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介绍个比较有什么好看的新书书

谁能介绍好看一点的更新快一点 很多新书的小说网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谁能介绍好看一点的更新快一点 很多新书的小说网
谁能介绍好看一点的更新快一点 很多新书的小说网
我有更好的答案
晋江文学城
我要玄幻的,就是斗破苍穹 这些的
就在晋江“分类”那里找就行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小说网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63876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水中幻影)
(人生若只如初见)
(叫我老罗)
(人皇亚拉冈)
(勤奋SHINER)
第三方登录:【好书推荐】给青春期的孩子看看这8本书
我的图书馆
【好书推荐】给青春期的孩子看看这8本书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怎么才能从迷茫中走出?
“富二代”、“官二代”,怎么才能不“坑爹”?
今天,小编给你推荐8本关于青少年人格成长必读的书籍让书本引领孩子卓越成长,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通过感受、认知、自律、道德实践等方式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健全的心智、为人处世的智慧、对梦想的态度,这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都不可或缺。希望这8本书能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成长的力量。
一:《靠自己去成功》
作者:刘墉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这本书是刘庸专门写给女儿的书,在这本书中,刘墉和女儿真是无所不谈,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人生、世界:《当习惯成了自然》、《恨老师》、《谁不希望睡到自然醒》、《有赢有输才是人生》……鲜活的语言、奇异的故事以及巧妙溶于其中的哲理,读来颇具兴味。
书中提出的两大观点:“自由教育”和“父爱引导”不仅指出了传统教子习惯中的种种陋习和盲点,而且以全新的角度对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解读,平静温馨中不乏深入思考。
小编点评:谈起恨老师,很多孩子都有过这种心理,就连家长上学的时候也有特别不喜欢的老师。看刘墉浓浓的父爱里,教给我们哪些方法,教导不爱老师的孩子。
二:《给女孩的第一本人际交往书》
作者:王娜娜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副标题: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成长密码
内容简介:该书是改变百万女性人生的经典励志读物!幸福不是由别人给予的,每一个女孩的幸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作为一名女性,如果你不懂得社交,即使容貌出众、精明能干,你也可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如果你拥有完美圆熟的社交形象、圆融通达的社交手法、淡定从容的社交心理、恰到好处的社交分寸,你就可以在职场中运筹帷幄,在生活中左右逢源,最终收获你想要的幸福人生。
小编点评:每个女孩要有自己心爱的衣服,更要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虽然市场上励志书籍多如牛毛,被人嫌弃。但是女孩们就是爱看,因为这满足了女孩想要变得更好的心愿,书中会有她们自己的世界。刚进入大学或者面临毕业的女孩,小编大力推荐!
三:《男生,我大声对你说》
作者:毕淑敏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内容简介:该书是著名作家、心理医师毕淑敏写给男孩的心灵之书,内容涵盖男生的成长、成功、励志、恋爱、婚姻、修养等主题,既有轻盈恬淡的青春美文,又有引人入胜的心理咨询故事。本书是男生认识自己,走出困惑迷茫,追求成功幸福的人生指南,对于女生认识和理解男生心理也不无教益和启示。
小编点评:此书设计精美,更有国内一线青年插画师精心绘制的60余幅唯美插画,堪称丰盛的心灵与视觉盛宴,男生的秘密都在这里。
四:《女生,我悄悄对你说》
作者:毕淑敏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内容简介:同是毕淑敏为女生写的书,她说:“美好的女生请你慢下来,听我悄悄对你说和暖温煦的警策。不要慌张,生命理应从容饱满,让精神的溪流奔涌清澈。即使此刻你是泥藕,我相信你必将盛开为莲。”
小编点评:小编“年轻”时候特别喜欢看,文笔优美,如果你家女儿青春期,推荐给她。我想就连家长,也会被此书俘虏,因为勾起你太多对甜蜜青春的回忆。
五:《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李开复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书中用了近百个真实案例,来阐述如何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选择自己的价值观,阐述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选择做一个融会中西的国际化人才”,最终说明“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些案例当中,有李开复自己的成败得失,也有如比尔·盖茨一般显赫人物的故事。
小编点评:名人类励志书小编一般不怎么爱看,但是书里讲到的积极态度,同理心沟通,对建立孩子积极的态度和促进亲子关系,会发挥很大的功效,不信您读读看。
六:《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美】提摩西.威尔逊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内容简介:“认识你自己”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如今依然有用。内省是了解自我的最佳途径吗?我们费尽心力,究竟想发现什么?正如现代心理学重新定义的那样,在颇具启发性的潜意识之旅中,提摩西·威尔逊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判断、感觉和动机构成的潜藏的内心世界。
我们为何不了解自己——我们的潜能、感觉或动机?因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脱离适应性潜意识的、似是而非的自我叙事。威尔逊指出,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感觉如何,可以关注一下我们正在做什么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最熟悉的陌生人》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比弗洛伊德式潜意识更强有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普遍化的潜意识,并据此对了解自我的方式进行了创新性思考。阅读本书,我们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自我之谜,还能借助实用的心理学方法开发自我的无限潜能,从而在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之间找到平衡,成就理想的自我。
小编点评:不能总安慰孩子,你很独特。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他具有别人没有的核心优势,而这优势很容易被忽略。希望通过此书中讲述的方法和家长恰当的引导,青少年能够重新挖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七:《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作者:【美】 丹尼尔.科伊尔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人们都想“变得更好”,丹尼尔·科伊尔深入挖掘了这种贪念的核心。书中罗列了大量鲜活的生活实例,全新诠释天才的“一万小时法则”
小编点评:《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颠覆巨献,推翻你对天才的一切想象。《异类》背后的天才理论,为你打通通往异类的每个环节!
八:《学会自己长大》
作者:和云峰 副标题:关于学业、情感、青春与梦想
内容简介:书中没有倚老卖老的姿态,没有千篇一律的说教,完全是平等而真诚的态度,充满着机智诙谐的幽默。如果阅读时,书中的一些言语打动了你,一些文字启发了你,那么这些都仅仅是一个开始,最重要的是你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你的生命中去。再好的方法也需要你的执行,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改变一点点,坚持下去,一年后,变化超乎你的想象!
小编点评:相信在这本书中,能帮你的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顺利度过美好而富有挑战的青春期。
(来源:复启教育 编辑:荐书堂)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超经典的书目推荐【最好的书全在这里,建议收藏】
我的图书馆
超经典的书目推荐【最好的书全在这里,建议收藏】
l 影响世界的100本书目录
l 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
l 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
l 影响世界的10本书
l 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全五卷
l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生应读书目
l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
l 大学生必读书目
l 三联书店评选出的20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图书
一、影响世界的100本书目录
1、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乌托邦方案——柏拉图的《理想国》
2、剥削阶级政治学体系的发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3、印度古代法律的珍贵文献——《摩奴法典》
4、钦定罗马私法教科书——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
5、首先摆脱神学的政治学——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
6、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7、[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新工具》
8、批判君权神授,创立国家起源新说——洛克的《政府论》
9、 三权分立说从此始——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10、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纲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11、北美殖民地革命的思想武器——潘恩的《常识》
12、[一切人都要劳动]——圣西门的《论实业体系》
13、马克思说它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欧文的《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14、对文明灾祸的讽刺和批判——傅立叶的《经济的和协作的新世界》
15、[我的民法典会永远存在]——《拿破仑法典》
16、[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17、研究美国民主的经典之作——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
18、[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19、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的日本名著——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
20、西方国际法权威教材——《奥本海国际法》
21、问鼎海域的指南——马汉的《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
22、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著作——列宁的《国家与革命》
23、空军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杜黑的《制空权》
24、纳粹主义宣言——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25、西方史学史的第一座丰碑——希罗多德的《历史》
26、西方古典史学的典范——修希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7、西方史学的瑰宝——色诺芬的《长征记》
28、古罗马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塔西佗的《编年史》
29、西方史学[纪事本末体]的创始——阿庇安的《罗马史》
30、[世界一大奇书]——《马可·波罗游记》
31、为近代历史哲学奠定了基础——维柯的《新科学》
32、最贴近历史真实的力作——米涅的《法国革命史》
33、宗教改革的一面镜子——兰克的《教皇史》
34、开创史学新时代的美国[新史学派]——鲁滨孙的《新史学》
35、它出自一位访问过列宁、斯大林的英国作家之手——威尔斯的《世界史纲》
36、[文化形态史观]的奠基巨著——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37、西方哲学的圣经——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38、古代原子论的宝贵文献——卢克来修的《物性论》
39、[理性到来的日子,你们就发抖吧!]——伏尔泰的《哲学辞典》
40、近代经验论的逻辑终局——休谟的《人性论》
41、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狄德罗的《百科全书》
42、先验哲学的简明纲要——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43、人类精神的探险旅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44、世界彻头彻尾地是表象和意志——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45、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
