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顺兴:诗仙李白为什么被称作诗仙到底靠什么谋生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诗什么?
好象还有“酒仙”什么的~?
越多越好~谢谢~!
古代诗人的称号: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
古代诗人的称号: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相关信息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6、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7、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神--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仙———李白
“诗鬼”李贺
“诗豪”刘禹锡
诗圣———杜甫
“诗佛”王维
诗仙·诗圣·诗佛·诗豪·诗鬼
诗仙———李白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杜甫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的李白是盛唐时期的一位天才诗人,在他年少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蜀中属于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青城、峨眉的好几位著名道士,在开元年间很受朝廷重视。少年李白的家附近的紫云山是道教胜地,青城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这样的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非常大。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他说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一生。
  另外,蜀中又是一个有着侠士风气的地方,对李白也有很深的影响。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魏颢《李翰林集序》甚至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自己也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李白在其《叙旧赠陆调》诗中曾叙述了一件他年轻时与人打架的事。那大概是他第一次去长安时,在长安北门,被一群斗鸡的长安无赖给纠缠上了,李白与陆调二人同这群人大打出手,后终因寡不敌众,陆调先冲出重围,将官宪引来,才将李白救出。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仙游、任侠中度过的。
  25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3年后,即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30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3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友,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希望得到引荐,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时,曾与孔巢父等人会于徂徕山酣饮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在玉真公主的荐引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供奉翰林。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1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1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此“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在洛阳,与杜甫相遇,结下了千古传颂的深厚友谊。两人同游梁、宋,在那里又遇高适,怀古登临,纵酒射猎。之后,他在齐州请北海高天师授道?,再次举行入道仪式。这时他的思想是复杂的,既悲慨不平,“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入世,希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并没有消退。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后来永王谋篡独立,触怒了肃宗,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他在当涂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的乐府有种种不同的风格,有些是很颓废的,很悲观的醉歌,如《将进酒》、《襄阳歌》;有些是很美的艳歌,如《长相思》;有些是飘逸奇特的游仙诗,如《怀仙歌》;有些是沉痛的议论诗,如《战城南》;有些是民歌,如《长干行》;有些却又是个人的离愁别恨,如《客中行》、《静夜思》、《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乐府到了李白,可算是集大成了。乐府起于民间,而文人受了六朝浮华问体的馀毒,往往不敢充分运用民间的语言与风趣。而李白认清了文学的趋势,有意用“清真”来救“绮丽”之弊,所以他大胆地运用民间的语言,容纳民歌的风格,很少雕饰,最接近自然。
  李白的绝句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风格壮美,大气磅礴,雄奇浪漫,而且充满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他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一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把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纷繁琉璃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生的天马行空式的奇妙想象,写得如此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他又有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赤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总之,李白是那个时代的骄子、盛世的歌手、伟大的浪漫主义者。他的诗歌以蓬勃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出色地扭转了初唐以来的诗歌趋势。李白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超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强硬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飘逸情韵,吸引着无数士人。由于他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歌,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着不可替代的不朽的地位。
