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荒徼,毋降也!恢复事尚可为乎?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天不佑汉!

李定国两蹶名王/李定国:李定国-文武双全,李定国-名扬天下
66文章网, 最全、最新、最实时的知识分享平台!
李定国两蹶名王/李定国:李定国-文武双全,李定国-名扬天下
一 : 李定国:李定国-文武双全,李定国-名扬天下李定国(),字鸿远,小号一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幼从献忠起义,明末清初大西农民军领袖之一。家世务农。崇祯三年(1630),年方十岁的李定国就参加了张献忠起义军,受到张献忠的喜爱。李定国随张献忠起义军转战于秦、晋、豫、楚,临敌陷阵以勇猛称,又喜读兵法、《资治通鉴》诸书,在军中以宽慈著。有文武才,以勇猛著称,杀敌不计其数。大西政权建立,擢安西将军,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养为义子,合称四将军。后数年,大顺元年,献忠死后,率大西军余部进驻云南,联明抗清。从而立下赫赫战功。李定国李定国()明末清初陕西榆林人,字宁宇。张献忠义子。封为安西将军。顺治三年(1646),张献忠战死后,与孙可望等率部联明抗清。永历六年(1652),进入广西,攻克桂林,乘胜北上,连克永州、衡阳,声震湖湘。遭孙可望嫉忌,退入广西,再屯云南。十年,密迎永历帝入滇,封晋王。后孙可望降清,西南防务机密必将失,清军大举攻入黔。他转战不利,退入缅甸。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被杀,他悲痛欲绝,于同年身亡。李定国_李定国 -文武双全李定国,字宁宇,小字一纯,陕西绥德人,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十岁时不堪明廷欺压,投张献忠转战于四川、湖北。定国少年英武身材魁伟,眉目修阔举止有度,推附者遂赠外号“小柴王”;谦恭下士有文儒气象,喜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骁勇超逸素称“万人敌”;“小尉迟”;在农民“军中独以宽慈著”,攻破城池未尝妄杀,遇士绅百姓必设法保全。李定国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关系非比寻常。后者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当世知名度远在李定国之上,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国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亲密的战略盟友,还是他的至亲“老亲翁”,1个是南明的西宁王(后封晋王),1个是南明的延平王(后封潮王),地位和影响力尚在定国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给了定国长子,后来清兵大举进攻云贵,南明兵败与丈夫一起被杀)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1个在云南广西,1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采用怀柔政策对待汉族百姓,为后来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础。李定国智勇兼备文武双全,每次临阵必披坚执锐,逐北不置屡立战功。20岁,单枪匹马射杀明军上将“神弩王”张令。二十一岁,带二十六骑兵奇袭襄阳,擒明朝亲藩襄王。二十四岁,张献忠称制,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为义子,封定国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后李闯攻陷北京,清兵乘机入关。江山狞沦,张献忠转而抗清,顺治三年,失利而死。定国随孙可望领余部转战滇、黔,以昆明为中心建立新政权,孙可望被推为国主,定国称安西王。可望本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地位相当,入滇后虽称国主,但定国、文秀等手握重兵,尤其定国性情倔强,遇事常生争执,故有隙。顺治五年,可望借故缚定国于演武场,杖责过百;后又相抱持而哭,命定国取沙定洲以赎罪。定国心中愤懑,但为了大西军内部团结,忍下屈辱,历时三月,平定作乱的沙定州,稳住了云南的形势。李定国_李定国 -名扬天下南明抗清节节败退,岌岌可危,孙可望着眼全国大局,为挽回颓势,决定联合南明,领兵出滇,赴前线抗清。同时,为名正言顺的统辖李定国、刘文秀,可望上表朝廷,请封秦王。李定国直朴,初遣使请封时,不悦道:“我自为王,安用请?”后几经反复,终获南明封爵后,又道:“若是,则为朝廷官,不再作贼,勿反复也!”顺治六年,孙可望以李定国、刘文秀为先头,武力收编了南明永历朝廷残存的地方割据武装,收复贵州全省及四川部分地区。可望严明军纪,一致政令,使西南地区的抗清力量重获统一指挥。而严整吏治,恢复生产,安抚人民,招徕商贾等举措。也使饱受战乱摧残,丧亡殆尽的川、贵百姓重焕生机。顺治九年,后方已定,孙可望遣李定国东攻湘桂,刘文秀等进军四川。既受命,定国约法五条: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挥军入湘,收复大批州县后,又利用清定南王孔有德的骄横轻敌,奇兵下桂,五月,败清军,两夜下武冈、克宝庆,势如破竹。六月,夺取全州。孔有德闻报大惊,亲领桂林守军前往兴安县严关,企图扼险拒守,被定国军击败,浮尸蔽于江下;傍晚狼狈逃回桂林,紧闭城门。张献忠李定国起义地图六月三十日,李定国大军将桂林围得水泄不通,四日中午,攻破武胜门,清军不敌兽散,孔有德怅然失色,悲叹道:“已矣!”遂在王府自杀,死前命随从将其所居后殿及掠得的珍宝付之一炬。其妻白氏自缢前把儿子托付给一名侍卫,嘱咐道:“侥幸活命,便叫他出家。不要学他爸爸,作贼一生,落得今日之下场。”接着,李定国麾下各部乘胜南下平乐,收复柳州。其亲镇桂林,颁布政令,稳定局面。八月,整顿稍定,定国挥军进攻梧州,守将不敢迎战,逃入广东乞怜于平南王尚可喜。十五日,明军收复梧州,广西全省均告平定。广东清军极为恐慌,与广西接境各部纷纷弃城撤往肇庆。定国欲待广西局面稳定,即进逼广东,收复失土,却逢满清亲王尼堪率八旗精兵南下援湘,可望唯恐有失,调定国北上抗敌,定国离开广西后,因兵力淡薄,匡复之地复陆续被尚可喜夺回。十月三十日,李定国部进抵衡阳。十一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明将马进忠引部众退宝庆。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进至距离衡阳三十余里处。李定国派部将领兵佯攻,随即后撤。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即兼程追袭,次日天色未明已至衡阳,与李定国大军相遇。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遂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佯装不敌,主动后撤。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势如潮涌;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毙命于混战之中。军士割下其首级向定国献功,全军欢声雷动,齐唱满江红,时人有诗曰“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勇败八旗,克毙敌酋,定国军名扬天下。清军不敢再战,垂头丧气的退往长沙。衡阳大捷,粉碎了八旗兵不可战胜的神话,清朝官员中有人号天大恸,称“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连顺治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清廷上下神情沮丧,士气低迷,致力抗清的乡绅义士则大受鼓舞,他们重新唤起兴复之希望,欣喜欲狂、奔走相告。许多退入山区的明朝残兵败将和隐居乡间的官绅更闻风云集,共勷盛举。加之孙可望不久前亲自挥军攻克辰州,若两军合力,天下一心,隐有北进中原,匡复山河之势。李定国_李定国 -情谊破裂然而,就在李定国连歼清朝二王,复地千里,军威大震之时,身为南明永历王朝实权者的孙可望非但不趁机出兵,收复失土,反而愈加妒忌,认为定国功高震主。当初,定国攻克桂林,送到贵阳的缴获物品中鲜有金银财宝。孙可望听信小人之言认定李定国不是私自藏匿就是分赏将士示恩于下。衡阳之战,孙可望不派兵支援,却仍获大捷,到击毙尼堪的消息传来时,孙可望妒火中烧,决心除掉定国。他假意派人至衡州慰劳,封定国为西宁王,李定国道:“封赏出自天子,今以王封王,可乎?”拒不受封。可望更怒,唯恐楚粤人心尽归定国,遂召其归。定国未应。十月,可望出兵沅江,连续下书七道,催定国至靖州相会,图谋害他。刘文秀之子不忍,密书举发可望阴计,令定国切勿前来,枉送性命。