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5·舞路桥儿童舞蹈培训学校校怎么样?

自吹第一 南昌舞维一体街舞培训机构被调查_原创_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 频道官网
 移动端
手机江西台手机APP
江西网络台微信公众平台
辣TV微信公众平台
  “南昌舞维一体街舞是江西街舞培训第一品牌?”3月15日,常跳街舞的南昌市民刘小姐在南昌爱购时尚广场休闲时看到南昌舞维一体街舞的宣传牌,质疑舞维一体街舞培训真的有这么好吗?
南昌舞维一体街舞培训机构大门紧闭。(记者陶望平 摄)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3月16日南昌讯(记者 陶望平 实习生 左明燕)&南昌舞维一体街舞是江西街舞培训第一品牌?&3月15日,常跳街舞的南昌市民刘小姐在南昌爱购时尚广场休闲时看到南昌舞维一体街舞的宣传牌,质疑舞维一体街舞培训真的有这么好吗?
南昌舞维一体街舞自吹&江西街舞培训第一品牌&
随后,江西网络台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北路300号的爱购时尚广场。当记者来到该广场4楼电梯口时,看到电梯口附近墙上的宣传框内挂着一张醒目的南昌舞维一体街舞宣传牌。记者看到,该宣传牌上&江西街舞培训第一品牌&的红色字体比较突出。  记者走进该街舞培训机构看到,里面设有多个健身功能室,但当天只有一名前台工作人员,并无学员。据该机构工作人员小孟称,该机构2014年就已开设,目前有200余名学员。  对于该机构为何对外宣称自己是&江西街舞培训第一品牌&一事,小孟称其只是打工的,此事需联系该店店长。小孟联系店长后,表示店长会赶来现场,但店长迟迟未现身。记者后来试图拨打店长电话了解此事,也未获接听。  3月16日,记者将这一情况通报给南昌市青山湖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湖坊分局。16日下午,记者同青山湖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湖坊分局执法人员来到现场时,发现该机构的玻璃门紧闭,而电梯口附近的宣传牌已撤掉。
记者同市场监管部门来调查时,宣传牌已被撤掉。
青山湖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湖坊分局万姓执法人员表示,舞维一体街舞的宣传违反了《广告法》关于&广告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的规定,&江西街舞培训第一品牌&触犯了法律的规定,属虚假宣传行为。&我们将责令该机构开办者到市场监管部门接受调查,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处理。&
对此事的进展,江西网络台记者将持续跟进报道。
猜你还想看:
在反腐败斗争中,去年南昌全市法院共审结职务犯罪案件136件218人,其中办了第一起外省正部级领导受贿案。南昌全市检察院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04件142人,严肃查办16名县(处)级领导干部。
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江西经济发展依然取得历史性突破。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GDP)为11568.57亿元,增速排位全国第五、中部第一。
被称为“万里茶道第一镇”的铅山县河口镇,是一段“看得见的历史”,站在河口镇明清古街的二堡街口,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要买钙片,对方向我推荐了‘康力士’牌的钙产品,并宣称是保健食品,可是我回家上网查询发现,保健食品外包装上应该有‘蓝帽子’标识。”7月10日,南昌市民李先生向今视网记者反映,他在昌盛大药房文教路店购买保健品时被忽悠了。
近日,江西南昌的包先生向本网记者反映称,2012年5月,他购买了力高国际城的四期楼盘一套商品房。2013年底验房时,包先生发现新房客厅外的露台不见了。对此,开发商表示,当时包先生购房时置业顾问的图纸不是所购房型图纸,所以针对包先生的情况开发商只能负责在原先的露台位置安装一个空调架。   平面图上的客厅外露台没了
4月1日,有网友爆料江西婺源2014油菜花旅游音乐节涉嫌虚假宣传,海报上所写的个别乐队、艺人不会参加此次音乐节。记者从婺源旅游局相关部门了解到,有乐队不参加演出是单方面撕毁协议,但随后此说法被乐队方否定。记者致电音乐节承办方了解点,两乐队不能参加音乐节是预算有限所致,宣传海报早已撤下。目前,主办方也已公开致歉。
4月1日,有网友爆料江西婺源2014油菜花旅游音乐节涉嫌虚假宣传,海报上所写的个别乐队、艺人不会参加此次音乐节。记者从婺源旅游局了解到,有乐队不参加演出是单方面撕毁协议,该局也因忙于服务旅游旺季而未及时澄清,向广大乐迷致歉。
