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描写自己的一个朋友友写的诗.大家点评一下,感觉有什么深

    (一)        常有诗词爱好者请我解释一些诗词问题,或者评价一下他们的创作,我发现大家最头疼、也最想解决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格律,二是用典。所以我在写《……》的时候就想把这两个问题随文讲讲,但编辑坚决反对,认为格律是尤其不能讲的,否则会影响书的销售。    我很理解编辑的担心。虽然诗词之美一半因为内容,一半因为音律,但不讲也就不讲了。至于用典,想不讲也避不开,因为这是属于内容范畴的东西,不讲清楚的话,大家对诗词的内容就无法正确理解。编辑尽管同意这个看法,但仍然表示担忧,对我举例说,某某畅销的诗词赏析书很少讲解用典,讲起来也有不少错的,可见读者并不需要这些。为了对读者负责,我们需要多一些小资情调,多一些无病呻吟,多八卦一点古代狗男女的风流韵事,用一种唧唧歪歪地发骚的笔调写出来。对于愤青,我们要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对于小资,我们要把三鹿奶粉包装成哈根达斯;对于“二老”(老干部,老百姓),我们要扮出三姑六婆的气质……知识的真实性和深度永远是最后才应该被考虑进去的东西。    的确,会忽悠才是硬道理,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市场准则。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所以我已经向着这个方向作出了力所能及的最大努力。我深知,要想能卖,就得会脱。所以我甚至不介意采取“下半身写作”这种时尚的、饱含魔幻现实主义激情和解构主义精妙构思的创作方式,虽然我从没搞懂过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在本书的最后,我还是希望能把那个“最后才应该被考虑进去的东西”稍微考虑一下,稍微讲一讲对典故的解读方式,毕竟这是一种可以让读者举一反三的方法论,大家看一看至少不会有什么坏处。当然,为了对读者负责,我会尽量把小资情调、无病呻吟、八卦精神和唧唧歪歪地发骚的笔调穿插进去。当我写到“动情处”的时候,请大家千万保持严肃。        怎样理解诗词典故,举一个最难的例子来说明,其他等而下之的就容易办了。前一段有朋友拿到一本书,是余英时前辈《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本,民国八十七年台湾东大初版,是余英时研究陈寅恪所有文章的结集。此书一出,余英时便告别陈氏研究了。余用两首诗代为序言,题为“读陈寅恪先生《寒柳堂集》感赋二律”。朋友发给我的就是这两首七律之一:        又谱玄恭万古愁,隔帘寒柳报残秋。    哀时早感浮江木,失计终迷泛海舟。    岭外新篇花满纸,江东旧义雪盈头。    谁教更历红羊劫,绝命犹闻叹死囚。        这是一首现代人写的旧体诗,自然没有注本可以依靠。诗中几乎句句用典,而且古典与今典并用,甚至一个典故本身兼具古典与今典两重涵义,这是所有用典手法中最高明的一种,也是最难理解的一种。用这首手法写诗,古代的第一名家当推明清之际的吴梅村,现代当推余英时前辈这本书的研究对象陈寅恪。    这是一种极其高明、复杂的用典手法,它似乎耗尽了我生命中所有的激情和失望。使我丧失了大部分爱人的能力。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可是无法放弃对自己的珍惜。这首诗在灵魂深处的美丽和寂寞。总是需要一个人来读懂。(注:标点符号没错,请编辑不要改动。下同。)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有必要把余先生的《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看过一遍,但遗憾的是我没看过,也买不到这本书。我虽然没有把握完全读懂这首诗,但是,仅仅出于对用典套路、古代典故的出处和陈寅恪生平与作品的一点了解,并且仅仅依靠百度作为检索工具,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这首诗呢?下面我就会试上一试。当然,完全读不懂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有时候不了解本质的人,是快乐的。而能够假装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质的人,却是幸福的。所以大家也不必有太多的期待,因为也许读书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本书来读,即使没有任何结局。    那么,我会写多长呢?不长。不会太长,我永远不知道永远到底有多远。所以下面我会一句一句地来作分析解释。        (1)又谱玄恭万古愁    A 古典:“玄恭”是一个人,大名叫归庄。“万古愁”是归庄的一部作品。大家即便不知道这些,从“谱”字上其实就能判断后边要跟一个作品名称作为宾语,所以“万古愁”是个作品名称的可能性很大,而作品名称前边的词语自然最可能就是这部作品的作者了,所以我们可以推断“玄恭”是个人名。有了这个基本判断,接下来百度一下就可以了:    归庄(),一名祚明,性好奇,或称归藏,或称归妹,或称归乎来,或称悬弓,或称园公,尝僧装称普明头陀,鏖鏊巨山人。江苏昆山人,移居常熟,昌世子, 明诸生,与同邑顾炎武相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目。文辞、书、画,奄有众长,墨竹入神品。善行草书,杨宾称其草书虚和圆熟,吴伟业亦盛称之。亦善大书。工诗。酒后悲歌,旁若无人。甲申(一六四四)后,野服终身,往来湖山,谈忠义者以庄为归。晚年寄食僧舍,非素交虽厚不纳。卒年六十一。着《悬弓集》、《万古愁传奇》    B 今典: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缘起》里边有一首《咏红豆》,诗中有“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这就是“又谱玄恭万古愁”最直接的出处。    C “万古愁”可以读出双关语的味道,既是归庄的作品名,又可以理解为陈寅恪像归庄写《万古愁》一样写作新书,还可以从字面“万古愁”上再作一层理解。这就把诗歌语言的歧义空间发挥到了极至,而且这三层意思每层都很贴切,没有一点牵强。这句诗解释完毕,就在这一瞬间,所有的符号和问题不翼而飞,屏幕上只剩下一片白雪茫茫的空白。     原来一切真的曾经有过的。     原来一切都是空白。        (2)隔帘寒柳报残秋    A 古典:陈寅恪晚年治《柳如是别传》,把柳如是看作千秋知己,尤其喜爱柳如是的《金明馆咏寒柳词》,因此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金明馆”和“寒柳堂”。看来陈老先生也总是需要一些温暖。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而柳如是也远隔百年岁月接过了陈老先生伸出的手。看,一个女子的寂寞就是这样的不堪一击,哪怕是一个早已死去多年的古代女子。如果一个男人对她伸出手。如果他的手指是热的,他是谁对她其实已经并不重要。    B 今典: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寅恪尝论河东君之作品,应推此诗及金明池“咏寒柳”词为明末最佳之诗词,当日胜流均不敢与抗手。”    C 柳如是那首“明末最佳的词”是这样的: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腰瘦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柳如是被晚明名士与陈寅恪激赏的这首词也许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痛彻心扉的爱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那曾经以为的花好月圆……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也许还表达了柳如是对自己感情经历的慨叹: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    D 陈明《谁解陈寅恪》:“陈氏以《寒柳堂集》名其诗文创作,与柳氏此咏寒柳词一样,自伤自悼之意甚明。可是,其伤其悼,又岂只是为个体生命之无寄而悲,实更为民族文化生命之花果飘零而长歌当哭也。”    这样的句子是诗词理解的道路中最能迷惑人的陷阱,因为它太像写实了,如果不了解背景资料的话,任谁都很难想到这是用典。        (3)哀时早感浮江木    A 古典:“浮江木”出自韩愈的《送李翱》:    广州万里途,山重江逶迤。    行行何时到,谁能定归期。    揖我出门去,颜色异恒时。    虽云有追送,足迹绝自兹。    人生一世间,不自张与弛。    譬如浮江木,纵横岂自知。    宁怀别时苦,勿作别后思。    这一典用得极妙,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人生一世间,不自张与弛。譬如浮江木,纵横岂自知”,是写陈寅恪,第二层意思表达了“广州万里途,山重江逶迤”,把地点、远隔的心情都交代出来了;第三层意思还有“宁怀别时苦,勿作别后思”的追念,这两层都写作者的心态。)人生如同浮江之木,随波逐流而已。另一方面,陈寅恪大概是一只鸟。充满了警觉,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飞。    B 今典:陈寅恪有一篇名文《论韩愈》,赞美韩愈的贡献。