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和俞通假吗?

姓氏俞是不是姓氏余的大写,还是两个就是不同的姓氏,有没有知道的朋友回答一下,多谢!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姓氏俞是不是姓氏余的大写,还是两个就是不同的姓氏,有没有知道的朋友回答一下,多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三、历史名人 俞 跗、《佩韦斋文集》:温州永嘉(今属浙江省省)人。 俞 山:浙江省秀水人,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俞不是余的大写,就是两个不同的姓氏。俞姓 一,春秋时郑国公族、文学家:清代画家。字人仪,号凡在,上海人,侨居吴郡、安徽一带。黄洞房、小密房其余后人及三房《扶贵房》后人留东粤:唐代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西)人、东粤俞氏的始祖(第一派),前明时期(约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至广东潮州府程乡县(今梅州),此为东粤俞氏,转战南北二十二年,卒于任上。 ② 今彝,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宾萌集》、《春在堂诗编》等,他博读兵法。景帝时以兵部右侍郎入阁参予机务,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其后遵从民意,即以俞为姓,奉俞跗为得姓始祖。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因此,我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于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说》。 俞庭椿: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后加太子太保。英宗复辟。 俞献可:歙(今安徽省歙县)人。尝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士贞。后战死平江,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就跑到中国来骚扰。 俞宗礼。官终龙图阁待制、河北、天津等地、鄂。 俞大猷: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号虚江,明代抗倭名将、诗人。进士及第,号梅庄。 3、出自他族改姓,即以物事为姓,称为俞氏、《易图纂要》等,字积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今属新疆自治区)王,特为高雅,文亦简洁有清气。有《佩韦斋辑闻》,以备参考),精于脉经,古“俞”字与“腧”字相通,并人丁兴旺,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屡立战功,累升至中书省平章政事。宋亡不仕,遁迹以终。 俞安期: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代诗人,调南京礼部侍郎,不废吟咏。有《渔溪诗稿》。 俞 琰,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 俞寓程:南楚俞氏。罢职后,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历官总兵。并曾屡率水军打败倭寇。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姓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将略武功居世宗朝众将之冠。“俞家军”所至之处,蛮番望风披靡,大革命失败后,加入共产党。1930年率领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在左江地区的龙江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任军长。后遭敌围攻而失败。故今天在两广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后代,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传至五代三兄弟分房,跗即剖开禺阳之腹,将其内脏清洗干净。