新闻直通车
扫扫更好看
城市·娱乐
新媒体矩阵
合作·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舞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舞鬼
婺源因处婺江之源头而得名,位于江西东北部,与浙江、安徽交界,古时地处吴头楚尾。婺源建县于唐代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原属安徽省徽州管辖,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划归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境内峰峦叠嶂,峡谷纵横,属亚热带地区,森林覆盖率达81.5%。境内资源丰富,拥有红、黑、白、绿“四色”特产,即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砚中珍品龙尾砚、果中上品江湾雪梨和绿茶。婺源山水孕育了朱熹、江永、詹天佑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历代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中,有172部被选入《四库全书》。素有“书乡”、“茶乡”、“东南邹鲁”、“文公阙里”之美称,近年来又有“中国最美的乡村”之美誉。
婺源拥有很多明清徽派古建筑,拥有傩舞、徽剧、灯彩、地戏、茶道等各类民间文化艺术,其中尤以舞鬼最具地域特色。
婺源舞鬼俗称“鬼舞”。表演内容丰富,节目仪式繁多,有表现原始迎神驱鬼的《搭架》、《追王》节目和“开箱”、“封箱”、“教鬼”、“开光”,“收耗”等仪式;有反映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开天辟地》、《太阳射月》、《孟姜女送寒衣》等节目。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音乐伴奏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遵循舞止曲终的原则。动作丰富,多顺拐(艺人称为“一顺边”)、屈膝、下沉、含胸、挺腹,具有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的特点。婺源自古以来交通不便,因此舞鬼极少受外界影响,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
通过多年的调查,婺源舞鬼原有班社10余个,节目100多个,傩面具200多个。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及“文革”的影响,现存秋口镇长径村“驱傩神班”。该班社有演员19人、面具30余个(其中有4个原始木雕面具),可演节目24个。
舞鬼主要分布在龙山乡坑头村,镇头镇游山村,许村镇汾水村,秋口镇长径村、李坑村、金竹杭村,江湾镇江湾村、旃坑村、古蜀地村、栗木坑村,段莘乡庆源村,沱川乡理坑村、溪头村。
婺源舞鬼的“傩仪”是我国古代轻野间执戈扬盾和乐舞娱神中“祀宾誓师”、“封禅”、“会盟”、“驱魃求雨”、“方相驱傩”五大庆典之一。宋代伟大的理学家朱熹说“傩虽古礼,而近于戏”。婺源舞鬼既保留了原始的“迎神驱鬼”、“祈福禳灾”等仪式,又有众多的娱人节目,深受群众喜爱,满足了农村群众娱神娱人的节日文化需求,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婺源舞鬼的古朴舞蹈风格和众多表演节目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婺源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文化综合性表演艺术的典型代表,素有“活化石”之称,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青睐。婺源舞鬼曾于1953年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丞相操兵》等四个节目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婺源舞鬼的艺能》和有关资料载入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国汉民族的假面剧》舞鬼专著中。2005年6月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中外傩艺术展演”,荣获金奖和优秀表演奖。
