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内涵中是不是有很多后人牵强附会和穿凿附会的东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ced1-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读 琴 :古 琴 的 前 世 今 生
我的图书馆
读 琴 :古 琴 的 前 世 今 生
文化高度: 国不可无琴,士不可撤琴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中国唯一一种因“非遗”的世界地位而重新受到社会关注的乐器。就连很多知识精英,也是在近些年来才恍悟到,原来我们民族还有如此神秘而古老的一架乐器,造型简单,气韵古朴,铮铮的琴音流淌着高贵。 其实古琴得到世界认可远不是这几年的事。早在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名为“旅行者2号”的探测飞船,其中携带着一张喷金唱片,收录了最能代表地球生命的音乐。在这张容量有限的“地球之音”中,有一首乐曲就是由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至今,古琴奏出的浩浩流水之势,还在宇宙间回荡,代表着人类的友好与文明,寻找其他可能存在的未知生命。
再往前看,古琴的地位从4000多年前它诞生之时就已确立了。许多古代典籍都说:舜作五弦之琴,歌《南风》而天下治。也就是,舜发明了最早的古琴,用以治化天下。这当然有古人想象的成分,但是,无论古琴是否真由尧舜这样的君主所制,至少古人的观点可以说明,在传统意识里,具有崇高而神圣文化内涵的古琴,是只有先王圣主这样的伟大人物才能匹配它的出身。“天下治”所传达的意义是,古琴在礼乐社会中,是教化民众、安顺天下的重要工具。至此,古琴已经不止是一件乐器,还是一件礼器,更一件能够影响到人灵魂层面的神器。
其实朴素地看,就是古琴具有修身养性、安和人心的力量,所以它才能在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统治阶层的精神所向、成为知识分子的修养标志。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并不绚丽的音色更能接近自然、更能呈现风骨,并不繁复的器形更能贴近天地、更能舒展美感。
所以古人说,琴有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虽然这种种音色上的要求在今天显得有些严苛和琐碎,但是这是一种审美格调的象征,如果不是有极大的文化内涵赋予了琴,如果不是有极高的传世意义寄予了琴,仅作为一件发声的乐器,古琴不可能引起人们如此细腻的关注和狂热的崇拜。
更准确地称呼古琴,应该只叫它“琴”。在西方乐器大规模传入中国以前,“琴”这个名称是专指古琴的。而文人四艺“琴棋书画”里排在首位的“琴”,指的也就是古琴。琴不可不知,它代表的是艺术的高度、品位的层次、文化的境界,所以古代士人,皆以操琴为荣。清朝雍正帝留下的画像中,就有他闲来抚琴的情景,可见,帝王为自己打造的传世形象,也要依靠古琴来提升荣光。
《礼记》有云:士无故不撤琴瑟。不能相离左右的陪伴,这是将琴上升到了道德高度,琴就像中国人提倡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等品德一样,是君子不可不修、不可须臾遗落的品质。 古琴,又称七弦琴,在古代,是四艺之首,是帝王之爱,是兴邦安国之礼乐文明,是天人合一之文化精魂。
士不可撤琴,国亦不可无琴。
唐·九霄环佩
为唐代雷威所制。琴为伏羲氏,杉木制成,木质松黄。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轸、雁足刻功精美。琴背池上阴刻篆书“九霄环佩”是为琴名。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古琴兴衰: 经冬复历春,幽兰谷外香
这样高的重视程度,让今人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想象。古琴曾经的这份至高无上,或许是被我们遗忘了太久了。 从何时开始失落了这份文明呢?清末民初,社会制度变迁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六艺”为系统的礼乐教育被西式学校的专业化教育所取代,传统民乐也被认为是落后腐朽的封建符号而遭排斥,音乐课程几乎全部设置为西乐内容,古琴就此失去了固有的土壤。而对传统乐器的偏见在文革时期达到顶峰,六、七十年代的古琴,已经沦落为“音乐化石”,频临灭亡。
但是,具有九德的七弦琴终究不会永远湮没在历史的一时错步里。八十年代后期,古琴长时间面临的严酷态势逐渐回暖,恢复发展古琴艺术的工作从此时一步步走向明朗。 而社会大众真正将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这一沉寂多时的艺术,还是古琴项目申报“非遗”成功之后。喜讯从国门外传来,国人才渐渐意识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失误,我们的教育缺失造成了多少文化资源的浪费!经“非遗”的春风一度,各类古琴事业如雨后春笋不知不觉遍布在大地各处。
