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咽到肚子里长笋歇后语歇后语

&&您的&位置:& &&
茫茫哀牢山与无量山逶迤伸延,气势磅礴,林海浩瀚,繁花似锦,高山梯田,金山贯境,鬼斧神工,秀丽如画。在这片4136.81平方千米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有一块四季如春、民风淳朴、生态优越、文化灿烂、富饶美丽的地方,形状就像一匹奔腾的骏马,这就是镇沅。
镇沅是一个民族自治县份, 除汉族外, 尚有21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3.71 %,其中主体民族为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县境内21万人民在600余年中长期和睦相处,互帮互学,共同繁荣,使各民族间的民风民俗得到健康发展,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总结形成了镇沅特色的民间谚语和歇后语,深受各族群众所喜爱。
一、镇沅谚语
县境内各民族群众中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又易懂民间镇沅谚语十分丰富,涉及食物谚语、气候谚语、农业谚语、家庭生活谚语、人情世故谚语、其他谚语等。
(一)食物谚语
常吃素,好养肚。
一日一枣,长生不老。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
食补药补,不如心补。
精粮合口味,粗粮润肠胃。
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
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
吃了胡萝卜,百病化乌有。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多食一点醋,不用到药铺。
多吃芹菜不用问,降低血压挺管用。
晨起一杯水,到老不后悔。
常吃萝卜菜,啥病也不带。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
豆腐配海带,常吃除病害。
多食一点姜,不用开药方。
白菜萝卜汤,益寿保健康。
热天半块瓜,药物不用抓。
心虚气不足,桂圆米煮粥。
早喝盐水似参汤,晚喝盐水似砒霜。
口渴心烦燥,粥加猕猴桃。
辣椒尖又辣,增食助消化。
好菜不过食,美酒不过量。
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
宁吃八升,不吃一斗。
若要百病不生,常带饥饿三分。
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饿吃慌咽得忙,伤胃口害了肠。
暴饮暴食常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二)气候谚语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俗)。
一黑一亮,大雨在头上。
三月下大雨,四月晒河底。
天上起瓦渣,地上晒死老妈妈。
蚂蚁搬家,有雨不差。
雾下坝,雨不下;雾上山,雨不干。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早烧日头晚烧雨。
有雨四方亮,无雨顶上光。
早上起大雾,尽管洗被裤。
早雨不过巳时,晨雨不过午饭。
火烟不出门,大雨将来临。
春寒有雨,夏寒晴;秋天有雨,冬寒晴。
燕子低飞雨来到,燕子高飞晴天告。
久旱必有久雨,久雨必有久旱。
腰酸背痛关节疼,天不下雨也要阴。
(三)农业谚语
春争日,夏争时。
庄稼不用巧,节令得抓早。
芒种不种,种下无用。
种田人讲节气,生意人讲和气。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误庄稼一天,庄稼误人一年。
人靠五谷养,庄稼靠土长。
穷人莫听富人哄,棠梨开花要下种。
起早不忙,种早不荒。
趁凉好干活,趁干(热)好晒草。
吃种不留种,吃了害黄肿。
饿死老娘,不吃种粮。
好良种出好苗,好葫芦画好瓢。
粮是家中宝,人人少不了。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夏至忙忙,点火栽秧,早栽是谷,晚栽是糠。
