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什么,就接受什么吧,(月亮与六便士英文书评)书评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毛姆,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他是以戏剧成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骑士,他在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抛家遗弃妻子去追寻自己理想的故事,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高更的画本身就很有价值,这部以他为原形的小说风靡后,高更的绘画艺术和作品受到了更大的关注,高更印象派宗师的地位得到确立。同时,塔希提岛-----高更隐居的小岛也名扬与世,成了旅游胜地,这部小说被所有小资的成员当成必读书目。以上这些都是后话,只是说明这个小说出版以后的影响,现在我来谈谈这个小说。   我曾经读过毛姆的两个小说《刀锋》和《月亮和六便士》,《刀锋》是其中较好的作品,《月亮和六便士》显得过于乏味繁冗,拼凑的形迹太露骨,其中夹杂了大段与小说无关的评论。作为我个人来讲,我很喜欢这些评论,但是对一个小说来说,这些都是可以删除的。看了《月亮和六便士》后,自己还去买了高更的画册,说实话,自己不是很喜欢那些作品,偶老婆也很鄙视,因为印象派画家的人物画不成比例,风景画画面色彩太绚烂。当然了,为了显示自己的层次比较高,我要说的是“这些作品中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激情,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冲动”云云,都是鸟语,不用听了。(再次警告,如果你因为我的介绍看了这个小说,然后去找高更的绘画,呕吐的话我是不会负责的)     下面是小说的简单情节: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先生看上去有些乏味,但举止得体,事业有成,是个成功的证券经纪人。妻子温和优雅、招人喜爱,他们还有两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有自己的房子。(这么说吧,他过的是我们许多人都想过的那种有钱、家庭和睦的生活)。     一年夏天,就在这样一个幸福平静的家庭里,丈夫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不辞而别去了巴黎。(是不是很象我们这里某些人有了钱之后就出去焕发自己的第二春?)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收到了她丈夫的信,信很简短,大意是:家中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他已决心和她分居另过,他要去巴黎,不再回来。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十分困惑:“这么突如其来,我们结婚17年了,……我做梦也没想到查理斯是这样一个人,会迷上了什么人。……告诉他,他的家在召唤他回来。家里什么都同过去一样,……没有他我无法生活下去。”      后来他太太拖人在巴黎找到了他,他并没有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带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住在高级旅馆里花开酒地;而是住在一座破烂、脏脏、挤得转不过身来的小楼里,他对妻子和孩子已不感兴趣,也不关心他们的将来,他决不是因为别的女人才离开妻子,促使他弃家而去的是----画画。 这个时候他的妻子才想起来,因为自己热爱文艺的缘故,结交了一些文人墨客,丈夫结婚后因因此认识了会画画的人,开始画画(这个情节警示我们,经常泡文艺圈会危害家庭幸福,作为文艺的一部分--泡论坛也会。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泡论坛,一定要泡的话也千万不要叫你那口子一起来泡,哈哈)。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能理解丈夫因为新的女人离开自己,但是去不能理解丈夫因为画画而离开自己,她把两个孩子交给了没有孩子,生活优越的姐姐,让姐姐帮她来抚养。她自己则找了一条谋生之路,开始学习速记和打字。果然,她成功地开了一家打字事务所。     5年之后,小说主人公“我”我见到了思特里克兰德。此时的他穷困破落,连饭也吃不饱,但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自己的绘画活动。他经常独自一人关在小屋里埋头画他的画儿,沉浸在自己的纪想世界中。以前的富足生活和妻子儿女离他是那么遥远,他觉得现在的这种日子才是他所要的快乐生活。然后思特里克兰德有一次得了重病,他到他画商家里养病,霸占了画商的画室和妻子勃朗什。但是他对勃朗什并无爱意,只是起初觉得她令他产生需要,并想要画她美丽的身体,满足他的创作欲望,画完了他对勃朗什也就不再有兴趣了。     再后来的一天,思特里克兰舍弃了现代文明生活,来到了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娶了一个土著姑娘爱塔,他们回到丛林里爱塔的土地上生活,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年,爱塔还生了个孩子。这3年成了他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充沛的创作欲望驱使不停地做画,不停地创造美。     但好景不常,后来他得了非常严重的麻风病,无法治愈,除了医生和爱塔,没人敢接近他,孩子也死了。爱塔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本来思特里克兰正在墙上画一幅力作,可他失明了,想他未完成的那幅画,直到他身体渐渐腐烂,宁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爱塔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爱塔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埋葬在芒果树底下,然后把他那幅未完的画铲掉。       再后来,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画的一些生动的但看起来有很别扭的画让他名垂画史,尽管这些画当时没人看上眼,但后来的价码是相当惊人的。作者到此也理解了思特里克兰德, 他在绘画中找到了心灵的平静,病魔似乎也在这种平静中变得无所谓,他是为绘画而生,当他的绘画完成,他的生命也将随之而去,他的灵魂也在绘画中得到了安息。     (是不是很没有意思,看的是不是很乏味?说实话,要我把这个故事再说一遍我也很乏味,也很没有意思。但是怎么说呢,为了照顾光大没有看过这本小说的读者,我已经很尽力在缩编到你们可以接受的水平了。能看到这里的恭喜你,你已经初步具备和我一样的思维水平,能理解我说的话了,你已经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人了,可以象我一样鄙视那些不是小资的人了)。(现在是广告时间~~能看到这里的人,可以去参观我的博客了 /,鄙视把博客当成赌博的人)。     这个书我记得是我上高中的时候第一次看,看了以后让我很震撼,是发自心灵的那种震撼。因为书中提出了一个很鲜明的问题: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家庭,为了老婆和丈夫,但是这些真的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吗?对他的妻子来说,思特里克兰德是冷漠和无情的,但是对社会来说,他所画的画陶冶了很多人的情操,套用现在流行的话“丰富了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所以是有意义的。但是这些不能抹杀他抛弃妻子的罪过。因为他们的关系是法定的,他们有契约存在。但是他们的关系已经没有激情,人际交往一旦被确定为契约关系,事事物物的轮转将变得毫无意义,人们愈来愈失去控制地被禁锢在密密麻麻的物质世界里,没有机会,也不再有激情去追求个人理想。思特里克兰德是少数敢于冒险质问传统中的一个,经过数日的沉思默想,他发觉自己已经厌倦了这种脆弱的形式主义的家庭关系,之后导致了他与往日温馨的决绝。而思特里克兰德与土著人爱塔的婚姻关系之所以能维持,并不是说这种婚姻形式是最理想的,它只是象征式地暗示读者:人与人之间首先应当保证不带任何功利性质的朴素的平等合作关系,才有爱情、友谊永恒的可能。     