46、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47、借拜火教主之名,传尼采超人之说——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48、对现代心理学产生巨大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
49、资产阶级伦理观和生意经——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50、向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挑战——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51、重新定义[存在]概念的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52、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书——《圣经》
53、神圣的[天启]——《古兰经》
54、影响西方世界历史进程的不朽名著——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55、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56、集西方经济理论之大成——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57、以毕生精力铸造的理论丰碑——马克思的《资本论》
58、在人口学说史上占有重要一席——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59、影响深远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60、新古典综合体系的诞生——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61、显示出永久的魅力——荷马的《伊利亚特》
62、阿拉伯民间文学的奇葩——《一千零一夜》
63、三百多年前就介绍到了中国的名篇——《伊索寓言》
64、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史诗——但丁的《神曲》
65、当代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薄伽丘的《十日谈》
66、刺向中世纪欧洲封建势力的利剑——塞万提斯的《堂吉坷德》
67、震撼心灵的悲剧形象——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68、刻画伪君子的千古杰作——莫里哀的《伪君子》
69、展示新兴资产阶级的身影——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70、拿破仑读过七遍的书——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71、[天才的预言家]——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72、贪婪吝啬者的活写真——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
73、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的文学——雨果的《悲惨世界》
74、永不过时的嘲笑——雨果的《钦差大臣》
75、法国大革命狂飙中的众生相——狄更斯的《双城记》
76、矛盾心理下的矛盾人物——屠格涅夫的《父与子》
77、结构宏伟的史诗性巨著——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78、以*女为题材的传世之作——小仲马的《茶花女》
79、为妇女解放呐喊——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80、蜚声世界的儿童历险小说——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81、美的生活的梦想者——契坷夫的《三姊妹》
82、[你就是写那本引发这场大战的书的小妇人]——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83、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高尔基的《母亲》
84、他们为什么破产流浪——斯坦贝尔的《愤怒的葡萄》
85、反法西斯的战斗号角——海明威的《钟为谁鸣》
8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米切尔的《飘》
87、数学的圣经——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88、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89、通往近代物理学的大门——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
90、医学上的拨乱反正——哈维的《心血运动论》
9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92、为人类学的发展开创新局面——摩尔根的《古代社会》
93、人类智慧的杰作——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94、超前埋下的基石——孟德尔的《植物杂交的实验》
95、跨越时代的丰碑——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96、全新的地球观——魏格纳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97、心理学的航标灯——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
98、光辉耀眼的科学宝藏——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99、推动当代语言研究的巨著——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
100、一座[没有围墙的名牌大学]——《不列颠百科全书》
【摘自邓蜀生等主编的《影响世界的100本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二、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
[1] 《圣经》
  它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钥匙! 作为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其最重要的主题是人。
  [2] 《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经典。从对世俗的征服来看,它表现的威力比任何神迹都大。
  [3]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没有牛顿,就没有近代科学。牛顿第一次表明人可以像上帝那样洞察世界的奥妙,这种思想在思想史上是空前的。
  [4] 达尔文《物种起源》
  达尔文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在看来不变的事物中找到变化,在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中找到关系。
  [5]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梦是最一般的心理现象之一,也是各种迷信和预言的来源之一。弗洛伊德主要功绩在于理性地把梦作为一种对象来研究,并得出划时代的发现——潜意识。弗洛伊德指出,人并不是自己行为和精神的主宰,他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控制。
  [6]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除了《圣经》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著作有这么多人阅读、学习和研究,正是《几何原本》把数学变成脱离实际的纯粹数学,并且对于近代科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7] 亚当?斯密《国富论》
  用科学的方法对经济体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斯密发现了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运行的主要矛盾——公平与效率。
  [8]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两个世纪以来,马尔萨斯可以说被攻击得体无完肤。不过,即便他的每一句话、每个数据都是错的,其精神实质总是得到辉煌的证实。
[9] 卡逊《寂静的春天》
  同《人口原理》一样,《寂静的春天》是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状况提出严重警告的警世之作,在它出版四十多年之后,“环境”已经成为最流行的热门词条之一。
  [10]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作品,同时它又是具有深刻思想的理论著作,这两者的结合造成它的非凡的影响。它是“共产主义的圣经”,真正影响了千百万人的思想和行动。
  [11] 《论语》
  代表中国文化的首屈一指的著作。其核心思想在于人和人之间有差别、不能平等,这也是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核心。许多古代文化消亡了,而中国文化却在变化中存续下来,这可能是孔子和他的《论语》的功劳。
  [12] 孙武《孙子兵法》
  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以及最有影响的军事理论著作,它同儒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而这种思想完全深入到现代人的思想之中。《孙子兵法》提供的“计谋”形成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年来斗争哲学的主导技术,但单纯技术观点并不能带来胜利,许多情况下还遭到失败。
  [13] 拉瓦锡《化学原论》
  人类面对的就是多样多彩的物质世界,化学就是关于多样性的科学,而且化学不单纯是“自然科学”,它还是人工科学。不少人低估了化学革命,也没有对拉瓦锡的功绩予以充分的肯定。
  [14] 麦克斯韦《电磁通论》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是物理科学的重大突破和完美综合,而且从技术上产生出惊人结果。一方面通过电工学使整个文明社会电气化,使工业自动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电磁波的预言和发现,直接把人类引导到无线电世纪,而这构成了信息与传媒社会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15] M.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与马克思相提并论。马克思侧重经济基础,而韦伯则强调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的作用。在一个片面强调竞争、优胜劣汰、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理性的经济伦理——诚实、信任、责任、互惠是多么难以建立起来。而这就是韦伯的新教伦理学说的重要意义。
  [16] J.S.穆勒《论自由》
  “自由”是一个美丽的字眼,但不少人对它只是泛泛而谈,许多人批判它更是偷换概念、言不及义。穆勒的《论自由》是迄今为止论述社会自由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第一批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名著。遗憾的是,一百年后,一些中国人对此书的内容仍然茫然无知。
  [17]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法律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建制之一。历史上的许多政治理想和社会大同的思想,最终只有通过法律才能落在实处。所以历代思想家对法律多有思考,但他们往往从某一角度出发,而带有一定的局限。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的法学巨著,其核心在于法律至上和三权分立学说。这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对今日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8] 卢梭《社会契约论》
  启蒙运动时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它与工业制度的结合是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动力。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但时至今日,人们对卢梭仍有许多误解,不是认为他的思想和其他人差不多,就是认为他十分激进。仔细研究一下他的思想,会发现他有许多独创之处。
  [19] 希特勒《我的奋斗》
  《我的奋斗》是一个非常好的反面教材。希特勒在书中反复明确宣传他的政治理想。概括起来就是:种族主义、大日耳曼民族主义、生存空间、第三帝国的理想国。这些思想在希特勒死后并没有消失,仍然在以各种形式延续着。
  [20] 麦克卢汉《理解媒体》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可是很少人关注信息的传播;我们生活在媒体的包围之中,可是没什么人注意到它的影响。麦克卢汉是最早开始关心媒体对个人、对社会的改造的人,提出“媒体即消息”的论点。他开拓了一个无尽的前沿,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挖掘。
[21] 柏拉图《共和国》
  世界哲学归根溯源只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希腊哲学。了解希腊哲学,首先要谈柏拉图。柏拉图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哲学不是那种空洞言词的游戏,也不是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教条。哲学要对一般概念和理论进行发挥和论证。
  [22]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亚里士多德是许多学科的开创者。与柏拉图不同,他是学科的体系化者;后来许多哲学、科学体系的建立是以他的体系为模式来做的。《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论文的汇编。逻辑和语言一样,平时感觉不到它有多重要,而只有在思想混乱一团时才感到其必不可少。逻辑是整理思想和知识的框架,没有它,理论和科学都无从产生。
