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表达了哪些“意”

张敬忠的边词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句中‘旧’是什么意思 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张敬忠的边词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句中‘旧’是什么意思 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我有更好的答案
-----------------------旧,是依旧、照旧的意思。估计是作者了解当地的情况。纵观全诗,反映了作者正反比较的强烈情感。一边是冷暖未知的边关守戍,一边是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当然,更加同情边关守戍,紧密联系起来了,正是长安花落时,了解与现实。言外之意,没什么变化。五原春色旧来迟,把过去与现在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扬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边词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此诗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还有距离的远近、&quot.jpg" />1感叹两人相爱却不能长相守的无奈辛酸://a。诗中的无奈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差距./zhidao/wh%3D600%2C800/sign=f0f2b211e47b8d48faba7b0fbb26cf9d3572c11dfcf24、影响最深远的还是江西省德兴市诗人程东武的两个版本,被广大文友奉之为世界上最美的诗歌。年间出土于湖南长沙铜官窑窑址,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3。见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第1642页,中华书局.jpg" esrc="http,作者不详。见载于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全唐诗续拾》卷五十六,无名氏五言诗。但流传最广;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此句诗现在版本较多,各个说法不尽相同://a.com/zhidao/pic/item/1c950a7b0fbb26cf9d3572c11dfcf24.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此名句摘自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1992年10月版,无名氏五言诗,第1642页,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全唐诗续拾》卷五十六./zhidao/wh%3D450%2C600/sign=fcd7e64baaec950a7b0fbb26cf9d3572c11dfcf24.baidu。<a href="http://a.hiphotos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用户等级:小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3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7-12-11 16:17
教你做题:古代诗歌赏析突破技巧
我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丰富,常以抒情言志,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不学诗,无以言”,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是诗歌情志的寄托。它们包括诗人之外特定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诗人自己(或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咏物诗中情感寄托的事物即物象,写景诗中借以抒发情感的景物即景象
1.鉴赏人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形象特征,进而领会诗人的情感。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设问方式】
(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3)请简要的分析某形象。
【答题步骤】
(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2)结合诗作简译相关语句,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合答。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个以从(& &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 )的情感。
【方法点拨】&&
(1)抓住抒情主人公的细节描写揣摩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一位顽皮可爱、机警聪敏的垂钓小儿形象,栩栩如生。前两句从外形着笔,抓住小儿蓬乱的头发和“侧坐”的姿态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儿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而“莓苔草映身”更写出了“稚子学垂纶”的顽皮。诗歌后两句诗侧重写神态。小孩在垂钓时,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老远招手而“不应人”, 从心理方面来表现他的机警聪明。
(2)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二十八字的小令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忧伤悲凉的载体。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既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刻画出一个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形象。
(3)抓住景物的特征、在想象中感知形象。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古诗词中,诗人的形象也蕴藏在作者刻意描绘的物象里,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读者可在想象中感受诗人的形象特点。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所描绘的“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里,友人乘“孤帆”而行,仅留“远影”在“碧空”之下。“长江”之上,在这些具有典型特点的景象中,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由渡口送别友人难舍难分,以至“孤帆远影”消尽,依然站在江边,目送友人依依不舍的人物形象。
(4)知人论世、关注时代背景理解形象。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比较熟悉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了解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诗词后附注释也会给我们以暗示。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诉衷情》这首诗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这首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此时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曾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陆游,现在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人被弃置不用,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就会领会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也就不难理解。
【实战演练】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问 题:该诗怎样塑造“早行旅人”形象的?