我们能够这样做吗?读完 这个书后我当时很迷茫。刚看这个书的时候自己是高三,准备参加高考呢。看了以后一直在想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因为没有想好,所以不想去上学。因为觉得上学没什么用,所以也不想读书,去死记硬背考试的题目了。看这个书直接导致了自己高考的失利,所以自己现在只能当个小职员,没事上上网,聊聊天了。所以有时候想杀了毛姆。(笑)     现在事过境迁,有些东西考虑的比较深了。我最大 的理想是象高更一样找个无人的小岛,在那里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塔希提原始丰美的生态环境里作画,自个儿也像亚当一样生活:脱光衣服,赤着脚丫,饿了吃香蕉渴了喝椰汁累了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他还更彻底地娶了个土著老婆——给自己找了个不识字也就不可能被文明矫饰的夏娃。在那里有很多书,我不用上班,不用工作,就是在那里懒洋洋的看书。但是后来想了想,高更去那里是去画画,是追求自己的理想,自己去那里做什么?追求什么? 自己能够对社会创造一些什么呢?画画?自己不会。写小说?自己没有本事。自己去那里的话也只能当个寄生虫。所以还是安安稳稳过自己的小日子吧。     但是,思特里克兰德的出走永远是自己的一个梦想,当自己找到了一个追求,自己会不会也去呢?     对广大的小资爱好者来说,思特里克兰德的出走也让所有的小资为之着迷 。未来的某一天,也许我们也可以从庸俗的、过度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中出走,告诉自己的大小老板,很酷地宣布:“我要走了,如果现在不开始就晚了”。 我们可以抛开文明社会里带来的失望、厌倦、郁闷,也让自己的后半辈子如同一个美妙的传奇,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境,就像高更画中充溢的梦幻色彩和生命热情, 我们将找到自己的伊甸园!     打字打的很辛苦,看的捧一下场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1984》评论
?写在前面的话:前段时间写了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达芬奇密码》两本书的书评,有些人喜欢自己,也有些人提出了很好的批评。一是说自己在书评中透漏故事情节过多,另外一个是引用有关材料太多。对此自己也想努力更改一下,但是这个写完后发现还是没有改变,这个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怕有些东西没搞明白就写出来会误导读者,所以会查了较多的资料;另一个是想多给没条件看到这些书的人多点东西,所以想了半天,还是改写不成。希望读者诸君给予谅解,下面还是按照自己一贯的风格来写了: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有一年在新加坡开的大专辩论会(很有名的那一次,可惜记不起时间了,后来一个我们国家的一个女队员叫姜丰吧,还因为这次辩论的突出表现到中央电视台主持一档读书节目,现在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挺怀念她的灵牙利齿)举办期间,新闻报道中说有台湾的记者问我们的队员看过《1984》、知道老大哥不知道,我们的队员对此从小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知道对方不怀好意,高度警惕,严密防范,义正词严的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当时是怎么击退的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但是给幼小的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4》是一本反动的书,谈论这本书的人都是坏蛋。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一直在自己的脑海里面挥之不去(就象看以前的老电影,英雄没记住,却记下了性感的女特务。由此看出,我们光大的文艺工作者在报道一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呀,千万不要给敌人做了宣传)。后来有知道这本书是和《美丽新世界》、《我们》并称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之后,更加深了对这本书的向往。所以当有一天,自己在席殊书屋看到有这本书卖的时候,实在是太惊讶,太震撼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自己买下了这本书。读完之后,带给自己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自己的心里久久的不能平静。自己当时对这本书的看法是:如果这本书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在我们国家出版,文革的悲剧就不会产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被愚昧、被麻醉。中国历史的进程会完全改变。因为这本书对专制集权主义的讽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英明领袖的“老大哥”一些愚弄群众的伎俩:旗海,巨幅画像,胸章,臂章,“欢乐幸福”的人群,无数的狂欢式的游行,禁欲的、狂热的少女;甚至匮乏的物质供应、劣质香烟以及吸劣质香烟的方式做了“详细的介绍”。我有时候都怀疑,文革中的一些做法是不是都是从这本书上学来的,或者这本书是文革以后才写的。我为此特意看了看书:《1984》由乔治奥威尔于1948年写就。1984的书名,就是把写作的48年翻转过来而成。我实在是太佩服乔治奥威尔,他的睿智穿透了历史的时空,比所有的预言家都准确。
    下面我还是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情节:
    1984年的某天(不要忘了作者写的时候是1948年,是写36年以后的事情,所以这本书也算科幻小说?),我们的小说主人公史密斯开始了乏味的一天。作为一个作为“英社”(作者幻想的党派名字)的外党成员,在吃完贫乏的食物、做完健身操之后,开始了自己在工作岗位-----宣传部的工作。他生活的地方、工作的岗位上遍布铁幕的监视,史密斯的一举一动都被铁幕后面的人监控(是不是想起了金凯瑞那部有名的电影?据说他电影的灵感就是来自这本小说,不过他表达的是对商业电视网络权力膨胀的讽刺),他的思想、行动被层层传递到最上层的永远正确、永远伟大的“老大哥”那里。如果发现他有不合适宜的思想,他就会人间蒸发。
    在生活上,虽然宣传口号说“一天过的比一天好,因为各种物质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不断增产,比旧社会提高了多少个%比),但史密斯还是感到了自己生活水平一步步在下降。史密斯的妻子对他没有感觉。只把性爱当成响应“英社”党的号召繁衍下一代的工具。史密斯对此感到厌烦,但是却没有办法。因为“英社”党不允许享受性爱的快乐。
    就在他对这样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快要爆发的时候,在工作岗位上,一个女的---朱莉娅趁人不注意给了他一个小字条,要求和他约会。史密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赴约了,在一个树林深处,他知道朱莉娅和他一样憎恶党的统治,想反抗“英社”党。他们享受了愉快的性爱。然后他们不断的开始寻找地方做爱。在这个过程中,史密斯发现他的上司奥布林原来是一个神秘的反党组织的领导人,他也准备反抗“英社”党的统治。他和奥布林建立了联系,奥布林给了他一本关于反“英社”党理论的书---《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他准备开始积极的进行反对“英社”党的斗争。
    但是斗争还没有开始,史密斯的阴谋就被发现了。最后他被洗脑,忘记了一切事情,其中也有他对朱莉娅的爱。
    书的内容介绍完,当然了,很多不重要的情节自己都省略了。因为自己打字很慢,打的很辛苦。
    [ 下面是自己的惯例,广告时间。能看到这里的请去参观我的博客: /]
