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让我欣赏到大江南北的无限风光。小学生语文书的唐诗又是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让人沉醉。看,“荡胸生层云,决眦

选出下列诗句中意境最为开阔的一项 [ ] 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乓. D.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选出下列诗句中意境最为开阔的一项
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乓。
D.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标准大考卷·国标语文AB卷 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
选出下列诗句中意境最开阔的一句
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D.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中考真题
题型:默写题
古诗文积累。(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2)_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3)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4)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的“三人行,_____________”,启发我们虚心取人之长;《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教会我们坦然面对人生。(5)范仲淹心系天下,笔画江山。《岳阳楼记》里,洞庭湖汹涌澎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_____________”;《渔家傲》中,边塞落日雄奇壮美,“千嶂里,_____________”。 (6)窗如画框,窗外的山水是意境深远的水墨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如画框,窗内剪烛夜谈的情景是传神的小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7)杨鸿同学取了个笔名叫“云帆”。他说:“李白《行路难》里不是有一个借沧海云帆表达远大理想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吗?我这个笔名就是从那里来的。” (8)选出下列诗句中与苏轼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最接近的一句________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陕西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现代文阅读
往事悠悠&&&&&&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临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来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搂,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作者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哪几件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推断下列词语的大致意思。&&&&&①搜索枯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镌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请找出一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你所看过的艺术作品、读过的书或者游历过的风景中选出印象最深的一部(一本或一处),模仿作者的笔法把你心底涌动的一股热流(激情)倾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这篇文章引用很多描写季节的诗句。试找出一句描写夏和冬的诗句。 &&&& 夏:&&&&&&&&&&&&&&&&&&&&&&&&&&&&&&&&&&&&&&&&&&&& &&& 冬:&&&&&&&&&&&&&&&&&&&&&&&&&&&&&&&&&&&&&&&&&&&& 7.从作者对依依往事的追忆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吟赏炊烟》(作者:王苗苗)一文,回答12~16题(共14分) ①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女孩,很少有机会细品它。而在最近的一次搬迁中,我来到了城郊定居,得以吟赏炊烟。那炊烟和青天、夕阳一起,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乡村意境。 ②在我的想象空间里,炊烟是一个村落的气息,一个村落的召唤,一个村落的灵魂。炊烟应该与季节无关,它仅与乡村相伴。但当我近距离地感受炊烟,却发现它竟和季节有关。【甲】春天的炊烟,有的是青青的野菜芳香,而【乙】秋天的炊烟,安静,轻盈,古老,却多了一份金黄的浓烈,【丙】冬天的炊烟,更多了家的暖意。 ③时代确实发生了变革,炊烟和老牛一起,正慢慢成为了一个似乎陈旧的故事。许多农家的灶火暗了下去,灶洞里没有了红色的热闹,显得冰凉而孤独。每天傍晚,我漫步乡间,眼睛里掠过了碧绿的田野,掠过了低矮的乡村老屋,掠过了放学的欢快的孩子,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偶而一个低矮的乡村老屋上升起一缕长长的炊烟,想象着放学的儿童望见自家屋上的炊烟,也就望见了厨房里的母亲,望见了从田间回来的父亲。 ④炊烟,是乡村原始古朴的风景,它因家而诞生,因家而美丽。我带着诗意的心情去欣赏炊烟:低矮的房舍是炊烟的老家,寥廓的天空是炊烟的归宿,绿树灌丛是炊烟的衣衫,小河流水是炊烟绵长的思念。炊烟、村落、绿树、小溪,就是这样一些自然元素,勾勒出一幅古朴悠远的乡村风景画。我们可以在梦里追忆烟雨江南轻盈如水的柔美,还有朦胧炊烟下放歌的纤纤女子的柔媚;我们心灵的画布上重见旷野村落炊烟的飘逸,还有袅袅炊烟下村姑灿烂羞涩的笑脸。 ⑤因为炊烟,我想起了外婆。童年的每个假期,我都去乡下,看男人的锄头和扁担把粮食从地里挑到了家里,女人的菜刀和锅铲把粮食变成了食物。炊烟日复一日地升起,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乡村,外婆用一种最质朴的生命方式,送给了我们平淡而温暖的假期生活。 ⑥袅袅的炊烟,是一个&&&&&&&&&&& ,是一道&&&&&&&&&&& ,是一段&&&&&&&&&&& 。它曲线优美的身姿勾起的不仅是对它的回忆,更是对乡村的依恋。 ⑦而今,炊烟在从乡村慢慢淡去,甚至那些晚归的男女,都是刚从城里打工归来。他们的家中,尚有老人为他们燃起炊烟,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炊烟将会消失。 ⑧炊烟是乡村最后的牧歌,而我却像一个乡村长不大的孩子,常常在暮烟四起时寻找它、欣赏它……&&&&&&&&&&&&&&&&&&&&&&&&&&&&
&&&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1年第10期) 12.依据上文内容在第⑥小节横线处填上恰当的短语(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是一个&&&&&&&&&&&&&& ,是一道&&&&&&&&&&&&&& ,是一段&&&&&&&&&&&&&&& 。 13.选出下列古诗句中跟上文所写的内容和意境最相近的一项:(2分)--------------- 【& 】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 B.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 C.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 D.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14.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颇具画面感和意境美,试以第④小节划线句为例进行赏析。(3分) &&&& &&&&&&&&&&&&&&&&&&&&&&&&&&&&&&&&&&&&&&&&& &&&&&&&&&&&&&&&&&&&&&&&&&&&&&&&&&&&& 15.第②小节中有甲、乙、丙三个描写不同季节炊烟特点的句子,请任选一句并发挥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不少于30字。(2分) &&&&&& 我选择的是【& 】:&&&&&&&&& &&&&&&&&&&&&&&&&&&&&&&&&&&&&&&&&&&&&&&&&&&&&&&& 16.第⑧小节作为全文的结尾,可谓意味深长,请仔细琢磨句中的关键词语“最后的牧歌”和“寻找它、欣赏它”,简要阐述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4分) &&&& &&&&&&&&&&&&&&&&&&&&&&&&&&&&&&&&&&&&&&&&&&&&&&&&&&&&&&&&& &&&&&&&&&&&&&&&&&&&&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吟赏炊烟》(作者:王苗苗)一文,回答12~16题(共14分) ①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女孩,很少有机会细品它。而在最近的一次搬迁中,我来到了城郊定居,得以吟赏炊烟。那炊烟和青天、夕阳一起,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乡村意境。 ②在我的想象空间里,炊烟是一个村落的气息,一个村落的召唤,一个村落的灵魂。炊烟应该与季节无关,它仅与乡村相伴。但当我近距离地感受炊烟,却发现它竟和季节有关。【甲】春天的炊烟,有的是青青的野菜芳香,而【乙】秋天的炊烟,安静,轻盈,古老,却多了一份金黄的浓烈,【丙】冬天的炊烟,更多了家的暖意。 ③时代确实发生了变革,炊烟和老牛一起,正慢慢成为了一个似乎陈旧的故事。许多农家的灶火暗了下去,灶洞里没有了红色的热闹,显得冰凉而孤独。