解题思路:这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该诗除“客行悲故乡”“因思杜陵梦”是较为直白的“情句”外,其余皆景句,故而,通过写景来塑造人物形象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示例:(明手法):该诗是通过写景来塑造早行旅人形象的。(阐运用):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三、四两句,通过十个名词五个意象,渲染早行的清寒疏峻的意境。最后一句,写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析效果):塑造了感人的早行旅人的形象。
2.鉴赏景物形象
【知识梳理】
景物形象,即自然景物形象和咏物诗中被人格化了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是浸润了诗人情感的形象,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因此,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就要从诗中所写景物或事物的自然属性入手,体味其表现的社会属性。简言之,一要借助景物意象,品味意境;二要把握诗中描写的画面,并分析描摹图景的方法技巧(包括远、近,声、色,动、静,明、暗等),领会写景状物的方法(比喻、比拟、衬托、对比、夸张、通感、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声(音)色(色彩)结合、白描等);三要领会概括景物的特点和作用。
景物意境常见的表达术语有四类:
⑴辽阔、壮阔、宏阔、开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莽苍
⑵细腻、朦胧、缠绵、恬静、幽静、幽美、优美、幽清、静谧、明净、宁谧
⑶繁复、繁丽、繁华、热烈、喧闹、高亢、淳朴、清丽、和谐
⑷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空寂、孤寂、寂寥、苍凉、沉郁
【设问方式】
⑴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⑵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⑶诗中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⑷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⑸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景物的?
【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从诗句中找出具体描写具体形象的画面或词语,力求语言优美。
⑵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与细节,结合常见的意象含义分析其特点,一般用两至三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黯淡凄凉、恬静优美祥和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点明写作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紧扣诗中的形象和画面,明确手法,具体分析诗词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题格式可概括为四步十二个字:描图景+点氛围+明手法+析感情。
【方法点拨】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摹图景可分三步完成:先描绘形象图景,再概括图景特点,最后剖析作者感情。应考虑四个方面:一是按照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二是抓住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三是抓住景物画面色彩;四是关注景物的动静。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段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初春美丽的景象:春天,阳光明媚,江山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着。这是一幅祥和、美丽、明净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安定愉悦闲适的心情。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首先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在描摹出图景后,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了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幽清明净的景物特点。月下青松,石上清流,幽幽翠竹,水中碧莲,构成了秋天空山美丽的画面,塑造了一种清新恬静幽美的意境,表达了对幽美的环境以及淳朴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高尚气节和情操的追求。
⑶分析诗词景物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结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加以概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这首诗中“日暮”点明时间在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冷的气氛。后两句从听觉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全诗按投宿的顺序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⑷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首先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通过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方法描绘一幅幽静清新、色彩绚丽的山林图。诗歌用若有若无的“人语声”反衬山中的寂静;以葱郁广袤的森林为背景,以眼前夕阳树林为主体,注意景物的色彩运用,将夕阳、青苔、翠木,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鹿柴隐居闲适生活的喜爱。
⑸分析景物形象的作用。
概括作用类要考虑五个方面:一是交代时令季节特征;二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三是对全诗气氛的渲染;四是景和情的关系(正衬或反衬);五是景物和人物的关系。任何景物形象都有作者的寄寓和意图,它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代替作者寄寓心志,化虚为实或化抽象为形象。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中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诗中“月”的意象引发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诗人借“月”这个意象来抒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感。
【实战演练】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题: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首先,勾画描绘景物的重点词语或诗句。然后,描述画面,概括特点,揭示情感。即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描绘应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
答案示例: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而开阔。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此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鉴赏事物形象
【知识梳理】
事物形象即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事物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一种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常见意象的思想感情、文化意义
黄叶:凋零。
松柏:挺拔傲岸。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
竹:气节。
菊:隐逸高洁。
梅:坚强勇敢。
兰:高洁。
牡丹:富贵。
草:荒凉离根。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雁:孤独音信。
沙鸥:飘零伤感。
江水:时光流逝。
烟雾:朦胧迷惘。
春风:旷达欢愉。
东风:希望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霜: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
露:人生短促。
云:漂泊自由。
【设问方式】
(1)诗中的语句描写体现了形象(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
(2)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某形象。
(3)诗中塑造的某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4)诗中某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答题步骤】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以及诗歌注释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4)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方法点拨】
