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比现代人高生活水平高了,可各种疾病越来

为什么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慢性疾病越来越多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为什么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慢性疾病越来越多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因为生活水平高不代表运动水平高 生活水平高代表了物质食物等方面的提高 比如有了电脑后就一直坐在电脑前玩电脑从而有了脊椎病
采纳率:22%
病人越来越多,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以及我们的预防意识薄弱,重治疗轻预防,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慢性疾病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转载]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高了,可各种疾病越来越多
&追求健康长寿者必看&&&&&&&&&&&&&&&&&&&&&&&&&&&&&&&&&&&&&&&&&&&&&&&&&&&&&&&&
问题一???
1、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高了,可各种疾病越来越多???
&答案之一:
&问题二???
答案之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转贴
字号:大 中
葛鲁嘉,1956年生,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在吉林大学,1982年获学士,1985年获硕士,1996年获博士学位。在英国Warwick大学,1992获硕士学位。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心理科学》编委,《心理学探新》编委,《社会心理科学》编委。吉林大学跨世纪中青年优秀人才。学术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出版学术专著《心理文化论要》,合著、参编、合译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
《心理文化论要——中西心理学传统跨文化解析》,葛鲁嘉著,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书是人的生命和心灵的延伸,走进书中,可以延续生命,可以伸展心灵。
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所谓现代人应该有两个含义。第一是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即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第二是不一定具备现代素质,但进入了现代社会的人,即处于社会之中并面临着现代社会问题的人。本文要着重说明的是第二个含义: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否具备现代素质,实际上都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
一、现代人面临着什么
我们国家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感受到了社会的冲击力量。步入了现代社会之后,现代人究竟面临着什么呢?
<font COLOR="#.现代人面临着从简单走向复杂的生活
当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生活往往是非常简单的。人们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一种十分单调和缺乏色彩的生活。现代社会则不同,现代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多样化。有人将现代社会概括为专家社会,也就是说,离开了专家,在现代社会中就无法生存。面对复杂的现代生活,也许只有专家才能把握生活的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的复杂内容,才能提供处理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的复杂生活事件的合适方法。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十分强调专家的作用。如生活中的饮食营养,过去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了,但现在不行。人们吃什么,怎么吃,这里面有很多的道理。这就需要食品或营养的专家来指导。
现代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适应上的问题。越来越依赖于专家而生存,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适应上的问题。对于社会个体而言,面对复杂的生活,很多东西不认真去学,就无法去掌握。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因为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们接受教育就不仅仅是在小的时候,而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常常会对一些复杂的事物不知所措。比如计算机,由于计算机已经进入生活领域,如果我们不掌握计算机,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甚至有人讲,不会计算机的人是新一代的文盲。过去对文盲的定义是不识字,现在对文盲的定义则是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以及与这相应的一整套复杂的知识和技能。更进一步来看,这个社会变成了专家社会的话,那我们离开了专家就会寸步难行。这从某一点上来看是好的,因为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专门化,需要专家来指导。但另一个方面,就有可能使我们每一个人丧失在生活中本应该有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这也是现代人所面临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有些人会认为,我们国家的生活还没有复杂到这种程度,但应该看到,我们正在迈向这个阶段。