陈寅恪在一次争议中还曾经自比韩愈,把郭沫若比作段文昌,而对韩愈的赞美与自比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黄乔生《陈寅恪〈论韩愈〉》一文写道:“五十年代初,郭沫若邀请他到北京担任科学院中古历史研究所负责人。他不同意时兴的‘先有马列主义的观点,再研究学术’的办法,提出要坚持自己的学术自由主张。在与劝说他赴任者的谈话中,他提到自己撰写的王国维纪念碑铭:‘碑文你带去给郭沫若看。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国维诗。碑是否还在,我不知道。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郭沫若是甲骨文专家,是“四堂”之一,也许更懂得王国维的学说。那么我就做韩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我的碑已经流传出去,不会湮没。’1954年《历史研究》创刊,向陈寅恪约稿时,他在第一、二期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李唐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另一篇就是《论韩愈》。可见,他肯定和赞美韩愈,除了对中华文化复兴和延续寄托希望之外,还有上述的现实原因:他反对举国尽是八股洋腔,生吞活剥马列主义术语。”    但是,陈寅恪反对归反对,坚持归坚持,在时代大潮之下难免也有一种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的感受。因为伤口被肆意的展览。所以已经失去了疼痛。这一刻,陈寅恪觉得自己似乎有着对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延续的责任。也就在这一刻,他觉得原来他和时代潮流如此遥远。但他还是宁愿相信,中国的往事,只是为他和韩愈而曾经透明过。而他,会把这一些放在逐渐的遗忘中。包括他自己的无能为力。        (4)失计终迷泛海舟    A 古典:“泛海舟”,应该是《论语》里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B 古典:应该和柳如是的丈夫钱谦益的那首《后秋兴》有关。钱诗如下: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这首遗民心态,认为中华已亡,外族入主中原。他非常眷恋旧朝,在新朝有一种无处安身的感觉。第七句“吹残日月是胡笳”,“日月”合起来就是“明”。钱谦益也是陈寅恪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陈老是否也有近似的心态,不得而知。    C 今典:大约是说陈寅恪没能渡海去台湾是为“失计”。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经发不出声音来了。        (5)岭外新篇花满纸    这句我没看出用典来,也许就是平铺直叙吧,描写陈寅恪在岭南著书,纸上生花。陈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他的心里潜伏着一个深渊,扔下巨石也发不出声音。我们现在可以在《陈寅恪文集》里看到陈老当年著书时的照片,他的头发美丽而哀愁,就像他的灵魂。        (6)江东旧义雪盈头    A 今典:这句是套用陈寅恪《送朱少滨教授退休卜居杭州》的原句。    B 古典和今典的并用:“江东旧义”是《世说新语》里的一个掌故,胡晓明《陈寅恪“守老僧之旧义”诗文释证》里谈到: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陈寅恪结束了陈三立老人所期望的“后生根器养蛰伏”的海外游学生涯,受聘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本来,于时代、于他深厚积蓄的西学素养,这正是一个辉煌闪爆的时际。然而在他开设的《佛经翻译文学》上,他却提到了《世说新语》中一个有名的典故:     愍度(支愍度)道人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谋曰:用旧义往江东,恐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讲义积年。后有伧人来,先道人寄语云:为我致意愍度:无义那可立?治此计,权救饥尔,无为遂负如来也(《世说新语•假谲篇》)。     这样一个充满乱世沧桑之感的故事,确实很能投合陈寅恪的性情。我们可以肯定陈寅恪并不是偶然为上课而引用这个典故。因为后来在他的诗文中又一再提到这个典故,来抒发一份“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寂寞销魂意绪,以及“论学论治,迥异时流,而迫于事势,噤不得发”(《读吴其昌〈梁启超传〉书后》)的郁结,同时也正是表明他对于这个典故背后所蕴含的深义有独到真切的感应。