(1)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首句“垂绥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2)刻画事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事物形象,展示特征的方法,主要有: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咏石灰即是咏作者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的不易。次句“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受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中“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程,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整首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事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
比较事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事物特征、刻画事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李纲,南北宋之交的一位坚决主张抗金的政治家。由于投降派的排挤而被罢相。这首诗是他被罢相之后贬到武昌时写的。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注:孔平仲,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曾多次遭受贬谪,做过地方官吏。
问题:这两首诗中的牛有何不同?请作简要赏析。
《病牛》中的病牛在未病之前辛勤耕耘,帮助人们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无人同情,但它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表达了自己甘愿奉献到底的志向。《禾熟》中的“老牛”在完成耕作后,从“禾黍香”“谷登场”的丰收中获得了“粗了耕耘债”的轻松与满足,正悠闲自得地享受着主人的奖赏,不争不怨,知足而乐,随遇而安。这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
(4)常见思想感情(咏物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卜算子o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物我融一,在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实战演练】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问题: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首诗的前两句通过抓住杏花傍水而开,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春意的特点,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后两句的关键在于明确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被车轮碾作尘土,借此表达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的志向。
参考答案: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明形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点手法),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抒志向)。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
知识梳理】
传神显旨的词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引人联想,表达丰富诗歌内涵的字词。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一种是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充分真切地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词。
设问方式】
(1)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诗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
(3)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3)点出该字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答题格式为: 释含义 + 描景象 + 明手法 +点情境
【方法点拨】&&
(1)语言赏析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首先要解释该字的字面意义,再放入语句中描述诗歌描绘的景象,关键是点出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从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诗歌前后两联,所描写的内容一繁一简,体现出来的感觉一实一虚,对比鲜明。该诗借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幽寂清冷的氛围。诗中的“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愁”字有孤独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一个“愁”字点醒全篇,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2)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的景象。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歌开头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诗人赋予泉眼、树荫以人的感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要着眼全诗,尤其是要抓住诗中的典型词语,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卜算子o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词人把清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足见山水美丽可爱,用语清丽戏谑。“春归”让人满怀伤春之愁,“人归”再添别恨,而“千万和春住”寄寓了对朋友真诚、美好的祝愿。这里的“春”不仅指季节的春,也指与家人团聚,家庭生活中的“春”。语带双关,聪明俏皮。诗人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本诗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实战演练】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世俗欲念。
问: 第三联中最能传神显旨的词语是哪一个?为什么?
解题思路:第一步,结合具体诗句,点明本诗炼字精巧的字词,描摹诗歌情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咽”字在这里用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描绘出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阴冷的情状。第二步指出本诗想象别致,修辞巧妙,用语绮丽的语言特色。第三步,指出这精个字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答案示例:这首词最能传神显旨的词语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咽、冷,任选一个作答,均可。)(明修辞、点情境)
②以动衬静的词。
【知识梳理】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景物的描写、渲染,反衬静态景物,烘托出环境氛围的表现手法
设问方式】
(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诗词中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作分析。
【答题步骤】
(1)首先指出诗句中动态的静态的景物,要结合词语分析。
(2)然后分析动静各自所写的内容。
(3)分析动静结合在写景中的关系及其作用。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
指出动态词语和静态景物+动和静具体描绘的景物+本诗动和静的关系及表达作用
【方法点拨】
(1)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之一,以动衬静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用反衬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赏析时应首先明确诗歌使用了哪些动态词语,描绘了那些静景,具体指出诗歌中静景与动景的内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描述动感的动词有:“照”、“流”、“归”、“下”等。而静态的物体是“山”和“石”,以及相对静态的“月”。作者用动词“照”,把明月与山松相互映衬,用动词“流”,把清泉与山石进行动静相衬,用动词“归”,把原本幽静的竹林与喧闹的浣女进行动静相衬。同样的动静相衬,除了通过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即动与静的对比描述外,还通过“喧”与“寂”和“声”与“静”的对比,进一步烘托了动感,渲染了静感。画面以动衬静,安宁而不乏生动。
(2)以动衬静的手法重在一个“衬”字。诗中所描述的景物有主次之分,为渲染作为主体景物的静景,作者往往运用动态词句或声音来反衬出“静”景的意境特点,衬托出诗歌营造景物的清幽,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前两句“静中有动”,写空山寂静不见人影,却有话语回响。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后以 “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用空谷传音,衬托出山谷的空寂。后两句用“入”字描写光影流动,愈加触发诗人周身幽暗的感觉。最后以青苔结尾,说明山谷人迹罕至,因此,所闻的人语只能是诗人自己的自言自语,也就更加衬托出空山异常幽静的意境。