    作者简介: 《1984》由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于1948年写就。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说是《动物农场》(AnimalFarm)。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ArthurBlair),1903年生于印度。1907年他举家迁回到英格兰。1917年,他进入伊顿公学。1921年后来到缅甸加入IndianImperialPolice,1928年辞职。随后的日子里他贫病交加,此间他当过教师、书店店员,直到1940年,他成为NewEnglishWeekly小说评论员,他才有了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1936年间,他访问了兰开夏郡和约克郡,1936年底,他来到西班牙参加西班牙内战,其间他受伤。二战期间(),他为BBSEasternService工作,并在此间写了大量政治和文学评论。1945年起他成为Observer的战地记者和MachesterEveningNews的固定撰稿人。1945年,他出版了《动物农场》,1949年出版了《1984》。奥威尔患有肺结核,于1950年死去。
    本书的影响:《动物农庄》和《1984》已经卖掉了4000万册,60种语言版本,任何一部战后的严肃的或通俗的作品都无法与之相比。
    1984年初,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年》“盛逢其年”,苹果公司出资百万美元拍摄了一个1分钟的电视广告。这个广告只播放一次,观众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在一个巨大的大厅里,一排排身穿制服、神情痴呆的人拘谨地坐着,听一个老大哥模样的人对他们咆哮。老大哥的脸被投射到一个有几层楼高的大屏幕上,他在屏幕中对着下属怒目而视。突然间,畏缩的下属中间出现了一个反叛精灵,身后还有带着头盔的警察在追赶。这是一个肌肉结实的年轻女子,她沿着夹道迅速冲到屏幕前,猛然停步,把一柄大锤掷向屏幕。大锤在空中飞行,当它撞击屏幕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屏幕里的老大哥被打得粉碎,广告画面在下属们吃惊的神态下渐渐隐去。与此同时,画外音宣布:“1984年不会像奥威尔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这个强有力的形象象征着挑战和自我解放。尽管电脑公司想借此宣传一种打破铁幕的黑客精神,但观众似乎可以从中领略到奥威尔锋刃般的语言和火炭似的思想。
    说实话,这本书的情节没有什么曲折,人物塑造的也不是很成功,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没有基础,好象就是为了性交而性交。奥威尔实际上一直在苦心寻找两个东西:代表真相的形象和揭示权力的独特词句,待这些准备完成后,他的终极目的是提出一个可怕的预言。他使用了一种同辈作家完全陌生的文体吸引着数量惊人的各种读者。但是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是关于书中的一些政治预言或理论。特别是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书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能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奥威尔的写作天平从来就是不平衡的,他早早地倒向了意识形态托盘的一方。文学,不过是被搬进特洛伊的木马,而躲藏在马肚子里的政治却在深夜突破了文学的肃穆,并一举捣毁了大敌,唱响了对专制集权主义的丧歌。我因此获得了极大的阅读快感,自己终于从重重的谎言和欺骗中冲了出来,接触到了残酷的真相。虽然这个真相很残酷,很悲观,但是这毕竟是真相。
    下面是自己对书中的简单理解,自己不是专家,还望笑证:
    1、战争就是和平。史密斯所在的大洋国没过几天就要和另外两个国家欧亚国、东亚国战斗,战斗的原因是因为为了摧毁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因为物质财富丰富了,人民不挨饿就要学习文化,学会思考,就会反抗专制的统治。所以持续的战争已经变成了常态,战争不会给国家带来灭亡的灾难,战争带来了和平。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别的国家而是为了消灭生产的物质财富,带来了国内的专制制度的和平。强烈推荐书中一段正在开批判欧亚国战争的大会时,老大哥忽然说是和东亚国在战争,所有的人马上变换旗帜,变换口号开始批判东亚国的描写。
    2、自由就是奴役。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奴役就是自由。只有安于自己的本分,安于当奴隶,安于现状,才能获得自由。虽然这些自由是有限的,也只能获得有限的物质供应。但是不满足的,想追求自由的人就会被消灭。
    3、无知就是力量。对集权主义来说,统治的基础就是广大群众的无知。这个好象不用多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就是这样教育的,民可役之,不可另知之。
    4、专制主义会消灭性交的快感,让性行为变得索然无味。因为男女的性行为会带来男人和女人相互忠诚,这样的关系没办法控制。党是企图扼杀性本能;若是无法扼杀,便去歪曲它,玷污它。因此,所有党员间的婚姻, 必得经过个什么特设委员会批准。要是打算结婚的男女显得爱慕对方的肉体,那申请一准给拒绝——当然啦,其原则从不给说得明明白白。结婚的目的,能承认的惟有一个,便是生育些孩子,好为党服务。性交,那给看成一种小小的手术,像灌肠一样只会惹人厌。当然啦,谁也没有径直说过这一点,然而靠一种曲曲折折的方式,从孩提时开始,它便灌进了每个党员的心里。他们甚至成立些组织,像反性青年团之类,专门倡导男人跟女人完全禁欲(我们今天出现这么多以身体写作教我们享受快感的作家,原来还承担着反抗专制主义的精神,敬礼!)。
    5、英社党员的纪律性。对于党员,不要求他有私人的感情,也不允许他有热情的减退。他应该生活在对外敌内奸感到仇恨、对胜利感到得意、对党的力量和英明感到五体投地的那种狂热情绪之中。他对简单乏味的生活所产生的不满,被有意识地引导到向外发泄出来,消失在两分钟仇恨这样的花样上。至于可能引起怀疑或造反倾向的思想,则用他早期受到的内心纪律训练而事先就加以扼杀了。
    6、老大哥的全能和一贯正确的维持。在现实生活中老大哥并不全能,党也并不一贯正确。这就需要在处理事实时要始终不懈地、时时刻刻地保持灵活性。味着不顾明显事实硬说黑就是白的无耻习惯。用在党员身上,这意味着在党的纪律要求你说黑就是白时,你就有这样自觉的忠诚。但这也意味着相信黑就是白的能力,甚至是知道黑就是白和忘掉过去曾经有过相反认识的能力。这就要求不断窜改过去,窜改过去是英社的中心原则。这一原则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纪录和人的记忆中。凡是纪录和记忆一致的东西,不论什么,即是过去。既然党完全控制纪录,同样也完全控制党员的思想,那么党要过去成为什么样子就必然是什么样子。同样,虽然过去可以窜改,但在任何具体问题上都决不承认窜改过。因为,不论当时需要把它改成什么样子,在改以后,新改出来的样子就是过去;任何其他不同样子的过去都没有存在过。为了要使他相信他比他的祖先生活过得好,物质生活平均水平不断地提高,必须使他同过去隔绝开来,就象必须使他同外国隔绝开来一样。但是窜改过去,还有一个重要得多的原因是,需要保卫党的一贯正确性。为了要让大家看到党的预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不仅需要不断修改过去的讲话、统计、各种各样的纪录,使之符合当前状况,而且不能承认在理论上或政治友敌关系上发生过任何变化。因为改变自己的思想,或者甚至改变自己的政策,无异承认自己的弱点。例如,如果今天的敌人是欧亚国或者东亚国(不论是哪一国),那么那个国家都必须始终是敌人。如果事实不是如此,那么就必须窜改事实。这样历史就需要不断改写    7、关于告密。书中有人因为在睡梦中说了反党的话被自己的孩子告发而人间蒸发的。
    这本书对专制集权主义,有人说是纳粹主义,也有人说是斯大林主义的讽刺入骨三分。给我们这些有同样经历的人很大的震撼和打击。另外说一点,这本书的格调很悲观,不适宜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看。
    打字很辛苦,也不知道都写的什么,自己想说的很多话,因为很多原因无法或者不能甚至不敢写出来。建议看到这个书评的人能够去看看这本书,自己揣摩。