诗圣———杜甫
  史家只载一时事迹,诗家直显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  ———浦起龙《读杜心解》
  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  ———元稹
  浣花溪边,风景秀丽,林塘优美,细麦轻花,一派田园风光。这里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俗称“杜甫草堂”。“背郭堂成阴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鸟将数子,品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这就是杜甫结束了4年的颠簸生活后,对自己的安身之地所作的描述。草堂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安定寓所。
  杜甫,字子美,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官僚家庭,杜甫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明将名儒,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而且官拜膳部员外郎。其父亲杜闲为衮州司马、奉天县令,母亲是当时著名学者崔融的女儿。在如此显赫的家庭里,杜甫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也曾自豪地称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从小就下苦功读书,7岁学诗,15岁扬名。在35岁以前,他过着读书与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声名,为日后的进仕作准备。20岁时他就结束书斋生活,开始他的漫游生活。他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天宝三年他与李白在洛阳相识,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随后在宋地他们又遇到高适,三位高才谈诗论文,携手同游,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一时期的《望岳》和《画鹰》表现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青春朝气。
  天宝五年,杜甫志豪气壮地来到长安,准备一展平生抱负,但是等待他的却是冷酷严峻的现实。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因此杜甫在原本象征读书人出路的科举之途上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后来几经周折他才得一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所谓右卫率福州曹参军。在此期间,杜甫作诗百余首,其中《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作,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各种社会矛盾,展示了危机四伏、盛世将逝的国家政治形势,因而也就奠定了杜甫的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安史叛乱,时局剧变。杜甫携家逃难,先由奉先逃到白水,再由白水逃到鄜州。逃亡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也是他思想感受最丰富、最深刻的时期。随后,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则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让差役将自己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炽热灼人的情感互为表里、和谐统一。他特别注重铺陈手法的运用。这首杰作正是铺陈到底,全无比兴,但是由于诗人善于将自己的褒贬与爱憎、震惊与感叹、怨愤与怜悯、悲痛与无奈,全都溶入“有吏夜捉人”这一事件中,老翁翻墙、府吏发怒、老妇哭诉等等情节的具体描写,而未加任何主观议论,因而全诗显得形象逼真,情节感人,恰如一幕精品话剧,各个人物的举止声情真切可闻、历历在目。
  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6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在这卓绝千古的“三吏”“三别”中,杜甫以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以“诗史”特有的“实录”的笔墨,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百姓在经历叛军的催残后,又经受着官府大肆征兵的苦难;人民不满官府的凶残,却又忍受着痛苦承担起杀敌卫国的责任。漂泊西南时,杜甫仍然心系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悲欢,根据自己的见闻与感受,以炽热的情怀继续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以“安史之乱”为轴心展示出更广阔、更完整的历史面貌,完成了以“诗史”补充和修正史传的千秋重任。
  杜甫是盛唐后期大乱年代造就的伟大诗人。他直面残酷的现实,客观真实地描绘了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面貌,同时在诗歌艺术方面,他转益多师,元稹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所以他兼有各家之所长,为后世诗歌树立起了不朽的典范,因而杜甫被尊为“诗圣”。
“诗佛”王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
  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林成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殷璠《河岳英灵集》