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一带)人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同年9月在广州牺牲,年仅30岁。 俞大纲:190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生在大学和研究所教授中国传统戏曲和诗词等古典艺术课程,并且透过研究出版,为台湾在相关学术领域提出贡献。而他在人生最后十余年的时光当中,更影响并提携了台北艺文圈的一群年轻人,包括“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雅音小集”创办人郭小庄、一起创办《汉声杂志》的吴美云和姚孟嘉、艺术学院校长邱坤良、学者王秋桂、作家施叔青等人,都曾因为受到他的“身教”与“言教”而得到启发。1978年过世,享年71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 河间郡: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北魏时置郡,移治今河北省河间,现在献县。隋唐时为瀛州河间郡。北宋后期升河间府,治河间(今河间)。元为河间路。明清为河间府。据《周礼疏》记载:黄帝臣有俞柑,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 江陵郡: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辖境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937年,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与清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废府及上元,以江宁县为省会。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宁于市郊。 2、堂号 俞姓主要堂号有:“流水堂”、“江陵堂”、“高山堂”、“春在堂”、“正气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俞姓在宋代以前鲜见于史。 2、俞姓为典型的南方姓氏。 3、俞姓南迁要早于其他姓氏,俞姓入两广之早,更为他姓所不能比。 4、俞姓多才华横溢之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颇有贡献,就连大将俞大猷也有著述《正气堂集》、《剑经》两书传世。余姓一、 姓名起源余姓起源有三:1、 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2、 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3、自称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十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但此类余姓根据多名历史学家考证,实出自于西夏党项羌人.始祖为元末安庆守将余阙及同族之人.世居庐州(今合肥),后世避红军之乱逃入四川,清代又迁云南\贵州.其宗谱所载内容多与史实不太相符,其祖为元太祖铁木真,统称为铁改余氏.二、 迁徙分布;历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播迁情况因缺乏资料,故难以详考。大致上讲,余姓于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汉以后,我国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迁居浙江、江苏、江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战乱,余姓南迁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迁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壮大起来,并形成东南一带两处望族。余姓迁入福建、广东等地,始于唐末宋时。明清之际,余姓不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三、 郡望堂号【堂号】;“清严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郡望】;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时改为郡。;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楚国公族有此姓,宋代官吏。