  耶稣也过性生活?-----《达芬奇密码》导读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因为本人一向很喜欢看科幻和玄幻小说,最喜欢的是《X档案》系列和卫斯理系列(你居然都不知道?太落后了吧,建议你去好好的补习一下有关知识,开发一下自己的大脑)。在自己喜欢的关于《X档案》的网站论坛(宣传一下自己喜欢的网站,为了大家找着方便把地址也写上吧,X档案中文网:/)上看到有关于这本书的介绍,说可以媲美《X档案》。当时自己说了一个字:切!我不相信有人可以写出比《X档案》更好的东西(卫斯理除外)。所以一直没有去看。后来上网的时候看到了消息,好来钨影星汤姆-汉克斯(不知道他?继续补课)已经确定将担任索尼电影公司的新片《达芬奇密码》的男主角。这部影片改编自畅销书作家丹-布朗热销全球的同名悬念惊悚小说。 这部充满了破解谜题、分析密码情节的《达芬奇密码》。因为小汤同志本人一向比较喜欢,所以对这本书有了一点兴趣。但是真正买这本书到了2005年的5月23日,当日本人刚发了点小钱,正无处花,就去席殊书屋闲转,买了《正说清朝十三帝》(CCTV10套正播阎崇年讲的,顺便说一下,自己很喜欢)和〈正说清朝三百年〉等比较乏味的书后,正好看到有《达芬奇密码》这本书,价钱也不是很贵,感觉到应该是比较有趣就顺便买了。自己一向买书都是这样买点乏味的买点有提神的。然后回家就开始看了,谁知道当晚一直看到凌晨5点才看完,看完后还不过瘾,又再看一遍。挺厚的一本,“如饥似渴”的读完,竟然情节还历历在目,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脑子笨,那些吸引我的东西,就会记住。顺便感谢这本书的中译者,虽然我忘了是谁了,在书里面加了《达芬奇密码》一书中说的达芬奇作品,我就翻来覆去的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这两个达芬奇的作品,一遍看一遍感叹:为什么自己以前没有好好看呢,达芬奇的画里面已经交代的太明显了,怎么自己没有发现,叫别人发现了呢。这本书的感觉就是太爽了,就像是原本想去看 施瓦新格的《真实的谎言》,结果进了戏院才发觉原来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一部作品----周星驰的《国产零零漆》。那种对经典的颠覆,对神圣事物的丑化,对宗教崇拜的亵渎,实在是很适合我这样的小市民的胃口。原来上帝也有妻子,也过性生活,还留下了后代(不是我说的,是书上说的,所以信神的人千万不要告我)。     再来说说本书的影响,出版两年之后,《达芬奇密码》已经以44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卖出了2500万本(以前的数字,现在应该更高了吧?),而且至今势头不减。专家认为,今年全年,此书仍然有望继续呆在畅销书榜上。《南方周末》上把《达芬奇密码》评为2004年的推荐书目,扯淡的说,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很有影响,你不看的话就会影响世界和平。为了不当战争贩子,你一定要看着本书。     下面说说这本书的作者,丹·布朗是《数字堡垒》、《魔鬼与天使》及《圈套》的作者,现居住在新英格兰。作者个人网站:。丹·布朗堪称今日美国最著名畅销书作家。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自问世以来,一直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丹·布朗,一个没有多大名气的惊悚小说作家,教师出身,先前有过三部作品,反应平平,在好手如云的西方畅销书界算是个新面孔。《达芬奇密码》出版后,一下子登上《纽约时报》等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一时好评如潮。先前有过的三部作品《数字堡垒》、《魔鬼与天使》及《圈套》也开始热销了。 如今的丹·布朗频频亮相于CNN、今日秀,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美国之音,以及《新闻周刊》、《人物》、《福布斯》、《娱乐周刊》、《纽约客》等重要媒体。他的小说被摆放在美国各大书店最醒目的位置 。简单的说,这小Y现在拽起来了。     闲话少说,下面我按照自己一贯的风格,先介绍一下书的主要内容,当然了,为了不减少你看这本书的乐趣,我只能简单的介绍一下了。如果我真的介绍太详细的话,阿门,请神原谅了:     卢浮宫博物馆的馆长,雅各·索尼埃,也是著名的象征学学者,被人枪杀了。索尼埃的死状恐怖邪异,他被枪击中胃部,可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里,他竟把自己全身的衣服剥去,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四肢伸展开来,做成—个达芬奇“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的姿势,用手蘸自己的鲜血在腹部画了一个五角星,还在身旁写下几行谜样的数字和涛句:    13-5-2-21-1-1-8-5    O,Draconian devil    oh,lame saint     索尼埃是在用这些词句和符号告诉人们关于他死亡的原因和凶手的线索吗?既然死者本身精通宗教、美术史上各种图像符号,那当然用得着他这—行的专家来解读这些符号的意义。     然后我们高大威猛、风流倜傥、闭月羞花的男主人公在万千FANS的期待下身穿风衣--慢镜头--再慢镜头--出现了。当然,既然是揭开密码的,又和宗教有关,FBI、国家安全局之类的人出现就不合适了(当然,我们的穆得和斯佳丽在的话当然可以出来了,不过这个好象不是X档案)。我们的主人公----哈佛的艺术史和宗教象征学教授罗伯特·兰顿正在法国讲学,半夜里他被法国国家司法警察局 (DCPJ,相当于美国的联邦调查局)的人从旅馆里叫醒,请他协助侦破这起血腥谋杀案 。      这样的开头,当然也不错了但在我这样熟读大量惊悚小说,看惯科幻影片,看熟卫斯理和X档案的人眼里,只能算是平平。要想吊起骨灰级读者的胃口,还要有更好一点的招式才行。     戏不够,美女凑,通俗小说光男的威猛还不行,一定要有合适的美女出现来凑趣,虽然是一个还是N个就不知道了(不然好来钨为什么会拍这个电影,还有N多美女来抢)。当然出现的美女不是我们平常看的电影里面的那些只有脸蛋和身材,而是智慧和美貌并重,有娇艳外表和内在气质(我晕,怎么想起了那个芙蓉姐姐。为了写一篇关于她的文章,看了她的照片和视频,简直成了我挥之不去的噩梦了),一个穿着随便的年轻女子不顾守卫的阻拦,迈着风一样的步伐穿过了警戒线,她就是我们的女主人公,被枪杀的图书馆长的孙女苏菲(玛素?法国人是不是都喜欢叫这个名字,好怀念她演的英格兰王后)。她告诉主人公那组数字她已经破解,就是数学史上最有名的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数字重新排列后,变成1-1-2-3-5-8-13-21,每一个数字都是前两个数字的和,就那么简单。     这个数字就是所谓的达芬奇密码,但是这代表什么意思呢?为了不影响你阅读的快感,下面的情节我就不多说了,和你想象的套路一样。很简单的说,就是男女主人公围绕这个密码开始了重重冒险,甚至多次到了快要丧命的关口,但是最后都躲过去了。当然其中我们熟悉的一样,有落后无能的警察----法国警察头子法歇是个骄横强悍的家伙,急于毕其功于一役,对此案又怀着某种阴暗而不可告人的目的;还有狂热的宗教信徒一直迫害着主人公。当然,我们英明神武的主人公在佳人的协助下是一定能够成功的,最后揭开了谜底。好象还少了什么,大家一定和我期望有些成人情节吧,比如赢得美人归一类的。很抱歉,没有。转一段话我不喜欢的话吧“《达芬奇密码》让我有一种特别的怀旧的感觉,因为通篇没有那些西方通俗小说中常见的性描写,文笔清新干净。以作者的才情,他根本就不屑于写那种无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高手风范。像谢尔顿、柯林斯、华莱士之流,总要弄些和情节毫无关系的恶心吧唧的下流场面来糊弄人,令人望而生厌,早已为我所唾弃。布朗不但不写性性,连爱情都几乎不写。兰顿和苏菲是那样地相互救助,生死与共却只是到了小说最后才有一点点微弱的爱情表示,这实在是太对我的胃口了,因为我过去最爱看的革命战争小说中的爱情,就是这么纯洁,这么朦胧。”为什么会没有呢,我喜欢这些来点这些情节呀(希望汤哥拍电影的时候加上一些这样的镜头,不能多加的话,最起码也要和〈泰塔尼客〉一样来个漏什么镜头吧,反正我们女主人公也是艺术家,对这些应该不介意吧)。     上面已经把故事情节将完了,如果你能看到这里,下面就是本人行文的规矩,广告时间,介绍一下自己的博客吧: / 欢迎留言涂鸦。     说实话,如果按照我上面所说的,这本小说很多通俗小说都有,不可能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何况,怎么说呢,由于过于追求悬念效果,小说的某些情节十分牵强,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有些地方非常模式化,比如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新的人物出场,我就立刻猜到了小说的结局,作为一个悬念小说来说,很失败。