婺源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里的土著山民属三苗族。尧、舜、禹时代,三苗族受到华夏族的多次征伐,逐渐衰落。夏朝后期,三苗族中一支号称“越”的部族开始兴盛起来。婺源属古越族繁衍之地,“舞徊”就有古越遗风。秦始皇统一岭南(公元前214年)后,旨在“驱鬼逐疫”的中原傩仪开始传入素有“信鬼”之俗的百越民间。因此,“婺源舞鬼”(舞鬼)班中既有跳傩又有舞狮,故称“狮傩”班。
婺源古誉“书乡”,逢人适事有上下九流之分。抬轿子吹喇叭的舞鬼戏属下九流之俗,不能登大雅之堂,故婺源舞鬼在《婺源县志》等史料中少有记载。
据资料可知,舞鬼产生于黄河流域的炎黄母系氏族,至今有7000余年的历史。而婺源舞鬼的历史源头很难考证,仅得以下历史线索:(1)可能发源于越人的遗风《舞徊》;(2)汉代长沙王吴芮常来婺源祭山时有傩事活动;(3)据原博物馆馆长詹永萱说,50年代看过一张唐代傩画;(4)据艺人说,龙山乡坑头村狮傩是明嘉靖七年(1528年)村人潘珍任兵部左侍郎,后返乡时带来的;长径村舞鬼是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村人程文著在外做官,后任陕西苑马寺卿,从陕西带来的;段莘乡庆源村狮傩是清顺治年间詹养沉任翰林时因出错题,罢官回乡,从京城带来的。
1953年,长径村、庆源村两班合一,《孟姜女送寒衣》、《丞相操兵》等四个舞鬼节目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古典艺术奖”。1956年,中国舞蹈家协会盛婕女士(中国舞蹈协副主席)三人亲来考察长径与庆源舞鬼。她认为该地保留着许多舞鬼,在全国实属罕见,是中国舞蹈艺术研究难得的“活资料”,并在《中国民间歌舞》一书中发表了有关婺源舞鬼的文章。与此同时许多文艺家、史学家、文学家纷纷来婺源采风、座谈、学习。
“文革”时期,婺源舞鬼遭到很大破坏。
1981年,长径村仿制面具10个,开始恢复了部分节目上演。1984年县文化馆组织舞鬼抢救工作,请长径艺人进城献艺。在此基础上,新编了群舞《开天辟地》、双人舞(刘海戏金蟾》,双双在上饶地区“全区民间歌舞汇演”上荣获得“优秀节目奖”、“个人演出奖”、“面具制作奖”、“舞台美术奖”等大奖。1985年,经县委、政府同意,由宣传部发文成立了《婺源县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婺源资料卷》领导小组和编辑小组,对全县重点乡镇进行了调查,共走访了15个乡镇,90余名民间艺人和知情者,查出舞鬼节目100余个。1986年元月,在县文化馆的帮助和辅导下,长径村正式成立了“长径驱傩舞团”,恢复了原有节目22个。同年3月,为江西省“民舞”录像拍摄了25个节目,长达五个小时的场景。其中《丞相操兵》、《孟姜女送寒衣》、《太阳射月》、《饮毒酒》四个节目,通过整理,编辑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1990年12月为江西画报社复刊五周年纪念活动演出了14个舞鬼节目,深受记者们的赞赏,《江西画报》、《民俗画报》、《农民画报》、《民俗》、《徽州文化》等报刊杂志抢先刊登。1991年,县文化局组织县剧团又新编了《开天辟地》、《双猴捉虱》等8个舞鬼节目,参加“上饶地区纪念建党70周年文艺汇演”,荣获特别奖。1994年,婺源茶校表演的《开天辟地》荣获“江西省属中专学校文艺会演”二等奖。1997年,县文化馆何柏坤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胡彧撰写的《婺源舞鬼的艺能》一文,选入了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国汉民族的假面剧》舞鬼专著中。2002年《婺源舞鬼》又登上了《中华舞蹈志》一书。同年“五一”旅游黄金周,长径舞鬼公演献艺。2003年10月,尉建行同志来婺源考察,观看了舞鬼。2004年,婺源舞鬼赶浙江兰溪,参加“中国兰花节”和浙江衢州市庙会踏街活动。2005年6月代表上饶市赴省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荣获“金奖”和“优秀表演奖”。
舞鬼在婺源流传广泛,所表演的节目内容相当丰富。据调查,曾经活跃在县内的有傩班10多个,各类节目100多个,其中名称不同的有60多个。为便于了解,现将节目情况列表如下。
地点与数量
舞蹈节目名称
秋口镇长径村
《开天辟地》、《魁星点斗》、《丞相操兵》、《土地巡逻》、《舞小鬼》、《刘海戏金蟾》、《双猴捉虱》、《太阳射月》、《孟姜女送寒衣》、《打松鼠》、《带回》、《四仙》、《送药酒》、《饮毒酒》、《小儿抛帽》、《匕斗星》、《舞仙鹤》、《收场》、《搭架》、《追王》。1985年增加两个新编舞鬼节目:群舞《开天辟地》和双人舞《刘海戏金蟾》。
原有24个节目,其中两个已失传。
段莘乡庆源村
《开天辟地》、《刘海戏金蟾》、《太白金星下凡》、《猴子捉虱》、《猴子偷桃》、《庆寿》、《天兵地将赌力》、《观音》、《唐僧取经》、《双捧》、《打回》、《单捧》、《张飞祭枪》、《关公磨刀》、《单和合》、《判官醉酒》、《孙权打子路》、《舞花》、《夜叉打旗》、《丞相操兵》、《送药酒》、《饮毒酒》
此村的节目由万顺班表演,其中《舞花》属舞剧
《单捧》、《孙权打子路》、《饮毒酒》
