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消极的,油画冷色调颜色有哪些的,说说诗人这样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153|回复: 1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土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李白的《月下独酌》一诗,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体诗的文体特点,特向同学推荐了以下古体诗,希望同学在课下阅读。下面选项中的文体不是古体诗的一项是(  )。
A.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李白《行路难》
C.曹操《观沧海》
D.苏轼《赤壁赋》
2.老师在讲解《香菱学诗》的时候这样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
3.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要求大家注意“每有会意”中“会意”一词的释义,并引导学生总结此课中具有相同现象的语句。下列学生举出的语句中不正确的是(  )。
A.或置酒而招之
B.不求甚解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D.亦不详其姓字
4.老师在讲到孟郊的时候,说其是苦吟派的代表诗人,苦吟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作者是(  )。
5.在讲授《木兰诗》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木兰诗进行内容分析,以下同学对诗歌《木兰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王:《木兰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小李:“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八句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C.小乔:“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D.小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运用拟人手法,别具一格。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的赞美和歌颂。
6.在学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后,老师让学生列举了同样有哲理的诗句。以下诗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7.以下是某教师在《再别康桥》一课的导人。阅读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师:(点击课件,多媒体依次出现:难忘的1928年;康桥照片;康桥情愫;林徽因照片、林徽因情愫。动情地依次向学生解说多媒体出现的文字)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有一年对他来说是最难以忘怀的,那就是1928年。这一年,徐志摩再度游历英国,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康桥,短暂的停留之后不得不离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看来,物是人非。同时,这一年,他痴恋的才女林徽因订婚了。如今,故地重游,往事历历在目,此时,徐志摩的心理有涌起怎样的感情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诗中,去触摸诗人丰富道德内心世界吧!
关于以上教学片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教师营造出浓厚的诗歌学习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B.让学生从感性的形象人手,再到理性的探究和思考,由“眼中之景”逐渐追寻“心中之景”
C.该导人稍显拖沓,教师的激情解说让人有“先人”之嫌
D.该导入过度地介绍诗歌创作的情景,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重心由欣赏诗歌转到对徐林二人的情感故事中
8.教师在某课的“诵秋”环节中要求学生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据此以下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是唐代诗人陶渊明《酬刘柴桑》中咏秋的经典名句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杜甫《山行》中描写枫叶的句子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句子,这二旬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D.“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是唐代边塞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句
9.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
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10.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教师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把作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直接提出,由学生来回答,会使学生对写作的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
B.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的指导单一、枯燥,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C.新课程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作文教学中也同样运用
D.打破以往由教师先做讲解提示,由学生自由作文的做法,改为由学生分组讨论
11.以下是某教师的课堂回忆录(节选),读完后按要求作答。
教学时我安排了两个环节:首先,给学生展示单纯的美景,并配以轻柔的《高山流水》乐曲,让“陋室”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用模拟的情境,触动、诱发学生的感情,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并进一步让他们设身处地地进行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也能受到美景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山水的感情,也激发他们热爱文章之所爱——“陋室”。
其次,我把重点转移到人物身上,启发学生想象文中人物的吟诗及谈笑之声,在先前“身入其境”的基础上,再“情入其人”,使课堂洋溢着温馨的气息。学生仿佛与“陋室”主人共同享受山野的恬静与自然,从而带着对古人的喜爱与羡慕之情,朗读全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有力激发。如果说,教学导语阶段是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发,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来学习,那么,正文教学阶段对审美情趣的激发,则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情”来读书。
对于该教师的课堂,分析不准确的是(  )。
A.该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过于主观。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B.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创设了山水美景的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C.开篇就用单纯的美景和轻柔的乐曲奠定了课堂恬静的氛围,有剥夺学生阅读课文的初体验之嫌
D.设计是由“景”到“人”再到“情”,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2.以下是一位语文教师为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课设计的学生作业,阅读并回答问题。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以下选项对这三道作业的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三道小题难度逐渐降低
B.第一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
C.第二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D.第三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13.阅读《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师:我们都已预习过《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大家觉得还需要老师讲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紫藤萝?
生:紫藤萝是怎样生长起来的?
生:紫藤萝花能卖钱吗?
师:大家都想了解这些问题吗?
师: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你们可以翻到前面的插图。
(于是,学生翻看紫藤萝图片)
师:“对于第二、第三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出正确的回答。但是,老师可以同大家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师生讨论、商量,最后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到阅览室查阅资料或请教生物老师。学生按照方案分头行动,并解决了问题。
师:我们已经搞清了感兴趣的3个问题,但是,它们同《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们议论纷纷,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下列选项对这段教学实录(节选)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通过3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围绕着这3个问题展开,通过学生讨论、商量,最后得到解决的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
B.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老师贸然抛出这样的问题,缺乏对课堂的系统化的设计、规划和设想,没有正确认识本课的教学任务
C.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时机要掌握好,要以教学目标为准则,这位教师的教学与教学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相脱离,整个课堂处于游离状态,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D.生成的前提是预设,生成的超越和发展是预设,显然这位教师的提问已经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在没有预设的前提下的“盲目生成”
14.阅读《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师以手指屏幕)
生齐:济南的冬天
师:下面开始学习课文猜一猜,老师要求你们做的第一件事会是什么?