另外作者叙事的技巧不行,书的结构很成问题。 不管从构思还是文笔作品都普普通通。坦率的说,还没有卫斯理的有些作品写的好。这本小说主要的妙处在于悬案的设计,和悬案内容的选择上。达芬奇在这里只不过是个幌子。也算是借名人效益。但这本知识性小说还是给我们还多启发,写悬案不只有破案。他在书里面大胆的假设:耶稣曾与抹大拉的玛利亚成婚并育有后代,这引不起我等经常受到科幻和玄幻熏陶的不信神的凡人的震惊。毕竟卫斯理早就告诉了我们上帝、孔子、老子、佛祖都是外星人。但是怎么说呢,这本小说告诉我们的东西,拿出了证据,而且是比较确凿的证据。卫斯理的小说只有大胆假设,没有证据。而且这些证据,是达芬奇留下的。还都是你我经常见到的《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蒙娜丽纱〉等伟大作品(不知道?鄙视)。作者充满恶意的解剖了这些作品。         《最后的晚餐》 /photo/minghua/达芬奇/58.jpg,    有点懒自己不想贴了,想看的话自己复制一下网址看看好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顿耶稣加上十二个门徒的晚饭。可是再好好看看紧挨着基督右手的那个人,就是一直被我们当作约翰的男人。这个一头秀丽红发,双手宁静交叠,胸部微微隆起的漂亮门徒真是男人吗?这个人的衣服和基督的衣服仿佛互为镜像,一个穿红袍蓝篷,一个穿蓝袍红篷。他俩的髋部好像是碰在一起的,但是上半身却似乎有意拉开一点距离,构成一个V字的形状。在象征学者的眼里,V长期以来—直是和一些女性的意像密切相关的。她(他)是男的还是女的?作者说她就是耶稣曾经的妻子,她就是有名的抹大拉(Mary Magdalene),但是后来被扭曲了,圣经上说她是个妓女,被基督所拯救和赦免。但其实她是耶稣的妻子, 他们结婚了,而且生了孩子,她在耶稣被钉字架后带着耶稣的孩子逃到耶路撒冷,血统—直延续到今天。后来她在争夺基督教的领导权的斗争中失败了,被后来取得基督教领导权的人为了宗教的原因(如果耶稣也结婚了,还有后代,当然他就也过性生活了,就会彻底颠覆基督教的理念。谁还相信耶稣是纯洁的圣女所生呢?他还是神的儿子吗?)把她说成是一个妓女,在所有的文件中都抹杀了基督结婚的证据。为了保护基督的血脉或者说是保护这个秘密,一些人成立了一个组织-----郇山隐修会。作者说它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卷宗”的羊皮纸文献,才知道包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担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这些人一直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这个秘密。    当然这个为了怕这个秘密被遗忘,他们中间有些杰出的人就千方百计的偶尔透漏一些关于这个秘密的东西。比如伟大的达芬奇。达芬奇表面上是个虔诚的教徒,兢兢业业为教皇服务,骨子却是个绝对的异端。他是郇山隐修会地下教派的首脑。      作者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证据,比如〈蒙娜丽纱〉(自己看去:)。达芬奇的思想和他所要保护的秘密既不能容于当世,就只能用他的艺术作品来隐晦地表达,所以他的绘画作品中到处都是暗藏的象征和密码。基督教抹杀了基督妻子的存在,他就时刻强调这点。比如这幅〈蒙娜丽莎》,为什么要把人物背后左面的地面画得比右面低?因为画家要让她从左面看过去显得更大,更庄重堂皇。左是代表女性的,达芬奇骨子里是个女性主义者,所以要从“左”的一面来弘扬女性。如果这听上去有些牵强的话,现代电脑扫描的结果发现蒙娜丽莎的面部和达芬奇的自画像有很多相似之处。达芬奇为什么要把自己画进一个永恒的女性形象?因为他要用这种方式隐晦地挑战基督教的男性霸权话语。(是不是很牵强,我也觉得)     也许你会接着追问,丹布朗的这些大胆(或者说另类)解释到底有多大的可靠性,是否有足够的历史依据。那么我要说,像圣杯、骑士团和郇山修隐会这样的题目,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学术中,本来就是充满神秘感和争议的内容,关于它们的各种假说和争论文章不计其数。丹布朗就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用惊险小说的外衣精心包裹,所以最好不要将其看作历史的真相,只把它当作一部纯小说,用娱乐的眼光来看待它。作为一个娱乐小说,他充分达到了目的。带给了我们快感,不管这些快感是出于对偶像的颠覆还是解迷类似看侦探小说的冲动。     这个小说绝对值得一看,当你有闲工夫的时候。他带给我们惊悚的感觉,给了我们颠覆的快感,另我们有工夫反思一下经典。     顺便说一点,这个小说的中译本是我看过近来翻译最好最传神的作品,翻译者自身的个性表现得“生动鲜明、栩栩如生”,在“翻译国产化和本地化”的努力方面为后世立下了典范,有些东西你要根据原文才能体会到翻译者精妙的用词和良苦用心。当然了再说一点,这本书很照顾我们,把牵涉的密码的绘画、雕塑等都夹了图画,不知道原版有没有,这样很好,很照顾象我这样的读者。     题外的话,很多人看了这个作品会问,为什么我们中国写不出这样好的作品。我只能说我们也许可以写,但是在中国发表不了。不要忘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都信奉基督教,作者这样大胆的颠覆,也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这里虽然是宗教自由,但是是信仰宗教的自由。你敢这样写,一定会被封杀的。比如,我们喜欢的〈少林足球〉不就是因为有和尚唱歌、跳舞、喝酒的情节被一些和尚领袖们以丑化和尚形象施加压力给禁的不能公开放映了吗?当然了,我的标题耶稣也过性生活是为了吸引你们看帖子而采取的行动了,希望满怀X心理看我东西失望的人原谅了。      
  《边荒传说》简介兼黄易评论  《边荒传说》简介兼黄易评论    这个题目有点大了,反正是闲的无聊,就随便写了。之所以写黄易,好象现在我们这里主流的文学界(是做什么的?)还是通俗小说界(我们有吗)或者武侠小说界(全庸、巨龙?)好象对他好象有点排斥,很少有见到关于他的小说评论或者介绍。黄易好象和我喜欢的卫斯理一样只能通过租书店里面的口碑相传而慢慢的流行开来。虽然现在是互联时代,但是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俗文化的传播好象和港台那边还有一定的时间差。闲话不说了,转为正文。    黄易的小说,自己第一次看的就是《寻秦记》,是靠一个朋友的介绍而看的。看了以后实在是很震撼。因为自己对历史有点研究,所以刚开始看的时候,是抱着无聊闲翻的心情看的,然后一看就放不下去了。然后就开始看《大唐双龙传》等等,黄易书中举凡关历史事件、人物举止、人情风貌,甚至于山河地理等等都将自己带会到纷争烦扰的中国历史时代,书中关于对艺术、天文、历史、玄学 、星象、五行术数、诸子百家等等的研究更是带给自己震撼,更不用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和人物命运的曲折多变,简直另人不能释卷。后来更为此而看了这两个书的电视剧(老实说,这些电视剧虽然创造了收视奇迹,男女主角也英俊漂亮,不过把情节改的乱七八糟,不是很喜欢,不过里面几个美女还是很符合自己看小说形成的印象的,起码为了美女也值得一看),更加深了对黄易的喜爱。    说实话,黄易的小说绝对是九十年代武侠小说的旗手。在金古梁温等已经化做历史的遗迹时,黄易横空出世,带给了我们希望。他的武侠小说,就象一幕幕壮观的他的历史地位,将在随后的日月中逐渐的奠定起来。黄易的小说,绝对是居家、旅游消闲必备之佳品。    所以当看到《边荒传说》出来后,就立刻开始跟读。因为黄易的小说,一向拖曳漫长,所以短短续续看了有几个月。后来因为出书的速度没有跟上阅读的节奏,只好在网上下载下来,然后转到手机上来阅读。幸亏自己买了诺基亚的QD,所以可以做成电子书,然后躺在床上慢慢看。很多晚上都是在极度困乏的情况下才不得不睡去。    《边荒传说》传说的情节或许很俗套,现在很多的武侠小说、玄幻小说都是这么写的,两个穷小子的发家历史,一个成了武功大宗师,另一个成了皇帝。如果仅仅是这样,就太小看黄易的。我们黄大师的魅力善于将主人公放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下来写。上次的《大唐双龙传》直接用寇仲和李士民争天下还没玩够,这次直接就把主人公换成南北朝时候的开国皇帝刘裕了。整本书简直就是刘裕的奋斗史。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对熟知历史的我少了一点吸引力,因为我知道刘裕最后是开国成功。没有看《大唐双龙传》时候对寇仲和李士民发生冲突的时候那样的揪心,看黄大师是怎么样解决历史和故事的冲突的。