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友不如己者”女生说yp到底什么意思啥意思

无友不如己者的如是什么意思?《论语述义》1.8君子不重则不威
无友不如己者的如是什么意思?《论语述义》1.8君子不重则不威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01】上一章是讲怎样能达到仁,此一章是承接上章,讲怎样才能将仁的境界保持住。【0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则稳而不动,有定力,不浮躁。威,则有力,是有气势的意思,是由定力自然引发出的威仪。现在人说这个人有气场,气场强大,就是这个威。学则不固中的学是学什么呢?是学仁。君子没有定力,也就没有威势,学到的仁的境界也就不会稳固。所以要想得到的仁的境界稳固,就必须要有定力,要稳重,养成习惯,自然会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这个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即使是再凶恶再强大的坏人,见着也会畏惧。但对于好人来说,这种气势有亲和力、感染力。所以这种威势,具有正反两种作用,自然调和与不同人之间得关系,所以称作仁。比如,你如果来到一个有修行的老和尚跟前,自然会有一种宁静的感觉。或者你到寺庙去,自然会生起一种敬畏之心,不敢有不好的想法,这就是寺庙里历代修行人留下的气场的震慑作用。如果你是善男信女,去到庙里的感觉又不一样,完全是一种充满法喜的欢喜心。【03】主忠信主,重视的意思,也可解释为主人,后面的友就是客人。上一章讲了,忠则能尽事尽身,信则能尽言尽行。主人忠信,客随主变。一个讲求信义的人,必定会领着一群讲求信义的人。如三国刘备。【04】无友不如己者有的解释说,是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还有的解释说,是不跟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交朋友,也就是不跟不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有问题,在这两种解释中,都把如解读成比或及的意思了。不如自己,就是比不上自己,或者和我不一样。我们认为,如不是比或及的意思。如,是随从或者随顺的意思。无友不如己者,就是没有朋友不跟随自己的意思。【05】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重视忠信,没有朋友不愿追随自己的,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或者解释为:主人忠则能尽事尽身,信则能尽言尽行,则没有朋友不愿意跟随的了。如果有了过错,一定要加以改正。如战国末期四君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是以忠信著称,所以门客极多。【06】过则勿惮改有过能改,善莫大焉。如果有了过错,掖着藏着,不肯认错,这样的人很难留住朋友。所以知过能改,朋友能原谅你,也就不会离开你。【07】稳重、忠信、知过能改这是学仁并且巩固仁的境界的三件事:第一要稳重,否则仁德不能稳固;第二,学仁要以忠信为主,否则就会没有朋友;第三,学仁不要害怕学不到位,有了过错要勇于改正。这三件事做到了,那么仁的境界就逐渐稳定下来,不再丢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爱生活的小姐姐与你分享生活的美好
作者最新文章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也谈“无友不如己者”;陈绿洲;要:学界对《论语》中“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大体有两;关键词:论语;交友;修身;“无友不如己者”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两次;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两种解释都有自己的理由,同时也面临着对方的质疑;首先,“无友不如己者”的“无”究竟是什么意子罕》;*作者简介:陈绿洲,安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总第106期)也谈“无友不如己者”陈绿洲摘要:学界对《论语》中“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大体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解释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其二是解释为“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无论从汉字的用法、字句的通顺程度还是句子所揭示的精神上来看,第一种解释都较为合理。并且,前者的解释根本不会造成“无友可交”的逻辑错误,它的核心思想是与《论语》修身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关键词:论语;交友;修身“无友不如己者”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论语?学而》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第二次出现在《论语子罕》中:“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值得注意的是,历来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释义众说纷纭。概而言之,主流解释有二,且是两种争锋相对的观点。其一,解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种理解往往将“无”解释为“毋”,继而将“友”解释为“以之为友”。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很多,比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就这样为此句作注:“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1]意思是交友以辅仁,而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则对自己没有益处,却有损害,因此勿要与这样的人交朋友。杨伯峻所著《论语译注》中也将此句解释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2]其二,解为“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在这里,“无”被用作“没有”,“友”理解成名词性的“朋友”。