李定国定国行至武冈州,见书,不胜愤慨,他原希望孙可望率部由辰州东进,同己部合击湖南清军,若能全歼该军,势必使满洲八旗实力大损,远近闻风丧胆;然后会合夔东十三家兵力北取湖北,东攻江西,很可能形成势如破竹的局面。如今知可望不顾大局,蓄意害己,不由心灰意懒,他对部下将领说:“不幸少陷军中,备尝险艰,思立尺寸功,匡扶王室,垂名不朽。今甫得斩名王,奏大捷,而猜忌四起。本欲共图恢复,今忌我如此,安能成大功乎?今妻子俱在云南,我岂得已而奔哉!”遂率军撤入广西,从此避免同孙可望见面。李定国撤兵不久,清兵反攻,孙可望战败,两军相持于靖州、武冈一线,本来复湘的大好局面化为乌有。定国与可望二十年的兄弟情谊烟消云散,联明抗清以来前所未有的复兴良机也成昙花一现。若干年后,大儒黄宗羲追忆往事,仍恨恨不平,叙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李定国_李定国 -重燃希望在明末所有将领中,只有李定国指挥的野战军,组织大规模运动战和歼灭战,敢和十万八旗劲旅死磕,打破满清“八旗兵满万不可敌”的神话,这源于他高超的军事指挥天才,以及无与伦比的自信和勇气,当世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名副其实的天才军事家。孙可望排除异己的做法,打乱了定国并力恢复湖广然后东进的计划,他只好另辟蹊径,联络郑成功夹取广东,共图兴复大业。顺治十年二月,李定国率部从广西贺县出发,占领战略要地梧州,接着出师广东。三月十四日攻占开建和德庆州,二十五日进抵肇庆城下。定国一边联络郑成功,一边分兵占领四会、广宁。李定国大军入粤,使两广地区的抗清力量受到鼓舞,纷纷起而响应,配合作战。二十六日,李定国亲临肇庆城下,全线强攻,明军架梯攻城,挖地道入城。不日,城内城外,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清兵始终据城顽抗,迟迟难下,数日后,尚可喜亲率主力赴肇庆支援,由于援军迟迟不至,尚可喜得以全力对付李军。四月初八,他下令从东、西炮台各凿一侧门,出其不意地冲出城外夺取李军所挖地道口,随即放火熏燎地道内隐藏的李军,死者不知其数。李定国被迫离城五里下营。尚可喜趁明军立足未稳之际,再派主力由西、南两门出攻李定国设在龙顶冈的营垒。一番苦战,明军败。李定国强攻肇庆不果,原寄希望的郑成功等军又杳无消息,他审时度势,决定主动撤回广西。肇庆战役失利后,李定国并未气馁。他总结教训,肯定东、西夹攻,恢复广东是南明中兴的最佳战略。因此,他酝酿再度发动广东战役之时,多次派使者前往厦门同郑成功联络,最终决定由定国出广西走陆路,成功经潮惠由水路,并力进取广东。加之永历朝廷诏敕两广明军、义军,全力配合。一时间,南明复兴重新燃起了希望。李定国_李定国 -新会战役顺治十一年二月,李定国聚集全部主力,由广西柳州出兵入粤,临行时,定国踌躇满志,他召集诸将,慨然道:“诸君平日仰慕文山、世杰诸公之忠义,而今之势恰如宋末,驱除鞑虏,以身报国,只在今日,盼我等追先烈之遗志,毋得其憾可也。”定国军南出横州,经广东灵山取廉州府,下高州、雷州。广东各处义师群起响应;清平、靖二藩和督抚标兵不敢迎战,龟缩待援。李定国再派使者往厦门督促郑成功率主力入粤,会师新会。李定国东出两粤,查继佐曾作“歌一匡”:墨子叹息,以粤为国。晋王曰:不然,一匡天下,战胜数千里,檄试诸儒雅,并及天下流域者。今日衡文昨跨马,倾国风流应独写!此时臣心最欢,可痛饮一石也!李定国挥师入粤,一心报国,郑成功却患得患失,空言应付,定国占领高州府月余,仍没得到郑成功出兵夹攻的消息,故于四月再派使者致书成功,信中透彻地分析了战局态势,称中兴之望在克广东,广东克,则全局皆活,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均可势如破竹,而复广东之关键在克新会,新会是广州南面重镇,克新会,可乘势攻克广州,恢复广东全境便指日可待。但新会地区水道纵横,虽有广东义师水军接应,却没有把握在该地击溃广东清军,若成功率主力相助,则必可大功告成。定国词真意切,望眼欲穿,成功却拖了两月有余,才使人回报,虽反复强调出兵之诚意,却不约定具体日期。定国不快,致书指责成功虚戴永历名号,不以君命为意;并劝他以抗清复明之大业为重,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这封信发出后,定国仍不放心,又以极其恳切的言语写了一篇短笺:“圣跸艰危,不可言喻。敕中怆怛之语,不谷读之痛心。五月至今,所待贵爵相应耳。倘确不能来,即示以的。不谷便另议舟师,以图进取。慎勿然诺浮沉,致贻耽阁。要知十月望后,恐无济于机宜矣。”六月,定国按既定策略,遣所部会合广东义师王兴等部向新会进发,不料突染重病,只好暂住高州修养。主帅不能随军,郑军迟迟不来,加之清军深知新会之重要,重兵布防,故战争初期极为艰苦。直至八月间,陈奇策所部水师才进入西江,攻占江门,控制了广州地区的出海口,也切断了广州同新会之间的通道。十月初三日起,李定国亲统大军号称二十万猛攻新会。明军先后采取挖掘地道、大炮轰城、伐木填濠等战术进行强攻,皆因守城清军负隅顽抗,未能得手。十一月十日,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统兵从广州来援,却顿兵于三水,等待清廷所遣满洲军队。新会被围困日久,粮食告罄,城中清军搜粟民家,子女玉帛,恣意卷掠。民皆绝食,掘鼠罗雀,食及浮萍草履。至腊月初,清兵断粮,开始吃人,一时间,平民、举人、贡生、生员等皆成砧上之肉。残骼委地,不啻万余,惨不忍睹。《新会县志》记载“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十二月初十日,清廷靖南将军朱马喇等率满、汉兵长途跋涉来援,此时新会已危在旦夕。清兵休整三日,会同平、靖二藩军队在新会城外向明军发起总攻,四天激战,定国苦苦支撑,他热切期盼的郑家水师终于还是没有来。十四日,明军全线溃退,沿途六、七十万百姓跟随撤退,定国安抚难民,哭号失声。清军趁胜追击,李定国主力二十四日退到高州,二十六日晨撤回广西;留部将阻滞清军,次年正月也被迫撤回广西。明军收复的广东州县和广西部分地区重新沦入满清之手。李定国精心筹划的恢复广东、进取江南战略完全失败,此后他再无力量和机会进入广东,南明复兴的希望顿成泡影。李定国两攻广东,为反清复明,披肝沥胆,忠贞不渝。孙可望却在此期间加快了夺权的脚步,永历帝受他逼胁,处境非常困难,一再派使者携密诏让李定国领兵迎驾。定国深知永历朝廷的存亡直接关系到抗清事业的成败,他本想同郑成功会师收复广东,既可扩大南明控制区,又可借郑成功、张名振、张煌言等闽、浙拥明实力派扼制孙可望。李定国起义地图李定国给郑成功的短笺中提到:“圣跸艰危,不可言喻。敕中怆怛之语,不谷读之痛心。”正是隐望联合郑成功等共扶永历。可惜,由于郑成功的私心自用,新会之战定国大败,联合“东勋”共扶明室的希望彻底落空。他便想凭借本部兵力亲赴安龙营救永历帝朱由榔。部将恐与孙可望反目,凶多吉少,故多劝定国从长计议,不要前往。定国道:“今可望上欺天子,下凌群臣,专横跋扈,奸佞堪比曹马,忠义之士莫不怒欲诛之,况我自比关张,岂有主请而不救之理?”于是,抽调精锐,突破孙可望重重防线,于顺治十三年正月进抵安龙,举城欢声雷动。入城朝见时,永历帝道:“久知卿忠义,恨相见之晚。”定国激动得泪流满面,道:“臣蒙陛下知遇之恩,欲取两粤以迎銮舆,乃不惟不副臣愿,且重贻陛下忧,至万死无能自赎。”新会战役中损兵较多,贵州又是孙可望的势力范围,李定国经与诸将议,决定移跸至昆明。三月二十六日,永历帝进入昆明。有明一代,云南乃偏远之地,见“真龙天子”驾到,昆明百姓皆遮道相迎,甚至有望之泣下者。朱由榔非常感动,让随从传旨:“朕到,勿分军民老幼,听其仰首观觇。”整个昆明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里。定国和文秀决定暂时把云南贡院作为永历帝的行宫,视朝听政。永历复行皇权,封李定国为晋王。李定国_李定国 -孙可望降清累降三级永历朝廷移跸昆明后,将孙可望的眷属礼送回贵阳,并敕诏可望,若幡然悔悟,则地位仍在定国、文秀之上。定国也亲自修书,希望可望“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同心释忿,共济国难”。但是,权欲熏心的孙可望执迷不悟,认定定国等人在背叛他,想抢夺他的权力,于是,他擅自封王封爵,拉拢人心,于顺治十四年八月悍然调兵十四万进攻昆明。定国、文秀当时兵力不满三万,孙可望以为胜券在握,狂妄的命人预制扭锁三百副,称破滇之日用以囚永历并定国、文秀诸文武解黔。孙可望自以为计划周全,万无一失,却不料他出兵讨伐永历帝和李定国根本师出无名,部将心中大都不以为然。原大西军系统的将领白文选等人与李定国长期同甘共苦,不愿自相火并;而由南明军改编的诸将又心向永历。于是,白文选私下同南明旧将约定阵前反戈,文选还以视察前线为名亲自驰入定国营中通报消息,希望定国火速出兵,稍迟则恐有变。李定国有些犹豫,但当时风闻孙可望有奇兵奔袭昆明。于是下定决心,传令各营十九日出战。天还没亮,双方交战于交水三岔口。对阵之初,定国部前锋失利。可望立于高阜观战,见已挫定国锐气,即命诸营乘胜前进。白文选见形势危急,亲率五千铁骑冲入南明旧将马惟兴营中,二军联合抄可望后阵,连破数营,定国、文秀趁势挥军进击,可望军大乱,将士大呼:“迎晋王!迎晋王!”十几万大军顷刻瓦解。孙可望见形势陡变,在少数兵马保护下,仓皇东窜。沿途各守将俱闭营不纳,所经城门皆闭,呼之再三,仅垂大筥盛壶飡饷于可望;逃回贵阳时,留守大将冯双礼也已改弦易辙,可望怒斥道:“汝为部将,何敢叛我?”