2010年上映的史诗电影《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成为那个冬天里一部文化气息和历史意味远远超过了商业味道的影片。影片的主题曲名为《幽兰操》,邀请了王菲在归隐歌坛多年后倾情献唱。而这首古风卓然的歌曲就来自于古琴。现存最古老的以文字谱方式记录的古琴曲,名为《幽兰》,也称作《猗兰操》等,是传自公元589年的卷子谱。更相传,《幽兰》这首琴曲最早是孔子所作的,喻指君子如兰。
《幽兰》的文字谱,经近百年来众多琴家的打谱发掘,已经整理为现在通用的古琴简字谱,配以五线谱的标记,使之得以为琴者共学。幽兰的情操,在七弦间缓缓盛开,幽幽其芳。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幽兰》由深谷少人闻,走向众香拱之的光明,正如古琴从沉默于社会变革的背后,走向文化盛世的前台。
古琴的春天就这样施施然地到来了,虽然它的归来历程还是缓慢而不易。但是,这是一朵被历史灾难验证了生命力的艺术奇葩,琴之光复,岂止是今天各种响亮的口号,它还将重新成为一种留在民族遗传中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不可忽略的文化符号。 琴曲《碣石调·幽兰》文字谱 四大名琴: 历史的云烟,永恒的极致
古琴最令人神往的时代、最辉煌卓越的成就,要说历史上的“四大名琴”。这四张琴的名字,今人听来也是响亮而熟悉的:“号钟”、“绕梁”、“绿绮”、“焦尾”,它们留下的故事,始终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记忆,直到今天。
“号钟”年代最早,是周代的名琴,琴名得自于这张琴的脾性。此琴音色洪亮,如钟声号角,响彻耳边,激荡人心。古琴的音量总体都是偏小偏弱的,这也是琴需要静心凝听的原因之一。但是“号钟”与众不同的嘹亮,嘹亮中又不改深情的基调,使这张琴青史留名。“号钟”曾一度流传于“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在众多的古琴收藏中,对这张琴尤为珍爱。他曾亲自操琴,令部下吹牛角相和,再起歌声苍凉相伴,奏出了一代雄主的历史沧桑,令闻者也潸然泪流。 “绕梁”琴的特色,从这个名字中就可以窥得,此琴必是余音悠悠,余韵绵绵,绕梁三日,仍如在耳,是音色特别细腻悠长的琴。这张琴最出名的主人、也是最后一位主人,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楚庄王得到“绕梁”后,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不绝的琴韵让他遗忘了朝纲,竟连续七天不曾上朝。王妃看到楚庄王废寝忘食的沉迷,十分焦急,便举出夏桀因酷爱“妹喜”之瑟而遭祸、商纣因流连靡靡之音而亡国的教训来加以规劝。楚庄王听后很是惭愧,他不是不能理解身为君主的责任,而是不能拒绝这样绝世的诱惑,于是,他便忍痛命人捶碎了此琴,彻彻底底断绝了再受诱惑的一切可能。传奇世间的“绕梁”琴从此绝响了,然而它的神韵如同它的名字一般,绕梁遗响至今日,留给我们无限的畅想。 “绿绮”琴的故事和它的名字一般充满温柔的浪漫。这张琴是西汉才子司马相如受赠于梁王的一把传世名琴,它真正大放异彩,就是得遇司马相如这个明主之后。这张琴内刻有铭文“桐梓合精”,本意是说,此琴是由桐木、梓木结合而成的精华。但是这个词,却在冥冥中预示着司马相如将通过这张“绿绮”喜结良缘的命运。
司马相如精湛的琴艺人所共知,一次,他到富豪卓王孙家做客,在座宾客热情邀请他当场抚琴。而此时,卓家素有才貌双全之名的千金,卓文君,也在帷帘之后听琴。司马相如于是七弦清弹,当众奏了一首《凤求凰》,用袅袅琴声向卓文君含蓄地求爱。卓文君亦雅善琴操,立即懂得了相如的爱意,也对这位声名远扬的才子倾心不已,两人当夜遂成连理。就这样,“绿绮”一曲凤飞求凰,求得美人芳心眷顾,求成一段千古佳话。 与前三张琴比,“焦尾”琴的不同凡响,早在这张琴尚未成形时就开始了。东汉的文学家、音乐家蔡邕,有一次路过火堆,听得有梧桐木在烈火中发出异样的声响,于是将这块木头从火中抢救出来,将它精心制成琴。而这张琴的音色果然不凡,只是琴尾尚留存着烧焦的痕迹,所以这张琴就命名为“焦尾”,从此名声鹊起。 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艺术高度的这“四大名琴”,在今天都已杳不可闻,它们在留给人无限向往后,就隐藏在了历史的烟云中。但是,人们对于制作和收藏精良古琴的追求从未改变,很多流传至今的老琴还在绽放异彩,又有很多的良琴在斫琴师的手下不断诞生。 唐·“大圣遗音”
相传为“神农式”,梧桐木斫,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寸许行草“大圣遗音”四字。造型浑厚优美,漆色摧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古朴,金徽玉轸,富丽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斫琴艺术: 化断木为妙音,赋器物以生命