每天傍晚,我漫步乡间,眼睛里掠过了碧绿的田野,掠过了低矮的乡村老屋,掠过了放学的欢快的孩子,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偶而一个低矮的乡村老屋上升起一缕长长的炊烟,想象着放学的儿童望见自家屋上的炊烟,也就望见了厨房里的母亲,望见了从田间回来的父亲。 ④炊烟,是乡村原始古朴的风景,它因家而诞生,因家而美丽。我带着诗意的心情去欣赏炊烟:低矮的房舍是炊烟的老家,寥廓的天空是炊烟的归宿,绿树灌丛是炊烟的衣衫,小河流水是炊烟绵长的思念。炊烟、村落、绿树、小溪,就是这样一些自然元素,勾勒出一幅古朴悠远的乡村风景画。我们可以在梦里追忆烟雨江南轻盈如水的柔美,还有朦胧炊烟下放歌的纤纤女子的柔媚;我们心灵的画布上重见旷野村落炊烟的飘逸,还有袅袅炊烟下村姑灿烂羞涩的笑脸。 ⑤因为炊烟,我想起了外婆。童年的每个假期,我都去乡下,看男人的锄头和扁担把粮食从地里挑到了家里,女人的菜刀和锅铲把粮食变成了食物。炊烟日复一日地升起,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乡村,外婆用一种最质朴的生命方式,送给了我们平淡而温暖的假期生活。 ⑥袅袅的炊烟,是一个&&&&&&&&&&& ,是一道&&&&&&&&&&& ,是一段&&&&&&&&&&& 。它曲线优美的身姿勾起的不仅是对它的回忆,更是对乡村的依恋。 ⑦而今,炊烟在从乡村慢慢淡去,甚至那些晚归的男女,都是刚从城里打工归来。他们的家中,尚有老人为他们燃起炊烟,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炊烟将会消失。 ⑧炊烟是乡村最后的牧歌,而我却像一个乡村长不大的孩子,常常在暮烟四起时寻找它、欣赏它……&&&&&&&&&&&&&&&&&&&&&&&&&&&&
&&&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1年第10期) 12.依据上文内容在第⑥小节横线处填上恰当的短语(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是一个&&&&&&&&&&&&&& ,是一道&&&&&&&&&&&&&& ,是一段&&&&&&&&&&&&&&& 。 13.选出下列古诗句中跟上文所写的内容和意境最相近的一项:(2分)--------------- 【& 】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 B.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 C.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 D.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14.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颇具画面感和意境美,试以第④小节划线句为例进行赏析。(3分) &&&& &&&&&&&&&&&&&&&&&&&&&&&&&&&&&&&&&&&&&&&&&&&&&&&&&&&&&&&&& &&&&&&&&&&&&&&&&&&&& 15.第②小节中有甲、乙、丙三个描写不同季节炊烟特点的句子,请任选一句并发挥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不少于30字。(2分) &&&&&& 我选择的是【 &】:&&&&&&&&& &&&&&&&&&&&&&&&&&&&&&&&&&&&&&&&&&&&&&&&&&&&&&&& 16.第⑧小节作为全文的结尾,可谓意味深长,请仔细琢磨句中的关键词语“最后的牧歌”和“寻找它、欣赏它”,简要阐述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4分) &&&& &&&&&&&&&&&&&&&&&&&&&&&&&&&&&&&&&&&&&&&&&&&&&&&&&&&&&&&&& &&&&&&&&&&&&&&&&&&&&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PHP has encountered an Access Violation at 0275AD12店铺平均得分: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本店铺共有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查看详细】
店主称呼:趁心&&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 北京市 海淀区
促销广告:您的光临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本店商品都是全新图书,欢迎你的购买。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本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 17:21:50]
丁**淄博市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 10:03:39]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 13:12:02]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 19:59:17]
李**邯郸市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 20:12:15]
廖**银川市
Copyright &copy 书山有路 All Rights Reserved红筏小词中的如梦人生
  第1章:弱水三千路,谁与度(本章免费)
  遇见,妙不可言清宁在某个灵光一闪的时刻,我发现,生活就是无数的遇见。遇见一个人、一本书、一阕词、一首诗、一个美妙的春日午后、一件标致的白衬衫。我们对每一次相遇的感受力度、广度、深度决定我们生活的质地是细密柔软还是粗糙敷衍。有些遇见带我们的灵魂穿越时间;有些遇见像飓风一样让我们晕眩;有些遇见打动心灵带来成长。  2007年的某个夏夜我在天涯论坛遇见小钗。小钗一开帖,我这样的专业潜水员也忍不住浮出水面来。  从柳永的“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到苏轼的“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数年的时间里,她不紧不慢地写,我不紧不慢地看,一人击筑,一人高歌,一来一往间印证许多相通的心意和灵光一现。  如今这样一个疯狂时代,有时连美和真都会沦为理性工具。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知识焦虑症,文字和感受都成为产品,无关心灵。有多少人会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唐诗或宋词,一字一字地读,一直读到时光深处,去想象千年前的某个雨夜、某处荷塘,某个诗人内心充满张力的情绪是怎样由心头流泻笔端?有多少人会想象当时的月色、当时的梨花、当时的笛声?  王维写寂静时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我却觉得,自然界之宁静,需要有内心宁静的应和。小钗写词评,就是在心神的宁静中,去聆听悄然坠落的雨中山果。她就这样沿着时光之路,在逐行的诗词中走啊走,就这么悄悄地领略到了无数伟大心灵的丰盛景致,然后再将这段奇异的灵魂之旅用纤如毫发的感受力表述出来。  在感受和体会中,小钗和那些久远的心灵互相印证,她用细密的感受力去重现那些诗人漫步时经过的苍苔、抬头仰望的月光、指端拂过的微风。她在语词的顿挫中感受诗人们每一次心灵的起落,每一次神经末梢的悸动。  她把那些久远的灵魂,抖落历史的尘埃,重新带领到我们面前,把活泼泼的生命情感展示给我们看,让我们惊异地发现,我们和那些灵魂之间,原来并非隔着一千个春天或夏天,而仅仅、仅仅只是一颗宁静的心,一双聪慧的眼。  在诗词里,再梦想一次并辔数寒星于我而言,最深切的愿望不外乎手执一杯清茶,话冬暖夏凉,听虫鸣清夜。  诗词,曾经也只是一个存留于年少过往的梦。在这个梦里,历史人物慨叹着国恨家仇的大开大阖,平常百姓因悲伤叹息、因幸福微笑,就像那些走远了的时光,物换星移中遥遥相望,却始终触碰不到。  慢慢地,这个梦也就搁浅了,归于寂静。  而穿过网络和小钗的这场结识,让我感到发自肺腑的喜悦和欣慰,就好像一双温暖熟稔的手拖着我,穿过长街闹市,穿过无边的岁月,一路捡拾那些以为早已丢失散落的人影和梦想。  与她的交往,如九月的凉风,淡淡地掠过心头,惬意而安静。诗词中所有的故事都可以娓娓动听,所有的波澜都可以风平浪静,所有的人都可以简单平凡。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写得出这般澄澈亲切温柔淡远的文字,才会有如此皓如明月温暖清明的体会吧。  这三年来,小钗从容不迫地写着,我平静缓慢地读着,文字与时间形成了一个坐标,不断延伸,却一直心平气和。  时间带走了故事,文字带来了感悟。因为小钗的兰心蕙质,3因为她笔尖流淌出的美丽文字,一份久违的明净情怀再也按捺不住,被聚拢,被表达,就好像换了一双新鲜的眼睛去看这世界:一边是现实的人生,一边是蝴蝶的梦境。浮沉其间,时而感伤,时而温暖,仿佛自己也在丈量这一路走来的距离,看看是不是走得足够远足够稳。  弱水三千路,谁与度。那些千百年前孤单的灵魂铸就了这些篇章。如今,打开这本书,面对小钗笔下一个个灵动的字符,我便可以与许许多多的故人共同体会他们的爱和忧伤。感动之际相视一笑,念念在心时会怦然,仿若与天南海北的真实的朋友一同席地而坐,没有千山万水、狂歌痛饮,有的只是淡淡的芬芳,微微荡漾,轻盈又厚实,深切又单纯,很满足。  前些日子上海下起了雪,我在寒风中仰起脸,嘴角上扬微笑着,任凭雪花飞舞拂过面庞。因为我知道,曾经在某一刻,也有人感受过同样的温度、同频率的呼吸。这样的时光,即使停不下脚步,但只要轻轻闭上眼,就会收获那份心意相通的甜。
  第2章:谁教春去也,青梅如豆柳如眉。(本章免费)
