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倾国倾城阿芳名字的啊芳是谁

  红颜搏命在中国历史及中国文化中似乎成了一个不变的魔咒。那些美人或才女们,用自己的美貌、青春、才情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段霓丽的传奇,但自身命运少有善终圆满者,就好比那绚烂的春花,一阵风雨后便凋零飘散,令观者不胜唏嘘。仅以个人视角,来重新解读那些千古红粉们的故事。  一、千金一笑谁倾城  中国的成语有太多的微妙之处!一个成语就是一个故事,而这故事的寓意和警示都凝练成一句话,即使过了千百年,仍然混在日常生活里使用着而又不觉得突兀。但这些微妙有时也长令人产生混淆和误解,比如,我一直将倾国倾城和一笑倾城混为一谈。其实按这两个成语具体而微的意思来看,虽都是描述美人的美,但这之间却有着些微妙的差别。倾国倾城出自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美貌的重点是顾盼生辉眼波流转间的风情和美貌。而一笑倾城典出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说的是那褒姒一笑百媚生的绝世笑颜。李夫人的倾国倾城多少有李延年为妹妹自抬身价的嫌疑,但是褒姒的一笑倾城却是实打实的业绩没有半点的水分。  据《琱玉集》上说褒姒性不喜笑,但“其一笑有百二十种媚”,而后世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也才一笑百媚生,褒姒还多了二十种的媚,可见其美貌的程度。本来美貌、不爱笑,笑起来更美,都无可厚非,但为博她一笑所付出的代价也太过昂贵了些!而那轻轻的一个笑靥便令大周朝城倾国灭的事实也确实惊世骇俗了些,所以当时的世人把她归为了非人的范畴,在当时世人眼里也许只有妖魅才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吧?在包括《国语》和《史记》等历史名典中,褒姒均被列为“妖女”,成为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被世人唾骂了千古。但纵观褒姒一生却并无大恶,只有出身不太清楚,所以当时掌握话语权的人,便由此入手给褒姒按上一个“妖”的罪名。  《国语·郑语》和《史记》对褒姒的记载虽然稍有出入,但大体意思都是,夏朝末年,褒人的神灵化身成两条龙,落在夏王宫,夏王对此深感恐惧,经过占卜,按着神人的授意,将龙的涎沫承在椟匣里存在内库,而龙便从此消失了。自此龙涎被封存,此后三百年一直相安无事。到了周厉王时,周厉王看见内廷里椟匣发出耗光,于是忍不住好奇就打开了盒子。而龙涎落地变成了一只大蜥蜴,蜥蜴在逃跑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个十几岁的宫女,并使之怀孕。四十年后宫女生下了褒姒,因感到害怕宫女将褒姒抛弃在了河中,襁褓中的褒姒顺水而下。此时宣王听信“月将升,日将没;糜弧箕舵,实亡周国”的童谣,到处扑杀卖弓箭的人,一对做弓箭的夫妇,妻子被杀,丈夫在逃跑的过程中在郊外捡到了被弃的褒姒。后来这个人逃到褒国,因为无力抚养便将褒姒送与褒人姒大做了养女。后来褒君获罪,褒人献褒姒以救君。幽王如获至宝,从此日夜玩乐,不理朝政,为博一笑不惜烽火戏诸候。褒姒与申后争位,幽王废太子而立伯服,种种荒唐淫奢不一而足,终至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龙涎”“元鼋”之说当然属无稽之谈,古代用妖魔化来搞垮、搞臭一个人都是惯用的伎俩。再说“月将升,日将没;糜弧箕舵,实亡周国”的童谣真的就是周宣王时就流传的吗?我看未必,恐怕是褒姒的身世和得宠才引出了这样的童谣吧。而后世凡是举事者如陈胜吴广以及刘邦等,无不都会编造或制造一个所谓的天意或预兆,利用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反过来说,害一个人,迷信和谣言就是最好的武器。惜墨如金的史书却要大费笔墨的来渲染突出褒姒的“妖”,其用心可见一斑,也只有聪明如屈原才会说“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虽然这一段史料极尽诋毁之能事,但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那便是褒姒乃是弃婴,后被养父转卖给褒君做了女奴。古褒国本是西周的诸侯国,位于今天的陕西汉中市,距离西周的都城镐京虽然才七百里路左右,但是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已经显得非常遥远了,加上不断强大起来的古蜀国的干涉,到了周幽王时,褒国已经不能正常的向周王朝纳贡了,于是周幽王发动了对褒国的征讨。经过最初的抵抗,褒人战败,无奈之下将他们最宝贵的宝物——鲜嫩的少女褒姒进献给了周幽王,以熄灭幽王的愤怒,于是褒姒贡品牺牲的角色走进西周的后宫,也走进了西周的历史。
楼主发言:60次 发图: | 更多
  艳丽鲜嫩的褒姒很快得到了周幽王的专宠,并且很快便生下了儿子伯服,可她为什么会被妖魔化呢?其实从这一段史料上也能看出一点端倪来。褒姒得宠后最大的敌人是谁?当然就是周幽王原来的王后申后和原太子宜臼。在争宠、争后、争嫡的过程中,虽然褒姒看似占尽了了上风,但只是女奴出身的她,可借用的政治力量除了周幽王的宠爱外却别无他法。而申后乃是申候之女,从小的政治素养且不说,周朝内内外外的关系网也不是褒姒可比拟的。当周幽王刚开始宠幸褒姒时,周朝的民间就有了“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样的童谣来影射褒姒的身世,由此看便能知道申后的利益集团有多么强的势力和活动能量。可周幽王似乎对于这样的谣言并未重视,而是执意废弃了申后的后位,和宜臼的储位,甚至由于感到申后的势力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而起了要杀灭申后和宜臼的念头。但申后和宜臼见机得早,还未等周幽王动手,二人便逃亡到了申侯的封国。  申后无疑是聪明强干的,可太聪明和强势就会失去圆融的智慧。首先是她没看清周幽王的本色,还以对一个明君的态度来要求周幽王,当她年老色衰之时不但不退守自己的本分,还做出一系列争风吃醋的蠢事,不但丢了后位还累及了儿子的储位,实在是不智。而逃到申侯处后,必也是哭哭啼啼的吵闹不休吧!于是申侯进谏幽王,指责他如亡国之君夏桀商纣一般,纣背弃夫妻之情父子之谊。而本就暴虐昏晕的周幽王那里听的下这些,在暴怒下便决定出兵征讨申国。惊魂不定的申侯于是做了一个最坏的决定,伙同缯国引西夷犬戎进攻镐京。事情一旦发展就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了,面对犬戎的贪婪和残暴,申侯无力辖制下只能后悔不迭。于是在腥风血雨中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走,西周以及西周健全完备的体制也轰然倒塌。若说红颜误国,那申后的责任会比褒姒少吗?  还是那句话,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西周灭亡后,东周的开国之君正是那个被周幽王废弃的太子宜臼。可想而知,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为了打压曾经的政治对手,当然要对自己身份的正统性进一步加强,而最容易的手段当然就是对手地位的非正统性,所以从褒姒身上下手最容易,也最易取信于民。而褒姒并无大错,只是身世不太清楚,于是这一点被无限扩大,而褒姒便塑造成了妖妃妖女的形象留在了历史的扉页上。
  除了“妖”这一项罪名,褒姒的另一罪名便是媚主惑乱朝纲。但历史的记载却不能自圆其说,试想要是想媚主惑乱,那褒姒该刻意曲意逢迎周幽王才对,史料却是记载她整日的愁眉不展从不一笑,这样的寡言少笑如何媚主?只因她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当口轻轻的笑了,只因她的平日不笑和这时的轻笑,便成了祸国殃民的罪证。所以她那媚主的罪名来自她的不笑和那一笑。  褒姒为何不爱笑呢?我们还是要从那一段看似荒唐无稽的史料上来看。也许是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也许是书写历史的人都惯用那样的手法,褒姒在历史上的首次亮相,竟然和比早她几百年的妃妹喜妲己惊人的相同,都是以平息国难、挽救氏族的姿态出现的。但褒姒的处境更加的凄凉,起码妹喜妲己还有个名字,而她却只是因为是褒国姒姓人家的女儿所以名为褒姒。古代,只有地位尊贵的女子才可能有自己的名字,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褒姒出身的低微和处境的堪怜。  所以一个少小无亲,天涯沦落,小小年纪就像个物品一样卖来献去,最后的命运不过是入宫任由一个老头子蹂躏糟蹋的少女,怎么还会有开朗明媚的性格?这样的身世足以使得她早熟而敏感,而看惯了人情冷暖后的她,如何还看不穿自己的处境呢?此时的高屋华厦、锦衣玉食和万千宠爱,不过都是基于周幽王的迷恋罢了,但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啊?迷恋也罢,宠爱也好,所有的实质她仍旧不过只是周幽王的一件玩物而已,她永远不可能作为独立的自我被放到平等的位置上来爱,也许只要周幽王的一句话,她立刻便会被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一生不能自主的命运,面对也早就注定的命运,也许她的心已经冷如槁灰,便是强颜欢笑也懒得做,所以索性的就冷冷清清下去。
  周幽王在美人不笑时便已癫狂 而为了博美人一笑更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他出榜愿千金卖一笑,成语“千金一笑”便由此而出。但是褒姒就是不笑,后来虢国石父献出那著名的馊点子“烽火戏诸侯”。在烽火点燃时,在那各路诸侯猪突犬奔之时,褒姒终于轻轻的笑了,这一笑百媚丛生,这一笑周幽王魂飞天外。但这一笑谁又能说是褒姒欢愉而笑的呢?谁敢说她不是冷笑、耻笑、鄙夷的笑了呢?  在这一场荒唐的游戏之后,在那颠倒天地的一个笑颜之后,九重的城阙烟尘突生,于是幽王被弑,褒姒也从此消失在了烽火里。就像她凄迷的身世那样,她重又消散在了历史的迷雾里,从此之后,再没人知道,那一日,她在燃烧的狼烟里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而她那迷梦般的笑容,和后世的蒙娜丽莎一样,将被世人永远的猜测下去。  “ 烽火戏诸侯”这个中国版的狼来了的故事,亡了三百年的西周,可这不是褒姒要玩的游戏,作为一个命运不能自主的弱女子,她只是冷眼旁观了这一场闹剧,她笑与不笑都不能改变周幽王的昏庸,改变不了西周朝这样腐朽的制度崩溃,改变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也许那一笑足以倾城,但西周的崩坍,春秋战国拉开序幕,奴隶社会逐渐转型到封建社会,谁又敢说和那一笑有一丁点的关系?
  这个图是我在网上搜褒姒时搜到的,本来想在文字后面都配一个白描图的,但找了很多都不是意象种的,而看到这个图时,那种忧郁的哀愁,是不是正像褒姒呢?  