古琴因为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它的寿命要远远高于其他乐器。至今,在我国可见的传世名琴中,年代最早的是一千多年前制成的唐琴,穿越千年的烟云,依然可以进行演奏,而且音色良好。这对于钢琴、古筝等乐器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所以,老琴在收藏界越来越受到追捧,价格也直线升高。2011年5月拍卖的唐琴“大圣遗音”,价格高达到1.15亿元。“亿元”古琴在市场上无独有偶的身价,让众多藏友渐渐心为之狂。 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在成为一种文化奢侈品。
这固然有收藏热带来的水涨船高的影响,但根本原因还是源自古琴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制作古琴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做“斫琴”,斫,是用刀斧劈砍的意思。因为古人是以斧砍木制琴,所以就把七弦琴由木成琴的过程称为斫琴。斫琴是综合了木工、漆工、美工、音乐、绘画、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水准之高,品质之精, 工艺之微,要求之严,共同成就着琴的传世万年,甚至是倾城之价。
斫琴的流程和讲究,让我们通过青年斫琴师徐波的讲述来走近。
一张完整的古琴,是经过了面板、底板、生漆、鹿角霜、弦、配件等材料的制作、加工程序而制成的,斫琴可大体概括为木工和漆工两部分。
开始木工前第一步就是选材。制作古琴所用的木料讲究要“轻、松、脆、滑”,大致有两种木料可用,即梧桐木和杉(sha一声)木。这两种木材较为松软,有利于振动发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桐木,指的是梧桐,而非现在随处可见的泡桐。梧桐因其树皮为青色,所以在古代叫做“青桐”,也就是传说中招引凤凰的梧桐树,花开黄色。而泡桐树皮为灰色,生长极为迅速,花开紫色。在传世名琴中,如唐代的“九霄环佩”、“太古遗音”,皆为梧桐木所制。而今梧桐木却已很难觅得。 唐代制琴非常出名的雷氏家族,在木料选材上独辟蹊径,选用了杉木,结果在历代评价中,杉木琴都胜于桐木琴。故而,近现代比较高档的古琴都是由老杉木制成。
木料选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木以老为贵,以老而不朽更为贵!不管桐木还是杉木,都以几百年的老木头(阳材)为妙,如古建筑的房梁、门板、门槛木、寺庙悬钟之木等。因老木头经过多年自然风化,本身已经失去了木性,所以制成琴身才比较稳定。古墓的棺椁(阴材),因长年埋于地下,终年吸收地气,阴气十足,故而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还阳”过程方可制琴。徐波先生在选材上,还是把“阳材”列为首选。 以上木材都是琴的面板用料,底板则选用老的梓木为佳。老梓木属阴,老杉木属阳,如此搭配才能阴阳调和。但如今梓木的材料也是非常匮乏的。 徐波先生感叹,近年来古木本就难觅,“材美”更是难上加难,故而能得一“材美”之琴实属不易 ! 徐波先生在剖制琴形
以上工作准备妥当,才正式进入了古琴的制作工作。首先是根据历史资料绘制琴形模板,画图需要有美术和绘画的功底。而后,依据绘制样式切割木材,就切割下的大致形状再进行精雕细琢,修整琴的弧面、凿腹等。做好的面板也需要再放置一段时间,让它经过一个四季,经历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可能产生的变化,以保证最终的成品琴不会在使用中产生变形、开裂等问题。
面板放置一年后,就可以“合琴”了,即将面板和底板胶合在一起。所以一张琴的形成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大概需要两至三年的时间。
徐波先生几乎都是采用“古法”制琴,他的每一步工序也全部都是手工化作业。这样精雕细琢出的精品,更接近古人斫琴的原汁原味。 进行到这里,一张琴的制作就基本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就是进入漆工部分。首先是先在木胎上刷一层生漆,也叫大漆。生漆是一种漆树上采集下来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天然生漆。等漆干透后,要用麻布包裹琴体,用来抑制声音和防止开裂。 下面又要进入漫长的“刮灰”过程,就是用鹿角霜、朱砂、八宝灰(金粉、玉石、翡翠、珊瑚、珍珠、玛瑙等多种宝石的碎屑)调和生漆制成灰胎刮在整张琴上,最终形成均匀平滑而有层次的琴面。一张琴需要刮20多道粗细不同的灰胎,待灰胎完全干透后进行再人工打磨。而打磨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琴体色彩因“不规律”产生的美感,又得兼顾琴面平滑无“砂音”,所以这也是一道极其需要经验和耐心的工序。 打磨平整光滑后,就可以为琴安装徽位、琴轸、雁足等配件。配件的选用,如岳山、龙龈、冠角、琴轸、雁足等部位,都应选择紫檀、黄花梨、红酸枝等名贵的木材,整套配件所选用的木纹风格也要保持一致。有的琴还采用金徽玉轸,那就更加价值不菲了。这些工作做好后,再反复刷漆打磨。 最后一步是相对来讲最有情趣的环节,即为琴刻字、上弦。至此,一张做工精良的古琴才算全部完成。 从如此复杂而严格的斫琴技艺中,我们可以看出,古琴,的的确确是凝聚着众多名贵材料的献身、凝聚着岁月河流的沉淀、凝聚着斫琴师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琴,不仅是有使用价值的乐器、有文化价值的艺术,更是具有收藏价值的人间精华。 古琴结构示意图 名家论琴: 修身养性,雅俗共赏
