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斜光还是烟雨斜阳 电视剧

登录 | 注册
没有账号?
下次自动登录
《渭川田家》唐.王维
渭川田家唐代: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阳 一作:光)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译文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注释⑴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⑵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⑶穷巷:深...
渭川田家唐代: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阳 一作:光)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译文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注释⑴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⑵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⑶穷巷:深巷。⑷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⑸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⑹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⑺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⑻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⑼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⑽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00:00/01:15文学研究ANHUIWENXUE王维诗中大量运用夕;王小艳;要:在王维的诗歌中,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其将暮”(《离骚》)、“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袁行霈先生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王维为什么如此偏爱夕阳,喜欢把他复杂的情感投注在;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作为一种意象由来已久,我国;二);隐舟邈已远,徘徊落日晚;日夕栖乌远,浮云起新色;暮潮
文学研究ANHUIWENXUE王维诗中大量运用夕阳意象之缘由浅析王小艳摘要:在王维的诗歌中,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其将暮”(《离骚》)、“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思美人》),在点明时间概念的同时又增加了一层深意,即日暮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使得夕阳这类意象具有了一定的比兴意味。到了汉乐府诗歌中,夕阳这类意象象征生命终结的比兴意味更浓,且使用频率也空前加强,如“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袁行霈先生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①它既有客观物象本身的特征和属性,更有因作家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而赋予的情感意蕴和特殊内涵。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的意象,诸如夕阳、日暮、落日、余晖、斜照、白日等在诗歌中出现,有着悠久的历史。王维在其诗歌中大量运用这类意象,据徐伯鸿先生统计,“现存王维的470多首诗歌中,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的意象就出现了60次,就诗歌中夕阳意象的异名而言,王维诗歌中有夕阳、日暮、落晖、日隐、日落、落日、余晖、日斜、日晚、斜晖、落照、返景、余照、日夕、斜光、白日、斜日十七种之多,其中依次是‘落日’和‘日暮’各10次,‘日夕’和‘日落’各4次,‘夕阳’、‘日斜’和‘白日’各3次,‘落辉’和‘日隐’各2次,余者均各1次”。②同时,王维把这类意象运用得出神入化,从而来表情达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抒发深沉的爱国思想和昂扬的壮志豪情;“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表露自己仕途上的失意和想要归隐的思想;“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山中送别》)寄托朋友情深和离别之悲……王维为什么如此偏爱夕阳,喜欢把他复杂的情感投注在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的意象上,究其缘由,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浅析。一、对夕阳意象传统审美观的承传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作为一种意象由来已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王风?君子于役》有“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日之夕矣,羊牛下括”,被认为是最早涉及夕阳意象的文本,这里的“日之夕矣”只表示单纯的时间概念,即傍晚时分、日将西斜的黄昏。自此之后,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的意象就不断地出现在诗歌作品中,而且除了表示时间概念外,内蕴逐渐丰富。屈原诗中的“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二)隐舟邈已远,徘徊落日晚。(何逊《送韦司马别》)但纵观整个南北朝时期,对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二)日夕栖乌远,浮云起新色。