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什么故事最感人的最深刻的情节略

长征印象深刻的情节
长征印象深刻的情节 历史话题 &|&提问者:网友&|&提问时间:
最完美的答案: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其他参考答案:艰苦的岁月,完成不可完成宏伟目标,真的了不起。饥寒交迫、心理生理极度煎熬吃树皮,煮皮带四渡赤水,天如火、水似银,横断山、路难行,乌江天险......上有敌机盘旋、轰炸、下有敌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两万五千里行军吃树皮.没衣服...
《长征》 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有哪些您的位置: >
会员服务区
第12课 红军长征 说课稿
发布时间:  作者: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 & &彭杏枝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数:363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红军长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红军长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所以本课极为鲜明地体现出了历史课程人文教育核心的观点。此外,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无论在本学习主题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能力与方法:&
①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②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③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引导学生绘制简单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列举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绘制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乃至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从中体会“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学生积极面对今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新时代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②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③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3.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及时解决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为长征取得胜利、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重点二: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八年级学生不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红军长征的全部情况,只需重点掌握中央红军的长征。以中央红军的长征为点,以点带面,认识30年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进而体会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长征精神。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对这一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想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来展示讨论成果。另外,再借助影视资料的播放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统一。而当前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与学的进一步转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影视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神入”历史,置身于历史氛围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
(2)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让学生自主或合作解决,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得到心灵的启迪。。
(3)比较分析法:比较类似的历史事件,分析史实,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得出结论。
(4)读图法: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了解发生的历史事件。
2. 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动、爱说、好奇心强的阶段,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极其丰富,同时,他们对红军长征的内容也有一定了解,比如小学语文课文《金色的鱼钩》、初中课文《七根火柴》等。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展开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新课导入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诗词、歌曲等资料,把学生带回到那充满困难,也充满斗志的长征岁月,由此引入新课,并切入第一个学习内容:长征如此艰辛,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二)新课探究
第一步:探究课文,感知长征
1、长征的原因
多媒体课件出示五次“围剿”的力量对比表:
指导学生看教材P70大字内容,结合表格分析,回答问题:五次反“围剿”的兵力对比具有什么共同点?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红军同是以弱对强,前四次反“围剿”能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了呢?(学生举手回答)
请学生归纳红军长征的原因。(学生举手回答)
①客观原因:敌强我弱;②主观原因: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引导学生从中得出认识: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方针。
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了向西突围的漫漫征途。
2、长征初期的路线
多媒体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并将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用影视资料加以重现。学生结合地图和影视资料,阅读教材P70小字内容,绘制出长征初期的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弃湘西,取贵州——强渡乌江——占领遵义。
得出结论:红军长征初期受挫。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引起广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对“左”倾错误的不满,同时更加认识到毛泽东等人的主张才是正确的,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党中央的领导。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在遵义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遵义会议。
3、历史的转折——遵义会议
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我先播放影视资料,再现《遵义会议》,然后设计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①背景:会议前红军所面临怎样的局面?②内容: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解决了哪些问题?③影响:会议带来了怎样的结果?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解决前三个问题。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突出教学重点,我特地要求学生对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进行当堂记忆,并及时抽查。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探究:①遵义会议前红军面临的险恶处境;②遵义会议上的重大决议;③遵义会议后战争形势的变化;④遵义会议对长征的胜利及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的重大影响。
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代表发言,展示讨论成果。学生回答后,我用多媒体出示《问题解答》,并作适当点评。
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局面出现了转机,由于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红军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取得了最后胜利。
4、长征的最后胜利
①长征路线:
学生通过“红色导游——重走长征路”这一活动,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一位同学作为红色导游,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在导游的带领下,完成填图,并逐一标注出重要地点,最后形成完整的红军长征路线:1934.10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生死关头)——遵义会议(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10陕北会师——1936.10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长征结束)。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其一,长征结束的时间不是1935年,而是1936年10月;其二,三军会师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②重要战役:
通过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诗歌朗诵,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认识到长征过程中几次战斗的重要性。
让学生根据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想象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难困苦,再现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净胜。思考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
第二步:思考总结,长征的意义:
因为这一环节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去思考:一是红军长征对中共和红军的考验,给后人留下的光荣的革命传统;二是长征的胜利,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开始走上抗日战场。
长征的胜利,宣扬了崇高的革命理想。通过音频播放毛主席的话:“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精神将代代相传。
第三步:丰碑永铸,长征精神永传:
1、长征精神: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诗词展开讨论,找出自己认为其中最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句。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概括出长征精神:(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征精神的内涵)
2、新时期的“长征精神”:
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了,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通过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台词:“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组讨论新时期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学生发言后老师总结:长征精神是革命前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赴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
(三)课堂练习
为了检测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落实双基,我设计了这些题目,供学生当堂练习。
1、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长征途中,最能表现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军事行动是(&& )
A、突破四道封锁线&&& B、强渡湘江&&& C、四渡赤水&&& D、领导秋收起义
(2)红军长征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胜利。长征胜利的时间是(&& )
A、1934年10月&&&
B、1935年1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
(3)毛泽东《长征·七律》诗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的是(&& )
A、陆、海、空军&&&&&&&&&&&& &&&&&&B、红一、二、四方面军&&
C、红一、二、三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
2、长征线路填空:
1934.10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生死关头)——遵义会议(转折点)——
&&&&&&&&&——&&&&&&&&&& —— &&&&&&&&&&&&&&&&&&&&&&&&&&&&&&&&&&&
——&&&&&&&&&& ——1935.10陕北会师——1936.10三大主力会师
3、简答题:
长征过程中,党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有何影响?