琴心在当代:
古琴一直都最以“修身养性”著称,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即中国琴会)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龚一先生,对此简单的论调并不满意。他认为,修身养性是所有艺术形态共有的功能,并不是古琴独有的特点。那么,为何千百年来,人们都要把心性的调和修养与古琴紧密联系在一起呢? 对此,龚一先生也给出了相对科学的解释。他说,古琴在所有乐器当中,总体弦长是最长的,为此,弦必须细、音必须低,弦长、弦细、音低这三个因素,就构成古琴琴弦的一大特点——震幅大。震幅大即余音长,如寺庙的钟声一样悠然长远。琴的状态,也就带动了人的状态,琴者与听者都在琴声的滋润中趋于安详、平和、自然。
古琴靠它的震动原理,引发了人体生理上振动频率的共通性,这便是琴能“修身养性”的物理原理。正因为如此,古琴修身养性的功效,才比其它乐器更加浓重。多年前,就有人将龚一先生弹奏的琴曲拿到美国,播放给重症患者听,而听者在琴声的安抚下,病痛减轻,身心趋于安详。 “和”是中国人最高的美学追求,当琴声与身心和,琴的福祉就不仅仅是取乐娱人的工具,它所奏响的,更是与生命气韵相连的祥泽。
琴派在当代:
从传统意义上讲,古琴的流派主要有九派,分别是:浙派、虞山派、广陵派、浦城派、蜀派、九嶷派、诸城派、梅庵派、岭南派。这九大琴派,表现风格、代表琴曲各有不同,是古琴艺术曾经繁荣灿烂在大江南北的结果。今人亦有以某某派传人自居者,但是大多都已名不副实,或者,根本无此必要。 龚一先生就明确指出,这些大多以地方命名的传统琴派,都是产生于封建社会,是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联络不畅而逐渐生成的各具地方特色的流派。而在当今社会,实在没有必要再沿用封建社会的意识了。
所谓流派,风格的不同才可称为派别,不是简单靠地理来划分的。不能说现在来自四川的琴友就要归属为蜀派、来自扬州的琴人就必得称为广陵派,这种僵硬的分类不仅错误,而且毫无意义。 龚一先生非常痛心很多人不懂派别的真谛、又要强硬按上派别之名的做法,他称,“这是做学问的悲哀。” 的确,在信息开放、资源共享的当今社会,派别之分大多早已融合在互通有无的交流中了。古琴带来的文化符号,让我们仅以琴为骄傲就足够了,不必再攀扯上某一流派的旗帜招摇。形成合力才是发展的趋势,文化力量的分散,只能是一种流失和浪费。 古琴家 龚一先生
琴礼在当代:
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因而操琴就伴随有很多的讲究。如在环境的选择上,就必须“地清境绝”,需要幽然雅致。而后沐浴更衣、涣手焚香,才能端坐于琴前,素手拨弦。其实,就是要通过外物的辅助与自身的调节,使身心达到神清气爽的状态,再静心抚琴。琴者心也,心正则琴声正,弹琴最忌心浮气躁。
琴把古人神秘的智慧和隐秘的祝福传到今人手里,我们是否也要把这些恭敬的礼仪都一起继承,当作对于古琴的谢礼呢?琴礼在今天该如何表达,中国琴会副会长、古琴家杨青先生,有他事分两面的看法。他提出,在表演场合,可以于奏琴前向古琴鞠躬行礼——拜琴,是对文化的敬重,对前人的感恩,也是借以唤起台下听众对琴的敬意,收敛玩闹之心,庄严对待我们的文明。
而在日常弹琴的时候,杨青先生则认为,古人极为讲究的香炉、琴桌等物,究其本质,也都是为古琴服务的,所以我们倒不必盲目崇古,甚至得形忘意、本末倒置。奏琴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端坐。端庄优雅的仪态,不是在台上刻意的表演,而是在平时积累的修养。静坐本身就是一种美,身心俱静,与琴对话的通道才能打开。
杨青先生曾形容说:“古琴在众多艺术形式中,是偏于宁静的形式。弹琴的姿态如同睡莲、如同瑜伽、如同佛像,身姿、眼神、手起手落,都是静中呈现出的美感。” 面对这样一门宁静的音乐艺术,最好的琴礼,就是心中的敬慕与静穆。
琴意在当代:
长期的隔阂,让古琴在今天的回归,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流于小众和高端的层面。但琴的文化意义,绝不是只属于社会的少部分人群。杨青先生明确表示:中国人在这个土地上,需要古琴。
悠久的历史就是古琴的存在理由,四千余年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看到了它实实在在的被一代又一代人割舍不断地需要着。细推其中缘由,杨青先生依然给出了形象的解释:古琴就像玉,是一种光而不耀的含蓄;而非宝石,张扬着刺目耀眼的光辉。而琴的这种温文尔雅、内敛润泽,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因此,它将不仅被古人广泛地热爱,也会在未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因为那遗传在骨子里的亲近,终将被我们慢慢体察到。