一九四零年《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又重新引述了这个故事,然后说:     先生讲学着书于东北风尘之际,寅恪入城乞食于西南天地之间,南北相望,幸俱未树新义,以负如来。(见《金明馆丛稿二编》)。     又据《陈寅恪诗集》:     渡江愍度饥难救(《残春》1938)     江东旧义饥难救(《由香港抵桂林》1942)     江东旧义雪盈头(《送朱少滨教授退休卜居杭州》1951)。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九六五年《先君致邓子竹丈手札二通书后》云:呜呼!八十年间,天下之变多矣。元礼文举之通家,随五铢白水之旧朝,同其蜕革,又奚足异哉!寅恪过岭倏逾十稔,乞仙令之残砂,守伧僧之旧义,颓龄废疾,将何所成!……益不胜死生今昔之感已。     C 我来把《世说新语》里“江东旧义”的典故翻译一下:    东晋时期,愍度和尚与一位北方僧人做伴,准备渡江南下。两人商量:到南方以后,咱们要是照原来的教义讲,恐怕混不到饭吃。怎么办呢?于是两人就发明了一种主张“心无”的新学说。    结果北方僧人耽搁下来没走,愍度和尚一个人到了南方,开讲新说,效果不错,一讲就是很多年。    后来北方有人来找愍度和尚,说:“当年那位北方和尚让我转告您:‘心无’之义怎么可能成立呢!当初咱们那么编,只是权宜之计,为了混口饭吃而已。现在既然吃上饭了,就别再讲这些了,不要违背了佛祖呀!”        (7)谁教更历红羊劫    “红羊劫”这种话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意思,其实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明摆着就是用典,只要百度一下就可以了。以下转自百度贴吧:    “红羊劫”乃是一种历史谶纬之说。南宋理宗时,有一位算命先生柴望,以《丙丁龟鉴》上书提请朝廷注意:每逢丙午、丁未之年,社稷必有祸患。以天干“丙”“丁”和地支“午”在阴阳五行里都属火,为红色,而“未”这个地支在生肖上是羊,每六十年出现一次的“丙午丁未之厄”,后便被称为“红羊劫”。宋人最惨痛的记忆“靖康之耻”,就发生在丙午年(1126年)。据其统计,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255年),至五代汉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947年),共经历二十一次丙午、丁未之年,均发生了动乱或天灾。近代的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并未发生在这两个年份,但由于挑旗者洪秀全与杨秀清的姓氏关系(洪、杨),亦被附会为“红羊劫”。文革”发动之年(公元1966年)正值夏历丙午,也被认为是“红羊劫”;杨绛就有《丙午丁未纪事》专为之记。     “红羊劫”一说,古已有之。指的是值逢丙午、丁未年,国家会遇大的动乱及灾祸。后人以丙丁属火,色红,未肖羊,故名“红羊劫”。据闻宋朝理宗年间柴望在他所著的《丙丁龟鉴》中说:“丙午丁未者有一,其年皆值中国有浩劫战乱之年。”认为“红羊”年是国家发生灾祸浩劫的年份,说是依据我国战国时代到五代时期的历史统计得出来的。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255年)至五代汉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947年),这期间有一千二百六十载,二十一个丙午、丁未年,其年皆值中国动乱之年。从五代到现在又过了一千多年,历史经过了若干个“红羊劫”,这些年代是不是都有动乱,没有作过统计。上一个世纪,中国经历过两个丙午、丁未年。二十世纪初期的丙午、丁未年间(1906年-1907年)正值辛亥革命暴发的前夕,是否算劫难,众说纷纭。我辈出生也晚,没有遇到过更多的“红羊”,但对唯一的丁未(1967年)记忆犹深,这是典型的、全球公认的、盖棺定论的“中华民族的大浩劫”!    简而言之,“红羊劫”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声势浩大的社会浩劫。它原来是很象我们去观望的一场烟花。它绽放的瞬间,充满勇气的灼热和即将幻灭的绚烂,我们看着它,想着自己的心里原来有这么多的激情。     后来烟花熄灭了,夜空沉寂了。我们也就回家了。     就是如此。        (8)绝命犹闻叹死囚    这句我一直没看懂,问了那位朋友,他的答复是:“我抄一下余先生“绝命犹闻叹死囚”的注释:先生卒前不久被迫作口头交代,有‘我现在譬如在死囚牢’之语。”得到答案之后我很快乐,我的快乐都是微小的事情。又想到:原来问题就是这么简单!看来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二)    在解完这首诗之后,我自己也被撩拨得技痒,东施效颦、狗尾续貂地步韵和了一首。而且我也用同样的主题,并且模仿原诗的风格和用典手法,让大家在复习之外也能有一个宽慰自己的认识:看,掌握这种手法并不很难。