(何逊《学古三首》其集》)暮潮还入浦,夕鸟飞向家。(何逊《渡连圻》二首其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日慕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江淹《拟古三十首休上人?别怨》)窃悲杜衡暮,临涕吊空山。(江淹《无锡县历山顶》)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谢灵运《晚出西射雀东南飞》),黄昏之后,日光逐渐暗淡,人们开始歇息了,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战城南》),早晨发起攻击之时,士卒们个个都还是那样生龙活虎,到了晚上却见不到归来的身影,以“暮不夜归”暗示战士阵亡。建安、正始时期的诗人们,在继承之前诗歌中夕阳意象的基本用法外,又给夕阳意象增添了新的意蕴,即感伤的情思韵味:曹植的“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赠徐干》)和阮籍的“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咏怀八十二首?第三十二首》),借夕阳的光彩暗淡、忽然消失表现出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复返的孤寂、落寞的忧伤感情。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在他的推动下,南北朝时期,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的意象在诗歌中经常出现,尤其体现在谢灵运、江淹、何逊等人的诗歌中。如: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谢灵运《登石门最高作为一种意象,被大量运用,究其原因,既有对由来已久的夕阳意象传统审美观的承传,又有诗人独特审美感情的投入,更有他高超绘画技巧的融入。关键词:王维夕阳意象缘由2013年第7期安徽文学5ANHUIWENXUE文学研究语意象运用最多的是谢x,据统计,在《谢宣城诗集》中,这类意象一共出现了35次:词语白日落日日晚日隐余照日暮夕阳日落斜日次数一类景物和其他不同事物相组合形成不同的意境,能表达诗人不同时期的情感,所以才会被大量运用。(一)昂扬的壮志豪情王维虽一生坎坷,但青少年时期即拥有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总的来说早年积极进取,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所以从他早年的为数不多的边塞诗和政治诗来看,此时涉及的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的意象抒写着诗人昂扬的壮志豪情。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塞宣慰,在赴任途中写成了《使至塞上》,在这首边塞诗中体现了他青壮年时期满腔的抱负与豪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一幅苍凉壮丽的塞外风光图。“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伤感、落寞的印象,但诗人用“圆”字来修饰“落日”,就给人以亲切、温暖、喜悦的感觉。“圆”字准确写出河上落日的温暖、苍茫的景色特点,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在大漠的苍茫壮阔中尽显柔和温暖,在这样雄浑壮美的意境中抒发的是诗人深沉的爱国思想。还有如王维早年作品《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首联和颔联写了将军出猎时的意气风发、英姿飒爽,气势恢宏;颈联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愉悦心情;尾联写猎归,以写景作结,“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从结构上说,此景遥接篇首,首尾彼此呼应且形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时紧张的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满志的心境相称。从意境上说,“千里”、“云平”,云彩笼罩着广阔的大地,用一个“暮”字,在点明夜幕降临这一时间的同时,以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笼罩着一切,更显诗意,使得意境雄浑壮阔。这首诗中,王维在赞扬将军狩猎英勇、敏捷、豪迈的同时,表达了自己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的豪情。“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燕支行》),写将军率领士兵在大沙漠中行进,战士们的画戟雕戈,辉映着西北边疆寒冷的日色,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强烈的感染力量,表现出来的是诗人豪迈昂扬的感情。“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李陵咏》),表现诗人报国杀敌的愿望。(二)归隐时的闲静心境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从低级到高级有五种需求层次,分别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总的来说,南北朝时期,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意象的内涵并未有太大增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意象在诗歌中对氛围和意境的营造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谢x的《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诗人塑造了一位孤独寂寞、心怀幽怨但又满心期待着君王到来的妃嫔形象,借此暗示了当时他的身份和不幸处境。首句“夕殿下珠帘”,仅仅用了五个字就写出了日夕时分冷宫偏殿的幽凄情景。“夕”字点出当时正是暮色降临之时,黄昏本是一天之中最令人惆怅的时候,对于宫嫔们来说,又是决定她们今夜有无机缘得到君王恩宠的时刻,然而殿门的珠帘已悄悄放下,这意味着君王的步履不会再经过这里,又将是一个和愁苦度过的不寐之夜,多么感伤。