杨青先生弹古琴几十年,他常常感叹道:古琴之所以存在,是祖先有话要跟后人说,于是他们的语言就变成了琴谱。音乐是语言的延续,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的开始。
因此,古琴更像是一件怀旧乐器,在它的乐调里,有舒缓的情,有激昂的心,有泛黄的历史图卷,有说不尽的岁月沉沉。龚一先生也说,琴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件乐器,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艺术、历史的载体。
每个人心底都有怀古之幽思,古琴不仅满足着人们的深情诉求,还具有身量小、好携带、文化内涵丰富的种种优点,因此,它受到着不同领域人群的喜爱。琴不仅有国人关注,更有世界友人的着迷,不仅有社会倾心,更有宗教人士的挚爱。这是古琴的气场,它令投向它的人们,越来越深深地为它沉醉,与它为伴。
古琴能带来的一切益处,都不会拒绝有心人的投奔,因此,雅俗共赏,才是琴的终极意义。不吝七弦之美予众生,将是古琴不负历史重托,铮鸣在今天的文化使命。 古琴家杨青先生 九嶷琴社 分享与交流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查看官方帐号或搜微信公众帐号 ∣九嶷琴社或搜微信号∣szjiuyi 分享与推荐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古琴初探――试析中国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初探;――试析中国古琴的文化内涵;【摘要】中国琴文化历史悠久,其变革与发展和中国传;【关键词】中国古琴;移情;意境;气韵;1.绪论;1.1文献综述;古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其历;古琴的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意义同样深远;古琴之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与其形制及声乐品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古琴初探――试析中国古琴的文化内涵
――试析中国古琴的文化内涵
【摘要】中国琴文化历史悠久,其变革与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其音色和平清雅,而中国文人士大夫们则赋予其“和雅”、“清淡”的审美情趣、注重“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的深远意境。后来儒家又利用其作为进行社会教育的手段,更加提升了其人文的味道。古琴背后的文化内涵,已经超越音乐艺术本身而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通过研究古琴的文化内涵,探究古琴文化背后的人文思想,发掘其精髓,对如何继承和发扬古琴文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琴;移情;意境;气韵
1. 绪论 1.1文献综述 古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其历史久远,在孔子时期就已经盛行,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或创造者,有伏羲造琴、神农作琴、皇帝改琴等种种传说,而有关古琴最早的记载则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其中《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诗句,都很大程度上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一种在民间非常普遍、知名度相当高的乐器。 古琴的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意义同样深远。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当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立德的必经之路,古琴则因其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音乐品格被推崇,居于其他三者之上。 古琴之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与其形制及声乐品格有关,虽然后来人们忽略的单纯的音乐审美而将其作修身养性之用,但这正也是它的深厚文化内涵的来源。从制式上说,古琴最早依凤身而作,本有五弦,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周朝时期变为七弦,有一说法则为“七弦效法七星”;古琴琴面拱圆,底版平坦,则是应和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古琴因其特殊音乐品格而被历代文人士大夫所推崇,但是他们并非只关注于琴声和琴艺,而更多的是关注“弦外之音”以及自己内心的呼声、人与自然的融合以及琴声给他们带来的内心的震撼。