  王维,字摩诘,诗画双绝。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才华横溢的王维,15岁便远离家乡,在长安和东都洛阳为仕途而奔走。他不但擅长诗歌,而且音乐、绘画也十分精通,这使他能够很方便地登上仕途。相传,王维到长安昭国坊庾敬休家中做客时,看见墙上挂着一副《按乐图》,上面画着众多伶人正在奏乐。王维细看一会儿,便笑着说:“这副画上的乐工,正演奏到《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当下,有好奇的人真招来乐工演奏检验,结果与王维所说一致,乐工的手指起落,指法毫无差错。这样一来,王维受到当时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欢迎。另外,据《丹青记》记载,王维为歧王李范画了一副《巨石图》,犹如真的巨石一样。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巨石不翼而飞。过了六七十年后,高丽使者把此图归还大唐。唐宪宗见王维的画如此神奇,于是将此图藏于宫中,并在地上洒乌鸡狗血以镇压,怕《巨石图》再次飞走。这个故事当然不会是真事,但王维绘画技巧之高却是实情。由于王维诗画并称,因此,王维在作诗时,不自觉地将构图、色彩、明暗等绘画技巧融入诗中,使诗具有画意。
  王维得九公主的推荐,在府试中顺利通过,获得头名,进而一举中进士,步入仕途。然而官场中的种种糜烂腐败的现象,使他感到非常沮丧。在王维中年以后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居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也是由于他的生活经历与心境的变化,后人称道的往往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他信奉禅理,后半生徘徊于仕隐之间。他以优雅闲逸的情致描写了闲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和美丽可爱的山水。他的田园诗描绘的是闲静的意境;山水诗描绘的是幽静的意境。并且王维的诗中有画法、画意、画风,他以画家的只眼匠心来构建诗篇,达到了“诗中有画”的佳境。刘士麟在《文致》中说:“晃补之云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余谓右丞精于画,故诗态转工。”所说的就是王维的诗、画有相得益彰之妙。总览王维的诗可以看到他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传统的基础上,最大特点是以画法入诗,创造出或凄丽清幽、或磅礴恢宏的意境,充满富于理趣的诗情画意之美。如《汉江临泛》就充分展示了王维的绘画技巧:楚寒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开篇两句,诗人就描绘出汉江雄浑壮阔的幕景,泛舟江上,纵目远眺,浩瀚的汉江之水入荆江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波澜壮阔,气势恢弘。任水一气流走,劈空飞去,直至宇宙尽处,时空之外。就人的视觉而言,水流愈远,则人的视角愈小,对象也就愈小,汉水的形藐也愈来愈消失,明暗的差别也愈来愈减弱,成为一片虚无的空白。水流天地外,扑入视野的,当是一片大气,一片空白,可谓于无极之中见流之渺远,于飞动之中现水之浩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人将目不可及的景色写入诗中,收茫茫平原于纸端,纳浩荡江水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气氛。接着,诗人以山光水色作为画面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流到天边,两岸重重青山,烟雾迷朦,时隐时现,若隐若无。诗人又以极淡之墨,描绘了一副意境优美的山水画。
  就绘画艺术来看,国画山水,常于画笔难到之外,留下空白,促人想象。王维此诗,则于诗笔难尽之处,拓开空间,任人驰聘。它运用了中国古典绘画的散点透视法,并不关心汉水在空中的精确位置,采用的是展现宏观视野的模糊透视法则,使读者能以流动的目光驰聘于天地之间,既不受焦点的约束,也不受地平线的限制,从而构成了“象外之象”的更大心理空间。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那种含蓄蕴藉,意在笔外的美学风范。诗人抒发的感情以“含蓄”、“曲意”见长,很多诗作都属于平淡而有点韵之列。刘熙载曾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王维诗中写静也是如此,静之精神写不出,借动态写之。他颇善于把动与静巧妙结合起来,构成妙境,益增静穆之感。山川景物中的幽静意境,在王维疏朗淡泊的气氛营造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月当头,春野空旷,亭亭桂树,徐徐落花,月惊山鸟,音回空谷,多么宁静而幽美的境界!诗人着意去捕捉“花落”、“月出”、“鸟鸣”等一些春夜中仅有的短暂而细微的动态,将春涧月夜静谧的实在感烘托出来,在安详而又生动的静与动的对立统一中,突出春山月夜的静美。
“诗豪”刘禹锡
  梦得佳作多在朗、连、夔、和时。  ———《围炉诗话》
  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所脍炙不下百首矣。  ———杨慎《升庵诗话》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他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对此他在文章中屡屡谈及:“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臣家本儒素”。儒家思想要求人有进取精神,鼓励个体积极参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与柳宗元同时登进士第。由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命运,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4岁的刘禹锡参与了王叔文、王任的“永贞革新”。王叔文也非常欣赏刘禹锡的诗文和人格,“尝称其有宰相器”。于是他们二人与柳宗元等共同成为革新派的代表人物。这些有志之士共同商榷的改革方案,顺宗看完后总是言无不从。但是这些举动引起了守旧派的强烈不满。守旧的宦官们对革新派进行残酷的打击和无耻的诽谤,后来又勾结藩镇发动宫廷政变,顺宗被迫退位,致使革新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一些思想进步的政治家有的被害,有的被贬。刘禹锡幸免于杀身之祸,被贬至朗周达10余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正是他大半生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