  2、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西施作为一个人已经被物化成了美得代名词,所以一个女子稍有姿色便被冠以西施的名号,如鲁迅文中的豆腐西施以及最近网上流传的猪蹄西施、奶茶西施等等。但作为古今中国第一美人的西施究竟怎么个美丽法呢?恐怕很难能有人能说的清,所以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个西施。我对西施的美的理解来自苏轼的诗,苏轼描述西湖的美景时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其实这首诗也可以反过来看,西湖是一汪水美到极致的表现,那么人美到极致的西施不也正是一汪碧波潋滟的清水吗?所以西施应该如水般柔媚而清洁,也如水一般潋滟而又透彻。   正是因为西施的美,她开始了自己的传奇,同样,因为她生的美,也注定了她一生都要桎梏于命运而不能自己。对于西施,有人说她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女间谍,也有人说她是舍己救国的一代英杰,当然更有人指责她是祸国倾城的一代妖妃。但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定义,对于西施真实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在那刀兵肆虐,吞并混战的战国乱世,世界的规则遵循强者为王,讲的是力量和权利,而女人的美貌和柔情,除了是男人们追逐争夺的禁脔外,还有就是成为他们彼此攻伐的武器。所以她的美貌注定要被乱世的杀戮所裹挟。  出生在诸暨的浣沙溪边的时候,父母轻柔的唤她做夷光,夷,平坦,光,光明,寓意平坦光明的人生。一直到她豆蔻年华的时候,她的生命的历程一直都如父母所期许的那样,平坦而光明。虽然家里只是种着薄田,虽然需要父亲伐木卖薪来维持家计,可因着江南温婉的浸润,所以在生活上她从不懂的饥寒的残酷。虽然她才是豆蔻年华,可她已经如花朵般盛开潋滟,荆钗布裙都难掩其烁烁芳华。而她所到之处必会成为焦点,可闺中女儿的芳名总不好由人说来道去,于是作为村西施家的女儿,便被邻里叫做了西施。  那一天和往常一样,踏着碧草凄凄山径,西施和伙伴们挎着篮筐巧笑嫣然,她们谈论浣纱时每次都能不约而至的那群少年,说到娇羞处大家哄然做鸟雀状你追我赶。而西施此时也微红了脸,因为她想起那个经常偷偷望着她的少年。那少年挺拔而矫健,,每每有意无意的注视着她,而当她也望向他时,当他们四目交错时,她总能看见他那明媚的笑脸。那笑脸和煦而灿烂,即使只是想起也叫她的心中不禁升起了融融的暖意。  可今天的江边她们没看到那群少年,而在江中撒网的老翁说,少年们被王的军队征召而去了。日子仍旧静寂的日复一日,父亲告诉西施说,吴国的兵马日夜操练着,正对着越国虎视眈眈。天真的西施怎么也想不明白,同根同源的两国人为何要仇恨彼此若此!她每日帮着父母操持着家计,也仍旧和伙伴们去江边浣纱,只是偶尔想起那笑容灿烂的少年,心中不禁又升起淡淡的阴郁。  转眼到了 秋天,诸暨山仍旧郁郁青青,可一波波传来的消息令人心底生寒。先是传来说吴越两国已经在夫椒展开鏖战,而后又传来王的部队被吴国杀的溃不成军,最后又有消息说王和仅剩的5000余人退守会稽山。再后来是就是邻村浩荡的送丧队伍,被部队征用的那些少年再不能返回家园。而跟在送丧队伍后面的还有一群执锐披坚的护卫。  护卫们没有一直跟在送丧的队伍后面,而是径直奔向了西施家的柴扉。当范蠡看见粗陋的荆钗布裙都遮不住西施那让山水都黯然失色的美丽时,不由暗暗咂舌,心中暗道:果然名不虚传,这样的风姿足以使得鱼虾忘形,人见犹怜!而西施看到儒雅又神采飞扬的范蠡时,刚刚被侍卫惊扰而忧惧的心绪竟然渐渐安稳下来。经过简单的交涉,父亲的脸已经悲愤的叫人不忍侧视,而母亲已经哭的声嘶力竭,西施知道自己已经别无选择,于是她忍住眼泪拜别了父母,然后一步三望的登上了门外的车辇。  后世的王维在《咏西施》里写道:“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一边叙说着才华美貌需要机会才能施展,也一边感叹着人世的世态炎凉。但我们环顾西施的生命历程后,再看那句“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还会已为西施的浣纱同伴们感慨同人不同命吗?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莫得同车归的浣纱女们相对于西施何其的幸运!在别人艳羡着西施“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吴宫生活的时候,焉知西施念念不忘,夜夜梦到的不是那山花插满头的村姑生活。但作为一个伐木卖薪者的女儿,卑微弱小如西施,谁还会在意她的意志呢?
  作为大夫文种灭吴九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美人计的核心,西施不是第一个被送进吴国的美女,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作为美女中的极品,自然不会像送给太宰伯嚭的那些女子一样只是直接的送去。而是在去往吴国前,在越王的宫殿里,她接受了三年的精心调教和包装。因为那些对人性,对男人无比深刻了解的人说:美丽的空壳和质朴自然的气质或许能让人沉迷一时,但那一抬手、一回眸的姿态,和娇嗔与嫣然间的适时的转换才是令人着魔的诀窍所在。所以三年的时间,她要学会察言观色变的柔顺而贴心,她要变得妖娆妩媚,她要变得精通贵族们所有消遣,最关键的是她要学会忘掉自己。   在越国森冷的宫墙里,在思念父母家乡之余,她还是偶尔想起那个笑容明媚的少年,虽然那朦胧的甜蜜也曾令她怦然心动,可当她遇见范蠡后才懂得,爱情远远不止这些。因为当她夜以继日的练习礼仪、舞步到筋疲力尽时,当她在孤寂的以至于绝望时,当她对活下去感到迷茫时,她才真正的了解到爱情的魔力。那轻柔的安慰,铿锵的鼓励以及结实的肩膀,竟然能给人以如此的力量,以至于让她强忍着心痛去决定真的要忘掉自己。或许真的是她太天真,或许是范蠡给未来的描绘太过美妙,就像歌里唱的“ 我想起你描述天堂的样子,手指着远方画出一栋一栋房子,你傻笑的表情又那么诚实,所有的信任是从那一刻开始。”  西施带着迷茫和憧憬,带着维护家乡的使命和无限眷恋,被范蠡送进了吴王的宫殿。虽然爱情的开始往往都那么的美妙,可生活从来都不由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即便聪明睿智如范蠡,即便他深谙人性又胸有韬略,可当他把西施送进吴宫的那一刻开始,他那些对未来的谋划便统统成了可笑的戏言。灭吴九策!美人计!这一盘棋,范蠡何尝不是一枚棋子呢,可西施除了对范蠡和这份爱深信笃定外却也别无选择。  低眉信手的西施轻盈的笑着,踏着响屐舞走进了姑苏台、走进馆娃宫,也毫无悬念的走进了吴王夫差的感情世界。可在伍子胥锐利的目光下,在对家乡、对父母和范蠡的无尽思念中,西施却在吴王日益的娇宠里夜深夜捧心而痛。而范蠡在爱情和国家之间徘徊抉择,不断的自问,我对吗?我错了吗?夫差在伍子胥的不断谏言和上书里偶有焦虑,但却已经爱的不能自拔。阴鸷的勾践则在暗地里冷冷的窥伺。  所以西施幽怨的嗟叹着,范蠡啊范蠡!你为了越王、为了一国的平安,将我推向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你绝情的背影冷冷的毁掉了我的世界,而我也在为你毁掉另一个天堂和另一个深爱我的男人。范蠡也在深深的自责,为了伟业,他无奈地将心爱的女人推上别人的床榻,这样的痛苦对一个男人来说岂止深入骨髓?而夫差看着笑意盈盈的西施,看着彬彬有礼的西施,他挥去心头的些许疑虑,宽慰的对自己说,还好她一直在我身边。而勾践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品味着国破的苦涩,品尝着为奴的屈辱,心里渐渐毒若鸩酒并不时地咆哮着,那江山那美人都应该是我的,你们统统的该死!  其实爱是个太难琢磨的东西,再多的承诺和思念都抵挡不住时间给的结局。同时爱还是一个矛盾体,它使人变得睿智,也使人变的愚钝。十几年的吴宫生活,十几年的吴王宠爱,西施已经分不清自己爱的是谁了吧,吴王夫差血溅五步的那一刻,眼里有过悔恨和懊恼吗?也许他看见泪眼婆娑的西施时,已经觉得无所谓了,没了国家没了生命又如何,他拥有最美好快乐的那十几年。勾践终于赢了,眼见的江上我有,美人将要拥入坏中了,所以他笑的更加的恣意和狂放了吧?范蠡不停地搓着自己双手,有点惭愧,有点兴奋,终于他要和西施破镜重圆了,他想着以后的美好生活,想着如何弥补对西施的亏欠。  但西施却再也不是诸暨苎萝山的那个浣纱女了。所以她的结局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与范蠡泛舟太湖翩然归隐了!虽然我相信存在着西施和范蠡的爱情,但我也知道一个能舍身为国、舍身为情的女子,永远也回避不了自己十几年的吴国生活。即使她仍旧爱着范蠡,但夫差也成了她生命中的印记,她不能也不想抹去。所以西施没有何范蠡泛舟逍遥而去,而是被沉入的滔滔的江水里。墨子说:“西施之沉,其美也。”而孟子说:“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 不管是因为她的美貌使得越王或越王的后宫深深的忌惮,还是越国的权贵已经容不下她所代表的那以色窃国的污点,能给西施的出路只剩下死亡。但这正合西施的心意。她终于能安然的长眠于山水了,不必再面对爱我的和我爱的人的选择了,不必再爱恨交织的彻夜捧心而痛了。  曹雪芹写西施说“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时人都只记得东施效颦的可笑,却没看到东施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到老了仍然可以自在地在溪边浣纱。那国仇家恨,那爱恨痴缠,对于西施都太过沉重了,东施的生活才是她的追求!