  相思是闺词中最重要的主题。假如缺少了“日日思君不见君”中企盼的目光和哀怨不已的守候,词的温婉柔顺顷刻便要损失掉大半,但常年看着一个个心事重重的女子在闺阁里蹙眉、流泪、叹息,终究有些不忍。总算闺词中还有“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火热、“采莲晚出清江上”的娇俏,这让爱情舞台上的女子们不至于永远都要面带愁容地在角落中唱独角戏,也让“青梅如豆柳如眉”这片明艳温润的年少情怀得以在春风中轻舞飞扬。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一直都是我心中关于春日的最美最温柔的画面。而且,当这两句词浮现在脑海中时,无论身处闹市还是严冬,世界总会在顷刻间变得温暖、宽阔和缓慢,安静的空气中弥散着青草的芬芳……还有,情窦初开那一刻淡淡的、清甜的爱情味道。  王国维一直对冯延巳(字正中)赞誉有加,在《人间词话》中表扬道:“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这样的评价算是很高的了,假如我一开始就顺着这个评语怀着钦佩之情来仰视这位南唐宰相的话,说不定会对他形成另一种印象:严肃、深沉,蓄着漂亮的胡须供文思泉涌时随意地捋一捋。当然,现实里的冯延巳到底是什么模样我从未深究过,而让我最先真正关注到这个五代时期大词人的,却是这首名不见经传的《醉桃源》。  想不起来是在什么地方和它第一次相遇的,只是牢牢记得那种眼睛一亮之后的一见钟情。这与后来读冯延巳其他作品的感觉都不大相同,更是无法和“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中的那个惆怅的背影联系起来。但真的很喜欢,即使下阕的“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不过是在俗套地讲述一个关于思念的老故事,可上阕漂亮得出奇,做不到视而不见。  “醉桃源”这个词牌有一个更大众化的名称是“阮郎归”,后者虽然也温和柔媚,但我始终愿意把它叫做“醉桃源”。因为“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分明是要人沉醉不醒的,一开篇铺出来的背景就已经好看无比。曾有人评价这两句“明丽如画”,读到不禁会心一笑,评得真好,四字道尽个中真味。  不过,假如没有那句“青梅如豆柳如眉”,画面也就失去了点睛之效。  当“青梅”两个字落在纸上,这个春日也就顺势笼罩上了一层爱情的薄纱,似有若无的情意在春季里一丝丝散发出来,花一样悄悄绽放。青梅,除了青梅竹马,还能联想到什么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恋情,是无数颗心中一束不会黯淡的光。那个暗暗爱慕着的女孩明亮眸子上弯如柳叶的细眉,一定会连同“日长蝴蝶飞”的春季一起深深铭刻在年轻时的回忆里。  年少的情总是难以忘却吧。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的日子,都是裹着轻纱飘在云中的悠悠往事,仿佛触手可及却怎么也拽不回来,同桌女孩向你借半块橡皮时的小心翼翼最终会在那个让人困倦的春日中随着蝴蝶的翅膀慢慢飞走。大家在轻柔温和的歌声中一遍又一遍地倾诉“梦里花落知多少”的遗憾,无可奈何地在每一个春天默默怀念“青梅如豆柳如眉”的懵懂时光。  不是说曾经的那一片温和的蓝天或某一个人真的举世无双以至于不可替代,而是,我们无法丢弃那些在最好的季节中萌生的、最美的爱。  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些固定不变的最佳模板在年轻的漫不经意中就铸下了。等岁月把一切都风干成型,当初那些天真笨拙的一笔一画也深深地长成了专属于自己的情感纹路,左右着心情的方向。痴心也好,执着也罢,很多时候真的无法解释一种惯性十足的爱或喜欢。就像有些女生的梦中情人永远都会穿着洁白的衬衣出场,而我的春天也永远都应该如这首《醉桃源》的文字那样美得醉人和从容不迫——风在林间漫步,蝴蝶在花丛中舞动薄薄的翅膀,世界柔和干净,树梢上每一片新长出来的叶子都微笑着,在午后的阳光下闪闪发亮。
  第3章:延已词(本章免费)
  欹鬟堕髻摇双桨,采莲晚出清江上。顾影约流萍,楚歌娇未成。  相逢颦翠黛,笑把珠珰解。家住柳阴中,画桥东复东。  冯延巳填词时偏爱《鹊踏枝》《菩萨蛮》这两个词牌,一写就是洋洋洒洒的十余首,其中有很多名作的身影,后人传诵日久。而这一阕不那么出名的《菩萨蛮》,仿佛一个笑容甜美的邻家女,自自然然地跻身一群大腕中展示她与众不同的美。  旧时文人笔下的女子,多是以娇弱柔媚、泪光盈盈的标准形象来赢得心上人的怜爱。于是左看右看都是一班垂泪叹气的美娇娘,乍见一张笑靥如花的面庞,禁不住心头一暖,即刻被她感染,也不由得仔细打量,看个究竟。  别人的情事要么极尽缠绵,要么寂寞怅然,可在她这里却是一片明朗生动的颜色,爱得无忧无虑,叫人艳羡不已。当一个“相逢颦翠黛,笑把珠珰解”的女孩在江边黄昏的夕阳中微微笑着对你说“家住柳阴中,画桥东复东”时,你又怎么舍得把她和那些弱不禁风的闺中女子相提并论?  上阕是她的出场模样,“欹鬟堕髻摇双桨,采莲晚出清江上”。“欹鬟堕髻”又称堕马髻,将头发束得偏垂而似堕不堕,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而“莲”与“怜”同音,“采莲”也喻择取爱人。这个精心装扮了的渔家少5女,傍晚时分从一片碧波荡漾中缓缓乘舟而来,如一朵徐徐盛开的水莲花,甜美清新、明艳无双。  “顾影约流萍,楚歌娇未成。”“顾影约流萍”简直描尽女儿家的情态。  虽是刻意梳妆,仍不免担心有不妥,忍不住拨开水面浮萍,以水为镜,左顾右盼。“楚歌娇未成”中,“楚歌”意指情歌。她本欲唱出心中情意,却蓦地被一阵羞怯挡回来,开不得口。朱唇半启、欲歌又敛的娇媚,实在是可爱得紧。  后来的二人相会,却全不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模式。  看这句“相逢颦翠黛,笑把珠珰解”,不仅有轻颦浅笑、假怒娇嗔之态,更有珠坠暗解、相赠定情之举。小女儿的柔情蜜意、眼波流转、半嗔半喜,全在一“颦”一“笑”中显露出来,刻画得一丝不落、跃然纸上。  易安也有一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活灵活现的少女姿态,俏丽得鲜明可爱。不过似乎这个女子更加温婉动人,是荡漾在爱河中的娇羞,那种柔情款款的妩媚姿态,有着勾魂摄魄的美。  “家住柳阴中,画桥东复东”这句的文字就更是浅近,以平常话语从一片浓情中宕开。尽管是对话,不过却看得见她偎在爱人怀中,悄声叮咛、殷殷嘱咐的样子,叫人心醉。  爱,本来也可以这样自然简单的。无需缘定三生,更不用海誓山盟,一双小小的珍珠耳坠、一次“画桥东复东”的相约,就已足够。就像一朵墙角的喇叭花,虽不如牡丹芍药那样开得层层叠叠,纷繁复杂,却一样的生机盎然,健康美丽。  荷花图清窑唐苂上海博物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差不多算得上我最早接触的词句之一。恰好那时候家里有一本名句辞典,我也恰好在一堆据说声名显赫的句子里一眼相中了它。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的页眉上,做题做得头疼时就翻出来看一看,偷空呼吸几分钟春水岸边清甜的空气,再哄自己浸没入茫茫题海中。  现在想来这种无头无尾的“名句”提供的信息量如此之小,不免有支离破碎之嫌。但那时的爱很质朴,根本没有想过去了解是谁写下的这一句,全篇是什么样子。遇到它便由衷的欢欣,仿佛见的次数多了,彼此间也自然会滋生出一种相熟的默契与贴心。  过了这些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出现在眼前时,还是会有不一样的亲切感。虽然后来知道春风春水的后面是“望君君不至”的幽怨神气,却丝毫没有影响“风乍起”那种与生俱来的衣袂飘飘的风度。其实“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也算得上轻盈飘逸了,但这个结尾和《西洲曲》中那句“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放在一起来看时,到底多了些富贵闲愁而少了些灵秀之气。而且私下里总觉得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圈入所谓“闺情”的框架,多少委屈了正中的神来之笔。
  第6章:花间貌  “一庭疏雨湿春愁”在文字上的功力虽然显而易见,但这种标准的花间风貌,很难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片帆烟际闪孤光”就完全不同了,迷蒙之中渐行渐远的寂寥真切得如在眼前。这种烟雾中的离别很能打动我,甚至觉得李白那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开阔,都不及淹没在水气中的心情更有真实感。李白的大开大合,固然提供了气象宏大的意境,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这般潇洒。  如果告别真的不可避免,我倒宁可这样的场面都可以像“孤帆远影碧空尽”那样清晰和明朗,起码可以目睹着那只小小的白帆,一点一点地在水天之间远去。或许会有失落,但不至于迷茫。“江边一望楚天长”这种紧锁眉心的远眺便是雾霭中的苦苦追寻。那一处若隐若现的火光,微小瘦弱,仿佛一支风中的蜡烛,随时可能熄灭。“闪孤光”三个字更是无助得叫人心疼。这一场难以消散的烟尘,笼罩着帆船,也包围了江岸。离愁,被这一句演绎得孤苦伶仃。前方那个雾气弥漫的世界,将本该是豪气纵横的扬帆远航,收拢成了一点忽明忽暗,摇曳不定的光亮。  不是每一次的聚散都会重要得牵动愁绪,但总有一些分离,让人心中分外凄凉。曾经在一个潮湿阴冷的冬天送走一个闺中密友,她即将为远方的爱情飞到另一个城市。我和她在一个小店吃完晚餐之后就在熙熙攘攘、人流涌动的步行街道别了。我们都对这段感情的未来有一点信心不足,但她又无法放弃。我只好用所有的祝福,带着忐忑的心情目睹她淹没进了茫茫人海。我后来一直都有一种错觉:好像那天我们并没有微笑着说再见,而是我神色严肃地伫立在江边望着她远去。现在几乎回忆不起她转身离去的场面了,只是看到这句“片帆烟际闪孤光”时,好像再次回到了那个寒风刺骨的十一月。当时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为她多点一盏照明前路的灯,而很多次都是这样看着亲近的人消失在烟霾中,随即而来的是长久的无可奈何。  也许只有席慕容那首《渡口》中温柔的语气才能够稍微抚慰一下“片帆烟际闪孤光”的冰凉吧: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华年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就算没能找到那朵相送的花,我还是会静静地在那个渡口,眺望远方,期待雨过天晴,云开雾散。  照花淹竹小溪流浣溪沙张泌马上凝情忆旧游,照花淹竹小溪流,钿筝罗幕玉搔头。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  直到现在,张泌到底是前蜀时期的张舍人还是南唐那个随后主降宋的张舍人还未有定论。没有对他的身份去做过辛苦的考证,只猜测他应该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有机会的话说不定会是一个优秀的剧作家。  因为张泌的词作往往在妩媚中带着活泼的情绪,特别有戏剧感。他有两首《浣溪沙》就从旁观的角度很精彩地展现着那个时代的爱情小故事:(一)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漫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二)小市东门欲雪天,众中依约见神仙,蕊黄香画贴金蝉。饮散黄昏人草草,醉容无语立门前,马嘶尘烘一街烟。  两阕词都有点点轻喜剧的味道,“晚逐香车入凤城”中那个少年的狂妄更是活灵活现,分明能够看得见张泌下笔时嘴边微微扬起的笑。读起来轻松愉快,好像当年在学校礼堂兴冲冲地观看话剧团排演的小品一样有意思。  不过张泌词中这种步伐轻盈的特点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而他留下的众多《浣溪沙》中,这篇在旅途中思念旧人的“马上凝情忆旧游”通常得分最高,地位非常稳固。清人谭献还将它誉为“开北宋疏宕之派”的佳作。  开始遇见这首词的时候,却没有太深的印象。因为更中意他笔下可爱的小剧本,所以对离愁的作品缺少耐心。而且在我看来,尽管谭献表扬得热情,但以羁旅行役词的标准衡量,这首小词还算不上多么萧瑟。“晚风斜日不胜愁”这个结尾简直没有给全词增加什么悲伤的色彩,充其量是漫不经心地点了一下题而已。换作柳永那样的高手,一句“断鸿声远长天暮”就比张泌轻皱眉头的表情沉重很多倍了。而温庭筠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勾勒出来的凄凉,也远胜“马上凝情忆旧游”的信步闲行。  我想这大概可以归结到张泌本来也没有太悲凉的情绪需要倾吐,毕竟情有深浅,不一定每一篇叙写离别的诗词都要表现得悲痛无限才合格。读得多了,慢慢喜欢上张泌文字中这种淡淡的语气。尤其觉得有趣的是,他似乎不自觉地将那种灵动的气息也贯穿到了离愁之中。从“马上凝情忆旧游”就开始了一种清脆的节奏,好像马蹄声声敲在心上。之后的句子也都极富动感,使得本该是神情凝重的相思,居然也意外地有了点俏丽明快的风姿。  最好看的,当然就是“照花淹竹小溪流”。我无论什么时候想起这首词,脑海中跳出来的都肯定是这片明亮动人的画面,以至于几乎注意不到张泌后来的叹息。这句非常漂亮,字也选得恰到好处,一下子就把“旧游”的序幕拉开了。“照花淹竹小溪流”是一簇在眼前绽放开的鲜艳花丛,瞬间就能吸引人的注意力。那种繁花盛开,溪流潺湲的感觉就像扑面而来的春天