<font COLOR="#.现代人面临着从慢节奏到快节奏的生活
在一个发展程度很低的社会里,人们常常面临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而且是节奏非常缓慢的生活。生活的变化
很少,人们仅仅依靠生活习惯就能适应。然而,现代社会则不同,它节奏快而富于变化,很可能一种生活习惯一觉醒来就变成了一种落后的陋习,不再适应新的生活。例如,过去我国的社会职业常常是终身制、铁饭碗。人们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或承担某种社会角色,一辈子可能没有什么变化。现在却不是这种情况了,今天你从事的是这种职业,而明天你就可能被炒了“鱿鱼”,或者自己跳槽。人们习惯性地需要一种稳定的收入,有稳定的社会保障。现在许多下岗的人找工作,仍然这样来定义什么叫有工作,什么叫有职业。但是,现在社会节奏快了,昨天既成的东西和事实,今天就是过眼的烟云,昨日的黄花。原有稳定的东西被打破了,人们必须学会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迎接不断翻新的生活的挑战。
这快节奏的生活给现代人也带来了许多心理适应问题。面临着不断加速的生活节奏,人们惶惑、茫然、不知所从,总有一种飘浮感、紧张感和压迫感。在这种境况里,人们呼唤着精神家园,寻找着自己的根。在这大千世界里,很多人都想找回过去那种稳定的、安逸的生活。那么,力求稳定的心理和不稳定的现实生活就在人们的内心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也就是说,昨天适应的东西,今天可能变得不适应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就会和现在的生活要求发生碰撞。现代人就会出现更多的内心惶惑,不知道怎么办好,不知道这种变化究竟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我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常说“代沟”问题。代沟就是老一代拥有一套价值准则、行为规范、生活方式,而新一代人随着社会的变化,掌握的是一套新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那么,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间便有了差距、隔阂、矛盾、冲突。现在,由于社会变化节奏加快,过去的代与代之间的代沟已经移到了一代人的内心。现代人原来已经适应了一套东西,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又接受了一套新的东西,可原有的一套旧的东西又没有去除。那么,这给现代人带来的是什么?就是激烈的内心冲突,就是选择上的无所适从。有时候,按传统的看法,又觉得这些事过于古板,不适应现代生活。那么,究竟什么东西适应于你,你觉得什么对你来说很重要,这就是社会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即现代人面临的从一个慢节奏的社会走向快节奏的社会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所以,现代人常常感到自己有激烈的内心冲突,有漂浮感。这是现代人所无法回避的。
<font COLOR="#.现代人面临着从被动走向主动的生活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实际上人们每时每刻都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但是在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里,人类的力量很渺小,掌握和改变自然、社会、人生的力量很弱,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现代社会里,人的主动性越来越强,人可以改造自然、社会、自身,即人控制周围环境乃至于控制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比如在一个落后的社会里,生老病死人们只得认命。但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除疾病,延长生命。现代人的这种主动性(控制能力)越来越高,就把人的心理层面的问题突出和凸显了出来。如果现代人没有健康的心理,社会就变得非常可怕。当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中,人的心理是无足轻重的。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主动性变得越来越高,这对人的心理健全的要求相应地就越来越高。
实际上,心理学本身的发展给了我们一种启示。越是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心理学就越不发达;反之越是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心理学就越发达。心理学学科本身是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有很多的学科是古老的学科,但心理学不是,心理学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历史只有一百多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学才逐渐地成为显要的学科门类。英国虽小,但其大学里有一百多个心理学系,每年毕业的本科生有数千人。美国的大学中有数百个心理学系,每年毕业的心理学博士就有上千人。我国的大学目前只有十几个心理学系,每年毕业的本科生只有几百人。实际上,从表面现象可以看到一种规律,也即随着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就会把人的心理层面突出出来。
现代人无论面临的是从简单变成复杂的生活,从慢拍变成快拍的生活,还是从被动变成主动的生活,无论从哪几个方面看,实际上都是对现代人的心理方面.