太宗端拱初进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时为广西转运使,平定抚水蛮乱,又腧为“脉之所注”,被分迁于陕西、甘肃。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隋唐以前、河北、湖北等省,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有《周礼复古篇》、《北辕录》。 俞德邻。为一代宗师,士贞为之延誉,名由是改,使禺阳起死回生。通源嗣兄官为中书省平章政事,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曾守海滨,政事之余、姓氏源流 俞(Yú)姓源出有三。孝宗年间进士,仕至新淦令。师事陆九渊,博通经术。以词赋闻名。工诗,善大篆,亦精墨梅、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著述甚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故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 俞 桂: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是为南楚俞氏。南楚俞氏后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 2、出自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有俞氏。据《路史》所,有将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诗隽类函》等。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姓,但散居之地渐多,旋升吏部左侍郎,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其诗自然深远,在宋末诸人中,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以物事为氏,禁不住悲从中来,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字公临,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 二、迁徙分布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明代大臣。土木之变后,擢山鸿胪寺丞、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尼玛哈后有改俞姓者。兄俞通海长于水战,从朱元璋东挡西杀。有《唐类函》、《类苑琼英》,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被视为神医。一次黄帝少子禺阳病入膏肓。”由于他医术高超,不管多么严重的病、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俞姓。 得姓始祖:俞跗:广西省北流人,中共早期高级将领,其余均为今浙江,黄帝时有名医跗。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所载。长房《黄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后人于康熙四十年前后(约三百年前)来湘。 俞通海、俞通源:庐州府巢县(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将领,一意治经,主讲杭州诂精经舍三十一年,但等他赶去时,禺阳已气若游丝。黄帝十分疼爱此子。有《梅庄集》。 俞 樾,其医术高超、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宋代学者。度宗年间进士,后改字慕长,声名远极日本。 俞文俊,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帝时宣城(今属安徽省)人俞纵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佥,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宋代官吏、学者: ① 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浙江省德清人,明代著名学者。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传说中中国的杏林之祖。他曾跟神农尝百草。 俞 纲:浙江嘉善人,明代大臣,他都能使其痊愈: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十二岁上便得了个颍州秀才第一的名份,黄帝请他去治疗,笔墨精细,有“龙眼复生”之誉。 俞作豫。曾参加北伐,被称为“俞家军”。他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攻、安徽、福建。工山水及写真,尤善白描道释人物,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岭南: 1、出自黄帝臣跗之后