双礼道:“汝敢叛天子,吾何有于汝乎!”于是,曾不可一世的“国主”,变得众叛亲离,成了丧家之犬。走投无路之下,孙可望向清大元洪承畴投降。清廷封他为义王,待遇优厚,可望受宠若惊,把云贵的地形地貌、军事部署如实报告给清廷,并建议大举进攻云贵。顺治十五年,清军三路大军进逼云贵时,大肆利用孙可望过去的地位和影响,导致明军节节败退,不少原大西军将领倒戈投降。可随着西南战事顺利,孙可望的恩遇也渐渐走到尽头,顺治十七年,孙可望暴毙,死因不明。可叹孙可望一生钻营权力,不惜做了民族败类,最终还是落得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后世有欲卖国求荣、认贼作父者实应以此为鉴。孙可望降清,清兵大举进攻云贵,存亡之际,李定国竟为“整顿”内部把刘文秀等久经战阵的大将调回昆明,削弱了同清方接境地区的防御力量,间接使刘文秀郁郁而终。同时在人事任用,军队部署上也连续犯错,导致明军不断兵败,沦丧贵州全境,令清军直扑昆明。举朝惊惶失措,纷纷指斥定国弄权误国,残害忠良,定国悲愤的说:“兵败至此,固难辞其咎,然自受封晋王,我立志于摧大敌、扶弱主、垂名于万世!何有一日贪私?我之忠心,唯天可鉴。”悲愤之余,定国上表请求免去职务,永历帝加以安抚,降三级,但仍掌军权。李定国_李定国 -磨盘山战役1659年(顺治十六年)二月,清军渡过怒江逼近腾越州(今云南腾冲),这里是明朝西南边境,径隘箐深,屈曲仅容单骑”。李定国估计清军屡胜之后必然骄兵轻进,决定在怒江以西二十里的磨盘山沿羊肠小道两旁草木丛中设下埋伏,以泰安伯窦名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武靖侯王国玺为三伏,“埋地雷谷中,约曰:敌尽入,初伏乃发;然地雷,二、三伏乃发。首尾击之,敌尽矣”。埋伏的6000军队携带预先制作的干粮,以免造饭冒出炊烟被清军察觉。部署已定,清满汉军队在吴三桂等率领下果然以为明军已经望风逃窜,逍遥自在地进入伏击区。正在这一决定胜负之际,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投敌,把定国设下埋伏的机密报告吴三桂。三桂大惊,立刻下令已进入二伏的清军前锋后撤,向路旁草木丛中搜杀伏兵。明兵因为没有得到号令不敢擅自出战,伤亡很大。窦名望迫不得已下令鸣炮出战;二伏、三伏军从也应声鸣炮,冲入敌军,双方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清将固山额真沙里布等被击毙,明将窦名望等也战死。李定国坐镇山阜之上,听见号炮次序不对,知道情况有变化,派后军增援,终于击败吴三桂所统来追清军。但因兵将损失严重,决定离开腾越州(今云南腾冲),令定朔将军吴三省断后并收集溃卒,自己率领主力前往孟定。李定国抗清兵磨盘山战役是李定国统率明军给予占有明显优势的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清廷因损兵折将大为恼怒,于顺治十七年六月惩罚统兵将领,多罗信郡王多尼罚银五千两,多罗平郡王罗可铎罚银四千两,多罗贝勒杜兰罚银二千两,都统济席哈革一拜他喇布勒哈番并所加级,副都统莽古图、傅喀、克星格也受到处分,征南将军赵布泰革职为民。从清廷对三军主帅的处分情况来看,磨盘山之役战斗十分激烈,清军的伤亡肯定相当大。李定国在兵势已如强弩之末时,仍然能够组织和指挥这样一场勇猛的阻击战,证明他不愧是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追剿清军在进抵永昌、腾越、南甸土司一带之后,由于粮草难于接应,在这年闰三月二十四日前后撤回省会昆明。当时,南明军队为数尚多,分别退到边境地区。据清经略洪承畴疏报:除了李定国、白文选、祁三升、沐天波、高文贵、靳统武、杨武、梁杰、吴子圣、吴三省、郭尚贤、王国勋等在云南迤西边境地区外,还有广国公贺九义带领伯、将军、总兵李承爵、雷朝圣、黄元才、王三才、张国用、赵得胜、杨成、彭应伯、何起龙、阎惟龙等部从临安府撤至“沅江府边外(当为元江府)”;“又有伪将军都督邹自贵、马得鸣等领残贼奔逃于顺宁府边外;再有伪伯李如碧等领残贼奔逃于云龙州边外;又伪伯廖鱼等领残贼奔逃于澜沧边外;又伪国公马宝、马惟兴、刘镇国、高启隆等领残贼奔逃于丽江边外。是云南迤西及迤东接界俱所在有贼,所在需兵,先事防备,临时进剿,实为今日至急要著”。只是由于明军撤退时似乎没有1个通盘的计划,兵将虽多,却陷入一片混乱当中,指挥系统失灵,难以集中兵力对入滇清军展开有效的反击。磨盘山撤退后,李定国率领部分军队向南撤退,崎岖于云南边境地区。永历帝则被迫进入缅甸,双方失去了联系。清军入滇后,常常屠城,大肆奸淫掳掠,引起云南各族百姓的无限愤慨,定国遂号召各族百姓,联合抗清,一时间,各处少数民族的抗清活动如星火燎原,此起彼伏,对入滇清军造成很大打击,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同汉族百姓一道为反抗满清的民族压迫不惜流血牺牲,面对强敌奋勇拼搏至死不悔的斗争精神难能可贵。李定国_李定国 -赍志以殁处境日益艰难,义军接连失利,要使抗清大业延续,唯有接回永历帝,重树大旗,团结各抗清力量。于是,李定国积极联络逃入缅甸的永历朝廷,并亲率大军至缅甸迎接永历帝,然而,此时的永历帝被清军吓破了胆,再也没有了收复山河的雄心壮志,而甘心苟安于缅甸的庇护之下。缅甸人出尔反尔,多次袭击李定国军队,定国忍无可忍,与缅甸军队发生冲突,以少胜多大破十万象军,缅甸人闻风丧胆。永历帝竟下诏命定国撤军。定国望诏凄怆,叹道:“大明亡矣。”部将乘机指责永历帝不义,劝定国为自己打算,投降满清。定国怒道:“自受大明之封爵,我便是大明之臣子,为人臣者不为人谋,可乎?今社稷狞沦,主上托于异邦,为臣者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焉能为一己之安,背宗弃祖,剃发受辱,投降满狗。”将士闻言,无不泣下。定国再劝不果,无奈退兵,但仍盘桓在中缅边境,希望等到永历帝回心转意的一天。缅人却从此记住了李定国,直到乾隆时提起这个名字,仍有人为之胆裂!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军迫近缅甸,国王大惊,送出了朱由榔父子,以避免本国卷入明、清之战。康熙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永历帝被吴三桂派人在昆明一小庙内,用弓弦勒死。永历帝和太子被清军俘获的噩耗传来时,李定国伤心备至,捶胸大哭。他感到拥明抗清的旗帜既倒,再无回天之力,部下兵马由于驻扎在人烟稀少地区,粮食医药不足,病死了差不多一半。李定国抗清兵定国自知复兴无望,愤郁不已,五月十五日撰写表文焚告上天,“自陈一生素行暨反正辅明皆本至诚,何皇穹不佑至有今日。若明祚未绝,乞赐军马无灾,俾各努力出滇救主。如果大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六月二十一日,李定国四十二岁生日时,获闻永历帝驾崩,李定国大哭道:“恢复事尚可为乎?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从此一病不起,六月二十七日死于景线。定国临终前,托孤于部将平阳侯靳统武,命世子李嗣兴拜统武为养父,叮咛道:“宁死荒徼,无降也!”一代豪杰终于赍志以殁。李定国去世后,部下将领失去了归依的核心。不久,靳统武也病死,刘文秀世子刘震等领兵归附清朝。李嗣兴也未能恪遵定国遗教,于康熙元年九月拜表投降清朝。西南明军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遂以失败而告终。李定国壮志未酬,后继无人,但部下仍有数千人不降,聚于阿瓦河东百里,称为“桂家”。勐腊各族人民亦奉李定国为神,过晋王墓均膜拜。并于后山复建“晋王庙”,每年春节进行隆重祭祀。“李晋王”的英名与传奇在滇黔川桂地区代代流传。李定国_李定国 -人物评价时间是无情的,任你家财万贯,声名显赫,难免随风流逝,被人忘却;时间又是多情的,因为它总会留下一些鲜活的姓名世代相传。时间带走的是随身聚散的财富声名,留下却是永垂不朽的精神。明清之际各方面人物当中,李定国是最耀眼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他明末是反抗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他用兵如神,有小诸葛之称。他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时人记载“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后营,纫织为衬甲、快鞋之用,无弃遗者。……或传定国兵当以夜至,比晓则已过尽矣。故所至有功”。连满清也不得不承认定国有五伯之假仁假义、王莽之谦恭下士。李定国定国雄才大略,爱民如子,仁者无敌,如果不是孙可望私欲膨胀,排除异己,如果不是郑成功私心自用,错失良机,如果各抗清力量团结一心,如果……也许,真的可以力挽狂澜,驱除鞑虏,恢复山河。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李定国最终还是像他崇拜的文天祥、张世杰、诸葛亮一样,带着无限遗憾,千般不甘,永远的走了。