但是没有了这个最大的悬念,黄易还真是编故事的高手,将故事弄的曲折离奇,牵肠挂肚。每一次的生死冒险,总能云开雾散,雨过天晴。能吸引人一直看下去就是最大的本事,但是我们黄大师的本事还真是厉害,能叫你从头紧张到尾,吸引人看下去。    不过说实话,这本书中两个主人公简直就是《大唐双龙传》中刘裕和徐子凌的翻版,燕飞和徐子凌一样的最后在追求武侠的路上成了将要不食人家烟火的仙人,另一个人开创新皇朝。黄大师难道不觉得总这样写会叫人厌烦吗?    其他的主人公,更是没办法说了。女主角都是美丽的一塌糊涂,好象黄易的小说里面就没有丑的女主人公?不过真这样写好象没人看?但是总是美女来美女去的,一本书里面那么多女性角色,都是貌美如花,娇艳动人真是有点审美疲劳了。女主人公的设置也和《双龙》里面的差不多,又是魔门的性感动人,道门的清新单纯,真是不说也行了。刘裕对谢钟秀和王淡真相恋的失败,更是让我有寇仲追求李士民妹妹失败的感觉,门第的原因就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也太俗了吧。    但是里面有两个角色让我印象很深,一个是谢玄,简直把这个在淝水之战中获胜的人写活了,让我经为天人;另一个就是高小子和小飞燕的爱情故事,真的书中不多的亮笔。    这样说好象这个书没有什么看了,我最佩服的还是书中关于战争的描写,不论是淝水之战还是边荒集之战,简直写的太好了。我从来没看到过一个历史学家或小说家能把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写的这么好的。举凡战前调度、兵力配置、参战兵种、天气状况等等林罗密布,战场上的风云突变等等真是写的出神入化。中国历史上一贯写到战争,不是一个“得道多助”就获胜了,就是一个什么“美女计”等等就轻松获胜。我从来不相信这样的谎言。在黄易的书中对战争的描写才让我大开眼界了。    至于书中更让自己感兴趣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第制度的描写,举凡吃丹药、清谈什么的都写的很让人神往,简直就是历史教科书了。对魏晋南北朝感兴趣的人一定要看看。  
  顺便发一下今年在天涯上发的东西  对“复旦虐猫者”的变态心理分析与补救  原来发的帖子因为技术性的原因被封,我都懒得说了。正好有时间把原来考虑的不是很清楚的东西,想的更仔细;原来有异议的地方加以修改。再发一次。     再郑重的说一次,这个是本人的原创。只是就是论事,文责自负,欢迎大家针对学术问题展开争论。当你批驳我的时候,最起码请你好好的看看我的文章~     因为自己也养了一个叫笨笨的小狗,也算是一个宠物爱好者, 对“复旦虐猫者”(因为本文只是就事论事,所以就用了这个称呼来代表该行为加以者,并没有对复旦大学的不敬)的行为感到十分的愤慨和难受,再加上经常来天涯混,自己认识的消炎药等对此事件表示了相当的义愤,又因为职业的关系,更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的报道,对此事件有了了解,简单的对此做个分析。自己不是职业的心理医生,也不是专业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犯罪心理分析在我们中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我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本文的心理分析,主要是这几年看了美国犯罪心理专家约翰。道格拉斯的几本书,再加上接触的一些罪犯来讨论一下。对分析的内容只是提供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讨论。     我之所以写本文,是发现大家的愤慨集中到了对"复旦虐猫者"行为本身对动物的残害,而没有看到这种行为对我们自己----人---本身即将或者是可能造成的伤害。或者说是大家在潜意识里面已经觉得这个人的行为很危险,但是却无法表达出来,而将这个行为转移到了对动物的同情身上。我认为:"复旦虐猫者"类似于犯罪学上常常提到的连环杀手的早期行为。 "复旦虐猫者"的行为发展下去很可能将来会加注到人的身上。如果"复旦虐猫者"不经过严格的心理治疗,不给予严格的看护,也许下次被挖掉眼睛、被虐待的就不是猫,而可能是一个小女孩或者说是老人身上。 有人以我们也吃牛肉等论据来反驳说所有的人都要杀生,对虐待猫的问题谈论过多,有点伪善。      这个问题我想说的,简单的为了维持身体的需要,而去消化食物,是人生存的必须。厨师等人的杀动物,是职业的需要。但是就是这样也很可能造成他们心理的冷漠,在中国很多厨师和屠宰场的工作人员也是有心理问题的。所以先贤一直教育我们“君子远堡厨”。至于那些生吃猴脑等等的人,一直都是作为变态心理来研究的。       “复旦虐猫者”之所以让人感到厌恶,就是因为他虐待猫不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发泄自己的心理压力。他领猫手段的巧妙、对猫从打到用尖刀,在半年里在不断的升级。这是很危险的。         长久以来,为什么人会犯罪,一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人认为犯罪者都是因为家庭贫穷、小时候受过虐待造成的,但是这解决不了为什么相同的家庭情况兄弟几人却命运各异;有人认为犯罪是因为受到影视作品或者是互联网的影响,特别是在许多性暴力案件中很多青少年都确实看过黄色东西,这成为了部分人眼中有力的证据。但是这个结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也看到了武打、暴力、凶杀、色情(相信上过网的人都会看过这些),却没有去实施犯罪。这样的结论常常是我们的有关机关没有去真正探讨犯罪背后的真正原因。在美国之所以色情、凶杀类东西没有得到禁止,就是因为通过研究发现:暴力、色情的影视作品或文学,并不会使一个正常的男人转变成为一名暴力犯罪或性犯罪者。这些东西确实可能点燃犯罪者的激情,提供参考的方式。但是实施犯罪者会以另一种方式、电影或者他自己的怪异想法而出现的。那什么样的行为才会导致犯罪,什么是犯罪的前兆呢?     有三种年轻时共同的行为被fbi行为科学家认为是“杀人三人组”:超过一定年龄的尿床,放火,对动物或者更小的小孩的残暴。当然并不是这有三个行为的年轻小孩都会成为一名杀人凶手,但是这三个行为结合在一起或者同时出现两个行为的话就应该引起老师或者父母的注意。相信很多的小孩应该有这样的行为,但是大部分的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的消弱这样的行为,一般来说4-12岁的小孩会有,但是如果年纪很大了还有这些行为,就很危险。这些行为表现了这些小孩远比其他人更具有侵略性,更差的冲动控制力,具有很明显的反社会性。对"复旦虐猫者"有没有尿床或放火我无法给予解答,但是他这么大年纪,受了这么多的教育,成为成年人后还有这样的毛病是十分可怕的。他对动物的残暴程度、数量之多、作案方法的巧妙、以及做案被发现后的掩饰和嚣张都意味者"复旦虐猫者"已经不可能自动去纠正自己的行为,处于即将加注到人身上的阶段。     先来看看"复旦虐猫者"的背景,他出身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在上海买的有别墅,从小家境很好,他外公是老干部,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他自己也非常争气,从初中、高中到大学都是直升,学习上一直很上进。他从小到大没受过什么挫折,平时性格也很健康,能和同学打成一片,但有时候比较内向,碰到事情喜欢搁在心里。对这样的一个人来说,所有的事情都一帆风顺,我相信其家人在他以前的生活道路上一直是关爱又加,没有受过大的挫折或伤害。复旦的老师和同学如果在的话可以给说一下,我觉得他在学校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他会不断的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聪明,但他说他不在乎他的聪明。平时表现的文质彬彬,说话很和气很有礼貌,但是很可能一件小事譬如有人说了他一句话、动了他的东西,就可能让他大失常态,狂暴的程度让人害怕。他应该会不断的换女朋友,但是换的女朋友应该是他低届的同学或者出身没有他家里高贵的人,女朋友性格应该比较内向甚至懦弱。     如果他的经历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继续呆在一个有组织的环境(譬如复旦大学),并且因为他正在做的事情而受到赞扬的话,他相对来说就比较稳定,他可能会不出现问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没有爆发出来,却在将要出国前才爆发了。我们知道一个人是不可能一辈子顺利的,所以"复旦虐猫者"遇到了一个让他觉得“天昏地暗,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了出国的事情,申请了国外30多个院校一直没回音。