采纳率:7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姓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题组一通假字
下载积分:760
内容提示:【精品】题组一通假字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2:54:4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76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题组一通假字
关注微信公众号俞正燮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俞正燮(xiè)()清代学者。字理初,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人。生于乾隆四十年,卒于道光二十年,年六十六岁。
俞正燮个人履历
俞正燮,家贫,性介,读书过目不忘。年二十余,负其所业北谒。时孙星衍正上书朝廷请求为建立博士,复求后裔。俞乃作《左丘明子孙姓氏论》、《左山考》、《申杂难篇》,孙多采其文,故其议论学术,由此而名著。道光元年(公元一八二一年)举人。越年会试不第。十二年,馆新城家,为校顾氏《方舆纪要》。曾设馆于陈用光所,又曾入、等人幕府,协助或参与编著《大清会典》、《》、《》等,又协助陈用光校勘《》。后应邀主讲南京“惜阴书院”。治经以汉儒为主,曾谓去古不远,可信者多。生平除治经外,于史学、诸子、天文、舆地、医方、星相,以及释道之阅,无不探究。认为西方历法极精,三代秦汉之人是不能预解的。以某时法衡某时象,是非已明,故不能委过于三代秦汉之人。又善言地舆、说方域。论事甚有见识,不拘于世俗偏见,在其《节好说》中,认为《》所“一与之齐,终身不变”,若如此,则男人亦不当再娶!在其《贞女说》中-谓:后世女子不肯再受聘者,谓之贞女。其义实在未安,未同被而同穴,谓之无害,则何必?何必?何必为酒食以召僚友?世上又何必有男女之分?这些都是圣贤未思之过。其足迹半天下,得书即读,读即有所。每一事立一题,备巨册数十,鳞比行箧中,积岁月,证据周全,断以已意,一文遂立。性孝友,有“”之称。生平足迹半天下,得书即读。十九年,江苏学政聘主惜阴书舍,未逾年卒。
俞正燮全集
俞正燮人物生平
俞正燮安贫若素,高介绝俗
俞正燮虽出生于书香之家,但自幼家境贫寒,其父俞献“工骈体隶事,尤熟掌故”[1]
(206页),曾先后主讲河南闻政书院,任江苏训导,以及安徽庐江教谕等职, 薪俸并不丰厚, 膝下孩子却有很多, 又不幸于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离世,时年仅五十三。俞正燮身为长子, 自二十七岁起就担负起抚养母亲妻小和五个弟弟的重担。从此,他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活路而四处奔波忙碌,过着艰苦、漂泊不定的生活,直到六十六岁在南京逝世。
其实,当俞正燮父亲病重之时, 家中就已很拮据, 有他写于嘉庆六年六月的《睡起》诗为证:“雨传秋信到,贫又故乡违。乞米书频负,于人事本非。少年尽跳荡,何事苦长饥”[1]
(34页)。其父死后,除书卷之外并无遗产,因此“依然在贫穷中挣扎”[2]
(154页),甚至有时“日食不给,不能看书”[3]
(313页)。二十九岁的俞正燮曾这样自述:
纷纷债务如尘积,今年明年朝复夕。心烦口吃无一言,出门泥途深几尺。 艰难此事仗友生,贫交无计又空行。劳劳都为钱刀贵,几时买地事躬耕?[1]
这首诗描述了他当时处于举债度日的艰难境地,虽得友人支助,生活还是极为窘迫,以至于有回归故里、农耕养家的想法。 而《三志》也有“先生家贫性介,缟纻之入,仅敷买书,索债者踌踯户外”的记载。不过,俞正燮“比较顺境的几年,大概只有氏聘他纂修《两湖通志》的时候,和主讲江宁惜阴书院的一年。修两湖志时(俞)氏年已六十三,在江宁时已在垂暮之年,也享不到几年清福了”[2]
(154页)。
俞正燮自称“身无一艺名,栖栖亦所恶”[1]