(3)以动衬静这种技巧是对景物作侧面描写,属于反衬手法的一种。在赏析时明确了诗歌动景与静景的内容后,分析动静结合在写景中的关系及其作用,着重指出在诗歌中动景与静景之间具体怎样构成了反衬的艺术效果,达到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的月夜之静。精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的手法烘托出鸟鸣涧春夜的诗情画意。诗中描述动感的词有“花落”,“ 月出”,“ 鸟鸣”。 静态的景物为“春山”。诗歌首句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末句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
(4)以动衬静中,动即运动,静即静止。静止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运动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二者结合则能相得益彰,形成&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赏析时应结合具体景物,准确概括整体的景象特点,点明营造出的艺术效果。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诗开头展现的是南国一片迷蒙的整体景象,接着描绘草地池塘的近景。前者是目所见,后者是耳所闻。末句的“闲敲棋子”是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久候客仍不至时的寂寞无聊的心情。尤其是此中的一个“闲”字,顿使境界全出。下雨,蛙叫,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在动态的,又通过一个动作“敲”,来突出主人公久等不耐烦的心态。同时也通过一阵“敲”声,衬托出屋中无人的寂静。在“闲敲棋子”后继之以“落灯花”,用来照应“过夜半”,形象地揭示了候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进一步衬托了人物的心情,使全诗更为蕴藉含蓄,有了无穷的韵味。
【实战演练】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问题: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解题思路: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磬之音,以动衬静的笔法,烘托出古寺的幽静与超然,为全诗增添了神秘、幽远的韵味,是对破山寺印象的总结,融情于景,突出一个“静”字。
答案示例:这首诗的静景有“古寺”、 “高林”、“曲径”、“禅院”、“潭影”等,末联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指出动态景物和静态景物)。末句以动衬静,以钟磬音响衬托出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动静各自所写的内容)。诗歌因景生情,含蓄隽永,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表达了诗人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突出了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尘脱俗的感受。(分析动静结合在写景中的关系及其作用)。
③化静为动的词
【知识梳理】
化静为动,是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例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作者用一“闹”字,化静为动,写出繁多的杏花在枝头闹闹嚷嚷竞相开放的动态美。
【设问方式】
(1)结合诗词内容,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分析这首诗在“动静”上有什么特点?
(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动静”来写的,试作分析。
【答题步骤】
(1)明关系:指出诗歌中动与静之间的关系。
(2)阐运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种关系在诗歌中体现。
(3)析效果:说明这种关系的作用(营造的意境、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明关系+阐运用+析效果
【方法点拨】
(1)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赋予无生命的静态之物以生命,把静态写成动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一个“绿”字,化静为动,将静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中庭:庭中,庭院中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这首诗写中秋望月表达别离思聚的情意。诗中写了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结尾两句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将情思表达得含蓄深沉。“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新颖妥贴,化静为动,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满人间似的,将无形的“情思”写得有形有声,思深情长、委婉动人。
(2)化静为动,常常会运用“移情”手法,即在描摹自然形象时,将诗人的感情楔入客体对象之中,使无情静景化为有情动景。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前两句首先描写湖阴先生院内之景,茅檐因为经常清扫干净无苔,自栽的花木整齐成畦,这是静景;后两句描写院外之景,门前的青山本是静态之景,但诗人用“排”、“送”两个动词,不仅化静为动,而且赋予无情的山以人的思想感情:它们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便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表现湖阴先生居住环境的清幽、优美。
(3)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常伴随着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相融相生的。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4)文学作品是注重整体性效果的,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在诗歌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灵活的结合在一起。化静为动是用静态性的描写作铺垫,通过动态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从而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突出诗人的情感,感染读者。
山坡羊o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重重峰峦包围之中的潼关,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第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用“聚”字化静为动,使静态的峰峦具有动态美,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将黄河水人格化,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这个“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更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峻,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实战演练】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问题: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解题思路:此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篇幅虽短,却景、情、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全诗语言质朴,虚实相间,跌宕自如,词浅意深,耐人寻味。诗中春山美景皆为静景,诗人用一个“弄字”将山中景物拟人化,仿佛是为了留住客人,而展示春色美景一般,极具情趣。
答案示例: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明关系),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描绘出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阐运用),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析效果)。
16:1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金币 -1
222.18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积分: 金币 -1
用户等级:小学六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8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7-12-11 18:13
用户等级:小学六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6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7-12-11 18:14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江东去浪淘尽全诗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