夏天要热,秋收才得;冬天要冷,冬农才稳。
一阵热头一阵雨,庄稼好得无法比。
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七月犁田,肉汤泡饭;八月犁田,米汤泡饭;九月犁田,开水泡饭;十月犁田,耙死不烂。
七十二行,庄稼为王。
栽秧要抢先,收谷要抢天。
冬翻土块晒,来年无病害。
犁得深、耙得烂,庄稼长一半。
深栽芋头浅栽秧,不深不浅栽生姜。
荞倒一包糠,谷倒压折仓。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寸麦爱尺(吃)水,尺麦怕寸水。
若要庄稼好,肥料是个宝。
田埂不常修,常常田里丢。
种地不出苗,坏(假)种子。
山上栽满树,胜过修水库。
蓄水如囤粮,水足谷满仓。
养猪不用巧,只要厩干食饱。
养猪不赚钱,肥了一丘田。
烤酒不养猪,到头都是输。
(四)家庭生活谚语
妻不娶不来,水不引不通。
人不会世上学,刀不快石上磨。
人到五十,穿针离尺。
人多好做活,人少好吃饭。
人老多心,树老空心。
人情方送马,买卖不让针。
制(置)物不穷,卖物不富。
男要败,把房卖;女要败,把鸡卖。
好男人不吃分家饭,好女人不穿嫁时衣。
找钱犹如针挑土,使钱好像水吞沙。
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
越闲越懒,越吃越馋。
儿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
蜂不嫌崖高,人不嫌远亲。
能在外头(面)磨,不在屋里坐。
不当家,不知盐米贵。
无油无盐,吃菜不甜。
生在福中不知福,吃了五谷想六谷。
言多伤气,食多伤胃。
酒多伤身,气大伤人。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穷得新鲜,饿得志气。
晴带雨伞,饱带干粮。
天作有雨,人作有祸。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灯不亮有人拨,人不对有人说。
马好不在鞍,人美不在穿。
好狗不咬鸡,好男不打妻。
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懒惰懒惰挨冷受饿。
算了再用,一世不穷;用了再算,三天两空。
一颗谷子舂不成米,一把苦荞做不成粑粑。
一天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手艺是活宝,走那饿不倒。
猪吵卖,人吵败。
野花进房,家破人亡。
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锅里多有,碗里才有。
有买有卖,过得自在。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要想日子甜,家无一人闲。
早起的鸟儿,有虫(食)吃。
款大话使小钱,杀耗子(老鼠)过大年。
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
若要百病除,大年初一挖三锄。
耳闻不如目睹,动口不如动手。
阴间找钱阳间使,进洞出来才算得(解放前,按板盐矿{班真实生活)。
(五)人情世故谚语
刻木分水,人心平(苦聪人)。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当官一时,做人一世。
养老人不穷,过水田不害(瘦)。
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
教儿光说好,后患少不了。
不怕慢,只怕站。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不借过路火,不图意外财。
不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灾。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人同心,土变金。
人心隔肚皮,饭甑隔板壁。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亲财不清,钱财要分清。
人不知自耻,马不知脸长。
人敬有钱人,狗咬穿破衣。
人只有敬怕的,没有欺怕的。
人穷莫攀亲,寒冷莫烤(向)灯。
人比人,气死人,马比骡子驮不成。
人串门子是非多,狗串门子棍棒多。
独儿不孝,独狗爬灶。