同样,有不少学者都持这种观点。比如南怀瑾在他所著的《论语别裁》中就说,“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3]无独有偶,李泽厚在其所著《论语今读》中也说:“‘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4]两种解释都有自己的理由,同时也面临着对方的质疑。对于“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如果孔子的意思真是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那《论语?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态度又如何做解?反之,如果孔子的意思同于后者,即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那么,《论语?季氏》中的“损者三友”又何苦谓之“损”呢?这样看来,如果毫无保留地接受其中一种观点,都将造成《论语》各部分间的相互矛盾,是不可取的。但笔者认为,这些尖锐的矛盾不应当是阻挡我们理解的障碍,而恰恰是我们深入把握文本思想精髓的入口,我们应当从这些矛盾入手,致力于寻找《论语》在更高层面上的统一,从而作出更加接近文本原意的解释。首先,“无友不如己者”的“无”究竟是什么意子罕》中此句的第二次思?我们不妨先看看《论语?出现:“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在这里,“主忠信”和“过则勿惮改”两句的文字都与《论语学而》中完全一致,而颇有争议的?“无友不如己者”仅改动了一个字―――“无”。这就意味着,这两句表述的是同一句话,而“毋”的意思可以取代“无”,也就是说,“无友不如己者”中的“无”是表示“毋”的意思。另外,如果要表示“没有*作者简介:陈绿洲,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97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意思,根据古汉语的习惯,应当说成“无不如己之友”或者“友无不如己者”。“假如这里的‘友’真的是名词,那么‘友不如己者’就成了名词性的偏正短语,相当于‘友之不如己者’省略了结构助词‘之’,意思是‘朋友中的不如自己的’,这种所谓‘分母分子’式的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在意义上跟动词‘无’或‘有’是不能搭配的。”[5]因此,根据古汉语的习惯,“无友不如己者”的实际意思不可能是“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其次,从句子前后的关系来看,不论是前句“主忠信”或后句“过则勿惮改”,都是以祈使语气进行表达的,表示对听者的一种劝勉。如果中间一句表达的是“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这样的意思,则突然转变成了陈述语气,似不够顺畅。反之,如果“无”表示的是“毋”的意思,则使此句同样为祈使语气。三句并列,十分顺畅。所以,在“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中,“无”的意思应当通“毋”,意为“不要”。而“友”的意思则在此基础上为“以之为友”。那么,整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笔者认为,此句的完整意思并不能就这样表面地进行解释。解释这句话的关键还在于,深究“不如己者”中的“不如”之意。虽然在字面上,我们已经可以翻译成“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是它的精神实质却并不像我们先前知道的那样笼统。面对“不如”二字,我们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怎样才算不如?是谁认为不如?再作进一步思考分析,这样才能挖掘出这句话隐含的整体态度。针对第一个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如果教导弟子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就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等表达的态度有所冲突。其实,它们之间并没有矛盾,只要我们对“不如”二字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它们都统一于孔子的“修身”思想。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是很复杂的生物,几乎所有人都有其特殊的长处和诸多短处。一个人不太可能处处都比另一个人强,即使是很平凡的人也有一些值得旁人学习的长处。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某个人不如某个人,因为我们实际上认为的是,某个人在某个方面不如另一个人的这个方面而已。孔子的“不如”也是这个意思。在《论语?季氏》第四章中,孔子所说的“益者三友”,说的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这就告诉我们,朋友各有所长,而不是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接下来,他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98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试问,如果有一个人,他十分信实超过了“我”,但是他见闻却不及“我”广博,这个人是否就不如“我”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当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的时候,同时也隐藏着这样一层意思,即只要是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的朋友,都不会是“不如己者”。《论语?颜渊》中说“以友辅仁”,可见朋友是能够帮助“我”培养我“仁”的,这就是孔子的修身思想在交友观上的具体体现,而“无友不如己者”恰是更加细致的教导而已。所以,只要是“我”认为对自己修身无损的,都不是“不如己者”,甚至是得以“辅仁”之人,是“我”的朋友。这样说来,朋友可以是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而值得“我”学习的人。同时,在其他方面有某些弱点的人也可以是“我”的朋友。《论语?