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守望者 沈从文边城下载成为一个文学大师的原因有哪些

《边城》我所喜爱的文学作品,沈从文先生我尊敬的文学大师!
《边城》我所喜爱的文学作品,沈从文先生我尊敬的文学大师!
舒适的早晨和傍晚
边城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从小我就喜欢学习,喜欢看书,文学类的。记得初三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描述的是《边城》里面的故事。老师讲得非常好。讲到《边城》这篇小说写得有多好,沈从文先生多么有才华。确实,从此我就喜欢上了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心想等以后有钱了,就多买点书看看,第一本就买《边城》看看,想看看完整版的究竟如何,里面是怎样的故事。边城吊脚楼小时候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好看,我想要看。长大后懂事了,再次接触《边城》,才体会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要比我小时候理解的多的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工作了。一切的一切,让人有点迷失自我,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生活节奏快。种种让我想再看看书,静静地看书,唯有看书可以让我内心变得宁静。当我接触到喜马拉雅听书后,我在搜索栏输入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边城”。这几年,每天晚上我都带着耳机听着《边城》,越听越平静,越听越觉得找回了人的本真。一般都不关,听到最后就直接进入了梦乡。可能听习惯了吧,不管听多少章节,都要听一些。曾经还有段时间,没有听却不能安心入眠。边城最近书瘾又上来了,我就休息的时候去上海图书馆办了读书证。借了几本书回来看看,有冰心的,有徐志摩的,还有就是沈从文先生的。第一本我看的就是沈先生的,叫《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里面一个个小篇幅的文章,一个一个的特别有意思。我只是看内容,没有注意一个个小标题。当我看到第五个文章时: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什么?一条官路?那么熟悉,我再往上看看题目,边城!难怪那么熟悉,《边城》我在喜马拉雅上面听了几年了,简直是再熟悉不过了。边城边城我真的很欣喜,想找边城这本书的,没找到,就随便拿了一本沈从文先生的书先看看。没想到这本里面就有边城,我真的很欣喜,慢慢地细细地又把这篇小说看了一遍。一直都是听的,第一次通过看的方式阅读,确实很不一样。自己喜欢的部分,可以来回反复读:你大仙,你大神,睁眼看看我们这里人!你大神,你大仙,排驾前来站两边……真的特别有意思。边城边城我去了山城重庆后,领略了那些吊脚楼,对小城茶峒更有了一份贴近的“憧憬”。对于茶峒的人情世故,平淡生活,纯真的爱情,以及大家的辛勤劳作,沈从文先生表现得很独特。全书语言朴实无华,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更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是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给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边城,一个朴实的山城。边城结局边城中最后说道:也许他明天就会回来,也许他永远也不会再回来。有人说多少年后,傩送会回来。就我个人而言,他应该不会回来了,对于傩送这位淳朴茶峒人,时间或许也改变不了他内心,不回来也许是最好的安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舒适的早晨和傍晚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去追寻那尘封已久的历史
作者最新文章(必齐之姜)
第三方登录:沈从文《边城》的乡土精神家园情结
沈从文《边城》的乡土精神家园情结
【 - 边城】
  《》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的《呐喊》。《边城》非常有人性没。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沈从文《边城》的乡土精神家园情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的乡土精神家园情结  引导语:古往今来,无论历史的风尘如何湮灭,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洗涤,总有这样一句话回荡在我们的耳畔:家乡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是啊,蔚蓝的天空,白云依旧流淌;汹涌的大海,礁石依旧站立;纷繁冗杂的尘世,我们依旧坚守,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那是一份淡泊,一份宁静,一份心底的欢唱,一份永恒的情结。  1923年沈从文为追寻新的生活和理想走出了湘西来到了北京。久居都市,他对城市争权夺利的政治内幕和文明道德掩饰下的病态人生体察越来越深,对健康质朴自在自为的故乡湘西的一切越是感到眷恋和依恋。由于造化的帮助,一双刚从洞穴中出来的原始初民的眼光被沈从文获得了,这眼光,不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干扰破坏,因此他笔下保留了湘西世界封存在原始自然状态的原汁原味。沈从文在这荒疆边地,搜新捕怪,志异猎奇,所写种种,皆是普通人的生活和阅历。沈从文是现代人,却来自半原始状态的湘西,瑶曲和神话在这里还是鲜活的,支配着居民的心理和生活方式。