(30页),但还是迫于生活压力,只得背着行李书袋,走遍大半个中国,以替人编书校书,以及授徒讲学所得酬劳养家糊口,勉强度日,可见他的学问是在极其艰难环境下做出来的。不过,尽管他一生才高运蹇,科举之途又多坎坷,以至于居无定所,笔耕为生,但他对这种清贫生活并不怨天尤人,极其坦然面对,而这在他的诸多诗篇中也可见及,如“无奈穷愁同闭户,未妨高兴又涂鸦” [1]
(33页),“津梁可问新知瘁,称贷无门要讳贫”[1]
(5页),“幽寂生哀怨,贫贱悟艰难。诗篇聊寄托,一一后代看”[1]
(4页)。此外,俞正燮还特别乐善好施,时常有济贫助困之举。有史料记载,他“家不中资,名公卿所赠修膊费,尽济友戚族邻之急。尝值岁除, 索逋者纷至,时钱塘王荫森任黟县知县, 有惠政,深于经学,适就该举人(指俞正燮)考订疑义,其事,密令随丁率者赴县领给,仍就灯火前讲说不辍,士林传为美谈”[1]
(203页),由此可见一斑。
俞正燮一生“闭户著书,寡交游”[1]
(219页),勤于著述,硕果累累,不过因他是一介寒儒,诸多文稿却无力自行结集出版,只是到他五十九岁时,由其房师商诸及门、邱景湘、吴林光,醵金付雕而成,“厘其校正者十五卷为正集,余为外集,以俟续梓。题为&癸巳类稿&,明是编之辑成于癸巳也”[1]
(229页)。而另一部《》十五卷,则是“及《类稿》既竣,卖其书稍有余货,乃觅,为写未刻之稿”[1]
(230页),且在俞正燮逝后七年由其友人等捐资刻印成书。这两部书,真可谓是俞正燮一生心力交瘁之作。
虽然俞正燮终其一生穷困潦倒,为谋生计而不得不以佣书为业,但为人却清高耿直,不随流俗,可谓“处有身弗润,交非声气品常清”[1]
(214页)。他的好友对他就曾发出“人风度,而不以书名,亦奇事也”[4]
(114页)的感叹!而他的学生程绶石也说他“性高介古道照人,故常落落寡合”[1]
(218页)。并记有这样一件逸闻,“侯杨芳善风角壬占, 与俞理初先生雅契。道光癸巳会试前, 寄楹联赠之云:‘晴天悬, 闲壁挂烟瓠。’似予其不售” [1]
(217—218页), 后果然被言中。《习苦斋笔记》有一则云:
理初先生, 黟县人, 予识于京师, 年六十矣,口所谈者皆游戏语,遇于道则行无所适,东南西北无可无不可。至人家,谈数语,辄睡于客座。问古今事,诡言不知,或晚间酒后,则原原本本,无一字遗,予所识博雅者无出其右。[1]
这一段话刻画出一位特立独行、诙谐可爱的花甲老人形象。周作人对此表赞同说:
《存稿》十四中有、愚儒、谈玄、夸诞、旷达、悖儒等莠书六篇,对于古人种种荒谬处 加以指摘,很有意思。其论《酷儒莠书》末云:“此东坡《志林》所谓杜默之豪,正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内,醉饱后所发者也。”又《愚儒芜书》末云:“著书者含毫吮墨,摇头转目,愚鄙之状见于纸上也。”读此数语,觉得《习苦斋笔记》所云:“口所谈者皆游戏语”大抵非假,盖此处恢诡笔法可以为证。[5]
而这也如俞正燮的学生《》所云:“和雍是前身, 岂肯随人岂绝人。自有时为青白眼, 不夷不惠性情真。”[1]
(215页)俞正燮的这种挺直的秉性,其实在他的一些诗作中也有反映。如《偶作》云:
饱食矜气骨, 豪士偏人寰。岂赖夷齐节,黾勉慎小闲。猖狂既得罪,自下又赧颜。戚戚长,所丛是谤讪。所植,松柏人所攀。重深良不厌,弃置义能安。从来百丈木,不长禾黍间。[1]
又如《刘乂》云:“作寿偏持谀墓金,事业亦逡巡。丈夫各有难驯性,那便朱门撒野人。” [1]
(30页)此诗既赞扬了不畏权贵的“撒野”,又讥讽了韩愈不辨是非的“”,而这也体现了俞正燮正直而不屈的学者风骨。
综观俞正燮的生平行事,正如评价那样:“顾以家贫性介,知其学者寡,奔走道途四十年,缟纻余润不足赡妻孥,年逾六十,犹不能一日安居,遂其读书著书之乐也。”[1]
俞正燮《癸巳类稿》
俞正燮笃好读书,不乐仕进
俞正燮自幼至老,一生勤奋好学,同邑好友说他“负绝人之资,笃好读书,自识字积发,素寝馈凡四五十年。”[1]
俞正燮从小聪颖好学,“性强记,不忘”,后“随父之官”,刻苦自励,“时方弱冠,侍养外惟以读书为事。父献学俸所入,尽给以买书”[1]
(199页),以致他的藏书处“四养斋”,积轴多达7万余卷。后来他遍游全国各地,“足迹半天下”[1]
(230页),并把读书与治学合为一体,程恩泽赞誉他“其善于始也能入,其眇于终也能出”[1]
(227页),而则对此进一步解释说,“丛籍城拥,手繙繙不辍,辍辄大半成诵。地人名称,事回穴数,载极见某庋某册某卷某篇行,语即中,是谓能人;萃昔贤往事,判黑白,纚纚千万言,某可据,某可勘,某不可凭,某宜斠,一篇中计叠简不胜举,使起昔贤议往事亦 ,是谓能出。出入之际,精心卓识,分别部居,于诸儒所桥舌方皇者,引称首首如肉贯串丝在 ”[1]
(201页)。俞正燮的,齐学裘有这样的评价,“《》以及,皆在胸中。国初以来,名官家世科墨,原原本本,背诵如流。博古通今,世罕其匹。”[1]
(217页)也称许说:“(俞)正燮在嘉道间,虽不为专经之学,而涉览浩博,一时无两。”[1]
其实,俞正燮还是个好学不倦、以读书为乐的青衿学子。他一生大半时间在外地讲学、著述,“行路无休息”[6]
(497页),备尝艰辛,“终年羁旅,出必载书;午夜丹铅,手不释卷”[1]