一回着蛇咬,二回怕草绳。
一颗老鼠屎,损害一锅汤。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狗仗人势,火仗风势。
浇水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大路朝天,各走各边。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十个说客,不如一个戳客。
脚正不怕鞋子歪,身正不怕影子斜。
头回上当,二回学乖。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酒情留在酒碗上,人情留在心坎上。
跟着好人做好人,跟着巫婆跳假神。
有样看样,无样看世上。
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过头话不说,过头事不做。
好花绿叶衬,好汉要人帮。
做人要实心,烧火要空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主将无谋(计),累死三军。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桥。
不怕知识浅,就怕志气短。
洗脸洗耳朵,扫地扫旮旯。
(六)其他谚语
成龙上天,成蛇钻草。
背你要你搂,牵你要你走。
货好不怕选,人好不怕贬。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胶多不粘,话多不甜。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年少。
穿新鞋,走老路。
身上无艺,处处受气。
小时不折,大来不弯。
马看蹄爪,人看从小。
人不可貌相,水不可斗量。
人闲烟受苦,酒醉话遭殃。
大鬼好见,小鬼难瞧。
赶鸭子上架,逼牯子下儿。
一瓶不响,半瓶晃荡。
三分人才,七分打扮。
只要羊卵子,不管羊死活。
大梁不正二梁歪,三梁不正垮下来。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响水不深,深水不响。
圆木不稳,方木不滚。
锣鼓听声,说话听音。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茅草窝。
逢恶不怕,逢软不欺。
鱼无水就跳,猪无食就叫。
天狂有雨,人狂有祸。
吃水防噎,走路防跌。
和尚无儿,孝子够多。
冷着闲人,饿着馋人。
家中无猫,老鼠称霸。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骗人一次,害已终身。
地荒荒一季,山荒荒一时,人荒荒一生。
二、镇沅歇后语
县境内各民族群众中口头形式流传着朗朗上口的镇沅歇后语,生动形象,寓于想象,幽默风趣,意味盎然,简短明了,又通俗易懂,内容十分丰富。
镇沅驻地的县址――搬去搬去又搬回(镇沅府、州、县址曾多次易址)。
镇沅的两山(哀牢山、无量山)中――样样是宝(天然大氧吧)。
镇沅瓢鸡――无尾(椎骨)。
镇沅黑陶――美名扬。
千家寨茶树――称王称霸。
滇南草烟――数九甲(乡镇名)。
色黄味甘,野中有矛,绝茶也――茶出海塘(雍正帝赞)。
飞来寺庙――居者东(乡镇名)。
按板井的锅盐――盐(言)真味重。
按板井盐吃多了――尽管闲(咸)事。
太和街的街市――名声在外。
三万人口一万商(振太)――还有五千栽茶(插)秧。
和平的黄土――变成金。
无量山的汉子――喝酒真无量。
苦聪人唱曲子(山歌)――克到哪捏唱到哪捏。
稀烂泥方可糊上――苦聪人的竹篱笆墙。
里崴大山(村名)――不山。
里崴平地(村名)――不平。
兴隆窑子烧的缸罐――一路货色。
钥匙戴在心口上――开心。
过年讨媳妇――双喜临门。
又讨婆娘又过年――肥上加膘。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或有主。
大姑娘回娘家――道不完家常。
大姑娘跌进河里――湿(失)身。
小姨妹哭姐夫――故弄表情。
美女下厨房――真(蒸)香。
新房里放*――臭娘们。
大户人家姑娘――难说。
懒婆娘坐轿――愿上不愿下。
缠足的女人――歪想出门。
戏台上讨媳妇――图一时高兴。
两口子吵架――家常事。
两个郎中对话――句句说(芍)药。
瞎子打婆娘――一手一手来。
老公老奶走路――慢慢来。
老公公背媳妇过河――出力不讨好。
公公哄孙子吃奶――孙子不吃公公吃。
老奶奶抱孙子――老手。
老奶奶吃柿子――专拣软的捏。
外婆死了独儿子――没舅(救)。