同时,在前两句由景物所构成的氛围和意境中,“夕阳”意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宫殿、珠帘本是富丽豪华之景,正是因为有了暮色夕阳的笼罩映衬才显得宫殿幽静、珠帘低垂,再加上飞动的秋萤,渲染出一种愁惨凄凉的气氛,即是以富丽之笔写清冷之景。一个“夕”字所折射的暮色,含蓄深婉地展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命运和愁思。及初唐,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的意象,在前人运用的基础上更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初唐诗人基本上淡化或剔除了这类意象的比兴、象征意蕴,更多的继承了它在营造氛围意境上的用法。如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落晖”意在构成萧瑟的氛围,从意境上看,将树叶枯黄的色与夕阳余晖的光搭配得恰到好处,在这广阔、浓重的秋景中透露出萧瑟的气息,表达了诗人百无聊赖、彷徨苦闷的心境。综上所述,在王维之前,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作为自然界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意象,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原因和诗人们人生体悟的丰富,它的审美内涵也愈见丰富深刻:单纯的时间概念,象征着生命终结的比兴意味,感伤的情思韵味,营造某种氛围。而这些,都为王维在诗中大量、灵活运用这类意象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二、诗人独特审美感情的投入王维在其诗歌中灵活运用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的意象来表情达意,与诗人独特的审美感情是分不开的。因为不同时期人生境遇、心境之不同,所以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这同一类事物也就打上了诗人不同的情感烙印,也即因为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这同62013年第7期安徽文学文学研究求。王维少有才华,积极进取,希望能在仕途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所作为,但当时官场的黑暗使他感到厌倦和无奈。另一方面他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借山水释怀,在山水中暂时忘却官场的污浊,追求闲静的心境,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中寻找着人格理想的精神家园,故而他诗中夕阳下景物构成中所暗含的自然的静与他中后期归隐时闲静的心境相交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泼。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是王维晚年与裴迪相酬为乐所作,诗人在这里将寒山、秋水、柴门、渡头、墟里、孤烟、五柳都放在落日余晖这一广阔的背景上,为山林增添了明丽的色调。村头的渡口处一轮落日低垂,水面上泛起粼粼的柔和的暮光,村落里的人们已生火做饭,炊烟袅袅升至半空,一片安静祥和的晚景“夕照”图。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把诗人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渭川田家》中写道:“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首诗写诗人久居官场,产生归隐之心,向往山林的志趣。所选取的黄昏的阳光、村落、穷巷等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明净、和谐、温馨的氛围,与官场险恶、紧张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诗人仕途的苦闷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夕阳”像一个悠闲的老人,轻抚着乡村,一切显得轻松、自在,自然清新,诗意盎然。王维写夕阳落照之景,抒发闲静心境的诗句不胜枚举,如“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赠祖三咏》)、“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驿路飞泉洒,关门落照深”(《送李太守赴上洛》)。在有些诗歌中,诗人还明确点出了“静”,如“落日下河源,寒山静秋塞”(《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深巷斜晖静”(《济州过赵叟家》)等等。(三)离别的悲绪伤情夕阳意象,从时间流程上看,包括从夕阳西下到暮色苍茫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从空间角度看,此时的景物多呈冷色低调,缺少动态和生机。所以,冷色低调的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的意象往往与诗人悲凄伤感的离别之情、情象同构,两相契合。《齐州送祖三》:“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己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己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送别结交二十载的祖三,“荒城”、“寒天”、“净山”,在阴冷夕阳的笼罩下,景象凄清,别离时的伤悲使得眼前所见之景也都变得萧瑟凄凉起来。波浪拍击,水流湍急而去,更加重了诗人心绪的缭乱,祖三要离开去任要职,就像这逝去之水挽留不住,而此时天色已晚,再不分别,祖三将无法上路,真是无可奈何伤离别啊!所以诗人创设了这样一个“日暮送客图”,表达作者对友人的不舍。“解缆君已遥”,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著,仿佛此时他在心里默默地与友人在交谈,显得特别浓挚深至,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惜别之情更加浓烈。《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诗的后两句用了对比手法,傍晚时分,外出的儿相继归巢,远行的人儿却越走越远,夕阳的残辉为这分别更添伤感凄怆,诗人不直言别情,而是以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婉转地抒写内心的感触。