颜渊》第二十三章中就明确指出该如何对待朋友的弱点:“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即如果此人身上没有一点“我”可以学习的,他还能当“我”的朋友吗?在这种情况下,此人便可以被认为是“不如己者”,自然可以不称其为朋友。《论语?宪问》中提到的孔子旧识原壤,在孔子眼中便是这样的一个人。“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可见孔子真是觉得原壤一无是处。所以,在《孔子家语》第八卷就明确记载了一件事情,记载了孔子对原壤的评价:其母死,夫子将助之以沐椁。子路曰:“由也,昔者闻诸夫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夫子惮矣,姑已若何?”孔子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况故旧乎非友也,吾其往。”是“故旧”而“非友也”,这个评价与孔子的交友原则是一致的。这就是孔子的态度,在“修身”思想的渗透之下,体现出的普遍交友原则是“无友不如己者”。但是具体到孔子个人的体验,却认为没有那么多“不如己者”,只要是有一方面值得学习的,都不是“不如己者”,因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且,就在后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也能再次证明,就算是为“我师”的人,也可以有其“不善者”,而向他学习,则是由于要“从”他的“善者”。以“无友不如己者”为出发点交友,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体验教导弟子,这当中体现的,是圣人的伟大谦卑,而不是态度的矛盾。至于第二个问题,“是谁认为不如?”,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如果真要“无友不如己者”,那么人人都不与比自己差的人交友,最后还有谁能交到朋友呢?尤其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还有谁能做他的朋友?如李泽厚就认为,人人都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在现实上不可能”并且如果“在逻辑上作为普遍原则,任何人将不可能有朋友。”[6]这种交友方式最终只能达到一种矛盾,既不好看,也不好实行。这样一种观点常常被作为论据,论证“无友不如己者”表达的不能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的意思,而是比较谦逊的“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意思。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上一个问题的分析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无妨再仔细探讨一番。笔者认为,提出这个疑虑的人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人的态度等同于客观事实了。当孔子提出“无友不如己者”的交友原则时,所有的人并不是真的以什么统一标准分了高下。这种判断仅存在于孔子自己的思维之中。换言之,任何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评价标准,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尽相同,而不是以某中客观标准进行了先后排名。每个人认为的“不如己者”也都不一样,这种态度不会造成无友可交的状况。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其一,有甲、乙二人,甲认为乙是十分信实之人,因此觉得比自己强,与之交友;反过来,乙又认为甲博学广闻,比自己强,因此与之交友。这就是角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判断。其二,有丙、丁二人,丙认为丁博学多闻,自己不如他;丁却觉得丙博学多闻,自己不如他。这就是角度相似,但判断标准不同所造成的不同判断。其实,例子是难以穷尽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别于他人的个体,每个人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主观认识并不代表着所有人都如此认为。当他人认为某人是“不如己者”,而不以之为友时,孔子却有可能不这么认为,从而向其学习。《论语子张》篇中记?载:“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公孙朝想知道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恐怕抱有“圣人的老师也是圣人”的想法,却不想孔子并没有专门的老师,他的学问来自于“散落”在人间的文武之道,在人间处处都可注释:以学习。在这则记载之中,我们首先可以再次证明,孔子态度谦逊,并不认为众人都“不如”自己,只要是能使孔子学习文武之道的,他都甘愿当学生。其次,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孔子认可的学习方式,公孙朝却没有想到,他以为圣人必有其专门的老师传授,哪想圣人却向那些公孙龙以为不会是老师的人学习。可见,对待同样的人,公孙朝和孔子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些态度不是取决于其他,而是取决于他们对他人的看法。公孙朝认为的“不如己者”、不如孔子者,孔子却不这样想,不把他当作“不如己者”。所以,评判某人是不是“不如己者”,完全来自于一个人的内心态度,而非什么统一标准,因此构不成逻辑上的矛盾。如果非要将这种态度僵化为客观的整体的标准,那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难逃一劫了。稍加分析就能得出,在综合排名的情况下,三人行是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其师的,它只能是每个人因心怀谦恭而自发产生的看法。因此,将“无友不如己者”解释成“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在更高的层次上统一的。此外,也实在不用担心圣人交不到朋友。况且,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越是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越具有一颗谦逊的心灵,越具有一双求知的慧眼,也越配的上“圣人”的美誉。