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④陈训明《浅谈王阳明的书艺及其在贵州的遗墨》,《贵阳志资料研究》1984年第4期。⑤张新民主编《阳明学刊》第二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⑥[明]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年谱一》第123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⑦修文县地方志办公室编《王阳明在龙场》第151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⑨[明]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年谱一》第12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⑩[明]徐渭《徐渭集·书马君所藏王新建公墨迹》第57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明]归庄《归庄集》卷四《跋阳明先生书》第278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十三经注疏编委会”整理《礼记正义·乐记》第130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提醒您本文地址: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阳明在黔诗文注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