  [23]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20世纪生命科学最重要的事件是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分子生物学来自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模型。而这两位科学家恰巧都受到薛定谔这本小册子的深刻影响,他们的成就,使其后五十年生物学完全改变面貌,而且还将在下一个五十年、一百年改变世界的面貌。这条路恰巧是一位连化学都不太懂的物理学家打通的。
  [24] 维纳《控制论》
该书实际上预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整套新学科的产生。控制论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庞杂;20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一套理论,如非线性科学、浑沌理论、复杂性理论、人工生命、直接或间接的与控制论特别是维纳的思想有关。
  [25] 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正如威尔逊所说,社会生物学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普遍理论,使之能够依据群体的各种参数关系以及由物种遗传结构所产生的行为在受到制约的情况下,来预见社会组织的特征。显然,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正如达尔文一样,只要把动物同人类联系起来,终将会受到挑战。
  [26]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对人的本质的洞察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从古到今,人最感兴趣的问题还是人本身,人希望认识自己;而这恰巧是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实质。但人是复杂的,这种认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文艺作品为我们提供一个最佳的场所。
  [27] 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们》
  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作家当中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他就是人类心灵最为深刻的探索者。或许,是人心的洞察者。俗话说“人心叵测”,这似乎有贬义,但人心的确难以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方法来度量,而文学作品却可以弥补科学的不足。
  [28]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可以看成是19世纪初思想状况的一个百科全书,从这里勾画出未来发展的蓝图。这本百科全书的大纲就是科学分类。学科的不断分化与专门化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只有科学分类才能告诉我们它们发展的逻辑线索和历史线索。
  [29]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
  边沁在国内不大为人所知,但不少人对他的“功利主义”应该有所耳闻。边沁的功利主义主要问题在于他过于强调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的一致性,而且事在人为,总可以使其一致。虽然边沁的每一种理想都遭到许多反对,但是在英国本土却渐进地得到贯彻,这也许是19世纪英国得到和平发展的原因所在。
  [30] 《奥义书》
  世界哲学归根溯源只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印度哲学。但印度哲学过于抽象、过于脱离现实和现世,它没能繁衍出健康的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而只是停留在纯哲学的层面,更多的是塑造印度人乃至印度宗教的精神。
《奥义书》是印度哲学的源泉。它首先从巫术、仪式中过渡到哲学性质的问题,并谋求其解答;它开辟了印度哲学的先河。
[31] 歌德《浮士德》
歌德用“古典的”形式创造一个崭新的,完全属于新时代的理想的人。在歌德的浮士德身上,最主要的是为求知识的无尽的探索精神,这个精神可称之为浮士德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西方的科学昌明与文化鼎盛的时代。
[32] 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名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有助于精神的提升,精神提升的关键在于人生意义的认同。唐?吉诃德和他的仆人桑丘以及书中的其他人物对每个读者来说都不陌生,一个人在他生活中,总会遇到类似的人物和情景。除了技术进步之外,你会发现现代的人性与塞万提斯描写的16世纪的人性与非人性何其相似乃尔。
  [33]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资本主义必将灭亡,20世纪没能灭亡恐怕得归功于凯恩斯,是他拯救了资本主义免遭灭顶之灾。战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也是他奠定的。
[34] 凡勃仑《有闲阶级论》
阶级的划分除了马克思的经典定义之外,一般使用比较随便,但划分的依据不外乎政治、经济与身份地位。但凡勃仑是一位另类的思想家,他把人按“闲暇”来分类,分成有闲阶级和无闲阶级。由于有闲阶级越来越成为现代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有必要对有闲阶级的地位和存在价值做一番探讨。
  [35] 福柯《词与物》
  很难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实在要说,那就是“学科分类与演化的科学框架”。在学科肆意泛滥的今天,科学的分类实属当务之急。
  [36] 罗尔斯《正义论》
  罗尔斯的《正义论》于1971年出版。其中讨论的主题没有一样是新的,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问题,但是,他却是在新的环境之下来考虑的。换句话说,这本书标志着道德哲学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
  [37] 卡西尔《符号形式的哲学》
  “人是什么?”——人们对哲学本来应该解决的最根本问题一直没有给出像样的答案。卡西尔解决这个问题的出发点与众不同,那就是“人是符号的动物”。这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由于所有的文化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人有形成概念的能力之上,这种能力使我们能够发明和使用人工记号和符号。卡西尔认为这些“符号形式”正是哲学所应该集中研究的对象。
  [38]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
语言是21世纪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人的一生都在用语言同人打交道,也通过语言进行思考;但是围绕语言有许多老大难问题至今不能理解。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引起一场语言学上的乔姆斯基革命;这是一场对整个语言理论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语言学界激起强烈反响,而且影响到许多周边领域,涉及许多基本问题。
  [39] 冯?诺伊曼,摩根斯坦《对策论与经济行为》
  冯?诺伊曼的工作从方法上标志着数理经济学的新时代。他的方法证明,现代数学的公理思想,抽象的概念对于实际问题一样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他的哲学观点预示着未来数学家的工作——数学家可以在极其广泛的领域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无论是对策论还是与经济学的结合已经取得而且必将取得重大进展。
  [40] 微耳和《细胞病理学》
  现在的西医被称为“科学的”,归根结底,有赖于把疾病的原因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而这正好是德国医学家微耳和的主要贡献。他是细胞病理学的缔造者。1858年他发表了《细胞病理学》,其中完整地阐述细胞学说,并声称“所有细胞来自细胞”。
  [41] 汤因比《历史研究》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有识之士总要考虑当前与过去的关联,将来的发展趋势等等;而这就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建立一种历史哲学或历史观。而史论就是为这些人打造航海罗盘的。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在众多的史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包含大量的理论概括及创新。
  [42]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
  到了20世纪,史学界出现一次大的革命,那就是“年鉴学派”的兴起。年鉴学派反对把历史局限于政治史范围之内,主张研究历史的全貌。布罗代尔就是年鉴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由于他的工作,年鉴学派在二战后占主流地位,其影响也从法国扩大到全球。
  [43] 罗素《自由与组织》
  在18世纪末,可以说所有国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却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如今如此惊人的差距。过去的历史哲学也许能指明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但无法预测历史发展的速度。而19~20世纪与以往历史的不同之处正好在于速度的变化。罗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指出引向这种变化的因素。&/P& p&
[44]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在整个历史长河中,20世纪究竟是继往开来走向进步走向辉煌的时代,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一个小插曲,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作为一个极端的时代,肯定会遗留下相当多的后遗症,值得我们反思。
  [45]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在21世纪,各种文明的命运是我们首先要关心的问题。本书就是在历史转折关头反思的结果。亨廷顿害怕伊斯兰文明与儒教文明联手打败基督教文明,但是前两者是不可能结合的,这点上他的判断显然有误。然而文明的冲突是否能造成新一轮的“西方的没落”,却不是没有可能。
  [46] 加缪《鼠疫》
  从古到今,人类不断面对各种灾难,但他们很少能够对灾难有所准备。这本讲人类如何面对灾难的书创作于希特勒时代,许多人感到无望。在这关键时刻,加缪看到面对灾难的惟一正确态度,就是不要听从命运的摆布,也不要听从权威与利益集团的煽动。
  [47] 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这是一本“禁书”,也许是最著名的、名副其实的禁书。尽管它因“性”被禁,却并不等于说它的题材只是性。在书中,劳伦斯不仅要求一个人真正“性”的解放,更要求从工业文明、传统文化以及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解放的人”。这些才是劳伦斯思想的深义。
  [48]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9世纪两位大思想家对20世纪有着持续的影响:一位是马克思,一位是尼采。这本书是尼采著作的顶峰。它包括尼采过去的一切思想,这些思想用两个新的概念,即超人和永远轮回来加以贯穿。
  [49]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
  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是科学哲学的一次革命。波普尔说:“经验科学就是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把认识逻辑称做理论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就是普遍的命题。”按照他的学说,科学理论“不是由观察开始,
  而是由问题开始”。波普尔的整个科学理论的出发点是划界问题,也就是找出一个判据来区别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
  [50]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人们对未来有所企盼,但同时又对未来充满恐惧;在一个变化剧烈的世界中有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人们希望驾驭它。到20世纪后半,未来学应运而生。对未来学家的评价首先在于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或仅仅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能否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托夫勒做到了这点。他的这本书在1980年出版,而20世纪后二十年正是按照这个蓝图来实现的。
[51] 波伏瓦《第二性》
  女性占人类的一半,但研究与思考女性问题的著作却少得可怜;英译本《第二性》195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尽管时隔半个多世纪,女性主义和谈论女性的书出版无数,但是没有一本书像这本书一样,使人感受到如此浓郁的学者气息。
  [52] 纪德《伪币制造者》
  在大众文化如此昌盛的今天,纪德的书不会出现在休闲读者之中。但是,文化也是两极分化的,在高雅文化发展而且存在发展土壤的地方,纪德不会消失,相反,会维持着他那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作品很观念化。在本书中,他试图成为真的人,但什么是真的?
  [53] 萨义德《知识分子的代表》
  尽管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著作难以产生,但我们还是选择了萨义德的这本书。因为我们也许可以从思想自由和知识分子看到文明的未来。在书中,萨义德提出的问题令人深思,1987年贾可比的《最后的知识分子》出版,以后是否还有知识分子?