正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定国一生出生入死、奋斗不息,为了抵抗凶残的敌人,浴血奋战,直至最后!人已逝,业随风,但他矢志抗清的民族气节,穷且益坚的不挠斗志,必将不断激励后世人民为反抗压迫和民族征服而献身。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洽,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其人与百姓息息相通,在镇守云贵之时,爱民如子,至今云南人仍然视定国为滇中的脊梁!(云南人最为崇拜的就是武侯和李定国--郭影秋语)定国的忠义节烈知道近现代依然被人们称赞不绝,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定国为榜样,章太炎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诗曰:胡风南渡尽草偃,大义捐嫌王出滇。一身转战千里路,只手曾擎半壁天。诸葛无命延汉祚,武穆何甘止朱仙。板荡膻腥忠贞显,江山代代颂英贤。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老草坡前草树香,磨盘诸将墓堂堂。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至景线祭李晋王墓君王血溅金蝉寺,荒外孤臣泪满衣。天不祚明非战罪,鬼能杀贼与心违。垄旁樵牧蛮吏禁,墓上松揪杜宇飞。知否中原已恢复?河山无恙去来归!七律怀李晋王定国公国破何堪独采薇,欲凭只手挽余晖。镇南泪眼千城破,征北雄心百事违。汉室恨随红日没,怒江水共彩云飞。黄泉料想多魑魅,藤甲驱驰不得归。廿载驱驰南中国,风霜血泪浸征衣。沉沦忍见村村破,恢复谁知事事违。华夏魂随大王去,怒江水共彩云飞。黄泉料想多魑魅,藤甲挥戈不得归。李六处女六处女者,皆李氏,番禺茭塘都宏福乡人。癸巳,晋王帅师至新会,茭塘诸乡治战船应之。晋王败绩,敌攻宏福,六女登楼皆缢。双燕归何处?楼台久不春。云疑飞髻女,月是弄珠人。玉佩捐湘浦,罗衣绝塞尘,琵琶弹马上,嗟彼去和亲。小姑弹宝瑟,大姊织流黄,独立朝霞里,双流日月光,何曾窥宋玉,不肯做王嫱。一代红颜尽,当楼恨未央。许二烈女二处女皆许氏,番禺潭山乡人,父明宗,某县知县。癸巳,晋王帅师至,“兵”以潭山乡与晋王交通,攻之,二处女从母某氏及庶母某氏,投井死。双雏随阿母,游戏在芝田,正鼓湘灵瑟,俄惊老土弦,银瓶齐坠井,玉镜不当天。百尺寒浆里,连枝产白莲。雉子斑斑好,同楼春陇旁,一朝矜意气,双翼碎文章。蔡琰何能侠?明妃实不祥,可怜龙塞去,眉黛拂秋霜!李定国_李定国 -故事传说雨神李定国车邑村本主庙供的是“通天护法如意宝珠赤子三爷”李定国。李定国原籍陕西,是清初大西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下的一位大将,为哪样大理各族人民奉他为雨神和本主呢’相传,张献忠牺牲后,李定国率兵转入云南迤西大理。他的军队纪律好,对民众秋毫无犯,还惩办贪官污吏,减轻赋税,供给耕牛种籽,反对压迫妇女,做了很多好事。李定国在1个干旱的年头里,五月间还栽不下秧,人们万分焦急,成群结队到龙王庙求雨,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还是求不下雨来。李定国知道后,到龙王庙上了一道义正辞严的表文,斥责龙王:“你身为龙王,掌管降雨,现在久旱无雨,黎民受难,你却拒不下雨,有亏职责!我是人间的将军,担负着保国安民大任,不忍看到农人受难,因此特令你大降甘霖,否则我将捣毁龙王庙,代天惩罚你!”龙王又害怕,又惭愧,但没有玉皇大帝和雷部的“云符雨牌”,实在无能为力,于是托梦给李定国说:“老将军要水,可我没有玉帝雷部的敕令.不敢私降大雨,只能教你1个法子:快叫你的兵丁和农人,把花甸水潭和十八溪水道挖出来,我保你溪溪出水,让三百六十村寨都有水用。”李定国醒来,发动军民台力,挖开水潭,疏通沟道,终于出水了,苍洱坝子解除了旱象。后来,玉皇太帝知道了这件事,他本来是用干旱来惩罚黎民百姓的,却被龙王用变相降雨的办法搭救了,一气之下,就把龙王囚到东海,另派一条母猪龙来掌管降雨。这条母猪龙到任后,滴雨不下,反而在苍山里面拱来拱去,拱断了十八溪的水脉,还让房子大的石头和沙子泥巴像条龙似的从山里直冲出来,冲毁田地房屋,在湾桥村上面,冲出了方圆十五六里的大沙坝,五台峰北面弥勒山等不少地方也冲出1个个小沙坝,大理坝子又遭到了大旱!这时,李定国已经死了,他死后也成了神。他听说母猪龙作乱,大理又遭干旱,便提着神剑来驱赶母猪龙。追来追去,母猪龙掉头逃进车邑村,终于被李将军追上,一剑斩了!他除了大患.代行龙王职权,不时行云布雨,搭救苍生。人们为了感谢他的恩德,奉他为雨神和车邑村本主。李定国_李定国 -李定国墓傣族人民为纪念李定国,捐资建李定国祠,称汉王庙,每年春节,杀猪宰鸡去祭祀。原祠1960年被毁,但当地群众依然前往祭拜。1988年,勐腊县政府拨款15万元重建,被云南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县民族博物馆保存有李定国使用过的铁炮5件(座炮3,手炮2)。李定国_李定国 -参考资料1、《李定国纪年》 郭影秋编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01月2、《南明史》钱海岳撰 中华书局 2006年05月3、《明清史事沈思录》 王春瑜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01月4、《清史演义》 蔡东藩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年05月二 : 李定国两蹶名王是怎么来的 李定国墓在哪里李定国两蹶名王李定国两蹶名王讲述的是李定国将军打败清朝两位王爷的历史,这两个王爷一个是汉族王爷定南王孔有德,另一位是满族的亲王尼堪。这两个王爷一个兵败自杀,一个被围困后被李定国斩杀,是李定国军事上的巅峰。李定国画像公元1652年清朝廷命令定南王孔有德出兵贵州,想要剿灭南明王朝,在孔有德进兵的同时,李定国也已经整合兵力北上,要和清朝军队作战。李定国的军纪严明,战术得当,在和孔有德的战斗中取得节节胜利,而孔有德不得不向自己的根据地收缩防守。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李定国的围攻,李定国和孔有德的决战开始以后打得非常胶着,后来李定国使用大象冲击孔有德,使他大败而逃。回到桂林后孔有德组织坚守,但不幸中箭,这时候李定国已经攻入城中,孔有德自知大势已去,自杀身亡,只有自己的一个小女儿逃走。而另一场战役是李定国和尼堪之间进行的。尼堪是清朝的亲王爵位,在清朝和李定国的战斗中,清朝军队连连失利[],这使得当时的朝廷大为震惊和恼火,于是派洪承畴前往镇压,后又让尼堪任大将军打算消灭李定国。虽然尼堪在军队数量上要比李定国多,但是李定国采取了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策略,最终将尼堪包围,并在战斗中亲手斩杀了尼堪,使清军瞬间打败。这就是李定国两蹶名王的经过。李定国纪年李定国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但是长久以来对于他的研究和著作很少,直到《李定国纪年》完稿出版发行以后这种局面才算终结,这本书是由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著名的明清史研究专家郭影秋著的。李定国纪年封面在《李定国纪年》这部书中,郭老翔实的记录了李定国一生的业绩,这部书中展示的李定国是最为全面和真实的。但是这部著作并不是仅仅展示李定国将军本人的,而是记述明末清初大西起义军的整个过程,大西起义军从有李定国开始到他最后病逝记述的都非常详尽。《李定国纪年》按照年份编写,详细讲述了李定国在不同年份遇到的不同事情,并从侧面讲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为我们呈现出了当时社会的整体面貌,对研究这段时期的历史非常有帮助。虽然这是一部纪年体书籍,但是郭老并没有只是根据史料进行简单的筛选编排,而是对各方面的史料进行了全方位的整理和收集,从中分析出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有偏差的,将能正确展现这段历史和人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的。在这部书中还有对当时人物的全面描述,对各个人物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描述,是一部创新性的著作,也是现在人们研究李定国将军的重要史料。在这部书中对于李定国将军的记述是最为真实和全面的,所以非常有价值。李定国墓在云贵等地区,李定国非常有声望,因为他在这些地区镇守多年,为当地百姓多次驱赶进攻的清军,表现非常英勇,所以也被当地百姓奉为抗清大英雄。可是,南明政权因为内部斗争不断而难以成气候,并且很快就被推翻了,当这一消息传到李定国耳中后,他心中悲愤异常,可是并未因此而放弃抗清事业,而且继续努力联络借兵,想要对清兵再次发起进攻。汉王庙照片可是,就在他准备东山再起时,瘟疫降临了,因此他的军队也大受打击,实力大为减弱,李定国也受到感染,没多久便发病身亡,并被安葬于勐腊。这个地方其实就在西双版纳,如果去那里旅游,便可以拜祭李定国。