可见,遵循“无友不如己者”的交友原则,不会造成人人都交不到朋友的情况,并且,对于圣人来说,他们不仅不会因为自己的博学和高尚而交不到朋友,恰恰相反,他们谦虚好学的品质更促使其广开视听,养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心态,做到“泰而不骄”。综上所述,“无友不如己者”应当解释成“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和前句“主忠信”,后句“过,则勿惮改”形成三个连贯的祈使句。三句话围绕着孔子的“修身”思想展开,教导弟子修身要以“忠信”为主,方法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以友辅仁,在这个过程中,如若发现自己的错误,则不惮于改正,以此达到更高的境界。[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50页。[2]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一版,第6页。[3]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4页。[4]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7页[5]袁庆德:《“无友不如己者”说解辨惑》,《语文学刊》,2008年第4期,第166页。[6]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7页。[责任编辑林锦屏]99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也谈_无友不如己者_69等内容。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 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也谈了自己的志向“老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还说: “人而无信,...  也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摘要: 《论语》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更...“君子不重,则不威;主忠信。无友不如 己者。过,则勿惮改。 ”(1?8)...  孔子问弟子的志向时,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孔子也谈...又说: “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孔子把不如自己的人视为“损友”。...  孔 子也谈了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还...又说: “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孔子把不如自己的人视为“损友”。...  也谈“师德”问题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 ...时常回顾一下自己有无情绪反应不正常的现象, 如果有反应过于敏感、 情绪过于焦虑...  也谈口语交际训练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龙源...教师只好自己 揣摩教材的用意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所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不 管在什么时候,也...  孔子说, 无友不如己者。 史书记载,弥衡与孔子是忘年交,弥衡年未二十,孔融...(2 分)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名家视点】 也谈新名词和外来语...  也谈知与行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龙源期刊...书籍如古代衣料,即使被历史风雨吹皱打湿,即使已蒙...何不就此启程,以书香为伴。以翰墨为友,踏上知行...推荐到广播
784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如履薄冰)
(心念的力量)
第三方登录:“无友不如己者”到底是什么意思?
15:46:56 本文行家:
握手图&&&&& 《论语》一书,许多章句注疏分歧较大,有一些直接影响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故应该进一步研究,尽量接近孔子的本义。本文就“无友不如己者”这句看似清楚而在注疏方面却一直有歧义的话进行考证辨析。这句话出自《学而》篇,原文是: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1](p2458上) “无友不如己者”,看来很明白,但真正思考起来则不那么简单,容易引起误解。以前解释本句者,大致可分两种意见。一种按照常规解法进行注释,即讲成“不要以不如自己的人为朋友”,这种理解占有绝对优势。下面我们把属于这种解释的说法归纳一下。 &&&&&& 邢昺疏曰:“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2](p2458上)&“忠信不如己者”实际也就是道德不如己者,即不如自己的人。 &&&&& 何新直接承袭邢昺之说,没有区别,他翻译说:“不和(上述方面)不如己者交朋友。”注释道:“无友不如己者,即不与(忠信)不如自己者为友。古今解此句多误读。”[2](p7) &&&&&& 朱熹说:“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3](p73)观点明确,并且对“无”字明确注解为通假。意思也是不能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 杨伯峻翻译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注释道:“古今人对这一句有不少怀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释。”[4](p6)&是这一说法最明确的表述者。 &&&&& 康有为说:“其居游皆胜己者,不期益而益矣,其居游皆不如己者,不期损而损矣,故夹辅之人当须胜己。”[5](p9-10)刘兆伟翻译说:“不要与道德低下者交游。”[6](p9)&宿正伯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7](p40)&刘宝楠《论语正义》中阐释文字很多,但基本意思也是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具引。