段莘乡庆源村
《开天辟地》、《双和合》、《太白金星》、《捉虱》、《偷桃》、《庆寿》、《天兵地将》、《双捧》、《张飞祭枪》、《四仙》、《张天师遗四将》、《八仙》、《仙鹤磨嘴》、《后羿射日》、《魁星点斗》、《六路诸侯》、《判官捉小鬼》、《舞花》,《夜叉打旗》、《丞相操兵》、《送药酒》、《饮毒酒》
此村的节目由仁和班表演
《偷桃》、《四仙》
秋口镇李坑
《太白金星》、《和合二仙》、《三人阵》、《双鼠》、《单鼠》、《二猴》、《判官小鬼》、《大小钟馗》、《角打角》、《收场》
镇头镇游山村
《盘古开天地》、《蛤蟆选耳)、《耘田》
沱川乡溪头村
《大月花》、《盘古》、《傩公傩婆》、《和尚看相》、《捉鸟》、《僵尸》、《吊绳鬼》
沱川乡理坑
《捉蛤蟆》、《和尚》、《笑摸鸡屎)、《土地》、《盘古》
龙山乡坑头村
《土地》、《戏金蟾》
江湾镇江湾村
《判官》、《和合》、《狗面打棍》、《红面当家》
江湾镇旃坑村
《打棍》、《油麻滴油郎》、《和合》、《捉虱》、《单猴挑水》、《攀弓射鸟》、《判官小鬼》
(二)表现形式和情节
婺源舞鬼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剧等,且多带情节,下择举几例。
独舞《开天辟地》,描写盘古氏在混沌中手执巨斧开创乾坤,将巨人的力量和英雄气概塑造得很有气魄。
独舞《孟盖女送寒衣》,讲述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孟姜女经历千辛万苦,威天地、泣鬼神,一路得到“土地”、“夜叉”、“乌鸦”的保护,终于来到了长城,在得知夫亡故后撞长城而死。
大型舞剧《丞相操兵》,又名《舞花》,由“放叉打旗”、“丞相操兵”、“土地巡游”、”送药酒”、“饮毒酒”五节组成。各节之间既可首尾相连,又能独立成篇。该剧描写的故事情节大致是:秦始皇死后,太子扶苏在上郡(今约陕西榆林东南一带)监蒙恬之军。扶苏之弟胡亥为抢夺本该属于扶苏的皇帝宝座,派丞相李斯假借慰劳壮士之名用毒酒暗害扶苏。
群舞《搭架》(又名《叠罗汉》)、《追王》是长径村驱傩神班最后收场演出的两个“祛邪逐疫”的节目。《搭架》中八个演员全部包红头巾,不戴面具,其中一人小生打扮,身穿黄马褂,头戴小生巾,其余七人都着花衣彩裤,手持木棍。列队边走“圃场”边“喝彩”(逐疫词):“一条江(众和“杀”),一个出来强一个(众和“杀”),两个出来马上用刀枪(众和“杀”),东方铸铁(众和“杀”),西方出钢(众和“杀”),打道山河(众和“杀”),厉鬼瘟疫一扫光(众和“杀”)”。圃场走“单锁链”、“双锁链”。走好后,开始搭架,下层四人,中层三人,顶层一人,双手合掌在胸,随着架子旋转一圈,以示“通神”。而后,上层、中层的人骑在下层四人肩上,做“天桥”、“莲花”、“双桥”动作,以示神灵通道、迎接神灵降临。紧接着表演《追王》,该节目主要内容是驱邪灭灾、祈祷平安,属远古时期“送阴气、司大傩”的形式。首先在演出场地设神案,摆供品,点香烛,将“八十大王”、“小鬼”
面具放案上。扮演者与司仪者一起祭拜天地神灵,然后戴上面具,手持开山斧作“起马”动作出发。前面药炉带路,跟随锣鼓、曲笛,鸣放鞭炮。村人对天空鸣铳三声,沿着村边田野小径翻坡越涧,急速奔跑,后边有些人直起猛追,追上八十大王者便让其用“开山斧”在头上刮一下,以示“祛邪驱疫”、“灭病消灾”、“走好运”。八十大王沿村一周后来到演出场地,再跑三圈,然后上台抓住一“小鬼”(另一人扮好,在此等候)的后衣领,高举开山斧,原地转圈喝彩叫好。彩词共一百零八句,均属“人丁兴旺”、“五谷丰登”、“麻痘稀疏”之类的吉利话。喝彩结束,全体人员涌向八十大王,求其用开山斧在自己头上刮一下,以示吉利。最后,敲锣打鼓护送八十大王押小鬼去村头水口,八十大王一斧将小鬼劈死(此为表演而不是真死),焚香烧纸送往天界。
(三)动作
婺源舞鬼动作表情丰富,多顺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具有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的特点,择举典型动作如下。
独具一格的女性舞步“妮行步”;《开天辟地》中的“劈斧”、“拗斧”、“磨斧”;《丞相操兵》的“上、中、下十字架”、“操兵步”(艺人称“过河步”)、“拍手一照”、“拍腿过河”、“耍羽毛”、“舞花”、“轮棍”;《太阳射月》中的“摸胡点”、“单摸胡”、“双摸胡”、“摸云找月”、“射箭”;《海戏金蟾》中的“金蟾步”、“撤金蟾步”、“地挖门”;《舞仙鹤》中的“寻食”、“抖翅”、“金鸡独立”;《双猴捉虱》中的“猴步”、“猴打恋”、“捉虱”;《舞小鬼》中的“鼻尖步”、“点地棍”;《饮毒酒》中的“摸肚步”、“摸嘴步”;《迎棒》中的“雪花压顶”、“磨粉”、“滚蛋”、“七寸棍”;《搭架》中的“单锁连”、“双锁连”、“莲花”、“双桥”、“单桥”等。
(四)唱法与乐器
婺源舞鬼音乐,遵循舞止曲终的伴奏原则,主要由打击乐、曲牌,唱腔三部分组成。乐器有鼓、苏锣、铛锣(又称旺锣)、小锣、大钹、小钹、曲笛、二胡、木鱼、碰铃等。以打击乐为主,偶尔使用弦乐。打击乐可分通用锣鼓经和专用锣鼓经两种。通用锣鼓经就是一般戏剧点子和民间常用锣鼓经,如”急急风”、“加官”等。
(五)服饰道具