统观沈从文的创作可以发现:在沈从文的情感倾向中,鄙视嘲讽都市文明人病态人生,礼赞远离现代文明的古朴村镇村民原始的道德风尚,这种浓挚的质朴性原始主义情结大都凝聚在他的《边城》小说中。  如果说沈从文笔下流泻的是一曲曲边地牧歌的话,那么《边城》则是其中最优美悠扬的乐章。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究竟具有怎样原始诱人的风光风情?  首先是美丽、恬静、和谐的人与自然。“边城”是一座美丽的小城,依山傍水自然形成,山是高山,水是碧水。傍城有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溯流而上,依旧是碧波涟涛绿水青山还有桃杏花里的人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如同流淌的溪水一样安详、清明。男子在屋前劈柴,女人穿了自家织就而又浆洗得极硬的土蓝布衣裳,“在日光下一面做事,一面说话,一切永远那么寂静,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这里有梦有期待而更多地是顺其自然,老船夫在这种安详和期待中过着每一个时日,从二十几岁直到死去一直尽心的守着渡口迎来送往,甚至对女儿的死他也不怨天尤人。翠翠在这种安详的环境中形成了单纯质朴、不急不躁而又执着的爱情憧憬与追求,“自然既长养且养育她”,美丽聪慧、天真活泼、从不发愁、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她是大自然的女儿。  其次是古风犹存的地方风俗与人际关系。老船夫在渡口摆渡,渡船属大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船夫又塞回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一方面是乐善好施,一方面是安贫乐道,忠于职守,知足常乐。“由于边地的风俗淳美,便是作失足妇女,也永远那么浑厚”,她们重义轻利、守信自约。这里还有盛酒的大瓮,大个的土碗,器皿是土制粗糙的,人心人情是单纯古朴的,充满了友善质朴的原始遗风。纯朴的地方风习熏陶着村民,并以此养成了古道热肠的性格,二者互为影响,成就了这一方热土特有的风俗风情。  边城有“聪明、正直、勇敢、耐劳的年青人”,如天宝和傩送;有聪慧娴静美丽的翠翠;有“又正经又大方”的老年人,如老船夫;有济危救难慷慨好义的中年人,如顺顺。边城人纯朴、自然、和睦相处:邻里之间慷慨解囊与友好往来,祖孙之间相依为命,父子之间和气,父女之间理解永存,兄弟之间浓厚亲情,男女之间真挚而野性的爱情。这一切关系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田园诗般和谐而自然的关系,善良而诚挚的百姓之间,只有误会,没有敌意,只有谅解和宽容,没有狡诈与欺瞒,人与人融洽和谐,构成了令人神往的人间佳境,因而有人称《边城》是田园诗的杰作。  再次是灵性相通、神秘互通的人与动物。老船夫“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在这里,黄狗象一个家庭成员一样和主人公一起介绍给读者。有时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前的。这里的黄狗温顺乖巧,可听故事可做事情,既不是人的对立也不是人的玩物,象翠翠的伙伴又像爷爷的孩子,还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助手”,“茶峒附近村里人不仅仅认识弄渡船的祖孙二人,对这只狗也充满了好感”。  小说中还多次把作者心爱的人物翠翠、傩送、天保比作小兽物。天保、傩送、“两个青年人结实如小公牛”。在自然界里长养的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巧,有时川东过来小羊和小牛在此过渡,翠翠必跟着学。这里人与动物亲密相处,灵性共通,神秘互渗,翠翠学小羊与母牛叫是一种纯真情感的流露。  “边城”有诗一样美丽的自然山水和风土人情,有诗一样的秀美、随顺、自然的男女老少,有诗一样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有诗一样的情感和语言。但这一切又象梦,可见作者以如诗如画的故事与人物和山水风情圆了自己一个梦——回归自然质朴本真健康的梦。可以说,《边城》是作者情结的一个载体,是人类社会曾有过或作者理想中该有的生活图景的一个缩影。沈从文给自己,也给读者留下一个如诗如画的梦一样的精神家园。  湘西多山多水,风景十分优美,作者常常笔端带情感,写出山川的灵性。对于社会风貌的描绘,更富生活情趣。沈从文叙事与写景,自然景色与世态习俗融为一体。他的作品是一幅幅风俗画,也是美丽的抒情小品。《月下小景》就是用美丽的月夜作背景,描写两个青年男女在蛮性习俗迫害下演出的爱情悲剧。沈从文把风俗画的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揉在一起,于是风俗画的背景上,反映了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理想与道德情操。  沈从文继承了废名用抒情笔调写小说的特点,同样是描写人情人性的美,但题材更广,人物道德探索更深。他用诗意的语言教给读者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感受生命的诗意和存在的尊严,于记忆的源头接近楚巫文化,充分展示了由闭塞而保留原始清新感和神秘感的民间风情,是他把这类以诗意笔触写田园的带入一个新的境界。总之,他的小说的牧歌情调不仅具有陶氏的闲适冲淡之风,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由此,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河流是一个常见意象,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纯真美好的人性,也象征边地带有质朴民风的原生态的生活,同时也象征了沈从文一个向往已久的精神家园,而他就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编后语:在当下文化快餐化的网媒体时代,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坚守一份热情与执着,也是坚守一份从容与安详,更是坚守一份淡泊与清净。