1.2研究框架 对于古琴文化内涵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古琴艺术与文人的关系以致古琴艺术与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对古琴以及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更深的思考,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现实的人生情感体验,并从中熔铸一定的思想感悟”的思想。另外,了解古琴文化也是我们重视、接近、学习、 2
发扬这一传统艺术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古琴的基本概况及其文化内涵两方面进行相关研究,从而更好的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
1.3术语说明 古琴:又称作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2. 正文 2.1基本概况 2.1.1古琴的历史与传说 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据《史记》所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纵观历代文献和上古传说,凡中国古代文明之初,属于各个不同时期的氏族领袖,几乎都与古琴的创始有关,概括起来有伏羲说、神农说、皇帝说、唐尧说、虞舜说等几种。 伏羲说:《礼记.曲礼》云:“伏栖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孝经》云:“伏羲造琴瑟,则其乐器渐于伏羲也。”《尔雅》云:“大琴谓之离,注或曰至五弦。释曰《琴操》曰伏羲作琴。” 神农说:汉桓谭《新论.琴道》云:“昔神农氏维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焉。” 虞舜说:《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尸子》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之薰兮,以解吾民之愠,是舜歌也。” 当然这些传说和记载,都带有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但从中也可以肯定琴的历史实在是相当悠久。 到了春秋时代,琴已经发展为可以独立弹奏的乐器,并且产生了很多高水平 的演奏家和许多动人的作品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更是有了伯牙、雍门周等杰出的琴家。 关于伯牙的传说:荀子《劝学篇》记载“昔者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伯牙弹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相传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无论是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表现“洋洋乎志在流水”,他的好友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从此再也不鼓琴了。这个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伯牙和自期也就成了知音的典范。
2.1.2古琴的形制与流派 汉代及其前后,琴制并不完全一致,从体量上说有大琴、中琴、小琴之分。到晋以后,其整体的样式造型才趋于稳定,造型优美,于稳静中透飘逸,华丽中显朴实。一般来说,最常见的琴式主要有伏羲式、灵机式、神农式、响泉式、凤 3
势式、连珠式、夫子式、列子式、伶官式、师旷式、亚额式、落霞式、蕉叶式、鹤鸣秋月式等等。这些式样在大同小异中追求自身独特的风格,区别大多反映在颈部和腰部内收的弧度大小等方面。 相对于形制的大同小异,由于地域、习俗、师承而产生的不同的古琴音乐风格之间则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其各种琴派中以南北琴派的区别最为明显:“北方气候凛冽,崇山峻岭,燕赵多慷慨之士,发为语言,亦爽直可喜;南方气候和煦,山水清嘉,人文温雅,发为音乐亦北刚而南柔也”。