  [54] 莫诺《偶然与必然》
  生命科学存在着许多谜!至今我们还对生物体的精巧别致莫名其妙,我们还不知人是不是一台机器,也不知生物进化是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不知道生死界究竟在何处?而这本书阐述就是法国生物学家莫诺对生物进化的哲学思考。
[55] 萧伯纳《人与超人》
  萧伯纳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英国(爱尔兰)剧作家,在世界戏剧史上大致也处于同等地位。他的大部分剧本可以称之为“思想剧”,而其中顶尖之作可以说是《人与超人》,该剧真正表现了萧伯纳自己特有的哲学——生命力哲学。
  [56] 西蒙《人工物的科学》
  近二百年实验科学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个人工的世界;而制造人工物就是发明、仿造、改进、组合直至本书所说的设计。尽管现在设计科学已成为一个专业领域,但未来需要的恰巧是西蒙这样的博家而不是狭窄领域的专家。只有他们才能设计出未来人工物的世界。
  [57] 泰勒《原始文化》
  “文化”一词在媒体上的运用真是泛滥成灾,可是没什么人对它哪怕有最粗略的界定;是泰勒给他的研究对象“文化”以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他的《原始文化》被公认为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表面上看,它是纯学理的研究;然而,自然语言与原始思维对于21世纪人工智能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58]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
  数学在近代科学产生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许多人也知道,也说,但并不理解。其实,欧洲人领先也就三百年,可为什么老跟不上呢?中国怎么拿个诺贝尔这么困难?这可以说是“新李约瑟疑难”。其实,照怀特海那样研究一下这三百年的历史,就会有八九不离十的答案。
  [59] 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格劳秀斯的伟大著作已经问世将近四百年了。今天战争与和平仍是世界的头号问题。格劳秀斯已经考虑到对于战犯、损害和战费不加追究以换取有保障的和平。遗憾的是,人们似乎并没有从历史中学会足够的智慧,来处理战争的后果。
  [60] 埃柯《玫瑰的名字》
  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靠指纹破不了的案今天可用DNA破案了;但是,心灵的事情就说不准了。符号表达是极为复杂的一件事,符号技术远没有基因鉴定那么方便。但是,符号学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难以想像的世界。埃柯的小说神奇之处就在于此。
[61] 笛卡尔《方法谈》
  什么是科学精神,到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但是,科学精神一定会导致科学发展,其起点必定是求知的欲望。笛卡尔在《方法谈》一书中一开始就讲述他从学校出来后的二十年的探索过程,而且在探索过程中开创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与方法。这就是笛卡尔哲学体系,其核心是认识论。正是笛卡尔把哲学扭转到了正确的方向。
  [62] 培根《论学术的进展》
  四百年来,尽管人们早已享受近现代科学所带来的种种福利,然而人们的头脑不一定比古时更少教条、偏见、迷信以及愚昧和疯狂的古怪思想。而培根的伟大贡献正在于列举了四种使人陷于这类错误的“偶象”(idol)或幻象。
  [63]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以经济学家知名,还荣获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的政治哲学更有创见,更有影响。哈耶克的思想总有点不合时宜,但从长期来看又显得十分深刻。他是位彻头彻尾的自由主义者。他的真知灼见不能因意识形态的关系而被我们舍弃。
  [64] 奥威尔《1984年》
  在20世纪反乌托邦、反集权主义的作品中,谁又能比奥威尔写得更好呢?在他那里,既有卡夫卡的个人处境,又有A.赫胥黎的科技统治,同时还有柯斯特勒的现实主义。《1984年》是一个警世之作,就像马尔萨斯和卡逊的著作一样。
  [65] 卡夫卡《审判》
  卡夫卡的不朽在于他提出的问题远比他解答的多得多。在《城堡》中他谈到“提问题是主要的”。实际上这就是科学与人生的真谛。思想来源于对问题的探索,探索过程也许比拾取现成答案更有意义。
  [66] C.P.斯诺《两种文化》
  斯诺两种文化的论点很简单:科学家应该读过莎士比亚,而文学家应该懂得热力学第二定律讲什么。不幸的是,这种情况越来越难以实现了。到了21世纪初,除了高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口号之外,什么也没有了,一维的人降为零维的人。然而沿着本书界定的思想史的轨迹走下去,是可能升维,升到三维四维,甚至成为“超人”的。
  [67] 帕斯卡《思想录》
  世界上的问题,特别是人的问题,不确定性或者偶然性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实际上,帕斯卡尔以概率的方法对于决定论的世界观提出挑战,不管这种决定论是上帝的决定论还是科学的决定论。这种方法到20世纪发展成为一套随机的决策理论。
  [68] 尼赫鲁《印度的发现》
  印度同中国一样也是现在世界四大文化之一,但我们对印度却知之甚少。话说回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其历史。尽管印度的历史支离破碎,缺环甚多;但《印度的发现》就是了解印度历史的最好的入门书。
  [69]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作为大文豪,他的作品足以为他争取到不朽的地位,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他并不满足。他生命最后三十年就是在对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度过的。我们选《战争与和平》,是因为从中可直接看到他的历史思想。历史虽已过去,但无法用刀斧砍去,它依然影响我们的现在,也影响我们的未来。
  [70] 鲁迅《阿Q正传》
  要在中国作家中选出一位思想家可不容易,特立独行不是中国人的精神。稍稍离经叛道,不是棒杀,默杀,就是捧杀。无疑,每一套杀法,鲁迅都经过,只是什么时候干什么,随时代的潮涨潮落决定。但是,近百年来中国首屈一指的作家还是鲁迅,而《阿Q正传》是其代表作。
  [71]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进入21世纪,世界上有五个经济大国,而日本是惟一入围的东方国家,也是最快达到这一步的国家。本书完成于二战刚刚结束时,作者对日本的民族性做了很好的概括。时隔五六十年,书中的观点基本上没过时。我们可以把这点称之为“民族性”的稳定性。无疑,日本过去是、将来也会是一个有影响的民族。
[72] 加西亚?马尔科斯《百年孤独》
  对大多数人来说,拉丁美洲仍是个神秘的地区。马尔科斯在这本书中用马孔多来凝缩整个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愚昧闭塞和混乱是百年不变的内因,而美国佬、独裁者则是外因。那么“孤独”又是什么意思,作者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他暗示了出路,但结论令人沮丧:经历了百年,又回到原位,这似乎就是拉丁美洲的命运。
  [73] 康拉德《黑暗的心》
  非洲大陆是地理概念,我们所知甚少的那部分通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此书说的就是这块地方。黑暗的心有两种含义,一是黑非洲的心脏地带,当时的比属刚果;一是文明人即殖民者来到之后,从外到里进行掠夺,并从精神上进行腐蚀的罪恶行径。黑非洲不是倒退,就是仍然停滞在那里。人口不断地增长,永远伴随饥荒与贫困,其前景令人忧虑。
  [74] 冯特《民族心理学》
  长期以来,对心灵的研究一直是哲学甚至神学的领地,至今心理学是否是科学仍有很多争议。冯特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倡导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1879年,他在莱比锡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实验心理学正式诞生,也标志着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的产生。
  [75] 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卷帙浩繁,至今仍然没能结束。他花了毕生精力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最后留下了著名的李约瑟疑难:为什么如此先进的古代“科技”,没能产生近代科学?
  [76]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圣经》中存在大量前后矛盾、不可思议甚至荒谬的地方,这些早在基督教初创时就有人意识到了。但其中许多人采取“信仰主义”态度,“正因为其不可信才信”。而托马斯?阿奎那第一次寻求对基督教第一信条即“上帝的存在性和惟一性”以证明。这不仅使神学带有数学的风味,还由此推出一系列命题并构成精微的神学体系。
[77] 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
  这本书的种种观点有许多人支持,更遭到很多批判。但正如卡莱尔所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英雄崇拜就永远不会消亡”。究竟“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不是简单用“是”和“否”能回答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更提出了“英雄如何从各界脱颖而出”的问题。
  [78] 《阿含经》
  佛教是最古老的世界宗教。佛教没有把人的崇拜集中起来的神,更没有一本大家都认同的经典。《阿含经》是最为接近原始佛教的经典,而其中包括上百部经。
  [79] 蒙田《随笔集》
  一个国家即使有诗、戏剧以及后来的小说,如果没有像样的精美散文,就称不上文学大国。蒙田开创的随笔为散文开拓了最高级的文学形式,而且以其直截了当、言之有物、极富启发性而为它树立了标准和榜样。
  [80] 哈代《无名的裘德》
  哈代作品的悲剧性震撼人心。这是一种真正的人性的悲剧。人希望精神的上升,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这个机会,有机会的人未必真正有学识和创见,他们劝裘德安分守己、乐天知命,难道这应该是未来人的哲学吗?
  [81] 列宁《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系统考察和阐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理论,列宁由此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82] 老聃《道德经》
  它是世界上影响很大但篇幅最短的书。总的说来,《老子》与《论语》几乎完全不同而且相互补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在朝派,而老子则是在野派。老子乃至道家学说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给孔子的“理想国”开辟一个精神逃脱的小路。
  [83] 笛福《鲁滨逊飘流记》
  从某些文化看来,征服自然以及诸如此类的自我挑战是不可理喻的傻事。而这些傻事的背后,有的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在困境中通过艰苦劳动生活下去的意志以及战胜灾难、孤独的勇气。虽然,“人定胜天”之类的话,现在看来是不对的,但是,现代人还是应该以鲁滨逊的精神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并且战胜自我的。
  [84]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真正伟大的思想总是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批判叔本华的人很多,但批判他最厉害的卢卡奇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哲学才能。叔本华的原创思想很多,其基础是两大理论:惟意志论和悲观主义。前者建立以意志为核心的形而上学,从而开辟了近两个世纪的非理性思潮。
  [8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西方哲学几乎全部来自欧洲,只有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实用主义哲学是一个十分灵活、密切联系实际的哲学,它的精神完全反映在教育学当中,更重要的是,教育这个话题将是21世纪的最主要的争论问题之一,而杜威的思想以及后来进步教育的实践对于后来人肯定有借鉴意义。
  [86] 贝克尔《人力资本》
  除了人口、环境问题之外,21世纪最大的问题是健康、教育以及相关的人与社会的发展。通常人们总强调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物质差距;其实,从长远看,精神文化差距才是最大的。而贝克尔的核心思想在于这也需要投资!他还指出除了个人收益之外,也要考虑社会收益,而这也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87] 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得明确区别发明与创新是他的独特之处。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都知道技术发明对经济的重大推动,但熊彼得式的创新完全是“企业家”的事。熊彼得这种观点不仅为过去许多技术进步导致创新从而推动经济高涨的事例所证明,更明显地表现在2000年,高涨的信息经济突然“泡沫破裂”。
  [88] 博尔赫斯《文集》
  博尔赫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他可能读过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他的作品把二千五百年的世界文明精华纳入其中。这也许正是“古典”的真谛。生命太短了,你怎么能读那么多,体会那么深。那么读博尔赫斯吧,他能帮你。
[89] 斯特伦奇《国家与市场》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虽说国际关系、国际事务、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学早已成为研究的领域;但是,只有本书给出系统的总结,同时制定了一个研究和分析的框架,而这正是今后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起点。
  [90] 狄更斯《双城记》
  它叙述了法国大革命那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其中展示了残酷的阶级斗争。狄更斯再次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为世界编织出一个善良的人替友赴死的故事。但是,他无法解释历史之谜:这一切究竟为什么发生?