  我自己的理解,感觉西施的气质应该清新质朴中带着一点娇艳和柔弱,感觉这张图中有我理解的那种气质。  
  三、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别姬——绝世英雄与绝代美人的末路情殇。如此多悲情与绝美的因素叠加对照,所以即使过了千年,这个故事仍旧令人唏嘘不已。单从字面看,这个典故是从霸王的角度,来概述霸王和一个妃子离别的故事,而“姬”应当是来陪衬“霸王”的。但故事的实质却是,虞姬用生命演义的一场爱情悲剧,她所表现出来的忠贞和刚烈,反倒让霸王在这一场离别里成了一个悲伤的陪衬。所以“霸王别姬”其实准确的来讲,应该叫做虞姬别霸王或虞姬的最后离别。但无论这场离别叫什么,都还的要从两个当事人说起。  首先霸王项羽,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大概被定位成了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而真实的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论英勇, 项羽年少时便力能扛鼎,二十四岁时跟随项梁在吴中起事,用一己之力就斩杀当时的会稽郡守殷通的近百名近身侍卫;更在此后的雍丘之战中,于万军之中斩杀镇守三川的秦军主帅李由,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垓下之围里,仅剩二十八骑兵的项羽还演义了"东城快战"这样的军事传奇,三次冲出重围,斩杀主将砍倒帅旗。所以项羽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天下无二”的论断。而在谋略上,项羽是中国军事思想中兵家四势之一“兵形势”代表人物,是能和中国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之神孙武并列的一代军事家。他能在二十多岁时,只凭借起初带领的八千吴中子弟成就霸业,更有破釜沉舟这样以少胜多的实例,岂会是个没有智慧没有谋略的人?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并不意味着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统治者,项羽显然缺少作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虽然到他时家族已经没落,但他的血液和人格中已经烙印进了贵族的那种特质,所以他成年后展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号召力,但也是这样的身世背景,致使他的性格中不仅有豪迈刚直、坦诚守信等好的品质,也夹杂了太多的残忍、傲慢、浮夸和自以为是。我们不妨在楚汉相争的几个关键点上来看项羽的性格。项羽政治生涯的转折出现在占领咸阳之后。第一个进入咸阳的是刘邦的队伍,但贪财好色的刘邦这一次却严令步卒扰民,并对来降的秦王子婴加以礼遇并未过度为难他。而等刘邦还军霸上后,项羽一入咸阳立即杀死子婴,并进行了残暴的屠城,秦朝历代积聚被付之一炬,从而使各路诸侯胆寒而民心尽失。而当有人建议项羽建都咸阳这样一个易守难攻,扼要战局的军事重地时,项羽却以锦衣夜行这样的理由而否定了占尽地利的咸阳。所谓锦衣夜行,意思是说如果不能荣归故里犹如锦衣夜行,这从侧面说明项羽是个恋家而虚荣的人。而由于自出生到成功一路的有如神助的顺利,由于他本身的高大全,所以项羽对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能力高度自信。而一个虚荣又不能正确认知自己的人,哪里还能兼听良言,善用良才呢?所以天真自负的项羽在鸿门宴上错失了灭杀威胁的良机,还在划定楚河汉界是放归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而也正是他的傲慢浮夸和天真自负,最终就成为了他和虞姬悲剧的根源。  说了这么多的霸王,自然是为了说虞姬。虞姬作为天下第一英雄的女人,在正史的描述中只是霸王的陪衬,形象单薄而苍白。人们只知道这是个姓虞的美人而已,再多一点渲染也不过就是她容颜秀丽身窈窕,双剑善舞起歌声罢了。这样的描述与一般的歌姬舞女之流也并无不同之处,但这样一个千古传奇的美人,就真的仅仅局限于此吗?所以我们不妨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找寻一些不一样的虞姬。  项羽与微末之中时与虞姬相识,二人也算的上是患难夫妻。当时的项羽还是个因杀人避祸而四处流窜的流浪汉,而家境殷实的虞姬却能慧眼如炬相中项羽并委身下嫁,由此便可见其见识和眼界了。  虞姬除了见识和眼界,也应该是个御夫有术的女子吧?司马迁在《 垓下之围》中记载霸王别姬的故事时首先说项羽“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而各种野史也并不见项羽贪花好色的记载,可见项羽对虞姬一直是钟爱珍视的。也许有人会说,项羽是忙于战争,无暇女色,但是项羽的敌人刘邦却是个最好的反证。一般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而贵为汉高祖的刘邦,即便得了天下,而关于他的背信宵小,孚浪好色的各种记载却从不鲜见。由此便能看出项羽的情感世界确实简单得多。而虞姬如何能一直俘获项羽的心呢?除了美貌,如果没有一个善解人意和温柔贤良的心性,那恩宠喜爱又会有多长呢?所以虞姬对这个有些天真有点孩子气的项羽,不但是非常的了解而且也非常的驾驭有术。  当然所谓的御夫术,只是从小女子的个人层面来说。其实要一个男人永远爱一个女人,除了要用色来惑、声来迷、情以动外,更重要的是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追求。所以虞姬长随项羽左右,也就不单单只是爱情而已了。虞姬应该在政治和理想上也与项羽有着高度的一致,和共同的追求。与项羽共同征战的岁月里,虞姬除了是个温床暖被的妻子,也必是个能出谋划策,畅谈天下的政治伙伴。而关于虞姬戎装巡营的描写,想必也就不是空穴来风了。所以虞姬的形象不应只是个柔弱的美人,而也应该有几分英姿飒爽巾帼英雄的成分。  《垓下之围》里并没有描写虞姬的死,但在哪四面楚歌的入髓乡愁里,那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却使得虞姬不得不死。我一直试图通过自己的一些人生经验,来从新想象下当时的虞姬。想来这时的虞姬也已经是个三十来岁的徐娘了,虽然风韵犹存,但经年的戎马峥嵘使得她眼角也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细纹,一头的青丝也偶生了华发。而三十岁的项羽仍旧乃是那么的英挺伟岸,听说那汉王刘邦已经有了一群的姬妾。而自己的男人若是成了天下的王,那么必然也会有众多的女人来分享他的爱吧?而自己到时还会是他目光注视的身影吗?而如今四面楚歌,这乡愁入骨入髓也毒杀心肠,八千江东子弟一个个归心似箭,只这一缕的乡愁,楚军已经溃不成军。  此时的虞姬已然明了,自己和项羽的政治抱负在今夜将要成为泡影,而自己青春已逝的身体还能带给这个自己深爱的男人什么呢?而她也从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凉歌声里,听出了霸王的几许软弱和迷茫。而面对灾难和诀别,虞姬从容挥剑作舞,并吟出那决绝的词句“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然后挥剑自刎,以期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和鲜血,能鼓起霸王已经颓然的士气。但是项羽太义气了,只为了无颜回江东,而自刎乌江畔。他只是让虞姬的血将他最后的悲壮渲染的更加凄艳,到底他还是辜负了她!  对于项羽的悲歌总是令人唏嘘,而项羽其人比之刘邦的猥琐和阴险也更加容易赢得人们的同情,但我始终对于他哪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耿耿于怀。虽然在垓下之围中或许虞姬的死将是必然,但总是觉得项羽如此的诘问,分明是在逼迫虞姬以死明志。而我也常想,如果虞姬不肯自愿的去死呢?项羽会如何对待她,会像后世的刘备那样丢下老婆逃之夭夭吗?当然以项羽这样的性格决然不会那样落荒而逃,否则也不会在乌江自刎了。那么最大的可能是他效仿战国时的那些灭国的诸侯那样,焚宝器杀美人做殊死的抵抗。而在看资料时还真看见了这么一条,在《太平寰宇记》里记载说:“虞姬冢在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若然如此,那么虞姬岂不更是堪怜?不为以死殉夫,节义双全等等可笑的道德牌坊的树立,而只为了那爱情的纯净和真挚,我还是更愿意相信虞姬是自刎而死。当然历史的真实已经在时间的长河里泯不可寻了,但这却无妨虞姬的爱情千古流传,而虞姬若是有知,怕是她自己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形象和影响甚至已然超过了霸王项羽了吧!  写虞美人的诗歌颇多,但我尤爱清朝诗人何浦的那一句“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军恩是楚腰。”将虞姬的风骨描摹的入木三分,而这也是对于虞姬最好的注解吧?
  @zhengkuxieke
00:11:58  @花生Z  -----------------------------  ??????????????/
  四、有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人们夸赞一个女子貌美往往说貌比西施,作为对照,形容一个女子的丑陋也有个相应的成语叫“貌若无盐”。这“无盐”指的是战国时代齐国无盐县的丑女钟离春。史书记载她额头、双眼均下凹显得黯淡发干,上下比例失调,而且骨架很大,非常的壮,像男人一样,鼻子朝天,脖子很肥粗,有喉结,额头像臼一样中间下陷,又没有几根头发,皮肤黑得像漆。因为“极丑无双”所以“四十未嫁”。因是齐国无盐邑人,所以被叫做钟无盐,后世讹传成钟无艳。虽然她极丑无双,但传说她却有安国定邦的文韬武略,而四十未嫁的她也极具政治抱负,一心想施展才能报效国家。  而钟无艳身处的时代正是战国七雄并立,兼并攻伐异常激烈的时候,所以各国盛行“民本思想”,统治阶级对民意都非常看中,因而一个平民也能很容易的见到国君。而齐宣王即位后虽然重用田忌和孙膑,整顿国政,后又救韩败魏,杀死魏国大将庞涓,使得齐国声威大振,令诸侯们纷纷低服朝贺。但好景不长,齐宣王自持国力强盛,便开始恣意声色。于城内筑雪宫,于郊外四十里划为狩猎场,日夜宴乐游猎,不修实政之下,奸佞专权,忠臣心离,齐国渐渐走向衰败。  而心怀家国的钟无艳,见到国家政治腐败,民生不治,齐宣王又好色昏庸后,便鼓足勇气,冒死谒见齐宣王。当她慷慨陈言,历数齐国的危难,并给出解决方法后,齐宣王立刻被她的奇才高艺所折服,把她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宝镜。其谏议为宣王所采纳,并被立为王后,从此齐国大治。  正史里往往都是歌功颂德和刻板的说教,所以我们从那仅有的一点史料里,看不见鲜活的钟无艳,最多知道她是个丑陋的女贤者而已,但是民谚讲“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却为我们提供无限的遐想空间。所谓“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只是后人杜撰的故事,所以要说这事,也只好拿民间传说和故事来做依据了。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民谚,其实和齐宣王的品性为人也有莫大的关系。齐宣王一生的政绩除了曾差点灭亡燕国外,最大的贡献就是,花巨资招揽天下文人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开课受教,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时期。而当时曾在稷下学宫开课授徒,并开展学术研究,著书立说的、见于记载的著名人物就有儿说、告子、宋钘、尹文、彭蒙、季真以及鼎鼎大名的荀子和亚圣孟子。从而在稷下学宫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况。所以,关于齐宣王的成语和典故就格外的多,而我们正好可以借由这些流传下来的典故故事去窥探下齐宣王的人物特点和特性。  首先我们从“君子远庖厨”这个成语说起。这个成语是说,孟子在见齐宣王时,给齐宣王做的一个心理分析。