老来才学鼓打吹――学会无气吹。
娘有儿有――不如自已有。
姜家姑娘嫁何家――将(姜)合(何)适(氏)。
和家姑娘嫁郑家――正(郑)合(何)适(氏)。
沾胡子的饭――吃不饱。
不义之财――难养家。
鼓号匠跌倒――砸号。
木匠跌倒――顾尺(吃)。
木匠吊线――睁只眼,闭只眼。
木头脑袋――不开窍。
山中困木头――心不干。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火烧眉毛――只顾根(眼)前。
火烧竹子――一片光棍。
半夜吃黄瓜――摸头不着脑。
吃剩饭长大的――馊(鬼)主意多。
吃药打针都是死――病带真了。
乞丐唱山歌――穷开心。
叫花子晒太阳――饿着肚子享天福。
过河丢拐棍――忘恩负义。
老虎嘴上拔毛――找死或危险。
老虎的头发――谁敢理。
猴子掰包谷――掰一包丢一包。
蝙蝠身上插鸡毛――你算什么鸟。
苍蝇采蜜――装疯(蜂)。
炊事员行军――替人背黑锅。
竹筒倒豆子――爽快或干净利落。
油炸花生米――脆响(香)。
土锅舂盐――(po)着烂。
尿泡打人――气难受。
土墼(基)着水――返本还原。
快刀斩乱麻――干脆。
儿子打老子――无(物)理。
牛脖子上搭拉皮――在行不在数。
牛角上擦香油――又尖(*)又滑。
牵牛应牵――牛鼻子。
牛屎上插花――不相配。
牛屎虫搬家――滚蛋。
牛粪上堆狗屎――避重就轻。
黄牛和水牛――你牛我也牛。
牛头上的斧头――硬抵硬。
牛身上拔根毛――不在乎或者不疼痒。
刚放犁的黄牯子――毛跳。
小马拴在大树上――稳稳当当或者跑不了。
马脖子上戴镜子――不求出嫁。
骑马不用鞭――拍马*。
马尾穿豆腐――提不起。
墙头上跑马――不回头的畜牲。
骑驴看唱本――走着看(瞧)。
羊脖子上戴铃铛――边走边响或者好找。
猪上案桌――挨刀的货。
猪八戒照镜子――当面丢(现)丑。
槽中无食――猪咬(拱)猪。
狗咬乌龟――找不到头。
狗咬苍蝇――瞎嚼。
狗咬羊卵蛋――憨想。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狗咬叫花子――畜牲也欺人。
狗吃牛屎――图多。
小狗舔米汤――能吃多少吃多少。
狗死才讲价――无价可讲。
骨头打狗――恰合狗意。
猫抓尿泡――空喜欢。
猫搬饭甑――狗发财。
猫哭耗子――假慈悲。
猫碗里的饭――一(有)点不多。
猫碗里的鱼――多多鱼(益)善。
鱼缸里养鱼――猫眼馋(饱)肚中虚。
隔口袋买猫――不知公母。
老鼠拖秤砣――自塞门路。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老鼠爬秤盘――自称。
老鼠躲在仓库――不愁吃。
小红公鸡打架――嘴嘴见血。
公鸡屙屎――头节硬。
赖抱母鸡着大雨――淋(灵)醒。
鸡冠子出血――红透顶。
鸡飞蛋打――两落空。
和尚头上虱子――明摆着。
和尚打架――纠不着辨子。
和尚搬家――找事(寺)做(住)。
尼姑找对象――下辈子的事。
寺庙里借木梳――摸错门路。
山神庙里的猪头――有主或者可供不可食。
道士泼浆水饭――哄鬼。
斋婆念经――有口无心。
披蓑衣救火――引火烧身。
裁缝不带尺――存心不量(良)。
鼻子喝水――够呛。
唱戏的腿抽筋――下不了台。
游泳的腿抽筋――等死。
看戏流泪――替人担忧。
《百家姓》去掉赵――开口就是钱。
癞蛤蟆(浆包)穿套裤――蹬打不开。
癞蛤蟆(浆包)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癞蛤蟆(浆包)打哈――好大的口气。
蛇吞癞蛤蟆(浆包)――粗一节细一节。
瞎子戴眼镜――多余圈圈。
瞎子点灯――白费油(蜡)。
瞎子见鬼――听说。
瞎子拉琴――瞎扯。
瞎子打眼(井)――瞎凿(作)。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螃蟹过河――七脚八手。
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下了锅的面条――硬不起来。
铁锅里的油渣――炼(练)出来的。
铁锅里抓肉吃――熟(老)手。
莴笋炒蒜苔――亲(青)上加亲(青)。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
芝麻汤圆――面白心黑。
茶壶煮汤圆――倒不出来。
茶壶里的水――滚开。
冷水泡茶――无味。
生娃婆娘打哈欠――满口娃娃气。
坐月子的鸡蛋白酒――不是人人有份。
出头椽子――先烂。
豆腐盘成肉价钱――划不来。
打断骨头――连着筋。
布告贴在楼顶上――天知道。