  [91] 《毛主席语录》
  毛泽东是位历史大人物,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我们不妨把毛泽东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而《毛主席语录》出版于第三时期的正中间,包含了后期(从1949年到1963年)的部分内容,但极为重要的后期思想(1963年到1976年)则没有反映出来,这是全面、准确掌握毛泽东思想不可不注意的事。
  [92]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对科学哲学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范式”概念以及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的划分。他成为科学哲学中历史学派的开创者。受他的理论影响的主要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学者,这些学者急于要把自己的专业纳入一般科学的框架之中,而这种混合确实起着一定的作用。
  [93]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
  罗斯托的理论核心就是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五个阶段。但由于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从1800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的经济基础上,因此在应对后工业社会的情况时有着明显的不足。人口、贫困、发展、失业仍然是21世纪经济的大问题。从传统经济到现代化再到全球化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罗斯托的研究只不过为增长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开了一个头。
  [94]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到20世纪初,管理进入科学管理阶段。法约尔对管理给出一个框架,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广了科学管理原理所涉及的领域,为现代组织理论打下一个基础。他把组织比做有机体,对后来人是有启发意义的。正因为如此,他的理论不断得到批判、补充和发展。
  [95] 马尔库塞《一维的人》
  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学生运动,而被激进的学生们奉为精神导师的是3M:马克思、毛泽东和马尔库塞。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新变化,促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重新进行反思。《一维的人》正是马尔库塞在这方面成熟思考的产物。
  [96] 维科《新科学》
  维科是18世纪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先驱。由于当时的主流趋势是应用自然科学方法去研究一切现象,特别是心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但是维科第一个明确区分开自然科学与人文研究,并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这为比较文化人类学,比较历史语言学,比较历史美学,比较历史法理学等奠定基础。
  [97] 伏尔泰《老实人或乐观主义》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旗手。他的著作太多了,很难讲哪一个是他的代表作。不过有一类作品适合我们的需要,那就是哲理小说。似乎没什么其他作家写过这类作品。《老实人》的哲理相当简单,但在任何时代都碰到:不管是自然灾祸还是人为苦难,都和上帝无关。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和正义,努力与邪恶势力斗争,世界才能逐渐变得更为美好。
  [98] 卡内蒂《群众与权力》
  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是他一生体验与不断探索与思考的结果。全书以科学的精神研究了四大主题:群众、权力、死亡、转变,而且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历史上的确对群众心理学有过一些探讨,不过还没有什么理论研究。卡内提的独到之处在于把权力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他说:“幸存之际就是权力在握之际。”
  [99]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时至今日,心理学已经成为极为庞杂的学科体系。在20世纪中期,两个最大的学术派则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强调科学方法的行为主义学派。而马斯洛倡导了心理学研究的第三思潮,即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一思潮强调人有独立人格,有发展自身的潜能,能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这个概念就是马斯洛提出并且大大加以发挥的。
[100] 曹雪芹《红楼梦》
  《红楼梦》在中国影响极大,在世界上却影响很小。这种反差说明什么呢?《红楼梦》彻头彻尾的“中国味”。而这种中国味也许可以从中国诗词、中国书画、中国园林,甚至中国戏曲中体会一二,但《红楼梦》是全方位的。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
三、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
罗伯特.唐斯,是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伊利诺大学图书馆馆长。他曾写过一本书,名为《改变世界的书》。书中介绍了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现将这16本书向读书爱好者们推荐。
1.《君主论》 作者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意大利 )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里所阐述的君主统治和政治权术的理论,即“马基雅维利”主义,成了后世一切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的原理。
  2.《常识》 作者 托马斯.潘恩(英国)
  潘恩1737年1月29日出生在英国东部诺福克的一个平民家庭,后移居美国。1776年1月16日《常识》正式出版。《常识》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君主政体和殖民统治的本质。潘恩指出:“在英国,一个国王所能做的事情,往往不外卖官鬻爵和挑起战争。......英王乃是一个皇室野人,戴着王冠的强盗。”“殖民统治是一种不可容忍的罪恶。”
在“关于美国目前形势的断想”一章里,潘恩以激励人心的词句呼吁“美洲人民被暴虐统治者惨杀的已够多了。他们殷红的鲜血洒遍在大自然,发出呜咽的声调,仿佛在控诉、在号召:现在是应该采取独立运动的时候了!热爱人类的人们,敢于反对暴政和暴君的人们,请站到前面来!”
《常识》所引起的强烈反响是不寻常的。富兰克林读后非常激动,称之为“天才之作”。
乔治.特里维廉在《美国革命史》中写道:
“很难再找到一本象《常识》那样对革命进程产生如此直接、广泛、持久的影响的著作。......据世界各国报刊报道,《常识》引导着亿万人民投入争取独立的斗争,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人们怀念潘恩,视他为“美国独立之父”,人们纪念潘恩,是他首先提出“美利坚共和国”的国名,是他第一个宣称“美国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类的事业。”正如安德努.杰克逊所说的:
“潘恩不需要人工建造的纪念碑,在热爱自由和独立的人们心里早以矗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3.《国富论》作者 亚当.斯密(英国)
日《国富论》正式出版。《国富论》的内容不只局限于经济,它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小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J.A.R马里奥特曾对亚当.斯密作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他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象《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特征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4.《人口论》作者 托马斯.马尔萨斯(英国)
《人口论》于1798年以小册子的形式发表,约五万字。1803年该书第二版出版。《人口论》深入分析了贫困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很快成为与《 国富论》齐名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在关于托马斯的评论中是最公正和最典型的,他说:
“在从十八世纪至今的人类科学史上,马尔萨斯是与约翰.洛克、大卫.休莫、亚当.斯密、查尔斯.达尔文、威廉.佩利、詹姆斯.米尔、杰里米.边沁等人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不仅在感情上,而且在实质上,他属于伟人的行列.他的《人口论》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5.《不服从论》作者 亨利.大卫.索罗(美国)
亨利.大卫.索罗的《不服从论》的刊头词是:“最好的政府是根本不管事的政府。”
在《不服从论》中,索罗以犀利的笔触,通过对国家和政府性质的分析,抨击了不合理的纳税制度,揭露了罪恶的奴隶制和专制政体。
索罗认为,“政府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但是大多数政府有时却不是这样。”如美国政府,尽管它“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然而它实质上是“一个奴隶制政府”,并且要使之永久化。所以,公民的责任就是与政府的罪恶行径作斗争。他写道:
“如果号称是自由的庇护地的国家有六分之一的人民是奴隶,那么正直的人一定起来反抗,进行革命。”
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索罗的《不服从论》所体现的革命性是不言而喻的。后人称之为“十九世纪的革命宣言”,“新大陆上的有史以来最高昂的反抗学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的影响将波及全球。
6.《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 斯托夫人(哈里特.比切.斯托)(美国)
《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南北战争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862年,林肯总统在白宫接见斯托夫人,盛赞她“这位小妇人写了一部导致一场伟大战争的书”。著名作家查尔斯.萨姆纳则说:“要是没有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阿伯拉罕.林肯也就不可能当选为美国总统。”
7.《资本论》 作者 卡尔.马克思 (德国)
  1869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是用德文写的。它的第一卷英译本到1887年才问世。
  《资本论》从商品分析出发,提出了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理论。这是马克思的一大贡献。
  马克思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创立了辩证法。
  马克思的《资本论》发表一百多年来,世界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论》成了各国“工人阶级的圣经”。后人没有忘记马克思所建立的历史功绩。不同阶级、不同肤色、不同职业、不同国家的人们都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无产阶级引用恩格斯的话——“正如达尔文发现了生物界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是社会学的“达尔文”,经济学的“牛顿”。
  科学家巴曾虽然认为《资本论》“艰涩难读,结构松散”,也承认马克思的这本书是“一本杰作”,“体现了无产者的情感和要求”。
  理论家奈尔指出,马克思以《资本论》的成就证明了他是“无产者斗争的象征和领袖”。
  另一较典型的评价是弗里霍夫博士作出的:
  “这位自己曾经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伟人给世界带来了消灭贫困的希望,他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现代的人们的思想——我认为,这就是马克思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8.《海军战略论》作者 阿弗雷德.马汉(美国)