类似的还有“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山中送别》),以送别友人后“掩柴扉”的举动,抒发诗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呢?“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送韦评事》),以“落日”衬沙场征战思乡之愁,倾诉内心道不尽的惜别之愁。诗人人生境遇之不同,审美情感的多层面,才使得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意象的内蕴能够如此丰富多彩,两相契合。三、高超绘画技巧的融入王维在其诗歌中把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的意象运用得出神入化,也与他高超的绘画技巧有关。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金学智先生在《王维诗中的绘画美》一文中就有过精辟的分析、阐释。他说:“王维特别喜爱夕阳。中外的画家、美学家的审美经验说明,夕阳下的景色确实是迷人的。笪重光《画筌》写道:‘爱落景之开红,值山岚之送晚。’达?芬奇也说:‘西落的太阳余晖,照亮了乡间的大树,给它们染上了自己的颜色,形成了一幅奇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回答‘什么样的风景是美的’时,举例谈道,‘落日的金色光华透过层层彤云赤霞,照射着一切(这是带有感伤情绪的,但是,这不是很动人吗?)一个敏感的诗人在甜蜜的忘怀中观察这一切,没有察觉半个钟头是怎样过去的’。这些都很适用于王维笔下的夕阳映照之美。”③王维对光和色有着特殊的敏感,所以他笔下的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的意象在渲染景物、营造意境时产生不同的效果,或雄奇瑰丽,或静谧和谐,或幽暗清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诗人初到沙漠,看到茫茫的沙漠浩瀚无边,(下转第57页)ANHUIWENXUE2013年第7期安徽文学7文学研究景了,那是一道大家都不愿触及的伤疤。此外,在前八章中,每两章之间的时间关系是模糊不清的,事件之间的跨度很大,这种设计同样也保证了小说的简洁。总之,通过概要和场景,整个叙述变得环环相扣,唯一不同的就是在这部小说中伍慧明大量运用了评论性停顿,直接跟读者交流。因此,《骨》的韵律还是相当和谐的。五、总结《骨》是伍慧明对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个重大贡献。作为一个作家,伍慧明最初的目的是“为真实的生活而写作”。《骨》的影响来自于伍慧明对“旧时代的人们”生活艰辛的见证,她设计出一个“虚构的图景”以表现她对目睹这个群体流转消逝的悲伤情怀。[3]1ANHUIWENXUE部非常成功的“处女作”。参考文献[3]1通过非线性时序、不同叙事频率和不对等时距,伍慧明成功地把过去和现在融合,让读者体验到安娜之死,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对导致安娜之死的原因的思考上,从而强化小说的主题,我们可以说《骨》是一(上接第7页)所见尽是沙漠的黄色,画面开阔,又有些空旷苍凉;一缕孤烟直上云霄,劲健刚毅,给荒凉的沙漠增添了些许生气。远处,奔腾的黄河波光粼粼,流向远方,依偎着黄河的是一轮圆硕的落日,浑圆、黯红的身影正在渐渐下沉,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落日的余晖给黄河与沙漠涂上了一些暖意,诗人完全被这一幅大自然的壮观景象感染了,也沐浴在了这温暖苍茫的夕阳中,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傍晚时分,天边一抹微红的晚霞,柔柔的光线笼罩大地,它给人的感觉是整体渲染的或者说是无聚焦点,夕阳鲜明绚丽的暖色给人以心理上的温暖和慰藉,因此,以景衬情,将夕阳意象所蕴含的意味与诗人的情感期待相契合,营造了静谧和谐的氛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渭川田家》),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村落,诗人深情地目送着牛羊归村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温暖的夕阳之下,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使他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而这一切温馨、悠闲、静谧,正是一个充满人伦之乐的温情之夜的开始,相比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使诗人心生向往。《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后两句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凄清冷寂、幽暗僻静,一般而言,如果要描写幽暗的意境应该回避光亮,但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乍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1]热拉尔?热奈特.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社学出版社,1989.[2]陆薇.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杰夫?特威切尔―沃斯.骨?序[M].张子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4]冯品佳.“隐无的叙事”:《骨》的历史再现[J]//单德兴,何文敬.再现政治与华裔美国文学[M].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6.――[5]卢俊.再现美国华裔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试论伍慧明《骨》的文本结构特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6]陆薇.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读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J].外国文学研究,2002(2).