一个吹箫一个打鼓――各吹各打。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不是外人。
三加二减五――等于零。
三张纸画一个人头――好大的照(脸)面。
三个指头捡螺丝――十拿九稳。
三个婆娘六只奶――大行大数。
五百块分两下――二百五。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月十五发(蒸)糕――早蒸早发。
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门逢上看人――小心走眼。
叫花子碰到要饭人――穷对穷。
叫花子玩八哥――自娱自乐。
笼里的鹦哥――整天耍嘴。
老面瓜煮稀饭――以烂为烂。
歪嘴胡子――偏生。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竹篮打水――一场空。
火烧芭蕉――心不死。
小嫩竹扁担挑水――担当不起。
小鬼受不住大香炉――命不带或者高攀不上。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纸做的票子――活人死人都要。
纸裱的窗户――怕戳。
头生疮脚流浓――坏透顶。
菜园里的蝴蝶――小菜一碟。
酒糟做糕点――糟糕。
酒盅虽小――淹死人。
大河淹死――会水人。
厕所里的钱――臭钱。
鼻上打蚊子――碰鼻。
针尖对麦芒――尖对尖。
手心上吹米糠――吹捧在一起。
火腿上的蛆――越掏越深。
冬天吃辣椒――皮冷心热。
跟哑巴讲话――废口舌。
韭菜地里的藤子――纠(久)缠。
石头放在鸡窝里――混蛋。
秋后的蚂蚱――跳不了几天。
飞蚂蚁扑火――早(找)死。
厨房里关嫂子――闷嫂(骚)。
白天想月亮――在心中。
晚上见太阳――在梦中。
铁匠打铁――两手硬。
铁匠铺里的料――挨打的货。
看衣服行事――狗眼看人。
碗底埋肉――不露面。
皮球里加气――求(球)饱。
鼻子里的蚂蟥――暗里受气。
脸上照电筒――照面子。
舌头舔着鼻尖――别人的。
舌头舔不着鼻子――差一大截。
阴沟里翻船――不划算。
含油漱口――油嘴滑舌。
火炕头上的干巴――早晚下酒菜。
热火灰烧干巴――撕撕(斯)闻闻(文)。
火烧茄子――跳(调)皮。
竹子里的虫――蛀(竹)虫。
裤裆里捉跳蚤――翻底。
裤子口袋里装蛋――完蛋。
裤子口袋里放纸炮――震雀(正确)。
脱裤子上吊――人死不要脸。
脱裤子放*――多此一举。
芝麻掉在针眼里――碰巧。
三弦弹曲――各有声调。
强盗画影像――就你那副贼形。
两个哑巴睡一铺――没得(话)说。
*子立牌坊――假贞操(节)。
水中的月亮――捞不起。
水里放*――响(想)不通。
水冲龙王庙――自家不认自家。
大门上的石栏――踢出踢进。
半夜打算盘――核(黑)算。
碗小吃饭――靠添(天)。
碗大吃饭――勺有数。
嘴上抹浆糊――不好张口。
喝水动筷子――装模作样。
锤下去的钉子――算定(钉)了。
吹火筒里通话――直说。
屎急挖茅厕――无眼(远)见。
拉屎跌倒抓把草――贪小便宜。
被窝里跳蚤――掀不起大浪。
抱着金娃娃跳河――要财不要命。
披蓑衣救火――引火烧身。
棍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
席子挂上墙――不像话(画)。
老石匠煅磨――走老路。
磨盘里的谷子――始终都是烂。
人死――病断根。
人死不吃饭――财产分一半。
秤砣落水――浮不起。
提灯笼走亲戚――明来明去。
魔术师变戏法――玩假。
雨后彩虹――大人小孩都爱看。
瓜豆叶子贴脸上――绿(六)青(亲)不认。
背豆子找锅炒――没事找事。
火烧芭蕉――心不死。
大田里头拉屎――施肥。
田埂上开口放水――作埂。
虫吃豆子――找眼眼。
虫吃牙齿――根上坏。
老树被虫蛀――伤心。
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坟头上耍大刀――吓死鬼。
坟头上讲故事――鬼知道。
老九的兄弟――老十(实)。
矮子肚里――疙瘩(蛔虫)多。
歪锅配歪灶――两将就。
笋叶帽盖大铁锅――将就着用。
戴草帽打伞――以大遮小。
草帽通洞――坏顶。
卖草鞋买草帽――顾头不顾尾(脚)。
吊脖子分数――刚巧及格。
生定体形注定骨――品性难移(改)。
理发师傅带徒弟――从头学起。
端着簸箕比月亮――不好比。
瞌睡遇着枕头――正需要或者哪里找的。
小行包(指人)背着大行包(指包)――个个行包。
脊背后面石头――捡光些。
阿个石头――打阿个雀。
大门头挂笤帚――扫嘴扫脸。
扫把顶门――后火松。