固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吧,抛却假、恶、丑,弘扬真、善、美,让这个世界少一份污浊,多一份纯净。因为精神家园才是永恒的情结!  拓展阅读:《边城》的读后感  漠漠水乡,褪去了几缕雾色,小船泊在河边,水波随着风,泛起阵阵涟漪。对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逐渐消失:至于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是否还会回来,暂且,且随它去。  ——题记  一个多雨的江南……  曾经,有一位老人,悠悠地在岸边,正饮着葫芦中的酒。  “爷爷,爷爷。”  老人缓缓的放下了葫芦,不远处的小船上一个女孩在叫他。  女孩叫翠翠,很小就随他撑船。  他,仿佛已经习惯了孤独。  多数人从沈从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丽的词藻、婉转多情的故事,却无法发觉那朴实背后隐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伤痕。因为沈从文文章往往用极冷静的手法,将善恶美丑轻轻掠过,但越是轻描淡写,就越给人一种发自灵魂的压抑。无论是咬牙切齿的忿恨,或是热情激荡的快乐,在沈从文的笔下,也永远是和风细雨般的柔和。灰蒙蒙的雨中藏着朦胧而淳朴的美感,也藏着作者无奈的悲痛。  但是,对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却多把沈从文的作品当作乡俗文学,因为欲望的充斥使他们无法透过薄雾看出那一缕明媚的忧伤。那一缕明媚,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真善美的赞扬,那一缕忧伤,更是对沉沦日下的社会沉重、伤感的批判。其写作手法将优美与悲悯恰当的融合,让美丽如水般沁透读者的心田,又让悲哀如石般压抑着人的灵魂。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讲述的就是一个处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时代变迁,社会风气开始污浊的时候,有那样一段纯真而悲哀的爱情。  大老与二老,两个朴实的青年,在金钱面前他们毅然的选择了爱情,他们不会为一间大磨房心动,宁愿为了心爱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这种形象,也正是这乡间小城最纯朴的象征,他们是这个小城的灵魂,最纯朴的灵魂。  祖父是纯朴、善良、勤俭、乐观的精神象征,是茶桐人美好品质的代表,这里的人们对这种精神的向往,就被人们对白塔的态度反映出来,白塔坍塌以后,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协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并不是还原一个样子,而是茶桐百姓对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托  翠翠对爱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个心爱的人,踏踏实实的过一辈子。决不曾想过什么“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不会理解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份纯真的爱,不曾粉饰,热烈而羞涩的追求过,追求一个她爱的臂膀,直至梦的消逝……  梦逝之时,她并不曾知道二老对她的忌惮,更不曾知道二老对她的爱,她不会知道,只是默默地等待。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得读者对这段悲剧感到深深地惋惜。  山竹林是翠翠的心灵之家,每当她遇到些陌生人或是遇到了婚姻上的问题,他总是跑进竹林,选择默默地逃避。即使她心爱的人曾经想要渡河,她一样远远的逃开到竹林里。这竹林更仿佛是她心灵的避难所,也是她的纯真世界的象征。可惜爱情没有降临她的身边,或许是无缘罢。  记得祖父与翠翠谈起终身大事时,翠翠总是变出一脸严肃或是沉吟不语的样子,使得祖父没有办法继续说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爱的人时,在严肃的表情下掩藏着一种莫名的喜悦,一个羞涩而天真的小女孩,没有做作,洋溢着自然的精华,自然的秀美。  景色、民俗风情,点缀上鲜活的人物,使得人仿佛置身江南小镇,亲眼目睹了一场悲剧,又怅然所失的回到现实世界,轻叹一声,久久不能忘怀。
本文来源:【边城】沈从文的文学史地位
沈从文: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
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1902-1988),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中国文坛上的一匹黑马
沈从文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匹黑马。这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湘西青年,曾经一文不名,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2年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劲,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