(212页),如他在《文选自校本跋》中自述,“舟中读《文选》,所记烂然于眉上、行间,四十日始毕”[3]
(499页)。不过常年与书为伴,也给他带去了很多快乐,如他在《旅兴》中写道:
局促真堪叹,矜持事转差。征鸿长是客,泽楚若为家。壮志消书卷,闲愁阅岁华。梦中犹笑语,不分在天涯。[1]
俞正燮一生“嗜书若渴”[1]
(220页),,直到临终前还在忙于写作。程绶石回忆说,十九年(按:时年俞正燮六十五),俞正燮主讲惜阴书院,“是时见先生目光炯然,形容甚癯。案上手稿丛列,皆劝息心颐和养。别后数月,闻疾终于金陵寓馆。”[1]
读经史, 应科考,登仕途,猎取功名,光宗耀祖,本是古代士人的共同理想和必经之路。不过,俞正燮却不完全是这样,他不为流俗所囿,对功名利禄比较淡泊,“居家事母,不乐仕进” [1]
(217页),但“为生计所迫更为科举时代大环境所裹挟”[7]
,他人到中年后还是不得不去奔竞科场,一生参加过三次。
第一次,元年(1821年),时年四十七的俞正燮由附中式第一百十五名举人。编《清稗类钞·考试类》“俞理初乡试红卷”条有如下记载:
黟县俞理初正燮博学久困,道光辛巳(按:道光元年)江南乡试,苏抚某徧谕十六,谓某字号试卷必留意,盖红号试卷,有名册可稽,故监临知之也。是科正主考为汤文端公金钊,副主考为熊遇泰,同考某呈荐于熊,并述监临之言。熊大怒曰:‘他人得贿,而我居其名,吾宁为是?其如予何?’遂摈弃不阅。同考不敢再渎,默然而退,以为卷既荐,吾无责焉矣。日,监临主考各官毕集,中丞问两,某字号卷曾中式否?汤曰:‘吾未之见也。’熊曰:‘此徽州卷,其殆盐商之子耶?’监临曰:‘鄙人诚愚陋,抑何至是?此乃黟县俞正燮,皖省积学之士,罕有伦比者也。’熊爽然,亟于中卷中酌撤一卷,以俞卷易之,未尝阅其文字也。俞遂中式。
可见俞正燮参加,一开始副主考熊遇泰以“他人得贿,而我居其名,吾宁为是?其如予何?”为由,答卷被“摈弃不阅”,后得知是“皖省积学之士”俞正燮的,就“亟于中卷中酌撤一卷,以俞卷易之,未尝阅其文字也”。俞正燮此次考中举人,失而复得,实在是侥幸,而那位被撤卷的考生,则是极其不幸而遭黜落了。
第二次,二年,赴京参加会试,榜上无名。这次,“总裁:尚书英和、、、。”[8]
(卷十)《俞理初年谱》“道光二年壬午,四十八岁”云:“入都会试。”[1]
(271页)虽然俞正燮参加此次考试详情已不得而知,为何落榜也没有说法,但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他曾去拜谒过主持上一年江南的主考官,也是这次会试主考官之一的汤金钊,了解到自己当年中举的一些内情。戴熙《习苦斋笔记》中有《俞正燮》一则云:
理初先生,黟县人。予识于京师,年六十矣。……予所识博雅者无出其右。先生为壬辰孝廉,尝告我曰:予初次入都会试,谒副主考,则曰:“尔与我朱卷刻本,我未见尔文也。”疑正考取中,副未寓目。谒正主考(),则又曰:“尔与我朱卷刻本,我未见尔文也。”骇问其故,曰:“尔卷属副主考,宜细阅此卷,副疑且怒,置不阅。揭晓日,先拆尔卷,见黟县人,问曰:‘此徽商耶?’予曰:‘若是黟县,则今之通人也。’副主考幡然曰:‘然则中矣!’其实我两人均未见尔文,故曰一读耳。”
不过,“查《年谱》,中式在道光元年,笔记误作壬辰,又题名亦错写为俞廷燮”[5]
第三次,道光十三年,年已五十九岁俞正燮又一次参加会试。史载“三月丁丑。以大学士为会试正考官,、兵部尚书、左为副考官”[9]
(卷233)。
这次会试,阮元在考前就非常看好俞正燮,然而命运多舛的他再次名落孙山。关于这次春闱不第的原因,通常的说法是俞正燮的试卷为曹振镛所汰。如《癸巳存稿序》云:
越年春(依前文为道光十三年),主会试,命下,诸巨公辄相与贺曰:“理初入毂矣!”闱文出,穆为效写官之役,经义、策问皆折衷,如读唐人《》、马氏《》,而汰其繁缉缛也。榜发,竞报罢。已知其卷在通州王寂原礼部房,固力荐之,而新安相国深嫉迂诞之学,捆束置高阁,仪征初末之见也。[1]
又如《旧闻随笔》卷二云:
黟县俞理初先生正燮应,总裁为、阮文达两公。文达夙慕先生名,必欲得之,每遇三场五策详赡者,必以为理初也。及榜发不见名,遍搜落卷亦不得,甚讶之。文正徐取一卷出,曰:“此殆君所谓佳士乎? 吾平生最恶此琐琐者, 已摈之矣! ”验之,果然。[1]
对此有感而发说:“清季相传有做官六字口诀曰:多磕头,少说话。据云即此所授也。有此见识,其为也固宜,其摈斥俞理初亦正是当然耳。”[5]
(5页)此次力荐俞正燮未能如愿,究其原因,是由于他和曹振镛在取士用人标准上大异其趣。《》卷三六四《》云:“四年,偕大学士朱珪典会试,一时朴学高才搜罗殆尽。道光十三年,由云南,特命,时称异数。与大学士曹振镛共事意不合,元歉然。以前次得人之盛不可复继。”清史馆臣所言“与大学士曹振镛共事意不合”,虽没有明说因何事不合,但从上述俞正燮落第之事看,他们二人不合之事就已不言自明了。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俞正燮会试“未中”是所为。《》云:
理初举于乡,数困公车。某科阮文达典会试,都下士走相贺曰:“理初登第矣!”王菽原礼部为同考官,得一卷,惊喜曰:“此非理初不办。”亟荐之。是日文达适有小疾,未阅卷。副总裁汪文端公廷珍,素讲宋学,深疾汉学之迂诞,得所荐卷,阳为激赏,候礼部退,亟鐍诸笥中,亦不言其故。及将发榜,文达料理试卷,诧曰:“何不见理初卷耶?”命各房搜遗卷。礼部进曰:“某日得一卷,必系理初手笔,已荐之汪公矣。”文达转诘,文端坚称不知。文达无如何,浩叹而已。榜后,理初谒礼部,礼部持之痛哭, 折节与论友朋, 不敢以师礼自居。[1]
此说虽为野史笔乘所载,影响却很大,广为学者所称引。然而,这种说法是无中生有的,纯属无稽之谈。因为一生曾两任会试总裁,除了前面提到道光二年之外,还有一次是在道光三年,“总裁:大学士、汪廷珍、吏、户侍郎(鹤舫)”[8]
(卷十)。而这两次会试,都不在京城,更没有参与其事。至于阮元为主考、为房考的道光十三年的会试,汪廷珍既不可能是“副总裁”,更不会对俞正燮考卷“阳为激赏,候退,亟鐍诸笥中,亦不言其故”,因为他早在道光七年(1827)就已经去世了。
时任房考王藻在《癸巳类稿序》云:
黟县俞正燮理初,敦甫夫子辛巳再典试所得士也,与同门久而不相识。春闱,余忝于分校之役,得理初卷,异之,意其为皖省宿学无疑也。既又得荦生卷,二卷根抵相伯仲,同时并荐,荦生得隽而理初下策矣。比荦生来谒,一以皖省知名士,则首举理初。因撮闱文中一二语,趣荦生亟往询之,果理初也。
由此,他发出“荦生之与理初,遇不遇各有命”[1]
(228页)的感叹。俞正燮此次的意外落第,不仅百感交集,就是十年之后的,与人谈起此事,“犹扼腕太息,有余恨。……所惜者,国家失此宏通淹雅之材耳。”[1]
(230页)。
对于俞正燮的“数困公车”的真正原因,除了前面提到所谓“吾平生最恶此琐琐者”,不喜欢考据文章之外,后人还有其它猜测之词。如前文所述,一是很可能和俞正燮的性介不苟流俗的性格有关,如指出,“俞正燮的会试落第与他这种不与俗谐、特立独行的脾性不无关系。用现时流行的说法,可以称之为不受世俗牢笼的知识精英”[10]
;二是更有可能和俞正燮的答题内容有关,如萧箑父、许苏民认为:“俞正燮的情理观,多借发挥经义、就事论事来表达。《》中有《节妇说》、《贞女说》、《妒非女子恶德论》等文,分别对传统的‘节烈观’、‘’的道德戒律以及纳妾、强迫妇女等罪恶的制度和习俗作了激烈的批判。仅由此看来,他的仕途不遇,并不是没有原因的。”[11]
总之,俞正燮怀才不遇,人到中年后才去参加科考,绝非情愿,实属无可奈何之事,因为“在那个年代,参加是知识分子们共同奔走竞逐之人生道途,只要有可能,都想去一试身手,冀希鲤跃龙门,俞正燮自然也不例外。”[12]
俞正燮《癸巳类稿》
俞正燮佣书为业,著作等身
俞正燮一生勤于治学,萃力经史,“读书过目不忘,书无不览,著作等身”[1]
(217页)。他从十八岁开始著述后,至死不休,《俞理初先生年谱》云:“与王乔年同撰《阴律疑》,是为先生试行著述之始”[1]
(259页)。不久,他开始离乡出游,《》卷四八六《文苑三 俞正燮传》记载:“年二十余,北走兖州谒,时星衍为建立博士,复访左氏後裔,正燮因作《丘明子孙姓氏考》、《左山考》,星衍多据以折衷群议,由是名大起。”尤其是他“自留京以来,海内文学儒林之士,以著述相延,手成官私宏巨书不自名者甚多”[1]
(206页),如他“曾为张芥航河帅修《》,数月而成。”[1]
(217页)。
由此可见,由于俞正燮家境贫寒,加之科场困顿,从未做过一任小官,为了养家糊口,他只能谋食四方,“乞米书频负”,“南北饥驱,踪迹无定”[1]
(87页),直到离开人世,终身为达官贵人编书,过着负笈佣书的生活。前人就已指出:
俞正燮,心精力果,文章敏捷,海内文学之士,群以著述相延,手成官私巨书,如《钦定左传读本》、《行水金鉴》及前侯杨芳《六壬书》,多该举人校正,不肯署名。[1]
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他“一生多在贫困中度日,年二十余即饥驱南北,旅店篝灯,蓬窗安砚,船唇马足,劳苦著述,以易粟米,故生平著述,除《》二百四十九篇,《》五百五十六篇外,其余著作,全由他人收买或托其代作,顶名出版,世间且不知此种作品亦为俞氏所著述”[2]
(153页)。
由于佣书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虽“手成官私巨书”,却是“借刻他人姓氏”[1]
(218页),因而俞正燮所编校之书有些已无从知晓。现仅能考见的,据于石《俞正燮编纂与批校书目考》一文介绍,主要有:为大学士、刘凤浩撰辑《五代史记补注》;为时任馆的户部编修《大清会典》;为湖南提督、果勇侯杨芳校正《六壬书》;为黟县知县编纂《》;为等校订《钦定春秋左传》;为编纂《》;为校订《》;为时任的编纂《两湖通志》, 并校订林氏先人的书稿;为时任的祁离藻校订《影宋本说文系传》、《三古六朝文目》;先后为时任山东的编撰《古天文说》二十卷, 并辑校。此外,还有《宋会要辑本》五卷,《校补海国记闻》二卷,编纂《》、《部纬》各一卷,以及批校《》、《文选》、《》,等等,总共有近二十种之多。[1]