杀鸡(鸭)问客――虚情假意。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语言学会.《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M].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09
[2]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志》[M].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1
[3]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志()》[M]. 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12
下一篇: 没有了舌尖上的歇后语
我的图书馆
舌尖上的歇后语
开瓶儿的二锅头---冲劲儿足。二锅头是北京特产高度清香型白酒,喝二锅头就像喝豆汁一样,是体现北京韵味的一种表现。喝的时候多配以凉菜,如:花生米、高碑店豆腐丝、酱牛肉、拍黄瓜等。在品尝老北京小吃,比如卤煮火烧,爆肚,白水羊头的时候,食客也常常一起饮用二锅头来助兴提味。并且,在冬天吃饺子时,配以二锅头是最常见的搭配方式,有俗语道:“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二锅头入口热辣,谓之“有冲劲儿”。比喻为人做事有闯劲儿,泼辣,敢作敢为。老太太喝豆汁儿---好稀(喜)。豆汁儿乃北京特色小吃中最具地方色彩者,能否喝豆汁儿可谓判断老北京儿的标志。根据文字记载有300年的历史。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的剩余残渣进发酵产生的,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老北京人爱喝豆汁,或者直接买来生豆汁回家自己熬,一般冬天都这么喝;或者是到庙会和街头的豆汁摊儿上去喝,一般夏天这么喝。谐音比喻个人喜好某件事情或某个物件,别人干涉不着。艾窝窝打金钱眼---蔫有准儿。京城道教名刹白云观有窝风桥,桥洞内悬挂一个巨大铜钱,钱眼中有一小钟,游人用小铜钱打大铜钱,击中小钟的会发出清脆响声,寓意好运。艾窝窝是老北京清真风味小吃。曾有诗云“白黏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它的特点就是色泽洁白如霜,质地细腻柔韧,馅心松散甜香。同样切糕也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老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特别是到了年节,切糕一定是老百姓必吃的食物,主要是为了取个吉利,因为切糕有“年年高”之意。用艾窝窝打金钱眼当然不会有声。比喻办事情心中有数,不是声张,稳妥的人。窝头翻个---现了大眼。窝窝头本来是过去北京穷苦人的主要食品,它是用玉米面或杂合面作成的。大个儿的有半斤来重,小的也有二、三两。窝窝头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间空,呈圆锥状。为了使它蒸起来容易熟,底下有个孔(北京俗语叫窝窝儿),又因为它是和馒头一样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称这种食品为窝窝头。慈禧西逃饿坏了,吃了窝头觉得美味无比,回京后御膳房御厨制作了栗子面窝头,从此点心谱中又增添了一品小窝窝头。如果您把窝头翻个,就显现出圆眼儿了。比喻想出风头反而出丑的人。小铺的蒜---零揪儿。一般人家吃蒜都是到胡同里的小铺零买几头,而不是成辫子的储存,买时掌柜的从蒜辫子上往下零揪,比喻办事不整在,零敲碎打。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1956年公私合营,会仙居与天兴居合并,在天兴居的店址,称天兴居。炒肝选料精细,制作考究,味浓鲜美,肥而不腻,吃蒜不见蒜,晶莹透彻,盛在小巧玲珑,碗口只有二寸的景德镇的特制小碗中,苑若宝盏含晶,甚是诱人。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卖炒肝,从早到晚不间断,比喻一些人办事不计算时间。