 1890年马汉出版了传世之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年——1783年》——亦称《海军战略论》。
这部使马汉名扬海外的书实质上是一部记述从十七世纪中叶至拿破仑战争结束之间英国海权的建立和扩张的历史。马汉强调指出,无论什么国家,若要想在世界事务中起重要作用就一定要控制海权,“海权是统治世界的决定因素”。而要能控制海权,就必须具备六方面的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领土、人口、民族素质和政府机制。因此,马汉认为,“一部海权史实际上是一部国民政治军事史。”
《海军战略论》1890年一出版很快就风靡遐迩,陆续被译成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各国的文字,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世界畅销书之一。
无疑,《海军战略论》的出版不仅总结了历史上海权的演变,而且顺应了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的扩张的需要。马汉的名声随着《海军战略论》也愈发大振。
“谁控制住海洋,谁就统治了世界。”马汉这句名言在两次世界大战得到了证实。他的《海军战略论》与其他代表著作——《海权对法国革命的影响,1793——1812》以及《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等标志着世界军事学和历史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一位美国评论家说:“没人象马汉那样直接、深刻地影响了海权说如此众多的国家的对外政策。”一位法国海军战略家则认为:“马汉的海权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
9.《地缘政治论》作者 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
“谁统治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区;
谁统治心脏地区,谁就控制了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的这一段名言是对地缘政治学的集中概括。
在马汉的《海军战略论》问世后的十四年,即1904年,麦金德发表了《地缘政治论》。该书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海军战略论》的基本思想,对世界历史的进程同样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我的奋斗》作者 阿道夫.希特勒(德国)
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问世于1925年。该书日后成了第三帝国的蓝图,有人称《我的奋斗》是“当代蛊惑人心之杰作”,“二十世纪绝灭人性的罪行录”,这是十分确切的。
希特勒认为,一切生命都是一场永恒的斗争,世界只不过是个适者生存、强者统治的丛林,“一个弱食强肉、优胜劣败的世界”。德国要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地球的主人”,就首先“必须对法国来一次最后的总算帐,......一场最后的决战。......德国实际上不过是把消灭法国当作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是在将来能够为我国人民在其他地方进行扩张。”
关于未来纳粹国家的性质,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指出第三帝国将实施“领袖统治原则”,即实行独裁统治,在这个国家里要确立元首——希特勒本人——的绝对权力,在元首周围是一批承上启下的较为次要的领袖人物。希特勒认为,这个“新式国家要以人种为基础”,而最优人种就是亚利安人。
此外,为了达到他自己的狂妄野心,希特勒提出必须使用三种方法:宣传、外交和武力。而纳粹党最有效的宣传手段便是“必须玩耍手法,学会说谎”。希特勒的名言是“把天堂说成地狱,把地狱说成天堂”,“谎言越大,人们越是相信”。
总之,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大肆渲染可怕的“生存空间论”和“种族优越论”,发泄对犹太人、对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刻骨仇恨,在该书思想的影响下,德国走上了屠杀无辜(尤其是犹太人),穷兵黩武的道路。
历史学家诺曼.卡曾斯正确分析了《我的奋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后果的关系,他指出:
“《我的奋斗》是二十世纪的一本极其重要的书,它从1933年至二次大战结束一直主宰着纳粹第三帝国的政治,......《我的奋斗》里,每一个字,使一百二十五人丧失了生命;每一页,使四千七百人丧失了生命;每一章,平均使一百二十万人丧失了生命。”
11.《天体运行论》作者 尼古拉.哥白尼(波兰)
《天体运行论》是用拉丁文写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教皇保罗三世”,以求关心和保护。全书共分六册。第一分册是关于宇宙的概述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第二分册是关于总的行星的位置和天体运行的规律;其他四个分册详细地介绍了地球、月亮以及其他星球的运行情况、计算公式和图表等。
哥白尼的《日心论》是对宗教神学宇宙观的致命打击。因为按照神学的观点,地球是上帝选定的宇宙中心,地球上的人类是上帝创造的,在地球、月亮、星星、太阳之外,则是上帝的天国。“日心说”显然是与之针锋相对的,因此,当时保守的封建势力和宗教势力对哥白尼的进步学说大为震惊,并立即对哥白尼发动了激烈的舆论围攻。
反动教会对哥白尼的仇恨还反映在它们对布鲁诺和伽利略的残酷迫害上。布鲁诺由于提出多太阳系和宇宙无限的思想,被罗马教会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伽利略也由于坚持哥白尼学说被判处终身监禁,他是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考察天文学的科学家,在严刑拷打的审讯面前,他拒绝下跪谴责哥白尼的“日心说”,表现令人赞叹的斗争精神。
哥白尼对这一切 似乎早有预料,他在《天体运行论》的序里就以大无畏的气概宣称:
“对数学一窍不通的无聊的空谈家会摘引《圣经》的章句,加以曲解来对我的著作进行非难和攻击,对这种意见,我决不予于理睬,我鄙视他们!”
漫长的历史是最好的见证,它向人们证明,哥白尼的影响是划时代的,他的科学地位是永恒的——他的“日心说”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基础。
诗人歌德盛赞说:“在所有人类发现中,就其影响而言,没有任何学说能超过哥白尼的学说。”
美国科学家万尼瓦尔.布什认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标志着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哈罗德.尤里评论说:“哥白尼的新学说——'日心说’经受了整整几个世纪的考验,他创立的科学新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关于人类生活的认识。”
著名天文学家哈伦.斯坦逊怀着敬意地说:“要在众多的对历史上的科学进步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选出最优秀的往往是极困难的事。然而,如果要我列举三位最伟大的科学家,我就会毫不迟疑地选哥白尼、牛顿、和达尔文。这三个人有着共同特征:想象力、天才、独创精神。但在这三方面,我觉得哥白尼是最突出的。没有他所奠定的现代天文学理论,牛顿就不可能建立万有引力定律,没有他为变革的思想鸣锣开道,达尔文的进化论就不可能深入到人们的认识中去。”
恩格斯则更加精辟地对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作了如下概述: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象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的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12.《血液循环论》作者 威廉.哈维(英国)
1628年哈维在法兰克福正式出版的《心血循环运动论》,又称,《血液循环论》,全书共72页,是用拉丁文写的。
哈维在该书的序中写道:
“我信奉不是从书本,不是从哲学家的观点,而是从自然结构里学习和讲授解剖学。”
以这一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哈维批驳了有关心脏、动脉、静脉和血液等流行的错误观点,论证了自己的血液大循环理论。
哈维于日病逝,享年八十岁,他一生未生育子女,没有给自己留下后代,却给人类留下了无价之宝——《血液循环论》。
13.《数学原理》作者 伊萨克.牛顿(英国)
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科学发展的书籍中有一本特别令人注目,那就是牛顿的《数学原理》。《数学原理》的全名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从理论上对前人和同时代人(包括牛顿本人)的科学成果作了总结,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于1687年问世。全书共有三分册。第一分册是关于广袤宇宙里的行星运行理论,这部分内容奠定了现代数学物理、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第二分册批评了旧时的宇宙涡流理论,牛顿从科学实验和数学理论角度证明“涡流理论是完全违背天文的事实的”。第三分册是关于“世界体系”,在这一分册里,牛顿系统地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在天文学的实际应用。
《数学原理》出版后,人们普遍感到这是一本艰涩难懂索然寡味的书,就象他本人难以理解一样。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请牛顿开一书单以弄懂书中复杂的数学问题。牛顿立即开了一个书目,那位哲学家一看就感慨地说:“光看这个初步书目,就要拼上我大半条老命。”可牛顿却解释说,他的这本书并不深奥。“我的学说,既使对于不熟悉高等数学的人来说,也还在他们智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因为这本书仅仅涉及到有关物质的那些简单原则。”当有人批评说,在他的书里,宇宙被说成是一个“没有计划、没有智慧、没有生气的世界”时,牛顿明确地回答:
“宇宙的设计如此美丽,设计所依照的法则如此和谐,......这个事实本身就必须以神圣、智慧——造物者之手——的存在为先决条件。”
牛顿本人认为,他的力学三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是在继承刻卜列、伽利略、惠更斯、胡克、哈雷等科学巨匠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如果我比别人看得稍微远些,”牛顿说,“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
牛顿和他的《数学原理》在人类科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代数学、力学、物理学、天文学即是从牛顿开始创立的。世人称十七世纪为牛顿的“数学世纪”,牛顿的“数学世纪”为十八世纪的“化学世纪”和十九世纪的“生物世纪”奠定了基础。无怪乎世界科学家们对牛顿的《数学原理》给以了极高的评价:
同时代的著名数学家拉普勒斯和拉革兰奇认为牛顿是“最伟大的天才”,《数学原理》是“最天才的著作”;
当代数学物理先驱博茨曼称该书是“第一部最伟大的理论物理专著”;
著名天文学家说,《数学原理》是有史以来最罕见的天文物理学巨著;
科学家兰格称它为“稀世之宝”,“为机械哲学的研究提供真正的源泉”;
科学家麦克默里说:《数学原理》打破原天体运动的神秘,结束了以前研究中的混乱,给科学“带来了秩序和体系”。
爱因斯坦在谈到牛顿和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
“自然在他面前好象是一本书,他毫不费力地遨游其中,......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集艺术家、试验者、机械师和理论家于一身。”
牛顿是这样来总结自己的一生的:
“我不知道我在世界面前成了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仿佛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生长在海滩边的男孩,寻觅着光滑的卵石和奇异的贝壳,而在我的面前展现的是一片无边的真理的海洋,还有待于我去涉足和探索。”
14.《物种起源》作者 查理.达尔文(英国)
1859年达尔文完成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当年12月24日伦敦约翰.默里出版公司正式出版问世。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新的科学的物种进化论的正式问世。正如达尔文所说的:“人类的起源和历史将会得到科学的阐述。”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集中在该书的前四章里。达尔文用大量的事实和丰富的材料说明生物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变异的基本原因是生活条件的改变;生物不仅有变异性,而且有遗传性。“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基础;人类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培养产生许多新的物种;在自然界,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而产生,“自然选择”则通过生存竞争而实现;“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崭新的思想体系震动了世界,它象射向旧学说的“火焰”,使宗教迷信的种种邪说原形毕露,它象一束“闪电”,在“上帝创世说”统治的世界里炸开。理所当然,教会势力马上群起而攻之,视之为洪水猛兽。据说,教会列举的达尔文的最大罪状就是,他指出人是由猿变来的,若达尔文的这一观点为世人所接受,《圣经》的“上帝创世说”就会动摇,那是不堪设想的。甚至连达尔文的母校图书馆内也禁止师生借阅《物种起源》。