简单的说就是,孟子通过齐宣王因为不忍心看到牛被杀死,而决定用羊来替代牛这件事得出结论,君子应该远离厨房这种有杀戮有血气的地方。当然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孟子要推销他自己的儒家学说,而诱导齐宣王才产生的。但也能从齐宣王那种“眼不见为净”的迂腐善良上看到,齐宣王并不是个残暴的人。而典故“宣王独少一爱”和“王左顾而言他”则从两个方侧面说明了齐宣王的为人。齐宣王不但在政治上是个并不太贤德的君王,而且还是一个比较软弱,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的人。总之齐宣王是个喜欢享乐,自己没太多主见,又有点懦弱的男人,唯一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还有点薄凉的善良之心。这样一个男人除了会珍爱自己的一切外,你还能指望他能有多大的担当。这样的齐宣王竟然叫我想起许仙,在李碧华改编自白蛇传的《青蛇》里,这样软弱无能的男人毫无担当的只会在青蛇、白蛇两个之间摇摆不定。基于同样的道理,以群众雪亮的眼睛来看,齐宣王这样的男人,当然会办出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这样的事情来。  作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奇女子,钟无艳为何要嫁给齐宣王这样一个靠不住的男人呢?其实一个女人要嫁给一个男人有好多理由,尤其是一个四十岁的丑女人,但我们是在捋顺一个故事,并不是要研究历史,所以其它的因素我们可以省略,只单纯的认为钟无艳是因为爱情而要嫁给齐宣王的。虽然钟无艳当了王后,但要是从爱情的本意上看,她又是不幸的。但是她的不幸绝不是来自她的丑陋,恰恰相反而是来自她一身的文韬武略。倘若她仅是个貌丑的平凡女人,也许找个肯包容她丑容的山野村夫嫁了,相濡以沫的生活中未尝不能得到真爱。可是老天偏偏给了她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不世之才,让他的丈夫即使一百个不待见她,却也不肯对她放手。所以没有战争,没有危机的时候,她寂寞而寥落。  那夏迎春是快乐的吗?其实也未必!虽然夏迎春貌比西施,她温柔多情,与齐宣王极尽缠绵。她看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撒娇献媚时也能得到些随意的承诺,但一切不过都是假象,世上哪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人呢,一旦战鼓隆隆战事再起的时候,往日的那些温存和誓言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只是夏迎春比较幸运,因为钟无艳毕竟还能容得下她,所以她并没像杨贵妃那样被缢死。但她心里会没有惊悸和怨恨吗?  也许有事的时候夏迎春理解了钟无艳的痛苦,而无事的时候钟无艳也体会到了夏迎春的凄凉。钟无艳对于齐宣王来说,是必需品,而夏迎春则是调味品。所以齐宣王不得不坚守他的钟无艳,而内心里藏着美艳的夏迎春。所以“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齐宣王才是最大的赢家。其实齐宣王手段并不高明,但是他却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是齐宣王,所以他能享齐人之福,所以他也不必太在意两个女人的痛苦。
  现实生活里有很多的齐宣王,钟无艳是那共同患难过的糟糠之妻,是那家庭、财产、地位以及他所要安身立命的一切社会资源。而夏迎春则是小三那青春美貌的身体和令人澎湃的激情。或许“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正是一些人不懈的追求,但可残酷的是,又有几个人能像齐宣王那么幸运?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虽然讲的是两个女人的悲哀和一个男人的无耻,但其中又折射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不是只简单地声讨几声齐宣王就能说的清。其实这个故事里,每个人的心理都大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首先说钟无艳,她是明知齐宣王是厌恶她的容貌,可她偏要飞蛾扑火的去爱齐宣王,明明知道齐宣王在不断的利用她,可她还是无怨无悔的维护这个男人。可见爱情何等的令人盲目,钟无艳这样可治国安邦的大才,在爱情面前却只能束手待毙。我一直想,为何她不在战争的当口-----齐宣王正需要她的时候,将夏迎春赶走或干脆痛下杀手?因为钟无艳知道,夏迎春才是齐宣王的爱,自己或许能剥夺了齐宣王对夏迎春的爱,但却得不到齐宣王的爱,甚至还会让齐宣王走向恨的对立面。所以即使有机会除掉自己的眼中钉,但是钟无艳却一直隐忍着自己,包容着齐宣王,她希冀着自己能感动齐宣王,从而获得爱情。但爱情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和付出不一定就是正比。钟无艳的付出或许真的感动了齐宣王,可钟无艳得到的谁又能说是爱情呢?谁又能说的清那是感恩感激抑或仍旧是齐宣王美男计呢?所以钟无艳的痴情换不来爱情,最多换来点怜悯和感恩而已。  再说夏迎春,夏迎春得到了齐宣王的爱了吗?看似齐宣王对夏迎春爱的够缠绵够宠溺,但这爱的本质和对一只宠物或一件美丽的饰物的爱又有多大的区别呢?从有事钟无艳天来看,江山和地位才是齐宣王首先要考虑的,而夏迎春至多就是喜欢多一些的一个美丽的消遣品而已。但事情反过来看,若齐宣王不是个有身份有地位有财富的帝王,那夏迎春还会爱这个男人嘛?还会和人争风吃醋的抢一个男人吗?其实爱情里永远不单纯,爱情和各种功利利益永远走的最近也最容易混为一谈。  最后说齐宣王,齐宣王的爱情该是最通俗的爱了。他贪恋美色,所以厌恶貌丑的钟无艳,但他又极度无能,所以不得不“出卖色相”来利用钟无艳,以期巩固他的国家。但他爱别人吗?他贪恋美貌年轻的肉体,所以他爱夏迎春;他留恋自己的权利和财富,所以他爱钟无艳,。其实说来说去,他是爱自己,自己的利益和感官上的享受才是他的最爱。所以看似最多情的齐宣王,其实最无情,因为无情才能不顾两个女人的感受,才能玩的转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这样的游戏。  其实爱情怎么能分析的清呢?便是圣贤也讲不清爱情的因果吧!所以 还是叫那痴情的仍旧归于痴情,无情的仍旧归于无情吧!因为爱情本来就是一个大杂烩,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明了个中滋味吧!
  花生也来煮酒论史发文了,支持文友
  扫眉玉女步霓裳,红袖羞容一段香。 风月俗尘难自立,春秋孤梦总凄凉。
  @梦蝶的陶渊明
09:22:43  扫眉玉女步霓裳,红袖羞容一段香。 风月俗尘难自立,春秋孤梦总凄凉。  -----------------------------呵呵本是旧文,朋友劝我说整理下发煮酒吧,这里人多,也是功利心作祟,于是就发了旧文,还望梦蝶兄不要见笑!
  一直想找一张钟无艳的照片,但网上都美女贴了个疤就叫钟无艳,那绝对是不对的,所以还是上个白描的图吧,  
  至于夏迎春,也就是那种娇俏的美少女吧,这样的图好找,就上颜值顶峰时期的张柏芝吧  
  @梦蝶的陶渊明
09:22:43  扫眉玉女步霓裳,红袖羞容一段香。 风月俗尘难自立,春秋孤梦总凄凉。  -----------------------------  @花生Z
10:52:56  呵呵本是旧文,朋友劝我说整理下发煮酒吧,这里人多,也是功利心作祟,于是就发了旧文,还望梦蝶兄不要见笑!  -----------------------------  在天涯社区发文的朋友,最初都是因为热爱文字,才来到这里,希望自己认识更多的文友,也希望更多的人承认自己,想出版,都是这样,我的旧作重新在煮酒论史发了。
  五、若只如初见  人们说,再炽烈真诚的爱情也不过是一盏茶的时间,人走茶便凉。所以爱情总是逃不过时间宿命,逃不过物是人非回首是沧桑的嗟叹。遥想当年,当半老徐娘的卓文君收到那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无忆家书时,在悲愤泣然之际是否也曾暗恨当年莽撞夜奔,暗恨当年自己的懵懂天真呢?若一切都停留在初见时《凤求凰》的琴音里,那还会有如今的肝肠寸断,那里还需强咬着银牙恨声不已的说劳什子“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但人生没有如若初见,那曾被珍视的爱情终究还是犹如沾了老鼠屎一般,在心里平添了一份膈应!但这又能怨谁呢?只因这看似华美旎丽爱情从一开始就不那么纯粹。  那一年的文君,还不到双十的年华,才情美貌和财富一样不缺,只因造化弄人,初为新妇便又孀居在家。而她这样的女子,即便是用现在的眼光看,只凭少妇、寡居、多金这三条就足以勾起男人们心底最最原始,也是最龌龊的念头,而已经家徒四壁的司马相如显然也是此中一员。  史料上说,司马相如,年少时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时以訾为郎,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而这”訾“字则是财富的意思,这里还牵涉到西汉时选拔官员的一些制度,大体上是说有一定资产的人才能做官,而”以訾为郎“则说明司马相如年少时家里还是不错的,起码是个中上等的家庭。而他在做汉景帝的侍卫时,因为景帝不喜欢“赋”这种文体,所以初出茅庐的司马相如非常不得志。后来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进京,身边带着的邹阳、枚乘、庄忌等人都是辞赋的爱好者,几人与司马相如一见如故,辞赋上的切磋非常投契,于是司马相如便称病辞去了武骑常侍,随梁孝王到了梁孝王的封国梁国。这个时期司马相如算得上春风得意,不但写出了令他声名鹊起的《子虚赋》,并以自己高超的琴艺赢得了梁孝王的青睐,后来鼎鼎大名的名琴“绿漪”就是梁孝王所赐。但好景不长,公元前144年梁孝王染病而逝,作为门客的司马相如只好回到成都老家。而此时他家里已经家道中落,实在无以为继之下,他只好投奔在临邛任县令的好友王吉。  而从史料看,司马相如这个俊雅倜傥却有些口吃的才子,绝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那种酸腐文人。他是才华横溢的文人不假,但这并不妨碍他工于心计和善于算计。而在和王吉的闲谈中,司马相如了解到了卓文君的情况,想来也是,作为临邛首富卓王孙的爱女,才华美貌早就妇孺皆知,而十几岁守寡在家自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孑然一身的司马相如面对这样的机会,怕是小心思不止动了一动而已吧?必是犹如闻见了腥味的猫一般,打算了良久算计了良久。而作为司马相如的好友,王吉怕是也意会了司马相如的小心思,出谋划策之下,更是不予余力的打探卓文君的爱好,并为司马相如于卓文君的相见制造机会。  王吉此时作为临邛的父母官,和临邛的首富卓王孙自然是经常的彼此宴请应酬,而司马相如此前因为《子虚赋》已经声名鹊起,而当时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的商人,自然是想多交接文人名士来提高自己的身份。于是自然而然的,要附庸风雅的卓王孙听到文名不菲的大才子司马相如正在王吉家中做客,于是便极力邀约。  于是经过事先精心策划和包装的司马相如带着他的绿倚琴登场了。卓文君善琴好乐,司马相如恰好琴艺非凡。虽然他有点口吃,但歌声嘹亮文辞华美,在是在宴会上,当司马相如意识到,卓文君隔着窗帘在幕后打量他时,应约他极尽卖力的演唱了那首被后世奉为求偶经典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细看《凤求凰》诗句,若是将它放在苛刻严厉的宋代,这分明便是一首淫诗浪词啊!还好司马相如生活在人性还比较活波的汉代。 唱者有心,听者了然,虽然是隔着帘子,但聪明的卓文君却早听出了琴音里的那份暧昧。卓文君聪明慧黠,但毕竟才十几岁,丧偶寡居的她面对这个才华横溢举止风雅的白马王子,恐怕智商直接跌入了谷底。没考虑太多,卓文君毅然的选择了和他私相授受。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的计策成功了,那个还有些懵懂有点天真、正春心荡漾的卓文君连夜便和他私奔了。