现代的琴派则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2.1.3古琴音乐的特色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2.2古琴文化内涵 2.2.1环境与移情――古琴文化的环境审美与体验 中华琴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广义上说,高度浓缩在“琴器―琴曲―琴艺―琴学―琴道―琴人”的整体结构之中;从狭义上说,具体表现在每一首琴曲的主题之中。 每一首琴曲都有一定的主题,譬如《庄周梦蝶》为“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而《酒狂》则为“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忘机》则为“列子海翁忘机,鸥鸟不飞之意”。既然主题如此的鲜明,那么基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弹奏环境的选择也必然别具匠心,于是夜、月、岩、涧、水、泉、瀑、花、草、鸟等富有诗意的环境都成了琴人们弹奏宣叙的最佳场所。在美妙的环境中,在超凡脱俗的情境之下,人的内心变得平和闲适,也更容易和环境结合为一,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境界。 情景交融从来就是中华民族这个诗性民族所擅长的,环境的审美是文人墨客士大夫们的强项,对生活及环境的现实体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所强调的。在绝妙的环境中,弹奏着美妙的琴音,将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其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人于自然的心灵沟通,知会宇宙浩然苍茫的深沉博大,倾心感会人世的境遇沧桑,使精神专一,达到审美的移情效果。
2.2.2意境与气韵 同所有中国传统文化一样,琴文化同样追求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有机融合。王夫之对“意境”可谓独得其奥妙,他在《古诗评选》卷五评谢灵 4
运《登上戍鼓山》中写道:
言情则于往来动止飘渺有无之中,得灵J而执之有象;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大无外而细无垠,落笔之先,匠意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
琴道之中,“琴境”即为琴道之意境,“弦外之音”成为了琴者表达自身感情的途径,而“弦外之音”也就成为了中国文人纷纷追索的话题。 “气韵”则和“意境”一样,成为评价艺术的一种规则和范式,甚至渗透到艺术创作主体的人格范式之中,达到“文如其人”的高度同构地步。对于古琴文化而言,亦是如此。所谓“会得五弦琴上意,水流云在已多时”,琴人无论是听琴,或者是弹琴,都遥想于神思之外,观“韵”而领略人生之“味”,对“味外之旨”进行体悟。
2.2.3儒、道与古琴文化 琴文化从在民间的普及到日益被士大夫所推崇,最终成为一种高雅艺术,士大夫和古琴的关系更加亲密,琴文化受不同思想的影响也在加深。儒道两家都重视古琴的“养心”,但两者的目的不同。 儒家利用琴文化进行“乐教”,强调通过“养心”而养人之德性,强调以琴养心之正,去除心中浮躁不平之气,使之归于平和,如范仲淹说“清静平和性与琴会”,朱熹说“养君中和之正性,禁而忿欲之邪心”等。但从“乐教”之得以被历代沿用,说明其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相当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其社会教育功能。相对于儒家之利用琴进行“乐教”,道家则更加强调以琴导气养神,使心通于自然之和,达到养生的目的。 两者比较而言,儒家注重教化作用,是以古琴束缚人的自由;而道家强调养生,重视对自然的追求,以其自娱性得到众人的推崇。从其相同点来说,两者都以“平和淡雅”为准则,都抑制感情重道轻艺,将古琴的修身养生之用居于其艺术作用之上,演奏技巧的好坏、水平的高低都不被重视。
2.2.4佛教与古琴文化 在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中,古琴文化不可避免的也与佛家有一定的冲突与相互借鉴。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强调“境”之所至,恍然而大悟,其所述精神与“意境”相通,但较“意境”更为深远。
2.3古琴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高山流水”的典故流传千载,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可以说,古琴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 但是目前来说,古琴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懂古琴的人本来就不多,在公众 5