[8](p13) &&&&&& 以上诸说大同小异,都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但这里出现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难题,即如果这样选择朋友和交往朋友,则任何人都不会有朋友。因为如果你不肯结交不如你的人为朋友,那么比你强的人也会用同样的理由不肯与你交朋友。而且这种提法也太势利眼了,用俗话说就是“交上不交下”,这怎么会是孔子的本义呢?于是便产生第二种说法,首先提出新解的是南怀瑾先生,他说: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比如说,下面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9](p34-35) &&&&&& 这种说法比前一种有明显的进步,最起码在意思上能够顺得过去。但同样存在问题。首先是南怀瑾先生将“无”解释为“没有”,但他下文提出的证据则有问题。他说“如果孔子把‘无’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比如说,下面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可能是南先生太大意,这样一强调倒画蛇添足了。后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两个“无”字很明显也通“毋”字。《论语》中“无”通“毋”的地方不胜枚举。因此这里的“无”字还是解释为通“毋”更顺畅。况且从内在逻辑和语法习惯上这样讲解都有问题。“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前后都是祈使句,即要求听者应该如何做,而中间句“无友不如己者”忽然变成陈述句,不但听着蹩扭,说者也不会这样表述意见,因此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 李泽厚先生很明显属于南怀瑾的观点,他翻译说:“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 &&&&& 《记》解释道:“‘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有朋友都超过自己。如是后者,在现实上不可能,在逻辑上作为普遍原则,任何人将不可能有朋友。”[10](p37)&与南怀瑾先生观点近似,同样是驳斥前说尚有力,证实己说难取信。 &&&&&& 那么,这句话到底该如何解释?孔子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对于“如”的理解。许慎《说文解字》:“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故从口,会意。人诸切。’”[11](p262上)&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从随者。‘从随,即随从也。随从必以口。从女者,女子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白虎通》曰:女者,如也,引申之凡相似曰如。凡有所往曰如。皆从随之引申也。’”[12](p656下)&可知“如”的基本义是去,引申义有“相似”之意。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基本采纳这个意思,理解基本正确。他说:“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注释说:“无友不如己者:如是相似的意思,不能说成比较。”[13](p7)下面在此基础上加以阐释说明。 &&&&& “无友不如己者”,“无”通“毋”,“如”,是“如同”、“相似”的意思。这里是指在理想追求,志趣方面,不是指道德水平。“不如己”者就是与自己不志同道合者。这样全章意义便非常顺畅,翻译过来就是: &&&&&&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严肃不稳重,就没有权威和威信,所学习的东西就不稳固。要坚持以忠诚守信为主,不要交往那些与自己不志同道合的人,有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 &&&&& 还要说明一点,《论语》篇章之编排在内容上有联系,《学而》篇十六章,主旨是首章三句。而这里的“如己”之人,实际指的就是首章“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就是指志同道合者。因此,可以断定,孔子这里说的“无友不如己者”,就是指不要结交那些与自己志趣不相投,不志同道合的人。 参考文献: [1]邢昺.《论语注疏》[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何新著《论语新解》[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10。 [3]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3月。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 [5]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月。 [6]刘兆伟.《论语通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7]&宿正伯.《道不尽的&论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月。 [8]刘宝楠.论语正义[M]&//诸子集成: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 [9]南怀瑾著述.《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10]李泽厚著.《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 [11]&许慎.《说文解字》[J],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12]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9月。 [13]傅佩荣.《解读论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7月。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德不孤...辽宁大学教授,从事古代文学研究,近三年专心孔子与《论语》研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说yp到底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