他有个表姐去美国留学了,他害怕面子上过不去,加上其父是耶鲁毕业的,可能对他也造成压力。对我们正常人来说,这个问题都不大,因为申请的院校没有回音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但是"复旦虐猫者"可能以前太顺利,所以就象我们看到的瑞金医院的心理咨询结论是焦虑引起的一些心理障碍。这样他的冲动被他一直压抑的内心的愤怒激发出来了。     对虐待小动物的心理分析认为,他们在虐待的时候,很可能没有将这些动物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按心理分析来说,这表现了一种对权利和控制的渴望,这种渴望来自一种使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和失去控制的被背景。正常人遇到这种事情时,会通过体育运动或者学习成绩来发泄这些郁闷。打球赢人,考试通过或者zuoai等都可以排解。但是"复旦虐猫者"做不到,他可能有复旦硕士生的心理优越感,觉得自己智商高、学识渊博等等,我相信他和女朋友中间也可能最近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以前他可能通过控制比他小的女朋友来获得满足感,现在也无法通过性满足来释放欲望。或者这些简单的方法已经不能让他感到发泄了。他只好通过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伤害、折磨小动物来缓和自己的痛苦。通过操纵、决定、主宰、控制猫的生死或肢体受伤害程度来让他感觉到心理平衡,优越,暂时的抵消一下他的空虚感。按照fbi的行为分析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很可能通过自慰获得性快感,这个可能中美国情不一样,也没有证据,我无法判断。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复旦虐猫者"的心理已经因为外界无法克服的压力,而使其感到无法控制,心理已经接近绝望,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本质和连环杀手如出一辙--冷漠、自私,狡猾。他只能通过对猫生死的掌控来体现自己的权力欲望,引发其反社会道德行为。因为社会道德告诉我们伤害小动物是不道德的,"复旦虐猫者"可能因为感觉拒绝他留学申请的国家离他太远了,他无法通过伤害这些国家的人来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将这些愤怒发到了小动物---猫的个体身上。我很害怕这样一个场景,但是却是可能的:     他用剪刀往猫身上扎的时候,看着血从猫身上留出来,嘴里恶狠狠的说着:“叫你们不给我回信”,他自己也对此予以承认,“yuhzll:有时候我遇到事情不顺或者心情郁闷的时候,会动手打小猫出气”我相信他对猫的虐待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刚开始是打,然后可能会丢出去不管死活,然后发展到用尖刀去戳瞎猫的眼睛,再下来如果没有被发现,以他的背景,我相信会发展到对猫的解剖。因为排遣压力的方法会逐渐的加深,只有这样才可能释放他的压力。     我也相信,他很可能将猫转化成了在他胰想中对其压迫的那些没有回音的国家。这其中我想也可能有他明白在这些国家对猫的伤害是犯法的,"复旦虐猫者"在天涯的发言中有“我虐待猫是错误的,我已经承认了。但要知道中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我没有违法!”他通过这样的行为取笑或者反抗了这些国家。这就告诉我们这个人很危险,思维已经接近混乱或者无理智。他能通过残害猫这样不合逻辑的事情去反抗没有给他回音的国家,下次就因为食堂的师傅没有给他打多的饭而去伤害你,因为你排队的时候在他的前面,你的饭打的多。或者因为你是一个他失恋女朋友的同校,他没有同在一个学校没有办法挽留女朋友而去伤害你。所以这个人是很危险的,当他的危险没有消除前,他就象一个抱着炸药桶吸烟的人,十分危险。     对一个犯罪者除了通过作案手段来判断其危险程度外,也要通过作案方法来进行评估。被伤害者是意外的还是事先选定的?是随意的还是可以预测的?当然意外事件、随意的伤害没有事先选定、周密计划的危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作案方法,半年时间内,从网友处领养了近20只小猫,领养的方法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发帖子等等,并且以文质彬彬的外表去接触送宠物的人。“与他见面后,也觉得他看上去是个很有爱心的人,所以将小猫放心地交给了他。”充分体现了 "复旦虐猫者"对猫的虐待是经过充分的预谋和选定,加害行为不是意外也不是随意的。在从发帖子发邮件领养一个猫,到对猫进行残害有一个充分的时间段,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复旦虐猫者"作案的方法没有这样复杂,只是找几个流浪的小猫(看资料的时候知道复旦大学学生宿舍周围是有很多小猫的),这不会让我害怕。因为这些事情对完成犯罪是不必要的,"复旦虐猫者"从领养猫这个过程中获得感情上的满足而言却十分必要。可怕的是,从发帖子发邮件领猫,再到会见猫的主人,这中间有很多不可预见的意外事件可能发生。而他能克服这些意外或者困难,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犯罪行为的升级。通过掌控这些意外或者困难,"复旦虐猫者"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但是如果一直发现下去,他无法掌控了呢?或者他已经厌倦了这些呢?或者这种行为已经无法排解他的压力呢?     更让我害怕的是,在 "复旦虐猫者"的自白中有     “yuhzll:我是喜欢小猫的,因为它们看起来是那么可爱,不过我的喜爱之情只能维持一时,如果要我长时间照顾它们我就会厌倦。”     "复旦虐猫者"很可能已经厌倦了通过对猫的残害而排遣压力了,他会不会转移目标,将对猫的行为的残害转化到小孩、老人、低年纪的同学或者是妓女的身上?     所以我衷心的希望他早点去看心理医生,在没有完全康复前最好不要去接近他。我更希望他周围的警察能够对他多加关注,因为在他以前的发言中“如果再有人封我的帐号,我会让他/她变得比猫更惨!!!”, “我虐待猫是错误的,我已经承认了。但要知道中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我没有违法!而你们如果有人敢于威胁我和家人的人身安全,你们就是违法!如果你们继续这些卑鄙的勾当,你们就小心吧!最后一次警告,愤怒的zll”我没有看到他有悔改的表现。他表现出来的只是对其行为被发现的愤怒和对无法留学的气愤。我更为那个发现他有残害猫行为的人不是一个人去他家里感到庆幸,如果当时一个人去,"复旦虐猫者"很可能因为感觉自己良好形象和前途的被毁而采取过激的行为。这次的事件也很可能会引起他更多无理智反社会的行为。  
  《神话》之前世今生  看完《神话》后,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画面太美了,金喜善在空中的飞舞简直只能用惊为天女来形容,印度MM没有道理的舞蹈,更是十分的性感。这个电影仅仅是画面就可以值得我们去看了。    但是说到情节,就真的很难说精彩了。整个故事就是卫斯理的科幻----天外陨石加反重力装置,加上夺宝奇兵的冒险----考古学家的大发现,外带网络低级玄幻小说--------长生不老药,以及《勇敢的心》-----两军交战、打斗场面的大杂烩。问题是杂烩的还不是太好。也可能是因为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所以什么东西都没有交代清楚,以至情节乱七八糟。本来可以做的更好的东西,都没有做好。     这些都不是重点,影片里除了带给我娱乐外的唯一思考,就是前世今生的关系。当最后,金喜善发现了成龙并不是自己等了千年的人后,飘回将要倒塌的地宫时,成龙并没有跟着去。虽然他已经知道,这是他前生所爱的女子。这样的问题如果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该何去何从?     或许应该跟着去?因为这一个痴情的女子,为了一句承诺,独自默默的等了他千年之久。前生的爱怜,通过一次次的做梦而和今生联系到了一起。或许没有前世那样的爱意,只是一份责任就应该留下来?     或许我们应该象成龙那样的离去?前世的浓情厚意只是噩梦中惊醒的一个插曲,离开了文明社会的一切东西,只是为了一份承诺而留下终老会带给今生无尽的痛苦?     也许我们有第三个选择,就是带她一起会到今天的文明社会?    当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将做何选择?  