,明媚而耀眼。“照花”“小溪流”这样的文字组合,娇俏灵巧,颇有一种轻怜蜜爱的温馨。  景色的片段经过精心处理后流光溢彩、分外动人,将“钿筝罗幕玉搔头”这样毫无个性的描写衬托得颇为生硬且不合时宜。张泌仓促地用一堆首饰结束了“照花淹竹”这段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回忆,让人有点意犹未尽的遗憾。  当“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从旧游的绚丽跌回现实,上阕的温情骤然消逝,语气变得清冷和黯然。但这样的独行似乎还没有完全发展成无法挽救的寂寞。因为这一句读起来音节悦耳、干净利落,与策马远行那种衣袂飘飘的风度相得益彰。仿佛是电影中的英俊游侠,即使是流浪时胸中也揣着爱人的头像,为外出期间的思念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让月光照亮路途也没什么不好,这时候心情或许就像初秋的风,有点凉意却不是透骨冰寒。“照花淹竹小溪流”的美,始终陪伴着马上的行程,陪伴着孤单的人漂泊远方。  峭碧参差十二峰,冷烟寒树重重。瑶姬宫殿是仙踪。金炉珠帐,香霭昼偏浓。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  很久以来,我对牛希济大部分的印象都和那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联系在一起,这句实在太有人气了,差不多可以拿来当他的名片用。就像荷花之于盛夏,白雪之于隆冬,如果眼前出现的是“崔护”这个名字,一联“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肯定会立刻浮上心头。  所以,当某天随手翻开《花间集》并对这句“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爱不释手之余,很奇怪怎么会把它冷落了这么久。相应的,牛希济的形象在心中也更加丰满和亲近了些。他生于唐末,在战乱中流寓西蜀并投靠叔父牛峤。二人同为西蜀词人,只是牛希济的词风显然更加清新而且有内容。  《花间集》收录的词中多为西蜀词人的作品,包括韦庄在内的薛绍蕴、毛文锡、牛峤、牛希济、欧阳炯、李珣等很大一串名字,都可以划入这个圈子里。西蜀的王衍、孟昶都是穷奢极欲的亡国之君,然而当时纵情声色的生活实际上也为词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如果把《花间集》很粗略地扫一遍,根本无需担心碰不到雷同的相思情爱之语。不过假如那么苛求整体风格的话,其中也不乏让人别具一格、眼睛一亮的句子,“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就是其中之一。  牛希济总共作了一组共七首体例相同的《临江仙》,每首或多或少都穿插了些神话故事。这篇吟咏巫山神女的“峭碧参差十二峰”是第一首,也应该是最好的一首。原因却不在于他对这个神话故事的追忆与感慨有多么出色,而是他不自觉地从神话中脱离出来,拓展开了一些更幽深空寂的意境。我个人以为故事的框架多少限制了他的发挥,而且说到巫山神女的神话,李珣所作的《巫山一段云》主题比这首要集中得多: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这首小词完全与“巫山一段云”的题意相合,可由于太专心去扣题而缺少引申,因此不够好看。结句的“啼猿”虽然也用“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典故进行了延伸,却始终未离开以传说铺垫下的背景和情绪。  相比而言,“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便有一种很独特的气质,非常显眼地伫立在末尾,几乎与之前“瑶姬宫殿是仙踪,金炉珠帐,香霭昼偏浓”
  这样的华丽描写毫无关联。尽管“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还承接着楚王神女梦中欢会后无处寻觅爱侣的心痛,但“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的结尾看起来更靠近羁旅离绪而非爱恨纠结中的哀愁。尤其是“征棹动晨钟”倒装得漂亮,每一个字都隆重庄严,游荡心间、回味无穷。  也正因为这一点,我对元人仇远评此词得出的“自有凭吊凄怆之意,得咏史体裁”这个结论难以认同。牛希济下笔之初或许有这个想法,却并没有很彻底地实现这个计划。他这一阕《临江仙》开始几句都有些缺少重点,直到最后才从模糊不清的讲述中很意外地缀上了一句“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干净、清晰,场景真切得仿佛就在眼前。  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未必是他本人的意愿,却有种更加动人的力量。  喜欢这种无意间的真情流露,毕竟这已经不再沉浸于遥远缥缈的神话了,而更像牛希济自己亲身感受和经历过的生活片段。地点也不再是巫山十二峰,而是他曾经路过又辞别的某一个江边渡口——水面不一定有长江那么宽阔,可天色渐明时在钟声中的缓缓远去的回忆,最终还是越过了朦胧的传说,不期而至。  青门引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张先最出名的词,大约要属《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当中的一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让他名盛一时,并被唤作“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  张先得此佳句后,自建花月亭,可见得意之情。他另还有一个雅号“张三影”,因喜用“影”字且用得巧妙恰当而得名。“云破月来”是一例,另两句是“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不过本篇的“隔墙送过秋千影”与他诗中的一句“浮萍断处见山影”也均属名句。  
这首《青门引》风格淡雅,没有貌美如花的女子,也非肝肠寸断的相思。“寂寞近清明”的微怅是朦胧若现的感伤。尽管伤春悲秋是被重复了太多次的主题,可词家笔下的变化万千,仍然能够将之赋予让人怦然心动的魅力。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中“乍”字尤其醒目,俏生生的放在首句,颇有灵动的韵感。晏殊有句“乍晴乍雨花自落”,也是一样的变幻急促、光影流连。“乍暖还轻冷”轻巧流利,这一缕微寒的风被“风雨晚来方定”托住,交待了时间,也铺垫了心情。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算是词中最清晰直白的一句。之前和之后的情绪,都远远地隐没在文字之间,不肯明白地现出来。  即便这样,“寂寞”、“残花”、“去年病”也都是点到即止,蜻蜓点水般拂过水面,又倏然飞远。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一句很见功力,也颇受推许。“风吹醒”是一笔,“重门静”又是一笔。酒醒后凸现出来的孤单被冰凉如水的寂静当头一浇,便是由外及内的寒意。这份透骨的寂寞,本来是从上阕承接而来,只不过在这里换了隐晦些的方式。文字上表现得不动声色,情绪却进一步推进,半点没有忽略。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这个收尾初看轻缓,实为推波助澜的重语,笔法同上句相同,但对比更强。“那堪更被明月”是精心安排的转折,先幽怨地怪一句,目光暂且移开,紧接着加上“隔墙送过秋千影”,心中陡然一惊——一墙之隔,悲喜殊异。前句的“醒”与“静”已经步步紧逼,驱赶得那份伤感无处可逃。这里再递进一层,简直雪上加霜。最妙的是,别人家欢戏时的“秋千影”系以“明月”送来,凄凉之色全出,而且不露痕迹。  下阕句句写“寂寞”二字,但不仅绕得开,也衬托得精彩。每句都有事不关己的表情,可暗地里环环相扣,牢牢地把寂寞缠绕入心,扯也扯不掉。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的这篇《八声甘州》大开大合,气度不凡。如果说读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在扬州城内外锁眉踱步的话,这一首便是暮色沉沉时在江边一角极目远眺,独立寒秋。  历代评家对这阕词的赞誉,可谓洋洋洒洒。表扬得最多的,便是该词“不减唐人高处的气象”。“唐人高处”即是指唐诗的恢弘端庄,寥寥数语便有壮阔雄浑的境界。虽说词和诗相比天生就有一份纤细柔弱,但后世评词时,往往要选择这一个标尺来衡量。于是这篇非常精彩的《八声甘州》从柳永若干姹紫嫣红的艳词中脱颖而出,连不怎么待见柳永的王国维都很慷慨地赞道:“若屯田(柳永仕途不得志,仅作过屯田员外郎一类小官,故世称柳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按我的理解,几乎所有的光环都可以送给上阕。  整个上阕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起拍,一下子就把场面铺得极大,像是突然撤掉幕帘,抛出一副巨大的清秋冷雨图到面前来。“江天”是迷蒙混沌的景色,放眼望去,应是天水相连,难分彼此。柳永在《抛球乐》里也写得有“微雨轻洒”,但“暮雨洒江天”的黑白色调和开阔眼界与它有天壤之别。“对”字是人与景的分界线,一边是被无限夸张和摊开的萧瑟,另一边是极度收缩和束紧的寂寥。  当渺小单薄的人被嵌在宽大空旷的背景里,面对那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时,一份凌厉无比的锐寒,与满目苍凉的水面,被“残照当楼”这种憔悴不已的黯然,渲染得倍感萧条。