不过,他的墓后来被朝廷迁移到北京,因为他的军队大都归降,而朝廷担心他们以后会造反,便做出了迁坟之举。如今,想要参观李定国墓,便需要去卢沟桥一带。不过,在勐腊依然有很多人敬仰他,并且为他修立了汉王庙,每年都会举办大型拜祭活动。因此,如今去西双版纳虽然已经看不到李定国墓,但却可以参观汉王庙,可以缅怀这位大英雄,并且有机会参加那种祭祀活动。虽然,现在的汉王庙并不是当初勐腊居民所修建的,原来的汉王庙已经消失了,如今的汉王庙是重新修建的,但还是可令人一睹李定国之风采。除了这个汉王庙外,去当地博物馆也能缅怀这位大英雄,因为那里有他使用过的武器。另外,去大理旅游也可找到拜祭李定国的地方,因为当地有人为其修建了本主庙。李定国两蹶名王是怎么来的 李定国墓在哪里 李定国纪年纪念李定国李定国是明末清初的时候最著名的大西起义军的将领,他十岁从军开始征战,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率领一支两万人的部队作战,而到了二十四岁的时候已经被封为“西安将军”了。在大西政权的领导者张献忠去世以后,他带领大西起义军的残部进入南方,开始了反清扶明的斗争。纪念李定国在反抗清朝统治的战斗中,李定国多次打败清朝名将,一直坚持在南方战斗,最终于康熙元年的时候病故于勐腊。在现在的勐腊县有一座汉王庙,这座汉王庙就是当地人们为了纪念李定国而建设的。这里的人民在李定国时期就受到他的照顾,因为李定国是一位非常爱护民众的将领,所以当地的人们对于他十分尊敬。而在李定国病逝以后,人们在当地建设了这座庙宇,并在初一或十五的时候前来拜祭,而到了春节更是有诸多村民前来拜祭。在春节的纪念仪式上,这里的各族人民会身着民族盛装,所有人都聚集在汉王庙周围进行集会。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祭祀活动,当鸡叫头遍时,当地村民就开始祭祀,放礼炮、放枪、放鞭炮,再由李定国部下的后裔实行三跪九叩大礼等,十分隆重。除了这里还有一个地方也有人祭祀李定国,那就是云南的大理下鸡邑村的白族人,他们对李定国也是非常崇敬的,在他们那里奉李定国为“本主”,同时也建有庙宇,在节日的时候展开隆重祭祀。李定国传当清军占领京城之后,虽然当时的明皇帝已经身亡,可在南方依然有很多人在与清军对抗,并且有人拥戴一位朱姓王爷创建了南明王朝,与北方的清朝形成了对峙之势。在这个小王朝之中,善于作战的大将有好几位,而李定国便是其中非常强悍、非常著名的一位。不过,无论这些大将如何勇敢地作战,也无法改变当时的大局,所以最终都随着南明一起消逝。李定国画像李定国生活的年代是充满苦难的,朝廷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各地饥荒频发,外族入侵也不断发生,因而百姓生活更为苦难。在这种情况下,张献忠等人借机造反,而出身微寒的李定国便加入了这支队伍。最初,他是以张献忠养子的身份待在队伍里,因此也逐渐学会了很多作战的本领,当他成年之后,已经是一名很优秀的将领,所以其养父对他特别器重。在养父过世之后,李定国便加入了南明王朝的阵营,并且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曾多次在战争中获胜,为南明立下了很多战功,并一度扭转了南明在战争中的地位。可见,李定国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将领,如果不是因为吴三桂的所作所为,那么南明可能还能坚()持更长时间,而他本人也不会英年早逝。在李定国的一生中,有近二十年时间都是耗费在抗清战争中,而且屡次立下大功,所以在南明很有威望,在西南汉人心中也有很高的地位。时至今日,云南人都是很崇敬这位大将军的,并且视其为楷模。虽然,李定国的存在令清朝统一进程受到阻碍,但他却凭借其英勇气概而深得人心,是一位值得敬仰的英雄人物。三 : 李定国:李定国-文武双全,李定国-名扬天下李定国(),字鸿远,小号一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幼从献忠起义,明末清初大西农民军领袖之一。家世务农。崇祯三年(1630),年方十岁的李定国就参加了张献忠起义军,受到张献忠的喜爱。李定国随张献忠起义军转战于秦、晋、豫、楚,临敌陷阵以勇猛称,又喜读兵法、《资治通鉴》诸书,在军中以宽慈著。有文武才,以勇猛著称,杀敌不计其数。大西政权建立,擢安西将军,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养为义子,合称四将军。后数年,大顺元年,献忠死后,率大西军余部进驻云南,联明抗清。从而立下赫赫战功。李定国李定国()明末清初陕西榆林人,字宁宇。张献忠义子。封为安西将军。顺治三年(1646),张献忠战死后,与孙可望等率部联明抗清。永历六年(1652),进入广西,攻克桂林,乘胜北上,连克永州、衡阳,声震湖湘。遭孙可望嫉忌,退入广西,再屯云南。十年,密迎永历帝入滇,封晋王。后孙可望降清,西南防务机密必将失,清军大举攻入黔。他转战不利,退入缅甸。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被杀,他悲痛欲绝,于同年身亡。[]孙可望_李定国 -文武双全李定国,字宁宇,小字一纯,陕西绥德人,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十岁时不堪明廷欺压,投张献忠转战于四川、湖北。定国少年英武身材魁伟,眉目修阔举止有度,推附者遂赠外号“小柴王”;谦恭下士有文儒气象,喜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骁勇超逸素称“万人敌”;“小尉迟”;在农民“军中独以宽慈著”,攻破城池未尝妄杀,遇士绅百姓必设法保全。李定国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关系非比寻常。后者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当世知名度远在李定国之上,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国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亲密的战略盟友,还是他的至亲“老亲翁”,1个是南明的西宁王(后封晋王),1个是南明的延平王(后封潮王),地位和影响力尚在定国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给了定国长子,后来清兵大举进攻云贵,南明兵败与丈夫一起被杀)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1个在云南广西,1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采用怀柔政策对待汉族百姓,为后来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础。李定国智勇兼备文武双全,每次临阵必披坚执锐,逐北不置屡立战功。20岁,单枪匹马射杀明军上将“神弩王”张令。二十一岁,带二十六骑兵奇袭襄阳,擒明朝亲藩襄王。二十四岁,张献忠称制,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为义子,封定国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后李闯攻陷北京,清兵乘机入关。江山狞沦,张献忠转而抗清,顺治三年,失利而死。定国随孙可望领余部转战滇、黔,以昆明为中心建立新政权,孙可望被推为国主,定国称安西王。可望本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地位相当,入滇后虽称国主,但定国、文秀等手握重兵,尤其定国性情倔强,遇事常生争执,故有隙。顺治五年,可望借故缚定国于演武场,杖责过百;后又相抱持而哭,命定国取沙定洲以赎罪。定国心中愤懑,但为了大西军内部团结,忍下屈辱,历时三月,平定作乱的沙定州,稳住了云南的形势。孙可望_李定国 -名扬天下南明抗清节节败退,岌岌可危,孙可望着眼全国大局,为挽回颓势,决定联合南明,领兵出滇,赴前线抗清。同时,为名正言顺的统辖李定国、刘文秀,可望上表朝廷,请封秦王。李定国直朴,初遣使请封时,不悦道:“我自为王,安用请?”后几经反复,终获南明封爵后,又道:“若是,则为朝廷官,不再作贼,勿反复也!”顺治六年,孙可望以李定国、刘文秀为先头,武力收编了南明永历朝廷残存的地方割据武装,收复贵州全省及四川部分地区。可望严明军纪,一致政令,使西南地区的抗清力量重获统一指挥。而严整吏治,恢复生产,安抚人民,招徕商贾等举措。也使饱受战乱摧残,丧亡殆尽的川、贵百姓重焕生机。顺治九年,后方已定,孙可望遣李定国东攻湘桂,刘文秀等进军四川。既受命,定国约法五条: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挥军入湘,收复大批州县后,又利用清定南王孔有德的骄横轻敌,奇兵下桂,五月,败清军,两夜下武冈、克宝庆,势如破竹。六月,夺取全州。孔有德闻报大惊,亲领桂林守军前往兴安县严关,企图扼险拒守,被定国军击败,浮尸蔽于江下;傍晚狼狈逃回桂林,紧闭城门。张献忠李定国起义地图六月三十日,李定国大军将桂林围得水泄不通,四日中午,攻破武胜门,清军不敌兽散,孔有德怅然失色,悲叹道:“已矣!”