然而,以英国的赫胥黎、德国的海克、法国的左拉和美国的爱沙.葛雷等为首的进步学者和正直的科学家挺身而出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生在1860年6月底的牛津论战在人类科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虽然达尔文本人由于健康原因未能直接参加这场论战,但赫胥黎等人却以演讲会、读书会、辩论会以及写科普文章等形式,迎接挑战,终于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
著名学者.艾尔伍德总结地指出:“达尔文的著作对人类的思想发展诸方面,特别是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人类科学史上的最高荣誉非他莫属。”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达尔文的学说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860年,马克思读了《物种起源》以后,在给恩格斯的信中称这本书“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恩格斯也指出,是达尔文“首先发现了我们星球上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肯定达尔文学说的功绩的同时,也分析了其中的严重缺陷。如过分夸大了动植物界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作用,视其为物种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又如,达尔文否定自然界存在“飞跃”,只承认缓慢地进化等。
15.《梦的解析》作者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
1900年《梦的解析》(又译&释梦&)出版。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把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本能、自我、超自我。
第一层次特别强调性本能,这种本能近于原始动物状态,是潜意识的,遗传性的是人在出生时就具有的一种本能意识,同时也带有盲目性、残忍性,为了达到目的,追求欢快,一个人可不择手段,不顾后果。
第二层次的自我受到现实原则的制约,要求人们清醒地认识周围世界。弗洛伊德说:“自我即是本能的无理要求和外部世界的抑制因素之间的协调者。”它可以帮助使人的本能不断适应外界环境。
第三层次是超自我。这种超越自我的境界强调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以达到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最高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假如上述三个层次处于和谐状态,一个人便觉得合群,愉快;反之,他就感到孤独、忧郁。
日弗洛伊德因患口腔癌逝世。伦敦为弗洛伊德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著名科学家A.G.坦斯利在为英国皇家学会撰写的讣告里是这样评价弗洛伊德的理论贡献的:
“只要我们想起,弗洛伊德是在探索一个前人从未触及过的领域——人类思维的领域,并且他的理论由于这个领域长期视为的禁区而被人忽视,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弗洛伊德的理论具有多么伟大的变革意义。”
16.《相对论》 作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
1914年,爱因斯坦被聘为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同时还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没有使爱因斯坦中断对广义相对论的研究。这样,他从1905年到1915年用了十年时间,终于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实现了物理学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的一次飞跃。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着重研究了推动宇宙间星球、彗星、流星和银河运动的“神秘力量”,它给牛顿以来的引力和光理论带来根本性变革。牛顿认为,引力仅是“一种力量”。但爱因斯坦证明,围绕一个星球或其他天体的外层空间整个儿是一个引力场,就象一个磁体周围的磁场一样;无数个天体,如太阳或恒星都是被巨大的引力场所包围。广义相对论不仅对地球和月亮的引力,而且也对离太阳最近的水星的不规则运动作出了科学的解释。爱因斯坦还指出,物质存在的空间是不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弯曲的程度(曲率)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分布情况,空间曲率体现为引力场强度。
1919年5月,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提出几年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组织对日全食的观察,所摄照片令人信服地显示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光线在射透太阳引力场时是曲折行进的;宇宙两点之间最短距离不是直线;时间是相对的,时间测量因速度而异;时间与高度、长度、宽度一起构成物体的四大要素。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结构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在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著名物理学家班纳希.霍夫曼认为广义相对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爱因斯坦跻身于牛顿、阿基米德等科学巨匠的行列”。同年11月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在伦敦联合召开会议,听取日全食观测小组的研究报告。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教授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许是最伟大的成就。......这不是仅仅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一个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
爱因斯坦因病医治无效于日然辞世。临终前,他嘱咐家人,不举行葬礼,不埋入坟墓,不建立纪念碑。他的逝世震撼了世界,唁电和唁函从各地飞往普林斯顿。各国报刊登出大幅讣告,出版纪念专辑,以表达对这位科学伟人的哀悼。有的刊物重新刊出法国物理学家郎兹丸在1931年说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段话:
“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具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可以肯定地说,他的伟大能与牛顿相比,按照我的看法,他也许比牛顿更加伟大,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加深刻地进入了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
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无数科学家深深地怀念他,正沿着他开拓的道路前进。最近,保罗.奥赫塞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对爱因斯坦学说的历史作用,用'影响'一词是远远不够的,他提出的理论是'变革性的'。原子时代产生于他的学说,他将把人类引导至何处,我们无法预测,但我们知道,他是我们这一世纪最伟
(四)影响世界的十本书
回忆往往和新的开始相伴相生,尤其在我们刚刚过去的一百年里,人类的历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回顾的冲动也强烈得让人难以拒绝。今天,我们按照不同的年代,回首20世纪的部分有影响的著作,它们或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意义,或切中了当年的时代脉搏。也许,同时代的巨作我们无法一一论及,好在我们的回眸重在展示而非比较,毕竟,在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难以忘怀的经典。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选择仅限于国外作品,而对于中国人而言,许多国内的著作同样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1、1900年至1909年,闯入神秘的世界 ——《梦的解析》
“我若不能让天上的神低头,也要使地下的魔鬼让路。”
——《梦的解析》中引用维吉尔的名言
20世纪是人类生活变幻最为剧烈的时代,然而,在最初的时刻,刚刚进入新世纪的世界依旧沉浸在一种舒缓、宁静的生活中。天空中没有飞机的轰鸣,都市里也没有汽车的喧嚣,没有任何迹象表明,20世纪人类的生活会有多大改变。在辚辚的马车声中,人类享受着最后的宁静。
然而,这种宁静很快就被打破。1900年,一本书遭到了人们最为猛烈的批评,人们带着鄙夷的神情、用近乎刻薄的语言谈论着它和它的作者,尽管该书在出版后的最初几年里只售出了几百本。这就是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和他的《梦的解析》面临的最初命运。弗洛伊德公开承认,他的思想“肯定使人们厌恶”,但他仍然自信地坚持:该书有“精神分析和每个研究者必须接受的观点并从中寻求其训练手段的最可靠的基础”。
这本书原本计划于1899年出版,但是,一位颇富眼光的出版商看出了此书的价值,将它的出版定在具有纪念意义的1900年。《梦的解析》之所以广受非议,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更多地将目光集中于书中关于“性”的论述上。《梦的解析》着重探讨了“性”对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无疑触及到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俄狄浦斯情结”这样的结论,显然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无法容忍。
然而,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梦的解析》作为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之作,其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对“性”的惊世骇俗的探讨,而恰恰是那些关于梦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引导人们推开“梦”这扇大门,第一次真正走进人类深藏的内心世界,发现无法被意识所控制的潜意识,竟然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心理内容和巨大的创造力。弗洛伊德用一种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从更深的层次上阐述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有人评价说,尽管在弗洛伊德之前,潜意识问题就已若隐若现地在一些作品中流露,但就像利夫和布伦丹曾触及到美洲海岸一样,只有弗洛伊德证明了潜意识确实存在,并对其丰富多彩和惊恐可怖加以揭示,是这个领域的哥伦布。
弗洛伊德对20世纪人类的焦虑和梦魇从人性上进行了探讨,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成为20世纪最流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哲学上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的重要渊源,今天,在超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抽象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巨大影响。
2、1910年至1919年,靠推论创造奇迹——《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
“E=mc2”    ——爱因斯坦