“紧”字形象有力,“渐”字更是一步步把那些冰冷的景色逼到眼前,叫人直想裹严衣领,缩首避开词中的阵阵寒气。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中,“红衰翠减”虽也写出了百草千花的颓势,但又如何能及“苒苒物华休”那样气势磅礴?这五字字字千钧,一下一下砸落在心上,每一个都很重,移也移不开。很喜欢这一句中气吞山河的魄力,甚至觉得它是由隐藏在云层之外一个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声音所说。这个声音的主人,主宰着万物生灵。  “唯有长江水”是化用前人的句子,但放在这里,倒也算默契。  上阕虽风霜相逼,但气势不减。尽管下阕试图配合,终是没能很好延续最初那一份阔步昂首的大气。写景之时笔意纵横,挥洒流畅,及至写情却是急转直下,声调陡降。  “归思难收”“何事苦淹留”虽然不错,可单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么薄薄的一句,实在难以支撑上阕的分量。本期望在山谷中的那声长啸能够被激荡得响彻群峰,谁知道等来的竟是偃旗息鼓,再无声息。只有一句柔软的“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出人意料地成为结句,仿佛是条随处可见的粉红丝带,被柳永漫不经心地打了一个样式普通的蝴蝶结,轻飘飘地缀在那里。  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千岩万壑争流。鸳瓦雉城,谯门画戟,蓬莱燕阁三休。天际识归舟,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茂草台荒,苎萝村冷起闲愁。  
何人览古凝眸,怅朱颜易失,翠被难留。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狂客鉴湖头,有百年台沼,终日夷犹。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州。  虽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却自有一种内秀于心的温婉细腻,哪怕是这篇努力向东坡风格看齐的《望海潮》,开阔博大处也隐约透着温柔细软的情怀。他的词毕竟做不成狂奔的野马,纵身飞跃的时候也是飘飘舞动的风姿。  这首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年),是时秦观在会稽省亲,期间与友人在蓬莱阁相与酬唱。词中各种关于会稽的典故叫人应接不暇,想来这座越王所建的蓬莱阁定是精英荟萃之处,少游笔邀了多位与会稽颇有渊源的历史名人来此捧场,不过人物的繁多反而冲淡了主题。这些略显零散的片断,拆开来看都很漂亮,但缺少了一条从始至终贯穿首尾的脉络。范蠡、西施、梅福、王羲之、贺知章以及李白一群人拢在一起似乎难以找到共同的主题。会稽的若干故事在少游心头激荡起的水花四下飞溅,绚丽有余凝重不足。如果一定要为他辩解,只能说那些纷至沓来、涌上心头的复杂联想恰恰是“何人览古凝眸”之际的正常感慨吧。  上阕力度均衡,叙述完整。起拍一句“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千岩万壑争流”雄浑奔放,飞扬壮阔,是浓墨挥就的重重一笔。“千岩万壑争流”迸发出的活泼跳跃,从大开大合的气魄中扑面而来。  “鸳瓦雉城,谯门画戟,蓬莱燕阁三休”掉头急转,先详写蓬莱阁的恢宏壮丽,再稳稳落在“天际识归舟”上。这五个字清清朗朗,出自谢朓的诗句“天际识归舟,云中江辩树”,有种吞吐山河的气概。柳永在《八声甘州》里也借来写了一句“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不过那里用来表现缠绵不已的思念,少游则用这一句拨开太湖水面的云蒸雾缭,极目远眺处,隐没入历史迷障的“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渐渐浮现出来。  范蠡功成身退后与西施隐居五湖(即太湖)的传奇,对后世的臣子文人始终充满了长久的诱惑力。“传奇”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能够脱身于现实羁绊的大胆想象。文人寄托在陶渊明那里的情感,往往无奈多过洒脱;但涉及范蠡的文字,却通常能够牵引出一份未竟的雄心和善始善终的奢望。  不过,关于英雄美女浪漫的遥远联想撞上“茂草台荒,苎萝村冷起闲愁”后,便猝然灰飞烟灭。“台”、“苎萝村”都是关于西施的旧址,前者是吴王得西施后为之修建的姑苏台,后者是她的故乡。  开篇“千岩万壑争流”的宽阔最终被束紧为“冷起闲愁”,丝丝缕缕侵入心中。“冷起闲愁”的一线幽寒透骨,大约才是少游最擅长表现的地方——淡淡委屈掺杂莫名的惆怅,哪里像稼轩的《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即便悲叹也要高声道一句“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下阕相对逊色,因安插了太多角色而导致缺少核心。“梅市旧书”中的“梅”即西汉的梅福,据说在王莽篡汉以后弃家入山修道,羽化成仙,后“人有见福于会稽”;“兰亭”为王羲之在会稽所作的《兰亭序》。“狂客”指会稽永兴的“四明狂客”贺知章,对于贺知章同李白结为忘年交、以金龟换酒一醉方休的佳话,少游无限向往地写道“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州”——以此来作结句还算马马虎虎,但除了获得稍显豪迈的风格,与首句呼应外,似乎不太能觉察出太深厚的情感。  我最喜欢的,还是“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即便抛开那些久远的故事,仍然可以刹那间就深深地爱上,甚至忍不住想:如果少73游不去刻意模仿东坡,而是用全部的笔力把这一句扩充得丰满,该会是何等的漂亮!  “依稀风韵生秋”,是一种纹理极其细密的精致,每个字都妩媚轻柔。“梅市旧书”、“兰亭古墨”已经很美了,再用“依稀”薄薄摊开,让人几乎感觉得到心底那种若有还无的颤动。这份难以言传的默契和交流,少游捕捉得极好,不过淹没在这首喧闹的《望海潮》里,差一点就错过了。  有那么点惊鸿一瞥的艳丽,仿佛是从粗布衣服里飘出来的一段柔纱,上面绣着秦观真正的心情底色,一眼就能和词中那些不够彻底的豪气区分开来。早年的军事爱好和才华并没有将他的个性打造得刚毅,也不等于后来追随了东坡,就可以如愿以偿地分享东坡收放自如的豪气。做别人的影子无论多么用心也比不上做自己那一刻的光彩照人。作词的时候少游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不过那辛辛苦苦用“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千岩万壑争流”撑起来的雄大气势,一不小心还是被“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给泄漏了轻盈灵秀的底色。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筱墙萤暗,藓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长恨相逢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缥缈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白石道人传》(姜夔自号白石道人)中对姜夔的描述是:体貌清莹,望之若神仙中人……性孤僻,尝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诣,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星月满垂,朗吟独步。  这样的评价,偏颇了一点,与其说在写人,不如说在写文。
姜词“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的道骨仙风,成功地让他的词作保持着神秘朦胧的美感,也稍稍弥补了他终身不仕的巨大缺憾。或许游离于世俗体制外的生活过得越久,就越容易捕捉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灵气。没有了主流社会的紧箍咒,“望之若神仙中人”也成了情理之中的结论。他的词中难寻苏词的旷达,可独一无二的“清空”感,的确也是他凭以自成一家的本领。  于是,这首题意鲜明的《八归·湘中送胡德华》,居然也可以被他写得这样的扑朔迷离。  关于送别,印象最深的当属王维的“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那种悠远古朴、缠绵不已的牵挂,是无数送别文章必穿的隆重礼服。而柳永那75些“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款款深意,更是重重叠叠地堆积哽咽了无数情意绵绵的叹息。  可姜夔的《八归》,上阕从幽深黯然的开端,蔓延出“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的感慨。  下阕则用一丝似有还无的离愁,缓缓拖来一幅泛着些喜色的明朗画面。  他总是不肯明明白白地把心绪摊开来让人一目了然,词中甚至感觉不到对“胡德华”的深情厚谊,送客写到最后仿佛只是个漂亮的借口,承载了他若干欲说还休的淡淡悲伤。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筱墙萤暗,藓阶蛩切。”前两句中各用一个“暗”字打底,使得轻柔和缓的叙述,跳不出低沉晦暗的背景。不过姜夔用字精细,“芳莲坠粉,疏桐吹绿”“筱墙萤暗,藓阶蛩切”如同顶级的手工制品,都是一眼就能看得到的苦心。可能由于太精心,也少了些可以信手拈来的随意。  “无端抱影销魂处”的“无端”二字是面小小的镜子,照出莫名的惆怅。最怕就是这种抓不住又躲不开的阴影,让心事又复归结成一场无始无终的情伤。  “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后两句拂出长长的波纹,“庭院暗雨乍歇”的狭小空间里蓦地涌入一股带着水腥味的凉风,那几声凄怆的琵琶却也拨不开天空中的云霭沉沉。  困惑是姜夔心中永远也解不开的结,在《扬孤松高士图明窑程嘉燧北京故宫博物院隔墙送过秋千影州慢》中他哀哀地道:“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这里,他不写“送客”,却偏要“问水面琵琶谁拨”?难以作答的背后,是难以托付的悲戚。布衣的身份让姜夔只能做一个“性孤僻”的“神仙”,和其他神仙一起在山林中眼睁睁看着南宋陷入泥潭,无可奈何地遥叹“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缥缈行舟如叶。”后两句的心思显然还没从“最可惜一片江山”的痛楚中折转回来。“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问得神思恍惚,远不及“渚寒烟淡,棹移人远,缥缈行舟如叶”这种幽然空灵的场面写得巧妙。哪怕是写动景,他也警惕着不用激烈字句,“棹移人远”缓慢无声,“缥缈行舟如叶”更是虚幻得像隐入雾霭之中的影子。  “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是一个有些意想不到的结尾。伤感的旋律一曲奏毕,竟然还跳出了几个带着笑容的音符。  姜夔在这里摆脱了离别词的套路,转写胡氏夫妇的团圆。这份别致很值得赞扬。“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尤其温馨动人,是全词中唯一一缕明亮皎洁的月光。可上阕“总付与啼鴂”的巨大阴影下,又如何容得了如此明朗恬静的心境?  是为了冲淡家国之恨还是回归主题?或者,是一种不够缜密的思维跳跃?我甚至在想他是不是因家国恨过于寒冷而企图在词尾为自己的孤单寻求一个相对美好和温暖的希望?我不知道,估计姜夔心中也不明就里吧。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点绛唇》是白石小令中的精品,“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历来备受推崇。尽管王国维把白石包括此句在内的数句“写景之作”很不客气地批评为“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但我还是很喜欢这句雾里看花的美感。在该句的光芒下,其他几句不仅没有黯淡得被遮蔽,相反还通过烘托与映衬,使“数峰清苦”更显风姿卓越,神采斐然。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这个起句如同翩翩飞舞的风筝,每次都能让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随着飞雁往天水相接之处望去——望着水汽弥漫的远方,首先在心中设下了一个云蒸雾缭、恍如仙境的印象。首句的铺垫不张扬,但有种恰如其分的好,让“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登场后能够立刻倾倒众生。  对着这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时,真是注视良久却不忍下笔。这九个字来来回回地在我的心间徘徊,每次试图伸手抓住,却都无果而终。  我只好放弃近看的念头,远远地观望。  “数峰清苦”的作为景之描写已堪称奇,作为情之喻语更是绝妙。姜78隔墙送过秋千影夔以“峰”来寄托情感,而又是在那样雾气缭绕之处,于是“清苦”之中隐隐暗含的诸多情绪,便不是张狂,不是绵软,甚至也非落寞,而是几近绝望的孤独与不肯低头的高贵杂糅在一起,混合成了让人心醉的忧郁气质。这份忧郁与思妇的怨尤截然不同,
它带有男子气的伤感,伤感之中亦不失文雅和修养,和那些粗犷豪逸的英雄气概又有所区别。因而总能感觉有那样一种迷惘、倦怠但很清澈的眼神在句中跳动。是姜夔的吗?也许吧,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有足够的理由对世界失望。不过,“商略黄昏雨”极力克制住了“清苦”中涌出的复杂情感——“商略”是那样冷淡镇静的表情。暴露内心秘密的神情一闪而逝,但“黄昏雨”的愁意,却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  下阕直抒胸臆,从“拟共天随住”迅速转至“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相比“数峰清苦”的蓄力不发与朦胧,这样的抒情有着清晰得多的情感线索。“燕雁无心”的随兴之举,穿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的层层雾霭后,似乎突然间有了一点明确的指向。  “天随”,即天随子,是晚唐隐士陆龟蒙的号,他的隐居地是吴江,即题序中的“吴松”。姜夔很喜欢以他自比,而他“凭阑怀古”的追思,也常常要落脚到归隐这条途径上来。只是我始终不太相信他布衣一生的遗憾在归隐的愿望下就能够得到解脱。否则“数峰清苦”中的寒士神情,为什么包含着那么多欲言又止的隐衷?  不过当沧海桑田的感慨在吊古伤今的思想波荡中不动声色地将“数峰清苦”的叹息轻轻托住后,情感的重心才从难以着力的漂浮状态又重新回到正常的位置。  倒是多亏这样的默契,才更好地成就了“数峰清苦”,也使白石这一份寂寞难言的心思,得以在此句中闪烁千年。  玉枕生凉,金缸传晓,败叶飞破清秋。雨余翻浪,渺渺阻行舟。暂系汀洲侧畔,风夜起、荻叶添愁。银屏远,龙香渐尽,还是梦扬州。更筹。何太永,当年情事,今日堪酬。最苦恨红楼,笑我漂浮。为寄相思细字,教字字、愁簇眉头。凄凉久,渔人唱晓,随月过横沟。  虽说表达思念之意的主题并无特别之处,这首《满庭芳》还是清秀得让人禁不住多看几眼。文字中荡涤着一种幽怨、细长的情绪,惆怅却不沉闷。“凄凉久,渔人唱晓,随月过横沟”是很漂亮的结尾,也是最爱的一句,那层淡得几乎透明的愁,轻纱一般浮在清晨的空气中,贴在皮肤上,带出薄薄的寒气。  赵令畤是宋太祖次子燕懿王德昭的玄孙,贵为皇亲,自然曾在富贵乡中沉醉多年。但这篇《满庭芳》的满纸愁绪,却是历经世事后的沉痛。虽然下阕有一句“为寄相思细字,教字字、愁簇眉头”,但全篇读下来,终究是相思意浅,烦恼意重。“银屏远,龙香渐尽,还是梦扬州”的恋恋情怀和“笑我飘浮”的尴尬一前一后的对望着不得解脱,最后还是要靠着“随月过横沟”来迈过这个坎。  “玉枕生凉,金缸传晓,败叶飞破清秋”的起句不太喜欢,虽说“飞破清秋”还有一点点新巧的意思,但“败叶飞破清秋”却来得突兀,“败叶”二字比较生硬,不仅下笔重,也很难表现出“一叶知秋”的韵味与美。  “雨余翻浪,渺渺阻行舟”则好看很多,而且落笔谨慎,处处透着欲说还休的迟疑。那种水面风平浪静、水下暗流涌动的感觉恰与心意相符。  “翻”字漂亮,水流的优美弧线,层层推远起伏不平的思绪,卷出无数细小浪花,伴着客船缓缓前行。“渺渺阻行舟”,迷雾中的旅途,一如彷徨的心。  作者的精心之处就在于恰到好处地从自然取材,布置出和情感呼应的景。“阻行舟”说得意味深长,不甚剧烈却难以放下的感情,拍打着心中的水岸。  微妙的感觉总是若隐若现,捉不住也丢不远。有时候也就是突然掠过的一丝凉风,莫名地扰乱了心底的平静。就像“暂系汀洲侧畔,风夜起、荻叶添愁”那种富有动感和时空效果的文字烘托出的怅惘,将那些暗流中压抑着的情感,交给秋风一丝丝展开成夜色里的凄凉。“风夜起、荻叶添愁”虽然依旧是淡淡的眼神与微锁的眉头,却很喜欢那种盘旋飞舞在空中的忧伤,轻盈雅致、缠绕心头。  “荻叶添愁”的境界远远美过“败叶飞破清秋”,而且,当神色忧郁的“愁”字出场后,才引出了那句幽幽的“银屏远,龙香渐尽,还是梦扬州”。  扬州,一个联系着温情、梦境和爱的符号,几乎与“江南”一词一样有着动人的魅力。那些被掩藏在表情后面的怅然,被归结到了“还是梦扬州”这五个殷殷的字中。“龙香渐尽”让这个梦柔软而朦胧,杜牧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种对“春风十里”的怀念和回忆,就在熏香的房间中一点点渗入到梦里。  总觉得这一句渗透了无限的苦,语气虽然平缓,却是刻骨的眷念。一种几乎看不到希望的无奈如影随形。心中是清醒的,也明白与扬州的距离。可理智的判断在梦中让位给了真实的心愿。“还是”说得伤感,当怀念只能止步于梦境,那种梦中的相见除了徒增烦恼,又有什么意义可言?  下阕重写“当年情事,今日堪酬”的情思,只不过避开了那些香艳的字眼。“最苦恨红楼,笑我漂浮”沧桑无比,带了些无奈的苦笑,让“漂浮”的状态愈发地被粉红美丽的扬州旧梦对比得黯然无光。这一句有强烈的挫败之感,当昔日里那个春风得意的自己不屑地打量着如今沦落天涯时的窘况,万千感慨涌上心头。  “笑我漂浮”是好辛酸的自嘲,失去在“扬州”时的意气风发、风流潇洒后,心中也就安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这种耿耿于怀的纠缠是否值得姑且不论,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确会被各种看似无足轻重的心结绊倒。曾经美丽的过往常常会在独处时牵扯着疲倦的心,“还是梦扬州”
  的逃避尽管看不到直面现实的勇气,却是被选择得最多的方式。就算内心的怯懦不能改变什么,可蜷缩在温暖的梦中汲取一点希望,也不失为打发寂寞长夜的好方法。  总算“凄凉久,渔人唱晓,随月过横沟”将情感的脉络通过一个优美的、缓缓向上的弧线上实现了升华。非常喜欢这张淡淡抛撒开的情网,既没有把感觉束缚在角落中无法回旋,也拢入了更广阔的空间一起沉思。那段不激烈却挥之不去的凄凉,被“渔人唱晓”的优美歌声从梦乡挽出来,轻轻游荡在曙光未现的河面上。然后在“随月过横沟”这种悠扬、清朗,看得到时间流动的画面中,寒冷的情绪一点点蒸发,变为晨曦中的无数濛濛水雾——或许带着丝丝凉意落到单衣上,或许漂浮着,等待晨光。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  作为南宋著名的政论家和学者,陈亮才气突出、喜谈兵事,并且一生都力主抗金。他与稼轩的“鹅湖之会”是南宋抗金事业的一簇明亮火光,尽管最后没能形成燎原之势,但双方唱和留下的数首《贺新郎》,至今读来依然豪气如虹、慷慨激越。  稼轩在《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中把陈亮誉为“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这样的人物,这当然包含了一种礼节性的夸张,可陈亮的抗金主张,也的确让稼轩有惺惺相惜的安慰。只是陈亮“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的豪情并没有完全渗透到他的所有词作中。这首《点绛唇》就全然是小巧精细的模样。尽管“咏梅月”的题序会给人柔弱的印象,但词作通首玲珑,更突出的是“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的温馨。  先是“梅”与“月”依次出场,简洁利落,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梅月,朴素而不张扬。  安排花木来出演情感戏,是词人们的习惯,这样往往可以获得雅致又温婉的表达效果。如起句中的“一夜相思”便让梅格外具有女性气质,但“水边清浅横枝瘦”却难逃偷懒之嫌。林逋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固然是千古名句,但似乎也提供了一种描写梅花的模式化典故。如果它的经典地位更多地意味着后人打算形容“梅”的时候,脑子里就一定会浮现出那个不可撼动的句子的话,这样的后果未尝不是让人沮丧的。  还好陈亮只是习惯性地类比了一下,至多算一个小瑕疵罢了。当笔触落到“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时,那种别致的意境,便区别开了其他幽冷的、哀怨的夜,独具一种柔和温情的美感。“小窗如昼”四个字满满地盛着璀璨月色,流光溢彩,从窗边蔓延出来,让夜晚变得生动和有韵味。月,在这里不是某一个悲情故事的陪衬,而是富有性情和灵气的主角,翩翩从月宫中飘然而至,落地时一挥衣袖,便驱散了小窗周遭的黑暗。  “情共香俱透”把梅与月的相遇描绘成了一场很美的约会,让丝丝沁人心脾的芬芳,在月华如水的夜里慢慢地弥散开来。你甚至能感觉到月亮那种带着浅笑的目光缓缓滑过梅花时荡漾着的爱意。两情相悦的无限缠绵,大约也就类似于“情共香俱透”时的心心相印吧。那般婀娜妩媚的风情,足以把“一夜相思”溶化入长长的爱河中。