(四)布置作业
考虑到我校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参差不齐,布置作业如下:
1、完成学生手中资料《名校课堂》中本课的练习。(全班同学都必须完成)
2、写一篇历史小作文《我的长征感言》(成绩较好及有兴趣完成的同学自主完成)
3、欣赏与长征相关的文学作品,并交流心得体会。推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诗词、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己完成)
四、教学反思
1、利用红军长征的图片、诗词、歌曲导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很快引进课堂。
2、通过多媒体教学,图片、音频、视频相结合,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顺应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学生兴趣高,学的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明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小组合作讨论非常激烈,平时不大回答问题的同学也能受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感染,提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标精神。
4、不足之处:高估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交流“遵义会议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活动中学生的理解达不到我所想要的高度。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培养他们自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根据他们的能力层次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争取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以上是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不足之处,敬请指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本文附件下载
义务教育历史教材教学资源网站顾问:龚奇柱 站长:蒋国化 QQ: 邮箱:
&2005-&&川教社历史课程网&&版权所有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资料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资料
【 - 板报大全】
  长征胜利打破了几十万国民政府军队的围堵和追击,红军将士以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无比坚强的战斗精神,突破了敌人的道道封锁线,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天险,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和磨炼。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篇一:红军长征的读书笔记  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震撼啊!数千人马驮着锱重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雪雨雾、湍急的河流、莫测的风暴、灼热的沙漠、无底的沼泽,饥寒交迫、刀山火海……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红军,这就是“无坚不摧”的红军。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载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现在的人们面对困难有两种选择:知难而退或者就是知难而进。知难而退的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二。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不做了,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最大的失误。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锻炼自己,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试想一下,我在他们的面前似乎变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学习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攻克难关一样,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披荆斩棘,奋勇当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其实,困难的重量是由你的习惯来称的,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就像巨人一样,相反,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只不过是蚂蚁大小,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不经一番彻苦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潜心研究十多年,验算用的草稿纸竟达十几麻袋之多。终于攻克了数学上的难题哥得巴赫猜想。诺贝尔奖的创立人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有十几次差点落入死神的魔掌,但是他还是不放弃,继续研究,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在轮椅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神舟五号经过中国科学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的飞上了太空,让世界人民所瞩目,救死扶伤的李时珍,经过自己二十多年的呕心沥血,不知道踏遍多少青山悬崖,用心血筑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这不就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吗?正是由于他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换来他们伟大的成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是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的神圣责任,在学校我们要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我们要学好每一科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用科技来强国,我们要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祖国永远巨人般立于世界之林。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篇二:弘扬长征精神  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成为突破时代和国界的伟大事件,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80年来,许多国际友人对长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盛赞红军长征。他们中有著名的领袖人物、军事统帅,也有专程来中国采访报道的记者、作家,更有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重走长征路,体验长征精神。  无可匹敌的伟大史诗  长征在国际上形成的巨大影响,让很多外国政治家叹为观止。他们不吝赞美之词,盛誉长征在世界史上的震古烁今。  二战期间战功赫赫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称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长征是伟大的史诗,又“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国际知名战略学家、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7月携全家一起赴贵州、四川,重走了一段长征路。“在我们走近大渡河时,曾经一度怀疑它是否真的像长征战士在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水流湍急,险象环生”,参观大渡河后他在《沿着长征路线朝圣记》中写道:“及至亲眼目击,才知并非言过其实。这条河水深莫测,奔腾不驯,加之汹涌翻腾的旋涡,时时显露出河底参差狰狞的礁石,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即便是不愿意红军主力退出中央苏区进行充满危险的远距离战略转移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发出感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蒋总司令斗争了十几年,经过长征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是件可喜的历史事件。”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篇三:外国军人谈长征:他们是真正的军人  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面对国民政府军队围追堵截和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全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怕牺牲、英勇战斗,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充分发扬军人血性,巧妙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世界军事界,长征精神成为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军事财富。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非斯将军在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拿红军长征和公元前400年1万希腊人从波斯到黑海的撤退做了比较,“希腊人和中国人,同样忍受了酷暑严寒,干渴饥饿;同样爬雪山,食草根,眠雪野,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但是,长征是“一次更加雄伟的壮举”。“中国共产党人,以他们反复经受的考验证明,他们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色列国防军退役军官武大卫很早就听过中国红军长征的故事,“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和组织,红军是不可能从敌人的围剿中完成大规模战略转移的。中国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我从长征故事中学会了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坚决服从命令。”就这样一直怀揣着“长征情结”,2005年他终于得以“圆梦”,用汽车加步行的方式,按照红三军团的路线走完了长征路。他说:“这次长征之行,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才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学习。”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篇三:长征 (历史事件)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政府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政府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本文来源: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cf4-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长征节选 
下载积分:300
内容提示:长征节选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28|
上传日期: 11:50:5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长征节选 
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征中什么故事最感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