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现代生活的进展,由于人们的心理方面被凸现出来,所以我们的心理学学科才相应地发达起来。我们需要心理学的研究来揭示现代人的
心理,来提高现代人的心理生活质量。我们不应该浑浑噩噩地生活,而要明确地掌握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状况,并了解现代人的心理生活。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许多东西都是习以为常的,但并不知道里面蕴含着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我们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要什么基本上能得到满足,家长也舍得在教育上投资,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是,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很可能只适合于昨天的生活,而不适合于今天的生活。最近有一个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问家长,你认为孩子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也即你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占第一位的回答是“听话”。而最不造成的品质是什么?是“不听话”。这里就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家长灌输给孩子的是什么东西呢?在孩子身上塑造的是什么品质呢?有许多专家指出,与“听话”相应的还有很多心理品质,如胆小怕事、意志薄弱、循规蹈矩、缺乏开创精神等。孩子听话适合于过去的那种生活,不适合于现代的生活。目前,许多人提到了这个问题,即我国的儿童教育究竟要培养孩子什么心理素质,是否与现代生活合拍。这就是现代人所面临的,即你不一定具备现代人的素质,但你进入了现代生活,你必然要面临着现代生活的挑战。&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身体,所以有病就去看医生,就是没有病也很注重保健养生。人们都舍得为自己治病花钱诊疗和买药。现在市场上各种保健品、补养品五花八门,也反映了人们的实际需求。但是,人们除了应该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之外,还应该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定义,含意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就是人的心理行为既有利于自己个人的成长,又有利于他人的成长。这也就是说,既能造福于自己,又能造福于社会。这个含义比较模糊,但很好理解。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截然分明的界线,将人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应该说,在每个人身上只有程度的差别。这个程度上的差别就在于,心理上非常不健康的人也有健康的成分,心理上非常健康的人也有不健康的成分。所以,心理健康与否是一个程度上的差别问题。
心理不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一个维度,其两端分别朝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在心理不健康这个方向的最极端,我们看到的是精神病。精神病是指精神异常已达到自知力严重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和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的接触。精神病有很多种,像精神分裂症。燥郁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精神病是最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可有严重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紊乱:丧失现实检验能力,歪曲现实,不承认有病;精神衰退,生活不能自理。
比精神病程度低的是神经症。神经症是非器质性的心理障碍,主要可表现为强烈的内心冲突,痛苦的情感体验,各种躯体或精神的不适感,并持续或反复出现。神经症不影响一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而是影响到一个人生活的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患者有较好的自知力,积极求治,与现实有一定的接触,能应付日常生活。神经症有多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抑郁症、癔症等。
比神经症程度低的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每个人都有,是在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适应方面的问题,可对人的学习、工作、交往、生活等某个方面产生轻度的影响。通常的情况下,健康人均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可以自己加以克服,也可求助心理咨询,以获适当的解决。
在心理健康的这一方向上,有程度上的差别。首先是一般的心理健康,也即没有明显的心理疾病。拥有一般心理健康的人在生活中基本上能满足生存的需要,生活有安定感,比较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是一个较低的程度,而不是人的心理成长的最高程度。在心理健康方向的极端是充分的心理健康,也即高度的心理健康。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两大类动机。一类叫缺失性动机,指的是推动人去补充所缺乏的东西的动机。当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心理的张力就会增加。这就迫使人去获取满足。当得到了满足,心理的张力就得到了释放和缓解。例如,人饿了,就表明有机体缺乏食物。人就要寻找东西吃,吃到食物后,心理张力就会缓解,从而得到满足。另一类叫成长性动机。成长性动机不是说缺了才需要,而是不断扩展和丰富生活体验,不断地推动和促进心理成长和自我实现。这种动机越是得到满足,心理张力不仅不降低,反而会提高,从而使人不断地向上追求。马斯洛认为,人的缺失性动机得到合理的满足,可以达到一般的心理健康,但这不是人的成长能达的最高程度。人的成长性动机得到合理满足,才能达到高度的心理健康这为人揭示了一种更高的和更充分的心理健康。马斯洛提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是研究病态的人,然后得出规律去解释正常人。他则正相反,他是研究人类的最优秀分子,也即心理健康程度最高的人,然后给人提供一个发展的目标,给人提供一个成长的走向。实际上,这是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上趋向于更健康,达到一种更高的发展程度,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丰满。