读书是要举一反三的,要读得进去,还要能拔得出来。因为任何东西都可被替代。爱情,往事,记忆,失望,时间……都可以被替代。但是你不能无力自拔。    好了,下面就是我那狗尾续貂的步韵之作了:        野草闲花满地愁,杏坛谁解晋阳秋。    鸿词名入无双谱,左袒身成不系舟。    莫向监州言世事,且将青史说从头。    哪堪更历红羊劫,脱去南冠亦楚囚。        (1)野草闲花满地愁    A 这句诗从用典来讲比较迷惑人,因为它太像平铺直叙的写实了。说写实也没错,但在用典的层面上,它其实是照搬一首假托孔子的诗“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然后百度一下就会知道:杏坛设教之事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揆诸史记,记此事最古者,当属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作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东家杂记》,其中有《杏坛说》一文,略曰:     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之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歌曰:“暑住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B 用单独的“野草闲花满地愁”引起对“将军战马今何在”的联想,表达对陈老先生的缅怀,并将老前辈比做孔子,恭维一下。    这个“愁”是一种伤口,而伤口是别人给与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如果你没有看懂这句话,那么恭喜你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C 这句诗的另一个功用是顺势带出下一句的“杏坛”。        (2)杏坛谁解晋阳秋    A 杏坛典故已见上文,切陈寅恪教书身份。在那般局势下,杏林诸弟子中谁得了孙盛阳秋的异本真传。    B 晋阳秋,今典出自陈寅恪《赠吴雨僧》诗“孙盛阳秋存异本,辽东江左费搜寻”。    古典:参见朱弦三叹《“所南心史”与“孙盛阳秋”(续)》(天涯老帖):就《论再生缘》主旨在于表达“家国兴亡哀痛之情感”而言,它显然与陈寅恪先生《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中“旧巢痕”有着某种对应性,这很可能是一直喜欢《再生缘》的陈氏到晚年突然对之大加赞赏的原因。而“再生”一语与陈氏诗中“他生重认旧巢痕”又可谓完全契合,因而则可以说在这种研究中寄托着陈氏对未来的沉痛之希望。由此可知,所谓“所南心史,固非吴井之藏”即指他对旧日士家再生的希望是完全超出了一个古代逸民的狭小恩怨,而“孙盛阳秋,同是辽东之本”则是指他在历史研究中所书写的中国文化之真精神,则是永远不应该被篡改的。    为避晋简文帝郑太后之讳,《春秋》也不得不改称为《阳秋》。东晋人孙盛《晋阳秋》,刘宋时檀道鸾又着《续晋阳秋》,都是因郑太后之故,书名中以“阳”字代替“春”字。连富春县也改成富阳了。    余英时《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论及陈先生作于一九五三年九月的“孙盛阳秋海外传,所南心史井中全。文章存佚关兴废,怀古伤今涕泗涟”一诗,认为从中“可见他自始即以《论再生缘》为他个人的‘心史’,并有意使其稿流传海外”。此说似误解了用典的含义。据《晋书•孙盛传》,孙氏所撰“《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其中如实记载了桓温枋头之战失利事,桓温要求删改,并威胁“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孙盛诸子要父亲为全家百口计改动原作,孙盛不从,但“诸子遂尔改之”,孙盛就写了两定本寄往辽东以存其真。陈诗中的“海外”就古典而言即指辽东(陈诗中又称“辽海”),就今典而言则指蒋天枢工作所在地上海。《陈寅恪诗集》附“唐诗存”中也有一九五三年九月作的《广州赠蒋秉南先生》:“不远关山作此游,知非岭外赏新秋。孙书郑史今传付,一扫乾坤万古愁。”可见“孙盛阳秋”、“所南心史”是已经托付而不是等将来写成后再托付。蒋氏《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一九五三年)九月,开始撰写《论再生缘》。”“(一九五四年)二月,《论再生缘》初稿完成。”因此诗中的“阳秋”、“心史”只能指别的著作而不是才着手的《论再生缘》。余还联系《〈论再生缘〉校补记后序》也用孙盛阳秋事,断定两用此典说明“陈先生《论再生缘》初稿完成之后必曾直接受到政治压力,要他‘删改’原文”。实际上,《后序》中的“孙盛阳秋”才真正指《论再生缘》。