遂在王府自杀,死前命随从将其所居后殿及掠得的珍宝付之一炬。其妻白氏自缢前把儿子托付给一名侍卫,嘱咐道:“侥幸活命,便叫他出家。不要学他爸爸,作贼一生,落得今日之下场。”接着,李定国麾下各部乘胜南下平乐,收复柳州。其亲镇桂林,颁布政令,稳定局面。八月,整顿稍定,定国挥军进攻梧州,守将不敢迎战,逃入广东乞怜于平南王尚可喜。十五日,明军收复梧州,广西全省均告平定。广东清军极为恐慌,与广西接境各部纷纷弃城撤往肇庆。定国欲待广西局面稳定,即进逼广东,收复失土,却逢满清亲王尼堪率八旗精兵南下援湘,可望唯恐有失,调定国北上抗敌,定国离开广西后,因兵力淡薄,匡复之地复陆续被尚可喜夺回。十月三十日,李定国部进抵衡阳。十一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明将马进忠引部众退宝庆。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进至距离衡阳三十余里处。李定国派部将领兵佯攻,随即后撤。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即兼程追袭,次日天色未明已至衡阳,与李定国大军相遇。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遂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佯装不敌,主动后撤。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势如潮涌;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毙命于混战之中。军士割下其首级向定国献功,全军欢声雷动,齐唱满江红,时人有诗曰“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勇败八旗,克毙敌酋,定国军名扬天下。清军不敢再战,垂头丧气的退往长沙。衡阳大捷,粉碎了八旗兵不可战胜的神话,清朝官员中有人号天大恸,称“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连顺治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清廷上下神情沮丧,士气低迷,致力抗清的乡绅义士则大受鼓舞,他们重新唤起兴复之希望,欣喜欲狂、奔走相告。许多退入山区的明朝残兵败将和隐居乡间的官绅更闻风云集,共勷盛举。加之孙可望不久前亲自挥军攻克辰州,若两军合力,天下一心,隐有北进中原,匡复山河之势。孙可望_李定国 -情谊破裂然而,就在李定国连歼清朝二王,复地千里,军威大震之时,身为南明永历王朝实权者的孙可望非但不趁机出兵,收复失土,反而愈加妒忌,认为定国功高震主。当初,定国攻克桂林,送到贵阳的缴获物品中鲜有金银财宝。孙可望听信小人之言认定李定国不是私自藏匿就是分赏将士示恩于下。衡阳之战,孙可望不派兵支援,却仍获大捷,到击毙尼堪的消息传来时,孙可望妒火中烧,决心除掉定国。他假意派人至衡州慰劳,封定国为西宁王,李定国道:“封赏出自天子,今以王封王,可乎?”拒不受封。可望更怒,唯恐楚粤人心尽归定国,遂召其归。定国未应。十月,可望出兵沅江,连续下书七道,催定国至靖州相会,图谋害他。刘文秀之子不忍,密书举发可望阴计,令定国切勿前来,枉送性命。李定国定国行至武冈州,见书,不胜愤慨,他原希望孙可望率部由辰州东进,同己部合击湖南清军,若能全歼该军,势必使满洲八旗实力大损,远近闻风丧胆;然后会合夔东十三家兵力北取湖北,东攻江西,很可能形成势如破竹的局面。如今知可望不顾大局,蓄意害己,不由心灰意懒,他对部下将领说:“不幸少陷军中,备尝险艰,思立尺寸功,匡扶王室,垂名不朽。今甫得斩名王,奏大捷,而猜忌四起。本欲共图恢复,今忌我如此,安能成大功乎?今妻子俱在云南,我岂得已而奔哉!”遂率军撤入广西,从此避免同孙可望见面。李定国撤兵不久,清兵反攻,孙可望战败,两军相持于靖州、武冈一线,本来复湘的大好局面化为乌有。定国与可望二十年的兄弟情谊烟消云散,联明抗清以来前所未有的复兴良机也成昙花一现。若干年后,大儒黄宗羲追忆往事,仍恨恨不平,叙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孙可望_李定国 -重燃希望在明末所有将领中,只有李定国指挥的野战军,组织大规模运动战和歼灭战,敢和十万八旗劲旅死磕,打破满清“八旗兵满万不可敌”的神话,这源于他高超的军事指挥天才,以及无与伦比的自信和勇气,当世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名副其实的天才军事家。孙可望排除异己的做法,打乱了定国并力恢复湖广然后东进的计划,他只好另辟蹊径,联络郑成功夹取广东,共图兴复大业。顺治十年二月,李定国率部从广西贺县出发,占领战略要地梧州,接着出师广东。三月十四日攻占开建和德庆州,二十五日进抵肇庆城下。定国一边联络郑成功,一边分兵占领四会、广宁。李定国大军入粤,使两广地区的抗清力量受到鼓舞,纷纷起而响应,配合作战。二十六日,李定国亲临肇庆城下,全线强攻,明军架梯攻城,挖地道入城。不日,城内城外,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清兵始终据城顽抗,迟迟难下,数日后,尚可喜亲率主力赴肇庆支援,由于援军迟迟不至,尚可喜得以全力对付李军。四月初八,他下令从东、西炮台各凿一侧门,出其不意地冲出城外夺取李军所挖地道口,随即放火熏燎地道内隐藏的李军,死者不知其数。李定国被迫离城五里下营。尚可喜趁明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再派主力由西、南两门出攻李定国设在龙顶冈的营垒。一番苦战,明军败。李定国强攻肇庆不果,原寄希望的郑成功等军又杳无消息,他审时度势,决定主动撤回广西。肇庆战役失利后,李定国并未气馁。他总结教训,肯定东、西夹攻,恢复广东是南明中兴的最佳战略。因此,他酝酿再度发动广东战役之时,多次派使者前往厦门同郑成功联络,最终决定由定国出广西走陆路,成功经潮惠由水路,并力进取广东。加之永历朝廷诏敕两广明军、义军,全力配合。一时间,南明复兴重新燃起了希望。孙可望_李定国 -新会战役顺治十一年二月,李定国聚集全部主力,由广西柳州出兵入粤,临行时,定国踌躇满志,他召集诸将,慨然道:“诸君平日仰慕文山、世杰诸公之忠义,而今之势恰如宋末,驱除鞑虏,以身报国,只在今日,盼我等追先烈之遗志,毋得其憾可也。”定国军南出横州,经广东灵山取廉州府,下高州、雷州。广东各处义师群起响应;清平、靖二藩和督抚标兵不敢迎战,龟缩待援。李定国再派使者往厦门督促郑成功率主力入粤,会师新会。李定国东出两粤,查继佐曾作“歌一匡”:墨子叹息,以粤为国。晋王曰:不然,一匡天下,战胜数千里,檄试诸儒雅,并及天下流域者。今日衡文昨跨马,倾国风流应独写!此时臣心最欢,可痛饮一石也!李定国挥师入粤,一心报国,郑成功却患得患失,空言应付,定国占领高州府月余,仍没得到郑成功出兵夹攻的消息,故于四月再派使者致书成功,信中透彻地分析了战局态势,称中兴之望在克广东,广东克,则全局皆活,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均可势如破竹,而复广东之关键在克新会,新会是广州南面重镇,克新会,可乘势攻克广州,恢复广东全境便指日可待。但新会地区水道纵横,虽有广东义师水军接应,却没有把握在该地击溃广东清军,若成功率主力相助,则必可大功告成。定国词真意切,望眼欲穿,成功却拖了两月有余,才使人回报,虽反复强调出兵之诚意,却不约定具体日期。定国不快,致书指责成功虚戴永历名号,不以君命为意;并劝他以抗清复明之大业为重,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这封信发出后,定国仍不放心,又以极其恳切的言语写了一篇短笺:“圣跸艰危,不可言喻。敕中怆怛之语,不谷读之痛心。五月至今,所待贵爵相应耳。倘确不能来,即示以的。不谷便另议舟师,以图进取。慎勿然诺浮沉,致贻耽阁。要知十月望后,恐无济于机宜矣。”六月,定国按既定策略,遣所部会合广东义师王兴等部向新会进发,不料突染重病,只好暂住高州修养。主帅不能随军,郑军迟迟不来,加之清军深知新会之重要,重兵布防,故战争初期极为艰苦。直至八月间,陈奇策所部水师才进入西江,攻占江门,控制了广州地区的出海口,也切断了广州同新会之间的通道。十月初三日起,李定国亲统大军号称二十万猛攻新会。明军先后采取挖掘地道、大炮轰城、伐木填濠等战术进行强攻,皆因守城清军负隅顽抗,未能得手。十一月十日,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统兵从广州来援,却顿兵于三水,等待清廷所遣满洲军队。新会被围困日久,粮食告罄,城中清军搜粟民家,子女玉帛,恣意卷掠。民皆绝食,掘鼠罗雀,食及浮萍草履。至腊月初,清兵断粮,开始吃人,一时间,平民、举人、贡生、生员等皆成砧上之肉。残骼委地,不啻万余,惨不忍睹。《新会县志》记载“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十二月初十日,清廷靖南将军朱马喇等率满、汉兵长途跋涉来援,此时新会已危在旦夕。清兵休整三日,会同平、靖二藩军队在新会城外向明军发起总攻,四天激战,定国苦苦支撑,他热切期盼的郑家水师终于还是没有来。十四日,明军全线溃退,沿途六、七十万百姓跟随撤退,定国安抚难民,哭号失声。