由此我还想起一句调笑的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司马相如如愿抱得美人归,但这只是他的第一个目的。他们私奔回到司马相如成都的家里后,面对揭不开锅的窘境,司马相如依旧整日饮酒赋词,和一帮文人整日的消磨,丝毫不为生活操心,将家里的生计担子很理所当然的扔给了卓文君。当爱情熊熊火焰渐渐不再那么汹涌时,面对柴米油盐真实的琐碎生活,文君是不是也心有悔意了呢?说卓文君后悔似乎还稍显有点早,但是从小富足的卓文君必然一开始是不适应的吧?但是她已经没有了退路。幸好卓文君不但才华风流而且性格也是坚毅顽强之辈。于是她当裘沽酒洗手作羹汤,和司马相如过起了平淡的日子。  但没有生活来源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卓文君主动和司马相如说要回临邛找她的兄弟们借钱。司马相如早就在等这句话,闻言即刻欣然答应。于是二人重又回到临邛,但此时卓王孙还在气头上,扬言拒绝对卓文君进行任何援助。而卓文君又心生妙计,在卓府对面开了酒店,夫妻二人也不雇用人,自己亲自操刀上阵迎客卖酒。仅从司马相如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来亲自买酒就能看出,他可不是一般迂腐的读书人。古代人对职业有严重的偏见,所谓的士农工商,商人最被人看轻,而卓文君一个闺秀女子抛头露面做买酒的勾当更是让卓王孙觉得脸面挂不住。于是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卓王孙终于还是碍于情面接受了这个对夫妻,和卓文君和解并给了她们丰厚的嫁妆,让他们重新过上了有钱人的日子。到这里司马相如的计划可谓完美的实现。  但注意了,此时的司马相如乃是落拓穷酸的文人,而一切的吃喝用度都是卓文君的,和吃白食的小白脸毫无二致,所以此时卓文君的爱情还是美满的,  再后来便是那“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千年拷问了。汉景帝驾崩后,好大喜功的汉武帝继位,而司马相如的辞赋正好和了汉武帝的胃口,于是凭借了为汉武帝定制的《上林赋》司马相如官运亨通,而他经年的常住长安,人生的斑斓面也尽现出来,甚至后来还要纳妾,但又碍于和卓文君当年的情分,不好意思直说,便寄出了一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无忆家书。
  多年的一起生活,卓文君对司马相如怕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她的人生轨迹已经无法摆脱司马相如给的印记,所以她必须坚守自己的男人,而她收到家书,焉能看不出其中的玄机?要玩文字游戏,卓文君可比司马相如来的高妙,她挥笔写下《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道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你不是没忆吗?我偏要最后说“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而卓文君的聪明之处绝不单单如此,随后她写出了“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千古嗟叹,并坚决的表明意志“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你想纳妾,那我们就只好说再见了。而在她用《怨郎诗》叙述完自己以往的凄苦,并用《白头吟》坚决的表明自己不可能同意纳妾后,她又在《诀别书》里将自己的处境写的凄凄切切,最后却话头一转说“努力加餐勿念妾”只这轻轻的一句关怀,便在感情上漂亮的扳回一成。试想那个男人看了这话会不心软?  司马相如这次终究是没能如愿,他还是错看了卓文君。卓文君不但才情高妙,便是在人格和自我意识上也是个非凡的女子,她的丈夫即使已经是高官厚禄功成名就,但她仍是不肯放下身段曲意逢迎,更是决绝的说;这两个人的感情若是变了质,若是平白的塞进来第三个人来,那么我情愿干干净净的不要。  而这一次感情的专机却是完全凭借了司马相如还有良知,还会有点良心,加上文君之才确实令他惊艳,所以他还是回头了。而我总是觉得这感情的保障怎么看上去如此的不牢靠呢?若是司马相如也和汉武帝那般薄情寡义,即便再是哀怨如《长门赋》又能如何?而我更是腹黑的认为,司马相如的回头,决然是和文君的富有是有关系的。文君的父亲乃是巨富,如若真的就此让卓文君决绝而去,那他岂不是自断财路。而他的俸禄又有几何?是否还供得起风花雪月的生活呢?所以我看这所谓的浪子回头也有不纯洁的成分,多半是因为文君的决绝的扬言道:“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也幸好司马相如回头了,因为他的仕途很快走到了低谷,因受贿被免官,又被启用,之后因病蛰居茂陵,最后病死家中。试想他人生的最后,要不是家资丰厚的卓文君一直照应,他人生该多么凄惨。总之司马相如一生,除了那次“以琴挑心”的演出,这次的浪子回头绝对是他做的最对的选择之一。  后人演绎说司马相如病死前向文君深深的忏悔,文君也早已经原谅了这个她一生中的克星。后人提及卓文君,便不禁然的会想到,那充满浪漫色彩的夜奔、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与爱的人携手终老等等,于一个女子这便是完美的一生了吧?于是那《凤求凰》以琴挑心,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等都被传为千古佳话。二人的爱情也被反复的演绎和推崇。但以我看就爱情来说,卓文君却算不得胜利者。当她午夜梦回的时候,是否也会回首从前的历历风尘,想起那无亿家书是否也会心生哀叹呢。是不是也会不经意的想起那初见时的懵懂和缠绵呢?那有了瑕疵有了隔阂的爱,那历经了算计考量取舍后的爱,那不再纯净加了些许龌龊的爱还是她最初想要的爱吗?也许最美好的时光便是初见之时,但人生那里会有如若初见呢?
  文君还写了两次信给相如,现抄录于此: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梦蝶的陶渊明
09:26:47  文君还写了两次信给相如,现抄录于此: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  谢谢梦蝶兄提点,你这方面的修养确实比我深厚!
  个人觉得卓文君的样貌应该带着机房英气,想来如此聪慧铿锵的女子,眉宇间必定轩朗而笃定吧。觉得这个图有那么几分我说的那个意思  
  六、佳人难再得  倾国倾城这个词语,我一直误以为是典出周幽王的烽火戏诸候,一直以为褒姒的一笑使得西周三百年的国祚化作了飞灰,所以才有了这一笑倾城的典故。直到看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听见章子怡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细究之下才知道,原来这倾国倾城是说的汉武帝的孝武皇后李夫人。  而汉武大帝和这位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还演绎了玉挠头、姗姗来迟、怀梦草等等浪漫绮丽的典故和故事。由此看好似汉武帝还是个温柔浪漫善解风情的情种,可看了看关于汉武帝的后妃的各种传记,在自己鄙夷汉武帝其人的同时更是心生寒意。作为泱泱大汉的一朝天子,这个处在权利顶峰的男人,一生传召临幸的女人太过庞杂,所以要看这个千古帝王对待情感的态度,我们不妨就只从当过皇后或死后被追封为皇后的四个女子身上说起。  汉武帝的第一个皇后,也是以一个美丽的典故开始的,在他还是垂髫小儿时便对其表姐许以“金屋藏娇”的承诺。而在陈阿娇用其资源和势力,将刘彻推上帝位并辅助其逐步掌握实权后,一切的恩爱和誓言都变成了可笑的戏言。阿娇还是那个出身高贵荣宠至极的阿娇,但那曾经的娇憨率真如今却变成刁蛮与骄纵,那曾经的娇颜如今看来却徒增厌恶。所以只因一个莫须有的巫蛊之罪,她便被废黜幽闭于长门宫。而天真如阿娇,还千金买赋,凄绝哀怨的诉说着孤寂和凄苦,一心的想再追回曾经的恩爱,可她哪里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都抵不过新人的笑靥。而千金买赋也只为她留下了长门的幽怨,更甚者还被后世的那些骚客们慨叹调笑了千年。  阿娇的错误不在于她的善妒,而在于她早于时代而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只因她“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尊贵的出身,使得她从来都不必依附别人,所以她“我”的意识早于时代而觉醒,所以她的爱情唯一而排它,而她更不能使自己成为男人的附庸。若是她嫁给皇帝以外的任何人,或许那被娇宠被呵护的幸福会轻而易举,而她偏偏嫁给了坐拥天下的王者,当她自身的价值已经不堪利用的时候,她仍旧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爱不肯退让便成了她悲剧的根源。  汉武帝的第二个皇后卫子夫,也是以童话式的故事开头的,女奴出身的卫子夫,犹如灰姑娘一般凭借自己的青春貌美一举俘获了自己的王子,也凭此使得姊妹兄弟皆列士。而且似乎苍天更垂怜与她,不禁使她儿女双全,而且兄弟以及外甥还都是能征善战建立了不朽功勋的一代名将。所以她当了三十多年皇后,也受荣宠达十余年。  卫子夫以一介歌女而跻身成为皇后,这样的传奇颇有励志的味道,所以汉代有民谣说:““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意识是生了女孩也不要灰心,你不看卫子夫都能当上皇后吗?而卫子夫能在后位上坐了三十八年,却恰恰是因为她的贫贱出身。因为出身让她叫得了坚韧和顺服,而作为卑微者,自小的生存理念更是叫她懂得了克己修身。所以她顺服而谨慎、和善而律己、所以即使汉武帝不在宠信她,却仍旧对她保持着尊重。但最后的命运并没叫她安享余年,又是因为巫蛊事件,她只能自缢在自己的宫殿。原因无它。因为决定她荣辱的这个男人,从来都是皇帝而不是丈夫,所以权力永远高于亲情和爱情,当在一切都政治、权谋、利益的考量取舍后,她曾经的贤惠与温婉都显得那么不值一提。  第三个要说的便是那遗世独立的绝代美人李夫人了。因着她哥哥出色的歌喉咙,伴着《佳人曲》”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的反问,李夫人成功的被推销给了汉武帝,即使尚未谋面,她那倾国倾城的影姿已经缠绕住了汉武帝的思绪。云鬓花颜歌舞妙丽的李夫人,果然一入宫,便迷倒了汉武帝。而倡家出身的她,也许因为世俗的历练,比之陈阿娇和卫子夫更多了些识人之明。因此她没有沉浸在被荣宠至极的表象里,在自己缠绵病榻容颜憔悴时,她抵死也不让汉武帝看其容颜,因为她深知武帝不过是爱她的容颜,而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而她没有像卫子夫那样战功赫赫的可靠弟兄姊妹,她儿子和家人的未来只能靠汉武帝对她的恩宠,当她意识到自己生命将尽时,她唯一能做到,就留住汉武帝对自己最美的容颜的印象,把最美的回忆让武帝繁复品尝。所以她死后,才有了武帝作赋招魂,怀梦草,姗姗来迟等被传咏了千年的韵事。但这一切也不是武帝多么的重情重爱,更和爱情无甚关系,只是聪明的李夫人抓住了一点武帝的心里而已。诚如她说的,武帝只是喜色,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  第四个美人的命运更加凄惨。作为 汉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得幸与汉武帝,仍旧是以个传奇的故事开始。而这位传说天生握拳,见帝而申,掌显玉勾的美人,在我看来,不过是当时当地官员和随行人员取悦皇帝的一出好戏而已。而钩戈夫人的得宠进宫却也是她悲惨命运的开始。因为政治的考量,所以汉武帝便要立子杀母。可怜这个正值青春的美人,稀里糊涂的便被处死了。  汉武帝的一生, 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但这个权利顶峰男人的世界里只有权势和地位,而女人和情欲都不过是无关痛痒的装饰而已。一旦涉及到利益,抑或是不再令他赏心悦目,那么便会被毫无犹豫的舍弃掉。而这也使我想起一个故事,故事说一个女人向神许愿,希望自己的丈夫发财,但不要发大财,而不解的神问为什么,那个女人一语说出了关键所在,她的丈夫如果有更多的钱,那么也便会有更多的女人。所以在权势和金钱面前更容易滋长人的贪婪,而爱情的保鲜期会更短。所以佳人歌里唱到“佳人难再得!”不过是自欺之言,因为永远会有更美更年轻的佳人,但是能情深意长珍重爱情的人却是不多!