衡量人的心理健康还牵涉到许多重要的方面。首先,心理健康与否可以有两个标准。一是文化的标准,一是心理的标准。文化的标准在于衡量人的心理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符合一定社会规范,大家都如此,就会被看作是正常的。如果有人越离社会常轨,根本与众不同,就会被认为是反常。例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强调人的合群性。那么,不合群的人便是反常的。实际上,不同地域的文化和不同时代的文化都有自己设定的心理健康的标准,都有自己认可的心理行为的模式。
心理的标准则在于衡量人的心理行为是否符合某些心理构成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偏离了社会文化的常轨,但却并未患有心理疾病的情况。所以,心理健康与否有一个心理构成上的问题,也即是否有心理行为的紊乱,是否成为自己心理成长的障碍。一个具有内在神经症冲动的人,他的心理行为会变得十分刻板和具有强迫性。例如,他会把自己的敌意扩展到所有的身上。
其次,心理健康与否可以有两类体现。一类是有自知的。这样的人或者能感受到自己有问题,能了解到自己心理上有障碍;或者能把握自己的心理成长,能促使自己的心理成熟。还有一类是没有自知的。这样的人或者感受不到自己有问题,不知道自己心理上有障碍;或者未能把自己的心理成长,也不知道如何走向心理成熟。患者自己意识不到他对别人的打扰和侵害,他自己很快乐,却使别人很痛苦。有自知的人,其心理障碍矫正起来相对容易,其心理成长相对更为顺利。无自知的人,其心理障碍矫正起来相对困难,其心理成长相对易出问题。
&& 心理健康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生活的质量是可见的,更容易受到重视。可是,心理生活的质量是不可见的,更容易受到忽视。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人们会拿物质生活的水平来衡量人的心理生活的水平。实际上这是对人的生活的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一个人可以拥有物质财富,拥有社会地位,但他不一定拥有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的追求,应该成为社会和个人的一个生活主题。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心理障碍,应该正确了解和促进心理成长,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健康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中国人不愿意或害怕让别人知道自己心理上有问题。每当他们去找心理学家咨询或治疗,总是偷偷摸摸的。一但别人知道他去看过心理医生,大家都会对他敬而远之,和他保持一定的
距离,认为这人一定有毛病。美国人则恰恰相反,美国人认为要是有心理问题从来没有找心理专家咨询过,从来没有看过心理医生,这样的人最可怕。因为他的心理障碍未能得到诊断和矫治。所以,得到过心理治疗,才可能是正常人。&&&&&
三、现代人应该怎样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是现代人,因为我们都进入了现代生活,都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但是,我们每个人并不一定都具备现代素质,不一定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那么问题就是在于我们现代人究竟应该怎样去做。
首先涉及的是生活环境。人的生存和发展都脱离不开所处的生活环境。从大环境看,前面谈到的现代生活的冲击对每个现代人来说都是同样的。然而,对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来说,还会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
例如,在我国,人际关系就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有研究者揭示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差序格局。这就像在水中投进一个石头,水纹向外扩展,越靠近中心,水纹越密,越往外,水纹越疏。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就是这样,以自己为中心,然后是自己最亲密的人,最后是不亲密的人,一圈一圈呈差序格局。所以,我们常常能在中国人身上看到他们独有的心理行为特征。假如不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行为。有人说中国人最合群,有群体向心性。但中国也有这样的谚语: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又说明中国人不合群。生活中有这样的人,非常关心他人,甚至不管他人是否需要,但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种背离的现象也许不好理解,但依据差序格局就可以理解。中国人有内群体和外群体之分,或者圈内人和圈外人之分,或者家人和外人之分。对圈内的人和对圈外人会有相当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所以,有人认为中国人讲私德,不讲公德。这构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人际环境。
目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这使生活环境变得十分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历史传承的东西,也有新创的、现代流行的东西;既有中国本土的东西,也有外国传入的东西。这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遇,也增加了选择的困惑。社会的转型、文化的更新,使每个人都被卷入到生活的涡流之中,都要重新定向,都要重新定位。
当然,在实际的生活中,即使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每个人遭遇的生活事件可以是不同的。有的人下了岗,必须要再就业;有的人跳了槽,追求更合适的前程。有的人赔了本,一贫如洗;有的人发了财,一夜暴富。不过,任何一种生活事件都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所以,生活事件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公平的。问题在于怎样理解、评价和把握到的生活环境,就发生的生活事件。应该说,只有人能把握到的生活环境也即心理环境,才会影响到人的心理行为。