梅的纤细与月的深情被糅合在一起,分外甜蜜。可这份温情脉脉的会面只不过是一个被定格在记忆中的瞬间,最后被无限延伸开的,是“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虽说仍然是不紧不慢的语气,却悄然丢失了“小窗如昼”那种宁静温和的明亮,潜入了几分微微的寒意。  “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僝意指瘦弱;僽意指憔悴。或许陈亮是为了词意的含蓄特地挑出这两个冷字来形容相思的愁苦,可这样费力的结果倒不及“格调还依旧”这几个普普通通的文字来得亲切自然。  全词的节奏和缓,无论是上阕情意绵绵的会面,还是下阕有些冷冷的期待。“君知否”尽管问得凄苦,到最后却还是强忍着泪水用“格调还依旧”把“雨僝云僽”这种黯然的神色拦住了。“格调还依旧”,带着几分酸楚的守候,不肯失了风度,却依然流露出点点期待的意思。大概在试图唤回某一份远去的情感,重现“情共香俱透”的醉人片刻。  梅月的相逢常常都可以上演得精彩,却并不能代表着爱也会一样长久地鲜活。其实最重要的,不是那些一一被还原成当初的细节,如果缺少了怦然心动的美丽,就算真的回到从前,也再难在彼此眼中捕捉到爱的光芒了。  84隔墙送过秋千影梦好恰如真生查子旅夜彭孙遹薄醉不成乡,转觉春寒重。枕席有谁同?夜夜和愁共。梦好恰如真,事往翻如梦。起立悄无言,残月生西弄。  最早记住的一首《生查子》是那篇鼎鼎有名的“去年元夜时”: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尽管现在词作者的身份仍有争议,我也偶尔觉得这么伤感的语气和欧阳修的风格有那么一点差别,但不擅考证,就暂且归在欧公名下也无妨。当时,还不大分得清楚词和诗,反正只要是齐言的体裁,就统统算成了诗。不过,从“去年元夜时”一句诵读到“泪湿春衫袖”,还是隐约分辨得出一种很特别的窈窕和秀美。很喜欢“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的温情脉脉,一直甜美地微笑着,羞涩地躲在文字后面,终不肯大大方方地出来,娇俏得叫人过目难忘。  于是,在我的概念中,《生查子》就应该这样纤细、苗条,让情感旖旎地蜿蜒下来,最后再系上一个伤心却好看的结。彭孙遹的《生查子》就有这样的气质,哪怕并未发现惊艳夺目之处,也不由自主地生出亲近的意思。这阕词没有欧公那篇的反差对比,但一样清秀流畅、暗含悲伤。只是那个“旅夜”的副题似乎可有可无,虽说“薄醉不成乡,转觉春寒重”带着些旅夜的孤凉,可越往下看,就越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身世感触。尤其85“起立悄无言,残月生西弄”这样一个忧郁的结句,真是千回百转,惹人怜惜。那份浅浅的幽怨中包含着很多小令的典型表情:隐忍、委屈,恰恰还不失温婉美丽。起码在清词当中,这种宛转凄清的美,很是有一点唐宋间的韵味。  朱孝臧给彭词的评价是“吹气如兰彭十郎”——特别可爱又恰如其分的一个签注。当然陈廷焯也委婉地批评道:“彭羡门词,意境较厚,但不甚沉着,仍是力量不足。”两个人的说法我都同意,但前者的形容更有一种心领神会的默契,单独用来给这首《生查子》做一个小小的说明,也非常合适。  “梦好恰如真,事往翻如梦。起立悄无言,残月生西弄”这般平常如话的句子,周身都透着沉静和婉的气息。一个人的长长的一生,被异乡的夜编织成亦真亦幻的画面,一幕幕地在脑海中经过,就好像有一台老式的电影放映机,在那里慢慢地转动着记忆的胶片。读不出太浓的愁绪,也不像飞卿“花露月明残,锦裘知晓寒”这一类的句子那么不偏不倚地写相思。“夜夜和愁共”的寂寞加上“事往翻如梦”的沧桑,被彭孙遹拢在手中轻轻一吹,化成了“起立悄无言,残月生西弄”——很好看的一联,每一个字都软软地踏在纸上,柔顺而克制,几乎听不到伤心的声音。
  第7章:诗酒趁年华  但伤心一定还盘亘在胸中的,只不过先用“起立悄无言”的静默很仔细很精心地掩藏着,然后转向了“残月生西弄”的娴雅。可也正是这样隐约闪烁的忧伤,使得“残月生西弄”愈发具有一份回肠荡气的苍凉。“梦好恰如真”那种明亮的火光,不过稍纵即逝罢了,带来刹那的惊喜,留下长久的黑暗。当旧事蓦地涌上心间,有人可以潇洒地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另一些,就只能一夜无眠后静静地和细细的月牙相看两无言。  拿得起放得下固然很令人羡慕。但实在无法释然的话,夜里靠在窗边和星星月亮一起等待黎明也不错。当晨曦渐明,月亮一点点消退成天边淡淡的影子时,那些纠结不已的陈年过往也就随风而去了。  “诗酒趁年华”并非人生最完满的境界,苏东坡写这句的时候,他的天空中还飘浮着失意的阴云。但得意又怎么样?后人在胜利者勾践的遗址处,还不是只能长叹“越王宫殿,蘋叶藕花中”?当明白再多的起伏都阻挡不了时间的流逝,“诗酒趁年华”的兴致盎然方才具有一份格外可爱可敬之处。到那时,也许真的就可以做到“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而“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丝略带伤感的美丽期许也会如风一样从生命中轻轻拂过。  诗酒趁年华越王宫殿,蘋叶藕花中江城子牛峤鵁飞起郡城东,碧江空,半滩风。越王宫殿,蘋叶藕花中。帘卷水楼渔浪起,千片雪,雨蒙蒙。  对牛峤一直不那么感冒,即使王国维颇为赏爱他的“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我仍觉得他的词风纵情太过,专注于狎昵而美感不足。虽然花间词人的笔法多少都有这样的特点,可牛峤表现得更加突出。  这首怀古的《江城子》算得上是个例外。  大家最熟悉的一首《江城子》当然是苏轼悼念亡妻的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那种脱口而出的感慨长久以来都伴随在各种生离死别的伤怀中,让“江城子”三个字也增添了几分凄怆。但早期的《江城子》还只是单调词,始见于韦庄的作品,后来牛峤和欧阳炯都曾选择它来抒发怀古之意。牛、欧阳二人不仅词意紧扣着“江”与“城”,而且都涉及了春秋时期的吴越之争。不过牛峤落笔处是会稽(今浙江绍兴),而欧阳炯的是金陵(今江苏南京)罢了。  欧阳炯的《江城子》相对牛峤这首而言要沧桑厚重些: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一下笔就将曾在金陵建都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卷入了浩荡奔流的江水,随即没入翻滚浪花中的是一代又一代的荣耀与辉煌。  那句“空有姑苏台上月”更是冷艳而忧伤,吴王夫差为西施修建的姑苏台是春秋时的豪华建筑,承载着吴国最强大的岁月也见证了后世无数的盛衰。吴越两国间的恩怨反复纠缠了数十年,最终以夫差落败和勾践成功来结尾。而各朝霸主间惊心动魄的争斗和爱恨情仇,则不断地在那一轮月亮的注视下上演和落幕。  但无论成王败寇,似乎都不及范蠡携西子隐没于太湖之间的背影那样让人印象深刻——倒不是因为儿女情长的故事更加有吸引力,而是因为范蠡的聪明太让人敬佩。他及时地远离了是非之地,退回岸边和月亮一起遥看滔滔江水是如何淘尽英雄。西施,也永久地幻化成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文化符号,频繁地出现在诗词歌赋中暗示着君王骄纵后的黯然退场。  然而,胜利者也要退场,即便是带着尊严离开。  欧词中暗逐流水的六代繁华起码还有一面“西子镜”来映照失败者的遗憾和伤感,而牛峤的“越王宫殿,叶藕花中”却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倚靠的。会稽在春秋时是越国的都城,可千年之后,宫殿遗址上那些开得娉娉婷婷的荷花,又如何托得起勾践曾经的不可一世和骄傲?多少人在悲叹着夫差的悲剧时,会转过头来关注勾践的身后有什么?也一样是彻底的灰飞烟灭,不过少了落败的遗憾而已。  很难掂量出来是哪一种结局更加令人唏嘘不已——只不过在看到“越王宫殿,叶藕花中”的时候,更容易被触动。喜欢这一句淡淡道来的神态和那种蓦然而生的苍凉,不去居高临下地指点君王的得失,却不经意地道出了现实。李白《越中怀古》的“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薛绍蕴的“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都在叙说同一件事。  而牛峤甚至都没有刻意设置出古今之间的强烈对比,就轻轻地用“叶藕花中”把越王的光芒掩盖了。  虽然用姑苏台和西施来警醒世人是代代相传的文学习惯,我还是更愿意在那个“碧江空,半滩风”的会稽前静静沉思。文人们总是胸怀着劝90诗酒趁年华诫政治家的伟大愿望,在这样的过程中苦口婆心地陈述大义微言。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却只是每天匆忙穿梭于鳞次栉比的楼房和人潮涌动的街道,在平凡琐碎的日子中一点点辛苦地编织梦想。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出,脚下踏着的这片土地上,曾经是怎样一个风云变幻的舞台。就算想象得出来又能怎么样?世界的变化如此之快,无论多么鲜活绚烂的存在,都可能被消融与淡忘——即便牛峤词中那片淹没了越王宫殿的花海,如今也不知道还在不在。  突然发现,选择“江”和“城”来怀古真是一个无比巧妙的构思。城中的是非恩怨,终究会被岁月抚平后改写得面目
全非,唯有那些环抱着城郭的江水,现在依然还是会重演“帘卷水楼鱼浪起,千片雪,雨蒙蒙”的场景,还是会如从前那样在城间奔流不息,不离不弃。  月漫清游图清窑陈枚北京故宫博物院91去年沙嘴是江心浪淘沙皇甫松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  “浪淘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词牌名,清清爽爽的三个字,蕴含无数的更替与交接。在最初的印象中,典型的“浪淘沙”应该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气势磅礴,势不可挡。那些戏剧化事件就是心目中对于年代变迁的全部定义,紧张、剧烈,而且动荡起伏。微微发黄的画面背后总会有管弦乐团的完美配乐——就像《燃情岁月》中布莱德彼特长发飘飘地骑在马上音乐响起时那样让人心潮澎湃。  所以,我也很奇怪为什么皇甫松这首小词竟然也会在不动声色之间给人一种难以名状的厚重感。他是唐末的人,那时候作词都习惯按照词牌的意思来写。白居易的《忆江南》就写“江南好”,张志和的《渔夫》便写“斜风细雨不须归”。而皇甫松的《浪淘沙》,没有冲突不断的爱恨情仇,没有令人感叹的成败得失,更没有王侯将相的背影,只用“去年沙嘴是江心”这么普普通通的七个字就为一切都作了总结。汤显祖的评语是“桑田沧海,一语道破。红颜变为白发,美少年化为鸡皮老翁,感慨系之矣”。  “桑田沧海”这个成语,很早就会用了。既有剧烈的反差带来的震撼效果,朗朗地诵读出来时,也很有荡气回肠的味道。由于从小培养起来的,关于人生的想象被拔得太壮阔,我也一直相信唯有经历了无数碰撞和转折的人,才有资格去解读岁月。不过最复杂的事情往往可以用最简单的话语表达得淋漓尽致,否则平凡如我,又怎能面对着一句“去年沙嘴92诗酒趁年华是江心”凝神半晌?  曾经就有一次,也和朋友在磁器口江边的石梯上坐了很久。望着又细又长的运沙船在江中穿梭,守着天色一点点地暗下来。