  @梦蝶的陶渊明
09:26:47  文君还写了两次信给相如,现抄录于此: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  @花生Z
16:45:00  谢谢梦蝶兄提点,你这方面的修养确实比我深厚!  -----------------------------  客气了,我的文字不如兄弟深刻,更多的是戏谑。
  七、不若乘风归去  人是生而复杂的吧?所以想要用几行简单的文字便要概述一个人的一生,那简直是痴心妄想!而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的历史都只是当代史”所以历史是写满了傲慢与偏见的谎言,但这都无妨我们用自己的视角,透过历史的只鳞片抓,去窥见那尘封往事中的一丝真迹。  赵飞燕!一个能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比肩的绝世佳人,正史关于她的记载只寥寥数语,而且多是贬低斥责之语,但民间关于她的传说和演绎却是异常的丰富和精彩。作为一个身份卑微的舞女,一步步走上皇后的宝座并被专宠十数年,其故事甚至有几分励志的味道。而她的结局的凄惨,更令这个故事平添了几分令人唏嘘的悲剧美。  百度赵飞燕,跟在这个名字后面的词条有“环肥燕瘦”“窈窕秀美、凭栏临风,燕飞翩跹、舞技绝妙”以及负面的“红颜祸水、淫乱后宫、魅惑帝王、燕啄皇孙”等等。前面说人生而复杂,而人也是环境动物,所以人的复杂除了本性中的光与暗外,环境也是造成一个人复杂或者罪恶的重要原因。要了解赵飞燕的是是非非,我们就必须要说说汉成帝和西汉末年的时局。  对于汉成帝刘骜,所有的史书都直言不讳的说其生活荒淫、怠于政事,从而使王氏专权,并埋下了王莽篡汉的祸根。但我们看汉成帝年轻的时候,记载却说他因为深得皇祖父汉宣帝的喜爱,所以他父亲汉元帝继位后便立他为太子,很大程度上并不受宠的王政君被封为皇后也是沾了她儿子的光。而年轻时的他爱读经书,喜欢文辞,性格谨慎而宽厚。由此看,汉成帝其实是个没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的,有点胆小怯懦的老好人而已。而汉成帝为何继位后,尤其是过了而立之年后变得如此荒淫玩乐的呢?首先汉成帝不是个有政治能力的铁腕皇帝,他登机伊始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便大肆的封赏外戚。唐朝的韩翃在《寒食》里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里说的五候家便是说的王氏外戚的五个侯。其实不止是五候,到了王家最鼎盛时,王氏亲眷里有十个被封侯的,也就是所谓的一门十侯。而汉成帝的舅舅王凤后来官拜大司马,统领一切朝政,而王风死后其弟弟王商又担任这个职务,此时的汉成帝其实已经被架空。  汉武帝的乐师李延年在《佳人歌》在结尾处这样唱道:“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看似是在警示那些仁君们,要记取倾城、倾国的古鉴,不可为“佳人”所误。但转口又说,为了得到这样世所难逢、不可再得的“佳人”纵然是倾国、倾城又如何呢?显然汉成帝和汉武帝一样因好色而思慕倾国的佳人,但他却没无汉武帝的那份文治武功,而当他没有能力左右国家的政治的时候,那么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生活自然便成了他追求的目标。汉成帝自己也戏言说“我是要死在温柔乡里的,才不会学武皇帝追求什么白云仙乡!”结果他一语成谶,果真结局便是死在了赵合德的床榻上。有这样的政治背景,便也就有了这样的汉成帝。  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宠幸过男宠张放和著名的才女班婕妤,对待张放的态度,汉成帝好似真的有点爱情的味道,整个的过程可谓缠绵悱恻,但毕竟男宠之事于俗理难容,随着赵飞燕的入宫和张放的死亡,此事便告一段落。我们着重要说的是班婕妤,而赵飞燕入宫要登上皇后的宝座,要逾越的最大障碍也是班婕妤。  班婕妤出身名门,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自身的辞赋文学修养自不必说,难得的是她还秉性贤良温淑,便是荣宠备至的最荣光岁月里,她仍旧克己守礼,推却了汉成帝同辇而游的邀约,留下个和樊姬并论的贤名。可班婕妤是樊姬但汉成帝却绝不是楚庄王,对于汉成帝这样的酒色之徒来说,嫔妃也罢皇后也好,不过都是用来愉悦耳目满足淫欲的,所以那才华和贤德在汉成帝眼里又值得了什么呢?于是轻盈鲜嫩的赵飞燕用那婀娜的舞姿和婉转的歌喉轻易的便夺取了她所有的宠爱。直到许皇后的巫蛊事件后,班婕妤以文人的清醒自请至长信宫供奉太后,于是赵飞燕进入了全盛时期。  赵飞燕坐上皇后的宝座似乎小有波折,但阻力却不很大,为何?对于此时由王氏外戚掌权的汉朝,由赵飞燕这样一个毫无家庭和政治背景的人来做皇后,岂不更符合他们的政治利益?赵飞燕的自幼孤贫,没有强大的家族做后盾,注定了她不可能成为第二个王政君,不可能也培养出强大的外戚实力来做自己的依靠,所以她的荣宠完全只能依靠汉成帝的宠爱和迷恋,对于这一点赵飞燕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便不难理解,为何她会把妖媚更胜她一筹的妹妹赵合德也引荐入宫。让自己的妹妹来分享自己的男人,虽然有万般的不甘,但她能信任的也就剩下这个妹妹了吧!  于是姐妹俩极宠于深宫。中国人的哲学讲究中庸,说什么事儿都是物极必反。在我们看班婕妤的《团扇歌》中的忧怨,再回头反顾赵飞燕时,才募然发现赵飞燕何尝不是为另一新人所赶。只是这个取代她的人是她最亲最信任的妹妹而已。赵飞燕无嗣,又没有外戚的支持,所以在这深宫便好似一泓无源之水。为此,她费尽了心机,和俊美的少年在宫中幽会偷情,以期怀孕,甚至诈孕从城外抱来初生婴孩顶替。但她都失败了,把她识破的恰恰是她的妹妹合德。  赵飞燕和赵合德对汉成帝的认识和对自己处境的认识有着和班婕妤一样的清醒,但他没却没有班婕妤那样的洒脱和超然,她们没有皇嗣,所以便也容不下别人有皇嗣,于是便有了那“燕啄皇孙”的典故。其实我对正史或野史对赵飞燕的这一点记载一直是心存疑虑的,即便是赵飞燕姐妹操纵或参与了杀灭皇嗣的行动,但也绝不会如历史记载的那般直接而粗暴,汉成帝不是弱智,他四十来岁还没子嗣,好不容易得到个儿子,会因为自己心爱的女人撒泼哭闹而把孩子弄死吗?之所以有这样的记载,还是那句话。历史写满了欺骗和偏见。  话说回来,“燕啄皇孙”这样的事情,其实王氏外戚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手眼通天的王氏外戚为何会对赵飞燕姐妹惑乱宫廷而视而不见呢?而这样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相当于变相的鼓励吗?因为王氏外戚更愿意看见汉成帝的荒淫怠政,更愿意看见皇室子嗣的衰微。而惑乱宫廷杀灭子嗣的污名,正好还都能扣到赵氏姐妹头上,他们何乐而不为呢?这里从赵飞燕还是皇后时,民间便流传出“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这样的童谣来看,便知道“燕啄皇孙”其中一定有猫腻。试想赵飞燕乃是大汉的皇后,而“燕啄皇孙”这样的深宫之事,乡野草民如何得知,即便得知如何敢于教给小儿口口传唱?如果这里没有人暗中操纵,民间会流传出这样的童谣?  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汉成帝死在了赵合德的温柔乡里,做了他梦寐以求的风流鬼,这样的极欲而死也算的上是一种极品的人生了!赵合德因畏罪而自杀,是她害死了汉成帝吗?恐怕最不愿意汉成帝死的就是赵合德吧?除非是她疯了或傻了,才会把自己在这个血腥后宫里唯一的依靠给害死。但说她害死了汉成帝也成立,谁叫她长的如此妩媚如此的勾魂摄魄呢?她的美丽便是她的原罪!赵飞燕没有班婕妤的淡然,也没有赵合德的决绝,所以她努力的使自己活下去,但王氏外戚的强大注定了她的悲剧,苟延残喘了六年后,仍旧免不了毫无尊严的死去。  《西京杂记》记载一首叫《归风送远操》的诗乃是赵飞燕所做,诗这样写道“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望。感予心兮多慨慷。”这首诗叫做“操”说明是用来配合琴曲来唱的,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天已凉了,风也起了,银霜从天而降。这样的天气,我更思念远方的人了,可是,那么的远,到底不是我能望得到的地方呀!风更大了,天地间渺渺茫茫,我的心呀,有多少感慨!曾经的赵飞燕是一个的多么明媚的少女啊!她那时不懂权谋,不懂杀戮,只是个有点自怨自艾、有点春情萌动、心心念念想着她的君子的天真少女。可她入宫了,一入宫门深似海,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逼着人残忍,逼着人妖媚,逼着人变成血淋淋污秽的动物。于是我长借着留仙裙的故事这样想,当年在太液池高过四十尺的台榭上,赵飞燕合着琴曲,唱着那《归风送远操》然后翩然起舞,舞到一半,突然大风皱起,飞燕便顺着风势扬起她飘飞的舞裙随风而去!乘风升仙也罢,还是落得残红委地也好,在她于极盛之时干干净净的离开那看似辉煌的牢笼,岂不比她此后变的腌臜人生强上许多?