  虽说刘禹锡多次被贬,但是他也未曾削弱其斗志,反而用其犀利的笔锋有力地回击了宦官权贵们的相互倾轧,勾心斗角。也正是因为他坎坷的命运与经历,以及官场的失意,为其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为了抒发内心的愤懑,而又远避祸端,他假借外物来揭示人的本质,揭露了社会的灰暗现状,为此以寓言作品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成为他创作的一大特色。他对中唐的政治、经济中的诸多弊端有着很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构成了他寓言诗内容上的政治特色。刘禹锡的大部分寓言诗是他被贬滴在朗州期间的作品,在这些诗中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诗人特有的、昂扬的精神风貌和他的思想才华。
  刘禹锡的寓言诗有的是对中唐弊政的揭露,如《养鸷词》、《调瑟词》;有的是反击政敌的,如《聚蚊谣》、《百舌吟》、《飞莺操》;有的是表现其哲学思想的,如《有獭吟》。在永贞革新前的作品中,以《养鸷词》比较著名。刘禹锡借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抑制藩镇的政治立场和主张。在首联,刘禹锡表达自己对军队建设的看法:“养鹜非玩形,所资击鲜力。”也就是说组建军队的目的不是为了虚张声势,而是为了积蓄力量,在发生外敌入侵,奸人造反的时候,用以安邦定国。然而中央政府就像那个少年“昧其理”,“日月哺不息”,而藩镇呢,不仅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有充足的经济来源,还有独立的兵权,正因为“旦暮有余食”,“饮啄既已盈,安能劳羽翼”,如此,那些自给有余的藩镇岂能再服从中央的调遣?诗中刻画的不服从少年遣令的鸷鸟,不正是那些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的强藩军阀的形象吗?而那个“日月哺不息”的不懂养鸟之道的少年不又是软弱昏庸的中央政府的形象吗?诗人在诗中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饥则为用”,即削弱这些强藩的实权和经济实力。
  “二王八司马”事件使刘禹锡彻底看清了宦官权贵们的丑恶嘴脸,他愤怒、抑郁、震惊却不乞怜、消沉。他愤然起笔写就《聚蚊谣》,以群蚊形象生动地比喻了当时以宦官藩镇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丑恶嘴脸。他们相互勾结,聚集在一起,如群蚊般在昏暗中乱飞乱叫,“利嘴迎人看不得”,讽刺宦官权贵都善于在阴暗的角落里搞祸国殃民的鬼把戏。他们性格残暴凶狠,人格渺小卑琐,他们可以在历史舞台上喧嚣一时,可以对革新人士进行种种迫害,“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但是“天生有时不可遏”,这些丑类最终逃不脱可悲可怜的下场;“清商一来秋日晓,看尔微形饲丹鸟”,写得十分辛辣尖刻,预示了趾高气扬、害人虐物的守旧派必然遭到灭亡的可悲下场。
  刘禹锡不但善写政治讽喻诗,同时他广泛汲取民歌的营养,他对巴蜀风情与风俗的描绘与展示,也是其他唐代诗人笔墨未至、锄犁罕及的。他在夔州贬地创作的《竹枝词》、《浪淘沙词》等民歌体乐府诗,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创新意义,而且其取材也是新鲜而又独到的。这些民歌体小诗抒写清新自然,生动活泼,情调淳朴温馨,意蕴深远。如《竹枝词》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民歌最为世人称道,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杨柳青青的江畔,一对青年男女悄然邂逅,男子佯装不知,就在江边唱起了情浓意蜜的情歌,声声拨动着曼妙女子的心弦。在焦急中等待的女子渐渐听出了歌中所饱含的深情,又有所怀疑。在这里“东边日出西边雨”就表达出女子的复杂心情,它采用六朝民歌谐音双关的表现手法,以“无晴”谐“无情”,以“有晴”谐“有情”,把两种不相关的事物统一成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妙意境,使得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委婉含蓄而富有情致。
  刘禹锡的民歌小体对后人影响很大,后世文人竞相效仿,堪称诗史上一大创举。翁方刚说刘禹锡:以《竹枝》歌谣之掉,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
“诗鬼”李贺
李贺,字长吉,公元790年出生在福昌(今河南宜阳)一户贵族家庭。从小聪明好学,7岁就会写诗。
  李贺20岁那年,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他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后由于他的文学名气很高,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在这段时间内,他的诗歌才华受到广泛的称誉,王孙公子们争相邀请他参加宴会, 作诗助兴,但没有帮助他在仕途上升迁。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的生活。
  回到故乡以后,李贺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诗歌创作上。他经常骑着一头跛脚的驴子,背着一个破旧的锦襄,出外寻找灵感。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殒落了,年仅27岁。他的诗被后世广为流传,“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至今传诵不已,成为唐代诗苑中的一株奇葩。
诗圣,诗史——杜甫
诗仙,嫡仙——李白
诗佛--王维
诗鬼--李贺
诗家皇帝,诗家天子--王昌龄
诗魔--白居易
诗豪--刘禹锡
诗囚--贾岛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
李白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
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关于这个“床”,还是处于争鸣状态的——
前边有两层楼的人已经说了这个观点。即马未都在收藏系列家具篇中的解读,床即胡床。并且以一首小诗旁证:“池中有小...
元旦一词,最早出于南朝梁人《雅乐歌》:"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元、旦合起来,比喻一年的岁首,也就是一年开始之日。但将哪一天作...
答: 那就从最基础系统的会计学起,最好是报个班,自己学的效果肯定没有听老师讲解学起来的效果好,
答: 我可以给你提供个想法,仅供参考咯~!
可以从培训人才和被培训人才的数据比例来说明拉,很有说服力哦~!
祝你好运!
答: 小学科学教案|小学科学教案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答: 请说的明白点啊,你是要什么性质考试的啊,自考?成考?普通?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是诗仙还是诗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