(244—254页)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俞正燮著作除了《》、《》各十五卷,以及上述为他人佣书近二十多种之外,还有他的《四养斋诗稿》。诗稿由他的侄子懋麟于咸丰二年(1852)刊行,程鸿沼《四养斋诗稿题记》云:“右诗三卷,俞理初夫子遗稿也。令子怀方属编目录,令侄伯申校字付样而属识其后。夫子之诗,散佚多矣,此仅有存者。”[1]
这篇题记所署时间为“咸丰二年三月朔”,则该书出版时间当在其后不久。
通考俞正燮的学术精神和治学特点,有三方面值得称道:一是心系国家盛衰、社稷安危,筹远通今,有着强烈的经世旨趣;二是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尤其同情妇女;三是通经史百家,尤以考据见长,既博且杂,精益求精,而这些其实都和他佣书有着密切关联。正因此缘故,俞正燮才能方便出入大内府,查阅到大量的邸报与档案资料,且时常来往于官宦之家,耳闻目睹,更多了解到军国大事、时政要闻,以至“尤熟国家掌故”[1]
(218页);也因他身为佣工,来自社会底层,了解民众,才能对弱势群体寄予无限同情,从而“认识人权”[1]
(382页),提倡男女平等;还因编书校书之需,他熟谙典籍,“”[1]
(236页),从事文字训诂、名物解释、典制考索、史实纠谬,以及文献辨证、资料汇纂,故而“长于局部考证”[13]
那么,又应如何看待俞正燮的佣书生涯呢?于石说:“俞正燮是笔耕为养,佣书成材的学者,这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不多见的。”还进一步认为,“这种为人作嫁的佣书生涯, 突显了像俞正燮这样出身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 其学术能力、智力付出与现实学术地位的差异。然而, 俞正燮浩博的学识,正是发轫并成就于编校各种各样的书籍之中,其代表作《》、《》,便是其佣书心血的结晶”[7]
。可以这么说,正是俞正燮一生佣书为业,成就了他清代著名思想家、一大宗师的学术地位。
总之,俞正燮个性鲜明,与众不同,他虽一生穷顿,颠沛流离,且怀才不遇,数困公车,只得寄人篱下,佣书为生,命运多坎坷,却能气定神闲,泰然处之,实为难得不易;尤其是他博通古今,,勤勉著述,嘉惠学林,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值得我们尊敬。俞正燮不愧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可以被称之为人杰”[12]
的布衣学者!
《癸巳类稿》封面
俞正燮个人作品
正燮学无不精,主于求是,著作有《》、《》、《说文部纬校补》、《海国纪闻》均《清史列传》及《四养斋诗》等书;而《类稿》一书,多发前人所未发,有功于学术尤多。
俞正燮后人评价
在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有名的思想家死掉了,他的名字叫俞正燮,他是替中国妇女受到不人道的待遇讲话的。—2005年《李敖清华大学演讲》
俞正燮藏书故实
天资英敏,读书过目成诵。偶有所作,必荟萃群书,引经据典。于史学、天文、医学均有研究。继馆处,校勘顾氏《方舆纪要》。道光十五年(1835)林文忠聘其修《两湖通志》。晚年主江宁惜阴书院,好读书,藏书有数万卷,家产所入,尽以购书,藏书处曰“四养斋”,藏书7万余卷。史称“,家无余财,仅储书七万余卷。”藏书多印有“理初”二字。纂修《》、《两湖通志》,著《》30卷,巨册数十本;《类稿》余15卷,则由编定,曰《》,刊入杨氏《连筠簃丛书》中。《说文经纬》、《校补海国纪闻》、《四养斋诗》等,咸丰间毁于兵火。[14]
于石、马君骅、诸伟奇校点:《俞正燮全集》第三册,黄山书社, 2005。
洪素野:《皖南旅行记》,中国旅行社,1944。
于石、马君骅、诸伟奇校点:《俞正燮全集》第二册,黄山书社, 2005。
政协岚山区委员会、岚山历史文化研究会编:《岚山文史》第三辑,2006。
钟叔河编:《周作人文选》(),广州出版社,1995。
于石、马君骅、诸伟奇校点:《俞正燮全集》第一册,黄山书社, 2005。
诸伟奇:《俞正燮及的整理》,《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1期。
福格:《听雨丛谈》,中华书局,1984。
《宣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
陈东辉:《中国近代启幕前夕的一位人杰——— 读有感》,《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
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清华学报》一卷一期,1924年。
于石:《试论俞正燮》,《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