其次涉及的是生活适应。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遭遇到川流不息的生活事件,重要的不在于面对和遭遇的是什么,而在于怎样看待生活环境和生活事件,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以及相应的心理后果。这就是生活适应的问题。能不能适应和怎样适应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同样的生活环境,同样的生活事件,对有的人来说就可能很适应,对有的人来说可能就不适应。同样考不上大学,有的人就发奋图强,有的人就自暴自弃。有的人很富有,旁人很羡慕他,但他自己却可能过得不好。有的人生活很贫苦,旁人看不下去,但他自己却过得很好。关键在于适不适应。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和文化更新的时期,现代人有着更多的内心困惑和冲突以及内心烦恼和焦虑。适应生活就不是很容易做到,适应不良很多见。
&& 通常适应不良有两类:一类是情境性适应不良,一类是性格性适应不良。情境性适应不良在于突然的情境变故或突遇的生活事件,超出了能够适应的范围,使当事人出现心理行为的暂时失调。情境性适应不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例如,大学毕业生刚分配到新的单位,会觉得不知怎样开展工作、怎样处理人际关系,而使之无所适从,情绪低落。这就是情境性适应不良。性格性适应不良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属于当事人性格上有某种缺陷,或有某种障碍,而导致对生活环境和生活事件的不适应。例如,有的人总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就在于性格上的问题,像总是不信任别人,对别人抱有敌意等。这就是性格性适应不良。情境性适应不良矫正起来比较容易,而性格性适应不良矫正起来就比较困难。
&& 现代生活复杂多变,使人更不易于适应,或者说使生活适应的问题更多。例如,现代生活的复杂化,使人们在生活中总是要面对未知的东西。这就要求现代人要不断学习,甚至于活到老、学到老。显然,单靠老的经验、老的办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生活。但在生活中,很多人把学习看成是成人以前的任务,特别是有了功名、有了地位,就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愿放弃习惯的东西。
&& 再如,现代生活的多变性,使生活似乎变得无常了。人总是从不变当中求取安全感。像职业,铁饭碗、终身制很受一些人的欢迎,就因为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但现在职业的稳定性消失了,人们要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威胁和再就业的艰难。与此相应的生活安全感也就没有了,人们似乎要处在总是缺乏安全感之中。实际不然,过去人们的安全感是建立在职业稳定性的基础之上,而现在则必须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能力本位的提法,人有能力、有本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生活的安全感,才能把握生活的机遇。那么,仍然把生活的安全感建立在职业的稳定性上,就会有适应不良出现。
生活适应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生活,就要与什么样的生活相合拍。但是,这只能达到低度的心理健康。高度的心理健康不单纯是适应问题,不是说有了现存的条件,只要应对自如就行。高度的心理健康还要创造生活。
&&最后涉及的是生活创造。这是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的生活,需要更为优秀的心理品质,达到的是更健康的心理生活。生活创造与生活适应不一样。生活创造强调的是开拓,是创新。说得极端一点,生活适应是一种逆来顺受,生活创造是一种无中生有。生活创造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要更为重要,想做到也就更不容易。生活创造难就难在,它需要的是能够超出现有的生活,即破除已有的生活习惯。而去追求一种并不了解,从没有体验过的生活。这需要的是冒险的精神。通常,我们易于贪图生活的安逸,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为稳定,都愿意顺从自己的生活习惯。然而,创造新的生活却需要冒险,可人们通常最缺少的就是冒险精神,我国现在的儿童教育也最缺乏对冒险精神的培养。
实际上,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人拥有许多潜能,但并没有被开发或实现出来。通过创造新的生活,就可以开发和实现人自己的潜能。通过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展自己,才能不断地走向高度的心理健康,不断地促进心灵的丰满。因此,人不应满足适应带来的安逸,而应该追求开创以带来充实。生活的丰满和心灵的丰富就取决于生活的创造。
生活创造要求培养和具备相应的心理品质。例如,这需要开拓的非凡勇气、顽强意志和高超智慧。越是开创性的活动,越要冒有失败的风险,越要忍受打破常规的孤立,越要承接推陈出新的压力。为什么许多人做不到呢?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遇到困难、遇到困难障碍、遇到挫折,就放弃了努力。显然,创造是一种获得,那么,人想获得的越多,付出的就必须越多。越想获得新的东西,越要付出超出常人的代价。或者说,很多人在生活中害怕成功,就在于忍受不了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
对于现代人来说,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创造生活,才能有高度的心理健康,才能有高度的心灵丰满。现代人面对着现代生活的挑战,这不仅要适应生活,而且要开拓生活。那么,现代人就不仅要获取心灵的快乐,而且要获得心灵的丰满。心理健康在于对生活的适应,而高度的心理健康则在于对生活的创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现代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为什么病人却越来越多?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现代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为什么病人却越来越多?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因为环境污染和现在人们所食用的食物化学物质含量过高!平时所接触的东西比如一些生活用品都或多或少含有害物质!
采纳率:6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越来越好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人越来越孤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