那个时候的磁器口还不像今天这样热闹,平日小巷里人不多,倒是随处可见神态慵懒、在石板路上打盹的猫。江边的沙地没有被花花绿绿的休闲设施占领,滨江路还没动工,远处灯火明亮的石门大桥仿佛属于另一个喧闹的世界,和这边互不侵扰。可当时心中依然有小小遗憾,幻想着假如时光倒退百年,眼前的水流一定清亮如许,空气中也绝对不会飘过机油的气味。直到有一天磁器口的江边人群已经多得堪比市中心的广场,我才开始怀念从前那一块清净得可以让我坐几个小时的台阶。脑子里最先想到的,竟也就是这句“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  真正的,或者说最常见的“浪淘沙”都是以缓慢而又让人难以察觉的步伐把旧日淹没的。不是惊涛骇浪,但总会让你找不到旧时的足印,和当初落脚的地方。牛峤的“越王宫殿,叶藕花中”起码还看得见一个传奇故事的灰飞烟灭,有一段流传千年的历史可以依托。而皇甫松笔下的“浪淘沙”,却低调沉稳得多,从“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这般寻常无奇的江畔景观,丝毫感觉不出隐藏了什么重大的伏笔。  而且一直到结尾,他也没有流露出太多慷慨激昂的意思。皇甫松的词,始终是以这样一种见惯不惊的平静安宁来叙述他的情感,一如他那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哪怕忧伤,也保持着泰然自若的神情。陈廷焯赞他“措辞闲雅”,大约就是指的这种风度。我几乎想象得出他说“去年沙嘴是江心”时不温不火的语气,仿佛生命中再多的更迭变化,都可以收入那一份端正从容的平和。  不是他把沧海桑田写得太微不足道,而是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每天都有一些事物在生长和消失。我们不能改变,也无法阻止,只好默默地保存一些片段来回放。  皇甫松会一直在他这首小小的《浪淘沙》中凝望着沙嘴回忆前一年水流滚滚的江面,而我,每回去熙熙攘攘的磁器口时也都会抽一点时间想念当年那几条长着青苔、陪我一起发呆的石阶。  中庭月色正清明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龙头蚱蜢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乙卯”即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此时张先已八十六岁高龄。这一年的正月,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的苏轼因为一个关于亡妻的梦而写下一首《江城子》,长叹“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而耄耋之年居处水乡吴兴(今浙江湖州)的张子野,数月后在寒食节作了这阕《木兰花》,一句工整漂亮的“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很受世人的赏爱,后来朱彝尊提到此句时,赞道“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  这样的对比总是让人不由得感叹:人与人之间的遭遇很多时候真的就是那么悬殊。张先平安富贵、风流潇洒的长长一生根本就不是东坡这种飞扬洒脱的人能够实践的。就像这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端正从容地生长在他的后院中,仿佛一株叶片翠绿,开着小花的夜来香,如此的坦然而安心。很难想象是一个年逾八十的人所作,也很奇怪,这其中居然看不到惯常所见的政治隐喻与感发。欧阳修在说“群芳过后西湖好”时,尚且能捕捉到一丝硝烟未尽的气息,而张先
的这首《木兰花》则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淡然自在的平和。  张先的平和,想必来自波澜不惊的经历。哪怕有才华,也未曾在词中注入什么沉重或是复杂的情感。尽管他的“三影”句被时人后世津津乐道,却难以挣回一个词坛大家的头衔;至于“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种小女儿情态,玲珑俏丽得很,又少些回味的余地。对他,易安有一句很犀利的评语:“张子野……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
  不过想要修炼成名家,大多需经受命运的千锤百炼后才可能脱胎换骨。相形之下,张先这样一个小有名气的“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和被喻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尚书宋祁在词史中开怀大笑着演绎一段茶余饭后的佳话也是让人羡慕的生活吧。比如这篇《木兰花》就精确地呈现出一种不深不浅的状态——既非不经世事的轻浮,也算不上风雨过后凝结沉淀的智慧结晶。只是将一丁点寻常人家的乐趣,巧妙地加工成了一处可以让人靠在躺椅上微笑着注视的美景。  上阕对寒食习俗的描写颇为清爽。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都过滤掉了,繁华喧闹的场面浓缩进四个秀气的句子当中,单单留下文静熨帖的感觉。即使“龙头蚱蜢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样应该是动感十足的描写,都保持着远观的姿态;而“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更是一派温软秀丽。规矩的文字在眼前一晃而过,留不下太深的印象。好在每一句都匀净温和,为下阕那句“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作了很好的铺垫。甚至都没注意到由闹入静的转折呢,一群人的快乐就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一个人的惬意。  然后,从“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开始,这阙小词便突然间获得了一种很放松和舒适的姿态,似乎看得见那个叫张子野的老先生神清气爽地坐在庭院中,望着夕阳落山晚霞散尽。很佩服他竟然把八十多年的岁月锻造得如此简单自然,使得这份悠闲在暮色中格外明晰,好像河滩上浅浅的水流那么清澈透明,一眼望得到底。  也许是读词时习惯了从热闹的背后窥见落寞,在繁华的转角撞上凄凉,所以“已放笙歌池院静”这样安详的喜悦显得不仅可爱而且珍稀。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就更加叫人喜欢了。“无数杨花过无影”即便拆出来看也很美,特别是“过”字绝妙,为杨花赋予了一种自95钟馗仕女图清窑倪田徐悲鸿纪念馆在的神态,在风中悄然飘落,不带走一片云彩,和“中庭月色正清明”一起烘托出完美的夜景。  这一句,看的时间越长,就越觉得朱彝尊那个“在世所传‘三影’之上”的评价有道理。“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固然也抢眼,但耀眼的才气终究不敌“中庭月色正清明”
  那份心绪平稳的宁静,宁静得好似每一天晚上都可以搬一只小木凳坐在院子里心无杂念地数星星,春日里还有机会看一看什么是“无数杨花过无影”。  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这一阕《浣溪沙》极大气和开阔,除了最后那句表情复杂的“人生何处似尊前”,字字都明快晴朗。词中所写的是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的春景。颍州西湖为欧公晚年隐居之处,也是他一口气写下十首《采桑子》的地方。他曾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出官于此,到了晚年还是选择了这里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其实他每一次到颍州,都撇不开背后的政海波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落与解脱。每当文人们宣扬归隐或者生活乐趣时,暗藏其中的往往是各种难以应付的人生困境。  叶嘉莹给欧词的评语是“遣玩的意兴”,颇有一点意味深长的感觉。  最初看到的时候,还不觉得有多么贴切,只是把这五个字放在心中,不断地加以印证,久了慢慢发现真的能够体会得到那么一种极其可敬的气度,让他的词作柔软处透着豁达,伤感时也可以自得其乐。总之不至于把自己困入无路可走的地步,也不会像很多人那样苦闷良久,难以解脱。  “遣玩”,对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讲,未尝不是好方法。他这种意兴飞扬的个性让他的词高调却不突兀,始终充满勃勃生机。“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这样的句子就漂亮得彻底,并非委婉低回的矜持姿态,而是扑面涌来的热情。“堤上游人逐画船”是一入景就感受得到的游春喧嚣,“逐”字灵动可爱,从纸上一跃而出,一下子带活了刚刚还平稳宁静的画面。“拍堤春水四垂天”则很容易让人想起“春来江水绿如蓝”那种视野无法装下的大片美丽——即便努力极目望去,仍然望不到边。  欧公一上来就挥笔摊开的西湖春色,艳丽,完整而且清晰。湖水一浪打一浪的声音是与春风一唱一和的对答,微笑着欢迎春的到来,也为“绿杨楼外出秋千”的出场做足了准备。“绿杨楼外出秋千”一直备受赞誉,让春景图瞬间有了可以聚焦的重点。“出秋千”三个字俏丽得很,在眼前轻盈掠过,留下一缕微香。  在这么好的季节游湖,观景,看美人如花,还会有什么理由不高兴?  一定是有理由的,即使他没有说。因为“人生何处似尊前”这样的结论太飘摇了,无法理直气壮地屹立在天地间。
看到不少版本,在它后面加上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总感觉不大合适。我不认为欧公在作词的时候,心中就真的是完完全全的透彻空明,可以用感叹号斩钉截铁地做一个了断。虽然他爱花爱景爱酒,但“白发戴花君莫笑”还是脱不了欲盖弥彰的嫌疑,至少比不上他《采桑子》中那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来得那么从容不迫。  “遣玩”是欧公解脱的模式,也的确处处感受得到他词中鲜活的气息,只不过不一定能保证每次都把不满化解干净。我们在赞赏他进退自如的修养时,似乎也应当允许他保留部分的委屈与不甘。毕竟做人很辛苦,不仅要出人头地,还要在落败后保持风度才算功德圆满——这样的标准被推行得太久,以至于我们理所当然的要求败者的脸上也应该挂着笑容。  可是,当一个名满天下,也曾经位高权重的人笑吟吟地举着酒杯,微醉着走到你跟前,吟唱“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时,你的心中,是由衷佩服他的潇洒呢,还是会感到一点点莫名的辛酸?  衣带渐宽终不悔凤栖梧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课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