王致和的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前门外延寿寺街原有王致和南酱园,以生产豆腐闻名,是北京特殊风味中的名品,臭中有奇香是它的特色。臭豆腐于清末传入宫廷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慈禧太后不喜臭豆腐其名,便赐名“青方”,使王致和臭豆腐身价倍增。延续之今一直未断,比喻某些行为名声不好,但是一些人还觉得有利可图,愿意干。端午节的黄花鱼------正在盛市(势)上。老北京一到端午节就有吃黄花鱼的习俗,过去北京吃海鱼的机会很少,黄花鱼算是很棒的海鲜了。老北京人做黄花鱼,最简单的是侉炖,就是鱼不炸,葱姜蒜炝锅放酱油兑水成汤,放大料、桂皮、花椒等香料,把鱼搁锅里头炖,这样不仅省油,味道也鲜美。端午时节正是北京的黄花鱼上市盛时,谐音比喻某人发展势头正在最盛之时。七月十五吃月饼------赶先(鲜)儿。老北京吃的月饼主要有三种:自来红、自来白、提浆月饼(即团圆饼)。自来红是北京人的最爱,清一色白糖、冰糖渣、果仁为馅,外皮上打一个红色圆圈,圈内扎着几个小孔。自来红月饼组织酥松,口味香甜,桂花香味浓郁。月饼本是八月十五吃的食品,七月十五就吃了,提前一个月,抢先了,谐音比喻凑热闹,赶新鲜,追时髦的人。吃了烤肉到卢沟---宛(晚)来宛(晚)走。北京人提到烤肉,必提及“南宛北季”。“南宛”即是烤肉宛。数烤肉宛的字号最老,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至今已有320多年历史。烤肉宛的烤牛肉,溢油,荡香,鲜嫩有“赛豆腐”的美称。宛平城位于卢沟桥畔,谐音比喻来得晚走的也应该晚。六必居的抹布---甜酸苦辣全尝过。六必居店堂里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出自明朝首辅严嵩之手。此匾虽数遭劫难,仍保存完好,现已成为稀世珍品。“六必”在生产操作工艺上可以解释为: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六必居最出名的是它的酱菜,它也是北京酱园中历史最久、声誉最显著的一家。其抹布当然是擦抹过各种味道,比喻饱经风霜,经历坎坷,见多识广。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侯。砂锅居,正名和顺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原址在西单缸瓦市义达里清代定王府更房临街之处。主打砂锅系列,其中砂锅白肉是招牌菜,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的主管砂锅菜肴的中华老字号。以其特有的烧、扒、白煮等手法将猪肉类精粹烹于一延,赢得“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赞誉。过去每天只做一口猪,经常是午间就卖完了,过午才来只能等明天了,比喻办事情要赶早,不能耽误时间。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小葱拌豆腐是北京人春夏常吃的一道家常菜,葱茎色白,葱叶色青,豆腐色白,拌之即呈一青二白。“青”与“清”同音,于是指“清白”、“清楚”等意用之。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了。豆腐可是北京人喜爱的美食,老北京的豆腐制品品种繁多,有的还成为具有北京特色的北京豆制品,如豆浆、老豆腐、冻豆腐、豆腐干、豆腐熏干、白豆腐干、豆腐皮、豆腐脑、豆腐泡、炸三角、酱豆腐、臭豆腐等,还有豆汁、麻豆腐、血豆腐……几百年来,老北京民间有无数个制作豆腐的作坊,简称豆腐坊。由此而形成的有关豆腐的地名有十几个,豆腐胡同、麻豆腐胡同、豆腐池胡同、豆腐巷、大豆腐巷等。马尾丝细而坚韧,穿入豆腐,怎能提起来呢!于是用以表示某人、事、物没法提了。冻豆腐---没法拌。冬天,老北京人家的看家菜是大白菜和冻豆腐,冻豆腐特别受北京人的喜爱,什么时候想吃用凉水拔化了用它熬白菜、炖肉、鱼汤豆腐、涮锅子都行,用筷子夹起一块冻豆腐您先得慢慢的吸食豆腐蜂窝里的汤汁那味道美极了,而且冻豆腐嚼起来劲道好吃。冻豆腐不能拌着吃,“拌”与“办”同音,指事情没办法而言。炒葱---瘪啦。说起炒葱,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葱爆羊肉,北京人会吃 ,用火锅剩下的羊肉片做这道菜再合适不过了。