生:朗读课文
师:朗读,多聪明啊!(学生会心地笑)这一定是准确的答案,但是假如不朗读呢?(师和善地
笑,生笑)再猜!
生:熟悉生字。
师:熟悉生字(生笑)。对不起,这篇课文里好像生字非常少。
(生笑,继续说)
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怎么熟悉呢?要说出熟悉课文的方法。
生:先朗读课文。(生大笑)
师:然后概括——
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哎呀,接得真好。(师笑,生笑)
生: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写的什么内容?。
师:还有更新的说法吗?……没有了吗?好的,大家请看——(屏幕显示:文意理解,美段纫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
以下对四项对这则教学片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门见山导入新课,简单凝练但却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B.教师没有直接展示教学目标,而是在于学生的商量过程中巧妙地生成“目标”.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引发了学生思考,体现了教师巧妙的课堂构思
C.教师采用学生“猜”,教师逐个分析的方式确定教师目标,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D.在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猜测”出现误区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继续让学生猜,是教师教学的失误,没有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15.阅读《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师:上课前咱们先玩游戏。这回游戏不动胳膊不动腿,光动大脑和动嘴。第一个游戏叫“词语背对背”。想想,什么关系的两个词儿是“背对背”的?
生:是反义词。
师:对,就是说反义词。下面请听题:真——
师:真实——
生:虚假。
师:真情——
生:假意。
师:真心实意——
生:虚情假意。
师:“词语背对背”很顺利。接下来玩第二个游戏,叫“词语开花”。同学们都做过扩词练习,今天难度加大了.你所说的词语中得同时含有“真”和“假”这两个字。我先说个最容易的,“真真假假”。
生:以假乱真。
生:真假分明。
师:假作真时真亦假。
生:真假难辨。
师:正因为真假难辨才要打假。今天我们就到《皇帝的新装》中去“打一回假”。
这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导入环节,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游戏导入,创设了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
B.课堂导入应简单有效.这位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一个“词语背对背”即可达到引入的目的。第二个游戏“词语开花”就显得啰嗦赘余了
C.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课文,虽然是一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导入方式,但是这里教师设置的找反义词、扩词的游戏,游戏小、起点低,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D.无论是“词语背对背”还是“词语开花”,两则游戏都围绕着“真假”两字展开活动,导入偏离了课文主题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
阅读《秋天的怀念》教学过程(片段),完成第16题。
一、曲径通幽——“烹饪”趣味
文本句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教学实录:
师:仅仅是关心?再细致一点。
生:对儿子小心翼翼。
师:对儿子小心翼翼,母亲的心,比针尖儿还细呀!把你的“小心翼翼”送进去,读一读。
师: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对儿子真是——耐心无比啊!读一读,把你的体会读进去,让我们感受这样的母亲。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指名读第二句。(生读得很好)
(一生读,其余生轻声齐读)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由于你(握一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痛心中还有细
心、耐心、小心——因此,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
16.请从本文解读的角度对此案例进行评析。
下面是一位初三学生的习作,阅读后请完成17~18题。
与心灵对话
①我喜欢寂寞,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独处一室,这样我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②我问心灵:“心灵,我对家人是不是很关心?”心灵不语,但她在我的脑海中展现出了几副画面。画面中的我匆匆而去的关门声掩盖住了妈妈那一声“多加小心”的关怀。画面中的我那对饭菜不满的情绪,让姥姥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看了这两幅画面,我感到无比愧疚,我知道了对家长的粗鲁,对亲情的淡漠。于是,我对心灵保证:我下次一定要关心家人。心灵笑了。
③我又问心灵:“心灵,我对朋友是不是很友善?”心灵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道:“有一位朋友遇到了困难,你能够热情地帮助;有一次朋友遇到了伤心事,你能真诚地去安慰;有一位朋友因考试的失败而气妥,你能鼓励他,使他充满了信心。你对朋友的关怀已经做得很完美,谢谢你!”