构筑在水边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和读者群共同推崇和倾心的,是他创作中最富有诗意和魅力的部分。它充分展示出沈从文杰出的叙事和想象能力,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独特的文学—文化景观。可以说,&“湘西世界”和沈从文彼此成就了对方。
他通过塑造这一独特的湘西艺术世界,在这个恬淡静谧的氛围中揭示了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对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他创造的“湘西世界”不但自己实现了精神解放,而且给读者提供了自我救赎与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经历过地狱般沉重和诗一般美好的人,更有建造乐园的冲动和力量。而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大贡献,恰在于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富有永久魅力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和他留下的作品永远也不会老去
沈从文在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中自序道:“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没有老去。沈从文被冷藏30多年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又回到文学中心,掀起了一股沈从文热,对中国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持久不衰。
当然,沈从文的文学地位根本上说是由其作品决定的。他是中国近百年乡土情结最浓的作家,鲁迅写文章骂过沈从文,但当美国记者斯诺问他中国作家谁比较好时,鲁迅第一个提到沈从文,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还可以。沈从文是多产作家,又是文体实验作家,这两样足以让他在文学史上不被遗忘。而且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本身在谈他自己写得比较好的作品,也举出《边城》、《湘行散记》、《长河》,都是写湘西的。沈从文在《长河》的“题记”里写道:“骤然而来的风雨,说不定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我想,沈从文和他留下的作品将永远不会老去。
转行文物研究,在历史中追寻美和爱,以安放自己的灵魂
美国人金介甫评述沈从文时说道:“美是沈从文的上帝。”当他自己在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世界的美和爱不再被欣赏时,他决定到地下去寻找,到历史中去寻找,到废墟中寻找。1949年,沈从文不再从事文学创作。
那个几乎因为文学创作而自杀的人,从死亡线上回归后,似乎看清了未来文学的发展趋势,而忽然变得豁然大度。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沈从文就与文物结缘,《沈从文自传》里介绍,沈从文很早就“已从那些本地乡绅学会了刻图章,写草书”。1922年到1923年间,沈从文在保靖任“湘西王”陈渠珍的书记。当时,陈渠珍的军部会议室大橱柜里有书,有字画碑帖,有古瓷铜器……这些东西就由沈从文负责。这让他得以接触到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献古籍、明清绘画及铜器,为他的文物历史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病痛余生,孤独前行,成就文物研究的一代辉煌
带着隐痛的沈从文一头扎进了被“破四旧”给打得落花流水的中国文物废墟里,仔细研究曾经无比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艺术。他不仅研究作为主流艺术的服饰、建筑、玉器、书画、辇舆、车乘、织锦、刺绣和漆器等,也研究为当时疯狂的革命所抛弃的各种古玩,如扇子、铜镜等等。在他的精心研究下,那些被推倒、被打碎、被遗弃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栩栩如生地重现在中国的书架上。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他呕心沥血撰写了大量著作,如《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等,其中《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更是填补了中国服饰研究的历史空白。
郭沫若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道:“古代服饰是工艺美术的组成部分,资料甚多,大可集中研究。于此可以考见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兄弟民族的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
更有意思的是沈从文在引言里写的一段话:“这份工作和个人前半生搞的文学创作方法态度仍有相通处……给人印象,总的来看,虽有长篇小说的规模,内容却近似风格不一、分章叙事的散文。”他念念不忘的文学创作仍然带到了他的文物事业里。他以文学家的姿态去完成文物专家的工作,并以这种情怀为无生命的文物吹进了烟火的气息。同样,他的文人情怀在服饰研究中也随处可见。在谈到服饰变迁时,从商到清,照例用他素淡的笔墨,娓娓道来。到最后却笔锋一转,“照规定,清代农民是许可穿绸纱绢缎的,可是事实上穿绫罗绸缎的仍然是那些地主官僚们、大商人们,至于受尽剥削、受尽压迫、终年辛勤难得一饱的短衣汉子们,能求勉强填满肚皮,不至赤身露体,已经很不容易,哪里还能穿得上丝织品!”