羊肉配葱入菜,吃起来鲜香,不失为寒冬饮食的一项好选择。葱加热一炒,就瘪。于是借以说人窘了、困住了等意思。奶茶铺的炕---窄长。满族先世原无奶食之习。后来谛构满族共同体时将许多蒙古族人编入满洲旗,随着收来的蒙古族人日多,以后又编成蒙古八旗。自此,满、蒙古二族人共同生产和生活,满族人学会了吃奶茶。满蒙旗人入关后,北京商界为应旗人生活之需,有人在街上开设奶茶铺,售奶和奶制品。奶茶铺店堂狭窄,只可顺窗搭一窄长的炕,宽度只容一人坐,长度则可同时列坐十数人或更多。于是奶茶铺的炕就以狭窄而长为突出的特征。奶茶铺的窄长炕,给北京人极为深刻的印象,认为以此比喻物体太窄而无宽是最恰当的,于是形成了这句老北京歇后语。北京最后一家关闭的奶茶铺是西城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南的“香薷轩”,停业于1940年。“喝!这倒好!奶茶铺的炕啊!”意思是讥讽这个东西过于窄长。&锅炮鱼---干死的。北京旗人用称作锅炮鱼的小干鱼炒胡萝卜酱,这种干鱼先晒干后放在锅里干炮,炮成比枯木还干。炒菜时将干鱼放在油内炸。因鱼太干,炸之即酥。北京话说某人行为或语言使别人太下不来台,语言过于生硬而使人难堪之类的意思为“干”。“干人”一词是说给人难堪。“干”可作动词用,例如“他这一句话真能把人‘干’死”。针对这种场合,北京人就用“锅炮鱼”这句歇后语,还可以这样说“锅炮鱼怎么死的?干死的!”三十晚上吃饺子---没有外人。该过阴历年了,三十晚上吃完团圆饭,全家人就忙着包饺子。老规矩此时不许串门、走亲戚。到了子夜新旧交替、更岁交子。大伙就开始吃饺子了。这时候家中是没有外人的。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几位都别走,随便聊。您瞧咱们这可是三十晚上吃饺子――没有外人呀!”厂甸的糖葫芦---串上了。旧京的春节厂甸,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厂甸的风车、大糖葫芦更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春节时卖大糖葫芦的小贩们把一个个山里红串在一根根长长的荆条上,忙得不可开交。此语借用串糖葫芦,形容人们为了某些事情串通一气。“怎么着,这事就瞒着我一人儿,你们几个可真是厂甸的糖葫芦――串上了”。不敢(擀)---那是煎饼。北京人喜欢面食,烙饼、煎饼、春饼、糊饼等等。饼从做法上说,一般有两种:一是烙饼,一是煎饼。前者要用擀面杖或者手压,把面团擀成圆形,放在饼铖里烙制,如馅饼,大饼、烧饼等等;后者用面糊直接浇在容器上,摊成圆形成饼,如煎饼果子等,不用擀,借用谐音有此歇后语。比如:“你敢打这赌吗?” “切,不敢?不敢那是煎饼!赌就赌!”你这人怎么跟炒肝儿似的---没心没肺。炒肝儿是北京的传统小吃,是由白水杂碎改良而成;白水杂碎以切成小块儿的猪肠、肝、心、肺加调料用白汤煮就,由于不讲究佐料,制作简单,日久不受欢迎。于是店主将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儿”。卖羊头肉的回家---没有细盐(戏言)。住南横街的马玉昆创下的“白火羊头”。马玉昆利用一把二尺多少的片刀切肉,将羊脸切成黑纸那末薄的片儿。肉片极有弹性,呈半透明状,喷鼻味扑鼻。然后将细盐里女、砂仁、丁喷鼻、豆蔻的混战佐料往肉片儿上一甩,您老就捧往吃吧,喷喷香……其时,马连良、张君春、尚小云、谭富英等便是常客”。在薄薄的肉片上洒细花椒盐调味,盐洒尽肉卖光就回家,谐音比喻说话算数,不开玩笑,不打诳语。枣树下站岗---枣(早)班儿。北京有名的枣要算金丝小枣,色泽殷红,果实小,果皮薄,果汁较多,味道极甜,即可鲜食,也可晒制干枣。干枣肉厚且富有弹性,枣核很小,剥开果肉可拉出许多金黄色的糖丝,做粽子常用到。站岗也叫站班儿,谐音比喻干事赶早。凉白开沏茶---没味儿。老北京人钟爱花茶,听老人讲,过去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沏一壶酽茶——浓浓的茉莉花茶,开始一天的生活。无论是严冬酷暑还是春花秋月,回到家中只要沏上一壶地道浓酽的茉莉花茶,喝上一口,一身劳累不禁一扫而光。用凉白开沏茶,肯定沏不开茶。比喻没有吸引力的人、事情或作品。
馆藏&25256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牙齿咽到肚子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