(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亮,其实不然,且效果刚好相反。从光的角度来看,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从色彩的搭配来看,夕阳所呈现的淡淡的橘黄色,属于暖色的调子,而沐浴在夕阳中的深林、青苔都是青色的冷色调子,并且面积非常大,这样冷暖色调互补,于是整个诗歌画面就形成了一种中性的、以冷色调子为主的复色美,即生成橙青色或橙绿色,从而给人一种具有幽暗清冷的意境。诗人对夕阳及其同义异名词语的意象经过细致的观察,深切的体验,用手中的笔使艺术形象更鲜明突出,也使诗歌更富有画意。注释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4.②徐伯鸿.王维诗中夕阳意象的美学意蕴[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③金学智.王维诗中的绘画美[J].文学遗产,1984(4).参考文献[1]《四部丛刊》景印本[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2]张红云.试析王维诗中的落日意象[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3]龚玉娟.王维诗歌落日意象浅探[J].青年文学家,2012,16.(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2013年第7期安徽文学57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51王维诗中大量运用夕阳意象之缘由浅析_王小艳等内容。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一线初中英语、化学教师,中学一级化学教师,在本单位是学生最崇拜的教师之一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在日暮时空里超脱——论王维诗中日暮意象的静韵
下载积分:350
内容提示:在日暮时空里超脱——论王维诗中日暮意象的静韵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4:17:3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5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在日暮时空里超脱——论王维诗中日暮意象的静韵
关注微信公众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王维诗中“空”与“静”的审美意境
  王维(701~761年)在其生前及逝世后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杜甫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殷?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世人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在全唐有名可考的两千多名诗人中,王维的诗歌成就及影响被公认为仅次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少数诗人。 中国论文网 /7/view-2986066.htm  而王维诗歌最大的成就无疑是他在诗歌的王国中创造出“空”与“静”的审美意境。这一审美意境为古今众多诗论家和学者所关注。如唐末司空图称其“趣味澄空,若清静之贯达”。古诗评家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玄宗时,王维特妙山水,幽深之致,近古未有。”王鏊在《震泽长语》中评论道:“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还有田雯提到:“摩诘恬洁精微,如天女散花,幽香万片,落人巾帻间。每于胸念杂尘时取而读之,便觉神怡气静。”从以上评论中可略窥王维诗歌“特妙山水”,“写山林闲适之趣”,每读之令人“神怡气静”。这正如陆侃如、冯沅君所说:“我们细读王维的诗,就知道诗人最爱用‘静’字,唯其他能静,故他能领略到一切的自然的美。”袁行霈则补充道:“王维诗歌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寂的境界。”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空”与“静”的审美意境令人身临其境,带来心灵的享受。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王维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对象本身就是空与静的景象,如无心飘荡的云、若有若无的钟声、幽静的空山、松林的清晖、昏暗中的一缕阳光、水田中飞起的白鹭、溪畔的农家院落等。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或是毫无人烟,是一幅纯生态的山水图;或是有人烟却极少或毫无市井味,是一轴纯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卷。前者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此诗很有陶渊明《饮酒》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意境,但《木兰柴》更像一幅着色的纯生态的秋山夕照图。秋山上的夕阳逐渐收敛它的余光,归林的鸟儿联翩相逐而飞,满山秋叶在夕阳的斜光中色彩斑斓,夕岚在山间流动。没有人为的干扰和破坏,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空灵和谐。这正符合王维诗歌中常出现的“空山”之意象。“空山”并非无兰叶葳蕤草长莺飞也,乃指无人涉足染指万物顺应自然也。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此诗写人迹罕至静寂的山谷深处,花开花落自生自灭的景象。诗中自然景物的发生与演出,作者毫不介入,既未用主观情绪去渲染,也没有用知性逻辑去扰乱。木芙蓉的姿势状态离尘绝世,不以人喜而开,不以人悲而落,王维以极其高超细致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将其原原本本地再现,好一幅“空“的图画。后者如其名篇《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景象清新自然,从光影声色来描绘雨后秋山景色,有动有静,色彩满目,清韵盈耳。