我甜甜地笑了。
④我再一次问心灵:“心灵,我对他人是不是做到了尊重?”心灵摇摇头,说:“你还没有做到。有一位同学不小心碰了你的东西,你对他大加指责了一番;有一位陌生人向你问路,你却因忙着回家而昧心说不知道。还有……”
⑤听了心灵的话,我虽然感到万分惭愧,但也有些无地自容。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冷漠,对朋友以外的人缺少关爱之情。我静静地告诉心灵:以后,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以尊重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心灵在为我加油。
⑥在与心灵的对话中,我不断反省自己,使每一天的我都变得那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所以,我感谢心灵,感谢她对我的提醒;是她让我反省,是她带我成长,是她让我的生活更加和谐美丽。
17.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⑤段中找出一个病句,并改正。
18.请你对这篇习作进行评析。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问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读这首诗,要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仔细体会诗人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爱国思乡之情,人所共有。这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并欣赏着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已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九年级.班级人数50人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音频、视频文件等。
19.完成上述材料中课后练习第一题。
20.请为本文设计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
21.请为本文设计一个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中的杂言诗,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李白的《行路难》是杂言诗,是七言中杂五言;曹操的《观沧海》是四言诗;苏轼的《赤壁赋》的文体是赋,赋是一种外形虽似散文,内部却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体。
2.【答案】A。解析:林黛玉本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这里比喻林黛玉品行的高洁和容貌之美。
3.【答案】D。解析:题干中“会意”属于古今异义现象。“会意”古义为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义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A项,“或”也属于古今异义字,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B项“不求甚解”古义为“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义是“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C项,“许”古义为“处所”;今义是“允许,许可”。D项“详”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的意思。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C。解析:“二旬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作者是贾岛。
5.【答案】D。解析:D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使用的是互文手法。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C。解析:A项陶渊明是晋代人。B项是杜牧的诗句。D项刘禹锡不是边塞诗人。故正确答案为C。
9.【答案】A。
10.【答案】A。解析:教师把所有问题提出来,学生回答,会使大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毕竟能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
11.【答案】D。解析:该教师的设计是由美景歌曲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情感体验,然后“由情人人”.体会作者的情感,应该说是“情”“景”“人”层层递进,加强感受。
12.【答案】A。解析: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道小题是逐层深入的。
13.【答案】A。解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3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围绕着这3个问题展开。但是,这3个问题是脱离教学任务,与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不相符的,故不能体现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
14.【答案】B。解析:巧妙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但也容易出现时间过长、渲染过度、内容量多大、喧宾夺主的问题,相反,有时候开门见山的引入却能够振聋发聩、韵味无穷;学生猜测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一个过程,故不是浪费时间,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创设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清楚自己在学生本课时到底要做些什么,这样的教学是巧妙的,有效的。
15.【答案】A。解析:“词语背对背”,一个说反义词的小游戏开头,小游戏,低起点,有乐趣,学生有话说,乐参与.创设了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而课堂的对话记录也清晰地显示:无论是“词语背对背”还是“词语开花”,都是有意图的课前热身,一切围绕着“真假”两字展开活动。等到“真假”两字在找词和组词中逐渐凸显、得到充分的强调时,热身任务即告完毕,这位教师利用一句话轻轻收束了这个环节,干净利落,直奔主题。显然这则导入是一则成功的教学导入。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有感情朗读的最佳途径就是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意,达成语感的敏化,情感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升。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该老师给我们作了很好的诠释。“对儿子小心翼翼,母亲的心,比针尖儿还细呀!把小心翼翼送进去。…‘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这样感性而趣味性的评价,它包涵了“不错”“还可以”等鼓励性评价的意思,但它用艺术化的形式间接地告诉了学生朗读的方向,其潜台词是:“你用这样的语调、语气、节奏、感情来处理成功了,能使人入情人境,但是要想让人有更切身的感受,你得再小心一些。”“你与第一个同学相比,把大家带入了一个更佳的境地,似乎能让大家更深入体会到母亲那颗心!”这样的朗读评价语,是教师深入地解读了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中的结果。教师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附着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趣味。这样的语文课就显得“有滋有味”了。
17.【参考答案】.
第②段中的“副”应为“幅”;第③段中的“妥”应为“馁”。
第⑤段中:听了心灵的话,我虽然感到万分惭愧,但也有些无地自容。
应改为:听了心灵的话,我不光感到万分惭愧,甚至有些无地自容。
18.【参考答案】
本文的小作者将抽象的反省形象化,写得有滋有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小作者将反省经过虚拟成为一场自己与心灵的对话,并且从亲人、朋友、他人三个角度出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最后总结出反省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水到渠成,条理清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作者很能避免重复和单调,第一次通过展现画面再现“我”对亲人的态度,第二次、第三次从正反两方面通过心灵的表述再现“我”对朋友和他人的态度,做到了“多样的统一”。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维.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自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②能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能准确地背诵;
③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④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⑤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①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③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①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②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21.【参考答案】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一《我用残损的手掌》。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归纳点拨:
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自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丽热叨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
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句诗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作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里是太阳,是春”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鳃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甩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凡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六、小结(略)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油画冷色调颜色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