赠蒋氏诗既作于《论再生缘》尚未写成时,就谈不上有外力要他删改。而《后序》中陈先生说,“孙盛阳秋,同是辽东之本”,正说明据大陆传出的油印本印行的香港友联版与大陆本同是未作“删改”的真本。        (3)鸿词名入无双谱    A 鸿词:清初诏纳遗民知识分子的博学鸿词科。    B 无双谱:(百度)《无双谱》又名《南陵无双谱》,刊刻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绘者从汉代至宋1400多年间,挑选了40位广为称道的名人,如项羽、苏武、李白、司马迁等,绘成绣像并题诗文。由于这些人物事迹举世无双,故此图册称为《无双谱》。    联系起来就是说:前朝遗老名气太大,被新朝列入名册,格外关照。新政权喜欢陈老。喜欢的就要拥有他,不要害怕结果。这时候的陈老,手指不会动了,眼泪不会流了,时间不会走了。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关照,亦从不哭泣。它们是陈老的榜样。        (4)左袒身成不系舟    A “左袒”典故兼含古典和今典两层意思。古典:《汉书》载周勃煽动军队要剪除吕后势力,复兴刘氏皇权,对军队说“左袒者从诸刘,右袒者从诸吕”,这就是旗帜鲜明的政治站队。站队的要领是要精确地把握距离和边缘,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今典:陈寅恪《七夕》诗有“低垂粉颈言难尽,右袒香肩梦未成”,据高阳考证说就是政治站队云云(详见《高阳说诗》,文章很长,书我也早找不到了。)还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无论左袒还是右袒,都容易着凉感冒,有一句名言说得很好:感冒原本是一种很伤感的病。    B “不系舟”。最远的出处是《庄子》:“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但这里“身成不系舟”是取苏轼诗意:“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儋州惠州。”是说陈老虽然貌似“左袒”,站在了胜利者的一方,但在政治浪潮之中还是纵横不由己。名入无双谱,身成不系舟,作名人也不容易呀。苏轼“问汝平生事业?黄州儋州惠州”,他的南贬而著书,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平生事业上也约略能够切合陈寅恪的经历,但这就需要联想得比较远了,在诗词释读中其实是不应该推论到这一层的。            (5)莫向监州言世事    A 古典:苏轼有诗“欲问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宋稗类钞》辑录:“宋初惩五代藩镇之弊,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谓之监州。有钱昆少卿者,余杭人,嗜蟹,尝求补郡。人问其所欲。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张岱的《夜航船》也辑录了这则故事。简而言之,在苏轼的诗里,螃蟹代表所爱之物,监州代表监管人员(从“分知州之权”的角度来看,很像是党委书记的角色)。但螃蟹是容易被怀疑的幻觉,一旦被识破就自动灰飞烟灭。    B 今典:陈寅恪《答北客》诗:“多谢相知筑菟裘,可怜无蟹有监州。柳家即负元和脚,不采苹花即自由”。所谓“可怜无蟹有监州”的处境,就是没有所爱之物,只有监管人员。在这样的境地下,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6)且将青史说从头    这句话只是平铺直叙,说陈寅恪闭门著史,不言世事。这虽然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我喜欢这句话。有些感情如此直接和残酷。容不下任何迂回曲折的温暖。带着温暖的心情离开,要比苍白的真相要好。纯粹的东西死得太快了。        (7)哪堪更历红羊劫    “红羊劫”,前文已注。“更历”,陈寅恪的岁数应该经历过两次红羊劫。无论“红羊劫”多么残酷可怕,但是,会过去的,就会过去的。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伤,我们的负罪。        (8)脱去南冠亦楚囚    南冠、楚囚都是常典,不用解释了。句意是:纵然不在监狱里蹲着,却始终不复自由之身。就算摘了帽子,也还得被人民群众继续监管。当一个老学者在看天空的时候,他并不想寻找什么。他只是寂寞。        最后,通过对这两首诗用典手法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找规律、找方法、找资料,这就是理解诗词的三项重要本领。初学者读诗往往只能依赖于注本和赏析本,但当你掌握了这三项本领之后,对注本与赏析本就可以有了自己的分析辨别能力,自然也就会逐渐摆脱对它们的依赖。