  赵飞燕  
  @花生Z
00:33:57  赵飞燕    -----------------------------  
  八、宓妃留枕魏王才  成语才高八斗说的是南朝诗人谢灵运赞叹三国才子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可见其对曹植的才华是倍加推崇的,而作为现代人,或许我们并不能和谢灵运产生这样的共鸣,但说到曹植,想必人们总还是会想起他的某些名篇吧,比如《七步诗》《洛神赋》等等。而且尤以《洛神赋》,作为千古名篇,更是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女性美的终极典范。  三国是出美人的时代,前有貂蝉,后有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但三国又是男人的时代,所以女人尤其那些美貌的女人,便似珠宝美玉被人把玩辗转一生不能自主。甄宓无疑便是此中翘楚,命运也更是堪怜。但因为曹子建的一篇《洛神赋》使得她化身成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而流芳千古。  三国魏晋之时人们崇尚骏爽刚健飘逸自然之美,所以服饰也都是宽袍大袖飘带嫣然。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描写太不具象,所以我总有些恍惚,但我却很自然的联想起距离甄宓时代不远的美男子嵇康,人们说嵇康是“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所以在我的理解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宓妃应该不会像江南女子那般娇娆妩媚,而应该是飘逸洒脱、清丽出尘中又带有一丝的仙气。所以自小她便有很多近乎鬼话的传说,更有后来灵蛇髻的美谈。这些个故事附会也罢,杜撰也好,但只因宓妃那出尘若仙的气质我便更愿意它们都是真的。  人常说自古红颜多薄命,甄宓便因为自身的美丽也就注定了在那乱世中跌宕一生的沉浮。我们不知道她嫁给袁绍的二儿子袁熙时是否是幸福的,是否琴瑟和鸣相得益彰。但她嫁给曹丕时肯定是无奈和被迫的。这里还牵涉到一桩无法弄清的公案,但野史戏文里却言之凿凿的演绎了一段三曹挣女的故事。只因甄宓太过美丽,曹操也早有心纳之,所以在攻破邺城时,曹操便令一队人马将袁绍的府邸守住,但是曹丕却呵退了守卫捷足先登了。因为一时的不慎,曹操被儿子抢了女人,气得恨不得拔剑欲斩之,是谋臣们多番劝谏之后,才肯顺水推舟把甄氏让给儿子,才避免了父子夺妻的闹剧。最终甄宓成了曹丕的妻子,但注意了,这从来不是她自己选的,所以才有了后来宓妃留枕魏王才的伏笔。
  甄宓对曹丕的情感应该不是那么强烈的,史书除了记载她贤孝明理外,还特别强调她从不忌妒。试问一个女子若是真的爱她的丈夫,如何才能做到不嫉妒呢?爱情永远都是自私的,不嫉妒的唯一解释便是她对他并不是因为纯粹的感情。只因这个男人是她的天,决定了她的荣辱悲喜,所以她便不能不对他恭顺爱戴。所以她要步步小心、步步为赢。虽然身为曹丕的原配,但其实在身份和地位上她都有点尴尬。作为原来曹家对头袁绍集团里的女性成员,因为那一抬头的娇弱而成了曹家的媳妇,虽然三国时,伦理纲常上还不那么压抑,但再嫁之身遭人诟病却是必然,她的处境也可想而知。聪慧如她更深深懂的,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的道理,于是这个美丽的女人,她总是压抑着的自己,不漏痕迹的表现着宽容善良和善解人意,不但和曹丕的各个小老婆和睦相处,更是和自己的婆婆卞夫人搞的情似母女。以期 在一个提倡女子顺服孝道的社会里有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  或许甄宓的贤惠有点颇具心机的嫌疑,可在三国这样男人的时代下,那些所谓的聪慧、贤惠或心机,又有多少可腾挪的空间呢?在成为曹丕妻子的十多年中,她大部分陪在卞夫人身边,而曹丕则长年征战在外,抛却独守空闺的寂寞,便是日日的谨小慎微也足以使得她在心灵上疲累不堪。而曹子建在时光流转间已经成长成一个翩翩少年,这个情深意远才情荡漾的年轻人是何等的悦人心目啊!作为跟随在卞夫人身侧的幼子,和甄宓的日常相见,和在诗歌词赋上的切磋,使情愫在这个少年心里慢慢滋生。但这爱情因为身份注定了是场没有开始的镜花水月。  终于曹丕成为魏文帝,而因为听信谗言,他开始对容颜已衰的甄宓怒言相对。为了最后的生存,为了儿女的活路,甄宓情绵凄切的写下《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用一种刻骨悲伤的情绪,叙述着因谗言被抛弃后的各种悲苦和思念,并巧妙的用一串的反问和排比,从侧面质问曹丕,难道真的就因为功成名就和新欢韶颜便忘了旧日的恩爱了吗?末尾再无不幽怨的提醒曹丕要多多保重,其妙处不亚于卓文君《诀别书》里的那句“努力加餐勿念妾”。  可再悲情绝妙的文字怎么又能打动一个“我意已决的男人”?两地的分割,在众口铄金之下,由不得甄宓分辨半句,也由不得曹丕生出半点的怜惜的珍爱来,于是一杯毒酒摆在了甄宓的面前。本来生命结束后所有的荣辱都成为了过眼云烟,可当她以发遮面以糠塞口极其凄惨的死后,当曹丕深有悔意将她的金缕玉枕赐给封为魏王的曹植时,她那用美貌演绎的传奇却真正的拉开了序幕。  曹子建才高八斗,曹子建纯真而情深,所以他永远也成不了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却无妨他将自己一腔的情深化成或炽烈或绵长的呢喃,吟咏成传唱千古的《洛神赋》。惊鸿一瞥才显惊艳,爱情也是要如烟花般于绚烂中戛然而止才更加珍贵。美人如花,造化弄人,所以经不起风雨的摧残,花朵轻易的便随风雨陷落与污泥里了。但是因为那一瞬璀璨的爱情,那花朵、那美人便成了永恒。所以我偏执的相信“宓妃留枕魏王才”是真实存在的。也偏执的相信曹植的《洛神赋》是在向世人宣告爱情之美。
  灵蛇髻      
  九、生身莫作乱世人   古文中不以华丽辞藻,诡谲的笔墨取胜,只以平实真切的真情来感染打动人的应该首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古文观止》评价《祭郎十二文》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在这里我还想说,其实“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应该还有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因避司马昭之讳改成蔡文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才女,连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里》都有传唱“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可一个人的才华美貌和一个人是幸福却并不能成正比,蔡文姬这样的一个绝代佳人,留给后人感叹的除了一身的才情和坎坷的命运外,甚至连爱情世界里也甚为荒凉。而我个人提起蔡文姬,首先想起的便是一个满脸悲怆的沧桑妇人。  蔡文姬的出身可谓相当的好,其父蔡邕可以算的上一代硕儒,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乃是我国东汉时期是东汉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大音乐家、大画家、大书法家,是文化和艺术集大成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在文化艺术上与蔡邕有关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鸿都石经》、《蔡氏五弄》、焦尾琴、柯亭笛、“飞白”书体以及曹娥碑等等。生在这样的家庭,来自家庭的熏陶可想而知,《三字经》里“蔡文姬,能辨琴。”的故事就是说,蔡文姬六岁时在隔壁玩耍,蔡邕弹着弹着,突然琴弦断了,蔡文姬不由的说“哎,爹爹的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讶异至极,跟着又把一根弦故意弹断,只听文姬又在隔壁准确的指出:“糟,第四弦也断了。”如此聪颖的蔡文姬,在蔡邕这样的大家悉心调教下,书法和音乐上都达到了极高造诣,在十四五岁时便已经名扬天下。
  一切的开始看似如此美好,可是这样的蔡文姬不是生在盛世,三国之初的汉末,皇室势微,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民生凋敝,祸乱迭起。这样的乱世,个人的才华和命运犹如尘埃一样微不足道并随风沉浮。那一年的蔡文姬,先是失去了才新婚一年的丈夫,而后不堪忍受婆家的冷眼而回到娘家,接着父亲因为曾供职于董卓,而被下狱处死。蔡文姬的人生由此为分水岭,一路跌宕的滚向命运的深渊。  已经成为孤家寡人的蔡文姬,犹如不定的飘絮,很快便被裹挟到那个时代的悲哀里。初平三年,董卓被诛以后,他的部将李傕等人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各路枭雄风起云涌,中原大地再起干戈,尸横遍野,孤苦伶仃的蔡文姬随着颠沛流离的乱民,被一群南来作乱的匈奴兵掠掳而去。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第一拍写道“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更在《悲愤诗》里声声血泪的唱出“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此时的蔡文姬二十岁出头,这样的一个貌美年少的女人,落入一群野蛮凶残的匈奴兵手里,其遭受到的摧残和凌辱实在是不堪想象。  几经辗转,蔡文姬因为出众的容貌和娴静的气质最后落在了匈奴左贤王的手里,并成了左贤王的王妃之一,并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但左贤王的宠爱和儿子的到来,并不能弥补蔡文姬心灵上巨大悲伤。除了离乡别井的孤零,俗殊礼异的痛苦,最多的恐怕是文化上的那种孤寂吧。蔡文姬可是一代文豪蔡邕的女儿,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成就自不必说,原来在中原时相交的也都是文人雅士,而此时身处文化的沙漠---胡地,就好比受了现代教育的人突然被放在了原始社会,其痛苦也便可想而知。所以对故土的思念时刻侵蚀着蔡文姬思绪,她的《胡笳十八拍》用了很多的篇幅来表述这种摧肝裂胆的思念,且句句如泣令闻者掩面。
  在思念中,在这噬心的困苦中,赛外的风沙一次次吹干黯然坠落的眼泪,也渐渐带走了蔡文姬的青春韶华。转眼十二年过去了,十二年的朝夕相处,以及血肉至亲的牵绊,都足以使得异乡变做了故乡,可汉朝的使者却带着千两的黄金和两面玉璧来赎她了。也许是曹操惦念着蔡邕的授业之恩,想着恩师的幼女流落在蛮夷之地而起了怜惜之心,抑或是曹操当年师从蔡邕时便对蔡文姬有了别样的情思,总之兵强势大的曹操某天就想起了蔡文姬,于是他便想要文姬归汉。  在这里我不知道蔡文姬是不是真的想回中原,是不是真的只为了自己的思念和梦想而放弃自己的至亲骨肉,但显然回不回不是她能说了算的。也不知道哪个左贤王是迫于压力还是贪图财宝才献出蔡文姬,但这都不重要了,因为事实是蔡文姬一步一顾一步一泪的踏上了回归的路程。这个饱经沧桑的女人,再次的品尝了骨肉分离永不能再见的痛苦。《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拍写道:“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悲愤诗》中也写道“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这个恍惚如痴边哭边抚摸儿子的妇人,这一步三回头的字字句句可不正是“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吗?  她从胡地归来,但满目苍夷和举目无亲的境地可还是她梦中的故乡?曹操一手导演了这一幕文姬归汉的文化事件,凭借这蔡文姬惊人的记忆力和卓绝的才华,曹操得到了蔡邕家散失的那些书中的四百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了件大好事。可与蔡文姬本人却是骨肉分离永难再见的痛楚。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曹操为蔡文姬安排了一个年富力强的小丈夫,此时的蔡文姬三十来岁,几经辗转饱经摧残,残败的身体也早失却了从前的绝代风华,加上对两个儿子的日夜思念,其神情也必然是整日的恍惚。而她的丈夫董祀才二十多岁,这样的两人怎么可能琴瑟和鸣呢?后来还是曹操用了个小计谋,一面因蕫祀犯了个很小错要杀蕫祀,一面又很十足的给了蔡文姬一个面子而赦免了蕫祀,这才使得夫妻二人的关系得到改善。蔡文姬和蕫祀最后选择了归隐,一起隐于山水了此一生了。也是,有了这样的人生和经历,还有什么看不清看不淡的?  一字一泪一字一血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使我们窥见了蔡文姬的悲凉和那个时代的悲怆,在使我鞠一把同情泪的同时也感慨着生在盛世真好!