沈从文对他的文物世界倾注的是和文学创作同样的热心与真诚。他对大量文物进行整理与归类,并加以生动而富有历史感的解说。这决不是一个专家谈论自己饭碗的那般程式化。他俨然已经把文物当成自己事业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了。
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和他的湘西世界一样,有悲愁的静静流淌,又有生之大欢喜。沈从文的思想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变化,一如他所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的死亡。”由此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从文学到文物的转向过程中,洞察到人生百味、人间烟火。这也是应了他的那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被重估的文学史地位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文字与他的故乡民风淳朴的湘西一样都成为今人愿意亲近的所在。他的前半生用笔记述着他所热爱的湘西,文字优美动人;他的后半生依然用笔,但却变成了一位文物研究专家。他的一生著作等身,但他的名字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几乎湮没无闻,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的文学大师身份才为人们重新审视。在美国汉学家金介甫所著的《沈从文论》中,他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他还两度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终审名单。据披露,1988年如果沈从文没有离世,当年10月诺奖桂冠将被他获得。
今天,沈从文被文学界给予了重要的文学史地位,他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并不为国内的文学史家们推崇甚至忽视。对他的重新认识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掀起的现代作家重新评价潮。
在文学史的序列中,给沈从文以明确的崇高地位,金介甫是第一个。他在《沈从文传》(时事出版社1991年7月中文版)引言中写道:“在西方,沈从文的最忠实读者大多是学术界人士。他们都认为,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有些人还说鲁迅如果算主将,那么沈从文可以排在下面。”金介甫反映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西方汉学家的普遍意见。在这段文字中,“少有的几位”、“伟大”的说法,以及和鲁迅并列,都是极高的赞誉。
1994年,学者王一川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4卷)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此文库以“文学大师”标目,其小说卷将鲁迅、沈从文、巴金、金庸、老舍等9位小说家的作品收入,却把茅盾等排除在外,由此引起强烈反响。在文库的小说家排名中,沈从文列第二位。编者给沈从文获得如此地位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他借湘西边地风情而对中国古典诗意的卓越再造”;此外,近年对沈从文频繁使用的“大师”称号肇始于此。
1995年,钱理群、吴晓东推出了排在最前列的7位现代作家的名单。他们在《“分离”与“回归”绘图本〈中国文学史〉(20世纪)的写作构想》(载《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1期)一文中写道:“在鲁迅之下,我们给下列六位作家以更高的评价与更为重要的文学史地位,即老舍、沈从文、曹禺、张爱玲、冯至、穆旦。”沈从文在全体现代作家中排名第三。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排名,遴选前100部作品。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是海内外著名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谢冕、王德威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以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这些产生于20世纪末的排名,有的针对作家沈从文,有的针对小说家沈从文,有的针对沈从文的个别小说,虽然范围大小不一,却都在二三名之间。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沈从文就颇为自信地写道:“……说句公道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从文家书·湘行书简》)现在看来,沈从文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沈从文的作品经受住了时代风云和时间的考验,成为了经典。但更为重要的是,读者喜欢阅读沈从文的文字,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文学史书确认沈从文“文学大师”地位
东方网12月29日消息:12月28日是沈从文百年诞辰。经过“一个曲折的历史性的艰难过程”后,中国文学史在沈从文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最新出版的两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本),高度评价了沈从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确认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
由钱理群、温瑞敏和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中,首次以独立的一章介绍和评述了沈从文的作品。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本)评价道,“沈从文构筑了一个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也因此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凌宇说:“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地位,是还历史本来面目。鲁迅先生就认为沈从文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对建立健康的文学批评秩序,营造良好的文学创造氛围,具有标志性意义。”
1988年,沈从文自我评价道:“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虽然也写都市生活,写城市各阶层人,但对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那些描写我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因此我被称为乡土作家。”
(资料整合自中国文学网、《南方日报》、《成功》杂志)
我的更多文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从文 边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