我在《……》的序言里还讲过一个从诗歌章法来理解诗词的方法,正文中也随文讲到了一些其他方法,这些都是我多年在古典文学作品里泡出来的经验之谈,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当然,如果你觉得哼哼唧唧地抒抒情才是最要紧的,也大可以略过这些内容不看。于是那一瞬间,你终于发现,那曾深爱过的诗词,早在告别的那天,已消失在这个世界。心中的爱和思念,都只是属于自己曾经拥有过的记念。就让我给过你的那些眼泪和疼痛,如风飘远……        咳咳,最后,我轻轻地叹息,也许这篇稿子又要被编辑毙掉。     也许我已经丧失了写作的能力。是一个被编辑摧残得面目全非的残废的人。     我发现自己只能写一本书在一瞬间。而且渐渐变得烦躁。也许可以轻率地交出身体。但我绝对不能这样作!——因为编辑也是个女人。     所以我想,有些原则是没法坚持的,有些风格是可以模仿的,有些精心写就的作品是无法出版的,有些事情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情一直无能为力。我不得不写这本书,这是我的劫难。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既然多半要被毙掉,干啥还要写成这样呢&&|||难道是故意的~    如果说看《纳兰词点评》的最大乐趣是突然抓住苏家小妹石榴裙下的熊尾巴,那么看本文的最大乐趣就是瞻仰大好熊大大方方地往熊头熊脸上涂脂抹粉悍然反串旦角了,呵呵。    
  恩,“悍然”这个词用得很传神
  老熊还真是“欲采苹花不自由”啊。  我就想看看老熊讲讲音律和用典,可惜编辑大人总爱唱反调,真无奈。  老熊虽然很努力地抒情,但总是很夹生的感觉呀,这毕竟不是您老人家地强项,能顺其自然还是尽量顺其自然吧。  另外老熊能不能推荐点音律这方面的书啊?浅显点的,入门阶段的,太艰深地不要,容易打消积极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曲高和寡不入流    说明一下,不入流非贬义,而是不符合时下流行之意,哈哈
  呵呵,好熊不冬眠?还是冬眠前的觅食,顶
  不懂诗词,但还是要顶。
  又看到熊先生的文章了,顶礼膜拜中
  我是来摸女熊的
  虽然不太明白..可还是会懂一点点..
  写得真好。我觉得自己写不来律诗,也是因为肚子料不够啊。
  摸摸女熊
  这篇文章其实应该发到诗词比兴版,那边看的人多些,,,,,
  以前的帖子嘛。
  太难了,看了两遍都不大懂,特别是那些标点符号用错的句子。:(  我还是喜欢《纳兰词典评》,《纳兰词典评》好读。^-^
  记号...
  才看到这篇。  我说嘛,看纳兰词评的时候别别扭扭的......郁闷死了~~
  嘎嘎嘎嘎,好熊大叔搞起笑来一点也不输沙梨正太
  顶后再看
  康氏记号1978.  
  不错。格律用典意境兼胜。
  句句用典,还不至一个,算是一种高级智力填字游戏吧,估计入MENSA没有问题的.  但若想以诗名世,似乎这样是不可以的.
《陈寅恪诗笺释(上下册)》胡文辉著,值得一读。  
  不错 知道了很多
  顶一个先,虽然小众了点,但还是喜欢这种套套啊,怎奈“古曲虽自爱”,可叹“今人多不赏”
  。。。  盛世先生弃圣主,穷路瞽儒误夕阳  。。。
  表妹专玩小资情调,嘎嘎  摸完闪人
  作者:loli_ca 回复日期: 19:31:59 
    嘎嘎嘎嘎,好熊大叔搞起笑来一点也不输沙梨正太  ===================================================  难道只有一个人看出搞笑的感觉么?!
  我怎么觉得是发牢骚呢?
  文章不错的,俺是纯属附庸风雅。    古风古意古今人。
  绝命犹闻叹死囚    这句联系上文貌似是说兆铭故事吧    口号绝命者多,真愿作死囚少  文章锦绣见月伤心者多,言行一致坚持到底者少  只能落得呼朋引众自怜自艾    推古及今,代代不绝啊
  用典太多的诗词不喜欢,好像绣了满身的花。
  好熊还是开讲诗经吧!
  难得又看到好熊出没。  最近似乎写完了想写的东西,相当不活跃了。  像这种处处用典的诗,读起来就像读英文,看起来每个字都认识,连成一句却不知道它说什么。如果每个典都搜索,倒是知道它什么意思,可母语带给你的第一直观感受又没了。不过好在一首诗是这么地短。
  MD。越看越觉得自己是文盲。文盲就文盲吧,我是文盲我怕谁?
  熊美眉一开始就讲得太深了,这不是吓唬大家吗?要先浅后深,九浅一深。
  陈寅恪的诗不易笺释  顶一下
  如果就诗论诗,余先生的诗其实不能算好。
  作者:S江湖夜雨S 回复日期: 8:03:12 
    熊美眉一开始就讲得太深了,这不是吓唬大家吗?要先浅后深,九浅一深。    ————————————————————  以为是干嘛呢。!
  典故怎么把人搞得有点人格分裂了
  看到了大话里的唐僧
  顶一下,,,,,,,,,,,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自己的一个朋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