  从《六人行》看美国人的性观念     《六人行》的第二遍终于看完了。这一次没有第一次看完以后那种怅然如失,仿佛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老朋友离开自己,所以伤感的无法下笔了。这次看完有了更多理智的思考,最近无处可去,无家可归,就随便写写《六人行》给自己全新的美国的观念吧。当然第一个,先从性观念来说。     以前或许是美国的电影看的太多,所以感觉美国是个性开放的国家,电视里面都是A片当道,遍地是娼妓,都是脱衣舞,男的女的都骚的不行,特别是美国的电影里面,都是一见钟情之后就开始上床,弄的天翻地暗。家里水管坏了,来个修理工就会个女主人干事,然后男主人回来就一起上了。(怎么好象是六人行里面莫尼卡看多了A片后的想象的情节?)看了六人行之后给自己的感觉是,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的会,也是很少一部分。最起码没有中国的多,因为没有中国大批为了贫穷而卖身的女人。下面就随便谈谈吧。     一、美国人的性,是比较纯粹的性,不象中国人一样有太多钱的因素在里面。现在随手翻翻中国的报纸,都是二奶、老少夫妻为了钱和财产而结婚的、富豪报纸上征处女大批女孩报名的报道。我相信美国也有这样的情况,但是不像中国这么普遍。这方面一方面我觉得主要是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发达,即使是穷人,只要你肯工作,就不会饿死有关甚至你懒的话就不用工作,也能活下去。我们可以看到乔依最初经常失业,也能够混日子;另一方面是美国女权运动的影响大,美国的妇女地位比较独立,不会象中国女人一样总想嫁个老公就不用工作了有关。所以美国人结婚,不需要财礼,不需要花哨的仪式。美国人是比较纯粹的性,只要你够帅,够漂亮,两个人对上眼了,就可以上了,然后结婚。不象我们中国人,考虑结婚的时候,要先看看单位,家庭,收入情况合适了才会上床。所以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美国为什么帅哥和美女会受到比中国热情的多的吹捧,也就能理解美国人为什么喜欢瑞秋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给章子怡比我们高的评价。因为他们更多的从动物的角度,也就是审美的角度来看待异性。也因为这样,灰姑娘的故事才会在西方国家比较流行,中国流行的是选妃子一样的丑剧。     二、美国人没有处女情结。《六人行》里面最后在一起的人,都不是自己最初的性伴侣,瑞秋和莫尼卡最后走向婚姻殿堂的时候,身边站的人都不夺走自己处女之身的人,但是男的都没有介意,没有追问、质疑和猜疑。甚至他们是朋友的时候,就很了解对方有多次性史。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发育的比较早,第一次的性行为一般发生在高中,留着处女之身很难有关系?这点放到我们中国男人身上好象很难做到,哪怕自己在外边经常嫖娼,还是很介意老婆的贞操。如果不是的话,就会耿耿于怀。但是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初次性行为年龄的降低,将来我们中国好象也会这样?     第三、美国人更看重性的享受。这个就不用说了,《六人行》里面很多地方都有为了更高的享受快感,而互相交流经验,使用物品道具一类的。男的女的为了取悦对方,会去学习新的性技巧和知识,还能够公开的谈论。中国的人好象只能去黄色书籍里面寻找经验吧。     第四、美国人比我们更看重结婚后的忠诚。这个和观念中的好象不一样。我们中国男人有外遇,女的一般哭哭啼啼,来段泪风吼语就算了。但是在美国,只要是男女确定了关系以后就不能忍受对方的背叛。所以瑞秋会因为印刷店的女孩而离开,美国的编剧要煞费苦心解释两人一个认为已经分手,一个认为没有分手观念的差异而导致分开。我们中国拍电视情节就是男的喝醉,酒后矢德,两人吵了一架后又和好了。这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西方的婚礼要在神甫面前举行,对上帝的敬畏超过我们这些唯物论者以外,更重要的好象还是男女的平等,女性比较自立有关吧。
  龙门石窟免票的魅力         作者:天下的天空 提交日期: 12:55:00
    ??今天是河南省第一个世界遗产日,今明两天免费开放部分景点和遗产。以后每年11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末的两天,都要对部分景区实行免费。        我们洛阳开放的是龙门石窟等地方。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三大石窟,在世界上都很出名。以前因为龙门石窟票价80元,所以老百姓都看不起,难得今天免费观看。所以人都疯拉。        我今天在东山。还没有到龙门石窟的正门。就那今天都被老百姓冲的不行,警察排成几道人墙。车从石窟一直堵到安乐,南边堵到诸葛。路上车都不能进去了,人群队伍的壮观真是叹为观至。我没有精确的统计,最起码应该人数在十万以上。所有的路上都是人推人、人扛人。我长着么大,还没有见过这么壮观的人群。因为人太多,只能一批批放进去,所以老百姓都在那里围成一团团。队伍十分壮观。幸亏今天没有出什么意外,不然真够怕人的。     进去来之后,因为怕发生意外,所以只开放了几个洞窟,没看就要被赶走。所以在里面只能浮光略影。     大部分人在花了几个钟头走到龙门里面后,就先被几到卡给档住拉。因为怕石窟里面人太多,所以人群被不断的分割,走几步就要等等。 大多都不耐烦的回来了。出来的人问在里面看拉什么,都说只看到人。人山人海的人。     很多老百姓都说“早知道这样就不来拉,打了功夫,什么也没看到”。     80块钱的票价对中国的老百姓实在是太高了,所以我相信大部分的洛阳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而没有去看过龙门石窟。如果这次免费前,能够实行对本地居民的票价优惠,譬如10元,就可能没有这个多人今天来凑热闹了。     好事要办好还真的不容易。所以大家要想免费看石窟的话,推荐早上5点以前就去。再晚就最起码排队要半天~     不过相信对大部分人来说,能看一下还是不错的~     最后统计,26号龙门去了20万,30号去了30万。而龙门平时一天接待1万人,一年人流量100万,没想到两天的时间居然来了半年的人流。洛阳市出动拉将近3000名警力,保证了人群的安全。就是辛苦拉我们警察。两天中间没有出现恶性事故。        至于景物看到了什么,我认识的一个人说了一个经典的“进去后脚没有沾地,不知道怎么就从出口出来了”    图片无法出来,可以去这个连接:  /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3365681&Key=&strItem=travel&idArticle=63333&flag=1
  无聊了,把自己写的整理一下
  楼主的帖子太好了,顶你    r7w8k3ex
  楼主的帖子太好了,顶你    d7n8r3ms
  有没有有人进来讨论一下
  好象没人看
  有没有人来讨论?
  寂寞呀
  &达芬奇的密码&\&魔鬼与天使&\&数字城堡&,都看了,也震撼,也喜欢,可没办法写出象楼主一样的评论\解说\心得\.小的时候爱看书,买书,小学作文写的也不错,还曾一度幻想当个作家,结果,怎么样呢?有一次可能作文写的实在太好了,不象小孩子写的了,小学语文老师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她怀疑我是抄袭的.从此后对写作再也没了兴趣.所以,楼主,支持你.
  谢谢支持
  这么好的帖子沉了多可惜~
  寂寞,人生本来 就是这样的啊,有什么好寂寞的呢,不要悲观人生
  金色的理想总是要向灰色的现实妥胁,人生总是无奈。。顶一下
  大爱月亮和六便士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亮与六便士经典语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