清军趁胜追击,李定国主力二十四日退到高州,二十六日晨撤回广西;留部将阻滞清军,次年正月也被迫撤回广西。明军收复的广东州县和广西部分地区重新沦入满清之手。李定国精心筹划的恢复广东、进取江南战略完全失败,此后他再无力量和机会进入广东,南明复兴的希望顿成泡影。李定国两攻广东,为反清复明,披肝沥胆,忠贞不渝。孙可望却在此期间加快了夺权的脚步,永历帝受他逼胁,处境非常困难,一再派使者携密诏让李定国领兵迎驾。定国深知永历朝廷的存亡直接关系到抗清事业的成败,他本想同郑成功会师收复广东,既可扩大南明控制区,又可借郑成功、张名振、张煌言等闽、浙拥明实力派扼制孙可望。李定国起义地图李定国给郑成功的短笺中提到:“圣跸艰危,不可言喻。敕中怆怛之语,不谷读之痛心。”正是隐望联合郑成功等共扶永历。可惜,由于郑成功的私心自用,新会之战定国大败,联合“东勋”共扶明室的希望彻底落空。他便想凭借本部兵力亲赴安龙营救永历帝朱由榔。部将恐与孙可望反目,凶多吉少,故多劝定国从长计议,不要前往。定国道:“今可望上欺天子,下凌群臣,专横跋扈,奸佞堪比曹马,忠义之士莫不怒欲诛之,况我自比关张,岂有主请而不救之理?”于是,抽调精锐,突破孙可望重重防线,于顺治十三年正月进抵安龙,举城欢声雷动。入城朝见时,永历帝道:“久知卿忠义,恨相见之晚。”定国激动得泪流满面,道:“臣蒙陛下知遇之恩,欲取两粤以迎銮舆,乃不惟不副臣愿,且重贻陛下忧,至万死无能自赎。”新会战役中损兵较多,贵州又是孙可望的势力范围,李定国经与诸将议,决定移跸至昆明。三月二十六日,永历帝进入昆明。有明一代,云南乃偏远之地,见“真龙天子”驾到,昆明百姓皆遮道相迎,甚至有望之泣下者。朱由榔非常感动,让随从传旨:“朕到,勿分军民老幼,听其仰首观觇。”整个昆明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里。定国和文秀决定暂时把云南贡院作为永历帝的行宫,视朝听政。永历复行皇权,封李定国为晋王。孙可望_李定国 -孙可望降清累降三级永历朝廷移跸昆明后,将孙可望的眷属礼送回贵阳,并敕诏可望,若幡然悔悟,则地位仍在定国、文秀之上。定国也亲自修书,希望可望“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同心释忿,共济国难”。但是,权欲熏心的孙可望执迷不悟,认定定国等人在背叛他,想抢夺他的权力,于是,他擅自封王封爵,拉拢人心,于顺治十四年八月悍然调兵十四万进攻昆明。定国、文秀当时兵力不满三万,孙可望以为胜券在握,狂妄的命人预制扭锁三百副,称破滇之日用以囚永历并定国、文秀诸文武解黔。孙可望自以为计划周全,万无一失,却不料他出兵讨伐永历帝和李定国根本师出无名,部将心中大都不以为然。原大西军系统的将领白文选等人与李定国长期同甘共苦,不愿自相火并;而由南明军改编的诸将又心向永历。于是,白文选私下同南明旧将约定阵前反戈,文选还以视察前线为名亲自驰入定国营中通报消息,希望定国火速出兵,稍迟则恐有变。李定国有些犹豫,但当时风闻孙可望有奇兵奔袭昆明。于是下定决心,传令各营十九日出战。天还没亮,双方交战于交水三岔口。对阵之初,定国部前锋失利。可望立于高阜观战,见已挫定国锐气,即命诸营乘胜前进。白文选见形势危急,亲率五千铁骑冲入南明旧将马惟兴营中,二军联合抄可望后阵,连破数营,定国、文秀趁势挥军进击,可望军大乱,将士大呼:“迎晋王!迎晋王!”十几万大军顷刻瓦解。孙可望见形势陡变,在少数兵马保护下,仓皇东窜。沿途各守将俱闭营不纳,所经城门皆闭,呼之再三,仅垂大筥盛壶飡饷于可望;逃回贵阳时,留守大将冯双礼也已改弦易辙,可望怒斥道:“汝为部将,何敢叛我?”双礼道:“汝敢叛天子,吾何有于汝乎!”于是,曾不可一世的“国主”,变得众叛亲离,成了丧家之犬。走投无路之下,孙可望向清大元洪承畴投降。清廷封他为义王,待遇优厚,可望受宠若惊,把云贵的地形地貌、军事部署如实报告给清廷,并建议大举进攻云贵。顺治十五年,清军三路大军进逼云贵时,大肆利用孙可望过去的地位和影响,导致明军节节败退,不少原大西军将领倒戈投降。可随着西南战事顺利,孙可望的恩遇也渐渐走到尽头,顺治十七年,孙可望暴毙,死因不明。可叹孙可望一生钻营权力,不惜做了民族败类,最终还是落得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后世有欲卖国求荣、认贼作父者实应以此为鉴。孙可望降清,清兵大举进攻云贵,存亡的时候,李定国竟为“整顿”内部把刘文秀等久经战阵的大将调回昆明,削弱了同清方接境地区的防御力量,间接使刘文秀郁郁而终。同时在人事任用,军队部署上也连续犯错,导致明军不断兵败,沦丧贵州全境,令清军直扑昆明。举朝惊惶失措,纷纷指斥定国弄权误国,残害忠良,定国悲愤的说:“兵败至此,固难辞其咎,然自受封晋王,我立志于摧大敌、扶弱主、垂名于万世!何有一日贪私?我之忠心,唯天可鉴。”悲愤之余,定国上表请求免去职务,永历帝加以安抚,降三级,但仍掌军权。孙可望_李定国 -磨盘山战役1659年(顺治十六年)二月,清军渡过怒江逼近腾越州(今云南腾冲),这里是明朝西南边境,径隘箐深,屈曲仅容单骑”。李定国估计清军屡胜之后必然骄兵轻进,决定在怒江以西二十里的磨盘山沿羊肠小道两旁草木丛中设下埋伏,以泰安伯窦名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武靖侯王国玺为三伏,“埋地雷谷中,约曰:敌尽入,初伏乃发;然地雷,二、三伏乃发。首尾击之,敌尽矣”。埋伏的6000军队携带预先制作的干粮,以免造饭冒出炊烟被清军察觉。部署已定,清满汉军队在吴三桂等率领下果然以为明军已经望风逃窜,逍遥自在地进入伏击区。正在这一决定胜负的时候,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投敌,把定国设下埋伏的机密报告吴三桂。三桂大惊,立刻下令已进入二伏的清军前锋后撤,向路旁草木丛中搜杀伏兵。明兵因为没有得到号令不敢擅自出战,伤亡很大。窦名望迫不得已下令鸣炮出战;二伏、三伏军从也应声鸣炮,冲入敌军,双方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清将固山额真沙里布等被击毙,明将窦名望等也战死。李定国坐镇山阜之上,听见号炮次序不对,知道情况有变化,派后军增援,终于击败吴三桂所统来追清军。但因兵将损失严重,决定离开腾越州(今云南腾冲),令定朔将军吴三省断后并收集溃卒,自己率领主力前往孟定。李定国抗清兵磨盘山战役是李定国统率明军给予占有明显优势的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清廷因损兵折将大为恼怒,于顺治十七年六月惩罚统兵将领,多罗信郡王多尼罚银五千两,多罗平郡王罗可铎罚银四千两,多罗贝勒杜兰罚银二千两,都统济席哈革一拜他喇布勒哈番并所加级,副都统莽古图、傅喀、克星格也受到处分,征南将军赵布泰革职为民。从清廷对三军主帅的处分情况来看,磨盘山之役战斗十分激烈,清军的伤亡肯定相当大。李定国在兵势已如强弩之末时,仍然能够组织和指挥这样一场勇猛的阻击战,证明他不愧是明清的时候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追剿清军在进抵永昌、腾越、南甸土司一带之后,由于粮草难于接应,在这年闰三月二十四日前后撤回省会昆明。当时,南明军队为数尚多,分别退到边境地区。据清经略洪承畴疏报:除了李定国、白文选、祁三升、沐天波、高文贵、靳统武、杨武、梁杰、吴子圣、吴三省、郭尚贤、王国勋等在云南迤西边境地区外,还有广国公贺九义带领伯、将军、总兵李承爵、雷朝圣、黄元才、王三才、张国用、赵得胜、杨成、彭应伯、何起龙、阎惟龙等部从临安府撤至“沅江府边外(当为元江府)”;“又有伪将军都督邹自贵、马得鸣等领残贼奔逃于顺宁府边外;再有伪伯李如碧等领残贼奔逃于云龙州边外;又伪伯廖鱼等领残贼奔逃于澜沧边外;又伪国公马宝、马惟兴、刘镇国、高启隆等领残贼奔逃于丽江边外。是云南迤西及迤东接界俱所在有贼,所在需兵,先事防备,临时进剿,实为今日至急要著”。只是由于明军撤退时似乎没有1个通盘的计划,兵将虽多,却陷入一片混乱当中,指挥系统失灵,难以集中兵力对入滇清军展开有效的反击。磨盘山撤退后,李定国率领部分军队向南撤退,崎岖于云南边境地区。永历帝则被迫进入缅甸,双方失去了联系。清军入滇后,常常屠城,大肆奸淫掳掠,引起云南各族百姓的无限愤慨,定国遂号召各族百姓,联合抗清,一时间,各处少数民族的抗清活动如星火燎原,此起彼伏,对入滇清军造成很大打击,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同汉族百姓一道为反抗满清的民族压迫不惜流血牺牲,面对强敌奋勇拼搏至死不悔的斗争精神难能可贵。孙可望_李定国 -赍志以殁处境日益艰难,义军接连失利,要使抗清大业延续,唯有接回永历帝,重树大旗,团结各抗清力量。于是,李定国积极联络逃入缅甸的永历朝廷,并亲率大军至缅甸迎接永历帝,然而,此时的永历帝被清军吓破了胆,再也没有了收复山河的雄心壮志,而甘心苟安于缅甸的庇护之下。缅甸人出尔反尔,多次袭击李定国军队,定国忍无可忍,与缅甸军队发生冲突,以少胜多大破十万象军,缅甸人闻风丧胆。永历帝竟下诏命定国撤军。定国望诏凄怆,叹道:“大明亡矣。”部将乘机指责永历帝不义,劝定国为自己打算,投降满清。定国怒道:“自受大明之封爵,我便是大明之臣子,为人臣者不为人谋,可乎?今社稷狞沦,主上托于异邦,为臣者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焉能为一己之安,背宗弃祖,剃发受辱,投降满狗。”将士闻言,无不泣下。定国再劝不果,无奈退兵,但仍盘桓在中缅边境,希望等到永历帝回心转意的一天。