据艺人介绍,婺源舞鬼服装开始是用明朝夏布制作的“花衣”,后来受当地目莲戏、徽剧的影响,部分改用戏曲的蟒袍、靠等。一般是外着戏装,下穿红彩裤,脚穿布袜和黑布鞋,内衣不论。
道具,多半属人们平日生活和生产的用具,如木棍棒、笊篱、晒盘、棕绳、木椅等。开山斧是用樟木雕刻而成,上有龙纹图案,斧刃处用铜皮镶边。受戏曲影响,部分节目还用戏曲的道具,如马鞭、羽毛扇、宝剑、绣龙旗、方酒斗等。“羽毛”是舞鬼中很有特点的装饰物,据长径村艺人胡振坤介绍:“现在六个诸候面具上插的羽毛(长约120厘米左右),还是当年程文著从陕西带回来的原物。每次用过,即取下装入专制的铁筒中保存,每年六月六日要拿出来翻晒一次。”对此羽毛,当地至今还留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当年程文著从陕西带回舞鬼时,发现诸侯面具上少了羽毛,便派人重返陕西置办。当时羽毛属禁止出境之物,所以他们便将羽毛装入棺木内偷运回来。在过关受验时,护送人便对天默默祷告,请求傩神菩萨保佑。当检验人员打开棺木验查时,羽毛不见了,却躺着个老人尸体(鬼舞中的土地公),因而顺利过关运回。他们认为这是傩神显灵,故对此物极为珍视,保管得极好,所以才能逃过“文革”的浩劫而保存至今,为舞鬼多留下一件珍品。
据资料普查统计,婺源县共有舞鬼木雕面具200多个,全系樟木雕成,主要有盘古氏、魁星、太阳、月亮、后羿、太白金星、观世音、八仙、八十四天将、二和合、二小鬼、判官、天师、孙权、子烈、关公、张飞、周仓、金吒、木吒、哪吒、唐僧、孙猴子、猪精、沙和尚、傩公、傩母、仙鹤、土地公、老鼠精等,其中一套同名面具如六诸候、四天兵、四地将等。脸谱雕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喜怒哀乐,老少妍陋,无一相似,实在令人惊叹!直至“文革”前,庆源村有面具41个,长径村有面具55个。盛婕女士说:“不过我们看到长径村的面具较庆源的古老,雕得很有神气。最后一次油漆是在乾隆年间,有个诸侯面具后面记有乾隆十九年重雕字样,何仙姑面具后面记有道光庚寅年,其他面具都无从查考,故这些面具至少被保存有200年历史了……”油漆色彩主要有红黄蓝黑白五种。可惜这些珍品在“文革”中均毁坏殆尽,现长径村保存下来的仅有八十大王、李斯丞相和两个小鬼共四个面具,这还是舞鬼艺人胡振坤当时冒着很大风险偷偷藏起来的。
从面具的造型来看,其形其神充分表达了人物典型性格。
蒙恬将军面具全长一尺四寸,顶部雕刻成紫金冠状,显得威严而又儒雅,身穿红色大靠,背靠旗,围水领,护领,腰系宝剑,下穿红便裤、白布袜、黑便鞋。
李斯丞相面具更是造型独特,头顶相冠盔,两耳单独雕刻,耳上端三炬火焰,舞蹈时嘴下随之抖动。嘴下巴单独雕刻,下马上横安装一根活动轴,然后插入面具嘴马两角的轴槽中。舞蹈时,嘴下随之颤动。更精彩的是两只眼睛的部位全挖空,用玻璃珠子做眼珠(称之为“雄光”,据说是明代从潮州定购的),用铁丝为轴从眼珠的上半部穿过,使眼珠下半部偏重,然后固定在面具眼眶部位的两侧,再在眼睛小孔后部系上一根连动线,最后将这两根连动钱拴在下马背面端正中的小孔里,使两眼、下巴背面形成“三点式”。演员戴上面具后,嘴咬住咬点和固定点,嘴一松,面具嘴唇会外翻,同时牵动连动线,眼珠也会自然滚动下翻,演员嘴再咬住咬点,嘴唇又自然合拢,眼珠也会向上翻动。这种受舞蹈而活动的面具全国罕见。令人惊叹不己的是在四五百年前就有如此高的工艺水平,后人要模仿雕刻这样的面具都感到困难。面具背后披“帽披”,帽披长三尺六寸,宽一尺,绿色绸缎,绣长龙、龙珠、云彩,披的下端装上三寸长的流苏;身穿大红绣花蟒袍,围水领,腰围玉带,下身红色便裤、白布袜、黑布鞋。
戴面具时,先要用一块红方布将头包起来,而后再将面具戴上并捆扎紧。从实用性看,此中用意有三:一是防止面具脱落,二是保护头顶皮肤,三是统一美观。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学者认为,用布把假面没有遮盖的部分包住或挡起,是为了假面从假头脱离而出时仍有全头之感(头颅崇拜),不失其全头的意义。不露本形是一种古老的信仰,是一种原始实用主义,这样既便于猎人接近猎物,又令猎物的灵魂认不出猎人而无法报复猎人。
道具还有傩旗、开山斧、药炉等。
(六)民俗与仪式
婺源舞鬼的活动时间因各村各坊的风俗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在春节前后开始,至清明前后结束。