  我印象中蔡文姬应该是个沧桑凄凉的女人,但网搜都是俏丽的少女,所以就不放图片了
  十、我爱你但却和你无关  爱情的美好,有时好比飞蛾眼中火焰的温暖一样,不过只是一己虚妄的想象,但身在爱情中的人,却永远都如飞蛾一般,痴迷而狂热,为了那虚妄的爱义无反顾的焚身以火。所以真情不能对真人时,总也令人唏嘘不已。便是一代枭雄曹操也曾为一个女子,为一段真情不能对真人的爱情而潸然泪下,尽管这爱情和曹操本身无甚相关。  那个令曹操也曾鞠一把泪的女子,便是传说中的来莺儿。传说来莺儿乃是洛阳名妓,洛阳被董卓一把火烧掉后,在战乱中来莺儿被曹操所得,成了随侍曹操的一名歌舞伎。古代贫贱家的女子大多都没有名字,而来莺儿这样身操贱业的女子,更不可能有自己的本名了。所以来莺儿应该是根据她本身的特点和特质起的花名或艺名。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下,来莺儿应该是个声如黄莺出谷来,窈窕舞姿上枝头的绝色女子。  作为曹操在军营中随侍的歌舞伎,身份上其实是有点尴尬的,既有陪睡侍寝的机会和职责,却也算不的妻妾。功能上大概是在军营中宴请将士,或一些庆典时用来助兴的。我甚至恶意的想,多少有点慰安妇的意思。所以这些歌舞伎的身份地位不但低下,而且婚恋情爱上也不能自主,应该算作曹操个人的私产。来莺儿虽然才貌出众,但本质上和其他的歌舞伎也没什么不同,不过是曹操豢养的、用来娱人娱己的一只金丝雀而已。  作为血肉做成的凡人,除了物质上的需求,精神世界和情感上的需求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凡美人,在性情上总有些特异之处,来莺儿也是如此,传说她在台上表演时,热情奔放,长令她的观众和听众为之痴狂,而台下生活中的她又寡言沉默,甚至有几分冰冷高贵。性情如此的来莺儿,怕是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远远大于肉体和物质上的需求。而曹操除了能给予她锦衣玉食和安泰无虞的生活外,在精神上,戎马倥偬日理万机的曹操恐怕很难能够给予她足够的回应!更何况来莺儿只是随侍曹操的众多歌舞伎中的一个而已。所以来莺儿爱上一个皮相不错,文武俱佳的侍卫就理所当然了。  在这场爱情里,先不说王图是什么样的态度和感受。但这场爱情与来莺儿来说,可谓美丽至极,绚丽至极,从肉体到灵魂都使她得到了极致的满足和升华,所以她为了这样的感情,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便也很好理解了。这也就是解释的通,为何二人在王图去执行危险任务的前夕要极度的缠绵一致弄得贻误战机。一切都是因为这份爱太过美丽,所以来莺儿比王图更怕王图遇到危险,而当来莺儿感到可能失去王图、失去这份爱情时,便恣意的放任情感刻意的痴缠王图,而以来莺儿的姿色和手段,王图不延误军机才怪!
  所以王图的触犯军纪很大成分上是因为来莺儿造成的,起码来莺儿应该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当曹操要处斩王图时,来莺儿毫不犹豫的跪见曹操,要求代王图一死。从以上种种来看,来莺儿是个情感大于理智的女子,先不说延误军机岂能代死,就是与丞相的歌妓通奸这件事也足够王图死几次了。而王图在这一层恐怕想的很明白,所以当曹操问王图的感受时,王图说和来莺儿只是逢场作戏。我们先别急着去批判王图的薄情和无耻,王图未必就是一个十分不堪的人,对来莺儿也未必没有一丝真情,可能在他的认识中,延误军机还有戴罪立功的可能,而与丞相的歌妓生情有染却是罪不可赦的,所以他为求活命所以说和来莺儿只是逢场作戏。  而曹操为何要答应来莺儿的请求,并要求她训练一只歌舞队呢?我们都不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了,但我个人却觉得曹操在提这个要求上有很重的戏谑的味道,想想也是,一代枭雄曹操,被人挖了墙角,而这个女人还要代情人一死,这是多大的冒犯啊!另一层,想曹操戎马一生何等的英雄,却没那个女子愿意为他一死,而来莺儿这个属于他的女人,却愿意为另一个男人一死,能不令他感慨唏嘘吗?再一层,怕是曹操也是在看来莺儿的爱究竟多么的深长和浓烈吧!  一个月的时间,来莺儿不曾悲伤不曾哭泣,而是精神奕奕甚至有几分高兴的在训练这个歌舞班子。一个月的时间,她竭尽全力,甚至不眠不休,终于调教出了不逊色于自己的歌舞伎,成功的兑现了自己和曹操的约定。此时的曹操或有感于来莺儿爱的纯粹,抑或有点惜才的意思,所以对来莺儿说,她因为训练歌舞有功可以不死。但来莺儿拒绝了曹操的赦免和宽恕,毅然选择赴死。曹操又问她要不要再见王图一面,她也谢绝了曹操的好意,她认为自己的爱情圆满了,见不见王图于事无补所以不见了。  其实这个故事里,一开始的种种并不能看出来莺儿多么的特别,而正是在这她最后对死亡的选择上显示出了她奇女子的一面。她选择死一是因为至情至性纯粹犹如金子的爱情,二是因为曹操收留供养的恩义。她为了情郎可以以死相代,而为了对的起曹操的恩情和对的起自己的良心仍旧选择一死。而她的爱情态度更是令人称奇,那曾经如此温暖璀璨的爱情,已经成为过往,便也已经成为她的所有了,和那个叫王图的人已经不慎相关了,有了那份曾经的爱情,她的人生圆满而没有遗憾,连死亡的路上她都一脸笑靥。  而曹操明了一切真相,知道来莺儿那所谓温暖璀璨的爱情,只是来莺儿自己认为的假象而已,那个王图从不曾真如此爱过来莺儿。而曹操不能说出真相,因为那真相比死亡更具有打击性、更令来莺儿不能承受!所以曹操只能看着来莺儿一脸幸福的去死。所以看着来莺儿如此纯粹的真情,却送于了王图这样不值得的人的时候,便是曹操如此枭雄也不禁鞠了一把泪!
  十一、如果爱请让他自由  在腾讯新闻上看见一则消息,说是温州一老汉,因随身携带小鸟无法通过安检,一怒之下便将小鸟摔死。消息的后面网友众说纷纭,有说可以放生的,有说安检不人性化的,等等、、、、、而我首先想到的竟是古代的美女绿珠!不是我思维太跳跃,而是二者之间确有颇多相似之处。  首先说下绿珠,各种资料上说,其生自古越之地原名姓梁,绝艳的姿容世所罕见,因石崇用珍珠三斛买得绿珠,又因绿珠喜穿绿色因而得名。从这些简短的说明文字我们便能对绿珠其人可窥一斑了。在我想来,生于山川秀美的百越之地的绿珠,必是钟山川秀色灵气于一身的少数民族的女子吧!也只有那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才能在石崇姬妾成群的脂粉堆里脱颖而出,才令石崇一直宠爱不绝吧!而又据现在最新的考证,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应有绿珠一席。这里不是因为我是登徒浪子所以才一味的推崇绿珠美色,而是因为绿珠的美才成就了她的传奇,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故事,为魏晋南北朝那个纷乱流离的时代添加了一抹凄厉的艳红。  绿珠的身世虽然已经没有了明确的记载,但个人的悲哀往往都能在时代的悲哀中找到映射。西晋短短五十年的历史,令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吃人”。是的西晋是个吃人的时代,弱者和善者只有被屠戮的命运。虽然经过早期晋武帝的太康之治,国家得到休养生息,可在司马炎死后,朝野之上傻子晋惠帝即位,淫妒酷虐的贾后掌权,朝野之下,各个大世族分化集权各自摄政地方,在生活和政治上极度腐化,从而使得庶族和平民生存维艰。之后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更使得广大的平民经受了内战和外侵的双重苦难,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原地区人口十不存一,甚至至今那场灾难还给后人留下人吃人、将人比作二脚羊这样难以磨灭的恐怖印象。而在思想上,儒学衰微,玄学、佛教以及各种思潮迅速发展,虽然文化上百家争鸣繁荣异常,但在打破旧的伦理的同时却没能建立起新的伦理价值,致使整个西晋充满了光怪陆离甚至荒诞的各种社会现象。生在这样的时代,可想而知,若不是不能活下去,绿珠如此明媚可爱的女子,父母哪里能舍得卖给人为奴为伎?  我之所以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一般资料上对绿珠坠楼这一典故是有曲解的。对于绿珠坠楼的的解释,一般资料上基本上定义成了歌女绿珠感激石崇之厚恩,跳楼殉情。可石崇对绿珠有恩么?而那所谓的情是情么?  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绿珠对她自己生活的不满,但我们却可以根据仅有的一点文字,从侧面了解下绿珠生活中的悲戚。据史料记载,绿珠擅吹笛,又善舞《明君》,而且还自作新词说:“我本良家女,将适单于庭。辞别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猿马悲且鸣。哀郁伤五内,涕位沾珠缨。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那种被凌辱被玩弄的耻辱感叫她生不如死,但鉴于某些原因,却不能从容的去死,而长期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又令她肝肠寸断,字里行间虽是句句说昭君,可谁又能说不是句句言己?若不是亲身经历这些耻辱和离散,哪能写的如此戚戚然令人动容?  而出身贫寒的绿珠,经历了如此艰辛的人生后,再面对金谷园如此奢靡的生活如何还看不穿石崇的为人和自己的处境呢?环顾金谷园,那满园的富丽堂皇那一处不是被血腥所涂抹而成的?那无数的珠宝珍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倾国倾城波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