1905年,一位供职于瑞士国家专利局、名叫爱因斯坦的26岁德国人,在德国科学杂志《物理年报》上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其中《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根本有别于传统观念的空间、时间理论,而在当时,它只在德国引起了一些反响,并没有得到其他绝大多数物理学家的注意。今天,人们评价说,这3篇论文代表了世界理论物理学方面最重要的成就,即使作者此前从未写过一个字,仅凭这三篇文章也足以成为伟人。爱因斯坦成了“天才”的代名词。
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中,爱因斯坦一改以往人们头脑中的观念,论证了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只有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光速是个常数。爱因斯坦证明,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其长度就会减小,质量就会增加,时间就会放慢。由此推论,假如物体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时,其长度为0,质量不会再增加,而且时间也就停止了。
爱因斯坦根据这种不可能性得出了一个结论:任何物体都不会以光速和超过光速运动。这项被称为“相对论”的理论弥补了牛顿物理学长达两个世纪的不足,爱因斯坦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创立了新的四维宇宙空间的学说。
1916年,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完成了他对牛顿物理学的修正。这一次,爱因斯坦把“物质”的概念引入了他的相对论中,他认为,物质也是空间的一种属性,同样与时间密不可分。
广义相对论在全球科学界引起了震动,质疑也接踵而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全是靠个人的非凡智慧完成的纯理论探索,他所有的假说都不是源于观察,而是来自推测,能够验证它的实验非常之少。为此,有人甚至感慨:“广义相对论是何等美丽的理论,可是实验却少到令人羞愧”。有人则说,广义相对论是理论物理学家的天堂,实验物理学家的地狱。
相对于那些终其一生而不被承认的伟大天才而言,爱因斯坦是幸运的。依据相对论,爱因斯坦预言,当一束光线通过太阳表面时,它的弯曲程度将是牛顿力学及其所解释的弯曲程度的两倍。在相对论提出后仅3年,在1919年出现的一次日食中,他的假说便得到验证,这使广义相对论顷刻间闻名于世。
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空观的认知,带来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相对论显然是一个艰深的理论,但爱因斯坦却一直没有放弃将它介绍给普通大众的努力。
从1916年开始,爱因斯坦就不断对一本浅说相对论的小册子进行修订、再版,直至其去世前3年。在这本小册子中,很少涉及到数学和科学引证。文章的逻辑性自然而完美,“好像有谁已经给作者看过宇宙的运行过程,而他只是把所看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人们不由得这样惊叹。
相对论被认为是“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其中人们最熟悉的著名公式,E=mc2,为人类掌握核技术打下了理论基础。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他一直被公认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
3、1920年至1929年,因思考而更迷惘 ——《太阳照样升起》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欧内斯特·海明威
20年代的世界,刚刚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残酷的战争,使世界变得满目疮痍,留在人类心中的创伤更是久久不能平复。仿佛是一个不变的规律:战争能使人意识到和平年代不被珍惜的东西,而战后留给人们的则往往是精神的幻灭。
尽管,20年代的世界经济并没有很快从战争中恢复过来,但参加过这场战争的青年人却沉溺在享乐之中。战争的恐怖和对自己理想的背叛,使整整一代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因此,当1926年,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出版后,“迷惘的一代”这一称呼迅速被人们接受,这部小说被奉为青年人的《圣经》。使用海明威式的简短而厌世的语言成了人们交谈的时尚,而那种粗犷而敏感的叙事风格,同样为人们所喜爱。
“迷惘的一代”缘自小说的前言,是作者从著名女作家格特鲁德·施泰因那里借用来的。客观地评价,是《太阳照样升起》,使海明威成为国际文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但它绝不是作者最好的小说。
但是,它却是作者最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脉搏的作品。作为一位自传性很强的作家,海明威本身就是那些在战争严重摧残的道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中的一员。他参加过那场令人刻骨铭心的战争,他目睹了军功章在战后市场上被廉价出售,他身边的年轻人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这使海明威更加迷惘痛心。
《太阳照样升起》的原型是作者所处的包括作家、艺术家和需求刺激的社会名流的圈子。但它却写出了普通大众的真实的生存状态。
他笔下的人物,无法投身于任何伟大的事业,而只能在英勇的、壮美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场景中寻求生存的意义。
“迷惘的一代”并非浑沌的一代,正因为思考,才会迷惘。纵观海明威一生作品中创造的主人公,也经历了一个由迷惘空虚到勇敢抗争的过程。事实上,“迷惘的一代”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十几年后,又投身到了为正义和生存而战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太阳照样升起》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了时代精神,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时至今日,读者仍然会被其中蕴含的苍凉所打动。
4、1930年至1939年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挣脱漩涡的方舟
“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的增加,没有其所得增加得那么多。”
——J.M.凯恩斯
1929年,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西方,使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严重的萧条和失业的漩涡之中,股市的崩溃,使人们终生的积蓄在顷刻间化为乌有。但是,经济学家们仍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任何干预都是有害的。因此,在最初的几年,西方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种袖手旁观的态度,甚至坚信“繁荣近在咫尺”。
危机一发而不可收,1933年,西方国家的失业人口已达3千万,是1929年的5倍多。对于普通人而言,30年代初,找到一份工作,是最为迫切的一件事。人们在问:这场大萧条何时能够终结,怎样才能制止经济衰退?
在苦苦的期待之中,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终于为挽救资本主义经济开出了“药方”。在书中,凯恩斯对各国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凯恩斯断言,市场不是万能的。在对大萧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后,凯恩斯提出了一国总产量和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理论。
他认为,增加资本的关键是增加需求,而这需要依靠大量、稳定的就业。失业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对企业生产产品的需求不断减少,导致资本家不再增加投资,而引发就业减少,造成工人失业。消除失业的办法,在于实行国家干预。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实现市场调节时,国家必须使用财政政策,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以便扩大内需。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西方经济学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迅速被各国广泛采纳。凯恩斯甚至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有人说:“如果不读凯恩斯的著作,就没有资格谈论经济学。”事实证明,凯恩斯的经济学观点不但避免了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所遭受灭顶之灾,而且在高经济增长、低失业率的五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及其衍生的宏观经济理论,被惊人地证明富有成效。
作为现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通论》在西方同《物种起源》和《资本论》相提并论,直至今天,它仍在为西方经济学提供着学术源泉。
5、1940年至1949年,存在着并自由着 ——《存在与虚无》
“我的位置将不是一个聚焦点,而是一个出发点。” ——让-保罗·萨特
战争,再度降临世界。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灾难,远非前一次世界大战所能比拟。人类再度面对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目睹一个个人为的惨剧。同时,本世纪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信仰危机和科学危机同时降临在世界。人类的出路在哪里?曾经历过“一战”洗礼的人们不再迷惘,在各种幻想破灭的信仰废墟上,他们渴望找到人存在的真谛。
1943年,法国思想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书,树立起存在主义的大旗,号召人们在危机中寻求自由和光明。从30年代起,萨特就被认为是一个社会的反抗者,一个“不断地以个人的名义和人们自由的名义向现代世界提出抗议,想恢复人的价值”的哲学家。
萨特的思想一生都在变化,但“人”和“自由”一直是他理论的出发点。在萨特看来,人之所以比物高贵,就是因为人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萨特说出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心理感受:世界令人失望,人生充满荒谬。但萨特并不因此绝望。他告诉人们,人类的希望在于,用自己的行动反抗荒诞的世界。因为人是自由的,人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没有上帝,没有任何超人的力量,更没有任何他人能改变你的命运。人是成为英雄还是成为懦夫,全靠你自己去选择。每个人都应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为自己的生活创造独特的价值。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以人为中心,号召人们在无法改变的情境下,通过自由选择不断创造自己的存在,承担自由的重负,对自己、对整个世界承担责任。这种哲学引起了饱受战争创伤、目睹人性惨遭践踏的迷惘的一代的强烈共鸣。成千上万的青年人自封为“存在主义者”,身穿“存在主义服装”,过“存在主义人生”。人们在咖啡馆里谈论存在主义、在剧院里观看存在主义。此前,还没有一种哲学思潮能够如此深入人心,存在主义运动从哲学和文学运动,扩展成了一场群众运动。
6、1950年至1959年,迷狂中寻求解脱 ——《在路上》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骚动喧哗,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无法平静。”
——杰克·凯鲁亚克
50年代,无论是二战中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在忙于医治战争的创伤,经过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阶段,但是,与生活的安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们精神状态的极度紧张。战争的阴影依旧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麦卡锡主义疯狂的反共闹剧,使许多人无辜受害,也使人无法表达自己对公共生活的看法。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种个性压抑的气氛中。循规蹈矩但近乎麻木的生活与战后整个西方世界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绘本馆新书介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