秋口镇长径村傩班每年的首场演出定在农历12月24日,在程文著的“众屋”(各姓氏的分支宗祠)里举行,上演所有节目。随后便进行“斗傩米”(筹集活动资金)。除夕晚上“跌玟”(旧时一种决定行动的占卜形式)定时辰,时辰一到,便将“老郎菩萨”(同戏曲供奉的祖师)和面具一起抬到上村的祟福桥亭里摆好,焚香点烛,让群众在大年初一朝拜,即所谓拜菩萨年。初二在本村月池田内搭台演出一天。初三开始外出巡回演出,外出的路线有“大河”、“小河”之分,大河是从官桥村开始到李焦村结束,依次而行,共十五个演出点;小河则反其道,由李焦村开始到官桥村结束。至于当年该走“大河”还是“小河”,同样要“跌玟”问“菩萨”,否则会认为不平安、不吉利。启程之日,他们还有一套常规做法,其中包括“起神”、“通神”、“祭神”等。出村演出,箱子行头抬到“祟福桥”做“起神”,敲锣打鼓,烧纸钱,松阳飞,放鞭炮,而后按序进村。进祠堂时,锣鼓要打“进门司”曲牌,这时祠堂上堂五面交椅一字排开,从左到右放乐器锣、鼓、哨锣、钹、笛子,药炉放在五面椅中间地下,等待出发。“过把”时,路过村庄时要敲锣打鼓,如从长径村出发到“官桥”村演出,傩班人马一到官桥村头水口,就开始打锣鼓。这时,祠堂的上堂和下堂(即舞台前)都已摆好“神台”和祭桌香案等。傩班一到,就在祠堂的上堂“神台”上摆放“傩神”面具,将六个诸侯分成三对,两只一对(背靠背);将李斯丞相、八十大王、老郎菩萨插档摆成八字形,放在六个诸侯前面;老郎在中,土地公、土地婆一边一只,全部面相朝天;其他面具仍摆在箱内。“神台”下面安放“大香插”,前面设一面祭桌,上摆“留连灯”、“果盒”、“蜡烛台”、“签筒”、“玟”等。桌子前面放面具箱,打开盖子放锣鼓乐器。箱子前摆“大香炉”,内点“降香”,烧金银纸钱。整个上堂一片辉煌。同时在下堂(舞台前)最前方摆一面香几桌,上放香炉、蜡烛台、酒壶、酒杯、五碗醮度(碗内装稀饭并斜插一双稻草筷子)等。村民们也在天池内各自摆上一面供桌,上摆五个“笼床”(小蒸笼),内装水果、豆腐、蒸菜、干鱼、肉等熟食。而后各家抓来一只活鸡,请傩班演员宰杀(以红包付酬)。宰杀后的鸡被抛入天池内,旋转挣扎而死。随后开始“打傩醮”,先念“通神”:伏羲,天地自然,野气分散,道气长青,通神有界,先神拜请……当念到“杭州铁板桥头”时,各家各户焚香烧纸做揖,而后将五碗醮度倒掉,最后唱“四境土神,各回壇界”结束。晚上将天池里的方桌撤去,上堂傩面具原封不动,灯火通宵,而后按“夜打目莲日舞鬼”的定规进行表演。第一晚演小戏,第二天上午舞鬼、下午演小戏《追王》、晚上演《打目莲》,第三天日演《舞鬼》、晚演《目莲戏》。
段莘乡庆源村的“铜、鬼、狮”三班则是大年初一、初二、初三轮流在本村的三个“众屋”里演出。每个“众屋”演两场,均先跳傩后舞狮,演完所有节目,俗称“全堂狮”。而后,将服装分天箱(上箱)、地箱(下箱)装好
(上箱为素,下箱为晕;上箱留村内,下箱外出),然后到外村演出。他们外出路线和演出点不似长径村的那样严格,可视情况定夺。一年分春秋冬三次外出,有时还到安徽休宁、浙江开化等邻近外省境内演出。同长径村一样,到外地演出也是“夜打目莲日舞鬼”,不同的是他们白天除演舞鬼外,还增加了舞狮,节目也有所选择,不全部演完,称之为“半堂狮”。
江湾镇旃坑村的“狮傩班”,除夕晚上在“风新祠”首场演出,初一在“凤义祠”,初二、初三、初四在本村其他宗祠,初八至初十外出。外出巡演仅限于本族分支的“众屋”,其他地方即使邀请也不去。正月十一便“行水收傩”。
秋口镇李坑村的两个“狮班”共有节目10个:《太白金星》、《和合》、《三人阵》、《双鼠》、《单鼠》、《二猴》、《判官小鬼》、《大小钟馗》、《角打角》、《收场》。每年初一至初六在村中十二个堂屋轮流上演,一天演两场,演完收场。有时下狮出村到鹤溪演出一场(称“回娘家”),这源于“姑娘坟”的传说。传说,李坑有一女儿嫁给鹤溪上朱坦人家为媳妇,每逢春节想回娘家。而当地风俗不允许回娘家,怎么办?于是,下狮每年初七(人日)专程去鹤溪上朱坦众屋为李家姑娘演出一场。年年如此,便成了一条定规。此女死后,其墓葬在上朱村铜锣型炖里。下狮班就改为每逢开光年(12整数年)去鹤溪演出一次,演出结束全班人马要去李家姑娘坟上祭拜打醮。
舞鬼的演出不受场地限制,他们不但在宗祠里演,在野外田地、晒谷场上也演,有无舞台均可。不过在野外平地上演时,要在地上放置一块长八尺、宽五至六尺的棕席,作为舞台。过去农村没有电灯,连油灯也难得用上,若晚上演出,便点上“火篮”(直径约50厘米,圆锥形)。中国舞协副主席盛婕女士1956年在长径村调查采访时亲眼目睹了该场面,并说:在婺源县,我们是在长径乡程姓祠堂看的“鬼舞”,戏台两旁吊挂着两个铁丝篮子,内放松柴烧,烟雾迷漫,在锣鼓喧天中,台上出现了戴着木刻假面的各种神将及民间神话传说,在这种特定环境跳傩,确神气倍增,实令人生畏,何况鬼怪乎。
婺源县各傩班不但在开展活动的起始和结束时有各自的“开箱”、“封箱”等仪式,而且在“开光”、“传艺”时亦有其独特的定规。这些仪式和定规,各班代代沿袭,不敢违拗,否则认为会“灾祸降临”。
“开箱”有的叫“开橱”(因用柜橱存放面具)。
长径村的傩班规定在每年10月15日辰时举行“开橱”仪式。先将装满面具的大橱柜放至屋里正堂上,摆好香案,披上桌围,椅披坐垫,烧香点烛,焚烧金纸银钱,全体顶礼膜拜,而后分立两旁。其中两位长者各站橱门一侧,用手指扣住门环慢慢将橱门打开(据说不能正面打开橱门,因开启时橱内有股邪气冲气,谁撞着了就会运气不好,不死也要生场恶病)。开门时要鸣放鞭炮,敲锣打鼓,以示逐鬼迎神。按规定,先将六个“诸侯”面具取出,拆去包裹皮纸进行“洗脸”(用毛巾浸水而后拧干,在面具上轻轻擦一下),插上羽毛,分挂在屋内两边的“照壁”
(正堂两侧相对的板壁)
上,再将“丞相”、“小鬼”面具拆纸洗脸也挂上。随后,按上法在橱柜内上层摆上“八十大王”、“蒙恬将军”面具,在下层摆“柳郎菩萨”和“夜叉先锋”面具,然后再将其余的面具拆纸洗脸后放在柜内。(注:取拿的先后和挂置的方位均有严格规定,绝对不可乱放。不到开橱之日,平时面具无论如何动不得。)最后,由道士打醮(道教中设坛祭神的法事)来结束开箱仪式。开箱之日,傩班成员要全部到堂敬拜。此后,菩萨面前香烛不熄,日夜供奉。