在青翠的竹林中有浣衣归家的女孩欢笑声,在荷花摇动的湖面上有缓缓划行的渔舟,而他们在王维的笔下不但没有破坏大自然的和谐空灵,相反他们与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流水,共同构建了一轴纯自然的欢快优美的乡村生活画卷。如果说《山居秋暝》所展现的乡村生活不够纯粹,那再来品读《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首诗自然景物少而人事活动多,却不使我们感到丝毫的市井红尘的气息。相反,雉鸣、麦秀、蚕眠等乡村暮春时景的密集应用更表现出一种恬然自乐、各得其所、淳朴安闲、与世无争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王维诗歌中的“空”具有似有实无、虚实相生的特色,他的“静”也不例外。王维诗歌中的“静”,或是真正的“连根针掉下来都能听到”式的静,或是欲擒故纵,“蝉噪林愈静”式的静。前者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歌着意刻画一束斜晖透过密林的空罅,返照在林中青苔上的画面。夕阳的暖色淡淡地罩在深林阴寒的青苔上,深林人迹罕至,不知何处回荡而来的人语响若有若无,轻如游丝,在这种寂静无声的环境中真是“连根针掉下来也能听到”。后者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此诗用清新的情致、匀润的色调渲染出溪山一角的幽静。诗中前两句人定心闲,居然能感应到桂花飘落的声音,夜之静山之寂可想而知。而后两句云破月出、清辉匝地,惊得山林的鸟儿一声啼鸣,振翅高翔划破了夜的寂静。但这声音在时间上稍纵即逝,在规模上孤军奋战,因此面对庞大的夜的寂静很快消于无形。就像风与火一样,当火小风大时,风可以把火扑灭,而当风小火大时风不仅不能把火扑灭,反而为火作伥,风愈刮而火愈猛。林鸟的啼鸣非但没有打破夜的静谧,反而将周边环境、将诗人、将读者带入一个更加静寂的境地。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空”与“静”的审美意境应该说是其心性思绪的写照,即诗人或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诗歌的形式把心田灵台中无形的“空”与“静”散发出来。它的生成有赖于王维对艺术表现手法的极致追求,它充分显现在两大层面,一是诗歌语言技巧,二是诗歌意象的选择。   从诗歌语言技巧层面上来说,又有两个特色:其一,在诗歌字面上出现带“空”、带“静”和与之相近意思的字眼非常之频繁。如“空山”、“空林”、“空曲”、“静者”、“好静”、“幽”、“寂”等,这些字词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俯拾皆是。王维直截了当地以“空”显“空”,以“静”显“静”,这是他才情不够还是别具匠心另有乾坤呢?应该说两方面的因素都有。但不能将前者造成的单一和欠妥无限扩大;后者我们可以《鸟鸣涧》为例,诗中“夜静”与“山空”的并立出现,非但没有重复之嫌,反而恰如其分地将月明山空,人闲鸟鸣,静中寓动的情境鲜活地展现了出来,这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在《夜雨寄北》短短二十八字尺幅中两用“期”,两用“巴山夜雨”,但却没给人?唆之感,反而给人回环递进的美学享受。   其二是诗歌字面朴素明白绝少用典。语言雕琢晦涩,好用典故是古代散文和诗歌创作的一大主流和特色,同时也是一大缺陷。典故在诗歌中的大密集排列很容易造成诗歌与一般读者和民众的曲高和寡。从王维整个诗歌创作看,他的很多作品尤其早期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缺陷。如《哭祖六自虚》用典二十多处,《济上四贤咏》用典三十余处。但读王维山水田园诗却很少见到典故,甚至在表达佛家思想和理论时也难得用典。试读《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还有《辋川集》系列: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这一篇篇诗作“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沈德潜《说诗粹语》)。相信稍有点文学素养的人都能读懂并进行初步的鉴赏。   从诗歌意象的选择层面上来看,王维表现“空”与“静”的意象数不胜数,但主要集中有这几个:空山、深林、明月、飞鸟、白云、芙蓉、落日。这里挑最典型的“白云”和“飞鸟”来说。王维所有山水田园诗中出现“白云”或与之相近意思的意象多达四十余处,出现“飞鸟”或与之相近意思的意象多达五十余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多写大自然,醉心大自然,诗篇中出现自然环境中常见的“白云”“飞鸟”是再正常不过了,但为何大自然中那么多的景物王维却特别钟爱“白云”“飞鸟”呢?这是因为王维在表现诗歌中“空”与“静”的审美意境时喜欢选择富有禅意的意象,其色彩以青白等冷色调为主,其性情以温顺可亲为主,其行踪以可静可动为主,而“飞鸟”“白云”最符合这些特征和艺术旨趣了。   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空”与“静”的审美意境是动与静的统一,是诗情美与音乐绘画美的统一,是阴柔美与阳刚美的统一,是盛唐文化酿造的醇美果实,也是王维家庭中佛心禅性气氛熏陶的结果,是与佛教的最高审美范畴的高度融合。正如张斌川所言:“王维诗歌中的‘空’与‘静’,是以佛教的宗教意蕴作为理念内涵,对压抑而无余的生命作了美学和哲学的阐释,悠游于天地获得大自在,成功地回避了个体生命的主体价值诉求。”而王维自身的人生经历及由此引起的思想嬗变则更有着源头活水的意义。这“空”与“静”的审美意境对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乃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有很大影响,直到清代王士桢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王维在诗歌艺术上这一独特的成就与贡献令人追慕。(本文为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省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张红花为上饶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讲师,文学硕士;张小丽为上饶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编校:张红玲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斜阳若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