场合演奏的机会也很少,加上古琴向来被人们视为是高雅的艺术,以致后继的学者越来越少,人们对古琴的熟悉程度也越来越低。当然,古琴界孤芳自赏的姿态也是古琴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 对于古琴的发展来说,我们要真正把握住琴的特质,发掘琴文化之精华而继承下来、弘扬开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那么中华古琴将会像几千年来一样绵延不绝、乘时而兴,为识者所重视、待因缘而光大。同时如何在坚持自身精华的基础上利用其他乐器的优点化为己用,运用更多的表现方式来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将古琴艺术“大众化”,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结论 古琴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成为文人 乃至帝皇将相的最爱,“君子无故不撤琴瑟”,成为文人的一种时尚。此外,琴还有“载道”和“言志”的功能,成为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伴侣,他们追求的并不是琴的外在之声,而是自己内心的满足。
琴的身上承载了太多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的思想都在琴文化中有所体现。它是中国传统士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将生活方式艺术化,艺术行为生活场景化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章华英.《古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易存国.《太音希声:中华古琴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贤之.《七弦味道:经典古琴故事》.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 [4]苗建华.《古琴美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5]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专业论文、39古琴等内容。 
 古琴调式浅析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古琴调式浅析古琴的调式是比较难懂又有点糊涂的,又是转调又是变宫, 又是外调又是侧弄,把人容易绕晕。原因是多方面...  古琴解说词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古琴的风骚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 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 3000 多年历史,...  古琴 阅读答案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古琴 阅读答案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 文化中的瑰宝。她以...  古琴文化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很好的作文素材 古琴文化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 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  选择古琴需要注意的方面_音乐_生活休闲。选择古琴需要注意的方面 选择古琴需要注意的方面古琴文化在国内越来越火,喜欢古琴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古琴...  我对初学古琴者容易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我对初学古琴者容易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赵承桥 一转眼学琴快两年了, 总的来说进度没有达到...  [古琴学习体会] 古琴学习体会 琴、棋、书、画,被称为文人四友,是古代文人墨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当今社 会,这几大特色因为熟知的人越来越少,更为它们蒙...  浅谈古琴文化与道北京科技大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 1302 张万林
[摘要]“乐先礼生,亦先礼坏,礼乐既亡,纪纲斯败。秦火烬余,乐惟琴在。 ”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琴的四个文化内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