庆源村三个班的“开橱”仪式较简便,时间是12月23日。虽也要点香烛、鸣鞭炮,但开橱门、取面具可随意进行(他们自称为“正派”,说长径村的是“邪派”)。将面具拆纸洗脸后便挂在壁上,待第二天过小年时供村民前来朝拜许愿、还愿;除夕晚上子时一过,将菩萨、面具摆到村中道上亭里,好让来往行人在大年初一“拜菩萨年”,尔后装箱准备演出。
“封箱”又叫“收傩”,有的还叫“行水”或“过头”(即换户头保管)。一般做法较为简单,在整个演出活动结束后,将全部面具用皮纸包好,将服装洗烫整洁,清点装入箱或橱内,然后抬至负责当年保管的大姓人家或狮傩庙内存放。长径村傩班与众不同,场面隆重,他们在巡回演出结束后回到村里,要先“三天目莲一日鬼”(即连演三天目莲戏,跳一天舞鬼),再将所有行头装入箱内,抬至当年确定的保管人家,做“过头”。该户事先要在大门口地上放一只大晒盘(竹质,农家平时晒物用的),这时许多村民聚集在门口等候,待面具箱子一到,就蜂拥抢夺,抢到者便将面具放在晒盘内,各自在旁边管守。到晚上,由上年和当年的保管人家各点八只大火把,由长者鸣锣开道,抢到面具的人们手捧各自看管的面具依次列队而行。其次序是:夜叉先锋引路,柳郎菩萨为首,六面蜈蚣旗和十番锣鼓随后,再按李期丞相、蒙恬将军、范杞良、孟姜女、六诸侯……依次排列,最后面是扮演八十大王和小鬼者,由手鼓、旺锣和曲笛相伴在后。一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烟雾缭绕、火光点点,煞是威严壮观。一条长龙浩浩荡荡前往上年保管人家做“起马”(菩萨神灵启程),这户人家要通家点火(锅灶里也要烧火),堂前的上门头放一水桶,桶内放一串锁匙、一把谷刀(禾镰)、一杆无砣秤、一只谷印,八仙桌底下放些杉树枝(取“发叶生枝、山青水秀、五谷丰登”之意),并摆好香案,焚烧纸钱,迎送傩神。到家后,同八十大王和小鬼在该家做“通家别头”(“别”,方言,即刮、擦之意),用开山斧在该家的大门、房床沿、猪圈、鸡窝等处“别”几下或轻剁一下,以示逐鬼疫、灭灾祸,保人畜兴旺、四季平安。然后,表演者到村外脱去服装,卸下面具并将其捧在手上,与原大队人马依样列队至当年保管人家。到达后,除打火把的人回到上年保管人家喝酒吃夜饭外,其余人均在当年保管人家聚餐,其中捧柳郎菩萨和扮演八十大王的人,每人可领取一对月饼。饭后,将所有面具用皮纸包好,放入箱橱所规定的位置上,再点香烛,鸣鞭炮,进行封箱。封箱以后就不准再打开了,一直要到10月10日辰时再举行开箱仪式,否则冒犯傩神会灾祸降临。
“开光”是在规定的年限将面具全部勾画翻新,最后请道士用朱笔沾水,取下贴在面具眼睛上的纸片。各班开光的年限和做法也不尽相同。
长径村傩班是每十二年一次,逢辰年举行。开光前要先“跌玟”问菩萨,由菩萨选定开光师父(包括雕刻、勾脸师父和做法事的道士),选定后再杀鸡定时辰。其做法相当独特和严格,先将开山斧放在大晒盘内,“龙头”(斧头柄与斧头结合部雕有龙头花纺)朝向上堂,然后将公鸡杀了抛入盘中,任其挣扎旋转,直至停止不动时,鸡头对准了龙头,就是开光的时辰,这叫做“龙凤相对”,若不对,便再杀一只,不对,又再杀……直到对准。有时为了求得龙凤相对的好时辰,全村的公鸡杀光了,还得去外村买鸡来杀,绝不马虎了事。开光之夜,还要请道士做法事点眼开光和“出五猖”(一种追魂捉鬼的迷信活动)、“发界牌”(示村界的标牌)。开光后的第二天起,还要连演七天七夜目莲戏,请傩神在“神台”(临时搭在戏台的正前方)上看戏,热闹非凡。
李坑村的狮傩班是每十年开光一次,从上半年开始作准备。先要摆香案“退神”(朝拜后将面具全部浸泡在水里),下半年再找师父(匠人)将面具上的油彩刮去重漆,漆好后,同样将纸片贴在面具的眼睛上,再定时开光。开光之日,白天摆神案、安置菩萨,晚上请道士做法事念“通神”(祭祠),到下半夜时举行“打长拳”,各路懂拳术和武艺(包括刀枪棍棒)的人登场比武献艺。赛后即进行“点眼开光”,最后“出五猖”、“发界牌”而结束。
庆源村和李坑村一样,每十年开光一次。当地群众称之为“十年两头转”,即十年中头尾各有一次。开光后,和长径村一样要演目莲戏,具体做法与上述两处大同小异。
“教鬼”即授艺。婺源各地的小姓(贫困的劳动群众,如长径村的胡姓、庆源村的方姓)跳傩;大姓(多属地主、绅士、官宦,如长径村的程姓、庆源村的詹姓)不跳,只保管舞鬼面具。直至民国时期仍保留这一习惯。传艺的对象也是如此,由小姓人家的后代学艺。后来由于大姓中是以胡姓(小姓)为主,其中也参插了程姓(大姓)人,有的既会跳傩又能演戏,有的就只会其中一项。每年开箱仪式后一个月(十一月十五日晚)开始传艺“教鬼”,一直教到12月24日首场演出。“教鬼”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学习者的年龄要在15岁以上;班中不论资历,能者为师;教鬼期间,每晚每人一碗糯米饭、一碗油煎豆腐作半夜餐。庆源村则是在开光之年传艺“教鬼”,其他年份不教,因此,该村学艺者年龄较小,规定在六至十岁之间,由有八年以上艺龄者为师执教。
(七)基本特点
&1、综合性