缅人却从此记住了李定国,直到乾隆时提起这个名字,仍有人为之胆裂!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军迫近缅甸,国王大惊,送出了朱由榔父子,以避免本国卷入明、清之战。康熙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永历帝被吴三桂派人在昆明一小庙内,用弓弦勒死。永历帝和太子被清军俘获的噩耗传来时,李定国伤心备至,捶胸大哭。他感到拥明抗清的旗帜既倒,再无回天之力,部下兵马由于驻扎在人烟稀少地区,粮食医药不足,病死了差不多一半。李定国抗清兵定国自知复兴无望,愤郁不已,五月十五日撰写表文焚告上天,“自陈一生素行暨反正辅明皆本至诚,何皇穹不佑至有今日。若明祚未绝,乞赐军马无灾,俾各努力出滇救主。如果大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六月二十一日,李定国四十二岁生日时,获闻永历帝驾崩,李定国大哭道:“恢复事尚可为乎?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从此一病不起,六月二十七日死于景线。定国临终前,托孤于部将平阳侯靳统武,命世子李嗣兴拜统武为养父,叮咛道:“宁死荒徼,无降也!”一代豪杰终于赍志以殁。李定国去世后,部下将领失去了归依的核心。不久,靳统武也病死,刘文秀世子刘震等领兵归附清朝。李嗣兴也未能恪遵定国遗教,于康熙元年九月拜表投降清朝。西南明军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遂以失败而告终。李定国壮志未酬,后继无人,但部下仍有数千人不降,聚于阿瓦河东百里,称为“桂家”。勐腊各族人民亦奉李定国为神,过晋王墓均膜拜。并于后山复建“晋王庙”,每年春节进行隆重祭祀。“李晋王”的英名与传奇在滇黔川桂地区代代流传。孙可望_李定国 -人物评价时间是无情的,任你家财万贯,声名显赫,难免随风流逝,被人忘却;时间又是多情的,因为它总会留下一些鲜活的姓名世代相传。时间带走的是随身聚散的财富声名,留下却是永垂不朽的精神。明清的时候各方面人物当中,李定国是最耀眼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他明末是反抗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他用兵如神,有小诸葛之称。他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时人记载“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后营,纫织为衬甲、快鞋之用,无弃遗者。……或传定国兵当以夜至,比晓则已过尽矣。故所至有功”。连满清也不得不承认定国有五伯之假仁假义、王莽之谦恭下士。李定国定国雄才大略,爱民如子,仁者无敌,如果不是孙可望私欲膨胀,排除异己,如果不是郑成功私心自用,错失良机,如果各抗清力量团结一心,如果……也许,真的可以力挽狂澜,驱除鞑虏,恢复山河。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李定国最终还是像他崇拜的文天祥、张世杰、诸葛亮一样,带着无限遗憾,千般不甘,永远的走了。正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定国一生出生入死、奋斗不息,为了抵抗凶残的敌人,浴血奋战,直至最后!人已逝,业随风,但他矢志抗清的民族气节,穷且益坚的不挠斗志,必将不断激励后世人民为反抗压迫和民族征服而献身。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洽,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其人与百姓息息相通,在镇守云贵之时,爱民如子,至今云南人仍然视定国为滇中的脊梁!(云南人最为崇拜的就是武侯和李定国--郭影秋语)定国的忠义节烈知道近现代依然被人们称赞不绝,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定国为榜样,章太炎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诗曰:胡风南渡尽草偃,大义捐嫌王出滇。一身转战千里路,只手曾擎半壁天。诸葛无命延汉祚,武穆何甘止朱仙。板荡膻腥忠贞显,江山代代颂英贤。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老草坡前草树香,磨盘诸将墓堂堂。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至景线祭李晋王墓君王血溅金蝉寺,荒外孤臣泪满衣。天不祚明非战罪,鬼能杀贼与心违。垄旁樵牧蛮吏禁,墓上松揪杜宇飞。知否中原已恢复?河山无恙去来归!七律怀李晋王定国公国破何堪独采薇,欲凭只手挽余晖。镇南泪眼千城破,征北雄心百事违。汉室恨随红日没,怒江水共彩云飞。黄泉料想多魑魅,藤甲驱驰不得归。廿载驱驰南中国,风霜血泪浸征衣。沉沦忍见村村破,恢复谁知事事违。华夏魂随大王去,怒江水共彩云飞。黄泉料想多魑魅,藤甲挥戈不得归。李六处女六处女者,皆李氏,番禺茭塘都宏福乡人。癸巳,晋王帅师至新会,茭塘诸乡治战船应之。晋王败绩,敌攻宏福,六女登楼皆缢。双燕归何处?楼台久不春。云疑飞髻女,月是弄珠人。玉佩捐湘浦,罗衣绝塞尘,琵琶弹马上,嗟彼去和亲。小姑弹宝瑟,大姊织流黄,独立朝霞里,双流日月光,何曾窥宋玉,不肯做王嫱。一代红颜尽,当楼恨未央。许二烈女二处女皆许氏,番禺潭山乡人,父明宗,某县知县。癸巳,晋王帅师至,“兵”以潭山乡与晋王交通,攻之,二处女从母某氏及庶母某氏,投井死。双雏随阿母,游戏在芝田,正鼓湘灵瑟,俄惊老土弦,银瓶齐坠井,玉镜不当天。百尺寒浆里,连枝产白莲。雉子斑斑好,同楼春陇旁,一朝矜意气,双翼碎文章。蔡琰何能侠?明妃实不祥,可怜龙塞去,眉黛拂秋霜!孙可望_李定国 -故事传说雨神李定国车邑村本主庙供的是“通天护法如意宝珠赤子三爷”李定国。李定国原籍陕西,是清初大西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下的一位大将,为哪样大理各族人民奉他为雨神和本主呢’相传,张献忠牺牲后,李定国率兵转入云南迤西大理。他的军队纪律好,对民众秋毫无犯,还惩办贪官污吏,减轻赋税,供给耕牛种籽,反对压迫妇女,做了很多好事。李定国在1个干旱的年头里,五月间还栽不下秧,人们万分焦急,成群结队到龙王庙求雨,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还是求不下雨来。李定国知道后,到龙王庙上了一道义正辞严的表文,斥责龙王:“你身为龙王,掌管降雨,现在久旱无雨,黎民受难,你却拒不下雨,有亏职责!我是人间的将军,担负着保国安民大任,不忍看到农人受难,因此特令你大降甘霖,否则我将捣毁龙王庙,代天惩罚你!”龙王又害怕,又惭愧,但没有玉皇大帝和雷部的“云符雨牌”,实在无能为力,于是托梦给李定国说:“老将军要水,可我没有玉帝雷部的敕令.不敢私降大雨,只能教你1个法子:快叫你的兵丁和农人,把花甸水潭和十八溪水道挖出来,我保你溪溪出水,让三百六十村寨都有水用。”李定国醒来,发动军民台力,挖开水潭,疏通沟道,终于出水了,苍洱坝子解除了旱象。后来,玉皇太帝知道了这件事,他本来是用干旱来惩罚黎民百姓的,却被龙王用变相降雨的办法搭救了,一气之下,就把龙王囚到东海,另派一条母猪龙来掌管降雨。这条母猪龙到任后,滴雨不下,反而在苍山里面拱来拱去,拱断了十八溪的水脉,还让房子大的石头和沙子泥巴像条龙似的从山里直冲出来,冲毁田地房屋,在湾桥村上面,冲出了方圆十五六里的大沙坝,五台峰北面弥勒山等不少地方也冲出1个个小沙坝,大理坝子又遭到了大旱!这时,李定国已经死了,他死后也成了神。他听说母猪龙作乱,大理又遭干旱,便提着神剑来驱赶母猪龙。追来追去,母猪龙掉头逃进车邑村,终于被李将军追上,一剑斩了!他除了大患.代行龙王职权,不时行云布雨,搭救苍生。人们为了感谢他的恩德,奉他为雨神和车邑村本主。孙可望_李定国 -李定国墓傣族人民为纪念李定国,捐资建李定国祠,称汉王庙,每年春节,杀猪宰鸡去祭祀。原祠1960年被毁,但当地群众依然前往祭拜。1988年,勐腊县政府拨款15万元重建,被云南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县民族博物馆保存有李定国使用过的铁炮5件(座炮3,手炮2)。孙可望_李定国 -参考资料1、《李定国纪年》 郭影秋编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01月2、《南明史》钱海岳撰 中华书局 2006年05月3、《明清史事沈思录》 王春瑜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01月4、《清史演义》 蔡东藩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年05月
看过《李定国两蹶名王/李定国:李定国-文武双全,李定国-名扬天下》的同学还看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荒最初降临在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