婺源舞鬼以舞蹈艺术为中心,融汇了面具、木雕艺术、音乐艺术、戏剧艺术等元素,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面具是舞鬼主要特征之一,是我国原始祖先区别种族群团的重要标志,又是美化自己、物化人类的形式。因此,近人称伏羲氏到尧舜禹间的漫长历史是图腾社会、标本时代。图腾崇拜在新石器时期则逐渐开始演变,随着武器的精进、养殖业的发展、鬼神观念的兴盛,出现了头颅崇拜。汉魏间盛行的“欺头”、“方相头”就是头颅崇拜中的夸张、方相型彩饰面具的延续。后来,人们认为无论是人还是物,整个头部最有灵气、最引人入胜、最能引起人的情绪变化的是脸部,即一张由眼、口、鼻、耳共同组成的脸面。于是以面代头的现象产生了,假面获得了独立的品格。
由于有的舞鬼班子长年来与目莲戏同台演出,加之有的艺人也会演目莲戏,这样不仅造成一些服装、道具混用,信仰戏曲中的柳郎菩萨,而且在表演动作上也夹杂了一些戏曲成份,如甩水袖、提马鞭、走方步等。所以当地群众有的称舞鬼为“舞鬼戏”。
婺源县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边远山区,“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自古交通不便。所以,婺源舞鬼犹如一块埋在深土中的“璞玉”,极少受外界影响,很少有人为加工的痕迹,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其固有的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舞姿随着人物的典型性格千姿百态,有的刚劲、豪放,如《舞小鬼》中的“鼻尖步”、《饮毒酒》中的“摸肚步”和《打松鼠》中的“抖指棍”等;有的诙谐、明快,如《斗星》中的“抹胡点”、《刘海戏金蟾》中的“挖地门”;有的典雅、潇洒,如《孟姜女送寒衣》的“妮行步”,以优美的舞姿表现孟姜女身负寒衣,孤苦伶仃、万水千山去寻夫的艰难路程,塑造了一个温厚善良的妇女形象;再如《刘海戏金蟾》中的“单、双手撤金蟾步”,无不形神俱备;特别是《追王》节目,保留了原始傩祭“驱邪逐疫”的风貌。
婺源舞鬼的动作多表现为顺拐(艺人称为“一顺边”)、屈膝、下沉、含胸、挺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独具特色。如《开天辟地》中盘古氏手执开山斧,呈弓步顺拐挪行,力沉而内韧,刚健不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性格。又如《丞相操兵》中六诸侯的“操兵步”,舞者含胸挺腹(不得过分),头微前俯,屈膝略沉,步步微颤,身子梗而不死,表现出军士的威严。再如《魁星点斗》中的基本动作是两肘微抬45度、两肩随步快节奏抖动、双腿成“马桩步”、头部不断颤摇,极为协调、诙谐、风趣。
舞鬼中角色的出场和行进,多按舞台方式进行。而大部分节目为适应旷野平地观众四面围观的特定场合,在舞台调度上多有“走四门、归中央”的套数,即在台右前区、台右后区和台左前区、台左后区均表演一番,然后回归台中位置,因而动作多次重复。
婺源舞鬼为农村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一种能使农民广泛参与的季节性民俗表演活动。
(1)“斗傩米”又称“收耗”(一为收集消耗的物品,二为祛邪消灾灭病),也称“麻痘稀疏”(旧时群众视小孩出麻痘是瘟疫所为,“稀疏”即少、无之意)。这项活动主要是傩班为了集资,解决部分经费开支。他们在集资过程中抓住人们的迷信心理,人们为祈求太平也心甘情愿出资。长径村的傩班搞得最“神”,每年12月24日在程文著众屋里作了开傩演出后,两个艺人分别扮演八十大王和小鬼,另一人不装扮(由熟悉全村情况的人担当),手提药炉(与《追王》节目中相同)在前面引路。伴随锣鼓声响,他们挨家挨户地在堂前、房间、牛栏、鸡圈、灶屋等处作“能家别头”(用开山斧在各处剁一下,而后在家人头上刮一下)。每家在堂前八仙桌上要摆上芝麻、黄豆、大米、茶叶各一小碟。待“别头”完毕,舞者便将各小碟食物取走。另外,各家还要备些糕点果子招待舞者。此时人们为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平安、事事如意,还特献上一个红包(礼金)给“八十大王”,以示诚意。有些傩班只在各家走个过场,前门进后门出。所戴的面具,扮相亦不尽相同,有些戴“太白金星”和“大松鼠”。具体叫法也不一致,长径村叫“收耗”,李坑村叫“麻痘稀疏”,但总称为“斗傩米”。
(2)拜菩萨年。将傩神面具放村头水口路亭中,让村人与过路行人拜祭。
(3)打傩醮。全村人均在祠堂天池内摆设祭品,杀鸡敬神。
(4)收傩做头。全村出动,捧傩神面具、打火把、放鞭炮,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详细请见: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舞蹈培训学校加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